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温室效应发展现状范文

温室效应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温室效应发展现状

第1篇:温室效应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温室;温室环境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 温室环境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

1.国外发展状况

荷兰是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国家,靠围海、围湖造田等手段扩大耕地,其依靠现代农业,成为仅次于美国、法国的世界第三大农业出口大国。荷兰是设施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目前有现代温室 1.1 万hm?,全部为玻璃温室,占世界玻璃温室的1/4,主要用于种植蔬菜和花卉。温室及配套设施的生产完全靠一种高度社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市场体系。日本于20 世纪60年代快速发展现代设施园艺业,温室由单栋向连栋大型化结构金属化发展,到70年代为高速发展期。美国总的指导思想是搞适地栽培,温室面积约1.9万hm?,多数玻璃温室,少数是双层充气塑料薄膜温室,近几年也建造了少量聚碳酸脂板温室。以色列的现代设施园艺更具鲜明的特点,其采用大型塑料薄膜连栋温室,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的优势和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生产花卉和高档蔬菜。

现代温室及配套设施已采用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和国际化的市场体系运作,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和现代农业的亮点。在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温室及配套设施,将以节能、环保和改善工作条件为核心,深入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向实质意义上的“ 工厂化”方向稳步持续快速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国内应用状况

我国的近代温室开始于本世纪30年代,大规模的温室生产在20世纪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开始。通过第一次大规模的温室引进,揭开了我国现代化温室生产、研究和普及的序幕。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温室的建造面积(包括大棚) 已达120万hm?,跃居世界第一。在温室及配套设施的生产、科研和普及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现在高、中、低不同档次、系列化的温室产品。我国现有温室及配套设施的专业生产厂家超过50 家,生产设备基本国产化,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然而,我国商品化温室普及率很低,高、中档次的商品化温室主要被一些机关团体、军队、农场和科研等单位采用,很少被个体及一般农民采用,即使低档次的温室(20~100元/m?)也很少被普通农户所采用。普通农户采用最多的是自建的简易拱棚,约占我国温室总量的60%以上。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苏理工大学毛平教授等研究开发了温室环境自动控制系统,能实现对营养液系统、温度、光照、CO2施肥的综合控制,是目前国产化温室环境控制系统较为典型的研究成果。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石家庄现代化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等单位也都侧重不同领域开展了温室设施计算机控制与管理技术方而的研究。总的来说,我国温室环境控制技术在总体上,正从消化吸收、简单应用阶段向实用化、综合性应用阶段过渡和发展,但所研制出的控制系统,很大一部分只能实现对部分环境因子的控制或还需要人工手动控制辅助,控制效果、自动化程度、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日光温室环境数字式监控系统是代表现阶段国内温室环境控制技术先进水平的典型产品。系统具体特点包括:

(1)系统采用两层结构,由智能传感器、控制设备、前台机组成底层基本结钩:多个底层结构与主计算机星形连接:

(2)主计算机是监控系统的头脑和心脏,具有监控命令、显示运行状态、数据检索和报表打印等主要功能:

(3)前台机的核心是单片机,完成数据的检测和控制:全部测量参数可自动存储,并可传送到主计算机中,在主计算机中进行处理:

(4)可实现对温室内外空气温湿度、CO2 浓度、土壤温湿度、叶片温度、室内光照度、覆盖物表面温度等参数的测量;

(5)能输出各种控制信号,可对排风扇、喷灌、滴灌等设备进行控制。

二、 温室环境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对高质量产品需求的速度增强,温室环境控制技术将会在高智能型、高可靠性、操作的方便性等方向得到进一步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化技术

温室生产周期长、过程复杂,温室系统是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大惯性、强干扰的复杂大系统。温室的外部环境(自然气候)以及温室内部种植作物随市场和季节的变化都具有不确定性,温室作物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数学模型具有不精确性,温室的动态模型也不精确,而且只有一部分参数可以确定,而其他参数需要动态辨识。因此,温室的控制难以建模、处理和控制。而且,温室内培育的对象是具有生命的植物,其安全是首要的,温室的管理涉及市场、设备、技术、员工等诸多因素,因此,温室的管理还不能完全脱离人的干预。

