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养殖市场现状范文

水产养殖市场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市场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产养殖市场现状

第1篇:水产养殖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 近岸海水养殖;网箱;现状;发展对策;广西

广西近岸海水网箱养鱼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在海水网箱养殖石斑鱼高效益的刺激下,近岸海水网箱养鱼生产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90年代末广西近岸海水网箱养殖面积逾2万m2,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广西近岸海水网箱养殖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可观的效益,促进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现就其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总结如下。

1广西近岸海水网箱养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分布情况与主产区

广西近岸海水网箱养鱼主要分布在北海市铁山港区兴港镇的石头埠海区和合浦县沙田镇的沙田海区、钦州市龙门港海区和钦州港海区、防城港市江山镇的珍珠湾海区。其中主要产区是北海市铁山港兴港镇的石头埠海区和钦州市的龙门港海区,这2个海区的网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

1.2养殖现状

据统计,2009年广西近岸海水网箱养殖总面积达248万m2,总产量达8 550 t,总产值为2.3亿元。主要养殖鱼类有石斑鱼、金鲳鱼、鲈鱼、真鲷、黄鳍鲷、美国红鱼、军曹鱼、川纹笛鲷和篮子鱼等,其中金鲳鱼(卵型鲳鯵)、鲈鱼所占的比例最大。

1.3网箱结构与布局

广西近岸海水网箱框架都是木质框架结构,为厚度10 cm、宽20~30 cm的方型耐腐蚀硬木板用不锈钢螺钉固定连接成长方形框架,框架下安装塑料泡膜或塑料桶作浮子,框架和浮子整体连接而成浮排,浮排内框也用木板固定分隔成大小相同的小框架,每个框架内吊装1个网箱,网箱网衣为聚乙烯网。在浮排的中部选择1个较小的框架面,上面铺设木板,在木板上搭建简易的木质结构的管理工作房子。网箱的整体布局为浮排与浮排之间是首尾相接,连成整片分布,形成棋盘式排列。但这种结构也存在问题,即其排列方式会对网箱内外水体的流动交换产生影响,往往使处在网箱浮排中部的网箱内水体的溶解氧远低于网箱外的溶氧量,很容易引起鱼病的发生。

1.4标准化管理状况

目前网箱养殖比较规范的是北海市铁山港区石头埠海区星星海丰养殖场。该养殖场于2004年开始逐步实施标准化养殖,2009年申报的金鲳鱼无公害产地认定现已通过自治区级认定。2008年在水产部门的引导下,石头埠网箱养殖户联合起来成立了铁山港区水产养殖商会,对网箱养殖鱼进行标准化管理,共有59户养殖户入会,管理效果比较好。但广西近岸海水网箱养鱼大部分仍然是沿袭传统的养殖管理模式,分散养殖,多数养殖户在养殖过程对投入品的管理不够规范,主观性强,不是按照有关标准来操作,特别是养殖生产日常记录不规范或不详细,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有待提高。

1.5病害发生与防治措施

近年来,广西近岸海水网箱养鱼的病害越来越频繁[1],特别是2009年尤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广西沿海3市海水网箱养殖发病率在40%以上,多数养殖成活率为50%左右。在病害防治上,多数养殖户不注重预防,偏重于发病过程中使用药物治疗。由于缺乏科学防治技术,有些养殖户病急乱投医,没有进行相关检测,不注意对症下药,存在滥用药物现象。

1.6产品包装与流通

至2009年底,广西近岸海水网箱养鱼企业或个体养殖户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鲜货销售给收购商,产品没有包装,也没有进行商标注册,大多产品的销售去向主要有广东、福建2省,小批产品主要销往区内的14个市,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柳州、桂林和贵港等,流通市场主要是在农产品批发地和海鲜酒楼等。

2广西近岸海水网箱养鱼发展对策

2.1保护生态科学开发统一规划

随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西近岸海洋生态环境日显复杂,各种生物资源的生态位发生急剧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生态的保护矛盾突显,任何一种工程建设或其他经济生产方式的出现都可能导致环境生态的改变。近岸海水网箱养殖生产虽然是与海洋生态最为融合的经济生产方式,但由于是人为的强加于海的一种生产方式,养殖生产过程所排放的废弃物如生活垃圾、养殖动物的粪便和残饵等对海洋而言是“额外”增加的,养殖动物在海域当中形成了新的“生态位”,自然就对原有的海洋生态平衡造成冲击或打破[2]。因此,近岸网箱养殖场的建立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要科学测算安置网箱的海区海域环境的载鱼量,根据载鱼量来控制养殖容量,统一规划布局网箱和鱼种的投放量,确保网箱养殖系统与所在海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2.2调整网箱投放海区与工业开发协调并进

临海工业项目是广西重点发展项目,对广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不可动摇的大开发、大项目,其他一切项目都要围绕这些项目协调发展,这是广西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因此,近岸网箱养殖项目的布局要与临海工业项目的布局协调发展。或将网箱养殖区域划定到远离工业项目的排污口的海区,将网箱安置在15~20 m等深线的水域,可确保网箱养殖生产不受工业发展的冲击,促进海区养殖与工业开发的共同发展。

2.3政府要加快扶持建设海水养殖苗种体系工程

苗种是养殖的关键。由于缺乏资金与政策扶持,铁山港区沿海除了有一批设施完善的对虾育苗场外,几乎没有海水鱼苗育苗生产场点,所有的海水鱼苗全部靠广东、海南和福建等省调入,苗种供不应求,而且由于长途运输和地理差异,采购回来的鱼苗应激大,养殖成活率普遍较低,严重地影响了广西海水鱼养殖生产的快速发展。因此,为了加快广西海水鱼类养殖生产的有效发展,建议政府加强扶持建设海水养殖苗种体系工程,在沿海3市建设一批海水鱼苗繁育场。具体操作上可选择综合条件较好的对虾育苗场进行改扩建,使之具备海水鱼苗繁育生产能力。此外,应重点扶持建设鲈鱼、青石斑鱼和卵型鲳鯵等广西自然分布有的名优品种的原种场。

2.4科技立项研发高效配合饲料

饲料是海水鱼类集约化养殖必不可少的投入品,是决定能否开展规模化养殖的首要因素。目前,广西海水鱼类养殖使用的饲料有配合饲料和海水野杂鱼。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研究,许多养殖品种还没有适口的或适宜鱼类生长的配合饲料,加上多数养殖户的养殖观念还没有转变,尚停留在传统的养殖意识中,因此,许多养殖户在开展海水鱼类养殖时仍然以投喂野杂鱼为主。只有养殖某些品种如卵型鲳鯵[3-4]、鲈鱼和某些鲷科鱼类,因为其饲料配方比较成熟而且易购买,才会在养殖全过程使用配合饲料。但是由于缺乏专题技术研究,广西还没有专门针对某一品种的且让养殖户放心的配合饲料。目前广西沿海使用的95%配合饲料是来自发达的广东、福建和浙江省,其余的5%来自当地。这种状况造成了广西养殖海水鱼类的成本居高,从而影响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科技立项研发高效适口、适宜的海水鱼类配合饲料是广西加速发展海水鱼类养殖业的重要措施[5]。

