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精选(九篇)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

第1篇: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地热采暖;技术;特点;分析

世界能耗的36%为建筑能耗,我国的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造成建筑能耗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差造成了能源的浪费,第二是供暖、供冷技术落后造成了能源供应的增加。传统的散热器供暖方式已不能满足居住者日益提高的生活要求,节能、环保、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是发展供暖方式的方向,地板辐射采暖无疑是热舒适度最好的一种供暖方式,地板采暖是把耐热管材埋设在地板内,以低温热水加热地板,再通过地板以辐射为主的方式加热室内空间的技术。

1 地热采暖技术的的起源和发展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并不神秘,早在公元前1300年,土耳其王族的宫殿中就有了地板辐射采暖的雏形,公元前80年著名的古罗马浴室中地板辐射采暖以“火地”的形式出现,我国东北地区沿用至今的火炕也是应用了地板辐射采暖的原理。而真正的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技术开始于20个世纪30年代,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技术就在欧美、韩、日等地得到迅速发展,工艺也从原始的烟道散热火炕式采暖发展成为以现代材料为热媒的地面辐射供暖。据不完全统计,韩国约85%的住宅建筑安装了地暖系统,加拿大为65%、瑞士为48%、德国为41%。地暖在我国尚属新型技术,因其经济、节能、舒适等一系列优越性得到迅速推广,仅东北、华北地区地暖应用工程每年就以平均1500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

2 地热采暖概念及工作原理

地热采暖全称为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又叫地暖。低温热水地板采暖是以整个地面作为散热器,以不高于60℃的低温热水为热媒,通过在地板结构层内铺设管道,并给管道内注入40~60℃的低温热水在管内循环流动,加热地板,通过地面以辐射和对流的热传导方式向室内供热,使表面温度上升20~29℃左右。这种地热供暖无需在室内布置散热器,空气温度由下而上散发,符合人体采暖的生理习惯,十分舒适,且具有室内温度分布均匀、舒适性好、节约能源、少占室内的有效空间,便于布置家俱等优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技术就已在欧美日韩等地迅速发展,经时间和使用验证,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技术成熟,热效率高,节省能源,是一种科学、节能、保健的采暖方式。

地板辐射供暖是一种先进的供暖方式,其工作原理是往铺设的地板或地砖下的采暖管环路通入循环热水或直接铺设发热电缆,从而加热整个地板,热量主要通过大面积的地面以辐射的方式向地板以上的空间温和而均匀散发,使人体感受到热照和空气温度的双重热作用。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是在室内的地面下铺设管道,通过管道内热水循环将地面加热到一定温度,再由地面均匀地向室内辐射热量,同时在冷热空气的比重差作用下,产生了空气的自然对流现象,从而创造出具有理想温度分布的室内热微气候,使室内环境达到人体感官最舒适的状态。

地热采暖原理较为简单,安装技术要求门槛不高,但毕竟地暖是门系统工程,除了设备本身外,还要考虑家居设计、使用效果和后期维护等各种需求。地热采暖分水地暖和电地暖,两种工作原理基本类似,但使用材料和使用效果不同。水地暖是种低温辐射采暖,温度较为均匀,较电地暖更为舒适;电地暖安全事故较高,后期维护比较麻烦。因此,在地暖安装过程中要倡导规范施工,做到尽善尽美,免去后顾之忧。

3 地板采暖技术的优势

3.1 地板材料的蓄热使得热稳定性较好

地板供热管的上部一般有30~50mm厚度填充保护层,热容量大,楼板也比散热器供暖系统的蓄热量大,因此这种供热方式具有热稳定性较好的优势,即使关闭热水阀门降低供水温度,填充层的材料蓄热量可使室温保持较长时间。而暖气片供暖一旦关闭暖气阀门,室温会很快降低。应用实践表明,地板辐射供热的蓄热也是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

3.2 地板供暖便于实现分户热计量

地面辐射供暖的分室温度控制,要求环路设计,按房间单独布置,分集水器上每个支路设流量调节阀,使每个房间都能达到设计要求流量,从而避免了管长一致,流量一致及超出设计流量造成的过热浪费现象,适应了热供应方式的变革,达到按需供给,实现行为上节能。

3.3 层高附加热损失小

采取地面辐射供暖时室温在室内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地表面温度接近30℃,辐射供暖地面的温度高于空间温度,由于上部空间温度偏低,因而大大降低了上部空间向外的无功热损失。对于一般的建筑工程,这部分的损失不是很明显,但是对于层高大的建筑空间,节能效果明显。

3.4 降低室内设计温度节省能耗

辐射供热不同于对流供热的一点就是并非直接加热室内的空气,利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热方式供暖时,热量主要以辐射形式传送,辐射散热量占总散热量 60%以上,这种传送方式直接迅速,热量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便可传给供热对象,提高了热效率,室内设计温度可以比其他供暖形式降低2~3℃,因此地板供热可以用较低的室内设计温度得到散热器较高室内设计温度相同的供暖效果。有关技术资料显示,室内设计温度的降低,意味着室内供暖热负荷的降低,如室内温度降低1℃,可节能近10%。

3.5 避免安装散热器的局部无效热损失

通常是散热器沿外墙布置在窗台下,在墙内壁附近形成的上升热气流,会影响从窗户渗入室内下降的凉空气,并使窗表面的温度有一定提高。这种供暖方式往往使散热器背面的墙体温度明显升高,经测试约10%的热量往往会通过外墙无味的损失浪费掉,而地板辐射供热不存在这样大的损失。

4 地板采暖技术的发展前景

地板采暖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速度缓慢。我国地板采暖面积占全国总采暖面积比例甚小。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有2/3的人口居住在采暖区域内。有些地域采暖时间长达5个月,最长的可达210天。特别是在当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旗帜下,地热地板采暖的推广应用,不仅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也是采暖方式的一次变革。节能建筑为利用地板辐射采暖提供了有利条件。节能建筑倡导低能耗,房间面积适度、维护结构耗量很小,所以地板辐射采暖用于节能建筑,更显示出其优越性,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和推广价值的采暖方式。

5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建筑节能技术,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技术以其舒适卫生、节能保健、热稳定性好、维护使用方便、节约室内面积等优点深得人们的喜爱,且在工程界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敏.浅析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优缺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01).

