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的认识

第1篇:对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将传统启蒙读物应用到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就幼教工作而言,将传统启蒙读物运用进去,能够很好地丰富幼儿教育内容,帮助幼儿实现全面发展。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愈加重视多元文化以及国际化,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不但涉及了传统的数学、文字、生活常识,还涉及了英语和美术等等。现在幼儿在幼儿园中需要学习的知识不断增加,这也给传统启蒙读物的应用提供了条件,而《三字经》等一系列的启蒙读物本身含义丰富,朗朗上口,学生学习的时候兴趣比较高,将其加以应用,能够很好地对幼儿的知识面进行扩展。

2.对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有一定帮助

幼儿园是孩子认识世界和事物的重要时期,所以,必须做好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若是将传统启蒙读物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去,能够灌输给幼儿传统文化方面的思想,这对我国的文化传承是有重要帮助的,所以应该将其引进幼儿教育中去。

二、在幼儿园教育中应用传统启蒙读物的时候存在的一些问题

1.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启蒙读物的次数比较少

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学的时候,对幼儿文化知识培养以及幼儿兴趣培养是非常看重的。但是由于幼儿比较小,学习能力比较差,认知能力也不够成熟,所以,更多的幼儿园对幼儿兴趣的培养更加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启蒙读物的次数是比较少的,这对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选择读物的时候比较盲目

现在,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将传统启蒙读物应用了进去,但是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科学性比较差,很多老师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没有深入地进行读物的研究,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强,甚至有些老师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读物,这也导致了很多读物不适合幼儿阅读,这对幼儿身心更好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读物的选择,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发展。

三、在幼儿教育中运用传统启蒙读物的对策

现在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传统启蒙读物的选择应用也不够到位,所以,老师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保证选择的读物是真正符合幼儿需要的。

1.提高对传统启蒙读物选择的重视程度

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学的时候,传统读物选择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老师在选择读物的时候,首先必须真正地认识到读物选择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提高传统启蒙读物的比例,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发展,老师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不但应该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培养,还应该培养幼儿的道德能力,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其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2.做好传统启蒙读物的选择工作

第2篇:对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范文

摘 要:近年来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与讨论。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到幼儿健康成长、幼儿教师的发展以及幼儿园的建设。在建设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师风时,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师德师风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师德”的重要性,并且进一步提出“师德为先”“幼儿为本”“终身学习”“能力为重”等理念及要求。但在这些理念的践行中,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仍然是幼儿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讨论,以期为日后幼儿教学做出启示。

一、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

(一)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成长中教育的启蒙,是儿童离开家庭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不仅是儿童的启蒙者,更是儿童的守护者,引导着儿童去认识世界,实现成长。幼儿园教师是与幼儿联系最密切的群体,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儿童的成长。完善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能够增强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逐渐影响儿童。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儿童的人文关怀,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的成长。

(二)对于幼儿教师发展的意义

加强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能够促进幼儿教师自身的成长,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地位,尽管作为教师,却与中小学等教师有很大区别,也未能达到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及待遇标准,尤其是大批民办幼儿园教师,没有教育部门统一的编制,更容易使家长产生误解。幼儿园教师增强自身职业能力,展现自己的专业魅力,增强自己的师风师德建设,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及家长的尊重,充分展现专业素质,才能逐渐扭转自身的地位,提高关注度。

(三)对于幼儿园的意义

当前幼儿园教育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社会普遍开始关注幼儿园教师、教学的质量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大量幼儿园成批涌现出来,幼儿园要想发展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经得住社会的考验,才能吸引生源,保证发展。而教师的素质,整体的师风师德是重要的考察目标,展现着整个幼儿园的风貌。

二、幼儿园师风师德建设的策略思考

(一)教育部门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并取得了诸多成绩,相对而言,幼儿园教育的意义一面得到彰显,一面又暴露出问题。加强对幼儿园教育、幼儿教师的关注,对于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门要提高对幼儿教师的待遇,保障幼儿教师的基本生活,才能使教师安心工作,避免因物质的吸引而走向邪路。前文已经提到,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而家长对于幼儿教师的态度也不一而足。在编制问题上,中小学教师多数都有专业的编制,而幼儿园教师都是]有的,工资待遇也不相同,而且普遍偏低,教育部门增加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加强教师的编制管理,能够为幼儿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二)幼儿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当前许多幼儿园在教师培训工作上的力度不够,投入不足,教师的成长缓慢。要想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就要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在日常教学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门等组织的培训,同一区域幼儿园要加强交流,共同进行课程研讨与进步。在幼儿园内部,展开基于师风师德的讨论与评比活动,在园内评比出品德良好的教师,树立典型,引导全校进行学习。幼儿园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师风师德的培训,能够全面增强教师的素质,使幼儿教师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自觉追求进步,逐渐形成良好的园内风气。

(三)加强对幼儿教师的重视

在全社会范围内增强对幼儿教师的重视,是增强幼儿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基础。只有教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才能自觉服务于社会,回报于大家。首先,在教师体系中为教师重塑职业观念,让幼儿教师明白自己工作的伟大――对于儿童成长的启蒙者,儿童认识世界的引路人,自己的工作乃至于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儿童的成长,甚至于儿童一生的性格。在社会上,要转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认知,一方面,幼儿教育作为儿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前期启蒙阶段,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幼儿园中学到的礼貌用语,就会跟随儿童一生,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环。而幼儿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理应得到社会尊重,尤其是家长要尊重教师,与教师积极互动。

