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武术教学要求范文

武术教学要求精选(九篇)

武术教学要求

第1篇:武术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内容;实施

On the Carrying out of Wushu Teaching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ushu Contents in the Course of "Sports and Health" in High Schools

HOU Qing-xuan1, HU Yu-xi2

(1. Guangdong Zhongshan Shiqi High School, Zhongshan, Guangdong 528000;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This thesis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ursebook of Sports and Health used in high schools and teaching of Wushu course at universities to majo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t finds that the two are not relevant, differing in they contents, methods and appraisal systems. It holds that university Wushu teaching should be reformed in the above aspects to meet the needs of high school Wushu teaching.

【Keywords】Sports and Health, Wushu, teaching content, implemen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格外关注与重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的需要和应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为响应这一号召,作为知识载体的课程改革也就在此背景下启动与展开,一批面向时代的教育改革成果得到实施,《体育与健康》教材取代《体育》而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传统的教学观念、教法及评价手段发生了革新。面对新一轮教改的进行,作为培养师资摇篮的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已显得较为滞后,课程设计规划受到了质疑与挑战;加快改革步伐、跟上时展的潮流已成为高等教育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武术内容设置角度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的实施,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教学提供参考。

1 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设置

1.1 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的目标

依据《体育与健康标准》关于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内容的诠释,结合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的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1]五个方面;每一领域都规定了各自的目标,并根据目标构建了内容体系。依据目标领域的要求,中学武术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使学生认真、积极、自觉地进行武术锻炼,掌握一定的武术健身方法,促进身心健康;通过武术学习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武术知识、技能;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感,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学生勤学、吃苦、自尊、自信、尊重、帮助的优良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1.2 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内容的设置

依据国家对教材管理新的规定,结合地方实际,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出现一纲多本。对中学《体育与健康》7~12年级教材的武术内容进行统计(人教版2009年3月第三版,主编:耿培新),结合现行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材的编写分章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6月第二版,主编:蔡仲林、周之华),现行人教版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武术内容(包含知识窗)的设置如下(依据人教版2009年3月第三版7~12年级教材,主编:耿培新):统计得知: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7~12年级教材的武术内容大致划分为9类,即武术概述、武术传统文化、武术技法分析、武术徒手动作与方法、武术图解、太极拳、武术主要器械、武术评判与鉴定、导引与养生;除武术教学章节外,中学武术内容几乎函盖了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材所有章节的内容。从理论体系上讲,有武术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也包含武术与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如:武术文化、养生、武术欣赏等;技术体系则包括拳、器械、对抗、养生等主要技术。并且这些内容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如果教师不具备自学武术的知识和能力,将难以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及要求。如形神拳由11个动作组成,包括了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拳、掌、勾三种手型,蹬、弹两种腿法,除此,还有顶肘、抡拍等动作。刀术“由18个动作组成,包括缠头、裹脑、劈、扎、撩、砍、舞花基本刀法”[2]和蹬、箭等腾空动作。而太极十二动则由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野马分鬃、揽雀尾、蹬脚、倒卷、搬拦捶、如封似闭和十字手等主要太极拳典型动作组成。可以说,遵照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经过中学武术教育与课外拓展,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应该较为全面;但是,如何在中学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完成任务、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对教育的组织者来说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2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武术运动的发展,“1961年国家教育部将武术正式列入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大纲”[3],并规定了每学期的具体教育时数,使学校武术现代化教育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作为担负师资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在革新各学科的教学。尽管2005年版武术教材与过去教材相比,加强了民族精神和武德教育,“在理论上增加了武术的文化内容、武术防身自卫的知识与技法分析、武术表演与欣赏的内容;加强了武术自学自练的方法指导,修改与充实了武术教学内容;在技术方面遵循‘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4]。但是,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教学仍然没有摆脱这一传统思想的梳束,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与过程过于强调武术技术的掌握,忽视学生兴趣与身心发展;几十年来仍按照武术基本功、初级套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而推手、短兵、散打等对抗实用技术被抛弃;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主要以套路技术的演练考评和理论测试结果为评价依据;武术知识传授主要以简单的武术基础理论为主,忽视武德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忽视学生自学和创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习的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武术的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

3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的实施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以上弊端,加上教学内容没有与新修订的中学武术内容相衔接,导致学生缺乏自学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武术教学的需要,也直接制约中学武术教学的开展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该项目的学习。通过对80名中学体育教师调查得知:仅有12%的体育教师在大学里选学的是武术专项,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选修的是其它项目;其中,70%的教师忘掉了大学接受的武术教育内容,尤其是技术内容部分;60%以上教师对现行中学《体育与健康》中武术内容的教学存在一定难度;在调查中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应与中小学武术教学协调一致。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要势必进行、且迫在眉睫,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3.1 更新武术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武术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观念。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主动迎合中学体育与健康的改革,按照课程标准中领域目标的划分、学习目标的要求设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遵循“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5],还原和丰富武术的真实容貌,增加散打、擒拿等格斗技术内容;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调动主体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武术文化的传播,延伸教育的功能。把武术教学看作一个动态的、联系的、实践的体系,使之完善与发展。

3.2 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课程采取了阶段设置课程的方式,即构建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结构。小学阶段教育以综合性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性课程和分科性课程并行,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这样,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与层次性,实现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为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的内容设置也应借鉴这种模式,既要突出多学科的交叉,又要体现武术学科的特性。因此,遵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武术类项目教学时数的要求,优化武术普修课的教学内容。内容上划分三个版块:即理论知识版块;技术动作版块;实践内容版块。在理论知识版块中精讲武术概论、武术礼仪、武术文化、武术教材教法、竞赛理论等;技术动作版块:结合《体育与健康》教材武术的内容,精心设计套路教学动作,在分类动作教学基础上,加强短小组合练习。增加散打、擒拿等格斗技术内容。以人为核心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的健身、保健套路,如太极十二动或十六式太极拳、木兰扇、八段锦等;在实践内容版块中组织武术竞赛、表演、欣赏等活动,让学生看图,自学、自练、互教,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运用的能力。

