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的关键要素范文

创新的关键要素精选(九篇)

创新的关键要素

第1篇:创新的关键要素范文

1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本文从各产业出现的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的实际现象出发,寻找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的要素,属于理论建构研究。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理论研究,各关键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缺乏理论解释,因此本文选择采用多案例建构理论研究方法。

1.1案例选择本文采用“理论抽样”(theoreticalsampling)方法选择样本案例,并严格遵守如下案例选择标准:第一,在所选的商业模式对比案例中,新商业模式抢夺了已有商业模式的市场空间或新商业模式创造出全新的市场空间,即根据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判断所选案例是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典型案例;第二,所选商业模式对比案例中新商业模式的代表企业是产业的新进入者或后发追赶者,凭借创新的商业模式成功实现追赶;第三,在所选的商业模式对比案例中,当实施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的引领者出现后,逐渐有越来越多的“新商业模式跟随者”追随“新商业模式引领者”采用新商业模式。根据上述标准,本文选择了4组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对比案例:2组百货零售产业对比案例;1组手机产业对比案例;1组酒店产业对比案例。案例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1.2数据来源本文通过多种来源收集二手资料和一手资料,构成证据三角形进行相互验证[18],以保证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二手资料包括:①文献,通过CNKI、EBSCOhost、GoogleScholar等国内外电子文献数据库或搜索工具收集与案例产业和企业相关的研究文献,通过公开媒体渠道收集报刊、杂志、网络上的专题文章;②专著,公开出版的与案例产业、案例企业及其领导人相关的书籍;③企业资料,如企业家演讲稿、企业内部讲话、内部刊物、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年报、季报等;④分析报告,由证券分析机构、行业研究机构、财经网站、商学院推出的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分析报告。一手资料作为二手资料的补充,包括对代表性企业的实际观察、针对消费者的随机采访和针对行业专家的非结构化交流。2.3数据分析手段本文主要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分析质性资料。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方法中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强调从经验资料建立实质理论[20]。研究者直接从原始资料入手,归纳出“经验概括”、抽象出“概念和范畴”、提炼出新的“理论”。扎根理论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理论解释或现有理论解释力不足的研究”[22]。本文建构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要素体系,是基于学术领域对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混乱、缺乏权威解释的现实,故采用扎根理论是比较合适的。本文采用Strauss和Corbin提出的程序化扎根理论版本[2,通过开放式编码(opencoding)、轴心式编码(axialcoding)和选择式编码(selectivecoding),自下而上从丰富的质性数据中寻找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的要素。

2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要素提炼

本文分别对4组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对比案例的质性资料进行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循序渐进地探究各案例中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及其细分维度。考虑到篇幅过长,本文在此仅以手机产业案例为例,展示三级编码的完整过程和结果。

2.1开放式编码通过对案例资料进行分解、逐句标签化、聚合为初始概念、整合为初始范畴等一系列过程,本文从质性资料中归纳出118个初始概念(如增加娱乐功能价值、发现不满意顾客、外包零部件生产、外包手机组装、缩减生产成本等),并经过反复比较,将这些初始概念抽象为59个初始范畴。表2列示了对手机产业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案例进行开放式编码得到的部分初始概念和初始范畴。

2.2轴心式编码轴心式编码主要完成两个步骤的工作:一是寻找和确立各初始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多组围绕某一“轴心”的初始范畴集合;二是对每组初始范畴集合进行初始范畴聚类,确定主范畴和副范畴。首先,笔者主要采用Strauss和Corbin提出的“条件、行动/互动、结果”结构框架寻找和确立各初始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23]。条件,即被研究现象的发生环境和情境;行动/互动,即研究对象对事件或问题的常规性或策略性反应;结果,即行动/互动引致的后果[33]。在本研究中,通过开放式编码形成了“增加合作伙伴类型”“增加合作伙伴数量”“改变合作伙伴制度安排”“提升合作伙伴收益”“改变合作伙伴职能”“网络化合作伙伴结构”“变革合作伙伴网络”等初始范畴。依据上述结构框架,笔者将这些初始范畴划分为:以“提升合作伙伴收益”为条件,以“增加合作伙伴类型”“增加合作伙伴数量”“网络化合作伙伴结构”“改变合作伙伴制度安排”“改变合作伙伴职能”为行动/互动,以“变革合作伙伴网络”为结果。这些初始范畴组成了围绕“变革合作伙伴网络”这一轴心主题的初始范畴集合。其次,经过“持续对比”,反复探究各初始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地位差异,笔者确立了处于主要位置的主范畴、处于次要位置的副范畴以及主、副范畴之间的关系,直至研究结果达到饱和。笔者最终从59个初始范畴中识别、聚类出14个副范畴和5个主范畴。表3列示了手机产业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的轴心式编码结果。

2.3选择式编码选择式编码阶段的首要工作是选择核心范畴,其次是建立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的逻辑联系、开发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之间的“故事线”。首先,明确经过轴心式编码得到的5个主范畴及其对应副范畴的内涵,并结合案例原始资料进行分析。1)“价值主张变化”主范畴。主范畴“价值主张变化”是指苹果公司通过其智能手机产品向终端用户提供的价值与传统功能手机相比发生了根本变革,即质变。其副范畴“发现新目标顾客”是指苹果公司寻找到一些不满意顾客,如时尚人士、商务人士、学生群体等;“顾客价值创新”反映了苹果公司向终端用户传达的具体价值诉求相对于传统功能手机企业有了较大扩展,从仅提供移动通讯功能扩展到提供多功能解决方案;“产品/服务创新”是指苹果公司相应地扩大了产品和服务的范围,不仅提供iPhone智能手机,而且提供应用软件。2)“关键活动变化”主范畴。主范畴“关键活动变化”是指苹果公司为了给终端用户创造价值所完成的最重要活动相对于传统功能手机企业发生了根本变革,即质变。其副范畴“关键活动价值创新”体现了苹果公司改进关键活动的完成方式会提升关键活动创造的价值,如苹果公司对饥饿营销的应用增加了市场营销活动创造的价值;“关键活动内容创新”反映了苹果公司对传统功能手机企业所完成的具体价值活动在种类上和数量上的扩展,即苹果公司不仅完成手机的研发、营销、服务活动,而且完成内容服务提供活动;“关键活动结构创新”反映了苹果公司对关键活动的连接方式和连接顺序的改变,如苹果公司舍弃了传统一体化的线性关键活动结构,构筑了网络化的生产制造活动结构。3)“伙伴网络变化”主范畴。主范畴“伙伴网络变化”是指,相对于传统功能手机企业,苹果公司为了给终端用户创造价值而与多种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网络结构,属于质变。其副范畴“合作伙伴角色创新”是指苹果公司改变了合作伙伴的具体组合,增加了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如应用商店平台上的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内容提供者、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合作伙伴结构创新”反映了苹果公司对合作伙伴在网络中功能定位的改变以及在与合作伙伴连接方式上的改变,如苹果公司在应用商店平台上构筑了网络化的合作伙伴结构———这在传统功能手机时代是不存在的;“合作伙伴关系创新”体现了苹果公司在与合作伙伴的制度安排上的变革,如苹果公司与一些新合作伙伴(如零部件供应商和终端设备组装商)建立了长期契约合作关系。4)“收入模型变化”主范畴。主范畴“收入模型变化”是指苹果公司相对于传统功能手机企业对获取收入方式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即质变。其副范畴“收入来源创新”是指苹果公司扩展了获取收入的价值内容或经济活动,如苹果公司不仅通过销售手机硬件产品获得收入,而且通过销售应用软件产品、扩散内嵌广告应用软件获得收入;“收入对象创新”是指苹果公司改变了收取费用的具体对象,如在网上应用商店中,苹果公司并不以终端用户为收入对象,而是以第三方软件开发者为收入对象;“定价机制创新”是指苹果公司针对某种收入来源开发全新定价方式,如对个人软件开发者和企业软件开发者的会员注册年费采取差别定价制度。5)“成本结构变化”主范畴。主范畴“成本结构变化”是指苹果公司改变各项成本组成的结构,属于质变。其副范畴“成本类型创新”体现了苹果公司对成本种类的增加和删除,如增加了苹果公司特有的、与内容服务提供相关的iTunes日常维护开支、iClouds配件及服务支出;“成本额度/比例创新”则从绝对值和相对值两个角度反映了苹果公司在成本结构上的变革,如苹果公司通过建立全球供应网络使得生产制造成本比重大幅降低。其次,利用已有文献资料再次考察上述5个主范畴的内涵,以选择或提炼核心范畴。笔者发现,“关键活动变化”和“伙伴网络变化”描述了企业联合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为目标顾客创造价值的所有价值活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体现了“运营模式变化”的涵义。因此,笔者选择“运营模式变化”作为归纳“关键活动变化”和“伙伴网络变化”的主范畴。“运营模式”的命名参考了运营类和战略类的商业模式定义。“运营模式变化”的内涵是:企业根本改变了为目标顾客创造价值的逻辑。笔者还发现,“收入模型变化”和“成本结构变化”描述了企业获取收入、控制成本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反映了“盈利模式变化”的涵义。因此,笔者选择“盈利模式变化”作为归纳“收入模型变化”和“成本结构变化”的主范畴。“盈利模式”的命名参考了经济类的商业模式定义。“盈利模式变化”的内涵是:企业根本改变了自身获取价值的逻辑。最终,所有范畴均统领于“价值主张变化+运营模式变化+盈利模式变化”这一核心范畴之下。本文发展出的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之间的“故事线”如下:苹果公司基于对价值主张的变化,通过运营模式变化根本改变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通过盈利模式变化根本改变企业价值获取的逻辑,实现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图1展示了手机产业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的编码过程和最后编码结果。对其他3组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案例进行扎根理论分析的过程与之类似,且得到了类似的分析结果。