第2篇: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

严冬尽管屋里很暖和,也没有潮湿感,可窗户玻璃(特别是北向)会出水呢?这是由于室外太冷,造成窗户玻璃温度较低,室内暖和空气与玻璃接触后,空气的温度降低,它的相对湿度就相应增加。当相对湿度增至100%后,空气中的水分便会凝结出来。由于空气对流原因,促使暖和空气与玻璃连续不断地进行接触,从而导致水分不断地在玻璃上“堆积”,就会出现我们看到的玻璃出水的情况。依此理,冬季室内墙面潮湿、长毛主要是墙体保温性差所致。由于墙的保温性差,室内热量通过墙体连续不断地向室外散失,室内空气温暖,水蒸气饱和度高,而墙体因保温没做好,所以墙体冰冷,水蒸气就会在墙体上结晶成水滴,墙体潮湿后与室内装饰材料(大白、涂料及其他饰品)在温度作用下发霉变质导致发霉长毛。

一、墙体保温性差原因分析:

1.墙体砌筑质量不良

在砖砌体的诸种质量通病中,影响外墙渗漏的原因有:

a、 砖层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足80%,竖向灰缝无砂浆(空缝或瞎缝),为雨水渗漏预留了内部通道;

b、 框架结构中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或板底时,未经停歇,即砌斜砖顶至梁、板底,以后随着砌体因灰缝受压缩变形,造成墙体下沉,斜砌砖体与梁、板间形成间隙,外墙抹灰或刮糙时,在此间隙处形成裂缝;

c、 框架柱与填充墙间的拉接筋不满足砖的模数,砌筑时折弯钢筋压入砖层内,形成局部位置砌体与柱间产生较大的间隙,抹灰时该处易产生裂缝。

2.外墙洞口处理不当

a、 上料口封堵砌筑时,与原有洞口接搓不严;

b、 工程竣工后,住户在墙体上凿取空调管洞、太阳能热水器管孔、排气扇孔洞等,造成墙体及外粉裂缝。由于条件的限制,住户及装修者,无法对此进行认真的处理;

c、 剪力墙施工时的螺栓套管在内外抹灰前,未认真进行封堵或未封堵。

3.窗框与墙体连结不牢,密封不严

a、 墙体洞口尺寸或位置不符合设计要求,窗框与墙体间的间隙未能认真处理,间隙太小,无法填充材料;间隙过大,填充不实;

b、 窗洞抹灰由内、外粉两家施工单位施工,施工的时间不同,使用的材料不同,形成缝隙;

c、 施工顺序不当。外粉刮糙后,即安装窗框,造成窗框与墙体间的砂浆不易填实抹平。加之固定窗框的调整垫块残留于窗框下,或拆除后二次填充抹灰质量无法保障;

d、 窗框与墙体固定不牢,致使窗子在风荷载作用下产生位移,而使密封材料产生裂缝;

e、 窗安装后,没有在窗框外侧与墙体的连接部位进行密封或密封失效;

f、 窗框材料与墙体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同,窗框与墙体连接处易产生细小裂缝

二、外墙渗漏导致保温性差原因分析

1.贴聚苯板EPS、XPS保温隔热墙面产生裂缝原因分析:

a、 水泥砂浆收缩裂缝:由于水泥砂浆收缩引起裂缝。

b、 由于厚度不均,温差应力不均引起裂缝。

2.影响工程表观质量长期稳定性的原因:

从目前来看,建筑物外墙外保温外饰面大致有涂料和瓷砖两种做法,在一些地区,采用瓷砖成了外饰面层的首选材料。在此,就以外饰面面砖脱落而引起外保温体系表观质量的问题进行分析。

a、基层结构因素:(1)建筑物伸缩缝设置不合理或建筑物沉降不均匀,在变形发生部位推拉面砖脱落。(2)框架结构建筑物,砌体变形应力引发保温层及面砖层破坏而致面砖脱落。(3)平屋面的女儿墙应力移位,或女儿墙防水措施不当渗水产生基层破坏,天长日久造成面砖脱落。

3.施工因素:(1)保温层表面平整度误差太大,造成面砖粘接胶浆层厚度误差太大。在昼夜温差大或冬夏温差大地区因长期反复胀缩应力作用,产生裂纹和空鼓隐患。(2)保温层(浆体)未完全固化、或保温板粘接胶浆未完全达到终凝正常强度时,为赶工期强行进行面砖层施工,易埋下基层破坏隐患。(3)面砖层伸缩缝设置不合理,形成胀缩破坏。(4)面砖勾缝不完全及脚手架洞口处理不当,发生长期渗水反冻胀作用,造成局部空鼓或脱落。(5)雨雪天或负温施工形成粘接层或勾缝功能失效,形成隐患。(6)门窗洞口、空调安装、建筑外部造型安装部位,未做密封处理或冲撞破坏而发生长期渗水浸润等隐患。(7)女儿墙、老虎窗其他造型部位等未做保温层,面砖跨粘在两种不同的基层上,而无有效措施解决胀缩应力作用,发生隐患。(8)用普通砂浆粘贴面砖和勾缝,由于易裂,渗水及粘接强度不足等形成隐患。

三、影响外保温工程热工性能的原因

1.建筑结构因素形成热桥影响:(1)砼梁柱部位因外观造型无保温层,局部长毛结露。(2)个别建筑只追求外观造型,局部无保温层,形成热桥。(3)砼梁柱或造型部位浇注外胀未处理,使局部保温层太薄,形成热桥。(4)门窗、老虎窗安装时与墙密封不好,形成热桥。

2.保温层因素:(1)劣质浆体保温材料导热系数偏大或易吸湿或保温板密度太小、稳定性差等,是造成保温层达不到设计节能标准要求的原因。(2)保温层厚度未达到设计标准。往往由于偷工减料,追求低造价所致。

3.施工因素:(1)浆体保温材料施工影响:A.施工时未事前进行冲筋打饼,形成保温层厚度不够或厚度严重不均匀,产生热桥。B.局部节点处理不当,门窗口、老虎窗、腰线及造型等部位保温设计不明确,或未进行现场二次设计,施工时随意处理,形成热桥。C.保温材料中掺入各种杂物,如水泥、落地料等或保温材料级配不合理,造成局部保温效果不好。(2)粘接EPS保温板施工影响:A.水泥砂浆找平层平整度误差太大及施工时处理不当等,发生保温板拼缝太多、太大,而且无填堵措施,形成大量热桥。B.局部节点无法处理已形成热桥,如门窗口老虎窗、腰线造型等部位无法用保温板施工保温层,而用水泥砂浆等应付处理,形成热桥。C.使用劣质保温板,导热系数与设计计算采用数据差距太大,保温层厚度相同时,保温效果相差很大,未满足节能标准。D.保温层施工后的其他施工破坏保温层未处理,形成局部热桥。E.保温层因各种因素而长期渗水浸润,特别是秋末冬初雨后结冻,使保温层严重失效,发生热桥效应。 五、治理方案

解决这类问题只能从墙体保温与防水入手:首先把墙体的渗漏、龟裂点找到。

1.外墙采用美国永凝公司RMO永凝液与水泥配比,制成糊状用腻子刀灌缝刮平(也可以用刷子溜缝同样适用于面砖墙体),喷或刷TS或CTS永凝液,产品机能及特性附后。

2.室内墙体处理首先将涂饰面刮掉,喷或刷DPS两遍,然后再用AQT防水涂料涂饰,产品机能及特性附后。

第3篇: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

热力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熵增原理指出,任何自发过程总是朝着无序程度增加的方向进行,要使过程朝着有序的方向进行,必须施加额外的能量。熵增原理告诉我们,要恢复在开发中破坏(或污染)了的生态环境,必须付出比当初开发获得的收益更大的代价。

防患于未然

全球气候剧变已在眼前,这和我们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增强有什么关系?温室效应增强如何引发气候变化呢?

