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养殖总结范文

水产养殖总结精选(九篇)

水产养殖总结

第1篇:水产养殖总结范文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产养殖技术;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8.039

1研究水产养殖行业的现实意义

1.1水产养殖行业的经济价值

水产养殖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水产品产量占世界总量近40%。据2016 年y计,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达814万吨,进出口总额为293亿美元。其中,出口量406万吨、出口额203亿美元,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706.8亿美元)的28.77%;进口量408.13万吨、进口额89.8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4.66%和2.22%。贸易顺差113.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62亿美元。水产品国际贸易由降转升,全年水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300亿美元;渔民人均纯收入将达1.69万元,同比增长8.3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养捕产量比例达到75∶25,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逐年提高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900万吨。

1.2水产养殖行业的社会价值

2016年,全世界人均年水产品消费量达到20.5公斤,2006年全球人均消费量17.6公斤,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的富裕,预计2030年,如果人均消费量维持不变的话,养殖产量需增长5000万吨。水产养殖使得市场上的水产品增多,人们餐桌上的菜肴更加丰富,水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增长蛋白质摄入,对人体健康有益。它在支持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减少城镇迁移,创造就业机会及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水产养殖的现状

水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中增长速度最快、效益收入最好、创造外汇最多的产业,带动了渔业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致富。自1985年中央五号文件将“以养为主”确立为渔业发展方针以来,水产养殖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中的重要部分,是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如今我国渔业发展的重心从“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转移,促使渔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水产养殖业超过捕捞业的国家。养殖、捕捞、加工是水产业的三大支柱,水产养殖业发展不仅为国内提供了品种多样、数量充足的水产品,而且水产养殖品进出口贸易额占了农业出口的20%,出口创汇额在农业各产业中排第一位。我国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多达50种,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生态养殖等发展迅速,混养模式和大水面养殖上升势头迅猛。海水养殖由传统的贝藻类,向虾、贝、鱼、藻和海珍品全面发展;淡水养殖也由“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传统格局转变,罗非鱼、河蟹等特优水产品已形成规模。

3 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导致水产养殖品食用不安全

水环境的污染有多方面因素,主要源于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我国1200条河流中,850条江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富营养化问题。大量生物死亡,而重金属、农残、药残等有毒有害的物质通过水产养殖品进入人体,导致人体中毒,严重危及身体健康。

3.2养殖中药物滥用,水产养殖品药物残留超标

多品种,高密度,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加剧了养殖产品的疾病发生。为了减少损失,加大用药、过量用药、重复用药等现象也加重了养殖中药物残留。

3.3养殖产品种质退化,病害泛滥

近亲繁殖、不良养殖条件、亲本质量差等问题导致养殖种质退化,就连我国“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种质退化也十分严重。近亲繁殖使得隐性有害基因增多,生命力低,在塘表现活力低。不良的养殖环境使得养殖对象接受自然选择,水生物就会处于生理生态的抑制中。繁殖技术的不完善也使生产中催产素过量使用,造成了品种质量及抗病力下降。

4 发展水产养殖行业的对策

4.1因地制宜,发展健康养殖业

我国在水产养殖病害的病理、病原、药物及免疫防治方法的研究方面有一定基础,但总体研究不够。面对浅海、滩涂、内陆大水面、低洼盐碱地等水域采取不同的科学养殖方式,首先需要确定养殖容量、然后根据养殖对象确定养殖结构,采用立体利用水域的养殖技术和水域的环境优化及生物修复技术。建立以生态调控为主要病害监测、预报系为辅的养殖体系。

4.2优化品种结构,严格执行选育程序

建立良好的繁育体系,必须建立良好的繁育场以提供优良的亲本。对品质评价和筛选、选育的各阶段,开展优良、抗逆新品种研究。建立雌核发育、多倍体、性别控制、转基因等育种新技术结合生理生态学手段,找出抑制性腺发育和制约早期苗种成活率的关键性环境和内在因子,在育种技术上严格执行催产的步骤,禁止多催,重复催产。

4.3设施养殖开发,高效养殖

可控程度高、集约化、高密度养鱼技术是推广的重点。海、淡水工厂化养殖技术中的水质控制、净化处理、增温、自动控制等工艺和设备的普及;开发10米等深线以外离岸海水养殖技术以及高密度养殖海区环境改造和水质改善技术;养殖工程自动控制技术推广,加强水产养殖的人工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印,苌建菊.农村水产养殖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4,(10).

[2]张世羊,李谷.地下水用于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潜质与风险[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3,(03).

[3]邢丽荣,徐翔.水产养殖经济效率与环境效率的测度及分析――以不同模式下淡水鱼池塘养殖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6,(04).

[4]科学指导水产养殖用药, 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2015年全国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系列宣传活动情况总结.2016,(04).

[5]马驰.中国―东盟水产品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广西大学,2016,(06).

[6]徐大明.基于机器学习的跨平台水产精准养殖管理系统设计[J].太原理工大学,2016,(05).

[7]冯正平.服务“三农”是三赢:互联网上水产咨询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三农”问题与中部崛起》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9,(05).

[8]康永兴.我国政府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05).

第2篇:水产养殖总结范文

生态修复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一步步恶化,慢慢的成为生态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目前,生态修复依然是国内外各国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许多国家都近年来由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大水面围网养殖、围栏养殖等的取缔及“退鱼还湖”等政策的执行,使得池塘养殖在中国淡水养殖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Caoetal.,2007)。据《201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池塘养殖面积占淡水养殖面积(还包括湖泊、水库、河沟、稻田及其他养殖面积)的43%(农业部渔业局,2010),这一数据随着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力度的加强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传统的池塘养殖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Peteretal.,1997)。中国的池塘养殖模式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仍以“进水渠+养殖池塘+排水渠”为主要形式。随着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位水体的渔获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大量的饲料投入和鱼类代谢产物的积累导致池塘内源性污染加重,养殖废水的排放也大大加剧了周围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因此,池塘养殖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淡水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胡庚东等,2011),池塘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池塘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原位修复技术(邴旭文等,2001;Lietal.,2007;陈家长等,2010;宋超等,2011),也可称为立体修复。其原理主要是在养殖池塘水体上层通过生物浮床栽种水生蔬菜或其他超积累植物,在水体中层投放生物刷为能够进行硝化作用的有益微生物提供固着场所,促其大量繁殖,从而进一步增强养殖水体的氮循环,在水体下层投放螺丝、贝类等水生动物,促进池塘营养物质的多级利用等,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池塘水体中多余的营养物质提供新的归趋,使池塘水质得以稳定,并进一步降低养殖的产排污系数。另一个是异位修复技术(陈家长等,2007;武俊梅等,2010),亦可称为平面修复。其原理主要是把养殖废水排出养殖池塘,引入净化单元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也可被循环用来养鱼。就中国目前的池塘养殖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来看,原位修复技术主要以鱼-菜共生养殖模式为代表(吴伟等,2008;陈家长等,2010;李文祥等,2011;宋超等,2011),异位修复技术主要以循环水养殖模式为代表(刘兴国等,2010;胡庚东等,2011;Zhangetal.,2011)。本文从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的角度,以池塘水体的氮循环为切入点,评述了这两种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模式。

1池塘养殖的内部污染与外部污染氮失衡是池塘环境问题之一。池塘养殖产生污染主要来源于残饵和鱼体排泄物,根据池塘养殖水体的氮循环过程(图1)可以看出,由于硝化细菌硝化速度很低,而使亚硝酸盐、铵氮浓度过高;另一方面,浮游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硝酸盐含量较少。因此养殖中后期池塘水质状况相对于前期较差。氮失衡对池塘养殖造成内部污染和外部污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池塘水体内部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铵氮和亚硝酸盐氮,一般在9、10月时浓度达到一个养殖周期的最高值(宋超等,2011)。水体中浓度过高的氨对鱼虾体内酶的催化作用和细胞膜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并破坏排泄系统和渗透平衡,导致鱼类极度活跃或抽搐,失去平衡,无生气或昏迷等(Spenceetal.,2001;Randalletal.,2002)。而过高浓度的亚硝酸盐会导致鱼虾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后者不能运载氧气,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鱼类摄食能力低甚至死亡(Jensenetal.,2003;Kroupovaetal.,2005)。因此通过加快水体中氮的硝化作用,促进硝酸盐氮的生成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国外的工厂化循环水系统(recirculatingaquaculturesystem,RAS)中生物过滤器的设置正是基于此原理,即将氮循环中硝化作用的模块引入生物过滤器中进行。虽然总氮无法清除,但硝酸盐氮对鱼类的毒性远小于前两者(Martinsetal.,2010)。在可控制的生态风险范围内(Constableetal.,2003),池塘养殖对外界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总氮、总磷等富营养化物质的排放。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数据显示,水产养殖业总氮和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8.21万t和1.56万t,分别占总污染源的1.74%和3.69%,占农业污染源的3.04%和5.48%,而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32%。因此,渔业单位产值造成的污染相对来讲是较低的。

