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养老服务;养老康复治疗评估体系;三层递进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2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92-02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研究现状。我国目前已步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伴随的问题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如“洪水猛兽”,也是极赋挑战性的。我们面临诸多问题,如:养老、康复、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许多制度有待建立、完善,其压力早就潜伏生长,特别是老年医学康复治疗需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我国的养老服务中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康复治疗需求评估体系。

2.研究意义。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多种,而患病后令我们感到最不方便的是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因此,使患者能够接近或恢复原来的生活状况就成为治疗的最终目的。老年疾病经过临床医学治疗后会残留一些心理、生理上看不到的损伤,在这种状态下,身体的储备能力降低,其储备能力的恢复与提高就需要通过康复治疗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康复,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重返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服务。[1]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的发展,社会对养老服务认识不断加深,老人对生活质量及养老服务的需求愈来愈高,因此对老年康复治疗的需求逐渐成为社会焦点。这就要求不但要认识到康复治疗的迫切及重要性,还要提高康复治疗相关技术及方法,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康复治疗评估体系,成为养老服务急需解决的工作重点之一,对于一个已经步入老龄化的社会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一)本研究的内容

通过对我国养老服务中康复治疗需求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我国养老服务老人的健康评估体系中,通过对老人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及生活质量的评估,找到健康存在的主要矛盾所在,并进行全面康复评定[2]。如何在健康评估体系中构建与康复评定内容相关问题,才是合理的、全面的。第二,设计更为简便易行、个体化、合理、全面的康复评定体系,才能正确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明确康复目标,才能有助于判断预后,增强患者、家属及医疗康复机构的信心[3],以便加强医患合作。第三,通过构建科学的康复评定体系,确定康复治疗方案后,怎样才能科学的对所制订的康复治疗方案进行全面、科学评估,需要设计一个较为全面及合理的康复治疗需求评估体系,使其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普遍性以及规范化、标准化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康复治疗的最终目的。

(二)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等方法。

1.调查研究。到医疗企业进行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调查,找相关医疗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专业深度访谈,并对国内部分医疗企业和高职院校在临床医疗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方面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

2.文献研究。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学校图书资料等多种途径收集高职院校临床健康专业模式的现状等资料。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内外临床医疗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用以指导我国高职院校临床健康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医疗卫生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

3.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形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数据分析,个案调查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

4.技术路线。本研究将对随机抽样材料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结果统计,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简便、科学、可行的健康评估体系、康复评定体系,寻求最佳老年康复治疗效果。

2.难点。对制订的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科学评估,设计一个完善的康复治疗需求评估体系,使其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普遍性、规范化、标准化。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通过对健康评估、康复评定的数据分析,确定康复治疗方案;经过康复治疗需求评估体系的量化分析,证明康复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并加以实施,达到最佳康复治疗效果。

三、预期成果

建立科学、全面、量化的康复治疗需求评估体系平台,使预计老年康复治疗所需要的方式方法有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理论化的客观依据,从而达到最佳老年康复治疗效果。

四、研究条件和保证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行业发展特点,结合我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重庆合展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办养老企业学院,以“校中企、企中校”为平台,探索改革并形成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三层递进式”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2.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互聘互培”等形式,建成了专兼结合、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教师队伍中有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讲师、主管护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

3.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建设。教学经费投入有保障,制度健全,满足需要。主要教学经费和教学改革专项经费的年投入等都达到相关要求。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结合专业发展需要,建设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数量充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中心,开发了丰富的贴近岗位的实训项目,完善了实习实训制度,建设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了实践教学顺利进行,有效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践需求。校内投入117.3万元,建设了老年护理实训室、老年康复实训室、老年健康管理实训室、老年营养膳食实训室等。校外,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重庆合展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市青松养老公寓三大品牌养老机构签订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协议。吸纳重庆合展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入教学场地300余平方米、实践教学设备20余台套,价值150万元。

