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范文

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精选(九篇)

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

第1篇: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范文

公元5世纪初期,罗马帝国受到哥特人的入侵,经济和政治一度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当时的经济水平十分衰退,他们凭借欧洲政治经济不景气的机会,入侵整个欧洲领域。人民的生活陷入苦难中,渴望依靠信仰支撑,此时的教会利用这个时期开始宣传禁欲主义,想通过教会的理念迷惑百姓的心智。直到公元10世纪,西欧的建筑行业仍旧低迷,很多公共的大型建筑物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形同虚设。对建筑物结构设计的技术及艺术理念都纷纷失传,那个时期只有修道院是集设计与质量于一身的标志性建筑物。教皇的愚昧统治,曾经一度让市民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而展开封建领主的斗争,教会的斗争也随之而来。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力、物力一度超越了罗马时期,建筑行业也得到空前的发展。

二、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背景

18世纪,正处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工艺美术运动应运而生。那时的欧洲,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使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尽管生产力水平大增,但是经济发展没有让人民过上优越的生活,处于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艺术领域中面临着品味越来越低的境遇,很多艺术家想要挽救这样的状态,希望通过设计来改善艺术品味。他们想通过艺术与设计想结合的理念,回归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很多艺术家的理想变成了泡影。尽管设计与艺术结合没有成功,很多艺术家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境遇而放弃,他们开寻找新的方向突破自身的发展。中世纪的艺术成为他们新的发展方向,不少艺术家纷纷将目光停留在中世纪,想要从那个世纪的建筑设计中寻找灵感。工业美术运动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这也为今后的设计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工艺美术运动对家具设计的影响

(一)哥特式教堂对工艺美术运动中家具设计的影响

装饰风格趋向于简洁化,这是哥特式教堂的显著特点,在空间上选用垂直线和水平线的简单流线设计。拱形的造型也是哥特式建筑喜爱的样式,层层叠加的建筑主体,给人以挺拔的感觉,将建筑物原本的高度拉高,这些层层叠加的装饰也不断将教堂结构的垂直性得以突出。室内则与建筑主体风格不同,它多用横向的线条组成,这些水平的线条与墙体和柱子完美结合,加上一排排高耸的窗户连绵不绝,使人在室内有种通透感。造型简单而大气。室内的柱子也是简洁化的着最原始的石料。很大的室内空间,家具摆放数量很少,更显得空间宽广,整齐划一。工艺美术运动中的家具设计就沿用了这种特点,家具多采用简洁的造型,以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线条为主,家具没有太多繁冗的装饰,以简单大气为主要设计风格,方正结实更突出了家具的实用性,古朴的中世纪色彩,也让使用者找寻到返璞归真的色彩。

(二)罗曼式风格对工艺美术运动中家具设计的影响

拉长建筑节点是中世纪时期,罗曼式风格的特点,家具的装饰性得到发展。例如,室内的柱子上不再使用简单的石料毫无装饰,而是加入了雕刻艺术,将柱子的点缀效果凸显出来。柱子上雕刻的人物或景物都采用拉长的效果,镶嵌于柱子之上。经济上不富裕,也导致了建筑中的装饰成分受到局限,为了美观,建筑结构的节点外露成为这时期建筑装饰的特色。除了结构外露之外,家具并没有太多繁冗的装饰,有时会在家具的拉手位置或柜门的玻璃上增加装饰品。这样的手法使材料的质感和手工制作的精细突出除了。朴素而大方,简洁而明快,这也是罗曼式建筑风格对家具设计的影响。

四、结语

第2篇: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范文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装饰艺术”,即“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它是一次内容很广泛的设计运动,有十多个国家被涉及到,影响范围包罗了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一直延伸到了雕塑和绘画艺术,持续时间长达十余年,在设计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欧洲中世纪艺术和18世纪洛可可艺术的造型痕迹和手工艺文化的装饰特色都有在这次新艺术中体现到,更是把东方艺术的审美特点融为一体,也运用工业新材料,既包含了当时人们的怀旧感触,也符合了人们对新世纪的向往情绪,是人们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过渡时期所有复杂情感的综合反映。这一运动带有较多的感性和浪漫的色彩,充分反映了人们在世纪末情绪中所带有的怀旧和憧憬,实际上是传统的审美观和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新的审美观念之间的矛盾产物。“新艺术”运动抨击了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过分装饰风格,它着重反映工业化风格,旨在重新掀起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和热衷,宣扬放弃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从而转向采用自然中的一些装饰动机,比如植物、动物为中心的装饰风格和图案的发展。“新艺术”运动也都受到日本装饰风格,特别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艺术与装饰风格和浮世绘的影响。新艺术运动的特征不仅是装饰艺术运动,也有工艺美术运动和欧洲风格。

1895年左右法国开始了迸发了轰轰烈烈的“新艺术”运动,之后蔓延到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欧各国,乃至俄罗斯,也越过了大西洋影响了美国,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国际设计运动。作为“新艺术”发源地的法国,在开始之初不久就形成了两个中心:一是首都巴黎;另一个是南斯市。其中巴黎的设计范围包括家具、建筑、室内、公共设施装饰、海报及其他平面设计,而后者则集中在家具设计上。1889年由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艾菲尔(1832―1923)设计的艾菲尔铁塔堪称法国“新艺术”运动的经典设计作品。这一纪念碑性质的建筑座落于塞纳河畔,是法国政府为了显示法国革命以来的成就而建造的。在700多个设计方案中,艾菲尔大胆采用金属构造设计的方案一举中标。塔高328米,由4根与地面成75度角的巨大支撑足支持着高耸入云的塔体,成抛物线形跃上蓝天。全塔共用巨型梁架1500多根、铆钉250万颗,总重量达8000吨,这一建筑象征现代科学文明和机械威力,预示着纲铁时代和新设计时代的来临。新艺术运动的起因是对当时两个不同的设计潮流的反动,而以前比较多的解释集中在19世纪人们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一种恐惧和厌恶,是对大工业生产的一种反动。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产生原因:是对于弥漫整个19世纪的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所作出的反动。

