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精选(九篇)

思想政治教育技术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技术 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20-03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的系统理解

技术指进行生产活动或其他活动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是指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任务、要求和性质,为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的目标、强化其功能、保证其质量,在高校思想政治实践中采取的一切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的总和。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必然要明晰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范畴。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方法,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应包括三个子系统:(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体系的建构。其基本内容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计划、组织、机制等,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实际,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可以阐述为高校思想政治目标论管理、高校思想政治组织论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方法论管理。(2)对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人员的管理。其基本内容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的任用、培养、考核等,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不仅包括在行政系统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教辅人员、还包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学生干部队伍。(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的管理。

在明晰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范畴的基础上,系统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管理技术,集中探索和阐述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系统中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技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队伍管理的技术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过程管理的技术,以作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研究水平的落脚点,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实效性提供技术支持。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21世纪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与国际社会全方位的交流更加频繁,以各种方式流入我国的西方政治、文化思潮的影响加大,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也面临新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多元化和传递网络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的同时,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产生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在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网络信息量之大、信息传递速度之快、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对以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这样国际风云变幻、信息多样和交流网络化的条件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与高校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内部不够完善

主要体现为:(1)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来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理论体系不够完善;(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队伍参差不齐。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和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其存在队伍不稳定、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存在知识和业务技能上的缺陷;(3)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务过程中的技术有待提高,管理创新能力不强,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效果难以保证。此外,目前学校思想政治还存在着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集体受教多、因人施教少等不足,实效性不够,各阶段的思想政治重点和特色不清晰,影响了思想政治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 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管理技术是高校思想政治管理体系中实用性最强,最贴近实际,对高校思想政治效果影响最直接的要素,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研究最薄弱的领域。应对新形势、新问题,需从大局出发,克服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管理中的理论体系的建构技术、队伍管理的技术和过程管理的技术。要把握思想政治实施方向,优选思想政治内容、方法和途径,减少或纠正思想政治偏差,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体系的技术

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技术,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方法,从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理论的方法论、目标论、组织论三个方面来确实提高其技术。

第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论的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是一个围绕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进行管理活动的系统工程,要根据党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出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根据总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和个人考核的依据。其主要环节包括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目标系统、组织好思想政治目标的实施、依据事先确定的目标做好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检查和评估,如此循环反复,构成一个有序的思想政治目标管理的过程。

第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论的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的思想政治组织机构,使组织成员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怎样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结构,是高校组织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切实提高其思想政治组织管理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组织设计上要遵循分工协调和权责相称原则:在设计思想政治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时,做到职能与目标的统一、政令统一,既要明确规定每一管理层次和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做到各司其职,又要赋予其完成自己职责所必需的管理权限,避免责任落空或“瞎指挥”。

第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论的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论,就是指导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体实践的管理观念,它提供的不是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思维方法。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有助于改善学校的思想政治管理,促进学校思想政治管理的现代化。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技术,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决策、自我调节、信息反馈和考核评价几个部分着手。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管理中运用各种方法,从管理科学角度,引入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和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2.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技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选拔、培养、激励、指导、引导、促进和鼓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能,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切实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培养、考核抓起,提高其技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提供人才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不仅包括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如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书记、辅导员等,还包括学生干部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学生干部是一支重要力量,在此过程中他们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入口,把好入口关是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基础,建立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队伍管理机制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育人是用人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通过自学和实际工作锻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高校也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教育、培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考核,科学设计考核方案,根据科学公正的考核标准,让思想政治工作者明确自身的优缺点及其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要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制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日常管理,严格考核。考核结果要与职位聘任、晋级挂钩。考核内容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程序等,考核优秀者列入学校先进个人的评选序列,并给予奖励。当然,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时也可能会犯错,要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技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诸要素加以监测、改善、控制,使之达到良好状态的过程。正确运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技术,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技术。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可缺少的途径,思想政治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教育和控制等管理职能要通过沟通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沟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沟通技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技术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沟通,要达到交流、加强了解、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目的。为了使沟通收到预期效果,掌握沟通技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善于把握沟通的最佳时机。当发现有某些问题的预兆或者刚发生时,要及时沟通,不失时机地通过沟通解决,不使势态扩大。(2)善于选择合适的场合和方式。在注重沟通的说理性、原则性的同时,也注意恰当地选择沟通的场合和方式,发挥环境的特色心理作用,会使沟通事半功倍。(3)要善于控制沟通中的情绪。沟通既是思想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合理地控制情绪、调动感情是使沟通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4)要善于倾听。沟通的本质是交流信息,表达是向外传递信息,倾听是向内获取信息。要真诚地倾听他人讲话,要集中注意力,鼓励对方表达心声,并善于从他人的谈话中学习。

沟通的方法,异彩纷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结合自己的工作,灵活地加以运用,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沟通技术。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授权技术。授权的本质是责任、义务与权利的分解和下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不同层级有不同的职权,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素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即时性,使授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授权是管理人的重要任务之一,有效的授权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技巧。授权过程进行得是否科学、恰当,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必须掌握和不断提高授权的技术。