工业革命以前的40万年间,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180ppmv~280ppmv(每百万升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升数),但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到2004年已达到379ppmv。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计,如果不加控制,到2100年这个浓度将达到650ppmv~970ppmv。

温室效应会使地表温度升高,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是温室效应对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表面温度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却并没有真正弄清楚。

地球曾经是一个炽热的星球,在46亿年前的地球,表面到处流淌着岩浆,温度超过1000℃,38亿年前地球表面才开始有液态水,这时的地表温度在100℃左右,尽管当时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很高,温室效应很强,但是地表的温度一直在缓慢下降,到了6亿年前地球的海洋才出现软体动物,这时地表的平均温度应该已下降到6012以下,4亿年前地球上才开始有植物,这时地表的平均温度可能下降到了40℃左右,可能到3亿年前,地表的平均温度才下降到30℃以下,最近有研究表明,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地球的平均温度为23~25℃。

当然,随着地球表面的冷却和固化,地球内部热量的释放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均匀,时间上的冷暖交替和空间上的冷热不均越来越明显。因此,从8亿年前以来,地球上就出现了冰期和间冰期的冷暖交替变化。但是地球内部始终是炽热的,至今仍有热流源源不断地从地球内部向地表散发,目前的平均大地热流(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地球表面散失的热量)为63mW/m2,显然地球内部温暖的心脏对维持地球表面较高的温度是有一定贡献的。我们的研究表明,大地热流每增加约5mW/m2可使地表温度升高1℃。目前来自地球内部的热流足以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升高12.612,把地球看作黑体而估算出的数字是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3℃,那么过去的温室效应对地球表面温度的贡献就只有20.4℃。

如果没有地球内部上传的热流,在没有太阳辐射的冬季夜晚,温室效应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地表最低温度将要比目前观测到的最低温度低得多。温室气体就好像一个被窝,但最好的被窝,如果没有入睡在里面,它也是冷被窝。地处云贵高原的昆明市为什么冬暖夏凉、四季如春?主要就是因为其大地热流较高,绝不是因为其温室效应强。昆明的大地热流比全球平均大地热流高出30%多。

温室效应增强是怎样引发气候变化的?

地球的大气由78%的氮气、21%的氧气及总量约1%的其他气体(其中包括约0.03%的二氧化碳)构成,这些气体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热胀冷缩。地球大气的运动主要是下垫面热力分布的不均匀性驱动的,较热的地面加热其上方的空气使得热空气膨胀上升,周围的相对较冷空气为填补热空气上升腾出的空间而出现空气的横向流动,而冷空气流失的地方则有高空的冷空气下沉来填补空间,结果在热的下垫面上方形成上升气流,在冷的下垫面上方出现下沉气流。

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下地球大气层的二氧化碳经过长期的对流混合,并在地球生态系统长期响应过程中达到平衡,浓度较低而且是近乎均匀的,工业革命前浓度长期维持在280ppmv左右,各地的温室效应强度较弱而且是近乎一致的,各地近地表大气层的温度格局主要与大气系统下垫面(即地表)的热力景观特征有关。

由于温室效应较弱,近地表大气层温度较低,地表热力景观(指地球表面不同区域温度高低不同而形成的温度高低起伏在地面的分布格局)的自然起伏很清楚,大气系统的运动和变化主要与地表热力景观特征的变化有关。随着时间的演变,来自地球内部的热流(大地热流)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球陆地表面的热力景观特征,比如在大范围的高热流区域形成大气低压系统,常年由上升气流主导而降水充沛:在大范围的低热流区域形成大气高压系统,常年由下沉气流主导而干旱少雨。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时,由于温室效应较强,近地表大气层温度有明显的提高,地表热力景观的自然起伏将逐步被掩盖。原来长期形成的高低压系统发生改变或季节性改变,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气候变化。

下垫面相对较冷的地区,区域大气层的温度及大气温度的分层完全由温室效应和太阳辐射强弱所决定,由于不同高度的大气层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不同,不同高度的大气层温度有明显的不同,大气分层较明显,大气的运动主要表现为水平运动,因而不利于形成降水,下垫面相对较热的地区,区域大气层的温度,虽然在白天,特别在夏季的白天也主要由温室效应和太阳辐射强弱所决定,但到了夜晚,特别是冬季的夜晚,则由于较热的下垫面驱动较热的气流上升,而周围较冷的气流下降,使得区域大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增强,有利于形成降水。对于陆地而言,在没有人类活动干预前,大地热流的高低决定了下垫面温度的高低。

大地热流形成的地表热力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降水的分布。

温室效应还不足以掩盖地表热力景观中强烈的异常,可是一些比较弱的异常却容易被掩盖。比如在温室效应比较弱的时候,广东省的降水分布有明显的三个峰值区域,年均降雨量大于2000mm,即阳江―恩平一带、清远―佛冈―龙门一带,海丰―丰顺――带,这三个地带也是广东省大地热流最强的地带,是温泉分布最多的区域,可以认为地热形成的地表热力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东省降水的分布。但是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珠江三角洲地区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效应逐步增强,在2003年以来广东省降水量出现了明显的减少,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全省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20%以上,同时,降水分布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靠近珠江三角洲的清远―佛冈―龙门一带的降水峰值区南移到了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广州市和东莞市一带。显然,温室效应形成的地表热力景观在――定程度上影响了降水的分布。

人类行为增强温室效应

第4篇: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自然通风 原理 优势 地域建筑 设计

在今天全球能源紧张、节能压力增大、空气品质恶化,人们不得不从新审视自然通风这一传统的气候适宜性技术,自然通风这种古老而有效的技术在今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空调的产生,使人们可以主动地控制居住环境,而不是象以往一样被动地适应自然;空调的大量使用,使人们渐渐淡化了对自然通风的应用。而在空调技术得以普及的今天,迫于节约能源、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的双重压力下,全球的科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然通风这一传统技术。

一、自然通风技术的原理

通常意义上的自然通风指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开口,产生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直接受建筑外表面的压力分布和不同开口特点的影响。压力分布是动力,而各开口的特点则决定了流动阻力。就自然通风而言,建筑物内空气运动主要有两个原因:风压以及室内外空气密度差。这两种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共同起作用。

1、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风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压力差。如果风在通道上遇到了障碍物,如树和建筑物,就会产生能量的转换。动压力转变为静压力,于是迎风面上产生正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5-0.8倍),而背风面上产生负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3―0.4倍)。由于经过建筑物而出现的压力差促使空气从迎风面的窗缝和其他空隙流入室内,而室内空气则从背风面孔口排出,就形成了全面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某一建筑物周围风压与该建筑的几何形状、建筑相对于风向的方位、风速和建筑周围的自然地形有关。

