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

第1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

1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现状

1.1病害根治难

水产养殖动物都生活在水中,病害容易反复出现,很难根治。研究发现,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无法根治的主要种类是细菌性感染疾病、病毒性感染疾病和血液相关疾病等。这些疾病发生条件较为简单,发生率较高,感染速度较快,死亡率较高。水产养殖动物出现大面积死亡,会给水质带来一定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资源短缺,限制了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1]。

1.2新病害不断出现

水产养殖动物种类繁多。养殖用户专业知识匮乏,没有实现科学化养殖。在养殖的过程中,存在多个种类一同进行养殖的现象。养殖动物的习性等不同,导致新病害不断出现,给养殖动物疾病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水产养殖,引进国外水产养殖动物,可能导致新病毒、新细菌的产生,甚至造成新病害的出现,促使水产养殖动物病害进一步失控,造成水产养殖动物大面积死亡现象发生,给水产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2]。

2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发展趋势

2.1培养优良的水产养殖动物品种

水产动物养殖需要重视水产动物的疾病预防和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的养殖需要有优良的品种。选择养殖水产动物种类,也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科学优化水产养殖的品种。培育具有一定对病毒形成抵抗力的品种,是加大水产动物成活的有效方式。培育水产动物的优良品种是一个复杂过程,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都在投入人力、物力研究,试图培育新的水产动物品种。当前研究中采取的方法很多,如基因重组等。选育优良品种,总结水产动物品种的饲养方法,提高水产动物成活率,这是增加养殖户收入的主要方式。

2.2科学合理使用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药物

利用药物对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在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药物使用科学性不够。有的养殖户根据经验给水产动物用药,有时会让水产动物的疾病加重,没有起到水产动物疾病治疗的作用[3]。在药物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症下药。根据水产动物疾病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药物,让药物起到对疾病治疗作用。安全用药是水产动物养殖的关键因素。在药物应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水产动物疾病医治,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3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3.1水产养殖体系化

水产养殖体系化是水产养殖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水产养殖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在养殖过程中必须规范化,对水产养殖户加大知识普及力度。安排技术人员对水产养殖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水产养殖的科学化,促使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减少病毒、细菌等交叉感染等。水产养殖体系化的建设,对减少水产动物疾病发生、提高水产动物饲养的质量起到重要保障作用,这是水产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4]。

3.2药物应用

在水产动物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药物应用是常用的治疗方式。但在药物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动物疾病的情况,科学有效的用药物治疗。药物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有时候会产生细菌,对水质等有一定的影响。必须科学有效进行药物和药量控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影响[5]。

第2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1.1发病种类特点由表2看出,从2005年至今,病害以生物源性疾病为主,主要是细菌病、寄生虫病、病毒病最多.其中,细菌病累计发生6种,累计发病次数240次;寄生虫累计发生5种,累计发病次数170次;发生病毒病4种,发病次数累计150次,发病频率分别为33%、23%、21%,见图1。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养殖品种会同时发生多种病害,比如草鱼的出血病、赤皮病、烂鳃病在养殖中同时出现,又称为“草鱼三病”;南美白对虾发生病害时白斑病和红体病的病症同时出现等。近年来,不明病因的病害时有发生,分析可能与养殖水质环境恶化和养殖品种的种质退化等因素有关。例如:三疣梭子蟹的牙膏蟹,又称“乳化病”,在2012年该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损失量占54.66%。为此我们对牙膏蟹进行了专项调查,该病已经成为池塘梭子蟹养殖中最突出的病害,发病率高达10%~30%,发病情况日趋严重。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8月份暴发,经济损失分别为56.66万元和5.50万元。

1.2发病品种特点从见表3来看,发病种类以甲壳类居多,沧州市养殖甲壳类多为海水养殖品种,主要发病品种有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平均发病率为20.63%。其次是鱼类,发病鱼类主要为淡水鱼,发病品种包括草鱼、鲤鱼、罗非鱼、白鲢、鲫鱼等,海水鱼类的大菱鲆和梭鱼也有发病,平均发病率为11.90%。在发病鱼类中以淡水养殖的草鱼和鲤鱼最易发病,是病害防治的主要对象。见图1。

1.3发病时间从表4可看出,发病主要集中在5-8月份,6、7、8月份最高,占全年的77.1%。如图3所示,随着气温和水温的上升,病害种类也随着增加。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高温时节,病原生物大量繁殖;水产养殖动物生长旺盛,从而导致投饵过多,排泄物增多;季节不同,天气多变,水质环境恶化等也易造成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增加。这与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一般规律相符合。

2原因分析

2.1养殖水环境水产养殖品种繁多,病害种类也多种多样,不同病害发生规律不同。研究表明,水产养殖病害主要与温度、水质、原生动物群落参数、气候变化、寄生虫感染强度等几个因子密切相关。沧州地区属盐碱地,养殖水体大部分属于盐碱水。(盐碱水:属于咸水范畴,主要是指低洼盐碱地渗透水和地下浅表水。)其特征为水质中主要离子不具恒定性,水化学组成复杂多样。沧州水质具有以下特点:pH普遍较高,最高可达9.0以上;盐度高,盐度一般在25‰以上,最高可达30‰以上;碱度大,碱度值多为10mmol/L左右,最高超过50mmol/L。由于三毛金藻的生活习性,且主要流行于内陆盐碱地半咸水池塘及淡水水域,因此,在沧州地区三毛金藻中毒病在每年的春季、秋季、冬季易发生。2010年白鲢4月份发生,发病率0.12%,死亡率0.01%,造成经济损失0.1万元。

2.2养殖结构单一新品种覆盖率低沧州市的海水养殖一直是南美白对虾单养和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混养两种模式,淡水养殖以四大家鱼为主。养殖品种比较单一,养殖生产上需要生长快、品质优、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2.3部分养殖品种种质退化目前苗种繁殖出现管理不够规范,部分养殖品种出现了亲本种质退化现象,使得一些养殖品种对水产养殖病害的抵抗能力下降,病害的发病率自然会提高。

2.4病害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条件差首先是病害防治的意识不强,大部分养殖户等到病害发生以后才实施防治;其次病害防治条件差,多数停留在眼观手摸的直观诊断阶段,能够进行实验室诊断的极少。

