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精选(九篇)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

第1篇: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导的前提

任何一种教育,无不受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的成败在于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注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已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主流。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指导,首先要求老师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并且需要亲身的感受和体会,才能准确把握研究性的教学,无论在课题的组织,开题时机的把握,学习模式的选择,学习成果的评价等都要受教育观念的影响。

二、课题的组织是指导的关键

所谓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学科问题或综合性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性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它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关键所在,无论在难度、内容、背景、时间等方面都要精心设计和创造,也是教师创造性的具体体现之一。从难度值看,易了不成研究,难了研究不成。在选择或编拟课题时,要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以及实际生活的经历和阅历;要考虑三个有利于:一、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二、是否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三、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课题按来源分可分为指导性课题(来源课本)和自拟性课题;按参与人数分可分为公共课题、小组课题和个人课题;按创造的性质分可分为知识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如何编拟课题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考,一是知识性课题方面;二是应用性课题方面。

(1)、知识性课题

知识性课题是我们和学生天天接触的 ,我们有计划、有组织、精心设计、创设创造情景,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2)、应用性课题

应用性课题是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的一个亮点,它取材广泛,视野开阔,来源于学生的亲自实践活动和周围他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使学生体验和感受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寻找规律,分析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

三、开题时机的把握是指导的艺术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指标是首创性,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都属于再创造的问题,要保持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创造性,开题时机的把握则是至关重要的。要把握好时机教师要有全盘观念,全局思考,理解和把握高中阶段的本学科课程结构、内容安排、编写意图,打破年级、章节的限制,要实行开放性,不一定一经提出就要得到解决,也可以是半年、一年内解决,当然要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例如,扬辉三角形的研究,就可以是高一学生完成,甚至可以是初中学生完成,特别是古代的数学问题,正是适合学生的水平,也许现在学生知识水平已远远超过古代数学家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还可能更加合理,显然有能力研究古代的数学问题,这是一些很好的知识再创造的课题。时机的把握、氛围的形成需要全局、综合考虑,正像艺术创作,所以称之为指导艺术。对时机的把握至少要考虑四个因素:1、新颖性。要使课题具有新颖性;2、求知欲。能激发学生对课题有强烈的研究欲望;3、兴趣性。能引起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使学生乐于研究,研究于乐;4、研究的氛围。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形成,学习任务的轻重都会影响研究的氛围。如果能在四个因素最佳组合的时机开题,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个性,就能达到最佳效果。

四、研究模式的选择是指导的载体

对于科学问题的研究,你采用何种方式研究是开放的,只要你取的成果就行,有时如何研究也是未知的,还需要创新与探索。而我们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属于学习的性质,只不过学习方式的改变,侧重点不同而已,所以学生必须学习几种最基本的研究模式。对研究的模式的教学也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探索,教师进行宏观调控,因势利导,这样学生才能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研究能力;不然仍是以记忆、模仿学习为主,仍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还是走接受性学习的老路;不然就会变成挂研究性学习的牌子,走接受性学习的老路。我们的教师要通过不同的研究模式,以相应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所以称研究模式为指导的载体。至于选择何种研究模式,要根据课题的性质、特点,学生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选择适当的研究模式,以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例如:在《研究绝对值方程、不等式解法》时,不给任何限制,全开放,只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数学原理即可,如果又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更好。以论文的形式反映你的研究成果,你认为能把研究的成果说清楚,又能让同学看得懂即可,同时向学生提供《中学生数学》中的学生论文的范文,不要怕学生写的不好,关键是让学生跨出这一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学成。在选择研究模式时,当然要考虑你的问题的侧重面。

五、研究成果的评价是指导的导向

人类从事任何活动无不受价值取向的影响,所以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因

此,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是起着导向的作用,这是无可置疑。如何能客观地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我们的培养目的,这已在《新大纲》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在某些杂志上看到的研究性学习的课例中,还是类似解题教学或开放题的教学,或是研究过程的某一片段,还是重成果、重拔尖,没有很好的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缺乏个性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与科学研究的成果是有明显的不同,科学的研究成果重在成果的社会价值,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重在个人价值(即学生个人的教育价值)。研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与接受性学习的教育价值也是有明显的区别,对于个性的培养是接受性学习所不可代替的,其他是侧重面不同而已,研究性学习的五大特点,创造性、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也就说明了研究性学习在这方面的优越性。从而也确定了它是重过程,轻结果,在过程中得到体会和感受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至于以上考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1)、教育价值评价

从教育价值来看,判断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看学生所受教育的程度和受教育的广度(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如何,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接受性学习难以替代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只要你课题选好、开题导好、研究过程中指导好、学生能积极投入,对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意义是无可置疑的,差别只在于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自主发展,这也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的教育特点。至于论文的发表,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是不能对全体学生的要求,这因为能发表学生论文的刊物也很有限,即使再好的论文也不能让全体学生发表,但可以组织编写班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论文集,以提高学生论文的写作能力,这也很好。对论文的发表,研究成果的应用是我们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但不能作为对全体学生的评价标准。