平面设计是“新艺术”运动中产生的最早基础风格之一,平面设计最集中的、最典型的代表了这场运动的基本风格。这场运动中的平面设计在法国和英国都有非常重要的发展,朱里斯谢列和尤金格拉谢特是法国新艺术运动平面设计的开创人。它的一个重大发展的转折点是1881年。法国政府在此年解除了对于商业海报的相当一部分的控制和禁止规定。除了教堂、官方自己的报告栏之外,海报基本可以在任何地方张贴。这个行动,导致法国立即产生了一个海报、招贴的生产热潮。法国的街头成为法国艺术的新画廊,新的形象、内容和色彩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要求而产生,不少的艺术家开始在这个领域工作。艺术家们对于进行商业艺术设计在也不感到羞惭了。法国的艺术家在新的环境之下开始从事大量的商业美术设计。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性的是谢列特和格拉谢特两人。其后还出现了一批杰出艺术家,最具有影响力的事年轻的杰克设计家阿尔封索穆卡,他在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商业宣传画、海报,充分发挥了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曲线、有机形态特点,具有非常高的装饰性,被认定是新艺术平面设计的最高典范,他的风格影响了整整一代法国平面设计师。英国的新艺术运动仅仅限于平面设计,这与其他国家非常不同。在英国的平面设计改革中,受到英国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这场运动对已中世纪风格、歌德风格的崇尚,对于手工艺的推崇,对于机械化的反对,对于装饰风格强调等等。英国的平面设计家必须要突破这些早期风格的藩篱,才能创造出新的风格来。代表人物是比亚兹莱,他是新艺术运动的一个非常前卫、非常突出、非常激进的人物。他受到日本风格的影响,采用黑白单线描绘方法,大量为书籍作插图,他的作品的想象力惊人、色情化趋向惊世骇俗,引起当时保守的艺术界很大震动,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的影响也非常强烈。

“新艺术”运动史世纪之交的一次承上启下的设计运动,它继承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和设计探索,希望在设计矫揉造作风气泛滥的时期、在工业化风格浮现的时期,重新以自然主义的风格开设计新鲜气息的先河,复兴设计的优秀传统。这场运动处在两个时代的交叉时期,旧的、手工艺的时代接近尾声,新的时代、工业化的、现代化的时代即将出现,因此,从意识形态上看,它的兴起预示了旧时代的接近结束和一个新的时代――现代主义时代的即将来临。它的本身,就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的过渡阶段。(山西大学美术学院09级;山西;太原;030000)

第3篇: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室外艺术演出;舞美风格;营造

中图分类号:J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21-01

舞台美术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化妆、灯光、服装、效果、音响和道具等。不同于剧场内的演出,室内艺术演出活动的舞美风格有其独特的风格,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准确把握室外艺术演出活动和剧场演出活动的舞台美术区别,营造适合室外艺术演出活动的舞台美术风格,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要突出舞台的整体效果

相较于剧场内的艺术演出,室外艺术演出的空间一般较大,因此这给舞台美术的风格营造提供了更多的时空。由于室外艺术演出具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在创造设计时,必须首先重点考虑舞台的整体效果,从布景制作到灯光音响,从服装道具到电子技术等,都要纳入到整体创作的考虑范围之内,从而力求突出舞台的整体效果。与此同时,除了把握舞台装置的整体性,还要注意把握舞台美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性。舞台美术要与演出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要从专业的角度对舞台美术的风格进行营造,同时还要从艺术表演的整体性上体现舞台美术的整体风格。

二、突出演出场所的环境风格

室外艺术演出活动的环境千差万别,有的是在热闹的城市中心,有的是在僻静的农村郊外。但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之中,室外演出活动的舞美风格都必须突出现场的环境风格,这样才能够给予观众协调和舒服的感官享受。在这方面,央视的《同一首歌》做的非常出色,《同一首歌》走遍了国内及国外的很多城市,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在工厂还是田间,舞台美术的风格都与现场的环境高度协调,让观众感觉演出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毫不突兀。

三、突出室外演出的艺术风格

舞台美术风格与演出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演出活动是在室内还是室外,舞台美术的风格营造都是为演出活动服务的,因此必须突出演出活动的艺术风格和活动主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在策划室外演出活动时,其舞台美术创作要充分考虑到布景、服装、道具以及灯光音响在演出活动中的运用。舞台美术风格的营造,是为了给表演者提供更能适应艺术氛围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整体表演艺术,创造表演者依靠自身所不能达到的表演艺术。例如在室外演出活动中,当剧情需要时通过灯光音响等的运用,在现场制造风和日丽或者是雷鸣交加的场景,以此来烘托表演者的情绪和内心世界,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表演中去,与表演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舞台美术风格的营造中,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各种先进灯光和音响设备的运用,使得舞台美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象的塑造力大大增加了。