模糊理论是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电气工程系L.A-Zadah 教授1965 年创立的模糊集合理论的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模糊集合理论、模糊逻辑、模糊推理和模糊控制等方而的内容;其中模糊控制是模糊理论在工业控制领域应用的成功范例。它把人的经验形式化并引入控制过程,再运用比较严密的数学处理过程,实现模糊推理,进行判断决策,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九十年代初,应用模糊控制技术的各类家电产品在日本大量上市,在世界上引起巨大的反响;随之而来,工业界掀起了 模糊控制的应川热潮。模糊控制方法的应用优势,适应于温室环境控制的特点,是现阶段温室环境控制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温室环境控制技术中的智能化技术,不仅指智能控制算法,还有包括其它方面的应用内容,如实现系统的自诊断功能等。

2.分布式系统结构

过去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基本上采用了主机---终端模式(Host―Terminal Mode ),该模式通过一个主机作为控制中心,负责对其它各子系统进行控制管理;该种模式使用不灵活,且投入较大,可靠性较差,如果主机出现故障,将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目前分布式系统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该控制系统采用了所谓服务器―客户模式(Server -Client Mode ) ,即系统中不存在一个控制中心,主要控制功能由各分布的子处理器完成:一般系统中,以可编程控制器(PLC )或单片机作为子处理器。考虑到国内经济承受能力、对可靠性的要求以及具体的使用环境(温室环境电气干扰较小),在温室环境控制系统中,各个温室的控制功能一般由单片机(子处理器)完成,PC 机作为主处理器,仅实现辅助功能,脱离.主处理器,整个控制系统仍可工作。分布式控制方式具有价格低、控制灵活、可靠性高等优点,因此它将在现在和以后很长一个时期广泛应用于温室环境控制系统中。

3.多因子控制方式

由于温室环境各要素特别是温湿度、光照度、CO2 浓度等存在着较强的耦合性,即某个环境要素的改变将影响到其它环境要素的状态,因此,将现行的环境要素单因子控制方式转变为多因子控制方式,是提高温室环境控制系统控制效果的关键途径之一。简单的说,就是要采明多个环境要素综合考虑的方法,来替代现行的单个环境要素分别考虑的模式。

环境要素多因子控制方式虽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现阶段实现有较大的难度。首先从农业技术角度来说,各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还不明确:其次,算法的复杂程和要求的预算量成几何级数递增,应用单片机或PLC无法完成这种控制功能,即使应用现在通用计算机也不能保证控制的实时性。要实现环境要素多因子控制还需在相关农业技术、控制的数学模型以及具体算法方面进行大量艰苦的工作。

4.人机智能系统集成应用

温室生产过程这个复杂大系统下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制约、如作物模型和环境控制的制约关系、环境控制和经济运行成本的耦合关系等,更主要的是种植规划制定和温室系统运行脱离不了人为的因素,而人的行为又带有主观性质,所以,温室控制过程有许多不可确定性问题。总之,温室生产过程具有客观复杂性和认识复杂性,是一个复杂过程系统,因此,对温室的控制需运用复杂系统理论提供的新概念、新方法解决其不确定性、不精确性、部分事实、非线性、强耦合等问题。

加强控制理论同生产实际的密切结合,引入智能化方法、智能技术以及知识工程方法,形成不同形式的既简单又实用的控制结构和算法,形成包括计算机监控系统在内的综合集成于一体的人机智能系统,是对温室实行先进控制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周长吉.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温室类型及性能[J]. 设施园艺,2000,1:10-11.

[2]陈国辉,郭艳玲,宋文龙.温室发展现状及我国温室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4,2:32.

[3] 顾寄南,毛罕平,李萍萍.温室系统综合动态模型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4):55-59.

[4]于海业,马成林,陈晓光.发达国家温室自动化研究的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1997,13:254-257.

第2篇:温室效应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三维中置开关 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

1 概述

目前,变电站中中置式封闭开关柜越来越多,柜内装有电流互感器与汇流排接点等设备。用电高峰时,因负荷过高,柜内设备器件及环境温度都出线升高。同时,当雨雾天气湿度过高时,由于绝缘水平下降,柜内也会出现温度升高。这些现象在电力系统虽为常见现象,但由于这些开关柜为封闭式,柜内温度升高时,运行人员难以发现。中置封闭的开关结构,有利于防尘、防小动物、防触电、免清扫和操作方便美观等优点,但另一方面由于封闭造成通风散热能力下降,开关柜温度过高和湿度过大造成设备事故的缺点也同时存在。高效准确地对开关柜温湿度进行监控是个越来越引起重视的课题。

