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范文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

第1篇: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尿布性皮炎;护理

新生儿尿布性皮炎是新生儿病种中很普见的。随着伤口护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敷料,消毒剂及外用药层出不穷,对尿布性皮炎的护理更是越来越多样化。面对同一皮炎伤口,在高热下迁延不愈,我们在对伤口进行细致评估后,分为前后两阶段给予护理。在前一阶段护理措施实施效果不理想时,进行再评估使用另一阶段的护理措施,从而达到了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效果。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儿科新生儿区收治5例反复高热的患儿,入院后两天出现尿布性皮炎,经全身支持治疗及局部伤口护理,使患儿皮损痊愈。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此次护理收治病例共5例,其中男3例,女2例,胎龄在35~41周之间。其中低出生体重者2例,合并有新生儿黄疸4例,新生儿肺炎2例,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2例,脐炎1例。体格检查:患儿具有不规则发热,最高体温可达39℃以上。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或稍干燥,肛周皮肤潮红并有破损,皮损深度约1~2 mm,边缘清楚,皮损基底部有少许渗血。入院后,予复达欣、亚胺培南抗感染,并加强奶量及补液量以保证机体需要量。肛周皮炎破损处予每次便后使用温水冲洗。患儿在住院两周后尿布性皮炎得到明显好转。

2 患儿伤口情况及采用方法

患儿在护理过程中持续体温波动38℃以上,而且每天大便次数达3~5次,对其尿布性皮炎的护理采取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我们使用锌氧油(即氧化锌)与鞣酸软膏交替外涂[1],选用柔软干爽纸尿片后,患儿皮肤潮红伴有破损及出血未有好转,因此后一阶段我们给予复方维生素B12(贯新克)外喷、神灯照射伤口[2],并选用可循环再用的棉质尿布,一周后评估患儿皮肤破损好转,无出血,无疤痕。每次评估时间均为一周。(归纳情况可见表1)。

3 护理

3.1 评估影响皮损愈合的因素

3.1.1 全身性因素 一直反复高热,机体在受到感染下免疫力较差是影响其伤口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3.1.2 局部性因素 ①微生物、细菌感染会延长伤口愈合的炎症期,该患儿机体免疫力差,属易感人群;②局部伤口常受到排泄物的刺激;③伤口受到摩擦。由于患儿遵医性差,四肢活动多,臀部易在活动时与尿布摩擦引起疼痛,疼痛时患儿哭闹不安,臀部受到汗液、排泄物的刺激急摩擦更多,导致恶性循环。伤口处受到摩擦,不仅易致出血,而且使新生皮肤组织受到破坏,伤口愈合时间延长。

3.2 护理措施

3.2.1 便后采用温开水冲洗清创 新生儿皮肤娇嫩,加上部分真皮缺失,伤口属干净伤口,若使用常规伤口消毒液如碘伏清创,刺激性强,在杀菌的同时也可能改变健康细胞的生理特性,不利于伤口的愈合。鉴于本例伤口的特点,便后采用温开水冲洗法清创[3]。

3.2.2 外用药物对比

前一阶段使用的鞣酸软膏、锌氧油。第二阶段使用的是复方维生素B12溶液(商品名为贯新克)成分为维生素B12、硫酸庆大霉素,为红色澄明液体,具有减轻伤口局部肿胀和局部抗菌作用,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两阶段使用的外用药皆可促进伤口的愈合,从病例对前后两阶段的护理措施达到的效果来看,贯新克外喷及神灯照射伤口更有利于伤口愈合。

3.2.3 尿布的选择 从第二阶段上看,可循环再用的棉质尿布能较好地减少局部伤口受到摩擦,不仅可以减少有可能是因为机体对纸尿片过敏引起的皮炎的发生,也可保持透气干爽、减少出血的出现,更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3.2.4 全身支持治疗 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增加奶量及补液静脉点滴增强患儿免疫力,肠内与肠外营养相结合加强营养。

4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患儿的体温变化及大便情况相差不大,而且首天用药时肛周皮肤情况相同,在采取不同的使用护理药物及尿布质料后,一周后获得的护理效果对比中可以看出贯新克外喷及神灯照射伤口更有利于伤口愈合。5 讨论

患儿在高热下出现尿布性皮炎,而且皮炎迁延不愈地持续半月以上在我科是很少见的。因为新生儿皮肤娇嫩,遵医性差,机体抵抗力弱,其伤口护理难度较大的特点,在运用常规的鞣酸软膏和锌氧油交替使用外涂伤口护理未达效果后,我们遵循循证护理的原则,采用贯新克外喷及神灯照射伤口,促进伤口正常细胞的生长,且外用可循环再用的棉质尿布既减少摩擦又节约费用。其伤口在一周内愈合,未留疤痕。通过本病例前后两阶段护理措施的对比,获得的经验更有利于以后对相关病种护理时借鉴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叶碧茸.实用伤口护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作者,1999:41-48.

