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武术教学范文

武术教学全文(5篇)

武术教学

第1篇:武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幼儿武术;教学探究

所谓幼儿,是指3-6周岁的儿童,该时期的儿童在协调能力方面,身体动作更加灵活,协调能力不断增强,肢体动作比较灵巧,是柔韧拉伸的最佳时期。思维活动更注重具体形象性,喜欢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而武术运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块“瑰宝”,不仅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还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还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从幼儿抓起。

一、幼儿武术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一)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武术的文化,博大精深。武术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从武术自身的发展来看,它与中华民族的古代哲学、军事学、教育学、医学、美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武术运动区别于其它现代体育运动独特的运动形式和风格魅力。所以传承与发展中华武术精神,就应该从娃娃抓起,对幼儿进行武术教学,除了实现运动强身健体的基本功效之外,还可以引导幼儿传承武德精神、弘扬武术文化,所以开展幼儿武术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可以丰富幼儿教育活动

幼儿教育活动,除了简单的读、写、唱、跳、画等教育活动之外,幼儿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开拓和创新,区域民族体育活动尤其是以体育游戏形式渗透到幼儿教育活动中,保证了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快乐童年。传统的观念都是幼儿园老师都是女性,传统的教育内容导致幼儿“阴气”太重。武术因“精”、“气”、“神”,招式的“攻”、“防”特点,极大程度扬弃了传统幼儿教育弊端,让幼儿的“英雄主义”崇拜“阳刚”性格得到合理发展,丰富了幼儿教育活动内容,也让孩子们更加喜欢这项教育活动。

(三)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和谐发展

1.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

武术教学除了肢体的运动之外,要求在练习过程中“提”、“托”、“聚”、“沉”四种呼吸方法与形体运动的自然配合,因此可以提高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的功能。科学进行武术教学,使幼儿在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高,还可以调节身体脏腑环境的平衡。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内”和“外”兼修,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坚实骨骼,柔软身段,强健体魄,阳刚精神。

2.铸就意志,树立社会正能量

武术谚语“场上一分钟,场下百日功”,武术的练习,贵在持之以恒,可以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同时“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所以,在幼儿武术教学中,尤其要加强武德的教学,通过武德教育,培养幼儿尊重老师,团结同学,不欺压弱势群体,见义勇为等优良品质,树立社会正能量。

3.娱乐表演,提升幼儿自信心

幼儿在每年的节假日活动中都会有很多节目的表演,武术表演,服饰就会给人一种英姿飒爽的感觉,再加上幼儿“精气神”的精神风貌、“铿锵有力“的动作、稚嫩的呐喊声会让观众耳目一新,欢呼声、掌声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享受”登台表演的“成功感”。

二、如何开展幼儿武术教学

(一)教学内容要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1.符合生理特点

武术教学,要结合幼儿的生理发展特点:骨骼柔软易变形,肌力弱导致耐力差,心脏体积小,胸腔狭窄,肺活量小等生理特点,所以安排教学内容不宜过多,尤其偏重柔韧方面的练习,对平衡、力量方面练习的内容就尽量少或不安排。

2.符合心理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幼儿喜欢武术,才可能喜欢上武术课。幼儿时期的孩子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首先自己示范动作要到位,吸引幼儿“崇拜”塑造教师魅力,其次,教学内容基础化,让幼儿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体会“成就感”;再次,教师不要吝啬“赞美”发现幼儿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欣赏夸奖,让”优秀“的孩子个人展示,从而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把握好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要一味的采用传统讲解-示范等,穿插情境教学法、游戏与竞赛法、启发诱导法等,去满足幼儿“好奇”、“好胜”、“张扬”等个性,在讲解过程中,切忌使用专业术语一板一眼去规范动作,而要多采用“儿化语言”,编排“童谣口诀”便于幼儿形象理解掌握,譬如”站如松,坐如钟“等来规范幼儿武术基本功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也采用室内,也可采用室外;可以分组活动,也可以集体练习。总之,不能按部就班的采用一种形式组织,让幼儿感觉枯燥无味。

(三)教学组织要保证幼儿的安全性

教学安全大于天,在幼儿武术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宣传武术的“攻”、“防”技击性,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武德精神的重要性,由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要预防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以身试武”的安全隐患。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多观察、多走动、多强调等,发现问题要立刻处理,防微杜渐,保证武术教学的安全性。

三、结论

总之,开展幼儿武术教学可以弘扬武术民族文化,丰富幼儿教育活动,又可以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但是,如何开展好幼儿武术教学活动,本文主要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供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 丁祖荫.幼儿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7).

[2] 刘文武.武术教学与体育项目教学的区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0).