(2)、研究方向评价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要求我们不要给学生有不必要的限制,要给出问题空间的开放性,研究过程的实践性和探索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研究的评价只在于研究方向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环节都可以根据科学家研究规律进行评价,来实现方向性指导。美国著名的哲学家P费耶阿本德认为,不阻碍科学进步的唯一原理是:怎么都行。只要你采用相应的办法达到你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就行,办法只不过是达到目的手段,它是为一定认识任务服务的,所以我们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时,不要有太多的“应该这样,不应该这样。”的指导,只要他采用的办法能达到目的就行,一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会、去感受,使学生学会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研究性学习指导是我们教师研究教学的新课题,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实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使素质教育向更高层次推进,使《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学科教育中得以落实。

第2篇: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体育教学 特征 应用

一、前言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懂得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教育界是培育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地位。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的人才基础。因此,对教育进行改革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一种以提高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经渗透于学习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它指的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中的体现。“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就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三、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体育教学需要研究

研究性学习可能充分发挥学习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习可以更好地利用和发挥主体性和参与性,不但获得了体育的知识,增强了体质,而且获得了体育的方法,有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此外,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通过实践增强研究和创新意识,体育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通过实践进行的,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就非常适合于进行研究,体育是需要研究的。

﹙2﹚体育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自主性

以往体育教学中,学习只能根据教师的要求被动地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就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和老师共同探索,对于发挥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非常有益。

2、开放性

体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教学。首先,在空间上,它是在一个开放的场地进行的;第二,学生所处的位置是动态的;第三,学生在体育课中扮演多种角色:队员、教练员、裁判员、记录员、记时员等。在这些角色中,学生可以获得多种体验和知识,这也是在其他教学所不可能获得的。

3、过程性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局限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就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一些虽然先天身体素质差,但是对体育很感兴趣的同学参与体育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喜欢体育但是讨厌上体育课,甚至转而讨厌体育。这对体育教学来说,损失是惨重的,教训也是深刻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结果,但更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育的感受和体验,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更侧重参与过程评价。也就是说,学生的研究过程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这无形中给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以极大的鼓舞。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呢?体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六步骤:

⑴确定课题,确定目标。教师必须事先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技能水平,不能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同进要征求学生的意见,选择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课程进行研究,这是实施的关键。选题好坏,直接影响到实施效果。好的选题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影响。坏的选题不但会导致一次研究性学习的失败,而且影响学生对体育研究性学习和体育学习兴趣。

⑵小级独立分析和研究,教师指导,帮助。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推举出组长、记录员、总结发言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举的课程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组长要领导组员制定研究方案,并不断地鼓励组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记录员要认真将每一位组员的发言记录下来。

⑶形成研究报告,小组和个人总结。研究报告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个人进行总结,小组进行总结。

⑷结果展示,组间交流。组间交流可以促进课程研究。其他组的研究成果可能对本组的研究是一种启发,可以取长补短,从而使研究更加深入,提高研究的质量。

⑸评定成绩,总结整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小组根据讨论和组间交流的资料进行总结,确定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整理成有条理的了言稿,为总结发言人在全班汇报时提供素材。

⑹汇报结果。在前面四步结束之后,应该说整个研究过程已经结束,但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其他组的成果,可以组织一次汇报会,可以在同一堂课进行,也可以在下次课开始时进行,这样可以起到复习的效果。

﹙3﹚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⑴同学的学习过程要从接受性向主动性转变。接受性学习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间接的,它以重复为特征,再现人类已取得的经验,不导致新经验和新知识的获得;而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学生个体创造体能的充分挖掘和个体的张扬,获得的是直接的经验,让学生接近生活,关注周边的现实世界,增强学生获得知识的欲望。

⑵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的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但这并不说明教师可以放弃传统的传授教学方式,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些需要向学生说明的问题还是要通过讲解的方式进行,否则就将陷入一个极端的误区,对于体育教学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⑶研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作用的削弱,而更多地意味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组织和指导,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从更高的层次上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在知识结构上不断优化,开阔视野,成为复合型的新一代教师。

第3篇: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性

1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第4篇: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TRIZ理论;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培养模式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在我国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过程中,离不开技术创新人才的支持,教育部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硭担创新教育应是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近年来被关注的研究课题,将创新理论TRIZ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构建了一个基于TRIZ理论,依托研究性学习,多层次递进的创新教育模式,是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积极的尝试。