4.课程建设效果。从2012年到2015年,所有专业课程均已完成网络资源库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主编教材6部,开发自编讲义2本,为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5.校企合作情况。(1)思路。“互利互惠、校企共赢”。为了尽可能地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在学生知识、技能教学上的特长,我们根据合作企业的发展侧重点和社会的不同需求,从学生进校开始直到毕业3年间以各种形式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最大可能进行校企教学融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工作需要。(2)合作形式。采取校内建立企业学院,企业建立培训中心的互融互通、合作共赢的合作形式。以产学结合为理念,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3)成效。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合作发展理事会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了理事会的咨询、指导、协调与资源整合职能,初步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增强了本专业的办学活力。②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重庆市青松养老公寓等机构签订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协议,提供学生实习、就业岗位多个。与重庆合展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企业学院,该企业投入教学场地300余平方米、实践教学设备20余台套。③在学校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框架下,建立了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了合作制度,促进了专业、政府和行业企业三方的良性互动,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以上。构建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为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有力的支撑。

五、实施方案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化改进“三层递进式”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一大批适应老年行业需求,满足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老年社会工作、护理康复、服务管理、用品开发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熟悉老年政策法规,能胜任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学校与行业联合培养,打造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强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共建,助推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一批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联合行业企业专家,结合学生实际,开发一套与养老行业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同步的实训指导手册,规范实训教学,强化实训考核,实训课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养老服务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合作,每年定期开展互派师生、交流研讨等活动,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师生国际视野。积极争取民政、卫生行业支持,每年开展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养老护理员、社会工作者、家政护理等社会培训达到1500人次/年。

六、政策扶持

2016年“两会”期间,提出的与养老有关的利好政策有:探索医养结合、“互联网+养老”、加快养老金融发展等新模式。综上,在我院其他相关专业辅助下,取长补短,共同打造出一个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普遍性、规范化、标准化的老年服务康复治疗需求评估体系平台。

参考文献:

[1]杨兴平,申美霞.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下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3,(21).

第2篇: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康复评定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201-01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通过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实习实训,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本技能,才能增强职业能力的竞争性和优势性。培养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符合康复治疗技术岗位能力的要求。

1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学年安排学生参观教学医院康复中心,校内实训室,老年康复中心,养老机构等对残疾老年人健康问题,康复医疗机构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1]。第二学年主要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到医疗机构进行课间实习,假期集中见习,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专项技能和综合性项目的能力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化为能力和技能。第四学期的两门专业课程安排给教学医院的老师承担96学时的教学任务。第三学年主要在医疗机构进行为期40周的毕业实习,主要进行学生的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训练。

整个实践教学过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并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逐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有按照职业岗位的专项能力体系来独立设计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才有可能通过实践教学获得系统的岗位技能训练,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2]。

2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订

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相对完善的理论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考试大纲和实纲,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安排相当数量的实践内容,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保证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质量。

3 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每年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外地进行长期或短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定期轮流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取得相关的技术资格证书,积极参加医学教育及学术会议,要求参加会议后及时汇报学习内容,上交书面学习体会,在教研室内通过业务学习,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听课评课等形式,进行相互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学院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坚持“外引内培,专兼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教学医院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专兼职教师队伍[3]。

3.2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传统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综合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情景仿真实践法、自学+辅导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气氛及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调节教学气氛,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测量,平衡协调能力评定,肌力训练,ADL训练,言语功能障碍训练,认知功能障碍训练,辅助技术的训练,摆放,颈椎牵引,腰背部推拿按摩等项目训练,反复练习,力求准确,通过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4]。

3.3 打破学科体系,注重技能培养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课程内容与全国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中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接轨,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培养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4 加强校内康复实训中心内涵建设,强化实践操作

我们按照国际康复理念设计了“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占地1000平方米,开设康复评定实训室、言语认知评定实训室、作业治疗实训室、传统康复治疗室、物理因子治疗室,配备了较为先进的康复仪器设备。康复实训中心面向学生开放,保证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改革了以往的考核方法,加强了技能操作考核,制定了实践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保证学生的实践训练效果,并在综合评分中加大操作考核部分比例(达50%)[5]。

5 利用行业优势,建设良好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应用能力,需要有建设良好的教学实训实习基地。聘请教学医院康复医学科专家及有经验的康复医师担任课程兼职教师,并定期学术开展讲座,兼职教师参与学生的课间实习临床带教工作,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提高实践教学质量[6]。 在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还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克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养的狭隘能力观。二是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要具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发展创新等其他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只有与课外活动如第二课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是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要注重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加强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才能适应现代医学技术的提升和岗位变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永兵,李晖.《康复护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3):271-272.

