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

第1篇: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

武术是我国固有的一项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武术也是新课程标准运动技能目标中中小学必须重视的传统体育项目,但如何进行教学值得研讨。就目前来说我们的体育课教学中绝大部分其实就是操式化的武术教学,原因一方面是武术教材本身的枯燥和缺少趣味性,另一方面我们的很多体育教师由于不是武术专业出身,本身对武术教材的理解就处在动作路线、方向及造型上(还没有达到功架的程度),自己演练时的动作都不是很到位,很多时候也很难表现出武术的劲力和精、气、神,而对武术动作的一些内在的技击和养生方面的含义知之甚少或根本不懂。如太极拳的云手,这一动作不但在攻防有格挡对方的进攻和引化后反击的作用,还是治疗肝胆疾病的体疗手段等。这样的教学与学生想像中的武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原本对武术感兴趣的学生通过学习而失去了兴趣。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重点是应加强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层次设计,笔者非常赞同贾齐教授“应该将武术作为对抗(或攻防)的运动文化进行教学,而不是作为纯粹的个人动作教学”的观点,练武德为先,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武德、武道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笔者认为小学武术教学内容应在传统的强化基本功的基础上,考虑进行游戏化,在游戏中穿插攻防的意识与反应判断能力等等的训练,并进行一些简单的有表现力的组合动作的教学。如在学习手型、手法,步型、步法阶段可用传统的游戏“石头、剪刀、布”进行变形,可以把并步设为石头,弓步设为剪刀,马步设为布让学生练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增加手型变化如并步抱拳,弓步撑掌或冲拳,马步前冲拳或架冲拳动作再进行练习,甚至可以让学生把一些套路中的单个动作如提膝亮掌作为失败者的表演等等,同伴间对游戏的内容的规则可以自行规定设计然后进行练习;在强调安全的基础上,在小学阶段也可以进行单个动作的进攻与防守的教学,如格挡冲拳的对练,弓步架冲拳的对练等发展学生的反应与判断能力,用拳击或脚踢垫子、沙袋或不倒翁形式感知用力等,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在增加学生单个动作的练习数量的同时强化动作的质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连贯性。笔者认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应该对教材进行改造,使教材趣味化。

初中阶段的内容应进一步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如在准备部分可多安排如正踢腿,里合腿,外摆腿,弹踢冲拳,蹬踢推掌等等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教学中应该强调组合的教学,在组合设计与编排上要考虑动作的技击性,可以是一攻一防的几个动作的串联,也可是A组合为几个连续攻击动作的串联,B组合是几个连续防守动作的串联,教学中一学生用A,另一学生用B,形成一个一攻一防的组合练习。目的是在加强学生基本功和基本动作规范的同时增加对武理、武德的理解,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演练的武术动作体现出应有的劲力与精、气、神,并在有范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演练的风格和对组合的理解,去把组合再串联成简单的套路,增强套路练习的表现力,串联的形式可以是ABCD,也可以是BADC。

高中阶段教学内容应该是以传授传统套路和相关健身、养身知识为主,辅以擒拿与反擒拿技巧的教学,同时让学生运用套路中的动作进行搏击的练习。如高中三年的选修可以把一套初级长拳第三路作为一个模块,二十四式太极拳作为一个模块,再加一个传统的套路(南拳、查拳、陈式太极,形意或八卦掌)作为一个模块,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进行设置模块内容,因为三个模块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会影响第一次未选学武术模块而后又选的学生的学习,唯一在对动作的攻防性对抗练习中,在攻防运用的熟练程度上可能有差别和层次,教师教学时可以以优带差,加强武德与安全的教育,使所有学生能学有所获。

第2篇: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

一、武术基本功串联的一般方法

1.循环练习法

基本功的单个或者多个动作的循环可以购成串联,可以是单个动作的循环,也可以是多个动作的循环,如单个动作的循环:仆步穿掌,先左仆步穿掌,起立后右脚向前一步,再做右仆步穿掌,如此循环数次;多个动作的循环则是指多个动作串联成一个组合,然后循环做这个循环就可以了,比如在上一个单个仆步穿掌的串联中,穿掌起立时加一个上步虚步挑掌组成一个串联动作,再将仆步穿掌与虚步挑掌组合循环去做。这种循环练习实质上是复杂动作的武术操,能有针对性的专门练习某个或者多个动作。

2.武术操练习法

徒手操练习法比较简单,更有针对性,往往是几个相近的动作组合在一起,比如手型与手法的组合,步型与步法的串联,也可以是单个手型与步型的串联。例如,手型与手法的串联:身体直立,由抱拳开始―两拳前冲―经腰分开头上亮掌―侧平举成勾―还原。这些串联运动简单,能有效地练习拳、掌、勾。

3.穿插练习法

武术基本功是为套路服务的,武术基本功练习到一定程度,要串联成更复杂的套路,体现它的真正价值。武术套路是基本功的表现形式,是基本功的具体体现,将多种基本功通过加工、设计,编成流畅、起伏跌宕、动静结合、有一定节奏的套路。在教学时,武术基本功串联成套路时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始套路不要太长,也不要太复杂,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从五步拳、少年拳等学起,在此基础上加工,适度增加动作。

二、基本功串联的策略

武术的基本功练习很枯燥,不像武术套路那样有趣味性。在教学中,笔者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1.树立榜样策略

一节课上,笔者设计了四个武术基本步型的复习与三个基本功串联的动作的新授学习,基本步型在前几课已经接触过了,学生在学习时没有遇到困难,除了马步动作下蹲不到位以外,如弓步、仆步等几种步型掌握得都不错。但是,当学生真正开始接触基本功串联技术时发现:外摆腿没有摆的味道,而直接变成了侧踢腿;里合腿过分弯腰屈腿;冲拳时出的是同侧上下肢……在练习时无论怎样提示,效果甚微。此时,我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利用“榜样”这个武器!笔者先找几个动作好的同学上前来演示,并对其优点进行了肯定,还特意给他们打了98、99的高分,并树立他们为本班的榜样,其他同学羡慕不已。然后反问同学们想不想像这几位同学一样棒,像他们一样得到高分数?接下来让学生展开讨论,这几个同学做得动作好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这么高的分数……为了得到高分,同学们努力模仿刚才几位同学的演示,并主动向他们求教,学生的练习积极性非常高,几个串联技术也慢慢像样子了,摆腿路线基本正确,冲拳也有力度了……

2.分组比赛策略

做好武术基本功串联并非易事,学生往往没有学习的动力,对动作的质量也满不在乎,导致效果不好。串联基本功练习之后,为了巩固提高动作质量,笔者采用了比赛法,将学生按队伍分成四个大组,按顺序每大组出一名学生前来,组成四人一小组比赛,以优劣按4、3、2、1得分,并把成绩计入到大组积分中,每个人都试图努力把动作做好,争取为小组争得高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又得到了激发。下课时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复习,下次课复习时还将进行比试。

3.基本功游戏化策略

游戏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在武术基本功教学中,如果是天天没有变化的学习,学生可能感觉有点单一,这时可以把武术与游戏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手型、步型时,采用猜拳接龙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让他们在游戏中掌握基本的手型、步型。如手型猜拳:掌代表包袱,勾代表剪刀,拳代表锤;步型猜拳:马、仆步代表包袱,弓、虚步代表剪刀,并、歇步代表锤。在规范这些基本功动作基础上,让学生连续的完成游戏动作,手型、步型的串联就得到了解决。

第3篇: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武术专选课,分析,建议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良好的健身和养生功能,当前在全民健身热潮高涨的形式下,已在我国许多高校蓬勃开展。武术专选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后的主要课程之一,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但对提高身体素质,强身健体有益,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技能。