第2篇: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范文

小儿高热惊厥一般发生于患儿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在患儿体温不低于39℃时发生惊厥,临床主要表现为双眼球凝视、斜视、上翻以及意识丧失等,对患儿影响较大。目前治疗高热惊厥主要以降温、控制惊厥以及对症治疗为主,同时再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一般预后情况良好。有研究文献指出,对高热惊厥患儿进行病因分析后再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我院就此展开了对比性研究分析,探讨了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以及临床特点,总结了护理对策,现对其作如下详细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87例高热惊厥患儿,患儿中年龄最大为5岁,年龄最小为4个月,平均(2.7±0.8)岁,其中男性患儿48例,女性患儿39例,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患儿中年龄最大为岁5,最小者为9个月,平均(2.9±0.7)岁,男女患儿分别为21例、22例;对照组患儿中年龄最大为5岁,最小者为4个月,平均(2.4±0.7)岁,男女患儿分别为27例、17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对本次研究无影响(P>0.05)。87例高热惊厥患儿中,34例患儿为上呼吸道感染,26例患儿为肺部感染,20例患儿为感染性腹泻,另有7例患儿为其他原因引起发病。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入院后均采取降温、控制惊厥、合理用药以及确保呼吸通畅等常规治疗措施,在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入院后的治疗措施同对照组患儿,对患儿的具体病因进行分析后采取对症护理措施,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①对患儿的具体病因以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持续降温措施;在惊厥发作时需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将衣领解开,去枕平卧,并给予大流量吸氧,纠正机体缺氧状况,直至呼吸平稳后调节为小流量吸氧。发作期间需注意口鼻分泌物的及时清除,并在口腔上下齿之间置入纱布包裹的压舌板。②对惊厥中易出汗及嗜睡的患儿,护理时加强对患儿呼吸情况的护理,保证患儿呼吸道的通畅,并及时将汗液擦拭干净或将被汗液浸湿的衣物换下,保持患儿皮肤干燥;③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保持对患儿的降温护理,若患儿体温高于39℃,则需要采取快速有效的降温措施,如利用洁净的被浸润的纱布在患儿额头贴敷,必要时可进行全身贴敷;④保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监测,提前做好应对患儿病情变化的预案并采取急救措施,按照医嘱为患儿使用抗惊厥药物或是进行地西泮静脉注射;⑤保持病房空气良好流通,病房温度控制良好,及时调整患儿睡姿并对口腔分泌物进行清理,避免堵塞呼吸道;指导患儿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食物,在发热和大量出汗后需注意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⑥及时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家属的担忧、害怕以及焦虑等情绪,向患儿家属讲解高热惊厥的临床特点以及预防知识,告知家俑呷染厥可治愈且不会留有后遗症,避免患儿家属过度担心。年龄小的患儿加强非语言沟通,通过抚触、眼神、微笑等安抚患儿情绪,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可通过采用亲切的态度跟患儿交流,表达鼓励和关心,提高患儿的配合度。除此之外,还需注重患儿家长的心理疏导和安慰,获得其理解和配合。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高热惊厥发作次数以及癫痫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选择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检验,采用对比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并以(±s)表示,若(P

2.结果

经过治疗与护理,87例患儿均成功退热并治愈出院。观察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高热惊厥发作次数以及癫痫复发率分别为(26.6±4.4)min、(4.0±1.5)次、2.3%;对照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高热惊厥发作次数以及癫痫复发率分别为(37.1±6.5)min、(5.7±1.8)次、9.1%。三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高热惊厥为儿科常见急症,常跟急性感染所致体温急剧升高相关,在高热惊厥发作情况下患儿可能出现神志不清病状,多数患儿治愈后无后遗症,但也有部分可能反复发作,需加强护理。有关研究文献指出,高热惊厥反复发作可能会致使患儿出现癫痫,甚至对部分机体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从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故需要及时高热惊厥患儿采取治疗措施,降低高热、控制惊厥并予以药物治疗感染,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在本次研究中,87例患儿中仅有7例患儿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高热惊厥,大多数患儿均由感染性疾病引发高热惊厥,其中又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而在患儿具体病因进行分析后再行对症护理措施,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综上,引发小儿高热惊厥的主要病因为感染,其中又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该病临床特征表现为惊厥反复、持续高热等症状,对患儿具体病因进行分析后行对症护理措施可有效缩短平均退热时间、减少惊厥发作次数并降低癫痫发生率。小儿高热惊厥综合护理中,一方面需注重患儿惊厥发作期的护理,一方面需做好日常生活护理,积极预防反复,加强对家长的知识宣教。综合护理是一种整体化护理措施,其通过心理疏导增加患儿安全感,减轻家长心理顾虑;通过惊厥发作护理、降温护理迅速改善患儿病情;通过饮食指导加速患儿机体康复,补充机体水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加强家长对小儿高热惊厥的重视,积极预防复发,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儿高热惊厥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机体血清生化指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第3篇: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81-01