幼儿开始认识世界,需要观察周围,观察身边的成年人,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与学生相伴,帮助幼儿建立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识,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师风师德,做儿童的榜样,儿童的亲人,帮助儿童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

第3篇:对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数学

比如,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观察物体的摆放位置。钟挂在什么地方?吊扇挂在哪里?我的床上有什么?我睡在谁的上面,谁睡在我的下面;下雨了,雨从天上落在地上,流进阴沟里;雨打在小草的身上,小草高兴地摇来晃去;雨落在水缸里,小鱼在里面开心地游来游去等。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感知空间位置;又如在散步时观察树木的粗细、高矮以及排列的规律;坐自行车时观察小树为什么会往后跑等。引导幼儿在有意或无意间通过感觉来感受环境中的种种信息。

二、结合生活经历渗透数学知识

教师应该提供生活化的材料。例如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等幼儿所熟悉的物品可以用来认识数字;在玩玩具时,区分玩具的大小、颜色;利用鞋子左右排列找规律;幼儿喝水时自己杯子的摆放位置,小毛巾上的阿拉伯数字等。女孩子们喜欢的发夹可以用来认识颜色形状,进行分类、点数、比多少等等。在生活化的游戏教学情境中,让孩子模仿实际生活中大人的情境,体验和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例如,在区域活动娃娃家中“模拟招待客人”,让幼儿学习招待客人时说话要有礼貌,还要请客人喝茶、吃饭,通过给客人递茶具、摆餐具、送点心等活动,积累了一一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同时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三、创设游戏活动渗透数学内容

维果茨基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们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高出一点。”而游戏又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快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猫妈妈只有1只,小猫有许多;捉到的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是黑的,其他是灰的,等等。通过游戏,幼儿感受了数字的含义,他们在游戏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情绪愉快,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帮助幼儿运用数学思想、知识、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数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所在。又如小班“认识大小”活动设计,以角色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熊小小”以极大的兴趣随“熊大大”生活,模仿“熊大大”的一举一动。“熊大大”穿大鞋,“熊小小”穿小鞋;“熊大大”睡大床“,熊小小”睡小床;“熊大大”玩大皮球,“熊小小”玩小皮球。在模仿中幼儿不知不觉对大小的概念有了具体印象,接着熊大大带着熊小小去散步,谁的脚步大、谁的脚步小。找一找原因再比一比谁的脚大、谁的脚小。经过反复比较、强化,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大小。

四、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数学

第4篇:对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范文

摘要: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第5篇:对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蒙氏教育;幼儿教育;品格;思考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3岁看小,7岁看老”,也就是说幼儿时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阶段,3岁--7岁这个阶段养成的品格会影响和跟随人的一生。《狼孩》的故事人尽皆知,当狼孩刚刚被人们发现的时候,不喜欢与人接触,喜欢用牙撕开吃生肉,走路和跑步时手脚并用,不会语言,只会像狼一样嚎叫,就是因为在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与狼生活养成了狼的生活习惯。为了帮助狼孩适应了人类生活,用了两年学会简单会话,用五、六年的时间学会走路,但跑的时候还会手脚并用,直到死也没像健全人一样说话,《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幼儿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心理及品格教育的重要。蒙氏教育以其以幼儿为中心利用预设教育环境教育为特色,培养孩子健全品格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值得让我们借鉴和思考。

1.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念

1.1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内容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玛丽亚•蒙台梭利女士(MariaMontessori)所提倡的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孩子专注度、秩序感、独立能力和手眼协调等多方面能力。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数学教育、感官教育、语文教育、文化教育五个方面内容。通过日常生活教育对幼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加以训练,以培养其良好习性和独立自主的人格;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教育结合感官教具培养孩子对感官的敏锐;数学教育通过由少至多量的比较然后引入加、减、乘、除等简单运算操作,从而介入四则的运算的数学基础;语文教学方面强调拼音、笔顺语言表达等母语教学,同时培养英语入门教育;文化教育方面在蒙氏教室配备了植物、动物、天文、地理、历史、地质等玩教具教孩子学习怎样照顾动植物、认识自然、了解环境和宇宙万物的奥秘。

1.2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特点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特点是以儿童为主、注重完全人格的培养、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提供充分的教具、不“教”的教育、把握敏感期的学习、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等特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专门为孩子打造一个可以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儿童世界”。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注重教师的启发式引导教学。在教学中提供充分的教具进行教室分区的环境情景教学,蒙氏教室是缩小版社会的雏形,孩子通过学习如何分享和学会知识技巧并懂得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和如何领导别人。通过学习动作、感觉、语言、技能和道德发展等,使儿童形成一个身心统一、品行自律、心智平衡的独立人格。认为儿童具有无限的潜能,其生命的最终发展是走向独立,应着重培养孩子健全独立的品格。教学中通过具体的练习如五官感觉练习、生活基本能力练习、智能练习等方式来形成健全的人格基础。

