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范文

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精选(九篇)

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第1篇: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范文

有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论述,在期刊上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这些研究主要针对城市和较发达地区。而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农村教育受到社会和教师的普遍关注。农村地区因条件的制约,发展相对缓慢。实践证明,在偏僻的农村地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升学生素质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现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有效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对于教师而言,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就必须要备好课。有效备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

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要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以及本单元在全册的位置,明确教材编写的目的;同时,结合每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训练重点,对课文内容了然于胸,了解每一版块学习素材的设计意图;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重难点。只有这样研究教材,才能使我们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得心应手,同时也能从中获得自信与快乐。

2.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是对课程的二次开发。聚焦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的语言要精心推敲。针对教材中呈现的素材,从课前的导入、环节的过渡、问题的设置到学生思维的点拨、表达的聆听和课堂的评价,直到最后课堂的总结,都需要精心设计,力求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服务,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指导。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构建知识——拓展应用——学生个人评价——教师反思归纳等。当然 ,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等灵活选择运用。

3.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朗读水平、理解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应有哪些基础,现在学生实际水平如何,哪些知识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以前要加以复习,如何解决教材中的重点,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安排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这样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并把技能转化为技巧等。结合我校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力较差,主动提问的动力不足,抓重点句子理解的能力差等实际情况,在教学时,我对这些方面会特意做好准备,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调控,恰当引导,努力提高课堂质量,让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这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本保障。

二、聚焦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根据对课程的把握和内容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程序。

1.巧设导语,创设教学情境

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教学的全局和教学效果。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是摆在农村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的生活情景导入课堂,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一种魅力,这样可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成功的导语能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也贴近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考虑如何创设贴近当地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求知欲。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都受到语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选文的人文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问题驱动,实施有效探究教学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互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和知识生成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思维、掌握学习方法,控制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要在问在关键处,问在有用处,问到学生心里去,给学生的思维予导向。要逐级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与探究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学会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启发思考。二是问题要大小得当,难度适中,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三是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避免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四是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呈螺旋形上升,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形成。五是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质疑辨析。

用这种问题驱动使学生知识的生成,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优化练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捷克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练习是从语文知识的掌握到能力发展的中间环节,是智力发展和学习技能培养的途径。加强练习,不是盲目地追求数量,“以多制胜”,而是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练得深一些、透一些,“跳一跳摘桃子”。这样就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让他们通过练习,结合所讲授的知识,掌握其规律,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每次备课及课后,我都要广泛查找资料,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达到训练、巩固、提高的目的。

四、写好教学反思,优化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 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它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同时也能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及时得到解决,从而优化方法和手段,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有利于教育教学教学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学设计中还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环节,反思学生的变化发展,这样就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2篇: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范文

随着校园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对课程、学情、信息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将无线网络、pad、appleTV、新式app等引入服装设计的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提高课堂的课程教学效率,从而改善职业学校服装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信息化;服装设计;整合;效率

随着“工匠”精神的提出,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是职业教育应长期努力的方向。传统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信息滞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不足等问题,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这些不足,是本文所探讨的。

1背景研究

1.1课程分析

服装设计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服装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实践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学生专业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升学或就业的需要。但中职服装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种种不足:首先,课堂教学容量受到局限———教学中教师根据设计样图,利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步,学生跟着临摹一步,有限的时间内无法示范多种,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比较狭窄,课堂的教学效率比较低下。[1]其次,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亦步亦趋的课堂氛围难免沉闷,而沉闷的课堂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服装设计需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否则再多照本宣科的练习,成效也是有限的。针对中职服装设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不足,中职服装设计教师不断尝试着改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实践之一就是借助校内全面覆盖的无线网络,将pad、appleTV、新式app等引入服装设计的教学中,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从中职服装设计课程的实际出发,不断引入、展示新的设计方法,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尝试与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服装设计课堂教学的优点,以真正促进服装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学情分析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大部分为提前自主招生的学生,即没有经历过中考,直接升入中职学习的学生。他们基本都属于初中各校学习排名的后三分之一,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均不足。但这些学生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有新新人类的特征———好奇心强,自我表现欲也强;渴望与众不同,希望个性化表达;对电脑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对手机、pad等工具使用熟练……因为这些特点,大多数学生对传统的服装实践操作缺乏耐心,更愿意通过直观、有趣的方式学习服装设计。同时也为信息化与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整合赋予天然了条件与优势。[2]

2服装设计教学与信息化整合的教学模式

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与同事尝试借助学校全面覆盖的无线网络,将微课、AppleTV、pad、设计app等工具辅助教学引入中职服装设计课程课堂。