3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要素体系

通过对4个案例编码结果进行跨案例聚类,结合与已有文献的对话,本文提炼出表征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及其细分维度,建立如图2所示的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要素体系。

3.1价值主张要素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基于价值主张要素的变化。价值主张是商业模式的首要要素,价值主张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起点。价值主张是企业以显性方式传达给顾客的价值诉求,是企业通过产品、服务和互补增值服务向顾客提供的价值。目标顾客作为价值主张的前提,或被分离开来作为两个并列的要素分别讨论-,或被视为价值主张的一部分补充价值主张要素的内涵。本文认为,价值主张要素主要包含目标顾客、顾客价值、产品或服务3个维度。目标顾客是指企业提品或服务的“价值对象”;顾客价值是指企业为顾客解决的问题或带来的好处,是价值主张的核心维度;产品或服务是企业为顾客解决问题或满足顾客需求所提供的提供物,是顾客价值的载体。新价值主张的塑造可以来自于对新目标顾客群体的挖掘、对新顾客价值的定义和对新产品或服务的提供。以百货零售产业为例。传统零售商业模式面对的目标顾客是普通大众,由于消费者必须亲自前往门店购买,因此消费者的购买活动受到时空制约,且仅能购买实体零售渠道引进的主流商品。受限于单一的购物渠道、有限的主流商品、繁琐的购物流程和高昂的购物花费,不少消费者成为了不满意顾客和边缘化顾客。还有些消费者可能有潜在需求但主流商品无法满足,他们就属于未探知顾客。网络零售企业在线上开辟了虚拟商店,将原本存在的边缘化顾客、不满意顾客、未探知顾客以及部分主流顾客囊括进来,利用网络渠道和网上零售方式向他们销售商品,为他们提供新的顾客价值,满足他们已存在但未被满足的、潜在的、未被发掘的需求,甚至创造了新需求。传统零售商业模式提供的顾客价值主要是有限的主流商品和良好的购物环境、购物服务和购物体验。网络购物商业模式提供的新顾客价值主要有3个方面———价格低廉的商品、种类丰富的商品、降低的广义获取成本。商品价格低廉主要源于网络渠道对中间商的剔除;商品种类丰富主要源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化和开放化特征;获取成本降低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的打破和商品交易过程的简化。这3种新顾客价值还可能激发出消费者的新需求或新购买欲望。由此,网络购物商业模式拓展了顾客价值的范围,扩大了整个零售市场的市场空间。

3.2关键活动要素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基于关键活动要素的变化。关键活动是指企业为了给顾客创造价值而必需从事的最重要活动,是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环节的核心要素[38,45-49],也是支撑其他要素使商业模式得以成功实施的基础[50]———这是借鉴Porter的价值链理论[51]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价值网络、价值星系和战略网络理论,从“活动”视角对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的描绘。以价值链为基础,对关键活动进行分解、鉴别、创新、延展、分拆和重组,是关键活动创新的主要思路[52-55],从而可以实现对企业活动的全新选择、对活动连接方式和顺序的重构[47]。关键活动要素是驱动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要素,其变化主要体现为3个细分维度的创新:一是关键活动价值创新,即针对企业原有的关键活动,在完成方式、制度安排、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增加该项关键活动所能创造的价值;二是关键活动内容创新,即通过延长企业价值链的前端和后端或扩展某个环节的横截面,增加企业完成的关键活动数量,将原外部价值活动纳入企业内部;三是关键活动结构创新,即将企业原有的关键活动进行分拆和外包,减少企业完成的关键活动数量,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和资源完成具有核心优势的关键活动。其中,关键活动内容创新和结构创新均有利于企业把握产业价值链上最核心的或利润最丰厚的环节,改变产业竞争格局。以手机产业为例,苹果公司扩展了手机终端制造商的关键活动范围。从手机产业价值链的角度讲,苹果公司向产业价值链上利润丰厚的内容服务提供环节进行了延伸,实现了价值链延展创新。针对内容服务提供环节,苹果公司又以平台式商业模式搭建网络应用商店双边平台,与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和终端消费者组成共赢价值网络,完成操作系统和软件开发工具包提供、平台管理维护、平台内容监管等各种平台服务活动。针对手机设计、生产、销售环节,苹果公司将原有企业价值链中的活动进行分拆和外包,仅保留关键价值活动,将生产制造等其他活动交由伙伴网络中的诸多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以此既降低运营成本、获取互补资源,又最大化顾客和企业获得的价值。此外,苹果公司针对企业价值链中的关键活动也进行了价值创新,从而形成协同效应。综上,苹果公司对关键活动要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突破性创新,从而形成了其他企业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3.3伙伴网络要素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也可以基于伙伴网络要素的变化。伙伴网络是指为了给顾客创造价值而由两个或多个企业自愿达成合作协议[38],强调焦点企业与合作伙伴共同组成“价值生成、分配、转移和使用的关系和结构”[56]。伙伴网络是一种企业间共同创造价值的组织安排。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零和博弈关系,而是资源互补、风险共担、成本优化、收益共享的互利共赢关系,因此能极大地增加整个网络创造的顾客价值。这正是伙伴网络的重塑往往能导致新商业模式对已有商业模式造成较强破坏的原因。以价值网络、战略网络理论为基础,对网络中行为主体的角色和关系进行重构是伙伴网络创新的常用途径[57-58]。因此,伙伴网络要素变化也主要体现为3个细分维度的创新:一是合作伙伴角色创新,即增加或减少原伙伴网络中合作伙伴的类型或数量,从而改变伙伴网络中的合作伙伴组合;二是合作伙伴结构创新,即改变或重新定义原有的某个或多个合作伙伴的功能职责,或改变合作伙伴之间的连接方式或连接顺序,从而改变各合作伙伴与焦点企业的相对地位;三是合作伙伴关系创新,即改变焦点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制度安排。其中,合作伙伴结构创新往往能重建全新价值网络、塑造全新价值分配格局、奠定后来者的竞争优势、对先行者造成较强的破坏。以百货零售产业为例。采用自营式商业模式的网络零售企业的伙伴网络较简单,其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是位于产业价值链上游的供应商,两者构成了链状的纵向上下游关系。采用平台式商业模式的网络零售企业(如天猫商城)一改与供应商的利益博弈关系,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商家、消费者组成互利共赢的价值网络。天猫商城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在关键活动上进行分工和组合,共同完成对商家的价值创造;天猫商城也与商家、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在关键活动上进行分工和组合,共同完成对消费者的价值创造。因此,天猫商城的伙伴网络呈网络化形态,对双边客户群体的价值创造呈现出“价值组合”的特点。由此,天猫商城能够广泛吸纳互补资源,以更低成本提供更优异的服务,既增加了整个网络创造的价值,也提升了自己获取的价值。