上级领导要克服授权的思想障碍,选择、培养被授权者,并给予鼓励及协助,扶持他们提高本领、用好权力,做到授权权利、承担责任、应得利益的统一。下级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辅导员,常常接受上级的授权,面对多变的、复杂的实际问题,果断、独立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辅导员一方面在接受上级的授权的同时,自己也应该认真学习和把握授权的技术,善于培养学生干部,让自己的一部分权利授予学生干部,让学生干部的队伍形成一个网络。当然,下级在大胆工作、不断创新、积极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同时,要主动向上级传递工作信息,接受上级的指导与监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授权技术掌握好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疏导工作和人文关怀就时时都在,进而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涉及面广,既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本质、原理、内容和机制的实现,依赖于管理技术的落实和提高。因此,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作了系统的理解后,对其三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理论技术、队伍管理技术和实施过程管理技术作了些探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升华、创新发展,从而提出更好的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新华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吴起华.高校德育管理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范文

【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非语言技术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并非只是说和听、问和答的过程,更是语言内容和非语言行为交互作用而达成的。许多时候,目光注视、形体动作、声音特征等非语言行为所表达的信息比语言表达的信息更多、更准确、更真实,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借鉴和正确地运用心理疏导中的非语言技术。

一、目光注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传情达意,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主要是依靠眼神(即目光语言)。在个别教育时,根据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卡鲁的研究,教育者要想将自己的思想、意见成功地传达给对方,并与被教育者形成情感互动,则与对方眼与眼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30至50公分最为适当。如果教育者在讲话时目光总是游离不定,这表明其内心慌张不安,对方会对其教育产生怀疑;如果教育者一味指责,只偶尔用目光扫一下对方,对方会觉得自己在教育者的心中是无足轻重的人物,自尊心会受到挫伤;如果教育者不能坦率地面对对方的目光,对方会认为教育者心中有鬼,谈话不够真诚;如果在交谈时教育者总是凝视对方,又会使其感到咄咄逼人、拘谨甚至产生反感情绪。所以教育者时而看一眼对方,会使对方感到愉快,但一定要掌握好目光的方向、注视的频度及目光接触时间的长短。目光应当柔和、平随,不应长时间凝视对方目光,尤其是在异性之间更是如此。

在集体教育时,教育者的目光既要充满信心和活力,又要以前视为主并统摄全场。前视为主,统摄全场,可以使更多的听众认为"他是在对我讲话"。前视并不排除环视,即视线有意识地环顾全场,实际上这是一种短暂的现场调查,可获知听众的听课状态,及时对教育的内容形式等做出调整。环视的左右扫动或前后移动不宜太频繁,否则会使人形成心慌甚至油滑的印象。

二、形体动作

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形体动作对有声言语起到强化、补充、修饰的作用。主要包括身姿和手势。教育者应遵循的原则应是使自己的身体语言与有声语言相协调融入到互动过程中,以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

正确运用身躯姿态。教育者在倾听对方谈想法时,应面对对方,身体略微倾向于他,适时地点头微笑,以给对方鼓励。用闭目养神或默读其他书籍、材料的方式来冷淡对方,会使对方产生压抑、难看之感,甚至产生对抗心理。另外,在受教育者面前不必正襟危坐,但应注意姿态端正,不宜过于随便。如有些教育者在被教育者面前翘起腿,这是可以的,但翘起的腿抖动不停会让来访者心烦意乱。总的原则是,在交谈中,身体既要真正表现出自在自如,又表现出对对方的真切关注。

正确运用手势。教育者正确运用手势时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手势应当准确、恰当地传情达意。手势语的表达必须同带有情感的有声语言协调一致,同时应当符合大家的习惯,简单明了。二是手势应当协调、自然得体。在说服教育中,要根据谈话的情景和内容做出相应手势,手势太少会显得呆滞死板,缺乏生气和感染力。手势过多会让人感到别扭,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影响教育效果。三是注意克服手势"语病"。常见手势语病有讲话时揉眼睛,抠鼻子,挖耳朵,或用手指直指对方等,这些消极的手势犹如有声语中的废话、脏话,会在对方心里产生消极影响,损害教育者的形象,影响讲话内容的说服力。

三、声音特征

声音特征指说话的音量、语调、语速等。这些特征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均会产生影响。音量,是指声音的响亮程度。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卡鲁经试验指出:要将自己的思想、意见成功地传达给对方,应注意让自己说话的声音低沉而稳健。这种绝招,用来应对"来势凶猛、大喊大叫"的粗鲁人物,有助于稳定对方的情绪,化矛盾为祥和。在个别教育时,有经验的教育者善于轻声说"大话",把分量体现在内容和语气上。在集体教育时,要考虑课堂的大小,以及内容的需要,适当放开音量。音量太小,听众听不清讲话的内容,思想就会开小差。但音量也不宜过大,只要后排的听众能听清即可。

语调是一种主要的副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用同一种语调说话会使注意力减弱甚至完全丧失,使听者昏昏欲睡,而周期地改变语调则能持续吸引听者的注意。语调变化要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有时似高山瀑布,奔腾而下;有时如小溪流水,委婉而来;有时似珠落玉盘,清晰而明快;有时如银屏炸破,水浆迸出。总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应坚持"以情托声"的原则,使语言富有弹性变化。

