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精选(九篇)

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

第1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C语言教学改革;文科专业;大学本科;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8-0108-02

1.序言

考察目前全国各高校文科专业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的教育现状,由于“高等教育‘粗放式’发展,生源量增长过快,现有的培养目标、生源状况、课程设置、教学环境、授课模式、管理方法、质量评价等等既不能适应科技类教学管理的客观规律,也不能满足信息化社会应用人才培养的需求,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计算机课程在大学文科专业中属公共和辅修课程,学校无论在资源或时间上都不会倾注较多的投入,经费很少、学分较低、课时有限、设备落后、缺少社会实践环节,加之近些年整个社会学习风气普遍下降,影响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2)全国文科类高校及含文科专业的综合高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数在高中阶段就被划分为文科生,不再接受理工、自然科学的教育,他们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与理工类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导致他们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困难和障碍,不能举一反三。

3)没有结合文科专业特点来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手段及方法,缺乏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缺少对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应用问题的计算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综上,C语言课程的开设对于文科学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而以往的教学实践显示,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别从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体系、教材选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试及课程成绩计算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文科专业本科生C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2.教学大纲

目前,这门课的教学大纲中难点较为集中,跨度大;概念讲得多,分析少;语言生硬,不够形象,较难理解。单纯的按照教材的顺序授课弊端很多,所以我们需要遵循“深入浅出,突出实用”的指导思想,设计一套适合文科专业文科生学习的详细的知识点汇总,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归纳,争取将难点再次分散,以缩小台阶,达到循序渐进。

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可以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点的难度,例如位运算、指针等等,降低对这些知识点的要求,让文科生在首次接触到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时候,不至于被一些复杂的内容吓到。

3.课程内容体系

C语言课程的教学与上机实验密不可分。实验教学是学好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的实验教学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太容易,学生没有成就感;要么太难,学生根本无法实现。针对目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组织一套适合文科专业学生的实验大纲和实验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本专业的学习中得以致用。

对每个知识点(如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数组、函数、指针等等)配以相应实验大纲和实验内容,在难度上要适合文科生的接受程度。

4.教材的选取

对于参考教材的选取,要非常慎重。根据文科专业学生的程度特点,我们需要充分比较国内的同类教材,并借鉴国外的相关C语言的教材,选取经典的应用实例和练习。

我校从2013年9月开始在刑事司法学院侦查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增设了专业必修课《计算机语言基础(c语言)》。课程为3学分,54课时。采取边讲边练的方式,在机房进行上课。在对比了国内各大高校c语言课程的使用教材之后,我们选用了由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教授编写的《c程序设计(第4版)》。该教材是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规划教材,通俗易懂,容易学习,尤其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我们以Visual c++6.0为语言编译器,以程序设计为中心,将算法和语言工具紧密结合,并根据文科生的特点设当的调整了教材的内容。

5.教学手段

如今,大学计算机教育从以前的“计算机文化-技术-应用”三层次进入了“计算机文化-应用-计算思维”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也是对大学计算机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所以在C语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需要重点培养文科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也就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陈述、建模,使问题易于处理的思维方法。

我们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结合一些文科专业的具体应用问题选取恰当的c程序范例,如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统计考试平均分、最高分和最低分的问题,人口增长问题等等。

6.教学方法

C语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特别重视实践环节,包括编程和上机实验。要结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竞争机制引进实验环节,要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神,最后老师要逐一点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算法优点在那里、缺点又是什么,这样才能进步。

以语法为中心还是以算法为中心,一直以来都是c语言教学中两个主要的倾向。纯粹以语法为中心的c语言教学,容易造成初学者在语法细节上死记硬背,但遇到具体的编程问题却不知该如何下手;而纯粹以算法为中心的c语言教学,会在算法上(例如如何使用冒泡法排序,如何求最小公倍数)给初学者带来很大困扰,让学生要花很多精力先去搞懂算法,才能写程序。我们认为可以把二者结合,先通过以语法为中心的例题人手,让学生熟悉语法,然后通过以算法为中心的例题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编程问题的能力。

7.考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对于课程的考试评估需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在理念上要充分认识到“一考定成绩”的弊端,根据这门课理论严谨、概念“散”而“不散”、实践性强的特点,要大力关注其测评的过程性,使得学生对于任何一个章节既要充分重视、又能避免信心的丧失。我们要制定测评的长效机制,逐步的缩减期末考试的比重。我们在每一章都会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为对各章节知识的巩固和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

2)制定与专业相关的考试评价体系,要重视把C语言与文科专业知识相结合的问题,可以考查学生在文科专业比较熟悉的问题,例如经济增长问题等等。

8.课程成绩计算方法

为了客观地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情况,掌握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更好的利用期末考试来展现学生的真实水平,我们正在寻找一种能够比较客观的展示学生真实水平的考试方法,既能够测试出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更应该看出他们的实战水平,也就是灵活运用的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综合水平。

我们将课程成绩分为平时作业占40%,期末上机考试占60%。上机考试设计为A卷和B卷,A卷为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B卷为综合操作题,包含若干小题目,考查学生用C语言进行实际编程的能力。

第2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数值计算方法;创新意识;计算平台

作者简介:张俊丽(1980-),女,山东菏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数学学院,讲师。(内蒙古?通辽?028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87-01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值计算方法已成为重要的桥梁和工具深入到航天航空、地质勘探、汽车制造、桥梁设计、天气预报等各个领域,成为每一位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知识。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数值计算方法现已成为高等院校理工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设计数值算法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现状

数值计算方法,简称计算方法,又叫数值分析,是一门研究数学问题的近似解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实现的学科,是数学分析、高等数学、高等代数、概率统计等数学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它既有数学理论上的抽象性与严谨性,又有实验性与应用性的数值特征。计算方法课程的内容包括插值和拟合、数值微分和数值积分、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方法(直接法和迭代法)、非线性方程数值解、矩阵特征值计算及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数值解法等;[2]它的计算对象是数学中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只是它不像别的数学课程那样只是研究纯粹的数学理论,而是把数学理论与计算相结合,重点探讨数学问题的数值解法及应用;它的课程要求是在掌握算法原理的前提下设计算法编程实现。

