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

水利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水利专业论文

第1篇:水利专业论文范文

鉴于该课程的性质,为了在有限的学时中提高教学质量,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之中,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1-5]。文章以扬州大学水利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在总结该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为同行提供了参考和帮助。

一、水利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需要甄选并进行难度控制

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水利工程概论课程前,开了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水力学等课程,但是并未开设材料力学、土力学、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等课程,这就使得水利工程概论这门课程在讲授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为了把一个概念讲清楚,可能需要补充其它课程的知识。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水利工程概论课程前,基本未开设任何相关的课程,这使得该课程的讲授就更加困难。因此,对于开设该课程的两个专业来说,教学内容的甄选工作量大,而且难度不易控制。

(二)教师教学方法传统

目前,水利工程概论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灌输式方法为主。上述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包括到各种水利工程的现场进行认识实习和综合实习,因此该专业没有与水利工程概论这门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虽然有可以到水利工程现场的实践教学,但是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在大一第一学期进行,认识实习在大二进行,综合实习在大四进行。理论教学讲授的知识点,到认识实习和综合实习时,学生可能都忘记了。因此,该课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存在脱节的问题。

(四)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

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认为该课程仅仅是一门普通的必修课,与专业相关性不大,所以没有必要认真学习。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刚刚经过高考的洗礼,认为进入大学之后学习就可以放松了,对于课程考核也抱有侥幸心理,因此很多同学上课睡觉、玩手机,甚至旷课。

二、水利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建议进行调整,将该课程的开设时间延迟。这能够使学生在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之后,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学习这一专业入门课。将该课程的开设时间延迟,有利于课程理论教学和专业认识实习的结合。两个专业的教学大纲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前期学习的课程进行调整,最好能加入一些模型教学或者实验室参观的课时。

(二)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可以甄选教学内容。虽然现在教材有很多版本,河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高校的专家都编著了自己的教材,仅河海大学就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上述教材在出版和使用上,可能更符合对应高校教师的教学习惯和人才培养的定位。对于是否适合扬州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还需要进行斟酌和筛选。因此,这要求任课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参考多本教材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融合,做到知识面的广泛性和完整性。还要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做到尽量以工程为中心,以介绍基本概念、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型式、构造、适用条件和设计要求等为主。与此同时,还要求教师将工程实际与甄选的教材内容结合起来。

(三)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

要承担并完成好水利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任务,任课教师需要掌握工程测量、水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等前期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也需要掌握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电站、水泵与水泵站和农田水利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任课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可以请有经验的任课教师多随堂听课,并及时提出建议,也可以多开展研究性教学,请本系的专业课教师参与研究性教学并提出改进提高教学水平的相关措施。此外,任课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跟随有经验的教师听课,向其他教师学习授课方法技巧。通过参加学校、江苏省以及全国高校水利类教师讲课比赛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1.加强课堂讨论和互动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和互动均已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回顾所学知识时,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互助。在讲授一些文字性较重的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学,然后针对自己认可的重点内容,让小组之间进行提问。此外,任课教师在提问问题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回答,其他人进行补充,然后根据小组总体的回答情况记录课堂成绩。小组之间相互提问和任课教师提问时,可以设置必答题和抢答题等环节,以提高学生讨论和互动的积极性。

2.利用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给学生设置一些拓展作业供学生选择,例如介绍一次暴雨或洪水灾害情况并加以分析评论;根据工程实例分析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成就;分析水资源空间分布与南水北调的作用;介绍某个省、市或县的水利发展的情况;分析总结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经验、教训与启示;论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并独自完成,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将知识点划分成不同的教学单元和专题,开展单元教学和专题教学,例如将所有挡水建筑物划分成一个教学单元,重力坝是该教学单元中的一个专题。这样在讲述时,不同的单元和单元中不同的专题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经典工程案例、水利专家的故事和人文方面的知识引导出水利工程概论方面的专业知识。课堂的讲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包含知识点以及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以及思考题等的课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下学习资源。利用模型实验室和水工建筑物的录像片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五)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可以穿插进行认识实习,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现场实习前,根据课堂知识点和实习工程的特点布置思考题和与之对应的重点观察部位,现场实习讲解时将二者联系起来。此外,可以借助水工试验大厅和学校附近的水利工程进行现场教学。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涉及水利工程的内容较少,因此需要适当增加其认识实习中水利工程的内容。

(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明确本课程的用途可以提高學生的学习兴趣。让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认识到该课程既可以补充其本专业以外的知识,为今后参加工作奠定基础,还有助于他们跨专业考研。让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认识到该课程是其第一门专业课,学好该课程有助于学好后续的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电站、水泵与水泵站和农田水利学等多门专业课程。

(七)建立合理完善的成绩考核方法

改革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建立综合考虑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拓展作业以及考试成绩的客观考核体系,并对考核体系中的各个因素的分值和权重系数进行研究。

三、结束语

水利工程概论作为一门概述性课程,是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作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注重水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和结构力学等基础知识以及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电站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加强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在甄选适宜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的用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水利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耘.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理工科概论类课程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高教学刊,2016,19:98-100.

[2]黄耀英,周宜红.关于水利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商榷[J].大众科技,2011,12:177-178.

[3]陈俊英,张宽地,辛全才.水利工程概论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02:98-99.

[4]韦未,李燕,丛柿桐,等.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教改理论与实践探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31-33.

[5]杜宇.高职《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改革反思[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80-83.

第2篇:水利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研究了水工专业(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电)规划)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材编排,提出了关于将两门课程合并及合并后的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建议。

引言

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是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简称水工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课之一。它除直接分析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指标(如正常蓄水位、装机容量等)和效益指标(如保证出力、发电量等)、工程安全和造价外,还要为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等提供正确合理的基本设计数据。据此不难看出,本课程在水工专业培养目标(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它是水工专业必修课之一。

但从我院教学实践来看,水工专业的学生似乎并不看重该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水工专业的学生,只对相关的力学及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和水利工程施工等课程感兴趣,而对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课程则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差。一般都是等到学习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和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时才认识到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课程的重要性,结果因基础不牢而捉襟见肘。再深人一层分析,造成这种教学被动局面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固然有学生认识上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课程自身存在的课程名称、教学内容及其教材编排等问题。

因此,本文试从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课程的名称、教学内容及其编排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树立本课程的“规划”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程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

1课程的合并及合并后的课程名称问题

1.1课程的合并

在高等学校水工专业的课程中,1981年以前本课程原名称为“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与其相应的第一轮高校统编教材是(工程水文学)(上册)和(水利水电规划)(下册)。1982年12月,原水电部在南京召开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正副主任扩大会议,会议在审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时,一致同意将(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电规划)分开设课,并将后者改称为(水利水能规划)。同时,会上讨论(1983一1987教材编审出版规划)(即第二轮统编教材出版规划)时,同意将第一轮教材下册修订再版,作为水工专业(水利水能规划)课程的统编教材(该教材1986年11月由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在中等专业学校水工专业课程中,本课程1992年以前合称为“工程水文学”,第一版(工程水文学)教材是1979年由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1986年12月出版的第二版(工程水文学)教材,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修改,并增加了水库调度一章。从1992年开始,中等专业学校水工专业也相应地将其分为(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电规划)两门课,并由水利水电出版社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出版了第三版(工程水文学)教材和由东北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朱伯俊主编的(水利水电规划》教材。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高等学校还是在中等专业学校,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课程都经历了由合到分的变革。根据新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笔者认为,以课程合并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的课程设置改革,必将在中、高等学校全面展开,因此,本课程的合并也势在必行。事实上,关于工程水文学与水利水能(电)规划课程的再次合并,早在1995年实行“五天工作制”时已经开始,只不过它是一种形式上的简单合并,虽然达到了压缩本课程教学时数的目的,但就我院水工专业近几年本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对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是很大。因此,有必要对本课程进行实质性的合并、重组。

再者,针对性强和实践能力强是职业技术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根据我院起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结构由过去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三段式变为公共课和专门课两块式;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性教学时数之比为1:078(要求1:1),本课程教学时数仅有70学时。因此,不可能再将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规划分开设置为两门课,即使从教学计划角度来看也有合并的必要。