同时,随着电力科技的快速发展,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电压等级和范围越来越广,但对运行巡视人员、运行监控人员、检修操作人员、远程指挥人员、远程监护人员等,均缺少对变电站实际场景和电气设备的场景及工况直观对应、准确把握。

三维中置开关柜进线仓温湿度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是以变电站三维实景为载体,融合了中置柜中的在线测温系统、风扇、GIS设备室的风机逼真、沉浸式展现,大大提高了监控人员监测及控制中置柜温湿度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2 系统结构图

三维中置开关柜进线(或出线) 温、湿度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开发是基于变电站高压开关柜温、湿度过大不能有效监控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发研究,该系统根据各高压开关柜内温、湿度传感器所采集的温度和湿度数据,以及采集到的电缆头温度数据,实现越限报警,短信报警等,并可在温湿度超过预警条件的情况下自动启动排风扇,可有效的避免因湿度超标或温度过高而引起的高压开柜内凝露及电缆头发热事故发生。

同时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针对变电站3D实景建模,对中置开关柜进线仓实时温湿度状态,进行直观沉浸式展示,构建3D实景中置开关柜进线仓温湿度信息的实时监测、在线评估、动态预警、历史曲线等功能的沉浸感强、交互便利的应用系统,如图1。

3 功能特点

在变电站中置开关柜内部署安装环境温湿度传感器和电缆头测温设备,并在对应间隔加装排风除湿装置,在开关室房间内部署安装声光报警器,当温湿度超标时启动报警,温湿度传感器、声光报警器等连接到报警控制器,所有设备通过内部网络传输到后端平台。触发报警信息可通过短信网关给相关负责人发送短信。

针对GIS设备室风机需要现场人为启动的现状,通过增加设备及软件开发,实现远程启动风机,具体操作为操作人员在办公室远程操作风机的开合,当工作人员到达现场时,风机已经工作一段时间,提前将潜在的有害气体排出室外,达到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3.1 3D沉浸再现变电站场景

系统直观再现变电站的建筑、主控室、开关室及环境场景,直观显示电气一次部分以及电气部分的实际连接,直观显示开关柜的位置、外观,直观显示安防设备的现场安装位置,如风机等设备,如图2、图3。

3.2 环境监控系统

温度实时数据及历史数据、湿度实时数据及历史数据和风扇实时状态,在实景场景视图中,鼠标靠近开关柜,显示柜内温湿度实时数据,数据面板逼真展示柜内风扇状态,静止或旋转,如图4。

3.3 温度智能告警

配置温度告警阈值,当柜内温度超过阈值,平台会自动告警,并通过短信方式发送给相关人员,同时柜内风扇自动开启。

3.4 远程控制GIS设备室风机启动/关停

点击GIS设备室控制面板,可远程控制风机的启动/关停,场景中逼真地展现风机位置及状态,如图5。

4 总结

三维中置开关柜进线仓温湿度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以三维平台为载体,直观、沉浸地展示变电站、中置柜及风机等设备在变电站实景中的相关位置及状态,从而大大提高了监控人员对测温进行查找、监测及控制的效率和准确度。

作者简介

张永(1979-),现为国网宣城供电公司检修公司变电运检室工程师。

王献礼(1969-),现为国网宣城供电公司检修公司变电运检室工程师。

夏丽妮(1987-),现为国网宣城供电公司检修公司变电运检室助理工程师。

陈世华(1989-),现为国网宣城供电公司检修公司变电运检室助理工程师。

第3篇:温室效应发展现状范文

经过前期调研,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西北非耕地农业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于2012年3月启动,由大宗蔬菜、葡萄、桃、食用菌等几个产业技术体系联手,从栽培基质、节水与生态、温室设计与建造、园艺品种选择、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和市场研究等方面,设置了6个项目,从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并在主要区域设置示范点,希望摸索出园艺产业西移的配套技术模式和市场模式,给地方政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模式。

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齐飞研究员主持的 “适合西北非耕地园艺作物栽培的温室结构和建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201203002)”(简称 “西北非耕地温室结构与建造技术”项目,编者注)是“西北非耕地农业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设置的6 个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12年启动的,旨在以工程技术研究为手段,以集成创新为特色,通过分析西北非耕地自然资源特点和影响温室设计建造等的相关因素,研究适合西北非耕地不同类型设施园艺生产的温室结构、材料、技术装备、配套基础设施和发展模式,提出适合在西北非耕地进行设施园艺安全、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的温室设计和配套建设标准化方法,显著提高非耕地上温室的技术经济性能、建造水平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初步形成非耕地设施园艺装备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发展模式的新突破,为西北地区转变农业用地方式、提高设施园艺产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装备技术支撑。同时,为我国非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有效增加全国耕地保有总量,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克服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相关障碍,助推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项目成果总体目标

