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精选(九篇)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

第1篇: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系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公众服务

随着信息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加快,网络信息化、智能自动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陕西省政府近几年来逐步加快推进“数字陕西、数字丝路和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建立完善的基层水利信息化设施系统已成为农业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研究的重要内容。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智能自动化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散采集、远程传输、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以充分挖掘水资源现存潜力,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资源的综合应用水平和交互共享程度,全面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公益和水事处理的效率和效益水平[1]。

1 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现状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一批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灌溉、农村供水、城市供水、养殖旅游等功能的农村小水电得到建设开发,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农村电网能源的重要载体。但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建设理念、建设技术水平、综合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在应用水利信息技术来全面提升水利行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严重影响水资源数据资源效益和资源交互共享社会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一些县级水利主管部门仅配备几台计算机,其功能也仅局限于洪水预警预报和局域网络资源共享,许多宝贵的信息仍停留在某些部门内部没有实现社会公开共享,没有得到合理的采集、保存和分析应用[2]。对于一些防汛抗旱水利部门而言,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应用开发系统,其雨量站、水文站缺乏系统规划,布置不合理,甚至有些水库站点没有必要的水文监测设施和水清监控设备,无法实现短期洪水的预测、预报和分析,给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运行防洪决策提供不了必要的数据资料,不能给防洪决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另外,水环境破坏、河道弃渣淤积等,导致河流发生洪灾机会大大增加,加上没有必要的信息化监测和监管系统,河流生态和工程区居民的生命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合理解决有限水资源的供需日益紧张问题,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的安全水平,充分发挥工程的发电和社会服务功能效益,建设基于水利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服务和资源共享系统,有效提升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效,也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方向。

2 加强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建设完善基础数据库和水利资源共享数据服务中心

基础数据库是实现有限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的核心,其应包括:水文水资源基本数据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营基本数据库、水资源调配管理基本数据库和水利行业行政主管基本数据库等。通过系统完善的县级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各行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水利社会服务功能。水利资源共享数据服务中心,是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资源汇集、统一存储和管理、交互共享和服务的核心,它将全县乃至周围县市水利资源信息进行全面、标准的汇集,从而实现水资源的交互共享,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合理调配和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完善性和准确性。要充分收集各河流规划信息、水文气象资料、降雨径流数据、历史洪水资料、旱情旱灾、地质灾害、饮用水质、水土保持等信息,实现水利本行业和跨行业等进行全面系统采集,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资源的交互共享。

2.2 完善区域河流洪水预警及防汛抗旱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要在前述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水利资源共享数据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系统采集的水文气象、水情、水情、工情等信息,结合智能预测专家系统等,合理分析预测区域暴雨、洪水等特性,并结合现有的县级抗旱防汛指挥系统和市级洪水预警中心平台,建立集水利水电工程防汛抗旱管理部门县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市级防汛抗旱指挥中心,三层级为一体的综合防汛指挥系统,实现汛期防洪数据信息资源的快速采集、远程传输和集中分析管理,及时掌握旱期、汛期可能出现各种地质灾害和险情。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旱期、汛期基础数据采集外,还需要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3S卫星遥感云图信息等建设模拟仿真的综合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实现防汛抗旱方案的可视化动态模拟仿真,确保防汛抗旱计划策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实施性。

2.3 建设完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管理系统

在“十三五”期间,要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农村小水电工程特性,借助“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实施契机,做好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系统建设。建设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系统,实现有限水资源数据的全面接受、统一归类保存和综合加工分析,实现水环境容量综合评价、水资源调查分析、水资源规划调度及保护监督、取用水许可管理等功能为一体,充分挖掘有限水资源内部开发利用效益,全面提高其社会服务功能。

2.4 建设多参数水质监测和水土保持监管系统

在“十三五”期间,要加快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建设,充分结合“固定、移动、自动和智能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水资源和水质信息的全面采集。建设集多参数同步采集为一体的水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定期监测水质,快速响应突发性水污染数据信息采集功能,便于为相关管理人员和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建立多参数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居民、牲畜的饮用水安全和工业可靠用水。加强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为泥石流等灾害预防、预控等提供完善的信息化数据资源。

2.5 建立水利信息数据共享公众服务平台

在区域水资源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区域水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水利科技及政策法规、水质水价信息、气象水文数据等数据资料的信息数据共享公开服务平台,实现水利数据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公众信息服务。并开放群众监管窗口平台,不断修正系统平台功能和技术服务,有效提高县级基层水利部门的综合办公效率和公众服务的社会透明度,推动水利政务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的数字信息发展,陕西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现有的县级水利信息化系统其功能大多基于业务应用功能需求而开发,主要为满足水利主管职能部门的垂直管理功能,而缺少横向的交互共享和集成统一,数据资源共享公众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十三五”建设期间,作者建议应从基础数据建设、洪水预测预警、防汛抗旱、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监测和效益评估、公众服务等方面,加强信息化系统功能建设,有效推动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风.中国水电信息化建设工作“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J].中国建设信息,2011(8):10-17.

第2篇: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

1.1自动化技术功能性优势

信息技术以及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壮大驱使着水利水电工程朝向自动化发展,其自动化技术功能作用不断的被水资源调配系统所采用,不仅能够提升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而且也能够缩减人工施工操作过程中的难度,从而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够顺利的实施,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增强其自动化作业,提高整体的建设效率。网络信息平台的技术,能够给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中心及时并且准确的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能够给水量数据的自动化控制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增强水资源的分配,使水利水电工程逐渐实现自动化管理的模式,从而扩大水利工程信息自动化的应用前景。

1.2智能性能够满足水资源调度需求

智能更新与智能调配等等技术已经逐渐被各行各业所吸引和接纳,水利资源监控系统引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调度模式,其功能发挥主要是通过向数据中心传输水资源的数据信息,从而能够宏观的反映出输水作业的整体状况,并且向管理部门潜在水利风险信息,让技术工作者能够根据数据信息及时的调整输水控制策略,此技术能够实现在水资源信息中的智能调配功能,降低在使用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问题。信息化网络的应用使其水利水电具有储存水利项目有关信息数据的大容量功能,对于整个水资源调度的综合管理以及设备操作的运行具有极大的便捷性特征,十分适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于水资源调度的需求。

