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渔业养殖体系范文

渔业养殖体系精选(九篇)

渔业养殖体系

第1篇:渔业养殖体系范文

一、渔业发展现状

我市境内江河纵横,电站库区、水库、人工池塘、稻田等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水产养殖业作为一项富民强市(县、区)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典型示范、争创名牌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调动了水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全市水产养殖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渔业水产品产量、产值稳步增加。60年代前,渔业主要是靠江河捕捞,70年代有小规模发展,进入80年代后全市水产养殖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期。截止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3.39万吨,产值2.46亿元;其中:水产养殖产量3.3万吨,江河捕捞产量874吨。罗非鱼养殖产量3.02万吨,占水产养殖产量的61.1%。年,全市水产品产量列全省第五位。我市罗非鱼养殖占周边市场的份额比较大,以昆明市场为例,平均每天发送罗非鱼30吨左右,占昆明罗非鱼销售市场的90%强。

(二)渔业水产养殖方式逐步转变。“十一五”以来,我市水产养殖业逐渐由过去单一、独户经营养殖模式向科学化、生态化、规模化养殖模式转变,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技术不断推广应用。县利用良好的自然水产养殖环境,通过发展建立渔业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全县有5个罗非鱼养殖基地通过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检测,达到出口美国、日本、欧盟及东盟等国家要求的产品质量标准,渔业发展朝着打造成为省的优质渔业养殖示范基地,优质水产品输出基地的目标迈进。县随着李仙江、泗南江、阿流域中型水电站陆续建成,充分利用电站库区水域资源发展网箱养殖,由于水质好,饲养方式科学,其养殖主品种罗非鱼及其鱼片加工具备出口的检验检疫要求。2010年,县计划完成电站库区网箱5000个,水产品产量将达到1万吨,逐步使库区“移民”转变为“渔民”。区南屏镇曼连村三家村小组村民自愿组成了养鱼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信息平台,了解各类渔业生产、销售、科技等信息,为小组的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生产保障。该组充分利用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渔业养殖,促进了经济发展,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年底,该村民小组已有80%以上的农户养鱼,共有鱼塘800亩,平均每亩产鲜鱼一吨多,实现销售收入640万元,利润12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龙头企业是促进我市渔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市渔业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增强。目前,具有一定实力和资金规模的罗平新海丰食品有限公司入驻建厂,计划今年10月份建成投产。加工厂计划总投资1.2亿元,加工能力6万吨/年,2010年计划加工罗非鱼1万吨,生产罗非鱼片3500吨,出口3000吨,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达到设计产能后,年加工罗非鱼6万吨,出口2万吨,出口创汇1亿美元。

(四)渔政执法不断加强。目前全市有渔业行政执法人员238人,其中:专职9人,兼职226人。全市实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管理;按《渔业法》规定,严厉打击电、毒、炸鱼渔业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对渔业生产安全加强监管,建立和完善渔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年共增殖放流鱼苗、鱼种和成鱼555.66万尾,共投入资金47.9万元,通过增殖放流,提高广大群众保护意识,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推行健康养殖,制定了《市无公害稻田养鱼技术操作规范》、《市罗非鱼无公害养殖技术操作规范》下发各县(区)乃至养殖场。目前县、景东县已获农业部第四批养殖示范场称号。

二、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渔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发展渔业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综合能力达到了新的水平,农民生活显著提高,农业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仍然存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村改革,就是为了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竞争力。发展渔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家加大了对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行了渔机补贴,鲜活鱼运输绿色通道,免收过路通行费等惠民政策,发展渔业政策机遇明显。

2、发展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优越的自然资源。市自然生态良好,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3-20.2℃,坝区海拔在900-1400米之间,全市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约1600毫米,年相对湿度79%,全市水域广阔,大小江河纵横交错,分属红河、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一百多条支流穿境而过,市境内长达346.5公里。据统计,全市有宜渔池坝塘67.88万亩,水电站开发将形成的库区水面面积有100多万亩,适宜稻田养鱼面积近80万亩,具有发展渔业养殖产业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优越的光、热、水及广阔宜渔生产自然条件为发展渔业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是最适宜罗非鱼养殖的区域之一。

3、发展渔业市场前景广阔。水产品是人类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处于由温饱向小康社会过渡阶段,居民食物消费的基本特征是由对粮食的直接需求逐渐转变为通过动物性食品的需求而对粮食的间接需求。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动物性食品消费也呈上升的趋势。在这些动物性食品中,水产品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食品。据营养专家分析,鱼肉与牛肉、羊肉的蛋白质含量基本相当,比猪肉蛋白质含量几乎高一倍,鱼肉与猪肉、羊肉、牛肉相比,其脂肪含量是微乎其微的。至今,动物蛋白仍是提高人类体质、特别是发展人类智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据统计,年,我市肉类总产量12.63万吨,水产品产量3.39万吨,水产品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还比较小,发展的空间广阔。同时,我市优势水产品罗非鱼销售市场空间十分广阔,除了如周边昆明等市场,成都、重庆等市场对鲜鱼的需求也十分旺盛。我市达到出口检验检疫检测要求的罗非鱼鱼片,在国外市场也深受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4、发展渔业效益明显。在调研中,我们认为,渔业养殖与其他农业种植业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效益。县通达渔业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罗非鱼养殖基地,平均每亩可收入2.5万元,纯利润5000-6000元/亩;县库区网箱集约化养鱼,每个标准网箱一年可养殖两季,产量可达2吨以上,产值可达到2万元左右。发展渔业养殖是一个短平快、效益高的产业。

(二)渔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产养殖水平不高,资源闲置浪费。长期以来,我市水产养殖业依靠养殖户自主发展,政府对渔业发展的引导和投入不足,渔业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不高,标准化养殖池塘少,养殖水平不高,养殖效益发挥不明显;全市现有宜渔池坝塘面积67.88万亩,水库面积9.1万亩(不包括水电站库区面积),目前仅分别开发利用3.87万亩和7.36万亩,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十分突出,池塘亩产平均不到1吨,水库亩产不到100公斤,水产养殖水平不高。

2、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总体上看,能够辐射带动全市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还未形成,水产养殖小、散、弱的现象依然突出,渔业占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比较少,水产养殖质量标准意识、行业自律、市场开拓、品牌意识等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

3、渔业发展机构队伍不健全,科技支撑不足。现行的全市渔业机构,从市级到县(区)实行的都是一套班子、几快牌子,技术推广人员除承担渔业技术推广,同时还承担渔政监督管理、渔业船舶管理和疫病检疫等工作,政事不分,既不能专职执法又增加渔业科技人员工作压力,影响工作效率。同时对电站库区没有专职库区渔业管理机构;渔业科技体系不健全,苗种良种基地建设滞后,主养品种罗非鱼苗种基本从广东、海南引进,养殖示范点缺乏,水产技术推广应用不足,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不到位,农村水产科普面还不够广。