“数值计算方法”是一门介绍科学计算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数学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起,“数值计算方法”相继成为各高等院校数学及其他理工科(如物理、计算机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内蒙古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只在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开设必修课,一般开设在第三或第四学期,理论课48学时,上机实验16学时,在别的学院(如物理、计算机等)没有开设该课程。该课程普遍存在的教学现状是:理论课内容多,学时少,各部分内容不连贯,公式繁多,枯燥乏味,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上机课时间紧,且一般集中上机,与理论课内容脱节,失去了上机实验操作的意义;很多时候这门课程的学习都结束了,学生还不清楚这门课程与原来的课程有什么联系,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及考试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该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如何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改革,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关于“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目前“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体现该课程在工程科学中的价值和意义,是值得数学界思考的问题。根据近年来我校师生在该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材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讲授时既要强调它的理论结构与使用价值,又要注重提升它与计算机使用密切结合的实用性特点,所以该门课程对教材的要求很高。然而现行教材有的理论偏深,不适合普通本科生使用;有的内容陈旧,与实际联系缺乏;有的实用性强,但与实践结合的算例较少;[3]再加上该课程内容抽象,知识连贯性不强,定理和公式较多,推导过程烦琐,从而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机械性地记忆公式。按照教育部关于“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重概念、重方法、重应用、重能力”的培养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灵活把握,知识点讲解应详略得当,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的要求不同,讲解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最好选用的教材也不同。对数学类的学生来说,理论与实践应并重,而对于别的理工科的学生来说,不在于理论的论证与推导,而应侧重算法原理与实际应用。当选定教材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学内容灵活整合,对于一些复杂且后继课程将会深入学习的内容(例如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等),[4]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不同地区的高校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也略有不同,例如我校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在该课程授课时更应减少烦琐公式的推导,重在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鉴于该课程对以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我校建议除了数学与信息类的学生以外,别的理工科(如物理,计算机、信息工程等)的学生也应开设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选修课。我院本专业教师在包玉兰教授的带领下,根据我校学生的状况及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编写了比较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特点的数值计算方法教材,现已经出版在我校试用。该教材内容较浅,并配备一定量的习题和上机实验题,要求理论学时50~60学时(包含习题课),上机实验16~20学时,并且标注了一些选讲的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针对性地学习,[5]基本上满足了我校学生对该课程教材的要求。

第3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7-769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目前在我国1000余所高职院校中,绝大部分都已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据统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已占全国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一半以上。可以说,高职计算机教育为促进我国IT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职业教育着重实践性和技能性,而计算机正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做好计算机专业教育,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学现状,同时对解决办法作了一些探讨。

1 高职计算机专业现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生产物,发展至今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而作为热门的技能专业,计算机专业基本在各高职校都有开设。从表面上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是欣欣向荣,形势大好,然而实质上,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目前已经到了一个瓶颈阶段。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年年走低,根据最新《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的统计数据,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专业中,计算机专业高居第二位。同时,在2007失业人数最多专业统计中,计算机专业也名列其中。这一结果可能让很多人大跌眼镜,长久以来,计算机专业都是以高就业率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中,怎么突然一下子变成了就业困难专业呢?其实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迅速发展,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多,而教育质量的停滞不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教育部统计数据虽然未明确区分本科和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差别,然而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来看,名牌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是供不应求,就业率非常的高,而真正无法就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来自高职院校,这些学生的起点本来就比本科学生低,再加上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毫无特色,仍然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本科计算机专业进行缩减和压缩,根本没有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实践性和动手能力。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在职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力,无法就业也就不奇怪了。因此,目前高职计算机教育已经到了一个关口,谁先变革,谁才能在以后的生源竞争和就业竞争中取得先机。

2 当前高职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讳言,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学生毕业后感觉好像没有学到什么真本领,到了工作岗位也很难迅速进入角色。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总结出下面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陈旧

目前虽然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种高职专用的计算机课程教材,但其实绝大多数和本科院校采用的教材内容区别不大,顶多在一些较难的知识点上有所简化,很少有完全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所特别编写的教材。本科计算机教学强调理论,强调逻辑思维,这对本科生是适合的,然而对于高职学生,众所周知,其中绝大多数在理论分析逻辑思维方面水平较弱,这样的教材对他们来说,难度过大,学习起来困难,而且过于理论化的内容和高职强调面向应用的教学目标也不太协调,学生上课听不懂,教材又过于枯燥,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大减弱。

2.2 教法陈旧

在教法上,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加上机实验加期末实训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理论知识,学生在上机实验时根据书上的例子进行模仿操作,在期末实训的时候做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项目。由于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缺少企业实践的经历,在实验和实训时出的题目基本没有实用性,学生能得到的收获也不是很多。

2.3 实验实训环境落后

在实验实训环境的建设上,很多学校仍然非常落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在实际工作领域,各种新版本的开发软件,各种先进的新型硬件早已得到了应用。然而很多学校迫于经费限制,对实验实训室的建设非常落后。很多院校的机房计算机配置仍然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很多新版本的软件根本没有办法运行,只能采用老版本的软件进行教学。在硬件拆装课上,很少有符合当今硬件配置的计算机供学生动手拆装。在其他领域,如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上,由于网络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价格昂贵,大部分院校更是难以承受,很多网络专业的学生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从来没摸过实际的设备,只会理论的条条框框,这完全违背了职业教育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的特点。

2.4 考核方法落伍

对于大部分课程的考核,各校基本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很多学生沿用高中的学习经验,考前突击背诵知识点,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而在高分背后,并没有带来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相反,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特别是男生,在书面考试中往往只能取得中等成绩,从而与奖学金等无缘。这样的评价标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起了阻碍作用。

3 改进方法的探讨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对照存在的问题,该文认为,至少有下列几点改进迫切需要进行:

1) 尽快编写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各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材。

2) 各校应加大投入,升级机房软硬件配置,加大力度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

3) 加大计算机专业专任教师的培训力度,如有可能,最好能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深入一线开发企业锻炼。教师水平的提升,才能在本质上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