将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规划合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可以从它们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来分析。工程水文学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有水文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水文观测的一般方法,并能搜集有关水文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即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的水文计算能力,为确定水利水电工程规模和施工及运行管理规程提供所需的水文数据能力。水利水能(电)规划的教学任务则是在掌握河流水文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水文计算成果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利用要求,分析确定水库的兴利库容和供水效益,确定水电站的发电效益指标和反映水库水电站规模的主要参数—正常蓄水位、死水位和装机容量等,以及通过防洪调节分析确定水库的防洪特征水位和库容、溢洪道尺寸等。总之,使学生在学习工程水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水利水电工程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初步掌握水利水能计算和规划的方法,为其毕业后从事水利工作打下基础。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工程水文学知识是进行水利水能规划的基础,将两者合并是切实可行的。

1.2合并后的课程名称

关于合并后的课程名称,笔者认为可将其称为(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这可以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两方面加以论证。首先,从水工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由于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因此,参照水利工程施工、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专业课,将水利水电工程规划作为水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的名称是合适的。再说,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主要是水库及水电站基本参数的选择,它关系到工程的规模和效益的大小、工程的安全和造价等问题,而且对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一定的水电规划知识。因此,将(水利水电工程规划)作为(工程水文学)与(水利水能(电)规划)合并重组后的课程教材名称是恰当的。

2(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教学内容的界定

2.1界定依据

(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原则上应该包含(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电)规划)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工程投资大,需要国民经济各方面协作配合的环节多,影响面广,系统性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严格按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建设程序分阶段进行,因此,(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应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规划有关的各个阶段对规划的具体要求而确定。

江河流域规划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前提。它是在勘测和调查所得的流域社会经济情况、地形资料、河流水文资料及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江河上特定河段以及地区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规划,并经过各种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比较,确定总体规划布局及河流梯级开发方案,提出实施程序及近期兴建的水利水电工程。

可行性研究是在经过审查批准的江河流域规划基础上,对推荐的建设工程项目,从技术、经济和建设条件等方面论证研究其可行性,以保证技术上安全可靠,经济上合理、能用较小投资获得较大效益。可行性研究阶段中的设计工作可以粗略一些,但对工程规模、经济效益、开发的迫切性以及技术力量的落实等问题,必须论证清楚。

初步设计是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工程规划对工程进行总体布置,选定主要建筑物型式和控制性尺寸,如选定合理的坝址、坝线和坝型,通过比较,选定最优的枢纽布置方案、水库的各种特征水位和库容,选择电站的装机容量、机组型号。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阶段的任务是随时掌握水利水电工程中各种水工建筑物的运行情况,发现并消除隐患,确保工程安全;有计划地蓄水、泄水以及合理调度用水,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通过养护和修理使工程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延长工程的使用年限,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工程进行改建或扩建,使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不仅是工程管理部门的工作,也是规划设计部门的工作。

2.2《水利水电工程规划》的教学内容

从上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各阶段的情况来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江河流域规划—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河流与流域、水利枢纽与梯级开发、水文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水库规划—水库地形特性、水库的特征水位和库容、水库水量损失及淤积、淹没、浸没等问题,用水特性与用水资料,设计保证率与设计标准,设计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和设计洪水分析推求,兴利库容和防洪库容的计算,水库死水位、正常蓄水位和防洪特征水位的选择确定;水电站水能规划—水能利用原理与开发方式,水能计算,电力系统负荷图与容量组成,水电站装机容量及运行方式确定;施工导流规划—施工导流标准,施工设计洪水与施工水文预报;水库调度规划—水库防洪调度图、灌溉调度图和发电调度图编制等等。

3关于(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教材编排问题

3.1《工程水文学》与(水利水能(电)规划)教材体系

教材质量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教材应紧密结合专业要求,打破(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电)规划)的教材体系,通过删节、补充和调整,建立新的教材体系。为此,首先要了解清楚(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电)规划)的教学内容编排情况。(工程水文学》教材是以水循环及径流形成过程、水文统计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设计年径流及设计洪水的推求、降雨径流分析、水文预报等为主要内容;同时扼要讲述水文测验及水文资料收集、河流泥沙等方面的知识。高等学校教材是按以学时编写的,全书共十二章,依次为绪论、水循环及径流形成、水文测验及水文资料收集、水文统计的基本知识及方法、年径流分析与计算、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降雨径流分析、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可能最大暴雨与洪水、河流泥沙计算、水文预报。中等专业学校教材除无水文预报一章外,其它内容与高等学校教材基本一样,只是将可能最大暴雨与洪水、降雨径流分析分别并人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和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两章中,因而全书只有九章。

(水利水能规划)是按42学时编写的,全书包括绪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兴利调节、洪水调节、水能计算及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运行方式、水利水能经济计算、水电站及水库的主要参数选择、水库群的水利水能计算、水库调度等八章。(水利水电规划)则是按54学时编写的,全书分为绪论、水利水电规划所需的基本资料、水库兴利调节计算、水库防洪调节计算、水能计算、电力系统中的水电站主要参数选择、水库调度等六章。

3.2(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教材编排建议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其教材的编排既要有利于教学,又要有利于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程序的认知。据此,笔者试提出(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课程教材的编排建议如下:

3.2.1绪论含我国的水资源及利用,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成就与展望,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程序,水利水电工程规划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3.2.2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含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水利事业,河流与流域,与江河流域规划。

3.2.3河流水文含水文学与水文测站,降水的观测与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蒸发与下渗,径流的形成及表示方法,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江河水位、流量、泥沙观测及资料整理,水文资料的收集来源。

3.2.4(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所需的基本资料含径流调节,水库兴利调节分类,水库调洪作用,设计保证率与用水资料,防洪设计标准分类、选择,泄流方式及泄洪资料,水库地形特性,水库的特征水位和库容,水库的淤积淹没和浸没等。

3.2.5水文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含统计分析的任务和方法,现行水文频率计算方法—适线法,相关分析方法。

3.2.6设计年径流推求含年径流及其变化特性,具有长期、短期和缺乏实测径流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及其年内分配推求方法。

3.2.7设计洪水推求含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小流域设计洪水推求,可能最大洪水推求简介。

3.2.8水库兴利规划含兴利计算原理,死水位的确定.年调节水库兴利库容和调节流量的计算,多年调节水库兴利库容 的计算简介。

3.2.9水库防洪规划含调洪计算原理,无闸门控制的水库调洪计算方法(列表,试算法、半图解法、简化三角形法),有闸门控制的水库调洪计算方法。

3.2.10水电站水能规划含水能计算的内容和方法,无调节、日调节和年调节水电站的保证出力、保证电能计算,多年平均年发电量的计算。

3.2.11水库及水电站主要参数的选择含电力系统的负荷与容量组成,水电站装机容量的选择,以发电为主的水库特征水位的选择。

3.2.12施工导流规划含施工导流标准,施工设计洪水推求,施工水文预报。

3.2.13水库调度规划含水库调度的意义,水库的兴利调度图、防洪调度图和发电调度图的编制方法,水库的优化调度简介。

参考文献

①吴明远、磨道江、叶守泽合编.工程水文学.水利电为出版社,1986.

②周之豪、沈甘源、施熙灿、李惕先.水利水能规划.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③广西水电学校丁炳冲主编.工程水文学.(第三版).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第3篇:水利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 水利信息技术 专业学位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022-03

一 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于“七五”期间起步,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水文信息的计算机处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属于水利信息化的起步阶段;水利信息化的大规模开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之后。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中央决定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启动建设,水利信息化工作开始步入快车道。2003年1月,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水利信息中心在北京联合主持召开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咨询会。水利信息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建设项目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专业性应用软件开发难度大,投入大,风险大,失败率高。水利信息化不论是“项目”还是“过程”,都必然涉及许多具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软件系统的开发。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要对水利行业特色、专业性质、信息化建设的特点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清楚水利需要信息技术做什么,信息技术能为水利做什么。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2007年,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在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水利信息技术专业二级博士和硕士点。2008年开始招收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1年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暴露出原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一些问题。如课程门数偏少,学生选择余地小,有些课程和本科课程重复,个别课程内容不能适应学科当前的发展要求等。基于此,本文提出对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 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

1.建立以培养模式为导向,以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分别制订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研型人才和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两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实践经验和工程技能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差别,探索以培养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式、项目式以及“一体化教学”等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2.开展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技术教育和工程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合作

