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

第1篇: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育;思维发展;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25-04

【作者简介】王形音(1988-),女,辽宁大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张莉(1963-),女,四川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硕导,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一、问题的提出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决定了数学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密切联系。3岁~6岁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能否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张莉、张亮在《武汉市幼儿园教师教学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一文中关于幼儿园教师教学教育观念的研究结果表示,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发展幼儿思维”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之一。然而也有许多教师认为达到这一目标最为不易。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对武汉市一些幼儿园教师的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认识进行调查,了解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群体差异,分析现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武汉市抽取了4所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其中省级示范同、市级示范同、一级同、民办园各1所,对上述4所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问卷,回收率为86%,其中有效问卷83份,有效率为96.51%。不同性质幼儿园调查对象的样本量分布见表1:

(二)问卷设计及处理

本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形成自编问卷。问卷题目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教龄、幼儿园性质、班级人数。第二部分旨在了解幼儿园教师对数学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认识,分别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准备、教育方法三个维度设计问题。

各维度的主要问题:教师教育观念涉及两个问题―一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的重要性、幼儿园数学教育可以促进哪些思维的发展,研究试图从重要性认识和科学性认识两方面探究教师对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教育准备涉及两个方面――知识的准备和材料的准备。知识的准备列举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常见内容,如5以内正逆排序、认识量的相对性、认识正方形和三角形、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由教师选择适应不同年龄班的教育内容,考察教师是否准确了解数学教育的逻辑顺序。材料的准备考察教师是否意识到幼儿动手操作材料对思维发展的帮助,是否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为幼儿准备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教育方法的题目包括――数学教育中哪种方法最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在开展数学活动时更经常采用的方法以及讨论、归纳、启发等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主要考察教师对这些方式方法的价值判断和运用情况。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

1.幼儿园教师总体选择结果

在数学教育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上,75.6%的教师认为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非常重要,23.3%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各级各类幼儿教师在数学教育与幼儿思维发展的科学性认识的总体选择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1)大部分教师意识到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的重要性,这与之前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调查结果相一致,说明教师已经不再将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仅仅看做感官经验和简单知识的积累,而是利用数学知识的特殊性,将发展幼儿思维列为日常教学的目标,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2)95.3%的教师认为数学教育有助于幼儿分类和比较能力,这可能与教师对相关的数学教育内容较熟悉有关,在小、中、大班均有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教育内容。(3)在其他方面选择的人数略少,尤其是归纳与演绎能力,只有69.4%的教师认为数学教育对其发展有帮助。虽然在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中并无直接相关的内容,然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无不包含着训练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方式方法,如通过观察足球归纳球体的特点、通过数字5的组成演绎6的组成等等。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在数学教育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上水平较高,在科学性认识上还存在不足。教师只是从宏观上意识到数学教育有助于幼儿思维发展,但是具体对哪种思维、思维的哪些方面有帮助教师的认知有些混乱。在教育内容中直接出现的,如分类和比较能力,教师能够辨别,对于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思维的培养,教师容易忽视,可见教师对于数学教育和思维发展的关系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缺乏深层次的理性理解。

2.幼儿园性质与教育观念的差异分析

通过不同性质幼儿园教师选择的百分比例(见图1),发现:(1)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究竟能够促进幼儿哪些思维发展的认识与幼儿园等级并非正相关关系;(2)省级示范园中只有56.7%的教师认识到数学教育对幼儿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意义,只有46.7%的教师知道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类与比较多项思维能力的发展;(3)民办园有81.8%的教师知道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多项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对问卷中教师基本信息的统计发现,省级示范园的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培训机会(大专占60%,本科占40%,86.2%的教师接受过专门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法的培训),然而教师对于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的理性认识并不到位,由此可见,提高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层理解单单依靠高学历和培训是不够的。民办园教师的认知水平较高可能源于以下两点:(1)通过观察民办同教师实际教学,发现教师之间经常进行数学教育的观摩和研讨,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思考较多;(2)民办园以年轻教师居多,30岁以下占75%,年轻教师的思维较活跃,在数学教学中占有优势。

尽管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然而通过卡方分析可知,在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哪些思维发展的选择上,不同性质幼儿园存在的差异并不显著(X2值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p=0.262,p=0.650,p=0.275,p=0.471)。

1.知识的准备

呈现符合逻辑顺序的、适应于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内容是保证幼儿顺利完成思维迁移、理解知识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随着年龄班的不同而表现出递减的趋势,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年龄班教育内容的正确见图2,小班教育内容的正确率为76.9%,中班为63.4%,大班为53.5%。在具体的题目分析中发现:(1)教师在认识数字、量的比较上较之《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对幼儿有着更高的要求。63.9%的教师认为在从5个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最小属于中班教育内容,74.7%的教师认为大班幼儿应当学习50以内的数字。然而在幼儿数学各年龄阶段的目标中,从5个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最小属于大班教育内容,而认识501~2内的数字不在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规定范围之内。(2)对于数学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仍有部分教师不清楚,16.9%的教师认为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应该在大班教学,68.7%的教师不知道圆、正方形、三角形属于小班教育内容,可见教师对于幼儿园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还是比较混乱的。