[2]赵春艳,李敏,高峰.加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W报,2010,8(4):81-83.

[3]谭洁,张泓,曾序求,等.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0(12):8-9.

[4]李莎,郑爱军,罗建国.角色互换法在康复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3):367-369.

第3篇: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特殊教育专业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

 

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

 

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

 

(三)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第4篇: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康复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15-01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围绕培养目标定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启发学生临床康复思维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学习方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通过中医传统康复技能和现代康复治疗技能的双重训练,将中国传统医学和康复医学理论方法融会贯通,培养具有良好的康复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教学改革服从人才素质培养,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2.1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系统性,重视中国传统医学、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专业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相结合,形成中医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相互交融互补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整体观和辨证观的运用。临床课程减少病理学、免疫与微生物学等相关课程的课时,增加中医基础学、神经病学等课程,重点突出康复评定、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言语疗法(ST)、中医传统康复、临床康复等必修课程。注重中医传统康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加强康复实践技能培训,强化学生针灸推拿的理论和技能,充分发挥和凸显中医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点。

进一步优化康复专业课程的设置,调整必修课、选修课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达到1∶1-1.5,做到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并重。结合康复治疗技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为学生讲授能够满足毕业后进行专业技能考试和职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与内容,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培养,开展相关实践操作培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从事临床康复治疗工作,又能从事相关科研工作。

2.2教学内容的改革。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适当删减单纯的康复理论内容,增加学生提问和师生互动环节;增加典型病例讨论内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康复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如观看图片、影像视频资料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实践课程教学的优化:实践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整个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由1名教师示教,2-3位教师分别指导实践,确保实践的效果;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实践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增加病例讨论内容,让学生理解临床康复的操作流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前往医院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增加见习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技能。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形象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场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教师尽己所能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并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贯穿其中。在教学手段上,应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观看图片、视频录像等,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教学网站及师生互动平台,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练习题等相关内容上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行选择预习、练习和复习内容,进一步形象、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有效地弥补实验条件不足、课时量少等方面的缺陷。

4教材建设和改革

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从目前了解情况看,高水平的教材相对缺乏,特别是具有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特色的专业教材非常少。目前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人卫版的康复医学或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材,包括《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评定学》、《运动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物理因子治疗学》、《康复工程学》、《临床康复学》、《社区康复学》等。但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应该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5考核机制的改革

在考核机制的改革中,应该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取消以单纯期末考试闭卷的成绩作为总成绩的考核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制,重视和突出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机制上,将平时测试(课堂提问、作业评分等)、实践考试、笔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依据教学大纲课时分布比例,综合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等计算出总评成绩。在操作考试中,应该体现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笔试中,从题库中抽取考题,实施教考分离,尽量避免人为命题出现的随意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同时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结合,使考核机制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6结语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的医学学科,既要重视引进现代康复技术,也要重视挖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的康复治疗方法,加强中医传统特色康复,推进康复治疗技术的创新。目前,中医传统康复的一些治疗技术已为国外康复医学界所接受,在实践中已取得良好效果,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学科体系也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特点。

我校作为陕西省较早开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已经积累了一些康复专业培养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方面,充分将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的课程相结合,着重康复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和融合,着力培养具有中医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医学特色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争取使中医特色康复成为康复治疗技术的新突破。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将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相结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漫长的工作,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任重而道远。

第5篇: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引言:康复治疗学主要用于培养从事医院康复治疗工作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能够从事康复各科的治疗工作、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社区康复与预防工作,具有分析问题、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具备开展康复医学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1.带教师资队伍的筛选和准备

1.1 建立“教学治疗一体化”的带教队伍:

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要拥有扎实理论知识,熟练规范专业技能,中级以上教学能力强和实践经验丰富兼备的“教学治疗一体化”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实习学生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1]。带教老师需有良好的带教关系,良好带教关系是建立在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良好的沟通上,通过床边案例分析讲解将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治疗实践中进行运用和转化,让理论知识成为实习学生面对临床病患时的自如运用。带教老师应该向实习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正能量的人生观,耐心解答他们的专业和职业发展问题。

1.2 制定明细的教学计划和考核制度

现在的特点我们为每位实习治疗师的实习计划分为:康复评定、运动疗法(骨关节康复治疗组、神经康复治疗组)、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传统康复治疗(推拿,针灸)、言语吞咽治疗、假肢矫形器制作、儿童康复8个实习部门,具体时间安排为康复评定2周,作业疗法6周,神经康复治疗14周,传统康复治疗8周,骨关节康复治疗6周,言语吞咽治疗5周,物力因子治疗4周,儿童康复6周。内容包括理论及技能,理论及技能考试均以实习大纲为参考,总分=理论×0.5+技能×0.5。

1.3 帮助实习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迅速取得家属和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康复治疗的工作的更加顺利。这一特殊性使我们的治疗师在治疗的过程中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长,沟通交流最多,这为形成良好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治疗过程中大家能够相处的更融洽,很好的合作则更利于患者乐意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实习学生普遍较为年轻,为在校学生,接触社会不多,遇事容易着急,不老练,我科在具体的带教实践中,由带教老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病患沟通,在模拟病患沟通中,带教老师将根据实际情况,模拟病患提出各种问题,要交实习学生解答,通过这种方式,在实习学生正式与病患接触前,已经基本掌握了常见的问题和解答方式,有效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变力。之后,带教老师正式让学生独自与患者交流沟通,让病患做到先入为主,让患者认为学生就是他的主管治疗师,从而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2.带教的实施

2.1 通过典型病例的案例分析进行指导和宣教

带教老师让学生先行找类似病例自己评估,找出主要问题,制定治疗方案,运用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带教老师只起启发和引导作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等[2]。学生通过对患者典型病例的综合分析,先做出自己的康复计划,再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修改完善,最后把技术运用到患者的训练中去。

2.2 要求学生主动收集病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在接触病人之前病历,了解病人目前的病情,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文化程度等信息,在跟病人或家属沟通交流时胸有成竹,制定治疗方案时比较接近患者的实际,这样学生较易得到患者和家?俚娜贤?,实习学生得到患者的认同后就会主动积极。在获取新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专业网络网站关注国际康复医学资讯,积极参加本市举办的各种继续教育学习班以及本科室举办的小讲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获取新知识。

2.3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带教老师从总体上把握康复治疗,一方面是指康复科的康复治疗团队,另一方面则是多学科间的一种团队合作模式,我科在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对患者进行超早期的康复治疗,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多学科的合作。更需要我们培养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患者早期治疗时侧重点和恢复期时完全不同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的实习生要从总体上把握康复治疗的概念[3],患者才能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治疗。通过团队的合作可以让患者得到更加全面的康复治疗。

3.考核制度与总结

制定完善的教学考核制度和实习生的考核制度,一方面是带教老师的考核,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在实习带教中实行带教组长负责制,由各带教组长全面负责本部门实习治疗师的实习安排,带教组长定期接受教学秘书的监督与考核,确定严格按照实习大纲要求进行带教,以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实习生的考核,实习生除了各个部门的理论和操作考核外,还对他们平时的小讲课,教学查房做的笔记和心得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以及阅读文献后的感想进行抽查,不按要求不作为者进行严厉批评以及带教老师的评语给予不合格。

第6篇: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 人才 培养方案 构建

一、研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2014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转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2015年2月西昌学院被批准为四川省第一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构建,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的关键,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现状分析

西昌学院体育学院在2008年申办了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主要参照其他院校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结合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资状况。这势必造成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方向不明确、定位不准确。虽经过重新修订,始终没有脱离体育教育专业的束缚和影响,未突出本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本质区别。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时数基本相同、专业选修课合班教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甚至考试内容都是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几乎一样,完全没有区别两个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不同。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扮演一个几不像的角色,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及岗位需求,缺乏就业竞争力。这也是为何我国市场经济越发展,越感觉高校教育问题凸显,人才匮缺的原因。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不明确、课程设置的不科学、教学内容及课时的不合理,严重影响社会体育服务与于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看不到希望,存在很多的不理解、不明白,不知道毕业后自己到底能干什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出现历年报考本专业的人数减少现象。