2原位修复技术“鱼-菜共生模式”与生物絮团技术的比较鱼-菜共生模式是近几年来池塘原位修复技术发展较为成功的例子之一。其原理正是为池塘水体的氮循环找到了一个新的归趋(图2),即水生蔬菜。与此原理相似的,还有生物絮团技术(图3)(Crabetal.,2007),该技术将附加的碳源和过剩的氮转化为生物絮团,并选择性地为养殖生物提供了新的蛋白来源,提高了饲料的转化效率。比较这两种原位修复技术,前者比后者的操作更加简单,且经济效益更好。更重要的是,由于土地资源匮乏,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生态与资源的双重危机,“鱼-菜共生”这项综合效益较高的有机耕作模式,使种植业和水产业在减排和节约资源的目标下得到了有机的配合与统一(陈家长等,2010)。

3异位修复技术———循环水养殖模式与综合养鱼模式的比较以循环水养殖模式为代表的异位修复技术的结构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养殖池塘,另一个是净化单元(图4)。养殖池塘基本类似,只是具有养殖品种的差异。而净化单元各有不同,可以是构建的人工湿地(吴振斌等,2006;陈家长等,2007a,2007b;于涛等,2008;武俊梅等,2010a,2010b;胡庚东等,2011),可以是现有的稻田(陈柏湘,2009)、藕塘(李谷,2010),也可以是工程化的生物过滤器及其他净化部件(Crabetal.,2007;Martinsetal.,2010)。该模式基于物质循环理论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养殖废水的零排放,但也区别于综合养鱼模式(图5)(蒋高中,2008)。综合养鱼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具体形式是以牧草作饲料(对于草食性鱼类),以畜禽粪肥水,增加池塘初级生产力,以塘泥作牧草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基肥,在物质循环中得到综合养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生态修复模式更加侧重于氮磷的富营养化物质的最终去向。以鱼的生长和减排为最终目的。两者均基于营养物质的多级利用和循环利用。但后者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而前者以环境修复为导向。#p#分页标题#e#

4“鱼-菜共生”模式和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比较作为一项实用技术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其可应用性。对于循环水养殖模式,在土地面积、水域面积匮乏的现状下,很难有大面积的净化配置。需要对效益进行分析,最终经济效益能否达到对生态效益的补偿,是否有现实意义和经济可操作性,否则不具有现实操作性。而对于“鱼-菜共生”模式,养殖与种植的结合虽然增加了额外的经济效益,也在蔬菜生物量增加的过程中实现了生态收入,但该模式也很难实现养殖池塘产排污系数的绝对为零,也就无法实现单个养殖池塘废水的零污染排放,生态支出是不可避免要产生的,所以如何实现总体上的生态收入与生态支出的平衡是关键,以期在“鱼-菜共生”模式下达到池塘养殖生态补偿的平衡点。因此,两种模式均存在一个面积配置问题,即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养殖面积与净化面积的配置关系,以及在“鱼-菜共生”模式下的水上栽种面积。前者面积配置关系的研究是为了实现经济支出的最小化,使得经济效益能够与生态效益达到平衡,而后者面积配置关系的研究是为了找到生态补偿的平衡点。

5循环水养殖模式中养殖面积与净化面积的合适比例以构建人工湿地为例。净化单元或池塘的设计要求应满足养殖模块中在若干池塘同时换水的情况下水体存放的要求,而水体污染物的净化程度应满足养殖池塘用水的需要,即达到《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的要求。结合淡水池塘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管理的一般规律,如果每次换水0.3m,有1/3的养殖池塘需要换水,净化池塘的水深设计为1.5m,则666.7m2净化池塘可以净化10000m2养殖池塘,也就是养殖池塘和净化池塘的面积比为15:1。这应当是最基本的物理比例。按养殖池塘所排放的污染物浓度计算。以总氮为例,一般需将其从5mg•L-1降到2.5mg•L-1,则水草对总氮的吸收量应为2.5mg•L-1;如果人工湿地中水草的覆盖率为50%,而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值大约为30g•m-2(陈家长等,2010);养殖期间,以基本养殖管理经验,15d换水一次,换水0.3m,有1/3的养殖池塘换水;水生植物的生长周期为4个月,以水生植物的吸收量等于养殖池塘排放的污染物的量为计算标准,则1m2净化池塘可以净化7.5m2养殖池塘。该计算结果只考虑了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而没有考虑净化池塘中的微生物、藻类,以及净化池塘的沉降和过滤等作用。按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计算。以养殖草鱼为例,还是以水生植物对总氮的去除为目的。以基本养殖管理经验,草鱼的养殖周期为200d,养殖池塘水深2m,净化池塘水草覆盖率为50%,一般情况下,养殖池塘亩产1500kg;按水产养殖污染源普查结果,草鱼的产排污系数为10g•kg-1,以水生植物的吸收量等于养殖鱼类所产生的污染物的量为计算标准,则1m2净化池塘可以净化27.5m2养殖池塘。上述给出的3个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净化池塘和养殖池塘面积之间的关系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相互参照使用。首先从物理上考虑,净化池塘所能承接的水首先必须满足养殖池塘的一次集中换水量;其次是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净化池塘和养殖池塘面积之间的关系;而最后一个结果全面地反映净化池塘和养殖池塘二者之间的制约关系,不同的养殖产量、不同的养殖品种都会影响到净化池塘和养殖池塘面积比例,而提高净化池塘的净化能力则可以减少净化池塘的使用面积,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第3篇:水产养殖总结范文

1宣城市渔业资源状况

宣城市渔业资源丰富,总水面6.87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56%,池塘、水库、湖泊、河沟各种类型水域均有。2011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17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10.15万t,渔业总产值19.02亿元,其中渔业养殖产值达11.99亿元,占总产值的63.04%[1]。截至2011年底,全市有6个渔业村,全市从事渔业生产的户数达7 901户,渔业人口74 473人;渔业从业人员54 340人,专业劳动力人口中从事捕捞专业的人数3 045人,从事养殖专业的人数28 530人[1]。

2宣城市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宣城市渔业坚持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总目标,大力推进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养殖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深度开发各类渔业资源,大力实施水产龙头企业和水产专业合作社带动战略,以规模养殖为主,逐步向水产品流通业、加工及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延伸,促进全市渔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1水产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宣城市水产养殖虽起步较晚,但由于近几年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的优化,淡水养殖潜力的挖掘及水产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渔业发展较为迅速。2011年全市新建池塘面积1 800 hm2,投入5 743万元;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826.67 hm2,投入1 568万元;随着稻田养殖、集约化养殖等特色养殖方式的兴起,不仅拓宽了水产养殖领域,而且更好地促进宣城市水产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据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20 381 hm2,池塘养殖面积7 445 hm2 [2];2011年水产养殖总面积已达31 703 hm2,池塘养殖面积12 621 hm2 [1]。

2.2水产品产量稳步增加

由于地方政府对自然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当地渔政机构的逐步完善,使捕捞得到严格控制,产量稳中有降;加之各县市区农村人工挖掘的塘口大量增加,也相应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水产养殖产量稳步增长。据渔业统计调查显示,2011年宣城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01 545 t,相比2006年水产品总产量增加了71 460 t;其中养殖产量从63 548 t增加到86 226 t,增幅为36%,捕捞产量由2006年的18 093 t逐步减少到2011年的15 319 t,负增长15%[1-2]。

2.3水产养殖结构逐步优化

随着常规品种养殖成本的增加以及效益的下滑,养殖户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市渔业主管部门积极开展调研,立足各县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制定出水产养殖结构调整的整体规划:一是稳定捕捞业。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是发展特色养殖业。宣城市渔业主管部门通过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积极引导农民选择名特优新品种,提高特种水产品的养殖比例,形成以常规鱼养殖为基础,以名优新品种养殖为重点的新格局。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的选择养殖品种,抓特色养殖板块建设,如宣州区以养殖河蟹为主,山区县旌德主要以龟鳖养殖为主等,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截至目前,宣城市2011年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规模1.80万hm2,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56%;宣州区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面积1.43万hm2,占水产总面积的93%[3]。三是继续开拓休闲渔业。宣城市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南漪湖大闸蟹、青虾、银鱼、清水小龙虾等地方特产,是发展休闲渔业的好地方。渔业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1年宣城市的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其中2011年最高产值达6 938.44万元[1]。

2.4水产品质量可控

宣城市在积极开发各类水产资源、调整养殖品种的同时,十分注重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开展一系列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工作,使水产品安全质量意识深入到水产苗种、养殖、流通各个环节。截至目前,宣城市共有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家,其中宣州区4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无公害产品12个,有机产品6个,绿色产品4个。

2.5水产产业化初具雏形

近几年,在省渔业局、市政府、市农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宣城市投资渔业的社会资本越来越多,省级、市级水产龙头企业逐步由规模养殖、良种繁育向水产品流通、加工以及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延伸。宣城市虽然水产产业化已初具雏形,但由于受政策、资源等各种条件制约,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仍较缓慢。据统计,全市共有省级水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共6家;水产专业合作社达37家。

3存在的问题

3.1水产养殖结构不尽合理

近几年,宣城市立足当地资源,不断调整和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大多数养殖户的品牌意识淡薄,存在品质差、附加值低、名优品种推广力度不够、产量比重小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养殖结构的调整力度。