项目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以设施大型化、装备省力化、栽培无土化、管理智能化为设计原则,围绕温室结构、温室骨架、温室墙体、节能保温覆盖、主动蓄放热加温装备、应急加温设备、智能通风、抗风保温技术、室内省力物料运输、植株机械落蔓等设备开展联合攻关,研发出适宜日光温室的共性关键技术和适宜西北非耕地的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在西北非耕地示范点建造适宜西北非耕地设施园艺生产的装配式日光温室进行综合集成与示范。

项目实施内容与进展

项目实施以来,先后组成专家组赴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进行了西北非耕地区的专项调研,考察了当地的资源、环境,非耕地的利用现状和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并召开专题交流会,全面了解西北非耕地设施园艺技术和装备现状;项目组成员赴世界设施园艺强国――荷兰、美国进行了温室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调研。研制出了高强度、易装配、轻简化新型骨架;开发了以砂石、沙子、砂土等为建造材料的墙体结构;提出了优选的墙体复合砌筑方案;开发出适宜山坡地、沙地、砂石地的标准化日光温室结构。试制了复合墙体材料表观热导率测试系统;试制了墙体热流率测试系统;研究开发了保温被机械寿命试验设备;完成温室外保温覆盖保温性试验台改进工作;筛选出适宜西北非耕地日光温室的优良性能保温被;研制了日光温室内部水媒蓄放热系统和控制装备;试制了温室内物流设备;研制了保温覆盖材料安全卷铺装置;开发了基于遮阳和保温的低成本内拉幕装置;研制植株落蔓机械调整系统。分别在甘肃酒泉、青海德令哈、宁夏吴忠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集成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结语

第4篇:温室效应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热环境;热舒适;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是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场所,现代人类大约有80%的时间在建筑物中度过,人们渐渐认识到建筑内环境品质如声环境、室内光环境、热湿环境及室内空气品质对人的身心健康、舒适感及工作效率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1]。随着经济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已日益为人们所关心。改善室内环境,尤其是室内热湿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对热环境的评价可根据三类不同的标准:1)生存标准:由于人的体温影响体内化学反应速度,尤其是酶系统最佳工作状态的维持,只允许体温在很窄的范围内波动,因此,机体内热调节系统的首要任务是使人在休息时能保持体温恒定在(37±0.15)℃左右,超过或低于标准体温2℃时,在短期内还可以忍受,但如持续时间太长时,就会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2)舒适性标准:人可生存、适应的热环境往往并不一定使人感到舒适,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热环境范围内,只有一较小的范围可定义为热舒适区域;3)工作效率标准:热环境会影响人的敏感、警觉、疲乏、专注和厌烦程度,通过上述作用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产生影响。我们这里讨论的主要是热环境的舒适性[2]。

热舒适指标是表示人们对室内热环境满意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从2O世纪初,人们便开始对人体热舒适性和热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由于我国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各个地区又缺乏实际的针对性的研究,降低了人们对夏季舒适性的要求。本论文通过对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研究状况的回顾,对影响室内热环境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2.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及研究状况

人体热舒适在ASHRAE标准中,定义为人对热环境表示满意的意识状态。它通过研究人体对热环境的主观反映,得到人体热舒适的环境参数组合的最佳范围和允许范围以及实现这一条件的控制、调节方法。影响人体热舒适的环境参数主要有四个:空气温度、空气速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平均辐射温度,人自身参数两个:衣服热阻和劳动强度[3]。人们对热舒适性的认识和研究是不断发展的。在20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就已开始了对室内热环境的研究,目前人体热舒适问题已发展成为热工学、建筑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早期的热舒适评价标准只规定室内温、湿度,最多加上送风速度要求,例如,夏季温度26℃、相对湿度50%,冬季18℃、相对湿度40%,风速≤0.125m/s等。稍后,ASHRAE(美国采暖空调制冷工程师学会)提出有效温度(ET)概念,以综合考虑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由于房间围护结构内表面与人体的辐射热交换对热舒适性影响极大,在评价房间的热舒适性时,为了综合考虑辐射影响,又相继提出了等感有效温度、合成温度、房格尔热舒适方程、平均辐射温度(MRT)、作用温度(OT)、标准有效温度(SET)、主观温度等概念和指标,对人体热舒适性评价又提高了一步。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室内热环境评价与测量的新标准化方法ISO7730,采用PMV-PPD指标评价人体热舒适性[4]。目前用于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的预测评价主要指标见表1。

