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武术入门教程范文

武术入门教程精选(九篇)

武术入门教程

第1篇:武术入门教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武术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各所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指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在不少高职学校,开设武术课程,吸引了不少学生。武术作为中国的一门精华,历经千年而不倒,在新时代依然熠熠闪光,在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在今后获得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武术教育在学生的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提高高职武术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这篇文章对当前高职武术教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并提出了提高高职武术教学有效性具体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Ω咧拔涫踅淌今后从事武术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思路,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武术水平和能力,从而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强健体质,将中国武术文化发扬光大。

一、加强高职武术课堂的有效性探究的重要意义

武术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他的传承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当前不少学校开设了武术课程,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当前,我们应该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传承武术文化。加强高职武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强身健体,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学到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文化,重视文化,塑造我文武中华。加强高职武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可以让我们在职业教育中占有一些优势,将来从事相关的职业工作,为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当前高职武术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教学定位偏差,教学观念陈旧

当前高职武术教师存在较大空缺,很多的职业学校的领导对于职业学校的发展存在懈怠心理,不能给学校的发展制定良好的规划,在人员的配置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不少教师都身兼数职,并不是专业的教师,不少武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是讲述一些理论知识,将武术知识化简为简单的理论知识,并不能给学生真正实践的机会。同时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武术这门课程太过高深,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敷衍了事,这就使得在平时的武术教学存在较大偏差。

(二)教师素质较差,师资力量弱

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因为年龄的原因,不能与时俱进,对于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不能进行接受和指导,教学效果比较差;而一些年轻的老师,虽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但是他们缺少教学经验,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获得好的效果。对于武术这门课程来说,不少学校认为年纪较大的教师比较有经验,但是老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着一些偏差,上课比较死板,将一些基础的知识学到细致,导致学生的积极性比较低下,不能更好的接受武术知识,在学习中存在应付心理,学不到真正实用性较强的知识,而一些年纪较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踏实,基本功上下的功夫比较少,从而也使课堂的有效性较差,因此合理的分配教师资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提高高职武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找准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气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而这个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的需求立场上,教师们应该在平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教学计划,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方便学生更好的对武术的学习与训练。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需要我们老师认真把握课本教材,深入挖掘课本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探究,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而实现有计划、有层次的进行教学活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一门课程有兴趣,才能更好的学好这门课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独具匠心,设计有趣的教学过程,让同学们乐意去接受新武术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武术的了解以及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只有学生充分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的时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以达到最大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2篇:武术入门教程范文

关键词:八卦掌 发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30―03

八卦掌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拳种,是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个体现。八卦掌是融养生和技击于一炉,涵养道德的拳术,是董海川先师将武功及内功融为一体,博采众长,加上自己的丰富经验,独创以掌为主的技术手段。具体来讲,以沿圈走转和“趟泥步、剪子腿、稳如坐轿”,扣掰转换以及避正打斜等为运动形式,强调腰腿功夫,突出拧旋走转、动中求静、静中求动而有别于其它拳术。它不但有临战应战的技术价值,而且是一项内外结合的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健身运动,外有以躯干四肢的活动锻练肌肉骨骼而内以呼吸、意念加强内脏之功能。同样地对养生健体有着特殊的功效。在治病、内功、技击和涵养道德方面,有明显的效应。素有宫廷秘传之称的八卦掌拳术,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一朵奇葩。

1 以口述史角度认识八卦掌

通过访谈一直致力于八卦掌传播的上海市八卦掌协会戴银海老师,让我们从民间拳师的视角了解八卦掌。戴老师从1979年开始到现在有30多年。期间在开时是练了10来年,中间因为办企业基本上停了六七年的时间,后来又接着练。在问及其当时为什么想到来练八卦掌时,戴老师的回答一是,从小喜欢武术。之前就练过太极拳、查拳、少林拳等。二是,在1979年王壮飞一行去温州表演,其很喜欢并刚好开始在温州招生,就被选上了。再者,在问到戴老师一直习练并致力于推广八卦掌的支撑是什么?戴老师回答说八卦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贝。之前一直是不传之宝,通过练习八卦掌发现它很有系统性,内容丰富。它的系统性是先练先天型,之后练后天八卦六十四掌,即蛇形掌、龙形掌、虎形掌、猴形掌、马形掌等八形,一行八掌,共六十四掌。练掌时穿插腿法的练习,之后再练养生气功,是一整套系统的。它还有八卦掌八字功、养生功法、柔身功等综合养生与技击等。许多研究针对社会上习练八卦掌出现的鱼目混杂的现象,解答其八卦掌“正统”的理解。即董海川开创八卦掌之后,成为武术大家,而董海川的大徒弟尹福应昭入皇宫任内庭御卫总管和光绪皇帝的拳术老师。尹福当时爱徒宫宝田一起与尹福进宫,官授四品带刀护卫,赐黄马褂,八卦拳逐成为清廷专用镇宫之宝。清朝衰亡后,宫保田离宫流落民间,曾应东北三省总督大帅之邀、任东三省巡阅使兼三军总教头,并指导张学良将军习武健身。日本人炸死大帅。宫保田逐经山东社会名流刁玉亭先生介绍住进山东烟台首户王壮飞先生家,时年十五岁的王壮飞先生得宫保田真传,武功威震民国时期的大江南北,被称为“拳王”,是八卦掌第三代掌门。现在上海市八卦掌协会会长的王翰之,是王壮飞的儿子、得其父真传,勤习文武60余年,是八卦掌的第四代掌门人。王翰之大师现在已经70多岁,之前一直在国外进行八卦掌的传播,恐其一生之所学,后继无人,于晚年回国进行八卦掌之传播。

2 从宏观方面认识八卦掌的发展现状

八卦掌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部分,而中国武术是历经数千年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经过欧风美雨的冲击后出现了新的文化形态。现在的体育化、竞技化的武术已经不是中国武术的精粹代表,过分的西方化,使竞技武术完全按照体操的模式发展,如八卦掌为代表的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相比较而言,站在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定量化的竞技武术根本就不存在传承的问题。郭玉成老师在其中国武术传播论中说道:“只有历史延续的、固有的武术传统才需要传承、需要生存,才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可资借鉴素材。”

中国武术不应一味陶醉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应将学校武术回归到继承传统、发展创新、面向大众、服务教育的轨道上来,而不是沿袭少数体校的那一套竞技武术训练模式。否则,利用学校武术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维护文化安全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而国家政策优先发展竞技武术,在竞技武术传播到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时,流传于民间的许多武术的拳种流派正逐渐消失。即使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武术也被划为“杂技与竞技类”。

再者,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的跆拳道以其浓厚商业化色彩、品牌宣传、教学系统化、较易晋升段位制的激励作用等等吸引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兴趣。而武术练习的东西难度大、练习周期长等。

对比国内外武技的发展,内有竞技武术属于官方传播的内容,有快捷的传播途径。在主管部门的积极倡导和政策支持下,全国体育院校、各个武术馆校的专业武术组织都在大力传播竞技武术。由于全国正式比赛全部由官方组织,要发展体育院校必须培养出竞技水平高的学生,参加官方组织的全国比赛,学练官方认定的竞技武术。外有韩国跆拳道和日本空手道的传播流行,传统武术所占的比例可想而知,而传统武术的八卦掌的情况不难可得。

3 从微观方面看八卦掌的发展现状

3.1 八卦掌存在的各个派别

八卦掌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武坛名人、新秀、教练员传授的练法和教法各不相同。至于一般习武者的练习更是花样百出。这就使许多初学者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而现在存在的八卦掌流派众多。

有高义盛首创的程派高式八卦掌,他早年习练过大红拳和形意拳,后来有缘拜程廷华为师,习练八卦掌。他在程廷华先师所传承的八卦掌基础上,博众家之一长,将八卦掌丰富创新,分为先天掌和后天掌,并写以纲要分而练之,创编了全新的八卦掌套路以及器械套路。高式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指导、作用于实践。

狄兆龙先生是中国武术名师,第四代八卦掌传人,是中国史式八卦掌研究会创建人。在其史式八卦掌及气功诊疗中写到:“史式八卦掌是史计栋先生传流下来的,他是董海川先师的第三位入室弟子,又是他的干女婿,董公暮年由史迎养至家,供其衣食生活费用,死则为之营丧葬。”其说法有待考证。