2.5建立信息平台提高疾病预防监控与市场流通信息的服务水平

信息化是各行各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只有信息畅通才能保障产业发展的顺畅。对海水鱼类养殖而言,疾病控制预防信息和产品市场流通信息是影响现代海水鱼类养殖发展的最大瓶颈。建议广西省级科研机构和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尽快建立海水鱼类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平台和海水鱼类产品市场流通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发布有关病害防控和市场流通信息,确保广西海水鱼类养殖生产朝现代化方向快速发展[6]。

2.6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操作水平,适时推行就业准入

目前广西开展海水鱼类养殖的群体主要是滨海居民、农民和部分转产渔民,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上而言文化素质较低,加上行业部门尚未推行就业准入,致使广西海水鱼类养殖业现状处在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下的水平。建议省级主管部门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专题立项加强海水鱼类养殖从业者的技术操作培训,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适时推行行业就业准入制度[7]。可以联合劳动部门先在条件较好的市县开展试点工作,获得经验后向其他市县推广。

2.7走标准化合作化品牌化道路,做强区域渔业经济

“以品牌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依托,以联合农户参与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必将是我国今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方向。目前广西已有些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在沿海投资网箱养殖生产业,政府和行业部门应该鼓励、扶持、引导这些企业联合分散养殖的个体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商标、统一经营,共同打造统一品牌,把分散养殖集中起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区域渔业经济的发展。

2.8引入休闲观光理念,拓展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休闲观光是开展社会现代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正常需求,是连接农业生产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必要环节,也是农业生产拓展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转变增长方式的便捷途径[8]。广西沿海海岸线长逾1 500 km,沿岸滩涂、岛屿众多,而且滩涂平坦,水质清新,优美的自然景观随处可见,这些自然资源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建议政府作统一规划,改造近岸网箱的布局,增加景观装饰,提供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观光平台,使近岸网箱的布局和色彩搭配与岸边自然风光景观相互照应相互协调,打造发展成为当地新的观光景点,促进当地经济增长[9-11]。

3参考文献

[1] 陈知算.近海网箱养殖鱼类病害防治方法[J].中国水产,2006(11):62.

[2] 郝民杰,周文宗,张平.养殖水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9(1):18-20,24.

[3] 蓝祥宾,陈文,翁如柏,等.卵型鲳鲹近海网箱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05(8): 37-37.

[4] M.C.柯里默,张建,蓝祥宾,等.在海南采用膨化饲料近海网箱养殖长鳍鲳鲹的生长表现[J].中国水产,2003(12):90-92.

[5] M.C.柯里默,张建,蓝祥宾.近海网箱中的鮸鱼养殖--来自中国温州的试验结果[J].中国水产,2005(8): 87-88.

[6] Michael C. Cremer H. R. Schmittou Hsiang Pin Lan Jesse Chappell 美国大豆工业海洋网箱水产养殖技术近海海水鱼类养殖网箱工程技术手册(八)[J].中国水产,2010(4):89-90.

[7] 近海网箱养殖渔业的主力鱼种—海鲡[J].渔业现代化,2004(3):51.

[8] 关长涛,王清印.我国海水网箱技术的发民与展望[J].渔业现代化,2005(3):5-7.

[9] 景发岐.深海网箱养殖与传统网箱养殖比较研究[J].河北渔业,2010(3):58-59,61.

第2篇:水产养殖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 龟鳖;养殖;现状;发展前景;广东河源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32-01

20世纪80年代后期,河源市就开始人工养殖中华鳖,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规模化养殖,效益显著,成为广东省养殖中华鳖养殖基地之一,龟鳖养殖也成为人们投资发展的新产业。尽管受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华鳖市场供大于求、价格猛降的危机影响,中华鳖养殖一度停滞不前,但不少人经过这次危机,革新了中华鳖的养殖技术,开拓了养殖新领域,黄喉拟水龟、鳄鱼龟、草龟、巴西龟等龟鳖新品种在河源市各地悄然兴起,特别是在河源市发展名优特的产业规划下,该市龟鳖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1 河源市龟鳖养殖现状

据统计,2012年全市龟鳖养殖面积超过186.67 hm2,总产量超过900 t,总产值超过2 500万元,全市龟鳖养殖呈现出健康、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

目前龟鳖生产布局如下:甲鱼、鳄鱼龟、巴西龟以池塘规模化养殖为主,主要分布在紫金县的紫城镇、九和镇、古竹镇和龙窝镇等以及连平县的绣缎镇。黄喉拟水龟则以庭院养殖为主,主要分布在紫金县的紫城镇和九和镇以及平县的阳明镇和龙川县的龙母镇。鳖主要养殖区是在紫金县九和镇、连平县的元善镇。随着河源市提出的规模化、无公害的养殖模式的推广,现全市成立的龟鳖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家,龟鳖养殖技术、抗风险能力得到很大提高[1]。

虽然龟鳖养殖前景良好,但其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未能形成品牌化,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少,龟鳖养殖科技支撑体系不足,小户养殖与大市场博弈中显得薄弱。

2 近年来龟鳖发展典型事例

以甲鱼养殖为例,河源市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人工养殖甲鱼,新品种高效益的养殖形势吸引了本地和外地的不少投资商发展养殖甲鱼,甲鱼养殖规模在短期内大幅增大,甲鱼养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初期的投资商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随着甲鱼产量提高,高消费的甲鱼难以开拓新的市场,市场供大于求,甲鱼价格猛降,甲鱼高成本的养殖模式导致大部分的养殖户血本无归,甲鱼养殖陷入困境。如果养殖户继续养殖,可能亏损更大,如果不再养殖,亏损的就不只是甲鱼,还有前期投入的设施设备。直到新世纪后,随着甲鱼养殖新模式新技术的推广,甲鱼养殖才理性回归,市场效益逐步体现,但也饱受病害困扰。

3 河源市龟鳖养殖发展前景

3.1 要树立品牌意识

河源市地处粤东北内陆山区,生态环境优良,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全市水域面积达6.4万hm2,可养鱼面积4万hm2,现有已利用面积仅0.68万hm2,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是三大江两大库(东江、新丰江、韩江、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全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9.6~21.3 ℃,年平均降雨量1 694.0~1 936.2 mm,年日照时数1 638.3~1 967.8 h,无霜期296~336 d,台风在绝大部分地区没有破坏力,极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水环境为河源市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该市渔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扭转建市初期人民群众“吃鱼难”的局面。渔业发展的要求也不再停留在四大家鱼等常规品种的养殖生产上,而是走名特优品种养殖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源市龟鳖养殖应该创造自己的品牌,走规模化、合作社化的道路[2],只有这样才能做强做大龟鳖行业。

3.2 要以市场为导向

甲鱼养殖在形势良好的情况下,加大投资力度,发展特色养殖是理性的。但要密切联系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珠三角大型水产市场上的甲鱼商品价格和甲鱼苗已经下降,河源市的养殖户却没有及时获得如此宝贵的市场信息,在购买昂贵的甲鱼苗的同时继续扩大甲鱼养殖规模,使得这一批甲鱼养殖基本亏本。因此,在龟鳖的养殖中,养殖户的思路应该更加宽广,搞清楚全国各地的养殖情况对发展河源市龟鳖行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