3防治对策

3.1开展防疫检疫,提高苗种质量开展防检疫工作,可以阻止水产病害发生和蔓延,是一项关键性措施。养殖单位应从良种场或规范的苗种繁殖厂家引进优质健壮的苗种,并在放养前对苗种进行消毒和免疫,从源头上杜绝病原的传播。

3.2培育名特优养殖新品种,提高鱼体的抗病力培育优良品种可以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增加水产品产量,从而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例如,沧州市近两年正在推广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长丰鲢就属于新培育出的养殖品种。它们具有生长快、体型好、出肉率高、遗传性状稳定等特点。

3.3弄清发病原因,加强基础性研究要做好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工作,就要对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病原因,发病病原及发病规律进行进一步地研究,探索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做到及时诊断、对症下药,及时处理,从而最大程度地控制病害,减少经济损失。

3.4推广健康养殖模式通过对养殖环境的优化、科学投喂、调控水质,推广设施养殖并实行标准化管理等来增强水产养殖动物对病害的抵抗力,抑制病原生物的生长繁殖,消除病原的传播途径,达到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预防。

4今后研究方向

4.1提高检测技术和诊断水平部分水产养殖动物在发病初期,发病症状不明显,很难判断疾病种类,对于病害的防治不利。因此要提高对病害病原的检测技术,加强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水产养殖病害能早诊断、早防治,从而减少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4.2疫苗的研制与应用目前,我国对草鱼出血病和海水鱼弧菌病的疫苗已经有了研究,但与实际需求还有差距,今后需要加强疫苗的研究工作,本着“以防为主”的方针,开发研制针对不同水产养殖病害的疫苗,服务广大养殖户,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提高初级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3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一、水产健康养殖的内涵

(一)水产健康养殖理念的提出和演变在国际上,水产健康养殖理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72年联合国有关会议上提出的“水产品健康养殖与生态养殖”,这个时候,国际上对水产健康养殖的认识水平还很低。当时在中国,养殖技术水平不高,产量较低,长期存在“吃鱼难”问题,政府在政策上鼓励增加产量,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未被重视,水产品质量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认识还不到位,同时,养殖动物健康问题也不突出。20世纪80年代,海水养殖业较发达的日本因受到养殖环境和养殖病害问题的困扰,开始重视并加强了健康养殖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网箱养殖的残饵、粪便等堆积物的处理方法,特定区域(海湾)内的养殖容量及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等。20世纪90年代初,在亚太水产养殖网组织(NACA)的推动下,以“主要水产养殖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的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上了日程,该课题推动了亚太地区水产健康养殖理论的研究和普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养殖对虾病毒性疾病暴发,养虾业受到重创,人们开始重视水产健康养殖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当时,在探索和研究对虾病害防控技术上存在两条技术路线,一是研究新的药物防控技术,二是研究生态措施防控技术。最终选择了以生态防控为主,药物防控为辅的技术路线。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第29次大会通过的《负责任渔业行为准则》中,明确阐释“负责任水产养殖”的内容:对国家管辖内发展水产养殖、涉及环境水生生态系统的水产养殖、利用生物遗传资源、基层水产生产行为与产品质量等负责。该论述大体上体现了水产健康养殖的基本框架要求。近年来,水产健康养殖理念已被人们全面接受。由于养殖规模扩展、养殖容量扩大、养殖效益下降、病害频发、养殖水质下降、外来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水域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研究各类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并运用到实际生产活动中去。综上所述,水产健康养殖理论的提出、发展、完善和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教训,非常深刻;有经验,推动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养殖生产实践的深入,健康养殖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还将不断充实和发展。

(二)水产健康养殖内涵的几种表述水产健康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生态复杂性和环境不稳定性,是贯穿于养殖全过程的技术和方法;水产健康养殖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随着技术创新和实践验证而不断积累、发展和完善。因此,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着眼点,对“水产健康养殖”有着不同的论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水产健康养殖(healthyaquaculture)的概念为:为防止暴发性水生养殖生物疾病发生而提出的从亲体选择、苗种生产,到养成阶段水质管理、饲料营养诸方面均有严格要求的养殖方式。详细说来就是选育优良水产养殖品种,繁育无疫病苗种,在可控养殖环境下,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一种科学养殖模式,包括养殖水域环境影响的评估,养殖系统水质调控,优质饲料使用,病害的综合防治,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关键。已达到养殖系统内部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和对水环境的保护。在取得良好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最佳环境生态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水产辞典给出的定义为:选育优良水产养殖品种,繁育无疫病苗种,在可控养殖条件下,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一种科学养殖方式。包括养殖水域环境影响的评估,养殖系统水质调控,优质饲料研制,病害的生物防治,水生生物遗传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关键。以达到养殖系统内部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和对水环境的保护。在取得良好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最佳环境生态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当今学术界对水产健康养殖的内涵定义有多种,主要是从养殖环境、品种、投入品种、疫病防控、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描述。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为:水产健康养殖应该是根据养殖品种的生态和生活习性建造适宜养殖的场所;选择和投放品质健壮、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质苗种,并采用合理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通过科学管水、科学投喂优质饲料、科学用药防治疾病和科学管理,促进养殖品种健康、快速生长的一种养殖模式。我认为这一描述是比较科学的。水产健康养殖的内涵与动物福利有着较多相同之处。动物福利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生理福利,即无饥渴之忧虑;环境福利,也就是要让动物有适当的居所;卫生福利,主要是减少动物的伤病;行为福利,应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心理福利,即减少动物恐惧和焦虑的心情。根据动物福利的基本要素,人类在养殖水域、苗种、模式、饲喂、病防、管理等环节中,都涵盖了动物福利的内容。根据这几个方面,可以归纳出水产健康养殖的六个关键点:适宜水域(水):适合养殖品种生长的水域环境(池塘、大水面、网箱、工厂化养殖设施等)。健康苗种(苗):优良品种、苗种不带致病菌(生物)、无药物残留。合理模式(模):适合养殖品种生长的养殖模式、合理的养殖密度,以及混养、套养、轮养等养殖方式。优良饲料(饵):营养全价、无不良添加成份的配合饲料和符合健康养殖要求的鲜活生物饲料。标准药物(药):科学的预防疾病措施、符合国家标准的渔用药物和科学的用药方法。水产健康养殖的六个关键点(水、种、饵、模、药、管)与我国传承至今的“八字精养法”(水、种、饵、密、混、轮、管、防)是有所不同的,主要区别在于“八字精养法”主要是从养殖稳产高产的角度进行高度概括,而水产健康养殖的六个关键点主要从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的角度进行剖析,是规范性的、指导性的,是倡导健康养殖的六个方面。