语速是指言语的快慢缓急。心理学感觉适应规律表明:要使听者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最好以每分钟150至200个音节为宜。当然,语速在特定情况下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内容加快或减慢:一般用于表达震怒、兴奋、激昂等情绪时,可快;用于表达沉郁、沮丧、悲哀、思索、亲切等情感时,应慢;讲述急剧发展变化的场面,要快;讲述平静缓和的场面,要慢;一般叙述时,可快;涉及阐述时要慢,这样便于受教育者理解和记忆。总之,不论个别教育还是集体教育,对语速的掌握应快慢结合,错落有致。做到快而不乱,吐字清晰;慢而不断,不松懈乏味,使听者始终处于高度的注意状态,以增强教育效果。

四、距离和角度

交谈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和相对角度也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行为。

每个人都有一个无形的空间,以保持自己的独立、安全和隐私。交谈中,双方相距太远会使受教育者产生冷漠、疏远、孤独的感觉;相距太近,又会使其局促不安。双方距离的适宜性,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要根据不同的性别、社会地位、不同的性格、受教育者不同的情绪选择距离。

双方位置的角度以互成直角较好。如果面对面而坐,会使双方有压迫感,形成竞争或防范的严肃气氛,暗示着主从关系或上下级关系,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宜采取这种坐向。互成直角的坐向使双方目光投射自由,能够消除不安和紧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采取这种坐向可取得较好效果。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范文

关键词: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论析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沿问题,它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前途,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不足,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路径,以求教于学界。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现状

现代性问题是西方哲学界研究的炙热话题,现代性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面临的困境以及规避风险所实施的路径等方面展开。近几年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出发,不同的学者所持观点不同,但都试图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边界意识,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分的现代化理论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遭遇冲突的过程”〔1〕。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形态来描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结构要素的现代性与整体功能现代性的统一”〔2〕。第三,从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立足点,认为“现代性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崇尚人的自立、维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正当利益、注重人的能力发挥”〔3〕,该论点基于哲学的现代性视野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也有学者从现代性题域出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主要是指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群体心性结构及其文化制度的质形变化”〔4〕。以上几种观点,分别从不同侧面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分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哲学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其内涵,似乎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位特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还聚焦现代性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方式、权威、目的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其一,现代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面临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出现了偏离要求、价值弱化等倾向”〔5〕。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裹挟着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给我们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强大的冲击”〔6〕。也有学者指出,由于“现代社会分化型的社会结构锻造了多元的异质性的社会主体,在价值观领域引发了价值思潮的多元化。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直接影响是,难以在利益分化、思想观念冲突的异质人群中开展以主导性思想观念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7〕。其二,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内容。有学者认为,流行文化的“商业性对政治性的冲击、娱乐性对严肃性的冲击”〔8〕。孙其昂教授指出,“现代性催生了浮躁,解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稳定性”〔9〕。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性已成为一种强势话语和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10〕。其三,现代性挑战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学者提出,“理论教育就成为主导性文化得以传播的主要方式。然而,在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浸润下的青少年却形成了喜欢读图、热衷于追星、满足于文化消费的感官刺激的感性认知方式,对理论教育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11〕。也有学者指出,“人的现代性困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宏大叙事的生存危机。”也就是说,“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奉献或追求崇高,就可能会被当作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而遭人抵制”〔12〕。其四,现代性威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权威。有学者指出,“社会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稳定性”,以及“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多元选择干扰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塑造”〔13〕。也有学者提出,“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社会运行,不是不需要权威,而是需要新型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已经丧失了传统社会那种权威,需要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14〕。其五,现代性迫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转换。戴锐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的反思性的必然结果”〔15〕。基于上述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在阐释这些挑战和危机的时候,现有研究欠缺相应的方法论自觉和经验科学的支撑,不少研究结论来自于经验直觉,还有的流于哲学性的抽象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还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规避。思想政治教育深陷现代性的困境,学者们积极面对困境并提出规避现代性风险的路径,主要从内容、方法、权威、目的等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规避现代性的挑战。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革新。孙其昂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要重构政治,实现新旧政治的生态结合”〔16〕。戴锐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富有时代性和超前性、预见性〔17〕。也有学者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增强,单一的思想政治主导已经无法适应这一现实,建构多层次的主导内容成为必然”〔18〕。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学者提出,“应改变理论教育和社会动员的传统做法,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9〕。有学者也强调“注重内隐型、渗透式、合乎人性的教育方式”〔20〕。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应从先在赋予到现场后置的权威生成机制转型”〔21〕。有学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生成和维持的,它是运动中生成的‘认同’”〔22〕。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转型研究。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环境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向主体本位的目的观转变”〔23〕。另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关注人的现实需求、关注人的心灵需要,将个人的幸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24〕。此外,有学者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现代性与功能现代性的有机统一,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现代性,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代性在内的系统的整体现代性”〔25〕。综合以上观点,关于规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措施探究多以逻辑推理为主,较少运用经验科学开展实证性调查研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所面对的理论与现实困境,通过理性思维的推导和演绎,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现代性风险的反思活动,凸显了学者们高度的问题意识,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时代性与预见性。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研究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视角和理论资源,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处于哲学的现代性视域之中,邢晓红认为,“来自法国启蒙运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构成了现代性的基本内容,现代性的核心理念是主体性、理性和自由主义”〔26〕。学者们主要运用哲学现代性理论展开分析,将其直接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机械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中冠以“现代性”之名,比如,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理论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的现代化视为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重要指标,缺乏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本身的思考。沿此路径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的现代性两张皮的现象,研究呈现碎片化、标签化趋势,从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现代性理论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次,研究以现实问题为主导,缺少应有的方法论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秉持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中的现实困境,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然而却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缺乏应有的理论性与预见性。戴锐教授指出,“内容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应当说这些与‘现代性’所要求的反思与创新是相关的,但更准确地说,它们并不是创新本身,而只是创新的手段或途径”〔27〕。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理论具有直观性和现实性,相对于解决目前短暂性问题是有针对性的,但从根源上无法提供长远的、全局性的理论指导。由于缺乏从整体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直接作为现代性研究的对象,缺失现代性的反思意识,因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对实际工作的亦步亦趋,丧失理论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领域中尚存在大量本不属于该领域的现实问题,最终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出现“种了别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后果。再次,研究以传统与现代二元分离为立场,缺乏历史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主要背景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转型,学界主要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二元分离的立场展开研究,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然状态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的两个极端,缺乏对两者之间过渡阶段的研究。有学者虽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处于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演变过程中,属于过渡阶段〔28〕,但并未有学者运用历史社会学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过渡阶段中的理论与实践,仍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探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转型的关键参照物,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似乎是在历史中突然出现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的研究如果不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为基础,那就不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发展,不能贯彻辩证法的发展原则,只能形成静态的、抽象的、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般范畴体系。”〔29〕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领域中,若缺失历史的研究维度,也会形成一系列机械的、盲目的、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将无法准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整体性面貌。最后,现有研究以逻辑推理为主,缺乏经验科学的支撑。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多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主要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结论,这往往会导致提出的阐释方案、对策路径呈现一般化与教条式的形态,未能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做出新的贡献。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较少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学者们往往将“想当然的”直接转化为“现代性的”,可能导致陈旧的或者空泛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结论。因此,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本质内涵,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研究中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这才能为进一步的逻辑推理提供必要的经验科学支撑。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主要以线性思维为主,缺乏多面性、立体化的非线性思维,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问题与对策是一对一的亦步亦趋的局面,无法真正适应多变性的社会现代化的客观发展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新构思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应紧跟社会科学研究的步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化。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的问题出发,我们认为,应努力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要向生活世界开放,致力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所面对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使人们生成现代的政治观念意识。人是实践活动中的社会人,因而我们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时,应从社会生活世界出发,思考人的政治观念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动态,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如果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认真审视和对人的生活世界中主观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将会在理论领域中故步自封,导致研究内容的僵化与研究成果缺乏现实价值。其次,建构体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为自觉抛弃对现实性问题亦步亦趋式的追问与解答,应主动建构相对独立的理论脉络,按照规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学者们应将研究的关注点聚焦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矛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思维方法等方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体系化研究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多重关系,有助于有效应对现代性风险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最后,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经验事实的概况。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对历史事实不够重视的困境,我们应积极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第一手的真实可靠的资料,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历史事实开展经验事实的陈述和归纳,避免孤立地运用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所呈现的原因与对策的抽象性与盲目性。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发展进程中,从以上观点着手工作,真正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发展理路,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16〕〔2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427,435,423.