1.3顺应时展的需求

社会正朝向信息化以及一体化方向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引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从而来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信息系统,为水利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综合信息分享以及支撑服务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为了能够满足社会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随着人们的社会活动不断朝向高效率的发展,对于水利水电供应以及支配要求也不断的加大,因此,水利水电工程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显得十分的重要,能够顺利的实现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的管理分配方式,从而提升整个水利水电的服务水平,顺应时展的需求。

2.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自动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2.1技术应用程度低,资金支持薄弱

基于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需求,针对其技术应用进行变革是必然趋势,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就决定王清华刘利荣袁丁了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发展以及推广的速度。而在水利水电工程真正应用信息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对于技术的引用依旧处于一种表面现象,由于资金以及各方面的制约因素会导致沿用以前的技术支持成分依旧比较浓厚,技术的应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先进技术没有应用到实际生产。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较低的现象,可以反映出水利水电工程对信息自动化管理投入资金比例与工程信息自动化发展速度和水平成一种反比的关系,资金越多信息自动化水平越高,而资金投资低其自动化水平自然也会降低。在水利水电工程时间的建设过程中,一般都会忽视信息自动化技术层面的资金投入问题,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建设初期对于资金的使用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规划,大部门资金投入到其他建设环节,导致没有购买到技术较高的自动化管理软件和设备,从而制约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效率。

2.2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支持力度小

在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只拥有信息自动化技术以及软件和设备,而缺乏专业的技术操作人员也是一种较为病态的现象,二者必须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才能够更有利于整体的发展。拥有较强能力的信息操控者以及管理者才能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变动情况进行一个较为综合的分析和整理,对于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进行解决,使其从根本上杜绝能够避免的各种隐患问题,从而增强治理水利水电的技能水平。水利水电工程作为理论教学而言,比较偏向于一种冷门学科专业,对于此方面学习的学生极少,缺乏一定的理论研究知识,必然也会导致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

3.增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应用的对策

3.1注重技术的创新开发,合理资金配置

针对任何一个工程项目而言,成本控制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自然也不会例外。从水利资金配置的性质可以看出水利水电资金属性的确立绝大程度是依赖于资金本身就有的特性,而水利水电资金配置属性又是依靠水利物品的特殊性以及资金投资种类的多元化所决定的。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降低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的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管理者能够在工程建设初期就科学、合理的计划和分配每一个建设环节所需的资金,并且注重技术的创新开发,引进信息自动化技术来增强技术水平,合理的配置在后期技术实践中所需要的资金,从而实现水利水电管理的自动化。

3.2培养技能人才,发展人才战略

水利水电企业要想得到长久有效的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水平,其根本上就要注重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创新型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吸纳市场上优秀的技术人才,对现有的职工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技能知识培训,从整体上来提升水利水电企业的技能水平。水利水电企业需结合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引进技能型人才,以创新和专业技术团队来发挥自动化技术的功能作用,要从本质上建立自己独有的激励机制,将科技创新中人才的技能作用发挥到最大。注重自身职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制定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速度和效率,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提供更优质的发展环境。

4.结束语

第3篇: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BIM设计;水利水电工程;电气专业;应用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模型技术简称为BIM,它是建设工程项目发展与信息技术资源融合的产物。BIM体现了技术特征,也具有设计功能。例如,BIM设计可视性强,可以把只有借助想象才能进行构建的立体空间,通过信息技术与软件功能进行实际模拟,使其转换成“虚拟场景中的实体”。同时,BIM设计协调性相对较高,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新时期的专业化发展需求日益增长,需要处理的问题与牵涉到的要素逐渐增多,此时,应用BIM设计可以较好的满足其需求。

1BIM设计概述

1.1概念

BIM是英文全称“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首字母缩写形式,翻译为中文为“建筑信息模型”,通常将其称BIM技术。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应用软件,其功能集中体现在“三维建模”方面。通过对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在“虚拟网络”中,构建与“现场场景”对应的“数据模型”。当前,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经验表明,“模型世界”与“现实世界”能够实现全面对应。从实现途径方面看,BIM设计应用,主要是以工业基础类的IFC为标准,如利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产品相关的生产要素生成的数据信息,对其实施标准化的设计与处理,以及表达,从而完成BIM技术在电气专业设计中的系统性运用等。

1.2应用现状

从应用现状方面看,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已涉及各个方面。因此,其应用范围相对广泛。然而,在当前的应用中,重点仍然集中于多元化应用、专门化应用。尤其是BIM技术应用中存在“二次应用”的现象,浪费了诸多资源。主要表现为①在原有设计基础上,运用BIM技术进行优化处理。②对二维平面设计实施三维空间设计转换。③软件应用差异导致的BIM技术应用受限,以及在同一项目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之间的信息化标准与格式不统一等。这些均阻碍了其技术的系统性应用。不利于通过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全面、有效运用,因此,间接导致了对其应用后的效用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增强对其多元化应用的分析,逐渐强化其三维空间设计、集成设计、诸环节设计,化解相关的阻碍因素,为其提供资源支持等。