二、我国水产健康养殖现状分析

进入新世纪,国际上先进的养殖理念、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促进了我国水产健康养殖水平的全面提高。自2006年以来,农业部和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更是把推进健康养殖作为发展现代渔业的重大举措,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现在,水产健康养殖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下面从“水、种、饵、模、药、管”六个方面分析我国水产健康养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适宜水域(水)从适合健康养殖的主要水域环境看,目前我国拥有淡水池塘245万公顷,其中标准化池塘约占1/3;海水池塘40.5万公顷,其中标准化池塘约占1/2;工厂化养殖1490万立方米,全部符合健康养殖标准;海水深水网箱723万立方米,全部符合健康养殖标准;普通网箱(海淡)17780万平方米,大多数不符合健康养殖标准;筏式、吊养45.6万公顷,基本符合健康养殖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适合进行水产健康养殖的养殖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比重偏低,特别是适合健康养殖的标准化池塘所占的比重低。如果再考虑养殖废水要经过处理,符合标准后才能向外排放这一环境保护要求,符合水产健康养殖的面积就更少了。

2.健康苗种(苗)健康苗种要符合三个条件:优良品种、苗种不带致病菌(生物)、无药物残留。优良品种现状:我国目前大部分水产养殖品种仍处于使用野生种的状态,即原种状态。如青、草、鲢、鳙都是在使用原种。目前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品种共109种。其中:选育种46个,杂交种31个,引进种30个,其他2个。从这些审定种看是“小品种”(总产量较少)多,推广普及面积还偏少。苗种不带致病菌:就是苗种不携带某特定的致病的病毒、细菌等致病生物。如白对虾的白斑综合征病毒等。无药物残留:仍有少数育苗单位使用违禁药物,在苗种中形成残留,如孔雀石绿、抗生素等残留。农业部已正式开展苗种检疫工作,药物残留和致病生物的检出率已非常低。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选育(遗传改良)的优良品种少,大部分使用原种。苗种携带致病生物和有残留药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3.合理模式(模)选择适合养殖品种生长的养殖模式、将养殖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目前主要的健康养殖模式有:80:20养殖模式:池塘养殖中投放80%主养品种(多为投喂品种),搭配20%滤食性品种。混养模式:海水养殖的虾贝、虾鱼、贝藻等混养,淡水养殖中的蟹鱼等混养。轮养模式:虾鱼、鱼鱼一年一轮换等。全人工控制模式:养殖环境、投喂、疫病防控等全部人工控制,达到最佳养殖状态。等等。存在问题:一是养殖密度过高,有的为了片面追求产量,放养殖密度过大,超出了池塘、水域的承载能力。二是采用不健康的养殖模式,有些养殖模式没有考虑养殖生物的生活习性,有的方式不利于疫病的防控。

4.优良饲料(饵)主要是营养全价、无不良添加成份的优质配合饲料和符合健康养殖要求的鲜活生物饲料。配合饲料要营养全价、无不良添加是指对养殖品种营养全面,没有激素、违禁药物等添加。尽量使用膨化浮性饲料。鲜活生物饲料要不带致病生物、不腐败变质。养成环节应尽量使用配合饲料。存在问题:一是在养殖阶段使用鲜活生物饲料太多,且质量差,有害致病生物无控制。二是配合饲料“小作坊”多,质量难以控制。三是饲料生产、流通、使用比较混乱。

第4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淡水渔业;现状;策略

引言

淡水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一项基础产业,对农业整体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渔业发展因为受到养殖技术、加工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渔业发展缓慢。正因为如此,渔业养殖才应该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积极寻找问题,并提出有效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的对策。

1 淡水渔业生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淡水渔业养殖技术不先进 当前渔业停留在传统养殖模式之下,技术简单落后,一些养殖技术运用不当,就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无法满足生态化渔业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渔业产品质量不断下降,消费者对渔业产品也逐渐失去了信心,市场占有率无法得到提升。因为养殖技术的落后,养殖品种无法繁衍,养殖品种老化单一成了当下养殖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淡水产品主要还是以鲫鱼、鲤鱼等为主,而且还停留在粗养状态,没有实现精细化养殖管理,在固定的淡水区域中产量无法得到提升,经济效益比较低下。

1.2 难以分散的渔业养殖风险影响渔民养殖积极性 渔业具有高风险的特性,容易遭受各种天灾人害的影响,其主要风险来源于三方面:一是鱼病,很多鱼病无法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一旦发病,就容易引发大面积的淡水区域,从而涉及多品种的鱼类,发病时间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时候将是对整个产鱼季节的影响。也正因渔业有这样的养殖高风险,很多渔民对养殖心存担忧,所以不敢大面积、大规模养殖,造成养殖规模始终停留在小散乱的状态,无法促进渔业养殖规模化发展。尤其是当前随着水土污染情况的不断增加,渔业养殖的风险也将变得越来越高。

1.3 加工水平、运输手段落后制约渔业发展 一方面,水产养殖加工上规模企业不多,水产加工技术水平有限,水产养殖和水产加工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很少。导致水产品研发力度不够,附加值普遍较低,绝大多数集中在售卖鲜活鱼类,最多也就是冷冻加工、初加工等低端的水产品加工。一些涉及高科技的功能食品研发、药物的研发以及水生活性物质的提取等渔业科技产业少之又少,从而无法将渔业产品进行高效利用。另外一方面,水产的储藏、运输设施和装备比较落后。当前我国的水产运输很大一部分都是活体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只是靠简单的增氧设备来保证水产品的成活率,但是这种运输方式只能使水产品保持二十小时左右的成活时间,造成了很多水产品在运输途中死亡,导致水产品活体运输成了制约渔业做大做强向外发展的可能。

2 淡水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水产良种繁殖,加大良种质改力度 加强水产良种繁殖,加大良种质改力度是完善养殖种类的一个有效方法。为了实现养殖产品种类的完善,政府可以出台一些良种补贴政策,通过经济利益的刺激影响渔民加快对水产品种类的改良,促进优良品种的养殖,提高渔业养殖的经济效益。通过良种繁育的方式,可以在原有固定的水域资源条件下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通过良种覆盖率实现对传统品种的取代,实现渔业养殖优化。同时,还需要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的养殖模式,采用生物、物理的方法改善水质,通过生态养殖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水循环系统的自然和谐,淘汰传统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的养殖模式,保证渔业养殖生态环境,从根源上减少各种养殖鱼类病害的发生,从而降低渔民养殖风险,为创收创汇打下基础。

