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范文

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精选(九篇)

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第1篇: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范文

【摘要】当前受到国内市场环境的影响,我国煤炭市场持续走低,市场商品煤炭的平均售价大幅下降,煤矿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下降,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剧增。为了提升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合理控制煤矿企业投入预算,降低成本费用成为了煤矿企业运营的重要课题。而精细化管理则能够帮助煤矿企业更好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现文章主要针对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管理进行研究。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财务管理 煤矿企业

在国内消极市场环境的影响下,煤矿企业的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在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煤矿企业必须要不断提升自我竞争能力,以便在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因此,煤矿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以精细化管理措施来开展财务管理,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精细化财务管理在煤矿企业中运用的意义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其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工作量繁杂,工作涉及范围广泛。利用对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细化与数理,以便从海量的财务数据中归纳整理出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以便为煤矿企业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首先,在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预防企业财务风险,挖掘企业财务活动隐藏的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其次,精细化财务管理可以为煤矿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让煤矿企业管理层真实的了解企业的运作状态,进而做出正确的企业发展决策。最后,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管理能够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统一整合,有效推动了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了煤矿企业各部门员工工作开展的效率。

2.精细化财务管理在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2.1精细化财务管理推展财务管理职能,实现财务管理预算目标

精细化管理可以对企业收入与企业投入成本进行科学预测,以便设定客观、科学的经济效益目标,将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理念融入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对财务管理的核算与监督职能来拓展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职能,发挥财务管理的潜在的职能。具体来说可以让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结合煤矿企业年度经营状况以及当前的生产经营实际状态来提出财务分管范围的基础数据。由财务管理预算部门根据所提出的基础数据来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设定一个相对可行的目标利润,进而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利润来开展控制煤矿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需要控制各项要素,包括煤炭的产量与效率、煤炭开发的人工费、材料费以及其他经营性的成本支出。在经过综合研究制定后的财务指标一定明确就将成为指导煤矿企业经营生产各个环节的目标成本,并且也成为了物资采购、企业生产计划、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煤矿企业销售人员的分阶段考核指标,进而将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精细化分解为能够落实到每一位员工佘山的目标,从而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推动煤矿企业整体预算目标的实现。另外,为了全面实现精细化财务管理要建立其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针对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进行合理设计。对财务预算管理人员、预算操作流程等进行制度上的规范与约束。如出现财务管理人员操作不规范等情况,则根据制度进行相应的惩处,及时杜绝精细化预算管理中的不良现象与行为。对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预算管理进行细化,对执行、考核等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例如,为了避免财务管理人员由于道德缺失而对预算指标、预算数据进行篡改,给企业带来眼中的损失,则可以通过制度上的设定来进行合理的惩处,对涉事人员予以辞退以及填补损失。通过建立精细化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保证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2利用煤矿企业ERP系统,提升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煤矿企业难以避免的遭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来,商品煤炭的平均售价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直接影响了煤矿企业的例如收入。虽然,煤矿企业无法对外部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调控,但是可以通过内部管理工作来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煤矿企业运营成本的支出,提升经济效益。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对运营成本的构成因素进行精细化分析,利用成本数据来进行预测与决策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在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煤矿企业可以充分发挥ERP系统的优势,利用ERP系统来进行物料存储、物料使用、煤炭销售等业务,让煤炭企业运营中涉及到数据的部分可以按照记账原则来自动记账。利用ERP系统,煤矿企业所投入的成本费用核算可以使得煤炭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更加规范,更加细化、成本使用的责任划分更加明确。同时,通过ERP系统还可以快速准确发现数据上可能存在的漏洞,避免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空白。

2.3精细化管理突出财务分析,推动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细化

在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工作是其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其对煤矿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3]。精细化财务管理下利用ERP系统,对其中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加大了对财务报表项目的数据分析,利用环比、同比等各种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对比,以便第一时发现煤矿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汇总的种种问题,并且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与应对措施。充分发挥精细化财务管理结果对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作用,为煤矿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最重点关注煤矿企业中的五类财务指标,分别为增量降本指标、节支降耗指标、固定费用指标、员工利益指标以及增收创利指标。重点关注这五类字表,将其作为预算设定、过程控制以及绩效评价的依据。

3.结束语

总的来说,为了提升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益,节约企业运营成本,以最大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煤矿企业在财务管理上需要重视精细化管理理念。以精细化管理来设定预算指标、以精细化管理来控制成本投入,以帮助煤矿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⒖嘉南祝

[1]王君.煤炭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5):122-123.

第2篇: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范文

1.1煤矿企业后勤管理简介

煤矿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尽管曾经因计划经济因素的制约而减缓了发展的进程并降低了经济效益,但是煤矿企业并且因此而退出我国的市场舞台。煤矿企业发展至今,其后勤管理工作除了为企业的生产与运营提供保障,还涵盖了企业员工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后勤管理工作在煤矿企业中需要为提高企业员工开展工作的积极性而创造轻松舒适的环境,促进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既要做好煤矿管理工作,又要提高经济效益是现代煤矿企业应该积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2煤矿企业后勤管理具有的特点

众所周知,煤矿企业在进行地下深处开展业务活动是一项既艰辛又充满危险的工作。尽管清楚这样工作环境,仍有不少的热衷为人民服务的群众和工作人员积极投身该项事业中,为人民生活增添一缕光和温度。因此,煤矿后勤管理人员也应像这些工作人员一样,为人民生活服务,做好与之有关的工作,让员工拥有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我国煤矿企业往往是远离闹市区,且处于较偏僻的山区,后勤管理工作存在服务内容单一、固定的特点。而作为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应结合员工的需求以及该项工作的特点,有目的性地进行服务工作。煤矿员工心里所想的主要是吃、住、娱乐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结合员工内心真正的想法,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每一项工作任务,不能因其看似简单与单一而追求速度而不讲求效果。有效地将矿区周边的环境与氛围之间保持合宜的连接性,充分展现后勤管理工作在实际中具有的连贯性,树立企业的形象。综上所述可知,煤矿后勤管理工作在企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换言之,后勤管理工作与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存在密切的联系。

2煤矿企业的后勤管理手段进行改善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2.1采取企业化管理手段

煤矿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时,全力推进企业后勤管理向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驶向市场化运行道路。这种管理方式具有多种特点,其中市场化运行特点表现在向矿方交纳每个月的租赁费与水电费,在开展煤矿工作时招聘临时工可以表现出煤矿企业具有自主经营的特点,对煤矿生产相关的各项设备组织检修,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并且流露出煤矿企业具有的经济责任。采取企业化管理手段,能够便于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管理员工,促进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形成。因此,提高后勤管理手段改革后,能够大幅度地提升管理质量,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2.2煤矿安全投入

企业对煤矿进行安全投入主要是指煤矿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保障安全而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各种费用。企业在煤矿生产时加大安全投入,可以有效提高煤矿生产中对防灾减灾的应对能力。由于安全投入不能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企业直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一般情况下,煤矿企业难以感受到这种举措的必要性。这就导致部分的煤矿企业对煤矿安全投入的力度不够,而在实际的煤矿生产中,人员伤亡直接造成企业的经济受到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根据现有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煤矿开采导致人员死亡直接造成企业经济受损程度逐渐呈上坡趋势。因此,煤矿企业加强安全投入能够间接地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从而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2.3采取科学化管理手段

后勤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它能够为企业带来升级与活力,使员工拥有一份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居住环境。因此,后勤管理工作应该采取科学化管理手段,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在必要时还应该对后勤管理手段进行创新,使之更符合煤矿企业的实情。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该清楚本身的责任与任务,然后在煤矿生产活动中,根据不同的区域分别指派后勤管理工作人员深入其中,并将责任直接实行到个人身上,保证岗位没有留下空缺或是重叠的状况。企业还应对后勤管理工作采取监督管理机制,促进员工之间相互监督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并且每一位后勤管理人员都应该持证上岗,且身心健康,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员工宿舍管理方面,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机制与内容条款,约束员工在宿舍的行为,并保障后勤管理人员在管理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此外,企业最好是在员工上岗前,组织一项业务培训学习,加强后勤工作人员对制度的熟练程度以及学习相关的管理技能,保证后勤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从而在后续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3结束语