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自然防御反应,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在儿科门诊,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是各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患儿发热或出现高热时,除做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外,患儿的护理工作也不容忽视。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其占新生儿疾病死亡病历的12.6%左右,由于新生儿期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受宫内窘迫和特殊生理、解剖、免疫状态多种因素的影响易出现窒息、呼吸功能不全和循环衰竭,因此在新生儿学科中越来越重视。经综合治疗和护理,治疗效果满意。观察及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65例新生儿肺炎患儿,男35例,女30例;其中早产儿13例,足月儿52例;生后72h内发病者26例;吸入性肺炎37例(包括奶汁、羊水及胎粪吸入),感染性肺炎28例(包括产前、产时及产后感染);合并窒息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5例,低体温13例,败血症3例。通过采用维持体温,合理喂养,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病情,防治并发症和预防交叉感染等综合护理措施,本组患者痊愈58例,好转5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96 9%,效果满意。

2 护理措施

2.1 基础护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经常通风,避免对流风,温湿度适宜,保证充足的热量与水分,喂养宜少量多次,一次不要喂得太饱,以防引起呕吐,呛咳重或拒奶者可鼻饲,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臀红及皮肤感染。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瘀血:因新生儿不会咯痰,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予以吸痰。但要避免频繁而无目的的吸痰操作,以减少刺激,防止加重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黏稠者可给蒸汽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2],稀释分泌物,以便于清除。

2.3 吸氧:合理吸氧,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改善酸中毒,减轻缺氧引起的脑细胞水肿,促进脑细胞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一般采用面罩给氧2~4L/min。吸氧期间应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口周青紫及末梢循环情况。对早产儿吸氧应遵医嘱。避免长时间吸氧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2.4 雾化吸入:肺炎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加上患儿幼小,无力将痰咳出,临床上常用生理盐水5ml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本文每天对患儿进行雾化吸入1次/4h,每次15~20min,在雾化吸入中加入 -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及相应的抗生素,使药物随吸气吸入到较深的终末支气管及肺泡,对消炎、止咳、化痰、湿润气道有较好的效果,并可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有利于痰液吸出[2]。

2.5 预防和控制感染:由于患儿机体抵抗力低下,交叉感染也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病房严格控制人员探视,加强室内空气及地面消毒,定时通风,保持病房环境清洁,每日坚持空气消毒1次,定期监测空气,以防发生并发症。做好患儿口腔、脐部、臀部及皮肤的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2.6 合理喂养:新生儿能量储备低,在病理情况下,反射及反应低下,食欲及胃内纳功能差,进乳少,同时,病理情况下的机体热量消耗大,易造成患儿低血糖及低蛋白血症。为了供给足够营养和水分,增强机体力,应尽可能的给予母乳喂养,每2h 1次,注意发生呛咳和溢奶,如病情严重,吞咽反射差,拒奶或进食时呛咳严重,应给予鼻饲,每次10~30ml,每2h 1次到恢复期,每次喂奶可30~50ml,每3h 1次,喂奶后轻轻叩背,使胃中空气排出,以免发生溢奶。

参考文献

[1] 范玲,林晓云.儿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第4篇: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秋季腹泻;小儿腹泻;常规性护理;整体护理措施

小儿秋季腹泻是临床较常见的儿科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以季节性发病为主要特征,为更好地对小儿秋季腹泻进行治疗和护理,近期我院采用整体护理的干预措施辅助临床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8月-10月在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秋季腹泻患儿126例,其中男性患儿73例,女性患儿53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年龄(2.5±1.5)岁,124例依据患儿发病时间及特点均明确诊断为小儿秋季腹泻,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排除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进行止泻、退热、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对症治疗。

1.3常规性护理甲组患儿62例,采用常规性护理措施,主要是遵医嘱对症处理。

1.4整理护理干预乙组患者64例,采用整体护理措施干预:①对确诊患儿进行严格的隔离消毒治疗,对新进住院治疗的患儿采用床边隔离的方法,预防发生院内感染,在对每一例患儿进行护理操作前均应进行消毒洗手;对患儿生活用品,其中包括衣物、尿布、毛巾及座便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对患儿的呕吐及排泄物进行收集和处理,防止发生污染。定时对患儿住院治疗的病房进行空气消毒及消毒液擦拭,防止发生交叉感染。②对患儿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观察和记录,其中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及脉搏、大便次数、性质和时间,并对其进行对症治疗:存在发热患儿应多补充液体,多喝水。对患儿的衣物和皮肤组织及时清理。③对患儿提高臀部护理,选用细水柔软的尿布,及时更换,保持生殖器及肛周的干燥和清洁,在患儿排便后均进行温水清洗臀部,如发生局部皮肤组织发红,应涂擦,4%鞣酸软膏及40%氧化锌油同时进行轻度按摩,增加局部皮肤组织的血液供应。④对患儿进行饮食干预:对患儿的饮食进行严格的要求并制定详细的食谱。⑤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印制及派发关于小儿秋季腹泻知识的小册子及宣传单,提高家属对秋季腹泻知识的掌握及认识程度。

1.5临床疗效评估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性状、镜检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大便仍稀水样,镜检正常;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大便仍稀水样,镜检正常或有脂肪球[1]。

1.6统计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χ±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结果