2.2 完善水产养殖防疫体系 各级政府应该在水产养殖防疫和病害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并逐步稳定投资渠道,建设鱼病防治中心等防治中心。这些防治中心要与当地渔民紧密联系,不定期走访各大渔业养殖基地,对各品种渔业水产品以及水域质量抽样调查了解,并开展各种流行疾病监测,及时掌握渔业病害发生的规律情况,采取有效的病害治理措施,提高养殖水域治理和养殖病害防治效果,最终保证水产质量。

2.3 支持养殖加工和运输行业的发展 积极培育和扶持大型科技水产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扶持科技型骨干企业在养殖加工和运输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渔业养殖技术的提升和对渔业的科学利用,实现渔业产品的利用率。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养殖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通过政策扶持或者政府补贴引导养殖加工龙头企业配置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让更多科研工作者能够有良好的研究、工作环境。政府通过着力培育、发展和壮大一批技术优良的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推动渔业养殖加工和运输的发展,将渔业水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增加渔业养殖的市场生存空间和利润空间,从而吸引更多渔民能够主动参与养殖,促进渔业的发展壮大。

总而言之,渔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受到自然因素的限制和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积极寻求各种办法突破传统渔业的养殖问题,通过技术提升、风险防范等措施实现渔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智伟. 湖泊渔业生态化发展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第5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水产养殖不安全因素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养殖品种的不断扩大,地区间苗种、亲鱼运输日益频繁,并不时从国外引进一些新的养殖对象,给区域性鱼病,甚至国外的鱼病向各地传播、蔓延制造了条件,水生动物疫情形势十分严峻。我国水产动物的病虫害防治大多是借用人药、兽药,药物种类较多,用药范围较广。这些药物是导致水产品出现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由于水产的特殊性,水产养殖和水产品管理应有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但在许多地方这方面工作大都由畜牧所代管,无法行使其应尽职能,而渔业行业组织和渔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造成疾病有机可乘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质量下降。

对策及建议

选择优质水源,抓好良种场、养殖场、饲料场的标准化生产,建立养殖生产基地。坚持以养殖户为主体,普及健康养殖相关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意识,通过为养殖户提供规划设计、苗种供应、鱼病防治、养殖技术指导,建立生产有记录,销售有去向,杜绝违禁药物的使用,由以往“重生产,轻管理,粗放养殖”向“规范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养殖”转变。养殖生产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根据本地区渔业资源自然承载力,按品种、池塘的生产条件、资金、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放养模式与密度,对池塘适时“轮休”或“休养”的方法,改善池塘养殖生态环境,控制病原体。

高度重视饲料生产和经营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饲料质量监测体系,质监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生产和销售的饲料及添加剂进行严格抽查,并不定期开展突击检查行动,加强对养殖户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重点应从对营养指标监控为主转向以饲料安全监控为主,促进饲料安全工作的开展。饲料要求质优、营养均衡,粒径适口,鲜活饵料新鲜并且不带病原体,不应对水体造成污染,鼓励使用安全不发霉变质饲料,禁止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物、激素、增重剂等。

在养殖过程中,从药物、病源、环境、水产动物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选用的药物需符合《动物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量》、《养殖生产禁止使用药物》等标准,应是兽药典中所列品种,尽可能选用中药,或选用已经临床试验、安全性好、品质保证、残留量少、残留时间短的药物,从而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及水产品品质。在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中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由水产技术人员开展水生动物疫情测报预报,负责对疫情的普查、收集、上报,强化对突发疫病的快速反应能力,一旦发现疫情,迅速组织人员现场进行诊断、分析、快速处理,达到预防和控制重大鱼病的发生。

第6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伊通满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吉林 伊通 130700)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17

我国的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特殊,从每年的11月15日左右至第二年的4月15日左右为冰冻期,水产养殖的生长期不足5个月。为了在短短5个月的生长期内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广大渔民往往一是选取生长速度快的品种,如鲤鱼、德国镜鲤(框鲤)、鲫鱼和草鱼以及最近新引进的豫选黄河鲤、超级鲤等;二是采取大密度投放的办法;三是采取强化投喂。这些具有东北特性的养殖品种、养殖模式和管理方法所带来的投入品集中、量大的特点,造成某些养殖病害的常发、多发,给渔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笔者在东北地区从事水产养殖技术工作多年,在病害防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给大家,供广大东北地区从事水产养殖的朋友借鉴。

1东北地区常见多发的鱼病类型

东北地区常见多发的鱼病有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是车轮虫类、指环虫类和锚头鳋;细菌性疾病:主要是细菌性败血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暴发性出血病)、烂鳃病、竖鳞病、肠炎病、赤皮病、打印病、苗种的白头白嘴(或白尾)病;真菌性疾病:春、秋低温季节的水霉病。更严重的是鱼病综合症。

2发病原因

2.1水质原因

主要是有机质污染。由于东北地区要在短期内达到高产,因此,投入品集中、量大,造成养殖水体有机质含量严重超标,为寄生虫、致病菌的滋生提供适宜的环境;有机质含量过高,分解时产生如“氨态氮、亚硝态氮、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鱼产生毒害或抑制鱼血液的载氧能力,对鱼产生危害;有机质含量过高,鱼的生存环境污染,造成鱼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2.2寄生虫和病原菌原因

东北地区因高密度养殖,极易造成寄生虫和病原菌相互传播,目前所发生的鱼类病害,90%与寄生虫有关。寄生虫和病原菌对鱼类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掠夺鱼体的血液与营养;②破坏鱼鳃、体表及组织器官,为致病菌的侵入提供条件;③寄生虫释放的毒素、代谢物及腺体分泌物毒害鱼体,严重时致死鱼类;④在鳃部大量寄生,影响鱼呼吸;⑤在鱼体内腔、管及内部器官寄生,引起腔管堵塞、破裂,组织损伤及脏器发生病理变化,造成营养不良。