3.4收入模型要素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还可以基于收入模型要素的变化。收入模型是指企业从顾客获取收入的方式,是商业模式价值获取逻辑的核心体现。收入模型要素的内涵与早期经济类商业模式定义的内涵比较一致[41],其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企业如何从所创造的价值中获取部分价值[36,47]。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程度加深,全球各产业内部同行企业已出现商业模式同质化现象,竞争形势变得严峻。为了突破激烈竞争的困境,一些企业开始诉诸收入模型创新,希望彻底改变盈利逻辑以获取超额利润。目前实践界的收入模型创新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顾客价值创造与企业价值获取的分离;二是基于长尾效应的价值获取日益普遍。因此,收入模型要素是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至关重要的驱动因素,其变化亦主要体现为3个细分维度的创新:一是收入来源创新,即在数量上增加或剔除某个或多个企业获取收入的经济活动或价值内容,或在结构上调整各收入来源的收入比例;二是收入对象创新,即在数量上增加或减少单个或多个获取收入的目标顾客类型,或改变某种收入来源所对应的目标顾客;三是定价机制创新,即改变某种或多种收入来源确定价格的方式。收入模型要素的变化通常表现为3个维度(尤其是前两个)同时质变、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新价值获取逻辑“侵犯”已有价值获取逻辑。在产业界出现的各种收入模型创新实例中,有的企业向某类顾客创造和传达了某种价值主张,却不向该类顾客收取费用,而是以其他顾客群体的费用支付为收入来源,如手机产业中的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基于网络应用商店平台向终端消费者提供免费服务,以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和内容提供商的应用软件销售分成和会员注册年费作为收入来源。有的企业向某类顾客提供免费的价值主张,并从该类顾客中分离出部分顾客作为付费用户,这些付费用户享受企业提供的更高品质的增值服务,企业以其费用支付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如百货零售产业中的天猫商城就对商家进行了分类,对普通商家提供免费的基础服务,对部分商家提供需要额外付费的增值服务。有的企业向顾客提供低价的或免费的基础产品或服务,从顾客对与基础产品或服务相关的附加产品或增值产品的持续性购买获取收入,这就是经典的“剃刀—刀片”(razor-blade)模式。另外,不少企业不再仅专注于向大多数顾客提供少数销售额巨大的畅销产品,而转而“向大量低价值利基客户细分群体”提供数量庞大的产品[59]。虽然每种产品的销量较低,但是销售总额却不一定低于少数畅销产品的销售总额,如百货零售产业中的天猫商城、手机产业中的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

3.5成本结构要素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还可以基于成本结构要素的变化。成本结构是运营一个商业模式所引发的所有成本组成的结构。成本结构相当于为所有的资源、资产、活动、伙伴网络关系和伙伴网络交易设定了价格,因此成本结构要素受商业模式其他要素的综合影响,是商业模式其他要素配置后的结果[38]。企业无法主动对成本结构要素进行变革,成本结构创新必须依赖价值主张、关键活动、伙伴网络、收入模型等要素变革的支撑。在实践中,以成本结构要素变化为主导,辅助以其他多种商业模式要素协同变化的突破性商业模式创新,同样可以引发新市场创造效应和侵蚀、颠覆效应。成本结构改变是商业模式发生改变的第一个征兆[8],通常体现为2个维度的创新:一是成本类型创新,即在数量上增加或剔除某个或多个成本种类;二是成本额度/比例创新,即在数量上减少或增加某个或多个成本类型的额度,或在结构上调整各成本类型的相对比例。成本结构创新并不一定要追求成本类型的缩减和成本额度的降低,而应基于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总体调整———这正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企业依据自身发展需要着重开发某方面的能力,在短期看会导致成本类型的增加和成本额度的上升,但是长期看却能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引发对在位企业的破坏。以酒店产业为例。经济型酒店商业模式的代表企业———如家酒店以“成本控制”为其商业模式的核心理念,从成本结构要素出发设计商业模式的其他要素,以求同时实现低成本和差异化。概括而言:第一,通过建立直销渠道开展网络营销,节约了市场营销费用;第二,通过运作“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降低了运营成本;第三,采取连锁经营模式扩大市场规模,增强了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节约了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节约了大量管理成本和营销成本;第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对酒店选址、物业租赁、客房装修、用品采购等进行“精打细算”,极大地缩减了酒店建设初期的固定成本投入,同时在酒店结构设计、装修材料选择、客房装修设计上力求简约、环保,使得在后续的持续运营中节省了大量的能源成本;第五,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精简的人员配置使得如家酒店削减了大量人力资源成本;第六,利4大信息运营系统对所有门店进行统一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第七,对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大幅削减了固定成本投入和人力资源成本。

4结论与展望

第2篇:创新的关键要素范文

【关键词】全面发展 教师 创新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既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因此,人才是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最大资本。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是关键。特别是当今社会对于创新能力的要求迫使教师必须要成为创新型教师。因此,在当前研究创新型教师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一、全面发展的界定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入,学界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和认识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入。一些学者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仅仅界定为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的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发展、人的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三个方面。”其他学者主要侧重于全面发展的某一方面。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绝对不是等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均衡发展,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个体既能在这几方面均衡发展,也可以在某一方面突出发展。“全面发展绝不是用一种均衡发展的模式发展来衡量和限制个性的发展,而是使个性顺其自然来发挥出个体自身的潜能。”

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但这一动态过程不能自动完成,需要有人的指导。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摇篮,而教师就是指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人的关键,特别是创新型教师。

二、创新型教师的含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要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众多学者基本以教师素质、教学行为、教学成果三个维度来解释创新型教师。

面对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以及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创新型教师应该是具有全面、动态、系统的专业素质,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培养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教育教学成果卓著的教师。在对创新型教师的理解上需要解释的是“创新型教师的素质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而且也包括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素质,创新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指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各种促进行为,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和指导。创新型教师的教育成果就是创新素质和创新行为的结果,包括课堂质量的好坏、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学生思想教育成效。

二、创新型教师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系统、科学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增强,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1.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由于创新型教师在知识储备方面具有全面、动态、系统性,所以创新型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会科学全面地给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而且也会注重相关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沟通。创新型教师具有动态知识储备,所以,创新型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会注重对知识最新研究成果的说明和解释,注重对学生兴趣点的启发和引导,注重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进行分析,启发学生思维。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主要靠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创新型教师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鼓励学生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在教育教学中会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发挥逆向思维、延伸思维,指导学生克服从众心理,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如此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矛盾,个性发展是更高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应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注重在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成为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注重启发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问题。

21 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也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因此,教师必须要成为创新型教师。只有教师成为创新型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才会受到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不会被扼杀,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培养和提高,个性发展才不会被忽略。

第3篇:创新的关键要素范文

儿童关键期教育网络幼儿园——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的创建,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育儿理念的全新突破。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网站由中国著名幼儿心理与幼儿教育专家,中国儿童关键期创始人殷红博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历经7年创建的,儿童关键期教育网于9月1日正式开通。殷红博教授历经20余年创立了“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育体系”经过10余年数万人次的实践与长期跟踪实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国内优质学前教材的成功典范。为了能使全国乃至全球更多的孩子得到这种关键期优质教育,殷红博教授投资近千万元把“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育体系”研制开发成网络教材。把儿童关键期图文教材制作成3D动画、Flash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教材共分2—3岁、3—4岁、4—5岁、5—6岁、6—7岁,5个年龄阶段,今后还将陆续开发出“关键期弱智儿童教育体系”和“关键期超常儿童教育体系”。殷红博教授创立的“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将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幼儿园。

二、根据大脑关键期规律,创立全新的儿童关键期教育体系

0一7岁儿童大脑发展关键期的研究和儿童发展关键期教育是目前国际脑科学、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领域最关注、最前沿的科研课题之一。发展关键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必将带来学前教育革命性的变革。而殷红博教授是帅先中国开展婴幼儿发展关键期理论研究的人,也是国际上率先开展婴幼儿发展关键期全素质教学实践的人。

殷红博教授经过25年26000余人次长期跟踪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婴幼儿发展关键期的五大规律:相似规律、时间规律、持续规律、水平规律、优势规律。广泛的研究了0一7岁婴幼儿智能素质发展关键期、心理素质发展关键期、体能素质发展关键期、艺术素质发展关键期、语言能力发展关键期、数学能力发展关键期、社会性发展关键期、关键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发展关键期。他研究发现,人类50%的发展关键期在3岁之前,人类71~/o的发展关键期在7岁之前。人的认知模式、记忆模式、思维习惯、知识结构、学习心理、优势学习能力、体能素质、以及艺术素质等。

殷红博教授在广泛研究人才学、未来学、成功学、管理学、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家庭教育学、运动学、医学、艺术等学科的基础上,结合中华民族成才优势和文化精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人才培养大趋势理论和我国人才培养早期教育发展理论,创立了拥有完全原创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育体系”,改变了传统幼儿教育理念。

1997年殷红博创办了北京博凯智能全纳幼儿园,把“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学体系”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优异的教学质量。博凯幼儿园已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幼儿园。从2005年开始,殷红博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开始研发“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育体系综合网络教育电子教材”,旨在使殷红博教授的“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学体系”电子化、标准化和最优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体系的需求。