3.2基层推广机构不完善,资金短缺

宣城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薄弱,机构不健全,并且基层大部分地方水产站和渔政站合署办公,只能应付繁琐的日常事务;县、乡水产站工作条件较差,尤其是乡镇综合站,其工作条件与国家要求的“五有站”标准相差甚远。渔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宣城市渔业生产的投入资金不足,渔业发展受阻,较难形成规模效益,给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3水产品品牌意识淡薄,水产品加工企业少

宣城市水产品市场上的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水产品实行的是无品牌经营,无论是企业、合作社还是养殖大户都未能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目前,宣城市仅有2家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力弱,加工水平较低,劳动力和和竞争力不强。

4对策

4.1继续调优水产养殖结构,强化健康生态养殖

水产养殖结构的优化及名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直接关系到渔业的增效以及农民的增收,是宣城市水产实现新突破的关键所在。宣城市要因地制宜,依据山区渔业资源优势,走“专而深”、“小而精”渔业生产发展道路,适当开发具有山区渔业特色的名特优水产品品种。进一步调整养殖区域布局,优化品种结构,不断扩大河蟹、青虾、小龙虾、黄鳝等主要品种的养殖规模。

4.2完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验、示范以及推广先进实用的养殖技术和模式。二是组织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渔业生产者科技水平和带动辐射能力。

4.3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水产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出台一些有利于水产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除了省财政每年安排的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市县两级财政应多安排渔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三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建议享受所得税优惠范围从部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到省级、市级,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减免优惠政策。

4.4树立水产品牌意识

一是鼓励水产协会、专业合作社及水产龙头企业承担品牌建设主体,并按照“一产业一品牌、一品牌多产业”的建设思路,培育省、市知名品牌。二是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水产品品质是品牌的生命线,因此加快包括绿色、有机、无公害等内容的认证工作,严格按照水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模式化标准对各类水产品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和认证,积极使用授权的相关标志,明确其优质名牌的身份,提高知名度。三是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充分利用好农博会、招商会、展览会等平台,积极参加政府组织举办的农产品推介会、品尝会、展销会,展示自己的产品,提高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3-4]。

4.5大力发展渔业二、三产业,延长水产产业链

一是大力招商引资,搞好水产板块建设。继续坚持“特色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多元化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改造基地生产条件,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二是突破水产加工,提高渔业产业化程度。根据现有资源优势和条件,转变经营理念,大力发展渔业二、三产业。水产品加工要从现有的冰鲜、冷冻、鱼糜等向综合加工开发方面发展,不断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

5参考文献

[1] 龚忠智.宣城市宣州区狠抓示范区建设促进渔业经济快速发展[J].渔业致富指南,2007(5):7-8.

[2] 安徽省渔业局.2006年度安徽省渔业统计年鉴[M].合肥:[出版者不详],2006.

第4篇:水产养殖总结范文

关键词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建设规划;江西宁都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南的东北部,东西间距离61km,南北间相距117.2km。东邻广昌、石城,南接于都、瑞金,西与兴国、永丰交界,北同乐安、宜黄、永丰相连,是赣州市最北的一个县。共有24个乡镇,299个村,总人口76万人,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达到2.3万t,产值2.1亿元。宁都属赣南丘陵的一部分,是一个北部高、南部低,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地形。县境内地表水系发达,主要有梅江、琴江和青塘河。梅江发源于肖田乡朗际村,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全长145.2km,其主要支流有淋池河、黄陂河、会同河、固厚河和琴江,在该县境内控制流域面积2 931.4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2.38%。青塘河发源于青塘镇坎田村,流经青塘、赖村2镇,在该县境内55km,流域面积334.8km2,占全县水域总面积的8.26%。发源于石城县境内的琴江河,在宁都县境内的河长49.6km,控制流域面积461.1km2,占全县水域总面积的11.38%。全县水域面积1.66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3.93%,有大(二)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31座,小(二)型水库74座,共计108座,渠道1 510.2km,稻莲田3.65万hm2。在宁都分布的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有鱼、虾、螺、蚌、鳅、鳖、鳝等,其中鱼类大致有13科,50多种。

1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2008年,宁都县利用养殖水面4 580.40hm2,其中池塘2 079.27hm2,水库1 553.60hm2,河沟59.27hm2,农渔两用田888.27hm2,稻莲田养鱼3 806.93hm2,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2.3万t,水产品养殖面积和产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比较滞后[1-3]。目前,全县24个乡镇农技站中仅设有1名兼职水产员,没有单独水产站,导致许多水产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技术难以得到落实和推广,严重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4]。

2建设规划

参照江西省水产局测编方案的要求,在继续建设好县级水产站的基础上,将在宁都县24个乡镇规划建设8个乡镇区域中心水产站,设人员编制32个,机构和人员隶属县农业局管理,人员工资和其他经费由县财政统筹、全额拨款。

洛口站设在洛口镇圩镇,计划建设1栋占地面积13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4个,负责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洛口、肖田、东韶、团结水库等3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57 777人,2008年养殖水域为1 126.07hm2,稻莲田养殖为341.27hm2。

石上站地点设在石上镇圩镇,计划建设1栋占地面积15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5个,负责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石上、安福、东山坝等3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60 017人,2008年养殖水域为560.13hm2,稻莲田养殖为446.47hm2。

黄陂站地点设在黄陂镇圩镇,计划建设1栋占地面积18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4个,负责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黄陂、小布、大沽、蔡江、钓锋等5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85 829人,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427.53hm2,稻莲田养殖面积为864.67hm2。

田头站地点设在田头镇圩镇,计划建设1栋15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3个,职责是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田头、竹笮等2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62 497人,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460.87hm2,稻莲田养殖面积为226.27hm2。

长胜站地点设在长胜镇圩镇,计划建设1栋20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5个,职责是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对坊、黄石、长胜等3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115 672人,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582.33hm2,稻莲田养殖面积为587.80hm2。

赖村站地点设在赖村镇圩镇,计划建设1栋13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3个,职责是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青塘、赖村等2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84 377人,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369.67hm2,稻莲田养殖面积为329.93hm2。

固厚站地点设在固厚镇圩镇,计划建设1栋13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3个,职责是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固厚、固村、田埠等3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61 013人,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366.87hm2,稻莲田养殖面积为419.87hm2。

梅江站地点设在梅江镇,计划建设1栋15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5个,职责是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梅江、会同、湛田等3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192 854人,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550.80hm2,稻莲田养殖面积为292.93hm2。

3参考文献

[1] 刘锡胤,于文松,周金泉,等.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j].海洋与渔业,2008(3):21-22.

[2] 李南.完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夯实水产技术推广基础[j].海洋与渔业,2008(1):43-44.

第5篇:水产养殖总结范文

一、生产总体情况

今年上半年沿黄灌区水源供应充足,绝大部分养殖场渔业用水补水情况良好,没有因水量问题影响鱼苗种放养。各养殖场区水量充足,水质清新,特别是*素海由于去年引黄入海,今年开冰后水质明显好转,为恢复经济鱼类资源,发展水产、水禽养殖,提高水生经济植物产量和促进生态渔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受鱼价持续高居因素影响,今年春季形成了商品鱼、鱼种市场购销两旺的好势头,极大地调动了渔民养殖积极性。根据统计资料表明:上半年鲜鱼生产吨,水花鱼苗投放总量万尾,鱼种投放总量吨。共落实养殖面积公顷,池塘育种公顷,中小水面半精养公顷。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公顷,河蟹养殖面积公顷,共投放扣蟹公斤,约万只。

渔业生产经营走势:受水产品市场购销旺盛影响,养殖面积扩张,鱼种销售顺畅,无压塘现象,苗种数量急增,成鱼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去年商品鱼压塘量少,绝大部分需从外调,名优品种量多,但价格贵,水产品市场供应总体丰富。在养殖品种方面,名特优种类如团头鲂、大口鲶、乌鳢、斑点叉尾鮰、黄河鲶、银鲫、高背鲫、河蟹等养殖比例增大,特别是沿*素海周边,河蟹、乌鳢养殖发展迅猛。同时,各地在生产经营上改变以往春放秋捕集中上市的模式,尽可能地做到轮捕轮放、均衡上市,有条件的地方利用温棚等设施反季节上市,以取得良好的生产效益。

二、责任目标落实情况

*年自治区渔业局下达渔业生产分解任务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吨,其中名优产品产量吨,养殖产量要求达到吨,鱼种生产总产量吨,池塘名优水产品养殖推广面积亩,河蟹养殖技术推广面积亩,实现渔业总产值万元。为全面落实和完成任务分解目标,水产站根据各旗县区实际情况的汇报进一步下达落实了生产分解目标任务,并要求各旗县水产部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情况,解决好渔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抓好各项生产任务的落实,市水产站领导带领业务人员巡回各养殖场点进行监督检查各项生产任务落实情况。据上半年统计数字表明,各地渔业生产运行良好,各项生产指标有望超额完成。另外,由于渔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养殖证发放工作在有条不紊运行中,办理养殖证非常踊跃,到现在为止,持有养殖许可证的养殖户已达。

