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煤炭资源发展精选(九篇)

煤炭资源发展

第1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关键词] 内蒙古; 资源产业; 现状综述; 节约型社会

内蒙古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煤层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煤炭品质优良,易于开采,为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内蒙古按照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机制,积极推动转型,促进了煤炭资源产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 煤炭资源查明储量全国居首

作为我国原煤生产第一大省份,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主要的能源保障基地。目前共勘查含煤盆地103个,全区含煤面积12万平方公里,煤炭资源远景含量13000亿吨,累计探明煤炭储量8080.65 亿吨。在探明储量中,亿吨级以上的整装煤田36处,查明煤炭资源量居全国第一位。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量10.8 亿吨,比 2011 年增长10%,其中电煤占总产量的95%以上。

内蒙古煤炭资源品种齐全,主要有烟煤、褐煤、焦煤、无烟煤,分别占煤炭资源总量的57%、32%、9%、2%。烟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鄂尔多斯、包头、巴彦淖尔等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4161亿吨;褐煤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呼伦贝尔、通辽、锡林郭勒、赤峰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2336亿吨;焦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乌海、包头、阿拉善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657亿吨;无烟煤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阿拉善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146亿吨。

根据煤炭资源勘探程度,目前具备规划开发利用条件的资源储量为2570亿吨,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地。其中鄂尔多斯市规划利用储量1482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量的57.67%;锡林郭勒盟规划利用含量494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量的19.22%;呼伦贝尔规划利用含量294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量的11.44%;乌海市规划利用储量43.24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面积的1.68%。

二 煤炭资源整合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重点产煤省份,要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促进煤炭资源连片开发;对已设置矿业权的矿区,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分散的矿业权,提高勘查开发规模化和集约化;要继续培育大型煤炭集团,鼓励兼并重组;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60%以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自治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的通知》,对内蒙古开展新一轮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不仅明确了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企业兼并重组的范围、主体和形式而且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措施。

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加快煤炭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关闭、淘汰、整合等措施,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煤矿与煤矿之间的联合整合。截止到2012年,全区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1378处减少到目前的598处,淘汰落后产能250万吨,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已于2010年底全部退出了市场。到2013年底,全区地方煤炭生产企业数量将由2012年353户调到80-100户,在地方企业中形成1-2户亿吨级、5-6户5000万吨级、15-16户千万吨级的煤炭生产企业。在进行资源整合的同时,积极推进煤炭机械化改造,目前内蒙古煤矿机械化程度已经由原来的不足40%提高到80%以上,2013年底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

三 煤炭工业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尽管内蒙煤炭项目的工艺、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初步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金”、“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产业链,但却始终处于“卖碳翁”的被动局面。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内蒙古提出不再无限制扩大煤炭生产,今后要把生产规模控制在10亿吨以内,把主要精力转到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上来。

2011年以来,内蒙古以推进煤炭资源产业转型为重点,积极开展新型煤化工项目示范基地建设,争取到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5大部级示范工程。在推动煤炭资源产业升级过程中,内蒙古坚持以“延链、扩链、补链”的方式发展煤基产业,大力推动技术集成和技术储备,初步占领了新型煤化工的技术高地,已经建成2个部级工程中心,引进和培育一大批大型企业,围绕煤炭加工利用形成了100多项专利技术,“煤炭―电力―冶金”、“煤炭―电力―多晶硅―光伏制造”、“煤炭―电力―稀土新材料”、“煤炭―电力―煤化工”等7条产业链同步发展,预计这些产业链到2015年可实现工业增加值9000亿元,占内蒙古“十二五”末期GDP的40%以上,带动就业30万人左右。

四 煤炭物流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2012 年,内蒙古煤炭外运量从2001年不足2000万吨猛增至2012年的6.6亿吨,而铁路运力却迟迟没有跟上煤炭产量增长步伐,铁路煤炭运能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公路运量虽然持续快速增长,但很难满足旺盛的煤炭运输需求,导致“京藏高速”等内蒙古境内主要公路大堵车现象频繁上演。在煤炭销售旺季,特别是雨雪天气后,公路拥堵与事故频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治区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

为解决内蒙古煤炭资源运力不足问题,内蒙古进一步加大了煤炭物流园区建设工作力度,并煤炭工业与发展物流仓储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激活民间资本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2012 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围绕国家煤炭基地建设,通过联合兼并组建一批大型专业化煤炭物流企业,有计划地新建煤炭物流园区。

目前,在煤炭的主产地鄂尔多斯市建成以及在建的具有煤炭物流功能的物流园区三个,分别为阿康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札萨克煤炭物流园区和大路煤炭物流园区。其中,阿康物流园区为自治区级综合物流园区,是一个集物流、交易、会展、保税、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区域性物流园区;札萨克煤炭物流园区包括鑫聚源札萨克镇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和鄂尔多斯市新街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大路煤炭物流园区项目属于鄂尔多斯市及蒙西煤炭外运前端工程,是一个可以提供综合性煤炭物流服务的物流园区。在自治区主要工业城市包头,建有土右旗大城西煤炭产业园区、东河现代物流园区、面向蒙古国的满都拉口岸物流园区和筹建中的华电蒙能公司大型现代化物流园区。首府呼和浩特建有和林县大红城煤炭物流园区、土左旗晋丰元煤化物流园区和托克托县嘉和煤炭物流园区。在煤炭出区的主要窗口乌兰察布市,建有兴和庙梁煤炭物流园区 (隶属于自治区重点园区乌兰察布综合物流产业园区)、集宁现代物流园区%察右后旗贲红煤炭物流园区以及商都弘达煤炭物流园区。