1 创新教育与研究性学习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创新型国家代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要把教育的关注点放在批判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同时也要关注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大学相继开设了一系列专门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是在一种开放式的工作室进行,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互动式教学,进行采取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也有很多工具供学生使用,学生可以动手,实验、探究、设计制作。几乎所有大学都设立了创新中心,以指导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这些都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过程。

我国在创新教育方面相对比较薄弱,从认知习惯上看,我国的教育比较重视知识在量上的积累,注意对知识本身的拥有,对创新能力关注不足。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创新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就提出加强研究性学习,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探究性与创造性是有因果关系的,没有探究性就没有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是国际教育比较推崇的一种教育策略,从广义的理解是探究问题的学习,从狭义的理解是以问题或专题为知识载体,设计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 TRIZ理论概述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于1946开始创立,是在分析了250多万份高水平发明专利的基础上,揭示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所遵循的规律,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是一个由解决技术难题,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20世纪90年代,TRIZ流传到西方,受到极大重视和迅速发展。如今TRIZ已经发展成为一套成熟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它以其独特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及高效的创新成果享誉全世界。

TRIZ理论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它使创新过程变得有律可循、有术可依,大大提高创新效率。TRIZ作为高效的创新方法,在学校的推广,无疑对培养大批创新性人才有着积极的影响。

3 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TRIZ理论能帮助实践者准确定义问题,并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两者的融合会产生良好的创新教育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依托研究性学习,构建一个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1 依托必修课程,自下而上培养创新性人格

TRIZ是技术创新理论,完全可以融入到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中,以课程为载体,让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切入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的同时,学到创新方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 依托拓展课程,培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

在必修课程中融入TRIZ理论,是以该课程为主,在相关的内容上适当地介绍创新原理,这种融入是零星和分立的,给学生一些感性认识,让他们知道创新是有方法的,并了解到一些具体的创新原理,而要系统地学习TRIZ理论,需要通过专门的课程,如开设TRIZ理论的选修课。将TRIZ理论课程化,确定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TRIZ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选修课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得到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作为课程的考核依据。

3.3 依托研究室,自上而下提高创新能力

依托研究室,以项目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为抓手,让学生接受TRIZ的实践训练。由老师给出课题(将老师进行的研究工作中的部分“问题”)让学生以项目式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参与,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应用TRIZ理论促使问题得到解决。项目式研究性学习课题也可来自学生所学的各类课程,还可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进行,并延伸到毕业设计中。这种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实践丰富了学生的多方面的体验,给学生提供发挥他们创新潜力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

综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可从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实践等多方面切入。在现有的必修课程中渗透TRIZ,并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营造创新校园文化氛围,这是对全体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拓展(选修)课的形式介绍创新理论,这使有兴趣学生可系统地学习创新方法,再以项目式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构建了一个基于TRIZ的全方位覆盖,多层次递进,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始终的创新教育模式。

4 结语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把TRIZ理论渗透到必修课中,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让学生不断地接受TRIZ创新方法训练,依托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多种形式的TRIZ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螺旋式TRIZ创新教育。这样以课程作为一个载体,研究室作为一个平台,研究性学习为一条主线,形成基于TRIZ理论的一个动态、开放式的创新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Z].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殷华方.试论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1).

[3]王发棠,韩小惠,卢琦.国外创新教育的开展及对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4).

[4]江帆,王春,王一军等.基于TRIZ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科技信息,2009(16).

第5篇: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优势和要求

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进行改革,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的要求,研究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被寄予厚望。经过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以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和自主性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出现,为解决传统研究性学习难于解决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比较典型的有两种。一种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2]”。显然,它可以渗透于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或者以某种专题的形式展开实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作为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讲,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3]”。无论是一种课程形态还是一种学习方式,关键都是要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基于计算机网络研究性学习,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其基本含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处理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分析研究任务,自主地开展探究与小组合作,并在网上、交流、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这一方式旨在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技术支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的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处理能力。由此也可看出计算机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并非要取代传统模式的研究性学习,而是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的丰富。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网络连接的是巨大的知识与信息的资源库,能为学习者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计算机智能化、交互性强的特点,使学习者可以控制和改变信息组织过程,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网上丰富的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能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充分条件。

(一)网络环境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在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选题、论证课题还是实施研究等阶段,信息资料的获取都是非常重要的。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具有无损使用、无损分享、不可分割、积累性、公平性等特征,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论证课题、实施研究等提供了大量关于自然、社会、生活和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资料。随着情境问题的产生和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习者需要进一步获得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还十分陌生。为了尽快地解决问题,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地获得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计算机网络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更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全人类智慧的联网。这种变化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信息资料和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以科普知识为例,目前国内外有许多优秀的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博览、背景科普之窗、苏州科普之窗等。这些网上的虚拟博物馆,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人文社科等等各个学科,使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搜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学习效率。计算机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是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不可或缺的载体。