三、渔业结构调整情况

围绕自治区渔业局对抓好黄河渔业产业带建设的总体布署,本着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按照“品种调新、质量调优、产品调特、效益调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渔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养殖方面调整传统养殖结构和模式,突出名牌、高效产品份额,形成多品种混养,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达到降本增效,来追求产品的最大效益为目的。二是根据今年市场行情,条件好的鱼种池都可以安排鱼苗发塘,分池后继续养鱼种,由原来的单季养殖逐步转变为两茬养殖,并向渔农、渔牧、渔禽结合及休闲方向发展来提高综合效益。三是在天然水域开发方面,我们加大了自然水域养殖放流和品种结构调整力度,使养殖措施更趋合理,品种向多样化、名优方向发展,特别是河蟹和乌鳢养殖已呈现蓬勃发展趋势。随着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发自然水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而且中小水面有相对易管理、捕捞、周期短、见效快特点。四是在养殖品种调整方面,重点引进和推广深受市场欢迎,且适应本地生长、价位高的团头鲂、斑点叉尾鮰、加州鲈、乌鳢、大口鲶、高背鲫、银鲫等名优品种,以丰富市场,形成本地区特色养殖。

其中在沿*素海周围,发展到单养乌鳢亩,充分利用了*素海廉价鲜活小鲫鱼这一优势,形成了规模养殖乌鳢等肉食性鱼类,且有外省市畅销的喜人局面。五是积极开展生态养殖和休闲渔业,充分利用无污染条件好的水域资源,来提高自然水域的综合利用,例如*旗*山水库,*市*海子和*县农垦湖泊开展生态养殖与休闲渔业相结合,通过设立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开设特色餐饮业、游泳及水上运动等服务方式。特别是*素海去年春季引黄入海的举措,今年水质明显改善,不但提升了生态养殖环境,而且为促进休闲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旅游人次明显增多。六是渔民协作组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组织在联合广大养鱼户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规范养殖和共抵市场风险,提高渔业经营水平和产品规范标准化、无公害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取得渔民认可。今年春季全市苗种调运工作就是由临河白脑包乡渔业协会和杭后南小召乡渔业协会共同承办的,由于工作扎实细致、服务周到,保证了质量的完成,深得广大渔民对渔业协会这一组织的拥戴。目前全市已有个渔业协作组织,覆盖全市养殖户,还有个正在组建中,这一组织已在全市渔业结构调整、市场开拓、渔民增收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

四、强化水产品质量管理方面

一是认真做好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执行标准等内容的宣传,提高渔民对水产品安全的认识,自觉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杜绝使用违禁投入品,加强对渔民有关质量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和监督。二是抓好产地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各类污染,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和标准。三是抓好无公害水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四是抓好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尤其注重饲料、渔药和添加剂的监督,清理整顿渔药市场,抓好渔资打假工作,确保投入品安全,杜绝有毒有害投入品使用。五是实行水产品苗种检疫制度,做好鱼类病害防治。六是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水产品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已有个基地得到无公害产地认定、个产品认证。今年,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正在积极申报中,年内将有一批基地得到认定和产品得到认证。

五、渔业科技工作进展情况

⒈亩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推广项目进展情况

*年水产站承担了农牧业局重点推广的“亩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示范项目,在春季,推广项目的科技下乡人员和养殖户密切配合,认真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要点”精心准备,对白彦花亩的基地与树林子乡亩的实施基地做了认真考检,确定放养密度、投喂情况、估算成活率。并对投放苗种质量做了严密把关。两个基地月日共投放长江蟹苗斤,放苗后对饲养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行了集中培训,为该项目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根据检测,目前河蟹生长良好,成活率达到,正进行第二次脱壳。从现在的生产情况看到秋天能达到预期的示范效果。

⒉乌鳢养殖情况

经过几年摸索与实践,不断引进名优品种,为发挥本地优势资源、充分利用*素海鲜活小鱼和人们对肉食性鱼类的浓厚兴趣,根据乌鳢对环境适应性强、水质要求低、生长速度快、耐低溶氧、适宜高密度养殖等优点,经过几年的饲养,*素海周围地带已发展精养乌鳢面积亩,其中,大棚养殖多座,商品鱼养殖亩,现在规格已达克,预计亩产可达公斤左右。建成简易孵化池座,计平米,春季已经孵化乌鳢鱼苗万尾,现在个体已达克,预计苗种产量可达万公斤。现在乌鳢已成为当地一个产业,从亲鱼培育、鱼苗孵化、鱼种生产到成鱼养殖一条龙服务,商品鱼畅销省内外。

六、渔政管理工作

*年,各级渔政船检工作人员协同配合,加大了辖区内的大中型水域资源的增殖保护工作力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积极开展增殖放流,确保渔业资源得到有效增殖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对辖区内的大中水域有计划地发放捕捞许可证,并对使用的渔具加以限制,对违规作业偷捕、毒、炸违反禁渔期、禁渔区制度,破坏水域资源增殖保护措施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据统计,上半年共查处了违规操作和偷、毒、炸等违法违规案件余起,没收非法渔获物多公斤和一批违规网具,并对涉案人员进行了说服教育与惩罚,有力打击了违法捕捞行为,有效保护了本地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正常开展。另外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如广播、电视讲座、上街宣传、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标语、现场接待群众咨询等)在全盟范围内认真宣传贯彻新的《渔业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渔业法〉办法》,增强了广大渔农的渔业法律意识。

渔船检验工作主要进行了全市所辖渔业船舶的普查、登记注册和开展常规检验工作。四到五月份市渔政船检人员会同各旗县市渔政执法人员对重点渔区、渔港进行了安全生产工作检查,重点清查了“四无”(无船舶检验证书、无船员培训证书、无船舶登记证书、无捕捞许可证书)和“四证不齐”船只,对有问题的地区及时进行清理整顿,消除事故隐患,维护了安全、有序的生产秩序。

上半年通过组织全市渔业执法人员学习渔业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广大渔业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增强了广大执法人员依法兴渔的责任感,为全市渔业生产保驾护航。

七、存在的问题

二五年上半年,全市渔业生产形势总体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及早加以解决就会影响和制约今后全市渔业生产的发展进程:一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资金匮乏,导致渔业结合调整步伐缓慢;二是虽然上半年鱼价涨幅较大,渔民养鱼积极性很高,但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有心无力,缺少专项贷款支持;三是渔业养殖机械化程度低,高产池塘发挥不了最大潜力,影响了“两高一优”渔业发展步伐;四是维修和改造基础设施的专项资金缺乏,导致基础设施陈旧和不堪重负,特别是鱼塘淤泥增厚,老化现象严重,致使鱼病发生程度增大,直接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五是渔政船检执法交通工具滞后、水生动物检疫、鱼病防治检测以及水产养殖安全质量监测方面的措施有待进一步强化;六是大中水域渔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缓慢,捕捞过量,养殖放流量少,品种单一,资源恢复慢,一些名优品种的引进和放流苗种供给体系、病害防治、新技术推广等保障体系落后,先进增养殖放流技术的推广进展缓慢,影响大中水域的可持续发展。

八、下半年工作安排。

⒈抓好池塘和中小水面渔业生产、销售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做好泛塘、旱、涝等渔业灾害的防范措施,确保全年养殖生产取得好的收成。

⒉抓好“亩河蟹生态养殖技术”项目的后期饲养管理,检测、验收工作。

第6篇:水产养殖总结范文

一、生产总体情况

今年上半年沿黄灌区水源供应充足,绝大部分养殖场渔业用水补水情况良好,没有因水量问题影响鱼苗种放养。各养殖场区水量充足,水质清新,特别是乌梁素海由于去年引黄入海,今年开冰后水质明显好转,为恢复经济鱼类资源,发展水产、水禽养殖,提高水生经济植物产量和促进生态渔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受鱼价持续高居因素影响,今年春季形成了商品鱼、鱼种市场购销两旺的好势头,极大地调动了渔民养殖积极性。根据统计资料表明:上半年鲜鱼生产吨,水花鱼苗投放总量万尾,鱼种投放总量吨。共落实养殖面积公顷,池塘育种公顷,中小水面半精养公顷。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公顷,河蟹养殖面积公顷,共投放扣蟹公斤,约万只。

渔业生产经营走势:受水产品市场购销旺盛影响,养殖面积扩张,鱼种销售顺畅,无压塘现象,苗种数量急增,成鱼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去年商品鱼压塘量少,绝大部分需从外调,名优品种量多,但价格贵,水产品市场供应总体丰富。在养殖品种方面,名特优种类如团头鲂、大口鲶、乌鳢、斑点叉尾鮰、黄河鲶、银鲫、高背鲫、河蟹等养殖比例增大,特别是沿乌梁素海周边,河蟹、乌鳢养殖发展迅猛。同时,各地在生产经营上改变以往春放秋捕集中上市的模式,尽可能地做到轮捕轮放、均衡上市,有条件的地方利用温棚等设施反季节上市,以取得良好的生产效益。