3.3 要以科技为支撑

早期甲鱼养殖陷入困境不只是市场信息不通,甲鱼养殖户的养殖模式落后更是一个重大的因素。当时在珠三角地区的养殖户已经采用了新的甲鱼养殖技术,大大节约了饲料药物投入。但河源市的养殖户依旧沿用旧的养殖技术,对比新技术,养殖成本增大。因此,应强化龟鳖疫病防治意识,提高疫病防治能力[4]。养殖企业应该加大技术投入,认真摸索适合河源市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养殖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3.4 要有长远的目标

市场供大于求是甲鱼价格猛降的主要因素,但不能忽视其潜在的因素,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高营养食品的同时,人们更重视高质量的食品,特别是安全无公害的食品。因此,应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走无公害、有机食品之路。

3.5 要有强化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甲鱼养殖陷入困境的时候,河源市养殖户要么继续投资养殖甲鱼,要么从此离开龟鳖这个领域。而在珠三角和江浙一带的养殖户在面临困境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现有设备设施转型养殖草龟、鳄龟等或者发展生态甲鱼,成功摆脱困境。现在,河源市的养殖户、养殖企业也意识到这一点,纷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把大家的力量集中起来,才能有更强的抵抗风险的能力。

总之,在以后的龟鳖养殖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发展,大力推广龟鳖新品种新技术,加强龟鳖养殖技术指导,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促进龟鳖养殖业又快又稳发展[5-6]。

4 参考文献

[1] 赖延平,张飞燕.广东省龟鳖养殖业发展策略的研究[J].水产养殖,2013(5):39-41.

[2] 促进龟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J].河北渔业,2011(6):1-4.

[3] 钟小庆.广东龟鳖养殖业发展动向[J].科学养鱼,2011(10):1-3.

[4] 周婷.海南省龟鳖养殖业现状及发展预测[J].中国水产,2006(6):68-70.

第3篇:水产养殖市场现状范文

随着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http://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大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在规划、管理和技术落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当前农村地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控制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调查和评价,全面认识畜禽养殖污染的性质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并将其纳入环境保护规划中。因此,科学防治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卫生,促进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实现畜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阳市畜禽养殖业的现状

(一)我市畜禽养殖规模和污染现况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安阳市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也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畜禽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化饲养所产生的大量畜禽粪尿等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和合理利用,从而导致了畜禽粪尿及废水的污染负荷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总和,成为城市郊区的污染大户。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527个,其中:猪234个,牛59个,羊20个,家禽212个。其中大部分养殖场的畜禽粪污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目前,安阳市养殖污染的现状是畜禽粪便集中、量大,同时污染治理没有跟上,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畜禽养殖业对水资源、土壤和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已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二)我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的治理现状

由于多种原因,我市许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分布于居民区内,8%一1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当地居民水源地的距离不超过50m,30%一4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离居民或水源地最近距离不超过150m。WWW.133229.COm养殖场选址不当不仅构成了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压力,还在许多地方造成了畜禽养殖场主与周围居民的环境纠纷。过去一些地方将规模化畜禽养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途径加以鼓励,环境意识相对薄弱,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我们长期以来又把环境工作重点放在工业污染防治上,对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因此畜禽场的宏观环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全国90%的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另外,养殖场环境污染投资力度明显不足,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

二、养殖场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环保总局于2001年先后发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明确了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防治原则。而国家环保总局同年发布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则提出了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求、厂区布局与清粪工艺、畜禽粪便储存、污水处理、固体粪肥的处理利用、饲料和饲养管理、病死畜禽尸体处理与处置、污染物监测等污染防治的基本技术要求。安阳市政府对畜禽养殖污染工作非常的重视,经过近些年的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用于污染防治的资金不足,投资不尽合理。第二、治理工艺及技术系统化考虑不足。第三、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第四、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机制。

三、治污减排主要技术方法以及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的对策

(一)广泛宣传,努力营造防污治污共识

一方面,向规模化养殖业主大力宣传畜禽生态养殖的必要性,使其把生态养殖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增强治理养殖污染的紧迫感和自觉性[3]。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和科普宣传,让公众了解畜禽规模化生产的污染危害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让规模化畜禽养殖接受全社会监督。

(二)加强监管促进养殖业规范发展

依据国家对促进畜牧业发展、规范畜禽养殖行为颁布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地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畜禽种类、养殖规模,制定禁养区、限养区,建立产、排污监测机制,强化对畜禽养殖场、养殖园区监督管理,把具有与畜禽养殖规模相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列为建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园区审批的必备条件加以审核,环保不过关不允许投入运行;对原有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园区要进行改造,限期治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对污染物排放超标,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的养殖业户,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罚。

(三)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治污措施

根据安阳市畜禽规模养殖现状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的可行性,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在畜禽规模养殖场的选址、场区布局等方面应从保护环境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科学规划和布局本辖区内规模养殖场户,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把好养殖企业的“入口关”。

第二、粪便处理工艺。需要有指定的专用粪便堆放场所堆放场所应符合蒸发强烈、日照充足等自然条件,改变用水冲粪的方法实行干清粪工艺。

第三、养殖场污水处理。要求养殖场建造分级沉淀井净化污水,在畜舍外建造分级污水井,用于接纳畜舍内排出来的污水。

第四、粪便的发酵与还田技术。要求畜禽排泄的粪便集中堆积到贮粪场堆肥发酵,以杀灭病原微生物。

第五、粪便生产沼气。利用畜禽粪便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不仅能提供清洁能源,而且沼渣、沼液可以直接肥田,形成养殖、能源与种植紧密结合的粪便处理、利用模式。

第4篇:水产养殖市场现状范文

农民脱贫致富、增产增收主要途径之一。我市水产养殖业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是巨大的。但在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

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

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

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

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

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

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

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

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

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

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

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

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

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

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

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

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

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

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

,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

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

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

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

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

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

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

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

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

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

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

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

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为了提高养殖水平,实现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提高广大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从事水产养殖实行养殖证制度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早在*年颁布实行的《渔业法》中就明确了

养殖证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制度没有得到彻底贯彻落实。按照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并已经逐级落实。我市也将在有关部本的协调下,把该项工作扎

第5篇:水产养殖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天水市;肉牛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天水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全市天然草原面积163万hm2,天然草原合理载畜量为20.37万羊单位[1]。2016年完成人工种草2.226万hm2,其中种植紫花苜蓿0.793万hm2,新建了一批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种草点,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82.98%,草原植被有效恢复。全市年种植玉米7.33万hm2,年产玉米秸秆200万~300万t。该市相对丰富的饲草料资源,为肉牛的养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并有效促进了肉牛养殖业发展。

1天水市肉牛养殖业现状

天水市肉牛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90年代中后期随着黄牛冻配改良工作全面推广,肉牛育肥、屠宰加工业得以发展[1]。2016年全市牛存栏38.69万头,年出栏肉牛11.16万头,牛肉产量达到1.26万t。饲养的品种主要为黄牛、改良黄牛、秦川牛、西门塔尔牛。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逐步形成了养殖企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合作社)+农户散养的生产方式[2]。近几年,全市围绕“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工程”和肉牛产业大县建设,以万头能繁母牛基地和良种紫花苜蓿基地等示范点建设为重点,着力抓规模养殖场建设、基础母牛扩繁、优良牧草种植,大力推广黄牛“三元”杂交改良技术,发展西门塔尔、夏洛莱等良种肉牛,抓好冻配改良,肉牛改良等工作,不断推进肉牛养殖业大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张家川县和清水县为重点发展区的产业布局,建立了张家川县伊味思清真牛肉产品的品牌,逐步实现肉牛产业大县的建设。