[3] 马艳.幼儿武术教育与文化传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

第2篇:武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也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对于身体的锻炼功效还是文化属性的承载都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武术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作用。如何将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符合时代要求,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索与深思。

1高校武术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武术教学与其他体育教学的基础功能一样,承载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功能。除此以外,武术教学还有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肩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就体育教学层面来讲,武术教学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而内容丰富多样。因此,武术教学不仅成为高校中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对于学生选择武术作为终身体育的锻炼方式也有着天然优势,也利于全民健身的推广与普及。为此,全面提升高校武术教学水平,将武术的兴趣教学落到实处,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已成为目前武术教学的当务之急。

2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存在偏差,武术的核心价值观得不到认同

目前,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体育课的武术内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套路教学难度较高,反复习练枯燥乏味,虽然众多高校已经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但效果仍不显著。很多高校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求,增加攻防含义的教学内容,但实际情况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这些都和学生对于武术思想的认识、对武术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存在偏差有着重要的关系。

2.2教师与学生存在教与学的认知偏差,无法达到和谐统一

从教师角度来讲,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是教师应遵守的基本教学规范。然而从学生角度来讲,其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较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与教师不同,对于因循守旧的套路教学表现出厌倦的情绪,但却喜爱一些动作精炼,攻防含义明显的散打以及拳击内容。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执着”于自身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种种原因导致教师与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与配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3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改革成果得不到巩固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学校档次,增加招生数量,体育系部在原有师资配备的前提下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骤然增多。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对教师的科研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抽出时间与精力来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以提高自身职称和待遇等。这些都为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埋下了伏笔,以致于之前的武术教学改革成果得不到保证。

3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的方法探析

3.1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生对于武术课的喜爱程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而当学生对于武术教学缺乏学习兴趣时,教学过程就变成了学生被动的配合过程,学生无法投入其中,锻炼效果、武术内涵的传递就无从谈起。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通过武术学习养成身体锻炼习惯从而保持身心健康;通过武术学习去了解民族文化内涵,从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通过武术学习培育正直果敢、坚韧不拔、奋斗拼搏的意志品质;通过武术学习树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齐心协力、合舟共济的精神风范;通过武术学习体会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理解武术的核心价值观,并融入到自身的言行之中;通过武术学习掌握武术基本技术,掌握运用武术的技术技能,发挥锻炼身体的效果和防身的基本功能。

3.2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

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体育教师也不例外。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武术的基本知识,使其了解所学知识的渊源与背景,再来进行专业技能的传授。在示范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套路示范的技击性与表演性结合起来,进一步引导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整理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架构、优化技术体系,在总结中成长,在整理中创新。

3.3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在辅导学生学习武术基本技术的过程中,从侧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从而得知学生所关注的事物,创造共同语言、培养互动关系。当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时,教师就能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其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

3.4从学生兴趣入手,优化教学方法

武术作为集强身健体、攻守兼备、道德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民族传统文化载体,本身就具备激发学生兴趣的基本属性。而兴趣是决定学生是否愿意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课堂的关键因素,因此,以兴趣培养为抓手,借鉴原有武术教学方法,吸收新兴知识,以学生为本,提高武术教学体验。

3.5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课堂区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武术教学可以搭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平台,而武术教学的过程就是成为平台上的人际互动过程。这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场景,以便于建立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两个学生分在一组,一人练习动作,另一人观察学习,互为师徒。当发现问题时应互相探讨问题所在,如遇到拿不准的应及时向教师提问;或者分为多个小组进行教学比赛,教师与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评分,最终公布分数时,教师可以给出评分依据,这样学生便会将自身评分角度与其对照,学生对成绩有深层次的理解后将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

4结语

高校武术发展的需要优化传统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学生兴趣入手,优化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作为理论教学纳入到武术课堂之中,以兴趣为抓手改变学生以往对武术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使武术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开展,武术教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武术在华夏大地上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郝心莲.中国武术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2]钟瑞秋.论我国民族体育的交融和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

[3]高丹.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现状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1(4).

[4]朱永新.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J].新华文摘,2008(9):15.

[5]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2-103.

[6]韩桂凤.现代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

[7]章荣庆,吕福松.教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62.

[8]华傅.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32.

[9]张雪蓉,马渭源.中国教育十二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97.

[10]罗时铭.中国近代体育变迁的文化解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2.

[11]梁启超,蔡元培.大学的精神[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8:12.

[12]武术分会.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C].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316.

[13]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2):82-84.

[1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8.

[15]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9-181.

[16]张孔昭.少林正宗拳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7]张志坤.从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说起[N].光明日报,2008-9-24(1).

[18]纪秋云.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1(4).

[19]谢静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J].体育学刊,2002.

[20]王秉彝,李志方.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2.