〔2〕〔5〕〔25〕〔26〕邢晓红.构建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0,53,133,9.

〔3〕刘翠玉.现代性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6):23.

〔4〕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论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5.

〔6〕鄢本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代困境及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40.

〔7〕叶方兴.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建构的起点〔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6.

〔8〕〔11〕〔18〕〔19〕李辉.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3,3,4,4.

〔9〕〔14〕〔2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72,273,275.

〔10〕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批判论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16.

〔12〕蒋红群.论现代性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形式的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1(9):27.

〔13〕〔21〕双传学,范美香.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现代转型〔J〕.探索,2015(2):132,134.

〔15〕〔17〕〔23〕〔27〕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与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2004(2):143,144,143,143.

〔20〕〔24〕闫小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及超越〔J〕.学理论,2010(7):167,167.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范文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对策

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种,像一把“双刃剑”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要采取加速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善对国际互联网的联网管理、建立严格的信息管理体制、构建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等措施,认清网络技术的特点,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顺利的开展。

一、网络的特点

1.开放性与共享性

网络上信息的交流是全球性的,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界限。成千上万的信息资源公布在全球数百万计算机上,由先进的信息网络联结成一个开放的整体,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网上共享资源、自由交流。这种开放性与共享性使得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的碰撞与融合成为可能。

2.自由性与平等性

互联网技术建立在所有电脑用户平等的理念之上,只要具备基本的硬件条件,不同年龄、志趣、种族、民族、国籍、、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生活习俗的人,都可以在网络社会中自由穿梭,可以无拘无束地获取、制造和传播信息。网络的这种没有国际疆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长者权威的近乎于完全的自由与平等,使得众多崇尚自我,标举创新的现代人乐此不疲,迷恋其中。

3.便捷性与高效性

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人们可以不必按照传统方式获取信息、接受教育,而可以从任何一个信息终端随时获取和迅速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讲,网络是一个便捷和高效的工具。