2天水市肉牛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品质优良的肉牛品种

天水市肉牛养殖业起步较晚,肉牛品种选育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化肉牛养殖业的需求。肉牛品种主要为黄牛和西杂牛,在实际生产中,这些肉牛品种的单产水平和肉品质相对较差,养殖效益不高,降低了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影响肉牛养殖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2.2牛肉质量和档次偏低

天水市肉牛养殖水平相对较低,肉牛养殖主要以农作物秸秆或牧草为主要饲料,使得牛肉肉质较差,口感不好,无法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牛肉质量和档次低只能满足人们对中、低档牛肉的需求,影响了该市牛肉市场的竞争力。

2.3饲草料制约肉牛养殖业壮大

天水市天然草场长期为集体牧地,草场产权不明确,草场未承包到户,近年来随着草畜动物饲养量增加,超载、过度放牧现象十分突出,加上滥垦、乱挖的破坏,植被被不同程度破坏,使得草地生态系统不平衡,草地出现了退化、消减,制约了天水市肉牛养殖的发展。肉牛养殖业对秸秆的利用率低,虽然天水市农作物秸秆较为丰富,但青贮、微贮加工玉米秸秆只有30万t左右,仅占玉米秸秆产量的10%。优质牧草产量不足,全市紫花苜蓿留床面积近5.33万hm2,年种植箭筈豌豆、草高粱、燕麦草等一年生牧草约2万hm2,但草地管理粗放,杂草较多,牧草品质不高[1]。

2.4肉牛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天水市肉牛养殖业处于发展初期,养殖的主要模式是农户散养和小规模饲养,产业化程度较低。肉牛养殖投资较大,饲养周期较长,资金周转慢,市场风险大,而养殖户的规模小、资金短缺、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跟不上,致使天水市肉牛养殖的基础生产设施落后,生产水平低,防疫难度大。此外,一般小规模养殖户还贷能力较弱,金融机构不能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资金的缺乏限制了其发展。

2.5能繁母牛数量较少

通过世代繁育来改良杂交肉牛的品种和种质,扩大牛群数量,母牛在繁衍、改良、扩群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牛是世界上繁殖最慢的家畜,加之天水市肉牛养殖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能繁母牛的繁殖成活率低,平均三年产两头犊牛,饲养能繁母牛效益不高,而且随着肉牛养殖产业化,养殖的直接经济效益体现在出售牛肉的质量和数量,而母牛在育肥和肉质方面大大低于公牛,养殖效益低,因此多数肉牛养殖户不愿意饲养母牛,造成能繁母牛的存栏数量严重不足,这使天水市肉牛生产牛源不足,发展疲软,不利于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天水市肉牛养殖业发展对策

3.1建立肉牛育肥体系,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倡导规模养殖

根据引进良种特点,确定改良品种和改良方向,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肉牛良种繁育、杂交利用。近年来,随着国家良种补贴项目在甘肃的实施,肉牛冻精全部由政府采购,免费供应,冻配用液氮也给予补贴,大部分县区拿出资金补贴运输费、人工费,使牛冻配改良收费大幅下降,为全市统筹冻配改良工作创造了条件[1],为提高肉牛品种种质和肉质奠定了基础。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肉牛杂交繁育推广中心,以“公司十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的肉牛育肥,达到牛肉生产工厂化、饲养标准化、产品规格化的产业水平。肉牛散养养殖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不利于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疾病统一防疫,而规模养殖具有饲养技术先进、专业化程度高、肉牛均出栏活重高、养殖成本较低的特点,天水市发展壮大肉牛产业必须走规模化养殖道路。

3.2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科技水平

发展高效、规模化、产业化的肉牛养殖业,必须提高肉牛产业从业人员素质,进而增强行业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竞争力。通过“养殖公司+养殖户”的契约模式,为养殖户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免费培训养殖人员,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3]。通过广泛的畜牧科技培训,使广大养殖户全面掌握饲草加工调制技术、饲料配合技术、经济杂交技术、繁殖育肥技术、卫生防疫技术、圈舍建造技术,提高养殖户科技素质,造就一批科学带头人和示范户,为肉牛产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1]。

3.3扩繁基础母牛,增强持续生产能力

天水市肉牛养殖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尤其能繁母牛繁殖成活率低,平均三年产两头牛犊,饲养能繁母牛效益不高,养殖户放弃饲养母牛犊,直接影响肉牛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重点在草原面积大、饲料资源丰富的地区扶持发展一批规模繁育大户,从建场、引种、冻配改良、技术服务等全方位给予扶持,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

3.4建立饲草饲料生产加工体系

饲草是发展养羊业的基础,优良的饲草是优良种质特性发挥的保证。建立饲草料生产加工体系要做好以下工作:加快青贮池的配套建设,加强对养殖户青贮技术的培训,组织开展青贮专用玉米种植,为肉牛产业提供充足、优质的饲草。加大人工种草力度,以张家川和清水地区为主,重点生产苜蓿、红豆草、饲用甜高粱等优良牧草,大力推广适合天水种植的优良苜蓿草种;天水市小麦种植面积达13.33万hm2多,麦后夏种具有较大潜力,尤其是小豌豆、黑麦草等,年鲜草可达30t/hm2左右,政府应倡导组织复种一年生牧草,扩大饲草料资源。在饲草资源丰富的地方建立草粉加工厂,以保证肉牛补饲和肥育的营养需要。

3.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肉牛产业的项目扶持资金,解决养殖户信贷问题,激发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鼓励银行推行“农行+担保公司+养殖户”“农行+合作社+养殖户”等贷款模式,提高信贷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银行信贷风险[4]。对当地产业具有影响力、技术标准高、环保水平先进的养殖场予以政策倾斜,适当奖励、补贴、政府贴息贷款等,支持这些鼠产生一定的恐惧和疼痛,有时甚至还要小鼠献出生命。实验动物福利指的是要保证小鼠在身体和心理上处于健康、康乐、舒适的状态。以满足小鼠的需要为原则,具体表现为:一是应提供足够的水和实物对小鼠进行精心照顾,使小鼠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二是为小鼠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空间及饲养密度要适合,保证其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三是实时观察小鼠的安乐及健康状况,尽量避免痛苦、不适或持续的伤害,让动物享有不受痛苦和疾病威胁的自由。四是让小鼠有表现正常行为方式的机会,享有无恐惧的表达天性的自由。20世纪50年代,外国生物学家Russell和Burch率先发明了“3R”原则,即便有科学家有反对意见,但是“3R”原则已成为在动物实验科学研究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准则。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应用最为广泛,极大地推动了动物实验科学领域的研究发展,成为实施动物福利相关措施的关键。

4提高实验动物福利的具体措施

在当今社会,动物福利不只是一个名词,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一个标志。正因如此,影响动物福利的因素有很多,这就说明在动物实验方面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很多,比如说:对工作人员要求持证上岗,对其进行专门的实验技能培训;把动物生存的环境尽量还原成自然的状态;对于动物的人性化管理等等。以此让实验动物和实验人员和谐共处,保证实验以自然的状态进行,如此,得出的实验结果更具科学性。