1.3比较优势

首先,BIM技术作为一种建筑信息模型,旨在通过对工程项目产品生产建设相关的各项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从而构建三维可视化的产品设计模型,并使其实现有效运用。因此,从系统性应用方面看,BIM技术的三维空间设计,首先突破了原有的二维平面设计,在根本上转变了设计思维。同时,通过对其三维空间设计功能的使用,可以使信息数据化或数字化的建筑设计一步到位,克服3D类型的设计软件弊端,实现产品信息的全面三维几何化操作。比如,当前的水利水电工程电气三维空间设计中,就将各类电气设备、电气设备相关的各类材料、材料下设的各类性质进行了由上到下的统一设计,能够达到对电气的价格信息、位置信息、性能信息、材料信息、进度信息、重量信息、接地信息、埋管信息、照明信息、电缆敷设信息等全面集成应用。其次,在三维空间设计基础上,BIM技术的运用集成化程度较高,其工作模式转变到了协同合作方向,运用BIM技术配套的使用软件,可以对协同信息进行全面计算与分析,可以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电气设计中的材料与设备环节、施工建设环节、投入运营后的维护管理环节,全面纳入到电气信息模型之中,从而完成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设计,确保设计环节的系统性、全面性、有效性。当前的应用也证实,应用BIM技术的工作模式,既可以减少“错漏缺”问题,也能够在线实时的开展“联动式修改”,进而降低设计中的时间成本、修改成本等。另外,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产业链条上,电气的研发设计贯穿着整个链条。同时,设计环节的IP生产,往往能够扩增原来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可营利空间。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电气设计中,十分重视对研发设计环节的投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诸环节的设计与研发设计环节存在系统性设计与配套性设计的一体化关系。因此,当前的环节设计主要由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大环节构成,节省了针对产业链条诸环节的设计,增加了分步骤的设计环节。

2BIM设计在水利水电工程电气专业中的应用

2.1工程概况

以某供水工程项目设计为例,具体要求建设一座新电站,其中,包括1座升压站,并且需要配置35kV户外设备。在初步设计阶段,已经完成了项目参数的录入工作,建立了针对该项目的信息模型。然而,由于建设单位对交付标准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施工单位为了满足其实际要求,对升压站电气设备诸项内容做了进一步优化处理,应用BIM技术实施了具体的电气设计。

2.2设计准备

(1)制作电气设备族。在BIM设计中,以电气设备族作为基本构成单位,完成信息模型基础创建。具体操作中以Revit系列软件为准,在其自带电气设计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该项目设计人员结合实际对LCU柜与户外配电设备的实际需求,制作了相关电气设备族,为了达到模拟仿真目标,设计人员需要通过外形尺寸、性能参数等细致的数据信息,为电气设备族类赋予清晰性与明确性。(2)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电气专业设备族种类多、数量大、属性参数影响大、参数校验、工程量统计相对复杂。设计人员花费了较长时间,户外35kV断路器、LCU柜均为本项目制作的部分电气族,如图1所示。对电气设备中的户外35kV断路器、LCU柜进行了标准化分析,从而制作了与之匹配的内容详细的设备产品族库。(3)在协同设计工作方式方面,为了使优化设计适用于项目。设计人员未采用各专业共用信息模型协同模式,而是根据各专业的单独信息模型构建方式,进行了较为快速的连接、调用,既化解了设计资源配置相对较低的问题,也使各专业实现了有效配合,起到了对设计失误的有效预防。

2.3设计流程及应用

首先,以Revit设计环境为准,制作BIM电气设计信息模型。在初步设计阶段,制作电气专业设备族库。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完成相关电气设计。设计流程如下:整体规划——BIM方案模型——BIM深化模型(水利水电工程、电气专业、MEP多专业协同)——BIM交付模型(自动出图)——竣工模型——竣工图的BIM设计流程。对应BIM设计流程,可以制定出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流程。按照对应关系,可以构建由整体规划(效果总图)——平面、立面、剖面设计——整体分析专业协同(电气安装位置、立面示意、连接位置、系统大样和节点大样)——电气深化设计(如尺寸控制图,具体到了设备布置、接地、照明、埋管等各项要素)。其次,在接地、埋管设计完成后,可提取任意剖面应用于二维出图。再完成供配电系统校验、碰撞检查、模型布置、出图。应用Revit设计环境能够以初步设计阶段创建的电气设备族库,使其族属性在自动生成过程中,转化为具体的设备材料明细表。具体包括:电器设备、设备材料的各类明细。

2.4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电气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三维模型,对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进行参数优化、协同管理、模型优化。简单讲,就是通过BIM技术细化、优化电气设计。因此,在其应用之前,需要先做好设计准备工作。具体而言,要根据电气设备、安装位置、安装阶段等相关数据,先建立一些初步的、粗略的BIM方案模型,相当于在BIM应用软件中画一幅电气设计草图。再实施全面设计。在本次设计过程中,电气设备族库的标准分析与族库创建花费时间较多。其原因主要来自Revit系列软件在水利水电工程电气专业设计方面的族库不够,仅能够满足管线敷设方面的一些基本族类信息。另一方面,辅助软件的兼容性相对较差,在三维图向二维转换后,其中的一些族元素并没有清晰的表达出来。所以,选择了其它软件进行辅助处理。

3结束语

总之,现代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产品的生产建设与我国新时代的系统性改革密切关联,为了做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一方面,应该结合实际的电气专业需求,按照电气工业设计思维,选择与其设计需求相一致的BIM技术。另一方面,在BIM设计实践中,应该对其优势进行全面解析,确保在三维建模空间内,合理的应用BIM技术,使水利水电工程电气专业的设计过程中,增强针对各类构成要素参数的精准计算。结合以上初步分析,建议按照具体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电气专业的实际设计需求,严格按照其电气设备的布置、埋管、线缆敷设、照明、接地等,做好对二维设计方案信息的提取与转换及优化,提高BIM设计在应用实践层面的效用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昱,王之君,范严伟.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1,14(1):126-127.

[2]马燕博.试论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创新及技术管理[J].建筑与装饰,2021,18(3):162-163.

[3]周玥涛.探究电气及其自动化系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智能化应用[J].大科技,2020(7):62-63.

[4]费章贵.水利水电工程电气节能设计要点探析[J].智能城市,2020,6(18):165-166.