4.生动性与互动性

网络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的特点,形象生动,易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尤其是网络的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场景,为人们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为增强人与人之间、人与网络之间的互动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网络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科学,但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方面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大量鲜活而真实的信息,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又对我们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意识形态体系形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可以动摇和改变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威胁到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进行。所以我们对于网络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正确看待。

1.网络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⑴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提供了条件

互联网传播是一种分布式网状传播结构,这种传播结构使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自由性与平等性、便捷性与高效性、生动性与互动性等特性。开放性与共享性使它的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信息,所有网结生产、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型方式流入网络之中,因而人们可以共享且可以自主地选择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生动性与互动型使数以万计的受众可以同时直接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交互的局限性; 自由性与平等性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快捷性与高效性则为人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多自由可支配的时间。

⑵网络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互联网能够真正将全球不同社会、不同种族的文化信息“一网打尽”,实现文化信息的全球一体化。并且,互联网上所有文化产品的供应都没有配额,不受数量的限制,也不受供应时间的限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很难走向社会化,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资源稀缺。二是提供了途径、方式和方法。随着各种局域网、城域网同部级现有的四大骨干网络(即中国公众多媒体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金桥信息网)相连通,并通过电信部门的四个出口与因特网相连, 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初步形成了多途径、多形式的立体式格局。

⑶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自主选择提供了条件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虚拟世界。在虚拟环境中,网民的真实身份被虚拟化了,网民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吸收是一种自主选择,而现实中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说教式的灌输,内容枯燥,过于抽象,只是一种纯粹的知识获取,很难使学生内化。而网络则增加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自主性,提高了教育的实效。

2.网络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⑴给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完全打破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使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联系起来。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大量鲜活而真实的信息,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理念,但同时在网络环境中借助虚拟技术帮助,可以使人们的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得以隐藏和篡改。如果没有相当高的是非辨别力和道德约束力,面对网上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网民的心理将得到极大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甚至可以动摇和改变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⑵污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在给网民带来大量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信息和不良影响,比如色情暴力、虚假信息、经济诈骗、“黑客”侵入和传播病毒等。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网络的色情污染已经无处不在,无奇不有,严重腐蚀着广大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另外,暴力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也不容忽视,多用户地牢游戏存在着严重的暴力倾向,而众多的游戏玩家正是在这种刺激和充满诱惑力的游戏中暴力倾向得到加强。有研究显示,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会使得人变得孤僻、脾气暴躁,攻击性增加。色情和暴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还没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会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在网络上通过提供制造恐怖的信息和发恐怖事件来敲诈、勒索的事已不少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现在网络攻击和谩骂正在成为互联网的一种风格,黑客的攻击也到了“谈黑色变”的地步。众多的黑客以摧毁别人的站点为乐。而在互联网的聊天室和BBS,人们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并报复着漠不相识的人,这种随便的侮辱和谩骂,故意的挑衅,使得网络空间充满火药味。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污染着互联网的环境。这些现象都严重污染着思想政治教育环体,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不良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我们也可以发现,由于素质教育暂时还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现实的道德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有限,这使得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也会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环境中的顺利开展。

三、提高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尽量增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空间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信息。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应该利用一些机会尽可能多的在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汇到其它网络信息之中,力争让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给网络上的人们,争取最大化的占领网络信息空间。因为依据新闻传播学的原理,大批量的同类信息一定会影响信息接受者的判断,一定会对信息接受的思想和意识产生强化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应该尽量增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空间,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加强网络的制度化管理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治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网络环境,这是基础工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在给网民带来大量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信息和不良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在网络环境下顺利进行,需要维护好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这就要借助制度的强制性,特别是法律法规的限制,加强网络的制度化管理。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网络主动对客体进行引导和启发

网络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已大为减少,但在虚拟空间通过网络的主客体的交流却是另外一种“面对面”。在这种网络交流中,教育客体能更真实地向教育主体表达思想,教育主体也就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主动与客体进行网上交流,可以通过进入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与众多教育客体直接对话,可以通过QQ与个别教育客体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主题引发教育客体的集体讨论与思考。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针对网络环境下灌输式教育机会减少而采取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同时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生动化也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选择的自主性,能够更好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4.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利用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自由性与平等性、便捷性与高效性、生动性与互动性等特性,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以之为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空间,延伸了时间,扩大了覆盖面,提高了时效性,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召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者应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传播两方面的规律,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改善,力争建设好一大批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在良好、文明的网络环境中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2001.6

[2] 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2008.4

[3] 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J].思想・理沦・教育,2000.4

[4] 黄东桂.关于网络社会的伦理思考[J].学术论坛,2000.6

[5] 徐飞.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与发展的趋势[J].求实,1999.11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 作用