第5篇: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窒息护理

新生儿窒息一直是妇产科的一种常见急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或生产后因缺氧发生胎儿呼吸窘迫或呼吸循环障碍,导致新生儿出生时出现呼吸抑制的临床表现。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诊断标准为新生儿在娩出后1 min内只有心跳而没有呼吸或者未建立规律的呼吸而导致的缺氧状态[1]。本文对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治疗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治疗新生儿窒息复苏患者7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该72例新生儿未患各类代谢疾病,并排除了患感染性疾病死亡的情况。将72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实验组40例,胎龄为(38.3±1.7)周;对照组32例,胎龄为(38.2±1.5)周,两组患儿的窒息程度、出生体重、胎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儿给予常规抢救措施,主要为通畅呼吸道、建立呼吸、吸氧、恢复循环、辅助用药、评价和监护等。

1.2.2 实验组 患儿在常规抢救措施的基础上配合对症护理。

1.2.2.1 保暖护理方法 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不成熟,易随外部环境温度变化,新生儿对寒冷的反应,是通过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促进棕色脂肪的代谢而供给热量,即非寒战性产热。因此体温不降,代谢率升高,氧耗也增加,由此氧供应进一步缺如,可加重酸中毒。为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各种复苏措施均应在保暖下进行[2]。

1.2.2.2 药物护理方法 当新生儿窒息经过胸外心脏按摩或者人工呼吸等抢救,心率还是没有恢复时,应该进行药物治疗。脐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掌握好药物剂量。重症窒息新生儿患者往往有很多的酸性中毒现象。为了避免酸性中毒对新生儿严重缺氧引起的窒息,在患儿的脐静脉注射适量的碳酸氢钠、维生素及葡萄糖溶液。

1.2.2.3 呼吸道护理 呼吸道护理工作主要是进行呼吸道的清洁工作。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分娩前,将新生儿口鼻处的分泌物清理干净,分娩后,采用吸管再次进行口鼻分泌物清洁工作。医护人员要掌握好吸管的吸引时间和深度,避免吸管对患儿造成喉痉挛、心跳过快等症状。做好呼吸道分泌物的清洁工作,帮助患儿恢复呼吸。

1.2.2.4 后期护理工作 新生儿经过上述护理后,慢慢恢复呼吸,出现复苏效果。新生儿窒息恢复后,医护人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加强对新生儿的监护,认真观察并记录新生儿患者的心率、面色、尿量等情况,发现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做好保暖护理工作。实行消毒隔离措施,合理运用抗生素,防止病菌感染。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均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 (NBNA),并进行组间比较,NBNA评分≥35分可判定患儿恢复基本正常,NBNA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 SPSS 12.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各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儿均抢救成功,无死亡病例。两组患儿抢救护理前NBN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常见原因为孕母因素、脐带因素、胎儿因素、胎盘因素、分娩因素等。重度窒息患儿常有混合性酸中毒存在,主要是窒息缺氧后,无氧代谢产生乳酸堆积发展为代谢性酸中毒,同时由于脐带结扎、急性胎盘功能不良、气道阻塞导致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发展为呼吸性酸中毒[3]。新生儿窒息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生后最常见的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首先使婴儿呼吸道通畅,然后帮助建立正常的呼吸,配合吸氧,使新生儿逐步恢复呼吸,必要时可进行药物治疗,复苏成功后要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监护。在复苏抢救过程中观察婴儿的呼吸、心率、皮肤的颜色是否正常[4]。

当对新生儿复苏完毕后,之后的护理也需要重视。首先,需要注意婴儿的相应生理指标,比如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是否恢复正常并且保持稳定。其次,对某些已经发生呼吸系统不良症状、体内酸碱失衡的患儿,更需要密切注意这些症状,有效控制并进行治疗。为保证婴儿呼吸道通畅,医护人员需及时清理其呼吸道内分泌物,直至婴儿肤色转红,正常呼吸。再者,在对窒息婴儿的抢救中,保温也尤为重要。新生儿刚脱离母体时,其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并不完善,而由于母体体温与外界温度有差别,刚出生的婴儿若不进行保温措施,会延长其复苏的反应时间。所以要求新生儿在30~32 ℃的温度中进行抢救,减少散热,使新生儿体温保持在35.5~37.5 ℃的最佳体温范围内[5]。最后,对于重度窒息患儿,不应急于喂养,应推迟喂奶时间,待婴儿的状况恢复后,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以母乳喂养为最佳。本文两组患儿均抢救成功,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抢救措施的基础上,配合细致的抢救中及抢救后护理,抢救护理后,实验组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证明了抢救过程中对症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此外,为了预防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父母也应做好相应预防工作,例如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便随时发现孕妇或胎儿的异常状况,检查孕妇是否产生了某些病症。其次,更准确地了解胎儿发育情况、胎盘部位、胎位是否正常、羊水量多少等,在产前和产程中做好预防工作。在分娩过程中,孕妇需听医生指导,保证分娩的顺利及新生儿的幼体安全。

在笔者本次实验分析中发现,新生儿窒息后抢救十分重要,然而抢救后护理也十分关键。正确有效并且及时的窒息后护理,可以让新生儿各项机能的恢复速度加快,减轻婴儿的不适感,大大降低后遗症的发生可能。

参考文献

[1] 吉小平,王宋青.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抢救和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2, 8(15):33-29.

[2] 熊露.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8(6):171-172.

[3] 朱莉君,王素萍,王萍.新生儿窒息88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8(6):98-90.