4、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滞后,水产品质量保障能力脆弱。每年虽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但没有经费投入和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无检疫监测、防疫设备和设施,不能正常开展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

三、加快渔业发展的建议

(一)把渔业养殖产业培植成“十二五”期间的骨干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市水电站库区、水库、人工池塘、稻田等形成的水域水面已具备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的条件,“十二五”期间将是渔业养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是要认真做好规划,把渔业养殖产业列入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中的骨干产业加以重视和培植。初步预测,按现行水产养殖的平均产值计算,在“十二五”末期渔业水产养殖可以形成超过二十亿元产值的骨干产业;二是要加大对渔业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市财政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进行扶持,特别对水产养殖大户及购置活鱼运输车辆等交通工具的专业户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通力合作,认真解决好推进渔业水产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特别是解决好坝区人工池塘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问题,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通知》(云政办发〔〕25号)文件精神,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渔业用地均视作农业生产用地,不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大力支持坝区人工池塘养殖快发展、大发展;四是要根据我市水产养殖的特点和实际,建议选择罗非鱼作为主养品种、优势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生态化养殖的罗非鱼生产基地,带动整个水产养殖业上规模、上水平。

(二)扶持龙头企业带动渔业发展

龙头企业是带动渔业水产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关键因素,要着力培植引进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和加工型外向型渔业龙头企业。一是要扶持好县引进的罗平新海丰食品有限公司,支持企业加快建厂步伐;二是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有较高管理水平、开拓市场能力强的企业到我市投资发展渔业;三是要进一步开拓市场,支持渔业运输销售企业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在巩固昆明市场的同时,不断扩大对成都、重庆等市场鲜鱼及鱼片的销售。

(三)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

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承担对渔业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和服务,利用现有的农业科技体系,切实发挥好市渔业科技单位和乡(镇)农业科技站所的科技服务作用,为渔业水产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保障。要大力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加强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合作,创立引进新的体制机制,共同开发良种选育繁育,不断提高水产良种自给率和覆盖率;要立足为渔业生产服务,着重在苗种繁育、疾病防控、质量安全、健康养殖、渔药饲料等方面加强攻关研究;要创新渔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培育涉渔企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等新的技术转化主体,探索渔业科技服务体系向村级延伸的新模式,构建渔业科技进企入户的便捷通道,提高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要加强对渔民的技能培训,抓好对示范户、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其致富能力、创业能力和带动能力。

(四)把电站库区移民工作与库区渔业发展紧密结合

我市在开发水电站过程中,有大量的后靠安置移民。利用电站库区水域发展网箱养殖是一个短平快、效益高的产业,对于后靠安置移民是一项解决长期收入又促进渔业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因势利导,营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积极制定和出台政策措施对后靠安置移民进行引导,利用补偿资金发展渔业;二是对电站库区渔业发展进行系统规划,对电站库区养殖密度、规模、渔具使用和捕捞量作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在保护水体环境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电站库区网箱集约化养鱼,切实将库区移民逐步转变为“渔民”;三是要加大对电站库区发展网箱养殖的渔民形成一个长期的扶持机制,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使库区移民掌握科学养殖的方式方法,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2篇:渔业养殖体系范文

关键词 现代渔业;问题;发展对策;安徽宣城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83-01

遵循着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等发展理念的现代渔业与传统渔业相比较,具有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和协调发展生产方式,并以先进的现代设施装备和科学方式方法为手段[1]。其技术含量更高、可控性更强,技术应用更加集中,是现代农业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与现代农业相比既具备现代农业的普遍特性,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比如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养护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2-3]。

1 宣城市现代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滥用药物,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

现在养殖用药不规范、不科学,滥用药物现象比较普遍,使用禁用药物也不少,这些问题直接引发了一系列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首先要大力推广健康养殖,做到不用药、少用药。但是,现代养殖业中很难做到完全不用药,因此药物研究滞后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针对该种情况,要把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摆在科研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药物代谢研究和药残控制技术研究,加快开发新的替代药物和水产疫苗,加快水产养殖药残问题的有效解决。

1.2 水产良种化水平不高,养殖效益低

我国水产养殖的良种化水平不高,遗传改良率不到17%。目前,经过全国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只有逾60个,其中还包括一些引进品种、杂交种和原种,真正意义上的良种很少。比如,在淡水养殖中,人工选育品种只有10余个,导致品质下降,抗病性差,生长速度慢。与国内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相比,水产育种的差距很大。目前,种植业已整体实现了良种化,并且达到了4~5年更新1次,另外,畜牧业的品种改良进展也很快。而在水产养殖生产中大多使用未经改良的野生苗种,直接影响了养殖效益的提高。

1.3 养殖技术不合理,制约渔用饲料推广

目前,现代的渔业生产需要节约环保型的养殖模式,通过推广该种节约友好的养殖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渔业安全,这是当代渔业生产的迫切要求,也是渔业生产安全的前提保证。不合理的养殖技术,阻碍着该目标的实现,饲料是个突出的问题。目前,水产养殖业的配合饲料普及率不足30%。

1.4 渔业生产能耗高,增加养殖成本

近年来,渔业生产因油价大涨受到很大影响,渔业是高耗能产业,目前我国渔船每年柴油消耗量超过800万t,这还不包括电力。节能关系到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通过渔业生产的节能减排,可以大大地提高渔业生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可极大地提高渔业生产的成本投入,进而可以大幅提高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的经济收入,因此渔业节能对渔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解决这个问题,各地重视不够。如依靠科技,首先要解决渔船节能问题,从技术设备、材料到船型,亟需开展相关研究。

1.5 资源调查滞后,亟需进行数据更新

宣城市已多年未开展全面的渔业资源调查,现在使用的数据零碎分散,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的资料,工作滞后已经对渔业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资源调查的数据和分析结论是开展渔业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当前开展现代渔业建设,需要在资源养护和管理方面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和政策,但决策的科学依据和理论非常缺乏。

2 宣城市现代渔业发展对策

2.1 加快推进增长方式转变

通过加快转变目前渔业生产的增长方式,改变以前渔业发展依靠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以数量取胜的渔业增长方式,转变为现代渔业要求的以技术集中、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增长型渔业增长方式,是现代渔业生产安全,提升成品质量和产业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4]。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兽药管理条例》为法律依据,加强生产环节特别是养殖投入品的监管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产品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把好准出准入关,侧重从市场角度来进行管理。组织实施健康养殖推进行动,主要在生产领域、生产环节,加大渔业养殖技术的推广入户,合理规划水域滩涂和水产养殖,同时大力推进良种选育、改良,发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辐射作用,在生产环节把健康养殖的理念、方式和相关技术向渔民和企业宣传、贯彻、普及和推广。