第4篇: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建议

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能及效益。水利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解决水利信息资源不足和有限资源共享困难等突出问题,提高防汛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质监测、农村水利水电和水利政务等水利业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动水利现代化。

一、水利信息化及其有关概念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它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主要包括水雨情信息、汛旱灾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等。在分析水利信息化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与其有关的概念作一简要阐述和比较。

1.信息化与水利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从整体上看,信息化可以分为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信息化及社会生活信息化五个主要层次。实现信息化需要构筑和完善包含六个要素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事业各项活动的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

2.“金水工程”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

国务院大多数部委出台的信息化规划,均以“金”字头冠名,并已形成序列。沿用这一命名方式,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于2001年4月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命名为“金水工程”,并于两年前开始在系统内部使用。在中办发〔2002〕17号文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已明确把“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要加快建设的12个重要业务系统之一进行重点建设。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是“金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骨干工程,是“金水工程”先期启动的重点建设项目。它是根据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需要,建成一个以水雨工旱灾信息采集和雷达测雨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其目标是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较准确地作出降雨、洪水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决策依据。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水利信息化、电子政务与“金水工程”既有区别,也密切相关。首先,近期水利信息化建设被命名为“金水工程”,可以说近期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其次,电子政务(即政府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还包括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等其他非政府方面的内容,但由于水利是社会公益型事业,在实现水利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水利信息化主要是政府行为,水利信息化也主要是政府信息化(即水利电子政务)。因此,在近期这三者之间是统一的。

二、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水利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是围绕水情信息汇总、处理展开的。从1979~1980年开始,水文信息化开始一些信息源的处理。20世纪90年代前后,水利信息化逐步向以微机和网络为平台转型。到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在电子政务、防汛抗旱、水文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资源调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建成水利信息骨干广域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目前已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市、区)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建设了400多个水利卫星通信站,为水利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创造了条件。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初步建成各流域、各省(市、区)的水文数据库和部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同时还有一批数据库,如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防洪工程库和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等正在启动建设中。

2.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等。国家水利部门在保障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于2003年相继正式出版、出台和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掌握国际国内先进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信息及系统安全技术、精通项目建设管理的多层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这是水利信息化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协调进行的关键。2005年首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以“信息技 术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方向,说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已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

3.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

十大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包括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数字化图书馆,到目前为止,工程建设收效最为显著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已经完成了22个地区级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建设和4个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实施了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完成了国家防汛办与7个流域机构的异地会商系统建设,该系统在当年每年全国6~7月间的防总会议、以及各次全国水库安全度汛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配合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水土保持、水资源等各大监测系统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水利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和水利现代化水平。

三、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水利信息化的标准化程度差

我国目前所开发出的信息化软件开发标准大多存在着通用程度不高、性能单一的问题。发达国家水利信息化软件比较成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比较注重其通用性和模块化,开发出的信息化软件在应用上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我国水利信息化软件研发刚刚起步,且大多数由一些水利信息化公司完成,各公司之间由于存在着技术垄断或各自为政,开发出的软件无法保证通用性。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各项信息化标准已经日益增多,但是对于具体到省级地区的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和加强,如国家防洪工程数据库中湖南省洞庭湖地区的堤垸工程编码规则等问题仍不太适用我省的具体水系情况和工程现状,正在进一步的协商和修订中。

2.水利信息化的投资严重不足

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长期以来是靠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依赖国家水利投资搞信息化建设,省级和省级以下水利部门的信息建设经费一般都没有专门的资金渠道,项目建设资金一般都是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补救措施,资金渠道没有稳定保证,这样势必造成水利信息化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的问题。

3.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不配套问题,使得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并严重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主要表现在:网络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甚至一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各自为政、各自封闭,形成数字鸿沟;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

4.水利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待加强

我国同信息化工程配套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都较为落后,我国水利信息公共网还未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某些地区通信手段仍较落后。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只有4%,而北美和欧洲已分别达到39%和27%,亚太地区也达到了22%。水利信息网建设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

5.水利信息化人才缺乏

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尤其缺乏IT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达到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必须具备一批精通水利行业的IT人才。我国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引进难。

四、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水利信息标准化程度,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为保证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水利部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统筹安排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依据《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年度,多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标准,提高我国水利信息标准化水平。

加大在网络与通信设施、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安全系统等方面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采集系统,制定综合利用方案,促进部门之间的共建共管,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已建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逐步建立支撑业务应用的平台架构,并基于统一平台架构进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和建设,逐步优化已开发业务应用中同类、共性的功能模块,推进业务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建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为有效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问题,可以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级政府应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预算要有水利信息化科目,水利信息化资金在水利投入中应占一定的比例,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在水库、河道、灌区、水电等新建和改造项目中,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确定项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比例,吸收一些水利信息化受益单位、企业投资,外资投资,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3.转变观念,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水利信息化集水利、信息产业于一体,科技含量高,对实践经验要求更高,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水利信息化专门人才。在我国当前水利人才队伍中,水利和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明显匮乏。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彻底转变人才观念。首先是突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骨干化。通过优厚的待遇、丰富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和广阔的个人发展前景吸引IT人才到水利行业就业、创业。同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充分挖掘、利用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借助“外脑”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另外,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信息化公司参与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5篇: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

2002年是中国电信行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年。“5+1”的新电信竞争格局形成,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星和铁通公司6家基础电信企业和4000多家增值电信、无线寻呼企业相互竞争;网通与电信、联通CDMA与移动GPRS展开激烈的同质竞争;各运营商集中精力进行资本运作,中国电信成功上市;新《电信法》正在酝酿出台。从运营商IT项目实施的数量方面来分析,超过一半的项目建设都集中在电信基础网络建设上,另外的项目属于电信业务系统建设。网络建设主要包括电信骨干网、城域网、数据网、光网络等的新建和扩容;业务系统建设包括计费营账系统、网管系统、客服系统、综合业务系统、BOSS(BSS/OSS)等。

电信企业信息化系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电信计费系统、网管系统、客服系统、网络安全、存储管理、办公系统等的建设,将成为2003年电信行业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计费、网管、客户服务系统,将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和完善。计费、网管系统建设呈现出集中化、移动化趋势。大客户服务系统将引起重视。