2.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念培养幼儿人格的思考

2.1幼儿园和教师对幼儿形成健全品格的思考

幼儿园是是幼儿通过班级形式组成的“儿童之家”,幼儿园内教学布置按日常生活区、感官区、美术区、语言区、数学区、自然区、情景游戏区等不同功能组成的“区角教育”又仿佛儿童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儿童社会”通过创设了温馨舒适和优美和谐的“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敢做、敢说、敢想,表现出较强的独立自理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让幼儿通过自我校正和自我学习,体验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孩子是老师的影子,要塑造幼儿的品格意识首先要塑造教师的品格意识和提高教师的品格素质,这样才能让儿童通过对良好品格教育的模仿最终形成内化。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有高尚的品格和广博的知识,还要善于去发现和创造,要不断的根据孩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去发现和寻找适合孩子的教学设施和活动材料。积极为幼儿的成长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优秀品格塑造和身心和谐优化发展。

2.2家庭教育和家园同步教育对幼儿健全品格的思考

幼儿不好的习惯和毛病往往是因为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溺爱和宠爱造成,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一些孩子在引起争执时经常会说“妈妈就是这样说的”、“爸爸也是这样做的”或者“老师告诉这样的做的”充分说明家长和老师行为、语言的导向作用。作为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做到言传身教,对待孩子不要过度保护、溺爱娇纵和包办代替等行为。幼儿园在课上要求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的优秀品格教育,幼儿会通过学校的蒙氏教育学习和体验回到家庭就会自觉地实践、模仿和情景再现。作为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还要大胆而耐心地给孩子机会“自己做”,并成功地引导孩子“如何去做”。做到家园同步相得益彰,并鼓励幼儿让幼儿懂得沟通、交流、分享培养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作者:李景辉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存金沟乡中心园

参考文献:

第6篇:对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文化生存;陌生人

人是一种文化的生物。人不仅生存于文化之中,创造着文化,同时也为文化所塑造。哲学人类学家格伦和兰德曼认为,文化是人的第二天性,人正是因为他的文化性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化是对人的先天的本能的一种补偿。[1]在文化的生存中,人超越了诞生时与动物相比的非特异性与未完成性,度过了他的“体外子宫期”,成为一个开放的、具有更大发展空间的人。文化使人的生命得以超越。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这是由人的属人的特性所决定的。入的生存样态因不同的文化进程而有所区别。人类的文化是处于不断的演进过程中的,从原始文化到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和当代文化,文化的演进造就出不同的文化样态的人类。幼儿园教师作为人类总体中的一个子集,具有人类文化生存的一般型貌,他们在本体的文化生存上既具有适应性的特征,又具有超越性的追求。我们力图从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维度来梳理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生存脉络:在历时态的文化梳理中,我们试图搞清楚的是:什么样的文化路径造就了幼儿园教师今天现实的文化生存;在共时态的区分与比较中,我们试图描画出作为“陌生人”存在的教师。

一、历时态: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生存

在文化学、社会学的研究路径中,我们经常要追问的是:“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我们?我是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的?”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幼儿园教师当下的文化生存,我们就不得不回归历史的源流,回归到幼儿园教师文化生存的最初样态。由于“幼儿园教师”这样一种职业是制度化学校的产物,因此本文的追溯便仅始于作为制度化机构存在的幼儿园运动之始,至于其他的类似于幼儿园教师角色身份的人的文化生存则暂不考虑在本文的梳理范围之内。

循着历史的进程,幼儿园教师的文化角色和文化身份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即“养护者”――“启蒙者”――“专业人”。对应于每一个不同的阶段,幼儿园教师有不同的文化生存方式,遭遇着不同的文化境遇和文化冲突,采用着或固化、或适应、或超越的生存策略。

1.作为“养护者”的文化生存

中国历史上制度化的幼儿园教师始于1903年的《癸卯学制》,在《奏定蒙养园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规定了蒙养园附设在敬节堂和育婴堂内,由乳媪和节妇来担当幼儿园教师之职。在后来的章程中又同时补充:“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在章程制定者张之洞的角色期待中,幼儿园教师是兼具养护与教育之职的,然而由于蒙养院对于当时的中国乃是一个新鲜事物,师资匮乏自不待说,教养儿童理论与实践更是无人间及,无人可仿。于是在大城市采取引进日本幼儿园教师的情况下,大部分蒙养院只是由目不识丁的乳媪与节妇们权且充当,是为进行儿童公育。

在那样一种文化氛围下,社会对蒙养院师资的角色期待还未达及教与养双重职能,蒙养院的乳媪与节妇们更是乐得担当习以为常的“养护者”角色,这是当时社会文化条件下幼儿园教师的必然的角色担当。既然“养护者”是当时社会文化对幼儿园教师的一种角色期待,幼儿园教师也就在这样一种“常态性角色”下悠然生存。幼儿园教师既为“养护者”,因此其所遭遇的文化冲突就不可能来源于儿童、社会,而可能更多地来源于家长。然而家长们也很难和幼儿园教师们有实质的文化冲突,因为她们都只是以经验进行养护而已,家长自身也还未走向文化自觉。在相对蒙昧的状态下,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担当体验到的是最小化的文化冲突和生存困惑。

2.作为“启蒙者”的文化生存

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随着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的各式各样幼儿园的出现,也随着中国幼儿园制度的日趋成熟,人们对作为儿童公育机构的幼儿园的社会期待也越来越高,“养护者”的单一角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启蒙者”的身份渐渐浮出水面。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担当“养护”职责,而且要承担“教育”重任。诚然,在最初的角色转变中,“养”和“教”是有所偏重的,不管是“重教轻养”还是“重养轻教”,“启蒙者”已经成为那个时候的幼儿园教师不可推卸的文化身份。