2.2 推进“平安渔业”建设

“平安渔业”建设是各级渔业主管部门需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产前、产中、产后等不同环节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产前需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渔港通讯设备等要加大投入;产中需增强应急救助能力,特别是突发状况的救助能力及相关制度的建设;灾后需有一套让渔民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的救济制度,这就是渔业的政策性保险。

2.3 加强资源养护工作

新时期建设现代渔业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做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加强重点渔业资源品种的保护,坚持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期制度,落实和完善渔业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探索区域内流域资源保护管理措施,加强渔业生态环境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工作,组织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建设,强化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继续探索工程建设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管理水平[5]。

2.4 加大渔业支持保护力度

争取中央和各级财政支持,加大渔业基础设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渔业政策性保险、水产良种体系建设、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渔业的支持保护政策,为现代渔业建设提供基础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渔业权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渔业水域滩涂使用制度,保护渔民的水域滩涂使用权。要努力提高渔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农业专业合作社法,推进渔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加强对渔业行业协会的指导,提高其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6-7]。

2.5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强化水产科学研究机构和高校在渔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功能,联合省市级水产科研机构组建区域性渔业科研中心和试验站,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强化其公益性职能,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扎实推进科技入户工作,提高渔业科技素质[8]。

3 参考文献

[1] 汪佳佳.加快现代渔业发展 打造现代渔业强省[N].马鞍山日报,2013-08-30(1).

[2] 李欣,刘舜斌.简论我国现代渔业管理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渔业经济,2012(5):36-40.

[3] 孟庆武,李丁军,赵斌.我国现代渔业制度建设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3):21-25.

[4] 戴振铎.舟山群岛新区背景下现代渔业发展问题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3.

[5] 赵珍.现代渔业的内涵及发展战略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9(5):3-6,34.

[6] 包特力根白乙.辽宁现代渔业发展态势及推进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3-27.

第3篇:渔业养殖体系范文

一、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

全县渔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充分发挥现有水面资源,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优化养殖结构,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全县渔业经济快速发展。

全县渔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3年,实现渔产量1500吨,总产量超过1500万元,渔业劳动力人均收入和渔业总产量都有明显提高。

二、进行科学规划,扩大养殖规模

我县共规划为四大养殖区:一是北部山前平原以养殖鲶鱼、黑鱼和观赏鱼为主的养殖区;二是南部河谷平原与养殖鲶鱼、黑鱼和观赏鱼的养殖区;三是西南部高崖水库以养殖鲢鱼,鳙鱼、草鱼、鲤鱼等为主的养殖区;四是中部山丘水库以养殖鲤鱼、草鱼大银鱼为主的养殖区。要积极结合小型水库、塘坝的产权制度改革,稳定现有集体所有水面的承包关系,扩大和增加养殖规模。同时,把渔业开发和国土整治、环境建设及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做好渔业与旅游、休闲、餐饮及人文景观结合的文章,发展观光渔业、垂钓渔业、观赏渔业,为渔民增收拓展空间,为渔业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三、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要通过招商引资,多方面筹措资金,引进和扶持发展一批渔工贸一体化的龙头骨干企业,逐步建立“公司+渔(农)户”的经营体制,提高产业化水平。有条件的镇、街办和高崖、荆山、马宋等水库,在对现有养殖场地进行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的同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稳妥地发展渔民协会、渔业技术协会、渔业互助组织等各种服务性组织,健全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切实解决水产品的保鲜加工和流通问题。

四、实施科教兴渔,推行标准化生产

要加强渔业技术的培训工作,采取办培训班、短训班、现场指导和经验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渔民传授养殖技术,推广良种良法,不断提高渔业科技含量。积极推进品种改良,搞好病害防治,加快先进技术推广步伐。要加快高崖水库、马宋水库、荆山水库和县鱼种场无公害基地的建设和认证工作,利用两基地经验、技术等优势,带动全县渔业生产再上新水平。同时,要加强对水产品的药残检验、检疫和水质的化验,落实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立养殖日志,保证苗种合格进入生产领域,按照健康养殖标准和水生动物用药标准用药和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

第4篇:渔业养殖体系范文

关键词:吉林渔业;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84-2

吉林省河流众多,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有987条,100km以上的河流有33条;流域面积在5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条,它们分属松花江、辽河、图门江、鸭绿江、绥芬河五大水系。全省主要江河有松花江、嫩江、牡丹江、辉发河、伊通河、拉林河、洮儿河、噶呀河、布尔哈通河、海兰江、珲春河、鸭绿江、浑江等19条,淡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渔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自然的水域条件使吉林省成为我国内陆渔业的主要省份之一。进入“十一五”以来,吉林省渔业得到迅速发展,渔业产量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经过调整明显优化,使渔业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全省的渔业正沿着健康轨道迅速发展。

1 渔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渔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在优化结构、改善环境、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由“传统型渔业”向“现代型渔业”转变。渔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使水产品总产量逐年提高,渔民收入在原有基础上更快增长,渔业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产业层次、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实现了重大突破。

吉林省渔业主要是利用内陆水域从事的渔业活动,全省约有64万hm2水面,其中可供水产养殖水面约25万hm2[1],渔业生产主要包括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两大方面,主要以水产养殖为主体。根据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2]报道,2008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15.5万t,其中水产捕捞产量为2.0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13%,水产养殖产量为13.5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87%。在水产养殖产业中体现了多元化生产的良好局面,包括池塘、湖泊、水库、稻田、集约化(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多样化养殖生产,其产量分别为池塘养殖6.1万t、湖泊养殖2.5万t、水库养殖4.2万t、稻田养殖产量0.018万t、集约化养殖(围栏、网箱、工厂化)0.4万t、其他养殖0.4万t,占当年水产养殖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45%、18%、31%、0.15%、3%、3%,从养殖产量方面看,池塘、水库、湖泊养殖成为水产养殖生产的主体。2008年,水产养殖水域的总面积约22.6万hm2(池塘2.6万hm2、湖泊5.5万hm2、水库12.2万hm2、稻田0.037万hm2、其他2.3万hm2)。集约化养殖中,围栏养殖面积11.9万m2、网箱养殖水体2.9万m3、工厂化养殖水体13万m3。

2 渔业发展状况

据中国渔业年鉴对各地渔业产量的报道,吉林省历年渔业总产量、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如图1、图2所示。综合渔业现状和渔业产量情况分析,全省的渔业发展概况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