第3篇: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范文

1需求分析

国土部门的矿产资源规划职能为组织编制和实施本级部门管理范围的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地质勘查规划、地质环境规划,并指导和审核市级下级国土部门的相关规划工作。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职能和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化建设要求,矿产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目标应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对矿产资源规划的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服务、形成相关的信息化标准、对矿政管理系统中业务进行规划审查、提供对矿产资源规划的修编、为国土部门的矿产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持[2]。开展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的任务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建立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和开发规划管理系统。系统建设应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GIS技术、网络技术等,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和要求进行。建立系统后在规划管理工作中逐步推广应用,为规划审查工作服务、为国土资源政务管理服务。以下对这两项任务的目标开展分析。

1.1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该任务是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的标准,建立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满足规划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实时性要求,实现对数据的科学管理、更新和维护。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包含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库主要用来存储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中涉及到的所有属性数据,包括矿产资源规划信息,管理类表格和证明类文件,以及各种规划成果数据;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标准地理底图信息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勘查规划图、地质要素图、矿产资源分布图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等空间信息。

1.2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建设其任务是为了提高矿政管理工作水平和满足国土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的需求。应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布的《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管理办法》为依据,立足于规划工作的实际,满足规划国土部门实施矿业权审查以及规划成果管理、查询统计、分析、输出的需要,实现对规划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提高工作效率,为国土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解矿产资源规划的信息平台[3]。

2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

2.1数据库的组成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要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同时与矿政管理的其他数据库进行联通,与土地规划、地籍数据库也做好对接。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主要包含三个部分:规划成果数据和规划实施管理数据和规划编制涉及的社会、经济数据等。从数据库建设的角度,是按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进行建设,因此笔者也按这两种类型开展分析。

2.1.1规划成果数据规划成果数据既有属性数据,也有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主要为矿产资源的基本信息、储量信息、开发利用现状与规划信息、矿产品需求量与产量预测信息、开采规模信息、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信息等。空间数据主要为标准地理底图信息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勘查规划图、地质要素图、矿产资源分布图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等。

2.1.2规划实施管理数据该数据一般是属性数据,包括计划指标数据和项目审批数据。其中计划指标数据主要是矿产资源规划控制指标,如规划指标、计划指标、统计数据等。项目审批数据主要是国土部门进行项目审批有关信息,存放审批办公中涉及到的项目申请表、审批表以及各种资质表单、证书信息等。

2.1.3规划编制涉及的社会、经济数据实施矿产资源规划是为了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因此该数据库中也应包含相关的社会与经济数据。属性数据包含规划区域内的人口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交通信息、环境信息、地方经济发展数据等。空间数据主要为城市规划图、行政区域图、水系图、交通图等。

2.2数据库建立流程数据库建立的流程主要包括资料收集、预处理,建立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开展元数据处理并建立元数据库,最终,将以上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具体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4]。在数据库建立的过程中,按照行政区划分为国家、省、市三个级别分类,为每个行政区划创建单独的图形数据库,将不同行政区划的图形数据及其属性数据分别保存在各自的数据库中,这种管理方式便于不同数据库之间的自由转换与挂接,使性能更加高效[4]。

2.4培育构建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工作作风和行为规划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挂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矿山企业由于地处偏僻等特殊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员工对企业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要利用这种优势,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及使命感,提升企业形象,这将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推动力。

2.5适时调整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开展运营转型工作,提升资源利用及盈利水平流程再造是指对企业的现有流程进行调研分析、诊断、再设计,然后重新构建新流程的过程[6]。企业组织机构经过长时间的运转,会存在对新情况、新问题有些不适应,办事效率变低,造成企业内耗。为此,企业应围绕核心竞争力重新优化管理流程。根据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矿山目前的管理流程、管理体制进行深入思考,减去影响企业工作效率的不必要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企业内耗。流程再造或流程优化是运营转型工作的一部分。运营转型是指企业管理层发动的,为了实现极具挑战性的目标,有意识开展地彻底、持久的运营变革[7]。通过对支撑业绩的职工能力、观念、制度和流程的持续改善来实现根本转变。运营转型的实质是实施精益管理,是以运营系统为核心,以优化管理架构和提高人员理念和能力为支撑;以建立目标倒逼机制、实现挑战性目标为动力,以高标准、高要求的管理动作为基础;以推行现代管理工具和理念为手段;以强化专业协同提升处理问题能力为重点;以持续改进、不断巩固完善为工作模式,建立管理规范、基础扎实、快速响应、协同力强的管理体系,深度挖掘和高效集成经营内在潜力,提高资产利用率,扩大经营效果,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最大化。2000年以来,矿业行业市场比较景气,许多矿业企业大规模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流程作了一些调整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市场调整的情况下,原先的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环节不适应目前的生产经营要求,必须针对目前的生产情况和市场情况对企业运营的管理架构、业务流程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并作出调整,使得管理体制机制尽可能地科学合理,减少企业内部“浪费”,使其最大限度地促进矿山的生产发展,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3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设计

3.1总体架构设计从总体上来看,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的架构分为四层,如图2所示。基础设施层是系统运行的软硬件及网络环境,包括操作系统、ARCGIS软件、SQLSERVER软件、服务器、机房以及互联网、国土资源政务网、局域网等网络环境。数据层包括规划成果数据、规划实施管理数据、规划编制涉及的社会、经济数据等[5]。在实际存储中,是按照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存储。另外还有维持系统运行的支撑数据库。业务层是构建矿产资源规划系统的各项业务模块。此外,为了能够与采矿权系统、探矿权系统、地籍系统、土地二调系统等系统相互共享数据,还提供数据共享接口。处于最顶层的是应用层,通过对前面三层的构建,形成了矿产资源规划系统,给不同的访问用户赋予不一样的权限和展示页面。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应参照国土资源相关标准规范,以避免形成信息孤岛。矿产资源规划系统与采矿权系统、探矿权系统、地籍系统等相互关联,相互共享数据,共同为国土部门服务[6]。

3.2功能结构设计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的功能总共分为五个模块,如图3所示。

3.2.1规划成果管理规划成果管理包括图件成果管理和文档成果管理。主要是对各种图件、文档进行存档、调阅、查询统计。能对各种图件中专题图层的图形及属性进行编辑,对图层、图例进行管理。提供图件、文档成果的各种表现形式的输出[7]。

3.2.2规划审查管理规划审查包括采矿权、探矿权、调查评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项目的规划审查。能够导入项目申请属性表,可从探矿权、采矿权等现有的信息系统数据库中自动提取。能够对系统中的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生态环境等信息进行管理,并在审查过程中自动提取这些信息给审查人员参考。提供填写、打印和输出审查意见表的功能。

3.2.3专题分析提供针对系统数据的专题分析能力,对业务的开展提供辅助决策能力。对规划指标进行分析,对已审查探矿权项目和采矿权项目的统计分析,实现图形查询、拓扑查询、属性查询、图文互查等功能,数据分析主要实现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空间分析等功能。

3.2.4数据输出主要将用户查询统计结果和规划审查结果打印输出。数据显示包含文本模式、报表模式、地图模式、专题图模式,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输出。