三、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打造网络教育全新理念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是一家具有专家型幼儿园教育功能的网上幼儿园。它的创立不仅填补了中国网络教育的空白,同时也开创了国际网络教育的全新理念,得到国内外高度的重视。该网站的核心亮点主要体现在,它是一家拥有完全原创自主知识产权的儿童关键期教育专业学术网站。它能够真正起到对孩子全面开展科学、系统、适时、针对性的整体全素质教育作用,该网站为孩子安排了详细的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以及托班、小班、中班、大班在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以及对孩子能力培养领域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先进科学教育体系。孩子每天经过20一40分钟的网络学习,使他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以及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四、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六大优势教育功能

第一大教育功能:网上幼儿园教育功能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拥有先进独创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以及科学系统的全新网络教材。这些教材有数十种表现形式,充满了趣味性、游戏性,同时有极强的可操作性,非常有利于师生互动性和家园共育。

第二大教育功能:关键期全素质测评功能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拥有先进独创的幼儿智能测评体系、幼儿心理测评体系、幼儿语言能力测评体系、幼儿数学能力测评体系、天才素质测评体系和综合学习能力测评体系。

第三大教育功能:提供国内外全新育儿研究成果和分析指导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不仅提供国内外最新的育儿多领域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这些研究成果提供分析、解读、评价和应用指导。

第四大教育功能:家长关键期育儿全新理念与方法功能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为家长提供先进独创的关键期育儿方法和养育技巧。第五大教育功能:教育科研与师资培训功能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提供先进独创的教育科研理念和科研指导,同时为幼儿教师提供全素质发展培训计划和方案。

第六大教育功能:儿童发展成长记录功能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提供先进独创的儿童发展综合记录体系,为每一个加入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学习的孩子提供长期免费的综合关键期发展记录与跟踪测评指导服务。

五、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的六大学术突破:

一、第一大学术突破:教育理念突破:

该网站是一家运用大脑发展关键期理论和儿童关键期教学体系理念,作为核心教育理念的育儿网站。该网站无论是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原则制定还是在教材制作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领域,都全面遵循殷红博教授创立的全新的儿童发展关键期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

二、第二大学术突破:教育体系突破:

该网站是一家全面运用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育体系,具有网上幼儿园功能的育儿网站。该网站的教学体系无论是在教材设计理念、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衔接以及多媒体制作等,教育体系全面得到创新和突破,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大脑发展关键期规律,尤其是依据孩子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关键期规律,创设科学、系统、操作性强、趣味性强的游戏化教学体系。该教学系统标准化和最优化的设计以及对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集成化和内隐化的处理,许多教学要点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体现,使得教学内容易于理解,教学过程简单明了,流畅性好,逻辑性强。

三、第三大学术突破:教育模式突破:

该网站系统大量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采用flash和3D动画制作等高科技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能够很快实现人机对话、人机交流全新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新颖独特,趣味性强,孩子感知程度高,易于理解记忆和应用。大量教学内容根据孩子易于理解的时空概念和色彩结构转换的规律和特点,创设教学内容,把许多现代高科技的电脑制作技术融入到教材制作之中,使得传统教育中无法展示的内容和孩子不容易观察到的内容得以实现。可以充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孩子认知模式、记忆模式、思维模式和创新模式的建立。

四、第四大学术突破:教育评价突破:

该网站根据各年龄段儿童发展关键期规律,以及心理素质和综合智能发展规律,创造性地设计了2—7岁儿童关键期全素质优势发展测评系统,该系统能够全面地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智能素质、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综合学习能力进行跟踪测评。

五、第五大学术突破:家庭教育突破:

该网站是一家真正实现网上网下同步教学,幼儿园和家庭互补共育的网上幼儿园。该网站的教学内容根据孩子的大脑关键期规律和各年龄段孩子掌握各种知识的规律和特点,创设的教学内容,每天家长利用孩子回家的课余时间,每天进行15--35分钟的网上幼儿园教育,就能够达到对幼儿园教育全面提高和补充的理想效果。同时该网站开设网上网下同步教学内容,使得有条件的孩子可以每年在北京博凯智能全纳幼儿园进行半个月至一个半月的时间集体强化教学,这种网上网下结合的家园共育模式将使得孩子的教学效果更佳优异。六、第六大学术突破:智能全纳式教育突破:

第4篇:创新的关键要素范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词频分析法; 热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62.4

Abstract: Based on CNKI database, The paper conducts a meta-analysis of all the domestic journal paper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2012 by SPS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s article title. According to a meta-analysis, it concludes that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 get the high tide in 2000 or so. There is a rising trend in recent years. Stud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six aspects “enterpris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strategy”,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industry”. It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erformance”has become new research hot spot.

Key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research hot spots

词作为语言的最小单位承载着基本的信息,词频顾名思义是词语出现的频率,词频的高低往往与社会现象、情报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科学研究中,通过对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某一领域主题词、关键词或篇名词进行统计,可以分析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近年来,词频分析法被广泛地作为各种学术领域的科学研究。

张勤[1]通过对词频分析法应用领域的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该研究反应了词频分析法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学,其次是医学、科学学和教育学,在其它领域研究约占五分之一。周爱民[2]采用词频分析法分析了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热点的变迁。万江平[3]采用词频分析法讨论了我国物流信息化未来可能的研究主题。安源[4]采用词频分析法分析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的主题分布和发展趋势。本文拟采用此方法分析国内技术创新学研究的热点情况,梳理一下国内技术创新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1. 数据源

采用中国知网CNKI下的(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数据来源。该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截至2012年10月,收录国内学术期刊7900多种,全文文献总量3500多万篇,收录年代为1915年至今。检索时输入篇名词“技术创新”,选择“全部期刊”,时间跨度从篇名词中出现“技术创新”开始到2012年底为止,这主要是由于截至2013年底,部分期刊还没有完全刊录,为了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所以只能选至2012年底。共检索出期刊论文28589篇,各年论文量的统计见表1。

2. 数据处理

2.1. 关键词的筛选

由于不同作者对关键词的选定规范不同,会导致高频词统计时出现两个问题,第一,不同的关键词表达的意思相近或相关;第二,存在关键词范围过于宽泛的现象,无助于统计分析。因此应该对上述问题进行处理(见表2):①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归并,比如“企业”、“中小企业”、“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煤炭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归并为“企业”;②对一些无益于主题研究的关键词不予考虑,如“发展”、“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管理”等。

2.2. 热点关键词

通过对搜集的28589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表3列出了关键词经过筛选整理后的词频排序,但没将关键词“技术创新”列入表中,关键词“技术创新”词频为10368,出现的频次最多,这是由于所选论文是从篇名词“技术创新”中选取的,因此在进行热点分析时,不对“技术创新”关键词进行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模式”、“对策”、“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等关键词词频占总频次的79.26%,说明它们代表的研究方向是国内技术创新学的主要研究热点。

2.3. 技术创新学研究领域关键词变化情况

我们把上面的关键词根据研究内容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属性的关键词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扩散、技术创新战略等,以上关键词占总频次的42.92%;应用研究属性的关键词有:企业、产业、对策、知识管理等,以上关键词占总频次的57.08%;但是,各个关键词在各年份分布并不是均匀的,我们统计每一年的关键词情况,且不对关键词“技术创新”进行分析,得到各年关键词词频排序如表4。

纵观历年的关键词词频数据可发现,技术创新学主要研究领域各年存在一定的起伏,根据词频排名起伏将关键词的变化趋势划归为三类:增长型、平稳型和下降型。见表5。

3. 研究热点分析

3.1. 技术创新学研究的一次高潮

通过对表1和图2很容易看出,从1982年开始出现技术创新研究领域论文,其论文数量逐年攀升,90年代中期进入旺盛期,特别是在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论文数量急剧上升,从1998年的648篇上升到1999年的1395篇,并在2000年达到高潮,达2135篇之巨。1999年,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1999]14号),该决定不仅给技术创新进行了完整地定义,而且也提出了加快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更多专家进行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随后,技术创新研究逐渐回落至2005年的1377篇,然而,从2006年至2012年论文数量再次回升,并在2010年至2012年稳定在2000篇左右,接近达到2000年的论文数量,这说明近年来对技术创新研究有回升态势,由于我国经济逐步复苏,平稳较快发展,企业不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且也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局面,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技术创新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3.2. 企业

从表3来看,关键词“企业”词频占总频次的37.7%,从表4和表5来看,“企业”属于平稳型关键词,除了1985年、1988年、1994年和1995年四年外,其余各年,关键词“企业”都排在第一位,而1985~1988年每年论文不到10篇,只是处于技术创新研究的初级阶段,研究的重点比较分散,在1994年和1995年“企业”关键词也排在了第二位,以上统计表明学者们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企业应用方面的研究。