(二)网络环境为研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能参与师生互动,尽管班级之间会有交流,但在一个课堂上,只有不到10%的交流机会[4]。基于网络的学习形式的出现,能够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参考。网络的数字、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能为师生的平等互动提供良好的交互界面,如即时聊天工具OICQ、MSN等,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教师与学生在线或非在线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然的学习、互动场所。教师可通过电子邮件、BBS对学生进行指导、讨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足不出户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依据信息展开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平等地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通过Blog展示成果等等,大大丰富了学习的内涵,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更多的学习者共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增强合作意识。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已经习惯了独自面对问题,少有交流。应试教育的阴影把给学生投进了残酷的竞争,学习者之间互相对立,一方的成功是建立在另一方的失败之上,因此造成的心理压力较大,而时代精神也需要人才的合作意识。网上协作的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有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等[5]。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借助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渠道及时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使学习效果最佳化。这样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可以展望在未来社会,以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与独立自主为前提的学习共同体,将有可能取代班级授课制和传统课堂教学而成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三)网络环境为研究性学习创设了仿真模拟环境与虚拟模拟环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计算机及网络环境能够创设仿真模拟环境与虚拟模拟环境,通过创设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逼真的情景效果,拓宽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把与学校教育隔离的现实问题搬进课堂。如:当我们遇到无法重现或过于危险的实验而又必须向学生演示时,模拟型课件是最好的帮手。网络、多媒体技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大量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习变得不再单调乏味,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如布鲁纳的设想:如果找到合适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任何知识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学生。

(四)网络环境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既有有形的成果,也有无形的成果。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成果表达方式。有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使得学生在选择成果展示方式上又多了一种选择。网络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技术支持,学生可通过Web网页技术、Flas、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制作、Excel电子图表、E-mail电子邮件、BBS论坛、实时聊天、News新闻组、视频交流等,以多种媒介方式表达、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通过网络提供的展示平台,将学生的成果予以展示,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就感、自豪感的体验。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充分肯定和鼓励,而且也是对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认可。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在实施研究性的学习时,网络环境应该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与探讨。

(一)对教育者的挑战和要求

网络时代的到来,也给教育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教育者外界工作环境到内在的教育观念,从教师的专业地位到教师工作方式等,几乎全方位提出了新的要求,甚至是挑战。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必须终身学习,适应时代要求,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利用网络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计算机网络意识与观念还比较落后。有的家长和教师甚至不会使用计算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不会上网。很多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甚至不如学生,因而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时显得束手无策、力不从心。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由于其提供与享有的不平等性与不对称性,将会进一步加大教育者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知识经济来临的今天,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实生活内涵,提升生活品质,才是生存和发展之道。

(二)对学习者的挑战

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但也良莠不齐,致使学习者不知道哪些是自己所需的,应怎样整理自己所需的,甚至出现“网络迷航”的状况。据调查,我国有60.7%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有34.1%是找朋友、聊天,有29.2%是关注影视文艺动态,有27.5%是看新闻,24.3%是发送电子邮件;而美国一家电视广播公司的调查显示,美国67%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获取信息,48%是利用它开展研究和从事创造性活动,46%是下载网上有关资料当作学习资料[6]。从美、中两国的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学生上网学习的意识还很淡薄,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把上网查资料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而只是把互联网看成是一种休闲娱乐的工具。解决这种现象的根本策略在于培养正确的网络意识,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搜集、选择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项亟需培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392.

[2][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35.

[4]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263.

第6篇: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网站以及网上课堂的不断普及和完善,给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使整个教育环境快速的发生变革。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目前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建设上,有重复建设、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低水平开发、偏重素材开发、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在应用上,偏重于教材的补充扩展,教学资料的堆砌,较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较少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和信息的反馈。这导致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益降低,基至背离网络教学的初衷。

本文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角度出发,探讨以专题学习网站为技术平台,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网络化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途径。要点如下:

1、 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网络教育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意义。

2、论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的教育研究实践,探索建设“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原则规范、应用“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模式,寻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WWw.133229.COm

3、反思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研究的实施过程,整理出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几个关键步骤:选题、前期调查与分析、专题内容设计和系统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开发的技术与工具。

4、反思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研究的实施过程,通过对“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丰富的案例进行分析、反思、归纳、总结,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探索出以“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为平台,课堂内教学、课堂外活动、课堂内外结合的三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第1章 前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丰富人们生活,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到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中。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网站以及网上课堂的不断普及和完善,给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使整个教育环境快速的发生变革。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目前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建设上,有重复建设、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低水平开发、偏重素材开发、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在应用上,偏重于教材的补充扩展,教学资料的堆砌,较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较少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和信息的反馈。这导致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益降低,基至背离网络教学的初衷。

本文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角度出发,探索以专题学习网站为技术平台,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网络化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途径。