文大生在樊式八卦掌中说樊志涌是认卦掌始祖董海川的亲传弟子之一,他自幼学习过外家拳脚,精通“少林”、“潭腿”等拳术。后带艺投师,得董海川亲传,深得董的喜爱。樊志涌在练武过程中,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形成了樊派八卦掌。

刘永椿在尹式八卦掌释秘一书中介绍尹式八卦掌理法、功法体系说到它是系统全面、科学合理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历代传人都严守其秘,不肯示人。就是在亲传弟子中,也只有那些贴身弟子才能获得秘传,并在书中附尹式八卦掌传授谱系表,清楚地表明尹福所传为尹式八卦掌。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意义,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由于师徒传承是武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也是传统武术能够延续生命的唯一方式。而传统武术的技术内容具有非标准性的特征,技术传承遵循一定的拳理,但却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样不同的徒弟由于不同特长和不同的理解,就会形成该拳种的不同派别。八卦掌就是通过这种传播方式使其在保证自身特点的情况下,逐渐增值,并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八卦掌丰富多彩的技术流派。另一方面,现在八卦掌的习练者或传人都认为自己所学的比较正宗,宗派门户之矛盾普遍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八卦掌传播范围扩展。

3.2 从比较学的视角看现代传播存在的问题

以北京八卦掌研究会和上海八卦掌协会为例。北京八卦掌研究会于1982年获得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正式批准,由李子鸣先生倡导,众多老前辈,如王文奎、贺普仁、王敷、徐振标、王荣堂、刘兴汉、杨昆等积极参与和筹划成立,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单拳种研究会,属二级社团组织,是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的分支机构,服从市武术运动协会的领导,其以团结北京市八卦掌爱好者积极开展八卦掌研究推广为宗旨。在认真继承和发扬传统八卦掌的基础上,在新形势下为全民健身运动,为推广和促进中华武术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努力贡献力量。有比较完善的组织制定和管理制度,分别在北京市各个区进行八卦掌站点教学,并在各区总站点下设多个分站站点并将站点负责落实到人;其教学内容、提供的资料都包括有程式八卦掌、梁氏八卦掌、尹式八卦掌等八卦掌主要流派;并总结众多“八卦掌”运动要领歌诀、“八卦掌”技击歌诀、“八卦掌”七十二暗腿歌诀、“八卦掌”身之八打歌诀、八卦掌转掌歌诀、八卦掌总歌诀等拳谱歌诀,而八卦掌歌诀的通俗性对于传播八卦掌知识有着重要作用,主要是抓八卦掌的共性,抓系统性、抓个性、抓内在的联结性,熟记习练的重点内容和必须熟悉的基本内容,辅之以口诀记忆法,能迅速掌握所学内容,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同时受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的直接管辖,为其提供较多的相关赛事机会,对会员起到较好的锻炼与激励作用。

而上海市八卦掌协会上于2010年12月6日于上海市科学会堂成立。在上海市体育局、民政局和社团局的领导下,其目的是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武术精英,挽救行将失传的绝世武学,倡导全民健身,普及提高武术事业发展,提高中华武学水平,造福世人,构建文明城市,为后世博海派文化发扬光大。主要活动是公园展演、参加重要活动表演、出版书籍等;训练由上海市八卦掌协会会长、八卦掌掌门人王翰之大师,带领弟子传授八卦掌;而授课地点主要是在上海市体育宫。其机构组织、规模、教授内容等方面与北京八卦掌研究会有明显之不同,影响辐射范围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但八卦掌协会人员认为八卦掌以“易经”为拳理,阴阳变化为法则,集养生、练功、技击为一体,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极精的实战技巧、极强的抗暴功能、极深的科学奥妙、极佳的开智效果、极美的艺术趣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应该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去习练、去传承下去,一直致力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八卦掌,并不断寻找新的发展和传播形式。特别是2011年7月15日上海故事广播电台“在路上”栏目采访王翰之大师时王先生谈到其人生取舍的意义时说道:“必须要把自己文武的道学传播下去,传给下一代。”完美的诠释出作为一名古稀武术大师对八卦掌传播的心声。在这一过程中,八卦掌协会成员通过中国武术博物馆而了解到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因为武术学院学生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学习八卦掌上手较快,因此有意愿将八卦掌引入到学校中去。

3.3 从教师角度看八卦掌进入学校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所属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是以武术为主干,涵盖中华民族民间体育和传统养生体育的一门新兴学科。并于1985年武术学科被原国家体委列为重点学科,1982年获得武术理论与方法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武术专业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民族传统体育博士学位授予点。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作为武术学科的带头专业学院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播八卦掌。

但郭玉成教授曾说:“民间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唯一途径靠的是受过民间武术熏陶又通过竞技武术考核进入体育专业院校的教师或者学生。但由于专业体育院校的授课内容都以竞技武术为核心,所以传习竞技武术的院校,其学生毕业后必然传习竞技武术。”同时认为武术进入学校,进入国家教育的领域,只能发挥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而不能真正传承民间传统武术。就像京剧、昆曲、绘画等民间传统文化进入学校是中国众多文化艺术类项目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努力的目标,其认为进入学校,进入青少年中就能达到传承的目的。而事实上,学校“教育”由于师资、时间等的限制,这些项目进入学校只能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是不能保障项目的真正传承的。

再者,访谈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王震副教授时他谈到,现在时代变了,不管是学校还是中国武术在传承过程中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对武术的真正喜欢达到一定程度只有入了这个门才可能体会其真谛。他以本校的本科生为例,现在一星期练两到三次,都是能不练就不练,上课应付对待,而以前的学生上技术课是劲头十足的。由于现在纷繁复杂的世界、精彩的外面世界吸引人的地方太多了,人不大专心下来做某件事情。他有很大程度考虑到自己的生计,认为教拳,尤其教这种传统拳像八卦掌这种算是大的拳种还这么冷门,更不必说其它的,所以,早在2003年程大力老师就写过文章即《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武术,其不同于别的资源,所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和再生的。老武术家默默一生,最后默默地走了,他的一身绝技也就默默走了,绝技与绝技包含的所有文化内容,也就从此湮灭。由于传统武术家都年事已高,这个退潮的速度,似乎是越来越快。与此相关的竞技武术,逐渐步入武术发展的主流。在这一主流下衍生的武术赛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除奥运会外,武术几乎进入了各类体育;针对武术群体综合评定的中国武术段位制,它又是武术社会化的手段;竞技武术作为官方传播的主要内容确立其在高校武术学术中的中心地位等等。这种既欣慰又无可奈何的情景。

4 建议

(1)以八卦掌为例的传统武术,进入学校也不是不可能的。但需要有一定的可行性实施过程,避免出现另一个极端。首先,可以请民间著名拳师去专业院校开展讲座或将传统武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其次,由于民间教授方法与学校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可请民间拳师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教师经过消化、吸收,以符合教学要求的形式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

(2)社会传统武术团体,应借鉴北京八卦掌研究会较完善的组织制定和管理制度,更好、更广的传播传统武术。

(3)在高校可开展武术公益性社团。社团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发展传统武术可以以社团作为根基,在高校进行传播,有大量精彩的节目和特别的创意,丰富武术文化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徐俊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程派高式八卦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狄兆龙.史式八卦掌及气功诊疗[J].中华武术,1995(11).

[3]文大生.樊式八卦掌[J].中国气功科学,2000(05)

[4]刘永椿尹式八卦掌释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5]凌昆,杨维.论八卦掌健身机理与健身功效[J].搏击・武术科学,2007(08).