5实验动物福利倡议

首先,我国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利用儒家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为大众普及动物福利的科学理念,科学、合理、人性化地利用动物实验为人类造福正是对传统文化的最高致敬。其次,借鉴西方动物福利的伦理传统,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对动物实验进行科学的改良,使每一位动物实验工作者形成动物福利的思维习惯。再次,尽快立法,用法律来维护实验动物的福利安全。这既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科技,也是为了能够应对好国际挑战,中国应根据自身情况,吸取国外的好做法,加快对实验动物福利立法工作的开展,实现中国的科学发展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动物实验,巴甫洛夫所说,只有通过实验,医学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在利用动物来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尽量使像小鼠这些实验动物的伤害达到最低,让科学研究和人类文明相互协调。

6结语

第6篇:水产养殖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养猪业;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安徽肥东

畜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产业和有效途径。在畜牧业中生猪产业所占比重大、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是绝大多数农民家庭肉食品自给和增加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全面掌握肥东县养猪业的发展状况,笔者深入村镇广泛开展调查,在了解掌握肥东县养猪业现状、特点、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养猪业的对策措施。

1肥东县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1.1养猪成本与养猪效益非正比增加的矛盾

从2009年养猪效益看,虽然养猪效益较往年有所提高,每头生猪出栏纯收入(除劳动力)达300~400元,在纯收入提高的背后却是养猪成本迅速上涨:一是仔猪、饲料成本的增加。仔猪价格不断攀升,猪饲料价格不断上涨;每出栏1头生猪,饲料成本增加40~50元,仔猪成本增加200~250元[1]。二是劳动力、水电费用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较大,外出打工者增多,在家养猪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从事生猪养殖既脏又累,还要承担疫病和市场风险,导致散养的农户减少[2]。加之水电、运输、劳动力等饲养成本居高不下,使得生猪养殖效益的增长空间受到压缩,在“养猪一头不如打工一周”的效益比较下,不少青壮年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从事养殖业。

1.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的矛盾

与其他产业相比,养猪业属“三高一低”产业,即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目前,生猪养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长期生产看,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缺乏组织动作,组织化程序低,无法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养殖合力,难以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只能被动应付,使养殖者失去养殖的积极性。

1.3疫病形势严峻与防控难度大的矛盾

传统分散饲养中公共卫生防疫建设存在部分空档,加上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一些常规疫病在一些规模饲养户和防疫空白村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3,4]。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一些规模养殖户和新进猪群中发生,疾病多数引起全县猪大批死亡,对养猪业的危害性极大。同时多数养猪户对猪的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重饲养轻防疫、重治疗轻保健,没有按要求和需要建立免疫程序,对新的病种没有足够重视,不采取免疫措施,一旦发病损失较大,将影响养殖户增养补栏的积极性。

1.4生猪良种体系建设与现代化要求的矛盾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肥东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大多数养殖户母猪饲养水平低下,农户自繁自养能力不强。从外省调入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购买成本增加。由于资金投入少,品种改良规模小、范围窄,加之生猪生产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使良种良养普及率低。

1.5投入不足与畜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养猪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圈舍、良种、饲料、防疫等都需要一定的投资。据预算,一个千头猪场仅固定资产投入就需要60多万元,同时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上市约6~8个月内需花费1 100~1 200元,资金周转周期长,需要流动资金大。由于规模养殖土地大部分为租来的闲置土地,养殖场不能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导致很多规模养殖户多年来处在低水平运行状态。而养猪除省级有一定项目投资外,县乡级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信贷投入、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入也不足。另外,加工龙头和市场建设滞后,除围绕县城供应的定点屠宰厂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制约着养猪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生猪业,要社会资金及金融资金进入,需要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养殖户贷款政策性贴息等方面加大投资。

2肥东县养猪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肥东县养猪业的调研,认识到肥东县养猪业资源较丰富,市场容量较大,技术较成熟,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重新审视养猪业的现状、外部条件和发展前景,不得不认识到:养猪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应确立发展生猪产业、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的科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理念和产业化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养猪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县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1切实加强对生猪生产的组织领导

把生猪生产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立足肥东县实情,统一思想,上下一致,齐抓共管,针对肥东县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对畜牧业内部结构进行比较客观的调整。按照“以农养猪、养猪促农”的要求,稳定千家万户养殖,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采取个人、集体、国家有机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养猪业,选择养猪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发展养猪小区、家庭规模养殖场等适度规模养殖,开展仔猪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2.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将猪的品种改良作为提高养猪生产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从行政到业务给予高度重视,按照《畜牧法》及畜种区域规划,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鉴定、登记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促使猪种品质优化。按照养猪生产“三化”繁育体系的要求,加大新品系的培育和优良猪种引进;鼓励农户饲养二元生产母猪,大力推广猪的人工授精和三元杂交优质肉猪生产技术;建立稳定的区域性母猪饲养基地,提高高繁优良母猪比例,增加仔猪来源。

2.3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

饲养方式落后是养猪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不高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加快发展养猪业,必须大力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将现代化养殖作为今后生猪养殖的关键措施来抓,将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于养猪,突出良种应用,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科学饲养流程与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在今后工作中因势利导,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加快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和扶持大户规模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在一些条件成熟,生产有一定规模和实行标准化养猪的地区,开展无公害、有机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便于统一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防病技术。

2.4加强养猪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畜牧业现代化需要养殖户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在今后工作中结合生产实际,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开展不同层次的科学养猪技术培训。全面认真实施千家万户科技入户工程,做好畜牧科技普及型培训工作。针对规模养猪户(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难点,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实行注册登记长期跟踪培训,深化培训内容,从普及型培训转向专业型培训。同时鼓励饲料兽药厂家和经销商结合产品推广开展科学养猪技术培训。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要加大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密切关注国内外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推广人工授精、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全面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

2.5加强防疫保健,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针对现阶段猪病十分复杂的现状,切实加强生猪防疫保健: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突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实强制免疫,强化内防外堵,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二是积极引导和指导养猪大户强化猪的防疫保健意识,把防治疫病资金用在防疫保健上,并制定切合本场本户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做到计划免疫,对一些新的病种有免疫防治。三是畜牧部门要根据养猪生产实际,强化疫病的监测工作,对近年来疫病监测中发现的新病种及时制定防控方案,开展早期预防免疫。四是将发展暖棚养猪与沼气池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对粪水及其他污物的再利用,防止粪水污染环境。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一批利用养殖场粪污生产沼气和有机肥项目。

2.6切实增加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发挥养殖户、加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政策性贴息补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对优质种源生产场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农村认真落实母猪补贴和保险,对种公猪引进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以保障生猪生产的基础。二是建立生猪产业扶持和稳定发展基金,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规模养殖给予政策性扶持补助,稳定肉猪市场供应。三是加大科技推广,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如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提高母猪生产力、重大疫病监测防治等,帮助养猪者提高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成本,节支增效。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有关生猪产业扶持政策,搞好项目筛选、养殖小区的验收完善和省级龙头企业的上报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争取县财政资金支持,扶持生猪产业发展。

2.7积极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

一是畜牧部门积极为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民牵线搭桥,使其形成发展合力,有效解决肥东县生猪生产中农户单打独斗、品种和产品规格多、饲养小规模与大市场难于衔接的问题。积极引导养殖户成立生猪产、销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形成合力,使养猪做到规模化、标准化。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大型猪场投资建设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订单生产,形成“公司+合作社+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养殖户扩大规模养殖的信心。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争取在良种、饲料、加工等方面引进资金、技术、厂商,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扶持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和畜产品经纪人及营销队伍,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畜牧业市场化进程。四是健全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专业交易市场,开通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生猪专业定点收购及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加强预警体系建设,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生产和经营决策。

3参考文献

[1] 祁跟兄,胡永杰.青海省民和县养猪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养殖与饲料,2008(6):108-109.