2、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热压是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引起的,这就是所谓的“烟囱效应”。由于温度差的存在,室内外密度差产生,沿着建筑物墙面的垂直方向出现压力梯度。如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建筑物的上部将会有较高的压力,而下部存在较低的压力。当这些位置存在孔口时,空气通过较低的开口进入,从上部流出。如果,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气流方向相反。热压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开口处的高度差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而在实际中,建筑师们多采用烟囱、通风塔、天井中庭等形式,为自然通风的利用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得建筑物能够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3、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在实际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是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各自的作用有强有弱。由于风压受到天气、室外风向、建筑物形状、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因此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使风压和热压作用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使用,实现建筑物的有效自然通风。

4、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

在一些大型建筑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单纯依靠自然风压与热压往往不足以实现自然通风。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直接的自然通风还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不利于人体健康。

二、自然通风技术的优势

自然通风是当今建筑普遍采取的一项改革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的技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调制冷系统。而这一取代过程有两点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当室外空气温湿度较低时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达到人体热舒适,即使室外空气温湿度超过舒适区,需要消耗能源进行降温降湿处理,也可以利用自然通风输送处理后的新风,而省去风机能耗,且无噪声。这有利于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可以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新风),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三、自然通风系统设计中的限制性条件

(一)室内得热量的限制

应用自然通风的前提是室外空气温度比室内低,通过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将室外风引入室内,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很显然,室内、外空气温差越大,通风降温的效果越好。

(二)建筑环境的要求

应用自然通风降温措施后,建筑室内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室外环境进行调节,除了空气的温、湿度参数外,室内的空气品质和噪音控制也将被室外环境所破坏。根据目前的一些标准要求,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其建筑外的噪音不应该超过70dB;尤其在窗户开启的时候,应该保证室内周边地带的噪音不超过55dB。同时,自然通风进风口的室外空气质量应该满足有关卫生要求。

(三)建筑条件的限制

应用自然通风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上应该参考以上两点要求,充分发挥自然通风的优势。

1、建筑位置

周围是否有交通干道、铁路等一般认为,建筑的立面应该离开交通干道20米,以避免进风空气的污染或噪音干扰;或者,在设计通风系统时,将靠近交通干道的地方作为通风的排风侧。地区的主导风向与风速根据当地的主导风向与风速确定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特别注意建筑是否处于周围污染空气的下游。周围环境由于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不同,对建筑通风系统的影响也不同,特别是建筑周围的其它建筑或障碍物将影响建筑周围的风向和风速、采光和噪音等。

2、建筑形状

形状建筑的宽度直接影响自然通风的形式和效果。建筑宽度不超过10米的建筑可以使用单侧通风方法;宽度不超过15米的建筑可以使用双侧通风方法;否则,将需要其它辅助措施,例如烟囱结构或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的混合模式等。

3、建筑内部设计

层高比较大的层高有助于利用室内热负荷形成的热压,加强自然通风。室内分隔的形式直接影响通风气流的组织和通风量。建筑内竖直通道或风管可以利用竖直通道产生的烟囱效应有效组织自然通风

4、室内人员

第5篇: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

自然通风原理

按照通风原理,自然通风分为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两种形式。两种通风方式根据室内外环境条件,或独立运行,或联合运行,但实际运行中往往很难将两者准确区分开来。

风压通风是利用室外空气运动形成的“风”使温室迎风面空气压力增大、背风面空气压力减小,从而造成室内外空气压力差,在这种压力差的驱动下,室内空气通过通风口排到室外,同时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室内,达到温室通风换气的目的。室外风力和温室通风口面积越大,温室通风换气量也就越大。

热压通风则是依靠室内外空气的密度差,室内热空气密度小向上运动通过通风口“逸出”室内:室外冷空气密度大,依靠重力作用向下“沉降”通过通风口“掉入”室内,两者相互交换达到温室通风换气的目的。室内外温差越大,热压通风的能力就越强。热压通风可以在一个通风口完成,也可以在不同高度的多个通风口完成。通风口之间高差越大,热压通风的能力越强。

由此可见,发生自然通风的必要条件包括室外风速、室内外温差和温室的通风口三个主要因素。室外风速影响风压通风的能力,室内外温差影响热压通风的强度(两者的大小取决于随机变化的室外条件):而温室通风口则是发生两种通风的基础条件(也是温室设计和建设中可以人为控制的条件),温室只有设置通风口自然通风才得以有条件完成。因此,通风口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温室自然通风的能力和效果,是日光温室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和关注的设计要素。

通风口设置方法

通风口大小和通风口的位置是影响温室自然通风能力的两个主要参数。一般,通风口面积越大,自然通风的能力就越强(但两者并非直线关系,而是近似抛物线关系):进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高差越大,自然通风(主要为热压通风)的强度也就越强(两者近似直线关系)。

日光温室自然通风口设置的位置一般在温室后墙中部、前屋面和温室屋脊三个部位。有的温室3个部位都设置通风口,有的温室则可能仅设置其中1个或2个通风口。

后墙通风口

后墙通风口一般设置在后墙距离室内地面1m高的位置,形状可以是方形(图1a)或圆形(图1b),间距一般为3m,每个通风口的面积多在0.2m2左右。

后墙通风口和前屋面通风口在风压通风时可分别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造成温室横向的“穿堂风”,通风强度大,通风效果好,但冬季通风可能因通风强度过大或冷风直接吹袭作物,容易引起作物冻伤。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多为西北风,所以,一般在冬季日光温室后墙通风口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待到春秋季节温度适宜时才打开使用(考虑到建设成本和冬季的保温性,近年来的温室设计中甚至出现了取消后墙通风口的趋势)。此外,后墙通风口和前屋面通风口也可配合屋脊通风口进行热压或风压通风,热压通风时两者均为进风口,屋脊通风口为出风口:风压通风时一般迎风面通风口为进风口,其他两个通风口为出风口。

温室前屋面通风口

温室前屋面通风口可以设置在温室前屋面底部(图2a),也可以设置在温室前屋面中部(图2b)或两个部位都设置。设置在前屋面底部,与屋脊通风口形成的高度差最大,热压通风的能力最强。但由于冷风从前部底脚进入温室会直接吹袭室内栽培作物,所以在寒冷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寒冷季节基本不采用这种方式。实际生产中如果设置了这种通风口,在使用中一般要求在室内再附加一道防风膜(图3a),将室外冷空气导流到温室的中部,避免冷空气直接吹袭作物下部,同时形成通道延迟冷空气进入温室后直接接触作物的时间,并与室内高温空气混合,提高室外冷空气的温度,事实上起到了对室外冷空气加温的作用,可有效避免冷空气直接侵袭作物给作物造成的伤害。附加防风膜实际上也形成了温室前部的二道保温膜,在关闭前屋面底部通风口的非通风季节或时段,可以起到增强温室前部保温的作用。