3.3 突出学生武术素质教育

卢元镇教授在2005大学体育论坛中讲到:“人的素质是一种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个人品质。人们习得的知识、技术常常可以因长期不使用而逐渐消退,而且随着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发展,人们的知识技术是永远也不能满足的。而素质给人形成的求知欲望和掌握知识技术的本领却可以长期发展作用”[6],这表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另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此,只有学生的武术素质提高了,才能让以上目标得以实现。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中学武术内容的设置,学生武术素质教育主要体现以下几点:即练、用、讲、编、行五字。“练”就是武术动作的练习,是武术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武术传承的主要条件,也是武术教育者必备的素质之一;“用”即为武术在实际中的操作,如武术欣赏与评判、技击术的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结合自身条件的武术锻炼等;“讲”是对武术知识的概括和见解,以及实践中具体指导与帮助;“编”表现为武术的创新,是根据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对武术技术的创造,如动作练习的长短、动作难度的大小、动作速度的快慢等,都属于创编的范畴;“行”则指行为,主要指结合武术内容和要求在课堂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礼节与品行、自我学习与锻炼、武术课堂中的表现等。

3.4 采用新的教育手段

以“练、用、讲、编、行”五字为主线,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支撑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扩大教育时间的延伸;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武术论文,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倡导自学、自练、互助的学习形式。重点加强学生自学自练能力(包括武术的识图、自学、练习、中学教材学习等)、武术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武术课堂组织、教学示范方法、语言的组织与讲解等)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与习惯的养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班级武术竞赛与表演,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和武术内容的学习,利用课堂的部分时间,组织学生设计竞赛、表演,丰富课堂教育形式,在实践中提高组织与评判能力等;利用课余时间按排武术欣赏任务,让学生欣赏经典的武术动作影片、传统的武术技术录象、以及现代散打与搏击录象,提高学生的习武兴趣。

3.5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即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确保领域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即对传统武术文化理论知识掌握的评价(主要包括:武德、武术礼仪,拳种的传统文化理论依据,拳种起源、流派、特点等);对武术技术知识掌握的评价(主要包括:套路技术,散打技术,擒拿自卫技术,技术识图,拳种技击理论等);对交叉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包括:武术教学的组织、教法,武术基础训练,武术运动生理、生化分析等);对学习情感与运动参与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中学生参与、自学能力、相互帮助、实际操作等)。以此提高学生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武术运动与教学的能力,形成终身武术锻炼的习惯等。

4 结论

(1)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内容的设置已较过去发生巨大变化,从武术学习的领域目标、到水平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且课程理念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2)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与中学武术教学没有较好地衔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二者的衔接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鉴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作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应尽快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及时跟上时展的步伐;在武术教学中要突出学生武术素质培养,按照“练、用、讲、编、行”五字进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习惯和能力,以适应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内容的需要。

(4)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学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指标与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情趣与武术锻炼的习惯,切实提高武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耿培新.《体育与健康》7~12年级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武术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跆拳道礼仪;高校武德教育;武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11-01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仪是野蛮与文明的界标,秋序和典章制度的代表。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弘扬推行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拥有良好的礼仪,它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达到友谊的美好。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无处不在,礼仪是社交的灵魂,它有助于提高人们自身的修养,完善人格,塑造形象。人与人交往需要礼仪,国与国交往需要礼仪。中国述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从古至今一直推动着礼仪的前进和发展。中国的武术源远流长,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伴随着礼仪的特性。不仅是一个习武之人,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武德的之人。习武者因以德服人,不管是韩国跆拳道还是中国武术凡是习武之人,亦守礼法。

1、跆拳道的礼仪

跆拳道是一个有着特殊魅力的运动,拥有丰富的情感,贯注一种精神在里面。充满着“尚礼”和“仁爱”的氛围智,信,仁,勇,严。就是其中之精髓。跆拳道可以培养一个人坚忍不拔的性格。忍耐克己,谦虚宽容的高尚品质,跆拳道在发展过程对礼仪的要求十分严格。因为它不仅预示着友好和尊重更展现了个人诚信和修养。练习者在训练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潜移默化,慢慢的转化为心理动机的好习惯。养成了具备礼仪风度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礼仪在跆拳道的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树立了美好的形象,使人们对跆拳道深向往之。通过练习跆拳道能使人懂得礼仪。尊敬对手,克服自己,挑战自我。这礼仪中的跆拳道精神力量,使得跆拳道的成长熠熠生辉。

2、武术的武德

武术在中国流传广泛,中国功夫门派虽多,功技也各有千秋,但有一点却恒古不变,那就是,“习武先习德”武功绝学宁可失传,也不可误传。习武之人,切记仁者无敌。武术虽然源远流长,但武德在过去的历史阶段中依然要求严格。大多以尊师重道,扶危济贫,忠孝节义。助人为乐,修身养性。惩恶扬善。所以在武术的授业过程中得以先受德为主。知礼仪而晓天下,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后人加以继承,整理提高和弘扬。所谓习武之人,一身正气,是指习武之人内外兼修。不仅武术高超,武德亦要服人。

武术不仅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陶冶情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与文明建设。

3、跆拳道礼仪与武德教育的比较

3、1跆拳道重视礼仪细节的培养,注重从点滴的小事做起

“以礼始,以礼终”是跆拳道练习者精神的中心思想。进入道场时,首先要向国旗和教练行鞠躬礼,以此来表示对国旗的尊重和对教练的尊敬;见到队友也行礼问好;训练中在教练纠错后应立即行礼以表示抱歉;在需要两个人配合的训练中,两个人应以相互敬礼为开始、相互敬礼为结束;两人在交换任何训练用品时都需用双手接送,同时行鞠躬礼;教学过程中,教练讲话时练习者不得随意打断教练讲话,如要提问需得到许可后才可以提出问题,得到解答后行礼以示谢谢;

3、2武德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名存实亡”

历来的高校武术课对学生武德教育都有明确要求,要求通过传授武德理论知识、以及结合比赛中的礼节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即明确要求:教师在进行技术教学的同时能够重视对习武学生的武德教育,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但是,实践教学中武德只是一种停留在理论上的教育,教师只是传授一些武德的精神、要求。而对课堂行为规范的要求则比较少,甚至根本就没有要求。它不像跆拳道将礼仪要求到了每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使得学生对武德没有切身的感受。因此学生知道武德的精神,却不知道什么才是武德或者说武德有哪些行为规范。所以这样的武德教育最终只是“名存实亡”。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学生只注重学习武术的基本技术,而不主动学习武德的理论知识,对武德的认识不够,不了解武德的内涵,对武德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1、2大学生的习武动机比较片面, 只停留在提高个人修养方面而缺乏更深意义的比较全面的习武动机。在日常学习生活和训练中没有严格按照武德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没有把武技的学习和武德结合起来。