3服装设计教学与信息化整合的实践及成效

将信息化引入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我们进行了一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微课+AppleTV+设计app教学模式的实践,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促进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推动。

3.1服装设计教学信息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利用无线网络和pad的示范,教师不需要课前准备和调试各种颜色,也不用因为时间关系、颜料干掉或者其它一些因素耽误设计课的进度。只要利用pad中的设计app操作,就可以将设计方法直观展示给学生,节约展示用时,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app上直接选取颜色,示范设计各类代表性的几何图案,学生不再是照着老师临摹,而是在掌握设计方法后,自己创作,让课堂存在更多的惊喜,设计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3.2服装设计教学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据调查,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制造国,制造的服装远销世界各地。但我国现在没有一个能和国际竞争的大品牌,原因之一是缺少创造力。我国服装业的设计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这些因素归根结底是缺少符合要求的设计人才。所以作为服装设计专业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为此在服装设计课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服装专业老师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3]例如在几何图案设计中,学生利用pad中的app—iornament设计几何图案,激发学生的无限兴趣,学生可以创设无穷的设计灵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设计几何图案作品,通过设计app学生能创设无线的可能,可以很轻松地将不同的线条,不同的图形组合起来,形成千变化万的几何图案,对于学生思维的开发有很大的作用。

3.3服装设计教学内容信息化,有助于简化教学重难点

服装设计就是解决人们穿着生活体系中诸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计划及创作行为。它是一门涉及领域极广的边缘学科,和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美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人体工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服装设计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但在内容与形式以及表达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服装设计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有助于简化教学难点,以圆为例,以组合为设计方法设计的几何图案。几何图案设计方法是几何图案设计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讲解难点,如何让学生能直观地感知组合这种设计方法,并且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利用iornament这个app进行示范,通过AppleTV同步到大屏幕上,对每一种的组合,学生都能清晰感知,从而简化教学难点。[4]

4结语

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借助微课+AppleTV+设计app等信息化工具开展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模式,提升了学生对于服装设计课的热爱,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更多设计,对于服装设计课程是一个很大的创新。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提升他们对服装设计课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对设计的无限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王晓霞 唐红黎 单位: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欣.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260-261.

[2]李广松,张朝阳,窦俊霞.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07(3):120-121.

第3篇: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范文

一、设计和编写生物学案的原则

学案是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课题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要点强化、解题技巧及方法等形成纲要式的学习方案,并由学生在课前完成的一种主动求知的新型案例。“学案教学”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人格的健全熔为一炉。

因此,在设计和编写学案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运用学案要坚持“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学案体现思维训练为主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减轻生物课课业负担的原则。

二、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教师在编写学案时,不仅要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就是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解题能力,新知识的可能接受程度。了解学生的强项是什么,弱点在哪里。明确要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解决什么。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把复习和新知结合起来,把学案和笔记结合起来,把预习、听课和复习结合起来,通过认真研究和设计改变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生物学案,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以课时为单位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促进学生生物课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学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两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提高生物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目标。

三、学案的使用方法

使用学案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学案在上课前1~2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精讲,学生通过学案练习巩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案的使用,使学生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主体,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案复习进行巩固和练习检测,以检查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效果。

四、使用学案的作用

(一)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学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重点,使学生知道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上课重点听什么,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提示;通过设计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本节内容与哪些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使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网络和联系,以便用旧知来学习和理解新知;通过设计教法选择,根据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选择适宜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学法指导,参照历年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预习时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新知;通过设计课堂小结,使学生知道课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二)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减轻负担,使学生轻松学习

第4篇: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范文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情;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80-01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重塑我们的课堂是继实施课改以来改革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挑战性最强的一次探索。如何更新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导学案设计给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航标;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能力的桥梁。

目前对我们而言,导学案还是个新生事物。由于它承载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对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年多来我们不断探索、实践、改进,按照临帖—入帖—破帖的思路大胆尝试,努力做到“用、学、研”合一,初步研讨出了自己的导学案模式。