4) 改进考核方式,加大实践考试的比重,取消按知识点按步骤给分的传统,改为按最终工作成果判定成绩,迫使学生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4 结论

通过该文的论证,我们认为,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对于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谁先改革,谁才能率先走出困局,开创出崭新的新天地。否则,只能陷入同质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向消亡。目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按照工作系统过程化的思路,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希望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为我国IT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润苟.浅谈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第4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一)计算机教学方式传统,缺乏创新。

计算机学科是教学中比较热门的技能学科,与很多基础学科比起来,计算机学科有很多科技优越性,在学生中受到普遍欢迎。但是近年来的计算机学科在表面上看欣欣向荣,实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需要学校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社会调查表明,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学模式一直没有改变,还在延续传统教学体系,没有根据当今科技发展状况进行改革。教学成果不显著,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计算机学科在教学中只是根据教学大纲对专业知识进行删减或者压缩,没有走出跟着大纲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恶性循环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专业竞争力并且不能将计算机技术灵活运用。甚至有很多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运用办公软件,这就是计算机教学漏洞,教学质量跟不上社会发展。

(二)计算机学科课程设计不能实时更新。

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科课程设计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很多计算机的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在学校调查中不难发现很多计算机的教材陈旧,对计算机中的实践教学,学校不能提供教学环境,没有相应的先进教学设备,使得教学与科技脱轨,相关试验对学生的实训力度不够,从而失去了计算机教学的意义。此外,在课程教材的编写上,大部分都是偏学术性的技能讲述,不能贴合实际使学生迅速领悟。大部分的教学编写上都有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的倾向,这既是学校的问题也是课程设计的失误。对于落后的教材不能及时删减,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脚步,使得计算机科技力量黯然失色,甚至很多学校教材一直在连续使用,忽视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不能突出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特点。

(三)计算机教学内容不切实际。

目前,很多计算机教学课程在设置上比较单一,不能拓展,知识局限于教材,教师在授课时按照大纲走,不能将知识在课外延伸,内容呆板,说教式教学情节严重。另外计算机课程时间比较短,学生上机操作机会很少,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降低。由于计算机教材的选择具有局限性,导致教学内容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学生不能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也是参差不齐。此外,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很多信息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师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利弊,使得学生对丰富信息处理不当,对学生个人素质养成造成阻碍。一些学生在学校对计算机技术的接触机会少,只能通过课后在家中自己学习计算机知识,而学生自己不具自主性,达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既浪费时间,又不能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二、计算机教改的课程设计策略

(一)课程设计中引入多媒体教学。

对于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完全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也能完成课堂任务,但是这样的方式对知识只能做到讲解,不能使学生直观感受计算机技能的实际应用。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很难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和概念用语言简洁通顺地表述出来,很多教师能够针对性地做一些教学道具,这是计算机教学上的小改变,但是很多挂图和模型不仅需要教师花费很多精力,还不能取得教学上的实际效果。因此,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不仅能辅助教师教学还能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用视频直观表达出来,还能将抽象难懂的重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介绍计算机发展史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素材对计算机产生根源进行展示,并且利用素材逐一展现计算机各部分的功能,在具有吸引力的课堂中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认识。

(二)计算机教学需要加大实施力度。

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操作技能,有较强的互联网运用能力。对于教学目标来说,一是强调计算机的文化基础,是计算机学科中最为基础的层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系统基本操作,以及办公软件的熟练运用。二是使得学生利用计算机在互联网中汲取对学习有用的信息,这里还包括对知识的分类筛选,在信息爆炸时代,有很多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消极消息,需要学生提高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在积极信息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三是计算机的技术基础,这一方面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的基本思想和具体实际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严格遵守,不能忽视每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机会,将计算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改变传统说教模式。

(三)将课程设计具体实施。

计算机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三步,首先需要采取整体设计的方法。一是课程设计要将项目开发进行情景再现,模拟工作流程,在题材的选择上,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任务进行教学研究。二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将学生设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对其进行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发挥能力,而教师在模拟教学中只起到辅助的作用。三是在计算机实践活动室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做到乐学多思。另外是教学上的直观设计,对学生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找出学习中问题所在,选择出最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并组织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积极讨论,不仅增进了学生的交流,还促进解决问题灵感的迸发。

(四)课程设计体系面向求职需求。

在对学生职位需求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量变化,学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不断改革课程设计的内容。众所周知,很多学校教学与学生就业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将学校知识充分发挥。学校应该根据市场中工作岗位的需求,对学校计算机课程进行设计,将学科知识在岗位中做好定位。学校应该善于利用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在校园中开展相应的教学模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将工作岗位与学习技能紧密结合,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三、结语

第5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具体要求,充分了解和把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改革方向,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质量,作者在计算机相关教指委和的帮助下,利用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等平台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得到了近百所各类高校的积极回应。问卷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基本反映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概貌。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问卷调查表明学校领导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学校领导一直重视和比以前重视的高校占90 %。这是保障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首要前提条件。

调查发现为适应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各校都重新修订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建设不断推陈出新,主要表现在基于Windows平台,引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增加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内容。许多学校除了开设必修课之外还顺应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发展的需要,分别设立了第二学位和辅修专业,开设了一批选修课。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安排灵活,较好地解决了计算机课程内容多、发展迅速与学时少之间的矛盾。

2. 教材建设总体情况

近年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出版上呈现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局面。许多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积极参加了各类有关教材的编写工作,这些教材体现了新时期的特点,涌现出了一些质量较好, 受益面广的好教材。有76 % 的学校反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满足教学要求或基本满足要求。其中不少教材已经被评选或推荐为优秀教材,这是值得保持和发扬的积极方面。

然而随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整体水平和要求的不断提高,教材的问题将成为需要重点研究改进的问题。从调查统计看(请参见图1),认为目前的教材水平为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只占6 %,认为不能满足要求的却占了24 %。目前市场上计算机类的书籍确实不少,但被公认的真正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却为数不是很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及其成熟程度与数、理、化还无法相比。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教材建设上还需要下大功夫。

3. 教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多数学校领导已经把对非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的教育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来认识。许多学校把它作为争取学校升级,通过评估的重要内容来抓。在过去几年中陆续拨出专款更新计算机设备,扩建多媒体教学环境。加强网络建设,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