随着网络建设的日益深入,网络安全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并将成为电信运营商比较关注的问题和重要的投入领域。此外,由于数据业务的不断扩大,建立集中存储、可扩充、可远程控灾的数据存储系统的需求日益突出,并将成为市场的新亮点。在未来的2年~3年内,运营商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投入的注意力将呈上升趋势。其中,财务系统、CRM、ERP、决策支持等系统是运营商建设的重点。

银行:2002年网络改造快于大集中 2003年中国银行卡高速发展

网络改造是数据集中的前提,是由分散模式过渡到大区集中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银行业数据集中的最初级阶段。在2002年,大部分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的网络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改造完成后的网络平台,不但可以使分散在各局域网服务器上的数据集中到数据中心主机上进行处理,而且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满足银行未来形势下业务发展的要求。国内银行业的数据集中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初级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网络改造以及综合业务系统的试点与全面推广。第二阶段,各行将由大区集中逐步走向全国集中,这个阶段同时也是数据集中模式发挥效益的开始。整体上看,目前国内银行业正处在第二阶段的最前期。由于前一阶段已经做到了主机、服务器、SNA终端的互联互通,从而使银行的海量数据有了被二次挖掘的可能,接下来的工作则顺理成章应是数据仓库的建设。但从整体情况看,银行业显然在这一点上比想象中还要谨慎,即便是有条件开始进行试点摸索的银行也没有大规模的动作,真正想要启动数据仓库建设的用户很少,这也使得国内银行业整个大集中的速度较之大张旗鼓的网络改造时有所放缓。

截至2002年11月,全国银行卡发卡总量达到4.69亿张,同比增长22%,其中符合统一标准的“银联”标识卡6027万张,占新增发卡量的70%,并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跨银行、跨地区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银联”的推出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虽说持卡人均消费低、特约商户不够等问题还十分明显,但“银联”依旧标志着中国银行卡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电力:2002年应用从操作转向管理 2003年配网自动化应用新需求

2002年,电力行业的软件应用成为厂商和集成商竞争的热点。虽然网络建设项目不断,但都主要是升级改造或者是更广泛范围的联网工程。目前,电力通信网中70%左右的三级以上网络已经建成,四级网络也有部分投入使用,省级以下的企业已经通过光纤实现互连。此外,“西电东送”这项重大工程加快了西部各省份电力的IT应用步伐。关于2002年电力行业软件的应用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为确保电力安全运行,电力调度自动化建设依然是2002年行业信息化的主流。而服务于电力市场运营的自动化系统,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产品的最新发展方向――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试用已经展开。纵观2002年电力行业的软件应用项目,从中也可以找寻到一条规律,那就是:电力行业软件系统应用的重点已经从操作层面向管理层面逐渐转移。主要集中在: OA系统、电力营销系统、客户关系管理、MIS系统、ERP系统等。电力行业改革的相关政策已经出台,并在逐步实施当中。

2003年行业改革的步伐将会加快,而信息化工程作为行业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竞争环境变化的强有力的手段,已经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预计2003年部分管理软件的应用将广泛普及,如MIS、ERP、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等。OA系统全国联网预计在2003年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03年上半年将达到18家网省互联。另外,与“竞价上网”相关的软件将成为2003年新的应用趋势。此外,电力改革中提到,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开展发电企业向较高电压等级或较大用电量的用户和配电网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因此,可以预计,与配电网自动化相关的软硬件将是未来我国电力行业的应用和需求方向。

水利:2002年信息化投资10亿元 今后5年将超过70亿元

水利信息化,具体来讲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率和效能。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任务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水利基础信息系统工程、基础数据库和水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七五”期间起步,“九五”期间启动金水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全国水利系统初步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并取得了部分成果;水利部门办公自动化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开始实行远程文件传输、公文管理和档案联机管理;一些水利部门建立了网站并进入了互联网络;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份的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并相继进行了一些流域和地方的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2002年,我国用于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投资约为10亿元人民币,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水利信息化的重视的加大,未来5年,中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总规模将有望超过70亿元人民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突飞猛进,与国家提出进行“金水”工程建设有很大的关系。未来,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将围绕“金水工程”展开,计划用3年的时间完成计算机网络骨干系统的建设;完成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建设和中央报汛观测站、报汛设施的改造;完成综合数据库、主要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建成中央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建成淮河及黄河中游新一代天气雷达应用系统;初步完成流域级及部分重点省级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等。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成熟,未来的水利信息化市场也会出现逐渐“软化”的现象,即软件与信息服务市场发展迅速,成为促进水利信息化市场持续快速增长的新动力。

教育:2002年IT应用市场稳步增长 2003年教育城域网将为重点

2002年教育行业IT应用市场整体规模稳步增长,2002年上半年,台式PC在教育行业的市场份额达到13.3%,销售量为54万台。随着教育的信息化的程度继续加深,教育行业对PC的需求还将有很大程度的增长,其在整个市场的份额还将继续扩大。2002年高等院校PC的采购占教育行业市场的近40%,其式机仍然是主体,笔记本达到近13%;中小学校PC的采购占教育行业市场的60%强,其式机更是占95%,笔记只占不到4%。“校校通”工程更是进一步推进了教育软件市场的发展。在学校建立和完善网络的同时,教育软件的应用业已成为这些已经建立自己校园网的学校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2002年教育软件市场同比增长超过50%。学校校园网的建设正逐步向基层发展。高等院校中有70%左右建立了校园网,同时在校园网上开展了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网络管理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应用项目,开始向数字化校园方面发展。目前无论是中小学校园网还是高校校园网普遍存在着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匮乏现象,随着教育行业用户越来越重视软件和应用,教育资源库产品在2003年有望进一步提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校园网解决方案已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虽然无线解决方案要比有线解决方案成本高,但无线方案会是有线方案的有利补充。随着大学生购买笔记本人数的增多,校园中的无线化设计将成为可能,学生只要通过移动PC和无线网卡就可以在校园的任何地方上校园局域网或联接互联网。