四、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随着人们对娱乐活动需求的日益增加,人们对室外演出活动的舞台美术效果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舞台设计已经很难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创新是现代舞台美术工作者很重视的话题。当然,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应该有一个度的问题,舞台美术风格的创新也不例外,必须是在满足观众需求,被观众所认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舞台美术工作者在进行创新的时候,首先需要在创新和观众的欣赏习惯之间需求好的平衡点,然后在自身艺术特性的基础上,寻求其他艺术所不具备,并且富有表现力的创新手段,使自己的舞台美术更加具有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被运用到室外演出活动的舞台美术设计中,如奇异的服装,豪华的装置,LED显示屏的使用,视频技术的应用等等,都给演出活动制造了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让观众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结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外艺术演出活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舞美风格的营造,对于任何类型的演出活动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怎样的演出场所,团队都需要根据活动的需要,设计和制作相应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及相匹配的灯光音响等,从而调动演员的情绪,让观众获得更高的艺术享受。相较于室内演出活动,室外艺术演出活动的舞台美术风格有着很不一样的地方,这就要求舞美工作者在对其风格进行营造的时候,要注意突出舞台的整体效果、突出演出场所的环境风格、突出室外演出的艺术风格以及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获得更好的舞台表现力。

参考文献:

[1]郭大伟.舞台美术的效果作用[J].北方音乐,2011(6).

第4篇: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范文

“工艺美术”运动为劳动阶级设计了理智而丰富的生活模式,认为设计师应忠于材料的自然材质和颜色,并使产品保持实用为主。可惜的是,理论的完美并未得到实际的完整贯彻。基于讲求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功能的思想,莫里斯等人选择了复兴中世纪哥特风格的设计。反对繁琐和华而不实理应是顺应当时社会背景的,但中世纪哥特式的设计形式与具有精细插图的版面编排太过具有复古倾向,使他们的设计逐渐被冠以逃避现实的嫌疑。

莫里斯等人为追求手工细作和自然原始,并拒绝使用工业制造使产品造价过于昂贵,这与他“设计为大众服务”的初衷无疑是互相违背的。莫里斯等人的设计走错了道路,只是复制和再现了社会现实。“新艺术”运动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处于19世纪工业时代来临阶段,艺术家与设计工作者各种探索寻找新出路的运动的总和。

“新艺术”运动的开创人物是英国的阿瑟•马克穆多。他的设计秉承了“工艺美术”运动莫里斯推崇的自然主义及对东方艺术的吸收,成为了“新艺术”运动的基本特点之一。“新艺术”运动在理念上总体与“工艺美术”运动相当,都是对传统的突破。它提出将设计散布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将设计活动同常常远离大众普通生活的艺术分离开来,讲求朴素、实用、自然和不过分矫饰的通用型设计。

是基于“工艺美术”运动对设计风格转变的再次尝试。它选择在装饰上走自然主义风格,多用卷草等植物纹样,以曲线为主,并吸收了洛可可纹样、凯尔特装饰、日本传统装饰风格等。在这样混乱无章法的时代里,此类改变的确为当时的设计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从设计发展的角度看,它也并未提出与工业时代吻合且区别于传统设计风格的设计形式,而是对已有陈旧装饰的简单挪用,并不适用于当下的工业社会,是一种消极的改革,甚至是一种设计行为的倒退。

但是“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相比有新的突破和进展。由于19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文学界对于精神文明、道德的不安与对美学价值衰败的恐惧,通过复兴宗教思想和象征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它们在对艺术的影响上是相互的,使“新艺术”运动多了理论支持与新的元素。

由于印刷工艺的发达,起到了连接世界设计运动的信使作用。通过大量的印刷物普及,“新艺术”运动终于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工艺美术”运动未能实现的“普及大众,为大众服务”的理念。

“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的意义

“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工艺美术”运动在思想上是进步的、积极的,是对萧条设计的强烈刺激。它力图提高工业集约生产下的设计品位,为工业革命后的设计找到出路,使之为大多数人服务,成为美观、实用、经济的设计。

第5篇: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范文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凡·德·罗提出:“少就是多”,奠定了现代主义运动功能主义的特征。“现代设计风格”是为全体大众服务的,通过倡导“功能第一,反对装饰”的设计宗旨使设计大大降低了成本,从而达到民主的目的,这是现代主义运动批判“装饰即罪恶”的主要根源。现代主义运动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历了德国工业联盟、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运动的发展到包豪斯学院的建立成功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二战后传播到美国最后影响了全世界。从装饰观念上来看,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形式为功能服务,但并非不注重形式,相反强调形式的简洁和理性,采用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和中性色彩计划,以适应标准化和批量生产。尤其是包豪斯学院在基础课程中三大构成理论的确立,为现代设计风格的无装饰的装饰效果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现代主义最后发展为单纯到极点、少则多、冷漠而理性、千人一面的国际主义风格,势必会引发对它的反对,以及装饰动机的再次复苏。

