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范文

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

第1篇: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3-0085-03

The Observ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 with Neonatal Jaundice/ZHAO Jian-qio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33):85-87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neonatal jaundice.Method:86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chosen.86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and 4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linical related indicators were taken for comparison and research.Result:(1)The differences of the level of intervention after 1 day of the neonatal jaundi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2 d,3 d,4 d,5 d,the level of the routin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Key words】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Neonatal jaundic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Nanchong,Nanchong 637000,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5.33.040

临床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黄疸是属于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患儿体内堆积了过多的胆红素,而引发的一种高胆红素血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并引发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1]。既往文献[2-3]报道中显示:针对新生儿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对于改善新生儿黄疸具有重要的临床促进意义。鉴于此,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的临床实际效果,以便为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依据,笔者所在医院在积极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对相关护理方案和措施进行了尝试,通过临床病例的验证,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6例,对其临床护理干预经验进行了如下总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涉及的病例均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入选本次研究的患儿共计86例,男66例,女20例;平均体重(3.64±1.34)kg,最重5 kg,最小2.5 kg;患儿母亲平均(26.45±5.44)岁,最大34岁,最小21岁。采用随机表数字法将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早期干预组和常规干预组,两组均43例。两组患儿一般基线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组别 性别(例)

平均体重

(kg) 患儿母亲平均年龄(岁)

男 女

早期干预组(n=43) 33 10 3.66±1.35 26.35±5.55

常规干预组(n=43) 33 10 3.55±1.32 26.55±5.33

字2/t值 0.0000 0.3820 0.1704

P值 1.0000 0.7034 0.8651

1.2 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

1.2.1 常规干预组的干预措施和方法 本组4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均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实施护理:主要包括实行按需哺乳、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并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护理干预[3]。

1.2.2 早期干预组的干预措施和方法 本组4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在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实施以下早期干预措施和方法:(1)当新生儿黄疸出现之后,应嘱咐产妇或亲人让婴儿晒太阳,来消退黄疸,与此同时,还应观察婴儿的大小便,若有问题,及时制定治疗方案;(2)反复评估,尤其重视喂养这一方面,应采用科学、适宜的喂养方式;(3)指导产妇及其家属正确的游泳、抚触、沐浴、臀部护理、脐部护理以及喂养方法等;(4)为产妇及家人进行演示、讲解,并发放图片资料,其内容包括科学的育儿知识、新生儿生理特点、母乳喂养知识、产后康复指导、饮食指导以及卫生指导等。同时,按照科学喂奶配方,在吸吮母乳后,对其进行抚触与游泳护理,若新生儿胎便排出较晚,则应按照实际情况给予其甘油灌肠;可进行适度的光照来消退黄疸[4]。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儿的黄疸指数;(2)两组患儿的第1次排便时间和第1次胎便转黄时间。胆红素测定采用经皮黄疸测量仪,每天上午洗澡后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测定。测定的部位均选择在新生儿前额正中右眉上方0.5~1 cm处。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工具均为PEMS 3.1 for Windows 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不同时间的黄疸指数比较

干预后1 d两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干预后2、3、4、5 d,常规干预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显著高于早期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排便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的第1次排便时间和第1次胎便转黄时间比较,早期干预组患儿的两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常规干预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排便时间比较 h

组别 第1次排便时间 第1次胎便转黄时间

早期干预组(n=43) 5.27±1.71 28.34±1.11

常规干预组(n=43) 18.77±3.22 60.43±2.33

t值 24.2809 81.5332

P值 0.0000 0.0000

3 讨论

在临床上,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患儿体内堆积了过多的胆红素,而引发的一种高胆红素血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并引发严重的后遗症,给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严重影响[5]。所以,对于医学领域而言,降低新生儿的胆红素指数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既往文献[5]研究和报道结果证实:早期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指数,从而有效的消退患儿的黄疸,并且相关临床护理操作方式极为简单,并无任何不良反应,效果极为显著,值得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来说,胎便当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是正常新生儿的10倍。如果新生儿胎便排出较晚,那么则会增加患儿的胆红素,从而出现黄疸。早期干预组按照科学喂奶配方,在吸吮母乳后,对其进行抚触与游泳护理,让新生儿能够摄入足够的能量、蛋白与充足的营养,快速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从而排出胎便。据相关临床研究和调查研究显示:与常规干预组相比,早期干预组新生儿第一次排出胎便及胎便转黄的时间更早,(P

进一步总结临床研究和报道结果后,发现,新生儿可通过游泳来消退黄疸。水温有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血液循环、毛细血管扩张的作用,并且,还能够加速胎便的排出、促进新生儿肠胃蠕动[8],增加其食欲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指数。

第2篇: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 新生儿黄疸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3-0085-03

The Observ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 with Neonatal Jaundice/ZHAO Jian-qio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33):85-87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neonatal jaundice.Method:86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chosen.86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and 4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linical related indicators were taken for comparison and research.Result:(1)The differences of the level of intervention after 1 day of the neonatal jaundi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2 d,3 d,4 d,5 d,the level of the routin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Key words】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Neonatal jaundic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Nanchong,Nanchong 637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33.040

临床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黄疸是属于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患儿体内堆积了过多的胆红素,而引发的一种高胆红素血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并引发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1]。既往文献[2-3]报道中显示:针对新生儿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对于改善新生儿黄疸具有重要的临床促进意义。鉴于此,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的临床实际效果,以便为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依据,笔者所在医院在积极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对相关护理方案和措施进行了尝试,通过临床病例的验证,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6例,对其临床护理干预经验进行了如下总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涉及的病例均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入选本次研究的患儿共计86例,男66例,女20例;平均体重(3.64±1.34)kg,最重5 kg,最小2.5 kg;患儿母亲平均(26.45±5.44)岁,最大34岁,最小21岁。采用随机表数字法将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早期干预组和常规干预组,两组均43例。两组患儿一般基线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组别 性别(例)

平均体重

(kg) 患儿母亲平均年龄(岁)

男 女

早期干预组(n=43) 33 10 3.66±1.35 26.35±5.55

常规干预组(n=43) 33 10 3.55±1.32 26.55±5.33

字2/t值 0.0000 0.3820 0.1704

P值 1.0000 0.7034 0.8651

1.2 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

1.2.1 常规干预组的干预措施和方法 本组4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均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实施护理:主要包括实行按需哺乳、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并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护理干预[3]。