4、1、3高校武术教师对武德的理论知识传授较多,但没有对学生的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要求。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只是停留在课堂,没有对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进行要求。

4、2建议

4、2、1在课前,学生要自觉地向墙上悬挂的国旗敬礼,主要以鞠躬礼的形式。

4、2、2教学开始和结束时,集体排队与老师互相行武术特有抱拳礼。

4、2、3在练习中,如果得到了老师或同学的帮助,那么应该在帮助完后向老师或

同学行抱拳礼以示感谢。

4、2、4在课堂以外见到老师,应站在合适的距离行抱拳礼。

4、2、5见到同学要互相问好,并行抱拳礼。

习武不仅是一个习得武技的过程,还是一个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教育者应该要制定明确的武德要求,从教学开始即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武德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要求,使学生有规可依、有善可从、时时刻刻自觉遵守,使学生习惯成自然。最终达到武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教学研究,2005(1).

[2]陈益群.高校学生习武过程中的武德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06(8).

[3]王楠,马琳《.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武术科学,2005(4)

[4]刘维芳.武术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

第3篇:武术教学要求范文

房凯(1989.8-),男,汉族,山东莱芜,硕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运动与健康。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学校近十多年武术教改的目的与途径进行探究分析,结果认为:武术在学校未真正普及,许多学校没有按照教学大纲开展武术课程;影响武术在学校展开的因素:课时少,师资匮乏,过于竞技化和套路化的影响力关系,没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理论教材,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针对武术教改存在问题以完善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传承武术传统文化视角展开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教改;目的;途径;学校武术

1、学校武术研究成果及学校武术教育现状

1.1学校武术研究成果

据文献资料发现,当代学校武术研究主要通过对武术与中华民族精神、武术教学与学校体育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提高认识、积极贯彻《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改革教学理念、加强武术教材内容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武术教学过程中的武德教育、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选择。梅杭强,解乒乒,郑建,郭楠。主要从武术人才培养与民间武术资源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指出武术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资源缺乏、课程体系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目标与现实的矛盾。在当前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等文中都扼要指出了当前体育院系武术专项武术教学突显的各种不足,他认为在教学模式上应该从“基本功―规范化套路”的竞技武术教学模式、向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招法―套路―招法[1]过渡,该观点代表着学术权威的观点,对学校武术的具体改革指明方向。

1.2学校武术教育现状

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具体表现有:1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时安排较少;2每次课教学内容积累增多,教学和复习时间相隔都比较长,学生没有场地及时练习和复习,动作本难记难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动作示范不标准。学生对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以及器械的使用方法等都缺乏正确认识,掌握技术动作慢且不理解,教学效果极其一般;3师资严重匮乏、武术拳种较多、内容丰富、技术动作路线复杂,不具备一定武术专业素质的教师很难胜任教学要求。4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遗忘速度较快。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兴积极性的激发,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死板毫无新颖可言,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模式陈旧,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吸引;套路结构的严谨性和模式化与学生学习兴趣不相应。

2、武术教改的目的与主要途径

2.1武术教改的目的:1、促进武术实质性进入学校体育课程;2、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普及和深化武术运动在群众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程度。

2.2武术教改的主要途径

武术的本质在于技击性,以攻防为形式,求赢为目的。统一并有助于教学效果真正长期落实的途径。[3]学校武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大力开设武术课程,认真分析、总结武术教改的核心内容,探讨武术教改的目的与途径。大力培养学生武术学习兴趣,从而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运动习惯。通过分析,课程、教师、教材、学生、制度、是影响武术在学校不能很好普及的主要因素,[4]上述要素应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才能够使武术真正顺利进入校园,从而实现武术的健身价值[3]。

2.2.1课程方面

在课程方面,学校体育课程应该从教学内容和课时等方面增加武术比重,1961年教育部规定了每学期武术课时数(小学6学时、中学8学时);由此可看中小学武术课程课时太少,应增加武术教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老师精讲、给学生留充足时间练习新授课教师所教教学内容,在课中把难度动作达到熟练自动化。

学校武术资源匮乏,武术理论课和术科比例严重失调,理论尚不完善[5]。而术科一味追求高难新的竞技武术套路,长期以来武术人才培养过度关注竞技武术,从而忽略传统武术的重要性。

2.2.2教师方面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说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和重要角色”,武术教育的传承者、维护者这一艰巨重担落到老师身上,教师的任务在于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辅助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然而教师专业水平又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武术发展,应通过师资培训提高武术教师的必备素质,教师是教学主体,加强对武术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武术教学水平,应通过师资培训提高武术教师魅力,激发和巩固学生的习武兴趣。

2.2.3教材方面

武术教材在书库中比比皆是,但大多是对动作的讲解、动作要领的阐述说明、然而对动作攻防含义、动作技能技巧却很少提及、教材长篇论述、全是文字的累积、毫无新意可言,教材编选要抓住武术的本质,突出技击性、攻防含义、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材方面应以“淡化套路提倡攻防”为原则,要有所创新;核心内容应突出武术动作的攻防趣味性,恢复武术技击性的本质特点,发挥武术课程的健身、防身、修身和娱乐价值。达到作用和任务明确,结构完整,使整个武术课程内容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灵活实用、系统完整。

2.2.4学生方面

学生是教学过程主体因素,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的让学生完成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因此武术教育改革的起点和终点须定位为“学生”。课程设计、教材的编制、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教学内容等,都要围绕这一定位来考虑去设计,总之本着增强和巩固学生的习武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扬长避短、区别对待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论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会产生良好教学效果,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了解武术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注重武德与武礼,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掌握武术基本功、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2.2.5制度方面

利用政府的政策性加强政策导向作用,把武术列入体育中高考项目,引起学校领导、体育教师以及学生的高度重视,加强武术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切实将武术教学就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6-78

第4篇:武术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改革策略

OntheStatusquoandReformMeasuresofWushuTeachingforCollege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Majors

LIUXu-dong

(DepartmentofPE,XuchangUniversity,XuchangHenan461000)

【Abstract】Bymeansofquestionnairesurvey,interviews,aswellasliteraturereview,theauthorinvestigatesandanalyzesthestatusquoofWushuteachingforphysicaleducationmajor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nanProvince.Theresultsshowthat,however,inthewholeprocessofteaching,someaspectsofthespiritualessencedemonstratedbyWushucourseshavenotbeenproperlyconveyed.Therefore,thisarticleinitiatessomemeasuresliketryingnewwushuteachingpatterns,adjustingandenrichingteachingmaterials,enrichingteachingmethodsandtechniques,emphasizingtheoreticalstudyofwushu,cultivatingtheteachingabilitiesofstudents,andintroducinggradingsystemintowushu,etc..