第3篇:武术入门教程范文

八十年代,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武术挖掘整理,确认全国有129个武术门派存在。后增至131个,其中道家道教武术不足五分之一。这也是由于道教文化中道不外求的影响所致。造成道教武术在中国武术界影响不大,流传不广。其后,中国武术连遇滑坡。至2008年,由中国武协审定,国家武术研究院监制的大型电子百科全书《中华武藏》开拍时,发现已有50个门派已消亡或残缺不堪。

道教武术与其它武术门派虽然训练体系有所差异,但要吃苦、耐劳、受累、受痛、三年小成,十年大成,都是共同经历。由于冷兵器时代结束。各种外来文化、体育、娱乐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武术未能进奥运等多种因素,包括道教武术在内的中国武术,如不改革,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势微。

我出身于青城派武术世家,但自小羸弱多病,使原本好静的我,不得不走上习武强身之路,随10余名家隐士、高道大德习传统武术与道家文化,1997年获恩师余国雄(中国武术协会唯一确定的青城派代表人物,载入《中国武术人名辞典》)同意,习得青城派秘不外传的顶级功夫――玄门太极拳。

2000年因当时中国武术严重滑坡且关注支持者少,青城武术日渐衰落,不顾师门反对,出山参加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流大会,展示青城玄门太极拳,获两项金奖。并作为七位国际太极拳名家之一进行国际太极名家展示,反响较大,媒体纷纷跟踪报道。

四川省武术协会获悉后,邀我到四川省体育馆现场展示。并派出吴信良、王向红、曹科润等专家观摩。我演练了掌门人单传的第三路青城玄门太极拳。最后专家认为很有四川传统武术特色,但难度大、速度快、动作多、有发声发力,不易推广。根据专家意见,青城武术馆推出了降低难度、速度,减少动作、取消发声发力的青城玄门太极第一路三十六式。在2002年,在四川68个门派中,率先被当时中国最高级别的《中华武术展现工程》收入。于2003年由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但当时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定价偏高,整个《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光碟在全国的销售并不理想,青城武术也没因为上了这个高平台获到较大影响。

从2000年起,我们在都江堰市老年体协和部分国外学生中作了青城玄门太极第一路三十六式推广,七天共14个小时的学习中,五分之一的人能完全掌握、五分之一的人基本掌握、五分之一的人完全不能掌握、五分之二的人跟着教练能打完,一离开教练就大部分动作无法演练。而国外学生打来电话咨询时,我方教练又因语言沟通能力出现问题而无法问答,导致部分外国学员无法继续学习。总体感觉推广结果不理想。

在全世界所有宗教中,只有中国道教在道家的基础上提出了长生不老的理想,并在几千年中摸索出全球最完善和最多的养生方法,并在传播地区付诸实践,道教道家中人在修道中,有两个副产品要出现:一是自卫的武术,让他能在遇上野兽、强盗时能保全性命。二是养生,要能抵御恶劣生活条件,对身体的伤害要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去求得大道,所以道教武术与其它武术最大的区别是,除了自卫外更重养生。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道教道家中人产生了无数的百岁老人,我现存的老师、师父中,蒋信平、金跃山、路军健均已年过百岁,仍能行拳舞剑、治病救人。

如今,中国道教发祥地、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已成中国十大长寿之乡、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但是道教养生方法因讲财法侣地及诸多禁忌等多种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规矩,让一大批有养生需求的人对道家养生敬而远之,既不能使之广泛造福人类,也制约了道教养生学在全球的发展。

到2004年,在四川省电视艺术制作中心支持下,青城武术馆组织了专家将青城太极三十六式简化为十八式,由四川音像出版社出版了《青城太极十八式》中英文对照教学光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作为2004年中国首届道教文化节组委会礼品,赠送给二十个国家近2000名参会来宾。并在都江堰市老体协、部分中小学和部分国外学生教学中获得成功。至今,仅都江堰就有六千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会打青城太极十八式;2008年入选目前中国最高级别的《中华武藏》大型电子版百科全书;中华武藏宣传片(四川入选连我四人),在2008北京奥运期间,作为中国奥委会礼品,赠送给北京奥运会各国参赛队及各国官员。2009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中,都江堰市老体协组织了青城太极千人汇演,引起众多媒体关注,形成都江堰市一道亮丽风景线。而在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有近千人能完整演练青城太极十八式。

青城太极应相关单位之邀,也频频亮相于中国道教文化节、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网络音乐节、中华武林群英大会、中国侠文化节、中国国际美食节、中华养生健康国际论坛、澳门国际武术精英赛、香港黄大仙国际武术节、全球武林领袖论坛、世界传统武术节、武侠片《苏乞儿》全球首映式、两岸四地大学生国学夏令营、首届中国企业家国学高峰论坛等大型文体活动中,并得到好评。包括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美国《功夫熊猫》摄制组、瑞士中国武术学院、法国东方文化传播中心、法国健身气功协会、国际养生协会均对青城太极赞赏有加。

但是继续往下推广时,又遇上很多问题。一是以前学会十八式的外国人和中国人大都是学过两年以上太极拳的,所以能跟上。而慕名而来学习的一些领导、文化名流、企业家则大部份没有武术基础,十八式对他们来说太难,好不容易学会,回去又忘记了。

我自幼修习武术,稍长毕业于医科大学,从医12年,授武20余年,对东西方体育运动、医学均有一定涉猎。在我20多年的教学中,发现专业学武的人并不多,很多企业家人群对成武术高手不感兴趣,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被一些慢性疾病困扰,急于解决却未找到能够长期坚持的良方。据中国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办公一族出现亚健康的比例是75%。因为这个群体大多伏案工作多、坐车多、运动少,容易出现肩周炎、颈椎病、骨质增生、肥胖、胃病、头痛、失眠、视力减退、腰肌劳损等病症及亚健康状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关注生命健康的人明显每年增多,尤其5・12大地震后,我也不断应邀在国内多所大学院校执教企业家培训的养

生课程。

2008年,在世界传统武术联合会、四川省宗教局、四川省道教协会、四川道教乾坤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个人支持下,青城武术馆、青城武术文化研究会综合道家养生、中医、西方运动医学,创编了有氧运动型的中国道家休闲养生功夫系列,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快乐学功夫、休闲练养生新理念,组织了专家重新研发了青城太极六式、九式、十三式养生功,就是专门为这类人群量身订做,通过近2000年青城山道家养生文化和青城太极拳功中提炼而成,适用于没有任何武术基础、没有太多锻练时间、伏案工作,缺少运动的人群习练,可不限时间,仅在方园之地就可练习。大多数人在每天抽出二十至三十分钟时间习练后,肩、颈、腰病、畏寒、失眠、胃痛、头痛、肾虚等方面均有缓解和好转。

从2008年至今,青城太极六式已走进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北大商儒管理学院、华商书院、西南交大EMBA中心、西南财大董事长班、北京慈惠会高端养生营等培训机构,已有上千名企业家、政府官员及其家人学习赴青城山学习青城太极六式,为他们的健康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也为青城山都江堰旅游带来新的活力。

包括世界旅游小姐、国际小姐、亚洲小姐、世界武术比赛冠亚军、国际医学气功协会主席、瑞士健身气功协会主席、影视歌星、大学教授等各界人士均学习过青城太极养生文化。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刘长喜教授、华商书院商界领袖班十一期学员佟国民律师均学习陈氏太极多年,但一直有些问题在训练中没有得到解决,而在练习青城太极六式后,再演练陈氏太极,原有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包括法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的学员学习后非常感兴趣。在尝到了青城太极的甜头后,他们也成了青城太极的忠实追随者和支持宣传者。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劫后余生的都江堰市人民身心遭到重创。住在板房里茶饭不思,郁郁寡欢者占相当一部份人,为此青城武术文化研究会在都江堰市民主家园板房社区中开展了以青城太极六式为基础的板房养生功教学,并波及到其它社区。板房居民们身体得到了改善,心情也得到了调整,活跃了社区文化生活。

道家的太极、养生体系在往中高阶级走时,有一条新路:听洞经古乐,让人在音乐的导引下关注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沟通的同时,找到自己的灵感解决了很多在初中级阶段靠勤学苦练没有解决的问题。

2010年九月第三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在成都举行,由成都传媒集团出版的《青城太极养生》专著(中英文对照,附赠光盘)作为组委会礼品赠送给各国来宾,并进入都江堰市各大景区及宾馆销售。该书将两大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武术和洞经古乐有机结合,选择道家养生及青城太极的精华,去繁就简,并针对大众需求,对动作进行了合理修改,降低了难度和场地要求,适合那些没有太多时间及武术基础,但又想摆脱亚健康状态和远离疾病的人习练,每天坚持20-30分钟,长期坚持必有良效。由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授权、日本NHK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来自世界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的邀请》,青城太极养生是其重要内容,于2010年11月13日在日本NHK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2010年10月,我应邀在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学(University of Wales Trinity Saint David)举行的国际道教养生学术研讨会上,主讲太极养生,并将与英国兰彼得道学研究中心和孔子学院合作,开发研制面向欧洲和北美市场的系列青城太极养生产品。

第4篇:武术入门教程范文

关键词:学校武术,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1 开发武术教学资源的意义:

1.1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是武术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

武术课程资源与武术教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没有武术课程资源,武术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武术课程资源决定了武术课程的外延范围,因为武术课程资源经过教育学加工后并付诸实施才成为武术课程,所以武术课程的实施水平和范围取决于武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