关于企业的研究方向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等方面,从企业的规模来看,则更多的集中在中小企业。在当前知识经济前提下,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企业内部的产品研发、组织与管理、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等各方面的职能创新都是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应用,这也反应出技术创新研究着重于实用路线。

3.3. 技术创新能力

从表3和表4来看,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占总频次的12.75%,位居第二,且属于平稳型关键词,在历年分布中基本徘徊在前三位,在2009~2012年,如果不计“企业”、“产业”等应用研究范围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关键词词频排在技术创新领域理论研究首位。这说明“技术创新能力”一直是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且研究热度呈现增长态势。

有关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方向有形成机制[5]、模型构建[6]、指标体系评价[7]等,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呈现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研究的角度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学者分别从企业不同的性质、规模、行业等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另一方面,研究方法更加复杂,呈现多样性,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DEA和聚类分析法等数学工具在实证研究中应用广泛,这些研究方法对于科学分析技术创新能力问题和制定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3.4. 技术创新模式

由表4可知,在1985~1993年中,只在1985年出现一次“技术创新模式”关键词,而更多的研究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和技术创新扩散上,随后对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逐渐减少,2006~2012年,“技术创新模式”关键词词频排名一直居于前五位,也属于平稳型关键词。技术创新模式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8]、突破性技术创新和渐进性技术创新[9]等模式。有效的创新模式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关系到技术创新绩效的顺利实现,影响技术创新模式的因素很多,因此更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侧重于影响因素分析和模式选择。

3.5. 对策

从表4来看,1999~2005年,“对策”关键词词频排名稳定在前四位,在2000年跃居到第二位,自2006年至2012年,在第五位到第八位徘徊,属于下降型关键词。近几年“对策”的词频排序比较靠后,究其原因是对于创新绩效、创新模式的研究有所增加,相对来说“对策”词频所占比重靠后,从表3来看,技术创新领域“对策”的研究仍处于热点之中。有关“对策”的研究包含的内容较广,属于应用研究范围关键词,侧重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和对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产业联盟技术创新的问题和对策等。

3.6. 技术创新体系

由表3可知,关键词“技术创新体系”词频排在了第五位,由词频统计得出,“技术创新体系”一直是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重要热点,历年词频排序尽管不太靠前,但基本稳定在第六位前后,属于平稳型关键词,这说明学者对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热度不减。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有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以及实证分析等,涉及的内容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在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包括管理性活动和实体性活动,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侧重于对企业组织制度、资源配置和企业决策等活动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10]。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从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的思路出发,侧重于研究产学研战略联盟下的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11]。国家创新体系涉及到对国家创新系统、知识创新工程以及对技术政策的研究[12]。

3.7. 产业

从表3可以看出,关键词“产业”词频排在了第六位,从表4来看,在2004~2009年,“产业”关键词词频排名在第五位或第六位,随后自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产业”关键词词频排名稳定在第二位,这说明“产业”是典型的增长型关键词。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部分研究人员对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研究领域的重视相对有所提高。

“产业”是学科重要研究热点,对产业的研究也突出了学者对技术创新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对产业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业和产业集群等。重点探讨产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服务平台的建设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技术创新资源共享,能够为相关的产业群提供高质公平高效的服务,这对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新的增长热点预测

当前技术创新学注重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由应用研究属性的关键词占总频次的57.08%可知,学者们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应用领域的研究,关注企业、产业、对策及知识管理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研究角度趋向多样化,由最初的对技术创新模式及影响因素的探讨逐步发展到对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扩散、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对策的研究,再到近年来对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这体现了当前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具体。通过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以下两点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1)“知识管理”为新型增长型的关键词,其研究方向有: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技术创新类型对知识管理方法的应用、技术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选择等,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知识溢出、专利的关系方面,着重研究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以及企业专利获取、专利保护、专利商业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等。

(2)“技术创新绩效”是近年来出现频次较多的增长型关键词,这说明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更多地开始关注创新绩效,研究方向有: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尤其是关于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较多,其次,研究者更加重视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分析法等定量分析工具以及利用现代绩效管理理论方法进行技术创新绩效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勤.词频分析法在学科发展动态研究中的应用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1(2):95-98.

[2] 周爱民.从2006年中文文献关键词看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热点的变迁[J].现代情报,2007(10):110-113.

[3] 万江平.基于词频法的我国物流信息化研究主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251-253.

[4] 安源.2000-2009年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研究现状分析――基于词频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J].情报科学,2012(6):873-878.

[5] 吴勇志,范黎波.基于开发性学习的后发企业创新能力形成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1(7):45-49.

[6] Wang,C.H.,Lu,L.Y.,Chen,C.B. Evaluating fi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under uncertainty[J]. Technovation,2008, 28(6):349-363.

[7] Edward McDonough.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7(6):533-534.

[8]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3.

[9] 许晖,李文.高科技企业组织学习与双元创新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3(4):35-45.

[10] 辜秋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6-29.

第5篇:创新的关键要素范文

关键词:协同效应;协同创新;内部协同;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12日

一、引言

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是一种原则及在这一原则下的指导活动。而创新协同本质上是一种响应机制,就是系统内各个部门以创新为中心,相互协同以便于使各部门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系统,依靠激励手段让各个部门彼此自然合作,以期达到处于组织内部的人们视创新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1>2”协同效应。考虑到战略、组织、制度、人力、技术、文化、信息、沟通在各自范围内的不同作用,本文着重从这几方面来加以阐述,以期能为企业以后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现阶段,随着创新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创新的不确定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单一要素完成整个创新活动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这样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培养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企业创新所需要在企业战略指导下,人力、制度、技术、企业文化、信息等各方面的要素共同做出各自的努力,发挥各自的作用,把这些要素通过一种氛围或者制度联系起来,产生更高效的作用――协同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协同效用,以达到协同创新的目的。

根据边际理论可知,要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单位成本的效用或降低单位成本就变得非常关键。考虑到创新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成本,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做出努力:一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运用所拥有的条件,去进行创新活动,以得到最大回报;二是完成同样的任务,比如完成同样的创新活动,尽可能降低创新活动的边际成本,有效的进行管理创新。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企业内部比如―战略、组织、制度、人力、技术、文化、信息等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沟通协作,充分利用资源,降低创新成本,实现创新活动的效益最大化,也就是我们要讲的企业内部各要素的协同创新。

本文以企业内部协同创新为主线,构建企业内部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支撑,使企业能更大程度上降低创新成本,节约创新活动时间,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Joe Tidd、John Bessant、KeithPavitt从市场、技术、组织三个方面强调系统整体协同对创新绩效的重要性,使创新的协同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张钢等(1997)结合中国典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案例分析,提出技术、组织和文化协同创新的模式。基于各要素协同创新机制与过程模式研究,芳瑞等(2003)提出技术和市场协同管理创新管理的实施建议。郑刚等(2008)基于TIM理论视角探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战略、组织、文化、制度、市场等各关键要素的协同问题,提出CIS五阶段全面协同创新过程模型,认为实现全面协同一般会经过沟通、竞争、合作、整合、协同五个阶段,并结合海尔集团的两个典型案例初步验证模型的适用性。陈劲等(2005)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协同联系和协同功能,并获得具有可行性的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管理架构。谢芳等(2006)通过研究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与协同创新效应的关系、协同创新效应与创新绩效的相关关系,对企业集团内部的协同创新管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白俊红等(2008)通过对企业内部创新协同机制及其影响要素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技术、组织、文化、战略和制度等五个因素对创新协同绩效有显著影响。

三、各组分要素分析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当地独特的环境和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遇到的相关问题就关于各要素的各自功能及如何进行协调各要素围绕创新活动展开分析讨论。

第一,首先是战略。企业的发展是以战略导向为先导的,所以创新活动首先要围绕着企业发展战略来进行。战略是企业根据外部环境(经济、社会、政治、技术以及产业状况等)和内部条件要素(管理、人力、制度、营销、财务、组织、研发等)制定的一项长期发展规划,用来指导企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业务选择和经营发展。因此,企业战略是在企业内部各要素集体运动下适应外部环境的产物,一旦形成又必须使其内部要素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战略发展的要求。企业的创新要围绕企业战略来进行,要为企业的战略服务。而脱离企业战略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就显得没有意义,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不利于企业最大利益的实现。创新本质上就是学习与变化,并经常伴随着风险与成本的消耗,有时甚至需要彻底一反原来的一贯思维,并寻找一种机制使观念转为现实,这种机制不但要有还要加强战略管理者对创新参与、激励、承诺及支持的意识。由于创新的不确定性及相对较大的风险,所以这种模式需要全体人员形成创新至上、共担风险的战略共识。