二、责任目标落实情况

××年自治区渔业局下达渔业生产分解任务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吨,其中名优产品产量吨,养殖产量要求达到吨,鱼种生产总产量吨,池塘名优水产品养殖推广面积亩,河蟹养殖技术推广面积亩,实现渔业总产值万元。为全面落实和完成任务分解目标,水产站根据各旗县区实际情况的汇报进一步下达落实了生产分解目标任务,并要求各旗县水产部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情况,解决好渔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抓好各项生产任务的落实,市水产站领导带领业务人员巡回各养殖场点进行监督检查各项生产任务落实情况。据上半年统计数字表明,各地渔业生产运行良好,各项生产指标有望超额完成。另外,由于渔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养殖证发放工作在有条不紊运行中,办理养殖证非常踊跃,到现在为止,持有养殖许可证的养殖户已达。

三、渔业结构调整情况

围绕自治区渔业局对抓好黄河渔业产业带建设的总体布署,本着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按照“品种调新、质量调优、产品调特、效益调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渔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养殖方面调整传统养殖结构和模式,突出名牌、高效产品份额,形成多品种混养,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达到降本增效,来追求产品的最大效益为目的。二是根据今年市场行情,条件好的鱼种池都可以安排鱼苗发塘,分池后继续养鱼种,由原来的单季养殖逐步转变为两茬养殖,并向渔农、渔牧、渔禽结合及休闲方向发展来提高综合效益。三是在天然水域开发方面,我们加大了自然水域养殖放流和品种结构调整力度,使养殖措施更趋合理,品种向多样化、名优方向发展,特别是河蟹和乌鳢养殖已呈现蓬勃发展趋势。随着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发自然水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而且中小水面有相对易管理、捕捞、周期短、见效快特点。四是在养殖品种调整方面,重点引进和推广深受市场欢迎,且适应本地生长、价位高的团头鲂、斑点叉尾鮰、加州鲈、乌鳢、大口鲶、高背鲫、银鲫等名优品种,以丰富市场,形成本地区特色养殖。

其中在沿乌梁素海周围,发展到单养乌鳢亩,充分利用了乌梁素海廉价鲜活小鲫鱼这一优势,形成了规模养殖乌鳢等肉食性鱼类,且有外省市畅销的喜人局面。五是积极开展生态养殖和休闲渔业,充分利用无污染条件好的水域资源,来提高自然水域的综合利用,例如××旗德岭山水库,××市×××海子和××县农垦湖泊开展生态养殖与休闲渔业相结合,通过设立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开设特色餐饮业、游泳及水上运动等服务方式。特别是乌梁素海去年春季引黄入海的举措,今年水质明显改善,不但提升了生态养殖环境,而且为促进休闲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旅游人次明显增多。六是渔民协作组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组织在联合广大养鱼户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规范养殖和共抵市场风险,提高渔业经营水平和产品规范标准化、无公害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取得渔民认可。今年春季全市苗种调运工作就是由临河白脑包乡渔业协会和杭后南小召乡渔业协会共同承办的,由于工作扎实细致、服务周到,保证了质量的完成,深得广大渔民对渔业协会这一组织的拥戴。目前全市已有个渔业协作组织,覆盖全市养殖户,还有个正在组建中,这一组织已在全市渔业结构调整、市场开拓、渔民增收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

四、强化水产品质量管理方面

一是认真做好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执行标准等内容的宣传,提高渔民对水产品安全的认识,自觉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杜绝使用违禁投入品,加强对渔民有关质量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和监督。二是抓好产地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各类污染,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和标准。三是抓好无公害水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四是抓好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尤其注重饲料、渔药和添加剂的监督,清理整顿渔药市场,抓好渔资打假工作,确保投入品安全,杜绝有毒有害投入品使用。五是实行水产品苗种检疫制度,做好鱼类病害防治。六是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水产品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已有个基地得到无公害产地认定、个产品认证。今年,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正在积极申报中,年内将有一批基地得到认定和产品得到认证。

[page]

五、渔业科技工作进展情况

⒈亩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推广项目进展情况

××年水产站承担了农牧业局重点推广的“亩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示范项目,在春季,推广项目的科技下乡人员和养殖户密切配合,认真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要点”精心准备,对白彦花亩的基地与树林子乡亩的实施基地做了认真考检,确定放养密度、投喂情况、估算成活率。并对投放苗种质量做了严密把关。两个基地月日共投放长江蟹苗斤,放苗后对饲养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行了集中培训,为该项目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根据检测,目前河蟹生长良好,成活率达到,正进行第二次脱壳。从现在的生产情况看到秋天能达到预期的示范效果。

⒉乌鳢养殖情况

经过几年摸索与实践,不断引进名优品种,为发挥本地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乌梁素海鲜活小鱼和人们对肉食性鱼类的浓厚兴趣,根据乌鳢对环境适应性强、水质要求低、生长速度快、耐低溶氧、适宜高密度养殖等优点,经过几年的饲养,乌梁素海周围地带已发展精养乌鳢面积亩,其中,大棚养殖多座,商品鱼养殖亩,现在规格已达克,预计亩产可达公斤左右。建成简易孵化池座,计平米,春季已经孵化乌鳢鱼苗万尾,现在个体已达克,预计苗种产量可达万公斤。现在乌鳢已成为当地一个产业,从亲鱼培育、鱼苗孵化、鱼种生产到成鱼养殖一条龙服务,商品鱼畅销省内外。

六、渔政管理工作

××年,各级渔政船检工作人员协同配合,加大了辖区内的大中型水域资源的增殖保护工作力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积极开展增殖放流,确保渔业资源得到有效增殖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对辖区内的大中水域有计划地发放捕捞许可证,并对使用的渔具加以限制,对违规作业偷捕、毒、炸违反禁渔期、禁渔区制度,破坏水域资源增殖保护措施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据统计,上半年共查处了违规操作和偷、毒、炸等违法违规案件余起,没收非法渔获物多公斤和一批违规网具,并对涉案人员进行了说服教育与惩罚,有力打击了违法捕捞行为,有效保护了本地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正常开展。另外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如广播、电视讲座、上街宣传、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标语、现场接待群众咨询等)在全盟范围内认真宣传贯彻新的《渔业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渔业法〉办法》,增强了广大渔农的渔业法律意识。

渔船检验工作主要进行了全市所辖渔业船舶的普查、登记注册和开展常规检验工作。四到五月份市渔政船检人员会同各旗县市渔政执法人员对重点渔区、渔港进行了安全生产工作检查,重点清查了“四无”(无船舶检验证书、无船员培训证书、无船舶登记证书、无捕捞许可证书)和“四证不齐”船只,对有问题的地区及时进行清理整顿,消除事故隐患,维护了安全、有序的生产秩序。

上半年通过组织全市渔业执法人员学习渔业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广大渔业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增强了广大执法人员依法兴渔的责任感,为全市渔业生产保驾护航。

七、存在的问题

二五年上半年,全市渔业生产形势总体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及早加以解决就会影响和制约今后全市渔业生产的发展进程:一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资金匮乏,导致渔业结合调整步伐缓慢;二是虽然上半年鱼价涨幅较大,渔民养鱼积极性很高,但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有心无力,缺少专项贷款支持;三是渔业养殖机械化程度低,高产池塘发挥不了最大潜力,影响了“两高一优”渔业发展步伐;四是维修和改造基础设施的专项资金缺乏,导致基础设施陈旧和不堪重负,特别是鱼塘淤泥增厚,老化现象严重,致使鱼病发生程度增大,直接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五是渔政船检执法交通工具滞后、水生动物检疫、鱼病防治检测以及水产养殖安全质量监测方面的措施有待进一步强化;六是大中水域渔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缓慢,捕捞过量,养殖放流量少,品种单一,资源恢复慢,一些名优品种的引进和放流苗种供给体系、病害防治、新技术推广等保障体系落后,先进增养殖放流技术的推广进展缓慢,影响大中水域的可持续发展。

八、下半年工作安排。

⒈抓好池塘和中小水面渔业生产、销售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做好泛塘、旱、涝等渔业灾害的防范措施,确保全年养殖生产取得好的收成。

⒉抓好“亩河蟹生态养殖技术”项目的后期饲养管理,检测、验收工作。

第7篇:水产养殖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猪;转型升级;规模化养殖;路径;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1-0092-04

生猪产业是关系国家食物安全的基础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受成本上涨、环境压力增大、供求关系波动以及食品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以散户养殖为主的模式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福建全省有7个国家重点支持的生猪调出大县(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福建省生猪养殖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结合国内外生猪养殖发展的趋势和福建省生猪养殖的现实条件探讨福建省生猪养殖转型升级的路径对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生猪养殖业总体发展形势

1.1 世界生猪养殖发展趋势

生猪养殖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世界生猪生产养殖发展呈现以下特点:第一,逐渐趋向工业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第二,猪品种和类型不断转变,肉用型和瘦肉型猪种在不断增加;第三,饲料工业发达,加大研制开发能符合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标准和全价配合饲料,并从原粮的选择、加工配合、营养的需求、饲料的运输等各方面入手,提高饲料的质量和转化效率;第四,采用饲养管理新技术,如采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种猪繁育体系、杂交优势利用、猪的人工授精、肥猪的全进全出饲养、仔猪的早期隔离断乳和理想蛋白质理论等高效益饲养管理新技术。