【Keywords】PEmajor;Wushucourse;Tactics

2003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1〕”因此,其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亦应该按此目标进行,并体现出它培养的“宽基础、厚知识、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性质。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的武术,如何在新形势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改革和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教学内容,促进武术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创新,进而不断提高武术教学质量,是今后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研,在对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推断和总结,对其发展做出理性思考和探索,并由此选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总结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改革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南省8所高校体育院系所属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参阅了大量有关高校武术教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方面的论著和文献,同时收集调阅了院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2)问卷调查法:在河南省8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采用随机整班抽样法,发出学生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721份,回收率为96%。

(3)访谈法: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同武术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当前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和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统计,运用EXCEL软件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和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习武基础的调查

目前我国的武术练习人数已达6000万之多,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显示出这项运动巨大的生命力,但是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练习或接触过武术运动的有多少呢?在对河南省8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721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62.8%的学生在入校前没有练习过武术,只有9.4%的学生接受过简单的训练,1.8%的学生才进行过专业的、正规的武术训练。

(二)对学生武术教学内容的调查

那么他们对武术的哪些项目感兴趣呢?在排序前三位的依次是攻防技击、太极拳和传统功法(见表1)。87.5%的学生选择了攻防技击,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选择首先是比较实用性,同时也显示出“攻防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特征。而太极拳和传统功法的选择,表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养生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并对武术的健身功能也越来越重视。相反,作为各院系主要教学内容的武术基本功和初级套路,选择的学生人数明显下降。

(三)影响学生习武因素的调查

经过了72学时的学习,学生到底掌握到哪种程度,在技术动作的学习后,学生的演练情况如何?结果表明,只有17.3%的学生完全记得动作,并能够完整演练,绝大多数都已经个别动作忘记或完全没有印象了。同时,武术教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攻防技击”没有很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调查结果表明有68.7%的学生不能对所学技术动作的发力环节、力量运用和攻防转换等基本知识进行正确理解和运用。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究其何在?在对学生进行“影响你学习武术的因素有哪些”的问卷调查中,所选比例较大的为“对教学内容不喜欢”“套路过于繁杂记不住”和“教学方法手段单调枯燥”(见表2)。由此表明,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套路动作太复杂。这与现代体育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要求不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武术课程改革措施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的走访调查,反映出当前各高校体育院系都能保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正常开设,在师资力量、器材的配备也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本专业绝大部分学生对武术课程有着较为正确的认识,但在教学内容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排斥,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武术课程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精神实质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出现了“四多四少”的现状(见表3)。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尝试新型武术教学模式

传统武术的学习是一个枯燥、艰苦、长期并有着一个相当程式化的过程,形成了“基本功套路招法(技击)”较为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然而,当武术进入学校,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则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和迎合学生的求知需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加以改良,适当改变过去“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器械”的教学,而“招法套路”教学模式的提出为我们探索现代高校武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2〕。

“招法套路”教学模式,虽然在时间的安排上违反了常规、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但我们需要看到,它们各自传授的教学对象不同。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武术基本功、套路、攻防技击上的教学,可以采取“放宽要求、突出重点、熟练运用”教学目标来进行技术教学。但放宽不是放松,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规格要求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而在实际练习阶段上可相应做出调整。攻防技击的教学,不仅加快了动作技术的快速形成,而且强化了动作术语的理解,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它熟练运用到整体套路中,要使学生对于武术套路的记忆不在局限于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而使他们在最大限度上通过攻防技术的转换来领会和记忆。通过实用性攻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技击方法的千变万化,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武术防身自卫的功能很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2.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多维开发教学资源

长期以来,在武术课教与学的角色安排上,“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一直未能成为武术理论和实践关注的主体,他们对武术的要求、渴望、期待和体验游离于武术教学的边缘,也未能成为武术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3〕。

“非新无以进,非旧无以守”,如何在教学内容上适应学生需求,既保持武术特有本色,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达到教学目的,《新指导纲要》提出的“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4〕”指导思想的提出,给我们了一些启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条件,在充分认清武术学科意义和学科目标的基础上,用“国家要求什么、学生能接受什么、教材的可能性”三者进行交叉,找出其交汇点,这就是“教什么”的内容。

其一,淡化套路。不是否定套路,更不是把套路形式在武术教学中全盘否定,弃之不理。而是将从学生现在进行套路灌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要以学生为主,结合自身实际特点,结合武术的技击本质,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招法套路招法”的武术教学模式。适当简化“繁杂、枯燥、难学”的套路练习,创建出短小精悍、动作简单、易于记忆、打练结合、适用性强的动作组合和小套路。因此,“淡化套路”的实质是更有效地理解和记忆套路。

其二,突出方法。一方面是要突出攻防技击的方法,要体现出武术的本质特征,攻防技击就一定要加强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强化武术的攻防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是对“舞术”和“花拳绣腿”等歪曲及误解武术运动的言辞进行有力地回击。

其三,强调应用。通过武术教学,使学生明白武术的健身价值,能够自觉地把武术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调查也表明,学生对于太极拳和传统功法越来越重视,那么武术的健身价值就应该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武术中有许多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功法运动,如桩功、八段锦、各种导引术等,这些功法动作简单、易学易练、不受场地器材等限制,特别是在课后的放松整理部分,可以起到缓解紧张、放松心情、调节情绪等功效。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觉练习这些功法,也可以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加深和理解传统武术功法运动的益处,并能够伴随终身练习。