导学案设计是从课前预习、课堂实施到评价的系统性、全过程的设计。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流程为: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二次备课——课后优化,从中可以看出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相比,导学案设计应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设计理念上导学案设计体现的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能为本”,有别于传统备课的“教师中心,知识中心,课堂中心”。 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能力是练会的,不是讲会的, 以学为圆心设计导学案,实现教与学和谐共赢。 下面就如何设计有效实施高效课堂的导学案,从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一、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教学目标有多个层次,从纬度讲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就具体一个单元、一个课时,学习目标该如何确定出来呢?课标、教材、学生是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依据。因此,要想使课堂高效、目标定位恰当、明确就必须仔细研读课标、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想教有目标、教有效率、教有效益,就必须首先研究课标。课标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同时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另外课标也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作为教师而言,应该依据课标并对照教材,从课程目标一学段目标一单元目标一课时目标,整体考虑每一节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旧教材相比,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质的不同。如果再用老办法备新教材,等于“穿旧鞋走新路”,会导致与新课程理念上的不兼容,课程标准上的不符合,评价方向上的不配套,势必带来诸多问题。所以关于在导学案设计时如何用好教材的问题,首先解决的不是钻研教材、深挖教材的问题,而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教材观的重新审视和定位。教师拿到教材后,要对教材的设计意图进行研究,然后与课标要求相对照判断教材安排的合理性。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也有人说过去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现在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课程”。教材不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载体和工具,它只是好的例子,是师生之间对话的一种媒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航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要以学情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层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目标的针对性。

二、备学情

高效课堂教学定位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习者的现状是导学案设计的出发点。所以在导学案设计别强调的就是学情调查,学情调查几乎贯穿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可以说学情调查是关乎教学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学情比研究教材、研究目标、研究教学策略更重要,学情调查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当然,导学案设计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情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情的层次性差异,具体进行以下分层设计的内容: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可以看出,分层设计也同学情调查一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备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导学案与传统教案最大区别在于“导学”,即教学生学,因此导学案必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通过高效课堂真正把“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引导学生调动和开发自己的潜能高效学习。教师要把精力更多用到研究指导学生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开展有效自学?如何整合课内外资源搜集有效信息?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如何进行问题展示?如何进行问题质疑?如何整理学习笔记?如何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第5篇: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课堂效率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多精辟的话语呀!真正道出了“问题”的价值所在。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导,又是促使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因此说在课前,我们就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准确、恰当、富有启发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设计的问题要有适用性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问题的出现自然会激发思维,因此,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现状,要以学生的基础为本。只有教师所提的问题,学生理解,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二年下册的《统计》,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小象裁判和小猪厨师来了,请学生为它们推荐一张统计表。当时老师是这样问:“你能根据它们的工作性质来给它们各推荐一张统计表吗?”当时教室一片寂静,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你瞧瞧我,我瞧瞧你,谁也不敢举手。老师一直在重复问这个问题,可还是没有学生回答,老师只好自己告诉学生。我想在这个问题中“工作性质”一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超过了他们的理解水平。学生理解不清这个关键词的意思,那从何思考?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呀?如果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二年级学生理解范畴的问题,如:小猪厨师得要知道什么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呀?你知道这几小动物喜欢吃的食物一样吗?那你会推荐哪张统计表给它呢?说说你的想法?这几个问题学生应该是比较容易想到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多问了几个问题,但学生会去思考,比不知如何是好强吧!会思考才能促发展。

我们设计的问题是要有一定的难度,但也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目的性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的服务。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统计》,在学生观察情景图时,教师提问:“你从图上看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跑道。”有的说:“我看到小动物。”有的说:“我看到有四只小动物在跑步。”显然这一提问目的不明确,学生的回答也不符合教师提问的初衷。如果改问:“图上的小动物正参加哪些项目的比赛?每个项目有几只小动物参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以上一步一步的提问,目的明确,问题问在了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情景图。

科学、准确、简练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正确思维的基本要求。问题切忌提得不准,用词模棱两可,范围过大,使学生不知从何答起。这样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维,引发智慧碰撞,从而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在学生列出x+20来表示老师的年龄时,教师问:“这里的X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数吗? 学生答:“可以。”教师接着问:“真的可以表示任何数吗?”有些学生开始说:“不可以。”这样的问题,学生根本没有进行思考,只是根据老师的问法作简单的判断,那何来的是思维的训练?又怎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如果在学生回答:“可以”时,教师接着问:“你能说说看,X=200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当学生说:“X=200时,老师是220岁。”接着教师再问:“你想想,老师220岁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想这时学生就恍然大悟,X不能为任何自然数了。这样的问法是不是更能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实际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希腊一位智者说过:“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的容器,而是一只可以点燃的火把。”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好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的目标,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问题是贯穿着一堂课的始终,但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第6篇: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范文

【关键词】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Classroom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way of innovation research

Fu Huiping

【Abstract】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lassroom helps to make full use of every minute in class, teaching as an art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students into the classroom.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n put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movies like fusion, using techniques such as metaphor from the script - Lesson - - actor, director, student - teacher, classroom scene - - Analysis of several aspects of how to grasp the classroom every minute,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lassroom.