部分教师对数学教育内容的逻辑顺序搞不清楚反映出教师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够,没能做到让教育适应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因而教育内容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超前化、小学化的倾向,这一现状在大班尤为严重。另外,尽管大部分教师知道20以内的加减法不属于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但是观察发现仍有部分幼儿园将此列为实际教学内容,可见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除了自身的价值判断,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为进一步考察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存在性别、园所级别、学过教学法与否等差异,本研究以性别、同所等级、是否学过数学教学法为自变量,以教师选择正确教学内容的得分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男女教师、不同级别同所教师得分差异不显著,学过数学教学法的教师得分明显高于未进行过专门学习的教师(p=0.046)(见图3)。

2.材料的准备

前苏联幼教专家A・M・列乌申娜认为幼儿智力活动的发展是从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开始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同样强调儿童真正理解数要通过自己的动作发现。因而,数学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为幼儿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架起一道桥梁,起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支架作用。而为同一教学目标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有助于幼儿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按照颜色分类,既提供不同颜色的硬纸片,又提供不同颜色的事物让幼儿操作。在材料的准备上,民办园和省级示范园存在一定的差距,省级示范园有86.7%的教师经常为学目标准备不同的操作材料,而民办园则只有54.5%的教师达到这一标准。这可能与省级示范同在办园规模、办园时间、财政补贴方面相比民办园均享有一定优势有关。

(三)教师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采用

每一种教育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对于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的认识和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选择见表3:

由此可以看出:(1)40.1%的教师认为游戏法最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35.7%的教师最常用的教育方法是操作法。(2)各类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观点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省级示范同和民办同的教师认为游戏法更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而市级示范同和一级园则认为操作法更有利;X2分析表明,在“最常川的数学教育方法”选择上,不同性质幼儿园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

结果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对数学教育方法的选择是正确的,数学学习逻辑性较强,对幼儿而言相对枯燥,操作法和游戏法因趣味性强、幼儿的可参与性高而经常运用于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选择他们认为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通过方法的选择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意识较强。然而,对于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教师在操作法和游戏法中产生争议,相对而言,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积累感官经验,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更有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游戏法则对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帮助。

除了贯穿始终的教育方法,融合在日常教育中的教育技巧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让幼儿探索同一材料的不同操作方法、引导幼儿归纳总结、鼓励幼儿之间交流讨论、提出延伸性的问题等等,在教育内容、硬件配备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教师教育方式上的技巧对幼儿思维的发散、迁移有着积极的影响,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体现,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的运用情况见表4。

由此可见:(1)半数以上的教师经常在数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激发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在安排幼儿讨论时间、提出延伸性问题方面存在不足,27.2%的教师偶尔安排幼儿讨论时间,23.5%的教师偶尔提出延伸性问题。

语言是培养幼儿思维连贯性的重要途径,讨论中的语言表达帮助幼儿将头脑中零散的认知串连起来,并且在听取他人想法时有助于幼儿摆脱思维的自我中心性,锻炼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提出延伸性问题有助于幼儿进行深层次思考进而完成思维的迁移。但是,组织讨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较难以掌控的环节,提出延伸性问题则需要教师对教育内容十分熟悉,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

第2篇: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STEAM;活动组织

引言

STEAM源于美国的一项教育计划,其目的是打破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学科界线,借助综合、多元的培养形式帮助幼儿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在组织学前教育的活动时,需要积极利用STEAM教育理念指导活动,并借助其丰富的教育内容来帮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取得个人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因此,教师在学前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需要针对幼儿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活动,并借助STEAM教育理念的融入有效提升和完善教育效果,帮助幼儿在完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投入趣味、多元的活动体验和实践过程中,进而逐步帮助幼儿实现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个人品质和综合素养的建立和健全。

一、科学知识的有效认知

任何幼儿教育的组织和实施都需要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教师也需要通过科学知识的有效传递来帮助幼儿实现科学认知、建立科学素养[1]。基于此,幼儿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时,需要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趣味科学教育讲解、科学活动组织等形式,帮助幼儿积极投入科学活动,并借助科学活动的参与和体验逐步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以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例如,笔者以“花展”主题活动作为教育内容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认知植物生长所需资源等科学知识,笔者尝试采用科学探究的活动组织形式邀请幼儿自己种植蒜苗,并在每一天的种植管理时间对自己种植的植物进行观察和照顾,以获得更好的科学探究成果。同时,在教育实践中笔者观察发现,幼儿能够借助科学知识的传递初步了解植物生长的知识,并能借助多媒体资源的观察和植物种植的经历有效实现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凭借认知、观察、操作等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实现对科学知识的全面掌握。最终,幼儿在笔者的科学认知教育引导下有效认识了植物生长的相关科学知识,并在多样化的认知活动中切实在脑海中建立了相关科学知识体系,完善了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素养。