2.1 渔业总产量呈上升的趋势

2002-2008年,全省的渔业总产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02年渔业总产量为10.5万t,2008年渔业总产量达到15.5万t,比2002年增加47.6%,平均年产量增加7.9%。

2.2 水产捕捞业保持稳步发展

2002-2008年,全省的水产捕捞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捕捞年产量呈略为降低趋势,基本上在1.9-2.8万t范围内波动。2002年捕捞产量为2.3398万t,2003年产量降至最低点为1.9298万t,2004年产量达到最高点为2.7783万t,之后,产量逐年降低,至2008年产量下降到2.0130万t,年均下降2.33%。

2.3 水产养殖业呈多元化形式发展较快

水产养殖总产量呈逐年上升。2002年水产养殖的总产量为10.5142万t,至2008年达到13.487万t,产量提高28.3%,平均年产量提高4.7%。池塘、水库、湖泊养殖三个主体产业的产量也分别逐年提高。池塘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4.04万吨t增加至2008年的6.10万t,水库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2.72万t增加至2008年的4.26万t,湖泊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1.25万t增加至2008年的2.58万t,产量增加的幅度分别为515%、56.6%、100.1%。

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在逐年增加,2002年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为0.45t/hm2,至2008年达到0.60t。2002年池塘、湖泊、水库养殖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2.0t/hm2、0.21t/hm2、0.26吨/hm2,至2008年分别达到2.3t/hm2、0.47t/hm2、0.35t/hm2。

水产养殖产业呈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池塘、湖泊、水库养殖以外,开发了稻田等其他养殖产业。从2005年开始,发展了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集约化养殖产业,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使水产养殖行业体系更为完善。

2.4 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

全省渔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在逐渐改变。由自然捕捞为主向人工增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调整了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业结构,降低了水产自然资源的捕捞强度,加强了水产养殖力度,由粗放型养殖方式逐渐向集约化、工厂化等设施渔业方向发展,使天然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02-2008年,水产捕捞产量比例在逐年减小,而水产养殖产量比例则逐年增大,2002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22.3%、77.7%,2008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13.0%、87%,水产捕捞产量降低了9.3%,水产养殖产量增加了9.3%。围栏、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设施初具规模,但产量所占比例不大,今后有待于进一步持续发展。

3 渔业前景展望

我国的淡水渔业在国内和国际的渔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统计年鉴》第100/1卷和第100/2卷报道,2005年全球内陆渔业总产量为3830万t,我国2005年淡水渔业产量已达到2263.5万t,约占全球内陆渔业产量的59.1%,所以,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球内陆渔业的发展。全国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渔业发展的四大基本任务,(1)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2)确保渔(农)民持续增收;(3)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4)促进农村渔区社会和谐发展。

吉林省具备天然的内陆自然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渔业的发展现具有良好的前景。现在的渔业是由传统的捕捞和粗放养殖向生态渔业、设施渔业、生物技术渔业、市场渔业、信息渔业发展[4],因而需要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促进渔业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优势的地理环境进一步发展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引进新的名优鱼类品种、提高水产品质量,开发渔业的第二、第三产业。以达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保证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忠.实施吉林渔业健康养殖的思考[J].水利渔业.2005.

25(l).46-47.

[2]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19-227.

[3] 罗相忠,等.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长江大学学报.2005.2(5):98-102.

第5篇:渔业养殖体系范文

1行业管理情况

一是加强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工作。截止2011年末,全市已认证无公害产地26个,无公害产品56个。2012年7月3日昌邑区金龙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无公害水产品松蒲镜鲤鱼,在我市大型连锁超市大润发三店的水产品柜台挂上了“无公害水产品专柜”的牌匾,开创了我省无公害水产品与大型超市对接的先河。二是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从水产品生产源头抓起,对养殖用水和水生动物病害进行跟踪监测,对鱼药、鱼饲料、苗种等水产养殖投入品加强监管,要求渔业生产单位和个人建立“两证三记录”制度,即:养殖证、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和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水产养殖用药记录、水产养殖销售记录。宣传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定期对水产品采样抽检,以此监督生产用药及水产品流向安全情况。三是组建渔业专业技术合作组织。2004年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昌邑区桦皮厂渔业技术协会,2011年成立了金龙渔业养殖合作社,同年还成立了松花湖渔业协会。协会(合作社)在组织渔农学习专业技术、引进养殖鱼类新品种、鱼病防治以及水产品产、供、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实施品牌战略,着重以松花湖鱼和“庆岭活鱼”为主导品牌向外界推出。“庆岭活鱼”蜚声省内外,松花湖开江鱼美食文化节现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12年第六届开江鱼美食节期间就接待参与者113万人(次)。五是抓队伍建设,逐步配齐配强渔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注重对科技人员的培养任用,开展水产技术培训,提高渔民养殖技术水平,促进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问题及原因

2.1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吉林市水产养殖业的基础和支撑能力比较薄弱,投入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现有的水产养殖设施大多数老化失修,配套不完善,淤积严重,部分养殖设施质量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全市也只有松花湖利用每年收取的水面使用费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的约260万元投入到松花湖、松花江自然水域。同时,试验和技术推广经费不足,试验示范项目和技术推广项目难以实施。因为没有检测设备,对某些鱼病的诊断只能依靠经验和目测,严重制约了渔业经济的发展。

2.2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缺少龙头企业长期以来,困扰我市渔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原因是原有的国有水产生产企业退出市场后,现有的企业没有形成龙头,未能真正创造出自己的品牌,致使渔业产业化进程不快,规模小,链条短,总量不大。

2.3基层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职能发挥不够一是我市渔业科技现有水平还不能满足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全地区共有渔政管理人员80人,水产技术推广45人,每个城区只有一个水产员,有的还是兼职。在新品种的引进养殖方面,还是以群众自主摸索为主,周期长,成本高,效益低;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手段相对滞后,缺少新设备和先进技术。二是渔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各养鱼户之间、企业之间各自为战,很难形成规模和合力。现有的合作组织号召力和组织力不强,作用发挥的不好。三是水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较多隐患,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没有相应的检测设备,不能实现对水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和全面检测。

2.4大水面养殖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资源利用的不好仅以松花湖为例: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60%,年产商品鱼只在4000t左右徘徊,平均亩产6—7kg。不但与其自身年产1.5万t的潜力相差较大,而且与国内、省内其他条件并不占优的大水面相比也是落后。大中型水库平均亩产也仅为16kg,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水产品生产潜力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2.5养殖水域发展空间受到制约一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失地、失水的农民也逐渐增多,可养鱼水面(池塘)逐渐减少。二是受工业、农业和生活等外源污染影响,一些传统养殖水域养殖功能逐渐丧失,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6各级政府对渔业发展重视不够由于渔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2011年全地区渔业经济产值37843•52万元,因此往往不被地方政府列为重点发展项目,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力度不够。