因此,必须重新制定社会体育与服务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重在为地方、企业、社区培养应用性人才。通过前期的考察调研和与企业的研讨,为适应社会及岗位需求,根据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师资队伍现状及专业特色,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可以在社会体育范围中的商业健身与休闲、体育旅游、公益性大众健身及其相关领域中,从事健身服务、指导、经营、管理及老年运动与康复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规格: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体育健身俱乐部(中心)、游泳池(馆)、社区养老院或学校,从事俱乐部大众健身指导和游泳教练与救生员、老年健身康复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师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和管理工作。

(二)突出应用型及实践性

强调以应用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教学,保持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行“注重实践、强化应用”的培养模式,结合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将实习实训时间纳入教学总体安排。采用集体集中实习方式,让学生实训实践真正落到实处。

(三)构建联合办学模式

1.共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针对健身行业及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了解健身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岗位需求,主动适应地区人才需求。在地方、企业、社区专家参与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预测,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市场和企业的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岗位所需具备的专业技术、技能及综合能力。学校与企业或行业专家一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3.共同实施教学活动。校企共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采用所学专业与相同岗位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用人单位岗前培训,直接上岗。

4.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将职业规划纳入全程教育和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针对企业及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共同编写就业指导实训教材。在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及岗位体验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需求,实习结束后继续签订就业合同,共同寻求和推荐就业岗位。

四、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设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等,是通过所学习的课程和内容完成和达到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职业核心能力、专业素质拓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几个方面进行。特别注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同时结合市场发展及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方向。

(一)通识教育模块

教育部规定全国高校统一执行。包括了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检索、思想及特色理论、应用与写作、中国近代史纲要、军事理论、公益劳动、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业指导,共计11门课程。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块

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重点必修课程,其中专业主干课程是根据市场发展和岗位需求而设置的。通过学习,完全具备作为健身行业服务与管理、教练员及老年运动与康复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同时具备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素质。课程包括了专业理论、专业术科、专业选修、产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理论:人体解剖、运动生理、教育心理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推拿与按摩、社区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导论、健身概论。术科:篮球、足球、排球、田径、游泳、武术、健身健美操、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

专项选修课是就业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通过学习取得专业教练员资质,从事该专业服务与管理及教练员工作。主要包括:健身俱乐部(中心)服务与管理、健身教练、游泳教练与救生、老年健身康复与管理、小球项目(羽毛球、网球、乒乓球)。

产业实习是进入社会市场及企业岗位的体验式工作,了解并熟悉岗位流程及所需知识、技术、技能,同时检测自身需要完善知识,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产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5-7月,集中再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则是毕业生结合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选择性的到健身俱乐部岗位进行的适应性实习,为毕业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安排在第八学期3-6月。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结束前开始。

(三)专业素质拓展模块

通过选修课形式完成。拓展体育知识,开阔视野,一专多能,多渠道就业,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课程包括理论和技术部分。理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社交礼仪、体育产业学、体育市场营销。术科:身体素质及训练方法、体育游戏、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中学说课、专业大联赛、团体操组织与编排。

(四)综合素质提升模块

通过综合素质课程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课程有理论及技术部分。理论: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营养学、体育经济学、康复心理学。术科:基本体操、散打与拳击、太极拳、定向越野、器械健美、瑜伽、轮滑、门球、民族舞蹈。

五、结束语

西昌学院做为四川省首批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起重任。各专业学科需通过不断地摸索、探究和创新,科学合理的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企业岗位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转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夏明忠.新建应用型本科办学特征西昌学院第一届教师能力提升培训讲话,2014.04.