1、武术运动的特点

现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活跃,外在表现欲强,武术套路气势宏伟,动作雄健,优美大方,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气神力功”《拳意内练运精》强调“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故而重视精气神的作用转换,重视内功修炼,练一套拳,舞一趟剑,神清而气爽,心定而气闲,神采而飞扬,能给人自信和力量,这些都是别的体育项目所达不到的,这就是武术深受学生青睐,颇具吸引力的内涵。

2、武术的作用

2.1健身作用

随着武术科学化进程的推进,现代人体科学使武术健身机理得更为充分的科学解释。武术运动中的“以意导动”,“以气行气,以气运身”概内气发于丹田(气海)贯于经络之中,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行,与腰隙内肾的左右抽换,使人气流分布周身而达于四梢,复归于丹田,如此循环往返,对神经系统是极好的锻炼,更使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应变能力加强,文书中的一些内功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能使气血充沛活跃,使分布在大脑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增强脑部血液循环量,从而加强了脑部细胞的供能条件,使脑部更加健康。

武术中的呼吸不同于自然呼吸,强调“深长、细、缓、匀”。其特殊的呼吸要求,形成了气体和血液的畅通运转。循环系统是人体供能的只要途径,其机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身体器官的功能状况。现在一些临床实验证明(尤其是太极拳、气功)对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心功能,使心肌功能节省化具有重要作用。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是氧气的载体,基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血液输送氧的能力,它是衡量肌体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一些武术运动员的研究结果表明,安静是红细胞处于正常值的下限,而血红蛋白处于正常值的上限,这说明武术运动对改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比值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武术运动对加强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可提高免疫水平。武术套路散手,对提高肌力,加强肌肉工作能力的肌理与其他竞技运动基本相似,而武术气功和太极拳,推手对肌肉工作能力更有其独特的功效。太极拳及武术气功保证了肌肉的营养和氧气的供应,使肌肉处于有氧代谢之中,神经的适度兴奋状态,能促使肌纤维兴奋性提高,参加运动的肌纤维也相应增多,因而肌力也必然增大。

由于武术运动对意念和呼吸的要求,练功是要非常重视意守丹田和进行腹式呼吸,这就比其他运动项目更能直接刺激植物神经,从而通过神经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2.2美育的作用

2.2.1武术是一种蕴藏着健与美丰富内涵的体育项目,在运动过程中,静若处女动如波涛,如长江之水川流不息,绵绵不断,一波未落,后波随起,静时犹如嫦娥午袖显示出温馨的阴柔之美,动时显示出刚健雄壮之阳刚美。时而心静如水,时而波涛汹涌,它的节奏明快,风格各异,具多维性的艺术魅力。武术的教学使学生在动觉中体验美,在视觉中观察美,在听觉中体会美,从而学会体验美和表现美,提高了主体审美意识,所以武术的教学是充分展示精神美与形体美的运动。

2.2.2武术能培养和改变学生的内在美,一个人的美包括形体美和内涵美,武术运动在锻炼形体美的同时,精神之美也随之提高。经常进行武术运动的锻炼可以培养高雅的风度和气质,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具有生命力的外在形象。论文参考。通过武术的锻炼,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举止和自信,大方,洒脱的气质,坚强的意志和品质。

2.3有利于心理素质的培养

现代大学时期的学习在心理上有追求美,追求成功的欲望,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可塑性大,充分具备了武术锻炼的生理基础,武术运动的动作时而柔,时而刚,时而起,时而伏,刚柔相济,舒展大方。在明快节奏音乐伴奏下打一趟拳,舞一套剑,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论文参考。学生们产生反映,武术运动不仅强健体魄,更有利于塑造好的形体,也使自己站,立,行,走的姿态舒展大方,并富有生气,自信心倍增,产生高兴,愉快欢欣的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紧张和被压抑的情绪,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

2.4终身体育的作用

体育课程教学的宗旨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武术课是他们所喜爱和需要的项目,在愉悦身心和获取成功与满足的情感体验中,终身体育的兴起得到培养。学生在武术的锻炼过程中经过持之以恒的意志努力,逐渐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从而培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论文参考。武术运动,练习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样,而不受场地的限制,运动量可大可小,可随意自我调控。所以,武术是学生打下了良好终身体育的优选项目,这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

3、怎样上好武术课

3.1教师的主导因素

3.1.1科学设计武术课的结构

课的设计是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对课的教学活动的预先制定,要上好课必须认真做好课前的设计工作,才能确保课的有效实施。武术课的结构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组成部分。各部分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基础而设计,实质在于遵循人体生理机能能力变化规律和武术课教学活动的特点,循序渐进的进入状态,同时还要考虑到练习者心理活动的因素。

3.1.2选择丰富的教学内容

武术运动的内容繁多,所以课的容量较大,选择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照顾素质的普遍性,包括武术基本功、主体套路,对练、武术气功等,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学会,即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在武术的教学中,还要有计划地安排局部肌肉力量的训练内容,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熟练的掌握武术的技术与技能。

武术的锻炼充分体现了温和的心境与古典美,要用现代的手段来充实到教学之中,也就 是通过音乐的旋律与武术的动作溶为一体,将武术的特点通过与音乐的协调配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美。如太极拳套路配合一曲“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乐曲,心情是何等的愉悦。因此,将音乐运用于武术教学之中是现代化教学的一大特点。

3.1.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1.3.1创设情境教学方法:上课时要选择一块明净整洁的场地,根据武术运动特点选择一支优雅明快的音乐,学生同一服装,有条件的上课,让学生面对镜子练习。上课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对学习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有目的静心创设和丰富学生学习环境,在动感十足的氛围中学习武术与知识,体验美的感受,得以情感的陶冶。

3.1.3.2示范模仿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纯熟精湛技艺的展示,优美形象的示范动作,舒展而大方的造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顺序,结构要领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使他们通过模仿而掌握武术的技能。教师示范的位置要根据学生的位置和动作结构,灵活选择:正面示范法、侧面示范法、镜面示范法、背面示范法等。

3.1.3.3念动训练教学方法:念动训练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对动作过程的紧张想象,从而达到改进与巩固动作的目的。对于有一定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适宜的。念动训练用于武术教学,是指在训练中有意识地系统地在脑中重复再现已形成的运动动作,这种重复演练动作的训练方法使表象过程中相应的动作部位产生强化作用.这些效应有利于适应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从而有助于加快动作的熟练程度和加深对动作的记忆.教师要及时诱导启发学生找感觉,有利于在实践练习中的动作更准确,协调到位,从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3.1.3.4综合教学方法:是武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集完整与分解教学法,口令与哨声提示法,重复练习法为遗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更有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记忆动作;有利于改进动作技能,动作连接,动作协调及感觉运动的能力.

3.1.4教师的形象塑造

教师的言行及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体育教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衣着整洁合体,举止稳重端庄.热情大方,知识要广博,表现能里强,普通话准确而流利,谈吐文雅,给学生塑造一个很好的整体形象,使之乐于上你的课,并从中受到意志,修养,力量等各方面的感染,是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3.2学生因素

3.2.1学生要有学习武术的主动性.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体育科学知识教育,使学生明确通过武术的练习,一可强身健体,二可防御自卫.增强健康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2充分发挥和培养武术骨干的作用.体育小骨干是学生中优秀的个体.有组织能力,作风泼辣,运动水平高,责任感强,能够协助和督促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3.2.3学生要有配合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上课时,学生要积极思考,配合完成运动训练安排只有经过认真刻苦的练习,才能尽快掌握动作要领,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4建议

4.1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精心设置武术专选课的内容.基础课以武术基本功和套路为主.

提高课一武术表演,散打,太极推手为主.有专业基础和特长的学生以专业队的方式继续进行提高教育.