1.1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的提出

1.1.1专题学习网站提出的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但是我国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情况却令人堪忧,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而美国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做研究工作和创造性的工作。难道我们从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中抽出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辟建了校园网,却只是让学生知道上网就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收发e-mail吗?显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与网络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我国的中小学生网络学习状况之所以这样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网站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怎样的信息与服务。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网络教育呈现以下特点,网络学校只是沿袭了传统课堂教育的基本模式,网络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义,授课的形式由在同一教室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在不同地方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授课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丝毫没有改变,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优良特色,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网络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大力加强网络的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学校网站是计算机辅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无边界性,使学校的教学半径能够迅速延伸到几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得以迅速提高;它的易接触性,使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面向大众的终身教育有可能真正实现;它的无时限性,使得教学的组织可以更加灵活,人们的学习方式更加自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教学。这一切对于整个的教育领域,从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到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很多,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极积参与到网络教育模式的研究中。2002年4月,中央电教馆《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2],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项课题。成都十二中接到此课题立项任务之时,也是学校《创新教学设计与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成果之时。寻找一条如何将研究更为有效深入地继续下去,如何将已有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途径,成为课题组亟待解决的问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将研究方式多样化、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好途径。学校申报成立了《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组,选择“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同时还考虑到了网站的可续持发展性、网站的辐射性、综合性。江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21],一个民族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进行的。“创新教育”仍是教育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使得网站具有了可持继发展性。由于创新教育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和教育活动,这又使得网站具有了辐射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作为课题主研人员,本文作者全程参与了组织、策划、管理、研究工作。经过近四年的实践研究,该课题已经结题,本文作者代表学校课题组参加了四川电教馆和中央电教馆的课题评审答辩。本文就是作者在此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反复的实践、反思、总结,而撰写成的。

1.1.2专题学习网站研究的意义

专题学习网站是围绕与某门课程或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学习专题而展开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5]。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专题探索-网站开发”的学与教的实践,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专题学习网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新型形式,它既充分发挥了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等优势,也不同于针对某一知识的课件,或某一门课程的网上教材,更不同于一个学科的专业网站。专题学习网站选择某一有意义的学习专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收集与专题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像、视频资料信息,扩充学习资源库,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本专题相关知识点,甚至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形成专题学习网站。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作,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者和探究者,学习过程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认知工具,进行发现、探索的过程。

1、学校专题学习网站能体现各个学校的教学特色。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建立自己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网站的超时空特性,不仅能让本地区内的人们更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你们的学校。

2、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它集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这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投入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力上达成平等,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不会再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3、学校专题学习网站能提供教学互动的全新方式。学校专题学习网站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它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制约。它可以使各个省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学校同处一室,共同讨论,共同共享。地理上的界限在这里模糊和消失了,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真正没有围墙的学校。

4、学校专题学习网站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认知世界有诸多方式。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生寻觅不同的教育方式,各取所需。学校专题学习网站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自己的途径,按自己的速度接受教育与学习,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最佳的教育机会,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植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5、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极佳的教学研究室。学校专题学习网站与教育类专门网站的有效链接,给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各科素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提高效率。

1.2 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1、解决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专题学习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网站建设原则的确定、网站专题内容的选取、网站设计规范的确定、网站框架的搭建等方面的问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与其它网站建设的原则既有一些相似之处又有许多的不同,这些原则的确定是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正确规范的保障。专题学习网站主题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该网站的实用性、影响力、可持续发展性,决定了网站的生命力。而网页设计的规范、风格、框架结构决定了网站应用的效率、决定了网站的吸引力。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解决的。

2、探索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的模式

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通过研究,寻找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现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网络化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寻找师生的创新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全方位互动学习的方法途径。

3、如何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现创新教育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成都十二中在1999年参与了中央教科所的课题《创新教学设计与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研究》,并成立了课题组,由学校领导和教科室老师带领一批骨干教师在语、数、外几门学科中进行实验性研究,到2001年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课题研究要深入下去,需要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课题组需要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能调动教师积极性、推动所有学科进行创新教育深入研究的崭新的技术环境作支撑。课题研究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成果的应用,有许多课题因为没有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应用,而使得研究失去了意义。《创新教学设计与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要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应用,才能体现研究的价值。而成果的应用需要兼容性强的技术平台作支撑,才能及时、准确、高效地将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期望在“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得以实现。

4、资源共享

在信息资源无限丰富的今天,资源共享是每一个资源使用者的义务。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期望借助于“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1.3 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的方法和预期成果

1.3.1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以高初中学生及教师为主要对象,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应用性、开发性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评价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

1.3.2 研究的预期成果

1、建立“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并全面地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2、确立《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建设的基本原则、设计的规范、基本结构。

3、 确定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的基本途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应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 探索出课堂教学实现了哪些方位的突破,教与学实现了哪些方面的转变。