3.2.5后台管理给系统运行提供支撑,设置系统参数和业务参数,对不同用户的权限进行管理,提供接口与采矿权系统、探矿权系统、地籍系统、土地二调系统共享。4基于ArcGIS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的实现通过以上的设计,本文采用的GIS平台为ArcGIS9.3、开发工具为.NET2008、数据库平台为SQLSERVER2005完成系统的实现。基于这以系列软件构筑国土资源管理相关的应用系统,已逐步成为国土资源信息化领域的成熟的GIS解决方案。在数据库的建设中,我们基于ARCGIS完成了建库,按照数据集、要素类和图幅导入到相应数据库的要素类中,进行批量数据的批量导入,并开展了数据入库质量检查,包括数据基本情况检查、位置精度检查、属性精度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数据完整性检查、时间精度检查[8-9]。在系统开发中,用ArcsDE管理图形数据,利用ArcGISServer完成B/S应用系统的软件开发,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库管理中心,与SQLSERVER2005数据库及ArcGISServer应用,构成了一种三层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系统5结语矿产资源规划是国土部门的一项重要业务,从信息收集编制过程到最终成果的表现,以及规划的实施过程,都需要信息化手段的支撑。本文基于ArcGIS技术,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管理,完成了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构建出了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国土部门对矿产资源规划的有效管理、提高规划水平,提升监管能力。从长远意义来看,能够以信息化带动规划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于充分发挥规划的作用,提高矿政管理水平,以及促进矿产资源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如此,矿产资源规划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改进,结合业务需求和最新的信息技术逐步完善。

第4篇: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范文

1.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概述

1.1.1定义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为了确保企业财务战略的实现,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制度。在企业内部实行内部财务控制是抑制财务会计造假、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强化单位内部财务监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1.1.2煤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内容

煤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企业应当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实物资产的内部管理制度;三是对外投资活动的内部管理制度;四是工程项目的内部管理制度;五是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六是筹资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七是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八是成本费用的内部管理制度;九是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十是合同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

1.2对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对煤矿企业管理制度研究的文献众多,其主要观点如下。

1.2.1煤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理论研究

龚敏在《论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以机制保稳健靠管理增效益》一文中论述:“煤矿集团近几年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在财务基础管理、资金管理、投资管理、预算管理、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效的探索实践。”

张晓玲在《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建设》一文中认为:“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根本需求,他针对国内外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中的现状阐述了我国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针对山西大同煤矿集团企业的特殊发展需求,创新的应用ERP系统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模块。”

李怡在《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思考》一文中认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难以建立健全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一是管理者思想认识偏差;二是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冲击;三是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财务管理意识有待加强等几方面。

李翠平在《树立科学创新理念,抓好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一文中论述:煤矿企业财务管理是利用货币形式对公司的经营、业务活动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是公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规范经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培养员工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及提高员工的险防范意识作为基础,通过加强或完善内部稽核、培养教育、考核和激励机制等各项制度,全面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增收节支,促进公司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王峥在《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思考》中认为: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遵循合理原则有,一是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要注意政策性;二是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要注意科学性;三是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要注重全面性。

1.2.2加强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措施研究

王田宝在《煤矿非煤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论述:“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有如下几点,一是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二是提高资金的营运能力;三是注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四是强化资产管理;五是严格控制企业的规模;六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

巩海霞在《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中认为:“做好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做到,首先,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既兼顾煤矿企业经济目标又兼顾社会目标的完成,不再单纯以利润最大化或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次,转变观念,确立财务管理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再次,科学设置财务机构,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余美龄在《新形势下加强国有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中认为:“加强国有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做到,一是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二是不断修正、补充财务管理内容体系;三是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四是转变观念,确立财务管理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李洪波在《如何建立和完善农垦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一文中论述:建立农垦企业内部财务誉理制度的几个立足点,第一,财务管理体制将企业内部的经济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划分,第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原则》、《农业企业财务制度》的具体化,第三,财务管理基础制度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内容之一,它是财务核算的基础和条件。

综上,国内对于煤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研究较多,但其研究层次大都停留在理论方面、宏观方面,缺少与实践结合,案例分析方面的研究。

第5篇: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范文

虽然我国属于产煤大国,但作为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煤炭产业的节约集约开发、高效利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显然,从国家的宏观环境来看,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展。在严峻的形势下,煤矿企业面临艰难的生存困境,除了关注传统的安全问题、生产技术问题,还应特别关注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从内部控制入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笔者从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出发,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难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进步,我国新能源开发进程不断加快,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型能源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延伸,煤炭资源越来越珍贵,煤矿企业精细化、高品质化方向发展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正是市场环境的客观变化,进一步要求了煤矿企业必须强化自身管理,尤其是推动着财务管理方式和手段的改变。新形势下提高煤矿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降低煤矿企业运营成本,是摆在所有煤矿企业面前的现实课题。而目前受行业管理体制和水平的制约,煤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还很落后,主要表现在:

1.1 煤矿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

煤矿企业是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从粗放性的生产方式到产业技术的深化改革,企业发展渐渐走向良性发展轨道,但煤矿企业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以及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正因为煤矿企业管理在长短期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利益徘徊,进而难以有效的进行财务管理,导致缺乏相应的管理目标。

1.2 煤矿企业财务管理意识不明晰

财务管理意识是指,在实现相关财务基本职能的前提下,公司的管理者以及财务人员还应该意识到财务管理与理财投资的重要性[1]。在煤矿企业实际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一般是从技术人员成长为管理者。这些管理者往往比较重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升、产品的销售等等,但往往很少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并容易片面理解为财务管理就是财务的收支状况、财务的目标完成额度,没有在一个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对财务管理进行比较专业的梳理。同时,不能将财务管理与生产以及销售有效的结合起来,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活动现实操作过程、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没有足够重视,不具备较强的财务管理和掌控意识。同时,煤矿企业现在财务状况的弊端是主要遵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以会计行为为主要的核心内容的义务和责任,在财务方面主要以财务活动的表格、账务、报表、数据等,这样是不利于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良性循环的。

1.3 煤矿企业缺乏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更新,未对财务机构进行科学的财务机构设置

一般来讲,科学的财务机构是要将会计核算机构和财务管理机构相互独立开来,相互监督。但现实的煤矿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大多数企业还是把会计核算机构和财务管理机构合并成一个独立的传统的化的财务机构[2]。这样的财务管理,往往就是发挥了会计机构的功能,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的管理职责不能够很好的明确,这样也使得财务的运行效率大幅度的降低。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的大幅降低也会进而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容乐观,同时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经济效益的降低产生的蝴蝶效应也非常明显:煤矿企业的资金不足,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更新也随即减慢,安全生产保障措施的更新减慢,安全隐患也随之加大。与此同时,煤矿企业很难引进更多的高素质、具备现代化先进的财务管理人才,以及传统煤矿企业从家族化,国有化更好的走向现代化,职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1.4 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财务方法陈旧

许多煤矿企业往往比较重视在技术上的革新,而忽视了对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致使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思想素质低,业务能力差,无法承担并处理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时,由于近年来煤矿企业效益并不乐观,致使许多煤矿企业很难引进高素质、有知识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而原来的那些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没有创新财务管理制度、观念老化、知识陈旧,与现代煤矿企业财务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1.5 煤矿企业的财务信息和产量效益的发展不均衡

传统的实体产业,比如煤矿产业,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煤矿的产矿量以及产出的经济效益,反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也没有足够重视对企业的投资经营模式与内部财务管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与管理制度的更新和改进。

另外,管理者与经营者的混同或者交叉,使得很多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工作变成更多的是浮于表面的财务管理,没有真正从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而从企业的内部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上进行系统的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和标准,导致财务管理的未能真正发挥实效。

2 针对煤矿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与之相应的对策

2.1 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尽快确立管理目标

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要兼顾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利益以及短期发展状况和利益,于此同时要平衡好社会责任的承担。现代化的煤矿企业发展模式需要承担更多份额的社会责任的同时,要产生更大价值的经济利益,才能在市场经济化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中长久生存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单纯地将煤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或者将企业的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换句话说,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要从一元化转向多元化,要以价值最大化作为煤矿企业的最终财务管理目标。要着力于建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需要用心、良好地维护,这样才能将管理目标细化到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2.2 煤矿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要强化财务管理意识,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