第7篇: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职业能力;推拿按摩;高职高专

自2003年教育部确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启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全国各高校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高潮。课程建设要重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对保健康复的需求急剧增加。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的保健康复类企业和机构,推动了我国保健康复行业的迅猛发展。保健康复类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成为社会上紧缺人才。为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许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开设了保健康复类专业,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服务于保健康复一线岗位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推拿按摩》课程是保健康复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学生掌握本门课程技术的程度关系到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因此,加强《推拿按摩》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时以下几方面内容不可缺少。

一、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精品课程评审标准中,是否具备一流的教学队伍是评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因此必须把教学团队的建设放在首要的地位,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教学成果的积累。要求课程教学团队不仅需要具备精深的理论知识,而且是本行业岗位技术上的行家。只有具有这样高素质教学团队,才能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教学团队中,需要有学术造诣高,在该学科领域影响力强的教学名师作为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要能负责整个课程的组织与安排。同时具备高水平的主讲教师,按一定的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实训教师。整个课程的建设要形成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以主讲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辅导的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学团队。课程的建设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完成。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高度重视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双师”素质教师,完善教师进修和培养机制,以老带新,建设一支学缘、年龄层次和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途径有:通过培训保健康复类企业优秀的技术专家,使之转化为教师,或直接聘请企业一线优秀行家做本课程的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鼓励和选派一批有较高资质的年轻教师进修高层次的学历学位,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要求教师下企业行业学习,提高专业实践技能,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行业资格认证和相应行业的国家考评员认证,切实提高职业技能。

二、课程定位于为区域经济、行业服务,提高职业能力

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其任务是培养应用性技能型职业人才。高职高专的教育要为区域经济服务,要突出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特色,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应紧密依靠社会经济建设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岗位需求而定。高职高专保健康复类专业是针对社会日益需求增多的保健康复类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开设的专业,该专业立足保健康复行业的技术服务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推拿按摩》课程是高职高专保健康复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以培养保健按摩师、康复治疗师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以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培养为课程核心,以职业标准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为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要求掌握娴熟的手法技术,能针对客户不同的情况进行保健康复服务,具有不断拓展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学习专业技能的能力,具有职业岗位转换能力和内涵迁移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侧重实践性教学,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针对培养目标,《推拿按摩》课程的教学内容就要打破常规的系统理论知识的要求,教学内容侧重实践性技能内容的教学,侧重于如何做而不过分探究为什么做。教学内容增加职业、行业标准,增加职业资格认证所必须的理论和技能。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既能参加职业资格考证又能针对客户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保健康复服务。针对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1)基本手法部分,包括保健手法和治疗手法的学习。(2)初、中级保健按摩师职业资格认证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职业技能。(3)企业保健套路的编排方法和熟练编排套路及运用。(4)特色套路的学习与拓展。(5)局部保健康复治疗。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提炼与整合,删除课程传统的基础理论性过强的内容,增加了行业、企业最新研究成果,重构了具有职业岗位群特色的职业技能及理论知识,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重构后的教学内容,既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为学生后续获取专业知识能力打下了基础。整个教学内容体现了职业性和实践性、先进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也是体现精品课程特色的重要环节。高职高专课程的教学过程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需求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进行边学边练的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或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组织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推拿按摩》课程的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情景教学、顶岗学习、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实训等。改变过去呆板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如通过项目教学法,把基本手法的学习融入项目中学习和练习,不再单纯为学基本手法而教基本手法,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教学。通过这样改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懂得在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法,避免了死记硬背,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情景教学法,学生掌握客户不同的体征采用不同的保健康复手段和方案,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精品课程评审中要求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推拿按摩》课程在教学中有些不好在真实的环境中教学,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如许多穴位的位置和点按的力度,学生往往掌握不准,用传统方法讲授显得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对这部分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地表现出来。一些局部保健治疗的技术也可以通过人体模型,通过电脑和教学软件进行仿真操作,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和仿真性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而不必到企业实验实训。建立并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可在不同时间、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通过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设职业性、前沿性的立体化教材

精品课程的教材除了选用国家统编的优质教材外,应该加强专业教材的建设。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教材的内容应该是前沿的、一流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符合教学内容要求。教材的建设者应该包括行业职业专家和本专业的专家。按照“必需、够用和实用”的原则对传统的教材进行彻底的职业化提炼和整合,内容应包括职业标准内容,要体现行业发展前沿的部分,打破学科体系中的系统化、完整化,体现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的需求,删除不必要的系统性基础性过强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能满足职业要求和职业技能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要求。除传统的纸质教材外,还应有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并能反映国内外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职业的适用性。