1.4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

1.4.1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10]。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基于主题(项目)的网络学习模式,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升华和延伸,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指定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借助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通过自身的学习探究活动和与其他学习者或帮助者的协作努力,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达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它既能体现专题学习网站综合学习课题的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创新精神、信息素养能力。

1.4.2研究的指导思想

(一)课题的研究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选题新颖独到;课题研究的内容、学习方式以面向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课题研究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在网站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并注重教学应用效果的研究。

(二)为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专题性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和工具,把网站资源作为学习的对象,供学生浏览、查询、下载、评议、分析、交流、讨论之用。

(三)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成果、共享的平台;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研究成果,提供表达的平台;提供给其他教师共享的平台;为家校沟通、交流、学习提供平台。

(四)收集教育类、学科类著名网址,并实现直接超级联接,有序有效开阔学生视野和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

第2章 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研究的实施过程

2.1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是中央电馆“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下的子课题。课题研究分为两个大部分,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研究和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研究。在研究中,以建构主义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与元认知理论作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学科知识学习为载体,以专题学习网站为平台和工具,以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借助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通过自身的学习探究活动,与其他学习者或帮助者的协作努力,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能力。通过教师自觉的、系统性的、习惯性的应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的创新教学行为,有效的对学生产生创新教育的整体效应。

2.2课题中几个关键词的厘定

专题学习网站 在网络环境下,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与专题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工具,围绕某一专题而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学习活动的一个数字化学习系统。[3]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很宽泛,而在本课题中,主要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实施的教育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基本构成部分,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做着“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23]的工作。传统的教学往往压抑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把对创新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创新教育研究的目的,也是“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具体内容。

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 是一个网站,具有网站的基本性能,为教育科研方式多样化、研究成果共享化提供一个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资源、研究成果共享化的平台;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为课题研究成员的交互合作、资源共享、成果推广应用提供一个平台。

2.3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应遵循它特有的一些基本原则。在网站建设之初确定了它的建设原则,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修改,最终形成了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基本原则。

(1)专题性原则:网站的设计应围绕某一特定专题而展开,专题的创意与设计要进行科学的选题,主题突出、立意明确、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新颖独到、富有创造力,符合教学设计理论,符合信息时代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特点。

(2)交互性原则:专题学习网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反馈。表现的知识应该是可操纵的,而不仅仅是文字的电子搬家。

(3)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网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不需要大量的预备技能;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

(4)创新能力培养原则:知识创新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专题学习网站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以便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信息文化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5)科学性原则:专题学习网站中所要表达的知识要具有科学性,措辞要准确,行文要流畅,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6)协作性原则:协作学习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而网络为协作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因此,专题学习网站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和网络空间。

(7)应用性原则:专题开发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学校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并注重教学应用效果研究。

2.4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包括选题、前期调查与分析、专题内容设计和系统设计几个步骤[4]。

2.4.1专题学习网站的选题

选题是网站设计的关键,主题的选择要体现专题的特点,可以涉及与中小学生学习有关的学科知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专题学习网站不同于网络课程,课程在内容上有系统性、完整性、教学性,而专题内容相对具体,更加针对一项具体的知识内容,因此在选题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教育性:专题是为教学服务的,要符合学习对象的特点,选题内容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突出学习中的重点,注意启发,促进思维,培养能力。

(2)科学性:选题内容正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扩展资源内容健康、合情合理,突出专题特征。

(3)整合性:选题要在专题范围内自成体系,各相关知识点要围绕专题设立,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允许在该专题涉及的范围内含盖相关学科,体现了学科的整合。

江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进行的。“创新教育”是教育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使得网站既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可持继发展性,由于创新教育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和教育活动,这又使得网站具有了辐射面广、整合性强的特点。因此,选择“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符合以上原则。

2.4.2前期调查与分析

在网站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以问卷方式进行了前期调查研究。

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调查目的在于确定 “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功能定位与内容版块。

调查对象是: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各学科教研组长、高特级教师,省、市电教馆及省内部分大学的教育技术专家,共120人。

2.调查内容。问卷设计过程中,采用多种策略对变量进行处理。为了排除干扰,在问卷中首先对被调查者的身份、背景进行鉴别,如判断被调查者是否参与“创新教育与中学生能力发展”课题研究或是否了解创新教育研究的相关知识,是否具有创新教学设计的经验,对创新教学设计的熟悉程度等。接着对被调查者是否进行过或参与过网络教学设计进行鉴别。如果这些项目达不到要求,被视为无效问卷。问卷的主要部分是对网站功能定位和内容版块的调查。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保证问卷中的项目正确无误、无歧义,专门组织了问卷的试测,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有关项目和问题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3.调查结果与分析。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6份,去除无效问卷4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为96.6%。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支持率