前屋面中部通风口可以有效避免室外冷空气直接侵袭室内作物,而且其开启位置正好在人工操作的直立位置,非常适合人工手动扒缝。但如果中部通风口的位置距离温室前部较远,人工扒缝在室外操作极不方便,需要在室内操作。对以垄栽为主的高大攀蔓作物(如黄瓜、番茄、西瓜、辣椒等)温室,中部人工扒缝室内操作从一垄到下一垄需要蛇形运动,花费的时间和劳作的强度都很大。近年来,随着日光温室装备水平的提高,手动或电动卷膜器的应用越来越多,由于前屋面中部通风比较适合安装卷膜,所以,传统的温室前屋面中部通风口人工扒缝方法逐渐被卷膜方式所替代(图2b)。

温室前屋面通风口基本都是沿温室的长度方向通长开口,即利用塑料薄膜的搭接位置形成通风口,打开相邻两幅搭接塑料薄膜即可形成局部的或通长的通风口,操作灵活,使用方便。但对于冬季比较寒冷的一些地区,为减少温室的通风量,也有在温室屋面上局部开洞(图4)通风的,但这种通风口开启或关闭花费的时间较长,对通风口的密封要求也较高,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

屋脊通风口

屋脊通风口是日光温室热压通风最基本的通风口,一般沿温室长度通长设置在靠近屋脊的部位(图5)。在没有其他通风口配合的情况下,它能够单独形成进、出风口,进行温室自然通风。日光温室屋脊通风口必不可少。

与温室前屋面底部通风口相同,在寒冷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寒冷季节,只用屋脊通风口通风时,室外冷空气直接“坠入”温室,也会给通风口正下方栽培作物造成冻害,为此可从日光温室的后墙或后屋面向前倾斜向上张挂一幅能够阻挡屋脊通风口冷空气直接吹袭室内作物的塑料薄膜(图3b),可有效避免屋脊通风对室内作物的伤害。该膜在遇到室外下雨时,也能有效阻挡室外降雨直接落向室内作物,同时还起到了作物防雨的作用。

和前屋面通风口一样,对于冬季比较寒冷的地区,为减少温室的通风量,屋脊通风口也可以采用屋面开洞(图6a)或设置屋顶通风帽的方式(图6b)解决。

第6篇: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地下室;防水技术;防水砼

中图分类号:TV52 文献标识码:A

地下室渗漏水已成为当今建筑的通病之一,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并给结构带来安全隐患,为了确保施工完毕后地下室的防水效果,保证了地下室的正常使用,进而减少地下室维护费用,必须加强地下室防水砼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工程概况

某工程为高层建筑,上部为钢筋砼框架剪力墙,设二层地下室,地上三十六层,地下室面积为22061.74,地下室底板、墙、顶板均采用了砼自防水.加之防水卷材SBS二道防水层做法,防水砼工程质量的好坏与防水砼材料及配合比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养护及防水细部处理等密切相关,因此施工时,必须对上述各个环节严加控制,严格执行有关规范、规程进行施工。

2 施工控制要点

⑴根据地下室底板、墙板、顶板的砼工程量,采用商品砼,并制定详细地浇筑顺序,配备足够的施工机械及劳动力,尽可能一次完成防水砼的浇筑,尽量不留和少留施工缝,按照设计要求,为了减少温度裂缝,采用分区浇筑,墙体的施工缝设在离底板高500mm的墙身上,且施工缝距孔边应大于300mm。

⑵加强基坑排水,确保地下水面低于地下室施工底面300mm,防止地下水及地面水流入基坑而造成积水。

⑶事先预埋管道,并加焊止水环,且止水环必须满焊,环数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事后打洞。

⑷防水砼配料必须按配合比严格称量,通过实验室试验确定配合比,选定配合比时,应将抗渗等级提高一个等级。

⑸采用机械搅拌防水砼,搅拌时间要大于2min,当掺外加剂时,搅拌时间应按照外加剂的技术要求确定。

⑹运输过程中,重点防止砼产生离析、含气量损失坍落度及漏浆等现象。

⑺严格控制砼的水灰比,施工过程每2小时对砼的塌落度进行测试,发现偏差值超出规范要求时,及时通知商品砼站进行调整。

⑻防水砼必须采用机械振动器振捣到砼开始泛浆和不冒气泡为止,并应避免漏振和超振,确保振捣密实。

⑼地下工程主体结构在浇筑砼时,必须采取专门的施工措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水化热及温度差,砼浇筑完成后立即进行养护。

3 主要施工方法

3.1砼搅拌

工艺流程:计量(石子、砼、水泥、掺合料、外加剂、水)上料砼搅拌出料(试块制作、养护试验)质量检查运输。

3.2砼浇筑

底板砼浇筑:底板砼应连续进行浇筑,尽量不设施工缝,如确需留施工缝时,应采取有效的止水措施;墙体砼浇筑:施工前,先将墙体表面清理干净,铺一层25mm的水泥砂浆,第一步砼浇筑高度约为40cm,以后每步浇筑45cm,当浇筑砼的入模高度超过1.5m时,再用串筒、溜槽等工具将砼送入。

3.3防水构造措施

固定外墙模板的螺栓采用工具式螺栓或在螺栓上加焊方形止水环等防水措施,对于外墙的套管均应加工成止水套管,采用止水钢板对施工缝进行防水。

3.4砼振捣

防水砼必须采用机械振动器振捣,应选择对称位置铺灰和振捣,防止模板移动振捣到砼开始泛浆和不冒气泡为止,并应避免漏振和超振,确保表面密实平整;在使用振捣棒时,砼振捣由两人配合,一人负责振捣,一人负责移动电缆线,采取梅花形振捣,快插慢拔,上层砼振捣时,插入下层砼约50mm,在现场由操作人员依据结构浇灌部位确定砼的有效浇筑半径,但相邻两振捣有效半径的重叠位置应不少于振捣半径的1/3,且不少于200 mm;变形缝处的止水带要定位准确,止水带两侧的砼要对称浇筑,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看护,严防振捣棒撞击止水带,确保位置准确。

3.5砼养护

砼的养护应以砼表面上人走动不留印迹,且在砼浇筑完毕后12h以内开始,常温下防水砼采用覆盖并浇水养护方法,要保持砼表面处于湿润状态,墙体宜涂刷养护剂养护,常温下养护时间不少于14d,每天养护的次数不少于7次;在炎热季节施工时,采取降低水温,避免砂、石暴晒等措施降低原材料温度,对砼内部预埋管道应采取水冷散热等降温措施。

4、防水砼施工质量通病防治

⑴施工缝留置不符合规定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有:施工缝设在底板上而不是墙上;留缝形式不符合规范规定,也未用止水带;设止水带(片)时,上下尺寸不匀、接头焊接不严或人为压倒;止水带遇柱或墙墙交接处断开,处理不当;止水带留在窗井墙上与外墙不交圈。

⑵出现人为施工缝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有:施工方案错误,施工方案不当,未合理安排砼施工轮流停歇时间等;