“启蒙者”的文化身份赋予了幼儿园教师更高的社会期待,社会期待幼儿园教师不仅具有“养护者”角色下的“富有爱心”“身体健康”,而且-要“知识丰富”“具有智慧”。然而伴随着幼儿园教师社会身份转变的还有家长的身份、儿童的身份、制度的身份。一句话,即“启蒙者”角色期待下的整个“文化场”和“养护者”角色下的“文化场”已有了根本的不同。在整个文化场都已发生转向的情况下,幼儿园教师所遭遇到的文化生存就不会像“养护者”角色下那么单纯和悠然,他们会不断地遭遇来自儿童文化、家长文化、制度文化的多重冲击,导致其生存的生态发生巨大变化。

文化生存场的改变引导着幼儿园教师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相应的“文化适应”和“文化改造”。在这样的适应与改造中,幼儿园教师开始面临着一种无法言明的生存困境和身份冲突,幼儿园教师不能再抱守自己原有的角色规范和角色信条,他们必须顺应文化的变迁对他们提出的新的要求。文化适应的结果是教师逐渐具备了制度所赋予的“知识权威”的身份,担当起“启蒙者”的职责。

在这样的“启蒙者”的日益成熟的角色担当中,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生存具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制度化生存的色彩。制度成了幼儿园教师担当“启蒙者”的必要背景,幼儿园教师和幼儿之间建构起来的也只是一种制度化的工具性关系,情感性角色在“启蒙者”的身份视野中逐渐消失了。幼儿园教师在把儿童异化为受控者的同时,也把自身异化为制度的附庸,成了支配阶层的假性代言人。

3.作为“专业人”的文化生存

“专业人”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大约起始于上个世纪末的“教师专业化运动”。这场专业化运动对教师的文化生存冲击力最大。“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专业性教师”成了整个文化对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期待。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教育场景中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权威”“纪律的维持者”,同时还要研究儿童,反思自身,成为一个非制度化赋予的权威。这场专业化运动对原来的教师文化样态产生了全面的冲击,它要求幼儿园教师不能仅仅进行局部的调适,它诉求的是重塑教师文化,重写教师身份,重述教师内涵。

幼儿园教师要成为这样一个“专业人”,担当起这样一个角色,不仅要进行被动的适应,更要进行主动的超越。超越性成了这个社会文化场下教师文化应当具有的内涵。在这场适应与超越的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化转向中,幼儿园教师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地被外界唤醒,被自身唤醒,他们自身的文化在和儿童文化、制度文化、专家文化的遭遇中不断地丰盈、压抑,甚至变形。与原来的文化样态中的教师相比,“专业人”期待下的教师更具有“陌生人”的特点,但这种陌生化的过程既给幼儿园教师文化生存带来了危机,更带来了机遇,它促使幼儿园教师文化得以更新。

二、共时态: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生存

历时态的文化梳理使我们了解到幼儿园教师的文化身份是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被重新赋义的过程,这根纵向的经线勾勒出的是历史的素描,对于当下文化环境中的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生存则需要通过横向的比较来加以勾画。在幼儿园教师不断地被社会期待为“专业人”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生存遭遇到了艰难的抉择,困惑、悖论、职业倦怠成了幼儿园教师真实的文化生存状态。在这样的困惑和倦怠中,幼儿园教师不断地演化成一个“陌生人”。在共时态的文化脉络中,我们将更精细地对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生存状态进行梳理,以期刻画出作为“陌生人”样态存在的幼儿园教师。

“陌生人”这一概念借自齐美尔的空间社会学,它原指地域上的陌生感,这里借这个概念表达的是一种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也即教师在自己的文化身份不断赋义过程中产生的角色生疏和角色困惑。从“养护者”“启蒙者”到“专业人”,教师的文化身份不断地被社会重新建构,不断地被社会重新赋义。在这样一种赋义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文化身份和身份内涵一直采用的是“做加法”,这种“加法思维”虽也有幼儿园教师的自我赋加,但更多的是幼儿园教师在面对社会的角色期待时的一种被动赋加,是幼儿园教师的一种角色适应行为。韦伯曾经说过,入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纺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2]在这张意义之网中,幼儿园教师因着以往文化的“惯习”而很难在遭遇新的文化内涵时进行成功的转向,在和儿童文化、专家文化、制度文化遭遇的过程中不断地越来越成为一个陌生者。他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是谁?”“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这样做有何意义?”在这样一种现代性的迷失中,幼儿园教师就会怅然生出一种“无根”“无力”“无家可归”的感觉来,使自我相对于儿童、专家、制度、自身都成为一定意义上的陌生者。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困惑”“无力”的混沌感觉使幼儿园教师产生了超越现实生存的勇气和力量,使他们逐渐进行主动的自我陌生化。

1.相对于儿童而言的陌生化

儿童是幼儿园教师文化生存境遇中的重要他人。在“启蒙者”的文化身份中,幼儿园教师在面对儿童文化时比较多地担当一个“立法者”的角色,这种立法者的身份是社会制度赋予幼儿园教师的一种特权。在这样一种文化身份下,幼儿园教师比较多的是去传授知识、教育儿童、控制儿童,师幼之间形成的是一种非对称相倚性的工具性关系。而在“专业人”的身份担当中,幼儿园教师被期待为一个“阐释者”[3]的角色,担当起儿童的朋友、伙伴、同路人这样一些角色。