[4] 贾红霞.新生儿窒息复苏42例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13(24):67-68.

第6篇: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b)- 0131-02

小儿高热惊厥主要发生于儿童时段,属于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1],因此当小儿出现高热惊厥状况要及时采取正确手段进行诊治,确保儿童安全,若不及时诊治,极易留下后遗症或因反复惊厥而造成脑部受损等状况,从而影响儿童正常的智力发育[2]。据调查了解所得,高热惊厥现象其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3个月到5岁,高热在12 h内发生,可达到39~40 ℃以上,由于小儿高热惊厥这一病况与儿童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得到了诸多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重视。为探讨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体会及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分析该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5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护理资料,并提出了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的合理措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5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例,女14例,发病年龄1岁及1岁以下的有20例,1~3岁有27例,3~6岁有4例。根据小儿高热惊厥针对标准该院51例小儿患者均属于此状况。

2 护理

2.1 护理治疗

2.1.1 抗惊厥 当儿童出现小儿高热惊厥现象首先要对其进行抗惊厥治疗,原因在于过度惊厥会导致儿童大脑损坏,进行抗惊厥治疗首选药物为巴比妥钠5~8 mg/kg肌注,若惊厥状态一直持续,应首选安定原液1~0.3 mg/kg缓慢注入小儿体内,要求该原液每分钟不得超过1 mg,若出现不良状况,应在20 min后重复注射,与此同时要时刻关注小儿的呼吸状况。

2.1.2 药物退热 对于小儿高热惊厥中的高热治疗,应肌注复方氨基比林、酒精擦浴、小儿口服百服宁或者将安乃滴至鼻中,用10%水合氯醛0.5~0.6 mI./kg加生理盐水30~50 mL的药物比例对小儿进行灌肠治疗,至于小儿高烧持续不退状况应按照亚冬眠病状进行治疗。

2.1.3 吸氧 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常出现缺氧状况,对于这一状况,要进行及时吸氧操作,氧流量应控制在0.5~1.0 L/min,经由鼻导管吸入。

2.1.4 防止脑水肿 小儿出现高热惊厥状况应及时诊治,小儿频繁惊厥或者惊厥时间过长,并伴随具有意识及呕吐现象,应选择地塞米松2~5 mg/次静注,与此同时辅之以20%甘露醇0.5~1.0 g/kg静滴。

2.2 护理体会

2.2.1 保证呼吸道通畅 当儿童出现小儿高热惊厥状况时,医护人员快速解开小儿衣扣、使其头部偏向一侧、利用医疗工具吸出儿童咽分泌物,同时托起小儿上颌,此做法为了避免小儿患者因舌后坠而导致停止呼吸。其次应用纱布放于上下齿之间,防止小儿因疾病咬伤自己。

2.2.2 高热降温护理 长时间高烧对小儿脑部具有一定的损坏,应遵循医护人员嘱咐采取物理降温的手段,具体操作为用温水子头部湿敷,并用35%~45%酒精擦拭,该做法是应用酒精蒸发散热的功能性。

2.2.3 及时用药 当确诊患者为小儿高热惊厥状况时应及时予以药物治疗,治疗之前首先要建立静脉通路,运用抗维生素、纠正酸中毒等药物,协助医护人员进行快速治疗,使小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对于病状严重者应使用首选药物进行病情控制,若持续抽搐惊厥,应在6 h后重复使用药物。

2.2.4 止惊 按压或者针刺合谷穴及人中穴,通过刺激穴位的方式达到止惊的目的,当然在该操作中要辅之以药物,首选药物注射量控制在0.1~0.3 mg/kg,利用肌注或静推的方式缓慢注射,以免影响小儿呼吸状况。

2.2.5 口腔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口腔护理是其重要内容,加强口腔护理,需要医护人员保持患者床单的平整、干净及干燥性,同时要保证小儿患者衣裤的整洁性。小儿高烧时期口腔黏膜极易干燥、受损,从而引发口腔炎。为了避免这一状况,医护人员应利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小儿口腔内部。

2.2.6 加强防护 小儿患者出现高热惊厥病状时,常常会发生抽搐,为了保证小儿抽搐不坠床,应全面完善医疗设施,加强床档。除此之外,要保证病房安静,禁止大声喧哗,以此来减少对小儿患者的刺激,使小儿患者积极投入治疗,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2.2.7 病情观察 医护人员应对小儿高热惊厥病症治疗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期查阅。其中应记录小儿高热惊厥的在一定时间内的发病次数,随时观察小儿患者呼吸、体温、脉搏、意识、瞳孔及面色,以便医护人员及时得知脑水肿早期症状。

2.2.8 饮食指导 小儿高热惊厥病状,需要药物及饮食的综合调节,在饮食上医护人员因给予小儿患者正确引导,为之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菜色应较为清淡,比如鸡蛋、燕麦、及藕粉等食材,其次要鼓励小儿患者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帮助小儿患者退烧。

2.2.9 健康教育 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小儿成长状况,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够降低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率,向家长介绍防治常识,正确引导家长对小儿高热惊厥的防护措施、用药常识及疾病知识等因素。