五 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不断完善

内蒙古坚持煤炭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稳步实施,建立健全矿山开发利益补偿和分配机制,全面实施矿山开发保护抵押保证金制度和绿化专项资金制度,坚持“谁开发、谁治理、谁投资”的原则,对煤田火区实行分类治理,截止2012年全区累计投入治理资金209亿元,完成复垦绿化4135万立方米,已发现的238处火区2013年底可基本达到熄灭程度。

六 煤炭安全生产取得重大成效

内蒙古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煤炭资源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事故总量和死亡总人数大幅度下降,从2002年166人,减少到2012年的33人;较大以上事故起数明显下降,从2002年的8起、16人减少到2012年3起、16人,且连续两年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明显下降,从2002年的1.45下降到2012年的0.031,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012年以来,内蒙古强化监察、严格执法,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创自治区历史最好水平,继续保持了全国领先水平。2012年内蒙古煤炭产量在同比增长近10%的情况下,发生事故20起、死亡33人,百万吨死亡率0.031,同比分别下降33%、34%和40%;事故起数连续10年下降,死亡人数连续7年控制在百人以内,百万吨死亡率连续8年下降。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认真履行国家监察职责,全年全局共监察生产经营单位1560矿次,矿井监察覆盖率100%。

总结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内蒙古按照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机制,积极推动转型,促进了煤炭资源产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内蒙古资源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

具体而言,作为我国原煤生产第一大省份,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主要的能源保障基地;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加快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内蒙古提出不再无限制扩大煤炭生产,今后要把生产规模控制在10亿吨以内,把主要精力转到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上来;内蒙古进一步加大了煤炭物流园区建设工作力度,并煤炭工业与发展物流仓储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激活民间资本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坚持煤炭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稳步实施。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还应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苏雅 .内蒙古煤炭产业经济效益研究[J].北方经济,2013(5).

[2]孙立强.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5).

第2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要解决好煤炭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和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煤炭资源有限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要,产业结构单一与多样化发展滞后,煤炭资源利用率较低与煤矿布局不合理、集约化经营不够,煤炭资源型城市潜在优势发挥不足与缺少特色产业,矿区环境破坏最严重与生态保护矛盾大等诸多关系和问题。

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度开发

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耗中约占75%左右,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消费的依赖性比较强,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能源,降低煤炭、石油等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对于延长煤炭资源的可利用时间,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要通过对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科学评估和论证,制定优化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发展战略,对煤炭实行适度开发。对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讲,也要加强对煤炭开发的科学论证和评估,在保证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对煤炭资源储量的大小,埋藏的深浅,品位的高低,开采强度和环保等问题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区域性合理开发的规划,把开采量限定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上。通过实行适度开采,既能保证煤炭资源开发恰当的服务年限,保证经济和社会对煤炭资源的消费依赖,又可以为替代产业的发展赢得时间。煤炭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煤炭企业科学适度开发的指导,防止片面强调产量增长,不合理的加大开发强度,造成丢肥拣瘦的短期行为。

二、推进兼并重组,实行集约经营

上世纪末以来,国家对煤炭企业实行了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的政策,使掠夺性、毁灭性、破坏性开采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但是,有的地方煤矿生产布局不合理和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大,安全生产无保障的小煤矿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煤炭粗放开发的模式没从根本上进行改变。

(一)要深化改革,推进煤炭资源的整合和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通过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先进的大型煤矿兼并中小煤矿,关闭不符合条件的小煤矿,让优质煤炭企业做大做强,让资源浪费、管理落后的小煤矿退出,从而实现煤炭产业的升级,从体制上保证煤炭资源的高效回收和利用。

(二)实行集约经营管理。首先,要推进资源的集约化开发利用,国家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在有效保证煤炭资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重点考虑矿区的合理布局和重心的科学转移,相对提高煤矿资源开发的集中度;其次是扶持、鼓励发展大型矿业集团,提高煤矿企业的现代化综合管理水平及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能力,相对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和环境保护成本,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在煤炭企业大力推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努力推进采煤、运输提升、洗选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结合煤矿实际,进行信息化管理改造,提升煤矿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集约经营提供保障。

三、实行渐进式多元化发展

单纯依赖煤炭资源发展,产业结构单一,煤业独大,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共同特征和弊端。煤炭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未雨绸缪。从矿业开发开始,在发挥主导产业的同时就要制定和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转型,培养新的产业支柱。由单一的煤炭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的发展模式转变。在可采资源逐步减少的同时,大力发展替代性产业,形成新的综合工业体系,实现经济的转型过渡。