1.2.2 早期干预组的干预措施和方法 本组4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在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实施以下早期干预措施和方法:(1)当新生儿黄疸出现之后,应嘱咐产妇或亲人让婴儿晒太阳,来消退黄疸,与此同时,还应观察婴儿的大小便,若有问题,及时制定治疗方案;(2)反复评估,尤其重视喂养这一方面,应采用科学、适宜的喂养方式;(3)指导产妇及其家属正确的游泳、抚触、沐浴、臀部护理、脐部护理以及喂养方法等;(4)为产妇及家人进行演示、讲解,并发放图片资料,其内容包括科学的育儿知识、新生儿生理特点、母乳喂养知识、产后康复指导、饮食指导以及卫生指导等。同时,按照科学喂奶配方,在吸吮母乳后,对其进行抚触与游泳护理,若新生儿胎便排出较晚,则应按照实际情况给予其甘油灌肠;可进行适度的光照来消退黄疸[4]。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儿的黄疸指数;(2)两组患儿的第1次排便时间和第1次胎便转黄时间。胆红素测定采用经皮黄疸测量仪,每天上午洗澡后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测定。测定的部位均选择在新生儿前额正中右眉上方0.5~1 cm处。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工具均为PEMS 3.1 for Windows 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不同时间的黄疸指数比较

干预后1 d两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干预后2、3、4、5 d,常规干预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显著高于早期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排便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的第1次排便时间和第1次胎便转黄时间比较,早期干预组患儿的两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常规干预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排便时间比较 h

组别 第1次排便时间 第1次胎便转黄时间

早期干预组(n=43) 5.27±1.71 28.34±1.11

常规干预组(n=43) 18.77±3.22 60.43±2.33

t值 24.2809 81.5332

P值 0.0000 0.0000

3 讨论

在临床上,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患儿体内堆积了过多的胆红素,而引发的一种高胆红素血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并引发严重的后遗症,给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严重影响[5]。所以,对于医学领域而言,降低新生儿的胆红素指数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既往文献[5]研究和报道结果证实:早期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指数,从而有效的消退患儿的黄疸,并且相关临床护理操作方式极为简单,并无任何不良反应,效果极为显著,值得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来说,胎便当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是正常新生儿的10倍。如果新生儿胎便排出较晚,那么则会增加患儿的胆红素,从而出现黄疸。早期干预组按照科学喂奶配方,在吸吮母乳后,对其进行抚触与游泳护理,让新生儿能够摄入足够的能量、蛋白与充足的营养,快速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从而排出胎便。据相关临床研究和调查研究显示:与常规干预组相比,早期干预组新生儿第一次排出胎便及胎便转黄的时间更早,(P

进一步总结临床研究和报道结果后,发现,新生儿可通过游泳来消退黄疸。水温有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血液循环、毛细血管扩张的作用,并且,还能够加速胎便的排出、促进新生儿肠胃蠕动[8],增加其食欲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指数。

按照临床相关报道和文献[9-10]研究的结果分析:抚触是一种有效且简单的技术,通过对新生儿感官与皮肤进行良好、温和、科学的刺激,来增加新生儿神经的紧张性,来增加胰岛素、胃泌素以及肠道激素的释放量,加速肠胃蠕动及人体的吸收能力,降低胆红素指数。此外,通过对新生儿抚触,可促进其肠道菌群正常生长,增加尿胆原,来降低胆红素水平,消退黄疸。

综上所述,在临床针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实施干预的相关实践过程中,与传统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相比较,采用早期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可显著的改善患儿的黄疸现象,是临床应用于护理实践的理想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朴梅花,张慧.重视新生儿黄疸出院前评估及出院后随访[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15(11):641-643.

[2]徐双云,王洁洁,郑武田.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2):218-219.

[3]柳文菊,黄娥,谢良才.新生儿黄疸尿液与母乳人巨细胞病毒-DNA配对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5206-5207,5213.

[4]胡江,李晓原.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研究进展[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0,16(4):385-388.

[5]朱桂兰.新生儿黄疸178例中医抚触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4(6):38-40.

[6]袁坤,孙静.外科弹力网状绷带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5):1790.

[7]施旭红,林海芳.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0):3762-3763.

[8]高宗燕,钟丹妮,刘义,等.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G71R基因型对广西地区新生儿黄疸程度的影响[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9):646-649.

[9]刘义,杜立中. 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解读[J]. 中华儿科杂志, 2010,48(9):691-694.

第3篇: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临床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特别是一周内的新生儿,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和重要的抗自由基的生理作用。对新生黄疸进行适当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避免由胆红素升高引起的胆红素脑病,从而降低死亡率[1]。本文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理、预测和防止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新生儿黄疸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1 发病机理

由于新生儿的血液中红细胞寿命短,而血液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所以增加了胆红素肠肝循环量,从而致使体内胆红素积聚。加之新生儿的排便量少,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够成熟,从而导致胆红素排泄速度小于其积聚速度[2]。所以二者共同导致新生儿出生几日内血胆红素的浓度逐渐升高。

2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2.1 生理性黄疸 主要是由于胎儿出生后体内含有过多的胆红素,但是新生儿的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远远不足以排泄多余的胆红素,导致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轻重程度不一,但是一般无不适症状,多在7-10天后消退。早产儿多3-5天出现黄疸,由于早产儿身体各机能发育十分不完善,导致黄疸程度较重,对新生儿影响较大,消退较慢。生理性黄大属正常表现,不需要医治。

2.2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一般4-7天后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但是2个月后会逐渐消退,且新生儿的一般无异常反应,严重者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即逐渐消退。由于近年来母乳喂养率逐渐上升,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临床应注意预防,一般孕母期间要注意饮食,禁忌辛辣之物,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变化情况,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2.3 溶血性黄疸 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红细胞表面存在抗原,受到外在因素的破坏后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远远超出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黄疸出现。一般新生儿出生24后,血液中的胆红素迅速升高,但是临床无其他症状,在2-3周后逐渐消退。相关资料显示,新生儿因ABO血型不和导致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2.4 感染性黄疸 一般是由于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导致新生儿肝脏功能受损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性感染多为宫内感染,而细菌性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临床出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后长期不退且患儿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高度怀疑感染性黄疸,宜及时就医。

2.5 阻塞性黄疸 由于肝外胆管或者肝内胆管阻塞导致,一般成年人多见,新生儿出现阻塞性黄疸大多是由于先天性胆道畸形所引起的,临床出现脂肪泻、皮肤黄、出血等症状,易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3-4]。

3 新生儿黄疸的预测

3.1 新生儿呼气末CO水平 美国儿科学会提出测量呼气末CO水平可以确诊患儿是否得溶血性疾病,此方法在国外已经得到证实并实施,高胆红素血症使核黄疸明显升高,导致CO的生成增多,从而预测新生儿黄疸的产生。

3.2 血清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 血清胆红素是由体内衰老的红细胞破裂产生的,当肝脏功能发生障碍时排出胆红素率下降,使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当肝脏功能障碍时,白蛋白产生减少,使得血清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上升,比值越高则出现胆红素脑病的几率越大。

3.3 脐血胆红素水平 脐血胆红素是在胎儿分娩时通过抽出脐血检测出,能够在新生儿黄疸未出现时预测黄疸发生的可能性,但是脐血不能预测黄疸的严重程度,临床若脐血胆红素与白蛋白的比值大于0.99,则应高度警惕黄疸的可能性[5]。