开展产学研深层次合作,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掌握相应岗位的核心技术、核心技能以及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的能力,构建“基本理论、技能实践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3.在研究和实践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以两个平台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两个平台:一是指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依托,强化理论与技术基础的课程体系平台,面向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适应国家高端科研需要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二是指以工程实践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平台,面向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设置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和项目研发技术的课程体系,构建适合国家水利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三 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第一,针对水利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弊端,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着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水利信息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研究生工程意识淡薄,与工程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经济、人文等知识匮乏,应用工程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后劲不足等问题,研究进一步拓展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广度,并充分利用教师科研和企业的丰富资源,采用多种培养途径和手段,构建富有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特色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高工程素质的人才。

第三,建立专业硕士质量评价标准与实践教学体系。国家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硕士招生从2010年开始正式启动,目前还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专业硕士人才质量评价标准,课程体系设置还不够完善。因此,客观上需要建立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管理以及师资队伍的素质条件等支撑条件的评价体系。

四 郑州大学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步骤

1.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开展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实践研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基础。

第二,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修订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方案,调整实践(工程项目)的内容,修订相关的配套制度。

第三,改变原来的课程体系,在搭建两个平台的基础上,由学院根据不同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特点,制订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凸显应用性的课程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四,从水利信息技术专业中选取3~5门主干课进行重点建设,针对科学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不同,调整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减理论教学内容,增加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协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等形式,提高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第五,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建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按照“基本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抓好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力度重点打造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实践创新基地,要求研究生毕业设计(论文)与重大工程项目紧密结合,以取得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成果。

2.实施步骤

学院认真总结2008年以来课程体系应用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到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学习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和手段、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以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实际,进行广泛论证,完善新形势下满足不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体系。

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增加实验教学学时比例,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整合,修订课程大纲,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方法。依托河南省高等学校信息网络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心等实习基地,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健全创新机构,制订管理模式和相关制度。

五 郑州大学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

1.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近几年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10~15人/年,每年荣获各类竞赛奖、三好研究生和优秀干部等荣誉的学生占到1/2,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学生占1/5,就业率100%。

2.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和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以上改革措施,使科研型创新人才和工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三个层面得到全方位的完善。尤其是,提出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参与重大研究项目的要求。先后在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河南省高等学校信息网络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和参加大型工程项目的机会。目前,专业与有关单位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态势良好,研究生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凸显。

3.课程内容层面的改革效果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的具体体现。这一层面的改革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向以不同培养模式研究生知识体系为中心转变,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水利信息技术专业涉及水利和信息两大部分内容,内容多、范围广,课程内容把握和教材选择都比较困难。课程内容的深层优化不再是一门课程一本教材,而是一门课程涉及几本教材,同时还要把这几本教材进行有机组合,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流域产汇流模型及数值模拟课程,内容包括径流形成理论、产流和汇流计算、流域水文模型和计算结果可视化等内容,教学中采用了四本教材:《水文学原理》《水文预报》《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得到了同学们的称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瑜、李昌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39~42

第4篇:水利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专业认证 水利 标准体系 现场考查 经验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一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最早始于美国。由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简称ABET)的前身,即1932年成立的美国工程师专业发展理事会,于1936年进行第一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首批被认证的有哥伦比亚、康乃尔等大学相关专业点。

ABET由最初的美国土木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和电气工程师等7个协会组成,现已发展成由30多个专业和技术性协会组成的联盟。它作为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认证机构,目前主要在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和应用科学4个学科领域开展专业认证。

为了促进工程教育国际化和注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由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英国和加拿大6个国家于1989年发起并共同签署“华盛顿协议”,旨在实现缔约国之间的学士学位互认。之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南非、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先后成为正式缔约国或地区。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本科)规模巨大,全国有90%的高校开设工科专业,工科学生人数约占学生总人数的30%,工科专业点有11600个,占总专业点的33.3%。因此,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建设。

1992年,由原建设部组织开展了建筑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截止到2011年,共评估219个专业点。2006年由教育部组织开展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宗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截止到2012年底,已在13个专业领域的171个专业点开展认证试点。水利类专业于2007年开始认证,2007年至2010年认证专业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简称水文专业),2011年和2012年先后新增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简称水工专业)和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简称港航专业)开展认证。目前,水文、水工和港航专业已认证专业点分别有11、3和1个。

经过7年认证试点,促进了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并积累了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认证工作体系,在此背景下,我国将于2013年1月以中国科协名誉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经批准后首先成为临时缔约国,2年之后可成为正式缔约国。

为了适应加入“华盛顿协议”后对认证工作的新要求,更好地开展水利类专业认证工作,本文对近几年来所开展的专业认证工作包括构建认证标准体系、开展认证现场考查和结论的形成,专业队伍建设等作回顾和总结分析,梳理好的经验和不足,提出对策措施等,以供今后认证借鉴和参考。

1 水利类认证标准体系构建过程回顾与评价

制定出可行的专业认证标准是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前提和依据。专业认证标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用标准,它由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现已由新组建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筹)代替,下同)组织专家统一制定,面向所有工程教育专业,即不同专业都要符合该标准的要求;另一个是专业补充标准(简称补充标准),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由各专业类认证分委员会组织制定初稿,由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筹)审查定稿。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如何制定,近几年一直是认证的重点工作之一。几年来,通过边认证试点边完善、边修改,目前已经与美国的标准接近。通用标准自2006年以来,已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6年至2008年,第二阶段2009年至2011年,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这三个阶段的通用标准对比,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通用标准总体框架差异较小,主要变化是第二阶段把质量评价从原来的第2个指标移到第7,并在质量评价中增加了持续改进的内容。而2012年参照美国ABET1997年采纳的认证标准后对通用标准做了重大调整。第三阶段通用标准的主要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首位,更突出学生在认证中的重要性;更强调定性判断和发挥专家的作用;合并归类更加科学,如把原来的专业目标分解成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两个指标,把原来的质量评价和管理制度合并为持续改进;条理化更加明晰,所罗列的5个术语解释更易于理解。目前,中国与美国通用标准主要差异在美国把支持条件分解成教学设施和制度支持两个指标,因此,美国通用标准分8个而中国分成7个指标。这个通用标准也是水利类专业认证必须遵循的标准。

至于补充标准,就全国而言,2006年以来也经历了4次变化,分成四个阶段。不同阶段补充标准所包含的内容框架变化对比,见表2。

表2 我国工程教育认证补充标准不同阶段框架对照表

从表2可知,2008年补充标准最简单,仅包括课程体系内容,这是在2008年初经过2年试点实践,有些专家认为补充标准内容过多,有些与通用标准重复,因此,对于补充标准做了简化。但经过一年实践,又觉得2008年补充标准过于简单,不能反映不同专业之间差异的要求。因此,2009年又基本恢复到第一阶段补充标准框架,但是课程改成课程设置,支持条件改成专业条件。2012年在第三阶段基础上,删掉培养目标与要求,把课程设置改成课程体系,专业条件写成支持条件。2012年补充标准中,课程体系包含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师资队伍包括专业背景和工程背景、支持条件包括专业资料、实验条件和实践基地。目前我国的补充标准比美国多了支持条件内容。

在补充标准制定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各校同一专业的共性要求与个性特色之间的关系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以水文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我们并没有把各校所有需要开设课程都罗列进去,而是分为四个类课程,每类课程均有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对其中的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课程部分,综合各校该专业特色,提出了必选的必修课程和可选的必修课程及相应最低学分,这样既可保证一个专业点学生必修的专业基本知识点得以满足,也使得不同专业点可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选择能反映各自特色的课程,从而基本做到既满足认证基本共性要求但又允许保持特色的设想。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补充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在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充分征求高校、工业界和行业等专家意见。此外,还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做法。

2 认证现场考查有效开展的主要作法与认证结论的形成经验

开展专业认证的第一步是专业点所在高校要向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筹)提交认证申请。如申请审查通过,则该专业点可开展认证自评,按认证标准要求写出自评报告。在自评报告通过审查后,即可由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筹)统一安排进行现场考查。现场考查是认证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引起各方面足够的重视,因为该环节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认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根据几年的实践,我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如下:

(1)首先要改变观念,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性质不同。要把过去教学评估中注重教育投入转变成注重产出,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而且专业认证应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有标志性成果不应影响结论,认证是合格评估,不评优。