3.丰富和拓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武术技能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打破单一的教学形式,用新思路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造与开拓。如对于难度较大、攻防内容多的动作,可以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方法,让学生形成攻守双方,直接从攻防技击入手,讲解技击含义,体会动作要求;相对较容易的技术动作,可采用提示法、预习法等,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达到促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地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和感染学生,虽然武术在套路中对发声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在课堂上,可以适当放开,在发力、震脚等动作中以气催力、以声助威来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充分结合现代技术,采用录像教学、课件教学、观看高水平武术比赛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这对于喜欢追赶新潮、讨厌单调的青年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次,在进行了初步动作技术的学习上,再观看录像教学片,经专业运动员优美准确的技术动作加上精练的讲解,不仅形象生动、直观、印象深刻,而且还可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使动作的起止点、路线方位清楚,攻防要领和“动迅静定”的特点突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奋性,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而通过采取重播、快放、定格等技术方法,则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掌握好技术关键,从整体上使学生视觉、听觉、动作、思维相结合,建立正确技术动作定型。

4.加大武术理论学习,进行武术道德和武术文化鉴赏的教育

当代的武术教育如果离开了武术文化或文化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5〕。“武术不讲文化只讲肢体操作,路只会越走越窄〔6〕”。调查表明,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武术理论课时安排较少及上课时间不合理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武术类理论知识。因此,应该提高对武术类理论知识部分的重视,增加授课时数。在课时安排上,要做出适当调整,使整个理论课贯穿于教学始终,应在每学期的开学、期中、期末,即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进行武术理论课教学,促进和提高学生技术水平,增加其理论素养;在内容安排上,不仅要涉及武术运动概论、运动价值、作用特点,还要涉及武术运动的科学锻炼原理、方法和教育教学等内容。同时应突出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既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历史渊源,同时又要让他们知道当今其他各国的搏击运动,开阔和拓展知识视野。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对武术类知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过去、现代和将来的武术运动。

5.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适应基础教育改革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要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教学能力是他们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武术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口令指挥、带课、编写教案、攻防技击转换运用等。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增加对学生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讲述动作攻防含义和准确完成动作示范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进行对所教授动作组合进行自我学习,还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创编一些组合动作,力求合理、顺畅、突出攻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安排,创造尽可能多的教学机会,使学生由幕后走向前台,对自己所编技术动作进行现场教学,互教互练,相互交流,而其他学生可对口令、手势、讲解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6.在高校中引入“武术段位制”

通过河南省8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表明,有7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段位制的评定,说明段位制定有很大的市场。段位制具有“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激励作用,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自我鉴定、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假如能够推行开展,对推动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武术技术与理论基础知识水平,增强学生体质和建立规范的武术锻炼体系,正确引导武术运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将“段位制”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有着其可行性。

三、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内容要想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内容单一竞技化、手段方法训练化,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做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技术性与文化性相统一,以改革武术技术教学内容为突破口,使传统的武术学习模式逐渐向现代教学理念和模式过渡,同时加强教学、创新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武术运动的竞技性、技击性、健身性、教育性融为一体,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圆满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2003〕7体司7号.

〔2〕邱丕相.“温总理,你会武术吗”引发的思考〔J〕.武术科学,2004,1,(2):1?鄄2.

〔3〕蔡仲林.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教学现状对策研究〔J〕.武术科学,2004(1):1?鄄3.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Z〕〔2004〕9号.

第5篇:武术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武术;现状;改革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Present Wushu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 Study Desire in Henan Common Colleges

ZHANG Zhu-ping

(He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P.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Henan Zhengzhou  450002)

【Abstract】Through the comparis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resent Wushu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student s’ study desire were found. Also the paper gav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of Wushu teaching materials. The purpose of it was to advance the reform of Wushu teaching material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Key words】Wushu;Present Wushu condition;Reform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要纳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依据三个面向的思想和两个“纲要”对学校体育的要求,正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体育改革的目标和归宿。武术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从整体上说,在教学观念、项目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没有突破“学科中心”论的思想束缚。其教学手段仍是传统的通过规范化的动作技术传授使学生掌握武术技术,整个教学过程仍处于统一呆板、封闭状态。具体表现为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技术、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等。教学只是一种单项的信息传递、“注入式”教学非常普遍。为了改变这种传习式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反馈通路,武术教学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终身体育思想相适应的新的教育内容、手段、方法。以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武术教学体系。其目的是武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发挥更积极地作用。

1.研究对象

为了了解我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作者对河南省18所高校的2003级、2004年级学生共146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还对以上高校部分体育教学部门负责人和武术教师共25人进行了访问座谈。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问卷共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A卷共设计十二项,调查各校武术教学的基本情况,由武术教师或部门负责人填答。第二种为B卷,共设计十一项,调查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爱好及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掌握情况和影响动作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由学生自己填答,本次调查于2005年5—7月份进行,A卷发出20份,回收18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18份,有效率100%。B卷发出1460份,回收1354份,回收率为92.74%,其中有效问卷1336份,有效率91.5%。

2.2文献资料法

查阅、分析被调研各高校的教学计划和武术课教学内容,同时,大量收集整理国内高校有关武术教学与改革方面的资料。

2.3专家访谈法

走访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部主任或武术教师,探索武术教改的方法策略。

2.4统计法

问卷回收后,分别对A、B问卷逐一进行统计处理。

2.5比较法

对武术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需求愿望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探索改革之路。

3.结果与分析

3.1 A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A卷共设置问项12项,其中主要包括:学校开设体育课的年限,武术课的学时数、教学内容、教材、场地、师资、经费情况,课内外结合情况等。

(1)被调研学校开设武术课的教学内容见表1。

表1 被调研高校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序表

由表1可以看出:①初级长拳有17所学校开设,占样本率的94.44%。②简化太极拳有14个学校开设占77.78%。少年拳有9个学校开设占50%,其次它们的顺序排列分别是:初级器械、散打、气功、锻位规定拳械、女子防身术。这说明现阶段的武术教学内容是以初级长拳为主、太极拳次之,同时也表明它于六、七十年代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出入,而散打、气功等项目前只在极少数学校中开设。

(2)学生与武术课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材情况见表2。

表2 被调研学校武术课教材情况统计表

(3)武术课教学场地情况见表3。

表3 被调研学校武术课教学场地情况统计表

(4)武术课教学器材情况见表4。

表4 被调研学校武术课器材情况统计表

由表2、表3、表4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调研的学校都存在着武术课教材缺乏、场地不足的情况。这一方面反映出我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领导的思想观念滞后,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3.2 B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我省18所普通本专科院校的2003级、2004级两级在校学生共1336人的调查问卷显示。

(1)对武术课很感兴趣的人共有1013人,占总数的75.82%。

(2)喜欢上武课的人有837人,占总数的62.65%。

(3)学生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见表5。

表5 被调研学校学生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序表

由表5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散打、女子防身术、太极拳。这充分表明了现代大学生对防身意识和健身意识的增强。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以及突出个性、战胜自我、表现自我的个性追求。