民航:2002年应用系统是投资重点 2003年服务和方案是利润点

2002年,中国民航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投资重点集中在电子客票、机场离港系统和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以及中航油的ERP项目。

2002年,民航在试点成功基础上,扩大了电子客票的应用,电子客票在南航和深航得到积极应用。离港系统是民航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全国吞吐量排名前100位的机场离港系统建设工程在2002年进入了攻坚阶段,民航将完成56个机场的建设工程。电子政务是中国民航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工程。中国民航在2002年加强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展望未来,中国民航将在全面启动8大信息工程的基础上,继续重点建设全球分销系统(GDS)、电子商务和电子客票、机场离港系统、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空管信息系统集成、航空运输企业信息化和中航油ERP系统工程等8大标志性工程,以此带动民航全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国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影响下,民航总局将投入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发展民航自己的软件产业。

2003年,中国民航将组建民航软件产业基地,支持开发共性、关键性软件,力争全行业在未来3年内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

随着6大航空集团的成立,如何有效地管理重组后的机构,合理整合业务流程,规划具有延伸空间的信息基础平台,并建立更为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成为中国民航信息化面临的新问题。民航企业将对系统资源进行信息整合,使企业的各项信息有效集成,实现资源共享。中国民航将越来越重视安全信息体系的建设,日益提高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第6篇: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信息化技术 工程管理 软件运用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类别众多,不同的工程项目管理也是多种多样,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普遍特点明显,基本都具有施工时间长、施工期要求严格、投资较多、规模较大、专业性强、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设计变更较多的特征,而且均与占地、拆迁、环境维护、水土保持等环节关联较多,致使个中需要协调的关系众多。目前希望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工程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水平,从而达到控制项目投资和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工期、完美实现质量和安全的目标,已成为广大相关部门和水电开发投资企业关注的焦点。目前作为整个工程的责任主体的许多水利水电企业项目单位,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工程在准备阶段就已开始着手构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1 水利水电工程推行信息化技术的必要性

(1)实施信息化管理后,可以有效应付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单位往来产生的繁多文件和数据资料,快速妥善将各方传来的众多信息处理好,并将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最大化且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增加工程安全系数,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快捷、有效的实施。

(2)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施工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用于水利水电建设与病险水库诊断、桥梁病害诊断与评价、地下及水下施工探测的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水下施工机械化施工操作等,从而有效的满足了我国目前能从事桥梁结构无损检测的技术队伍不多,使用的技术手段不够先进与齐全等工程需求。

(3)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及时处理汇总、分析好工程中产生的信息数据,并依据要求做出相应处理,并结合实际提供真实的数据及分析。根据这些信息,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能够迅速进行分析并作出反应,对工程中应完善的地方及时进行决策,对工程涉及到的安全措施进行调整,以提高工程管理效率,保障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等控制指标的实现。

(4)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按照水利水电企业电子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信息化处理系统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及阶段目标,结合实际及时对数据应用进行跟踪、比较分析,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各类数据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信息化,为工程管理人员工程施工及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 当前信息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各阶段基础资料积累跟不上需求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应用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信息数据做为技术参考,支撑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性、高效性,所需信息化技术的数据在内容上涉及范围较广,然而在施工、管理等方面信息数据采集过程中,受施工时间、施工类型等影响,数据的类型、精度、格式、表达方式也变的多样化,从而致使施工中许多数据得不到及时采集整理,这与当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趋势是相违的。近些年来,虽然各地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在工程数据收集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基本观测资料,并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与水利水电工程需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量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

2.2 部门间协作不够

由于以往我国行政体制的原因,目前水利水电管理部门虽然结合工作需要,收集了日常工程数据建立了一些数据库。但因为各部门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的不同,且建设单位各自为政,它们所建的数据库大多是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服务目标单一、相关文档不全,形成了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

2.3 信息化技术资料采集标准不统一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由于部门条块管理,数据收集目标单一和标准规范不统一、虽然大多数已建数据库,但因规范性较差,自成体系。而且相关部门普遍对数据库文档普遍不重视,数据库建设片面性、针对性太强,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

2.4 软件开发缺乏普遍性,开发设计出现重复性浪费

专业应用软件开发的困惑由于专业性应用软件的开发大多来自不同单位不同作者,各自的技术思想技术风格以及采用的技术路线都不相同,软件的标准性与通用性显得不尽如人意。部分水利业务部门在开发应用软件时,缺乏学习性、参考性、大局性、长远性,应用软件开发基本是就事论事,开发出的软件功能单一、低性差、低标准、低利用、高成本、维护困难,各数据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与手段,有些内容不仅相互重复甚至互相矛盾,给信息最大化利用后续扩展和改造增加了困难,造成难以被其他系统调用和共享,使许多数据库不具备持续运行条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

3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运用注意要点

(1)当前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是项目进度管理软件和微软项目管理,以上两种软件都是功能强大且能运用灵活的项目管理工具,不仅可用于控制简单或复杂的项目,还能在项目计划、项目管理中对您进行帮助,并能在软件运用中对运用情况进行掌握,确保使用户实时控制项目进度完成情况、实际成本与预算的差异、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信息。但这两种软件系统各有特色,微软项目管理的界面标准易于使用,而且包括项目设计、资源定义及分配、即时项目跟踪、图表及图形简易使用、用Web页面方式信息、通过Excel或各种ODBC兼容数据库存取项目文件等各种功能。项目进度管理软件可适用于任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且对大型复杂项目控制和管理多个工程方面大显身手。项目进度管理软件还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各种资源的平衡技术,可模拟实际资源消耗曲线、延时,且支持工程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使项目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