调查项目

支持率

创新教育专网站建设的必要性

98%

网站的功能定位

专题学习性

88%

专题资源性

97%

专题交流协作性

92%

专题成果展示性

93%

在线评价性

88%

其它

4.6%

网站建设参与人员

学科骨干教师

90%

创新教育研究专家

89%

专业技术人员

100%

在校学生

76%

其它

5.6%

网站使用对象

在校学生

100%

学科教师

92%

教育专家

89%

学生家长

78%

其它

6.7%

第7篇: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

【关键词】创新实践平台 课题研究 转化教学模式

几年来,我校持续加大基础实验室建设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逐步形成从基本技能培养到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人为本,实行自主开放式教学,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实验课网络选课、预约,刷卡上课等人性化教学模式,大大增强了学员自主意识,体现了学员主体地位,使大学基础实验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1 教学改革思路的新探索

随着基础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教学手段出现多样化和特色化。为确实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实施实验课教学,突出教学效果,在各高校蔚然成风。从单一模式实验设置到分级复合模式实验设置、从灌输式教学到自主开放式教学、从完成基本实验到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从实物实验到虚拟仿真实验、从实验课计划性安排到学生自由选择、预约实验项目、从师生仅在课堂交流到实验网络互动学习等等,实验课教学出现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到扩展,方法更加灵活而有效。

如果说传统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抱着走,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现行教学模式是自主式、引着走,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性,在教师辅导下完成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主动性。从形式上看,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学习方式多样。学习内容从基础实验到综合、设计性实验,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教学体系的优化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但新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不论是基础实验还是综合、设计性实验,不论是实物实验还是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始终都是在内容详尽的实验教材指导下的实践活动,设计性实验虽然“摒弃”了实验步骤,但仍然摆脱不了由于现有实验设备决定了的既定的设计思路和为达到实验目标而早已确定了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活动仍然不能越雷池一步,“照方抓药”式学习的根本机理没有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被禁锢而丧失了发展的空间和启迪、实施的条件,研究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因此,新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基本实验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这是实验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但绝对不是实验教学最终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为目标。不论是基础实验教学还是专业实验教学,都存在着深入研究与创新应用的空间,只要创造合适的环境与条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就一定能够走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实践与创新相结合、应用与发展相结合的理想轨道。我校物理实验室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创建独立的研究与创新实践环境和条件,有效地推动实验教学工作的特色发展。

2 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

构建创新实践平台是我校物理实验教学的新思路、新构想和新举措。是实验教学向课题型、研究型、创新型发展的有益尝试。根据学员认知发展规律,在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具备一定实验技能后,学员突破常规思维定势、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强烈地表现出来。创新实践平台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为学员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发挥和挖掘自身智慧和潜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1“硬件”构架

(1)课题型教学是推进实验课从书本模式走向研究模式的关键步骤

针对大学低年级学员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课题设置以简单、具体、难度适中为原则;课题研究方向以紧密联系实验教学实际、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难题为主线;课题的设计思想应朝着“未知领域”和创新、应用方面发展。众所周知,未知蕴藏着神秘,而神秘充满着吸引力。学员在实验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难题,一般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和巧妙的解决办法。就此以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是教与学双赢的教改发展思路。学员对课题研究的“背景”知识比较了解,对课题研究所达到的目标及解决的问题实质十分清楚,研究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由此激发学员高昂的公关、实践、创新的欲望,引导学员无穷的奇思妙想,发散思维得到训练,聪明才智得到尽情的发挥。

(2)有效的辅导推动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每项研究课题都出自具体实验教学中,一般由任课教员提出同时负责该课题的研究辅导工作,由此确保研究工作如期完成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学员与任课教员一对一的沟通、共同钻研,推动课题研究深入发展,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不仅提高了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对教员的科研水平也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使实验室的教学与改革、研究与创新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3)开放实验室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

参加实验课题研究的学员,在与辅导教员联系后,可随时进入实验室,针对实验装置,熟悉实验过程,研究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设计最佳方案。实验室为学员提供实验设备、制作工具、耗材等,学员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课题的构思、制作、改进、组装、调试、修改、完善等研究过程,使问题的研究解决达到最佳效果。

2.2“软件”构架

(1)实验室开展课题型教学模式的尝试,受到教学组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课题研究工作由实验室牵头,课题组组织实施,负责研究课题的组织、提出、讨论、下达、辅导教员安排、课题研究中期检查、成果质量把关、筛选、论文初审等一系列工作。

(2)课题研究以自主形式进行,研究过程由学员在课余时间完成。学员在选定研究课题后,在辅导教员的指点和帮助下,自行查询相关资料、规划设计研究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自行研究确定装置结构和材料组织,自主进行实验、改进、完善等实际研究工作,并完成研究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3)在实验课程结束前,课题组将组织学员课题研究成果答辩。由实验室及教研室专家教授组成评审组,并邀请教学主管部门领导一并参加成果答辩评审工作。获得良好以上成绩学员可免试实验课笔试考核,其课程总成绩应在良好以上。获得优秀成绩的研究成果将推荐参加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学“励剑杯科技周”活动。