(2)选派专家队伍,要有合理结构并熟悉认证工作要求。专家应包括高校、行业或企业专家,而且还需要接受过认证培训,熟悉最新认证要求,其中专家组长应是参加过1次以上现场考查。见习专家参加现场考查只可以试投票,无正式投票权。

(3)科学安排和组织现场考查前的准备及预备会议。专家要仔细阅读自评报告、明确个人考点,进校前能拟出初步考查日程表。在考查前夜开预备会集中讨论确定考查总体与个人的详细日程。被认证学校应备有学生名册,课程表,教师和建议毕业生、用人单位名单等。参会人员:专家组成员,专业点相关人员。

(4)专家意见反馈会讲究实效,应明确指出办学中的不足与改进方向。反馈内容主要包括由专家组得出的该办学点的专业基本情况,对自评报告评价意见,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等。反馈会由考查组组长主持,以组长为主介绍反馈内容,考查专家结合自己认识做补充发言。参加人员:考查组成员,被认证学校代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负责人,教师代表等。我们认为学校层面负责人参与还是有必要的,因为专业点整改和今后经费投入需要他们全盘考虑和重视,但不要举行开、闭幕式。

(5)现场考查报告现场形成,达成度评价和存在不足分析要到位,有针对性,最终结论科学合理,不要套高帽子。组长可参照相关要求和专家初步意见,在现场考查第二天晚拟出现场考查报告初稿,第三天上午利用1~2个小时由各位考查组成员一起集中讨论定稿。由于考查专家往往都是各单位技术领导或带头人,工作忙,在考查期间就完成现场考查报告比较好。

一个专业点认证结论的形成,原则上开分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讨论确定,这样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讨论更深入,结论更合理可信。会议应先听取现场考查组长关于考查情况介绍;然后,出席会议人员从不同层面发表自己看法,注意要与已有专业点认证结论对比,不能因为不同的考查专家组由于掌握程度不同而导致结论明显不合理的情况发生。即在审议时应特别注意结论的一致性问题,包括考查中提出或发现问题与结论一致性、不同年度间不同专业点之间所得结论相对一致性、与其他专业类结论一致性等。

3 加强认证专家队伍建设的主要作法与成效

拥有一支责任心强且熟悉认证工作要求,数量充足的认证专家队伍是高水准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水利类认证分委员会一直重视加强认证专家队伍建设。目前,教育部公布的水利认证专家库共有41人,其中水文专业17人,水工16人,港航4人。

水利类认证分委员会在加强专家队伍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有:(1)做好专家队伍建设年度计划和5年规划,以利于较好满足认证工作对专家的需求,并有前瞻性。(2)做好相关工作引起有关部门、学会协会的重视,让他们推荐优秀的行业、企业专家。如水利类认证分委员会积极与水利部人劳司、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交通部相关司局和行业协会联系,得到他们积极响应与支持。(3)每年都积极选派有关人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和认证学校培训,包括派出水利认证资深专家参与辅导撰写自评报告等。(4)水利类认证分委员会多次组织本专业类专家和认证学校的培训。如2007年,在武汉大学考查前对认证专家进行了半天培训,这次培训加深了专家对认证要求和水文专业近年来变化的了解;2012年组织全国已经认证学校和所有的认证专家集中在南京进行经验交流,组织认证标准修订后的专门培训,并邀请全国知名认证专家和领导到会指导。(5)邀请国外专家(如新加坡陈询吉教授)参与现场认证,并对国内专家进行培训指导。(6)组织相关专家赴澳大利亚、香港参与当地现场认证考查,赴日本进行职业工程师资格认定和专业认证培训,通过全程参与认证活动,加深了对认证工作认识。(7)每次现场考查均选派见习专家参与认证全过程,从而尽快培养合格专家。正是采取多种措施遴选和培训专家,使得水利3个专业认证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 结语

通过6年水利类专业认证试点的实践,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国际间学历互认和人才培养国际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专业点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包括大大推进了水利高等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所培养毕业生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

经过短短6年时间,尽管我们已顺利开展了水利类所有不同专业认证工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认证标准体系,拥有一定数量的认证专家队伍,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认证工作经验,但是,随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临近,今后的专业认证工作将面临规模扩大和认证要求不断提高的新情况。因此,我们将在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筹)的指导和领导下,在做好日常专业认证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大人财物投入,加强认证中相关问题的实践研究,如认证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如何在一个学校同时开展水利类不同专业的认证考查,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认证结论一致性等。

参考文献

[1] 杨振宏,黄守信等.国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分析与借鉴[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2).

第5篇:水利专业论文范文

以扬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该专业目前的办学定位和培养规格分析为基础,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任务、加强教学体系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机制、注重人才队伍培养与学科建设,以及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讨了以特色培养为导向的水文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特色培养;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7805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是水利工程领域重要的基础专业, 已被确立为三大战略资源之一。中国已确立了水资源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的地位。作为发展中大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的水资源短缺对策、水资源持续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灾害防治以及水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功能恢复及保护等已成为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及保护中的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学科。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设立本科水文专业,出于对水文专业开办的历史任务定位,其课程体系核心一直是工程水文,主要侧重水文现象的测、报、算[1]。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已逐渐演变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必须改革水文专业传统以工程水文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增长的要求。

一、扬州大学水文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发展过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扬州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科专业之一,其设置具有较好的历史延续性。早在1950年成立的淮河水利专科学校(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即设立水文科,招收学员32名。1956年南京水利学校招收第一批三年制陆地水文专业中专生。1957年该专业还接收了多名越南留学生。1958年学校定名为江苏水利学院,1959年原三年制的陆地水文专业改为四

年制并于同年招收水文气象专业专科生40名。1962年由于专业调整,水文专业停办。1963年学校迁往江苏扬州,改名水利部扬州水利学校,恢复三年制中专水文专业。1967年,“文革”运动使学校教育遭受破坏,水文专业停办。1977年受广西省委托代培水文专业中专生40名,1978年恢复招收中专水文专业。1984年,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复[1984] 61号文件,建立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1985年正式招收水文水资源专业专科生,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为全国招生,直至1994年。1995年,学校水文水资源专业专科班停止招生,待调整。1998年,扬州大学原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1999年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苏教高[1999] 16号文),并于同年开始招生。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类

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定向情况以及有关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以下几种岗位群类:(1)省、市级水文水资源勘测单位,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工作;(2)水利部流域机构的水文监测、水资源管理部门,从事水文监测事务管理、水资源行政执法和管理工作;(3)省市级水利规划设计单位,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大中型水利工程规划及前期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工程方案设计及运行调度方案设计;(4)省厅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从事水利规划、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水行政、供水排水技术管理等;(5)县级水行政管理单位,从事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运行技术管理,供排水管理、水资源、水环境管理,节水灌溉、水行政执法等工作;(6)市县级供水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从事基层水务管理、节水管理、水环境监测与管理等工作;(7)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水库管理单位、河道管理单位等。

从上述岗位群性质及对上岗人员素质要求分析可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在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两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其中基本素质能力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与协调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办公软件运用能力、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素养、水文计算与水资源评价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则包括水文勘测技能、水利工程测绘能力、计算分析能力、规划设

能力、水资源管理行政执法能力、水资源监测与保护能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城市水务管理与节水管理能力等。

(三)水文专业的办学定位

从水文水资源的社会经济作用、专业的办学历史以及专业设置层次等方面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设置口径、布局较符合扬州大学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目标。在现阶段条件下,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学科的交叉,在注重保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拓宽和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并逐步形成专业特色,无论对本科专业的开办,还是对学校专业学科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应用能力,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及其相关水工程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等工作,并兼具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学习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旱灾害防治、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环境保护、水利及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工程制图、运算、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近年来,在专业定位上已达成共识,即主要为江苏水利现代化及水务一体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水文水资源技术与管理人才,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全国,真正将 “育人是根本,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量是生命”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为此,专业所属学院制定并实施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践表明,学生在学科基础、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校期间表现出了比较宽厚的学科基础和较强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二、以特色培养为导向的教改措施浅析

目前,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水利技术人才,尤其需要培养在基层第一线,从事水资源管理与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城镇及工矿企业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等工作,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了较强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并结合学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体建设状况,就该专业教学改革探讨如下。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任务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应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21世纪中国水利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是要建立与国家教育、经济体制相协调,适应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层次结构合理,质量效益较佳的现代水利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化水利人才。因此,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水利观念的深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教育应主动适应水利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规模、模式、特色以及服务等环节进行合理定位,以造就面向现代水利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3]。