3 结果

该院运用上述护理治疗手段,51例小儿高热惊厥病状患者均痊愈出院,该院为了确保小儿患者的安全,对51例所有小儿患者实行电话跟踪,痊愈1年时间内48例小儿完全痊愈,2例在此期间发生1次高热惊厥,2例发生3次惊厥。由此可见及时进行护理治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止小儿高热惊厥病状的再发生。

4 讨论

对小儿高热惊厥患者进行合理的药物与饮食治疗,两者在小儿患者高热惊厥症状诊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它直接关系着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是否能够痊愈[3]。根据小儿高热惊厥诊断标准,明确小儿病因后及时进行正确的护理治疗,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使小儿患者得以快速痊愈,不影响其智力成长。此外,在临床护理中要把握合理的各个环节,确保护理措施准确无误,不然很容易造成小儿高热惊厥的再次复发,降低小儿智力。引导家长对儿童做好疾病防护工作,从根本上防止小儿高热惊厥病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全姬淑,刘燕,于佳.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13,1(20):121-122.

[2] 张灵先,刘芳华,付庆华.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志,2012,9(28):48-49.

第7篇: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儿童;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4-0095-02

手足口病(hand-food-mouth disease,HFMD)是由以EV71和COXA16为主的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性传染病,可通过粪便、口、飞沫等途径传播,多发于婴幼儿[1],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伴有口腔、手、足、臀部等皮疹、疱疹,多数患儿有自限性、症状较轻,仅少数进展为重症而发生神经性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心肌炎等致命性并发症。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本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28例,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中相关诊断标准[2]。男82例,女46例;年龄7个月~9岁,平均(2.7±0.6)岁,其中≤5岁患儿107例,>5岁患儿21例。98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7.7 ℃~40.5 ℃,其中39.5 ℃者5例。所有患儿入院时均有皮疹,部位分布于手、足、下肢、臀部等;109例出现口腔溃疡或小疱疹,患儿因溃疡疼痛而拒食或少食、流涎;11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16例患儿伴有咳嗽症状。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抗病毒、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根据病情遵医嘱静脉输液,同时进行积极的对症护理措施。

1.2 护理措施

1.2.1 消毒隔离 HFMD传染性较强,患儿痰液、唾液、粪尿等均可作为传染源经多种途径传播,因此一旦确诊均应隔离至专门病区,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病房内要求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当、整洁干净,每日利用移动式医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对病房内空气进行2次消毒,每日用含氯制剂对室内物体如床单元、桌椅、门把手及儿童玩具、餐具等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每个病房内拖把禁止串房使用,患儿呕吐物、排泄物等均用消毒液浸泡后再作倾倒处理。限制患儿陪护人数及探视次数,医护人员接触不同的患儿前需严格洗手或用含氯消毒手巾擦手。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等医用诊疗品应严格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3],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1.2.2 皮肤护理 病床铺保持整洁干燥、平整、无渣屑,患儿洗澡后宜更换柔软、舒适的棉质内衣,减轻床铺或衣物对皮肤创面摩擦。及时清理患儿大小便并用温水清洗臀部、肛周,保持清洁干燥。HFMD患儿皮肤皮疹容易因骚抓破裂而引起继发感染,且皮疹或疱疹破裂后渗出液可造成病毒传播,患儿需修剪指甲趾甲,必要时包裹双手以防止抓伤、抓破皮肤,对于已破裂处可用抗生素药膏及时局部涂抹避免感染[4]。

1.2.3 口腔护理 大多数HFMD患儿有不同程度口腔溃疡或疱疹,导致拒食或少食、流涎、哭闹不眠等,应加强口腔护理以缓解疼痛。餐前餐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不能自主漱口者可由陪护人员用棉签蘸上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口腔糜烂部位可选择西瓜霜、蒙脱石散、冰硼散等直接轻轻局部涂抹[5],根据医嘱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C,有利于促进糜烂早期愈合。

1.2.4 饮食护理 鼓励患儿多饮水,对于发热、口腔溃疡疼痛而拒食或少食者,选择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肉粥、菜粥、鸡蛋汤等,食物不宜过热,以避免刺激口腔溃疡面而影响其愈合,应尽量避免禁食辛辣、油腻、过酸或过咸等刺激性食物。必要时可遵医嘱静脉输液以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患儿脱水、酸中毒加重[6]。

1.2.5 发热护理 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发热,需密切关注患儿体温变化。如体温在38.5 ℃以下且精神状态较好时,可不用特殊处理,给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即可,并鼓励患儿多喝温热开水。由于酒精擦浴对皮肤有刺激性,不可用于伴有皮疹或疱疹的患儿。如体温在38.5 ℃以上时,在物理降温的同时,需遵医嘱服用退热药物治疗,如为39 ℃以上的高热且持续不退的患儿,可加用冰块、冰帽等方法降温,但对于伴有寒战、畏寒、四肢冰冷者慎用[7]。注意观察患者末梢循环及出汗等情况,及时更换衣物和被单,适当补充水分,避免出汗过多后虚脱。