2.3鱼自身的免疫原因

东北地区水产养殖的高密度、高强度培育、短期速生等特点,都会造成鱼自身的免疫机能下降,抗病力降低,导致养殖鱼类易发病。

3防治措施

针对东北地区养殖鱼类发病的主要因素及特点,在养殖生产中,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预防工作,就会有效地预防鱼病的发生。

3.1水质调节

由于东北地区投入品集中且量大,养殖自身污染也相对集中量;再有,池塘长时间不清淤,底泥过厚,造成养殖水体有机质含量过高,水质富营养化,污染严重。因此水质调节不但可以有效抑制寄生虫、有害病菌生长,还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可以说水质调节的成败,是决定淡水养殖是否成功的关键。

3.1.1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和用水系统水源及用水系统是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病原传入和扩散的第一途径。优良的水源条件应是充足、清洁、不带病原生物以及无人为污染,水的物理、化学指标应适合于养殖动物的生活需求。用水系统应使每个养殖池有独立的进水和排水管道,养殖用水最好先引入蓄水池,经净化、沉淀或消毒处理后再注入养殖池,以防止病原随水源带入。

3.1.2做好池塘清淤和消毒池塘是养殖动物栖息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种病原生物潜藏和繁殖的地方,池塘环境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健康。一般池塘2~3年最好要清淤一次。在放鱼前要做好消毒工作,一般用1 500~1 800 kg/hm2生石灰或225~300 kg/hm2含氯石灰(含有效氯25%以上)进行干法消毒,3~5 d解毒后,在池塘的进水口设置过滤网,灌水、肥水培养基础饵料,为鱼的放养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

3.1.3科学管水和用水维持良好的水质不仅是养殖鱼类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使养殖鱼类处在最适条件下生长和抵抗病原生物侵扰的需要。高密度养殖情况下,残饵、粪便及其他代谢物密度增高,引起水质参数急剧变化,给有害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繁殖条件,从而影响养殖鱼类的生长和健康。科学管水和用水,目的是通过对水质各参数的监测,了解其动态变化,及时进行调节,纠正那些不利于养殖鱼类生长和影响其免疫力的各种因素。必须监测的主要水质参数有pH值(7.5~8.5)、溶解氧(3.5 mg/L以上)、透明度(25~40 cm)、总氨氮(小于1 mg/L)、亚硝酸氨(小于0.2 mg/L)、硫化氢(小于0.01 mg/L)。

3.1.4保证充足的溶解氧氧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养殖鱼类对于溶解氧不仅直接表现为呼吸需要,还表现为环境生态需要。在氧气充足时,微生物可将一些代谢物转变为无害或危害很小的形式。相反,当溶解氧含量低时,可引起物质氧化状态的变化,使其从氧化状态到还原状态,从而导致环境自身污染,引起养殖鱼类中毒或削弱其抵抗力。正常情况下要保持养殖水体溶解氧在3.5 mg/L以上。

3.1.5在生产过程中增加水质调控措施使用增氧机、定期换水、泼洒增氧剂。

3.2生物调控

生物调控措施特别适合东北地区饲养期短、池塘鱼类密度大的特点。目前常用的生物菌类主要有以下三种。

3.2.1芽孢杆菌在养殖全程中都是非常方便及有效的菌类,分解有机物,通俗讲就是分解在池塘里的有机物(如虾便,鸡粪,残余饵料,动物尸体,等等)转换为浮游单细胞藻类繁殖所需要的无机营养元素。

3.2.2光合细菌光合细菌耐低温不耗氧对环境的适应力强,整个养殖周期几乎都可使用,对水体的溶氧量没有任何要求,不会造成水产动物因生物制剂耗氧而导致缺氧死亡。光合细菌在有光缺氧的环境中照样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体的腐植酸氨氮等有机物包括硫化氢来提供氧源,无需直接消耗水体中的溶氧,把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对养殖动物无害的氮气。特别在养殖水体底层长期积累了河蟹的排泄物和剩余的腐败饲料光合细菌可以利用这些排泄物、剩余饲料以及有毒有害的硫化氢、有机物作为营养元大量繁殖,提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调节pH,并使氨氮、亚硝酸盐含量降低,有益于藻类和微型生物数量的增加,使水体得以净化。

3.2.3乳酸菌乳酸菌可以很快地降解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等,并具有调节pH值的作用,通过饵料投喂可调节鱼类肠道的pH值抑制有害菌在肠道的繁殖。

3.3合理用药

主要方法除有效的调控水质外,进行药物控制,即杀虫药物的使用。目前市场上可选择的水产养殖杀虫药物种类很多,关键是剂量。剂量大了危险,剂量少了没有效果。计算剂量和面积、水深、温度、水质都有关系。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法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一天内使用分两次,上午使用第一次,使用药量的2/3,2个小时后用完剩下的1/3;另一种是连续两天使用,第一天使用100%,第二天使用70%。

3.4增强鱼体自身免疫力

鱼的自身免疫力跟鱼的品种、年龄密切相关,并且与前二点(水质、寄生虫和有害病菌)关系较大,以上各个环节做得好,养殖鱼类的免疫力就会增强。同时,定期投喂增加鱼类免疫力的药饵,可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减少鱼病的发生。

第7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四、养殖过程管理

(一)苗种放养

1. 选择体格健壮,发育整齐,体表干净,活力强,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的苗种进行放养。

2. 苗种下塘前要对苗种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将病原苗带入养殖池塘。消毒的药物主要有高锰酸钾、漂白粉等,一般通过数分钟的水中浸泡进行消毒。

3. 不同种类的混养,搭配要合理。混养不仅具有提高单位养殖水体效益和促进生态平衡的功能,而且具有保持养殖水体中正常菌群调节微生态平衡、预防传染病爆发流行的作用。

4. 对于一些海水养殖品种,要调节好适宜苗种放养的盐度。当池塘的盐度不适宜时,可在池塘一角用竹杆、尼龙薄膜等围成一个适宜苗种放养的小区,并在尼龙薄膜上刺一些小孔,先将苗种放入围栏的小区里,使其慢慢过渡适应池塘的盐度,以提高苗种放养的成活率。

5. 要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选择适宜的放养时间,特别是在春季,一般池塘水温偏低,放苗时间选择不当,可能造成大量苗种死亡。另外,在一些地方可能还要考虑到容易发病的季节和台风等因素。

6. 放养苗种前要对池塘水质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检测,确保达到苗种的适宜要求。