3.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的评价指标

3.1 PMV-PPD指标

Fanger的预测平均投票值PMV(Predicted Mean Vote)和预测不满意百分数PPD(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指标是目前为止公认的最合理的评价方法,它是在大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并以人体的热舒适方程和ASHRAE七点标度为出发点,对McNall等在Kansas州立大学所进行的实验得出的四种新陈代谢率情况下的热感觉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分析,提出的表征人体热舒适的一个较为客观的指标。该指标综合考虑了环境因素和人的因素,包括人体活动情况(新陈代谢率),衣着情况(服装热阻),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六个因素[1],并从心理、生理学主观热感觉的等级为出发点,是迄今为止,考虑人体热舒适感诸多因素最全面的评价指标,但PMV-PPD评价指标只考虑稳态热环境,有一定的使用范围。PMV与PPD之间的定量关系为:

,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室内热环境评价与测量的新标准化方法ISO 7730,并推荐可接受的热环境参数为-0.5

3.2 卡他冷却能力

卡他温度计由一根长为40mm,直径为20mm的圆柱形大温包的酒精玻璃温度计组成。温度计杆上有38℃和35℃两条标线,使用时将温度计加热到酒精柱高于38℃这一刻度。然后将其挂于流动空气中,测量酒精柱从38℃下降到35℃所需的时间。根据这一时间和每一温度计所配有的校正系数,即可计算环境的“冷却能力”。它综合了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流速的影响,但未考虑湿度的影响[6]。

3.3 有效温度

有效温度的定义为:“这是一个将干球温度、湿度、空气流速对人体温暖感或冷感的影响综合成一个单一数值的任意指标。它在数值上等于产生相同感觉的静止饱和空气的温度。”他意味着在实际环境和饱和空气环境中衣着和环境情况均相等,且平均辐射温度等于空气温度。有效温度指标的建立是一项卓越的成就,使用了近50年,但曾一度认为有效温度在低温时过分强调了湿度的影响,而在高温是对湿度的影响强调不够。由于它存在一些缺陷,美国采暖制冷和空气调节工程师推荐使用新的有效温度ET*代替。

3.4 新有效温度ET*

1971年盖奇(Gagge)等人引入了皮肤湿润度的概念从而得到了新有效温度ET*提供了一个适用于穿标准服装和坐着工作的人的舒适指标。ET*的定义是:通过对身着0.6clo服装静坐在0.15m/s的空气中的人的热舒适试验,采用相对湿度50%时的空气温度作为与其冷热感相同,则后者所处环境的空气干球温度就是前者的ET*。该指标只适用于着装轻薄,活动量小,风速低的环境。

3.5 标准有效温度SET*

在ET*提出后不久,ET*的主要内容又有了扩展,综合考虑了不同的活动水平和衣服热阻,产生了目前最通用的指标--标准有效温度SET*,并且称为合理的导出指标。标准有效温度应包含平均皮肤温度和皮肤湿润度,以便确定某个人的热状态。其定义是:某个空气温度等于平均辐射温度的等温环境中的温度,其相对湿度为50%,空气静止不动,在该环境中身着标准热阻服装的人若与他在实际环境和实际服装热阻条件下的平均皮肤温度和皮肤湿润度相同时,则必有相同的热损失,这个温度就是实际环境的SET*[7].

3.6热舒适指标PD(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8]

PD被定义为由空气流动而造成的人体所不希望的局部冷却。由ISO7730所示的PD计算式为:

式中 --当地空气平均风速,m/s;

--当地空气紊流强度,%。

当100%时,取=100%

3.7 主观温度

主观温度的定义为:一个具有空气温度(Ta)等于平均辐射温度(Tr),相对空气流速(v)等于0.1m/s和相对湿度50%的均匀封闭空间的温度,该环境将产生与实际环境相同的温暖感。它要求有两种数据,即居住者需要什么样的温度、以及什么样的物理变量组合会产生这一温度。主观温度取决于主观温暖感,利用环境变量表示的主观公式无论何时均可由现有的温暖感数据加以确定,因此这是由经验得出的公式[5]。