3建议对策

3.1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增强渔业发展动力一是尽快制定和完善扶持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本着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台惠鱼政策,给渔民水面补贴,把鱼补和农补等同起来,一视同仁。据了解,四川省从2004年就已经开始探索实行水产良种补贴,将过去用于水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推广的财政资金转变为用于支持水产品优势品种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对养殖户的种苗补贴(不少于75%)、必要的设备购置及技术培训。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渔业投融资体系。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渔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用于基础设施配套、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开发、龙头企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等。本着“取之于渔、用之于渔”的原则,将每年渔业主管部门按规定收取的水面使用费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全部用于向松花江、松花湖等自然水域投放“三花一岛”等名特优和鲢、鳙、鲤、草等经济品种上。财政部门应将每年增殖放流专项资金列入预算足额发放。鼓励社会、工商资本参与渔业经济开发,不断扩大渔业发展的资金总量。三是加大保障力度。积极探索政策性渔业保险的实现形式,争取将农业保险覆盖到渔业领域,为渔民营造一个安定的生产环境,同时,探索研究如何解决渔民保障问题,对失水渔民政策处理要同失地农民一样享有补贴的权利。

3.2拓展空间,转变方式,提升水产养殖业的整体水平一是要对重点养殖水域进行规划。合理确定渔业水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切实加强对渔业水域开发利用的指导与调控,为渔业长足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大力开发水库渔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向舒兰太平水库那样尝试用大水面精养成鱼,提高单产数量和经济效益。要狠抓松花湖等大水面的渔业开发利用,变集中捕为轮捕轮放、均衡上市。不得随意侵占渔业水域,任意改变渔业水域功能定位。二是拓展新的养殖空间,鼓励和扶持养殖企业向工厂化、集约化发展。比如大中型水库的渔业经营企业,要创造条件走工厂化集约化的路子。三是要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新品种养殖技术,发展附加值高的名优珍品,扩大名特优新品种的覆盖率;加快鱼塘标准化改造步伐,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强化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健康、生态、安全的水产养殖业。通过革新养殖技术,规范养殖行为,推广养殖新模式,在全市逐步形成具有明显区位优势、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渔业产业带,全面提升水产养殖业的整体水平。

3.3深化加工,活跃流通,延长渔业产业链一是要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以水产品保鲜、保活和低脂鱼类的综合利用为重点,逐步加大精加工产品比重,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创立名牌产品,提高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综合加工能力,实现由初级向精深加工转变。二是要充分发挥利用我市水域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发渔家乐等系列项目,开展漂流观光、休闲垂钓、河鲜品尝等以水为特色的旅游活动,拓宽渔民增收渠道;要打破单一产品、单一生产的格局,寻求投资主体多元化、休闲产品多样化,不断开发渔文化内涵,促进渔业向高深层次发展。三是要重视发展科技、信息、咨询、生产资料等为渔业经济发展配套的各类服务业。

3.4强化服务,科技兴渔,提高渔业发展后劲一是要大力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农业科技做为重点发展方向,以增加水产养殖品种、提高水产品加工水平、搞活水产流通为目标,逐步实现渔业经营管理高效化、科学化。二是要加大渔业技术推广和普及力度,充分发挥渔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与渔业生产的紧密衔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渔业科技示范点,推广示范品种和新技术。三是支持渔民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经纪人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与鱼户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行产业化链结,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培育和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逐渐培育起运营规范、竞争力强、能有效带动渔民增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广泛开展渔民技术培训,着力提高渔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全面提高渔业生产者的技能素质。

第6篇:渔业养殖体系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四)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把好产品质量关。鼓励和倡导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一是加强养殖用水管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二是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严格按健康养殖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三是加强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用药管理,严禁使用违禁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四是加强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做好药物残留抽样检测工作。

第7篇:渔业养殖体系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化;水产养殖;发展

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优势日益凸显,但我国水产养殖物联网模式还处于转型升级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多数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养殖模式,养殖模式过于单一,养殖过程多依赖人工控制,养殖环境的基础设施薄弱、养殖的密度过高、水质污染严重、多鱼病现象,造成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较为低下。因此,传统水产养殖模式亟待改造升级,物联网技术赋能渔业智慧化的养殖模式渐渐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共识,利用传感器、通信等技术与水产养殖的深度融合,增强水产养殖业基础,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下实现传统手工养殖的升级转型,对水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创新,持续带动和提升水产养殖业的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水平,造福于渔民和环境。

1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业发展概况

1.1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即万物相连的网络,作为近些年来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被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就当下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玩具等方面的应用来看,物联网定将成为未来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有着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优势。物联网主要是通过使用不同的传感设备和技术,如各种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NB-IOT技术、WiFi技术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对不同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通信等活动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将采集到的海量数据传输到云平台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再连接互联网,形成的一个庞大网络,达到万物互相连接、互相通信的目的。将这一技术应用到现代渔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水产养殖环境、生产、运输的智能化管控,促进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发展中的应用

2.1在水产养殖环境方面的应用

渔类生长对养殖的空气质量、水质量、生长环境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渔业养殖,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水产养殖环境、养殖区域、生物生长情况等。通过对养殖环境安装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备和远程网络监控技术,进而实现对水体环境、空气质量、渔类生长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养殖环境,主要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和管理,其中包括养殖环境的干湿度、温度、大气压力等数据的实时采集,通过对采集数据的获取、处理、加工,为渔业生产制定智慧化的养殖方案提供数据支持。第二,对养殖区域的水质监控、预警,精准控制水温、水压、PH值、溶氧盐度等水质指标,如果发现超过安全养殖的阈值,及时启动报警系统,实现智慧安全养殖。第三,对养殖生物生长情况的健康监测,现如今水产养殖的密度过高,在养殖的过程中鱼病现象频发,直接导致养殖产量和质量的下降。通过建立智慧养殖管理系统,远程监控养殖生物的生长情况,通过对渔类生长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其生长规律进行分析,从而合理安排饲料投放量和喂养次数,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制定出高效的水产养殖模式,实现渔类的健康生长。

2.2在水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方面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早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早在2006年,我国就建立了“农业部种植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此后又建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现已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水产品的溯源中,在产品包装上贴上二维码,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了解商品的全部信息,也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将标签信息植入到生物体中,建立生产数据库,实时存储生物生长过程中相应节点的溯源信息,将水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四方面进行全方位监控,实现水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使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更精细化、数字化,让消费者放心吃鱼。