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是由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以及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的。受教育者则是客体,因此,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仅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作用。这种观点的典型表现是“我讲你听,我大你通”的单向灌输模式,其工作方式往往是不分对象,一刀切、一锅煮、一律化,要教育对象“老实听话”、机械模仿。而在互联网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教育主体完成了其时代角色的转变,由主体半主体化、主体非主体化再到三者并立而不悖;在互联网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去被认为是高高在上实行思想灌输的思想权威不再只是教育主体,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制造、传播和监控互联网信息,兼有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身份,从而导致主体半主体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互联网上信息的制造、传播者是具有高新技术和广博知识的人群,具有不确定身份,并不只是思想灌输的权威,他们和教育客体的地位是相等的,不是上级与下级、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发表在BBS(电子公告)上的思想也并不是“说服”,而是“影响”、“引导”、“启发”,于是,主体非主体化了。事实上,互联网无形地分割了思想政治教育“权”,导致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自发整合,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接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碰撞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学习者自己操纵计算机浏览组织者提供的学习软件,本质上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说教”为自由浏览,学习方式由过去的一方念一方听的“听觉二维”变成自己有选择地看的“视觉三维”,学习内容由过去的一个层次的文件变成多层次的大量文章、图文并茂的各种资料,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另外,在大量的学习资料之间,再穿插大量生动健康的娱乐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松弛有度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的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从而大大增强了教育的高效化。

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往往处于一种信息优势和经验优势地位,具有了这些优势,再加上其他因素的作用,教育主体容易树立起威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方式上就体现为“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在这种方式下,没有受教育者在表达思想上的自主性,犹如没有平等一样,也难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而在互联网条件下,教育主体的信息优势、经验优势至少是部分丧失,在受教育者面前不能再以权威者自居,而是与受教育者平等交流,增强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正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民主化的前提条件。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正迅速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联网也应运而生。物联网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静态的课堂灌输为主渠道,导致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效果不佳。因此,在高校现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充分利用最新技术构建一个应用更加广泛的校园物联网,突破以往校园区域范围内的信息应用和教学管理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1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直接与各类传感器相连,不需要人通过键盘输入信息,而自动获取信息,并进行自动处理。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物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交互性和及时性、全方位性、广泛性、虚拟性、普及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提供了与信息时代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的空间,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资费的降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越来越普遍,上网成为大学生普遍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有调查显示,有90%多的学生上过网,近一半的学生经常上网,他们利用网络收发邮件、聊天交友、下载软件、玩游戏、查找招聘信息、网购、网上听音乐、浏览电影等,并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网络帮助大学生获得了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物联网教学提供了可能。

网络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广泛而又强烈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接触的价值观念复杂化和多样化,不同文化的传播和碰撞等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冲突更加直接、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今天,有一定自主意识、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某种观念的灌输和安排,而网络的负面信息夸大了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少数西方国家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甚至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执政等给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有些大学生思想上产生了一些困惑和茫然,甚至产生叛逆情绪,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大挑战。

3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教育模式思考吧

3.1 教学手段的智能化

利用物联网的射频识别、传感器、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对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支持,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组织、管理、评价和考核系统,促进教学手段的智能化。

利于教学模式的开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对大学生的对象化灌输,往往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日渐异化。物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更加开放和创新的特点。有了物联网平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手势、语言、鼠标、键盘等与现场以及场外的大学生展开平等的、自由的开放式交流,教师从传统的控制者、支配者转变为一个对话者,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学生可以无障碍地学习课堂内容,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手势动作或通过PPT等多种多媒体手段学习。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物联网资源,引导学生在每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进行反思,总结和提炼有价值的内容,激发他们的深层思考,促进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在需求,自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内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随时远程监控校园物联网的应用,使网络教育和课堂教育融为一体。

利于教学的交互与反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只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变化,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甚至剥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话语权,往往让他们产生逆反情绪。这种教育模式还停留在静态,形式单一,缺乏互动,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有互动,只能是个别学生,不能顾及全体,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思想状况反馈均不及时,教育收效甚微,而物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交互和反馈得以充分展现出来,并实现了教学动态转变。

利用嵌入了传感芯片的教学设施,不但能够像多媒体一样,对教学中的结构化信息进行处理,也可对常规多媒体设施所不能的非结构化信息,诸如学生的思维、体会、情感、意志等进行整合,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环境的智能和交互。[1]如,通过给学生佩戴一些特殊的传感器记录学生的脑电图、血压、体温等生理信息及眼动、手部移动等运动信息,引入心理学相关测试技术,得出学生的紧张程度、注意力状况、动脑情况等,得出学生的紧张程度、注意力状况、动脑情况等,[2]教师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及时进行教育引导。该模式可以随时随地捕捉与分析师生的教和学的信息,并进行反馈,提供一个智能化的教学系统。物联网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交互式数字课堂转变,它不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又通过网络摄像头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准确有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利于教学的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往往是枯燥乏味的,来上课的学生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课堂上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等现象常有发生。若通过RFID的标签和校园智能卡系统的结合,教师可以利用物联网系统,在学生出勤、学习、课堂听课状态、考试等方面发挥作用,掌握学生在校内的情况,实现教学管理的智能化。在教室里架设射频识别读取器,让学生佩戴识别标签,只要学生进入教室,识别器会在会自动感测相关信息,识别出学生身份,自动统计学生到课情况,[3]方便教师及时和全面了解学生状况。该技术可以减少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便于教学管理。同时,该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的作弊行为,端正学风和考风,节约了资源;还可以防止有些教师不当言论等。