二、实践技术的充分建立

学前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活动的实施。首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能够帮助幼儿实现小肌肉群的锻炼,并促使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其次,实践活动的组织还能有针对性地强化幼儿某方面的技术操作能力,并帮助幼儿在实践练习中实现技术的娴熟掌握和技术素养的逐步完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技术活动的组织对幼儿实施教育。例如,临近中秋节,笔者组织班级中的幼儿尝试进行月饼制作,并借助教育讲解和实践演示的形式帮助幼儿详细了解月饼制作的技术步骤,使幼儿在观察、思考、实践中践行已掌握的操作技术步骤。同时,笔者观察发现,班级中大部分幼儿都能够借助观察和实践操作有模有样地投入月饼的制作中,并选取自己喜欢的馅料包裹在面皮当中,用模具将月饼压制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少部分幼儿在第一次制作失败后不灰心,严格按照技术步骤返工,最终完成了月饼的基础操作。

三、工程创新的有效培养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还需要通过工程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帮助幼儿实现工程意识的树立,使幼儿在工程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中逐步实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乐高积木工程的搭建来培养幼儿的工程意识,并使幼儿在工程概念建立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例如,笔者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组织其进行乐高搭建,并在每一次的区域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搭建主题实施引导,进而帮助幼儿在积木搭建的过程中建立工程意识。同时,经过几次乐高搭建区域活动后,笔者发现幼儿能够在笔者的引导下认真聆听,并有效了解了主题搭建内容中的工程搭建模式。幼儿结合笔者的讲述进行积木搭建,还有的幼儿能够在笔者讲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加入自己喜欢的场景。接着,笔者发现幼儿形成了较好的工程搭建意识和实践能力之后,在区域活动中借助主题,要求幼儿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自主进行积木搭建,最终有效提升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工程意识。

四、艺术素养的不断完善

艺术不仅能够带给人以美感,还能使人获得精神的洗礼。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艺术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培养幼儿的艺术展示和鉴赏能力,并借此有效完善幼儿的艺术能力和艺术素养,进而使幼儿善于感知艺术、展示艺术、品味艺术。例如,笔者在“菜市场”主题活动中通过《我和奶奶去买菜》歌曲的教授帮助幼儿建立音乐活动的参与意识,并通过合唱活动来训练幼儿的艺术展示能力和艺术修养。笔者通过相关主题绘画作品的展示和讲授帮助幼儿实现美术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和艺术展示能力的完善,还通过表演艺术活动要求幼儿参与表演,并借此激发幼儿艺术表演和临场应变的能力。最终,幼儿在笔者实施的多样化艺术欣赏和艺术参与活动中实现了艺术审美、艺术鉴赏、艺术展示和艺术参与能力的提升和完善,并在多样化的艺术活动体验中实现了个人艺术素养的不断完善。五、数学认知的逐步强化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借助数学认知教育来培养幼儿的数学认知和探究兴趣,并引导幼儿在趣味化的数学游戏活动中逐步实现数字意识的建立和健全。例如,笔者通过“抓鸭子”户外小游戏的组织和实施,要求幼儿扮演小鸭子,而笔者则充当捕捉鸭子的人,幼儿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躲避笔者的捕捉。同时,笔者在游戏实施过程中借助朗朗上口的童谣“抓呀抓呀抓鸭子,一二三四五六七;哎呀哎呀捉不到,七六五四三二一”来培养幼儿的数学认知和数学意识,并借此有效帮助幼儿实现数字意识的提升。经过几轮游戏的组织和实施,幼儿已经能够跟随笔者的歌谣进行附和,并顺利地实现了数学认知能力的建立。

结语

第3篇: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

幼儿园数学普遍存在内容浅、容量少的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由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增大,幼儿受多种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纲要》所规定的内容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学习《纲要》以外的知识。例如:学前班数学课本上只有简单的5以内的组成分解、加减法、序数及简单的形体内容。原来半年学完的课本,现在幼儿园只用几个活动就学完了,而且全都能领会。再就是各年龄班存在着重复教学。如中班讲了5以内的组成分解,到了大班还要学习5以内的组成分解,学前班也还得如此。这种无深度的反复教学,不但激发不了幼儿的求知欲,反而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排数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以内的数的认识。大班认数活动学习“5”的组成分解的活动目标是:①认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②书写数字“5”。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

三、操作材料乏味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当教师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出“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单调

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儿学习“6”的加减法时,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即1+5=6、2+4=6、3+3=6、4+2=6、5+1=6,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三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鉴于以上问题,建议:

一、改革数学教育内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扩大各年龄班的知识面,加深数学知识的难度。各个年龄班要按统一部署,由浅入深地完成教学任务,避免重复无效教育。(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2)相邻数:在相邻数的认知中应重视规律、方法的渗透教育,引伸到对相邻数本质的认知,延伸到100以内的相邻数。(3)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倒数认知扩大到10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并会判断多位数的单双数,并应增设数列的认知(单序数列、双序数列)。(4)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时空观念、逻辑观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二、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哪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幼儿智能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作材料颜色鲜艳,很受幼儿的喜爱。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料。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及幼儿的积极性,亲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儿亲自参与,他们对操作材料会倍感亲切、倍加喜欢、倍加爱护,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4篇: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61-01