二、工业发展大潮流下装饰动机的延续——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是与现代主义同时兴起的设计运动,受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展开了对工业化、机械化的设计形式语言的探索,从而采用大量新的装饰动机使机械形式及现代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和华贵,并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创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与之前的艺术风格有所区别,从而产生新的艺术风格,但本质上与之前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都同为“装饰”运动。在工业发展的大潮流下,装饰艺术运动能延续对装饰动机的坚持,这与它的精英主义,或者说为一小部分富裕阶级及权贵服务有关。我们可以发现,装饰艺术运动影响到的国家主要有法国、美国、英国等工业革命最彻底的国家,但它的影响力是全世界的,甚至在中国上海也能找到装饰艺术风格的作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点是物质丰裕,经济发达,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装饰艺术运动的这种传统设计立场与在意识形态上追求无装饰的,强调民主性、大众性的现代主义设计有本质上的区别。装饰艺术运动常用设计语言的源泉多样,使得装饰艺术运动不像复古主义那样抱着历史样式不放,也不像现代主义那样完全抛弃历史,它走的是全新的一条路。当时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传统艺术及原始部落艺术的启示、舞台艺术影响,给设计师众多的灵感。在设计形式上,装饰艺术风格往往以贵重金属、宝石或象牙等高档材料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以新奇和时髦的造型感受,弥漫着贵族高雅的情调;造型设计中多采用几何形状或用折线进行装饰,色彩强调运用鲜艳的纯色、对比色和金属色,造成强烈、华美的视觉印象,与以往讲究典雅的设计风格的色彩运用大相径庭,在其独特的色彩系列中、鲜红、鲜蓝、橙黄、鲜橙以及金属色受到特别的重视,达到了绚丽夺目甚至金碧辉煌的效果;趋于几何但又不过分的强调对称,趋于直线但又不过于直线;在色彩上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特征与以往讲究典雅的设计风格的色彩运用大相径庭。在其独特的色彩系列中、鲜红、鲜蓝、橙黄、鲜橙以及金属色受到特别的重视。通过色彩的运用,使其设计达到了绚丽夺目金碧辉煌的效果。

三、装饰动机强势回归,历史、折衷主义、戏谑、文脉主义表象下对个性、情感、生命力的追求——后现代主义运动

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在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少即是乏味”,成为一场反叛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和设计运动的宣言。这场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于70、80年展壮大,它的出现主要原因是随着物质的不断丰裕,传统现代主义单调、缺乏人情味、理性而冷酷的面貌不再适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由此引发了追求富于人性的、装饰的、变化的、复杂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的形式,以塑造多元化特征为目标,设计风格多样的后现代主义运动。从严格的理论上,后现代主义并未进行本质的变革,而是单纯从形式因素的角度批判和反对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样式。罗伯特·斯特恩曾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归纳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在设计形式上喜欢用古典的建筑元素,因受大众化和通俗文化的影响,往往戏虐地使用古典元素,同时喜欢采用隐喻的设计手法,广泛使用各种符号和装饰手段强调建筑形式的含义及象征作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领域主要是建筑设计,文丘里、查尔斯·穆尔、詹姆斯·斯特林、迈克尔·格雷夫斯等设计大师都曾留下优秀而经典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作品。后现代主义以强大的包容力融合了多种装饰动机和手法,其开放性又使它并不排斥似乎将成为历史的现代主义风格,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运动逐渐消退后,新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术风格、新民族主义等等设计风格或流派层出不穷,以及当下对环境、人性的关注,我们的设计进入多元化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在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时期掀起对20、30年代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研究风潮,相隔半个世纪的两种风格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次验证了经典的设计风格和样式会经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轮回一次,比如在西方传统设计史中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样式的复兴出现多次。

第6篇: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艺术审美 "装饰艺术"运动 美国工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7-02

美国是一个没有传统文化束缚的国家,对于新的艺术设计风格更加容易接受。它作为最早实现工业设计职业化的国家,源于欧洲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对美国设计和设计艺术教育发展起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移居到美国的包豪斯设计大师们对美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设计意识在美国人心中空前的提高。二战后,美国作为未受到战争损害而大受其益的国家,在自由经济消费主义的引导下,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进入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伴随而来的是美国成为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最快的国家。

一、当代艺术审美变迁的过程及其特点

美是人类对某种事物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由人类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以及人类身心对某一事物的一种愉悦的感受。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区别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标志。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随着时代和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则是艺术审美变迁的最根本原因。

当代艺术审美变迁是从古典到现代,从现代到后现代的一个过程。古典主义是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美术倾向,它发端于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如古希腊雕塑。现代主义是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她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她就不可避免的要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变革。现代主义设计基础是功能主义,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她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具体空间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基本反对图版上、在预想图上设计,而强调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如构成主义、风格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她反对设计形式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注重产品的人文含义,如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从以上不难看出艺术审美的变迁对每个时代每个国家设计风格的影响,美国的工业设计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二、“装饰艺术”运动对美国设计的影响

“装饰艺术”运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展开的一次设计艺术运动,这场运动几乎和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时发展,所以无论是从材料还是形式上都受到现代设计运动的影响。这次艺术运动的风格追求华丽的装饰,以满足人们对产品的形式上的美感的需求,所以性质是一场形式主义的运动。装饰主义风格在美国的发展和流行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消费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勤基地,美国国力雄厚、经济发达,出现了一大批的中产阶级,他们迫切的需要各种消费品来满足自己的物质和心里需求,而“装饰艺术”风格在这样的消费条件下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在“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美国出现2个具有代表性的风格“本土风格”和“好莱坞风格”。“好莱坞风格”是“装饰艺术”运动在美国的一个发展和延伸,由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是百万人失业,好莱坞电影成为人们当时的精神寄托,让人们暂时忘记危机和经济困难。“好莱坞”风格富有梦幻的电影,夸张的方式,大胆的几何纹、卷草纹、动物纹,以强烈的对比、闪亮的霓虹灯点缀,形成繁华梦幻的的装饰效果。“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美国的代表作品有由威廉・凡・阿伦设计的克莱斯勒大厦,威廉・兰帕设计的帝国大厦等。