4 结合我国气候特征及国情举例说明热舒适评价指标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在我国虽然已经有不少人开始着手热舒适性的理论研究,但人体热舒适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我国的地理特征复杂,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人们生活习惯多变。因此需要对各地区进行实际的针对性的研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人们的舒适感,选择最优的评价指标,以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例如: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生活或工作在非空调建筑中的舒适度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用PMV指标对我国北方地区非空调住宅建筑冬季、夏季的热舒适性进行分析发现,对PMV 影响的六个因素中,空气相对湿度φ与空气流速v对PMV 的影响不大,而且,如果在空调房间内这两个值一般为定值;而对PMV 值影响比较大的两个因素为室内空气温度ta 及服装热阻Icl ,其实人体的新陈代谢率M 对PMV 的影响也比较显著,但是在住宅建筑内,人们一般以休息为主,M 为定值。对于北方地区,冬季供暖技术已比较成熟也得到普及,除一些供暖条件差或室内温度过高的住宅建筑内,室内的环境几乎全部满足人们的热舒适度要求;而夏季使用空调的家庭并不是很多,在非空调住宅建筑中很大一段温度范围内,人们都处于不舒适状态,从人们舒适角度来讲,建议普及家庭空调。

5 结论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热舒适指标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突出表现在所有指标均未反映出某些细节的但很重要的热物理参数的影响, 这主要包括室内气温垂直变化程度、壁面热辐射均匀程度, 气流的垂直和水平分布情况等[9]。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状况、能源状况不同, 生活习惯等导致的心理期望值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全部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而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室内热环境热舒适理论。这就要求我国科技工作者结合我国人的生理参数及实际情况,在热环境领域尤其是在对室内热环境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方面做较深入的研究,且在暖通空调设计时必须从人体的热舒适角度考虑其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曾光,田永铮,赵华,王.环境因素及综合因素对PMV指标的影响分析[J].建筑节能,2007年第3期(总第35卷第193期).

[2] 纪秀玲,李国忠,戴自祝.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及预测评价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 2003年5月第32卷,第3期.

[3] 杨仁忠,耿世彬,张华.室内空气环境的舒适与健康[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NO.1/2002第85期第23卷.

[4] 王子介.室内热舒适性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与应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3年第3卷第2期.

[5] 周亚杰,吴昊.室内热舒适性与室内空气参数的关系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6] 袁旭东,甘文霞,黄素逸.室内热舒适性的评价方法[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6月第23卷第2期.

[7] 丁秀娟,胡钦华,李奎山,郑庆红.人体热舒适研究进展[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14卷第1期 .

[8] 边浪,茅靳丰,刘建飞.关于热舒适型几个问题的探讨[J].专题研讨,NO.5/2005第105期第6卷.

[9] 吕旭凤,张好治.建筑室内微气候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J].

第5篇:温室效应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应用

设施农业属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将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向更高发展阶段的根本性保障。我国需要根据各地区农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多样化路径落实农业机械设备各层次应用工作,在发挥多样化优势作用过程中,实时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提高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将新时期农业长远战略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1温室生产作业机械

在新形势下,温室生产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生产方式。在发展温室设施农业过程中,农作物产前合理化培育至关重要,作业人员需要综合分析农作物温室生产影响因素,根据农作物生长习性、温室培育要求等,科学构建温室育苗棚的同时安装好对应的工厂化农业机械设备,动态化调节育苗棚内温度、湿度等,确保培育的农作物幼苗健康而快速生长。农作物幼苗成功发育之后,需要合理应用耕整机械设备,包括配套的设施农业生产机械。以“新型燃煤热风机械设备”为例,作用到温室生产农业机械后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提升育苗棚内的温度,降低农作物温室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增加农作物产品与质量。在产业化模式作用下,农作物生产到市场销售全过程得以优化,高效育苗的同时对农作物产品进行合理化分类,对其进行不同层次保鲜、冷藏等保护。温室生产农业机械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将生产成本最小化,提高农业生产中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为不同类型农作物生产打开了新的局面,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2灌溉机械设备