1.2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全面发展。

武术师资和学生都是武术课程资源,同时也都是开发武术课程资源的主体之一。在开发武术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使其教育观念、方法适应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

1.3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传统文化的需要: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生发展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武术就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载体,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也就是拓宽弘扬民族精神的手段和渠道。

2 现有武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分析

2.1人力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发挥的水平。现在中小学中武术专业教师在体育教师中的比例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蔡宝忠《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_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中提到根据云南的调查资料:在调查的441 名中学体育教师中不能掌握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有268 人,占60.8%;江苏的调查资料表明:对86 所大中小学的575名教师进行调查,60% 以上的人对武术不通或不感兴趣,只有10% 的有武术专长;山东的调查资料显示:对133 个市县、区所有的第一中学调查,有124 所学校没有武术专长教师,高达93.2%。这种师资现状,是很难承担起学校武术教育任务的。在翟少红的《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中浙江省问卷调查42 所中学173名体育教师武术教学情况, 有104 名教师上武术课, 占总数的60%; 有69 名教师从不上武术课, 占总数的40%。很多体育教师看不懂武术图解, 自身难以学习提高。徐培兴在“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许多教师无法胜任中学武术教学”。面对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三多”问题(1)动作多;(2)方向路线变化多;(3)每一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大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自身武术技能的局限性,都不能很好的解决,因此而放弃了武术的教学工作,转向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导致了武术项目被边缘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没有教师资格证,进入学校教学的并不多,大多数进入别的行业或是从事运动训练,所以形成了现有的师资无法满足武术的教学,专业的武术师资却不能进入学校工作。

2.2物力资源:

大部分中小学都有体育运动场,少数学校有体育馆,但是其中针对武术而设置的体育场馆却非常少。武术的器材由于产品质量差,档次不高,而且损耗快,所以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购置。练习武术本应该穿着我们的民族服装,但是由于过去长时间意识形态对武术项目的认识和穿着民族服装的传统的影响,今天的武术服装始终局限于老年人健身服,服装款式设计观念陈旧,不受年轻人喜好。武建伟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普及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提到在体育场馆、器材建设方面,大部分中小学都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和数量不等的场地和器材, 很少有武术专用场地和器材, 完全说是资金的问题恐怕很难说得过去, 应该说在人们的心目中, 西方体育项目的位置高过了传统体育项目, 掩盖了传统体育项目。李成银、刘蓬翔等人的《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提到36.3%的中学没有任何武术器械, 建议武术项目应该加入体育中考之列, 同时建议中学应该有一定的武术器械做保证。韩林在《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硬件设施不足导致教师缺乏热情, 场地器械经费不足, 相应的对武术教学的建设与投入不足, 使得在中学开展武术教学遇到严重阻碍。毛伟伟在《中学武术教学问题的再研究》发现, 大多数中学没有相应的武术场地, 只是在室外随意找块地或者是在田径场上课。论文参考网。由于对武术项目的不重视,学校在进行体育设施建设时往往忽略武术的硬件设施和相关器材的购置,以致于中小学武术教学没有与之配套的服装、器材、场地。

2.3内容资源:现行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表明,翟少红的《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中提到近半个世纪以来, 我国武术运动主要开展了套路运动。论文参考网。中、小学校武术也主要是顺延着套路运动形式进行教材编写。随着时代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入门难,提高更难,同时动作中所包含的攻防含义不明显,甚至根本就没有,以单调枯燥的套路重复练习记忆为主要形式,强调对技术的掌握,缺乏对其内容使用的拓展,不符合现代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需要。(2)教学执行技术传授的单一模式,缺乏深层次的文化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培养。长时间计划经济下对人的惰性的培养,导致武术教学内容既没有继承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严重与时代脱节,缺乏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休闲性和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因此出现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好上武术课的这一奇怪现象。(3)在教学组织实施时,延续着竞技武术的训练模式,以“基本动作-基本功-套路”为主要教学技术路线。或者别出心裁的去掉基本动作基本功,直接进入套路教学,这样教学即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又严重打击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3 结论和建议

3.1人力资源: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发挥的水平,因此加强对武术师资力量的培养是武术教学资源开发的重点。建议:(1)首先设立师资培训短期发展目标,教育、教研部门要加大对体育教师武术技能和理论的培训,使其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上得到切实的提高。(2)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包括武术理论、武术技术和教学效果) 进行考核,在中、小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武术学科带头人, 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3)加强督导评估,建立表彰奖励机制。论文参考网。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实绩突出的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定期进行表彰奖励。要注意把在武术教学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工作作为表彰奖励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事迹, 推动武术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3.2物力资源:

建议:(1)建议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和正视武术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建设中为武术场地器材留出一席之地。或者在已有场地上进行进对性的改进,比如体育场可以开辟一块草地作为武术课教学用地。体育馆也可以布置一些武术方面的古训,设置沙袋挂架作为学生练习使用等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武术的环境和氛围。(2)必须明文规定武术课师生必须穿着武术服装。武术服装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统一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人为本”。

3.3内容资源:

建议:(1)改造现有武术内容,强调内容生活化、实用化,要多元化教学,不光教给学生武术技术动作,也要对动作的防身、健身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更要强调武术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要用武术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精神,同时也要培养尊师重道的高尚人格。(2)改变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培养运动员的训练模式,不能只走套路的单一路线,不能只让学生重复枯燥乏味的动作练习,要适当加入实战对抗以及配合对练的内容。同时也要结合生理学和解剖学进行武术养身,健身的讲解。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邱丕相. 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 武建伟.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普及现状及对策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2007( 5 ) .

[4] 翟少红. 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J]. 中国体育科技,2005( 6 ) .

[5] 郭庆平,张月会,刘蓬翔,等. 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2002( 2 )

[6] 蔡宝忠. 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_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J].中国学校体育,2007( 5 )

[7] 毛伟伟. 中学武术教学问题的再研究[J]. 内江科技,2007(7)

[8] 韩林. 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

第5篇:武术入门教程范文

关键词:职普融合办学;合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24-04

从我国当前高中学段的培养目标来看,一方面基于国家需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基于家长学生传统思想的影响,希望孩子通过就读普通高中考上名牌大学,二者愿景的不匹配呼唤高中学段的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学校要尝试办学模式的创新。为此,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称玄武中专)与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以下称玄武高中)尝试走职普融合办学的道路,为更多中考失利而又想通过努力获得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铺就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合作始于2016年,以美术绘画专业普通高考班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供给侧视角

中职学生想要获得与普通高中学生同等升学的愿景与自身学习基础现状的矛盾呼唤新的办学模式,职普融合办学一方面能为职校学生提供更多实现自身价值的渠道,获得升入普通高校体验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普通高中也有学生在学业中途转艺术类高考方向的情况,这部分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难以通过在校学习使得艺术类专业课学习成绩取得突破与提高,采取突击强化或选择培训机构取得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加之高中学段招生的校际间竞争愈演愈烈情况的凸显,共同呼唤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变革。

(二)基于职业学校现状

学校多元文化和多维度办学方向需要将“办最适合的职业教育”作为努力的目标与方向。玄武中专有数十年艺术类学生参与普通高考升学的办学实践,在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普通高中开设美术艺考班现状的冲击。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玄武中专美术专业普通高考班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相比,在美术专业方面学得扎实,但在文化课成绩上显然处于劣势,文化成绩的提高要求已经是个“刚需”了。

(三)基于办学模式创新需要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因各自承担了不同的培养任务而各有不同,虽然二者在培养目标方面各有侧重,但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兼有职教普教办学优势的合作办学以点带面,为人才培养开创出新的局面。

二、融合办学的实践

(一)管理模式

玄武中专与玄武高中职普融合办学以两校美术绘画专业(普通高考)学生单独编班组建成合作班,在玄武高中组织教育教学的方式进行。为保障办学效果达到最优,两校合作遵循“讲团结、讲大局、讲风格”的原则,追求合作共赢;以“多理解、多沟通、多交流”为基础,谋得携手共进。

合作办学坚持“三个统一”与“一保持”。即合作班与玄武高中普通班执行统一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统一的作息时间,师生参与统一的教学活动;考虑到美术专业高考的具体要求,合作班保持执行玄武中专美术绘画(普通高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课程标准、考核形式、评价标准等。