【Key words】The efficiency of the classroom;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art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28-01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效率[1]的定义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2]。一堂45分钟课堂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师生之间的配合程度、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程度和知识的转化程度[3]。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犹如电影中的场景,备课材料好比场景的道具,教师则是课堂的导演和演员,而学生是观众。正如如何拍好一部电影,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在每一节课都真正有最大的收获?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剧本要写好,剧情要巧妙

充分的课前准备、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好剧本、好剧情。

备课在课堂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备课需要全面分析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明确教学目标,深刻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前瞻性地预计到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突然等等;也可以简单地说,备课不是形式,备课确实是为了上好课,这样的准备才可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

当了解了学生的需求,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后,就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课堂了。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系统地分析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分析评价结果的过程。在一节课内,要完成这些教学任务,达到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节课自身的特点设计出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4]。

比如在讲授外贸单证的当中一章节内容《出口单证的工作程序及流转过程》的时候,该章节的内容较晦涩较难理解,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外贸的工作程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单证是如何运用的?因为涉及的部门多,单证多,过程也比较复杂,而且因为高职生普遍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学习时倾向感观认识,对于这些理论,很多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的时候都会感觉很混乱,一头雾水的。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堂的时候,借助各种单证实物及多样的流程图,选用了角色模拟教学法,给不同小组安排如有出口商,进口商,银行,海关,商检局,保险公司,船公司等角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为“分角色—领任务—讨论—模拟—回顾及总结”的过程。通过角色的安排,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都很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并且能主动地提出问题,深入思考,自然课堂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找出课堂45分钟的最佳方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猜测、操作、分析和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课堂每天都是新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生气勃勃的主人。

2演员演技佳,导演功力深

在一部电影里,除了要有好的编剧,更重要的是要有功力深厚的导演和演技上乘的演员。而往往导演的作用又是核心。一部电影中,如果没有导演的精心组织,耐心细致的指导演出,就不会成就一部优秀的电影。犹如《泰坦尼克号》中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其十年磨一剑的出片速度,不得不令人惊叹他的敬业和完美。教师也应是这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性。教学艺术性中包括提高教师的语言运用的艺术性,教学情境设计的艺术性、教学环节设计的艺术性等多方面内容。

2.1提高教师的语言运用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与学生的注意力有极大的关系,若学生的思维能紧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对教师的指导能积极配合,开动脑筋思考,那课堂的效率可想而知,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和幽默性,能让学生听课如沐春风,感觉上课就是在在听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经历一个个精彩的案例情境。教师的思路清晰,就能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带领着学生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相信不少老师都有深刻的体会,当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在讲到一个故事或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的时候,本来有打瞌睡的同学都会慢慢提起精神,跟着老师的“故事”回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中来。

2.2提高教学情境设计的艺术性: 教学情境是教师处于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氛围,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好,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中逐步“同化”教学信息。比如,在讲解外贸中如何寻找客户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因为没有相关的经历和经验,一般都会无从下手。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会结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也比较有体验的寻找兼职工作的途径来类比寻找客户的途径,这样就能把原来陌生的、抽象的学科知识学习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能提升思维的质量,这也就是课堂教学有效的真正表现。

2.3教学环节设计的艺术性: 教学环节,就是在一堂课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到主动的自我学习,这就需要有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比如,《单证》课程的教学里,在各个学习任务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任务描述—任务分析—学习铺垫—操作示范—学生实训—任务评价”六步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将相关理论教学的内容潜入到各个相关工作项目中,穿插到项目操作过程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让学生动手参与进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边学边练、“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级性, 提高实际的动手能力。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立足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不断地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在课堂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不自觉的主动融入到课堂中,主动地学习,这样,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够真正的提高,我们才能实现了课堂真正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龙喜平. 对高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思考. 职教通讯.2012.6:27-29.

[2] 陆小珍. 进一步提高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体会. 科学与财富.2012.7:143.