三、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美国工业设计的奠基人有沃尔特・提格、雷蒙・罗维、亨利・德莱佛曼、诺尔曼・贝・盖迪斯,他们是美国的第一代工业设计师,被称为“美国工业设计四元老”。四位工业设计师受“芝加哥学派“和当时审美观念的影响遵循“形式追随功能”。沃尔特・提格美国早期最成功的设计师,曾是一名成功的平面设计师,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办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从事产品设计。设计生涯与世界上最大的摄影器材公司――柯达公司连在一起,后成为该公司的终身设计顾问。从1927年开始为柯达设计包装到20世纪30年为美国波音707客机内部设计,从最初的设计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到后来的考虑与人体的结构体现出了审美变迁在设计中的作用,提格也是最早考虑人体工学在设计中应用的设计师。

雷蒙・罗维出生在法国,后移居美国。他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生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及平面设计,参与的项目数千个,从可口可乐的瓶子直到美国宇航局的“空中实验室”计划,从香烟盒到“协和式”飞机的内舱,所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代表了第一代美国工业设计师那种无所不为的特点,并取得惊人的商业效应。罗维的设计原则简练、容易维修保养、典雅或者美观、使用方便、经济、耐用、以及产品的形状表达使用功能,这些都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审美观――形式追随功能。他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设计的火车头、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线型的特征,从而发动了重要的设计运动流线型运动,使流线型的产品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流行审美样式。流线型运动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一种式样设计运动,从交通工具的外形设计开始,波及几乎所有的产品外形都以圆滑流畅的流线体为主要形式,形成了以流线型风格为主的工业设计特征。流线型对于工业设计,尤其是对于那些与空气动力学密切相关的领域起了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把它当做一种纯粹的设计样式,广泛使用于各个领域,必然导致纯粹的形式主义,必然被时代淘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流线型设计走向理性和科学,更加注重流线型的功能属性,而单纯的审美造型逐渐被淡化,20世纪30年代曾风靡美国的审美样式逐渐消失。

诺尔曼・贝・盖迪斯早年是为舞台设计师后转向工业设计,他倡导流线型设计艺术风格,虽不是流线型的发起人,但他广泛采用流线型风格进行设计,促进了这种风格的普及与发展。他对美国汽车外形设计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亨利・德莱佛曼是美国有影响的艺术设计家之一,其职业背景是舞台设计师,曾做过盖迪斯的助手,早年在百老汇的舞台设计中获得巨大成功。1929年他转向工业设计,开设自己的工业设计事务所。设计生涯与美国贝尔公司紧密相连,提出“从内到外”的设计原则,1961年出版《人体度量》为设计奠定了人体工程学学科。

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审美的变迁。从一开始起,美国的设计运动就沾满了实用主义的商业气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导人之一――路易斯・沙利文曾在1907年总结设计原则时说:设计应遵循“形式追随功能“的宗旨。美国人虽然提出了这条原则,但是美国竞争激烈的商业市场上,设计应遵循的其实是“形式追随市场”。雷蒙・罗维也曾经说过:“对于我来说,最美丽的曲线是销售上涨的曲线。”所以对于美国来说设计的唯一重点就是促进销售。既然得促进销售,就得满足人们当时的审美需求和消费需求。综上所述:艺术审美的变迁给美国工业设计带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2. 杨先艺.《艺术设计史》.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一版

第7篇: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艺术  客观化趋势

现代主义设计是人类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之一,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传播,其风潮几乎波及全球,在它的影响下,又产生出许许多多新的设计风格和流派。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形成的原因,以往的阐述大多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把现代主义设计放到广阔的现代主义运动背景去认识,认为它的产生是在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下的一种历史必然。这种认识往往只顾及到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外部环境,甚少考虑到设计活动的自身特质和发展变化规律,难免有失片面,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对其它相关设计活动的理解。本文试图从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的辨证关系入手,着重考察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大机器时代的生产技术,以及二者的结合对现代主义设计诞生的影响,以期找出现代主义设计之形成的内在因素。

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在设计中,技术和艺术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完美结合,造就优良的设计;反之,则让设计面目可憎。当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达到动态的平衡时,设计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技术在革新发展,艺术在不断变化,设计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手工业时代的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造就了传统设计的辉煌。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生产方式,却没有给设计带来适合的新艺术可供借鉴,于是导致了新问题的出现:与手工生产相比,机器的批量生产带来产品艺术质量的急剧下降和消费者艺术品位的降低。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较有代表性的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代表人物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主张恢复手工艺传统,反对工业化和大批量生产方式,尝试采用中世纪的淳朴风格,学习日本民间装饰手法,吸取自然主义的装饰动机,以期创造出一种新设计风格。“新艺术”运动打破了19世纪弥漫于整个欧洲的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的束缚,努力向自然界学习并加以大胆创新,试图以自然主义的风格开创设计新鲜气息的先河。与“工艺美术”运动相似,“新艺术”运动同样企图在艺术、手工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复兴手工艺的优秀传统 。“装饰艺术”运动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期诞生,具有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在设计上采取折衷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产生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风格来。由于它考虑到了人们对产品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和对精美手工制作的热爱,还部分照顾到了批量化生产的要求,所以在短期内风靡一时。然而,以当时尚显稚嫩的工业技术水平,要让大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兼具手工之美实非易事,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的产品设计少之又少,因而,“装饰艺术”运动经过短暂的流行后,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便逐渐势微。