第二,应该是组织。组织结构的形成与优化是组织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同时协调内部各要素而产生的,是组织内部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结构体现。组织结构的形式能够对协同创新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一,传统的组织结构是把不同技能的人分开的,这样隶属于不同部门的人很难协同起来,有效的协同创新很容易受到阻碍。而网络型组织结构的出现把组织内部各要素有效的协同起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打破了各个组织部门分割状况,以达到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协同,产生协同效应,这是创新型组织的发展方向。目前在企业内部流行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不仅有助于信息的传播,而且降低了沟通成本,但是却对部门间的有效协调产生了阻碍,因此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需要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其二,由于企业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职能式组织结构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企业内部各要素的协同没有积极的作用。又由于协同创新的非线性特征,人们对网络型组织结构的需求在上升,因此网络型组织成为了创新型组织的主流;其三,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有利于员工学习和发挥作用,组织成员通过相互学习交流,能够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同时通过这样的氛围,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加深员工间的协同和接受新事物,这样也能产生协同效应。

第三,就是制度。企业制度与企业的发展及企业的历史有很大的关联性,是建立在企业的以往的经验和发展的基础上的。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本身就是企业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和内部组织更有效运转的结果。企业的制度一旦确定,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建立一套有助于企业内部协同的制度,为企业内部产生协同效应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并以此对处于组织内的工作组提供一套激励、规范、约束其行为与活动的机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企业内部的协同创新也就是企业内部组织各部门通过组织形成一套有利于内部协调的创新机制,这种机制可以鼓励员工把企业创新活动当成自己的工作来做,自觉地去与其他人合作协同完成企业的创新活动。企业要是在制度建立考虑加强这方面的因素,就能营造一种有利于企业内部协同的环境,进而能对企业的协同创新有积极的影响。

第四,技术。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引进的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都能对企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企业的相关技术是企业内部长期有效协同的结果,是与企业内部各要素密不可分的,如企业的战略选择、制度安排、组织文化及组织结构。企业的核心技术一旦形成,相关的其他要素就要服务于它,以便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以他为技术平台,发明或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去开发、占领市场为企业获取丰厚的利润。企业内部各要素也可以围绕该技术展开相关的协调合作,突破分割限制,使企业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因此,核心技术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协同创新绩效,有利于企业收益的实现。

第五,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礼仪制度、组织制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的总和。企业文化在某段时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虽不是企业的相关制度,却对企业员工有比较大的影响力。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能使员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成员的战斗力。而且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能对企业成员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驱动力。所以企业领导可以倡导并形成一种开放的、对企业创新活动失败能够包容的企业文化,这样有利于培养企业的创新活力,更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协同。开放的文化能够接受并吸引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技能的人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并能克服因不同背景而引起的冲突,使他们能很快的融合起来。而宽容的企业文化则可鼓励勇于创新的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技能去进行创新活动,哪怕他们失败。因此,营造积极开放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的协同创新有积极的影响。

第六,公司关键骨干。协同创新对人力的需求不仅包括具有关键作用的个人,还包括积极有效的团队合作。关键个人的作用远不仅是专业技术方面的因素,还包括一些领导技能、企业家精神、在团队中能够协调各部门等,尤其在新疆这个地方,退伍军人和兵团文化占主流的情况下。要说他们创业元老当首推第一位,他们无论是在权力上还是在影响上,都可以带动组织中不同程度的反应,他们在组织中威信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当然是具体项目的具体负责人,他们具体负责某一创新项目,就有相关的权利把不同创新要素有效的组合起来。另外就是技术骨干及创新相关人员,他们是创新管理的掌舵者。研究显示,关键人物能凭借自己的威信使协同创新所需要的相关要素自然的协同起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信息收集起来且能把热衷于做这样工作的人以非正式组织的形式组织起来。有效团队的合作则主要是结合各个不同的部门。创新不光有新技术的产生,还有就是结合各个不同的观点来解决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团队合作的价值也在于此。从企业创新相关实践表明,在创新过程中或者解决某些企业遇到的难题可知,小组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于个人。团队合作能综合来自相关部门的信息、人力、技术等一系列资源,同时也能促进高层的合作,是高层能达成共识及合作的主要驱动力。这些团队通常包括项目组、组织内解决问题小组、工作组及其工作单元等等。协同创新需要高绩效的合作,而这些合作需要统一规范,否则就是不作为或内耗。组建协同团队以达到协同效应需要团队任务和目标明确,有威望且有能力的团队领导,上下有效协调沟通的机制。

四、研究背景与结束语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省份,全疆基本上以中小企业为经济支柱,中小企业已成为促进地方税收增长、就业、经济发展的主角,他们对推动整个新疆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新疆经济要发展就不得不关注企业的发展,而中小企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竞争力上,都不足于让企业能发展壮大,在这种时候,提供一种策略,使得企业能做大做强就显得比较关键。参照特变电工的发展模式,我们从企业内部协同方面着手,应该可以为新疆企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刚.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M].浙江大学,2004.

第6篇:创新的关键要素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素质教育;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13-03

职业能力

本文将综合职业能力简称为职业能力。对职业能力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解,英语国家看重通过考核鉴定可确定的具体的技能和绩效;德国则强调人的能力发展过程;我国教育部门对能力的理解是“综合职业能力”。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与培训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尤其是关键能力。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对职业能力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类:从能力的组成元素上讲,职业能力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等;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可分为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如图1所示。本文按照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进行讨论。

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而获得专业能力。通常,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主要有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使用和对劳动材料的认识等等。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合理的知识结构及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是对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现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愈来愈高。其中,独立进行计划、实施和检查的能力成为对现代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很难实现的。

非专业能力概念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主要集中地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使得知识技能的半衰期急剧缩短,加速了具体职业知识技能的老化。一方面,这造成了在劳动力市场上各行业间劳动力流动和适应性问题;另一方面,造成了经济界对劳动力需求和教育界对劳动力培养之间的协调问题,即对就业能力结构发展的预测变得越来越困难,因而,教育对劳动力培养的针对性也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相对来说不易淘汰的能力需求,例如通过自觉的独立的继续学习来更新知识、适应变化的能力。

非专业能力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应对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非专业能力由于其普遍适用性而不易因科学技术进步而过时或被淘汰。非专业能力一般认为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关键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拥有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制定工作计划,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方法,对工作学习结果的评估方式等。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职业劳动者自身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重要手段。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及科学的思维模式是对方法能力的基本要求。

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具备的社会能力。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环境意识、职业道德都是它包涵的内容。社会能力不但是生存能力,还是从业者的发展能力,是现代社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和对社会的规范是对社会能力的基本要求。

关键能力是对那些与具体工作任务和专门技能或知识无关的,但对现代生产和社会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梅滕斯(D.Mertens)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我国学者姜大源对关键能力的描述是: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这种能力依然存在并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形成新的技能。如果从业者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并成为自身的基本素质,那么,当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他就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新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这种能力在从业者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能力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关系

关键能力源于基本职业能力而高于基本职业能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伸,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能力范畴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范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专业能力范畴:职业适应能力、新技术接受能力、质量意识、时间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等。

方法能力范畴:分析与综合能力、逻辑与抽象思维能力、联想与创造力、决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全局与系统思维、时间意识等,是方法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能力范畴: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积极性、主动性、成功欲、自信心、宽容度、团体工作协调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等,是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对关键能力进行了简单的归类和细化,具体如表1所示。

现代职业教育根据职业从业者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精神实质,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技能与知识教育的同时,具备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的能力。

独立制定计划可使受教育者获取对任务诊断性、预测性的能力,独立实施计划可使受教育者获取完成计划的能力,独立评估计划可使受教育者获取对计划任务总结、反馈、自我修正的能力。通过这样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什么是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的涵义,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许多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掌握几种专业技能,就是素质教育。真是这样吗?古人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生的“才艺”学习很好,但是“才艺”的学习一定要建立在道德仁义的基础上。现在企业寻找人才的时候,很多企业家无奈地感叹,不是找不到专业人才,而是找不到有素质的人才。这个素质其实就是肯尽责、肯付出、肯负责。

素质教育,绝对不是学生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也不仅仅是多掌握几种技能。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德行,在于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事态度等,面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会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去判断和应对。

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一致性

素质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素质是潜在的能力,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人们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从事职业话动,必备的主观条件是素质与能力。

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基本品质,而能力是这种基本品质的外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与我国国民素质教育是一致的。

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素质教育特别注重情商(EQ)的培养,而情商只能在后天的人际交往中养成。现代职业教育培训在广阔的社会环境(学校、企业和社会)中对学习者进行面向职业实际和社会的教育,注重人际交流能力(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群体意识、社会责任心、与人合作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的培养。这些社会能力的培养,是养成情商的重要手段。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以发展职业行动能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改革,即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形式和途径等)。其核心表现在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在职业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发掘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及科学的思维模式,培养有利于创新思维和活动的情感、意志等。这些正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具体表现。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强调“做人”和“做事”教育的结合,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职业能力培养除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外,注重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主动参与工作的意识,勇于承担工作责任,能够尽快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

职业能力是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基础,是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网络交流与信息普及,国内企业面临产业升级、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职业院校尽快满足市场和社会的这种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

[2]PD.Dr.habil.Frank buenning,Alexande Schnarr M.Sc.,Sun Yang M.Sc.,Kai Gleissner M.A.,Dr.Hans-Joachim Bar.课程开发、课堂设计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M].德国InWEnt公司,2009:8.