4.2体育考核则把基本功.套路技能与技评;专业理论水平与现代科学理论水平综合的结合.

4.3提供继续教育或学习资料,让教师不断充电,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留锁, 体育工作指南[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6月

(2)姜生成.对我院体育改革的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4月

(3)运动心理学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年12月

(4)邓树勋.运动生理基础知识[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年3月

第4篇: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

【Key words】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heritage; primary school sports; teaching mode

引言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武术在当代已经逐渐被划分为“现代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类,在其各自的发展中,受资金、制度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竞技武术“一枝独秀”与传统武术夹缝生存的现状。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小学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如何立足小学体育的发展,让传统武术走进校园,并立足小学体育的特点去设计和优化传承的路径,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诉求,故提出了“快乐武术”的概念,并对其传承模式进行设计。

1传统武术立足校园进行传播是时代的诉求

1.1传统武术发展的尴尬境地

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西方体育、奥运项目的强势冲击使传统武术的发展举步维艰。1958年,我国开始遵照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原则,将传统武术进行改造,创编出采用西方标准化竞技体制的“现代武术”。武术被划分为“现代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类。现代竞技武术追求运动技术的“高、难、美”,竞技规则向奥运模式靠拢,其本质已偏离传统武术,成为西方体育形态。而受奥运文化和“金牌”意识的冲击,现代竞技武术被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武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人们在选择锻炼方式时,也更倾向于“快速”、“高效”、有刺激性的锻炼项目,此时自西方传入的各种体育项目正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反观之下,传统武术则正被摈弃。学校作为开展武术推广的重要阵地,也因异域文化的传入、武术师资不足、武术教学模式单一等多种原因不被青少年所喜爱。

1.2在小学开展传统武术是时代的诉求

“中国有3亿多青少年,学校是最重要、最广泛的传承武术的阵地,也只有将武术置于学校通过青少年来传承,才能更好地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1〕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文明的继承人和发扬者。小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成长于何种文化之下,不仅影响小学生的个体成长,更关乎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

外来体育文化的涌入,占据了相当大的文化空间。以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项目、跆拳道、动漫等已经普遍在小学生群体中流传开来,传统文化却少人问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本土受到挑战。站在保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立场,我们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学教育抓起,从小学生抓起。

1.3保护传统文化政策落实的时代诉求

1979年,我国武术工作者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摸清了“家底”,将散落于民间的传统武术进行了资料整理和保存,挽救了一批濒临失传的拳种,这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却未将这些资料用于实际的传承和推广之中,而仅仅是整理出来将其“束之高阁”和“放任自流”,〔2〕仅仅停留于理论和书面的形式上。同样,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众多武术项目,尽管它们的文字乃至影像资料都得到了完备的整理和保存,却可能因没有传承人而成为历史河流中的一种“纸上功夫”。

立足校园,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武术活动参与,营造传统武术习练氛围,使小学生既掌握武术动作技能,又形成传统文化意识,切实将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2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制约因素

2.1青少年难以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性

传统武术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与中国古典哲学、宗教、中医学等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国古典哲学以《易经》阴阳八卦学说、道家思想和儒家学说为核心,传统武术的各家拳术将哲学思想融会贯通,形成“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拳术理论;在技法上运用“五行”哲理,以示之相生相克;讲求动作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传统哲学中“一”的观念;传统武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追求自身的完善,而非炫耀武力,“载于武艺,归于武德”。太极拳及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中的“导引”、“吐纳”之法,是由道教养生术上发展而来,少林武术更是与佛教有着不解的渊源。“自古医武不分家”,传统武术和中医学存在于共同的哲学体系,皆以阴阳辨证观为指导,掌握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穴位学说对武术的技击功法也大有裨益。因此,青少年在传统武术的学习中,真正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非朝夕之功。不能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则难以对它产生兴趣,亦不会主动地去学习,更勿言热爱。

2.2校园课堂内外多种多样的现代体育项目

与传统武术的厚重相比,现代体育项目则更为轻松、自由,更具刺激性。对于一般学习者而言,现代体育项目掌握基本技能便可开展,且规则标准化,不需经过专门的培训就可以执行,其中篮球、足球等项目的激烈对抗更符合青少年好动、争强的心理特性;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因在塑造形体、提升气质方面的作用而广受学生欢迎;网球、羽毛球等在传入中国时被定义为“时尚”运动,成为青少年追逐的体育项目。跆拳道、柔道以及泰拳也已逐渐走进校园,进入课堂。目前,一些学校为吸引学生,增加入学率,树立“高端”、“西式教育”的形象,在设置课程时,较倾向于选择为社会、家长和学生所认同的现代体育项目。然而,课堂的容量是有限的,现代体育项目的大行其道,必然使传统武术受到挤压。

2.3缺乏专业传统体育师资、基础设施

当代的小学体育教师来自各类师范、体育院校,所接受的是现代的、受西方体育教学模式影响的培训,形成的教学理念也具有现代特点、西方特点。而传统武术的教学,不仅注重动作掌握,还讲究“悟”,这在教学方法和专业水平上都对教师有不同于现代体育项目的要求。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只适用于现代竞技武术的教学。教授传统武术,体育教师必须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了解传统武术的深层内涵,能够解析各个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巧、虚实相交、阴阳转换之理。而具备此类知识的人才,且能植根小学,为传统武术培养传承人的寥寥无几。学校开设现代体育项目,就必须为之提供配套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因此,传统武术的可用资源便相形见绌,匮乏之至。

2.4传统武术发展的桎梏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武术逐渐显现出不适应性,这与传统武术自身的特征有关。传统武术生存的土壤是中国农业社会,而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带领全球进入工业化的社会。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武术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养分,变得步履维艰。当代社会,一切求新、求快、求速度,虽然近几年开始有学者提出“慢生活”、“慢节奏”,但也只是在工作、生活的空隙中偶尔为之的调剂,大的趋势仍是“快”。传统武术显然不适应如此社会形势,“太极十年不出门”,于是这种看上去“不见成效”的运动项目其受众越来越少。

3“快乐武术”教学模式设计的依据

3.1传统武术传承人的重要作用

武术是以身体艺术为特征的文化形态,只有通过口传身授才能保障技术与文化的传承,“即必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仅依靠文字、影像的整理和保存不能保证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播,“任何‘非活态’的传播都不能阻止武术文化的流失。”〔3〕传统武术的灵魂还需要人的体悟,单纯的文字和影像资料无法将其体现。没有传承人,而一味依赖数字资料,传统武术就会成为流于表层的皮囊。

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播和发展的“活载体”和桥梁。上一代的技艺需要当代传承人学习、继承,并传授到下一代传承人。传承人断层,引发的是文化的断层,自身文化链断裂必然造成文化缺失,此时异域文化进入,势必占据和同化本土文化,进一步加大文化断层的裂痕。“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4〕当“社会共同经验”变成他人的“经验”,我们的文化将不复存在。故而,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来,传承人的作用举足轻重。

3.2传统武术的传承具有长期性

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其传承方式必须是口传心授,而且,这种传承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保障技艺的整体传承。〔5〕传统武术的传承具有长期性,从认识到了解再到接受,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为保证文化链的连续性,我们需要从青少年抓起。小学生虽然不一定完全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但经过长年累月对传统武术的接触和练习,以及周围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会在脑海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朦胧意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初具轮廓。

3.3与现代体育课相结合

取现代体育课之长,补传统武术之短。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社会适应力为目标,在保留传统武术精髓的基础上,有机结合现代体育课的教法。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与现代体育课程实行了有机结合,但传统武术的本质并未改变,要与学校武术相区分。这是因为学校武术受竞技武术的影响,没有“真正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6〕。