3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应用中的问题

3.1水产养殖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我国水产养殖业大部分处于粗放型的生产阶段。一些水产养殖企业及养殖人员的养殖理念较为陈旧,依旧习惯延用传统手工养殖方式,对于新兴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不愿意改变现状。首先,部分水产养殖企业未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养殖人员大多凭借多年的自身经验进行管理,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理念,养殖人员缺少定期的专业技能知识培训。其次,大部分的养殖基地,养殖环境的基础设施薄弱,水产养殖环境复杂,网络通信条件比较差,电力供给不足,难以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基本的物理条件。

3.2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的融合度不够

我国2011年在江苏省建立了第一个物联网水产养殖示范基地,构建了对水产养殖区域预测、预警、控制和服务管理体系。但我国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时间较短,技术设备的研发还需加强,应用还不成熟,而一种新兴技术的实际应用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改进,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精准地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和发展。水产养殖中融合物联网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在技术指标和实际应用效果反馈方面缺少参考案例。只有部分养殖企业开始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未能较好地解决。缺少对“物联网+”现代渔业的统筹规划,物联网技术还未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大部分企业和养殖人员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于片面性、局限性的认识阶段,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产业有效融合。

3.3物联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水产养殖物联网模式是现代渔业经济发展中的新兴事物,物联网在现代渔业上的发展需要一批熟悉水产养殖与物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然而大部分养殖户接受教育的意识薄弱,思想陈旧,整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现代渔业智慧化发展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缺少水产养殖信息技术人员和技术支持,使科学的养殖和管理方法都无法合理应用到水产业生产中;第二,缺少水产养殖业大数据信息分析人才,难以对水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准确分析,导致水产品滞销。

4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对策

4.1加强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推广

一是加强养殖人员专业技能培训。通过提升水产养殖者的专业技能水平,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可联合当地高校,定期给养殖户们举办新兴科技和水产养殖的相关知识讲座或开展物联网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建立统一的渔业生产交流平台,养殖人员利用平台提出问题、交流思想和经验,促进养殖户们对新兴的水产养殖技能与知识的学习。二是鼓励养殖户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养殖。许多养殖户们在生物养殖过程中加入了物联网技术之后,都很担心各类传感器设备和网络通信技术是否能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作用,都不敢轻易花钱购买相关数字装备投入到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应用新技术养殖户的资金扶持,鼓励各养殖户们勇于尝试在养殖过程中装配数字机械设备,同时为养殖户聘请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水产养殖专家给予实地指导,及时解决在养殖过程中出现问题。

4.2创新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深度融合

一是建立统一标准。做好顶层设计,重点制订水产养殖物联网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结合深海抗风浪网箱、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疫病苗种场建设等领域制订智慧渔业标准框架,统一信息传感装备、无线传感技术和水产养殖大数据等参数标准和协议,实现物联网产业链条和水产养殖产业链条的有效融合。二是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根据现代渔业发展需求,在建立水产养殖物联网远程控制系统框架下,以推动水产养殖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和提供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为目标,在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分别开展水产养殖物联网研发实验项目,按照水产养殖业养殖模式,结合物联网的新兴技术、数字化设备和管理软件等利于现代渔业发展的技术手段,进行区域化物联网技术分类开发,产品化养殖管理模式研究,加大养殖水域环境感知、设备精准控制、生产信息实时采集、数据智能分析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不断提升渔业生产智慧化水平。三是社会服务。鼓励物联网企业与水产养殖生产经营者之间合作,在遵循水产养殖业市场发展规律和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共同研发水产养殖智慧化技术,建立远程监测、预警、控制和诊断等水产养殖的信息处理模型和管理软件,整合完善应用的各个环节,形成可推广应用的链条化水产养殖模式和管理服务体系,为灾害预警、水质监测、疫病防控等提供智能的服务。四是发展现代渔业。水产养殖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和渔业自然资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将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加快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综合集成,充分凸显物联网服务生产、服务市场、服务渔民和服务社会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校联企业”、“基地联市场”等多种联结机制,建立技术研发、生产加工、营销和工贸农一体化的综合性水产养殖企业,大力发展工程化水产养殖业,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实施养殖基地规格化改造工程,不断提升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智慧化水平。

4.3加强物联网与水产养殖复合型人才培养

加强物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的一大关键是加强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第一,鼓励知识水平较高的水产养殖从业者返乡,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丰富他们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物联网下的水产养殖方式、管理方法和生产及营销模式,通过水产养殖业新人的带头发展,让水产养殖生产者看到实际收益,认识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致富,从而提高养殖户的参与积极性,也提高了教育质量与水平;第二,结合大专院校的培养方向,尤其是在海洋类的院校,挖掘“物联网”人才,吸纳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投身于现代渔业的智慧化发展中去;第三,政府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拓宽养殖者的学习渠道,搭建信息课程平台,免费提供养殖技术或其他信息网课,鼓励养殖者使用新技术进行养殖,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升养殖户从业者的整体专业水平。

5结语

第8篇:渔业养殖体系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快乐美意”为你整理了这篇水产业发展中心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总结和2021年及十四五工作谋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十三五”期间,县水产业发展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及全体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目标,扎实做好项目建设、渔技推广、品牌创建,稳步有序推进了东平县渔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十四五”规划的确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抓学习,全面提高政治站位。县水产业发展中心党组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把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县委决策部署作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党组会、党组理论中心组、周一例会等形式,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党章党规等内容,不断提高中心党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廉洁纪律。

(二)抓转型,打造东平湖大水面生态渔业。投资430万元分别于4月23日—30日、6月17日向东平湖放流1217.28万尾优质鱼苗,扩大东平湖天然鱼类种群规模、改善水质环境、加快渔业资源恢复、促进渔民增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以草净水项目,对大湖原网箱网围底片4万余亩区域疯长的菹草集中打捞,并在腾空水底种植莲藕、菱角、芡实等水生经济植物,极大改善了东平湖水生经济植物品质。投资450万元,在东平湖周边实施渔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大数据分析及业务呈现平台、水质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将东平湖管理从传统的靠“肉眼”“驾船”模式中解放出来。9月以来,东平县委县政府开展东平湖(大清河)流域作业渔船综合整治,健全完善渔船作业管理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渔船进湖作业,实施渔船逐步退出机制,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为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扫清障碍。