渐进式多元化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到矿区和资源型城市自身的情况,可采取产业链延伸、新型产业植入,新主导产业扶持等多种方法。产业链延伸就是要拉长煤炭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业。对那些资源储量大,开采成本比较低的矿区,这种转型方式优势明显。新型产业植入就是对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新产业的建立和发展,这种“外生型”转型方式对于资源枯竭及开采成本比较高的资源型城市比较适合。新主导产业扶持是指煤炭资源型城市通过从现有产业中遴选出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大力给予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这属于“内生型”转型方式。这种方式对那些除资源开采优势产业以外,其它产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比较合适。总之,产业多元化要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四、依托优势,打造特色

煤炭资源城市要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具有特色的新兴产业,对于顺利实现产业替代至关重要。特色专业打造应扬长避短,充分所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煤炭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等。

依托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一是注意运用发散思维,全面审视和善于挖掘本市具有的优势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非物质资源;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既包括硬资源也包括软资源;既包括已经开发的显现性资源也包括潜在隐形资源。在全面分析、审视的基础上,找出可以依托的优势,为特色资源开发奠定基础。二是在特色产业培育中要注意品牌打造。既要树立产业品牌意识,强化产业品牌打造理念,又要对品牌打造提前谋划,制定方案,分布实施。使产业品牌从一出生就实现优生优育,健康顺利成长。三是特色产业培育,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政府要着力为打造产业品牌创建平台,为企业品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环境、舆论环境、社会环境,为产业品牌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发展绿色经济

第3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政府推进资源整合的决心依然,部分政策有变通,但基本方向没有改变。《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晋政发【2009】10号)中明确指出:到2010年底,全省矿井数量控制在1000座,兼并重组后煤矿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年,且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开采。

目前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报批工作已过大半。除长治市、晋城市以及运城市尚未上报资源整合规划以外,其他城市均已上报。已报批的规划实现重组整合后,将保留煤矿660个,其中因为资源禀赋原因单独保留247+30-60万吨/年的矿井,其余413个是90万吨/年以上的矿井,分别占比37.42%和62.58%。

即便是整合规划得到行政批复,依然存在资源价款的作价、投人资产的评估等问题,关涉各方利益,影响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进程,并进一步影响全省煤炭产量。

上半年,山西省煤炭月度产量环比有所增加,但与去年同期比产能萎缩。4-6月份原煤产量分别是4209万吨、4897万吨、5792万吨,产量逐月上升。上半年原煤产量实现26593万吨,同比下降16.45%,集体煤矿产量3629万吨,同比下降56.95%。

下半年山西省月度产量将与6月份的5792万吨持平,照此推断,全年煤炭产量在6亿吨左右,同比下降约5000万吨。煤矿企业的兼并重组完成后,部分企业的违规超能力生产得到遏制,统计中的煤炭产量更贴近实际。因此,如果考虑统计之外的煤炭产能,则全年产量同比下降约1.5亿吨。

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实际上是现有资源的重新分配,这给上市公司创造了一个百年不遇的快速扩张机会。作为整合主体的大型煤炭集团以及上市公司,都在不遗余力地扩张地盘。在价格推力有所放缓的情况下,收购资产的外延扩张将成为上市公司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4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关键词:资源整合 煤炭物流 现状 发展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资。虽然我国煤炭的储量在世界上占第三,但是因为我国煤炭企业较多、产业分散、煤炭利用率低,以及煤炭不可再生等原因,使煤炭资源消耗更巨大,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资源整合的概念。煤炭资源整合主要是指对煤炭的各生产要素,其中包括煤炭资源、资金、人才等进行优化组合。煤炭资源整合中的主要原则是优胜劣汰。该原则使生产力落后的煤炭企业在生产中被淘汰,从而将煤炭企业多而散的生产模式改变成了集中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而这一改变对煤炭产业自身的结构优化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煤炭资源整合能够提高煤炭的安全生产、利用率以及技术管理水平等,对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煤炭物流

我国煤炭业主要是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而煤炭的消费地区多集中在沿海和南方地区,这也决定了煤炭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煤炭物流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煤炭物流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其中不仅有一般物流企业所涉及的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还有煤炭行业特有的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煤炭物流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竞争力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因为煤炭的特殊性以及其对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有较大的影响,所以煤炭及煤炭物流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我国煤炭物流的现状

随着煤炭资源整合措施的提出及实施,煤炭物流为了适应资源整合,其要求也日益增高。但是,当前煤炭物流的发展现状却不尽如意。其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认识到煤炭物流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物流行业因没有明确的体制及法律法规,因此,物流行业整体上存在着标准不明确及标准化程度低的现象。目前,环境建设的速度根本不能满足物流行业呈良性发展的需求。具体到煤炭物流领域,其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而且煤炭物流在煤炭企业中并没有受到重视,也因为煤炭物流本身的限制,因此其在物流行业也一直默默无闻。虽然煤炭企业在前期的建设中已经拥有了较为集中的物流运作模式,但是因为受到时间和成本的限制,对供应链的管理与企业物流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和企业自身的结合也缺乏一定的默契。煤炭物流在煤炭企业中并未受到管理者的重视,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煤炭物流作为煤炭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在煤炭资源整合背景下所能够发挥出的作用。