一、数学课程目标生活化

所谓数学课程目标的生活化转变是从重视数学知识与计算技能到重视数学思维能力再到重视学习数学的兴趣、态度、方法的转变。随着认知建构理论数学教育理念的形成和数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本质有了新认识:数学知识不仅是形式化语言、符号体系的静态存在,更重要的是,数学是思维的产物,具有动态性。数学活动是个体建构数学意义的活动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不仅是一种被传播的固定的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语言和思维方法。[1]

随着“思维数学” 实践的延续,幼教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众所周知,兴趣爱好是维持幼儿学习过程的唯一重要的力量,如何让幼儿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并有可持续地学习数学的动力,已经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把培养学习兴趣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体现出了在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方法与态度的倾向。如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的鞋子号码、体重、身高,父母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车牌号码,比一比街道的宽窄、楼房的高低、柜子的长短、交通工具的快慢;还可以在各个生活环境中如起床、上幼儿园、吃饭、游戏、睡觉、离园时候给孩子时间上的提示,让幼儿有意无意去观察时钟,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等等。这也是我们要教育儿童对待生活的态度,以此来教育儿童,必将为幼儿潜能的充分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

所谓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是指从文本数学到数学生活化的转变。[2]为解决由过分强调数学的文本逻辑造成的教育现实问题,幼教工作者不断探寻和寻找答案,开始强调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淡化文本逻辑,选择幼儿的生活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幼儿把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自然联系起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与实际应用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幼儿对贴近自己生活的真实问题最有兴趣。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等物品可以用来认识数字,鞋子左右排列可以寻找规律,发卡可以用来认识颜色、形状,也能对其进行分类、点数、比多少,每日的区角活动结束后,可以请幼儿收拾卡片等玩具并进行分类摆放,发展其分类比较能力;在“物品匹配”数学活动中,让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实物、玩具,有饮料瓶及盖子、吸管、废旧盒子、包装条、小木块、小石子、火柴棒等等大小不一,颜色各异,让幼儿感到好奇、好玩、有趣……

这样,既可以巧妙地利用生活环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又可以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轻松自如地感知数学现象;既可以让幼儿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又可以逐步提高幼儿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运用生活素材,让幼儿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并由此积累数学感性经验。[3]教学内容的进程随幼儿生活中遭遇到的数学内容而展开,开始提供幼儿为解决实际问题而需要的相应数学知识,不再苦守文本逻辑而受其限制。课程内容打破封闭,日益开放。然而这一过程才刚刚进入我国幼教视域,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去发现、探索和解决。

三、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我国幼儿数学教学方法的生活化是指从“记数学、练数学” 到“操作数学” 再到“实践数学” 的转变。过去,由于把数学视为一种既定不变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通过训练、记忆、背诵和符号操作等训练幼儿记忆数学概念和数字符号,练习加减运算技能。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的方式,都是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教师只依靠演示的直观性,如几支铅笔、几幅苹果图片的演示就能讲一节课,并且在此过程中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其结果是挫伤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于是人们开始追问:“幼儿是怎样习得数学概念的?”“教师应该充当什么角色?”“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最适合幼儿的数学学习?”

随着皮亚杰的“动作是智力的起源”、“数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动作, 是个体不断建构的产物”、“认识既不是起源于主体,也不是起源于客体,而起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等观点深入人心,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显现。[4]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提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幼儿园也提出了“从操作中学习”、“到社会情景中学习” 的命题,并开始了由“操作” 到“实践”的尝试。由此提倡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景挂钩。幼儿数学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让幼儿到实践中领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数学是有用的,由此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使用数学。教师要重视在一日生活中抓住时机,在生活中轻松自如地感知和应用数学,这正是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本意所在。

综上所述,是由于我们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导理论发生了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变化。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的不断更迭嬗变是教育发展中的有两成果。但并不是全国同步发展的,目前仍有一些幼儿园处于上述的第一发展阶段即没有变化的阶段。即使是某些先进的幼儿园,其数学教育课程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幼儿数学经验基础重视的主动性不够,对幼儿的认知冲突重视不够等问题,但很多方法和理念在我国的实践尚属初步阶段,因此,在如此条件下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应能看到幼儿教育发展的积极未来。

参考文献:

[1] [瑞士]皮亚杰著,卢F译.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9-10,240-245.