(二)加强教学体系建设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水利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主要是师资力量、教材建设、实验设施、实习场地等方面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扩招后的要求,造成学生培养质量下滑[4]。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教学体系建设,制定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构建完善而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国内许多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高校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规范文件指导下,依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修订了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如,扬州大学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重新

进行了论证,并于1999年、2001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多次

修订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水文学和水资源工程专业属于应用性工科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综合性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工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上手慢”的问题,应全面调研分析水利工程领域各类岗位群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要求,然后对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归纳分类,并将其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自然过渡[5]。为此,增加对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为大学生实践活动构建高水平的实践操作平台,是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要求。

(四)完善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国内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一般包括自然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力学、水文学原理、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统计、水文水利计算、水文预报、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经济、水质监测与分析、水资源学、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地下水水文学、水资源系统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可确定为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环境保护等。

结合专业拓展需要而新增设的重要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各学校依据办学历史和定位差别而略有不同,一般有水资源学、水务学、水资源评价、水利法规、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流域水文模拟、城市水文学、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需求管理、生态学基础、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等课程。

在长期的专业教学实践中,扬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一贯注重课程建设工作,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要求

,以及学校水文专业师资队伍特征,已数次修订教学计划,整合交叉课程,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此外,重视教材的选用,所采用的普通高等教育水利学科专业规划教材、高等学校水利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以及知名院校最新优秀教材达95%以上。

(五)构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机制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世界许多知名大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跨学科的培养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是研究自然界水循环运动规律、水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的发展过程本身体现了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性,其基础与核心研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态与环境等诸多方面。目前,水利工程本科专业涵盖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以及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水利工程领域的认知度,除了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去向适当选择相近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进行学习。

(六)注重人才队伍培养与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是对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实施的全面建设。学校应通过逐年的专业建设,不断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形成科学、合理、柔性、兼容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逐步构建一支敬业精神良好、教学科研并重、实践能力很强的师资队伍。通过不断深化专业建设过程,在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方针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以省重点专业类建设计划实施为契机,努力实施“名师计划”,加强本科教学师资梯队建设,加强优秀教师和教学带头人的培养。特别是要求青年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不断开发新的创新性课程,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此外,积极提倡专业教学队伍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以高质量科研成果提升学科力量和声誉,并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密切关注水利现代化和水务一体化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加强教学内容、课

体系的调整与整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七)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措施

要以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完善适应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管理体系和机制。积极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优化,培养手段改革和培养人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并使之制度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办法。加强教学改革成果的培育和应用,形成一批对专业发展有影响的优秀教学成果,并充分发挥成果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进一步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文件建设、成绩考核与质量控制,使实习、实验及课程、毕业设计的质量达到工科类专业的领先水平。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名牌院校的教学管理经验,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管理程序与方法,实现“程序科学、环境宽松、要求严格、管理规范、服务满意”的教学管理目标。

此外,还应重视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学校可定期采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成,向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素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正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指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推动专业建设,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三、结语

中国理工科高等教育基本上模式单一,工程教育的工科特色不明显。随着大量工科院校的竞相升格,办学层次和模式越加模糊,使得工科教育地位下降、作用减弱。由于工科教育中的科学导向,

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变得越来越模糊,有的以模拟或虚拟化、演示观摩代替实践,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影响。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对人才规律和社会需求认识不清,导向偏差;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认识不清;技术教育体系不清,目标不明[6]。

现代水利事业历经传统的工程水利、资源水利以及当代的生态水利发展过程,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水利工程领域的内涵已有了深刻变化,这必然要求水利从业人员应具备与此内涵相应的能力。如何根据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特点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综合体,其核心在于对培养目标设计、规格要求、培养过程以及质量评价等环节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处理,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5]。随着社会的发展,规范的、目标性的工程教育的重要性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而对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尤其在培养环节构成、目标定位、特色培养以及产学结合多种实现方式等方面的探索更具

现实意义。因此,必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专业培养规格,并不断探索有效的专业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突出、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日益提高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元芳,芮孝芳,董增川.国内外水文水资源专业教育比较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67-70.

[2] 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6-8.

[3] 王文川,陈海涛,邱林,等.水文学和水资源专业教学改革关键问题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2):166-168.

[4] 祖波,王维,李颖,等.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6):190-192.

第6篇:水利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教育体系中高层次的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德国学徒式培养模式、美国专业式培养模式及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协作式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指通过教育过程使研究生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1]。多年来,“学术性”研究型一直是我国各学科专业主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各种培养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王建民(2004)提出了实行“研究型”和“职业型”的“双模式培养制度”[2];刘惠林(2004)结合专业特点对研究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对重点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3];王全林则提出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应用式的多元互补研究生培养模式[4]。这些观点都是试图提出新的培养模式以实现多种培养模式并存来培养所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然而,当前水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体现了单一性。在大学研究生阶段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和外语课程,占到整个课程相当大的比例。“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和“应用性”硕士研究生基本上实行1年半的学习:一方面没有考虑学习政治和英语课程;另一方面不能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另外,水利工程硕士难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课程安排,最后勉强修满学分,尤其对“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他们不能根据导师的安排来支配课程学习时间。课程教学片面化,无论是“应用性”硕士研究生还是“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参加讨论和发言的机会不多,造成“应用性”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学术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不能独立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

针对学科专业的个体差异,将不同培养模式进行组合以培养适合各个学科专业特点的硕士研究生。作者以此思路为指导,提出了将“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相结合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融入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新尝试。

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2.1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世界上一些国家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要求不仅为水利工程领域培养现代科技人才,而且要求培养大量水利工程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这就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呈多样化的趋势。多样化的培养目标首先是培养从事严谨的学术研究的高层次的研究者;其次是培养在水利工程领域中能够发挥多方面作用的高水准的专门职业人才;第三是满足水利工程领域在职人员再学习的需要。

2.2培养性质的多样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在继续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大批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科研人员的同时,可能会转变水利工程硕士培养的价值目标取向,把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技术型和应用性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其主要的追求目标。随着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的规模扩大,扩大的部分应着力于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和新兴学科人才,形成“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相结合的复合培养模式。

2.3培养层次的多样化。许多国家在水利工程硕士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已出现细分,即“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和“应用性”专业硕士,而且这种细分已成为国际潮流。如美国的硕士层次有哲学硕士、专业硕士之分,而且它们的要求亦各有侧重。在日本有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之分,英国有哲学硕士和专业硕士之别。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上的细分不够明显,或者说刚刚开始进行细分。

2.4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在水利工程硕士的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和研究生来源多样化的情况下,原来的导师个别指导的方式必须加以改革。可以采用导师组集体指导,淡化导师对学生鉴定方面的“一言堂”的权威。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也可以采用完全学分制,只要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就可以取得相应的水利工程硕士学位[5]。

2.5培养导师的多样化。首先,导师资格不应局限于教授、研究员等研究型专家,也可以是公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其次,导师可以带多个学生,而学生也可以由多个导师来带,实行导师组制度。再次,坚持双向选择制度,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对于学习型研究生,导师需要提供实习机会;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需要提供相应的科研项目或者科研机会。最后,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制度保障这一交流,以保障研究生的质量。

三、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更注重个性、特色的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宽,形成多维的人才结构体系。针对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三要素即知识、技能、创新,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专门的实践技能训练、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学科的特点出发,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1专业知识

水利工程课程设置以科学、规范、拓宽为原则,以科研技术、方法、手段三维知识体系为目标,水利工程专业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必修课组成主干知识体系,向相关专业拓展的选修课组成补充知识体系。对水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可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可按相近的二级学科群设置,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专业课则按二级学科设置。选修课的设置包括:其一是反应本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其二是相关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或最新的科研方法与手段;其三是对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鼓励校际间课程互选,教学资源共享,用于完善水利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3.2实践技能

实践技能是指科学和创新思维指导下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应用性学科的研究生来说,掌握水利工程专业技术的实践技能训练,将理论较好地运用于实践更为重要。一般必须经过单位岗位专项技能考核,达到相应的要求后才能获得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教学能力也是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校师资补充的一个来源,必须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备课试讲,或承担本、专科生的部分教学任务,使其在教学的实践中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教研室对其教学能力以及表达和演讲艺术的评价可作为学生成绩考核和学校选留、聘用师资的依据。