第3篇:武术教学范文

1学校武术教学新理念提出的背景

武术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要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弘扬民族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要求“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为践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精神,坚持“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作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举措,持续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加强国家文化建设,优化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已成为时代最强音。

武术承载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崇尚厚德载物与人际和谐,追求理想人格,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美德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学校是武术教育的重要场域,武术进学校从1914年开始(徐一冰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中,建议将武术列为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正课[1])至今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其间,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更好地普及和完善学校武术教学,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教学内容、实施策略等相关研究。为了解决武术发展中出现的从一种极端到另一种极端(对武术“唯技击论”的批判使武术走向了“唯套路论”的另一个极端)和“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等诸多问题,提出“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指导思想[2]。在《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武术类课程是以攻防技击动作为练习手段,以武术知识、武术技能和民族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融健身、防身、修身为一体的体育实践性课程[2]。其中:“淡化套路”是使套路既体现武术的攻防技击性,又简短实用,同时还具有传统的继承性,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方法”是突出武术套路的攻防自卫的方法,利用传统武术锻炼身体;“强调应用”即强调武术套路的实际应用[3]。运用这种武术教学改革思想指导过的几轮武术教学改革效果如何?通过国家体育总局的全国调研和多个区域性地方调研可知: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依然存在,学校武术教学还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操式化上,武术并未真正进入学校,瓶颈问题并未得到解决[4]。此问题的症结主要是:“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建立在武术套路基础上,其本质是对武术套路自身的教学改革,是以套路中的攻防技击动作为练习手段,降低了格斗技击学习效果。武术技术是武术内涵的载体。从技术层面而言,技击是武术的本真,格斗技击教学才是武术教学的本质要求,套路不是武术的全部。

首先,“淡化套路”降低了教师、学生习练武术套路的意识,武术经典套路得不到充分习练,不能有效地传承经典武术套路,使学生习练完后不能熟练、完整地演练武术套路,学习武术的兴趣自然减弱。其次,对武术套路动作进行“说招、解招、拆招”,讲解组合动作的攻防含义,虽然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这种套路攻防动作学习毕竟不是真正的格斗技击学习,效果较差。最后,学生经过这种武术学习后,既不能练习完整的武术套路,也未真正掌握格斗的本领,既不能“演练”也不会“格斗”,自然对武术学习失去兴趣。在践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之际,学校武术教育应在新的形势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使学校武术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多次组织武术教育工作者、课程改革专家进行全国调查、研讨,探寻学校武术发展新路线。在多年思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回归武术的本真出发,提出了“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的学校武术教学新理念。“强化套路”的理论基点是:“武术套路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数代武术名家对实战中有效技击动作的提取和艺术集结后精心创编出来并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文化精华,体现武术本质特征和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固有载体。只有对武术套路完整的‘强化’教育,才能真正掌握武术套路的真谛。”[5]“突出技击”的理论基点是:“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之所以是武术,是由其内部规定性———技击性决定的。习练武术必须以技击为基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武术的本真。”[5]“强化套路、突出技击”是由武术套路与武术格斗2种武术文化存在形式所决定的,是武术人练习武术的实际历程及学生学习武术的心理指向,两者不可偏废[6]。“保质求精”是一个复合递进词。“保质”是指保证质量,“求精”就是追求完美。在此“保质求精”有两层意思:一是在技术层面,不要以学习武术套路和格斗招数的数量为目的,要少而精;二是在文化和精神层面,要把武术中的“厚德载物、人际和谐、追求理想人格、倡导修养践履”等丰富内涵,在保证其质量的基础上继承,并追求完美。在具体技术学习中,要实现“既要会套路,又要会格斗,同时追求两者完美”。对习武学生的要求是熟练掌握一套完整的、原汁原味的武术套路,并具备较强的实战格斗能力。“终身受益”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武术中找到他们的“期待”,发现学习武术的快乐,喜欢武术而终身锻炼[6]。

2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新思路的诠释

2.1“一校一拳”是传承拳种套路的策略及“强化套路”的实践路径

武术发展方向问题是文化追源、追流问题的具体化。就武术套路而言,当前的竞技武术以追寻高、难、新、美为目标,进行竞技标准化,缺乏中国武术的丰富文化内涵,是武术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历史产物,而不是中国武术的本质源[7]。中国武术套路的源是传统武术———拳种,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拳种,既凝结着“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中国文化精神,同时也因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态、社会变革以及创拳者的个人修养水平使每一个拳种都有其文化、技术、理论体系,它们承载着武术的历史、文化、精神[7]。可以说,拳种是构成武术套路大厦的一块基石,是武术技理与文化的完整承载单元,武术套路教学应以拳种为单位。武术拳种应作为学校武术套路教学主要内容之一,在保证不失武术本质的情况下发展现代武术套路,达到继承与发展协调统一。学校是武术发展的主场域,拳种具有地域性、门户性、多样性,如何进行拳种学校教育化是武术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人、习练者和爱好者多在民间,由于文化认同度、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拳种的传承人与学校之间缺乏系统交流和切磋,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应搭建一个平台,使传统武术拳种学校化教育落到实处,使学校武术教育与传统武术教育对接[8]。“一校一拳”是指在一个学校内进行一种拳种的教授。“一校一拳”武术教育操作新思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一校一拳”保证拳种发展的“环境稳定性”。在一个学校进行同一种拳种学习,使该拳种的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集中学习便于集体研究、攻关该拳种,整个校园充满该拳种的“影子”,便于拳种原汁原味地发展。其次,“一校一拳”保证拳种发展的“环境生态化”。一个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同一拳种,始终处于拳种学习的全过程,成为生态化自然习练拳种的环境。再次,“一校一拳”是“强化套路”的具体实践路径。一个学校进行同一拳种的教育,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开始就学习这一拳种,经过几年的精心习练,不断掌握该拳种的内部规律,使学习者毕业后能够具备精炼一套武术套路的本领,保证了拳种的“原真性、多样性活态”传承。