在和儿童文化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惊异于儿童文化的丰富与奇妙,原先那种“知识权威”的身份逐渐演变成“同学”的身份,教师不总是比幼儿知道得更多,教师也不总是比幼儿知道得更好,幼儿常成为教师文化丰富化的一个来源。在制度化的教学场景中,教师常常是一个人独自面对多个幼儿,多个幼儿具有文化的辐合力量,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儿童身后还有着强大的家长文化的支撑,教师的知识权威身份仅仅是一个制度的赋予,而不再是一个社会的事实。

在日益强大的儿童文化以及支撑在儿童文化背后的家长文化、网络文化影响下,幼儿园教师开始找不到自己作为“启蒙者”所具有的“知识权威”身份,他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常常潜在地依赖于幼儿的现场发挥,依赖于儿童文化丰富性的及时呈现。教师不再是准备好了知识然后灌输给儿童,而是在和儿童的互动中,在教师文化和儿童文化的相互冲突与融合中建构和充盈知识。如是,对儿童文化的依赖成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效策略,幼儿园教师也逐渐地建立起新的作为“阐释者”的身份认同。相对于以前的知识权威身份下的“我说了算”“我认为怎样就怎样”而言,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生存是相对陌生化了。

2.相对于制度而言的陌生化

“专业人”的文化身份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具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人,而教师一旦开始具有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他们便开始质询各种幼儿园制度的合理性:为什么要按年龄分班教学,为什么要进行体制改革,为什么幼儿教育不能进入义务教育范畴,为什么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不被人们承认,为什么幼儿园要不断地接受这个验收那个检查……在这样的一系列的质询之后,幼儿园教师体会到的只能是个体在面对强大的制度压力时的职业倦怠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强国家弱社会,个体在面对强大的社会结构时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即使如吉登斯所说的“agent”,在面对制度的威胁时也只能选择“投机式”的生存。制度是一个悖论:人制定了制度,人又被自己所制定的制度所限定。在这样一种制度化的重重包围中,幼儿园教师的生存境遇就不容乐观。他们这样说:我们和孩子们在一起时觉得很幸福,也很充实,不是孩子让我们厌倦,让我们厌倦的是大量的日常事务和各式各样的不合理的要求。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期待太高,给予他们的回报却很少。在这样的累积式循环中,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就越来越灰色,犹如布迪厄所言:教师只是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他们面对着许多的生存无奈。试想,一个缺乏自主的人在工作中哪能投入相应的热情呢?于是倦怠就成了幼儿园教师们不得不承受的一种实然的文化生存方式,幼儿园教师就成了制度化场域中的陌生人。

3.相对于教师群体的陌生化

幼儿园的教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性别特色,而且更因为这样一种主要以女性构成的环境所导致的生存惯习。在“养护者”和“启蒙者”的职业惯习中,幼儿园教师形成了一种攀比、无所用心、依赖经验的职业特性。“专业人”的文化期待要求他们自觉地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走出经验的藩篱,从文化的自发状态走向文化自觉。费孝通认为,走向文化自觉不仅需要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反思,更要对自己所生存的文化土壤进行反思。幼儿园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场域造就了幼儿园教师特有的文化生存方式。

面对“专业人”的身份转变和文化改造,有些幼儿园教师选择了主动的适应与主动的超越,有些幼儿园教师选择了被动的适应与主动的撤退。他们或固化,或适应,或超越,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文化选择,相对于他者而言都是一个陌生化的过程。幼儿园教师在选择一种文化生存方式的同时,也就选择了一种有别于他者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促使她(他)成为一个有别于他者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陌生者。

此外,中国如此之大,幼儿园教师的队伍分化也很明显,自我超越型的教师在文化自觉中获得了新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被动适应型的教师则更容易体验到日益加剧的职业倦怠感。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更是遭遇着不同的文化生存状态,在这样一种对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上,他们相互陌生化了。

4.相对于专家的陌生化

专家是幼儿园教师在“专业人”的身份重塑时的外部支援。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有级别不同的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指导,由此幼儿园教师的本土文化就不断地遭遇到外来的专家文化。专家文化在一开始时对幼儿园教师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幼儿园教师期待着专家的来临又恐惧着专家的来临。期待是出于一种超越的动机,恐惧则出于一种本能的适应。专家们常常让幼儿园教师又爱又恨,幼儿园教师对专家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在专家进入幼儿园之前,幼儿园教师基本是按照自己的“地方性知识”来进行教育教学的,这既有立足于经验层面的,又有立足于反思层面的。在遭遇专家文化之后,幼儿园教师开始用专家文化来反观自己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本土文化,他们采取的是一种亲近策略。可当无数个专家驾临幼儿园教育现场时,幼儿园教师困惑了,他们说“我不知道该听哪位专家的话,一个专家说我墙上的这面钟应换一个方向,于是我就换了一个方向;又一个专家说这面钟应该换成另一个方向,于是我又换了一个方向。”在遭遇无数个专家这类意见后,这个幼儿园教师忽然发现,专家各有各的理论,没有孰对孰错,专家们只是自说自话,我应该相信自己的头脑。于是幼儿园教师们在不断地跟风后突然想到:不应让自己的脑袋成了专家思想的跑马场。

有了最初文化自觉的幼儿园教师开始根据不同的“情境定义”来选择接受或拒斥专家的观点,他们不再随意跟着专家的感觉走,他们也开始尝试让专家跟着他们的感觉走,于是专家在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便不再完全担当权威的身份,摆出权威的架势,不再提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而是渐渐地改为说,也许可以这样或那样。一味盲从、跟风的幼儿园教师是专家眼中的熟悉的教师形象,而一旦幼儿园教师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他们便在和专家的遭遇中自我陌生化了。事实是,获得这样一种身份认同的幼儿园教师才能真正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才能真正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感。