(二)煤炭物流的现代化程度较低

目前,煤炭物流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物流系统也没有达到精细化程度,而且信息化程度较低。虽然在资源整合背景下,煤炭企业均向现代化企业发展,但是因为受到原有体制的惯性影响,部分煤炭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仍然采用组织内部传统的自我服务,因此效率不高。而且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较低,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手段与水平均较为落后,没有相应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内部信息及库存资源均难以实现共享,从而造成了物流信息的传递失真,材料和产品有时竟需要进行多次中转运输,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三)黑色物流

煤炭物流又被称为“黑色物流”,其除了是以煤炭本身的颜色进行命名之外,还是因为其与现在所倡导的绿色物流背道而驰。因为煤炭在运输过程中,若是没有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对其进行好的保护,一路上被风吹雨打,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因为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为了开采、运输、储存以及流通加工更为方便,其一般进行散装堆放,这也就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我国煤炭物流在资源整合下的发展策略

在资源整合背景下,煤炭物流发展中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物流平台是其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提出了几点煤炭物流在资源整合背景下的发展策略。

(一)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环境,建设煤炭实物物流平台

近年来,随着物流产业的调整以及振兴规划,煤炭物流已经具备了在以后进行有力发展的初步条件。加快煤炭物流的专项规划并将其贯彻落实对煤炭物流加快通道建设、完善物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加快煤炭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步伐,首先必须将计量标准、物流作业等基础方面的工作做好,同时将现行的物流标准进行整理,从而尽量让物流标准达到统一化、科学化。为了能够使煤炭物流平台达到专业化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现代物流服务,应尽量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相应的部门应积极的将自己部门所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而引导煤炭物流的发展。

(二)改善煤炭物流的管理技术,提高其现代化水平

煤炭物流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不仅需要先进的理论与实践,还需要有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只有具备这些才能使煤炭物流的资源得到整合,过程得到优化,从而才能缩小其与现代物流之间的差距。煤炭企业自身还要深入的认识到煤炭物流对煤炭企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煤炭企业在对煤炭物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物流事业部,或是将物流进行外包,从而使煤炭物流的管理水平实现专业化。另外,还可以建立煤炭物流信息系统,积极地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对采购供应、库存、配送、运输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使物流过程最优化,以降低物流成本。

(三)多管齐下,让“黑色物流”转换为绿色物流

对煤炭资源整合而言,绿色物流是才符合其原则,而要实现绿色物流需要政府部门对煤炭物流进行整体规划,从全局进行考虑,以避免出现重复的和不必要的建设,同时还应为煤炭绿色物流培养专门人才。另外,煤炭企业还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从思想意识上接受绿色物流的理念,并在实际行动中支持绿色物流,这样才能保证绿色物流时代快速到来。要实现煤炭绿色物流,其运输过程中的运输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采用厢式封闭式的公路煤炭运输车辆,防治运输途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四、结束语

在资源整合背景下,煤炭物流的发展就是要实现标准化、现代化、绿色化。目前,煤炭物流并未受到煤炭企业管理者的重视,而要使煤炭物流结合资源整合政策继续发展,煤炭企业的管着就必须了解煤炭物流对企业的重要性。然后再从技术层面及专业人才方面进行改变,这样才能使煤炭物流尽快的实现标准化、先嗲话、绿色化。

参考文献:

[1]李嘉琪.我国资源整合下煤炭物流的发展策略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15-17

[2]李嘉琪.资源整合下煤炭物流的发展策略[J].决策咨询通讯,2010,06:53-54+84

[3]李润.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04:53-56

[4]王会肖.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现状与改革之我见[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10:74+76

第5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关键词:煤炭资源;兰炭;煤焦油;荒煤气

一、引言

新疆哈密地区淖毛湖矿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普遍具有含油量高、气化性好等特点,是煤化工的重要原料,深加工可生产兰炭、煤焦油、荒煤气等物质,值得关注并深入研究。

二、淖毛湖矿区煤炭资源赋存、开发现状及深加工情况

(一)资源赋存情况

淖毛湖矿区位于伊吾县北部约70公里处的淖毛湖镇,距离伊吾县城109公里,距离哈密市281公里,矿区面积2166平方公里, 探求千米以浅资源量187.39亿吨,可供露天开采资源量32亿吨。主要煤种为41号长焰煤,洗精煤发热量5299-6385大卡、挥发份10.9%、灰分11.49%、固定碳77.53%、含油量20%左右,气化性好,每吨标煤可产气500立方米左右,是特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的富油、高油长焰煤。

(二)开采开况

2013年,淖毛湖矿区共生产原煤1364万吨。除新疆广汇湖露天矿、山东兴盛露天矿、华电英格玛煤矿外,"十二五"期间淖毛湖矿区还规划了12个在建矿(井)田、勘探项目,预计2015年可生产原煤7000万吨、2020年可生产1.1亿吨,原煤供应充足。