[3]邵雅忠.德行教学之路[EB/OL].[2010-03-06].http:///gb/chengjing/yyjz/dxjy/jy-06.htm.

[4]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10).

第7篇:创新的关键要素范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持系统;功能

中图分类号:F602.4 文献标志码:A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领域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从近年出口统计来看,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最大产业之一。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与此同时,也决定了其在全球化经济发展分工所占据的地位。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工地位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装备制造业处于产业的中间领域,具有极大的产业带动性,作为整个工业的基础和制造业的核心,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无可取代的主导作用。

1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可以制造世界领先水平的火力和水力发电机组,大型冶金、石油化工设备等等。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重大核心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我国通过不断的努力掌握了普通机械产品的生产能力,但是这些大多数都从属于低水平的加工,对于真正涉及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设备制造业、干线飞机制造业、燃气机轮制造业等等,均不具备生产能力。其次,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薄弱环节在于关键部件、数控系统和发动机。数控系统通常被认为是装备的神经系统,对于装备的先进性与前沿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我国目前在软件技术和电子元器件严重落后,这极大程度的制约了我国装备的自动化水平。第三,无数实例证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十分薄弱。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分布来看,相对大型的国有企业基本上处于老工业基地,它们通常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这一负担使得改革无法推进,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很多制造业企业根本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结构。调查结果显示:在众多接受调查的企业中,36.56%的企业采取跟随战略以适应技术创新的大潮流,接近一半的企业主要采取的是“引进吸收”的方式提升技术水平,仅有20%左右的企业依靠自主研发谋得生存。对于多数电子与通信设备和机械产品来说,超过半数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这直接导致了自主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缺少技术创新观念。传统上对于制造业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生产和销售领域,对于创新方面的职能并没有明确的认识,这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虽然“中国制造”席卷全球,但是我国的制造业却仅仅局限在制造,基本上不具备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缺失是我国制造业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第二,最近几十年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技术创新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技术创新自身不确定性高、创新周期长、资金投入高等特点,使得制造业对于技术创新往往是望而却步。第三,缺乏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技术创新支持系统。从发达国家的实例来看,它们多是将设计单位、安装企业、制造企业、研究单位和用户紧密连接在一起,来进行装备产品的生产与制造。可见,装备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要使我国装备制造业真正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必须给予他们以扶持,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得以实施,核心竞争力得到确实的提升,构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持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

2.1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持系统的构建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支持系统必须是政府主导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这批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经济机器正常运行。可见,支持系统的建立需要涉及到政府等多个部门的共同的参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确保装备制造业可以顺利的进行技术创新,确实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科学性原则。支持系统的构建是整个装备制造业后期发展的基础,因此是否选择了科学合理的构成要素和执行标准,成为影响支持系统构建科学性的重要因素。在选择过程中,必须要避免出现主观臆断的现象,不能随意的将要素选人支持系统当中。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支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系统中的各要素除存在一些自身特性之外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作用。

(2)过程性原则。系统的运行是整个支持系统是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构建系统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过程性特点。同时要注意的是,技术创新并不是一个仅仅涉及到技术问题的过程,技术是技术创新很重要的一部分,出技术之外还存在着众多相互作用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的关联方式不是一种简单的并联方式,而是相互串联的关系。也就是说,技术作为技术创新最核心的部分也不可能摆脱其他子系统而独立存在。技术创新的过程包括: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技术创新源获得、技术创新实施、技术创新产出等方面出发构建技术创新支持系统。

(3)可操作性强原则。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过分注重支持系统的理论性,而忽视了实际中的可行性问题。部分要素虽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在现实中根本无法获得,这直接导致了研究的无效性。因此,在要素选择时一定要选取能够实际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要素。在支持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要尽力避免出现数量庞大的系统要素的情况,如果系统要素的数量巨大就会造成可操作性不强的弊端,要争取做到要素的特点和重点并重,在实际中便于操作和掌握。

2.2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持系统的构建

第8篇:创新的关键要素范文

关键词:工会工作 切入点 关键点

当前,企业工会工作紧紧围绕企业工作重心,始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构思活动,工会工作的内容、载体和形式贴近生产,贴近实际,效果明显。无论是特色活动,还是基础工作;无论是劳动竞赛,还是职工技术创新,都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采取很多创新的办法,为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效、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营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企业发展。同时,企业从自身内在需求出发,强化教育引导,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形成了具有聚合力和感召力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长远发展、永葆青春的根基。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切入点,把握关键点,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突出“八个着力”,找准工会工作切入点

1、要在维权工作上着力。要切切实实代表职工的利益,努力解决好职工的困难,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重点要解决好困难职工的心理失衡问题,提高职工的素质,推进企业的发展。工作工作不能仅仅拘泥于工会自身的业务,工会工作的定位既要立足自身的职责,还要站在企业全局角度上看问题。特别要着力解决好职工的实际困难,努力做好职工的心理疏导工作。尤其是维权工作,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既要做好工会职责规定的工作,又要切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维护和巩固企业和谐稳定的大好书面。

2、要在提高职工素质上着力。职工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作风素质和岗位素质。企业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岗位培训、技术比赛、技术创新等活动,大力促进职工素质提升。要通过活动的开展,引领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奉献,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要在推进企业发展上着力。推进企业发展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造就一支能够支撑、勇于担负的主力军,要激发广大职工的活力,为企业增加人的力量。因此,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推进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4、要在创新创效上着力。创新包括思维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等,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创新,关键是要求实效。成果再多不能说明问题,关键要看能切实提高生产力的成果有多少,能够创造效益、提高劳动效率的成果有多少,这是职工技术创新的关键点,也是推动职工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效益的“准绳”。

5、要在企业文化上着力。通过一些阶段性的活动,单项性的活动,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同时要与企业实际、行业特点相结合,与主题活动、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教育相融合,形成企业自己的特色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区域性、行业性特征,这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一种文化特点,要注意融入新的理念,把企业文化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要引领高尚文化,剔除低俗文化,这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6、要在人本关怀上着力。在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企业形成了一些特殊人群,以油田为例,有低保家庭、遗属、协解人员、劳动家属等,做好这些群体的帮扶救助,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针对特殊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完善帮扶体系,健全帮扶制度,壮大帮扶实力。要在人本关怀上着力,这也是树立工会形象,提高工会威信,凸显工会地位,提升群众信任度的重要工作。

7、要在创造和谐环境上着力。和谐环境包含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工作的和谐、人与活动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老人和新人的和谐等等。要创造和谐环境,需要下大力气,做大量的工作。要创造和谐的环境,需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愿和要求,经过科学的分析,形成一个主导思路。要尊重民意,心系民意,在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然后决策。工会在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时,也一定要围绕职工群众的所思所盼。

8、要在培养学习型企业上着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能量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学习和掌握知识已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工会组织必段站在新的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学习型企业,争当学习职工”的活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带动广大职工群众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树立新观念,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做出新贡献。

二、突出“四个注重”,把握工作工会关键点

1、要注重工作和活动到基层、到班组、到岗位。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立足基层和职工,组织开展大量特色鲜明的活动,起到教育职工、凝聚职工的作用。在组织开展活动时,一定要使活动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班组、落实到岗位,使各类活动真正见效。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做无用功,浮在上面,深不下去,只注重活动形式,不注重活动实效,不起什么作用。

2、要注重激励教育、感染教育和自我教育。现在人们都觉得自己看事情很明白,要去说服他,有时难度很大。工会工作者要善于采取激励性、感染性的教育措施,让职工能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3、要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和时效化。活动不一定年年都换名堂,年年殾变形式。有些活动已经被职工认可了就要坚持下去,制定一个长效机制和方案,连续开展三年、五年,这样才能见效。特别是在技术学习、技术创新、技术评价方面更是这样。既然选对了,基层认可了,生产见效了,好的做法就坚持下来。