5.相对于自身而言的陌生化

教师的文化身份是不断地经由社会和教师个体而不断地重新建构的过程,每一次新的身份的赋予,都是一次教师的自我陌生化过程。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文化改造使原来的文化角色内涵在现有需要的基础上更新,才能适应社会对教师文化角色的合理期待,才能使自己与原有的文化角色拉开距离,使自我达到陌生化的境界,超越原先的自我。与自我的陌生化过程也是教师的一种角色超越过程,是教师走向文化自觉的一种积极表现。

斯宾格勒说,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它具有自己内在的生命能量。[4]人作为一个文化的生物,既生于斯,长于斯,又反作用于斯。幼儿园教师自身的文化生存状态是由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性所造就的,幼儿园教师的这种陌生化生存既是一种消极的适应,更是一种主动的超越,是幼儿园教师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对自我身份的一种重新调适和有效认同。我们的文化发展需要教师的主动陌生化,“陌生人”应是当代教师文化生存的一种自觉状态,因为这里的“陌生”是一种积极的陌生化过程,它喻示了幼儿园教师超越自身自发文化生存的一种渴望。

参考文献:

[1]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2]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上海:泽林出版社,1999

[3]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第7篇:对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化学小实验;载体;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56-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幼儿科学教学的目标:保护并发展每个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感性认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获得初步的科学体验、知识并有使用的倾向。在越来越重视幼儿启蒙教育的今天,科学教育已走向众多幼儿园。那些注重开发幼儿潜能、启迪幼儿心智、注重发展幼儿创造性的幼儿园,已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尝试性地进行以化学趣味实验为载体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但在重庆、万州等地,仍有相当多的幼儿园还停留在保育式的教育上,还没有普及科学发现室,使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受到影响。反映出幼儿教师科学素质偏差,幼儿师范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不够。对幼儿实施科学启蒙教育是当代幼儿教师、幼儿师范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化学小实验是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幼师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人们一直认为化学实验与幼儿科学活动相距甚远,加之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中化学方面的知识几乎没有,部分幼儿教师化学知识欠缺,认为要创设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活动设计方案是一件较难的事情。其实不然,只要老师能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和预设,不追求一种标准的化学实验操作,利用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就能设计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幼儿思维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水平,化学游戏能让幼儿感到好奇、有趣,通过亲自感知、触摸、操作等方式,使之智力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如,在“我是小小调酒师”活动中,幼儿看见酒杯、滴瓶等,其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再让幼儿动手操作,其新奇、有趣、亲自动手、变化明显等都很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在幼儿师范化学教学、学生实验活动中,可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与幼教、与幼儿园相关联的化学知识;增加适合幼儿园游戏的化学小实验、小魔术,把书本知识与幼儿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幼师生的科学素养。这样,幼师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就会把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趣味化学实验案例,在充分考虑其可接收性、参与性、安全性的基础上,设计成为能让幼儿观赏或参与的有趣的游戏活动。适合于幼儿园的化学小实验很多,现部分举例以供参考。“找空气”,目的:感受物质燃烧现象――火,认识空气的存在;准备:生日小蜡烛、火柴、透明玻璃杯等。“看谁认得快”,目的:认识动物;准备:用稀碱液画有小动物的白纸、一杯神奇的药水――酚酞等(也可制作为“打狐狸”比赛等)。“我是小小调酒师”,目的:培养观察力,简单操作动手能力;准备:两个酒杯,装有稀氢氧化钠、稀盐酸、酚酞溶液的滴瓶。“玩水”,目的:认识水的基本特征,培养节约用水意识;准备:装有水和牛奶的玻璃杯,装有醋的瓶子,水盆等。“会自动充气的气球”,目的:培养动手能力,感受神奇的科学世界;准备:装有食用白醋的锥形瓶子,小苏打,气球等。“盐不见了”,目的:认识食用盐的性质,知道盐的作用;准备:食盐、沙子、食用油、水、玻璃杯、药匙等。“盐水浮蛋”,目的:幼儿初步接触密度现象;准备:食盐、水、水杯、鸡蛋、药匙。此外还可制作教室科技角“晴雨伞”,用硬纸制作一个小人,用吸水性好的纸制作一小伞(并用浓二氯化钴反复涂几遍),从伞的颜色变化预测晴雨变化。教师还可为幼儿表演: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水中生火、淀粉密信等魔术。

二、科学活动设计示例

1.大班科学活动方案设计――找空气,活动目的:认识常见现象――火;知道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帮助燃烧、帮助呼吸的性质。活动准备:生日小蜡烛、小平板玻璃、玻璃杯、火柴等。活动过程:①教师引入活动,说一说:你们见过火吗?火是什么样子的?蜡烛燃烧可产生火吗?(分别让幼儿自由回答)。试一试:谁能点燃老师面前的蜡烛呢(分别请几位小朋友上台操作)?②幼儿分组活动,下面请各组小朋友点燃蜡烛,置于玻璃板上(可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用眼睛能看见什么?用手靠近火时有何感受(请小朋友们回答)?老师适当讲解并概括:手感到热,眼能看见火(光和热现象)。请小朋友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发生了什么现象?③结束活动,空气能帮助燃烧,还能帮助呼吸。结束后可教唱或猜谜语,如,空气歌:世上有一宝,谁都离不了;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要问它是谁,就在身边找。