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都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它们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对工业技术,反对工业化,反对现代工业文明。而且以上三个设计运动在艺术上借鉴的都是繁杂细密的传统装饰,但是,大工业生产初期的技术水平和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显然无法完成产品的这种艺术追求。与手工技术相比,大工业生产技术无疑是一种进步,问题在于找到能与这种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技术相匹配的艺术加以整合,创造出能代表大机器时代的优良的设计。人们希望在保持物质进步的同时,也能享受机械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如何掌握机械的艺术潜能,探询的目光投向了最具活力的现代艺术。在同期出现的现代艺术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客观化趋势,这股潮流中涌现出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绝佳的方案。大工业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直接促成了一场现代设计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肇始于塞尚,发展于立体派和抽象主义。塞尚最基本的艺术观点就是把结构视为表现一切物体的根本。在塞尚看来,无论什么外界条件或艺术家的主观情绪都不可能改变对象的结构,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把混乱的知觉纳入程序,在视觉范围内获得有结构的秩序。他尝试用结构的观点去认识和概括一切对象。他曾说过:“在自然里的一切,自己形成为类似圆球、立锥体、圆柱体。”①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其后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立体主义是以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运动,它直接受益于塞尚对结构的探求。一方面他们将塞尚在造型上把自然物象都归纳为圆球、圆柱体、立锥体的几何方式推向极致,在画面中表现出更纯粹的几何形态;另一方面,他们彻底摒弃了空间透视规律,使画面趋于平面化。立体主义在艺术形式上的这种试验突出表现为对具体对象的解析、重构和综合处理,这种特征在发展中愈来愈趋于理性化,把对平面结构的分析组合规律化、体系化,强调理性规律在表现“真实”中的作用。康定斯基是抽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艺术必须从模仿客观世界中解脱出来,画家应当用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包括色彩、线条、块面等),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世界。他认为抽象的形式蕴涵着无穷的张力,“绘画中的一个圆块,要比一个人体更有意义”,②“一个圆圈上的三角形锐角的冲力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比米开朗琪罗绘画中上帝的手指触及亚当手指力量小”。③他的绘画作品就是由一些抽象的点、线和块面组合而成,后期则完全是较为规则的几何图案。

现代艺术中的这股客观化趋势,遵循理性主义,用几何形体和简约抽象的色彩概括客观对象,这些特性与大机器批量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技术要求正好合拍,成为大机器生产的必然和最佳选择。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主义设计。其中最具典型特征的是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提倡严格理性的审美观,设计多用黑、白、灰等中性色;平面和立体的造型都严格遵循几何式样,并且把几何形式与新兴的机器生产联系起来,追求那种来自于机械的严谨与精确。俄国构成主义的艺术家们叹服于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着迷于机械的严谨结构方式,努力寻求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艺术语言和设计语言。从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设计中我们能看到,技术和艺术达到了最佳的结合, 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最佳结合,现代主义设计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稳定、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风格,以至在后期发展为风靡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固然有着复杂的因素,然而不能不说,这种设计风格也是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初期进程中的最佳选择。但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永远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复杂多样化的,当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后,设计也就从以现代主义为主而走向了多元化。

作为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它的确切定义、面貌特征、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等等,都极其复杂,而现代艺术本身、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的互动关系中也有许许多多细致的问题亟待研究。本文仅从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互为关系入手,考察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与现代主义设计的联系,对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内在动因做了简单梳理,希望能起到廓清认识的作用。

------------------------------

第8篇: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穆夏;装饰艺术;唯美;新艺术运动

沃尔塔瓦河流经的布拉格广场,伴着街头艺术家们手中流淌出的清扬旋律,看那被游人打扰了的鸟儿时起时落,仿佛走回了一段艺术的历史。

捷克,这座沉浸在浓烈艺术氛围中的奢华国度,穆夏的作品随处可见,而穆夏博物馆坐落在一幢看起来十分普通的楼房的底层,或许这是捷克人民已将其作为邻居般的认同,而非像那种高不可及的大师。这位被捷克人民誉为国宝级艺术大师的79的岁老人,这一生都奉献给了新艺术,甚至可以说以他自己的方式奉献给了他的祖国。

1860年的夏天,阿尔丰斯・穆夏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童年时光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便是在布鲁诺圣彼得罗马天主教堂中的唱诗班的经历了。每每进入教堂时,他总会被这栋哥特式建筑中巴洛克的彩绘和雕塑等艺术品深深吸引,仿佛日久生情般,巴洛克艺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尽管穆夏有了走上艺术之路的决心,但是他的求学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报考布拉格美术学院时遭到院方拒绝:“请另外寻找一个对您有用的职业。”但他并未放弃,并一边从事绘画相关工作一边学习艺术,后经库恩伯爵赏识并得到资助才实现真正进入美术院校学习的愿望。然而资助终止后的现实又一次锤炼了这位年轻画者的心智,为了谋生,他承接了大量为书籍和杂志绘制插图的工作,尽管报酬十分低廉。穆夏始终遵循这种对艺术的执着,不屈服于贫穷的生活态度,使他的艺术风格在这段跌宕起伏的时期里逐渐萌生并形成了浓厚的个人特色。