合作班在管理模式上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玄武中专委派一位副校长专门负责合作班的日常管理事务及两校合作的沟通问题,在玄武高中设立玄武中专玄武高中办学点办公室,由承担专业学科教学任务的一位副主任具体负责该办学点的人员、事务及协调等工作,玄武中专教学、德育、总务等分管领导根据需要对该点师生垂直管理,玄武高中对两个班级的管理采取“年级一体化”的模式。

合作班的任课教师原则上由玄武中专委派,如遇特殊情况由两校协商解决。

(二)课程设置

根据《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美术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通高考)》,合作班培养目标椋号嘌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美术绘画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进入高等艺术院校深造的相关知识及技能,从事社会一般美术普及教育工作的能力;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1.课程内容。合作班开设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3门公共基础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概论、历史、地理;6门专业技能课程:图案、速写、设计基础、素描、色彩、计算机辅助设计。

2.课程要求。合作班课程的课时分配、学分计算标准等按《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美术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通高考)》标准要求执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含入学教育、军训、毕业教育)、综合课程、专业实践教学周、毕业教育等均应按要求取得相应的学分。

3.时间安排。合作班教学时间要求与安排和玄武高中一致。为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除一天8节课外,学校鼓励学生每天放学之后、周六集中在校自习。

(三)教学管理

1.教学常规。合作班执行玄武高中的教学常规管理标准要求。任课教师执行玄武高中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规范要求,接受教务部门对教学常规的管理和检查。

2.教学评价。合作班开设的课程教学评价遵循“同质异质相结合”的原则。文化学科成绩既与本市“同质”学校美术类高考班和玄武高中“异质”的平行班相比较;专业课成绩与“同质”的其他学校美术类高考班和“异质”的玄武中专单招美术班相比较。此外,针对美术学科考核的特殊要求,适时采取“教考分离”的阶段性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科教与学的水平兼修共进,确保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达成“双优”。

(四)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常规。合作班班主任由玄武中专负责委派,执行玄武高中的班级常规管理要求,接受德育管理部门对班级常规工作考核的检查和评定。

2.班级管理评价。合作班级一日常规管理与考核由玄武高中负责,接受玄中专的学期常规考核综合评定,参与两校综合评价和表彰。遇区、市、省级先进集体和个人评比时,合作班不占玄武高中指标,参与玄中专统一排名与评比。

(五)学生管理

1.学生管理常规。合作班学生管理由玄武高中的德育管理部门与玄中专玄武高中办学点办公室的共同负责.学生一日常规管理要求应遵守两校的学生管理规范要求。班主任具体负责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及考核工作。

2.学生评价。对合作班学生的综合评价依照两校的综合要求进行。给予学生的校级层面的综合评价由玄武高中德育部门负责,给予学生的区级以上的综合评价结合玄武高中给出的原则意见,由玄武中专给出最终意见。

(六)教师管理

1.师资安排。合作班级的班主任、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教师原则上由玄武中专委派。因班额差异带来的教师工作量超额或不足的问题由玄武中专负责调节,一般采取在玄武高中办学点与玄武中专校内均兼课的方式来补齐工作量的不足。

特殊情况下,经协商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也可以两校打通,玄中专的专业学科教师可以兼玄武高中同专业的教学任务。

合作班体育、计算机基础等学科的教师安排视两校师资总体安排情况统一安排与管理。必要时可以师资互通。

3.教师绩效分配。共建班教师绩效分配按本校方案执行。特别的,为肯定共建班教师的付出和投入,承担合作班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均享受学校教研室主任的一次性绩效考核奖。在两校互有兼职的教师,其工作总量分别由各自学校核算,因服务于对方班级教育教学而产生的工作量费用统一由两校财务进行一次性结算。

4.老师福利待遇。两校教师原则上各自享受本校教师工会福利待遇。当有教师参加对方学校工会活动时,享受对方学校教工同等福利,学期结束后由学校一次性核算结清。

5.教师参加学校活动的方式。共建班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师与玄武高中教师融合办公,所有教师均编入相应的教研组并按要求参与相关的教研活动,服从玄武高中教研组的统一管理。考虑到美术专业课程学习要求是与普高普通班不尽相同的,合作班美术专业单独成立教研组,与玄武中专本部的美术教研组保持业务管理关系。

玄武中专的教师原则上需要参加本校周三政治学习、重大集会、工会活动。遇春秋游、运动会、主题活动等情况服从玄武高中统一安排。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活动时需办学点负责人统一向学校请假,执行两校请销假制度。

(七)后勤保障

1.费用收支。合作班学生为中职学籍,学生代办费和实习材料费由玄武中专负责收取。学生所用教材、簿本、练习册、耗材等由玄武高中统一征订,专业课程学习所需的静物、纸张等物品因与玄武高中普通班美术课程要求不同在玄武中专领用。相关费用每学期由两校财务统一结转。

2.资产保管。学校专门设立玄武高中资产保管点,办公室主任为资产安全责任人,负责按要求进行相应固定资产的领用、登记、造册等工作,接受玄武中专对资产保管方面的管理要求和考核。

3.办公耗材领用。合作班任课教师用于教育教学方面的办公耗材从玄武中专领用。学生耗材除专业课程所需的在玄武中专领用外,其余均在玄武高中领用。特殊情况两校协商解决。

三、关于融合的思考

(一)教师的归属感问题

困惑:同一个办公空间中的职校的教师一方面被动接受着普高教师传递过来的“普教主旋律”主导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基于大局要抛开两校文化背景与团队差异,推进融合进程;第三,合作班教师们与本部同为升学导向班级的教师相比,工作时间长、课时多、工作强度大、要求高,个别教师因为工作需要在两校区间往复的,均倍感辛劳。

策略:针对教师身心压力很大的现状,一方面通过人文关怀化解;另一方面通过评优、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倾斜来鼓励。

(二)学生心理认同度的问题

困惑:相较于普通班,合作班学生入学成绩总分低于玄高学生一百多分,学生能进入普高校园读书心情是既兴奋又自卑的。不可否认,少数学生在个人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些个性化现象,因此也会被管教和批评,但这也会让其余学生产生一种被“贴标签”感,加之文化课程考试的结果与期望值之间有了落差,这客观上也加剧了学生的自卑心态。

策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组织、主题班会的开设、主题活动的参与、专业作品的展示等形式,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认可自己的实力,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三)学生身份认同感的问题

困惑:普通高中的教学管理主要是围绕文化课学习来组织进行的。这对于要参加美术绘画专业普通高考的学生而言,学校所营造的美术专业氛围自然是不够浓厚的。不仅如此,长时期的共处还造成了少数学生对美术高考学生身份辨识度的偏差,导致家长与学生产生重文化轻专业的误解。

策略:通过开设家长会获得家长层面的认同,树立“专业课程与文化课双抓共进”的发展思想。一方面利用玄高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凝神聚力,认真学习文化课程;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强化专业课程学习的意识,通过写生、参观、展览等方式组织学生“走出去”,引导学生建立“美术专业高考学生”的认同感。形成家长“督”教师“促”的合力,以“量”的积累求“质”的提升,实现文化专业的“双过关”。

三、融合办学的成果

(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模式

随着融合办学进程的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问题在不断的磨合中达成了一致。凡遇到学生、教师、学校等各方面的问题时,两校均能本着“互信共商”的原则协同解决,校校融合、生生和谐、师师共进,形成了稳固的合作办学关系。

(二)锻炼了一支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

两校教师融合办公,互相学习相互影响。职校教师面对复杂生源给予学生无尽的包容与关爱,这种“不放弃”的精神给玄武高中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深深感染了他们;与此同时,职校教师专业成长得益于普教良好的学科教研氛围,获益良多。两校教师既是“伙伴”又是“对手”,不同学制班级取得的进步激励着对方教师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实现了师与师的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三)成就了学生进取的心愿

融合办学为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为他们家庭带来了希望。合作班学生入学时均排名全年级400名开外,不仅文化成绩差,不少的学生专业课基础比较薄弱,水平层次差异很大。素描第一次M校摸底考试数据显示:18%同学基本处于零基础的程度,61%的同学仅知道些许皮毛。

第6篇:武术入门教程范文

关键词:汉中市;武术健身操;中小学;发展现状,推广对策

1.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一颗闪亮的明星,是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我国自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便开始高度重视武术的发展,为了将武术以更好的形式推入中小学校,于2010年,教育部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即:“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中小学生系列健身操。同时要求“各地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宣传、培训、教学等推广和实施工作,促进武术教育工作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持久开展。武术以健身操的形式出现在学校,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的学生大课的锻炼项目、增强了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另外对武术的推广与传播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汉中市中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和图书馆的相关文化资料的检索,查阅有关中小学武术方面的文献资料,同时收集相关省教育厅、地级市、县教育局关于武术操的相关文件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调查问卷,对汉中市各县区中小学进行随机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97份,有效问卷482份。