3.4有成功体验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建立在成功体验基础上的快乐

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所谓成功体验,是指通过克服困难,达到一定目标的感受。在“快乐武术”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挑战,达到某一目标,实现成功,从中感受到快乐。另外,成功还使他获得外界的肯定,产生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刺激学生学习传统武术的内因需求,使之能积极地主动地去接触和探究传统武术,故将小学“快乐武术”这种模式命名为“快乐体验式”。

4基于“快乐体验式武术”教学模式的校内段位制设计

段位制是现代普遍采用的武术进阶方式,是一种标准化的考核方法。传统武术的传播可以借鉴其中适用的部分。校内段位制,是指选择传统武术中的特定动作或套路,划分为不同的段位级别,根据本校学生动作、套路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定的方法。

4.1参与主体――传承人、体育教师

教学模式的参与主体,是指教学模式的实施者,包括体育教师和传承人(即学生)两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是主动参与者,作用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练习,指导学生动作,进行公平考核。学生作为参与主体是教学模式得以实行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把教学模式变成现实,通过考核可以验证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2内容选择――传统武术的基本动作、套路

“快乐武术”的中心是使参与主体感受到“快乐”,在选择实施内容时要秉持“快乐”的原则,内容选择要能体现“成功体验”。所选动作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不宜选择难度较高的动作,否则学生在完成或达到某个阶段后难以进阶,无法产生“成功体验”;也不宜选择难度过低的动作,难度低的动作无法使学生产生挑战后的成就感,并且人人都能做到,也就没有了达标的自豪感。

4.3校内段位制设计

校内段位制的内容可以是武术的基本功动作,也可以选取一套套路演练或截取套路演练中的一部分动作。基本功动作设置三段,分别为一段、二段和三段。以踢腿动作为例,当踢腿到某一高度时达到一段;能连续做踢腿动作多少次即可达到二段。使一个动作贯穿几个段位级别,既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也有抽象的感官标准,如动作熟练程度,这与传统武术中对“精、气、神”的要求呼应。在基本功动作掌握熟练的基础上,设置套路段位,分别为四段、五段和六段。具体的实施,由小学体育教师与传承人沟通制定。

各段以不同标志物来区分,如以不同颜色的缎带来表示不同的段位。缎带即每个人段位的象征,也是其武术水平的象征。在同一个校园范围内,缎带被普遍认同并用以识别个体。

4.4评价

校内段位制按照“趣味武术”“技能武术”“文化武术”的教学内容层次划分。〔7〕既能通过小学生的成功体验和快乐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为教育留下理论储备。

第5篇: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

一、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状况分析

从表1、2可知,现代大学生对于武术总体上比较喜欢,但是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武术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认为现代武术教学“技术动作复杂,难以掌握”, 确实武术相对于其它运动项目来说,动作较为复杂,特别是学练一个动作时,由于上、下肢动作的不同,运动路线、方向变化较多,若体育基础能力较差,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或教师的教法不当,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练的兴趣和积极性,造成选择人数下降。同时现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其吃苦精神也不如以前,在这样的现实下教授武术规定套路,学生不喜欢武术课是无可厚非的。武术套路的学习及技击、表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两个学期的武术教学中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显然不是一件易事,而学生在教学中看不到自己能力的提高自然也会对武术课失去兴趣。长此以往,自然也会影响武术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对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引导,明确其武术特有健身价值,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这个项目学习中来。

二、现行的武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分析

(一)教学方式不适应武术教学的要求。武术教学一般离不开套路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武术课也都是以套路教学为主。套路虽然具有丰富的技击性与很高的健身价值,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将这些优点分析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了解套路动作的技击性以及套路的锻炼价值。在调查中发现有17.46%的学生在学完一个套路后对套路中动作的技击作用完全不了解。这与目前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是分不开的。目前高校中的教学过程呈两种现象:一是重视动作质量型,即从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开始,先把手型、步型、直摆性腿法、伸曲性腿法等基本功和套路中的难度动作进行教学,然后再学习套路。可是由于公选课的课时短根本无法完成教学计划中的整套动作。二是完成任务型,先把一些有关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大致介绍一遍,即开始套路教学,虽然学生能勉强学完整套动作,但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却明显不理想,这两种过程有利有弊,但结果都不能令人满意。教学的重点一般只强调动作的外形,注重动作的过程和路线,而对于套路中动作的技击作用讲解得很少。[8]让学生觉得武术动作有名无实,是“花架子”、“花拳绣腿”这是学生对武术教学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适应当前套路教学要求。目前高校的武术教学基本上采用了单一的模仿教师的动作,学生自己练习的方法和手段,很少采用其他如娱乐性、对抗性、电化教学等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感到教学课非常单调乏味。根本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运动心理学的观点看练习方式要多样化。多样化的练习不但能够激起学生练习的兴趣,保持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如能结合运用录相教学、观摩教学等教学手段能明显提高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教学中利用沙袋、护具等器材实施对抗教学有助于学生领会动作,并加深对动作的记忆和提高对武术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教学场地差、教学器材不足影响武术教学效果。场地、器械的缺乏也是影响武术教学的一大因素。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教学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 如遇雨天就难以保障教学计划的正常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缺乏应有的武术环境。普通高校的武术氛围严重匮乏, 各高校内经常有篮球、排球、足球等联赛, 但武术比赛、武术交流活动很少, 甚至可以说是没有, 高校的武术竞赛也很少, 这也是武术之花在大学校园不能夺目开放的一个原因。因此, 在高校如何发展与繁荣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三、结论与建议

普通高校均将武术作为选项课内容进行教学,其中有所高校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选项,有5所高校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选项。有12所高校成立了校武术协会,只有2所高校组建了校武术队。武术教学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现代气息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武术教学时数少,学生所学内容不全面,理论教学明显滞后,忽视或不重视武德的培养,教学方式和方法不适应现代武术教学的需要。

建议:

(1)更新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编写系统的武术教材。建立合理的课程设置,根据要求,结合各高校的具体条件和师资力量,结合武术自身的特点挖掘武术运动的功能,采用多样化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习武的自觉性和兴趣,从而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

(2)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快场馆、器材、设施建设。

第6篇: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少林武术教育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运动主要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遵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套路演练,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它既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同时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中都起着积极地作用。少林武功又是汉族武术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蕴,最具完整的体系,最具权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国武功流派,它无疑已成为汉族武术的主流学派。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国少林功夫,不但吸引着神州的民众,也吸引着各国众多的武术爱好者。Www.133229.Com2005年5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问少林寺;2006年3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到少林寺与武僧过招。2008年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500名来自美国各州的少林“洋弟子”到达河南嵩山少林寺归山朝圣。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民众成为功夫的爱好者,通过功夫强身健体。而少林寺也积极顺应潮流,逐渐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少林寺,在教授功夫的同时,传播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

少林武术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成为很多高等院校的一门选修课程,它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熟练运用世界通用语言来表达和传播。武术教育的双语教学就势在必行了。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深入了解外部世界的具体举措之一,也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重点。武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有着独特之处,在高校体育课中进行双语教学的大胆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国粹和外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促进教学改革都具有积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南省高校的体育系学生少林武术课的双语教学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研法

本文查阅了大量有关武术国际化交流和武术双语教学的书籍、期刊、论文、报纸等相关资料。检索了自2000年以来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有关对外武术教学及相关研究的论文20余篇。

1.2.2问卷调查法

抽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等8所高校发放学生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90.38%。

1.2.3数理统计

采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武术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2.1.1学生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260名武术学习的学生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9.2%和40.8%,男子占比例较大。在年龄方面18---25岁之间的学生是武术习练的主要对象,占总人数的88.5%,25岁及以上所占比例为11.5%。从年龄分析,年轻学生对武术的青睐优于年龄较大的学生。