煤矿企业一定要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吸收消化并且结合煤矿行业的发展实际制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状况的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企业管理意识过程中一定要煤矿企业的管理层更加明确的对企业进行准确定位,领导者从思想上根本转变轻管理重技术的思想意识,改变经验型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走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从根本的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

2.3 煤矿企业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上必须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现代化

科学机构设置才能让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意识细化到制度设置的层面上,从各个层面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各项素质。根据著名的管理学家法约尔的观点,财务管理包含财务、管理、会计、安全、商业、技术六项基本活动。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财务和会计从其本质上说是两个不同层面的管理活动:财务的活动主要是负责资金的运用和筹集,然而会计的活动主要是货物的成本统计、核算、存盘等各项细化的任务。煤矿企业应单独设立理财部和会计部,理财部主要负责财务的计划、控制、分析以及资金筹集、资本运营、投资效益评估等工作,会计部主要负责会计核算等工作。

针对这些不同,煤矿企业在财务管理的机构设置上,应该把握本质的不同,区别对待,把机构设置真正做到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现代化[3]。在实际的机构设置上要单独设置独立的会计部门和独立的理财核算部门,二者在专业化上更加细分,会计部的工作任务主要负责核算,理财核算部主要负责财务的控制、计划、资本运营管理、资本筹措以及资本的投资效益评估工作。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管理者掌握这样的科学有效的数据,有利于管理者针对煤炭企业出现的弊病和管理的缺失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从宏观上更好的把握煤矿企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的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2.4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是决定财务管理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生存发展要建立在优秀人才的基础之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部门,更需要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煤矿企业应结合自身财务管理实际,不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同时,企业应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岗位责任,不断完善财务监督制度,明确财务人员的岗位权限,实行奖惩制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企业还可以定期的派遣优秀财务人员到国外知名企业或学校进修学习,接受更为科学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经济决策中的重要地位。

2.5 煤矿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要兼顾财务信息和产量效益

煤矿企业在重视企业产量、生产效益和高度关注安全生产状况的同时,要更加兼顾好财务信息[4],做好财务的预算和核算工作。财务的预算是在经营活动开始前,对企业的年度经营活动做好财政预算,做好与经营活动与之相应的财政支出和收入预算工作。在财务和核算方面是指,在财务审核公司的预算编制时,更加侧重审核公司财务预算编制是否与本年度的公司发展规划和目标相互之间的协调度。

3 结束语

第6篇: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 探矿权 价值管理

一、引言

在我国,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取得探矿权。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勘查开采矿产资源都是国有勘查单位和矿山企业进行的,探矿权对国有地勘单位发挥着划定工作场地和完成国家任务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业务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地勘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探矿权的市场和资产属性凸显,打上了价值的烙印,实现价值最大化成为地勘单位探矿权管理的基本目标。

管理会计是以其特有的方法和手段,利用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为企业内部服务的一种价值创造系统。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成本习性分析、量本利分析技术、资金时间价值、经营决策、资本经营、绩效控制等方法体系为国内外各类企业的价值管理提供了工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作为事业转企业后以地质勘查为主业的国有企业,以管理会计为工具,对探矿权从取得、持有、退出全过程的加强分析研究,实行科学决策,实施有效控制,对于加强探矿权管理、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基本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探矿权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探矿权是矿业权的组成部分。矿业权是指矿产资源的使用权。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获取利益的权利;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证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获取矿产品实现利益的权利。限于篇幅,本文在管理会计视角下,仅对探矿权的价值管理进行探讨。

(二)探矿权的价值及勘查活动的特征

1.探矿权的有限性

众所周知,在我国,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探矿权是矿产资源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在行使探矿权流转运营权利的时候,会受到较多的政府限制和约束。

2.探矿权的价值性

探矿权的有偿取得(缴纳价款或支付受让款)、持有、维护、验证与扩大地质成果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探矿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的持有运作预期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探矿权具有排他性

探矿权由政府主管部门设立,依附于政府或法人存在,探矿权受法律保护,一个法人取得探矿权后,其他人不得任意侵占。

4.探矿权与勘查业务活动相联系

持有探矿权的法人必须开展勘查活动。这既是验证或扩大地质成果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探矿权人在规定期限内未对探矿权开展勘查活动,或达不到投入和工作要求的,探矿权禁止流转,政府主管部门有权收回。

5.探矿权的价值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

一个预测资源量为1亿吨矿权,经过详查或勘探后,由于储量和品位变化,资源量可能变成2亿吨,也可能变成2千吨而不具有开采价值。

6.探矿权的价值循环周期长,具有长期投资的特征

一项探矿权投资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退出过程。

三、探矿权的取得和业务运作过程

(一)来源

企业取得探矿权分有三个渠道,一是企业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政府批准授予或出让取得;二是从市场上受让有偿取得;三是通过股权、租赁等方式取得。

(二)矿产勘查业务活动阶段划分和业务成果

探矿权不是孤立价值概念,它的价值依附有意义的勘查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企业取得探矿权后,必须开展相应的勘查活动。以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业务为例,按照现行地质勘查分类标准,地质勘查活动类型及其业务成果简要对应关系见表1。

一项典型完整的具体的勘查业务,走完预查、普查、详查到勘探的全过程,随着勘查级别的提升,投入的工作量和资金会大幅上升,相应成果的可信度(334、333、332、331)也会显著提升,探矿权的价值会大幅增加,风险也会增加,勘查级别、成果可信度、探矿权的价值和投入风险呈现正相关的特点。

(三)探矿权的价值实现方式

1.探矿权的价值实现的约束条件

(1)资质要求:申请探矿权的有资质要求,受让探矿权同样有资质要求。

(2)资金投入强度的约束:有的省份规定每平方公里勘查投入不足3万元,不得进行探矿权转让,不得审验延续探矿权。

(3)时限限制:探矿权持有期限达不到一定时间(如两年),不得转让等。

(4)面积压缩:探矿权审验延续时,下一周期探矿权面积在初始面积基础上压缩25%。

(5)缴费规定:探矿权要按期缴纳探矿权费用的规定。拖欠费用不得转让(有的省份规定每个探矿权缴纳5万-10万元不等)。

2.实现方式

(1)政府授予探矿权提交。是指政府矿业主管部门探矿权项目,勘探单位向矿业主管部门申请,经批准后,获得政府授予探矿权,由财政预算拨款支持,勘探企业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勘查成果的运营行为。

(2)探矿权转让。不论是从政府主管部门出让取得还是从市场受让取得的探矿权,勘查单位投入一定资金和工作量后,形成一定的勘查成果,对勘查成果进行转让,获取投资收益的行为。

(3)探矿权出资。勘查单位以持有的探矿权评估作价出资与社会其他资源结合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持续进行勘探作业的行为。

(4)探矿权出租。探矿权持有主体不变,由他人出资勘查,勘查成果分享的行为。

(5)探矿权转采矿权。现行制度规定,探矿权人完成勘查过程,具备开采条件,可优先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采矿权。经批准探矿权转入采矿权后,采矿权的收益可补偿探矿权的成本。在事业转企业之后,把具有市场前景的探矿权转变为采矿权,走探采一体化的路子,是地勘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做优目标的现实选择。

四、管理会计视角下探矿权的价值因素分析

从管理会计的视角出发,探矿权的价值和利润在概念上是趋同的,分析影响探矿权利润的因素可以代替影响价值的因素分析。在此,以管理会计“量―本―利”模型为基础,分析影响探矿权利润、影响价值的因素,为提高探矿权运营利润、提升价值提供方向。

(一)管理会计“量―本―利”分析模型

P=qx-a-bx=(q-b)x-a

式中:P代表利润总额;q代表价格;x代表销售量;a代表固定成本;b代表单位变动成本。上式站在管理会计的角度客观反映了产品经营模式下企业产量、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费用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分析影响探矿权运营利润、影响价值的因素提供了借鉴。