2.2“打练并进”是武术教育本真的内在需求及“突出技击”的具体措施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各必要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外部表现形态的根据。本质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规律性和必然性的综合,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套路是武术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套式化,是武术本质内涵的载体。受过系统技击训练的人,在关键时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思维和体能潜力,这种能力在其他领域无法获得,这也是青少年学生中进行格斗技击教育的原因所在。“突出技击”强调技击的重要性,就是习练武术必须从格斗技击的习练出发,格斗技击学习贯穿武术学习的始终。“打”是指武术格斗技击的实战习练,是武术格斗技击内容教育化的实践路径;“练”是指武术套路的学习与习练,是武术套路动作的习练与程序化,是武术套路内容教育化的实施对策;“打”和“练”是由武术套路与格斗技击2种文化所决定的,是武术人练习武术的实际历程及学生学习武术的心理指向。“打”能使“练”回到武术套路创编时的“原景”,能使“练”的技术发展和提高。“练”是继承武术套路的具体实践路径。从某种程度上看,“练”是“打”的某些单个具体格斗技击动作“假想对手串联”的程序化、套式化、定式化,但武术中的格斗技击是具体实战现场的真实场景,具有“进攻、防守无条件性、随机性”“胜负不可预料、不可控制性、瞬变性”“时机把握稍纵即逝”“局势瞬息万变”等特点,与掌握套路的特点完全不一样。“打”和“练”是2种完全不同性质和技术文化的实践路径,不是过去所说的“打练结合、打练融合”的概念。“打练并进”促使“武术套路、武术格斗”成为武术教育内容,既保留武术文化“套路与格斗”2种形态的全面性,又实现武术教育“套路演练与格斗实战”并进,着力培养能练、能打的武术人才[6]。在具体操作上即通过一定的实战格斗(徒手格斗)学习与训练、打靶、条件实战,并在不断提高难度的实战训练下,同时教授原真、少而精的武术套路,培养学生的武术素养,达到武术技术教育目标,实现武术技术教育目的[5]。

2.3“术道融合”要求精术而明道,是“保质求精”的目标指向

历史上对“道”的解释为:方向、志向、法则、规律、道理等。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说:“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在此的“道”是指军队作战的规律、法则。“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认识和感知,是指导事物发展之根本规律,是对事物的系统进行总体和全面把握,也是人修身养性之本。道的作用主要是找方向、寻道路、定目标,不使所做之事发生背道而驰的方向性、原则性错误。“术”指技艺、技术、方法、战术。“术”是事物发展之具体方法,是人遵行自然规律的做事方式。“融合”是指将2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古人论述“道”与“术”的关系是:“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精于术而以道为本,守于道而以术御事。精于术而乏于道,乃无本之源。只有精于术而明道者,才能生生不息,术合于道,相得益彰。“术道融合”就是术和道归一化,道与术构成系统,在其互相变化运行中,可以逐渐实现从混沌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使事物从无到有。道与术的系统运行体现出方向性、目的性,即小术归于小道,小道归于中道,中道归于大道。人的一生就是体道、悟道、得道的过程。在此“术道融合”中的“术”是指武术中技术、战术的方法及其应用。“道”是武术自身的内部规律、高于武术技术的深层内涵以及指导学习武术的根本规律。将“术道融合”作为武术教学原则,通过武术教学使学生经过我国优秀文化载体的规训,不断学习中国武术带给人们的传统美德和攻防技艺,体悟武术之道,最后得武术之道,实现“保质求精”的目标。

2.4“德艺兼修”追求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是“终身受益”的主线

《荀子•非十二子》曰:“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德”是指道德、品行、德行。“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德”是道的体现,是能看到的“心行”,是通过感知后的行为。“艺”是指才能、技能。在此“德艺兼修”中的“德”主要指武德,即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武德受中华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以礼待人,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热于助人,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是“武德”的具体表现。在此的“德艺兼修”中的“艺”是指武艺、武术的技术知识、武术技能,掌握武术的才能。“德艺兼修”是指学习武术要同时涉及武德和武术知识、技能、修行。贯彻“德艺兼修”的武术教育宗旨,应实施“以技术学练为中介、以礼仪和文化为两翼,以完善道德、体验文化为目标”的学校武术教育。通过学生对武术这一中国优秀文化的体悟、感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3学校武术教学改革实施的应对策略