(三)煤炭资源就地加工转化情况

"十一五"以来,新疆绿斯特能源有限公司、新疆科利尔能源有限公司、新疆元昊能源有限公司等近10家煤化工企业陆续入驻淖毛湖区域,围绕淖毛湖矿区煤炭资源,采用不同工艺,利用不同设备,重点加工生产兰炭、煤焦油等产品。截止2013年,该区域共计约160台炉子,年处理原煤约2100万吨,可生产兰炭约910万吨,煤焦油约200万吨,荒煤气约100亿立方米;预计"十二五"末,淖毛湖区域年处理原煤将达到4000万吨,在哈密区域内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兰炭、煤焦油产销市场,将有效带动当地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但在当地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同样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煤化工加工装置的规模普遍偏小,单台炉子年处理原煤能力大多为7.5万吨,只有少量能达到10万吨以上;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主要产品是兰炭、煤焦油;生产企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差,受上游原料价格及下游冶炼、化工等行业影响明显;焦油深加工产品的市场有待开发,新产品研发、推广难度较大;荒煤气没有回收利用,除回炉燃烧部分外均直接外排"放散",浪费严重,污染加剧。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极大地制约该区域煤化工产业发展。

三、对加快淖毛湖矿区煤炭资源发展的建议

结合淖毛湖区域煤炭含油量高,出油率、高气化性好,产气量高,属特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的富油、高油长焰煤的特性;结合淖毛湖区域交通情况;结合煤焦油、荒煤气加工转化方向,笔者根据工作积累,对加快淖毛湖矿区煤炭资源加工转化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兰炭、煤焦油、荒煤气进行精深开发

1、兰炭制取活性炭

利用淖毛湖区域优质的兰炭,通过活化等工艺,大量制取市场需求大、价格高,可以有效去除色度、臭味、水和空气中的大多数有机污染物的高品质活性炭。"十二五"末,淖毛湖区域年处理原煤将达到4000万吨,可生产兰炭1700万吨,如果销售兰炭,以200元/吨销售计算,每年可实现产值34亿元。如果销售活性炭,以普通品质活性炭3000元/吨计算,将实现产值510亿元左右,是销售兰炭的15倍以上,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将有效带动当地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煤焦油深加工

通过脱水、蒸馏、洗涤分解、还原等过程,生产燃料油、粗酚、沥青等高附加值产品。仍以"十二五"末淖毛湖区域年处理原煤4000万吨计算,每吨原煤炭化时出油95千克,每年可生产煤焦油380万吨(可生产燃料油228万吨、粗酚70万吨、沥青60万吨),当前淖毛湖煤焦油价格2000元/吨左右,可实现产值76亿元。如果对煤焦油进行深加工,销售燃料油、粗酚和沥青,4000万吨原煤最终可实现产值220亿元左右,是销售煤焦油的3倍左右。

3、荒煤气发电

经测算,采用内热式直立炉干馏工艺加工淖毛湖长焰煤时,1吨原煤可产生500立方米荒煤气。淖毛湖区域现有内热式直立干馏炉160台,年加工原煤2100万吨,年可生产低热值荒煤气约100亿立方米,扣除30%-40%回炉燃烧加热原煤部分外,荒煤气年可开发利用量约60亿立方米。内热式直立干馏炉生产的低热值荒煤气经简单净化后可广泛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以淖毛湖产业区2013年共生产荒煤气21亿立方米计算,当年可开发利用量达到12.6亿立方米,可发电6.3亿千瓦时、节能22.5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59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61亿元。当前荒煤气除回炉燃烧部分外,企业直接排空"放散",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污染。

4、荒煤气制取LNG(液化天然气)

淖毛湖区域现有煤化工企业采用内热式直立炉干馏工艺时,其低热值荒煤气中CH4、CO、CO2、C2+含量接近40%,氢含量很高,热值2000千卡左右,通过甲烷化反应可以制取LNG,约4立方米低热值荒煤气可制取1立方米LNG。采用外热式低温干馏工艺加工原煤时,生产的荒煤气中CH4、H2、CO等有效成分达到90%以上,热值4200千卡以上,约2立方米高热值荒煤气可制取1立方米LNG,效益更加明显。采用外热式低温干馏工艺加工1吨原煤可生产300立方米高热值荒煤气,淖毛湖产业区现有在建及已批待建产能4000万吨,"十二五"末预计可生产高热值荒煤气120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84亿立方米,可制取LNG40亿立方米,实现产值36亿元左右。

(二)严把环保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煤化工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引发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防治非常重要。因此,煤化工、煤焦油深加工、荒煤气制取天然气、荒煤气净化发电等环节,都要严格做好污染防治工作,把好环保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结语

总体来说,兰炭、煤焦油、荒煤气深加工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还是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策。今后,我国的煤化工发展方向要立足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品种、搞深度加工,对产品结构延伸,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减少污染,加强国内外信息交流,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引资的力度,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加快相关的企业、科研教学、信息研究机构的协作,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郭树才.煤化工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徐耀武,徐振刚.煤化工手册--中煤煤化工技术与工程.北京[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马宝岐,任沛建,杨占彪,等.煤焦油制燃料油[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孙会青,曲思建,王利斌.低温煤焦油生产加工利用的现状[J].洁净煤技术,2008,(5).

[5]郑文华,刘洪春,周科.中国焦化工业现状及发展[J].钢铁,2004,(3).