[2] 陈开升.诸暨市养猪业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07(10):62-63.

第7篇:水产养殖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渔业;现状;发展;对策

1陇南渔业生产发展、资源现状与分析

1.1水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及利用

1.1.1水资源、水面积资源较为丰富陇南市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境内有嘉陵江主要一级支流9条,二级支流900余条,三级支流2 900余条。年径流量261亿m3,占全省总径流量的44%。地表水(山泉、溪流)106亿m3,有一定数量的地下水资源,水资源丰富。

市内分布有主要河流、水库、湖泊、塘坝、池塘、沼泽滩涂等资源27.6474万亩,水产养殖可利用资源面积5.0434万亩,占各类资源面积的18.20%。在可利用资源中,水库7座水面面积3.52万亩,荒滩、沼泽1万亩,池塘2 324亩,湖泊2 150亩,塘坝760亩。可利用资源中已开始养殖开发的2.8 265万亩(其中水库3.52万亩,池塘2 324亩,塘坝300亩,荒滩、沼泽地400亩,网箱总体积8 000m3),占可利用资源量的56%。

1.1.2水产养殖主要生物资源种类多全市境内现有鱼类种类(包括引进品种)62种(其中土著鱼44种,占全省种类的66%,其中经济价值的有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中华倒刺巴、野生鲫鱼、野生黄鳝等10多种。引进种类18种,养殖比重较大的有草鱼、鲢鱼、建鲤、团头鲂、澎泽鲫、异育银鱼、黄桑等);主要珍稀水生动物有:大鲵、文县鱿螈、山溪鲵、野生甲鱼等。

1.1.3气候、水温资源优越陇南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境内大多数河谷地带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从水温特性看,有丰富冷水源、温水资源、热水源,可养殖冷水、温水、热带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

1.2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

陇南现有人工池塘2 324亩,适宜水产养殖增殖的水库7座,总水面面积3.52万亩;现有水产苗种繁育场4个,苗种培育基地一处,全市苗种场年可孵化鱼苗300万尾,生产鱼种200万尾。已建成的网箱养鱼5处18户,拥有钢质框架网箱总体积8 000m2。大鲵人工驯养繁育点两处,现有亲鲵饲养池、稚鲵孵化池、幼鲵饲养池6 000多平米。甲鱼工厂化养殖场一处。

1.3水产业社会经济状况

全市从事水产业的从业户共660户,其中养殖户460户,捕捞户80户,水产品营销户120户,从业总人口3 300多人。

1.4发展水产业的潜力及优势

水产业发展的优势一是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就省内和西北地区范围内比较,我市光热资源、水资源、水温类型、生物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据调查统计,我市现有79个乡镇,具备发展水产业的资源条件。

1.4.1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我市水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水产业机构不断设立和完善,水产养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水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市现有水产技术推广、渔业行政执法机构11个。同时,省政府批准了文县大鲵保护区,建立了文县大鲵保护站(编制4人)。

1.4.2适宜生产绿色水产品我市地处长江流域上游,境内多高山,工业设施少,除少数矿产资源大县个别区域污染严重外,大多数区域水质洁净、无污染、水体物理化学指标适宜水生动物生长,是生产绿色水产品的理想场所。

1.4.3具备一定的区域优势我市地处甘、陕、川交界地带,向西北水产品可销售到兰州、西安、天水,向南、向东靠近九寨沟等省外市场和市内280万人口,市场前景广阔。

2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陇南渔业的发展速度缓慢,渔业比较效益没有明显提高,渔业在大农业中的基础地位低,究其存在原因有:

2.1渔业的政策扶持、投资力度明显减少

渔业在我省本来是一个弱质产业,始终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因此加大对渔业的支持和投入显得非常重要。但近年来陇南渔业和全省渔业一样,政府扶持力度明显不够,陇南九县(区)除二、三县享受了小型规模项目扶持外,其他县近年都没有争取到任何项目。地方财政给渔业投资比重得不到提高,没有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2.2养殖的总体规模小,渔业产值低,没有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近几年来,池塘面积始终徘徊在2 000~3 000亩,一些池塘被城市建设占用,没有得到恢复再建,一些池塘水毁后无力恢复,一些池塘因缺水被用来种田,新开挖池塘费用较高,没有项目支持,大多数养殖户没有能力开发开挖新池塘。水库面积虽然比较大,但水库综合开发利用能力、管理能力跟不上,网箱养鱼利用规模在8 000m3,大银鱼移植增殖还处于初始阶段,捕捞产量低。2005年全市渔业产值1 450万元,始终处于弱小产业地位。

2.3养殖品种结构不合理

陇南渔业养殖品种虽然比较丰富,但中高值鱼的比例仍然比较小,养殖品种仍以鲢鱼、草鱼为主,团头鲂、鲫鱼、鲤鱼、黄鳝、甲鱼等中高价值优质鱼的产量不足10%。许多名优新特品种引进后,难以扩大养殖,养殖品种不合理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渔业产值很难提高。

2.4渔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不配套

一是一些县水产品推广行业有责无权、有职无责、有人无为、管理松懈,工作无人问津,没有把水产技术推广当做一项公益性事业去发展。加之渔技推广工作较艰苦、待遇较低,水产科技队伍得不到加强。二是苗种供给体系不完善,原有的武都鱼种场、徽县鱼种场、碧口渔场已由于孵化设施老化废弃、缺水,池塘条件得不到改善、鱼种场权属改变等原因形同虚设,失去苗种繁育功能。苗种供给只能依赖周边省份和市县水产站租池育种解决,品种和质量上难以满足本市渔业生产需要。三是营销体系不完善,本市缺乏水产品批发环节,养殖户自养自卖的现状没有得到改变。四是信息体系不完善,由于没有必要的场所、设备、资金,信息服务能力差,不能很好的为养殖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五是渔业病害测报和水质监测体系不完善,陇南市县渔业技术推广站虽然建立了渔业病害测报体系,但没有检测仪器设备,养殖品种病害测报仅凭感官和经验,缺乏直接依据,更谈不上水质检测。

2.5现有渔业资源不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利用

根据渔业资源统计结果显示,陇南现有水库面积3.32万亩,稻田3.20万亩,可供渔业利用的河滩、沼泽13.90万亩。目前,利用程度还很低,河滩、沼泽 的利用面积还不到400亩。另外,还有可供开发养殖的土著鱼类十几种,这些土著鱼在外省市场价格高、销路好、但目前仅仅开发形式限于捕捞这种消耗资源的方式,没有对其进行人工驯化养殖。