(二)影响探矿权利润(价值)的因素分析

1.量――业务量分析

在“量―本―利”分析模型中,量是指具有交换价值的有效量。具体到勘查业务中,量也应该是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的有效的量。但因勘查业务成果具有阶段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量的计算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阶段性是指勘查作业过程中分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4个阶段,其相应成果分334、333、332、331等4个等级,代表了储量的不同的可靠程度,不同可靠程度具有不同的价值内涵;所谓不确定性,就是因为地下矿产资源的隐蔽性、成矿规律认识渐进性,导致一定阶段的勘查业务结束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是肯定的,也有可能是否定的。若得出否定结论,则此前给出的储量就是无效的量,此前的投入就会变为损失,这就是勘查业务的风险性。有学者经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得出勘查业务的成功率是二十分之一经验数据。前述特点提示我们,一是在进行勘查业务成果计量时,一定要下功夫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核实储量;二是在经营方式、投入方式方面进行创新,吸收“赌石”理论,风险投资模式管理项目。

2.价――价格

“量―本―利”分析模型告诉我们,价格是影响利润最敏感的因素。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以价值为基础,随着供求关系上下波动。价格的这些基本理论,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同样适用。由于勘查业务的特殊性,影响勘查业务成果价格波动的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比较有着特殊的表现,一是传导的链条比较长:探矿权演变到矿产品有较长的周期,探矿权价值判断需依托矿产品预期价格趋势来判定。二是涉及的面非常宽:有宏观的,有微观的,是经济问题;有的涉及政治、军事、科技、金融等方面。探矿权的价值与未来社会宏观面呈现出“水涨船高”的特点。三是和矿种自身的稀缺程度关系密切,比如前几年的稀土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能源结构深度调整,无疑对未来的矿业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勘查业务自身。比如,前几年经济高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旺盛,涉煤的探矿权的价值就非常大,动辄几亿或者几十亿,而现在却非常冷清。四是现代矿业全世界是联系在一体的,矿产品交易“互联网+”已成定式,世界矿业市场的波动必然会传导到国内。价格分析给我们的基本启示是:实现探矿权价值最大化,一是应选好探矿权的矿种;二是要以世界性的眼光,把握宏观和行业经济周期。因此,我们在考虑探矿权价格时,不能浅尝辄止,必须组织力量,进行专业化的深入研究。

3.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成本是完成一定数量可供销售产品的全部耗费,是定价的基础,是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在“量―本―利”分析模型中,勘查企业的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主要是指与机构设立和期间长度相关的成本、基本人员的薪酬、固定资产折旧、资质成本、既有探矿权的维护成本等;变动成本主要是指与勘查业务量、勘查程度有关的成本,如探矿权受让成本、提升勘查级别的进尺成本、材料消耗成本、外包工程劳务成本、筹资成本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环境条件和研究目的不同,也可随时进行调整。

作为勘查企业的产品有特殊性,成本有其特殊性,控制勘查业务的成本,要做到“全”、“细”、“断”、“变”四个字。

“全”,就是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概念。站在企业发展全局,“人、机、料、法、环”全要素、从探矿权申请设立(研究受让)到勘查施工到退出全过程、从一线到二线从直接到间接全方位的归集费用,计算成本。过去事业体制下,单位的人头费等基本经费是由财政保障的,勘查项目预算不是完全成本,事业人员的成本概念是部分成本。企业化后,单位费用全成本核算,要自筹资金,要保值增值,依法纳税,政府预算基础应该调整为完全成本,企业经营的成本概念应调整为完全成本。

“细”,就是要根据成本形成规律和工作需要,借鉴管理会计工具对要素费用按与项目关系、业务环节、责任单位、决策性质进行细分,为经营决策制定控制成本的措施提供依据。比如,按照与勘查项目的关系把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按照与经营决策的关系分为相关成本和不相关成本、沉落成本和付现成本,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计算的边际成本,由于企业化后自筹资金搞勘查,就要考虑筹资成本和机会成本、大型勘查项目作为长期投资要结合资金时间价值分析投资成本,地勘业务的高风险要计算风险成本、探矿权没有所有权,只有部分使用权,同时有较多的政府约束成本,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绿色发展,对勘查企业要增加环境成本,等等。

“断”,就是矿产资源的隐蔽性、勘查认知的渐进性、勘查业务的风险性决定了业务决策的及时性,到一定阶段后要及时做出决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比如,有的勘探项目,每米进尺近万元,有资料证明没有经济性,就没有必要进行后续勘查施工,像这样的项目就要当机立断,防止不必要的成本耗费。

“辩”,就是要辩证看待成本费用,成本不是越低越好,要联系发展机会、品质改善、形象提升和能力提高看成本。比如,涉及资格提升,能力建设,虽然当期效益不明显,但对长远是有利的,这样的成本就得花。再比如,勘查业务有的是高风险业务,为了争取成果的机会,就应有策略的接受一些层次低一些的勘查业务;为了降低高级别勘查风险,就要多投入一些研究成本等。

分析量、价、本与利润的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的规模和环境基础上谈问题的,但客观实际是在动态变化的。在实际工作中,要联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投资、政策,企业内外条件、发展阶段等进行综合平衡。

五、管理会计视角下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的对策

从前述影响探矿权的价值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决定探矿权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企业自身的,也有政治、经济、市场等社会环境方面的。要实现探矿权管理价值最大化,就要用好管理会计这个工具,系统思维,总体把握,宏(观)微(观)结合,加强分析,落实责任,努力实现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

1.牢固树立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理念

传统的地勘单位是国有事业单位,申请探矿权主要目的是明确工作场地、解决任务来源的问题,因为财政供养体制,地勘单位不需要过多的考虑探矿权问题,也没有探矿权运营盈亏问题。而事业转企业之后,探矿权有了资产属性,地勘企业有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在市场体制下,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与之联系的探矿权是稀缺资源。掌握探矿权的人,在矿业市场上就会占有先机。因此,企业要牢固树立探矿权价值观,积极争取探矿权,认真用好探矿权,发挥探矿权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2.加强战略研究,提高探矿权价值实现的前瞻性

战略引领未来。探矿权的价值是和矿业(矿产品)市场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的,而矿业市场又是与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周期相联系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市场对矿产品的需求上升,矿业权的价值就会提高,反之,矿业权的价值就降低。国家的政策导向对探矿权的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进行供给侧改革,涉及煤炭、铁矿等行业要“去产能”,与此有关的探矿权运营在未来就要尽量回避,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为探矿权运作拓展了空间。作为地质勘查企业,要从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层面加强研究,把握方向,在战略层面上明晰探矿权运作区域方向、矿种、投资重点等,在社会经济周期运动和矿业市场周期波动中寻求合适的切入点,为实现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创造条件。

3.创新投融资和风险控制机制

传统的政府主管部门设立项目、财政出资、地勘单位施工、政府享有成果的探矿权投资体制,难以适应转企后地勘企业追求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要求,难以适应市场条件下企业自主决策、自主运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要求,因此,传统探矿权投融资体制必须改革。

(1)确立地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探矿权投融资方面的主体责任。地勘企业除承揽政府设立的勘查项目外,要积极通过申请政府出让、市场受让等方式择优取得探矿权,为发展储备项目。

(2)根据地勘项目投资大、周期长、收益高、风险高的特点,本着有利于多头筹资、多揽项目、多出成果、多创效益的目的,借鉴风险投资模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于财政预算过去用于勘查的资金可作为“种子”以基金,支持地勘企业吸引社会资本,支持找矿突破。

(3)结合探矿权在各勘查阶段的投资强弱度不同、投资期限长短不同、投资风险高低不同、价值提升空间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投融资方式,规避风险和获得最大价值。