2.1.2学生学习武术的组织形式

调查表明,学生武术课的组织形式主要以辅导班、选修课为主,分别占52.3%和35.0%,而以必修课形式习武的仅占12.7%。可见学生习武形式相对单一,学校的武术必修课程尚未形成武术教学主流。

2.1.3学生武术双语教学内容的制定情况

调查显示,由教师决定学生武术双语教学内容的占60.0%,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占21.3%,由教学主管部门决定的占18.7%。可见,学生教学主管部门较忽视对武术双语教学内容的制定和管理。教师上课教授武术内容比较随意,缺乏必要的大纲、进度等教学文件等规范。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武术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3.1.1.1武术双语教学的涵义。武术双语教学指的是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汉语为第一语言,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双重语言的教学方式。在武术课中,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由少到多,由浅入深进行尝试,并综合运用肢体语言、教学媒体,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中掌握武术知识、技术技能,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学生不但学习武术学科知识,而且有利于其掌握英语应用能力。

3.1.1.2武术双语教学的特点。

武术双语教学的特点(1)武术课相对其它理论课有更大的空闲智力活动空间,体现了“寓教于乐”。

形体语言和情景的暗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创设情景与形成任务驱动,以及在游戏中生发快乐的情绪等,这些都是所有室内理论课双语教学不具备的优越环境;(2)体育课的技术动作和语言学习是紧密联系的。如口令、指挥用语、提示性语言、专用词以及裁判规则用语等,这些发音特殊,语言运用简练与灵活的大强度信号源的刺激,使学生更容易能领悟和掌握武术专业外语的特点;(3)体育课的教学方式更多地是形体语言教学,非语言行为的形体语言,更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的示范如同“动态表演”,把动作由简到繁地展示,极易感染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武术课是身体活动的课,活动的时间比语言教学的时间要多,这种形式充分彰显学生爱动、爱玩的天性,有利于调节、缓解学生的学习情绪。

3.1.1.3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目前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有如下三种模式:(1)半英语型(初级)即使用原版教材,英语板书,但教师基本上用汉语讲授,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用中文,这种模式适合学生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2)混合型(中级)即教师用原版教材,英语板书,交替用英语和汉语讲授,英语比例处于50%以下,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用英语出题,部分用中文回答。这种模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专业知识,对教师的要求也低一些;(3)全英语型(高级)即教师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用英文,授课基本上用英语,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用英文出题,学生答题一般用英语,一些教学难点用少量的汉语引导。这种高层次的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都要求较高,根据现有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实际情况以及双语师资的现状,宜采用混合型的双语教学模式。

3.2建议

3.2.1高校教育部门应加强与武术国际化推广部门的合作,成立专门负责学生武术教学工作的组织或机构,完善管理体系;制定学生武术教学相应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武术双语教学体系;加强科研力度,编制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学生专用武术双语教材。

3.2.2建立对外武术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培养一批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外语突出、全面掌握武术技能、具有较强教学组织能力和一定社会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树立武术传播者全新的国际形象。

3.2.3运用高效能的武术双语教学策略。

3.2..3.1提供成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在体育双语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时要因人制宜,给外语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布置相对较简单的任务,让他们也能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给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稍难一点的任务,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努力完成任务,而提高自我效能感。但是,成败的经验并非直接对自我效能产生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把成功归因到内部可控因素(能力和努力)上,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上(努力)。

3.2..3.2设置合理的成就目标,抑制各种不良情感。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所体验的紧张和焦虑。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冷静、沉着,更多地关注学习中的问题,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感到紧张不安,更多地关注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在充满紧张、危险的比赛场合或运动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感情易于被唤起,其程度依赖于环境提供的关于个人能力的信息量。情感唤起的水平愈高对成就行为的妨害就越大,对成功的期待减弱。即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期待。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躁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当人处于焦虑情境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通过设置合理的成就目标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体系,确保一定能力水平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实现。难度过大或过小的教材内容,都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难度适中的内容最能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可以抑制这种不良情感的唤起,从而顺利完成体育双语教学任务。

3.2..3.3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体育教学大多是情景教学,师生之间的交往比较密切,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宽松、快乐、平等、愉快的教学环境,进而降低了一些素质较差学生的焦虑水平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目标的实现上。这种和谐积极的体育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其成就动机的形成,促进其运动能力的提高。教师需根据学科特点、课程性质、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循序渐进,努力为学生营造用英语理解、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引导学生查阅外文资料,了解学科前沿的新动态。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先进的校园局域网,应将双语课程建设与网络课程相结合,参考、借鉴教学资源库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模式,设计开发符合双语教学需要的网络课程。教师应采用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自测等教学辅助软件,加强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活动,建立任课教师的个人门户网站。所以,学生一旦掌握了有效的体育双语学习策略,就好比拥有了一把打开外语知识宝库、提高外语学习能力的钥匙,从而激发出良好的双语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段桂梅、邓波:《高校体育双语教学的运用及实践》[j].高教探索,2007,(6;

[2]王立新:《对高校体育双语教学可行性与未来发展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3]李梅娟、邓逢明:《大学体育双语教学现状与策略》[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4);

[4]陈和霖:《学生武术学习及对外武术教学》[j].体育文化导刊,2004(5);

第7篇: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全民健身;武术;体育人口;首选力推

中图分类号:G85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122-04

Martial Arts Popularization and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ZHOU Yu-fang1, WANG Chang-qi1, XI Bing-si2

(1.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2.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The Blue Paper of The Report of Sport for All in Shanghai issued in 2005 indicated that Shanghai’s sports population would reach 70%. To improve the sports population, the paper suggests popularizing Chinese martial arts as its priority. Taking Chinese Martial Arts as a priority activity in sport for all programs meets the requirement in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Outline to build the nationwide fitness system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provides a shortcut to improve the sports population, due to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 advantage in its popularization, function of comprehensive exercises and in-depth mass foundation. The paper suggests to keep the correct view, change the concept of solely pushing martial arts as an Olympic event, take martial arts a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school, introduce it as a course in the universities, popularize it in mass sports by enhancing the support and guidance of it, enhance its scientific research by issuing the routine for the mass sports and emphasize the function of the market to enable it to develop in the mass sports by economic incentives.

Key words: mass sports; martial arts; sport population; priority

投稿日期:2011-04-26

基金项目:上海体育局课题“武术大众化与上海全民健身运动的推进”(课题编号:TYSKYJ2009016)。

作者简介:周玉芳,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理论,武术的普及推广。

1 提高体育人口,首选力推武术

2010年,是国务院1995年6月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结束的一年。“纲要”提出的要求是:“第二期工程自2001-2010年,经过十年的努力,把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上海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种健身运动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取得了长足进展。2005年上海出版的体育蓝皮书《上海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提出,争取到2010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70%,即每人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 min以上。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如都市空间挤,人口密度大,活动场所少,工作节奏快,消费水平高等,体育人口的增长并不尽如人意。

上海华东师大体育学院教授张洪潭曾撰文指出:“所谓体育人口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官方统计结果,不论是1996年的31.4%,还是2002年的33.9%,抑或2008年的37.1%,均显空洞。我和200多名学生实地调研所真切看到听到的情况是,体育人口最为集中的各大城区晨练者,由于缺乏学校体育教学基础和社会体育宣教引导,其绝大多数不仅不知道体育锻炼与传统保健两类活动有何区别,而且更无从得知自我判定是否体育人口的标准。实际上,我国的体育人口,如果不算在校学生,那就连10%都达不到。”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上海也做过调查统计:把在校的学生都计算在内,自称经常锻炼的人占64.17%;而自称每周能锻炼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在30 min以上者占43.33%。