4 防治措施的进展

4.1 预防措施 一般新生儿出现黄疸是由于孕妇受湿热侵及胎儿使得胎儿出生后出现黄疸,因此在孕妇在妊娠期间要时刻注意饮食,忌食生冷,禁食辛辣食物,以免损伤脾胃。若孕妇以前有孕育过胎黄的胎儿则在妊娠期间要注意预防。新生儿出生后要密切注意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如心率、心音等,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及巩膜黄疸情况,一旦发现有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目前,临床主要使用抗D人免疫球蛋白预防新生儿黄疸,取得不错的疗效。

4.2 光疗的开展 光疗是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采用蓝色光谱照射,使未结合胆红素变为易溶的结合胆红素,易于从尿液排出,使得体内胆红素量下降,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此法安全有效、方便且在临床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是也会出现副作用,患儿治疗期间会出现腹泻、皮疹、低钙血症等并发症,所以在光疗的治疗过程中要对患儿进行精心的护理与观察,从而极大提高治愈率。但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时宜采用换血疗法[6]。

4.3 药物治疗进展 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常用药物有白蛋白、酶诱导剂、激素等,通过应用这些药物使新生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转变成结合胆红素,从体内排出。临床常用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药物主要有L-天门冬氨酸,安妥明、奥利司他、微生态制剂、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药物,促进新生儿肠道的正常菌群的建立,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临床还常采取基因治疗,应用基因调控减少胆红素的生成,预防新生儿黄疸。此外换血疗法自问世后一直不断发展,常采取脐静脉单通道换血法、脐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等方法[7]。

5 结论与展望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临床上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综合措施的研究,极大地减少了新生儿黄疸并发症的发生,预防高胆红素血症是防治新生儿黄疸的最关键环节,同时还必须发现其致病因素,消除病因,加强护理,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仍有争议,需要医护工作人员进一步积极研究出安全有效的方法防治新生儿黄疸。

参考文献

[1] 白希敏.新生儿黄疸[J].临床与医学,2010,2(31):402-403.

[2] 朱丽娥,张路.新生儿黄疸的诊治进展[J].中国社区医学,2008,10(6):8.

[3] 田秀娟,徐津.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0):205-206.

[4] 施国栋.新生儿黄疸研究新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10):120-121.

[5] 刘义,独立中.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9):685-687.

第4篇: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6(b)-0161-04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其是指新生儿在出生28 d内胆红素代谢功能障碍,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有母乳性、肝性、溶血性黄疸,还有新生儿胆道闭塞,各类原因诱发血液中胆红素含量明显升高,从而导致患儿的皮肤、黏膜发生黄疸,进而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可能留下不可逆性的后遗症,严重者发生死亡[1-2]。针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特点,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新生儿生活质量成为研究的热点护理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拟探讨新生儿黄疸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200例新生儿黄疸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治疗护理措施进行分组。常规护理组100例,女52例,男48例;母亲孕周38~40周,平均(38.4±1.5)周;新生儿体重2.3~4.7 kg,平均(2.7±1.3)kg;Apgar评分7~10分,平均(8.2±1.1)分;发病原因:生理性黄疸38例,新生儿感染32例,新生儿溶血30例。联合护理组100例,女54例,男46例;母亲孕周37~40周,平均(38.9±1.1)周;新生儿体重2.4~4.6 kg,平均(2.8±1.3)kg;Apgar评分7~10分,平均(8.4±1.3)分;发病原因:生理性黄疸36例,新生儿感染33例,新生儿溶血3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合理喂养、保暖看护、补充维生素,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1.2.2 联合护理组 (1)抚触前的准备:保持患儿适宜的房间温度,保证患儿至少在抚触过程中无声音干扰,病房内播放一些柔和的轻音乐。患儿在抚触前不能吃太饱或者太饥饿,抚触多是在患儿沐浴之后。在抚触前为患儿准备好遮眼罩、尿不湿和会阴的遮盖物。(2)抚触护理:抚触方法参照美国强生公司推广的抚触方法,①脸部的抚触,用双手拇指从患儿的额中心向两侧推压,手划过的区域呈现微笑状。②眉头、眼窝、人中和下巴的抚触,用双手拇指从患儿的眉头、眼窝、人中和下巴中间分别向两侧外部推压,动作轻柔。③胸部抚触,双手分别放在患儿两侧肋缘处,右手向上滑动,到达患儿的右肩,然后复原,左手向上滑动,到达患儿的左肩,然后复原。④手部的抚触,将患儿双手下垂,采用一只手捏住患儿的胳膊,从上臂向手腕方向轻轻的挤捏,然后用指腹对手腕进行按摩。双手夹住患儿的小手臂,上下进行搓滚,并且轻轻拈患儿的手腕和手掌。在保证患儿手部没有受伤的前提下,通过拇指从患儿掌心向着患儿的手指按摩。⑤腹部抚触,按照顺时针方向对患儿的腹部进行按摩,如果脐痂没有脱落不能对该区域按摩。用手指尖在患儿的腹部进行按摩,方向是从左向右,操作者可以感觉到气泡在手指下方移动。⑥腿部抚触,对患儿的大腿、膝盖、小腿进行按摩,从大腿到踝部轻轻的挤捏,然后对脚踝和足部进行按摩。双手将患儿的小腿轻轻的夹住,上下轻柔的搓滚,对患儿的脚踝和脚掌轻拈。在保证患儿脚踝不受伤的情况下,用拇指从脚后跟向脚趾的方向按摩[3-4]。⑦背部抚触,双手平放在婴儿的背部,从颈部向下逐步的按摩,然后通过手指尖对脊柱两侧肌肉轻轻的按摩,最后再从颈部向脊柱下端做迂回的按摩。每次抚触护理15 min,每天抚触2次。(3)早期游泳:游泳护理方法:游泳护理人员经过专业的、统一的培训,保持游泳室内温度28℃左右,水温保持在38℃左右,采用正规厂家的高质量的游泳器材,护理人员选择合适的新生儿颈部游泳圈,游泳前检查是否安全和漏气。新生儿如水前检查是否已经贴好脐带防水贴,将游泳圈轻轻的套在新生儿颈部,将保险贴扣好,然后把新生儿放入水中。护理人员帮助新生儿将四肢伸展,轻轻抚摸新生儿皮肤,加强和新生儿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语言提高新生儿的配合程度,游泳结束后,护理人员用双手将新生儿躯干拖住,然后从游泳池内抱出,将游泳圈取下,用干燥的浴巾将新生儿包裹好,最后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护理[5-6]。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新生儿护理前后体重变化情况,主要观察胎儿护理前、护理后体重变化情况。②观察两组新生儿护理前后黄疸指数变化情况,主要观察胎儿护理前、护理后黄疸指数变化情况,通过经皮胆红素仪(JH20-1C型)测定黄疸指数。③观察两组新生儿护理前后血清间接胆红素变化情况,血清间接胆红素采用酶法进行检测。④观察两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体重变化、黄疸指数变化、血清间接胆红素变化情况