第5篇: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其一,很多家长希望幼儿早学知识,到小学以后就可以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绝大多数学校反映的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幼儿园抢学了小学低年级的部分知识,幼儿到了小学,上这些课程的时候,容易因为"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学习,反而会使部分幼儿养成不认真听课、不肯动脑等不良学习习惯;另外,由于农村幼儿园相对缺乏专业教师,招聘兼职的幼儿教师多属非专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一定很准确,先入为主的一些知识在幼儿到了小学后,一般很难纠正。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在现实中已开始出现问题,比如幼儿因学教育方法不当而少有了天真、烂漫与快乐;幼儿原本带有童年特征的认知过程被严重破坏,导致幼儿的"知识消化不良",到上小学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许多幼儿在疲劳的学习中抹杀了自己的想象力,长期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甚至有些幼儿还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症。然而,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融入各种特色教育,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开发了幼儿的智力。比如,近年来我校幼儿园开展的电子琴、口风琴、幼儿舞蹈特色教育活动,幼儿通过音乐游戏,使手指变的灵活了,俗话说"心灵手巧"。大多数幼儿对这种特色教育有极大的兴趣。幼儿随意吹出或弹出自己喜欢的音符,既培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挖掘缌擞锥潜在的特长。

其二,幼儿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由于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延长,并通过老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集中在小、中、大班规定的课时内。幼儿手的细小肌肉群发育还不是很完善,也不适合长时间的握笔写字。而有些幼儿在入园前,家长在家已经教过幼儿写字,形成了错误的握笔姿势及错误的写字笔顺。如:有些幼儿在写字母b 时,分不清字的正反,总把"b",写成" d",写数字"8",由于笔顺较难,常常出现错误的笔顺,如不及时纠正,以后改起来就比较费劲。从小养成了不正确的书写习惯。为让自己的幼儿能赢在人生竞争的起跑线上,"提前开始"、"越早越好"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的普遍信条。但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即使学的好的幼儿,他们上了小学,老师教的字都认识,无事可干,缺乏新鲜感,就捣乱,不听老师讲课,幼儿过早对学习产生厌倦,养成不善于倾听和不守纪律的习惯。也许幼儿还未上学,就已厌学了。相反,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运用各种趣味识字、媒体教育,使幼儿徒手模仿、影像书写等,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认识部分数字、字母、字词等。又比如,泥工、手工都是幼儿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认识物体,并认识相应的作品名称,幼儿在动中玩,玩中学,大大减轻了幼儿入学前的精神压力,脱离了小学教育的模式。

其三,幼儿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和全面发展。由于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他们误认为,幼儿提前学习小学内容有益开发幼儿智力。却不知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幼儿在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健康、活泼,在正式上学以后比那些整天在写字、算数上下功夫的幼儿更有潜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另外,如果我们在幼儿教育期间只重视幼儿识字、算术的能力而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音乐欣赏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元智能的全面开发。势必在幼儿的头脑里建立起一种局部发达而整体残缺的网络,局部的发达最终也会因整体的残缺而束缚受阻。反之,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还不断的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校幼儿园开展的珠心算教育活动,幼儿通过双手拨珠、游戏学习,把算盘当作一种玩具,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一学期下来,幼儿的知识面和智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小学教育倾向有了很大的距离。

因此,幼儿教育应在全面贯彻《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前提下,积极合理的开发幼儿教育资源,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积极寻找解决幼儿教育问题的大策略,让幼儿回归儿童的 生活世界。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发现生命的灿烂。这才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目的和归宿。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幼儿教育走出小学倾向化的误区。

第6篇: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幼儿 数学教学 生活 游戏

《纲要》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务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枯燥无味的、难以理解的,对幼儿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幼儿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不积极加以引导,幼儿就会很容易降低学习数学的兴趣。苏联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如何进行幼儿数学教学,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论述幼儿数学教学艺术,以期对幼儿数学教学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宜

幼儿教育阶段属于启蒙教育,对幼儿的教学必须是简易的、直观的内容。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术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选择那些以幼儿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掌握的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性思维,要借助于具体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数学教学尤其要做到这点。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不能随意增加教材份量,以免让幼儿感觉难度大,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内容也不能过于简单,太简单提不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生活性。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幼儿所熟知,也容易被幼儿理解。比如,在数字教学方面,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页码,房子上的门牌号码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用的,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此外,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系统性。应该根据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幼儿数学教学。如数的教学,刚开始让幼儿认识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然后可以适当的让幼儿接触加法和减法。