目前有关《推拿按摩》的教材很多,但是多数是本科院校或短期培训的教材,与高职高专特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及套路都有所脱节。为了加强教材的职业性和前沿性,组织行业和专业的专家编写专业教材,教材的内容包括企业套路、局部保健和特色保健套路的知识,同时还包括职业资格认证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除了纸质教材,还配套电子教材和实训教材、电子教案及练习和情景案例库等。

六、注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

当前高职高专的教育特别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如成立产学研结合委员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组织,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教师下到企业锻炼学习,充实实践能力;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加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是校企紧密合作的良好方式。此外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足够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从认知实习到生产实习、从顶岗实习到就业相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网络,建立完善的校外实习管理制度,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认知阶段,就可以安排学生到保健康复企业见习,通过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使学生对本专业和本门课程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整个保健康复工作的流程有整体印象。在手法和套路的学习阶段、企业的带教教师针对不同客户的情况给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在强化学生专项技能学习阶段,在企业安排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强化学生实操训练。顶岗实习阶段,企业教师主要是对学生的保健康复前的准备、设计的方案、手法技术及与客户的沟通等过程给予把关与指导,通过点评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企业与学校的工学结合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人力、技术和物质资源等多样化的方式直接参与、支持学校教育。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制订。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提出专业调整方案,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技能训练大纲等,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通过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既提供了学生实景学习技能场所,又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解决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学生毕业后表现优秀者就可以直接留在企业就业,解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 韩震.创建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28-29.

[2] 首珩.高职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内涵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8-991.

[3] 屠群峰.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分析及建设方向[J].职教论坛,2009,4(下):9-12.

第8篇: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 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及能力的提高,公众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日益重视,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否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水平。而目前护理人员的教育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需要,因此只有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使患者彻底改变不良习惯,采纳新的健康行为。

1 转变观念,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意识

1.1 转变管理观念,建立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医院应高度重视,把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列为医院工作范围,开展长期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施、有评价的全院性健康教育工作。在未来的医院中,有无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系统,将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化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健康教育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

1.2 转变护理观,树立护理服务意识 护理人员要从狭义的传统的护理中跳出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上来约束,

进入全新的具有现代健康观,现代医学观、整体观、系统观、社会观、心理观、预防观的“大护理观”。现代医学和健康观念的变化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树立护理服务意识。在医疗护理实践中,护士的任务就是如何提供护理服务的。只有确立了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才能在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因此,护理人员通过转变观念,提高对护理工作的全面认识,是有效开展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2 优化护理流程 ,提高护理质量

2.1 护理流程再造的目标 流程设计应充分集思广义,充分考虑设定的目标,以及流程设计所必须达到的输出要求,将目标和一些想法、通过护理流程加以实现,同时考虑到医院实际情况,设计出与流程改进方案相配套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医院文化方面的保证体系。只有以流程改进为核心,形成系统的护理流程再造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四大目标:一是简化、整合护理业务流程,由专人提供整体护理,提高运作效率;二是挖掘人的潜能,降低服务成本;三是满足患者需要,提高满意度;四是保持竞争优势,取得合理效益。

2.2 护理流程的四大要素 进行护理流程再造必须了解流程过程中的四大要素:(1)人,即护理活动的执行者护士;(2)活动,护士在流程中做了什么。如何去做;(3)护理活动的连接方式,起点、终点,串联并联与交叉,还有反馈结构;(4)护理活动的技术方式,是否使用护理高新技术和计算机。流程效果取决于流程设计。合格的执行人员与适合的运行环境[3]。

3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培养,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

3.1 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培训 由于健康教育对许多护士来讲,是一个全 新的知识和技能领域,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才能够胜任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如培训班、自考、外出进修等,护理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文化积淀更加深厚,更好适应健康教育的需要。