7. 苗种的放养密度要根据不同养殖品种、池塘环境及养殖技术等确定。放养密度适当,个体发育整齐,增重倍数大;放养密度过大,个体发育慢,增重倍数小。池塘增氧机械配套齐全,养殖密度可增加,一般情况下:无增氧机械,则亩产量控制在300公斤以内;亩0.3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700公斤以内;亩0.6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700~1000公斤;亩1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1000~1500公斤;亩1.5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2000~2500公斤。

(二)饲养管理

1. 调节好水质

平时要随着养殖对象的增长,搞好水质调节工作,适时向养殖池塘加注新水,逐步加深水位。一般每隔10~15天注水一次,每次加深5~10厘米。3月份以前,因水温较低,鱼体尚小,池水不必太深,水深保持 1米左右为宜,这样有利于提高水温和培肥水质。以后随着水温逐步回升,池水也需逐步加深。从 7月份起,直到年底,水深应加深至 2米以上,保持最深水位,这样有利于防止水温过高,扩大鱼类活动范围。

在养成期,应维持养殖池塘的环境稳定,确保水质符合无公害养殖水质条件。通常情况下养殖水质应维持在一定水平,当水质状况如水色、理化指标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可采取换水的方式或使用化学药剂,调节水体的pH值、氨氮、硫化物、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等指标,以维持养殖环境稳定。当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可适当进行加减水,调节水温。通过水色观察,可粗略判断单胞藻的种类和数量,适量的单胞藻不但能调节水环境,也是较好的开口饵料。水不够肥时,可通过在养殖池塘加入适量营养盐或肥料的方式,促进单胞藻的生长。在气压较低的天气或阴天时,可适当打开增氧机,增大水中的溶解氧,防止发生浮头现象,以免养殖对象的抵抗力和抗逆能力下降。

2. 科学投喂

本着促进养殖对象快速生长、节约饲料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确定投喂次数。不同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日投喂次数和每次投喂的饲料量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的养殖品种、养殖模式来确定饲料的投喂数量。

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全年饲料的用量。计算公式: Q=PrKA,式中:Q为某种饲料全年的用量(公斤);P为池塘的投饵鱼产量(公斤/亩);r为该种饲料的搭配比数(%);K为该种饲料的饲料系数;A为鱼池总面积(亩)。 一年中各月的投饵计划,主要根据各月份的水温、鱼类生长情况和饲料供应情况来制定。因为鱼类是变温动物,摄食量显著地受水温变动的影响。同样体重的鱼,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摄食量越大,因此,投饵率是随水温升高而增加;而在同样的水温下,一种鱼的适宜投饵率又有随着个体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一年之中的投饵工作应掌握“早开食,晚停食,抓中间,带两头”的投喂规律,即将全年的各种饲料主要集中在6―9月鱼类摄食旺盛、生长最快的季节投喂,6月份以前9月份以后投喂饲料的比例则较小。每日的实际投饵量,主要根据季节、水色、天气和鱼类摄食情况而定,具体做法可根据以下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适当增减。

每次饲料的投喂量,颗粒饲料以投饵后15~20 分钟内吃完为适度;糊状饲料以每次投饵后1小时内吃完为适度;青饲料以当天吃完为适度;贝类饲料以下次投饵前吃完为适度。通常天气晴朗,水中溶氧量高,鱼群摄食旺盛,应适当多投;反之,天气闷热,水中溶氧量低,鱼群食欲不振,而且残饵腐败快,容易使水质变坏,应少投或不投。池塘水质清爽,鱼群摄食旺盛,应多投;水质不好,过肥、过浓,鱼群食欲不振,应少投;水质很坏,鱼群已浮头时,应禁止投喂。

饲料的投喂方法,投喂饲料实行“定时、定点、定量、定质”的原则。“定时”,即每天定时投喂饵料,一般要求每天上午8―9时投喂一次,下午3―4时再投喂一次;“定点”,即每天在固定的场所投喂饵料;“定量”即每天的投饵量要相对稳定,不可忽多忽少,每天投饵量为池中吃食鱼总体重的5%左右;“定质”,即要求投喂的青饲料及动物性饵料不腐败不变质,精料无霉变。投喂饵料时,应遵循“先粗后精”的原则,即先投喂青饲料,让草鱼、鳊鱼等草食性鱼类先吃饱,然后再投喂精料,投喂量以投喂后2小时内吃完为宜。

禁止使用无产品质量标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无生产许可证和批准文号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过期饲料、饲料添加剂。饲料中使用的促生长剂、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抗氧化剂或防腐剂等添加剂应当符合国家法规和标准规定;饲料中不得添加国家禁止的药物来防治疾病或促进生产。不得在饲料中添加未经农业部批准的用于饲料添加剂的兽药。养殖无公害水产品使用的饲料卫生指标及限量参照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执行。

专用于投喂加药饲料的投喂器具、运输工具和包装用品等在使用后,须经严格清洗,否则不能再直接使用;使用添加有药物添加剂的饲料时,需严格遵守饲料标签所注明的休药期;不能直接使用鲜鱼、冻鱼和动物内脏作饲料,如必须使用时,应保证新鲜、无腐败。动物屠宰场的废弃料在使用前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消毒处理。

3. 加强巡查,注意应对

每天要坚持早、中、晚巡塘3次,黎明时要注意观察池鱼有无浮头现象,日间要注意观察池鱼活动和吃食情况,傍晚要注意检查全天吃食情况,看看有无浮头预兆。到了夏、秋高温季节或天气突变时,还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便及时防止严重浮头现象。巡查中,如发现养殖对象有异常情况,极有可能是不良征兆,应及时进行水质监测、疾病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治疗措施。每日观察养殖对象的摄食和饲料利用情况,有助于及时调整投喂方式和增加投喂量,使饲料利用达到最大化。根据其生产特性定期测量和观察养殖对象的生长速度、生活习性,加强养殖管理。定期估测池内养殖对象数量,有助于调节投喂的饲料量,减少饲料浪费。