(4)学生认为便于他们从事课余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内容见表6。

表6 学生认为便于他们从事课余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内容排序表

由表6可以看出:排在前四位的是女子防身术、太极拳、散打、气功。分析其原因:一是这些项目都是徒手项目、便于练习。二是具有较高的实用防身价值和健身价值。

3.3武术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需求及主要相关项目的比较见表7

表7 武术教学现状(A卷)与学生学习需求及相关主要项目(B卷)比较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和比较显示:现代大学生对武术课是很感兴趣或感兴趣的。大多数学生喜欢上武术课、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①女子防身术。②散打。③太极拳。而在问卷问及武术课的哪些内容便于他们从事课余锻炼和终身锻炼的项目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是:①女子防身术,②散打,③太极拳。这也与他们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基本吻合。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武术课学习的需求。也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发展充满了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其次要有随机应变的各种反应能力和智慧。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希望武术课能在每学期都开设一定时间或是开设(1年的)武术专选课。还有绝大多数学生对现有武术教学场地不满意,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掌握动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就是,通过比较,信息反馈告诉我们现有的武术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已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学生对武术课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武术教学必须改革。

4.对策与建议

4.1转变观念

体育场地、器材和经费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必需条件,如果没有必要的基本设施,就无法保证学校体育任务的完成。多年来,由于武术运动的特点,即它不受场地、器材、季节等因素的限制,单位领导往往忽略了对武术教学方面的经费投入,这一点从我们对前面各高校的调查结果中就可以看出。这与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完全不相称的。在现代教育大系统中,初等教育首先得到发展,其次是中等教育,最后才是高等教育。这种垂直发展的逻辑顺序完全符合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他们要掌握高深的科学与文化知识,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并能为国家做贡献。这些都势必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观念和偏见。

4.2改善课程结构

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人的发展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课程问题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教育的本质与功能观念的种种分歧清晰地反映在不同的课程理论中,任何一个时期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归根到底都要牵涉到课程领域,或者说,只有从课程领域中着手变革,才真正触及到教育改革的内核。通过我们前面的调查用素质教育的眼光来审视现行的高校武术教学,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结构上、功能上还是模式上,都有迫切需要改革的问题,首先应从武术课程结构上进行改革,除了继承原有的广受学生喜爱的武术套路项目之外,还要改变以往以武术套路为内容的单一的课程结构,应大量增加学生喜爱、好学的武术散打、女子防身术、太极拳、气功等内容。

4.3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因此,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两方面积极性,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改变以前只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向以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转化,由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化。在武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要不断创新、广泛地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代音像技术、电化、多媒体教学等)、直观形象的教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4.4选编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实质性要素,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认识的对象,是学生身心素质赖以获得发展的“养料”,在高校武术课中,如何选编教材,并使之所选教材对学生具有较高的实用、发展和教育价值,是武术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4.5完善课余辅导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阵地。对于发挥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要领导重视。各级部门要大力配合、支持、提供必要的场地、器材及部分经费,加强组织管理,才能使得课外活动规范化,才能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4.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教育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就是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①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爱岗敬业。②要更新观念,树立“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③要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④要加强科研、自学能力的培养。⑤要加强综合业务素质能力的培养。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改革,高校武术教学才有出路,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谈振华等.课堂教学理论读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颜军.体育心理论稿[M].南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章志光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刘绍曾.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突出“高等教育”属性[J].体育学刊1999(5)108-111.

[5]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J].成都体院学报.2000.26(1)1-9.

[6]王宗平,赵国梁,庄惠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体育与科学.1999.20(2)54-58.

[7]张培志.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刍议[J].山东体育科技.2003.25(4)71-72.

第6篇:武术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武术;高职;发展

华夏五千年文化,武术也是历史悠久呀,中国功夫更是名扬海外,是我国的一大标签。武术的功能不仅有比赛性质,还可以供娱乐消遣,甚至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在我国大部分人都热爱练武术,尤其是大学生更应该将我国的文化传承下来,并且发扬这种习武精神。顺应时展,我国越来越多的高职学校加设武术选修或者必修课程,这说明国家和学校都很注重学生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承。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耐心,调动他们对于武术项目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武术的重要性。既然武术也是高职院校的一门体育课程了,那么完成上述想法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我们主要是根据高职院校近年来在武术教学方面反映出来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以求得到改善。

1 高职院校武术教学发展中出现的弊病

尽管高职院校将武术加入教学行列,还是不能各种问题的出现。这样会影响学生对于武术真正精神的接受,也会使得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一)学生对武术的了解甚少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所包含的东西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就目前来看,最主要的是套路和竞技两种类型。当今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每天沉迷于网络,对于武术的关注和了解都甚少,就算有也都是一知半解,构不成一个体系。正因为没有了解中华武术的精髓,所以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武术以及学习武术的意义在哪里,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兴趣,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拖慢教学进度。

(二)高职院校课程开展的不合理

每种武术的套路和技巧都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随机应变,根据武术动作做出相应改变。对于套路,看重的是学生对于动作的记忆和练习,对于技巧的要求倒不是那么强硬。需要严格依照武术套路将动作连贯下来,最起码不能断断续续,另外还要考量肢体的协调。但是技击就不同了,重点要求学生对于踢、打、摔、拿等要领的联合使用能力,要求严谨性和灵活性同时兼备。在排布教学内容时,要严格划分这两种类型的武术课程。实际上,在绝大多数高职学校由于学校规模以及教师能力等问题,致使学校在开展武术方面的教学活动时都只选其中一个方面着重进行,要么是武术套使得路的学习,或者是技击的学习,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武术的学习和了解出现片面的现象。

(三)高职院校师资水平普遍落后

因为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不是专业的武术老师,并没有学习过系统的武术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可想而知,教师的教学水平肯定达不到要求,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学校没有足够的实力引进新的师资力量。教师的总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和课时费两部分,但有些高职院校存在体育教师课时费低于专业课教师的现象。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会打击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间接降低了武术等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是不利的。