在设施农业方面,灌溉机械设备类型并不单一,比如,喷灌、微灌、滴灌,在输水管道作用下,其喷头和动力机、水泵等有机联系,再借助过滤器等,便能实现对农作物的机械化灌溉,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浪费程度的同时农作物种植区域湿度可以实时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为多种农作物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以“滴灌施肥机械”为例,是将灌溉、施肥二者有机衔接。种植人员可以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明确需要施加的肥料,科学把控水与各类肥料比重,同时向种植的农作物供给所需的水分与养分,实时加快农作物生长速度。种植人员可以利用滴灌机械,向农作物均匀喷洒适量的可溶性农药,包括土壤消毒剂、除草剂,防止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频繁发生,在节省水与肥料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农作物增产。据实践分析,在温室栽培条件下,和传统农业生产相比,滴灌施肥机械设备应用中节水量达到40%~50%,节肥量超过30%。

3环保农业机械设备

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农业技术、农业经济二者深度融合,环保农业机械设备高效利用利于实现设施农业经济、社会与生态三效益协调统一,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设施农业发展中,我国要注重太阳能这类环保能源的利用,在对应的环保农业机械设备作用下,高效利用清洁、零污染的太阳能,确保温室内温度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可以对培育农作物的土壤进行消毒,尤其是连作农作物,避免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菌与虫害大量产生,还能改善农作物种植土壤状况,降低农药就、化肥对其的污染程度。从长远角度来说,如何高效“收集、转换、存储”太阳能可再生资源是未来该类环保农业机械设备应用中研究的重大课题,便于太阳能更好地应用到设施农业发展中。同时,在设施农业方面,生物能也可以应用其中,在相关环保农业机械设备作用下,利用沼气对温室进行不同层次加热升温,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农作物土壤消毒,杀死农作物生长中的有害生物。此外,在农业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电能是其重要的常规动力,广泛应用到设施农业发展中,包括某些电子化技术。

第6篇:温室效应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日光温室;生产现状;发展建议

古浪县日光温室生产起步于1994年,经历了起步(1994-2000年)、自然发展(2001-2005年)和快速发展(2006年至今)3个阶段。2006年以来,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的实施,古浪县依托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把日光温室生产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关键措施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1年,全县累计建成日光温室0.09万hm2,其中蔬菜日光温室0.07万hm2、果树日光温室0.012万hm2、食用菌日光温室0.008万hm2,初步形成了山区食用菌种植区、人参果种植区、河灌区果树种植区和井黄灌区精细蔬菜种植区等不同的种植区域。

1 日光温室生产现状

1.1 集约化育苗起步良好

古浪县从2008年开始,先后在土门镇、黄花滩乡、永丰滩乡、大靖镇、十八里堡乡、泗水镇建成集蔬菜育苗、品种展示、技术示范和农民培训为一体的集约化蔬菜育苗基地7个,共建成育苗温室23座,育苗拱棚9座,年繁育优质种苗1 700万株以上,可满足全县8 700座日光温室的种苗供应。

1.2 种植结构趋于合理

古浪县日光温室生产以蔬菜育苗基地为中心,以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研究和农民科技培训为内容,辐射带动十八里堡乡曹家台村人参果、泗水镇铁门村红提葡萄、土门镇新胜村辣椒、黄花滩乡黄花滩村辣椒、海子滩镇李家窝铺村番茄、民权乡土沟村番茄等15个区域性日光温室生产基地。集中连片的种植区域不断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日光温室建设向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的方向迈进。

1.3 新品种引进效果明显

近年来古浪县先后引进了优质、丰产、抗病、耐贮运、市场前景好的蔬菜新品种50多个,开展了广泛的试验研究,筛选出了适合该县日光温室种植的蔬菜新品种12个,分别是:陇椒2号、陇椒3号、甘科5号等辣椒品种;金棚186、金鹏赛欧、倍肯、保罗塔、齐达利、红太子等番茄品种;长丽、大紫、阿斯卡等人参果品种。通过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加速了该县日光温室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使日光温室平均667 m2增产15%以上,提高了日光温室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全县日光温室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1.4 新技术推广步伐加快

综合推广了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绿肥改良土壤技术、土壤深翻压砂技术、高垄全膜覆盖栽培技术、穴盘育苗栽培技术、沼液废渣应用技术、高温闷棚杀菌杀虫技术、黄板及蓝板诱杀技术、反光幕、防虫网、烟雾剂使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物农药及生物菌肥应用技术、葡萄秋延后栽培技术等21项综合配套技术。总结出了辣椒一大茬标准化栽培技术、番茄一大茬标准化栽培技术、人参果脱毒种苗应用等实用技术。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组装配套提升了全县日光温室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水平。