如图2 所示,各校在实验室建没和设备配置方面达到可以满足和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占到82 %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比例仍将不断提升。学生的上机条件基本可以满足要求。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上机实验的质量,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在教学环境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情况比较好达到100%,但是目前尚有1 9 % 的学校仅在25 %-50 % 的课程上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些院校的教学手段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天津大学为例

天津大学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7年的155号文件,从1997年开始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先后全面修订过五次教材并更新相应的实验教材。本次调研对上海大学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是选修天津大学"计算机文化课"的学生。天津大学"计算机文化课"所开设的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个年级的规模约3 800人,实际的总选课人数为3 211人,接受调查的共480人(4个班级)。教师上课时发放纸质问卷,然后宣读问卷调查指导,学生回答后立即回收。

调查内容共有22项,分别调查学生基本信息、计算机课程教学情况和改革意向以及学生的网络生存能力。实际回收问卷447份,有效问卷432份,问卷有效率为96.6%。有效问卷数占总选课人数的13.5%;其中大学一年级学生共393人,占总有效问卷的91.0%,其他为重新选修的学生。调查显示天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1. 学生差异明显

调查发现学生间差异明显,包括学生本身的计算机能力差异、学生的专业对计算机课程需求的差异以及学生个人对计算机课程兴趣的差异。

①计算机能力差异

调查发现小学及学龄前接触计算机的学生超过 77%,学生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和接受正规计算机教育的时间都较早。但调查也发现1%左右的学生进人大学才开始接触计算机。

②专业需求差异

调查发现专业的不同对于课程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也不同。人文类学科对于文档的编辑和处理需求较高;而影视类的学生对于多媒体的制作则相当感兴趣;理工类的学生则希望开设计算机语言类的课程,等等。

③兴趣差异

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黑客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搜索技术"等在我们的现行教学中没有专门的课程, 而这方面的课程正是网络生存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还有男女生对课程的需求也有差异。

2. 网络生存能力偏低

调查数据统计表明,学生平均每日上网约3.15小时,现在的大一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熟悉程度很,但同时也发现学生的网络生存能力偏低。

调查发现,79.4%左右的学生对付病毒只依赖杀毒软件,没有预防和其它处理中毒的方法,独立对付病毒的能力很弱;超过83%的学生只使用免费下载的杀毒软件,对杀毒软件本身的品质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只以价格作为取舍标准。还有15%左右的学生缺乏对网页木马、陌生链接的敏感和安全意识。

3.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试化

有90%的学生认为不应该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简单的信息处理、表格处理、文字处理。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

4.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有46%的学生认为自己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内容理解和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由于存在以上问题,因而对其进行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为解决这些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需要构建相对稳定、能够体现计算机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核心内容,同时需要更加突出思维方法的训练。没有稳定、核心的教学内容,有限的课时就无法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在这一背景下,计算思维已逐渐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内容。

1. 计算思维的涵义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概念的提出是计算机学科发展的自然产物。第一次明确使用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她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思维最根本的内容,即其本质(Essence)是抽象(Abstraction)和自动化(Automation)。

计算思维是人类科学思维活动固有的组成部分。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了三种基本的思维特征:以观察和总结自然规律为特征的实证思维(以物理学科为代表)、以推理和演绎为特征的推理思维(以数学学科为代表)、以设计和构造为特征的计算思维(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及其广泛应用,更进一步强化了计算思维的意义和作用。

可以认为,计算思维不仅反映了计算机学科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核心的方法,也反映了计算机学科的三种不同形态(抽象、理论、设计)。

2. 国外计算思维的研究进展

目前,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研究相继被美国和欧洲列为保持国家科技与教育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并得到大量的经费支持。

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启动了总经费为7500万美元的重大基金资助计划CDI(Cyber-Enable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CDI旨在使用计算思维(特别是在该领域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促进美国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产生革命性的成果。NSF希望通过CDI计划使人们在科学与工程领域,以及社会经济技术等领域的思维范式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3. 国内计算思维的研究进展

2007年11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副所长王飞跃教授撰写了《从计算思维到计算文化》等相关论文,对"计算思维"进行了分析。王飞跃认为,在中文里,计算思维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在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教育,计算思维经常被朦朦胧胧地使用,却一直未能得到新颖、明确和系统的描述。他呼吁给予"计算思维"相关研究经费的支持。

4. 计算思维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内容

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不仅紧紧围绕现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核心知识内容,而且反映了计算机学科的本质。这样的教学定位,一方面摆脱了以"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造成的"危机",也更好地诠释了课程建设的目标,更好地体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础特征。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涉及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所有核心教学内容。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涉及4个知识领域: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既涉及了不同计算环境的知识,也涉及了在不同计算环境中的问题求解技术与方法。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最新动态

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于2012年8月启动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申报工作。

1. 项目研究目标与内容

教指委认为,项目研究目标是在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以"构造"为特征的问题求解方法的培养,通过梳理现有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2)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展现计算思维的魅力和基本思想方法。

项目重点研究的内容如下。

(1)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和评价体系研究

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研究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体系,包括计算思维能力的内涵以及计算思维能力评价体系。

①计算思维能力的内涵研究。

②计算思维能力评价。

(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系列课程以及相应的实践环节来实现。因此,需要根据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体系和要求,研究设计面向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核心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

①教学内容体系

以现有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为基础,根据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研究并梳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体系。

②核心课程体系

结合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及计算思维的问题求解特征,可以围绕不同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特点来设计核心课程体系。

③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教学按高质量实施的重要基础。另外,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案例和实践训练来支撑。因此,需要研究并建设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案例、立体化教材、作业与试题、实践教学资源等。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计算思维特点和魅力的重要手段。需要将计算思维问题求解的基本方式引导入教学过程中,即发现并抽象问题、寻求设计方案、分析比较不足、实现改进、验证效果。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在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探索面向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和探索式教学。

2. 项目预期成果

(1)白皮书

出版《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推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白皮书。白皮书将明晰计算思维的内涵、外延、评价体系,以及由此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的改变。白皮书将对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未来3-5年的发展做出展望,并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