1.2 我国生猪养殖转型发展趋势

我国既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猪的年存栏数和年出栏头数及年产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多年来生猪出栏量保持在6亿头以上,市场规模在5 000亿元以上[1]。2012年全国猪肉产量5 335万t,年末生猪存栏47 492万头、出栏69 628万头[2]。根据USDA2013年5月推出的预测报告,2013年我国猪肉消费量预计将达到5 261.5万t,占全球猪肉消费总量50.2%,远高于第二大的消费地区欧盟27国和第三大的美国。而我国对猪肉的进口依赖度极低,每年进口、出口占消费量比例仅为1%~2%[3]。

虽然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但生猪养殖产业化水平落后,市场集中度极低。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统计,2010年我国生猪出栏头数在3 000以上的养殖场出栏数量占全国的比例为15.4%,出栏规模在50 000头以上养殖场年出栏占全国比重仅为1%。从养殖场(户)数来看,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占总数的95.71%,50 000头以上全国仅有121家养殖场(户)(见表1)。而美国2011年生猪存栏量达到5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为78%,存栏规模50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达到54.7%;日本存栏规模在3 000头以上的猪场存栏占比低于美国,但也达到了56.3%。与产业化程度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潜力空间很大。在生猪养殖业技术壁垒方面,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传统饲喂方式,技术壁垒较低。虽然近几年养殖专业化水平在提高,规模化养殖不断兴起,但总体上农户圈养、散养仍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国一直把规模化养殖作为生猪产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加以扶持,实践中由于生猪生产成本的提高和农民工工资水平的上升,散养模式的机会成本逐渐加大,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加大“小、弱”养殖户的风险,而随着规模化养殖经济效益的体现以及规模化养殖下游加工销售渠道的拓宽,生猪规模化养殖趋势日益明显,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上升。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上(按业内认定的标准,规模以上为500头)的规模养殖场(户)出栏生猪数量占总出栏量的比例为34.54%,与1990年以前散养模式年出栏生猪占比达到90%相比有很大进步。散养户的不断退出,为规模化养殖留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十二五”期间我国更鼓励大企业进入,促使生猪养殖业朝规模化、信息化、集约化方向整合。未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和资源与资本的全球化,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潜力更大,但同时也面临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和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等转型升级的压力。此外,从地方政府的意识层面看,普遍存在不支持和实际反对扩大生猪生产规模的意识和导向。生猪养殖不用纳税,不仅不能为各地政府带来税收,反而带来大量污染,地方政府需要投入资金去配套上级相关扶持政策,大多地方政府实际上没有动力去发展生猪养殖业。

2 福建省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

2.1 总体状况

近几年福建省的生猪养殖发展比较快,10年前福建省的生猪自给率还很低,猪肉要靠从外省调配,但是目前福建生猪量不仅可以自给自足,每年将近一半的富余生猪还卖到广东、浙江、江西等外省。

从规模上看,福建省生猪规模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化养殖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福建省生猪业总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80%以上,2009年生猪业产值超过了200亿。2010年,福建省大小猪场(户)共611 591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户)有7473个,占总数的1.22%(全国为0.36%),这些养殖场(户)出栏生猪占总出栏数的52.36%(全国为34.54%),年出栏5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424个,10 000头以上的148个,10 000头以上养殖场(户)出栏生猪占总数的10.14%(全国为6.63%)(见表1)。年产10万头猪的特大型养殖企业有光华、鸿达、南阳、福丰、森鲜猪场等,还有计划年产50万头的南阳猪场等。从产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龙岩、福州、漳州、泉州和南平等市,五个地区的总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近80%,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猪养殖业正逐渐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

从养殖水平看,福建省生猪饲养技术居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在行业中有相对优势。2012猪肉产量155.55万t(占全国总量的2.92%),年末生猪存栏1 340.86万头(占全国总量的2.82%)、出栏2 069.05万头(占全国总量的2.97%)[4]。生猪年出栏率159.4%(全国生猪年出栏率平均为 146.6%,且为历史最高)。2010年福建省平均每头母猪出栏大猪14.42头(全国平均为13.3头/母猪)。种繁育体系日臻完善。全省共有200多家种猪生产企业领取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基本满足全省养猪业发展对种猪及猪苗的需求,猪苗外调减少。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每年扶持多个标准化示范场,国家也连续数年资助部分标准化场建设。

2.2 突出问题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福建省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化养殖,也面临着土地与环保的双重关键制约、疫病防控难度加大、养殖综合成本上涨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业与技术服务体系滞后、地方政府缺乏实际支持动力等问题,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独特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在土地问题上,福建省用于规模化养猪的土地资源缺乏,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缺,而传统生猪养殖占地多,污染大,“猪肉要吃,生猪少养、不养”已成为一些沿海县市,特别是工商业发达县市心照不宣的“发展战略”。

第二,在上游饲料供应上,饲料粮(玉米、豆粕、麦皮)几乎全部要从省外调入,饲料粮供应受省外制约,而且价格比其他省份更贵,饲料资源没有优势。

第三,在环保问题上,福建省政府出台了比较严格的环境及水源保护要求,全省养猪业目前每年产生近1 000万吨猪粪、1 700万t猪尿和7 000万t的养殖污水,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加上福建省的山形地势和种植习惯,由于没能形成种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猪粪污染问题还无法有效消纳解决。

第四,在养殖规模上,全省仍以小规模和散养户为主。2010年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小规模和散养猪场有604 118个,占总数的98.78%,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占总数的91.18%,出栏生猪占总数的18.99%(见表1)。小规模和散养猪场,疫病多,生产水平低下,存在添加违禁药物,乱用抗生素等现象,不仅提供市场产品总量少,而且所提供的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没有保证。随着今后城市超市供应猪肉进货渠道朝订单农业发展,小规模猪场将更难生存。

3 福建省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路径

3.1 总体思路

根据国内外生猪养殖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保障生猪产业安全与稳定发展的战略,结合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确立“控制总量转方式、丢小扶大提质量”的发展主线,坚持规模大小适度化、生态养殖无害化、科学生产标准化、效益提升产业化,着力解决生猪养殖中的规模分散问题,缓解养殖带来的生态压力,重点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逐步探索“龙头企业+规模场”等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等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推进福建省生猪规模化养殖走生态型、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生猪养殖发展道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3.2 主要路径

3.2.1 加强污染治理,促进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 采取“一拆、二控、三治、四关、五转”手段,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综合措施,推进阶段性生猪养殖业污染集中整治工作,运用生物、工程、生态等多种治理模式,有效控制生猪养殖面源污染。

强化属地管理,建立以乡镇(街道)为主的养殖业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把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依法治污,土地、林业部门切实加强对养殖场用地、林地审批管理。环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现有规模养殖场的环保审批工作,加强对新、改 、扩建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估审批及环保“三同时”管理,对“未审批先建设”的养殖场,应依法予以处罚或予以关闭。同时,加强对规模养殖场排污达标情况的督查监控,对违规超标排放养殖场依法收取排污费。强化联合执法,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养殖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对未批新建的养殖场坚决予以依法取缔,特别是对违法在禁养区和禁建区内抢建的养殖场的,坚决予以和行政处罚[6]。

3.2.2 坚持标准化生产,突出疫病防治 巩固提高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制定标准化、高水平的养殖发展规划,尽快建成标准化示范场,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通过改造使规模养猪场、养殖小区广泛应用标准化技术。用现代装备、现代工艺武装生猪生产,提升集约化生猪生产水平。在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养殖过程、产品检测、屠宰销售等各个环节逐步探索建立标准化规程,强化标准控制,提升整体实力[7]。建立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强化产业链各环节的监管,逐步建立猪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强化内部管理,严格按照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的要求提升产品质量。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识产品认证,做大产业品牌,增强产业素质。

做好疫情监测和疫病防治工作,保障疫苗安全供应,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和扑杀补贴机制。健全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基层兽医防疫人员的待遇。落实强制免疫制度,对严重危害生猪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严格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建立重大动物疫情快速扑杀补贴机制,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处置、控制疫情。

3.2.3 发展立体农业,推动生猪养殖产业生态型发展 积极引进总量控制新技术和项目综合利用技术,以发展生态养殖模式为重点,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养殖场。重点发展粪便加工有机肥、沼液转化能源,解决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实现生猪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各规模养殖场的生猪生产规模、地理位置,采取种养结合、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多级氧化塘、堆积发酵等多种处理方式,综合利用生猪粪便等废弃资源,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鼓励养殖场采用“猪-沼-果(草、林、菜、粮)”、生物发酵床等“零排放”生态治理模式,实现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切实提高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率。扶持猪粪便加工利用企业的发展,鼓励沼气发电和粪便加工生物有机肥等,按照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立体农业的发展方向,合理组织生猪养殖,促进循环经济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3.2.4 加强产业链建设,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依托龙头企业,突出抓好生猪良种培育和供应,将良种作为生猪产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加快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养猪业协会为平台,做好生猪养殖服务和销售信息沟通工作,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做强饲料兽药产业,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全面推行高效、环保、安全型饲料生产技术,积极发展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产业。推进生猪屠宰加工等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完善和推广以养殖排泄物为原料发酵沼气为村民、公司员工提供生活燃料,为欧柑、烟叶、蔬菜、百合花等提供肥料的做法和经验,发展现代生态养殖模式。适时建设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利用生猪养殖粪尿制作有机肥料。