第9篇:创新的关键要素范文

酒店业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之一,二十多年来经历了市场的风风雨雨,与国外酒店相比,我国酒店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经济效益的来源主要是资金的投入和管理,而且目前我国对酒店的投入普遍越来越追求豪华奢侈,服务品种多样化,内部管理往往顾此失彼,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当今能源价格上涨造成酒店运营成本的大幅提高。面对酒店行业的激烈竞争,如何寻找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酒店的管理水平、想方设法降低酒店成本,成了提高酒店竞争力的热门议题。因此,企业的目光不能再仅仅局限于酒店的内部,而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将酒店的成本管理与酒店的战略相配合,将成本管理活动提高到战略层次,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在战略成本管理中,识别成本动因是关键所在,也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点。研究酒店的成本驱动因素有利于对酒店成本进行更有效地管理,突破传统狭隘的成本管理思想,而基于平衡计分卡来探讨酒店成本驱动因素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更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平衡计分卡与战略成本动因概述

(一)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平衡计分卡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实现战略指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地执行。因此,人们通常称平衡计分卡是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最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方法,实现了企业战略管理与经营管理的平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的平衡、结果指标与动因指标、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之间的平衡。

(二)战略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是指导致企业成本发生的任何因素,也就是成本驱动因素。在价值链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的基础上,企业能够确定其应采取的成本管理战略,但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还需要找出企业成本的驱动因素,将成本控制在目标之内,保证成本管理战略的有效性。战略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要求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来选择企业的规模、业务范围、经验、多样性和厂址等,它针对的是企业如何通过基础经济结构的合理安排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要求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来强化企业的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联系、工厂布局的效率性等方面的作业程序安排,为战略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效率保证。

二、现有酒店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存在的缺陷

(一)忽略对非财务因素的分析 酒店主要关注与成本有关的财务方面的因素,着重于经营成本的管理,忽略了那些与酒店成本管理具有间接关系的非财务因素。平衡计分卡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营运、创新与学习四个层面的指标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因此,基于平衡计分卡可以充分考虑到非财务因素。

(二)对员工成本意识的灌输不强 酒店一直把成本管理作为少数人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把各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广大员工对于成本管理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包含了员工的学习,基于平衡计分卡有利于提高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

(三)酒店内外部之间缺乏沟通 酒店在管理层——顾客——员工之间的协调方面做得不够到位,管理层、顾客、员工之间缺乏沟通,容易出现矛盾,而平衡计分卡具有将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结合的优势,有利于内外部动因协调。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酒店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框架构建

(一)基本思路 从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营运、创新与学习四个方面找出关键成本驱动因素,并围绕关键驱动因素明确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各个指标的定量定性分析,找出酒店成本控制的薄弱处,将酒店成本控制落到实处,从而保障酒店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基于平衡计分卡开发酒店关键成本驱动因素和关键绩效指标,将把加强成本控制作为酒店战略目标,使酒店成本控制有据可循,有效降低成本。由此可见,建立平衡计分卡的主要工作是基于酒店战略目标开发酒店关键驱动因素和关键绩效指标。通过指标体系的分析,有目标地进行酒店成本控制。这样不仅拥有了一套明确完整的、对成本控制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指标框架体系,而且能把指标分解到酒店的的各个管理部门和员工,使酒店成本得到全方位的控制。

(二)具体构建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层面。酒店的目标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财务方面的绩效指标所关注的都是酒店的利益,即“酒店是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经营绩效,是否为其创造了价值”。财务层面绩效指标可以显示酒店的经营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对改善酒店盈利做出贡献。酒店的核心部分——餐饮和客房,不仅是酒店利润来源的关键,也是酒店成本控制的主要方向。酒店可以通过提高餐饮和客房质量来获取成本竞争优势。

关键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在表1中,酒店财务层面成本驱动因素从餐饮质量和客房质量出发,并且将餐饮质量细分为设备质量和产品质量,通过关键指标的分析,如对餐厅用品的采购价、耗损率、设备的折旧额、更新频率等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酒店餐饮设备的使用情况,查看是否做到物尽其用,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善,尽量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和使用成本。而对餐饮营业额,食品成本率,材料采购价等指标的分析可以帮酒店进行餐饮产品成本的管理。客房质量的管理可以通过客房收入、客房设备采购价、客房设备耗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对表1指标的分析,对酒店餐饮设备和产品成本,客房设备和能源成本加强控制,重点改善客房部和餐饮部的质量管理。同时,酒店也要与供应商建立联系,从源头进行成本控制,以较低的价格购入质优的食材和设备,充分合理地使用材料,从而更好地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和使用成本。

(2)客户层面。客户是企业价值的来源。客户对酒店服务的满意度和酒店对其市场的占有情况也是酒店有效成本管理的重要体现。在客户方面,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客户得到认可是酒店的宗旨。在保证营业成本不上升或少量上升的前提下,增加客户数量,提高酒店的市场占有率,是降低酒店营业成本的有效途径。

指标体系构建如表2所示。酒店服务质量、酒店形象和地理位置是重要的驱动因素。服务质量不仅是争夺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而且直接影响到酒店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设定的关键指标有客户满意度、客户预定量、客户投诉率等,这些指标有助于分析酒店的服务质量是否令客户满意。客户对酒店的服务越满意,其产生的价值也会远远大于其成本,客户的满意度越高,无形中就会为酒店节约成本。因此,酒店必须加强服务质量,改善酒店的产品,提升酒店的形象。同时,酒店的形象也是至关重要的。从酒店的知名度、宣传力度去了解酒店的形象,可以帮助酒店找出哪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应着手改善,重新吸引客户。再者,酒店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被人们誉为酒店大师的美国酒店联号之父——埃尔斯沃思·斯塔特勒认为,对任何酒店来说,取得成功的三个最重要因素是地点、地点、地点,可见地理位置的选择不仅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酒店投资成本的关键因素。

(3)内部营运过程层面。早在90年代,西方酒店就开始引入普遍推行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全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TQM)是指企业中所有部门、组织、人员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所有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这一管理理念为西方国家的酒店带来了极大的效益,不仅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也大大降低了酒店的成本。

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内部运营是成本控制成效的重要保障。指标设计既要具有效性和先进性,又要保证酒店内部运营过程的合理性和流畅性。因此构建表3所示的指标体系。根据表3,内部运营过程层面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内部全面质量管理和员工参与。全面质量管理又分为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技术质量的关键指标体系有酒店设施的齐全度、完好程度、存货周转率等,功能质量的关键指标体系酒店舒适度、绿化情况、清洁达标率等,这些指标从酒店内部管理着手,有利于酒店管理成本的改善,酒店可以整合所有部门(餐饮部,客房部,采购部,财务部等),以优质的工作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及产品。除此之外,员工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员工的出勤率、平均收入,员工的满意度等指标分析可以看出员工的积极性。酒店应协调好不同部门的工作,最大可能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并使其参与酒店餐饮部门成本费用的控制,整合全体员工的力量,使员工随时注意节约酒店成本,更加迅速和高效地实现酒店各部门成本费用的控制。

(4)创新与学习层面。创新与学习是形成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与源泉,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现在许多企业面临的课题,通过学习不断引进和吸收新的管理理念,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不断培育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平衡计分卡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考虑创新和学习,因为创新和学习可以改进酒店的管理理念,使酒店学习并运用先进的管理知识进行成本控制。

指标体系构建如表4。从表4可知,创新与学习角度的成本驱动因素主要有酒店的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引进以及员工素质的提高能为酒店注入新鲜的能量。现代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曾经这么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那就是人。”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企业的命脉。酒店应着重人才管理,创造以人为中心的酒店成本管理理念。为此,酒店需要重点关注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加大人才选拔的力度,在服务及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酒店服务的现代化和管理理念的创新化。员工的学习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通过学习不断引进和吸收新的知识和资源,并结合酒店自身特点不断培育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创新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酒店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而且使酒店减少了生产要素的投入并显著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酒店员工人才密度、培训进修比例等指标是酒店是否具备新鲜活力的体现。同时,酒店也要注重其产品的创新,新颖的外观布局是吸引顾客的首要点,而特色的酒店服务才是留住顾客的关键点。

总之,平衡计分卡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关键战略指标体系的制定上,更体现在战略绩效体系的管理和应用上。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维度与非财务维度来探讨酒店成本驱动因素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更好地体现了酒店成本形成的结果。四个角度的分析实现了酒店对成本动因的综合评价,有利于酒店更好地识别其成本动因,从而获得成成本竞争优势。本文构建的战略指标体系对提高酒店的成本管理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