(2)典型实施方案汇编

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结合试点工作经验,具体提出若干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课程实施方案。通过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为更大范围的成果推广提供条件。

(3)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核心课程教学资源

在改造或构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同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适用的教材和数字化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教学素材;进而建设课程教学平台、相关教学软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程资源的建设质量。

(4)计算思维研究的专门学术性组织

第6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探索

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素质教育是通过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 来完成的。该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 强学生建构本专业和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的能力。20多年来,通过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 作者的辛勤工作和不断探索,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具有了良好的基础。目 前,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当 前存在的问 题进行分析,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增加学生就业的实力和信心。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目前我校的学生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接受的教育存在差异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随着 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普及和计算机使用的社会化,一部分大学生入校前已经掌握了 一些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对于高校教师讲授的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失去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有许多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 识、内容也相对枯燥些,学习的难度加大。虽然教师讲课比较耐心和细致,但学生的学习兴 趣并不高,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对于那些中小学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由于此 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学习起来明显感到比较 吃力,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自然班进行教学, 势必导致基 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情况,从而整体上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2.实践课的学时设置应适当增加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基本 上是1∶1。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积累,更重要的 是提高学 生的应用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上机时间去消化课堂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并不能真正被接 受和消化。由于高校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班级人数增加,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回答所有 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指导和辅导不够,严重影响了上机实验课的学习效果。

3.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更新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社会上各种计算机基础 培训大量涌现,但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仍是计算机基础知识、Of fice操 作、网络基础知识及应用。这些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的需求,如果继 续让学生享用这份“套餐”,将降低大学生的培养规格,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压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更新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4.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传统的考试模式和评价体系不能真正考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 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是片面的。只把考试(包括笔试和机试)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 唯一手段存在许多弊端。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改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

5.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目前,高校计算 机应用基础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需要更新 。为适应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新变化,学校应该注重计算机师资的培训,改善计算机基础课 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改革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1.进行模底调查,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问卷调查第一部分列举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如操作系统中的 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POWERPOINT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使 用等供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第二部分主要了解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情况,如是不是 经常上机、在什么地方使用到计算机、业余时间利用计算机主要做什么等问题;第三部分 问题主要针对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生, 提供多门计算机方面的选修课程如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数据库管理、程序设计语言 、网站维护与建设等让学生选择。在此基础上,根据问卷调查以及学生 对本课程的学习愿望,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入学新生,先根据自愿原则参加 学校组织的摸底考试,然后再根据考试成绩对学生分层次。一般是把基础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直接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 把基础差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基础层次的教学。这种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在传授知识 时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也更有主动性和目的性,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会有 很大程度的提高。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采用开放性 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 的实验和课堂作业, 比较详细地列出实验的内容和步骤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让学生首先独立完成“基础与验证 型”实验。然后,允许学生结合成不同的小组,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和“研究 与创新型”实验,共同完成课堂作业。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对于 不能解决的问题,向老师请教。这样既可以提高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达到成绩 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的目的,创造学生们互相讨论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 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满足学生就业时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在计算机应用 教学中,应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新知识的教材,保证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和技 能。比如增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计算机硬件结构 、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了解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基本原 理;掌握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了解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熟悉重要领域的 典型案例和典型应用,进而理解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的技术、概念和软件开发过程等内容,为后 续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另外,任课教师应结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本专业特点, 以专题讲座或报告等形式让他们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加强计算机和其他专业学科的 整合方面的应用。这样,师生之间能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和建 议,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指明方向,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能力。

5.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整合学校的 计算机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扩大学生学习选择空间。由 于各专业所涉及到的信息处理技术不同,建议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采取“1+x”方案,即:《大 学计算机基础》+若干门必修/选修课程。其中必修/选修课程可以是计算机专业类型的课程或与 本专业结合的计算机课程。例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教育类的学生可 以选修多媒体技术与authorware课件制作;理工类的学生可以选修C语言程序设计、MATLAB科 学计算软件的使用、网站的维护与建设;经管类与文史类的学生可以选修VFP数据库技术、ACCESS数据库技术等课程。

6.改革考核方法,建立灵活的考核体系。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程实践性比较强的 特点,学生的考核成绩应由两个大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 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采用网络考试办法,老师考试前将考试的题目录入 题库,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在机房通过校园网考试。考试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设置合理的 组卷方案,考试时随机抽题组卷,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提交试卷。大部分题目是系统自动 评分。每个考生的题目不同。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作弊的可能,也缩短了教师阅卷的时间。平时成绩是由 课堂作业、阶段性测试、大作业、考勤和课堂回答问题几个部分组成。教师通过批改课堂作 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并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讲解;阶段 性测试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某一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使其起到一定的督促和鞭策作用 。同时,教师也借此了解学生们对某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掌握的情况。每一部分设计的大作业则给学 生充分的创作空间,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真正用于实际当中,借此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 过以上考核办法,基本上满足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全面考核。

7.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 力。为进 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教研室应经常征集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建议;定期召开所 有任课教师的座谈会,互相交流教学方法,加强任课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对大家一致认可 的教学方法和建议进行推广;收集任课教师的教学案例,整理选择出优秀 的教学案例进行交流学习。通过这些措施从整体上提高本课程所有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

总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作为计算机基 础教学的教师,要大胆改革和创新,彻底改变教育内容重复和大学计算机教育从头开始的 局面,不断增加与各学科各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加强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的教学。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多交流教学经验,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更新不断变革 教学内容和 教学手段。这样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解争龙,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 5.

[2]赵世均.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5.