3.2 加强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 沟通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工作。在与患者沟通时,要注意积极倾听,尊重患者权力,语言有针对性,使用恰当语气、语调、力求适时适度、通俗易懂。在患者沟通中,护士通过自己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及耐心,来创造一个充分信任感的气氛,并通过自己扎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增加患者信任感,与患者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护士才能准确收集到患者的相关信息,及时解疑答惑,解决患者所需。

3.3加强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评判性思维是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作出合理性的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能正确进行取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护理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护理人员要面临各种复杂的抉择,而评判性思维是认识过程更合理的保证。护理人员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有意识的学习开放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性思维的自信等,以使自己能成为在复杂护理环境中进行正确选择人才。

第9篇: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摘要】本文以高等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实际任务、人才准入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职业等级考试等因素,对康复疗法评定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进行探索。

【关键词】康复评定技术;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治疗前有赖于依靠康复评定技术对患者进行功能障碍作出的客观、准确评定来指导康复治疗计划的制订,康复治疗效果的评价也有赖于康复评定技术。可以说,康复治疗始于评定技术,止于评定技术[1]。因此,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学好康复治疗学的关键课程之一。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康复评定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独立完成临床常见功能障碍的评定操作。为了促进高职《康复评定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笔者多年高职教学的一些经验,本文就《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发表一点思考性的意见。

1 合理构建《康复评定技术》课程体系

《康复评定技术》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康复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学会采集、归纳,综合分析客观资料,提出符合障碍本质的结论。为预防和治疗功能障碍提出依据,也为各种康复疗法的实施奠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重点及难点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风向标来组织知识结构,同时注重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治疗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患者制订康复计划的正确与否,有赖于治疗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评定。评定的内容包括检查与测量、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确定障碍学诊断[2]。根据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可将课程内容分为物理疗法评定、作业疗法评定、言语功能评定三大主要知识体系,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

2 加强教学改革力度

2.1 教学资料的配备:①选用合适的教材 适宜的教材对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国内开设《康复评定技术》的历史不长,教材很不统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更不用说,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高职的教学特点是突出实践性和技能训练,但已有的适合高职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康复评定技术》教学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②实用的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实用为原则,重点介绍并着重讲解与学生就业关系密切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配备了大量的课程教学资料,如我们参考有关专业资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了《康复评定技术》讲义、《康复评定习题集》、《康复评定案例集》等,从而保证了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

2.2 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3],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将理论联系实际,主要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讲授法、学导法、病例教学法、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讨论教学法等。教学的实施应主要以病例教学法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病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病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病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

2.3 教学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保证之一,因此也是《康复评定技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只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加强《康复评定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开展操作性教学法,校内外实训和实习相结合,在毕业实习安排中,制定《康复评定技术》实纲等途径实现。高职教育采用职业实践导向课程模式,这决定了课程设置必须重视校内实训教学。在改革中,要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努力探索两者的交汇点,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康复评定技术》是高职社区康复专业的重要技能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安排教学计划时,理论课与实践课应按1:1的比例,教学中应以实训课为重点,尽量将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训任务之中[6]。尽管没有真实的患者,但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让一位同学扮治疗师,另一同学扮患者。或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模拟教学。

2.4 考试方式: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根据《康复评定技术》课程特点,我们对考试形式和内容进行调整,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作业提问、小测验组成,占40%)和考试成绩(占60%)构成,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又分别由理论成绩(占50%)和技能操作成绩(占50%)构成。理论考核的形式可以是笔试、面试等,技能操作考核的形式可以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

3 改善校内康复评定实验条件

康复评定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是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5,6]。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条件应不落后于国内同行业的目前状况。 因此,改善康复评定实验条件应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点。

总之,高职《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专业改革的关键和基础,影响着专业的培养方向。特别是重点课程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定位。《康复评定技术》是高职社区康复专业的重点课程,也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参考文献

[1] 陈庆亮,王小燕,倪刚.高职《康复评定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探讨.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8):799─800.

[2] 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的基本编写思路和特色.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80─681.

[3] 肖昆.优化医学专科课程结构,培养应用性人才.广州医学院学报,1999,27(1)27─28.

[4] 杨大鉴,胃方元,干锦华.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对康复医学的学习兴趣.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6):502.

[5]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职工医学院.发展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策略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