1.2.6 心理护理 患儿入院后对环境陌生而产生不安全感,加上手、足、口疱疹疼痛的刺激,容易出现紧张、烦躁、哭闹情绪,而由于HFMD作为急性传染病有死亡可能,家属也会产生焦虑、恐惧感,应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支持护理[8]。结合患儿性格特点通过鼓励奖赏、、拥抱、玩耍、讲故事等方式缓解患儿陌生感及紧张恐惧感,态度要温和、体贴,同时对患者家属给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要耐心倾听、解答家属的提问,向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的病因、治疗及护理的措施,介绍治疗成功病例,来消除家属焦虑恐惧心理、增强家属信任,避免负面情绪而影响患儿的治疗。

1.2.7 健康宣教 目前仍缺乏治疗HFMD的特效药物及相关疫苗,而该病本身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做好健康宣教、提高预防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宣教使家属及患儿充分了解HFMD的病因、传播方式、高发季节、防病措施等,指导患儿及家属做好皮肤护理,培养患儿良好卫生习惯,如饭前饭后勤洗手、不喝生水、少吃生冷刺激食物等,指导家属加强患儿营养补充、保证其休息时间,提高自我防病能力。患儿治愈后仍有再次感染发病的可能,出院后患儿仍需在家隔离1~2周,家中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清新,流行季节期间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减少各种感染机会。

2 结果

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经上述积极的综合护理干预,所有患儿均未发生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大多数患儿经治疗1周内痊愈出院。

3 讨论

HFMD是一种新型的急性、传染性较强的疾病,目前仍缺乏公认的特效抗病毒治疗方法,虽然也有少数患儿可合并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但该病仍属于自限性疾病,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患儿症状较轻、多可自愈。HFMD重要预防,发现异常时家属要及时来院就诊,确诊后除了及时隔离、严密监视病情变化及采取针对性处理外,要做好皮肤、口腔及心理护理,加强饮食营养和健康宣教,积极有效的对症护理干预对促进患儿早日健康、提高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珠,陈莉桦.118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67-68.

[2]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1.

[3]张淑春.298例手足口病患者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7):94-95.

[4]罗丹.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护理体会[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3,41(1):107-108.

[5]高红阁,徐爱英.手足口病研究进展和防治对策[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12):736-737.

[6]董开兰.81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天津护理,2010,18(6):333-334.

[7]洪利芬,吴育平,李芳芹.手足口病高热患儿采用不同降温方法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5):896-897.

第8篇: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儿童;感染;躯体疾病;精神障碍;护理措施

儿童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physical infectious in childhood)是指儿童期由病毒、细菌或其它微生物所致的全身性感染引起的精神障碍[1]。为探讨儿童感染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干预措施,作者对我院收治的儿童感染所致精神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1996年1月~2005年12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感染性躯体疾病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年龄≤14 a;(3)均经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4)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共入组26例。

1?2 方法

对入组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6例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3 a~14 a,其中3 a~6 a8例,7 a~9 a9例,10 a~14 a9例。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6例,支气管炎2例,急性胃肠炎3例,病毒性脑炎3例,病素性心肌炎3例,败血症2例,泌尿系感染1例,关节炎1例。上述病例均有体征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而明确诊断。脑电图检查:20例(76?9%)提示轻度弥漫性异常者,3例(11?5%)中度弥漫性异常。脑脊液常规检验均在正常范围。

2?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极不一致,除原发疾病各自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外,躯体感染时常有发热、多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肠蠕动麻木,活动不灵活,言语障碍,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及感觉异常等。精神症状常有头昏、精神不振、昏睡、头痛、情绪不稳,入睡困难,易激惹等;患儿常出现紧张恐惧、阵发尖叫、环境定向障碍、兴奋躁动。个别患儿在感染疾病较重时明显,随感染疾病好转精神症状减轻或缓解。临床检验和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

2?3 愈后

26例经病因治疗及心理治疗和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未发现后遗症和并发症。

3 护理措施[1]

3?1 环境管理

此类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情绪不稳定,易出现兴奋躁动现象等,故应将其安置于恬静的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室内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卫生整洁。必要时设专人护理,以免发生意外。

3?2 积极治疗原发病

认真执行医嘱,尽快控制相关感染,按要求服药、注射、输液、退热、解惊等。密切观察和记录病情,注意神志、反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入量等变化。温湿度适宜,适当,便于分泌物清除和排出。抢救治疗设备和物品完好,必要时及时准确有效的应用。

3?3 加强饮食护理

由于感染引起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必须补充营养和水分,饮食要易消化、富营养,有充分水份。对少数拒食患儿,要耐心喂饭,避免呛入气管,必要时鼻饲或输液。

3?4 掌握接触技巧[2]

工作态度要温和、认真、严谨,一视同仁;仪表形象要自然轻松,言语要亲切、温馨,动作举止要轻柔大方;服务态度和蔼、耐心、礼貌、热情、周到、细致、亲切。避免恐吓、训斥,不用言语刺激,也不能与患儿争执。多用正面教育和引导,不用批评和强制的方法。

3?5 对兴奋躁动、精神症状明显的患儿可给予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积极控制兴奋症状,加强保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对狂躁、谵妄患儿,注意避免自伤和损伤他人及物品。避免坠床或摔伤。料理好个人卫生,擦洗、翻身、大小便后清洗、消毒、必要时活动、按摩,保持清洁[3,4],防止湿疹和褥疮。