护理前两组新生儿体重、黄疸指数、血清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前后常规护理组体重无明显变化(P > 0.05)。护理后联合护理组体重高于护理前,且高于护理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血清间接胆红素均低于护理前,护理后联合护理组新生儿黄疸指数、血清间接胆红素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情况

联合护理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婴幼儿健康理念明显增强[7-8]。新生儿黄疸又被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发生原因是胆红素代谢水平异常,造成新生儿皮肤和巩膜黄染,生理性黄疸多在新生儿出生3~7 d最为明显,在14 d之后逐步消失,其发生、发展和胆红素肠肝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9-10]。新生儿的胎粪中多含有一定量的胆红素,其含量大于每天产生量。如果排便延迟可能会加大胆红素肠肝循环的负荷,从而造成血清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加重黄疸的病情,新生儿排便情况关系到胆红素的回吸,在新生儿黄疸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1-12]。新生儿黄疸症状中,胎儿排便的时间和黄疸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黄疸患儿胎便胆红素成分较高,甚至达到100 mg,而正常的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生产量仅为20 mg/d[13-14]。

新生儿胎便中胆红素含量是胎儿体内每天正常产量的6倍,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生产量如果大于正常生产量,就会发生生理性黄疸,造成新生儿首次胎便时间、变黄时间发生延迟[15-16]。新生儿胎便在体内聚集,无法及时的排除,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增加肠道血液循环负担,胆红素吸收量明显增加,造成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黄疸症状加重,有效的促进新生儿排便,降低肠道和肝脏血液循环负担,可以明显降低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的吸收,对于避免黄疸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17-18]。

本研究中抚触护理联合早期游泳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种护理措施。抚触护理是对新生儿腹部进行轻揉,符合胃肠活动的规律,提高新生儿排便频率,促进胎便及早的从新生儿体内排除,同时抚触护理的手法对于新生儿皮肤触觉产生良性刺激,充分的改善了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刺激新生儿压力感受器和皮肤触觉敏感度,提高了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提高了生长激素和胃肠道良性激素生成,降低了胃泌素、胰岛素一些异常水平,提高了新生儿的胃肠道功能和机体代谢水平,保持了新生儿胃肠道内的菌群平衡,促进了尿胆原生成,降低了胆红素不良循环[19-20]。新生儿游泳可以让新生儿再次感受到在母体羊水环境中的运动,利用水的浮力、水温和氧气气泡对新生儿皮肤、骨骼产生新的爱抚和触摸,提高新生儿视觉、听觉等全身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良性应激反应。另外游泳还可以调节新生儿睡眠节律,稳定新生儿不良心理情绪,减少哭闹,帮助新生儿精神放松,利于新生儿的心身发育[21-22]。

第5篇: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 黄疸 胆红素 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皮肤及巩膜的黄染。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如果不积极处理,使血中胆红素浓度过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核黄疸,导致严重后遗症或死亡。因此,对新生儿黄疸的防治及护理是产科和儿科医护人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新生儿黄疸的护理综述如下:

1 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

由于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低氧分压可刺激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造成了较多的红细胞,出生后新生儿建立自主呼吸,氧分压增高,血氧浓度提高,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使胆红素生成增多;出生时肠腔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将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加之肠道内缺乏细菌,导致未结合胆红素产生和吸收增加;胎便中富含胆红素,如果排泄延迟,就会使重吸收增多。

2 护理

2.1 重视围产期护理 做好产前检查很重要,尽量预防早产和难产,做好产程观察,提高接生技术,积极处理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防止或减轻胎儿及新生儿因缺氧使参与胆红素代谢的酶活性降低。

2.2 预防感染的护理 出生时及时吸净鼻咽部、口腔的分泌物和黏液,每次喂奶后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使其排出吸奶时吸入的空气,以免引起新生儿窒息及吸人性肺炎。勤换尿布,便后洗净臀部,预防臀部感染。新生儿脐部有创面,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脐炎,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脐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所以,应重视脐部护理。通过以上干预,减少或消除感染因素所致黄疸。

2.3 促进乳汁分泌,保证营养供给,初乳可促进胎粪的排泄[1],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应早接触、早吮吸,24小时母婴同室。人乳的分泌是由多种内分泌参与的复杂过程[2],产妇的情绪、休息、营养都会影响泌乳。母乳量不能满足新生儿需要时,适当采用配方奶粉喂养以增加新生儿的摄入量,可促进肠蠕动,使含有大量胆红素的胎粪排出加快,减轻黄疸[3]。

2.4 应用护理手段促进胎粪排泄,胎便排出延迟,胆红素吸收增加,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4]。因此,早期应采取措施促进胎粪排出。

2.4.1 出生后的新生儿,经过一般处理后,肛门温度计前端涂石腊油后插入肛门2cm,3分钟后取出,既能准确测量新生儿体温,又能起到检查肛门及刺激肛门和直肠促进排便的作用。

2.4.2 新生儿游泳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生儿保健运动,由于新生儿游泳时手脚都在活动,实际上也是一项全身运动。通过游泳运动,新生儿摄奶量就会增加,肠蠕动增加,加速胎便排出,胎粪转黄时间明显提前[5]。

2.4.3 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使奶量摄入增加,刺激肠蠕动,增加日排便次数和排便量,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从而降低胆红素的指数[6]。

2.5 口服西药的护理 新生儿黄疸时常用一些口服西药来预防和治疗黄疸,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苯巴比妥钠等,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含有双歧杆菌,口服后种植于新生儿肠道内,有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可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随大便排出体外。

2.6 中药治疗黄疸的护理 现代中医药治疗新生儿黄疸显示较强的优势,部分患儿经早期干预治疗后不需住院,减轻了家庭负担。常用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方法有口服退黄散,口服退黄散时应重视中药服法,退黄散宜每日一剂,浓煎成40ml药液,分多次服用,宜喂奶前温服,6天为一疗程[7],服药后注意观察排便次数和颜色,大便次数多并出现水样便时,应减少剂茸或暂缓服用。

2.7 光疗的护理 蓝光治疗是目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简单易行且安全有效 的方法[8]。光照的原理是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由脂溶性变成水溶性,然后经肠道或尿道排出。光疗前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及心理护理。使家属真正理解光疗的目的、方法、效果,从而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9]。在蓝光治疗过程中,新生儿哭闹时施以抚触,既可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又能满足患儿被爱的需要[11]。蓝光治疗结束后,双眼除去黑布后应消毒小纱布覆盖3-5min,帮助眼睛适应光线,检查全身皮肤有无损伤,注意保暖。

2.8 换血疗法的护理 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主要用于母婴血型不合的溶血症,换血可换出血中的胆红素、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

3 小结

综上所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虽然很高,但大多数是可逆的,首先要加强围产期保健,降低围产因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对所有的新生儿,不论是否出现黄疸,都应采取各种预防护理措施,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对早产儿、高危儿、黄疽出现早、发展快的新生儿高度重视,做好健康教育,取得家属信任,让家属懂得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使他们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婴儿的观察、治疗和护理。是防止核黄疸发生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黄善球.大黄液直肠给药佐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与护理[J].广西医学,2008,30(2):292-293.