4. 做好管理工作

要加强对水质常规指标的日常监测,应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确定日常检测指标、方法、频率、人员、记录等,并进行日常检测。池塘的清洁卫生工作容易被忽视,而许多鱼病都是因为池塘环境卫生不好,恶化了水质而引起的。因此,在平日巡塘中应随时捞除残草、剩饵、死鱼和其他杂物,以免污染水质;每隔10~15 天就要对食场和饲料台清理消毒一次,并采用漂白粉挂篓和结合泼洒生石灰的方法预防鱼病。实践证明,在鱼病流行季节,精养塘每隔半个月按每亩水面平均水深1米,用 20公斤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对预防草鱼的出血病和烂鳃病效果很好。

(三)病害预警与安全用药

1. 病害的预警预防

病害防治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关键。对于病害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由于水产养殖的对象生活在水中,不易观察到水生生物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一旦发现已经是死亡的水生生物,有可能病害已经处于比较严重的状况。因此,平时要对水产养殖病害高度重视和警觉。在养殖过程中,生产单位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防止养殖水产品发生病害:①必要时,彻底清池;②维持良好生态环境;③投优质饲料;④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对病死养殖对象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交叉感染;⑤适当进行药物预防。

2. 安全使用药物

当水生生物疾病已经发生,必须使用渔药、其他化学剂和生物制剂时,应请渔医诊断开具处方,开具处方人员应具有国家法定的执业资格证书。生产单位用药应由经过培训的专人负责,严格按照处方或产品说明书操作。生产单位发现养殖对象发生疫病或疑似疫病时,应及时向当地水生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消毒、紧急免疫接种、销毁、限制养殖水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等控制、扑灭措施。

为了加强养殖用药管理,避免使用违禁药物和其他化学剂,必须保持病害防治相关记录,记录内容应至少包括发病时间、症状、处方、处方出具人签名、治疗效果等。另外,为了加强渔药与其他化学剂和生物制剂购买、贮存和使用方面的管理,在购买、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应保持以下记录:①购买和进出库记录,包括每一批购买物品的名称、供应商和生产商名称、批号、收货数量、购买日期、入库日期、产品有效期、贮存要求、用尽或废弃处理日期及相关的经手人签名等;②供应商名录,包括名称、联系方式、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许可证编号和产品标准文号等;③使用记录,包括施用渔药或化学剂的编号、用药剂量和浓度、给药方式、疗程、停药日期等;④饲料添加药物记录,包括药物名称、掺药周期、投喂日期和休药期等。相关文件记录必须保存至该批水产品销售后2年以上。

渔药的使用应严格按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和《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具体要求,一是水产养殖用药应当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二是规定使用药物的养殖水产品在休药期内不得上市,原料药不得直接用于水产养殖。三是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按照水产养殖用药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员的指导下科学用药。四是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填写《水产养殖用药记录》,并保存至该批水产品全部销售后2年以上。五是明确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工作。使用的渔药应“三证”(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齐全。

五、建立养殖日志和产品产地标签制度

养殖记录是养殖场质量管理的重要文档资料,必须保存好,不能凭个人记忆来取代数据和现象的记录。

通过建立养殖生产和用药记录制度,不仅有利于养殖者掌握生产动态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生产效益核算,而且有利于养殖者掌握水质变化、病害发生情况、渔药和饲料等投入品的使用情况,一旦发生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便于及时查找原因,提出有效对策。同时,有利于加强对产地环境的管理,有效保护生产者的权益,有利于推动创品牌活动,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六、收获和运输

养殖场应于捕捞前按照产品相应的行业标准要求,结合生产单位养殖环境和养殖过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部或部分指标的检测,对检测结果不符合要求的产品,采取隔离、净化或延长休药期等措施,产品检测结果符合要求后方可捕捞和销售。

捕捞前,生产单位应保持对捕捞用具、盛装用具、净化和水过滤系统、运输工具等与养殖产品接触表面进行清洁,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还应对冷藏设施、供水系统、制冰设备等进行检修和清洁。另外,捕捞前还应确保所有产品满足休药期要求。在捕捞过程中,宜选择合适的气候和时间,小心操作,防止收获的产品受伤。

第8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 渔业发展 用药安全 存在问题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63-01

一、渔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中国的渔业通过高速发展和调整整顿,逐渐步入了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状态。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渔业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渔产养殖者的积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渔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注重质量与效益的增长,更加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更好的发展渔业,为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实行了严格的禁渔制度和控制捕鱼强度,并积极保护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保证渔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远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水产贸易持续增高,随着国家展开的对远洋渔业的支持,渔业的发展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加入了WTO我国的渔业也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渔业发展格局。

但是,随着渔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健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生物的用药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消费者的健康,渔业经营的效益;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任然很突出,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使得许多地区出现资源短缺现象,非法捕捞现象时有发生,捕捞强度不能有效控制,渔业资源破坏严重;苗种引进和病害防治体系落后,鱼药品种众多,良莠不齐,制约了渔业产品的质量与数量的增长。

二、渔业用药存在问题

保证渔业产品健康,让消费者吃上“放心鱼”,既要确保鱼苗选的好,又要在药物防治病害的同时保证产品的健康。由于大部分渔业养殖者知识水平较低,缺乏正确的科学指导,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水生生物发病的原因,导致他们在鱼药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正确的使用因病用药,影响了渔业养殖的质量与数量,制约渔业的发展;现在市场上的鱼药商家众多,鱼药品种繁多,良莠不齐,鱼药使用又缺乏规范的管理,一些不法商家以次充好,许多鱼药的副作用极大,鱼药质量难以保证,许多个体鱼药营业者未经专业的培训,难以给养殖生产者技术指导;还有一些养殖生产者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用药,安全性意识淡薄,不仅污染水体,而且会在水产品的体内残留农药,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三、解决措施

加强科学化的管理,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先进的技术人才,深入进行指导,加强养殖场的监督与管理,准确诊断病因,根据养殖场的背景调查,了解发病过程、药物使用状况,对样品进行分析,准确诊断病情,合理使用药物,有科学规范的指导,使病害的到控制。

规范鱼药经营,整顿鱼药执法力度,对不合格的鱼药经营商店进行整顿,统一鱼药价格,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买药的养殖生产者进行技术指导;消毒剂、水质改良类、杀虫类、抗菌类、预防类药物选择要选危害性小,有毒物质少的药品;对于鱼药使用单位,执法部门也要定期进行检查,监管养殖场是否正常养殖,有没有使用违禁药品,影响产品质量。