第7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文科;计算机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1-30498-02

The Thoughts of College Liberal Arts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WANG Fei, WANG Xing-he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omputer Center, Shanghai 20023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urrent popularity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college liberal arts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llege liberal arts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classes to raise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reform measures and the results achieved, lastly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of the arts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Key words: arts; computer education; reform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许多企事业单位都越来越重视求职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时代的进步要求文科学生也要具备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据计算机教育期刊中“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研究”一文的调查数据显示,华东地区几所高校的本科生中文科专业的占60.8%,国家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出台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蓝皮书)。所以这就使得各类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对文科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因此,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通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现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本文将结合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上的问题,谈谈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2 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理论课改革

2.1 教学内容

如今大多数学校开设的文科计算机基础课是关于计算机软件技术方面的教学,而忽略了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教学,因此许多毕业生对硬件方面的认识知之甚少,在自己所使用的计算机出现简单的硬件问题时不能及时进行解决,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正常的学习,因此,高校在开设基础课时应加强这方面的力度,让学生拥有对计算机的感官认识。其次根据文科生自身的特点,学校应更多地向学生提供符合其专业特点和爱好的选修课供学生学习,从而拓宽他们对计算机更深层次的掌握。此外,虽然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学过计算机,但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教学资源差异很大,而且在中学阶段,计算机课是非考试课程,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会有所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各有高低。根据调查数据,大约76.38%以上的学生接触过Office的基本内容,6.21%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40.34%的学生接触过Internet。考虑到当前大学新生计算机教育非零起点,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一个能力水平测试,把握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教师实施因材施教提供资料。对那些通过考核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并根据自身的情况选修计算机的其他课程,对那些不能通过考核的学生则应根据其专业的特点进行分班教学。此外教材的内容也应与当前比较流行与实用的主流软件一致,让学生熟悉与掌握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真正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计算机教学基本上已从传统的黑板走向了多媒体,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教室,可以使计算机知识的讲解更加形象化和生动化,学生能够从感性上学习计算机的操作步骤,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它并没有改变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根据文科生自身的特点,即他们思维活跃,更擅长于形象思维,信息处理具有非结构化等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形象思维的途径。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要突出形象思维的过程,使枯燥的基本概念以动画形式展开,将知识性与趣味相结合,通过形象的动画来启发和诱导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兴趣是学习一项技能最为关键的因素,由于计算机课程本身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真正的兴趣,从而转由被动到主动。从事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教师应熟悉所教的专业,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懂得他们的需要,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当今比较认可的三部曲,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比如多媒体网络教室,它具有丰富的系统功能,很容易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适合文科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虽然网络教室还未普及,不过据中国计算机报的调查数据,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应用已达到了32.6%的比例,可见教学已越来越向信息化迈进。此外计算机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是可以在课堂之外学习与交流,基于这点,我们建立了一个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把课件与实验要求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的资料放在这个平台上,这样学生就可以很方便地得到学习资料,还可以通过给教师留言和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3 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验课改革

计算机重在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实验课的教学是重点,可是在许多高校中出现了一个教师同时辅导多个班级的实验的现象,对实验课的重视远远不够,学生在实验课上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把实验课当作是娱乐,作业相互拷贝,考试找人代考现象也屡见不鲜。所以学校可以开设一支实验室队伍,这些队伍的成员可以是任课教师也可以是研究生,还可以让班级中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担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会遇到所用的软件与教材不一致的情况,所以我们一定要确保应用软件的及时更新,为学生创造一个完善的实验环境。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文件所述,计算机实验课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开发型实验、研究与创新型实验。目前高校的多数实验还是属于验证型的,然而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教育,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各校在保证第一类实验的基础上,要着手第二类实验的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要尝试开出第三类实验,争取做到三类实验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实验题目,精心组织实验课。初次上机的学生都有一种新鲜感,如不正确引导,随着操作难度的增加,操作内容的单一,这种热情很快会消失,容易感到单调和乏味。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充分利用个别教学引导他们进行探索解决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可能会很快完成实验,我们可以请这些同学帮助那些还不熟练的同学,向他们介绍自己的操作经验,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在这一方面,我们采用了“一对一”方法,也就是组织全班学生按学习状况好坏搭配并允许其自由选择结成伙伴,上机操作时临近而坐,在实践中相互学习和激励,在学生练习操作时,结伴的同学中操作困难的向操作熟练的同学请教,这些同学以仔细的操作步骤和示范给以指点,有些问题甚至可以促使他们去深入思考其他操作步骤,对于特别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与教师进行讨论,这样也同时促使了生生与师生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此外,在做以“任务”驱动为主和创新型的项目时,我们采取分组的方法,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其中组长可以轮流担任,让他们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实验任务,最后让这些组长向其他组的成员介绍所做的项目。这样的话不仅使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还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为了体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在考试当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平时不太用功的同学在考试前临时包佛脚也能在考试中取得与平时认真的同学同样的成绩,这样会挫败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养成了平时不用功,考前抱佛脚的不良恶习,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体现计算机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特点,我们采取了一种小实验(70%)+综合实验(30%)的考核方式,其中小实验内容主要是平时的单个实验完成情况及质量,综合实验是最后期末的上机考核,其中包括理论题和操作题。这样做的目的是突出能力考核,注重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课上所提的问题也多了,气氛也活跃起来,通过调查我们得知这种考核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觉得只要平时认真一点不但可以掌握技能还可以轻松通过考试。

4 结束语

如今,许多高校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多年的经验,已经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培养了许多适应时展的通才。我们在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包括通过新生入学的分流考试实施分班教学,在教学内容中将有关硬件知识的比率提高,在实验教学中采取一对一和分组合作的方式,以及改革考核方式之后也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成效,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普遍增强,其计算机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各个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一些国内外的成功案例,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一套教育方案,相信一定可以使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邢茹,王行恒.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11).