第6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摘 要 本文对现阶段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影响分析研究,分析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存在弊端,从现状、观念、制度和客观因素等方面研究出改革创新之路,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建议,对陷入困境的国有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人力资源 改革 创新 激励 国有煤炭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科学的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管理的人员组织、技能培训、生产调遣,力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达到科学的人和物投入产出比比例,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主动性和能动性。长期以来国有煤炭企I承担着大量社会职能,以安置人员稳定社会为主,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企业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科学的组织生产、技能培训等管理工作,力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比实现低产高效,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调动影响。长期以来国有煤炭企业承担了大量的安置人员的社会基本职能,发展至今企业人员冗肿、生产效率低。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国有煤炭企业必须痛定思痛积极进行去产能和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人力配置。

一、现阶段国有煤炭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弊端

(一)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乏

长期以来国有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理念缺乏、职能不统一,仅限于单纯人事管理职能,部分职能由组干、劳动人事、工资和政工等部门分散承担,不能有效行驶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集中管理优势,管理理念落后,制度不科学,体系不完善。

(二)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煤炭企业对政工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由于煤炭生产行业属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只是单纯的人事管理和工资分配等工作形式和内容。

(三)人事用工制度不科学,缺乏有效激励制约机制

国有企业现有的用工与工资指标制度,绩效考核不科学规范,有失公开公平原则,考核方法和内容不定量,主观性强,容易导致不良的工作作风,不能有效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干事创业热情。

(四)缺乏科学公平的教育培训和薪酬制度

国有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只是行政职能,没有组织有效的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党对工作管理者代人力资源集中管理核心职能,导致政策、决策相对落后,由于长期缺乏系统化的只是和技能,凸显国有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术水平低、不公平的薪酬分配制度,营造出干部职工不公平感,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能人才缺失。

二、加强政工工作对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积极影响

现阶段,伴随着煤炭企业与市场的供给侧结构矛盾和人员冗肿,低产低效等问题困扰企业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影响迫在眉睫。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国有煤炭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不论煤炭企业与市场行情如何严峻困难,都应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培训教育一支科学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作为实现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人才基础,大力开展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综合素质教育培训活动。如:山西焦煤集团镇城底矿,为了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在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情况下投资200多万元对职教中心进行修缮,2016年累计组织各类技能培训65期。营造出企业内部“学、比、练”活动,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队伍梯次,以解决煤矿企业结构性人才短缺和人员过剩关键点为突破,加强矿井基层与机关优秀人才双向交流和调配,有效促进干部职工能上能下,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好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特色,政治引领推动企业发展,改革创新与凝聚保障作用,切实协调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提制增效”的作用与意义。

三、国有煤炭企业如何科学改进人力资源工作弊端的建议

(一)构建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构建科学有效、团结奋进的干部职工队伍是现阶段国有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企业各级部门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努力构造综合业务素质过硬的能打胜仗的干部职工团队。

紧紧结合国有煤炭企业转型脱困的战略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操作、技术、管理“三支队伍”构建目标,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生产经营、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

优化干部职工队伍结构,通过转岗分流、减员增效、定岗定编、精简机构、整合优势,打造科学高效的干部职工人才梯次。

(二)推动人事制度改革

在科学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推动企业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合理设置机构和干部职工职数,定岗定编。国有每款企业应加快推动竞聘上岗,交流学习、绩效考核机制,实现干部职工能上能下末位淘汰、双向选择,使一大批肯干会干能干的业务经营脱颖而出、人尽其才。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配置,通过培训考试构建企业后备力量人才储备体系,细化选任标准程序,使广大干部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具有年轻化、专业化、科学化、综合化。

(三)推进公开公平用工与薪酬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煤炭企业存在安置职工稳定社会任务,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国有煤矿企业应坚持生产经营效益第一目标。推进公开公平用工和薪酬改革制度,充分发挥工资分配杠杆作用,努力实现薪酬随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减。完善科学高效、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努力打造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干事创业氛围,使重点按工作落实、任务推进、创新创效和贡献比例兑现局面。

(四)加大对干部职工队伍培训和灵活用工机制

煤矿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任务同时,应加大对干部职工队伍的教育培训,树立“人才强企”的正确观念,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应科学规划,注重时效,做到使用、培养有序循环结合,更加高效服务于国有煤矿企业生产经营和转型发展战略需求,为煤炭企业去产能和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人才支撑。

四、结语

越是国有煤炭企业困难时期,越要发挥优秀人才作用。国有煤矿企业应树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大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强化用工管理,激活企业内部优秀人力资源,按照高效精干原则,合理科学定岗定编,落实考核制度,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资分配指标,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干事热情,制定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工资收入薪酬分配政策,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对于扭亏增效、节约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给予奖励,营造干事创业氛围,使广大国有煤矿企业干部职工树立责任感,撸起袖子加油干,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打造企业干稳高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青锋.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对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影响[J].科技经济市场,2014.03.