上海情况如此,全国其他地方应该也大致相同。如何加速推进全民健身,提高体育人口?笔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开展调研,发现把武术大众化,在全民健身活动中首选力推武术运动,是一条提高体育人口的捷径,而且这也是更适合在大都市开展的一项健身活动。武术大众化在此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武术的普及与推广;其二是武术的内容更适合大众健身演练而非竞技比赛。

2 在全民健身中首选力推武术的理由

武术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中国人来说具有天然的认同感与亲和力。这是因为,武术具有底蕴深厚的社会文化价值,易于普及的体育健身优势,身心俱进的全面锻炼功能,和根基深广的大众化发展基础。

2.1 武术具有底蕴深厚的社会文化价值

2.1.1 武术的哲理 中国武术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其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是中国的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这种思想在武术练功时就表现为,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以达到个体和谐的境界。而且在练功时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练功目的,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中国武术的这种“天人合一”顺乎自然的基本思想,与当代社会崇尚自然与和谐的理念有相通之处,对科学发展健身事业,构建和谐社会都大有裨益。

2.1.2 武术的武德 在中国武术中,尚武与崇德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习武与修身是统一的,中国传统往往把习武作为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习武讲究内外兼修,内即指品行的修炼,外即指技艺的修炼。拳谚有云:“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甚至把品德修养作为习武的先决条件,所以“武德”在武术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武德即从事武术活动的人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武德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在当今社会主义新时期,武德的内涵就是:树立理想,为国增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所以,尚武崇德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行为规范的控制,对建设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1.3 武术的精神 武术哲学的源头之一《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武术的基本精神之一。武谚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这种不屈不饶的精神,锤炼出习武者坚韧顽强的品质。中华武术的精神在古代还表现为侠义英雄主义的理想。《论语》云:“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孟子云:“舍生取义。”而侠义之士的鼻祖墨子还把“义”与国家人民之利益相统一,曰:“义者,正也。”因此这种侠义英雄的精神就在于,守信用、重义务、轻生死,即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后,仍有值得继承和发扬之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习武,不但可以学到自重、自尊、自信、自爱的武林精神,还可以学到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为重的传统道德规范,对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

2.1.4 武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武术传承到当代社会已日渐式微,再不采取抢救措施,也许会在不远的将来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为此,国务院在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把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等武术项目列入其中,其目的就是要重点传承并发展中华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有很强的实用性,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不能只靠文字和书面的形式,而是要靠大众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因此,在全民健身中首选力推武术,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2.2 武术具有易于普及的体育健身优势

2.2.1 适应人群广泛 武术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现已查明,中国武术“源流有序,拳理明晰”自成体系的拳种共有131种,再加上各种养生功等,因此武术适合各种不同年龄和层次的人群,而且难易程度可控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例如,儿童可练武术基本功、如弹腿等;青少年可练长拳、南拳或刀枪剑棍等;中老年人可练太极拳、形意拳等内家拳,或者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养生功。在我们的调查中,认为武术这一形式和运动量等适合自己锻炼的人占50%。

2.2.2 活动场所方便 武术的适应性还在于,武术活动的场所限制性很小。只要因地制宜,有一块地面平展的空间就可开展武术活动,而且室内室外都可以,基本不受天气影响。据1998年公布的《国家体育总局我国群众体育现状》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场所主要还是庭院、路边和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占总数53%;利用单位、学校和社区体育设施及公共活动场所的仅占36.8%。”这一调查正好说明,在全民健身中首选力推武术,是适合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现状的。在我们的调查中,认为练习场所方便的占29.6%。

2.2.3 健身消费低廉 参加武术锻炼,并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昂贵的消费,只要穿一身宽松的服装或买一些简单的武术器械即可锻炼。一般社区或学校都有免费教授太极拳和养生功的老师,如要进一步提高,也可参加收费的培训班,费用低于游泳、球类等其他健身消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上海职工人均收入为39 502元。近4万元的年收入,在这样一个高消费的大都市生活并不富裕。而其中又有多少体育消费呢?在我们的调查中,每月体育消费为50元以下的占40%;50~100元的占25%;101~200元的占15.8%;201~300元的占6.7%;301~400元的占4.2%;400元以上的占2.5%。而在占到将近一半的50元以下者中,又有一部分人几乎没有体育消费。因此,武术健身消费低廉这一特点,正好适合上海工薪阶层多而体育消费水平低这一状况,使他们能够少花钱或不花钱,同样得到身心愉悦的体育锻炼。

2.3 武术具有身心俱进的全面锻炼功能

2.3.1 强身健体的功能 武术的这一功能自从由实战格斗的功能中分离出来后,就一直被用来作为健身的手段。武术运动在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这人体基本素质的五个方面都十分有效。在我们的调查中,认为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的人占74.1%。

2.3.2 防身自卫的功能 这是武术的原本,现在仍有不少武术爱好者把这点作为习练武术的原因之一。在健身锻炼之中也学会了自卫防身,可谓一举两得,这是其他健身项目所不具备的。在我们的调查中,认为习武是为了防身自卫的人占16.7%。

2.3.3 娱乐表演的功能 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徒手、器械、单练、对练、集体等多种表现形式和风格流派,竞技性强、观赏性强,具有愉悦身心的娱乐表演功能,因此得到人们的喜爱。在我们的调查中,习武者认为感觉愉悦的占22.2%。

2.3.4 “以武会友”的社交功能 武术是一项需要精心传授技艺的运动,在此过程之中习武之人通过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促进了感情的沟通和文化的交流。近年来中国武术风靡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就是武术“以武会友”功能的最好体现,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我们的调查中,认为武术有文化内涵的占31.5%。

2.3.5 修身养性的功能 由于武术文化底蕴深厚,习武者如果能在刻苦练武的过程中深刻领会其文化内涵,那么他得到的将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而且还有气质修养和道德品行上的提高。身心俱进,这就是武术修身养的体现。

2.4 武术具有根基深广的大众化发展基础

2.4.1 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武术之所以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首先是因为文化上的认同感和亲和力,武术文化千百年来早已深入人心,正如本文所提到的武术的哲学、武德和精神等。而以文学艺术形式所反映的武术文化则更具强大的生命力,如武侠小说等,至今仍被大众所喜爱。其次是武术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能使人受益终身,所以武术千百年来一直为大众所喜爱并传承至今。第三是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强身健体的手段,本来就产生于民间,其活动目前在民间仍然十分活跃,全国有众多各具特色的武术之乡和武术社团。

2.4.2 大众化发展成绩斐然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并大力普及推广。首先,历届全国运动会都把武术列入参赛项目,各省体工队都有武术专业运动队,各大体育院校都设有武术专业,这极大提高了武术的竞技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为武术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武术界的前辈为武术的大众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成绩斐然。如整理创编了各种规范的武术套路,供武术爱好者学习,其中最成功的是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已成为武术健身的标志性运动,现在全球练习太极拳的人数已超过一亿。第三,改革开放后武术已走出国门,为向世界大众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武术已进入亚运会等国际赛事,并且正向奥运会迈进。

2.4.3 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 我国历代国家领导人都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同志不但支持家人、朋友、同志学练太极拳,还明确指示“凡是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他的指示精神激励鼓舞了一个时代的太极拳爱好者。在年轻时还撰文《体育之研究》,发表了他对武术的价值观念,其中包括武术的强身健体之价值、武术在保家卫国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等。在1959年会见日本友人时曾说:“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学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寿。” 邓小平曾在1978年为访问中国的日本友人题词“太极拳好”,这一题词对太极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总理则在2007年4月访问日本时,在东京代代木公园与晨练的民众一起打太极拳,以实际行动支持大众化武术。