第7篇: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范文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院将“系统工程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改革实践,主要措施包括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浓缩课程内容、扩展课程知识、更改考核方式等。

关键词:系统工程型;目的性;系统性;实战性;可扩展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教学目标的定位

最近几年,我们已经意识到,通识教育将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理念,这将关系到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科技能力的综合素质问题。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我们强调要进行通识教育,而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中,同样也有如何施行通识教育的问题。我们不能让学生只了解某个软件是怎么操作的,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充分地利用计算机。因此,教学目标就应该重新定位,如何将通识教育的理念注入到教学中去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已经在全国广泛地展开,很多高校中已经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列为必修课程。又由于国家或地方都设立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等级考试,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涉及到office、网络应用、数据库、多媒体、程序设计。同时,大多数学校选择教育部或教委所推荐的一些流行软件进行教学,例如Word、Excel、IE、Flash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过程大多数围绕着这些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展开,在最后的考核评定时依然是围绕这些内容出题和审核。

经历了多年这样的教学工作,我们确实感觉到历年来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教学,实际上只能让学生简单地了解了几个特定的软件,这并不益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拓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

根据社会的需求,如果在高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培养目标作这样的重新定位,就是我们的学生将是具有进一步自学计算机技能的、能善于利用计算机高效进行工作的,而不是只能背熟一些语法、模仿一些教材例题的。这样,我们有必要就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育理念、模式、方法和考核等一系列问题重新进行思考。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此,我们试图将系统工程的思想应用于教学中,以便达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2 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所施行的教学模式中,通常是提出一些知识点,然后进行语法讲解,再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着重介绍某个软件所具备的基本功能,而忽略了其他与软件应用有关的目的性、逻辑性、系统性、适应性、可扩展性、分析和鉴别等内容的介绍。因而在教与学之间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常常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我的专业可能只需要学会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学数据库、多媒体、程序设计语言呢?我们怎么才能学好程序设计?我们只会照搬计算机实习指导书上的例题,自己不会设计怎么办?甚至有的同学感觉到只有自己的专业课是必要的、重要的,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实际使用价值不大,没有必要化费那么多功夫去学。学生感到有很多困惑,有时甚至感到无奈。

在各种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发现学生在上课或上机实习时经常会进行一些自主项目,例如上网聊天的、游戏的、打手机的、讲话的、甚至睡觉的,因而教学工作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即使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高分,但他可能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充分地利用计算机。这些问题是我们在计算机教育中必须重视、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只有把学习的意义、目标、逻辑、技能、方法、扩展、趣味等合理并有效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尽可能提高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技能、方法。这就是我们要提出的“系统工程型教学”的理念,这样才能提高我们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教学质量。

3 教学方法的探索

“系统工程型教学”需要对以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形式、过程、内容以及方法都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讲授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同时,必须注入一些与计算机应用设计有关的内容,以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觉学习。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最近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地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法的教学:学生要想充分利用软件,必须要学习好计算机语言,主要是指计算机高级语言,如C语言、B语言。如何在短时间内了解有关的计算机语言的语法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一段综合性的程序代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了解程序中可能出现的语法结构,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对语法的学习和练习,重视合理组织语句、巧妙编排语句、分析和评判程序。

软件功能的教学:教师不仅要介绍软件的基本功能,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了解软件所涉及的一些扩展工具和功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的操作和什么是不正确的操作、如何去合理地选择软件提供的标准工具、如何去获得软件所允许扩展的其他功能。

设计的教学:教师在介绍设计程序时,应该注重分析“需求”和“方案”的结合。不能只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指导书的习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强调分析实例的需求,设想各种可能的实现方案,分析和选择使用软件工具和功能,分析和评判程序设计的系统性、合理性、适用性、容错性、和可拓展性等问题,引导学生注重从实战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4 教学实践的试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首先提出一个实用的程序设计样例,接着,分析这个程序的需求关系以及实现这个需求的具体方案和措施,然后,引导学生去设想更多的、可能的设计方案,并且启发学生使用曾经学过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实战和系统的角度出发,去了解软件的功能、有关的计算机语法、以及计算机操作规程。引导学生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方式、多一些途径、多一些假设,同时也要让学生从可扩展的角度去进行学习和练习。比如,我们提出设计一个有奖竞猜的程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介绍和引导:

(1) 如何设计程序的用户界面

程序界面设计与现实模拟有关,并与创意能力有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选择应用软件工具,完成如:背景颜色、背景图案、提示表达、人机交互等设置,可以引导学生从外界导入适用的软件控件。分析不同的界面设置和布局所获得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有所遐想,留下一个思考,如何设计出一个方便使用而且友好的用户界面。

(2) 如何合理地显示或表达竞猜内容

程序所要显示的竞猜内容与实际含义有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选择使用各种多媒体结合表达的形式,以便能充分地表示或演示与竞猜内容相符的实际含义。简单的竞猜内容可以使用合适的文字或一目了然的图像来表达,复杂的竞猜内容可以使用文字、图形、图像或动画等多媒体方式,还可以加上悦耳动听的音乐或解说,以便使用户能快速地理解该程序所要提供的竞猜内容。帮助学生去设想和组合使用多媒体。