(2)虽然购买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加以改造比较方便,但缺点是不适合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类型差异大的特点,不能很好应对不了水利水电工程实际工作,所在软件就用过程中,大多数都要对所需要的软件进行大量改造,有时甚至需要彻底改变。所以水利水电行业利用的软件最好还是针对自身实际进行自主研究开发,针对本工程特点,借鉴现有的信息系统经验,编制本项目的专用管理信息系统。但必须要注意的是自行组织编制本项目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利用自有的软件开发人员或委托有实力的软件公司,

(3) 为保证全院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行,我们加强了网络中心的管理。所有网络客户机系统软件、账号、IP等统一由电算室进行配置,网络管理员负责整个网络用户帐号的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监测、故障诊断及修复,病毒防治、网络设备管理、数据备份、灾难恢复等。坚持内部网及时院勘测规划设计信息、各项政策、管理制度、质量标准和各处动态,围绕院生产和管理以Intranet模式逐步开发各种应用,促进上下沟通,工作协调。完善高速以太网,达到资源、信息跨地域共享和多种外部设备联网的目的。

4 结束语

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信息基础设施的迅速完善,加速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水利水电行业,迎接挑战、推动新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和机遇。

参考文献

[1] 张晶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安全控制[J]. 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4).

[2] 苑希民,万洪涛,刘媛媛等.全国和七大流域三维电子江河系统建设成果报告[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

[3]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和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R].北京: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和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2004.

[4] 赵时英等.编著.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第7篇: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

由于水利工程属于基建工程,多由国家投资建设,所以部分施工单位常常会因为贪图一时之利而将工作重心放到施工成本控制上,导致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过度,出现偷工减料、用劣质材料代替优质材料等行为,给工程埋下巨大的质量隐患。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争夺项目建设权,会在前期项目成本预算上大做文章,项目中标之后,又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将工程转包、分包出去,导致工程无资质施工、无监理施工问题愈加严重,同样为工程后期的使用安全埋下隐患。除此之外,政府监督力度不够,工程监理执行力差等因素也是导致水利施工质量不保,阻碍水利建设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2水利施工信息化管理措施分析

针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指出水利施工信息化管理是当前,乃至未来水利施工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进一步确保水利施工管理质量,提高水利施工管理水平,国家务必要加大管理信息化的投入,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建立一套更加健全、完善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政府领导、强化政府监督职能,切实实现我国水利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水利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应对与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点:2.1完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该系统的管理能效在水利施工管理中引入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利用政务信息系统来实现部门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政务联通,实现水利部的办公自动化。目前,我国部级水利部和省级水利部的的内网办公自动化已经得以实现,外网联网办公还在积极推进。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立并完善之后,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管理工作时会更加方便、快捷,对水利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资金、能源等的管理也将更加快速、有效。借助信息技术研发而成的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能更加快速的实现信息数据传输,并且还能使单纯的信息数据传输变成网络化传输,提高信息数据的利用率。2.2加强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利用先进的信息监测技术可以随时监测到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的质量问题,管理人员应严把质量关,严格检查施工原材料的质量情况。施工过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阶段,项目确定后,管理人员应认真抓好组织落实工程质量,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以保证工程的进程和质量都在控制之中。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检查材料和设备,不合格的坚决不使用。除此之外,应当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责任终生制,并利用该制度来约束管理人员的行为,督促管理人员严把质量关,为水利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3利用信息技术完善规划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子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持子系统。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子系统可以综合规划利用水资源,通过对进行技术方案的综合研究与评比,规划设计出最好的施工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持子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设计软件来实现,这个系统可以规划设计全程的方案比较、工程设计、分析计算和图档审签。比如集成方案设计软件、造型渲染软件、通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一系列设计软件,可以使规划设计与计算机有机结合,不断完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完善了,施工管理也会变的更为顺利。2.4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在职人员的再教育水利施工管理信息化的重点之一是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信息技术人才,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信息系统的利用都需要信息技术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是水利信息化工作有序、高效、协调进行的关键。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要加强对基层水利职工质量管理意识与信息技能的再教育,使现有的管理层与时俱进,完善现有的管理层人员的素质。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要注重在职人员的培训,有计划的让在职人员带薪去大专院校接受培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管理层各方面的素质。

3结语

第8篇: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水电施工企业 会计信息化 问题 建议

一、水电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会计信息化将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我们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自然也不例外。实现会计信息化以后,一方面,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自动从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汇集与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实时处理;另一方面,水电施工企业的会计不再是孤立的系统,而与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它与其他业务系统和外界连接,可以直接从其他系统读取数据,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水电施工企业会计报告也可以采用电子联报方式进行实时报告,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领导层可以随时获取有用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当前水电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突出问题

我国水电施工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管理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高层认识不足

由于一些企业高层对会计信息化不能正确的认识,认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在公司内部较小,如果系统没有好的安全性,就会面临被病毒入侵,其财务数据被泄露的危险,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而系统安装后,又要为系统重新配置相应的硬件,系统日后还要进行更新和维护,觉得既浪费时间又增加开销,所以很多企业的领导都不采用会计信息化。

(二)安全问题突出

会计信息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带来了安全隐患。具体来说,由于会计信息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人工做账的形式和流程,还改变了会计数据的生成、传递和存储的方式。这种改变都以计算机软件为途径,一旦有人恶意侵入计算机篡改信息,就可以无声无息地破坏整个会计信息数据,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软件标准欠缺

会计软件设计标准不统一,财政部针对这种情况出台文件进行指导与规范,但这些标准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的要求,各单位使用的会计人员标准不统一,都是结合单位实际设计的,共享性差,不能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一些软件操作很容易被修改,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差,并且应用会计信息化中,缺乏组织协调与规划,各单位之间交流少,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四)人力资源薄弱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的基础知识,还要懂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系统管理知识。现今能达到这种标准的人员较少,有的员工虽然懂得会计知识却不懂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系统管理知识,无法对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软件进行操作和管理,进而难以发挥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优势,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三、加强水电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