3.1重构武术教材体系,增设武术技击内容

从武术的本真出发,构建武术教材体系应以武术格斗技击内容为主,只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格斗和套路内容的比例有所不同。以往出版的不少武术教材对格斗技击内容选取不够,如2005年4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教程》,2005年7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武术》,2006年8月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专科主干课程系列教材《武术》等,都只有少量关于武术格斗的内容,而且所选择的格斗内容也不是格斗技击的核心内容。武术教材中“格斗技击内容选取不够”是不争的事实。在学校武术教学改革中,武术教材选编应以格斗技击武术素材内容为主,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增设武术本真性格斗技击内容。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格斗技击内容是武术的精髓,通过练习掌握其迅速、有力、准确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激励性、竞争性。以往的武术教学缺乏武术本真性格斗技击内容,是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主要原因。其二,格斗技击内容选择的基本性和精炼性。根据学校武术教学学习时间短、学生其他学习任务重、武术自身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在选编格斗技击内容时要简单实用,少而精,便于学生掌握。其三,格斗技击内容选择的系统性。在教材的编排上,格斗技击内容选择要充分考虑学习与传授的递进关系,逐步提高,统一安排,整体设计。

3.2选用科学、有效的武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付诸于教学过程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订教师与学生应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武术教学策略的选用应具备以下特点:首先,维持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心态。了解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培养武术学习兴趣。其次,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传输、加工。武术体悟循环策略为:通过教师的武术身体教学,自觉形成体悟,以此体悟形成循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现代媒体,多方法、多视角地向学生传输武术教学内容。再次,提升武术认知指导效果。提高学生的武术信息接收能力,形成对武术信息的熟练反应,进行武术学习记忆的编码训练、武术阅读图式训练等。

4结束语

第4篇:武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意义;价值;困难;学前教育;武术教学

1前言

在当代,幼儿园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从国家到个人都对它施以足够重视,大部分人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对于一个人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被誉为“民族瑰宝”。笔者试图将中华武术(或者以中华武术为主体的相关形式)作为幼儿园早期的教育活动,以武术的魅力结合游戏的乐趣用于提高幼儿德、智、体教育的全面发展。不但在幼儿的心灵种下对武术的兴趣与情感的种子,而且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武术。除此之外,幼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族认同感,使武术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有机会得以发挥。不过,在幼儿园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我们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诸如:如何提高武术的教学质量、如何更好地在幼儿园中针对幼儿开展武术教育活动并使他们乐于接受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着重解决。而由相关问题和现象所带给我们的反思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2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的意义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众所周知,武术在中国流传多年没有消逝并不断发展更新,在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它多方面的价值,其中包括健身价值、技击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武术技术上的技击特点和文化色彩上的民族特点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绚丽多彩,博大精深。学前教育专业将武术教学吸纳其中,除了能够使幼儿或以,还能够体现武术教学的魅力,将武术所传承的文化意义和健身意义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使他们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深感自豪,从而更加热爱武术锻炼。

2.1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切合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

2011年《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保障幼儿的健康放在幼儿园工作的首位。”其中“幼儿健康”的定义包含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首先,在幼儿园中积极开展武术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在这一特殊阶段增强各项身体素质。在学前儿童阶段,幼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发育很快,且独具幼儿生理特点。比如他们的肌肉收缩能力差、易疲劳,肌力增长并不均匀等,而这就需要与之生理特点相适应的体育活动[2]。武术教学活动在幼儿园开展时,可选用拥有一定强度、但时间不长的幼儿武术套路作为教学载体,其内容包括易于使幼儿容易接受的屈伸、平衡等身体动作,使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活性等方面等到发展,调节幼儿身体机能,改善人体机能。其次,开展武术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在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德,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价值观。再次,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幼儿们的自信心会随着进一步的交流与学习愈发萌芽,通过与小伙伴在武术活动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可以有效克服幼儿在人际交往中的胆怯心理,消除局促不安的心理现状。最后,通过传授武德,使幼儿们谦虚肯学,积极进取,形成良性竞争并从中获益,最终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目的。

2.2了解武术所传承的文化、健身意义,稳定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需要

2.2.1在幼儿园开展武术教学活动所传承的文化意义

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幼儿是其传承的根基和源泉[3]。因此在幼儿园中开展武术教学活动,使幼儿通过学习武术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使幼儿通过这项运动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从而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技艺。

2.2.2在幼儿园开展武术教学活动所传承的健身意义

近年以来在入学体检评估时多发现儿童在身体力量感和整体协调性方面呈现出异常发展现象。幼儿整体身体运动机能较差,行为缺陷现象日益突出,从而导致意外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幼儿体重过重或过轻问题亦愈发明显。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幼儿参加武术运动可以极大程度上促进其感官、智力、身体以及运动机能的全面开发,进而使他们改善异常行为,促进身体发育,使其体质增强、心智健全,为其今后的成长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2.3发展武术民族体育项目,激发幼儿民族认同感的需要