⑶变形缝处理不当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有:橡胶(塑料)、钢板等止水带埋入墙体不居中,止水带损坏(钉眼、筋扎,撕裂等),接头不严;止水带不交圈,接头不合理,或固定不牢,浇灌砼时位置偏移,或留缝不匀影响止水带作用。

⑷支撑不当,影响防水效果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有:穿墙螺栓套管无止水或防渗漏填补措施;对钢筋保护层垫块处理不当,厚薄不一,甚至漏放防水砂浆。

⑸后浇带做法不当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有:用钢板网封堵后面不设支撑,砼振捣不实或未对溢出水泥浆进行有效处理;后浇带未按规范形式留置或后浇带甩槎后未清理干净,后浇带浇筑时间不当,或不按规定养护。

⑹砼墙体发生蜂窝、露筋、孔洞等问题,不按要求认真处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有:对防渗漏进行补救处理,在处理过程中无检查记录,处理后也无结论,对蜂窝等剔凿不到密实部位,冲洗及湿润不够充分,不经试验室试配就进行补砼,砼浇灌时无有效措施,剔凿后支模固定不牢,缝隙堵塞不严,造成跑浆,振捣措施不得力,影响砼密实度,振捣口处挑出的多余砼剔凿过早,震动影响结合面及钢筋握裹度,砼养护措施及时间不够等。

⑺施工缝、接槎做法错误

已浇砼强度不足即进行接槎,破坏原砼及与钢筋握裹,对已硬化砼表面,不进行清除水泥硬膜及松散砼;水平施工缝,模板夹不严,造成跑浆及砼不密实;浇注前未用与砼同标号的砂浆,或铺浆不匀,铺浆时间过长。

⑻冬期施工、保温、养护不当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有:施工缝处因有接头钢筋保温不严,接槎处砼受冻;地下室防水砼底板不保温覆盖,侧面也未回槽,地基冻胀,底板拱裂;温度检测及养护不到位,造成砼内外温差超过25℃,出现裂纹。

结束语

地下室防水工程是一门施工复杂、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地下室防水砼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寿命及各种设备的正常使用,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以上各方面的有效措施,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的控制,严格按规范及操作规程的规定施工,经过近两年的使用情况来看,未发现渗漏现象,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石伟国,深圳某特检站宿舍楼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技术[J].中国建筑防水,2011(21).

[2]常文慧,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1(03).

第7篇: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高层 地下室 裂缝 原因 防治

前 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而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墙施工中裂缝现象较为普遍,以下结合福州马尾区一工程实例谈谈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墙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1、设计施工概况

该工程位于福州市马尾区江滨路段,为十九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32358平方米。该工程地下室为长方形平面,平面尺寸为81.6×42.2m,其中间段设有一条后浇带。地下室层高4.0m,外墙厚300mm。钢筋混凝土柱为1×1m,地下室外墙采用木模板,混凝土为 C45P6泵送商品混凝土,石子粒径16-31.5mm,砂为中粗砂,坍落度为120±30mm,混凝土初凝时间≥6h,终凝时间≤12h。地下室外墙以后浇带为界严格按施工方案分两次浇筑完成,其浇倒顺序、线路、方法均正确。施工期间当地气温:最高37℃,最低26℃。混凝土于2008年8月4日21:00开始浇筑,8月5日上午8:30浇筑成型。

2、裂缝情况

地下室外墙养护5天拆模后发现裂缝较多,第一次浇筑区域有45条,第二次浇筑区域有22条,裂缝位于地下室两柱距之间的墙上,间距在1.5-2m内,裂缝方向基本上呈垂直均匀分布,裂缝长度:下部从地下室底板面起,上部延伸到外墙混凝土浇筑高度,裂缝全长1.2-2m,裂缝宽0.1-0.3mm,其中少部分为贯通裂缝。根据力学原理来说,产生裂缝的原因不同,所产生裂缝的分布、裂缝的形状也不同。例如:由主应力与次应力的原因产生的裂缝大多与构件的长边方向是呈45°分布,也就是工程力学上常提起的45°斜裂缝。通过拆除外模后所观察到的,还没有施加外荷载时,已经产生了早期裂缝,且裂缝几乎垂直于底板,分布比较有规律,大多分布在柱边的位置,或在两柱跨中的部位,这与大多数相似工程的地下室剪力墙产生的裂缝分布及形状一致。因此,不难分析,该剪力墙裂缝的成因不是由应力产生的,而是由变形变化引起的。为了最终确定裂缝是否会对建筑结构主体产生影响,当时请专业人员采用DJUS―05型非金属超声波仪和裂缝读数显微镜对裂缝进行测量,后经几个月连续测读,未发现裂缝增宽或增深,因此该裂缝不会对拟建物的结构产生影响,但有可能影响建筑的使用和耐久性。

2.1裂缝原因分析

一般构筑物产生裂缝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由外部荷载引起的裂缝;(2)由结构次应力引起裂缝,一般由于设计阶段的设计模型与实际应力的不同引起的;(3)变形应力引起的裂缝,由温度、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施工中可采取措施避免。

该工程经现场勘察后分析,混凝土材料的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凝固成形后内部的初始缺陷、微裂缝,再加上内应力的作用使之扩展而引起的。由于本工程裂缝产生时,结构尚未受荷载作用(或仅受自重作用),且通过沉降观测结果地基并未变形,模板也无变形情况。因此可判定该裂缝属于非结构性裂缝。由此得出,混凝土产生非结构性裂缝的起因是混凝土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差裂缝。

2.2温差裂缝

温差裂缝可分为水化热产生的温度裂缝和环境温差形成的温度裂缝两类。

混凝土施工期间,在其浇筑后的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造成内外的较大温差,从而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较大拉应力。此类裂缝大多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通常是中间粗两端细,呈枣核状,与本工程的裂缝特点不符,故排除。

环境温差形成的温度裂缝是在超静定结构中,由于构件不同侧面的温差引起构件变形受到约束而形成的裂缝。

本工程地下室外墙运用C45P6泵送商品混凝土,采用普通水泥,设计配合比中水灰比为0.45,水泥用量为420kg/m3。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施工中为了提高可泵性,一般水灰比都设得较为偏大且骨料粒径偏小。而骨料粒径偏小又不利于控制混凝土的收缩。该工程回填土时间为8月上旬,正值该地区的高温季节。剪力墙外侧回填土温度在20℃左右,如现场测量未采取保温措施的结构内部温度可达到60℃以上。墙体内外温差达到40℃,墙体变形受到两侧框架柱、下部地基梁及上部连梁的共同约束,可能产生温度变形裂缝。现场发现,墙内侧裂缝高度均在外侧回填土高度以下,可基本印证此推断。

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混凝土的裂缝是由于剪力墙内外温差较大引起混凝土收缩不均匀造成的,收缩使混凝土处于一种受压状态,由于约束的作用,反而使混凝土处于受拉状态,当对混凝土产生的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出现裂缝,这种现象在混凝土的温差较大时尤为明显,这是由于混凝土的硬化初期收缩量较大,且其抗拉强度又较低造成的。