加强预防体系,规范管理程序,提高养殖生产者的专业素质,健全预防、用药体系,保证产品的质量,发挥好监督作用,确保渔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给与经济与政策上的支持,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技术人才的待遇,定期进行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加强宣传,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渠道普及渔业养殖知识,用专业的知识去养殖水产品,保证质量,提高数量,促进水产养殖也的发展。

加强与养殖单位的联系,了解其生产状况,选择优质鱼苗,改善水质状况,推荐一些低成本、低毒、低污染的鱼药,减少鱼药副作用对产品的危害。

四、结语

为了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与效益,促进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需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要想生产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就必须规范使用鱼药,才能确保人们吃上“放心鱼”。水产养殖的用药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渔业养殖中,不同的养殖对象,用药不尽相同,要充分考虑养殖场的面积、水深、水源、养殖品种、苗种,水的温度、ph值、饲料的种类、水源、喂养方法,了解发病的过程、药物使用状况等问题,对药的选择与使用就应该充分考虑各方因素,合理选择才能确保使用的药物达到最佳效果,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监督部门也要加强执法力度,宣传执法必要性,加强群众的守法意识,用药意识,杜绝使用违禁鱼药,通过宣传使群众自觉遵守渔业用药规则,变被动管理化为主动抵制,自觉维护使用规范的鱼药,保证渔产品的质量,让人们吃上“放心鱼”。

参考文献

[1]欧阳敏,吴欣荣,胡火庚,谢世涛,谢世红,徐节华.渔药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的评价分析[J].江西水产科技,2010,11(04):29.

[2]向阿新.水产养殖用药的特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养殖技术顾问,2011,10(07):138-139.

[3]王习达.建立健全渔药检测监控体系杜绝违禁药品的使用[J].中国动物保健,2010,22(05):98.

[4]曾淦宁叶婷.“共同管理”模式——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渔业经济,2010,19(05):27-28.

第9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域环境

1 水产养殖的类型及其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常见的水产养殖的类型包括两种,即投饵集约化养殖与非投饵集约化养殖,其中投饵集约化养殖的形式又分为两种,即网箱养殖与池塘养殖,网箱养殖鱼类的主要营养来自于投放的饲料,不过无论是鱼糜还是配合饲料均无法被充分利用,未被完全摄食的饲料会与鱼的粪便一起深入水体,沉积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无机营养物,对水生植物与藻类的生长产生刺激作用,从而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而非投饵集约化养殖常见的有海藻养殖系统与贝类养殖系统,前者投入苗种后,利用太阳能与水体自身的营养物质即可生产出经济产品,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减轻水体的营养负荷,不过海藻可能会对水体的碳酸盐平衡产生影响,提高局部水域的pH值。

基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而言,水产养殖对象单一,采用人工投饵,会减少整个系统的营养层次,并且会切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某些环节,此外,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结构不合理,正常的食物链也很难发挥其应用作用,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到水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与其自身的调节能力,只有依靠人类活动进行调节,所以难免出现环境问题。养殖活动会对景观生态产生影响,由于养殖设施通常散乱、粗糙,会造成水质变色,出现异味,而一些生物残体所发出的恶臭必然会影响到景观的可欣赏性。

此外,化学品残留还会影响到生态安全。水产养殖过程中,会采用各种化学农药、抗生素药物等进行病害控制,并且一些违禁添加的药物也会被滥用,比如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重铬酸钾、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并且在饲养过程中为了提高养份吸收、防治疾病等,饲料中也会添加各种引诱剂、抗氧化剂、免疫增强剂等各种添加剂。这些添加剂、药物或者其代谢产物均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活性,其不仅会对水体环境产生污染,而且对水中的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等也会产生影响。

2治理渔业水域污染的有效途径

既然水域污染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种,那么我们致力水体污染工作也要从以下几何方面入手:

2.1 加强资源保护:进一步增强自然资源的保护措施,普及环保知识和渔业保护知识,组织进行渔业保护经验的交流会,加快制定全省统一的渔业保护条文与环境保护计划,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及时调查、评价以及预测水体的未来发展趋势,强化渔业资源的保护,设立渔业生产保护区,使渔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2改变工业发展模式并且加大惩罚措施:现在我们的工业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发展模式给坏境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必须要改变现在的工业发展模式。通过改变工艺和方法的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对水体环境的污染,严禁以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为代价而大力加强工业发展。现在的有些不法分子无视法律和政策,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向自然界的水体中排放一些含有有毒有害的废水,这类的水体污染是水体污染的罪魁祸首,所以一定要加大惩罚力度,使他们不再肆无忌惮地排放。

2.3提倡生态化养殖:生态养殖和清洁生产是未来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改变了传统模式的渔业生产,必将为渔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我省的水资源,渔业资源,鱼类特色品种,养殖手段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渔业养殖生产结构的调整步伐,推进渔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创造自己的优势品牌,推动渔业生产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提高传统的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使用无公害饲料喂养鱼类。同时,还应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与有机饲料的使用,倡导渔业生态养殖。合理开发水域和各种渔业资源,恢复各种珍稀鱼类的生态平衡,提高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调整渔业养殖的结构,做到渔业养殖的生态化,无害化,可持续化,高效化。

2.4提高增殖放流:最近几年,由于社会和公众对保护渔业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湖泊和江边去放流野生鱼类。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野生鱼类的数量,从而大大改变了水域的净化。在增殖放流的同时还要定期实施禁渔期,来提高渔业资源的恢复度。同时,政府和社会公益部门要多组织这种增殖放流的活动,并将这种活动转化成一种社会常态,形成一种完善的运行机制。

2.5 生态治理水域的环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被用于渔业生产。渔业水域的治理通常需要清淤和换水的办法来解决,但是这两种办法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现代的生物研究成果表明,可以通过水体中养殖不同的鱼类来解决水体的污染,这种防治方法叫做生物防治,它无需使用化学药剂,所以这种方法及经济又方便。同时,合理在水中种植一些水草既可以治理水富营养化,又可以为一些鱼类提供饵料,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最新研究发现了一些反硝化细菌,这种微生物可以在无氧的条件下把一些有机物脱氮,这让人们看到了生物治理的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能设计出完全靠生物方法来进行水域环境治理的方法。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巨大,水体污染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特别是食物污染严重的今天,更应当注意对于养殖业水体的保护,特别是缓流和静水体。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从制度面与技术面着手,在最短时间内解决环境问题,在保证生态环境的正常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情况下,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稳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

[1] 陆玉坤.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9): 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