3 实现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化

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使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转化为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实验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实质性突破,学员完全摆脱实验教材讲义的束缚而走上自主研究、自主实践、自行完善的新型实验学习轨道。实验教学由实验课堂拓展为“课堂+课外”,学习方法由课堂灌输、教材指导型转变为研究+实践+创新型,实验结果评价由与已知结果对比型转变为对未知领域探索+应用+答辩型。学员的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工作相似,学员的思维发展和实践活动富有开创性与挑战性。实验教学模式向着研究探索型转化,必将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科技人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晔,王斌科,付振堂.PBL使学习发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J].教育经济研究,2008,(11):75-76.

第8篇: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本上是由学校的竞赛团队或兴趣小组组成,小组中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完成课题的解决过程和评价过程。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相互评价,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学会欣赏他人,懂得自我改进和提高。研究性评价应体现两个精神:全面性和激励性。1.全面性。研究性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小组成员,也可以是兴趣小组整体;评价的形式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互评为辅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是个人对小组、对集体的评价相结合等;评价的内容就可以多样化了,个人自评可以谈谈活动的收获和感受,对研究项目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反思,找出自身的不足;小组评价可以选派组长对活动经过、研究细节、研究结果给予陈述;教师评价可针对学生学生研究中的态度、方式、过程等加以评述,促进学生在研习过程中的提高。2.激励性。研究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发现自我,实现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活动中鼓励学生勇敢想象,大胆发挥,提出新的论题和看法,认真对待学生的研究成果,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和创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奋发学习的斗志,又能了解自己的优点,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心,欣赏学生的智慧、特长和个性,激发学生勇于进取、不断探索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气氛。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在竞赛过程中引入新型学习模式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种脱离教材束缚,解放学生自我意识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模式,它从根本上摆脱了书本知识为纲,教师为中心,全程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赛推陈的是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立体的、活动的、研究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围绕所选课题进行探讨求知、实践交流和研究合作的学习过程,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开放性。科技创新大赛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全面开放的实践过程。从参赛的选题上,到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都远远的离开单一学科的限制;从课题的选择上可以就某一个科技项目的单一因素展开研究,也可以对一个事物的一系列变化进行探究;从竞赛的形式上,研究性学习走出课堂的45分钟教学模式,让学生转向生活,利用图书馆、网络、实验和实践,最大限度地获取一手资料,收集相关科学知识;同样在课题的解析上,竞赛的结论不是唯一的,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研究办法去得出自己的结果,不去追求答案的标准统一。这种开放性的研究模式,有助于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大赛,建立自己科学的思维品质。2.主体性。科技创新大赛自始至终都体现着学生研究课题的主体地位。从课题的选择、计划的制定、资料的搜集、过程的实施等,学生都全程参与,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的内在动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不能代替学生去研究,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3.探究性。科技创新大赛关注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即研究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的拓展、方法的实施、资料的归纳和经验的总结等。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学会获取资料,提炼观点,形成结论。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结语

第9篇: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范文

(一)理论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3月)1.确立研究主题,组织学习讨论2.制定、论证实验方案

(二)实验研究阶段(2008年3月~2009年3月)1.第一阶段:(2008年3月~2008年5月)⑴分解课题、开展研究活动;⑵加强课题规范化管理;⑶阶段性调测评估。2.第二阶段:(2008年6月~2009年2月)为重点实证研究期,在上述研究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方案,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开展深入研究。3.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完成实验中期报告,并予以必要层次鉴定,形成中期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1月)1.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2.总结经验、成果鉴定及推广3.撰写结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过程

(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1.激发学生养成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愿望由于学生自身存在的影响因素,所以举行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宣传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了激发学生对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重视,特在五月底召开了以“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认识到目前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以及重要性。2.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引起家长的重视在习惯的养成中,特别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家庭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催化剂。我们觉得与家长达成共识,和家长一起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习惯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3.通过课堂教学,培养习惯自主创新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二)指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法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奠定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础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前提。2.指导学生制定自主创新的学习计划我校全体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制定,低年级以自主识字、读书为重点。中、高年级以自主阅读和写作为重点,每位学生都制定出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有了努力的目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2)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学习;(3)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4)指导学生自我调控学习。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品质1.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着力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动脑、动嘴、动笔。2.灵活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培养学习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的基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生动地、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以大纲为准则,以教材为依据,以教案为本,主观地拟定问题,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质疑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时间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3.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1)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2)抓好听评课工作。我们根据课题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听评课计划主要分以下三轮进行:①上好引领课;②搞好普听课;③组织好加强课。

三、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