3陇南渔业发展对策

3.1突出抓好优势产业建设

今后渔业发展应以实施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以“四水”渔业发展为主,即以水产养殖为核心、水生植物种植、水禽养殖、水上观光、休闲、“渔家乐”等多种综合渔业模式。重点突出一个带,抓好两个片,利用好7座水库,在9县(区)“三江一水”沿岸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达到无公害标准。逐步实现养殖苗种良种化、养殖模式多元化,养殖水域滩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开发科学合理。加快优势产业建设,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培植壮大优势产业,提高水产品竞争力。应加大力度推进,抓出实效。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根据发展基础,选择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进一步做好优势产业的区域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布局调整。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把渔业列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十一五”渔业规划,即重点抓好白龙江干流沿岸渔业,突出名特优新产品养殖的同时抓好生态养殖。“抓好两个片”即南部片武都、文县、康县、宕昌县、以发展冷水鱼类和其它特种水产品养殖为主;北部片成县、徽县、两当县、礼县、西和县以发展池塘、塘坝大宗鱼类养殖为主。把具有发展渔业的基本条件县(区),各有侧重,努力形成一县一品或几县一品的发展格局。

3.2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发展

我市水产业发展一个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规模不大、水平不高、链条不长。做大做强水产业,必须紧紧抓住龙头企业这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抓大项目,培育骨干企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发展一批现代化水产养殖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扶持,加大技改力度,壮大一批优势企业。二是要抓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适应市场需求。三是要抓品种战略,开拓产品市场。四是要抓机制创新,增强企业的活力。要积极引导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要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为农户搞好服务,确保农民增收,形成互利互惠的“双赢”机制。要大力发展水产品专业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3.3突出抓好渔业科技创新

加快水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现代化科技加快改造传统水产业,应提升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是要健全水产苗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水产原良种苗种繁育基地建设,改造市级重点水产苗种基地和重点县的水产苗种繁育场建设,提高苗种基地的综合供种能力。到2010年,争取建成省级良种场3个,市县重点苗种繁育场10个。最大限度地满足渔业生产的良种需要。二是要组织推广重大关键渔业技术。要围绕优势产业带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和重大养殖技术推广行动,切实加强对优新种苗、节本增效、加工转化、保鲜包装、监测检验等关键技术的攻关,促进规模化养殖、无公害养殖、标准化养殖、水产品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三是要创新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在改革中不断增强技术推广示范、病害防治、质量安全等公益职能,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水产苗种场、涉渔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开展多元化的水产技术推广服务,逐步形成一个社会化的养殖技术推广体系。

3.4突出抓好质量安全管理

应全面推进无公害的标准化养殖。一是要加强渔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应在生产环境、鱼类品种质量、养殖与加工技术操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方面,组织修订渔业标准,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渔业质量标准化体系。要加强渔业标准的宣传、培训和普及应用,指导渔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二是要加强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能力建设。应建立健全全市的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配置必备仪器设备,提高检测效能。在水产品主产区,重点建设水生动物病害监测站,提高对水产生动物疫情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要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列行监测制度、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追溯制度,加大水产品药残、重金属监测力度,特别做好无公害水产品产地和水产品认证。三是要加强渔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管理,深入开展水产品投入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疫苗、渔药、饲料和生产经营劣质水产苗种等违法行为,净化水产品物化供给市场,从源头上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3.5渔业问题,既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也是一个资源环境保护问题

一是要建立健全鱼类资源人工增殖放流制度。组织开展渔业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研究,制定渔业资源增殖计划,积极争取投入,加大向江河、湖泊等自然水域的放流力度,不断增加放流品种,加强鱼类产卵等天然渔业资源繁育保护区建设,促进渔业资源的增殖保护。二是要加强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广渔业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提高水产品品质,减少和避免生态环境的影响。坚持开展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加强河流的水利枢纽工程对水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积极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排污治理,加大对污染事故调处力度,提高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重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体系,最大限度的减少渔业损失。三是要加强渔业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完善现有的保护区管理,对已经批准建设大鲵等水生珍稀动物保护区要进行清查整顿,明确划定保护区边界。对没有设立保护区,但有保护价值的渔业资源区域,要建立渔业资源保护监测站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及时抢救收集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资源。

第8篇:水产养殖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合肥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 X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098-03

近年来,合肥市先后实施畜牧业发展、升级和转型计划,在政策、市场和效益推动下,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快速转变,规模化畜禽养殖快速发展,这使得粪污排放集聚度不断提高,养殖污染问题一度突显。由于巢湖流域水域污染严重,巢湖及流域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状态不断加重,区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被认为是主要面源污染源之一。为掌握合肥市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现状及问题,笔者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论证。

1 合肥市畜牧业养殖现状

合肥市畜禽养殖品种主要有生猪、肉鸡、蛋鸡、蛋鸭、奶牛、肉羊,以猪禽为主。据2016年底统计,全市生猪年出栏271.2万头,期末存栏132万头;家禽年出栏1.4亿只,期末存栏4 800万只;奶牛期末存栏2.7万头;羊年出栏13.7万只,期末存栏14.7万只。按照农业部畜牧规模养殖的统计口径,2016年底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共有1 115家,其中养猪889家,存栏81.58万头;蛋鸡97家,存栏115万只;肉鸡108家,存栏765万只;奶牛17家,存栏2.7万头;肉羊41家,存栏3.5万只。

2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

2.1 粪污排放情况 根据环保部门制定的排放标准测算,理论上我市上述规模化畜禽养殖年产生粪便约119万t、尿110万t,其中含氮约1.6万t、磷1.1万t。从养殖排污量分析,生猪养殖约占总排放的80.2%,居首位;肉鸡占12.4%、蛋鸡占3.7%、奶牛占2.7%、肉羊占1%。生猪和家禽排放的氮、磷是畜禽养殖业污染的主要来源,占排放总量的91%以上。据调查,生猪和奶牛的粪污含水量大,实现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的成本较高,治理压力大。肉鸡、羊的粪便以干粪为主,容易制成有机肥,实现资源化利用,治理难度相对较小。

2.2 污染治理情况 近年来,合肥市高度重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治理工作。市人大颁布了《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纳入其中。市政府将其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年度考核,与“一票否决”和“区域限批”挂钩,先后出台了“全面加强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规范文件,并在全省率先完成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的划定,率先实施完成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户)全面关闭和拆迁工作。目前全市约3 300km2禁养区内的754家畜禽养殖场(户),已全部关闭和拆迁。

市畜牧、环保等职能部门积极推进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设备改造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先后多次组织召开全市畜禽污染减排工作现场会和推进会,推进规模畜禽养殖工程治理减排项目,按照“一场一策”原则,制定治理方案,将不在禁养区范围内的1 055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列入限期治理计划,加强督促指导,限期建设和完善粪污处理设施。目前全市现有的1 05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中,已有914家配套建设了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废水贮存设施,占总数86.7%。在加强治理的同时,积极推广绿色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有关养殖场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实施“猪+沼+果(菜、粮、鱼)”、“有机肥+生态农业”相结合等模式,大大提升了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据对部分规模畜禽养殖场调研,发现其粪污治理措施形式多样,效果好,基本实现了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粪污流失量较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大。说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只要方法和措施得当,完全可防可控。目前生产有机肥、采用沼气生物发酵处理是规模化生猪、奶牛养殖场污染治理的普遍做法,其方法是:将粪便采用干清粪方式收集,经干湿分离,制作有机肥;粪污通过沼气池进行生物发酵,降解氮、磷和COD;对有配套土地消纳的养殖场,沼液和沼渣作为肥料施用农田、菜地、果园等;对没有配套土地消纳的养殖企业,沼液采用多级氧化池处理后,循环用于养殖环节用水。肉羊和肉禽养殖场污水排放少,粪便较干,一般直接制作有机肥或出售作有机肥原料,用于周边农业生产。