2.2.3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问题制定访谈提纲,通过电话或面谈的形式,对汉中市中小学的教师及相关领导进行访谈,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持。

2.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获取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运用软件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数据反映的现象和问题,为研究提供实证。

2.2.5逻辑分析法

用归纳、比较、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所得到各种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寻求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得出合理的理论。

3.结果与分析

3.1对汉中市中小学武术健身操开展现状的分析

经过调查显示各区、县教育部门的领导及学校的领导,对开展武术健身操非常重视的占12.2%,重视的占31.8%;比较重视的占24.3%,重视程度一般的占29.3%,不重视的占2.4%。总的来说,管理层对武术健身操的开展比较重视,占总调查人数的97.6%。

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能否顺利推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特别是体育局、教育部门能否协调和配合好,将教师工作组织好,并加强实施力度,共同将武术健身操的推广严格执行和落实下去,并将武术健身操推广到每一所学校。

根据调查分析,领导对汉中市全面开展武术健身操比较重视,可是自从武术健身操被下发了推广文件,并且举办了武术健身操的教师培训班之后,汉中市武术健身操在举办相关比赛或表演方面,没有定期举办比赛或将举办比赛形成制度;在考核评估方面,对没有推广的学校采取相关措施,和对推广了的学校以及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没有进行表彰和奖励。还有一方面是,没有监督汇报武术健身操的推广状况,也就是说管理和监督体系比较薄弱。

从表2可以看出,在随机抽取的30所学校当中,开展武术健身操的学校就有29所,开展率达到96.7%。通过调查可知,各学校主要是利用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时间进行武术健身操的教授和集体操练。而没有开设武术健身操的学校: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学校的设施与经费不足,资源短缺等问题使武术健身操在部分中小学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4.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推广的对策

4.1各级教育体育部门要加强实施力度,做好指导监督工作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传统文化――武术的关注度。《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的健身需求和我国对传统文化传播的需要。它还是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有效载体。各地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重要意义,加强各级领导的监督管理责任,认真做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宣传、培训、推广、教学等实施工作,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武术教育工作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持久开展。

武术健身操要在中小学顺利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推广初期,构建一套有效地推广体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组织相关的活动,扩大武术的影响力;将推广状况及时的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各级部门应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对没有推广的学校可适当采取相关措施,对推广了的学校,并且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达到推广的目的。

4.2加强武术师资的培训,引进专业的武术人才

“学高方为师,身正方为范。”因此,打造出一支有能力、业务熟练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顺利普及的根本保障。

2011年3月,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指出当今要加强武术“标准化”建设,而且标准化对于武术健身操的师资培训同样也适合。有了标准,才能形成一定规模,才能促进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的推广与普及。另外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师范院校武术专业和高校体育学院的学科文化,加大对高校武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将武术专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配备,对中小学现有的体育教师组织学习武术健身操及武术健身操意义,以保证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顺利推广普及。

4.3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变化,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而学习的兴趣也是在求知的兴趣中产生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武术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比如,影视片、多媒体、光盘、挂图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动作印象,给学生造成良好的视觉效果,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武术健身操;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丰富的教学形式来激励学生,比如,讲解武术历史、武术人物英雄事迹、进行课堂考核和参加比赛活动等,促进学生的学习武术健身操的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4.4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

要想扩大武术健身操的普及面和影响面,就要提高武术健身操的的知名度,所以,将武术健身操推广出去,普及到每一所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有影响力的网站、电视节目以及报刊上对武术健身操的内容进行及时报道,使人们及时了解武术健身操的有关信息和武术健身操的价值与意义,这样才有利于武术健身操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龙光敏.从武术健身操的推广论我国高校武术教学改革[J].群文天地,2001(1):98-102.

[2]史占格,卢睿.对贵阳市中小学武术健身操推广现状调查研究[J].微型调查,2012(28):44―48.

[3]任广洲.浅谈如何发挥武术健身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2(2):23-26.

[4]苏绍会,王建,金仁祥.武术进入校园的价值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36―38.