2 高职院校武术教学工作的改善

(一)加强对武术知识的宣传

武术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非凡,被誉为中华魂,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但面对如此重要的瑰宝,作为中国未来的当代大学生却了解甚少,甚至可以说完全不了解。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就有责任为大学生讲解和普及武术知识。各大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武术课程的开展力度。只有让大学生真正意识到武术的重要性,发现其中的乐趣,才有可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武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宣传武术时也要讲究方法,要学会投其所好,善于利用学生的热情。向学生宣传武术的实用性,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自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武术课程教学内容要实时更新

在高职院校一般都把武术作为体育的选修项目之一,但是要向学生表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要因为是选修就不重视。要让学生真正爱上武术,自愿去学习,乐在其中。现代社会大部分家庭子女都比较少,每个都是娇生惯养,没吃过什么苦,所以意志力不是特别坚定。

恰恰武术对于学生耐力等品质要求高,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要综合考虑,尽量满足全部学生的情况。既要简单易学,还要实用性强。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认真指导学生,避免发生意外。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话,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职学校学生对于武术的学习成效受到学校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影响,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对学校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不仅要提高目前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辅导。还要适当引进一些新的教学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各项课程的教学效果,包括武术。

3 小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也做出改革,加入了武术等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来相应社会需求。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武术课程年限不长,所以出现了学生对武术了解不深入,教学内容不合理,以及武术方面专业教师缺乏等问题。为此学校应当加强对于武术知识的宣传,要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并进行合理筛选,最重要的是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总而言之,要注重对高职院校学生武术的宣传,教授以及传承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伟峰:武术单式动作的选择与创编原则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02期

[2] 姜涛,黄乐:以武术的本质特征“技击”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模式研究[J];才智;2010年35期

第7篇:武术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字武术;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852

武术,又被称为国术,是以增强国民素质、培养坚强意志及训练身体技能为目的的体育运动。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为广大的群众所乐于接受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如今他作为一传统的体育项目融入现代教学中,鉴于他的强身、健体、益智、修性等多种功能的有利条件,他已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他以自身的独特性,使他在现代体育教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一、现代武术教学面临的状况

从全国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来看,在大学,一般分为普修与专选两种式,基本被广泛开设,但是,由于长时间以来,武术教学的教材结构以技术传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效能,致使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师讲得多、管得死,形式呆板,气氛沉闷,上课时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老师动作,被动重复,表面上看,教学进度快,学生学得多,实则相反,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武术教学方法就必须科学化、多样化。在中小学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这一体育项目,中小学武术教学基本是处于名存实亡的现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武术专长教师,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好的武术教育缘于好的武术教师,解决目前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必须培养一定规模的武术专业教师。

二、武术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预防自身安全方面的作用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增加武术项目,让学生经过锻炼,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武术中的各种拳法﹑腿法套路对爆发力及柔韧性要求较高,特别是各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韧带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而对处于身体成长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身体的各部位正处于敏感期,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个敏感期,让学生在进行武术活动过程中,提高身体的柔韧素质,为日后学习锻炼其他体育项目做好充分准备。武术包含多种拧转﹑俯仰﹑收放﹑摺叠等身法动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步随身行﹑身到步到",对协调性有较高的要求;整套动作往往由几十个动作组成,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所以能使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得到全面发展。中小学生通过武术训练,不但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而且由于神经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要随着动、静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可以增强学生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均衡性,提高学生的灵敏素质和均衡素质。

通过习武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自卫防暴,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又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安全是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强身自卫是多数学生追求的目标,女生习武更加追求自信和自卫的目标。

三、武术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涵养方面的作用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设置武术课程,武术修炼强调的事内外兼修,通过练习武术,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又培养了一种气势,一种精气神。"习武先习德",自古以来,武术练习都比较重视武德教育,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教、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武术的练习,特别是追求技艺提高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仅能培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恰恰与素质教育合拍,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所共有的怕苦怕累、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有较好的校治作用。中学生武术教学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经过中学生武术教学的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改进和充实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要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中国武术的训练,历来认为"十年磨一剑",学生通过武术练习,通过体会武术的精髓,例如对抗性的散打﹑推手﹑武术短兵﹑武术长兵等竞技项目,运动激烈,除能增强体质外,还能培养勇敢﹑机智﹑敏捷等优良性格。通过长期的练习,可以培养出学生的机智敏捷、坚忍不拔的高尚品质。从而可以培养出一代适合社会需求,并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坚强性格的人才。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各学校应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利用大课间时间,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习练武术,采取多样形式,每个班都能创编出不同特点的武术操、搏击操、器械操、各种套路组合、太极拳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了解武术运动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自身的内在涵养。在学生们自由创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技术指导,全班动员、全员参与,形成武术学习的热潮。

四、武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8篇:武术教学要求范文

1 从师徒传承到学校教育的转型

武术不仅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而且是一项能够强身健体的活动。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武术就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我国近代,习武是为了对付强大的敌人,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个人的安全。为了将武术得到更好地传承,武术大师们都进行收纳门徒,教授其武术的精髓和技巧,使得武术得以有效地传承。渐渐地,随着人们对无数的逐渐重视,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了武术的教育。比如一些武术学校的开放等。在此过程中,武术教育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2 以往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受到体育的严重冲击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精神对东方的渗透,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这就对传统的武术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同时,传统的武术文化无力和西方的体育文化相抗衡,处于消亡的状态。对此,相关的研究人员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接收西方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本土的武术文化进行有力的保护和传承。其实,二者有着相同的目的和作用,人们要做的就是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2.2 武术教育的弱化

由于武术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因素在其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对武术产生的兴趣。随我我国武术竞技模式的发展,更多的人学习武术就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享受在武术竞技中的乐趣。渐渐地,他们对武术课程失去了兴趣,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武术教育在课堂上的开展。

2.3 中小学武术教育与民办武术教育发展错位

众所周知,在现如今的中小学中,很少有武术教育这一科目。事实上,学校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因为在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武术教育不仅使得接收范围广,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传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学校教育对武术极其不重视,导致大量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民办的武术学校。民办的武术学校是以教授学生武术知识为主,辅助文化课的教育。这样就使得中小学武术教育和民办武术教育的发展发生了严重的错位。

3 武术教育新理念

3.1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武术教育中,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武术教育中也同样做到因材施教。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武术教学中找到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武术的意识。但是在此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武术本身的规则,将学生们的需要与武术的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是学校的武术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2 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

武术教育回归传统的核心是指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建立在传统武术文化的基础之上,把现今各种有利于武术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体系纳入到武术教育的发展中来,真正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从而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全面开展。