利于教学的评价。物联网技术不仅使现实教学环境中的所有要素都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性,并与虚拟学习环境进行无缝对接,也能够支持课堂教学实时进行教学测评,辅助教师进行相应的调整,提供一个智能化的监理双向的教学评价和考核系统,利于实现学生和教师同行对每一次教学的实时评价,据此评估,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可见,物联网技术的引入,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能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和思考,解决他们头脑中的困惑问题,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3.2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多数是被动的,而物联网教学的引入可以使大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以学生为主体、以个人电子终端为载体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平台最终实现。一方面,打学生随时随地开展移动式学习,并可以在线将其想法和观点、困惑充分表达出来,并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和关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接受度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使因特殊原因不能来上课的学生,可以实时地选择自己的时间重新学习课堂教学。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改变传统课堂上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笔记、完成作业等固有的学习模式,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爱好,选择特定教师,按规定完成某一课程的学习。

传统的校园网站多侧重宣传教育,政治色彩较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将校园思想政治网站由宣传型向服务型转变,丰富和拓展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在原有的教育网站基础上,增加关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的交流和互动栏目,引导学生随时积极参与;尤其是要在该网站链接专门设有适合大学生学习各门思想政治课程的试题库以及结业考试的或考研的试题库,改变大学生传统看书本或讲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灵活和多样;在需要考试的时候,随时连接到试题库系统完成考试,从而真正实现学分制;还可以设有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知识竞赛专栏,设有奖问答并记入大学生的平时成绩等。

可见,高校物联网的构建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它让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终端设备与网络连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人与资源的连接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这拓展其学习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满足了其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实现更加有效的以大学生为中心教育,促进学生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的实现,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3.3 学习环境的人性化

教室学习环境的改善。研究表明,教室内环境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情和学习效率。在教室里安装多个传感器,用它们来监测教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线强度、室外光照角度和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按照设定好的最佳值来自动调节相应的空调的温度、窗帘高度、教室内照明系统和计算机屏幕以及教室显示屏幕的亮度、教室内空气的更换率等[4],同时,还可以监测教学楼内的噪音情况,若达到预警值则自动通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等,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更舒适、更智能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

图书资料的服务建设。当前大学生多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而物联网技术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图书资料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服务。物联网环境下,可以在所有与思想政治理论有关的图书上粘贴RFID标签,并在图书馆内安置多个阅读器,由阅读器坐标确定图书的方位信息,并传送给定位服务器,大学生可以用客户机或手机登录定位服务器查询所需图书信息,做到图书馆里的书籍均可电子阅览,学生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地阅读需要的书籍;同时,还可以利用自动还书机设备对粘贴有RFID标签的图书进行扫描、识别、归还处理等,便利学生进行自助式图书的归还和借阅,甚至可以实现“拿走即借、放回即还”的更方便、快捷的管理模式。之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防止校园里各类隐患事件的发生,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安全、和谐、智能化的校园环境。

4 结语

物联网技术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革命,促进教育教学手段、学习方式及环境的智能化,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物联网注重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每个“物”均需在物联网中被寻址,可能会出现更多的IP地址被耗尽;校园物联网能够跟踪和记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个人隐私及信息存在较大隐患;高校网络一旦植入RFID传感芯片后,教育信息和资源在被师生感知、传输和应用的同时也会被其他人获取;物联网是新兴的交叉学科,涵盖电子、测控、通信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为了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需要培养会使用物联网的教师等等。然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并在培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赵红,桑庆兵.《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50页.

[2]关辉.《物联网在高校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讨》.《软件导刊》,2011年第11期,第143页.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范文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政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当前我国把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给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网络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自由性、平等性、便捷性、高效性等特点,深受人们欢迎,特别是青年学生情有独钟。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给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先进手段和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课堂、报告、讲座等形式的教育,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其次,网络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关心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网络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怎么把握好机遇,利用好网络,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和研究的话题,笔者通过多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网络弘扬文化主旋律,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高校必须重视加强网络思想阵地的建设,大力培育和传播先进文化,依靠先进的文化,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引领文化的主旋律,不断强化网络教育的教化功能。高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开辟“时政视点”“校内新闻”“院系风采”等栏目,满足师生了解学校、国内、国际时事的需求;开辟“党史知识”“红色记忆”“校史春秋”等栏目,通过宣传党的历史上的优秀代表人物和革命先辈的先进事迹,缅怀他们的精神和风范,从而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之情,通过一组组学校珍贵的历史照片反映学校的沧桑巨变,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利用网络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网络弘扬文化主旋律,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多样性服务,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从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需要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更好地保障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具体应从以下几点人手:第一,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用优秀的文化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用良好的网络环境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努力营造出特色鲜明、催人奋进的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第二,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设立心理健康栏目,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建立网络心理互动功能,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师生互动、双向沟通。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方便说的话,在网上可以说出来,这样教师能更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感受,能发现困惑的根源,也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心理诊断,使他们调节情绪、适应环境、健康成长。第三,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生涯规划等工作。利用网络,向大学生介绍国家地方各种就业政策,介绍大学各种考证信息,介绍求职面试经验、技巧,及时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方便大学生了解国家、地方就业新政策,了解人才市场行情,同时给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信息,构建双向选择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的同时,高校通过网络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第四,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平台。通过平台,教师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疏导,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激励和调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三、利用网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把网络与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传统校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的工作方式正在改变。随着后勤社会化和学分制的实施,大学生活园区与校园的分离,使传统的班级概念趋于淡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量课余时间在生活园区中度过,公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针对这一变化,要尽快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生活园区、进大学生公寓。利用网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是快捷、有效的途径之一,建立生活园区专题网,为学生公寓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新的媒介。大学生生活园区工作队伍将自己的现有工作与园区专题网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园区各种活动通知,丰富大学生公寓文化生活;在园区专题网上建立网上维权中心,通过网上维权中心来收集大学生在生活园区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接收学生相关投诉,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交流、沟通,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维护学生权益;还可以建立公寓管理制度、公寓安全、生活常识、维修指南等栏目,管理学生、影响学生、服务学生,从而构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体系。利用网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把网络与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为中心,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为平台,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繁荣大学生公寓文化,展现大学生青春风采,强化大学生文明自律,创建生活园区一流学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的新局面。