[2]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选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How to Select Computer Literacy Basis Teaching Content in Vocational Schools

Zeng Hui

(Health School of Ganzhou in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The computer-based teaching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untry's influence gradually increased,and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materials selection is fundamental for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through a student-centere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sciplines,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computer knowledge training,s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course content,to achieve levels of teaching,to promote computer education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Vocational school;Computer literacy;Basis teaching;Content selection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为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入门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文字的处理、系统的操作和internet技术等知识。这些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对于身处信息时代的高等院校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计算机和常用的操作技术,提高同学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将来信息时代工作的需求,为以后更深入学习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选取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以下方案。

一、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对计算机认识程度的不同分类别培养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处理数据最重要的基本工具之一,计算机基本技能已经成为中职院校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各大高校均有自身的计算机精品课程,方便了教师了解其他院校的课程,从中吸取经验,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

中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知识部分,二是上机实践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差异性。由于中职院校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教学水平的高低造成了新入学的中职院校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的认识、了解程度各不相同,这势必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先让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一次笔试和机试的测试,通过考试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每位同学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进而根据他们的测试结果有针对、有目的的为他们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以偏概全片面地讲授太难或者太浅薄的内容,这样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二、根据学科专业差别,选取教学内容,实行分层次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学科融合以及知识结构合理性的公共基础课。结合教育部这一建设目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基本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第二层次是计算机技术教育,包括VB语言、VF语言和C语言等语言程序设计。第三层次是应用基础教育,它是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开设的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应用基础教育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差异,开设与专业密切联系的课程层次。依据专业特点,大体把学生分为理工科、文科和艺术类三大专业类别,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别选取授课内容。对于理工类学生来说,由于他们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可以开设类似《C程序设计》这样的课程,应用程序设计编程专业学习中的各种模型,并对此进行验证,还可以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文科类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一方面可以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得证书,另一方面学会简单开发系统,体会设计带来的满足感。对于艺术类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开设动漫设计、CAD、photoshop等教学内容,即提高自身的专业辅助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三、根据社会大环境的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变化式的教学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只有根据不同时期下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状况,紧跟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论,不断变更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体系的更新,让学生学到当下的主流技术,才能够真正造就实用型、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的显著特征是更新换代频率较高,因此尽可能同步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既要顾及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与时展相吻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为计算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珍,苑毅.文科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0

[2]姜灵敏.面向应用的多层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1

[3]黄小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分析与对策[J].成才之路,2009,7

[4]闫利华,才智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5]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6]王菲,王行恒.关于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1

[7]李亚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0

第9篇: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范文

近几年来,国内外高校都加强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学科的结合来培养学生能力,如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5-10]我们结合本部门教学情况,经过与化工学院多次讨论,[4]明确了该院学生的需求,然后深入理解计算思维在创新实践和教学中的应用,结合计算思维本质对教学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平台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最后形成模式并实施。实施过程中再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改进并优化现有的模式。经过不断改进,我们设计和实现了一种新的面向化工学科的、计算思维与创新实践并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平台(见图1),该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如下部分:面向化工学科教学体系建设,计算思维驱动的研究和创新基地的建设,多元评价方法与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等。下面对每个部分进行具体描述。

(一)面向化工学科的教学课群体系建设

由于学生对所学计算机课程设置和创新实践基地种类不太理解,导致有多种问题发生,如创新学分的混乱、计算机知识抽象、计算思维知识的欠缺,因此我们引入了开课引导篇。在每一门课程开篇,教师要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初步计算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该课程在整个计算机体系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学完后能干什么,很多化工软件以后有什么用,以及创新实践基地的种类和联动关系,如何使用初步计算思维的思想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等。通过引导篇的学习,学生初步认清了该课程在所学平台中的位置,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了计算思维意识,为以后在化工专业中灵活运用计算机打下了基础。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针对化工学院的学生,该部分讲解设置为40(24理论+16实验)课时。理论中除了讲述计算机基础、文档处理与排版、数据处理与输出技术、多媒体制作、网页技术与信息安全等知识点外,还讲述计算思维的概念,并通过视频讲解一些简单的例子。数据处理与输出技术中的Excel知识重点讲述其高级应用,如函数、数据处理等,对Ori-gin、Aspen Plus、MATLAB等一些常用的软件仅作初步讲解。实验课中开设一个化工软件认知实验,学生根据实验讲义,完成对上述化工学科通用软件的认知学习。2.改进计算思维驱动程序设计课群教学模式,真正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程序设计公共课群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该课群重点培养学生读程序、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突出实际编程能力的训练,使其理解人的思维方式与计算机执行方式的差别,以期把人的思想通过程序设计表达出来,进而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学生应掌握分析问题和数据表达的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抽象与基本算法实现的能力,掌握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和调试方法,具备利用程序设计技术解决化工学科各个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群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语言和VB.NET程序设计语言三门课程。教学分为两步:先讲解程序设计内容和MATLAB语言,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和实践。具体讲解中,我们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多讲程序设计共性的部分,少讲专业中很少用到的知识。如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指针、链表、结构体和详细的输入输出可以略讲或者不讲(该部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但是以后应用该部分很少,难度也大)。上述三门课程中还须各抽出三分之一学时来进行MATLAB语言的教学,尽量向该专业所要求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过渡。程序设计课群具体改进内容由以下4个部分组成。(1)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的宏观组织程序设计类课程传统的宏观组织方式是以语言知识为主线,注重语法知识的完整性,侧重以语法理解带动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项目组设计了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和编程为主线的组织方式。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程序设计和计算思维能力,以程序设计学习进程为主,打破语言模块的完整性,循序渐进地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将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如C语言中的递归、各种查询)分离出来,放到课程的后期讲解。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的教学内容组织如下:概论—初识程序设计—语句级控制—数组应用—模块级控制—指针、结构应用—程序设计进阶(递归)—文件应用—MATLAB认知—MATLAB程序设计—简单的数据处理与多项式计算等。教学内容均涉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2)以案例教学为特征的微观组织由于学生难以理解程序设计思维方式,在具体讲授课程知识模块时,我们主张结合化工各个专业的案例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如判断烃类别程序、处理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数据等),通过案例讲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引出知识点,使用多种方法(如Flash)进行深入地讲解,针对程序设计知识模块采取如下教学方式: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抽象并设计算法关注度分离并分析算法特点编写程序介绍使用到的语言成分配合讲述大量例题课后习题。(3)课程中贯穿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研究我们把计算思维的知识融入课程中,并贯穿于教学大纲。图2为程序设计公共课群中计算思维培养导向图。该培养导向图在程序设计语言和MATLAB语言学习中均使用。教学针对化工学科程序设计课群中各课程共性的内容展开:①类型、输入输出、程序结构等冗余、约简、转化类型、规则、启发等:输入输出的冗余、分段取值的约简问题、问题的转化、各种类型的关系和启发、各种规则的定义等。②数组、函数、查询、排序、数据处理、优化模型等递归、嵌入、折中、纠错、转化、类型、规则等:多种问题的递归、DLL的嵌入、多种排序的折中、校验的纠错、问题的转化、规则的制订等。经过初级计算思维的学习,学生对于计算思维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针对该部分内容,我们主要讲述如何使用计算机共性的知识,比如计算思维的20个概念要点(包括计算、通信、协调、自动化、设计、约简、嵌入、转化、仿真、递归、并行、抽象、分解、保护、冗余、容错、纠错、系统恢复、启发式、调度)。具体讲解时,针对不同的对象教学上有所侧重。如在化工学科卓越工程师班级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讲解计算思维概念,但程序设计课程中可以讲解计算、通信、协调、自动化、设计、约简、嵌入、转化、仿真、递归、并行、抽象、分解、保护、冗余。再如化工学院非卓越工程师班级,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也要讲计算思维的概念,而程序设计课群中可少讲一些计算思维的知识点及其应用例子,以方便学生消化。总而言之,程序设计课程中关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讲解程序设计基本思想,针对C语言,少讲输入输出细节,指针等可以更少讲,将时间集中在MATLAB的教学上,主要讲解程序设计理念和计算思维的本质(如递归、问题转化、嵌入、约简、分解及程序设计三大结构)。同时,在程序设计课程中,我们采取了“讲解(Instruct)—阅读文献(Literature review)—反思(Reflection)—运用(Practice)—反馈(Feedback)”这样一个(ILRPF)教学过程。我们首先讲解计算思维的理念(In-struct),要求学生阅读关于计算思维的一些国内外文献资料(Literature review),然后要求学生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列举出其关于计算思维的理解和反思(Reflection),接着要求学生列举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Practice),最后把理解形成文字,作为一个作业提交(Feedback)。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教学平台的后台管理功能了解学生的所有活动。当然,针对理工科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细化优势学科的培养方法,二者是不矛盾的,都是在加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细化优势学科的计算思维培养更加侧重专业的应用。其中的实践运用环节(Practice)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提交自己设计的大作业,然后参加学校的创新实践和各级计算机大赛。(4)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课程实验与课堂讲授内容同步,形成配套的实验训练单元,鼓励学生从第一周开始练习编程。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训练,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实验题目的规模不求大,包括程序跟踪、程序改错、编程、大型框架式程序、MATLAB编写的系统和计算思维训练实例等多种类型,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实验通过结合本专业的大作业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和进行初步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学中最后一个实验是一个大的实验,提出了框架式程序的概念,设计了点名系统、身份证号码系统、蒸馏塔实验模拟系统和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单循环迭代收敛)等。这些框架式程序的特点是大框架已经调试好,学生只要往里面添加合适的内容就可以完成作业。完成这种实验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同时,我们还加强了MATLAB中部分实验的应用性,如其在优化方面的应用性。3.面向化工学科的专业相关技术课群计算中心专门为化工学院开设了一系列具有化工特色的选修课程,以缩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后续课程要求的能力之间的差距。开设课程包括网络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AT-LAB与并行计算、软件工程与应用。这是经过多30基于计算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化工学科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建设次调研后确定下来的。网络技术与应用可以解决各种网络问题和安全问题,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可以实现一些化工模拟的可视化,MATLAB与并行计算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软件工程与应用可以使学生学会从软件工程角度出发选择化工学科中各种实验软件的方法。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思维的方法始终贯穿其中,如问题的转化、系统容错、仿真等,老师会根据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