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良种繁育、安全饲料生产、无公害生猪养殖、生猪养殖污染综合防治、生猪疫病快速诊断和监测等技术服务工作,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狠抓技术技能培训,加快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鼓励专业合作组织与养殖企业和农户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完善信息服务,实现生猪市场价格预测等信息资源共享,完善生猪的产销衔接,建立物流服务,稳定销售渠道。通过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体系建设,引导农民分工合作,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猪养殖发展的路子。

3.2.5 探索“龙头企业+规模场”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 扶持壮大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生猪产业的区域布局,重点培育带动力强、在业内知名度高、品牌信誉好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从事产品深度开发。针对福建散户养殖较多的特点,引导和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养殖企业组织化程度。引导加工企业、种猪繁育企业、饲料供应企业参与生猪产业基地建设。鼓励探索建立“龙头企业+规模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多种发展模式,依托龙头企业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订单”进行生猪收购、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养殖模式内养殖企业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种、统一销售,拓展市场、降低成本,提高养殖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 关于尽快上市生猪期货遏制肉价上涨的建议[N],证券时报,2007-11-26.

[2] 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3] 李方新.变革中的生猪养殖业-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看生猪养殖[N]. 华泰证券,2013-08-28.

[4] 福建省统计局.2012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5] 王有木.南平市延平区畜牧养殖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福建畜牧兽医,2009,31(6):43.

第8篇:水产养殖总结范文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自1996年成立以来,渔业生产一直呈现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不仅水产养殖面积、产品总产量、养殖品种不断增长,而且在产业化程度,产品质量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年,港北区水产养殖面积仅为791lunZ,水产品总产量为4拼9t,2仪刃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增至87lhinZ,水产品总产量达7079t,比19%年分别增长了1.1、1.7倍。特别是经过1999一2(XX)年2年万水工程项目在港北区的实施,带动了一批农户养殖名优水产品种,大大促进了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经统计核实,鱿以)年港北区名优水产品总产量为198h,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8%,养殖面积加Zhln早,占总养殖面积的23.2%。特种水产养殖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9%,取得了建区以来名优水产品生产的最好成绩。港北发展名优特新水产品种养殖,增加农民收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水产品种的增多,水产品品质的改善,水产品总量的增加不仅适应了城乡居民对水产品需求的多样性,而且大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使“吃鱼难”问题在港北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二、港北区发展渔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品种单调

(l)目前全区的水产养殖品种仍是以鳝、缩、鲤、草为主,这4种鱼的产量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0%左右,名特优新水产品的产量仅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8%,所占的比例偏低。(2)名特优新品种养殖难成规模。新发展的养殖品种往往是一哄而上,或小打小闹,养殖品种多而乱,难以形成规模生产。

2.种苗生产滞后

港北区目前无鱼苗繁殖场,只有极少数养殖户利用手工操作式的孵化缸进行鱼苗繁育和几户鱼苗培育户进行鱼苗培育,每年合计培育鱼苗的数量仅为1以X)万尾,而港北区所需的鱼苗则在40以)万尾以上,仅占所需鱼苗的1/4,特别是名优水产苗种生产少得可怜。苗种繁育与养殖生产相脱节,形成了优良苗种供应严重不足的局面,区内鱼苗的主要来源依赖于外调,主要从广东、湖南、贵州等省和灵山、桂平等县市调进,而从外地购进的苗种存在着严重的苗种质量差,数量不足、以及成活率不高等问题。此外,由于不少繁育户普遍缺乏种质保护意识,急功近利,使苗种质量下降,给养殖生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鱼苗繁育滞后严重制约了港北渔业生产的发展。

3.渔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组织有效

的鱼病监测、鱼病防治和技术推广工作。在提倡绿色水产养殖、健康水产养殖的今天,港北区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作为一个科研技术推广机构,至今无法完善自己的硬件设施:无办公地方,无培训场地,无化验仪器设备,无试验基地等,而乡镇水产站至今“三定”还没有落实,无机构无人员,水产工作只能通过畜牧兽医人员去督促、落实。在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鱼病监测工作,无法针对某一危害性极大的鱼病进行专门的科技攻关。这些情况在几年间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鱼病泛滥,如去年在港成镇暴发的缝墉鱼出血病,胡子鳃出血性肠炎病,斑点叉尾鲍病毒病,造成了大批死鱼,养鱼户生产遭受很大的损失。

4水产品流通不畅

辖区内无专门的水产品交易市场,仅靠菜市内不多的摊点买水产品,水产品销量极其有限,而目前养殖户生产出来的水产品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集中在7一n月份上市,造成鱼“多”价贱,加上水产品流通处于一种自发性、分散性、无序性的状况,从事外运的中介组织又少,且无加工企业。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港北区渔业生产的发展。

三、发展对策

1.加大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力度

港北区地处贵港市城区,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发展水产养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我们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养殖名特优新水产品种,为此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发展罗氏沼虾、胡子鳃、鲡鱼、斑鳝、中华鳖、单性罗非鱼等适合市场需求,价格高的水产品种。在发展养殖中,要树立创水产品牌的意识,要以创建一个品牌做为主攻方向,推出一批适合市场需求的拳头产品,实现多元高效的渔业养殖新格局。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原有实施“万水工程”项目的养殖基地,继续改善原池塘养殖条件,进一步扩大名优水产养殖面积和总量,力争通过3一5年的努力,使名特优水产品种饲养量占水产品饲养总量的50%,实现养殖品种结构的新突破。

2.抓好水产种苗基础工程

①主要抓好原有育苗场的建设,由业务主管部门根据本场的条件,帮助制订育苗生产计划,并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时引导养殖场主吸收外地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体制,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②继续加大力度引进区外的优良品种,通过引进新的品种、品系,提纯、复壮现有品种。③筹建名特优品种繁育场,畜牧水产主管部门出面联系,引导部分经济能人以合资、或独资方式参与筹建繁育场,场地的选择,技术人员培训,由畜牧水产主管部门承担。主攻目标主要是建立胡子鳃、缘鱼、斑鳗繁育基地。④实施水产苗种检疫制度,鱼苗种生产场(点)生产许可证制度,通过依法行政,打击生产、出售假冒伪劣鱼苗行为,规范苗种生产秩序,提高生产鱼苗种质量,维护养鱼者利益。

3.增加投入,加大全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鱼病监测网络,提高全区的鱼病防治能力

(l)要抓住机构改革这一时机,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落实乡镇水产站的“三定”工作。

(2)争取财政投人,建立和健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完善检测、化验设备。

(3)通过项目,争取中央、自治区、市财政的支持。

(4)引导养殖户加大投入,巩固基础设施,提高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4.搞活流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l)针对城区水产流通自发性、分散性、无序性的状况,要组织水产执法人员规范城区几大市场的水产品交易行为,严格检疫,力保上市水产品的质量。其次政府出台政策,引导、鼓励部分水产经纪人,经济能人,运输大户从事水产品流通、加工工作,主动出击市场,拓宽营销门路,发展新的销售区域和新的客户。

(2)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要按照“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的要求,重点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引导联合部分经济能人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水产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冷冻淡水鱼,提高低值鱼类的附加值。

第9篇:水产养殖总结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水环境问题。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养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由半集约化向高度集约化发展,特别是高密度网箱养殖量增加,为了增加水产品的产量,人们大量向养殖水体投放人工饵料,造成了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水产养殖自身的污染与水域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1-3]。鄱阳湖是我国淡水渔业主要基地之一,也是江西水产养殖集中区域;其处于经济较不发达地区,所受污染程度较低,湖泊水质状况良好,是较清洁的一个湖泊。另外,鄱阳湖水产养殖中,不仅鱼的养殖种类繁多,资源丰富,还是虾蟹和淡水珍珠的重要产区;进贤县“军山湖大闸蟹”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生态绿色无公害品牌;珍珠产业主要分布在都昌、新建、万年等县,都昌县周溪乡被誉为中国“淡水珍珠之乡”[4]。然而,在鄱阳湖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为了增加产量往往会忽略了人工水产养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鄱阳湖养殖水体的状况不仅关系到鄱阳湖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可能会对鄱阳湖的生态保护产生不利的影响,故鄱阳湖养殖水体的污染状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鄱阳湖三种典型水产养殖(鱼类、蚌类和大闸蟹养殖)水环境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研究,对鄱阳湖养殖水体富营养化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分析鄱阳湖区养殖水域对鄱阳湖的影响,并探讨人工养殖水域对周边水域可能带来的影响。