(3) 如何正确地获取用户的输入

人机交互过程是大多数应用程序都需要设计的,便捷的交互方式直接影响程序的质量。正确获取用户的输入不仅与设计者选择何种交互工具有关,同时也和该程序中的竞猜内容有关。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从使用直接数据输入和间接数据输入两种途径去考虑;所谓直接数据输入途径,就是所获取的用户输入数据直接成为程序运算表达式中的成分之一,例如数字、文字、日期等,那么程序中应该选择文本框、文本区、输入对话框等交互工具。而间接数据输入途径,即程序的交互方式以提供选择项目为主,用户的输入仅仅是选择并确认某种表示真实数据的表示项目,这时程序中应该设置按钮、列表或组合框等交互工具。同时,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所设计的程序必须能保证用户输入的是有效数据。引导学生如何在程序设计中选择或组合使用交互方式、如何正确判别和接收用户的有效数据、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去防止错误数据的输入。

(4) 如何判断用户竞猜的准确程度

用户竞猜的准确程度与用户的输入以及标准答案有关。我们分别引导学生去考虑竞猜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例如简单竞猜、复杂竞猜、单次竞猜、多次竞猜。简单的竞猜可能只涉及到一个或者多个直接进行比对的数据,复杂的竞猜可能涉及到的是:数据的范围、交叉数据、逻辑分析判断等问题,甚至还涉及一些高等数学方法。单次竞猜的情况则是一次决定胜负,而多次竞猜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例如,用户每次竞猜都可以有奖励积分,程序允许用户竞猜的次数可以随着竞猜的积分而即时调整。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利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简单的数据判断和复杂数据的逻辑判断。以提高学生所设计的程序对判断用户竞猜的准确性。

(5) 如何给出用户的竞猜结果

竞猜结果就是对用户参与竞猜的评判结果,可以用:对、错、积分、级别等显示方式。竞猜结果的给出与用户情绪激励有关。我们可引导学生要考虑用户的心理,以提高程序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无论用户在竞猜中是获胜还是落败,奖励和鼓励都是提倡注入的成分。因此,在完成这方面的设计时又需要涉及到多媒体的选择和组合应用知识。

(6) 如何测试程序

程序运行的正确与否与设计者所输入的代码、算法、语法、逻辑、编辑、设置等众多因素有关。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程序设计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错误因素,同时,还要考虑所设计的程序要具备容错机制,也就是说,假设用户违反了程序所拟定的操作规则,所设计的程序应该能够避免崩溃。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查错误,让学生对程序运行的情况具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思考。

5 系统工程型教学方法的主要变更

从上述的教学方式来看,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已经超出了大纲规定的范围,即不是单纯地在讲解某个软件的基本功能和语法,也不是单纯地在介绍某种操作技巧。我们是试图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去传授这门课程的。那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如何去把握好课程的教学进度呢?如何让学生有较大的收获呢?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呢?通过系统工程型的教学实践,我们感到确实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也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主要的变更如下所述。

培养目标可以更新。我们要培养的是工程型的人才。在介绍课程内容的时候,不仅要推出计算机应用技术有关的规则或语法,而且还要加入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有关的逻辑性、系统性、适应性、可扩展性、分析和鉴别等内容的介绍。

大纲内容可以浓缩,知识面可以扩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主要围绕这一些重要的或被认为流行的软件展开的。而这些软件有阶段性的特点,在一段时期中,它的规则或语法是不变的,过了这段时期,它的规则或语法将就会被修改,甚至完全被更新。所以我们所谓的浓缩大纲内容,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去学习、去深入思考、去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我们的大纲内容就可以浓缩,教学时间由紧变松,而学生的知识面就可以扩展。

考核方式可以变更。历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考核的模式大多是笔试为主,操作考试为辅。笔试题型大多数采用单选题、多选题、填充题、改错题等,有的试卷上可能会有简答题。就操作考试而言,由于时间或难度等因素,采纳的情况就比较少。我们考虑到,从工程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在原来的笔试考试中,适当地添加一些主观题,了解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的自我探索、目标任务的建立、程序设计的逻辑思想等方面的能力。或者我们可以

建立一个新的考试模式,例如提交由学生自行开发的工程,提交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体会、或者对某个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分析报告等等。