(4)适应地勘业务高风险的特点,改革核算模式。要合理确定周期,除实行以单项目和工作阶段核算成本外,根据找矿勘查成功率只有3%-5%,3-5个成功项目的收益弥补95-97个投资失败项目的经济损失的特征,探讨采取以“组”“批”等为对象进行盈亏核算的模式,科学评判探矿权的投资价值。

4.树立全过程、多维度的成本概念,实施严格的成本控制

(1)运用管理会计价值链分析工具,调整经营策略和运作方式,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作业范围和能力配置方式,向着重基础、专业化、有特色的规模化新型地勘集团公司转型,减少一般能力配置,采用社会竞争机制优选普通业务外包。在勘察业务实施过程中,要科学设计,建立分阶段的研究分析和评价制度,防止过度勘查。

(2)建立全过程、全要素的成本核算和分析体系。从机构设置、能力建设、资质升级和维护探矿权到项目争取,再到勘查业务具体实施以及探矿权退出企业的业务过程,都是成本的形成过程。用管理会计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相关成本和不相关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沉落成本、资金成本等的成本理念和方法,对成本形成过程和要素分解细化,依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3)建立探矿权的资本预算制度。对于作业期限长、投资量大的勘查项目,要通过编制可行性报告和资本预算的方式强化研究,履行投资决策程序。在投资效益分析方面,既要进行静态分析、更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进行动态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在全过程、全要素勘查成本分析基础上,把成本控制的目标落实到机构和个人,明确成本控制的责任。跟踪成本形成过程,加强过程分析,为有关方面提供成本控制的依据。

5.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探矿权对应的勘查业务是矿业的基础业务,也是类似于科技创新的高风险业务,投入大、见效慢,为保证勘查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在事转企的初级阶段,地勘单位应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补助、收益上缴、基金设立、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促进地勘单位建立市场机制,完善企业化运行的基础条件。

6.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事转企”之后,地勘单位对于探矿权的价值管理要建立目标做到低成本取得探矿权,最大收益地转让探矿权,必须做到信息畅通。要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建立探矿权交易平台,打通地勘企业和市场的有效链接,做到规范有序、公开透明、风清气正地进行探矿权交易。为实现探矿权运营最大化创造条件。标责任制,强化管理,利用平衡计分卡、标准成本、预算控制等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健全体制和机制,加强过程控制,确保探矿权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

7.搭建探矿权交易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就是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企业探矿权流进或流出、加速周转都是常态,也是实现探矿权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手段。

六、结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矿权是矿产资源的载体,是稀缺的经济资源,对地勘企业资产有重要的价值增值潜能。利用管理会计作为手段,对探矿权生命周期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分析、科学制定运营策略,不断优化过程控制,提高探矿权管理水平,变增值潜能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地勘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宏远.矿产资源及其投资指南[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第一版),2012:16.

第7篇: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范文

关键词:煤矿 党建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安全

0 引言

煤矿行业作为基础资源的来源,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确保煤炭行业的工作具有高效性与安全性,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通过提高对煤矿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可以改善煤矿企业的全体员工对待工作持认真负责的态度,提高员工的执行能力。因此,提高党务工作者的思想觉悟与自身素质有利于提高煤矿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效率。

1 重视煤矿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重视煤矿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确保煤矿企业工作的安全性,督促企业的全部员工对待工作中的每一环节都保持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其次,全面展开煤矿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执行我国当前的可持续发展观战略。当前,自然资源日益紧缺,因此在对待煤矿这种基础资源产业时,通过全面的政工工作有利于优化煤矿企业的内部结构,从而促进该项产业的高效性。由此可以得出,煤矿企业通过大力践行党建与思想政治的相关工作,可以确保煤矿产业的高效性与安全性,可以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 煤矿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煤矿企业践行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煤矿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引作用,为完成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给予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扬其指导的职能。当前,煤矿企业在进行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其指引职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首先,煤矿企业在党建工作方面,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使得党员与干部的选拔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次,党员的自身素质不足,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态度不够认真负责,对基层员工所面临的问题没有采取非常积极的的态度,无法实现党员的带头作用;最后,煤矿企业的党组织结构仍然需要不断地优化。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对于员工的管理与教育工作无法很好的完成,难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党组织内部结构缺乏凝聚力。

3 践行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3.1 完善党建部门的管理制度

煤矿行业的工作特点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较之于其他行业的工作,较为脏、累,在进行劳动作业时,危险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通过完善的党建管理制度,对企业所需的管理理念进行不断地创新与发展,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开展对全体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民主化的思想来对党员及干部进行选拔,确保选拔工作的公正性,以期将优秀的党员与干部纳入党建部门,推动党建工作的进行,对煤矿企业的员工进行教育,以提高煤矿工作的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其次,党组织应当充分利用其组织职能,在工作期间内,定期开展党员培训与知识技能比赛等具体工作,使得党员与干部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增强自己的能力,在煤矿企业的日常党建工作中,通过树立先进党员模范的方式,起到党员的指导职能。随着党建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使得党务工作者拥有一个能够施展的平台,以提高单位员工的凝聚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

3.2 提高政工干部的综合素质

煤矿企业的党建部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具有一支政治觉悟高、作风良好、业务水平高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的队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利于深化煤矿企业的党建工作。因此,必须强化对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工作,根据客观实际情况,以切实提高党务工作者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来开展具体的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引导党务工作者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与教育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确保使党务工作者的个人修养得以较大幅度的升华。根据科学、合理的教育理论与正确的方法,遵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来引导煤矿企业的员工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充分调动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性,使全体员工以最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具体的生产工作中去。在党务工作者面对一些突发状况时,及时给予开导与化解的工作,有效解决员工所面临的困难。与此同时,应当强化党务工作者的具体实践,通过将其派发到基层岗位进行锻炼,以提高党务工作者的集体责任感,从而有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

3.3 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保障执行力

通过对工作中的过失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执行力。而单单依赖于个别员工的执行是远远不够的,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为大力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单位内部每个员工个体实际执行的总和,因此,煤矿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将各级管理人员的实际利益与煤矿的安全情况密切地联系起来,将安全责任进行分解并落实于各级的管理层中去,各级的管理人员主要分为决策者、管理者与执行者,明确各级管理层的责任问题,从而确保党员与干部对煤矿工作所遵循的管理制度、安全机制与安全措施给予高度的重视,真正实现权责与安全的有机结合与统一,确保煤矿工作中的管理章程与安全措施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能够真正践行,落实于实际的生产工作中,以有效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与安全事故,切实推动煤矿的党建工作。

4 结束语

党建工作对煤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意义十分重要,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煤矿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基层管理工作的难度。为更好的保证煤矿企业生产安全、高效、平稳地进行,必须要切实的加强煤矿企业的党建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强员工的自身思想素质,使得员工对于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舂彩.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2(08):64.

[2]张长建.浅析煤矿企业中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J].企业文化,2013(07):45.

[3]张宇辉.论共产党员如何在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6).