3 结论与建议

3.1 端正理念,改变发展武术运动就是为了申奥的功利观念 武术申奥失利,没能进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不仅留下些许遗憾,也提出了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武术的竞技化离不开武术的大众化作支撑。自奥运战略实施以来,武术为进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在竞技武术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而在武术的大众化方面却有所忽略,以至于没有在全国乃至全球取得武术运动大众化的实际成效,进而影响了武术申奥。因此,必须端正理念,改变发展武术运动就是为了申奥的功利观念,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理念,推进武术的大众化。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只有在大众化的基础上才能提高竞技武术的发展,或能达到武术申奥的目的。

3.2 从娃娃抓起,把武术纳入学校的必修必考课目中 全民健身的理念应该从小开始培养。所以,武术大众化也要从娃娃抓起。首先,要提高武术在中小学校中的地位。为适应现在的应试教育机制,应该把体育课中的武术课列为和语文、数学、外语一样重要的地位,作为每学期必修必考的课程,不及格不能升学和毕业。要在教授武术的同时传授武术文化,把武术作为锻炼身体素质、磨练意志品质、培养进取精神、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以改善目前学生体质下降、男生阳刚之气不足的现象。此外,要加强对中小学校武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每个学校都有合格的武术教师。

3.3 从大学生抓起,让大学成为武术大众化的基地 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浓,大学生体育健身积极高,因此大学要承担起传承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成为武术大众化的基地。首先,大学体育课中的武术课应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除学练掌握一定的武术技能外还要学习武术文化。非体育专业的本科生,武术应达到三段水平方能毕业(与必须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才能毕业相同)。其次,大学要培养高质量的武术人才。体育专业的本科生武术应达到四段才能毕业;武术本科专业的学生应达到五段;而武术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应达到六段才能毕业,以避免出现只会纸上谈兵的武术研究生。第三,大学还应成为创编大众化武术套路、研发各种武术教材的基地,以促进武术的大众化发展。

3.4 从群体抓起,加强对武术群体工作的支持和指导 首先,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武术群体工作的指导,这是武术大众化最基本的工作。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照顾,在制定全民健身计划时,把武术作为首选力推的项目,在经费上给以支持和投入。其次,要扩大和加强对社会武术指导员的培训,提高他们武术的综合素质和演练水平。当前,社会体育武术指导员非常缺乏,是影响武术大众化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应在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基础上,增设武术指导员的技术等级,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社会武术指导员。第三,要完善对社会武术指导员的奖励制度,付给一定的报酬,让他们劳有所得。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下,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第四,要加强运动场馆的建设和开放,尽可能给武术提供条件更好的活动场所对,以吸引更多的群众来参加武术锻炼。

3.5 从科研抓起,整理创编大众化武术套路 我国的武术运动,可以分为竞技武术和大众武术两个部分来发展。竞技武术可以继续走高、新、难、美的道路,而大众武术则应以全民健身和继承传统为主。为此,应该加大科研力度,挖掘整理传统武术的价值,创编一批既能练(健身),又能用(技击),还能看(娱乐)的大众化武术套路,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普及推广。在这方面,我国已有成功的经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编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即是武术大众化的典范,如今已风靡全球。但这还很不够,还应有更多的武术被大众化,以丰富全民健身的内容。

3.6 从市场化抓起,让经济驱动武术走上大众化发展之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武术的大众化,一方面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还要走市场化的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全民健身条例》已经开始实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法律保障,这为武术的大众化创造了良好的契机。首先,有关方面要继续关心与支持社会上各类武术馆校的生存与发展,它们对武术的大众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此类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应给与指导,让他们能学有所用,以补充社会武术指导员之不足。其次,要办好各类武术比赛,特别是商业武术比赛。这是武术大众化与市场化的一种模式,以实现最大的商业目的。此外,武术还应借鉴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职业化比赛,以吸引更多媒体和商家关注,收到更好的大众化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第三,要加强武术大众化产品的开发,创编出更多的武术品牌,例如现在已蜚声世界的武术品牌“太极”、“少林”等。但这些还很不够,还应有更多受市场欢迎的大众化武术品牌。第四,要把武术娱乐休闲化。其实,武术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过程,也可以说是把武术娱乐化、休闲化的过程,让武术在演练的过程中使人身心愉悦,健康长寿,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受益终身,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5-6-20

[2] 李伟听,等.上海全民健身发展报告[M].上海:三联书店,2005,10.

[3] 徐才,等.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6.

[4] 亓传琴.试述武术与全民健身[J].浙江体育科学,2004(1):47-48.

[5] 王志斌.论武术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学刊,1996(3):23-24.

[6] 孙俊生.武术与全民健身[J].河西学院学报,2003(2):63-66.

[7] 刘景森.武术对开展全民健身的意义和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4):21-22.

[8] 周继旨.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9] 薛斌,黄红田.浅析当今武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78.

[10] 杨桦,王凯珍,熊晓正,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21-726.

[11] 刘劲松,陈盼.中国武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30-32.

[12] 赵静.我国武术运动产业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5(8):10-11.

[13] 邢树强.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4-185.

[14] 曲晓阳.社会体育指导员期待规范发展[J].中国体育报,2005-10-24.

[15] 王忠勇,丁涛,颜红英.高校武术与全民健身[J].体育学刊,2001(1):104-105.

第8篇: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

(1)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一年的学生选项为两个女子武术教学班和一个男子武术教学班,都是新生进入平山中学的,高二年选项为女子武术教学班,都出现一些人数参差不齐的现象,但也基本上是上个学期选项时的基本情况,对于学习时起到这个项目的连续性有一定的帮助。学习时也能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样方便教学的总体安排,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技术难度与要求。

(2)教材与教辅分析:

①分析教材与教辅的内容与结构:这个学期采用2个学分同时选项,这样有利于全学期的学习计划与安排,不用再教基本功,本学期本人计划在高一年的教学内容是田径与基本体操(广播操)及初级长拳结合进行教学,高二选项安排校本课程“武术剑”里的一个套路进行教学,再结合表演的方式配合进行的实用技能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与结构上的安排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动作的到位,学不在多,而在精。

②分析教材的特点与重点、难点:教材的特点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对于学习过程比较注重,方便学生的素质不同者的学习;重点在于武德,这是本个项目开设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最重的重点,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基本意图,也让学生能自我控制;难点在于如何去掌握套路的实用技能,提高学以致用,能有防身的本领。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3)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2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a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b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c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a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b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c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a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b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c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a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b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c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a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b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4)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剑”、“平山初级长拳”的开发与教学;做好“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课题的开题准备。做为“青春期健康教育进入校园”课题组的成员,协助课题组进行研究,开展活动。

(2)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重点放在“剑”、“初级长拳”、“花样篮球”三个项目上,有所侧重。

(3)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

(4)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及校际组成员,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做好兼职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是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5)公开教学、听课、评课。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的机会的掌握,加强本校的听课,外校的听课,继续向各位开课老师进行学习充电。评课,提出自己的意见,针对课上出现的不同看法大胆提出,努力提升自己的评课的水平,加强谈话水平。三、继续教育的计划

(1)自我培训计划:加强多方位立体化自我培训,加强网络、媒体、书本、培训材料进行自我的培训,提升自己的内含,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加强业务学习。

(2)校外培训、在职进修计划:加强网络的视频培训,加强课改的业务培训,加强网络的培训学习。

(3)远程培训计划: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进行远程培训。四、其他工作计划

1、策划、组织、实施“平山中学第八届田径运动会”,采用田径运动会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提升校园活力,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开发,加强师生健身意识的培养。

2、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训练与参赛。

3、协助高三的体育专业考试的训练,配合高三年体育教师加强高考体育的训练。

4、今年做为晋江市第二期骨干教师培训的指导教师,努力做好指导工作。

第9篇: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

1.1文献资料法

认真研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武术文化、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论著十余部;通过CNKI网查阅有关武术教学模式、武术文化等文献资料120余篇,并对以上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