2.游戏――小小运动会:看谁打得准,活动目的:锻炼幼儿动手能力;获得初步科学体验;充分激发幼儿积极尝试的欲望。活动准备:酚酞溶液、稀氢氧化钠溶液、小木板、棉花、竹剑、稍厚的白纸等。活动过程:①活动引入,小朋友,你们玩过投剑游戏吗?幼儿自由回答。并让几个小朋友来试一试、投一投,看能否击中小木板中画圈的位置。我们今天就来进行投剑能手选拔赛,看谁打得准!并进行决赛选出个人前六名、小组前三名,我们还要对获胜者发奖品哟!展示小小奖品。②分组并准备比赛,把小朋友们按课桌位置分为六组,各选出队长一名,每组选出三名运动员参赛。教师把事前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湿,并晾干的较厚的白纸固定在小木板上。并用黑色笔迹画出四个环,中间为十环,依次为九环、八环、七环(七环以内都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润过),可准备几张这样的纸,备用。在一定距离处,画一投掷线,若超过此线,视为犯规,不计成绩。并在教室黑板上列出比赛用的记录表。③开始比赛,教师先把棉花球固定在竹剑上,并用酚酞溶液浸湿棉花球。现在老师宣布第一轮比赛正式开始!每队派一名选手投打靶环,并记录成绩。白纸变红说明击中靶环,十环内记10分,其余记相应分数;投到环外,则无颜色变化,也记5分。老师简评第一轮比赛后,继续第二轮、第三轮比赛。分组比赛完后,根据剩余时间多少,每组再选出一个或二个小朋友参加运动,但不计入小组总分。④颁奖,竞赛活动结束后,根据得分多少,宣布本次运动会获奖名单,小组一、二、三名;个人前六名的选手名单,并发给相应奖品。⑤活动延伸,教师展示化学小魔术:清水变红。酚酞溶液和另一种药水(稀碱溶液)在一起的时候,会变成红色。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变化,只要我们小朋友仔细的观察,还会发现许多奇妙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把你的发现来告诉大家。将科学活动具体化、幼儿化、趣味化,是幼儿师范学校化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上教法和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化学(幼儿师范学校课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板社,1986.

第8篇:对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范文

在日常生活环节中渗透数学教育

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主要有:入园、离园、吃饭、睡觉、吃点心、喝水和盥洗。在这些生活环节中,幼儿都能接触到有关数学方面的知识。如:可引导幼儿学习看时间,知道什么时候入园、离园、吃饭、睡觉、起床,知道今天是星期几,明天是星期几,哪几天上幼儿园,哪些天休息。在进餐活动中,可让幼儿比较碗和小勺是否一样多,说说自己吃了几碗饭,这一餐有几个菜等。喝水和盥洗时可以引导幼儿感知“一”和“许多”的关系:我有一个杯子,柜子上有许多个杯子,每个幼儿拿走一个杯子后,柜子里就没有杯子了,许多个可以分成一个一个;幼儿喝完了水将杯子放回,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个。吃水果时,可引导幼儿看一看手上的水果是什么形状、颜色,并比较其大小,进行分类练习。午睡时,可引导幼儿数一数有几张床,说说自己的床在第几个,看看床上面有些什么,床下面有什么。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

幼儿日常教育活动主要有:早操活动、户外活动、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等。

1 早操活动、户外活动中的数学教育。如在早操排队时,引导幼儿感知空间方位,让其说一说自己的前面和后面是谁;在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园内树、花、草和一些运动器械,说一说、比一比哪棵树高,哪棵树矮,有哪些形状、哪几种颜色的花,还可比较两个滑梯的大小。

2 集中教学活动中的数学教育。如:语言活动“讲故事《三只蝴蝶》”,在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可以引导幼儿认识红、黄、白三种颜色,当三只蝴蝶遇到大雨分别向红、黄、白花姐姐求助时,可以让幼儿练习为颜色分类。“看图讲述《小猫在哪里》”活动,可引导幼儿感知空间方位,巩固认识上、下、前、后等。在体育活动“玩拍球”游戏中,可将幼儿分成两人一组,一个拍一个数,练习数数。美术活动更离不开数学中的形,幼儿在画气球、房子、汽车、小动物时,对一些几何图形有了认识。手工活动“玩橡皮泥”,可让幼儿数一数搓了几个汤圆,比较汤圆的大小,并将其按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排序。在认识鸡蛋和玩纸等常识活动中,可引导幼儿感知实物的厚薄、轻重、长短等。

3 区域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教师除了创设数学区让幼儿学习数学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活动区,提供蕴含有关数学概念和属性的各种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尝试、探索,获得经验,积累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为建构数学概念打下基础。如:娃娃家活动区有餐具、娃娃、小床等,在活动中可让幼儿感知比较娃娃和小床是否一样多;看看小碗、大碗有几个:通过给娃娃送饭游戏,练习――对应。美工区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纸,有方的、圆的、三角形的,通过各种操作,可巩固幼儿对这些几何图形的认识。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进行数学启蒙教育

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启蒙教育十分重要,可以经常教孩子数数、认识图形等,这样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有很大帮助,且效果比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效果要好。教师可以引导家长从以下方面为进行数学启蒙教育。