1穆夏风格形成

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捷克青年,他一直在巴黎的莱米谢印刷公司打工。1894年的圣诞节,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巴黎最红的歌舞明星萨拉・伯恩哈特要这家出版印刷厂为她在新年演出的歌舞剧《吉斯蒙达》设计和印刷海报。当时正是圣诞节,公司所有的设计人员、艺术家都不在,迫于无奈,老板让穆夏代为设计这张海报。为了将这张海报做好,穆夏特意穿着租来的燕尾服去剧院观看伯恩哈特的演出,将自己融入设计主体,在创作这幅广告画时,他更是把自己的情感全部投人其中。《吉斯蒙达》(图1)是穆夏新艺术风格的典型之作,集中体现了个人创作特点。女主角的立姿全身像恰当地出现在这个长方形中,四面以拜占庭的陶瓷镶嵌花纹作为图案与之相呼应,上下两处的建筑环境和文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主题,背景的留白突出了主体人物的优雅与服饰的华丽。他风格独特的招贴作品随着演出的成功很快被大众接受,这张招贴画的复制品销量非常好,穆夏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伯恩哈特对他的作品很满意,于是与他签下了六年的合同,内容包括为她设计招贴画、门票以至舞台布景和戏装,穆夏通过厚积薄发,将其艺术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成为业界的佼佼者。

新艺术运动突破了完全理性的传统绘画,反对工业化背景下枯燥呆板的设计,提倡取法自然,用色明快,将大量的植物纹样带入画面中形成极具装饰性的新型艺术风格。穆夏立身于巴黎这艺术圣地,对世界各民族文化都有所涉猎,并将其精华融入自己创作中,形成具有极强识别特点的穆夏风格。

2穆夏风格的盛行

穆夏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新艺术运动”特征,也有强烈的个人特点。自小受到的巴洛克艺术影响,画面始终保持对唯美细腻的追求,新艺术运动提倡的植物纹样与曲线美是这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装饰语言,拜占庭镶嵌艺术中理性直线和几何形态的穿插使画面富有节奏与韵律,日本浮世绘的色彩平铺技法和柔和纯净色调也在穆夏作品中得以完美体现。能将多民族绘画特色如此巧妙融合,这足以使人们震惊,杂而不乱,繁而不腻的穆夏风格使其成为新艺术运动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创作了大量的招贴画、海报、广告、油画和书的插画,同时从事珠宝、地毯、壁纸、建筑及剧场摆设等各领域设计,逐渐美誉远扬,订单纷至沓来。1897年具有影响力的约伯牌香烟也前来和穆夏约稿,这达到了穆夏风格的高潮,也创作了新艺术运动风格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图2)。具有圣洁气息的女性形象是穆夏风格的又一显著特点。画面中的女性优雅的身姿、陶醉的表情以及飘逸的秀发使观者不自觉地就被其吸引驻足,相衬之下背后的JOB标志不再具有第一阅读的醒目作用,而是更像是一个答案,一个如此痴迷的女性背后的一个答案,这更好地表达了JOB香烟的魅力。信奉宗教的穆夏对圣母般慈爱的女性形象定型已深,对女性的刻画受其影响多带有优美高贵的气质,经古典画派代表德拉罗什画派的影响,古典女性的端庄优雅与其浪漫唯美的个人倾向完美融合,形成了新型女性的鲜明特征,满足新时代人们对女性美的新认知,受到民众的大力追捧。

他还设计绘制了许多书籍插图以及平面设计。穆夏绘制的圣经封面与传统圣经封面有着极大的区别,日月星辰的重叠采用理性的对称构图,几何形态的曲线与直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着神圣庄严与肃穆。作品中植物装饰纹样和女性形象地融入表露了穆夏对宗教的虔诚之心,也是新艺术运动下的创新之作。

正如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只是人们眼中的艺术,本质是将生活产物或发生的事情提炼得更加纯粹,通过画家主观的排列与渲染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再次反馈于生活。穆夏是一位广泛涉猎的画家,具有传播目的的商业绘画在印刷出版业的大力推动下广泛地融入平民生活。如果说传统绘画作品是架上的艺术,那么商业绘画就是平民的艺术。他的作品让广大民众感受到美好与希望,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了艺术美的气息,更有爱好者绞尽脑汁只为得到街头一张穆夏设计的海报,在那个时代他的作品满足了人们对美的需求,远高于作为艺术品欣赏的意义。

3穆夏后期绘画转折

在装饰插图和招贴等艺术形式取得了成功之后,穆夏渐渐不满足于服务于商业,也更加追求内心艺术家的表达自我态度的作品。于是在后期穆夏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同样的还是以女性为主题,穆夏描绘的女人几乎全是古典的形象,尽管期间他对创作手法有着多样性的创新和研究,尝试着融人生活的粗糙,但是大多女性都还是有着一头飘逸秀美且富有流动感、生命力的头发。穆夏不满足于停留在古典画作对头发的写实再现,而是对人物头发做了有机形态的处理,这是他从自然界的有机形态里得到的启示和灵感,让飘逸的发丝也如同藤蔓般卷曲缠绕。画中美丽的女人们通常都穿着带有新古典主义的长袍,这无疑为画面的神秘感和优美典雅加分不少。另外,穆夏还突破性地将装饰与油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油画风格