3.3 打造武术教育多元化

学校武术教育体系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由许多要素构建而成。所以,我们要使各种有利于武术发展的因素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它们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大中小学生中的使命,这就需要影响学校武术发展的各个因素实现多元和谐。

4 建构武术教育新体系

4.1 武术教学评价变革

在学校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们的武术动作的标准程度要求非常严格。当然这也是教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一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对学生们的武德有一定的要求。从古至今,武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自卫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但是,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使得武术教学的最基本内容被广大教师和学生们忽视。

首先是评价理念的变革。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要将重心转向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和落脚点。

其次是改终结评价为过程评价。这是针对武术教育中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一教育功能而提出的。

再者是改“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单一评价”模式则无法胜任,武术段位制“练打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无疑为此提供了范式。

4.2 武术教学内容改革

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得以具体实施的根本。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全国一百多位民间武术传人和武术专家学者创编了以青少年为主要使用对象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教程》包括培养武术兴趣的《趣味武术》,还有学习技术和文化的技术教程和理论教程。《趣味武术》分为段前一至三级,其主要内容是武术基本动作和武术游戏,分别适合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学习。

4.3 武术教学方法探索

寻求新的武术教学方法,是建构武术新体系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考虑到体育项目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使用具有特色的武术教学方法。但是这一作法并不是对已有教学方法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要将对传统文化融入到新的教学方法中,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不失武德。

4.4 武术师资培养模式创新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育内容得以传播的主导者,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武术教学质量。因此,构建新的武术教育体系必须重视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成为武术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要重视在岗体育教师的武术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武术师资培养模式,从根源上解决武术师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第9篇:武术教学要求范文

【Key words】Wushu elective course; College students;Interest; Teaching method

0 前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竞技比赛,增进友谊的功能,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近年来,武术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广泛受到学生的欢迎,很多同学都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够了解一下我们的国粹,纷纷加入到武术班来,但是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没有任何武术基础,锻炼的时间很是有限,往往是刚开始学的时候很有积极性,然后学了几次课后热情慢慢的冷却下来了……如何提高学生习武的兴趣,在我们武术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上武术课的积极性,提高对武术的兴趣进行探讨,使学生在武术课中真正地有所收获,培养他们自觉习武的习惯。

1 武术教材内容的安排

武术教材内容的安排和学生上课的兴趣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当选择的武术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高涨,这时上课就会形成一种好的互动关系,大家都积极参与,这样教学效果好,相反,教学内容选择不当,内容对学生太难太专业,不太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选择就非常重要了。

1.1 教学内容在安排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武术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要让学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学习太多的内容和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往往是不可能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为完成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势必会使教学内容学起来很枯燥,单调无味,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浪费时间。针对大多少学生没有武术基础,身体素质不太强的现实情况,应该安排一些武术的基本功,简单的拳术套路,简单的器械套路和对练套路。让学生很容易掌握,学起来很轻松,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掌握,这对初学武术的同学来讲非常重要,让他们对武术产生兴趣。

1.2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兴趣性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那么学生上课注意力就非常集中,相反,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很好掌握所学的内容,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错误动作,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学生运动受伤。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套路运动是他的基本形式,套路运动其实就是把势,它对动作的劲力协调,技击要点的把握,节奏时间的控制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把这些套路完完全全的搬到课堂中来,不论是学生的基础和学生的学习时间,都难以到达武术的起码要求,如果一味的要求学生学习武术套路,教学过程就会枯燥无味,那就满足不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武术选项课应该将武术套路进行适当的分解,简化动作,降低难度,便于学生好掌握,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精心编排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有代表性的套路,让学生容易接受。

2 武术选项课教学方法的选择

武术内容繁多,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大都对武术缺乏正确的认识 ,容易形成与教学目标不相一致的想法,有的还急于求成,希望在短期内达到不切实际的程度,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武术价值观,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手段,在高校武术选项课中尤为重要。

2.1 采用攻防对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武术的攻防运用

当学生学会了套路的架势后,必须深刻领会其中的运用,攻防的含义,遵循攻防应用的法则,才能使动作用力顺畅、方法正确,在实战中灵活自如地运用架势,最终达到一触即发,立决胜负的效果。如简化太极拳中白鹤亮翅攻防用法,甲方用左脚向前上一步,同时用右拳向乙方的腹部冲击。乙方右脚迅速向后退步,右脚微曲,重心后坐,左脚尖点地成虚部,同时用左手向下、向外格挡甲方右拳;甲方见右拳进攻失效,继续用左拳向己方方面部退出,乙方快速用右臂右上挑架开甲方左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对练,并在对练的过程中提出动作的要领。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出武术动作的攻防转换,能让他们知道其中的招式运用,通过实践证明,对练的运动形式,学生会对武术产生浓厚兴趣。

2.2 体育游戏法的运用

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虽然要成熟一些,但是体育游戏依然是可以采用的,在武术教学中穿插游戏教学,不但是玩和娱乐,还要通过游戏来完成一定项目和内容,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生练习马步站桩,如果叫学生一味的蹲在哪里,可能学生坚持一会,最多一分钟就没有力气了,就会松懈下来,再也没有兴趣。如果换一种形式练习,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对着练习马步推掌,游戏的规则是每位同学必须保持马步,同时和对手推掌,如果谁的马步移动了,谁就输掉这一局。通过游戏的方法,把枯燥的马步站桩变成了很有趣味的马步推手,学生兴趣就提上来了,课堂的氛围就很活跃了。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法的时候,教师一定提出马步的动作要领和要求,并要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力度适中,点到为止,以免受伤。

2.3 成功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积极因素。因此,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点,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对完成动作成功者及时准确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满足成功者的喜悦的心理要求。利用进步反馈作用去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教师要作耐心细致的工作,多关心,主动和他们交朋友,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克服急躁心理,要循循善诱,始终把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放在首位,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4 对女生多一些关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在力图固有模式,同时也在尝试建立更科学的教学过程。女生作为教学对象的一个重要部分,抓好女生的教学,可以说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一大突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术教学应该结合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变化进行教学。

3 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师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在教学中不可忽视。教师仪表端庄,讲解生动,寓教于乐,有独到的教学风格,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熟练规范的武术动作和丰富的形体语言以及恰到好处的语言提示,让学生感受到武术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热爱学生,要和学生交流思想和动作感受,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及时调节运动量,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标准规范的武术动作与语言的带动下,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