1 引导孩子说说家里有几个人,用餐时数一数有几双筷子、几个碗、桌上有几个菜等。

2 让孩子看一看家中有几双鞋子,比一比哪一双最大,说一说谁的鞋子最多。

3 引导孩子找一扎家中哪些东西是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找出只有一个的物体,同时找出有许多个的物体。

第9篇:对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范文

首先,幼儿启蒙音乐教育能够启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幼儿启蒙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表达情感,体现幼儿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思维变化,通过各类音乐活动、音乐游戏、音乐欣赏激发幼儿的情感表现,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次,幼儿启蒙音乐教育能提高幼儿的听觉能力与记忆力。幼儿启蒙音乐教育通过听力传递音乐信息,有利于加强幼儿对音高、音值、音色、强弱、节奏、力度等方面的听辨能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听觉能力,对幼儿记忆力的培养也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最后,幼儿启蒙音乐教育对提高幼儿情操,促进幼儿德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启蒙音乐教育让孩子与音乐频繁接触,通过音乐感知将音乐传递到大脑,增加积极情感,促进幼儿的情操与情感体验,使幼儿获得对美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总之,幼儿启蒙音乐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通过音乐培养幼儿的情感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用生动的音乐语言让幼儿的情操与情感得到发展,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能力。

二、家长对于幼儿启蒙音乐教育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家长对幼儿启蒙音乐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幼儿出生后最早接触的是家长,家长若能全面、细致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便能及早发展幼儿的音乐天赋。在此基础上,家长要保护幼儿的音乐天赋,尊重幼儿意愿,针对幼儿的爱好与兴趣等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幼儿启蒙音乐教育的计划。第一,全面开发幼儿大脑。幼儿启蒙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右脑开发有重要作用。右脑主要运用于色彩、图像、音响等形象思维。为了让幼儿有更加丰富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开发幼儿右脑很有必要。家长让幼儿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与孩子进行一些音乐活动,可以让幼儿的右脑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从而增强大脑的活动机能,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开发幼儿大脑。第二,培养幼儿艺术修养,为幼儿的学校音乐教育奠定基础。音乐是感情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幼儿启蒙音乐教育能够激发孩子对美的追求,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艺术修养,塑造幼儿健康、开朗的人格。儿童早期接触音乐教育,在幼儿园和学校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能够增强其音乐节奏感和听辨能力,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

三、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与教学方法

(一)正确认识幼儿的心理特点

音乐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模式要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相符。幼儿学习是游戏化的过程,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好动、好玩,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在音乐活动中表现为合群、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情绪转换快、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快乐与兴趣是幼儿音乐教育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准则,因此,家长必须正确把握孩子的身心特点,了解孩子的音乐学习心理,准确掌握孩子对音乐的需求,从孩子的角度开展音乐教育活动,让孩子真正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

(二)创造良好环境,加强节奏感训练

幼儿的音乐教育要符合幼儿发展和成长的需要。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孩子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影响远远大于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音乐素养,家长要注意家庭的音乐熏陶,努力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快乐、活跃、自由的家庭气氛,让温馨的家成为孩子们展示音乐才能的场地。孩子们在音乐表演时感到轻松、自由、无拘无束,有利于培养其自信心和创造力。由此可见,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音乐不只是歌曲,还是动作、舞蹈、语言的共同体。在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中,需要把语言、动作、音乐等元素组合在一起,进行最基本的节奏训练。通过语言和歌谣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对家长来说是最简单易行的教育方法,不仅对孩子语言发展大有益处,还能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音乐节奏感。

(三)设置亲子活动,加强听觉能力训练

亲子音乐活动的设置有别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一定要突出亲子活动氛围。亲子音乐活动以活动、游戏为中心,体现幼儿音乐教育的生动性、灵活性和随意性特点。为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听觉能力训练。听觉能力训练主要是有针对性地锻炼幼儿的音乐内心听觉,因为音乐内心听觉是内在支配力量,反映了乐者对音乐的驾驭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引领音乐活动进入预设的理想境界,提高音乐活动质量。因此,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听觉训练,如听中有唱,唱中有听,通过这些方式引领幼儿获得内心听觉,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另外,以游戏为听觉训练场景,设置亲子活动,能够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心智,获得音乐知识。如可以利用儿童积木设计“音符积木”,不同颜色的积木由上而下分别代表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等各种常见音符,并用相应的组合块数表示其时值关系。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幼儿从视觉上直观感受音符的时长,加深对音符时值关系的认识。在学习各种常见节奏型时,设计把每一种节奏型做成一个卡片,听辨节奏时,幼儿把一个个节奏卡片拼接起来,形成节奏片段。这样的设计,不仅清晰明了,还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四)选择合适乐器,加强创造力训练

音乐活动中的孩子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一名音乐创作者,在音乐实践中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乐器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乐器本身,更是玩具,还是一种教育的载体。儿童乐器演奏简单并贴近生活,与孩子天性相一致,是孩子的良师益友,是接近音乐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将音乐生活化的最好诠释。所有乐器中,打击乐器的音色最独特、最丰富,具有启发孩子即兴创作欲望的理想效果。可以依据幼儿喜爱敲敲打打的天性,选用构造简单、体积小、便于操作、演奏音量可控制在口语音量之下的打击节奏乐器作为教具,如碰铃、双响梆子、沙锤、三角铁、手鼓、串铃、小镲、木鱼、响板等,训练幼儿节奏感,在游戏中达到训练效果,增加趣味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