第7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发展目标。从2005年起,用3—5年时间,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煤矿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煤炭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另一方面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抓紧完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促使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各项要素到位。坚持国家引导、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煤炭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坚持煤炭开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炭就地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强化规划和管理,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四)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煤炭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展改革委共同审定并公布。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五)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度。各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工作,纠正、制止一切越权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越权配置煤炭资源的行为。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

(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煤炭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煤炭资源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转让收入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用于煤炭资源勘探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健全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探精度,保障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规划和开发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七)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八)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

三、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煤炭供应体系

(九)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局,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加快神东、陕北、晋中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国家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或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煤炭开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和发展。

(十)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加大投资力度,改革铁路和港口投资体制,鼓励企业法人、非公有资本参股建设和管理,抓紧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供给的制约。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火力发电、煤焦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布局,要优先安排依托煤炭矿区的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物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各产煤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

(十三)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院校的联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十四)规范煤炭市场秩序。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规,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继续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活动,清理煤炭运销环节乱收费、乱罚款,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偷骗税款等不法行为。

四、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十五)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简企业管理机构,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十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国家继续从预算内基建投资(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各级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

(十七)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设立国家瓦斯治理和利用(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研究。抓紧制订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尽快使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财政、税务部门要尽快制订实施办法,对瓦斯(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煤炭企业要严格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技术体系、瓦斯抽采和监测监控体系、灾害预警救援体系,切实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

(十八)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采掘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等现象。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煤矿采煤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煤炭行业的合作,将煤炭行业有关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要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尽快恢复或设立一批煤炭职业技术学校。要引导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煤炭行业市场需求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专业人才。要通过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

五、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十九)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

(二十一)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

(二十二)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努力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煤炭产需长期矛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抓紧完善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和替代煤炭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制定有利于节约用煤的经济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煤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环境。

六、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工业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二十三)加强煤炭法制建设。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订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为各类煤炭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矿井设计、施工、技术改造、生产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行为,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二十四)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各地要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严格按照1998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的规定,切实落实原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落实对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措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二十五)促进煤炭企业接续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增加接续资源,开展资源勘查,保护和治理环境,发展接续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

(二十六)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加强煤矿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改革煤矿工作制度,将矿工入井时间缩短到八小时以内,并尽快实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加强煤矿劳动保护用品的研发,煤炭企业必须为井下工人发放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水平。加强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做好煤矿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保护矿工身心健康。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煤炭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各类煤炭企业都应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切实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井下矿工的劳动强度和风险、生产环境等情况,制订或提高煤矿工人艰苦岗位津贴标准。各类煤炭企业应根据效益情况,逐步提高矿工收入水平。继续采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解决历史形成的矿区危房、棚户改造问题。

第8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我国的煤炭地质勘探工作起步的比较晚。煤炭地质勘探工作和技术的发展历史也不过150年。150年前德国人李希霍芬就针对我国煤炭资源有过考察和开发。在这之后,我国的煤田地质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共同努力,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不断积累经验,增进对煤田地质的认识。

(一)煤田地质勘察的走向

我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不断加强,聚煤盆地的综合研究工作不断得到深化。在华北、华东、鄂尔多斯盆地等多地域展开了盆地聚煤规律的研究,从盆地整体的高度上把握我国煤炭资源的聚集形式和规律。盆地地形中煤炭资源的研究让煤炭勘察工作更有保障。其中,《中国聚煤作用系统分析》建立了聚煤作用系统和系统分析方法,为我国开展聚煤盆地煤炭资源开发指明了方向。另外,东部煤田的勘探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东部煤田构造和找煤研究》为实地的煤炭开采奠定了基础,东部地区煤炭开发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

每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煤田的地质特点也会有差别。这就意味着我国煤炭勘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煤田地质特点,建立独具特色的煤炭综合勘察技术体系。煤田地质勘察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勘察的准确率和精度。围绕这一目标,就需要不断加强对煤田地震技术研究,提高对煤炭勘查的准确性。三维地震技术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种技术成功的减小可误差,提高了勘探精度。这种技术把查明地质构造的准确率提高到了60%以上,同时突破了各种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对煤炭勘探范围大幅度扩大。煤炭开采的钻孔技术业发展迅速,钻探装备不断更新,钻探工艺也进一步改进。各种新型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钻探的速度和质量,也使我国煤炭钻探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

(三)煤炭和煤气层资源评价

要正确进行煤炭工业的宏观决策,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就需要对我国的煤炭和煤气层的资源有合理评价。我国完成的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和《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在我国煤炭工业规划和国民经济宏观决策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煤炭地质勘查信息化及“3S”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不断加快。在煤炭勘探和开发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发展趋势。从煤炭地质勘查到野外数据采集都要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建立电子版地质报告,以GIS系统为平台,建立《全国煤炭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全国煤炭矿产地数据库》,并初步形成《全国煤炭资源信息系统》框架。重视对煤炭遥感技术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地形进行测量,绘制高精度地质地图。航测和地理信息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我国水利行业建成的“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这个系统采用了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进行数字成图,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为了提高煤炭勘探的准确性,在煤炭勘探中建立类似的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二、煤炭地质科技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煤炭消耗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而且现阶段里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很高。工业生产基本能源原料都是煤炭,这就预示着在将来的发展中煤炭的供应量会紧密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对煤炭资源的消耗在将来工业生产中还会增加,煤炭资源的缺口也会越来越大。目前来看,我国的煤炭勘探和开发工作还相对滞后,地质勘探程度明显不足,如果这种现状得不到改善必定会影响国民经济建设。面对日益突出的能源问题我们必须要解决好下面的问题。第一,怎么样解决东部地区深层采煤问题;第二,解决中部地区由于盲目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破坏问题;第三,如何对西部地区的煤炭资源提高勘查的准确度和对聚煤盆地的认识;第四,如何对煤炭资源的开发管理实施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煤炭资源管理效率。