3.3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确定体现了学科的学术、科研水平,关系到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和论文质量,因而必须站在本学科的前沿,使研究方向起点高、立息新,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相同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不应强求统一,以利于充分体现不同学校、不同导师的学术优势和特色。有条件的学科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应鼓励跨学科设立研究方向,在学科的交叉、结合部从事开拓性的研究。研究方向涵盖应宽窄适宜。

3.4科研创新能力

水利工程硕士在导师的研究方向范围内,充分查阅、收集相关研究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或进行预试验,或收集相关实践资料,在此基础上制订课题,经导师、指导小组及相关专家论证后,独立从事科研与论文的撰写。引导研究生从学科的交叉结合部选题,开辟新的学科领域。注重培养研究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求新、求异的探索精神,独立从事科研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四、培养模式的构建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进行质量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科学、严谨的培养模式,只有切实贯彻到具体培养过程中才能起到指导、规范作用,因此必须有配套的制度、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

4.1制定培养计划,强化过程管理

培养模式通过制定培养计划,使其的各项内容具体化。培养计划应结合研究方向,并与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个体的知识结构相衔接,确定各个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与措施,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模式通过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可以使各个培养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而形成系统、严谨的培养体系。培养计划由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共同制定。水利工程硕士可对培养计划提出修改建议,经教研室审核后报院系、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培养模式与培养计划均作为考核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依据。

4.2理顺体制,健全制度

明确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导师、指导小组成员、管理部门以及实践基地在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各自的职责范畴,增强过程管理的透明度。健全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文件,使各个环节的运作均有章可循。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研究生自我管理机制。让研究生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并相应的制订出自己的学习计划,以明确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注意引进竞争与激励机制,如实行奖学金制度,中期考核筛选与分流制度等以奖优汰劣。

4.3以科学的培养模式为依据,建立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计划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办法,重视阶段性、经常性的教学质量评估,从而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提供依据。制定研究生备课试讲,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实践技能、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中期考核和论文质量测评,并及时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

4.4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整齐划一的考核方式抹杀了硕士研究生个体在创新方面的潜能差异。实践证明,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发展趋势。就水利工程专业的特点而言,一种新的尝试是硕士研究生最终获得硕士学位除了学术论文以外,还可以是开发的软件、获得的水利工程管理方法创新、水利工程全过程管理方案等。这种考核方式明确了各尽其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术性”研究型硕士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硕士进入企业,成为高级工程师或高级管理者。因此,一方面不是企业实践中所有的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形成论文,另一方面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中,学位论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入手,各部门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科学的培养模式为纲,对提高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会收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之效果。

参考文献:

[1]章添香,中国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与完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第36期,9-11.

[2]王建民.双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 2004(2):46-49.

[3]刘惠林.我国重点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第7篇:水利专业论文范文

 

据最新的全国水能资源普查结果,中国的水电发电量已居世界第一,水电已成为中国最现实的、具有大规模发展能力的首选能源。与此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和环境压力,中国水利水电发展需要科学发展的观念转换,需要才德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投身奉献。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迎接并满足时代与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教学各环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加以完善与科学设计,有效提高“思政”教学的自觉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水利工程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水利工程专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应当明确并紧密结合水利工程的学科规律和专业特色,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更注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践学之风、试验之风和创新之风,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特别是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验证所学知识,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知识理解的更高层次的飞跃,不断地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概而言之,“基础”课旨在教人尊德守法;“纲要”课则教人明史爱国爱党;“概论”课意在助人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原理”课则着力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水利工程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体现实践教学的开放性

 

尤其在当下,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火热沸腾,涉及课堂上下、校园内外、网络前后等各个环节,都呈现鲜明的开放性特点。这就要求“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必须是开放的。一是改变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传统;二是推进学生或合作小组将实践任务专门化、具体化、深化、内化;三是弱化教师权威,以学生自我控制活动为主,教师指导协助为辅。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认同性

 

大学生是乐于受教与进行自我教育的价值主体。“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遵循“坚持课程教学的本质导向、从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是否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作为衡量实践教学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这就要求教师授业有的放矢,更多将课程教学与该专业学生所学知识相挂钩,培养他们的自主认同性。

 

(三)重视合理评价的激励性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有效实现实践教学效果所必不可少的一环,有助于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把实践行为课程化、学分化分解到细微处,堵塞惯有的“毕其功于一役”的临考突击式思维,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切身参与而形成认知与感悟,自觉养成良好的“知行统一”习惯。为此,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建构与实施,要突出过程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开发、方法的运用与创新、能力的成长、情感与价值观的升华是评价的内核。其次,要切实关注和重视实践教学,给与一些适当的支助和奖励。

 

(四)增强师生互动交往的有效性

 

实践教学应改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合作的形式少、范围窄、学生被动感强,且内容、时间、层次、效果都很有限的缺陷,既照顾到个体差异,又以团体实践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与分享。但师生互动交往的有效性还特别依赖一个关键因素,即教师的学理修养。实践活动的形式和手段无论怎么变化,离不开对各种文本的解读。教师是文本与学生对话的中介,学生与文本对话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因此,当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学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时,对各类实践活动的设计或引导才会得当,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进而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否则,往往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潜在影响对学生的培养。

 

三、水利工程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水利工程专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成为该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的辅助,在实践内容安排与设置上应当突出水利工程的专业特色。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授学生们基础的道德法律知识的同时,适当结合经典案例展开实证分析,比如,对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分析与探讨就极具教育功能和现实意义。为强化学生的危机意识与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意识,可以一边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播放水危机的记录片;一边组织学生成立课后学习小组,围绕保护水资源所亟需的法律、经济、技术等综合配套措施来安排小组讨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危机意识,坚定学生的责任感。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内容

 

学好水利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必须了解该专业的相关历史。但过多的细述历史可能无助于以理工科教育为主的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纲要》。若以水利事务的经典历史事件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读书、观影与资料查阅,则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分析国共两党力量对比与消长中谈到“民心归依”的问题时,如果能结合“1942”影片和鄂豫皖、湘赣边革命根据地旱涝史记的资料检索,相信学生能从“国民党因在1942年河南旱灾治理上毫无作为而致饿殍千里”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鄂豫皖、湘赣边革命根据地人民抗旱抗涝上积极作为”的历史比较中得出结论:共产党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必然性。

 

(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实践教学内容

 

水利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要与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水利工程的科学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使学生明晰水利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专业知识,坚持科学发展观。这就要求教学做到宣传与实践并重。宣传要求教师在举办学术讲座的同时多鼓励并辅助学生开展水利知识竞赛,水利发电与环境保护、科学发展与现代水利等相关的演讲比赛;实践则要求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在建抑或建成的水利工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水利的历史变迁,撰写出实践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具体分析、辩证看待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问和困惑,以近年备受争议的三峡大坝问题为例。事实表明,三峡水利工程运营以来,在防洪、发电、航运、南水北调上发挥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时,三峡工程对沿岸文物古迹、自然遗产以及流域生态环境的永久性影响,可能引发的泥沙淤积、泥石流、滑坡、水灾、旱涝等次生地质灾害问题,甚至暴露出的严重腐败问题都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对此,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将学生的质疑设置到具体的实践任务之中,比如,尝试通过设置中国人的“三峡梦”与三峡水利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关系,来理解三峡水利工程为什么是载入史册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围绕三峡工程展开关于环境、反腐主题开展讨论,学生带着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找寻真相真理,有助于自觉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道路;有助于学生自觉顺应国家和民族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并且肩负应有的使命,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水利工程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举办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宣讲“思政”理论,普及水利知识的最好平台,能将“思政”理论与水利发展有效结起来,从而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如在阐释大型水利工程的功用与意义时,可在讲座中多将这些工程与人文地理或者山水旅游相链接,谈都江堰可以多涉及其周边的绮丽风景,讲大运河时可以多触及王朝兴衰,讲近代中国航运时可以兼论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寓教于景,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在知识传授中引起听众的共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职业使命。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既要放手让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又要为学生提供支持,创设平台。

 