第7篇:武术入门教程范文

1前言 近年来,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在国际上蓬勃发展,在各大洲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武术传播组织。但调查结果显示,武术的国际发展极不平衡,习练人数总体偏少,各国对武术存在严重的“文化误读”现象,武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技击单一性和文化内涵的表层片面特征以及锻炼方法的不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规模和传播质量。本研究试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角度对武术的国际传播问题给予分析和探讨。 2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承 2.1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承的必要性 中国武术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并非是一项新尝试。自人类形成部落群体而开始人类文明之日起,当某一部落的人们遇到另一部落的人,发现他们存在差异时,跨文化交流便随之产生。新技术的发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全球经济领域的转移更是促进了国际交往的增长,这种增长明显带动了人们所处社会或群体的文化要素———世界观、价值观、非语言行为和特性等的交流传播及其文化要素的载体形式的世界传播。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它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中庸”等哲学思想对当今世界的稳定发展是一种有益的价值参照,理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全球化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世界交流传承也必然需要相应的载体存在和发展,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武术就是优秀的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媒介。21世纪,文化的地位逐步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在全球化竞争中的重要角色,被归为与国家硬实力相对的软实力,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力而非靠强硬手段或利益引诱的方法去影响别人,来达到你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之能力。”[14]文化软实力又是“软实力”中最核心的因素,使得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不仅是其本身生存的需要,也成为中国社会与世界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利用武术促进民族精粹文化的国际化传承,有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2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承现状 近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承成绩斐然。在国外,基本已经形成了以功夫、针灸、戏剧、孔子和酒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形象,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它文化形态的明显特征。可以说,这五种文化形象成为别国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要窗口。功夫作为武术在国际上的代名词,在以李小龙为代表的一批影视武打明星的倾情演艺之后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但是,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趋重要的地位相比,与五千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很弱,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很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还相当严重。[9]尤其对中华武术来讲,它的境外传播同其它传统文化项目一样遭遇了艰难发展的困境,这可能因为与我们具有不同文化氛围和地理环境的外国人,特定的历史原因或已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显现的地域界限以及必要交流的缺乏促成了一些国家和人群对中国文化的刻板成见,对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3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策略 3.1重构中国武术现行内容体系 在武术的国际传播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两个显现的问题。其一,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以武术技术传授为主,对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涉及甚少,有的不了解甚至干脆满嘴迷信,胡编乱侃,误人子弟。在世界范围内,正式因为中国武术大量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才被称之为中华武术。在世人眼中,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征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然而国际上广泛开展的竞技武术,已经渗入了过多的竞技和商业因素,使得竞技武术异化成为一种“类体操”项目,沦为少数人追逐金牌目标的工具。重构现行武术内容体系,首先应该放弃对西方竞技体育传播体系的过度模仿,选取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属性的武术内容。其二,竞技武术的突猛发展使得国际传播交流唯套路表演为上,技击意识和内涵退化严重。当今社会,虽然武术技击特性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不需要更不允许以攻防技击为主、以致伤、致残、致死为主要目的武术技击特性存在,武术开始由实用性的技击项目向观赏娱乐性的体育活动转变,但技击仍是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抛开技击就只能是在练“舞”而不是练“武”。因此,当代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应该以攻防技击为主,淡化门派意识,鼓励武术爱好者演练特征和技击风格的指导和培养,注重传统拳术中功力练习内容的遴选传承,并努力将武术功力大赛推向世界体育舞台。 3.2完善武术教练员的选派机制 武术教练员是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形象代言人,这个群体在对外宣传和传授武术的过程中,选择富有代表性、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内容,利用恰当的交流方式显得极为重要,相比国内对交流技巧娴熟运用的要求明显提高。毫无疑问,我们的宣传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从极左式的、一厢情愿的灌输和傲慢的、仇视性的沟通方式,变成相对轻松、公平和理性的沟通方式。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沟通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外国人的文化心理和他们的沟通风格缺乏足够的了解。以至于有的外国人说“好像中国人不关心或者是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当小心谨慎、不犯错误成为行动的目标和准则之后,任何有新意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会举步维艰。某些对外宣传人员甚至还以民族主义和斗争的态度进行跨文化沟通,这种方式彻底地丧失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仁爱、礼貌、包容、智慧和诚恳的精神。另外,在教授武术过程中,教练员或翻译对中国武术专业词汇的翻译要更加审慎,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容易对武术翻译传授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武术翻译既要尽可能地向西方传递武术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信息,同时,也要兼顾西方人的信息解码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华武术’”[16]因此,建立选拔和培养拥有良好传统文化修为、具备精湛武术技艺的教练员模式,健全武术传播效果监控和即时反馈机制,完善武术文化人才培养战略体系是中国国粹文化境外传播的长久之计。#p#分页标题#e# 3.3建立武术跨国现代远程教育,扩大武术网站扶持力度和完善网站内涵建设 武术远程教育是对传统武术教育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对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武术远程教育并没有因为远程教育的发展而进步。通过对网络相关教育资源的检索研究,发现中国武术现代远程教育存在如下特点: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武术资源的共享,但缺少对武术资源和信息的深度加工。各大武术相关网站以及远程教育网,仅仅是一些教学视频等资源的罗列,资料分类不合理、资源本身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第二,互动交流不流畅。各大网站资本都设置了在线留言等交流板块,但时效性差,大部分都只是网页中的一个摆设,没能发挥其工具效用,成为武术教学方面交流和指导的障碍。第三,武术在线教育教学内容匮乏。许多看似中华武术远程教育的网站,实际内容多是涉及武术教育的资讯、学院场馆专家介绍,或仅为传授某种技法的广告,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教育教学内容很少。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但这一内涵在各大网站少有体现,影响武术远程教育的效果。第四,武术远程教育机构管理缺失。武术管理部门或者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武术远程教育网站的认定、扶持和监管力度,提高武术远程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5]促进武术跨国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 3.4加速武术赛事的完善和国际推广 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进程从来没有中断过,也不必要中断。入奥申请几经失败,暴露出的问题理应充分审视,但不是一棒子打死。摒除武术不适合西方体育盛会的悲观情绪或是不应该入奥的狭隘民族观。这些年学术界对武术入奥课题的研究成果颇丰,最有希望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作为表演项目,给了武术专家学者一种慰藉,但依然要推动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步伐,非奥运项目的地位明显影响了国家对武术项目的经济投入,制约武术的国际传播,另外,这些年武术的迅猛发展一大部分是武术申请入奥促进的结果。不管是削足适履还是良性改造,结果都是进入国际体育盛会的希冀给了武术界一种活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全球范围传播的软硬实力的建构和完善,也缩短了武术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的里程。除了奥运会,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散打锦标赛,国际太极流大赛,国际武术节等等赛事对武术文化的交融和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要利用好这些平台,促进武术项目的国际化发展以及武术文化世界范围的良性传播。 3.5加大武术文化底蕴挖掘及输出途径探索 中国武术的功能优势,表现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技击、健身、表演、养性、自娱等各种功能的复合体,从而使中国武术的习练这能够在相对简捷的运动中一举多得;中国武术的精神魅力,并不在于其对所谓的“高、难、美、新”等技术规格的人为设计,而是在于其简单朴实的动作运动中所内含的文化蕴含与宗教魅力。我们必须使中国武术所固有的文化魅力得以挖掘和完好的保存,扭转中国武术发展的形式化趋势,保持中国武术所具有的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功能多样、自娱自乐等文化特质,把中国武术介绍给整个人类世界。在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中孔子学院的作用不可忽视,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增进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但遗憾的是,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以武术技术传授为主,注重形式的推广,即便是在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也难逃此窠臼。虽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远远没有达到系统推广武术文化的程度。中国武术文化底蕴深厚,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是传播和弘扬武术文化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当前阶段,应深入探索和研究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武术的具体方法,构建内含武术文化特质的办学模式,努力使其成为各国习练者学习武术、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场所。 4结语 武术在中华大地上之所以能够千年传承,得益于其内在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形成,也并非仅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自身孕育的结果,而是在与外界交流沟通的过程不断吸取和兼容中逐渐实现的。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并不是要对其做原汁原味的推进,而是要发掘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东西,弘扬和提升武术文化能对全球具有普遍价值的内容。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有更加开放的胸怀,使其固有的原汁原味的内在要素在不断吸取和兼容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袁济喜教授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与中华之魂的写照,也是燃照今天的火炬”。武术的境外传播,为国外朋友提供一种路径去感受和体认这种文化精神,让文明的火炬薪火相传。

第8篇:武术入门教程范文

(一)中学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武术教学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不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以往的教学中,始终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大多采用讲解示范领做练习的教学手段。其教学方法单调,形式死板,对武术的实际应用和组合动作练习不够,使学生形成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缺乏学习的趣味。

2.学生掌握的内容只是强迫所得,没有系统性。随着教学课时的增多,学生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多,而用于练习和复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完全消化所学知识,又要接受新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学生的主动练习。

3.基本动作不扎实,缺少组合动作的练习,直接进入套路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对武术的兴趣,大多是从日常观看武打影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对真正的武术了解不够,而且在学习基本动作时,总是不自觉地与影视作品中地动作作比较,对套路动作规律的认识以及身形、步法配合的练习缺乏深入地认识。直接进入套路教学,不但教学花费的时间长,而且学生学得慢、掌握得不理想,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实践新课程的探索

新的体育课程把武术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在课时安排方面也有所增加。为了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笔者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了下面三个方面的尝试。

1.抓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愉快学习情绪。针对部分学生提出的“武术套路是花拳绣腿”的看法,一方面讲解套路中有技击含义的动作,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武术套路演化与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并认识武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有着广泛的实战意义。同时,利用武术攻防动作的示范与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比如,以 “形神拳”第10个基本组合“提膝穿掌,仆步穿掌”为例来驳斥上述错误观点。实际上,从第9个组合的结尾“转身提膝双挑掌”进入到第10个组合,就是武术中一个最基本的组合动作:“搂、砍、穿”。这一连串的技术有什么攻防含义呢?“搂”,从防守上来说就是“格挡、架开”对方的手臂进攻;防守的同时,另一手掌旋即“砍”对方的颈项部位;而“穿”呢,就是在上一动作不停顿的前提下,用另一手掌插击对方面部的进攻招法,并且在插掌后手掌心还要有一个翻转内旋的过程,以加大杀伤对方颜面的力度。也就是说,武术套路中的很多动作都有其攻防的寓意,只有认识了套路演化和发展规律,才能使套路更富有人性、更生活化,学生更易接受。如果以此种形式的讲述并结合示范,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必然会大大提高,也会更容易记清套路的动作要领。

2.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武术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以说是一个共性问题,怎样解决学习时间少、教学容量大的问题呢?首先,可以在准备活动过程中多安排一些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的练习,因为武术的很多基本动作都具有发展柔韧性、爆发力的一般特性。比如,武术基本功的“正踢腿”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腿部肌肉的柔韧性,也锻炼了腿部和腰部肌肉的爆发力。这样,既可使准备活动更加充分,也巩固了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为进入正式的教学奠定根基。其次,若学生对武术较为热爱和投入,那么可以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早锻炼时间或其他空余间隙,强化巩固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以此弥补课堂内教学时间的不足。

3.处理好基本功与套路的关系。武术套路有难易之分,因此,基本功练习的程度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学练套路的最基本的功夫大致包括两方面,一是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二是掌握一些基本动作。对初学者来说,柔韧性和力量(尤其是腿部力量)是最需要首先发展的身体素质,因此,活柔肩 、腰、髋、膝关节,以各种静力和活动性的桩功发展腿部力量是最基本的练习。其次,拳、掌、勾三种手型,冲拳、推、架掌 等手法,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正踢腿、侧踢腿、弹腿等腿法,则是基本动作中的ABC,应该最先掌握。象五步拳、初级拳一、二路、十路弹腿等简单套路,本身就是以基本动作为主而编排的,在活柔肢体的基础上可学练甲组套路,需要具有较全面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才能学好。如要学习某一风格独特的传统拳术,则又需要进一步熟悉该拳种的基本动作。总之,练基本功为练套路打基础,练套路又能促进基本功的巩固,在中学武术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好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武术教学与练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握好全面身体练习和专项身体练习的比例。中学生武术全面身体练习和专项身体练习的比例,要有长远规划,合理搭配,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练习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练习阶段,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和发展各种运动能力、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并结合简单的踢腿、冲拳、抡臂等,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提高把握基本动作技术的能力,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随着中学生武术的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的增长,专项身体素质练习的比例逐渐加大,基本功练习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要求逐渐提高,可围绕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力量、柔韧和速度等进行专门性基础练习。