[2]李彩霞,王世爱.两种喂养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8):36-37.

[3]汤文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0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1):117-118.

[4]解中芬,康朝风.新生儿黄疸的整体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9):2966-2967.

[5]黄培红,陈桂花,梁惠贞等.游泳对新生儿发育和黄疸影响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2):396-397.

[6]朱天娇,抚触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7):779.

[7]范翠,王瑞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的分析与观察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09,4(9),104-120.

[8]边文玲,薛情杰,牛慧君.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6),177-178,

[9]黄漫,曾国琼.新生儿蓝光照射治疗依从性不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6A):23-24.

第6篇: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抚触护理;早期游泳;新生儿黄疸;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6(b)-0161-04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其是指新生儿在出生28 d内胆红素代谢功能障碍,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有母乳性、肝性、溶血性黄疸,还有新生儿胆道闭塞,各类原因诱发血液中胆红素含量明显升高,从而导致患儿的皮肤、黏膜发生黄疸,进而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可能留下不可逆性的后遗症,严重者发生死亡[1-2]。针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特点,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新生儿生活质量成为研究的热点护理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拟探讨新生儿黄疸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200例新生儿黄疸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治疗护理措施进行分组。常规护理组100例,女52例,男48例;母亲孕周38~40周,平均(38.4±1.5)周;新生儿体重2.3~4.7 kg,平均(2.7±1.3)kg;Apgar评分7~10分,平均(8.2±1.1)分;发病原因:生理性黄疸38例,新生儿感染32例,新生儿溶血30例。联合护理组100例,女54例,男46例;母亲孕周37~40周,平均(38.9±1.1)周;新生儿体重2.4~4.6 kg,平均(2.8±1.3)kg;Apgar评分7~10分,平均(8.4±1.3)分;发病原因:生理性黄疸36例,新生儿感染33例,新生儿溶血3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合理喂养、保暖看护、补充维生素,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1.2.2 联合护理组 (1)抚触前的准备:保持患儿适宜的房间温度,保证患儿至少在抚触过程中无声音干扰,病房内播放一些柔和的轻音乐。患儿在抚触前不能吃太饱或者太饥饿,抚触多是在患儿沐浴之后。在抚触前为患儿准备好遮眼罩、尿不湿和会阴的遮盖物。(2)抚触护理:抚触方法参照美国强生公司推广的抚触方法,①脸部的抚触,用双手拇指从患儿的额中心向两侧推压,手划过的区域呈现微笑状。②眉头、眼窝、人中和下巴的抚触,用双手拇指从患儿的眉头、眼窝、人中和下巴中间分别向两侧外部推压,动作轻柔。③胸部抚触,双手分别放在患儿两侧肋缘处,右手向上滑动,到达患儿的右肩,然后复原,左手向上滑动,到达患儿的左肩,然后复原。④手部的抚触,将患儿双手下垂,采用一只手捏住患儿的胳膊,从上臂向手腕方向轻轻的挤捏,然后用指腹对手腕进行按摩。双手夹住患儿的小手臂,上下进行搓滚,并且轻轻拈患儿的手腕和手掌。在保证患儿手部没有受伤的前提下,通过拇指从患儿掌心向着患儿的手指按摩。⑤腹部抚触,按照顺时针方向对患儿的腹部进行按摩,如果脐痂没有脱落不能对该区域按摩。用手指尖在患儿的腹部进行按摩,方向是从左向右,操作者可以感觉到气泡在手指下方移动。⑥腿部抚触,对患儿的大腿、膝盖、小腿进行按摩,从大腿到踝部轻轻的挤捏,然后对脚踝和足部进行按摩。双手将患儿的小腿轻轻的夹住,上下轻柔的搓滚,对患儿的脚踝和脚掌轻拈。在保证患儿脚踝不受伤的情况下,用拇指从脚后跟向脚趾的方向按摩[3-4]。⑦背部抚触,双手平放在婴儿的背部,从颈部向下逐步的按摩,然后通过手指尖对脊柱两侧肌肉轻轻的按摩,最后再从颈部向脊柱下端做迂回的按摩。每次抚触护理15 min,每天抚触2次。(3)早期游泳:游泳护理方法:游泳护理人员经过专业的、统一的培训,保持游泳室内温度28℃左右,水温保持在38℃左右,采用正规厂家的高质量的游泳器材,护理人员选择合适的新生儿颈部游泳圈,游泳前检查是否安全和漏气。新生儿如水前检查是否已经贴好脐带防水贴,将游泳圈轻轻的套在新生儿颈部,将保险贴扣好,然后把新生儿放入水中。护理人员帮助新生儿将四肢伸展,轻轻抚摸新生儿皮肤,加强和新生儿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语言提高新生儿的配合程度,游泳结束后,护理人员用双手将新生儿躯干拖住,然后从游泳池内抱出,将游泳圈取下,用干燥的浴巾将新生儿包裹好,最后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护理[5-6]。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新生儿护理前后体重变化情况,主要观察胎儿护理前、护理后体重变化情况。②观察两组新生儿护理前后黄疸指数变化情况,主要观察胎儿护理前、护理后黄疸指数变化情况,通过经皮胆红素仪(JH20-1C型)测定黄疸指数。③观察两组新生儿护理前后血清间接胆红素变化情况,血清间接胆红素采用酶法进行检测。④观察两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体重变化、黄疸指数变化、血清间接胆红素变化情况

护理前两组新生儿体重、黄疸指数、血清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前后常规护理组体重无明显变化(P > 0.05)。护理后联合护理组体重高于护理前,且高于护理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血清间接胆红素均低于护理前,护理后联合护理组新生儿黄疸指数、血清间接胆红素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情况

联合护理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婴幼儿健康理念明显增强[7-8]。新生儿黄疸又被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发生原因是胆红素代谢水平异常,造成新生儿皮肤和巩膜黄染,生理性黄疸多在新生儿出生3~7 d最为明显,在14 d之后逐步消失,其发生、发展和胆红素肠肝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9-10]。新生儿的胎粪中多含有一定量的胆红素,其含量大于每天产生量。如果排便延迟可能会加大胆红素肠肝循环的负荷,从而造成血清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加重黄疸的病情,新生儿排便情况关系到胆红素的回吸,在新生儿黄疸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1-12]。新生儿黄疸症状中,胎儿排便的时间和黄疸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黄疸患儿胎便胆红素成分较高,甚至达到100 mg,而正常的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生产量仅为20 mg/d[13-14]。