3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化畜禽养殖点多面广,治理压力大 合肥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仍以中小规模为主,数量约占70%,分布较散,多数经营管理粗放,污染治理设施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容易造成污染隐患,是今后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各级环保、畜牧等部门管理和执法力量不足,容易顾此失彼,产生盲点。此外,有的地方重视不够,存在部门职责交叉,与抓秸秆禁烧工作相比,畜禽污染治理力度远远不及,有待加强。

3.2 存在养种脱节现象,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推进难度大 坚持农牧结合,推行绿色循环发展,是当前国家实施畜牧业转型升级战略,从根本上解决畜禽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据调查,合肥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土地的情况不容乐观,有的只注重发展规模和速度,缺少考虑配套相应的土地消纳粪污。主要原因是养殖场并不承包土地,有的是养殖规模扩大后,又无法配套足够数量的土地消纳粪污和沼液、沼渣等。没有相应配套的土地消纳,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就会失去支撑。

3.3 治理设施建设不足,整体推进难度大 按照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的建设要求,需要配套建设节水、雨污分离、干湿分离、沼气发酵池、贮粪场和污水贮存池等设施设备,而在合肥市有现1 05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中,尚有141家未完成配套建设固体废弃物和污水贮存设施的改造任务,导致治理设施建设存在短板,整体推进治理难度大。这些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填平补齐改造和后期维护运转需要大量投资,加上养殖行业波动性较大,仅凭一已之力难以承担,致使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导致对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制度难以执行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3.4 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政府支持力度偏弱 畜禽养殖属微利行业,比较效益低,而规模化养殖又会产生大量粪污,处理量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大多数企业自身投入不足。据了解,近几年各级畜牧业项目资金侧重于发展生产,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投入相对偏少,远不能满足治理需求。如在巢湖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上,现已启动实施1~3期,动用资金500亿元,涉及河道综合治理、防洪工程、生态修复等,但尚未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放治理列入其中。同时金融部门的信贷积极性不高,也是导致污染治理资金短缺的原因之一。

4 对策建议

4.1 贯彻落实治污法规,推进法制化治污 虽然国家已颁布《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安徽省和合肥市也已经出台《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和政策文件,但这些法律、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未规定统一的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放治理标准,存在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等问题,执行难度大。因此,建议由政府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排放治理标准及技术方案等,进一步明确属地管理,细化相关部门职责,落实责任主体,并将区域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纳入“河长制”管理范畴,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加大相关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发挥公共监督作用,增强养殖企业的自觉治污意识。

4.2 统筹编制治理方案,推进精准化治污 考虑到各地畜禽规模养殖情况不同,应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措施精准。建议政府结合已经划分的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尽快推进各地合理制定地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养殖规模控制、结构调整、资源化利用等一系列对策,从产前、产中、产后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划和实施,重点突出以下3个方面:一是聚集畜禽养殖集中度高的重点区域;二是提高中小型规模养殖企业(场、户)自我处理能力;三是优先将生猪、奶牛、蛋禽养殖场作为治理重点。

4.3 强化种养产业联动,推进资源化治污 统筹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与新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推进建立新型的种养结合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从根本上改变养种脱节问题,解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瓶颈。建议政府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土地流转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建立畜牧业生态风险补偿机制,给相关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合作补偿服务,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生产和施用有机肥等环节进行补贴,以推进污染治理设施化建设,减轻场(户)治理压力。

4.4 强化污染治理监管,推进常态化治污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难题多,应建立严格的常态化监管制度,督促场(户)切实承担起责任和义务,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保护政策。针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坚持疏堵结合,进一步加强执法检查,重点对规模畜禽养殖场(户)污染治理的设施设备改造和正常运转等情况进行整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考核,建立日常z测监控系统,对整治后排放仍不达标的予以取缔。由于该项工作涉及部门较多,需要全力协作,建议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协作机制,以责任制落实为抓手,充分发挥各级职能部门的作用,以推进资源化、无害化治理。

4.5 加大污染治理投入,推进长效化治污 畜牧业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是当地各级政府。畜牧业发展关系到市民的菜蓝子、农民的钱袋子,统筹发展与治污并举意义重大。虽然国家规定污染治理的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承担了社会供给等多重重要社会属性,不能仅限于治污而予以关停。考虑到畜牧业是弱势产业,要做到粪污达标排放,过高的建设和运行成本企业难以维持,同时污染治理是社会受益,污染治理应由场(户)和社会共同承担。建议政府加大该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在相关土地使用、贷款等方面予以优惠政策,进行统筹统管,以推进畜禽养殖治污长效化。

参考文献

[1]王劲龄.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入湖河流沿岸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5(34):155-156

第9篇:水产养殖市场现状范文

发展前景国内市场需求量较大,每到河蟹上市季节,大小饭店都以河蟹作为主打菜、招牌菜。河蟹市场畅销不衰,成蟹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涨[4]。特别是苏南、上海等地需求量更大,每年需要成蟹15万t,而加工企业对河蟹的需求量也较大,仅江苏兴化九寿堂有限公司每年就需要原料蟹1万t左右。姜堰市河蟹主养面积800hm2,产量1200kg/hm2;套养面积400hm2,产量450kg/hm2。2011年成蟹产量175t,按姜堰市全年成蟹消费需求500t左右,该市河蟹养殖面积至少需要1666.7hm2,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市场供不应求,需从外地购进。因此,在姜堰市发展河蟹养殖具有极好的市场前景。盈利分析(1)养殖。主要是池塘主养、鱼塘套养、稻田提水的大面积养殖方式,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剧增,养殖产量为900~1500kg/hm2,产值达到10.5万~15.0万元/hm2,可以获利4.5万~10.5万元/hm2。(2)育苗。蟹仔经过培育,可产规格为160只/kg的幼蟹3t/hm2,按40元/kg计算,产值达到12万元/hm2,效益达到9万元/hm2。

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械推土费7500元/hm2、排流和电力设施4500元/hm2、生活用房7500元/hm2,均按10年折旧;防逃设施4500元/hm2,按5年折旧;合计24000元/hm2。生产成本:水草、肥料1350元/hm2,种苗10500元/hm2(河蟹120kg/hm2,54元/kg,规格160只/kg,虾苗112.5kg/hm2,32元/kg),饲料22500元/hm2,螺6000元/hm2,水电费1500元/hm2,人工费7500元/hm2,土地租金12000元/hm2,药费2250元/hm2,销售车费1500元/hm2,合计:65100元/hm2。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成本合计89100元/hm2。产出成蟹产量1500kg/hm2,其中规格200g/只以上比例10%,按140元/kg计算,产值21000元/hm2,规格175~200g/只比例15%,按84元/kg计算,产值18900元;规格150~175g/只比例60%,按65元/kg计算,产值58500元/hm2;规格125~150g/只比例10%,按50元/kg计算,产值7500元/hm2;规格100g/只比例5%,按38元/kg计算,产值2850元/hm2;合计产值108750元/hm2。青虾收益为15000元/hm2。总收入为123750元/hm2。效益总收入扣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生产成本养殖效益为3465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1.4。

养殖风险以及规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