(三)抓创新,推动湖周池塘提质增效。以水产良种培育为抓手建设各种鱼苗繁育基地,培育名优特水产品种,目前黄河鲤水产种质资源场、青草鲢鳙鱼联合育种推广基地、黑鲈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中。其中,黑鲈繁育基地总投资3000万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反季节鲈鱼苗种繁育基地,可年产鲈鱼苗水花10亿尾,寸片种9000万尾,成鱼100万斤,年产值达3亿元。同时,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在旭丰家庭农场实施陆基循环水生态养殖项目,建设10栋封闭式循环水养殖车间及配套设施,将周边水域改造成水源净化区。投资2000万元在州城街道打造11250亩现代渔业示范园,带动了全县现代渔业、生态循环农业健康发展。目前,山东绿洲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东平县旭丰生态家庭农场获批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东平汶河湾渔业有限公司荣获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四)抓招引,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瞄准先进地区和行业龙头,引进中林森旅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东平湖增殖放流、捕捞生产、水产品交易中心运营管理、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东平湖整体渔业生产试运营,把东平湖打造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让一湖秀水造福东平人民。挖深东平县水产资源优势,引入山东广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东平湖水生物提炼营养基,构建原材料(菱角、芡实)加工生产基地在东平、品牌营销和科研在北京的企业运作模式。引进生产台湾烤肠企业落户县经济开发区,目前该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安装完毕,本月即可投入运营。

(五)抓协同,搭建东平水产发展桥梁。中心发起建立东平县渔业协会。该协会以“政策引导、行业自律、维护权益、促进发展”为宗旨,目前已吸收渔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典型养殖户共58家入会。在理事单位、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协会平台,以科学技术推广普及、促进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调整、打造精品渔业为目标,着力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推广示范、普及、咨询、培训等活动,在引导养殖户科学养殖、规范标准化生产管理、确保养殖增效渔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十三五工作总结

水产业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十三五时期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平均6.1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平均达到7.2万吨,其中养殖产量5.6万吨,捕捞产量1.6万吨,渔业总产值实现16亿元

一是渔业重点项目建设亮点纷呈。东平湖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项目、新湖金岸现代渔业示范区项目、休闲渔业建设项目建设现代渔业发展平台项目、渔业精准扶贫项目、东平湖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项目、东平湖生态渔业观光平台项目、稳步有序推进。

二是东平湖综合整治成效显著。2017年初在东平湖综合整治指挥部领导下,对东平湖及周边环境进行全方位、无死角、拉网式集中整治,腾空水面12万亩,拆除网箱6.7万架、网围8万余亩,调出销售湖内存鱼3000多万斤,实现“人放天养”“还湖于自然”的目的,全面控制住了投饵养殖,东平湖水质进一步改善。

三是渔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走在全省前沿。乌鳢河蟹、大青虾、黄河鲤、甲鱼等品种成为我县水产养殖主导品种,重点推广了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引进鲈鱼、翘嘴红鲍、罗非鱼、黄河鲤鱼等名优品种。省淡水渔业研究院与县政府于2017年签订政产研服用战略合作书,为东平水产业发展注入技术活力。

四是渔业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打响区域优质品牌,鼓励和引导渔业市场主体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三品一标”认证等,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县共认证鲤鱼、草鱼、鲢鱼、鳙鱼、乌鳢等无公害水产品8 个,东平湖大青虾、东平湖鲤鱼被登记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荣获第二批、第三批泰安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成省级高效渔业示范园区6 个,“三品一标”水产品面积认证率达到全县渔业生产面积的87.7%(无公害产品1.86万亩,地理标志25万亩)。

五是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省专家顾问团指导一县乡渔业科技推广机构主抓一渔业专业合作组织主推一渔业科技示范户带动”的渔业科技服务网络。目前,全县水产专业技术人员达50余人,渔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600余人。沿湖乡镇渔业生产基地集中区建立了渔用药物销售点,饲料加工及饲料营销网络遍布渔业生产区,运销服务组织逐步规范。

六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持续向好。扎实推动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及水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药物残留专项整治活动,组织渔业执法大检查,对养殖生产单位、养殖场户进行集中执法检查。严格把关,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将全县的养殖典型场户、标准化养殖基地、渔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纳入省水产品质量检测数据库。各级各类水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均为100%,确保了上市水产品达到国家无公害标准。

七是渔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全面落实禁渔区、禁渔期(4月1日至7月31日)和捕捞许可证制度,深入加强“平安渔业建设”,严厉打击电鱼、毒鱼、稠网密箔、绞网等违法作业行为,坚决查处“三无”“三证不齐”渔业船舶,严查渔业船舶非法载客载货货物行为。根据《关于东平县县级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东发〔2019〕1号)精神,渔政管理行政职能划归县农业农村局。

八是渔业安全生产工作持续稳定。深入开展全县渔业安全生产“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各季度战役暨“专家查隐患”集中行动,确保全年无安全事故。强化渔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强化红线意识,普及渔业安全知识。

三、“十四五”工作谋划

(一)基本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和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富裕渔民”总体思路,以党建为统领,以打造东平湖大水面生态渔业为着眼点,围绕“科技推动,示范引领”两个主线,聚焦“产供销”三个要素,全力推进生态渔业、品牌渔业、健康渔业和平安渔业建设。

(二)指导原则

1.突出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渔业转型升级。以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巩固提升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加强渔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2.突出资源优势挖潜,拓展发展空间规模。注重发挥资源区位优势,合理开发宜渔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优质产品供应能力。

3.突出质量安全管理,构建渔业保障体系。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构建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保障体系,促进现代渔业发展。

4.突出创新协调发展理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科技兴渔”战略,集中优势,整合力量,突出重点,联合攻关,针对实际开展专题研究,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目标任务

到2025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5.6万亩,水产品总产

量达到7.3万吨,其中养殖产量5.7万吨,捕捞产量1.6万吨,渔业总产值实现17亿元。以项目为着眼点,以推广先进技术为重点,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培植龙头企业和品牌,打造水产苗种繁育工程、池塘升级改造工程、资源增殖工程、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工程、东平湖鱼品牌培树工程;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产学研技术支撑体系、现代加工营销物流体系,壮大富民水产产业。

(四)重点工作

1.实施“人放天养”工程,发展东平湖生态渔业。借助中林森旅公司的资本、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在东平湖内进行增殖放流,捕大留小、生态养殖,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努力走出一条“用资本激活资源,靠科技点水成金,以产业带动农户”的发展路子。

2.实施“池塘精养”工程,壮大湖周水产养殖。一是改造提升池塘。对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完善池塘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水产养殖基地,提高池塘生产能力。二是提升装备水平。加强“三机配套”建设,推广先进高效的渔业养殖机械、水质监测处理设备和设施应用率,提高养殖效益。三是改良养殖品种。积极对接市场,及时调整品种,大力引进市场俏、效益好的新品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和技术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做好名优品种的专养、主养和套养模式的结合推广,探索新的养殖模式。四是开展股份合作。接纳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水产业,群众将池塘水面有序流转,以资本、要素的形式入股经营,分红利、拿回报,实现增收。