中华武术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形式多样。既有对抗相击形式的搏斗运动,更有武练表演形式的套路运动,这是其他民族和国家所没有或者少有的。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人民的思维路径和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逐渐在减弱。因此我们认识到:重视学前教育中华夏文化的教学和宣传是对幼儿性格进行塑造的重要手段。在幼儿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他们会了解到“武术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进行幼儿园武术教学活动时,有意识将这种悠久的文化通过游戏的形式深植于幼儿心中,不但促进幼儿健康身心发展,更可以使幼儿从小意识到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孩子们从心底萌生出“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从从心底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感觉,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3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的价值

3.1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的教育价值

3.1.1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在幼儿园的广泛教学中,游戏活动一直是提高幼儿智力发展的有效手段。由于幼儿在接受新事物上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兴趣和潜能,因此在幼儿园中多多开展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游戏活动可以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武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可以将其以“武术游戏”的方式融入在教学活动中,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例如可以将武术动作创编成健身操的形式,让幼儿领会“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走如风”的武术真谛。再者,将武术中的器械通过折纸方式还原形状,并通过相关知识讲解激发幼儿的进一步联想,使他们对真实器械有所了解。此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服饰进行武术的角色扮演,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武术文化渲染,从而使幼儿爱上武术的同时掌握武术基本知识。

3.1.2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幼儿在进行武术基本功的练习时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器官的发育,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5],提高身心的愉悦感,使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起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作用。同时配以相应的“武德”教育,鼓励幼儿充分展现这种美德,并延伸到生活之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诚实勇敢的优秀品质,使幼儿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幸福感,并将这种品质转化为一种“吃苦耐劳”的、“乐于进取”的生活态度,从而更深一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3.1.3有利于幼儿的未来选择

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老先生曾经说过:幼儿应该在自然环境中成长,尽量减少人为因素。这说明让幼儿自然的成长是一个幼儿幸福成长的保证。只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成长道路并不是单一的、不变的,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为他们选择一项可以使其自然成长的健康活动。武术教学活动既能促进幼儿在智力上的迅猛发展,又能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武术游戏活动时,要求幼儿充分调动思维,肢体协调,共同完成,达到全方位锻炼。因此,武术活动更加接近一种自然的状态,不经意间的潜移默化能够自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是幼儿对未来道路的选择的良好铺垫。

3.2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的社会价值

3.2.1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人具有社会性,会与社会产生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幼儿时期是建立这种关系的初始阶段。在幼儿园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时,教师们会引导幼儿遵循相关的规则才能保证一个游戏的正常开展。不过由于幼儿的心智并不成熟,思考问题时一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所以在某些游戏活动开展时并不能改变幼儿这一现状。通过引导幼儿参与武术游戏活动,可以使幼儿学会站在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解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桎梏,学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从中学会更多解决方法的路径,较为全面地提升儿童的社会化水平[6]。通过开展武术游戏活动,幼儿还可以更深程度了解在武术规则中所蕴含的社会化内容。例如武术中“百折不挠”的人生精神和“尊老爱幼”的品德思想等。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能够深刻意识到社会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更早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同时也须使幼儿懂得在竞争中获取胜利并不是人生的最高信仰和唯一目的,更应珍视在竞争中“共享”、“合作”所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3.2.2加强幼儿的意志品质

武术以其本身训练的一些特有方法配以游戏中的规则和要求,能够赋予幼儿在学习中一个全新的角色定位,配以适当鼓励,将达到良好效果。通过周而复始的学习和训练,可以逐步加强幼儿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自制力,培养他们勇于坚持的优良品格,即使在逆境中也可以苦中作乐,游刃有余。

4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所遭遇的困难

4.1家长对于幼儿学习武术模糊而不端正的态度

尽管武术是中国国粹,且享誉国际舞台,并对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幼儿家长对于武术的了解却并不乐观,甚至比不上外来的跆拳道和泰拳。尤其是家长对于幼儿学习武术有着模糊而不端正的态度,使在学期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显得有点尴尬。归结一下家长对待幼儿园中开展武术教学的态度:(1)有些家长愿意幼儿参加武术学习或者武术游戏的开展,但并不严格参与,认为孩子吃苦受累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2)有些幼儿家长觉得只有文化课的分数和学习才是重要的,幼儿时期应进行系统的文化课安排,而武术显得多余并容易使孩子分心。(3)还有一些幼儿家长看似非常愿意使孩子参加武术学习,甚至不惜去报名兴趣班和武术学校,但这些幼儿家长却有着并不端正的动机。有的家长是为了一心使幼儿夺取冠军,出人头地;有些家长则是为了幼儿今后的考试加分;还有一些家长则是觉得孩子有人看管等等[7]。幼儿家长这些不正确的态度不仅会影响到幼儿的武术教学,而且还会颠覆孩子幼小心灵的思维模式和黑白是非,对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非常不利,同时也和中华武术中所传达的精神背道而驰。