第8篇: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范文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煤矿机械化、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日益增强,并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当前我国煤矿固定资产总额中,有55%~65%是机电设备和设施,而煤矿机电事故约占总事故的50%。在设备和设施上所花费的购置费用、人员工资、能源、油脂、配件消耗、维修费用的总和要占煤炭生产成本的40%以上。可见,科学合理的使用机电设备,消除机电事故,降低成本,充分发挥机电设备的效能,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在生产中的各种消耗,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1.我国目前煤炭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煤矿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的煤矿生产已经开始进入了科技含量较大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开采时代,这就需要更高层次的机电队伍来抓好机电管理工作。但在有的煤矿特别是地方中小型煤矿管理人员中,依然存在着重生产轻机电的思想,认为机电部门是辅助单位,只是把机电系统当作生产系统的一个附属环节、而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去对待。在思想认识上没有把机电管理与生产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导致了在机电设备管理上、在机电人才的管理理念上产生了一些误区,淡化机电管理部门职责,管理制度不完善,有时落实不到位;机电管理人员无实际职权,仅应付当前的生产。同时,由于生产任务较重,部分领导盲目追求眼前产量,管理理念还处于过去“什么时候坏,什么时候修”的水平。有的煤矿企业,当生产问题与机电问题发生矛盾时,最后的决定往往是机电必须给生产让路,甚至会让设备带病运转、带隐患运行。由于理念滞后,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机电事故屡见不鲜。煤矿管理人员对于煤矿机电设备特别是在人力、物力、费用等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机电岗位相关人员相对不足、设备费用入不敷出等现象较为普遍。所以造成机电管理方面的欠账较多,严重制约和影响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1. 2机电技术力量薄弱

煤矿因自然条件较差,不安全因素较多,属高危行业,大多数人认为是又脏又累又不安全的工作,因而一些技术人员不愿进入煤矿企业,煤炭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对进入煤矿的积极性也不高。再加上大部分煤矿认为机电属于辅工种,不加重视,不提待遇,造成机电人员思想情绪波动较大,因此难以招聘到有较高专业技术的机电安全管理人员。同时,我国目前煤炭系统外的机电人才需求旺盛,找工作较为容易,工作环境和安全保障都优于煤矿,这些都造成了一些技术人才特别是水平较高的人才纷纷跳槽,煤矿企业人才极为缺乏。这样,部分煤矿生产企业机电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系统的设备管理理论知识,机电设备管理经验缺乏。

1.3对机电专业管理人员教育培训不重视,培训工作不实不细 很多煤矿企业的机电人才队伍没有接受专业的机电技术培训,理论与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煤矿企业的机电培训教育搞了不少,但效果却不甚理想。原因主要在于培训方式落后,教育形式单一枯燥,考核不严格,教考不分离,加上培训时间过短,培训内容过于简单,培训走过场。许多煤矿领导认为外出培训纯粹是浪费时间,有外出培训学习机会时,安排一些闲人或与本专业无关人员出去应付,而真正需要培训学习的管理人员却得不到培训学习;另外由于企业急功近利,新招工人进行短时间培训,取得一个相应的上岗证就开始上岗工作,使得机电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因业务不熟练、对设备的性能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导致了机电设备误操作、违章作业、机电设备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效能,设备利用率低下,结果不但影响了安全生产,给岗位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事故频发,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1.4资金投入不足,机电设备老化、带病运转,安全隐患多

目前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有的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要求,制动以及电控系统保护不全面,设备缺乏足够的维修保养,部分煤矿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设备不停歇运转。很多煤矿的机电设备老、旧、杂,甚至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健全,距离《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造成煤矿设备安全性能差、设备带病运转,制约了生产能力的发挥,带来安全隐患。

1.5机电设备选型不合理,设备、配件管理混乱,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是在设备规划工作中优化方案的过程中确定的,是设备前期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由于这一工作在好多企业还处于粗放式的管理,导致设备购置和使用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设备的买、用、修、改造互相扯皮,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规划,使设备利用率低下,甚至大量闲置、积压,造成较大的浪费。

目前就一些煤矿而言,综采设备类型很多,许多设备相互之间并不配套,为机电设备管理造成了许多的不利因素,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中所有环节还不是完全到位;如设备验收、使用制度执行不严,不合格产品仍能入库和使用。在用设备缺少编号,没有使用编码管理,设备、电缆标志牌不全,帐、卡、物存在不对应现象。总起来说,机电设备检修质量不高,没有严格执行设备的定期检修制度。设备配件采购时质量参差不齐,型号、厂家混杂,安装尺寸或型式不相同,增大管理工作难度,有些配件由于型号、尺寸不匹配而长期闲置,增加了配件的库存,有些可以重复使用配件被当成一次性配件使用,造成浪费。

2.解决措施

2.1领导高度重视机电管理工作

煤矿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机电管理工作,并积极探索新的机电管理体制,使机电管理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管理的发展,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及其它有关规定,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有关教育,提高机电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杜绝“三违”作业。加大机电设备投资力度,对机电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中所有环节要统筹兼备,彻底消灭设备的带病运转现象;提高设备利用率,使设备最大程度的发挥性能其性能优势,为生产服好务;抓好机电设备的日检、月检、年检、强检工作,从思想上彻底转变 “只要设备不坏就不用检修”的旧观念,要认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机电设备的日常检修维护工作,就是为了保证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只有将机电设备的维护工作做扎实,才能从根本上消灭机电事故的发生,保证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2.2重视机电设备管理各种制度建设,加大执行力度

规章制度是煤矿企业的小法规,它的权威性、严肃性仅次于《煤矿安全规程》和地方性条例、规章等,也是不可违反和应付的。但部分矿井的规章制度非但不具备权威性,而且还会给机电人员造成误导,起不到管理、指导、监督、制约机电人员的作用。因此,煤矿领导和机电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机电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建设。抽调或借用专门管理人才,也可借鉴机电管理制度规范的矿井的先进经验,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机电系统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作业人员、管理人员都完整、详细、规范、合理地制订出可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规章制度,并在实际运作中不断修改完善,使之日趋合理、规范,能够准确科学的指导机电运行和管理。要定期组织对设备更新、改造后的规章制度修订,必须使制度超前、管理超前、防范超前。规章制度建立建全了,就要求执行人员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度,使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执行到位。这项工作可由机电管理系统内部考核和矿安全系统外部监督两方面持久的管理,发现执行不力的要严格按规定处理,保证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持久性。

2.3 提高机电管理的整体业务素质,保持机电队伍的相对稳定

2.3.1把机电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要明确培训目的,培训其实就是为提高煤矿企业各级机电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开阔视野,交流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一种手段。煤矿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培训计划,以及相应地培训内容;分类、分层次地组织员工参加培训;对员工的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对培训结果和员工培训考核情况进行总结,并结合企业设备运行情况和故障情况的变化、设备的更新等不断研究完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务求通过培训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素质的目的。经常组织学习迫使职工学习安全业务知识,不定期组织职工进行技术比武,以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采用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以业余培训为主,以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业务素质为目的,为搞好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定期组织机电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的设备、技术及管理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3.2、提高机电从业人员整体业务素质

煤矿企业应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作业规程》、《煤矿操作规程》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井下生产,从根本上消除机电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机电管理、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机电设备运行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做到人、机和环境的协调统一,把机电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确保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2.3.3稳定机电技术队伍

对于机电管理、作业技术性较高的岗位人员,要选拔年轻、专业知识丰富、有责任心、爱岗敬业的人员,要签订任用合同,发现优秀人才要合理提拔,使机电人员看到希望和对企业有亲和感,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尽可能的与相应的生产岗位同工同酬,利用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保留、稳定人材,用各种优惠条件及企业的凝聚力使技术和管理人才对企业产生留恋和依赖。保持机电一线技术工人的相对稳定,不要随意调换,在使用人员过程中,不要任人唯亲、任人唯钱,对于业务突出的人员,要保持培养一个保留一个。

3、结束语

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人才战略和科技创新。煤矿企业应当一方面重视机电管理工作,彻底转变陈旧落后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机电管理制度,增强自身吸引力,招揽和培养更多的机电人才;另一方面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加大机电设备投资力度,提高煤矿机械化程度,科学合理的进行机电设备选型配套,认真抓好机电设备、配件的管理,搞好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切实有效的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服好务。

【参考文献】:

【1】牛国亮.地方煤矿机电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J】.煤矿安全,2011,(04):10-192

第9篇: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范文

关键词:煤矿物资;物资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式;煤矿企业;计划采购

一、前言

在任何一个成功的煤矿企业经营中,企业内部的物资管理系统都是经营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如今这个经济市场繁荣昌盛的大时代,物资更成为了煤矿企业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想要知道一个煤矿企业的经营能否具有长久性,首先应该关注该企业的内部的物资管理水平,这项水平的高低,直接能够看出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利用现状。所以为了能够将煤矿企业培养成具有长久发展实力的市场赢家,就必须将物资管理水平提高。本文就煤矿企业的物资管理信心化的开展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析,期望能够为更多的煤矿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二、在煤矿企业中实行煤矿物资信息化管理的因素