三、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发展方向

煤炭资源勘探在新时期下要提高勘探精度,确保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使用煤炭资源做保证。在煤炭技术勘查上树立科学发展观,对煤炭开发实行可持续发展,重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建立新的地质勘查机制,创新地质勘查技术,培养精干高效的地质队伍,努力把煤炭勘查工作做好。

(一)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

在以后的煤炭资源勘查中主要重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煤炭勘查,加强煤炭地质基础研究,最大限度的发现新的优质煤炭资源;另一方面要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依靠高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从整体上提升煤炭的地质勘探能力和水平。

(二)明确主要任务

1.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技术。研究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煤炭勘查技术,确保对沙漠、黄土层、采空区等复杂地区的合理勘查和开发。加大对东部深部煤田地质勘查力度。进一步发展复杂地区条件下的三维地震技术应用,深化地震勘测技术研究,扩大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强多元地质条件下的信息复合技术研究,建立高准确度地质模型,整体提高煤炭地质勘查精度和地质报告研究程度。加强煤炭地质综合勘探技术研究工作,在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仔细到3-5米的小断层,甚至是1-2米的小断点。如果是复杂地区,就应该达到现有简单地区的探测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岩性探测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同时也让勘探精度显著提高。

2.展开煤炭资源评价。对全国的煤炭资源潜力和国家煤炭规划区资源都要有合理的评价。在这方面注意应用新的地质理论和评价方法。完成煤炭资源的总体评价才能对煤炭资源总体开发理清思路。清楚了煤炭资源分布优势、储藏状况、开发的难易程度,再在实际的勘探中合理利用,才能做到煤炭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

3.加强洁净煤技术的地质基础研究。在煤炭资源利用中,洁净煤技术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就全球来看,各国的洁净煤技术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提高了对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这就要求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将煤岩学、煤化学等基础理论与洁净煤技术的有机结合,了解煤炭形成的原理和过程。另外还要从地质-地球化学角度了解煤炭中有害元素的赋存状态,揭示煤的物质组成在煤炭资源开发中的迁移、富集、转化等物理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为优化洁净煤技术,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四、结语

第9篇: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发展目标。从年起,用3—5年时间,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煤矿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煤炭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另一方面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抓紧完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促使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各项要素到位。坚持国家引导、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煤炭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坚持煤炭开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炭就地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强化规划和管理,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四)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煤炭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展改革委共同审定并公布。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五)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度。各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工作,纠正、制止一切越权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越权配置煤炭资源的行为。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

(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煤炭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煤炭资源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转让收入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用于煤炭资源勘探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健全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探精度,保障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规划和开发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七)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八)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

三、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煤炭供应体系

(九)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局,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加快神东、陕北、晋中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国家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或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煤炭开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和发展。

(十)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加大投资力度,改革铁路和港口投资体制,鼓励企业法人、非公有资本参股建设和管理,抓紧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供给的制约。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火力发电、煤焦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布局,要优先安排依托煤炭矿区的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物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各产煤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

(十三)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院校的联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十四)规范煤炭市场秩序。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规,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继续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活动,清理煤炭运销环节乱收费、乱罚款,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偷骗税款等不法行为。

四、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十五)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简企业管理机构,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十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国家继续从预算内基建投资(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各级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

(十七)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设立国家瓦斯治理和利用(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研究。抓紧制订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尽快使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财政、税

务部门要尽快制订实施办法,对瓦斯(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煤炭企业要严格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技术体系、瓦斯抽采和监测监控体系、灾害预警救援体系,切实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

(十八)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采掘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等现象。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煤矿采煤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煤炭行业的合作,将煤炭行业有关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要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尽快恢复或设立一批煤炭职业技术学校。要引导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煤炭行业市场需求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专业人才。要通过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

五、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十九)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

(二十一)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

(二十二)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努力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煤炭产需长期矛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抓紧完善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和替代煤炭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制定有利于节约用煤的经济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煤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环境。

六、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工业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二十三)加强煤炭法制建设。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订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为各类煤炭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矿井设计、施工、技术改造、生产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行为,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二十四)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各地要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严格按照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的规定,切实落实原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落实对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措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二十五)促进煤炭企业接续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增加接续资源,开展资源勘查,保护和治理环境,发展接续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

(二十六)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加强煤矿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改革煤矿工作制度,将矿工入井时间缩短到八小时以内,并尽快实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加强煤矿劳动保护用品的研发,煤炭企业必须为井下工人发放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水平。加强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做好煤矿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保护矿工身心健康。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煤炭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各类煤炭企业都应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切实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