新生儿胎便中胆红素含量是胎儿体内每天正常产量的6倍,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生产量如果大于正常生产量,就会发生生理性黄疸,造成新生儿首次胎便时间、变黄时间发生延迟[15-16]。新生儿胎便在体内聚集,无法及时的排除,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增加肠道血液循环负担,胆红素吸收量明显增加,造成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黄疸症状加重,有效的促进新生儿排便,降低肠道和肝脏血液循环负担,可以明显降低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的吸收,对于避免黄疸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17-18]。

本研究中抚触护理联合早期游泳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种护理措施。抚触护理是对新生儿腹部进行轻揉,符合胃肠活动的规律,提高新生儿排便频率,促进胎便及早的从新生儿体内排除,同时抚触护理的手法对于新生儿皮肤触觉产生良性刺激,充分的改善了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刺激新生儿压力感受器和皮肤触觉敏感度,提高了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提高了生长激素和胃肠道良性激素生成,降低了胃泌素、胰岛素一些异常水平,提高了新生儿的胃肠道功能和机体代谢水平,保持了新生儿胃肠道内的菌群平衡,促进了尿胆原生成,降低了胆红素不良循环[19-20]。新生儿游泳可以让新生儿再次感受到在母体羊水环境中的运动,利用水的浮力、水温和氧气气泡对新生儿皮肤、骨骼产生新的和触摸,提高新生儿视觉、听觉等全身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良性应激反应。另外游泳还可以调节新生儿睡眠节律,稳定新生儿不良心理情绪,减少哭闹,帮助新生儿精神放松,利于新生儿的心身发育[21-22]。

通过比较结果表明,护理前两组新生儿体重、黄疸指数、血清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前后常规护理组体重无明显变化提示护理后两组新生儿黄疸病例差异具有可比性,护理后联合护理组体重高于护理前,且高于护理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血清间接胆红素均低于护理前,护理后联合护理组新生儿黄疸指数、血清间接胆红素低于常规护理组,且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新生儿的抚触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食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量,提高了消化功能,增加了排便次数,间接的降低了血清胆红素的水平[23-24]。游泳可以增加新生儿的胸廓运动能力,提高呼吸功能和肺活量,增强心肺功能,改善新生儿肌肉、关节、骨骼在水的拍击下的灵活度和柔韧度,还可以促进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状态,增加新生儿的新陈代谢水平,增加机体的能量消耗,提高新生儿食欲,增强胃肠道蠕动能力,利于胎粪排出,降低胆红素在肝肠循环中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25-26]。

综上所述,抚触护理联合早期游泳可以改善新生儿黄疸临床症状,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利于新生儿生长和发育。

[参考文献]

[1] 邱婧,王春梅.应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优生优育,2014,20(3):199-200.

[2] 黄艳春,彭曙辉. 蓝光间歇照射与蓝光持续照射辅助黄疸茵陈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5):3944-3947.

[3] 张栋武,余健全.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致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的可行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1):1510-1511.

[4] 贾承英,崔彦敏,张青,等.不同蓝光照射方法联合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4, 29(15):2358-2360.

[5] 李邹金,冷秋文,唐清萍,等.妈咪爱散联合茵栀黄颗粒、思密达散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8):1239-1240.

[6] Chen J,Sadakata M,Ishida M,et al. Baby massage ameliorates neonatal jaundice in full-term newborn infants [J]. Tohoku J Exp Med,2011,223(2):97-102.

[7] 肖佩霞,魏建和.抚触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中的作用[J].河北医药,2013,35(3):479-480.

[8] 李棚,高海燕.抚触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5):142-144.

[9] 杨艳秋. 蓝光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1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5):125-126.

[10] Kul karni A,Kaushi k JS,Gupt a P,et al. Massage and t ouch t herapy inneonates:t he current evi dence [J]. Indian Pediatr,2010,47(9):771-776.

[11] 吴静.光疗联合抚触护理对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水平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5):985.

[12] 陈兴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20例影响因素和对策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5(22):1911-1913.

[13] 李玉峰.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排便、奶量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3,17(10):1820-1821.

[14] S Zhao,L xie,H Hu,et al. A study of neonatal swimming(water therapy)applied in clinical obstetrics [J]. 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 Neonatal Medicine,2005,17(1):59.

[15] 罗海燕,钟青,许欢.探析阶梯综合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5(7):658-660.

[16] Hala S,Own AA. A new weightedrough set fram e-work based classification for Egyptian N eonatal Jaundice [J]. Applied Soft Computing,2012,12(3):999-1005 .

[17] 林玉波,王永红,蔡紫薇,等.游泳对新生儿黄疸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29(10):18-20.

[18] Ku MS,Sun HL,Sheu JN,et al. Neonatal jaundice is a risk factor for childhood asthma: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2012,23(7):623-628.

[19] 齐卫敏.早期游泳和抚摸护理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53例干预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4(6):370-371.

[20] 刘艳,黄志华.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8):1218-1220.

[21] 吴静.光疗联合抚触护理对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水平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5):985-986.

[22] 高燕,骆彩珍.水疗联合抚触对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影响[J].华夏医学,2014,6(27):92-95.

[23] 叶鸿瑁,魏克伦,虞人杰.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4-187.

[24] Cashore W. A brief history of neonatal jaundice [J]. Med Health R I,2010,93(5):154-155.

[25] 黎冬梅.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3):96-97,100.

第7篇: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范文

[摘要] 目的 针对早产儿行以不同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对其病理性黄疸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总结。方法 随机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于该院分娩的早产儿当中择取100例,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n=50),对参照组行以常规性护理,对实验组在此基础之上加以行抚触、通便、洗胃等护理措施。对两组早产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展开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对结果做以记录。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病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实验组3 d左右,参照组2 d左右)、消退时间(实验组7 d左右,参照组10 d左右)以及持续时间(实验组8 d左右,参照组10 d左右)上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

[关键词] 早产儿;病理性黄疸;早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a)-0140-03

Research on Effect of Different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hological Jaundice of Premature Infant

HAO Jian-hua, LIU Rui-xia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Laig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aishan Medical College, Laiwu, Shandong Province, 27112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summarize the effect of the different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hological jaundice of premature infant. Methods 100 cases of premature infants giving birth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the massage, constipation, stomach nursing 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wa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result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fter different nursing measures, the pathological jaundice occurrence time, regression time and continuous tim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3 d vs 2 d, 7 d vs 10 d, 8 d vs 10 d) or so(P