3、剪力墙裂缝宽度计算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本工程的实际特点,将剪力墙简化成一个五跨连续梁模型。分析判断其在此类环境下是否开裂,进而计算裂缝宽度。

3.1弯矩图的确定

把剪力墙简化成一个五跨连续梁,每跨长度为6300 mm,厚庋为300 mm,梁的上侧面温度为20℃,下侧面为60℃,如图3所示。选取1000 mm宽的剪力墙板带为计算梁单元。

为了方便计算,忽略钢筋的作用,弹性模量取混凝土弹性模量Es,利用力法求解得到的弯矩图如单位梁弯矩图所示。

3.2混凝土拉应变计算

由上节计算可知,最大弯矩为:

M =36. 25 kNm;

可得受拉钢筋的应力为:

=64.2MPa

可得受拉钢筋的应变为:

3.21×10-4其中Es=2×105MPa;1.0~1.5×10-4,在剪力墙结构中,,因此受拉区混凝土开裂。

式中MK ―按荷载的标准组合计算的弯矩值;

As―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取2 449mm2:

―裂缝截面内力臂长度系数,一般取0. 87;

ho -截面有效高度,取265 mm;

―混凝土拉应变;

―钢筋的拉应变;

―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

裂缝宽度计算

单元梁计算过程如表1所示

单元梁计算简图(mm)

单位梁弯矩图(KNM)

表1单元梁裂缝宽度计算流程

参数名称 混凝土收缩应变 当量温度

Tr/℃ 综合温差T/℃ 主裂缝平均间距[L]/mm 单元梁裂缝宽度

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 0.84X10-4 -8.4 -48.4 4500 0.27

注 为标准状态下混凝土极限收缩应变,取3.24X10-4 ;

t为混凝土浇筑时间,取30d ;

为温度系数;取1X10-5;Tmax为墙体中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取60℃;Tmin为墙体中混凝土的最低温度,取20℃;为混凝土极限拉伸,取0.8X10-4;为裂缝宽度衰减系数,取0. 24; ;Cx为地基水平阻力系数,取120X10-2N/mm3;H为墙体高度,取1000mm;E为混凝土弹性模量,取2.8×l04 N/mm2。

由上述计算得出的结果来看裂缝为0.27mm,与实际裂缝基本相符。

4、裂缝的防治措施

(1)设计方面:

①按混凝土最大浇筑长度的规范要求,增设后浇带。

②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如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碳纤维,提高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

(2)施工方面:

①合理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尽量采用水化热低收缩性小的早期高强水泥,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控制好混凝土的坍落度);调整骨料级配;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微膨胀剂等外加剂,用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

②混凝土要分层分段连续浇筑,增强振捣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增强混凝土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尤其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③增强养护。避免过早拆模,防止外力作用而损伤混凝土,尤其要注意做好混凝土保温保湿的工作。

5、裂缝的处理及效果

本工程的裂缝是主要是由变形引起的,为非结构性裂缝,故对主体结构无重大威胁。但是会对地下室防水、钢筋的保护以及将来的使用造成危害。因此必须对裂缝进行修补处理。 鉴于该工程贯通裂缝较多,因此采用高压化学灌浆法较为合适。具体做法如下:施工工艺流程:裂缝检查清洁裂缝安设底座封闭裂缝浆液注入拆除灌浆器拆除底座结束

(1)根据现场裂缝的检查情况确定具体施工方案;在施工前,对拟实施灌浆的裂缝宽度、长度、深度、走向进行认真的检查,并做好具体的标记。

(2)基层处理:采用钢刷将裂缝两侧表面的灰尘、浮渣清理干净,缝宽≤0.5mm。

(3)确定注入口及安设底座:灌浆底座的设置间距是根据裂缝大小、走向及结构形式而定,一般缝宽≥0.5mm者为15-25cm,一般缝宽≤0.5mm者为10-20mm。原则上缝窄因密,缝宽可稀,但每条裂缝至少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底座。底座的安设采用腻子进行固定。对于贯通裂缝,应在墙两侧均安设灌浆底座,一侧灌浆时另一侧裂缝必须封闭。

(4)封闭裂缝:其目的在于使裂缝成为一个封闭的空腔。采用腻子沿裂缝表面涂刮,封缝宽度以注浆时不能漏浆为原则。

(5)配制浆液:环氧树脂、塑化剂和稀释剂组成的主剂在实验室预先配制好。主剂和固化剂现场配制混合后必须搅拌均匀,待反应热量降低后方可注入软管。

(6)安设灌浆器:将配好的灌浆树脂注入软管中,把装有树脂的灌浆器旋紧于底座上。

(7)灌浆:

①确定树脂的注入量,可根据裂缝的宽度、深度、长度计算,根据经验,实际需要树脂约为理论计算量的1.3倍以上。②灌浆顺序应从裂缝下端依次向上灌注。③灌浆时,邻近的底座必须用堵头封死,以防漏浆。④灌浆压力稳定后应保持一定时间,以满足灌浆要求,保证灌浆质量。⑤松开灌浆器弹簧,确定注入状态,如树脂不足可补充再继续注入。

(8)注入完毕拆除灌浆器:待注入速度降低确认不再进浆后,可拆除灌浆器,再用堵头将底座堵死。

(9)树脂固化后敲掉底座及堵头,修补好表面封缝胶。

(10)修补质量检查:灌浆结束后,随机选取三点通入压缩空气检查灌浆是否密实(11)治理效果:该地下室墙体治理后至今已有2年多,使用时未发现一处渗漏水,防水效果良好。说明以上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6、结论

高层地下层墙体非结构性裂缝,对主体结构承载力无重大威胁。但是会对地下室防水、钢筋的保护以及将来的使用造成危害。本文通过对该工程地下室墙体产生裂缝原因的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洪良.浅谈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J].民营科技,2009(12):231,12. [2]范志涛,张强.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

品,2009(23):57.[3]熊韬.浅谈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处理[J].商情,2009(11):118,54. [4]李贵荣.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分析[J].建材与装饰:上旬.市场营

销,2009(8):143-144.