利用网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该是简单的建一个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简单的搬到网上,对大学生进行单向的灌输、教育,而应该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有机的结合,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引导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和实效性,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赵勤.网络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3):13-14.

[2]杨兰英.加强阵地建设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1):54-55.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范文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

1.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

思想政治课教材有大量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大多很抽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对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手段,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如,放映一组关于的图片,尤其突出陈果自焚前后照片对比,说明的危害,进而说明落后、反动、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阻碍作用。

2.跨越历史时空,浓缩教材精华,扩大教学容量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从涉及的学科看,文理兼有;从游历空间看,遍及全球;从延展时间看,更是跨越上下几千年。尤其是历史知识,几乎在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中均有渗透,这部分内容前溯远古,后至现今,信息容量很大。在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后,教师适时加以讲解点拨,可以促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了解事物现象到认识事物本质,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人作为一种生物,所有的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的,而这一切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动机――可能外界压迫或一时发愤可以暂时充当这种动机,但任何纯被动的行为是无法持续太久的。只有有了内在动力――兴趣,学习行为才能高效持久下去。所以兴趣是一种带有感彩的认识倾向,它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在讲授哲学教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首先展现给学生的是:组图一“鲜花”,组图二“水果”,组图三“服装”。看到上述美丽的图片,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惊叹,甚至有的学生欢呼雀跃,学习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求知欲增强,急于想知道教师为什么要放这些图片。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物品各有什么价值?学生思维活跃,踊跃回答。紧接着展现组图四:“人”。学生异口同声地问:“人”有什么价值?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职高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有教育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本身就体现着时代性。它使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时代的特征紧密相联,这对于培养师生的现代意识,造就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职高思想政治课堂,它的时代性首先应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政治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方寸荧屏,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综合性创造了更好条件。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主次不能颠倒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之后的职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依然是主导,是灵魂,是核心。计算机只能辅助教学,服务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放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忽略,标准和教材的规范性、示范性不能改变。

2.不能只注重外表而忽视实质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等效果,挖掘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被称为“海陆空(录音、录像、投影)三军并用,民兵、预备役(实物、动画)呐喊助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却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选材应适当、典型,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掌握好分寸,宁精勿滥。

3.多媒体运用并非多多益善

多媒体课件运用能增加课堂容量,但是要注意不能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味地用来追求激发学生兴趣而忽视正确引导,使政治课变成“放像课”,影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可见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而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度适量运用。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院;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偏向培养实践型人才,而普通高校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由于两者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呈现出一些差异。

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差异

1.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的差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高校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要求在总体上是相似的,主要表现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对而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包括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勇于拼搏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为其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而普通高校主要将教学中心定格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

2.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目标不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求学生深入地掌握专业技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而普通高校注重学生对学术的研究,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学术问题的研究之中,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3.学生心理感受不同。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高考成绩存在差异,导致职业院校学生觉得“低人一等”,普通高校学生相对自信。在这样不同的心理感受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尤其在职业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充分积蓄力量,为其投入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纯粹的理论教育较普通高校而言略显缺乏。因此,借鉴普通高校的优秀经验,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愈发重要。

1.结合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普通高校的理论教育更为完整成熟,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及文化素质方面,需要借鉴普通高校的理论教育方法,让学生树立认真学习政治理论体系的观念。

2.注重培养健康心理素质。众所周知,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遇到更多的挫折和困难,因此,应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必然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就业指导讲座等。

3.重视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事学生的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学生党团建设等工作,更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班主任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通过经常性的交心谈心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化解各种矛盾冲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职业院校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除了在体制机制上保证队伍建设的资金到位,还应完成专职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按1:200进行配比,并坚持培养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这支队伍的有效补充。

4.发挥职业院校党、团组织的引导作用。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是光荣与自豪的。职业院校的党组织应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善于发现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质过硬、品学兼优的学生,注重培养其党性修养,吸纳他们进入党的组织,作为榜样示范,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深入扩大党的影响力。职业院校的团组织作为党组织的后备军,应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建设与管理社团,大力倡导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这其中丰富多彩、彰显学生青春活力、激情与创意的各种社团活动便是最深入人心的有力载体,也是职业院校团组织必须攻克的政治教育高地。

综上所述,加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现今条件下为了提高教育水平、缓解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措施。通过加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知识型、实践型有机统一的新型人才,为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顾红,汪猛,李肖璇.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调查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