二、幼儿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他们自觉观察的习惯,在通过积极思考,获得粗浅的认识。如,安排幼儿玩商店买卖活动时,要牵涉到钱币的兑换问题,在此过程中,幼儿运用了加减运算,并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数学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特点,所以教师在选择幼儿生活中的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知识水平,在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上,适当的增加一点内容,让幼儿去探究,才能获得成功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会问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周围的每一个数学教学资源,幼儿吃点心、水果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轮流来进行分配,可以让他们进行运算以及等分等思维。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家位于第几层第几间,班级在第几层,操场在班级的哪个方向,能使幼儿区分方向、了解序数。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的生活实际来渗透教学,这样能让幼儿轻松地获得知识又能使幼儿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幼儿数学教学中要贯彻游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幼儿爱玩,爱游戏,因此应充分利用游戏,让幼儿在玩中乐,在乐中学到本领,发展智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知识本身很枯燥,要运用游戏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游戏要精心设计,应该根据幼儿特点,选择一些幼儿容易理解又能让幼儿掌握知识的游戏活动,游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好,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解决出现的数量关系。这样能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获得游戏的答案,还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游戏的设计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过分注意游戏中的花样,而忽视学习数学的内容。游戏的设计要始终围绕一个目的,就是要促进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对于游戏教师也要做出评价。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教师要仔细观察,表现好的教师要加以肯定、鼓励,并讲给其他小朋友听,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实际操作中进行幼儿数学教学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对儿童来说,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从自身内部构建数学关系的。”即是说儿童是通过摆弄物体和操作实物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的。皮亚杰的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幼儿数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幼儿好动,只有让幼儿自己动手,自己操作,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要充分利用幼儿周围的空间,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成为学生操作材料的存放地,如积木、天平、七巧板等。当幼儿操作这些东西时,教师可以发问,你可以用这些东西做什么,你怎样去做。如幼儿用积木搭了一个平台,教师可以问:“这些积木除了能搭平台外,还能做什么,做给我看看?”教师不能简单的告诉幼儿方法,要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反复操作,试验。当幼儿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后,教师给予鼓励与支持并作出相应的指导。再如,教幼儿认识时钟时,可以先让幼儿观察时钟的结构,整体上感知,然后用画笔画出钟表,在画的时候,教师引导幼儿区分时针和分针,并了解它们的作用。不断地让幼儿变化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教幼儿认识时间。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幼儿很快学会了认识时钟。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使幼儿在形象中主动去发现、探索,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操作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但是操作不是随心所欲的,有些教师认为操作材料越多越好,越接近生活越好,越新奇越好,这些认识是带有偏见的,教师要建立对操作的正确认识。

总之,幼儿数学教学应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通俗易懂的知识,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资源,适当地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幼儿探索数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家荣.让学生在操作中快乐学数学.幼教园地,2004,(11).

第7篇: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蒙特梭利的数学教育是独特而自称体系的,虽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但她在数学教育领域的思想及方法是与皮亚杰研究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不谋而合的,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下面就我们自己的做法谈几点切身感受。

一、3―7岁幼儿的思维发展是先具体后抽象,先直觉后行动的特点。三岁的幼儿在入园前,已经懂得数数,能数到2和3 ,所以幼儿很容易学会计数。蒙特梭利设计的由简到复杂的三阶段教学法能帮助幼儿较快建构数学概念。

所谓三阶段教学法,即第一阶段:名称与实物一致,如“这是1”。

第二阶段:请幼儿找出与名称相对应的实物,即找出配合名称的量物。如“哪个是1”。

第三阶段:记忆名称与实物,即记忆名称与量物。如“这是多少?”

例如:在蒙特梭利数学教具中的数棒,这是用来进行长度教学的10根棒子。其中最短的棍子为10厘米,最长的为1米,每根棍分为10厘米一段,段与段相间交错漆成红色和蓝色,可以让幼儿透过视觉来把握。把这些棍按长度顺序摆好后。(见下图)要想知道棍的数目,就可以从最左边开始数,这就相当于三角形的三条边。由于这一练习十分一有趣,幼儿乐意反复进行。当幼儿能够目测出数棒的长度时,我们就取出数字符号与之对应,这就是第一阶段:教师说出数字或出示数字符号,如“2”幼儿应找出数棒来与之匹配,这就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就是教师指着数字“2”或数棒问幼儿,请幼儿说出他们的名称。三阶段教学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思路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相吻合,正好反映出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

蒙特梭利数学教具的直观性特点,也帮助幼儿理解数概念。如数字“5”是很抽象的数字符号,而我们用具体的数棒“5”呈现在幼儿的面前,在直观的感受数棒5之后,来认识数字5.数棒5是“5”,数字5也是“5”,它们都是“5”,幼儿就很容易理解“5”的含义。抽象事物的具体化,数量概念赋予也是蒙特梭利数学教育的特色,尤其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用数棒来帮助自己认识1-10的数概念是比较好的工具。

二、幼儿与教具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数学心智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认识是来自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就是知识的建构的过程。皮亚杰还认为“儿童的数概念是来自于他和客观事物的互动及和客观事物的协调。”儿童所处的认知结构也是由最初的动作思维导动作的内化。例如:小班的幼儿就已经有了一一对应的概念,但是是在具体动作水平上的一一对应;如小猫对鱼,小狗对肉骨头等,也就说明幼儿数概念的建构是需要具体动作来支持的。

蒙台梭利数学教具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操作性很强。幼儿通过具体的点数,匹配,归类和比较,幼儿开始产生对数的认识,这一认识是理解小学数学加减运算守恒为标志的。