2.专项身体练习与基本技术练习有机结合。在中学生武术的专项身体练习的早期,主要是通过专项练习手段如基本功练习来发展他们的专门能力。在专项能力教学与练习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对基本技术的规格和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身体练习与技术练习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使基本技术得到熟练、巩固与提高,把身体练习的成果通过专项技术练习转化到中学生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上去。

3.注重恢复,控制无形练习。所谓不懂得恢复,就不懂得练习。教师或教练员在教学与练习结束后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放松活动与有效的按摩对消除疲惫有相当大的作用,应引起重视。另外,还要告诉学生在控制练习结束后仍要保证一定的轻松娱乐活动时间,晚上要按时睡觉,还要保证充分的营养补充,以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迎接下一次的练习。

总之,中学生武术基础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进行中学生武术教学与练习中,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练习动机,培养他们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文轩.21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第9篇:武术入门教程范文

关键词:体教结合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13-03

前言

“体教结合”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一项长期国策,是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推进的方向性事业。“体教结合”有着与时俱进的品质,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转变,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定义与内涵。本文通过对苏州地区的武术队体教结合运行的状态、选择的模式、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研究对象为苏州市武术队、张家港市武术队、吴江市武术队、昆山市武术队、太仓市武术队。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从2012年6月到2012年10月,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并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

(2)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苏州武术队“体教结合”的现状分析

2.1.1“体教结合”认知情况调查

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地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这里的人们具有良好的超前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江苏省较早开展“体教结合”的地区之一。因此,对于“体教结合”的认知也更深刻,反馈价值更高。

2.1.2“体教结合”的组织落实

江苏省体委、教委颁布的《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第七条明确规要求:学校领导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学校成立体卫处(室),由校长或者副校长负责分管体育工作,将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纳入年终考核。通过访谈得知:根据管理要求,苏州市成立了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年会和例会制度,落实了专项经费,优先保障人力资源,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合,齐抓共管的格局。

2.1.3“体教结合”的硬件条件与经费保障

场地器材是实施“体教结合”的前提,经费是实施“体教结合”的保障,竞赛、训练、师资培训、场地器材的维修保养都需要经费的支持。教练和教师对场地器材和经费保障情况的认知调查中,可以看出对于场地器材和经费保障的认同度都集中在非常认同的区域,所有武术队都有良好的场地和器材,竞赛训练经费也比较充裕有保障,这一方面反映了政府对体教结合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与苏州良好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

2.1.4“体教结合”后教练员、运动员现状

实施“体教结合”离不开教练员、教师的主导作用,教练员的能力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科学训练的程度和人才培养的效率,甚至是体教结合的成果与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成败。目前苏州武术队“体教结合”教练员基本以年轻骨干教练员为主,年龄在30-39岁之间的教练员,既有一定的阅历又不乏探索创新的精神,是苏州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目前教练员的执教年限多在6年以上,整体上看这是一支成熟的年轻教练员队伍;教练员的学历,有80%达到了本科以上,职称初级教练,近几年发表文章2篇,这反映出目前,科研促训的思想的广泛普及较弱,科研薄弱必将制约科学训练的水平。

目前苏州武术队员基本年龄多集中在7岁-15岁之间,正处在小学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是文化课程培养打基础的阶段,同时这个阶段也是武术训练的重要时段,调查得知36.2%的队员从事武术训练3年以下,49.3%的队员从事4-7年的武术训练。对这个年龄段的队员实施体教结合,在抓好武术训练的同时打好文化课基础是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2苏州武术队“体教结合”成效情况与分析

“成效”即效果,通过体教结合实施过程中教练员、运动员的切身体会,获取信息,探讨苏州武术体教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为“体教结合”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提供依据。

2.2.1“体教结合”后,学校环境、管理对运动员学习训练的影响

所有的运动员都对学校的文化学习条件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这有利于训练队伍的稳定和扩大。学校优秀师资力量,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促进运动员学习的热情。

2.2.2“体教结合”后“学”“训”矛盾解决情况

少年武术队员即是义务教育的学生又是国家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两个培养目标必然要产生学与训的矛盾,体教结合的目标就是要兼有学与训的双重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对待武术训练和文化学习的态度上,认为两者并重的占大多数,说明体教结合的实施的基础是存在的。学校安排的武术训练时间一般在1.5-2小时或者2小时以上。大多数的运动员认为武术训练时间比较充裕或者非常充裕,大多数的教练员认为武术训练时间比较充裕,这说明学校在安排文化学习和武术训练上并不冲突,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体教结合在学校有存在的基础。学校的训练一般都是在课余时间和周末。通过访谈得知,课余训练一般在下午三点以后,这个时间段学校一般全部停课,给学生自由活动。

与上述调查相反的是,在关于训练时间与学习时间上的冲突,有些运动员的文化成绩不是很好,在班上想不掉队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压力可想而知,想把更多的时间在文化学习上是可以理解的。这从学生在班级的排名也可以反映出来,大多数的运动员在班级的排名在班级十名以后,考虑到当前小学班级基本都是小班授课,这些运动员的文化成绩都在班级的中游或者下游,班主任为了班级在全年级的排名,会使运动员感到学习的压力。

2.2.3“体教结合”对武术队生源储备和输送的影响

目前苏州武术队后备生源情况令人堪忧,从整个竞技运动大环境来看,人才储备危机已经出现。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实行计划生育后,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进行武术训练又很辛苦,父母不愿意孩子吃苦进行竞技武术训练;第二,以前的竞技运动体制使得竞技训练风险很大,不能成为冠军就没有其他能力在社会上生存,家长为了规避风险不愿意让孩子从事武术训练;第三,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不断扩招,上大学已经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大学教育大众化使得家长更愿意让孩子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

2.2.4“体教结合”对武术运动队的影响

体教结合对武术运动队的优发展还是很明显的,学校优异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师资力量、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效提高了运动队队员的素质,对于运动员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对运动队的管理训练也是有益的。

2.2.5“体教结合”对所依托的学校的影响

苏州武术队队员基本处于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学校没有巨大的升学压力,所以各依托学校对于武术队的训练都很支持,领导也很重视。武术队的进入形成了学校的体育特色,在苏州市中小学运动会中屡创佳绩,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武术队的专项训练丰富了校园体育活动,使得学校体育处处生机勃勃,教师、学生热情高涨。应该说“体教结合”的出现,在提高师生的精神,促进学校的管理,增添学校文化底蕴,创建学校品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对策与建议

3.1加深认识,明确定位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体教结合”目的是将体育回归教育,而不是依靠教育给体育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简单的将体育与教育结合在一起,依托教育培养体育人才。深化体教结合就必须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用、协调发展”落实到实处。发挥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丰富课余生活、健全人格的作用与学校培养优良心理品质智力能力的作用结合起来,完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相互依托关系,是执行“体教结合”的前提和保障。

3.2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

目前苏州已经建立了“体教结合”联合领导部门,在推进体教合作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部门合作细节上尚有改进的地方。从职能分工上建议教育部门主管体育推广、体育文化建设、文化素质培养。而运动员选拔、教练员培训、科学训练则交由体育部门主管,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管理或者盲目单干,即按照教育规律又遵循运动训练的规律培养人才,提高管理的效率。

3.3合理安排经费,扩大经费来源

目前苏州武术队的经费来源多是体育部门拨款,体育部门希望将经费用在提高运动成绩,拿取奖牌上,而教育部门也希望依靠竞技武术扩大社会影响,获取社会回报,为避免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少部分高水平运动员身上,一方面要合理安排经费使用,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获取最大效益,另一方面要利用社会资源,利用俱乐部等形式的力量进行竞技体育投入,既丰富了体教结合的模式,又获得了体教结合的资金。

3.4加强教练员业务培训,提高科学训练方法

目前苏州武术教练员队伍年轻,学历高,有一定的执教经验等优势,但在科研和专项科学训练方面还需要加强培养,通过建立定期教练员培训制度,及时把握新的训练理念、提高技术认识、推广科学训练手段,也可以聘请专家建立咨询热线等方式,提高基层科学训练水平。

3.5加强管理,灵活安排“学”与“训”

在实际操作中灵活安排“学”与“训”的时间,及时转换运动员“学”与“训”的角色转换,使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武术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