1实验与方法

1.1鄱阳湖区水产养殖水域简介

军山湖(大闸蟹养殖区域):军山湖位于江西省进贤县北部,鄱阳湖南岸,面积32万亩,与鄱阳湖一堤之隔。军山湖原是鄱阳湖的一个湖汊,1958年人工修建一条4km的抗洪大堤后与鄱阳湖主湖体隔开,主要养殖河蟹。都昌(蚌类养殖区域):都昌县位于鄱阳湖北岸,有内湖水面16万亩,主要发展珍珠贝养殖产业,都昌县周溪乡被誉为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余干(鱼类养殖区域):余干县位于鄱阳湖南岸,以其优美风光和悠久历史被世人誉为“梦里水乡”。这里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共有水域资源95万亩,圩堤外鄱阳湖捕捞面积46万亩,圩堤内陆可利用养殖水域面积35万亩,是全国内陆渔业重点县和商品渔基地县之一。

1.2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取根据环鄱阳湖水产业情况选具有代表性的水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每个地方不同水域再分别布控3个点。另外在各水产养殖区附近的鄱阳湖各采一个点,所以总共布点数为12个。具体采样点分布见图1。分别于2010年7月(丰水期),2010年10月(平水期),2011年1月(枯水期)采集水样。水样采集500ml,水样从水体的中垂线上距水面10~15cm深处进行取样。另外在现场测定水样的pH、水温、溶氧等参数(多参数水质分析仪Multi340)和Chla(叶绿素仪),并对当地该种水产养殖的养殖情况进行调查,并将采样情况、现场测定数据和调查结果详细记录下来。样品及时运回实验室,测定水样中的总氮(TN)、硝氮(NO3-N)、氨氮(NH4-N)、高锰酸钾指数(CODMn)和总磷(TP),上述参数皆用国标方法进行测定,测定要求标准曲线的相关度R2要达到0.999。

1.3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方法

目前,湖泊富营养化评价采用较多的有营养物浓度评价、生物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3种方法,前2种方法偏重从某一方面进行富营养化评价,评价的结果往往比较片面,而综合评价则是采用多指标进行评价,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水体的营养状况[6]。综合评价主要有特征法、参数法和评分指数法[7]。应用评分指数(M)[8]进行评价,具体计算公式如下:(略)。采用贡献率的方法确定水环境质量评价因子。考虑各种污染因素对水质的影响,根据其在水质中的作用大小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由权重的大小确定主要污染指标(>8%)[9]。其计算公式[10]为:(略)。

2结果与分析

2.1现场调查

采样期间对鄱阳湖养殖水域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调查(详见表2),鄱阳湖区鱼类和蟹类的养殖规模较大,总面积约为30多万亩,养殖水量也在6亿m3以上,蚌类养殖的规模及养殖水量相对较少,养殖方式为传统密集养殖,除大水域鱼类养殖转型成生态养殖,饵料较少投加外,其余养殖过程都会投加饵料。这3类养殖水域都不是完全封闭的,养殖过程中都会和鄱阳湖的水发生交换作用。

2.2鄱阳湖区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监测的指标共有12项,以Ⅲ级水质标准(GB3838—2002标准)为基准标准值,代入权重计算公式(2)、(3),计算12个指标的污染贡献率,以≥8%为界限,筛选出3个污染因子,分别为CODMn、TN、TP。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增加NH4-N、NO3-N为评价参数,故最终以CODMn、TN、TP、NH4-N、NO3-N共5个因子作为评价参数。分析对比3种养殖水体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环境参数,发现3个时期的水环境参数变化幅度不大,故将所采的3次水样数据的平均值求算出来作为年平均值,将数据整理成表(表3)如下:珍珠贝养殖区域a1、a2、a3水环境参数TP、TN、CODMn、NH4-N的浓度均高于鄱阳湖水域a0,只有NO3-N的浓度小于鄱阳湖水域a0;鱼类养殖区域b1、b2、b3水环境参数TP、TN的浓度低于鄱阳湖水域b0,CODMn的浓度却高于鄱阳湖水域,而NH4-N、NO3-N浓度相对于鄱阳湖水域则或高或低,说明鱼类养殖水体中NH4-N、NO3-N浓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蟹类养殖区域c1、c2、c3水环境参数TN、NH4-N的浓度均高于鄱阳湖水域,而CODMn、NO3-N的浓度却低于鄱阳湖水域浓度,TP的浓度在鄱阳湖水域浓度平均值的上下波动。c0水环境参数TN、NH4-N的浓度均高于蟹类养殖区域c1、c2、c3,而低于蟹类养殖区域c1、c2、c3,的大小分别为c3<c2<c0<c1。以CODMn、TN、TP、NH4-N、NO3-N作为评价参数,根据(1)式算出评分指数(表4)根据表1所示的评分标准[11],判定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评分值越高,表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越高。由表4可知,鄱阳湖区的水产养殖水体已产生了富营养化,各不同类型的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各不相同,具体评价结果为:蚌类养殖水体>蟹类养殖水体>鱼类养殖水体,且可判断蚌类养殖水体属于极富营养;蟹类养殖水体属于中富营养;鱼类养殖水体属于中营养。根据表4亦可知鄱阳湖的水产养殖水体属于中富营养。为确定CODMn、TN、TP、NH4-N、NO3-N5个因子对养殖水体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因子,依据公式(2)、(3)分别计算上述5个因子对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5。由表5知,蚌类养殖水体的TN污染最重,其次便是TP;鱼类养殖水体的TP污染最重,其次便是CODMn;蟹类养殖水体主要是TN,其次是CODMn。因此对鄱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应注重N、P的输入和输出。

3分析与讨论

3.1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对周边水域的影响

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通常会对周边水域的水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养殖水体域不会是封闭的水域,养殖水域要频繁的与周边水域发生水交换,所以当养殖水域受到了污染势必会对周边水域产生影响。由表4可看出,鱼类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评分指数与鄱阳湖的指数非常接近,且部分水体较鄱阳湖的更低,故鱼类养殖水域对鄱阳湖的富营养影响较小,蟹类养殖水体的富营养程度较鄱阳湖的程度高,根据江西省水利厅的调查数据,鄱阳湖年均水量为1437亿m3,军山湖蟹类养殖水域约为6.4亿m3,约占鄱阳湖总水量的0.45%,到枯水期,受鄱阳湖蓄水量减少的影响所占比重将更大。军山湖与鄱阳湖虽有抗洪大堤相隔,但仍会通过水闸进行不定期的水交换,故军山湖的富营养化对鄱阳湖水环境恶化存在一定的贡献。蚌类养殖水体处于极富营养水平,且珍珠蚌的养殖需要定期进行排注水,都昌的蚌类养殖水的新鲜水源便是鄱阳湖,而排出去的养殖废水的去处也为鄱阳湖,虽然珍珠蚌的养殖水量并不大,但是养殖废水的富营养的程度非常高,尤其是N、P的含量较高,且每年进行的排注水的次数也较多(大约每年有30次左右),根据养殖水域与鄱阳湖的浓度差乘以总流量可估算出蚌类养殖废水每年带入鄱阳湖的N、P的含量分别约为6.5和0.36t,所以蚌类养殖废水会对鄱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产生较大影响。上述结果表明,鄱阳湖区水产养殖水域的富营养化程度高于鄱阳湖的富营养化水平,鄱阳湖的N、P污染受到了养殖水域的影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为工业废水的排放,水产养殖所产生的养殖废水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而在鄱阳湖这类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其总体水质较好,所受的污染较少,水产养殖产生的养殖废水占其总污染量的比例较大,尤其对这类较清洁湖泊水质的影响较大,对其富营养化的贡献率较高。因此,在鄱阳湖这类较清洁湖泊区域中,养殖业的发展应尽可能控制其规模,并走生态养殖的新模式,以免养殖废水对较清洁湖泊产生严重的污染,不仅有利于较清洁湖泊的保护,也有利于当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3.2原因分析

蚌类养殖水域属于极富营养水平,根据表5各因子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率可以发现蚌类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TN和CODMn,这和用于珍珠贝养殖的添加物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对珍珠蚌养殖的调查,为促进饵料生物的生长,保证蚌类食物的充足,常人为地向水体中添加过量的鹌鹑粪便,而鹌鹑粪便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在分解利用中将产生大量的NH4-N和NO3-N,对TN和CODMn的贡献均很大。蚌类养殖还要求水体有良好的流动性,需要经常排水注水,使得养殖水体中大量的有机物和含氮化合物排入鄱阳湖水体中,造成临近水体富营养化。大水域鱼类养殖采用的生态养殖方式,一般鱼类的饵料为水域中的天然饵料(浮游动植物),通过水流不断交换水体补给饵料,人工饵料投加量较少,由于投料少,减少了外源污染,且能对因此鱼类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相对较低,部分水域鱼类养殖仍采用传统的网箱养殖,养殖过程存在饲料的投加现象,另一些特种鱼的养殖(如乌鱼)也需要投加低值新鲜小鱼虾作为饵料,这些饵料的过剩对养殖水域的TN具有一定的贡献,根据鱼种类的不同,所采取的养殖方式也有所不同,这也是鱼类水体NH4-N、NO3-N浓度存在较大空间变异的原因。蟹类养殖水域的营养程度要比鄱阳湖高,这和传统的集约养殖方式有关,河蟹代谢及饵料的投加带来的营养过剩问题都会对蟹类养殖水环境带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