加强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会计的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就是要企业的高层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十一世纪,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在信息时代这一大环境下,一个企业要想成为常胜将军,其就必须要引入并运用好信息科技手段来加快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各部门间的协同能力,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所以,我们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高层需要更新自己的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并采取积极措施来落实会计信息化建设,从而为我们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信息基础。

(二)健全制度

健全安全管理控制制度是解决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会计数据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来说,信息泄露的危害可大可小,严重的甚至会给企业带去致命的打击。其一,要把好技术关,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建立起囊括操作和应用等平台在内的综合安全控制体系。其二,要引入数据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利用这些技术确保公共网络传输过程中会计数据的安全,避免发生数据丢失、泄密等事故。如果工作人员需要对数据进行删除或修改,应做好操作日志,以备后日检查。其三,要做好内部人员的管理,严格工作规范制度,只允许核心技术人员进入核心技术工作区域,并通过安装摄像头的方式做好内部监控。

(三)统一标准

为了推动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为会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必须建立会计信息化标准规范。会计信息化需要开发软件,软件的标准规范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化的进程,因此要规范会计软件市场,提高会计软件的兼容性,即使使用不同的会计软件也能实现信息共享。会计信息化软件不只是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工作,还要能帮助管理者做出科学的预测。只有这样,我们的水电施工企业方能更好地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

(四)人才战略

科技的发展靠的就是人才,在我国由于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匮乏,这严重阻碍了我们水电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有必要实施会计信息化人才战略。一方面,国家应加强会计信息化专业的教育政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我们水电施工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时,要培养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制定详尽的员工在职培训计划,将员工送入相应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要让员工对会计信息化有一个积极的思想。从而为我们水电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储备足够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前,水电施工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电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将成为推动整个水电事业的发展重要力量。因此,我们水电施工企业必须要抓住机遇,加快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从而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水电施工企业创造出更好地社会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9篇: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信息化;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水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能为人类创造优美的生存环境,水环境是各类水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同时水在特定条件下又可能转化为灾害,成为社会发展的约束,甚至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水旱灾害、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退化、水管理相对落后的形势日益严峻,迫切需要科学的治水思路、方法和技术,现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理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为提高治水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提供了条件。因此,信息现代化,行业数字化,水利信息化,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超出常人想象的速度飞速发展,为水利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应用主要指的是软件技术的应用,包括GIS、DB、RS、VR、Web等,或是软硬件结合的信息技术。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防汛抗旱指挥、水情测报、水务管理、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防汛会商、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为水利建设和管理服务。

1 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1.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十分强大,应用十分广泛,遍及各行各业。在水利行业GIS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有10多年了,并且逐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确定、地理信息展示、行业信息展示、信息统计分析及功能集成等方面。

1.2 数据库技术

应用数据库(DB)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水利信息系统建设都离不开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存贮和管理。目前,已经完成了部级水情数据库建设,实现了对国家重点关心的降雨信息、水情监测信息和历史水情信息进行查询与管理,流域和省级水情数据库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部分有条件的省市已率先完成了水情数据库建设,制定了国家防汛工情数据库建设规范,正在进行工情数据的入库工作;部分省市正在根据国家规范开展工情数据库建设工作;部分地区根据需要建立了洪灾灾情信息管理数据库,以及根据防汛指挥系统和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需要建立了系统专用数据库。

1.3 遥感技术

应用随着遥感技术(RS)的发展,影像识别精度的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的增强、影像获取成本的降低,遥感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日趋重要。遥感影像的来源渠道较多,有美国、日本、法国、印度等国外的遥感影像产品,也有我国自己的遥感影像产品或者航片,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接收或购置遥感影像数据,确定洪、旱灾害的位置、识别洪水淹没情况和受灾情况、分析旱灾影响范围和受灾面积、评估可能受到的灾情影响,以及根据遥感影像分析河流水质变化和水土保持状况,为防汛指挥、救灾活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提供信息支持。近年来,由于7大流域和部分省市已经建成一定精度的三维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将遥感影像成果与三维平台相结合,不仅直观展示水利信息,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可能的发展趋势,为水利建设与管理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支持。

1.4 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R)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日渐广泛。(1)构建防洪工程的三维虚拟模型,如大坝、堤防、水闸等三维虚拟模型,实现了防洪工程三维空间示景;(2)洪水流动和淹没的三维动态模拟,实现了三维空间场景中的洪水演进动画过程,三维场景中洪水淹没情况的虚拟展示;(3)防洪工程规划中枢纽布置三维虚拟模型,包括大坝、泄洪洞、发电厂、变电站等,为工程规划提供直观三维视觉效果场景;(4)云层和降雨效果渲染三维虚拟模型,模拟云层流动、降雨过程等动态效果;等等。

2 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前景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经济在增长,投资在加大,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信息化建设仍然发展迅速,取得了惊人的阶段性成就,而且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和国家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前景更加美好。

2.1 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更高要求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变加速的进程,安全保障日益得到重视,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指导下,保护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的要求放到治水工作的首要位置。水利信息化建设对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工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国科学治水水平,建立人与水和谐的社会与环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水利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2.2 信息技术进步为水利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

DB、GIS、Web、RS、GPS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为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技术保障。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是前沿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领域的应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成果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环境与生态建设等水利行业的信息监测、传输、存储、查询、检索、分析与展示提供了技术条件,使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成为可能。

2.3 专业模型技术改进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决策支持系统建设,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是水情、旱情、灾情等信息的分析成果,这些分析成果主要来源于气象预测预报、洪水预测预报、洪水演进分析模型系统、洪水调度模型系统、溃坝分析、旱情分析、水资源管理、水质、环境评估等专业模型系统。近年来,有关专业模型技术得到了逐步改进和完善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复杂的模拟分析计算提供了条件。专业模型技术的发展为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实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苑希民,万洪涛,刘媛媛,等.全国和七大流域三维电子江河系统建设成果报告[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

[2]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和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R].北京: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和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200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