[5]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2-26,144-240

[6] 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7]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6:6-19.239- 271

[8]龙驭球,包世华,结构力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01-4 31

[9]CECS 25:90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

[10]张良成,翟爱良.混凝土结构.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第8篇: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农业 机械 温室

一、温室卷帘机械

温室卷帘机根据行走方式可分为固定式卷帘机(卧式卷帘机)和自走式卷帘机两种,自走式卷帘机根据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跑车式、摆臂式和摇臂式等几种。其工作原理均是利用减速机来实现卷拉覆盖帘的。减速机多采用双蜗轮蜗杆立体交叉结构,该结构体积小,传动扭矩大,减速比大,自锁性好。直齿轮传动减速机,传动扭矩大,但减速比小,体积大,自锁性不好。差齿减速机结构轻巧,但抗负荷能力弱。

目前,温室卷帘机械的生产企业很多,且技术大都已过关,产品可靠耐用。

二、温室开窗通风机械

温室开窗通风机械是指在温室中使用电力或人工,通过特殊的传动机构将温室顶窗或侧窗开启和关闭的机械系统。温室中常见的有齿轮齿条开窗机、曲柄连杆开窗机、四连杆开窗机、推拉窗等。齿轮齿条开窗机械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开窗机械,其核心部件为齿轮齿条,附属配件随着机构整体的不同而有差异。因其性能稳定、运行可靠安全,承载能力强,传动效率高,运转精确,便于实现自动控制,是大型连栋温室的首选型式。

三、温室生产作业机械

1、温室耕整地机械:针对温室耕作的特殊环境,各种微耕机应运而生。这些机械一般具有三种功能,即整地、管理和收获。整地功能:可以实现旋耕、犁耕、培土、开沟、作畦、起垄作业;管理功能:可实现中耕、喷水、喷药、施肥、除虫除草等作业;部分旋耕机械还具备收获功能。它们多配套3.6-5.2KW柴油机或汽油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噪音小、行走灵便的特点。

2、蔬菜播种机械:如条播机、单体播种机、精密播种机等,这些机械在欧美国家已广泛使用。蔬菜精密播种机可节省种子,减少间苗用工量,出苗齐整,群体结构合理,成熟期一致,便于一次收获,并能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

3、蔬菜移栽机械:主要用于秧苗的定植,可对蔬菜钵苗和无钵苗进行栽植,一次作业可完成开沟、栽苗、覆土和镇压等工序,有些机具还可自带浇水装置,在栽苗后立即浇水。国外一些栽植机械正在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4、蔬菜自动嫁接机械:可自动执行夹苗、切口、插入等动作,黄瓜、番茄等蔬菜的嫁接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生产效率为人工的10倍。

5、蔬菜叶面施肥机械:采用等离子体技术,使肥料或农药带上电荷,很好地与植物叶面吸附在一起,达到节肥节药的目的。目前这种机械在国外已推广普及。

6、蔬菜收获机械:主要用于块根(茎)类蔬菜、叶菜和加工用果菜的收获,目前这种机械通用性较差,还需做大量的研究工作。蔬莱产后加工机械加清洗机、选别机、分级机、打捆机、上蜡机、包装机、预冷储藏机械等。

四、二氧化碳气肥增施器

利用化学反应法生产二氧化碳的机械即二氧化碳发生器。

二氧化碳发生器有两个容器,上边的容器盛硫酸溶液,下边的容器装碳酸氢铵作反应池。硫酸经开关、导流管流入反应池中,启动或关闭以及反应的快慢可通过调节开关来实现,可人为定量控制,该机操作方便,随用随开,主要用于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根据不同蔬菜品种增施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使温室作物增产30%以上,同时具有改善品质和提高作物抗病能力的作用,可节省农药10%-20%。该发生器反应的残留物为硫铵,是很好的氮肥。其运行成本低,气肥扩散均匀,一次性投资少,推广前景好。

五、温室病害防治机

目前温室内常用的防病害设备有硫磺熏蒸器、臭氧解毒机、频振杀虫灯等,这些设备均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接通两相电源即可)的优点,且无毒害、无污染、效果显著。温室病害臭氧防治机是以温室内的空气为原料,通过高压放电技术使氧气结合成三氧原子的臭氧,由于臭氧具有强氧化特性,臭氧达到一定浓度的空气,可对温室内空气、植株表面的有害细菌、真菌、病菌等快速杀灭或钝化。完成杀菌消毒过程后,由于臭氧的还原特性,常温下几十分钟臭氧又还原成氧气。因而用臭氧杀菌消毒,无污染、无残留,是目前公认的绿色灭菌消毒技术。病害臭氧防治机是替代农药,生产无公害绿色优质蔬菜的最佳科技保障设备。

六、控温机械设施

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是增温设施。常用的使用效果较好的采暖设施有以下两种类型:

1、水暖型:以水为热介质,由锅炉、散热器、循环泵等组成,锅炉安装到温室外。特点是干净、温度变化稳定、易于调节,但升降温具有滞后性。

2、气暖型:以空气为热介质,由炉体直接加热空气,可以降低室内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设施为热风炉,分燃煤、燃油两种;根据加热面积的不同可选用不同发热量的热风炉。

七、灌溉机械设施

滴灌、微灌、喷灌、渗灌等各种灌溉形式各有其特点及适应性,每种灌溉又可分为多种形式,产品也各色各样,必须根据各地实际和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一般说来,国外的产品精确性较好。滴水(或喷洒)均匀性好,产品使用寿命也长,但其对压力及水质的要求较严,水质较差时易堵塞,且价格昂贵。而国产产品在灌溉的均匀性上不如国外产品,但其对压力和水质的要求较低,适应性好,滴头堵塞少且易操作,在产品的价格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灌溉设备基本国产化是有可能的。

八、其它机械设备

1、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器:通过中间电场作用达到促生、二氧化碳同补、微量臭氧、高能带粒子同防效果,调控植物的多种生理活动有效防治植物缺素症和根系低温吸收障碍,该设备可净化温室空气并有效去除雾气有效预防气体病害,抑制根系周围土传病害,预防多种植物生理病害,并可提高植物耐受连阴天的能力。对提高作物品质,减少农药使用量具有显著作用。

2、自动集排雪机械系统:实现了屋面的自动扫雪功能,解决了北方地区冬季屋面大量积雪严重影响温室整体性能的问题。

3、卷膜器 是一种微型减速器,用来卷动棚膜,达到放风去湿的目的。分手动、电动两种。具有操作简单,风口大小随意控制,省工省时的优点。

第9篇: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

大家知道,化石燃料的燃烧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般人们不认为是污染物,不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这是因为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能力,并阻止地球表面热量向空间散发。

据估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全球年平均气温就会升高2℃~3℃。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大量地燃烧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多,从而使世界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

气象记录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增温大约0.6℃。有人认为,全球变暖将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许多城市。世界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千米范围以内,35座最大城市中有20座地处沿海,因此海平面升高无疑将对人类构成巨大的威胁。

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现在温带的农业发达地区,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炎热,农业区会退化成“草原”,干旱区会变得更加干旱,土地沙漠化加重,农业减产。

但是,也有人认为大气中的水蒸气、云量、颗粒物有可能抵消“温室效应”。另外,森林的多少、水利工程的有无和灌溉面积的大小都会对气温产生影响,因而对未来全球气候的总趋势还不能作出推断。还有人认为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将有利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世界会变得更绿。

虽然目前还不能对未来全球气候总趋势作出推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已明显表露出来,至少是引起近年来世界气候异常的原因之一。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含量不断增加的确是个事实,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复杂课题。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共同防止温室效应的意识必须进一步增强。比方说,我们必须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必须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还要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使温室效应得到有效的控制。

(选自《科学24小时》2011年第10期)

【阅读训练】

1.这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文章为什么要从“温室”写起呢?

3.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温室效应”呢?

4.文中的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5.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将为防止温室效应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

(周俊根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