3.实施“品牌培树”工程,打响东平湖水产品品牌。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叫响“吃黄河鲤鱼、品东平刀鱼”口号,在高速路口、重要街道投放广告牌,通过举办县、市、省级美食节,充分利用好手中东平湖大鲤鱼、小龙虾、东平湖乌鳢、东平湖甲鱼、东平湖莲藕等现有资源,鼓励养殖大户、合作社等各类组织争创品牌,加大微信、电商、展销会等宣传推介力度,尽快提升渔业品牌知名度,拓展渔业市场,把东平湖水产品牌做大做强。

4.实施“链条拉长”工程,提高水产产业化水平。一是建设优势主导水产品基地。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各有关乡镇应当结合各自实际,突出抓好1-2个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种,建设特色水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培植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既可引导扶持现有加工企业改进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还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三是搞活水产品流通。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拓宽销售渠道,完善市场网络,力争占领东平周边150公里之内的水产品市场。组织水产企业、营销户加强与大中城市农产品连锁配送企业的联系,建立良好的供销合作关系。鼓励支持营销大户在大中城市建立水产营销窗口,打响水产品牌,让东平湖水产品走向全国。四是建立水产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提供水产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逐步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五是发展休闲渔业。结合全县旅游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创办一批环境优良、设施齐全、休闲娱乐、生活体验的垂钓基地和渔家村庄,大力发展观赏渔业和旅游渔业,不断拓展渔业功能,使之成为水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重点项目

1.东平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项目。向东平湖投放优质水产苗种600-1000万尾。

2.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联合育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新建生产车间2002.38m2,新建繁育池1296 m2,新建玻璃钢催产孵化设施5套及其配套基础附属设施;购置青、草、鲢、鳙鱼和黄河鲤亲鱼各100组。

3.东平县陆基循环水生态养殖项目。建设封闭式循环水养殖车间10 栋,每栋占地2000m2,内置陆基圆形池20 个、室内水处理系统2套及配套设施;在东平湖建设东平湖生态修复试验区,试验区水域面积约2.6万亩,用脉冲栅栏和大湖面隔开。

四、2021年工作安排

1.全力推进项目实施

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立项和正实施渔业项目,严把资金使用关,确保工程质量,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把项目落到实处,确保群众受益。对上争取新型渔业项目,壮大渔业经济。

2.继续坚持渔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生产,继续加强水产良种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水产苗种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积极开发和引进渔业新品种、新技术,增强渔业发展后劲,确保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3.积极打造品牌渔业

结合我县实际,着力培植在我市有一定市场的东平湖大鲤鱼、乌鳢、甲鱼、刀鱼、大青虾、莲藕等产品成为全省知名品牌,要狠抓产品质量,加大包装和宣传力度,搞好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不断完善品牌创建机制,努力提高我县水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大力推进我县渔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依托中林森旅东平湖合作项目,积极扶持各类水产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形成一批渔业龙头企业集群,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养殖致富的能力。集中连片打造示范园区,提高养殖场所集聚效应,全面提高渔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9篇:渔业养殖体系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产健康养殖为主题,以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渔业科技服务机制,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宣传质量安全法规标准,引导养殖者转变观念,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提升渔业科技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一系列渔业科技服务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3000期,培训渔民30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0万份(本、册),使渔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渔业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养殖者安全用药意识明显提高,健康养殖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活动内容

以水产健康养殖为主要内容,采取常规性科技服务与标志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常规性科技服务主要包括技术培训、专题研讨、专家咨询、现场指导、编印资料、技术合作等;标志性活动与科技入户、科技救灾、科普下乡、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和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等工作相结合。我部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5个渔业科技服务年标志性活动。

(一)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暨渔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启动仪式。选择渔业科技工作基础好、科技入户工作成效显著的省份,举行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启动仪式,同时启动全国渔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现场还将开展技术咨询、赠送科技图书等活动。

(二)灾后恢复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在四川省举办灾后全面恢复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派出抗震救灾对口帮扶科技特派团,赴灾区开展水产养殖技术指导,向当地渔民赠送养殖鱼苗和病害防治药物,举办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为全面恢复和振兴四川渔业提供技术支持。

(三)池塘标准化改造现场交流活动。以“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健康养殖”为主题,在江西省举办池塘标准化改造现场会,现场开展技术研讨和交流活动,“淡水池塘养殖生态修复技术手册”,积极各地积极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

(四)水产健康养殖专家西部行活动。组织专家对西部地区水产养殖病害情况进行调研,举办盐碱地渔业产业化开发技术研讨会,并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推进西部地区和盐碱地区的水产健康养殖工作,指导当地渔民脱贫致富。

(五)渔业科技服务年总结交流活动。在辽宁省召开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总结会暨全国渔业科技工作座谈会,全面总结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交流各地渔业科技工作情况。

四、工作进度

1月至3月:制定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方案,部署各项工作;举办渔业科技服务年暨渔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启动仪式;组织编印水产健康养殖、病害防治、安全用药等系列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和书籍。

4月至10月:开展灾后恢复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召开池塘标准化改造现场交流会;举办水产健康养殖专家西部行活动,专题研讨盐碱地渔业产业化开发技术。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渔业科技服务活动,宣传报道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情况,检查指导各地、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

11月至12月:召开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总结交流会议。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渔业主管部门、部属有关渔业单位要提高对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其作为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促进渔民增收、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部成立以渔业局局长为组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各地、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为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突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和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方案,合理安排进度,明确责任分工。渔业科技服务年全国标志性活动由我部渔业局统一组织和协调,部属有关渔业单位按分工组织实施。其中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暨渔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启动仪式、池塘标准化改造现场交流活动和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总结交流活动由我部渔业局组织实施,部属有关渔业单位配合;灾后恢复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牵头、中国水产学会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配合实施;水产健康养殖专家西部行活动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水产学会配合实施。各牵头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确保标志性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

(三)精心组织,扎实抓出工作成效。各地、各单位要组织水产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以及学会、协会、水产企业和广大渔民积极参与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在配合做好全国标志性活动的同时,组织实施好本地、本单位的标志性活动。要紧紧围绕广大渔民群众对科技的迫切需求,以水产健康养殖为重点,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欢迎的科技服务活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渔业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要积极参与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把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强化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着力培育渔业科技示范户,扩大辐射带动范围。

(四)争取支持,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渔业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经费,推动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的全面开展。承担我部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项目任务的地区,要充分利用项目资源,争取当地的支持,为渔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创造条件,确保渔业科技年活动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