(二)依托多层实践基地,优化对象间关系,构建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我们依托多层基地,构建了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第一层次是大作业课程综合训练,学生自由组合,2~3人组成一组,初步完成与本专业结合的作业,教师根据完成情况引导他们进入实践活动平台中。在每学年3~4月份,中心会开设专题讲座,公布17个与程序设计有关的题目;学生在4月份根据讲座内容和实践专题内容,网上报名选择专题和老师,进行实践,接受教师指导,6月份做出作品。此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创新实践中。第二层次,教师依托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实验室的7个子基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注重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定要让学生知道针对具体项目,计算机是采取何种方式解决问题的,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概念。同时中心针对化工学科专门开设了并行计算实验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三层次,教师依托大学生创新实践科研团队的力量,选择好的学生参加与科研相关的实践活动。在ACM的实例和队员辅助下,教学要逐步求精,精讲计算思维,反复强调,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第四层次(竞赛层次),中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级计算机竞赛,包括市级和部级的竞赛,通过实践指导和竞赛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实践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联动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三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撑,缺了一方,都不能取得好的成绩,也无法贯彻学校关于创新实践的方针。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有多个实践基地,包括科研团队入驻奉贤基地、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实验室的7个子基地、教务处指导的计算中心创新实践基地等,这些都需要实验室教师的配合和管理。根据我校计算中心的实际情况,我们明确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验室工作人员管好设备,优化环境,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特别是与化工学院教师联合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由此我们提出了项目驱动创新实践项目方式,即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向负责管理基地机房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提出申请,同时报给实验室管理人员。

(三)多元评价方法与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课群是化工学科学生必修的计算机课程。根据计算思维驱动的“目标—内容”二维模型(简称CT-CDT模型),并结合我校化工学科学生小班教学的特色和学生入校素质高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采用内省式教学(Reflection)策略,即学生自评(Self Assessment)和小组互评(PeerAssessment)的方法(如图4所示),针对每章和计算思维概念相关的最重要的知识点,评价学生自主设计的案例。在学习过程中,质量保证和评价环节很重要。在教学方面,我们每月组织3次以上的教学和实验室研讨会,来保证学生掌握计算思维的知识并解决创新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邀请ACM队员辅导学生的创新实践;联合化工学科名师听课、教师互听、单位领导听课,来分析该课群具体实施情况和学生评测情况。上述综合措施用来保证质量。评价方面,我们建立了教授责任制,责任教授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该课群评价体系建设。他们会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大作业情况、实验情况、创新实践情况、评测情况,来评价课题实施效果。此外,教学模式在实施中,还要研究多个实践基地联动(化工学科的基地和信息学院计算中心的基地)、信息教学平台等问题。

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