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武术专项人才(本科)培养模式研究

武术专项人才(本科)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台北市立大学武术专项人才(本科)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台北市立大学武术专项人才(本科)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课程和培养实践平台三个方面来展开叙述的;得出培养模式的特点:兼顾教育目标与就业需求,构建灵活思维与课程体系,提供教师指引与实践平台。研究认为:台北市立大学武术专项人才(本科)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建议树立明确的目标、增加选修模块课程和增加教育实习时长。

关键词:台北市立大学;武术专项人才;培养模式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蕴涵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它对于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新设本科体育专业之一,专业自成立发展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关乎到武术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与未来就业,也关系到整个武术的发展。本研究以台北市立大学武术专项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切入点,从培养目标、培养课程、实践平台角度展开对武术人才培养的研究,吸取台北市立大学在武术专项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优点,两地在培养模式上可以互相借鉴对方的先进之处,弥补对方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科的发展,促进大陆与台湾的交流。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武术专项人才。本研究认为武术专项人才是:通过一定考核,进入高等学校继续从事武术领域的学习,拥有专业的武术基本功,武术专项的身体素质,武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1.2培养模式。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涉及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培养评价4部分构成。[1]人才培养模式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二是人才培养措施。本研究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活动形式例如研讨班,研讨会和成人教育等形式。

2台北市立大学武术专项人才(本科)培养模式的分析

2.1对台北市立大学武术专项人才(本科)培养模式目标的分析。本研究认为武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武术与民族体育文化功底,能够从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训练、科学研究、健身指导、表演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研究根据调研得知台北市立大学学校教育目标是:卓越的社会力、全人的通识力、扎实专业力、全球转移力、精湛鉴赏力。体育学院教育目标:竞技运动能力、运动健康产业研发能力、运动艺术展演能力、运动事务服务能力。最后是技击系教育目标(包含武术项目):分为两条路线。一是培养技击运动专业人才,二是培养法务与警政专业人才。可见,台北市立大学自上而下有一整套的培养目标,大目标紧扣小目标,小目标围绕着大目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循环系统。2.2对台北市立大学武术专项人才(本科)培养课程的分析。通过调研可见台北市立大学技击系的总毕业学分135学分,通识课程28学分;院定必修10学分;系定必修学科22学分;必修术科36学分;选修学科24学分;术科15学分。在培养课程设置更加注重文化理论与专项技术的同步发展,更是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根据学生意愿,搭配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搭配,形成不同特色的全面发展方向。2.3对台北市立大学武术专项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的分析。加强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有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连续跟踪毕业去向调查:得知技击系95至99学年度毕业生总人数170人,就业人数为134人(含学、教师、教练、体育相关行业、一般服务业及当兵)其中继续进修人数为13人(含研究所及教育学程)。这必然与实践平台有莫大关系,在毕业前夕,安排应该学生参与到兴趣的单位、研究所等进行锻炼,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进行业务提升,为参加工作或者是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3台北市立大学武术专项人才(本科)培养模式的特征分析

3.1兼顾教育目标与就业需求。武术专项人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使武术专项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为避免大多数毕业的学生都存在难就业的现象。这就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要将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要把学校培养、社会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培养优秀的符合现代化市场需求的武术专业人才,掌握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武术文化功底,能够从事武术教学、科研、表演、组织等复合实用型人才。3.2构建灵活思维与课程体系。应当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注意各个方面的配套设施,要根据业界需求与媒介生态发展,更需设立相对灵活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要紧跟社会形势的发展,勇于进行课程变革,方能缩小业界与学界的差距。在课程设计时,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切身实地调查等多种渠道,通过对社会的调研考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了解学科建设的动态需要,着力摸清武术人才所需要的素质或者能力,考虑课程中开设与实际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真正掌握自己所需要得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3.3提供教师指引与实践平台。目前大陆高校武术专业培养存在问题,专业技能相对较高、文化理论尚有欠缺,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武术人才的动态需要,因此,要以学生培养方向指引管理为入手,充分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在选择培养方向时,建立教师指引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培养的方向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规划。最大限度的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的动态需要,缩小学生与社会之间的“鸿沟”,形成高质量的就业,达到武术专业人才可持续培养的发展之路。

4台北市立大学武术专项人才(本科)培养模式的优势分析

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的就业方向等来综合考量学生的发展,而是一味的“同化”和“概化”,不能使学生发挥自己本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2推动高校教学的改革。台湾武术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帮助实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过去的高校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对社会需要的动态跟踪,无法培养高质量的武术专项人才,主要从教学的方面出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台湾武术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开启高校教学改革有重要作用。相比较大陆地区而言,大陆地区武术专项人才培养模式有点过于传统和僵化,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和进步,使学生学到的东西不是前沿性的知识,有碍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眼光的判断。4.3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台湾武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台湾武术人才五年的就业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台湾武术专项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各界提供源源不断需要的人才需求。对于大陆地区武术专项人才而言,大陆地区武术专项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及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容易“固化”和“僵化”。由于大陆地区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逐渐趋于饱和,导致高校培养的武术专项人才浪费化现象。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5.1.1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人才培养目标是两条主线:一是培养技击运动专业人才,二是培养法务与警政专业人才。人才培养课程是更加注重文化理论与专项技术的同步发展,更是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根据学生意愿,搭配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搭配,形成不同特色的全面发展方向。5.1.2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兼顾教育目标与就业需求是兼顾理论和实务的教育与培养,掌握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武术文化功底,能够从事武术教学、科研、表演、组织等复合实用型人才。5.1.3通过本研究发现台北市立大学武术专项人才(本科)培养模式的优势之处是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高校教学的改革,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5.2建议。5.2.1大陆高校武术专项人才在刚进入大学之时,各高校由教师教育和指引,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重要课程,主要培养的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等,从而确立自己的就业目标。从大一开始,就逐步培养学生向就业方向靠近,早做以后的打算。5.2.2大陆各个高校体育学院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学生们的现实需求,适当地增加选修模块的课程,弥补学生在一些方面的弱势,使各个专业的学生能够学有所长,优势互补,文理渗透,综合全面发展。

作者:黄秀 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