4.2幼儿园开展武术教育活动不容乐观的现状

4.2.1学前教育活动中武术活动开展情况不乐观

从学前教育的整体现状看,主要学科集中分布在科学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艺术领域和健康领域,其中健康领域往往排在最后。然而幼儿体育的部分包含在健康领域,武术又包含在幼儿体育部分,因此武术在幼儿园教学中所占比例就更加微乎其微了。由此可见武术教学的开展在幼儿园的状况并不乐观,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把武术教学列入到幼儿园的相关教学中,即便有少部分幼儿园教学中出现武术教学计划,也仅仅是简单的操课,远没有较为规范和系统的武术教学内容。有很多武术教学的涉及只是为了诸如“国庆”表演或者“六一”儿童表演等临时编排,而其余大多数的幼儿园根本没有开展武术教学活动,在武术教学上还是一个空白。

4.2.2幼儿园中武术教师的现状不理想

武术的专业要求性很强,很多幼儿园在教师配置上并不合理,没有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教师,这就造成了在幼儿园武术教学难以展开,即便开展起来在效果上也差强人意的现象[8]。小部分的幼儿园聘请了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在健康领域的教学也取得了让人欣喜的成果,但对于武术却往往学艺不精,并非武术专项毕业,这也制约了武术教学在幼儿园的开展,或者说是制约了武术教学的质量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需要大力提高。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其独有的特点被称为是“不分任何年龄段的运动”。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武术是一项非常适合学前教学的活动。将武术教学纳入学前教育专业是切合幼儿园教学改革、稳定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以及激发幼儿民族认同感的共同需要。同时在武术教学中所散发出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的促进、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绝对的促进作用。将武术教学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中所出现的不容乐观的现状和急需改进的相关问题。其中家长对于武术教学活动在幼儿园中开展的不端正态度、幼儿园中武术教学活动开展的超低比例以及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专业教师的极度匮乏是主要突出矛盾。

5.2建议

有必要将幼儿园武术教学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使其充分发挥出武术的相关价值,改变当前幼儿园武术教学的被动开展情况,则需要:(1)加深对武术的了解,积极从观念上深刻认识到在幼儿园开展武术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加大武术教学开展在幼儿园中的比例。(2)加强武术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宣传力度,争取相关了解和正确见解。(3)将武术教学纳入学前教育专业,同时优化幼儿园教师配置,提高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邱丕相,朱瑞琪,郭志禹等.全国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5.1-10.

[2]王大帅,周直模.浅析幼儿武术的传承意义和开展模式.运动[J].2012,1(34):125-126.

[3]方园.对比跆拳道的鼎盛发展为中华武术寻找路径.体育文献通报[J].2015,6(23):108-109.

[4]徐福景,国强,杨伟涛.幼儿武术纳入学前教育专业的意义与价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14,27(5):153-155.

[5]陈孝慧.试述幼儿武术教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搏击•武术科学[J].2007,4(12):61-63.

[6]刘贵.武术运动对学龄前儿童素质教育的影响.学校武术教育研究[J].2012,1(12):74-77.

[7]张红梅.学前教育应加大中国武术的教育力度.搏击•武术科学[J].2010,7(12):79-80.

第5篇:武术教学范文

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开展的高校传统武术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大学生传统武术技能教育,更重视大学生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发挥高校传统武术教学育人效度,促进大学生综合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传统武术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武术教学的一种创新模式,助力于高校传统武术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因此,研究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素质教育解读十分必要,不仅是大学生文化理解与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传统武术教学革新的需要,更是传统武术文化普及、弘扬、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素质教育问题

1、忽视人文性教育

高校传统武术教学是一门综合类课程教育形式,归属于体育教学范畴。在传统武术教学实施中,不仅要重视大学生文化知识的传递,更要重视大学生武术技能的教育,使大学生全面发展。但从当前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现状来看,存在重视武术技能教育忽视大学生文化教育效度,使大学生空有武术技能,但文化素养不高,不能够更好地理解武术中的精髓,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与此同时,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完善度不强,使传统武术教学实施缺乏针对性,影响到大学生对高校传统武术知识的有效性学习。

2、训练方法单一

传统武术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多数大学生是乐于参与到其中,参与到武术学习中,不仅能够学习传统武术技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度,更能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拓宽自身知识视野,使大学生进一步知晓传统武术内涵。但由于部分传统武术教师是非专业人才,其教学模式、方法,还是以其他体育课程教育形式进行,使传统武术教学形式单一,大学生缺乏融入兴趣,使高校传统武术教学质量不高。例如:在传统武术教学中,教师大都运用单一的训练方法,反反复复的传递传统武术技能,打消多数大学生对武术的学习积极性。