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让学生组织水利知识科普知识抢答赛,辩论赛或者演讲比赛;可以让学生组织自主性研究课题;还可以组织读书月活动以及读书笔记竞赛;还可以组织主题问卷调查,拍摄微电影等。但是,放手并不意味着教师毫不作为,而应当充当学生学习的助力。学生的各项活动需要相应的场所与资金,相关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这些物质需求的硬件上获得便利。譬如为学生申请水利工程模型设计活动的实验室,“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主题演讲赛的大型公共教室;并教授学生组织者如何为各项活动寻求资金赞助。同时,相关教室还应在知识能力等软件支持学生们的活动。如在发起课题研究小组活动中为学生选题提供思路与指导,在各项知识竞赛中充当评委给予选手恰当的评价与鼓励。

 

(三)组织社会实践

 

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不应满足于书本与课堂的知识学习,应该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学院与教师应当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实践可采用如下做法:

 

其一,实现寒、暑假和日常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将社会实践工作贯穿于整个学年,形成以寒假个人分散实践、暑期团队实践与日常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全员参与、全程实践的推进体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的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地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如寒假期间,让学生以个人访谈的方式就近前往居住地所在的水利企业或坝区调研;暑假期间,则以学院或年级或专业的组织形式集体前往某一著名水利工程片区集中实践学习。

 

其二,实现公益服务性实践和专业性实践活动有机耦合。在公益服务性实践方面,主要通过提供“三下乡”、“四进社区”以及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公益服务活动,为建设新农村、服务基层尽绵薄之力;在专业性实践方面,则结合水利工程专业特点,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专业优势、培养专业技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磨砺专业技能,赢得技能提高与社会历练增长的双丰收,并在实践中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效应。

第8篇:水利专业论文范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县水电学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事水利电力水产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及其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县科协的组成部分。

第二条学会的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根据“四化”建设的需要,团结全县水利电力水产科技工作者及其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加强学术情报交流,努力提高会员学术水平,为科技兴水和“四个”现代化多作贡献。

第三条本学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开展学术讨论,以利共同提高,不断前进。

第四条学会的主要任务

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原创:举办专题讨论和学术报告,不断提高会员学术水平。

二、组织和鼓励水电科技工作者和经济管理专业人员撰写学术论文,总结科技活动成果,择优上报,注意发现人才,向有关部门推荐。

三、发展各兄弟学会之间的友好联系,经常介绍国内水利电力水产科学技术动态。

四、大力普及水利电力水产科学技术及其经济管理专业知识。

第二章会员

第五条凡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承认本会章程,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参加本会。

一、凡专业学校毕业从事水利、电力、水产、建筑工作的科技人员及其经济管理专业人员,并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

二、长期从事水利、电力、水产、建筑工作,具有高级技术等级的工人。

三、在水利电力水产技术革新,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和生产实践中,有一定成就和贡献者。

四、热心和积极支持学会工作的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

五、农民技术员、有成就的专业户。

第六条凡要求入会者由本人申请,经本会会员介绍或单位推荐,由学会理事会批准,报县科协备案即成为本会会员,会员会籍的管理和日常联系由理事会负责。

第七条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一、选举权、被选举权。

二、对学会工作有建议、批评权。

三、优先参加本会的学术活动。

四、优先借阅本会有关的科技资料。

五、有权利参加其它学会。

义务:

一、遵守本会章程,按期缴纳会费。

二、执行本会决议和完成本会所委托的工作。

三、认真从事水利、电力、水产科技活动,积极撰写学术论文。

四、积极参加和热情支持科学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第八条会员可以申请退会,原创:由学会理事会办理,会员如违反会章,应视其性质及情节,分别劝其退会或取消会籍。

会员调离本县(我县)水电系统,由学会理事会办理离会手续。

第三章组织机构

第九条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由理事会召集,必要时可由理事会决定提前或延期召开。

会员大会的职责是:

一、决定本会工作方针及任务。

二、审查理事会工作报告。

三、选举新的理事会。

四、制定或修改本学会章程。

第十条学会下设水利、电力、水产、建筑、经济管理五个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主任由理事会决定理事担任。专委会它的职责是编制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承接有关部门委托的咨询工作,随时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承办学会交办的有关本专业的其他工作。

第十一条各专业进行学术研究、交流活动以专业委员会为主,由专业委员会主任主持开展,每年活动的计划安排,及活动情况向理事会提出报告。

第十二条学会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理事会是执行机构,理事会的职责是:

一、执行会员大会决议。

二、制定工作计划。

三、确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

四、领导所属工作机构开展工作。

五、召开下届会员大会。

六、组织年会和学术交流会议。

七、推荐优秀论文及科普作品,建议政府、科协或有关单位给予奖励。

八、批准新会员入会。

第十三条理事会推选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各专委会主任组成常务理事会,由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

第十四条曾任本会两届理事,对学会工作有较大贡献者,由于不再担任学会负责工作,由理事会提名,经会员代表通过,可为本会名誉理事。

第四章领导关系

第十五条“××县水电学会”是××市水利学会、电力工程学会、水产学会的团体会员,是县科协的组成部分,学会受县水利局和县科协的双重领导,业务上受××市水利学会、电力工程学会、水产学会的指导。

第五章经费

第十六条本会经费来源:

1、有关部门资助。

2、本会举办的各种事业收入。

3、团体会员、个人会员会费。

4、个人或单位捐赠。

第六章附则

第9篇:水利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协会;科学;传播;宣传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007-03

1 发展之需与舆论之悖

水能是供应安全、成本经济、回报率高的绿色能源,是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中利用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种类。我国的水能资源理论储藏量和技术可开发量均居世界第一,但目前开发比例仅为34%,仍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近年来,席卷全国的"雾霾"难题,让政府和人民群众都意识到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位。合理利用水能水资源、可持续地发展水电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然而,质疑和反对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电开发的声音一直活跃在公众舆论之中,极大地干扰和误导了民众对于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认识,甚至直接影响到局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面对这样的不和谐,坚持以传播科学、普及科学、引导科学的方式开展科学传播和行业宣传工作,通过营造和谐舆论、占领科学舆论高地,来服务行业的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水利水电人肩头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行业协会组织是这宣传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

2 且看传播者

笔者选择结合所在行业协会――中国大坝协会的工作实际、从传播学角度切入,对协会组织推进科学传播和行业宣传工作的方法、难点及对策进行分析和解读。

中国大坝协会是经民政部批准的一家一级社团组织,由水利部业务主管、秘书处挂靠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协会成立于2009年,属于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的中国大坝委员会,是国际大坝委员会的中国国家会员。

在科学普及和行业宣传方面,协会的领导给与了高度重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汪恕诚理事长指出,协会要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舆论宣传工作,通过占领舆论制高点,促进水库大坝建设的健康发展。协会秘书处为此不断努力,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3 传播现状面面观

本节将从传播类型、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展开,对中国大坝协会科学传播和行业宣传方面的现行做法和成果进行陈述。

3.1 传播类型

中国大坝协会作为行业协会组织,主要开展的是组织传播,同时又通过与媒体合作实现了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中国大坝协会的科学传播和行业宣传活动既面对协会成员内部(各会员单位及会员单位代表),也面向水利水电行业非协会成员、其他行业和普通公众。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中国大坝协会通过与从事水利水电或能源、环境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体合作,面对更为广泛的受众群实现了大众传播。

3.2 传播媒介

中国大坝协会进行科学传播和行业宣传活动利用的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媒体、新媒体、内部媒体。

传统媒体是指报纸、广播、电视、杂志这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在中国大坝协会的传播活动中,这四种媒体均有利用;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中国大坝协会主要利用到的新媒体有网络、数字杂志、手机短信、手机报、博客、微博、微信等;内部媒体是组织内部自行主办的小众媒体。中国大坝协会主要利用的包括协会内刊《大坝新闻》、活动简报、技术参阅资料、协会网站,以及具有传播功能的大型活动,如:“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系列论坛”等专题科普活动。

3.3 传播内容

中国大坝协会主要围绕国内外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情况、水能开发的进展和前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领域的新进展、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工艺(例如,近几年就“特高压输电”、“抽水蓄能电站”等进行专题报道),水库大坝的功能、水库大坝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水库大坝与防灾减灾的关系,水库大坝在水利水电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内容展开进行科学传播和行业宣传。