6 总结

第8篇: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范文

只有真正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高度重视课堂感受,同学们的听课反映好,自己也就会很享受教学过程。为此,教师就会促进自己去主动学习,加强自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积极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准备工作。

二、教师应了解授课对象

目前本校在读高职学生中,部分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部分存在学习方法不得当的现象,部分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也存在一部分不愿动手、不愿动脑、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同学。如何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引导他们正确学习,这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高职授课对象存在以上特点,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需要教师更有耐心、责任心,需要教师备课更充分,需要教师上课要更生动。

三、教师应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模具专业教师,岗位能力要求很高,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冷冲压模具设计、材料、热处理、公差、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和特种加工等知识,还应有一定实际设计能力,最好具备一定的实际模具加工经验。除此之外,也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能抓住重点问题,做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但能讲出应该怎么做,更应该讲出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教师还应该与时俱进,密切联系模具企业,时刻关注模具行业动态,注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及时把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融入课程教学。

四、教师应因材施教

根据对授课对象的了解,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尽可能地提升授课效率,提高教学质量,随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必须的知识点。“百闻不如一见”,要多准备教具,最好是企业的实际产品或者模具等。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比如讲到曲柄压力机,可以借助于动画,让同学迅速了解其工作原理,然后通过图片播放,让同学了解各种种类、不同吨位的冲压设备,最好带学生到设备现场,以增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应进行符合思维习惯的教学内容设计

为了提高模具设计学习效果,掌握一些典型模具结构非常必要,那么如何才能尽快熟悉模具结构呢?可以尝试符合人们思维习惯的教学过程。比如一副单工序落料模,首先根据落料件形状和尺寸,确定凸模和凹模的刃口轮廓,提示由于要考虑凸模、凹模的强度、寿命和固定,需要做成具有一定长度或厚度的结构,然后就是如何固定凸模和凹模到模架上,这时基本可以工作,但操作者劳动强度大、安全性差,且不适合批量生产,由此引导学生进行卸料装置、导料装置设计,出件方式的确定等。

六、教师应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教学对象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冲压变形理论要怎么讲,讲到什么深度,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容易接受,从而能够利用塑性变形理论分析冲压成形性能。冲裁模设计是本课程的重点,要讲清冲裁变形过程,断面各部分产生机理,刃口尺寸计算和公差确定方法,排样设计、冲压力计算、压力中心确定和压力机初步选择,落料模、冲孔模、复合模、级进模结构和动作原理,凹模、凸模、卸料装置等主要零部件设计,要求学生要具备中等复杂冲裁件的复合模设计能力;弯曲模设计,可以以U型和V型弯曲模具设计为重点进行教学,重点分析弯曲变形过程和特点、弯曲展开尺寸计算、弯曲凹模和凸模半径等尺寸确定,以及弯曲件定位问题。拉深模设计可以以筒形件为例,重点学习拉深次数确定、各次拉深直径调整、拉深高度和凸模、凹模圆角半径确定;另讲清盒形件拉深的特点。级进模设计的重点内容是排样、常用的定位零件的设计、导向零件设计,以及零件图尺寸标注。

七、教师应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可以根据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比如冲裁模设计模块,可以先讲解冲裁变形理论,再进行冲裁模总体结构介绍,然后讲解冲裁工艺计算,包括冲裁间隙确定、刃口尺寸计算和制造公差确定、排样设计及材料利用率计算、冲压力计算和压力中心确定,接下来进行模具主要零部件设计以及完成标准件的选用、压力机校核等,具体如上图所示,当然,具体设计时,这些内容往往都是交错进行的。

八、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CAD能力

当前企业,冲压模设计都是采用CAD,有的仅要求二维模具装配图、模具零件图,有的既要有三维装配图、零件图,又要有二维图。但无论如何,对CAD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本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CAD能力的培养,包括绘制三维和二维模具装配图、零件图的能力。在非标准模具零件实际设计过程中,结构设计固然重要,但如何正确合理地在二维零件图中标注尺寸与公差非常关键,只有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尺寸和公差标注这一环节,才能让学生绘制出符合实际生产的模具图纸,才能便于相关人员读图和加工等,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企业零距离。

九、教师应始终灌输安全、文明的操作意识

作为模具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如何保证冲制件质量,也要考虑如何让模具零件加工人员容易看图、加工方便和修模方便,便于模具装配人员进行装配,更要注重冲压操作人员的安全,尽可能地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要加强设计和加工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和加工理念。实践证明,一流的管理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真正提升模具的价值。