[Key words] Premature infant; Pathological jaundice; Early nursing

所^病理性黄疸,指的是一种因为多种不同的病理原因所造成的高胆红素血症,它在新生儿阶段通常表现为一种因胆红素的代谢发生异常,进而造成血液当中的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最后发生皮肤以及黏膜黄染病变的症状,在新生儿当中黄疸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通常表现为生理性以及病理性两种。高胆红素血症的成因相对比较复杂,严重的有可能会带来高胆红素脑部疾病,进而留下严重后遗症或者并发症,严重的还可能会危及患病者的生命安全。在黄疸病的全部类型当中,生理性黄疸的临床时间相对较短,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持续时间则相对比较长,并且会同时表现血清胆红素比较高,属于早产儿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变[1]。假如不能对黄疸进行治疗,可能会对早产儿的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死亡风险比较大[2]。在该文当中将随机择取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于该院分娩的100例早产儿,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分析,探究不同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对其病理性黄疸产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在该院分娩的早产儿当中择取100例,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n=50),实验组当中男女比例为27∶23,胎龄均在(31.12±2.15)周,出生体重平均数是(1 751.59±154.08)g;参照组当中男女比例为29∶21,胎龄均在(30.87±2.09)周,出生体重平均数是(1 752.54±155.07)g。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参与该次研究均已在早产儿家属的知情和同意的基础之上展开,可以进行对照分析。

1.2 方法

对参照组行以常规性护理,主要是蓝光疗法,避免早产儿发生感染的情况;在此基础之上予以适当的营养支持,避免发生血糖异常下降的情况。对实验组在此基础之上加以行抚触、通便、洗胃等护理措施。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效果,主要包括:病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消退时间以及持续时间;在出生之后其血清胆红素情况以及黄疸指数变化。并对两组数据做以对照。

1.4 统计方法

在该次分析当中,结合数据类型,择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针对计量资料选择(x±s)进行表示,并行t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在病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消退时间以及持续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

表2 100例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情况以及黄疸指数变化[(x±s),μmol/L]

3 讨论

在该次研究当中,经过不同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病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实验组3 d左右,参照组2 d左右)、消退时间(实验组7 d左右,参照组10 d左右)以及持续时间(实验组8 d左右,参照组10 d左右)上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

围生医学和新生儿监护不断发展,早产婴儿的存活率和存活质量均有所提升,不过早产儿患病理性黄疸依然是受到关注的一项重点内容,早产儿出生之后很可能会由于肠胃机能不足而造成延迟排出胎粪,令胆红素的浓度提升,出现核黄疸,轻者可能会导致脑部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的损伤,重者可能会留下后遗症[4-5]。

就临床经验来看,新生儿在出生之后的6 h之内均为高危阶段,并且也是高发高胆红素血症的阶段,特别是在围产期出现宫内窘迫、早产的新生儿,其在生产的过程当中会吸入过多受到污染的羊水以及在产道当中的血液、粘液等[6]。对其胃部黏膜造成较为严重的刺激,导致胃食管发生反流,进而引起窒息的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弧阻碍其存活的能力[7-8]。所以,在早期进行洗胃处理以及肠胃减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新生儿的胃粘膜受到的刺激,避免胃粘膜发生出血的症状,有效促进患儿的肠胃如蠕动,提升喂养的耐受性[9]。

胃肠道在人体当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淋巴器官,针对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的新生儿起到的免疫反应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例如,新生儿肠胃喂养的开始时间比较晚,且次数相对较少,可能会造成肠胃蠕动的频率降低,胎粪排尽时间比较长,胆红素大量出现,吸收增加。假如喂养的量不足,可能会造成患儿需求热量不足,质量下降,肝脏负担加重。还有可能会令血容量发生不足的情况,血液浓缩,胆红素的释放量增大,黄疸病变加重[10]。早产儿在早期行以微量喂养能够有效促进肠胃激素释放,有效促进患儿的肠胃动力成熟,提升早产儿胃排空率,降低肠胃当中的足量喂养市场。所以,在早期行以微量喂养能够令患儿摄入重组营养,令皮下脂肪在短时间内得以增加,增长体重的同时提升免疫机能,增强肠胃蠕动,有效降低新生儿发生黄疸的概率[11]。

除此之外,对患儿行以适当的抚触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提升迷走神经紧张性,有效刺激肠胃的蠕动,加快排泄速度,降低胆红素吸收。

在该文当中所使用的早期护理干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抚触,在早产儿出生后24 h之后展开,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对早产儿进行每天两次的抚触,每次保持10~15 min即可。如果婴儿表示出疲劳或者剧烈哭闹的时候停止进行抚触,叮嘱产妇以及家属了解抚触的方式,在出院之后由监护人进行抚触。②洗肠,在出生之后6 h内,使用20 mL注射器,取温度在39度左右的生理盐水约10~20 mL,与肛管连接,将肛管轻轻插入到早产儿的直肠内2.5~4.0 cm的位置,注入生理盐水,停留1~3 min,转动肛管,令胎粪顺利排出,假如早产儿的胎粪无法顺利排出,那么此时可以配合适当的腹部按摩,具体的按摩手法是保持大鱼肌,将掌心与患儿的脐周接触,保持顺时针以及逆时针环形、交替按摩,时间大约持续2~5 min即可,令早产儿肠壁当中粘附着的胎粪粘液由远端运行到近端当中,并且在肠道当中形成一个胎粪球,借助按摩的刺激来令其肠部蠕动,提升胎粪粘液的传输率,进而有效促进排泄。与此同时,轻轻转动肛管,对早产儿的括约肌进行适当的刺激,一直到胎粪彻底排出,进行2次/d,并连续进行3 d。③洗胃、肠胃减压,在洗肠之后1 h留置胃管的时候进行。从胃管当中将胃内容物抽吸出,仔细观察其胃部内容物的性状以及颜色等,判断胃内的情况,假如是吞入的一些羊水,那么立刻行以生理盐水进行洗胃处理,假如存在胃部黏膜出血的症状,则立刻予以蒙脱石散进行治疗干预(由胃管进行注入),如果存在腹胀的症状,那么立刻行以肠胃减压处理。④尽快建立母乳肠胃营养支持,在洗胃和肠胃减压约2~4 h后进行,通过胃管将等渗葡萄糖溶液,每千克体重1~2 mL即可;2 h后如果患儿没有出现呕吐,可以通过胃管注入母乳1~5 mL,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母乳量。密切注意早产儿是否发生呕吐和腹胀的症状,等到早产儿的吸吮和吞咽反射均恢复正常之后,停止进行鼻饲,开始经口进行喂养,或者令早产儿进行自主吸吮母乳即可。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行以有效的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早产儿发生病理性黄疸的概率,实现预期效果,值得进行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玉清.新生儿黄疸的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影响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646-647.

[2] 余逢蝶.对发生病理性黄疸的早产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3):119-120.

[3] 邹凤云.不同的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影响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168-1171.

[4] 彬,江渖,张银君,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40例病因、治疗及预后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32(18):103-104.

[5] 武艳霜,葛庆霞,廉德花,等.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对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7):3239-3242.

[6] 张虹,王利红,张春兰.不同护理干预对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6):350-351.