二、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素质教育价值

1、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以思政教育为导向推进传统武术教学的开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促进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传统武术教学的开展,促进大学生个性培养。大学生传统武术教学参与中,不仅需要大学生身体、情感的融入,更需要大学生体能、技能的融入,并且为大学生通过实践平台,使大学生通过传统武术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促进自身个性化发展,使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发现、自我改善。二是传统武术教学的开展,提升大学生身体素养。传统武术教学本身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具有提升效度,大学生参与到其中,通过技能的加强,能够强健大学生体魄。三是传统武术教学的开展,培养大学生意志力。传统武术教学的开展,锻炼大学生意志力,塑造大学生人格品质。不同于以往传统武术教学形式,以思政教育为导向开展的传统武术教学模式,重视大学生多方面发展,借助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发挥武术育人效度,促进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例如:大学生通过传统武术锻炼,能够磨炼自身意志力,增强心理韧性。四是传统武术教学,培养大学生人文性。在传统武术教学中,重视人文性教育,使大学生不仅学习武术技能,更知晓武术知识背后文化,拓宽大学生文化视野,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探索欲望。

2、优化传统武术教学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开展的高校传统武术教学模式,针对以往高校传统武术教学是一种变革,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起到创新效度。首先,内容的更新,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多方面发展,大学生针对传统武术教学知识的学习不仅限于武术知识的学习,更多的可以是其背后文化知识的学习,丰富传统武术教学内容,拓宽大学生知识面,发挥传统武术人文教育效度。其次,教学方法的创新,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开展的传统武术教学模式,针对理论与实践训练模式,教师都要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及多样化训练方法进行,以适合的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带动大学生参与兴趣,以此让大学生感受学习传统武术的乐趣,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总之,在传统武术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有助于优化高校传统武术教学形式,促进高校传统武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3、推进传统武术文化的弘扬

传统武术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内容,需要进行弘扬与传承,以此才能够将我国传统武术精神进行弘扬,进而培养传统武术接班人。从当前高校传统武术传承现状来看,传承弘扬效度不佳,影响到人们对传统武术的认知。而借助高校体育教学路径,将传统武术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成为一门课程教学,能够以体育教学为传递载体,促进传统武术让更多的大学生知晓,并且采取有效的教育组织模式,促进文化内容与技能的教育,在文化的引领下让大学生知晓传统武术内涵,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此自觉成为传统武术传承人,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武术发扬光大。

三、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素质教育策略

1、践行素质教育理念

高校传统武术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推进以往传统武术教学理念、模式的变革,营造良好的高校传统武术教学氛围,能够增强大学生参与传统武术学习兴趣。观念支配行动,只有教师能够意识到传统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求高校传统武术教学改革方法、理念,才能够实现传统武术教学的变革。因此,教师应转变教育思想理念,认真研究素质教育理念,根据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实现传统武术教学开展的有效性。首先,提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武术教育能力,促进传统武术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其次,高校加强传统武术教学的宣传力度,以文化为导向,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武术教学的认知,让大学生知晓传统武术学习对自身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融入到传统武术学习氛围中,以此提升传统武术学习能力。此外,高校重视传统武术教学的开展,根据传统武术教学所需,提供软硬件设备,为传统武术教学开展打造良好的环境,满足教师授课与大学生学习需要,进而提升高校传统武术教学质量。

2、重视文化教育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开展的高校传统武术教学形式,应发挥文化育人教育效度,不仅重视传统武术实践训练教学模式的开展,更要重视传统武术文化教育,向大学生传递传统武术理论教学内容,以传统武术理论知识引领大学生认知传统武术内涵,进而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因此,在高校传统武术教学开展中,重视文化的教育,以文化为引领,增强大学生文化探究意识,进而对我国文化深入认知与理解。与此同时,针对传统武术知识理论过于抽象性,教师在文化教育中,最好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辅助教学的开展,将传统武术知识立体化,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此外,传统武术文化教学需要重视启发式、情境式、导入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营造良好的知识理论教学氛围,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

3、创新武术训练方法

高校传统武术教学应打破传统体育训练方法,重视传统武术多元化训练模式的开展,增强大学生参与积极性,达到良好的传统武术教学效度。首先,针对传统武术训练模式的单一化模式,可以推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边训练大学生边为大学生讲解相关理论及文化知识,增强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武术技能。例如:以讲故事形式,传递相关文化,增强大学生武术技能训练。其次,在传统武术技能训练中,融入游戏方法,以游戏为导向,营造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彰显武术素质教育效度,不仅促进大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更通过技能训练提升自身各项能力与素养。最后,在传统武术技能训练中,融入竞赛活动,开展小组竞赛模式,激发大学生竞争意识,使大学生具有兴趣并参与到其中,从传统武术技能训练中收获能力与素养,达到良好的高校传统武术教学效度。

4、开辟网络武术教育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实施的主要手段,依托于网络平台,开展传统武术教学,发挥网络育人教育效度,是践行传统武术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的有力路径。因此,高校重视传统武术教育资源的开辟,构建网络传统武术教育平台,为大学生武术文化知识及武术技能的学习提供保障。针对武术技能抽象性模式,通过传统武术教学信息化模式,能够将武术技能展示形象化,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武术知识,进而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

结语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开展的高校传统武术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创新,助力于高校传统武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高校在传统武术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维模式,促进传统武术教学方法、内容的更新,增强大学生传统武术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广静.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3).

[2]鹿兰锋,祝凯.卓越体育教师评价对武术教学的影响探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