十、教师应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

众所周知,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知识面广,众多的内容不可能用几十个学时就能完成讲授,可以布置一些查阅文献的任务给学生,通过不断的有意识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一、结论

第9篇: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范文

1培养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研究

1.1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特色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吉林省和社会人才市场对通信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根据学院的定位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并基于培养目标确定如何以专业培养方案拉动相关课程体系设置,达到使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突出实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思维培养方面做研究,使毕业生在学校期间掌握足够的现代科技理论知识,培养较强的设备调试、装配和维护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及基本的生产组织与一定的管理能力,乃至较强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培养基本的研发素质,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方的要求。课题研究特色是通信工程专业如何选择所开课程及相关专业实验课内容的配置,如何开展相关电子专业相关实践环节的基础实验、实训、科研训练等活动、建设具有独立学院特点的专业。如何在加强各类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问题。如何依托专业特色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以及专业相关的部级、部委级权威资质认证的相关培训从根本上达到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学校与学生利益的双赢。如何加强具有特色较强的符合现代通信行业需求的从通信基础实验室,到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等专业实验室建设,并建立具有实战性质的现代通信实验室,从而建立“实践-理论-实践”新模式的实验室体系。

1.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和实践探索问题。(2)建立健全该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关专业素质教育体系问题。(3)组建适合独立学院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师资队伍问题。(4)如何确立行之有效的理论课程体系,增设社会需求、紧缺的专业课问题。(5)配合理论教学的相关实验教学体系的更新调整问题。(6)结合独立学院生源的特色选择特色教材,在教学和实践基础上自编教材。(7)如何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联结能力问题。(8)如何基于创新实验室开设本专业的相关课程问题。(9)特色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的运行模式及日常管理问题。(10)如何充分利用独立学院专业特色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电子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含金量问题。(11)如何基于专业实验室开展专业认证及技能培训问题。

1.3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1)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的确立。(2)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桥梁构建问题。(3)专业特色实验室的建立及实践教学模式的确立问题;创新实验室的运行模式及日常管理问题,及创新实验内容设置问题。(4)如何充分利用独立学院专业特色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电子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含金量问题。

2培养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实践

(1)研究人才需方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的确定新的通信工程专业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在2007版培养方案基础上制定了2009版培养方案。(2)建立健全该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关专业素质教育体系问题。(3)组建了适合独立学院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中在年龄结构上老、中、青相结合、并实行导师制,对年轻教师配备导师,指导其成长;在职称结构上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比例适中。在学历上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硕士学历教师比例控制在50%以上。(4)在确立的行之有效的理论课程体系之上,增设社会需求的、紧缺的专业课。如SDH技术、CDMA网络及网络优化、多媒体通信技术等社会需求的课程。(5)配合理论教学更新调整相关实验教学体系。(6)选定适合的专业教材,在教学和事件基础上自编教材。(7)落实实验室建设资金,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现代通信实验室。加强专业基础实验室的建设。(8)实验室定位: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特色实验室+创新实践实验室+开放式实验室。(9)明确建设目的: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选拔参加电子竞赛、挑战杯、机器人大赛、提高电子信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确保毕业生学有所成,适应社会的需求。(10)针对创新实验室增设了《电子创新设计》、《电子系统设计基础》《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课程。(11)研究和确立了特色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的运行模式及日常管理。(12)在课程设置方面为准备考研究生的学生开设较高层次的理论课程;而对其他同学则更注重实践环节课程的教学。(13)在教学方法上,结合教师多年在科研开发一线的经验,渗透产品运行维护、产品研发的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教学实践落实措施(1)专业师资力量:培养自我学科带头人,专职负责人+邀请导师+以老带新。(2)特色实验室运行模式:日常授课+图书馆式开放模式。(3)创新实验室日常管理: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老师宏观引导。(4)横向联合:与各类教育推广中心、通信企业联系,加强职业技能认识。(5)基于专业特色实验室,开展行业权威专业技能资质认证培训和考核工作。

2.2课题研究实践成果经过三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考研率、就业率有明显的成绩,2010年119名毕业生中有15人考取了研究生,其中有2人考取了211院校的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5%,达到了学校、学生和社会三赢。2008年及2009年在学院创新实验室和开放式实验室建设基础上,探讨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培养教学模式,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毕业设计从过去的单一论文式的形式,发展到2009年后实际设计并制作实物的学生从2007年的“无”到2008年“有”,到2010年逐渐增多,其中2010年通信工程专业119名毕业生中,有30多人实际设计并制作了设计实物;在院级优秀毕业设计2009届和2010年毕业生中,分别有5人获得了院级优秀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