[7] 郑萍萍,梅嫦颖.早期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2):270-271.

[8] 苏月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 2014, 33(5):197-198.

[9] 齐卫敏.早期游泳和抚摸护理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53例干预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4):370-371.

[10] 淦世进.不同的护理干预对于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386-387.

第8篇: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护理

1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1.1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体内的胆红素约80%是由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而形成的。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胆红素激增,就会引起黄疸。

1.2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发生障碍。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一种酶,或这种酶活力低,就不能很好排泄胆红素。

1.3由于胆管阻塞,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黄疸。

2新生儿黄疸分类

2.1溶血性黄疸: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2.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2.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预防感染的护理 出生时及时吸净鼻咽部、口腔的分泌物和黏液,每次喂奶后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使其排出吸奶时吸入的空气,以免引起新生儿窒息及吸人性肺炎。勤换尿布,便后洗净臀部,预防臀部感染,根据气温变化增减包被,预防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脐部有创面,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脐炎,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脐炎最常见的并发症「1。所以,应重视脐部护理,每天用75%酒精擦洗脐部2~3次,保持脐部干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感染,应积极治疗。通过以上干预,减少或消除感染因素所致黄疸

3.2 进行新生儿抚触和游泳,新生儿抚触有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作用 .每日进行新生儿沐浴后,给予全身抚触15~20分钟,尤其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加速胎粪尽早排出。游泳可通过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消耗能量多,肠蠕动加强,同时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使食欲增加。新生儿游泳时注意保持室温28℃,水温36℃~37℃,检查游泳圈是否漏气,扣好保险扣,贴好防水护脐贴。游泳时间最好是喂奶后1小时、新生儿醒时进行,保证安全,一对一服务。游泳后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3.3 遵医嘱给予白蛋白和酶诱导剂对于母乳性黄疸,停用母乳3天后黄疸指数明显下降并消退,一般不引起胆红素脑病。新生儿黄疸早期可予口服给药干预,达到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的目的。苯巴比妥是肝酶诱导剂,用法为每日3次,每次5mg.妈咪爱散剂是一种微生态调节剂,用法为每日2次,每次1/2包。静脉输注白蛋白,碳酸氢钠溶液,纠正酸中毒,以利于胆红素和白蛋白的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4 增加喂养次数,保证营养供给初乳可以促进太分的排出「2.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时,即对于母乳性黄疸在停用母乳3天期间,新生儿则增加人工喂养次数,奶液的配制一定严格按配方稀释,防止奶液过浓增加胃肠负担而影响胆红素的排出,奶液过稀引起新生儿营养不足。

3.5光照疗法是一种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光疗期间予黑眼罩覆盖双眼,尿布包裹好会,其余部位充分显露,定期翻身,确保蓝光均匀照射于身体皮肤,同时增加喂养次数,鼓励及指导母乳喂养,每日不少于6~8次,两奶之间适当补充温热葡萄糖水,以增加大小便次数,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

3.6 应用护理手段促进胎粪排泄。新生儿肠腔内胎便约含80―200mg胆红素,这个含量相当于新生儿每日胆红素产生量的5一10倍,如胎便排出延迟,胆红索吸收增加,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因此,早期应采取措施促进胎粪排出。

3.7 口服西药的护理 新生儿黄疸时常用一些口服西药来预防和治疗黄疸,如金双歧,思密达等,喂药前注意三查七对,口服金双歧时用30~40℃温开水溶解,水温过高会杀灭药中活菌,于吃奶后30分钟喂服,喂药时抱起新生儿,抬高头部,减少反流和误吸。金双歧含有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嗜热链球菌,口服后种植于新生儿肠道内,有利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可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随大便排出体外。

3.8 健康教育使家长了解孩子黄疸的情况,取得家长的配合;若为母乳性黄疸,轻度可嘱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球,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参考文献:

第9篇:新生儿黄疸主要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护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对新生儿健康产生较大威胁严重者可导致核黄疸引起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伤。蓝光治疗利用其光氧化作用将未结合的胆红素分解从而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挥较好的作用由于其操作简单且无严重不良反应而被广泛采用。采用蓝光治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现对其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年1月~1年1月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7例胆红素水平均5.~565靘ol/以上符合光疗指证。7例患儿中男1例女9例;年龄1~1天平均1.天;出现黄疸时间均在出生后~7小时;其中早产儿1例新生儿ABO溶血症7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9例新生儿肺炎例其他7例。

方法:

⑴光疗前护理:用温水为患儿沐浴沐浴后不可涂油或扑粉以免干扰治疗;将患儿放在床中央为其双手戴手套、双足用布条包裹、双眼佩戴遮光眼罩以防止指甲抓伤皮肤、双足与光疗箱摩擦和光线损伤视网膜还须用尿布遮盖患儿会防止光线影响其生长发育。

⑵光疗中的护理:①一般护理:光疗使水分丢失增多因此应在光疗中要增加喂奶次数不能进食者鼻饲对脱水者遵医嘱静脉输液并详细记录出入量;加强臀部护理勤换尿布并在臀部涂敷用鞣酸软膏以防止粪便给患儿臀部皮肤带来的伤害预防臀红发生。②观察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哺乳量、呕吐量等变化每隔~小时测量1次随时记录尤应注意体温变化若患儿体温上升超过8.5℃要暂停光疗遵医嘱给予处理待体温恢复后继续治疗。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儿精神状态、黄疸部位和消退情况尿、便颜色与性状皮肤巩膜的改变等以及时发现腹泻、皮疹、青铜症等常见光疗不良反应;对于特别好动者可肌注适量鲁米那钠一方面使患儿安静防止皮肤划伤一方面也有助于减轻黄疸症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抽搐、呼吸暂停情况有无萎靡、惊跳、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一旦发现则暂停光疗通知医生积极查找原因并配合抢救和处理。

⑶光疗后护理:当患者血清胆红素

结果

本组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通过给予蓝光治疗和精心护理病情均得以痊愈无1例发生核黄疽。

讨论

蓝光治疗是小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最主要的非换血疗法它通过破坏胆红素的光化异构作用改变胆红素的性质将其分解和排泄从而达到消退黄疽的作用由于其操作简单无不良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蓝光治疗过程需要患儿全身暴露肌肤接触蓝光箱还会导致一些可预见的不良反应因此患者会烦躁哭闹家长也产生恐惧由此使蓝光治疗开展困难。如果患儿不能得到及时的蓝光治疗或者由于护理不当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将会给患儿带来一系列机体损害甚至不可逆损伤。为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在光疗前保护患儿的安全;光疗中勤巡视定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观察蓝光治疗效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光疗后也要继续对血清胆红素浓度进行合理评价。通过上述护理措施后本组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病情均得以痊愈无1例发生核黄疽提示蓝光照射治疗和积极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愈率并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顾惠英.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舒适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6,(5):6-6.

李志梅.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中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青海医药杂志,6,6(11):5-5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