如纺锤棒箱共有0-9个格子,45根圆棒,幼儿可以通过每一个分开来的量把它束起来以了解数量,同时学习认识“零”。幼儿在一根一根取圆棒和放圆棒的过程中,反复一一点数1-9,从而强化了幼儿一一点数及对应能力。当然也可以把45根圆棒换成45根牛皮筋,45把汤勺或是45颗珠子等等,目的就是提高幼儿点数的趣味性,提高幼儿操作练习的次数。

蒙台梭利的数学教具从认识数字“1”和数量“1”一直到人数数字“999”和数量“999”都是有教具可以操作的。幼儿在重复操作数学教具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幼儿操作教具的过程就是他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蒙台梭利设计的数学教具直观、颜色单一(避免无关刺激,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充分激发了幼儿与教具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幼儿与教具之间的互动性,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三、独特的错误控制设计促进幼儿思维结构和发展。

皮亚杰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时,不断“从自身的动作中得到蕴藏着对这些动作的自动调节的信息。”使思维朝着“必经途径”发展。

蒙台梭利的每一种数学教具都精心设计了错误控制――所谓错误控制,即幼儿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或操作结束后,自己会发现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从而进行自我订正。如:纺锤棒箱,共有45根圆棒,幼儿一一点数把圆棒放入相应的纺锤棒箱的格子内;标有数字一的格子内放入一根圆棒,标有2 的格子内放入两根圆棒……以此类推。如果幼儿在1-8的格子内放多了一根或少放了一根圆棒,那么在第九个格子内就会少一根或者多一根圆棒,这时幼儿就会停止工作,开始思考,究竟哪个格子内出现了错误?他也许会重新点数一遍,直到正确。这种错误控制是不需要成人提醒的,是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觉发现并能自己纠正的。

错误控制是帮助幼儿学习数学,幼儿通过错误控制实现自我调节,自我调节的过程就是幼儿从平衡――不平衡――平衡……,不断增加幼儿的适应能力,也是幼儿思维结构和发展的过程,并且,这将贯穿在幼儿的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中。

四、蒙台梭利的数学教具的系统性促进幼儿思维连续性发展。

第8篇: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幼儿反应 教学反思

一、幼儿实践教学的研究方法

幼儿期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最基础的一个阶段,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对幼儿的思维培养具有促进作用。著名学者皮亚杰根据自己多年实践研究的结果,对认知发展阶段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被称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会表现出四个连续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伸[1]。

数学学习是与思维能力相关的,有学者提出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认知能力是从一个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到内部,从不自觉到自觉,等等[2]。

当然,在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试误性的特点。著名教育学家弗兰德斯认为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就是衡量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因此,本文利用弗兰德斯的统计学办法,对幼儿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行统计说明,从而探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这些不足的基础上进行反思[3]-[5]。

二、实践教学中幼儿的反应分析及教学反思

(一)实践教学中幼儿的反应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实践活动教学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作为衡量标准,结合《唐僧师徒数桃子》《两个两个点数》《认识人民币》《首先要有一个苹果》《蜘蛛和糖果屋》这些实践教学活动等,对幼儿教学课堂中的反应做详细的分析。首先,利用弗兰德斯互动系统对实践教学活动幼儿的反应进行统计,弗兰德斯互动系统如表1所示,师生之间的互动语言主要由三大类组成,分别为学生语言、教师语言及混乱语言。其中,1和9是学生对老师的语言,2到8是老师对学生的语言,10为可能出现的混乱状态。

结合《唐僧师徒数桃子》《两个两个点数》《认识人民币》《首先要有一个苹果》《蜘蛛和糖果屋》等活动。在《唐僧师徒数桃子》活动中,能够很清楚发现孩子们对于动画中很熟悉的角色出现非常开心,并乐于参与其中,很积极地接收故事中所提供的线索及信息。整个活动下来,能够很好地锻炼孩子们接收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并能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明白公约数、公倍数是什么,怎么计算等问题。在《蜘蛛和糖果屋》中,能让孩子知道怎么统计和概率,并能够认知到平面和立体、收集和整理、分类和排序、整体和部分、加加和减减,这些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最初的最浅的最好玩的最实用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

(二)实践教学反思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来看,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与幼儿的言语行为较恰当,但是教师语言中的提问与讲述过程较高,幼儿的被动率较高,说明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具有不平等性,教师的控制度较高。因此,基于这些现象,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反思。

第一,擅长运用激励机制,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在幼儿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将活动设计的生动有趣才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孩子思考各种关系的能力,这种学习热情是发自内心的,是可以维持和稳定的,也是长久的。

第二,对幼儿进行引发,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根据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幼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与幼儿对数学认知的结构相互作用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主动构件空间的过程,而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第三,在互动过程中,要营造和谐学习的氛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管理方式和心态是影响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因素。只有在这种平等的互动中,才能形成和谐与开放的氛围,有利于幼儿学习与成长。

三、结语

在整个研究过程,我们发现老师在理论层面有着丰富的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结构也非常了解。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观察和分析指导幼儿不同水平层次的数学经验上加大力度,让参与到中间的每个老师在原来的基础上都能够得到更好的专业发展,理解与构建新的或复杂的科学知识和概念。总之,数学教育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教授数学方面的知识和概念,而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及实际生活的实用性机制,也就是说,既要学习数学知识,更要掌握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谢玉萍,陈爱萍.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研究[J].早期教育,2002,12:023.