3?6 加强心理护理,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是耐受力低,反应性强。有不适或疼痛时易急躁,哭闹不安,烦闷或恐惧。要固定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的全面护理,满足患儿情感上的需要,使患儿熟悉和适应医院病室的环境,接受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要了解患儿的习惯、特点、喜好的玩具和饮食。适度的靠近和接触患儿,一般不要在病重和狂躁时进行,应重点在恢复期,寂寞和不适应时进行。要保持与患儿父母的密切联系,做患儿亲属与患儿之间的桥梁,去除患儿的不安和恐惧心理。也可以应用玩具和视听用具,使患儿视线转移,解除精神障碍,促进饮食和疾病的康复[4]。

【参考文献】

[1]孙素珍,刘福喜,孙玉玺,等?精神疾病护理常规[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205~206

[2]冯广顺,汤春明?护理人员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接触技巧[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2):174

第9篇: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范文

新生儿窒息是儿科常见病,现将我院新生儿病房2004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36例窒息新生儿的抢救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出生体重<1500 g 2例,1501~2000 g 7例,2001~2500 g 11例,>2500 g 16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15例,其中双胎6例,生后1 min apgar评分:轻至中度窒息(apgar 4~7分)28例,重度窒息(apgar<3分)8例。其中剖宫产10例,自然分娩26例。脐带绕颈20例。

2 抢救措施

所有病例由产科转入我病区后,均给予密切监护,so2<80%者给以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保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置暖箱保温,保持中性温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痰处理。部分应用扩血管及升压药以改善微循环,根据血气情况给予碳酸氢钠治疗,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除2例早产儿合并ards在入院24 h内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合并脑实质出血,其家属放弃治疗外,余均治愈出院。

3 护理要点

3.1 保暖 出生后立即采取保暖措施,置于红外线抢救床上,用预先温热的毛巾擦干全身,以免大量散热。因为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很嫩,血管较多,易于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以致调节功能不全,易发生低体温,必要时可戴绒布帽或用松绒毛巾包裹。

3.2 呼吸道管理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是复苏成功的关键,直接关系到预后。新生儿应放置在远红外线的加热器下,呈轻度垂头仰卧位,颈稍伸展,肩下垫卷筒毛巾以维持。接着以球形吸痰管或连接吸引器于口腔,然后再鼻腔吸引。生后1 min内,应避免强有力的气道深部吸引,因可刺激迷走神经而致反射性心动过缓[1]。如新生儿哭声较弱,可摩擦背部或轻弹足底,大多数情况下,可致大声啼哭及有规律的呼吸。

3.3 吸氧 在保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应根据氧饱和度调节氧浓度,注意保持给氧通畅和湿化温度,提高氧疗效果,以免高浓度氧气吸入造成未成熟儿晶状体纤维增生[2] 、婴儿支气管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湿化温度一般调节到入口温度32 ℃~34 ℃为佳。

3.4 病情监测 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呼吸、心率、体温、面色、血压并详细记录。对危重患儿应用多功能监护仪进行持续的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产儿的呼吸暂停。使用时应根据病情调节心率报警限,常规为病人平均心率的±20次/min,调节呼吸报警上下限。新生儿呼吸功能差,注意调节呼吸暂停时间,一般为15 s或20 s。新生儿胎脂较多,注意清洁监测局部皮肤,电极板位置粘贴合适、及时更换。若心率<100次/min或>160次/min,呼吸>60次/min,呼吸暂停>15 s,体温<36 ℃,血氧饱和度<85%,应立即通知医生。

3.5 给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准确及时执行医嘱,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反应。常用的抢救药物有肾上腺素、扩容剂(全血、5%白蛋白、生理盐水、乳酸盐液、碳酸氢钠、纳洛酮)等,防止在输液过程中药液外渗,为了方便抢救病人,可用微泵输入。

3.6 喂养 轻度窒息者喂养后抬高头部,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引起窒息。中度窒息恢复不佳者,适当推迟喂奶时间。胃管喂养要注意胃管的清洁,喂奶前要洗净胃管内的残渣,推注完奶量后,再注入少量的温开水,保持胃管内的清洁通畅,并妥善固定。胃管24 h更换1次,对胃管不能耐受者行胃肠道外营养,遵医嘱补足液体量及热卡,可用输液泵维持总液量。

3.7 静脉输液护理 可采用静脉留置针,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做好每次的冲管和封管工作,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如发现固定胶布污染应及时更换。定期观察置管部位有无液体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

4 体会

新生儿窒息[3]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窒息或娩出过程中引起新生儿的呼吸障碍。窒息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围生期新生儿死亡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占活产婴儿的5%~10%。新生儿窒息及其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率占新生儿总死亡数的20%~30%。笔者认为,应大力宣传医学知识,增强群众的医学意识,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1)加强孕期保健,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加强产前和产程的监护,定期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2)孕妇自我监护也应加强,如自数胎动,及时发现其变化等,如有宫内窘迫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并做好一切新生儿复苏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冯则康.中华新生儿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