3.4 传播受众

在中国大坝协会开展的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既包含水利水电和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一般的社会公众,也包含媒体工作者、业内专家、评论员、专栏作者等“舆论领袖”。开展面向广泛社会公众和普通从业者的传播,是为了使传播内容可以到达更多、更广的人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广而告之、进而影响和营造社会舆论的效果;而针对“舆论领袖”开展的传播则更有针对性,是希望通过他们接受并认可相关行业信息和科学观点,并对这些信息和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再加工后,开展更进一步和更具个性化的二级传播。

3.5 传播效果

1)发挥大众传播对公众价值观和社会共识的潜移默化作用。中国大坝协会通过开展科学传播和行业宣传活动,将水利水电行业有关主流的、科学的信息和观点,传达给广泛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对有关事物、现象、问题的见解,推进了社会良性共识的形成,并影响着社会主流观点朝有利于水利水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汇集;

2)群体压力与从众心理影响着传播效果。从中国大坝协会的工作实际来看,当社会已大量出现一边倒式的负面舆论时,公众的“从众”心理会直接削弱科学传播和行业宣传的积极效果;甚至一些原本对负面舆论持反对或质疑态度的观点,也会因群体压力和人际支持的微弱逐渐陷入沉默。反之,当社会主流观点与科学传播和行业宣传所传达的信息吻合或接近时,受众又会趋于个体认知与群体认知的和谐,从而使预期的传播效果得以加强。

4 传播难点直击

结合对现状的分析和实践经验,笔者进一步总结了中国大坝协会作为协会组织在开展传播活动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难点:

4.1 公众对负面舆论的盲从和“妖魔化水电”的刻板印象

社会公众对水利水电负面舆论的盲目跟从和对客观事实、科学信息的较低接受度与信任度,成为协会宣传活动不容忽视的难题之一。正如一位从事能源类新闻传播活动的记者所言:“如今的网民,似乎本能地相信坏,听到媒体说好就会怀疑。作为媒体工作者,有时也很无奈:难道公众没有自己的判断吗?怎么那么容易被煽动?”

同时,中国大坝协会在开展科学传播和行业宣传活动时,还面临着公众“妖魔化水电”刻板印象的阻力。因受此前部分媒介传播的极端环保主义和其他反对建坝人士观点的影响(例如:水库大坝建设、水电开发必然带来地震灾害和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将造成极大的经济浪费),相当数量的公众在不自觉中已形成对水利水电发展存在歪曲认识的“刻板印象”(即“妖魔化水电”的认识)。

有研究我国能源发展的专业人员指出:“妖魔化水电在国内已经行成气侯,妖魔化的种种误导不仅深入到老百姓的头脑中,甚至已经深入到很多官员和专家的头脑中。比如我们谈论水安全问题时,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专家也会拿妖魔化的观点和本质错误的概念来反对和攻击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

4.2 媒体传播活动的“议程设置”和墙头草现象

在中国大坝协会宣传实践中,还会遇到因媒体传播的事前“议程设置”,使传播的主题和相关信息偏离初衷的现象。例如,2013年中国大坝协会主办了“水电2013――中国大坝协会学术年会暨国际堆石坝研讨会”,并邀请多家合作媒体的记者就会议讨论的众多议题和会议中展示的国内外坝工行业的最新进展进行报道。其中,某电视栏目的记者围绕其事先设定的“水利水电行业人才培养状况”议题切入,对有关院士、与会代表和工程现场进行了采访和拍摄。随后以“我国水利水电人才紧缺”为题进行了消息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该媒体的报道并未失实,它如实地传递了水利水电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现实性问题。但从其采访过程对受访者的限定性和引导性,到新闻制作和后期编辑过程中紧紧围绕预设主题展开,都在有意无意之中对传播活动进行了“议程设置”。这一信息传播不仅影响着观众的“思考对象”,也把观众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媒体自身选择的特定问题上来,而忽略了对会议核心议题的关注。

同时,在中国大坝协会科学传播和行业宣传活动过程中,还面临着媒体传播“墙头草现象”的困扰。所谓“墙头草现象”是指媒体传播活动观点倾向性摇摆不定。一方面,媒体受新闻真实性原则和客观公正报道要求的约束,会对水利水电行业发展中的事件进行如实地宣传报道,会通过采访有关专家和其他受众对相关事实进行解读;另一方面,出于吸引受众眼球、抢占报道先机的考虑和强化传播效果、推进媒体商业化运营的现实需要,在突发事件产生、舆论热点形成时,媒体会将科学性和中立性放在其次的位置,跟风似地追踪报道和转载并欠缺真实和客观性的事态与观点。例如,2014年初中央巡视组就中国三峡集团改进“”问题提出了有关整改建议。此后,集团高层的人事进行调整。舆论热点就此形成,除事实性报道之外,还充斥着大量偏离真相或是将其中的新闻点夸大、渲染的报道:工程承包过程中的贪腐问题、公司高层落马、对三峡工程经济效益的质疑、对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的猜测……这其中,不乏主流媒体的参与。

4.3 专业人士陷入“沉默的螺旋”和科学舆论领袖的缺乏

传播学研究指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的过程。

从中国大坝协会开展宣传活动的实践中,同样可以观察到“沉默的螺旋”现象。无论是对水利水电行业发展必要性和重要性的阐述、发展进程和先进经验的介绍,还是对反对和攻击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负面或极端舆论的申辩和科学回应,都极缺专业人士(包括水利水电和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以及有关行业的普通从业人员)的声音。他们往往潜心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或政策制定和推广执行,却很少会主动参与到行业科学知识的传播普及当中。即便是受邀采访或撰写文章,都可能拒绝或推荐他人。其中的原因除了自身肩负工作重任、日程繁忙之外,不排除“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提出的趋同和避免成为少数派的社会心理作用。

前文中也提到“舆论领袖”的概念。他们就像信息流程中的一个重要中继站,由此进行两级传播和此后的多级传播,从而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影响不断扩大。在水利水电及相关行业的信息传播中,也严重缺乏掌握专业知识、热爱水利水电行业、具有较大知名度并乐于从事传播活动、参与宣传工作的科学“舆论领袖”。

5 传播策略探寻

针对这些难点,协会组织如何更加顺利和高效地推进科学传播和行业宣传工作?笔者将给出以下建议。

5.1 做科学公正的把关人

参与传播活动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从各自的观点,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从而扮演起“把关人”的角色。就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的传播活动而言,秘书处自身的宣传工作者、协会宣传联络员队伍(由来自各会员单位的联络员组成)、乐于参与传播活动的专家和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合作的媒体记者,这几方面力量共同构成了开展科学传播和行业宣传的传播者。

要想从传播者、信息和沟通途径上提高传播效果,应结合传者各方传播实践的特点,充分发挥“把关”作用,尽可能提高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和知名度,提高所传播信息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规避对水利水电事业负面“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发挥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积极作用,引导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朝着客观真实、科学理性和有益于推进水利水电事业和谐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5.2 传播高易读性和高需求性信息

信息、传播渠道、接收者都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接收者的年龄、思考的内容和方式、已有的观念和态度等,都将对传播的有效性产生影响。科学传播和行业宣传工作必须了解面对的受众(弄清楚“对谁说”),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报道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信息的编辑工作,通过充分、合理地运用视听符号,提高信息的易读性、满足受众需求性和被选择收看收听的可能性,并选择适合的媒介渠道进行传播,最终达到目标受众群体、被他们接收和满足其需求。

5.3 提升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持续性

诺依曼指出,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1)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积累效果”);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他的理论对行业协会组织同样具有启示作用:通过开展全面传播+持久传播,使点的深入传播与面的广泛覆盖相结合,将宣传工作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分阶段、递进式地融入科学传播活动,做到持续的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信息传递,从而尽可能争取到最大化的积累效果和遍在效果。

5.4 以互利推进各方共赢

如何提升专家和专业人员参与传播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争取到更多媒体更持久和稳定的合作与支持,如何使公众更大程度地接受正面的科学舆论和理性地面对负面信息的视听干扰,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在于互利共赢。当专家的研究成果和支持观点在传播活动中得以正向推广,当媒体受阅收听度和受众满意度不断增加,当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和自我甄别能力不断提高,一连串的问题将在此过程中迎刃而解,由此营造的良好舆论氛围和良性的传播过程循环也将推动水利水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

[2]李斌.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

[3]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