[2]周淑惠.幼儿数学新论:教材教法[M].心理出版社,1995.

[3]周粮平.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理解[J].学前教育研究,2003,1.

第9篇: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幼儿数学教育的特点及原则

(一)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

1.在操作中学习

幼儿学习数学主要是通过完成各种动作,在动作中获得协调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这对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不可或缺,尤其在幼儿学习数学的初步阶段,外部动作能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对应。

2.借助表象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内化

幼儿最初通过动作来理解物体之间的数学关系,但是头脑中的抽象数学概念要通过内化来形成。表象即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的头脑中呈现出来的事物的形象,它是事件或物体不存在时的一种知识表征,幼儿在表象的帮助下完成内化过程。

3.通过经验和体验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大多抽象,难以直接理解,对于尚未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幼儿来说,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要依靠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触摸、把体,获得具体的经验和体验并获得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说儿童获得的经验约丰富,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力越强。

(二)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则

1.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早已指出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和演练对儿童获得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幼儿数学教育要坚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的原则,一方面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经验范畴中生发出来;另一方面表现在教育时机和教育场合可以是生活的任一场景,使幼儿意识到数学是一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2.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幼儿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些目标的实现显然离不开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3.幼儿自主建构

幼儿自主建构即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获得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自己构建知识结构网络。这一原则要求幼儿教师要为幼儿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不可代替包办。

4.重视个别差异

个体的发展和成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个别差异性,每个幼儿的先天物质条件和后天成长环境不同,使得幼儿的学习能力也不同。幼儿数学教师的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对于需要特殊照顾的幼儿

二、幼儿数学教师的必备素养

幼儿数学知识虽然难度不大,但涉及面广,概念多,对教育者的知识储备和教育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然而一份对幼儿数学教师的调查显示,对于幼儿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数、量、形、逻辑四个领域的知识,全面掌握的教师仅占40%,在教育理念方面,有30%的教师认为自己只需具备初中数学知识就够了,32%的教师认为数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当前的幼儿数学教师在观念上和能力上都与理想状态下的幼儿数学教师存在一定差距。实际上,必须具备相应的素养才能做好幼儿数学教育工作。

(一)教学设计的能力素养

幼儿数学教学的设计包括准备教案、教具、设计教学活动或游戏。以往的幼儿教育研究总结到幼儿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一大难题就是准备教具,为此,一方面,从事幼儿教育的机构要保障教具的购买不受资金问题的阻碍,另一方面,幼儿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尽量避免需要使用复杂教具的活动,还要在平时和幼儿相处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幼儿的喜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充分贴近幼儿喜欢的主题,教学活动将事半功倍。

(二)组织游戏的能力素养

一是编制游戏的能力。幼儿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尽可能地融入游戏中,让幼儿通过玩游戏,无意间获得数学相关知识和概念。二是组织游戏的能力。幼儿教师在编制游戏之后,还要让幼儿理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号召幼儿们参与其中,对于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幼儿教师还要有能力随机应变,快速处理,让幼儿在一个愉快,轻松的游戏氛围中获取数学知识。

(三)从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素材的能力

幼儿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紧密衔接,幼儿教师要善于发掘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好恶,针对性的选择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场景教学,帮助幼儿养成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的能力

幼儿教师担负着为幼儿的终身学习习惯与能力打下基础的任务,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幼儿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将直接影响幼儿后续学习的进行。可以说幼儿教师比其他学段的教师更需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自己学习新的教育知识、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三、提高幼儿数学教师教育素养的对策

首先,幼儿数学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理解并将这些知识外化为教育行为,用先进的理念和行为为幼儿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幼儿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途径主要有阅读前沿教育研究论文、书籍、刊物等;积极参与幼儿教研活动,与幼儿的家长进行定期的沟通,一方面向家长反馈幼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亮点,另一方面通过家长的讲述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和能力爱好。

其次,幼儿数学教师要重视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不仅要使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符合幼儿数学教育的需要,还要在此基础上扩大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扩充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学能力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向同行交流探讨来获得,毕竟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亮点,老教师可以学习新教师的灵活创新,新教师可以学习老教师的扎实严谨。

再次,幼儿教育机构要在提高教师素养方面做出实际性的努力,比如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机会,培训要包括文本式的、案例式的、实践式的,从而使教师对幼儿教育工作有全面的了解并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措施避免。还可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机构的做法,对优秀的幼儿数学教师要充分鼓励并在机构内发扬。

提升幼儿数学教师教育素养的方法不拘一格,只要教师能饱含热情、充满爱心、认真好学、乐于交流,从幼儿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发展考虑,就能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忠忱.幼儿的智慧来源于动手操作[J].艺术教育,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