1.2访谈法

走访享有丰富经验的从事武术课教学、传统文化教学研究的教授、学者共计8人,就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咨询和访谈,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1.3实验法

1.3.1实验对象

以泰山学院2011级240名学生的武术选项课教学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人数各为120人。

1.3.2实验周期

第一阶段从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第二阶段从2013年3月到2013年7月,实验为期32周。

1.3.3实验方法

(1)实验形式:对照班学生使用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采用弘扬传统文化的武术教学模式;(2)干预时间: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武术课干预时间上都是两个学期32周,每周两节武术课,时间为90分钟;(3)实验结束后一周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以获取实验数据。

1.3.4实验器材

武术教学场地、武术教学器械、武术服装、多媒体器材、国旗、武术配乐等。

1.4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40份,回收率100%。其中实验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对照班有效问卷114份,有效率为95%。

1.5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来观察教学实验效果的差异。

2研究结果

2.1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2.1.1构建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依据

中华武术不仅是一种教育资源,也是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作为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勇敢、坚韧、威武不屈、宽容、礼让的品质,还可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建设和谐社会的范围之内。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党的十进一步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之,时展的要求为高校武术教学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2.1.2构建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

2.1.2.1指导思想

构建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要牢固树立“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紧紧围绕《全国高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从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入手,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安排教学组织形式。坚持把武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理念,通过教育渗透和切身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途径,为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奠定基础。

2.1.2.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武术的基本技击方法;理解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内容;了解习练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2)技能目标:通过武术教学,使学生掌握武术基本功、动作组合和基本的攻防技法;初步掌握攻防格斗技术,提高武术基本运动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1.2.3操作程序

(1)课程内容

根据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时间安排,设计武术课教学内容主要以踢、打、摔、拿等基本技法、攻防动作、组合动作以及武术理论等为教学内容。每一学期设置理论课4个学时,技术实践课28学时。第一学期的理论课主要讲解武术概论、武德与武术礼仪、民族精神等内容;技术实践课以武术基本功、基本步法、手法、腿法、腰法、肩法以及攻防动作、组合动作等为主要内容。第二学期理论课主要讲授武术与传统文化、武术技击方法、武术欣赏等内容。技术课主要是在复习巩固第一学期学习的技术动作基础上,再学习基本摔法、擒拿与解脱和太极功法等内容,并逐步过渡到双人攻防对抗、多人攻防对抗性练习,最后再辅之以器械基本技法的介绍。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2)授课方式

武术课教学主要采用集体授课、分组练习和小组讨论等组织形式。首先,武术教学要从武术礼节入手,如授课前行“抱拳礼”,持器械时行“持器械礼”,递接器械时行“器械递接礼”,在教学顺序上不仅先教礼节后教技术,而且要将礼节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体现于武术教学的每一环节,让学生自觉感受到中国武术“重德崇礼”的文化特点。其次,在武术一招一式的动作教学过程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例如,在练习武术技式“大鹏展翅”、“金鸡独立”、“白鹤亮翅”等动作时,指出这种融自然物为一体的拳术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形象体现;在传授长拳技法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时,强调练习武术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形神统一观;在讲授太极拳贯穿的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等技术动作时,指出传统武术所蕴含的“阴阳相合”的辩证统一思想;在讲解太极、八卦、形意等拳种强调的“内外三合”、“上下相随”、“节节贯穿”等动作特点时,指出它们所蕴含的“和谐”的文化特色等,让学生通过表层的技术动作体会到深层次的武术文化内涵。最后,通过组织“练打结合”、“分组对抗”、“武术游戏”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实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在理论课上,结合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拳理与技法的讲解,进一步阐述传统武术与中国哲学、传统医学、养生学、美学、军事、宗教的相互渗透及影响,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武术,认识到继承和发展武术文化的现实意义。

(3)课程评价

在课程考核与评价方面,既要根据学生独立完成攻防技术(或组合动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动作规格、劲力、节奏、意识的掌握程度给予评定,同时,还要以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进步幅度、情意表现等方面给予评定。新模式将两项考核得分所占比例分别为50%。

2.1.2.4实现条件

山东省是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地区之一,亦是武术大省,武术文化底蕴丰厚,传承历史悠久。由问卷调查可知,有66.7%的武术教师都是专业教师,有82%的领导表现为非常支持或支持武术教学模式改革。在学生方面,有18%的学生非常喜欢武术,有36%的学生喜欢武术。在学习武术的目的方面,有26%的学生想通过武术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都为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1.2.5教学评价

该模式采用教师教学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和武德表现;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态度与行为、合作精神与情意表现等。在评价中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同时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成绩评定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与不合格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再按上,中,下三个等级进行细化。这种方式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程度,又便于得分换算,达到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武术文化的目的。

2.2实施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学生对实施武术新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针对新教学模式,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三个方面做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学内容上,实验班满意度为65.5%,一般为26%,对照班的满意度为31%,一般为44.6%。在教学方法上,实验班满意度为68%,一般为26.2%,对照班的满意度为25%,一般为38.3%。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表现差异显著。只有在考核形式上,实验班的满意度为61%与对照班57%的满意度略有接近。在各项不满意类别中,对照班比实验班均表现出较高的百分比。由此可知,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是乐意接受的,在实施课程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2.2对学生掌握武术动作技能水平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武术课技能成绩“优秀”占20%,“良好”占49.2%,中等占25%,“合格”占5.8%,没有不及格的学生;对照班武术技能成绩“优秀”占19%,“良好”占41.4%,“中等”占30.9%,“合格”占8.7%,没有不及格的学生。由此可知,实验班和对照班优秀成绩所占的比例相当,但良好成绩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班。

2.2.3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认知情况

实验班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认知水平优于对照班,并且差异显著。说明在该模式下进行武术教学,符合大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武术文化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使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程度显著提高。

2.2.4新教学模式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

实验班有87.5%的学生认为有帮助,7.5%的学生回答不清楚,5%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而对照班52%的学生认为有帮助,33%的学生回答不清楚,15%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通过上课时观察也发现,实验班学生学习更加刻苦认真,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越来越浓厚,班级凝聚力大大提升。

2.2.5新教学模式实施后学生继续学习武术文化的情况

为了解该教学模式实施结束后,学生继续学习武术文化的情况,我们提出问题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班有22%的学生选择会主动继续学习,58%的学生选择若有机会还会进一步学习,20%的学生选择了兴趣不大。而对照班只有10%的学生选择会主动继续学习,26%的学生选择若有机会还会进一步学习,64%的学生选择了兴趣不大。在今后是否会以武术为手段进行身体锻炼时,实验班32.5%的学生选择了“是”,而对照班仅有10.5%的学生选择了“是”。由此可以看出,实验班在进一步学习武术文化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上明显优于对照班。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符合教育、教学原则,既遵循了武术运动规律,又体现了武术的文化特色。

2)实施该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武术兴趣。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评价上,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3)采用该教学模式,在提高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度以及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优于传统武术教学模式。4.采用该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大学生继续学习武术文化的能力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等方面优于传统武术教学模式。

3.2建议

1)由于“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涉及武术基本技法、攻防对抗以及传统文化等多项学习内容,因此,各项内容在教学时间上的具体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需进一步探讨。

2)目前,还没有适用于针对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材,给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编写一套适用于普通高校的武术教材,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

3)在当前武术师资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在竞技武术教育模式中培育、成长起来的,存在武术技能水平高、文化水平低的现象。因此,要想把武术教学由单纯的技能练习引入到“文化的传承”上来,加强武术教师的传统文化修为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