在当今诸多市场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的煤矿企业依旧沿用原有传统的物资管理方式,不仅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十分艰难,而且管理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忍直视,最终导致煤矿企业的物资应用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有效物资,形成了积压加浪费的双重物资管理失败现象。在这种物资管理模式下,最终形成了以下几种不良管理结果:1、作为煤矿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本身就会产生物资年度流动量大,进行周转内购的速度极慢,在积压物资的状态中经常会发生无动态积压企业物资。2、在物资管理活动展开时,煤矿企业管理对于物资的采购计划更新不够及时,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实际的市场数据支撑,所以准确度极低。即使制作出了采购计划,也不具备科学性的特点,依旧沿用原有的经验进行估计采购。这几点问题最终都导致了煤矿物资的采购数量过多或者出现物资重复采购的现象,从基础上加大了煤矿企业的物资投入成本。3、在煤矿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关于财务工作方面的展开也是捉襟见肘。无论是在每日的单据开签中,还是在每月的账务处理中,亦或是在进行财务报表生成过程中,都仅仅只是依靠最原始的算盘或计算器进行数据生成过程,不仅将财务数据的生成时间进行了拖延,在日常数字填写过程中,也经常发生数字填写失误。这种不但效率低而且错误频出的管理方法,极大的影响了煤矿企业管理的精准性和信息更新的及时性。4、在我国当今时展的国情下,大多数的企业内部,都存在一些工作不够认真,工作期间不够敬业的人员。在煤矿企业原始的物资管理工作中,这种情况更甚,由于管理工作的散漫性,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出现管理问题后,相互推诿,扯皮闲聊,此种情况大大的降低了煤矿企业的实际物资管理水平。上面四点主要问题的出现,对于煤矿企业的领导进行布置开展管理工作来讲,在第一时间了解不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现状,不清楚企业实际物资的剩余数据,这都对企业管理中的数据信息的使用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企业领导阶层做出错误的经营决定,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3]。所以只能将企业的物资管理及时与现展进行接轨性革新,否则这个企业只能越来越落后于现展的步伐。

三、将信息化管理应用到煤矿物资管理工作中

在煤矿企业中,内部设置的物资管理专属部门一定要对本企业年度需要采购的煤矿数据进行计划整合。将采购、库存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一同归纳到煤矿企业的物资信息化的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物流跟踪业务目的的全面性,进而将物资供应链的管理系统在煤矿企业的经营范围内进行全面覆盖。在针对物流信息进行物资流动过程的监督与查询时,将规范、合理、透明原则通过管理层的作用进行体现出来。

(一)将计划采购作为物资管理的先行条件

计划采购管理工作主要是由物资领料的审批、月计划的实行以及团队小组计划的完成组成的。在煤矿企业的物资管理系统中,执行采购计划就需要先将物资基本库建立起来,通过特定的规定程序将企业内部所有煤矿物资进行编码排列,输入到企业内部数据库中,将单位统一的编码进行固定规则处理,从而实现将物资数据进行整个企业内部共享[1]。企业策划部门在进行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时,就会将系统中反映出的企业物资需求数据、现有库存数据、储备定额的高低数据以及本月的实际消耗量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完成采购计划的编制工作。队组计划是指企业总部通过网络将其他各个物资领用单位上报的下月领用材料详细数据进行传递接收的过程,最后由管理系统进行自动总结汇总,将各个单位所需求的物资数据进行单项汇总,在物资发放过程中将这项汇总资料作为申报和审批的依据。为了避免策划部门的个别人员因为疏忽等原因将采购计划规划为乱购或超出实际储存量的现象出现,通过将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规避这一想象的发生,同时保证企业运用最少的资金投入,保证煤矿企业最均衡的生产作业物资供应,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将企业库房业务纳入到信息化物资管理范围

物资的验收入库、存放以及出库等环节,构成了库房业务的管理日常工作管理内容。验收入库的管理是指在一批新的物资放入库房时,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将这批物资的具体信息数据进行输入,包括物资个体的品名、单位、单价、生产日期等相关信息。在物资验收工作过程中,需要将全部的物资按照签订的合同和验收报表进行一一比对,然后依照原始计划的价格进行实际入库处理。如果验收完成后,实际的库存容量数据大于原本库存的最高储备物资定额,应该及时向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存储超额进行警报提示,与此同时,将采购计划以及单货合同进行货物核消工作[2]。在进行物资存放处理的管理工作中,要将每一种不同的煤矿物资按照其特有的属性进行归类布置存放。在存放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依照“库”“排”“层”“位”的顺序进行编号其位置,在编号的同时,最好将物资的事物图片、附加说明标明其上,将其进行一一对应,方便后续的出库和管理。最后一点是指物资的出库管理环节,该项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物资出库。企业策划部门根据各个物资领用单位申报传递过来的物资计划数量,同时对照系统上煤矿全矿的计划量,去掉已经领用的数量,通过实际库存量和单到货未出等多种因素将煤矿企业的物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在管理系统中将出库的物资及你想那个逐个输入,该系统会自动将库存的核减工作、申请以及供料的工作完成。库存核减完成后,如果现有库存储存里那个低于原始设定的数值,系统就会自动报警,提醒管理人员及时进行备货采购工作,从而实现动态采购的目的。

(三)财务报表管理分析

在煤矿企业进行月底结账时,信息化管理系统会根据本月的月末结账结果自动生成库存账本,然后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需要总结整理出相关数据的报表。在该项工作过程中,将企业内部发生的各类物资变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将打印出来的各项报表数据交送到相关的各级部门领导,部门领导根据打印出来的数据内容将物资的供应管理指导下达到各个单位,并通过数据反馈的信息及时将物资的使用量调整信息传达到相应的领料单位[4]。另一方面,各级领导也能够根据该报表对本企业的材料采购和资金投入与占用状况进行实际的掌握,从而规划出最佳的企业发展路线。

(四)各级领导的管理

领导管理这一模块主要由物资配额、出库过程中的系统账面调控、库存实际剩余的设置、库存盘点的系统指令以及每个月的月末结账等模块组成的。

四、煤矿物资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好处

将煤矿物资进行信息化管理具备原始煤矿企业管理模式不可比拟的及时、严谨、安全特性的好处。在煤矿物资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工作过程中,首先将票据进行了更加规范的改革,在此基础上,票据的办理手续进行了简化,保证各个基层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减少由于手工笔误造成的数据填写错误的事件发生。如此一来,不仅将基层单位的财务账务处理负担减轻了,还在生产服务优化的过程中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其次,在岗位规划中,将员工的个人具体职责进行了详细的明确工作,使工作流程规范化,简化并加快了煤矿企业的日程经营业务的处理工作,使信息传递速度达到快、准的最佳状态。然后,在物资的实际管理工作中,相关领导及管理人员能够随时进行对库存情况的监察工作,将数据合理有效的运用到物资采购计划的定制过程中,从而避免了采购计划指定的重复性和遗漏性状况的出现。最后,在物资申领申报,采购管理、库存发放等环节中,大大减少了错误的出现频率,避免相关管理部门出现管理散漫的现象。

五、结语

伴随着我国各大煤矿企业的飞速发展,想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拥有一方不败之地,就必须在自身的物资管理过程中,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开拓和持续创新。只有建立完善、高效率的,并具有快捷和科学性的信息化物资管理网络系统,使煤矿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朝向更加透明、公平的方向努力发展,才能将企业煤矿的物资在供应、管理、应用的各个环节产生更好的协调效果,最终让煤矿企业向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晓芳.浅谈煤矿物资超储和积压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2).

[2]杨景枝.浅谈改进煤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措施[J].商,2014(04).

[3]李亚玲.浅谈煤矿企业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会计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