在晚期绘画过程中,由于捷克人民正在为争取民族独立而与奥匈帝国进行着斗争。强烈的民族感情促使50岁的穆夏花费18年绘制了20幅规模宏大的主题油画“斯拉夫史诗”。从1910年开始绘制的这一宏篇巨制描绘了包括捷克在内的斯拉夫民族从史前到19世纪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有纪念意义的场面。在这个系列中他几乎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因为它们蕴涵着穆夏对祖国的全部希望和梦想。他曾经这样写道:“我创作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要破坏而永远是要创造,创建起一座桥梁,因为我们必须心怀这样的希望,只有我们更好地相互理解,人类才会更加团结。”这幅作品也是穆夏作品中唯一突破温暖画面的作品,沉重的、略带悲壮和阴郁色彩的画面,述说了这个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屈的民族历史。尽管他的油画作品影响力不及他的商业插画,但这也是穆夏对自我精神的一种根本追求。风格也不再是纯粹装饰性的,而更多地呈现出象征主义的气质。

4穆夏风格的影响和应用

历史的长河不停歇的向前推进,新艺术运动也被匆匆带过,穆夏作为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也慢慢在时代前进中掩声,而他创作的无与伦比的精美作品成为永恒的经典。在近代其他国家的艺术作品中也能清晰见到穆夏风格的影响,在中国的上海的美女月份牌上不难发现“穆夏风格”的痕迹(图3):同样都是以美女作为主角来创作,画中美女面容白里透红,光洁细腻而滋润,也采用花朵作为衣服的纹样,人物周围配以花或树为背景,色调也同样是柔和怀旧的暖色系。在日本《罗德斯岛战记》漫画的插图(图4),蒂多与彼罗迪斯卷曲的美丽发丝和大量花卉植物装饰的背景简直就是穆夏风格的完美延续。穆夏在形成自己风格的时候,受过日本木刻画的启发。同样的,百年之后为世人所着迷的“穆夏风格”又被日本漫画所模仿和借鉴,也是对穆夏的肯定,这是对艺术的致敬。

第9篇: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波普;波普艺术;现代设计;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205-01

“波普”是20世纪60年代最为风行的一种设计风格,它与60年代的文化、艺术、思想、设计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波普”一方面指大众享有的文化,另一方面还具有反叛正统的意义。它代表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以及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因此,波普风格主要体现在与所有年轻人有关的生活用品或活动方面,如古怪的家具、迷你裙、流行音乐会等。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的混杂。

波普设计十分强调灵活性与可消费性,即产品的寿命应是短暂的,以适应多变的社会、文化条件,就像此起彼伏的流行歌曲一样。1964年英国设计师穆多什设计了一种“用后即弃”的儿童椅,它是用纸板折叠而成的,表面饰以图案,十分新奇。与此同时,纸质的耳环、手镯甚至纸质的服装都风行一时。克拉克在同一设计了一系列一时性的波谱消费品,包括钟、杯盘、手套及小饰物等。克拉克将英联邦的米字旗图案用到了所有的产品上,而不管其功能如何。这些设计的重点是表面图案,并强调暂时感和幽默感。这一系列产品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为伦敦摇滚乐队的标志,并在一些商店里出售。到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波普设计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极端,如琼斯在1969年设计了一张桌子,其造型是一个极为逼真的跪着的半裸女塑像背负着玻璃桌面。

波普设计运动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反现代主义的设计运动,其目的是反对自从1920年以来的,以德国包豪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这场运动的思想根源还是美国的大众文化。当时的英国青少年从美国的大众文化中得到启发。他们认为美国消费文化符合自己的胃口,大众文化是对抗主流设计界推崇的国际设计风格最好的方式。因此,英国设计师顺应英国青年的这种心理需求而发起这场运动。美国大众文化对于无知的崇拜以及各种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对于当时处于战后物质匮乏的英国人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英国设计师注重这种需求,设计了于当时主流的国际主义风格、理性主义、减少主义设计特征背道而驰的新产品、新平面,从而产生了“波普”设计运动。

“波普”设计运动其实是受艺术创作上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波普”艺术运动最早出现在一些独立的组织中,这些组织包括艺术家、评论家、建筑设计师等。而最早具有“波普”色彩的英国组织大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员包括汉密尔顿等人。他们在伦敦的现代艺术学院开会研究美国的大众文化面貌形成的关键要素。汉密尔顿在1956年利用美国大众文化的一些特别内容,如美国电影明星梦露的肖像、电视机、通俗海报、美国家具、健美先生、起居室、网球拍等照片,拼合成作品《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通过这幅拼贴作品,汉密尔顿把美国大众文化的内涵淋漓尽致地渲染流出来,对英国年轻一代艺术家和设计师影响很大。20世纪60年代之后,又出现了一批新的“波普”艺术家,他们组成了第二个独立的组织,主要是将美国大众文化的另外一些方面,比如连环画、科幻小说、广告和其他一些更加具有视觉影响力的内容进行组合,反映出大众文化的面貌,也就是“波普”面貌。

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英国的“波普”设计运动出现了一些现象,使它的风格特征变化无常,非常难以确定它的统一风格。因此可以说,英国的“波普”设计具有形形、多种多样的这种特点。但是,它也具有一个统一的基点,那就是对于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反动。在这个观点和立场上,所有属于这场运动的设计师基本上是一致的。“波普”设计运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潮,它的产生背景与战后日益形成的西方“丰裕社会”、青少年消费市场、反驳的立场,特别是对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反感有密切关系。也正是因为这场运动基本是在形式主义的圈子中探索,并没有更加深层的意识形态依据,所以,其本身形式不断改变,但始终也没有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设计运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