1.5 科技培训成效显著

通过新闻媒体、手机短信、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采用理论宣讲和现场解疑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方位的科技培训工作,努力提高种植户的科技水平。2010年共开展农民技术员及村科技助理员培训40场(次),培训科技骨干900人(次),培训蔬菜种植户7 200人(次);通过农民技术员和村科技助理员开展培训160多场(次),培训蔬菜种植户16 000人(次),印发各类培训材料10 000多份。

1.6 市场体系不断健全

一是在日光温室生产相对集中的土门镇、海子滩镇、黄羊川镇等乡镇培育蔬菜运销专业户26户;二是扶持成立了土门镇、海子滩镇、黄羊川镇等一批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成立了古浪县华伟蔬菜保鲜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此举确保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得下、销得出,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2 存在问题

2.1 生产费用高

日光温室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新型产业。经调查,1座60 m长的日光温室每年的生产费用高达4 260元,其中折旧性生产费用为2 246元(草帘1 166元、棚膜1 080元),一次性生产费用为2 014元(种苗470元、基肥512元、水电费153元、农药277元、追肥602元)。由于农民经济条件有限,部分农户难以承担高额的生产投入。

2.2 种植水平低

由于古浪县历年大部分日光温室由乡镇集体建设,建成后再进行落户,给农户造成了“日光温室生产是政府行为”的错觉,农户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全县大部分日光温室种植户“等、靠、要”思想严重,温室管理粗放,效益不佳。同时,该县种植日光温室的农户大部分为老人和妇女,他们思想保守,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差,种植水平低,影响了日光温室效益的正常发挥。

2.3 配套设施差

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乡镇在日光温室建成后,渠、路、电、管理房、蓄水池等配套设施滞后,部分农户种植了作物而水的问题无法解决,只能用车拉水浇灌,部分日光温室电路负荷有限,无法正常使用水泵、滴灌、防冻等设备,给日光温室正常生产造成困难。同时,个别日光温室由于选址不合理,造成基础设施配套成本加大,水电难以解决。

2.4 比较效益低

农户认为虽然每年日光温室种植蔬菜平均纯收入7 300元,但其生产成本高、周期长、劳动强度大。而种植大田玉米和葵花等经济作物,纯收入为1 200~1 500元,但生产投入低、周期短、劳动强度小。近年来,外出打工行情好,平均日工资在100元以上,且没有成本,无风险,收入高,大多数农户可利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而放弃日光温室生产。

第7篇:温室效应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设施农业 宏观管理 方针 原则 

1、概 述 

我国自1979年至1994年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大型连栋温室21.2hm2,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能耗过大,运行费用高,管理不善,仅个别勉强维持生产,绝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败。90年代中,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掀起了新的热潮,以北京中以农场引进以色列大型塑料温室为标志,又开始了新一轮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连栋温室,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引进的不仅是温室的主体骨架,同时引进了成套设备和栽培技术。据有关资料,1995年至1997年已签订引进合同达80hm2,价值3亿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突出地反应了国内对先进的设施栽培成套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外温室厂家亦蜂涌而来,他们采取压低主体结构价格,提高内部设施价格的措施,试图占领市场。 

总之,当前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已面临新的形势,在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设施规格也在相应提高;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的同时,也在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成套设施与栽培技术;设施园艺生产多样化,不仅生产蔬菜,包括大宗菜和特菜,也生产花卉水果,但也暴露出在宏观管理上无序状态的问题。各地在纷纷上马,纷纷引进的同时,也不乏盲目性,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措施,以便为主管部门制订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和宏观管理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依据,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决策,疏通信息渠道,规范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素质实行名牌战略,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创造条件。 

我国温室中95%以上为日光温室,普通加温温室和大型现代化温室,因能源问题,运行效果不经济而难以大面积发展。全自控现代化温室自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引进至今。估计将近100hm2。日光温室中约有60%为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90%为简易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只有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目前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些地区,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原有单栋大棚也向连栋大棚发展。据全国农技推广总站1996年底统计资料,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和新疆。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省份为:河北、山东、辽宁等省。 

现代化大型温室,主要是引进温室,从1985年至今,我国大约引进了近100 hm2。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东南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郊区。在1979~1994年期间,引进了21.2 hm2,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庆、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地,由于能源消耗大,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最终不能维持,有的被拆除,有的另作它用,基本上是失败了。如1979年北京的四季青园艺场最早从日本引进的3 hm2现代化大型温室,现已改作贸易市场。1995年北京中以农场率先引进以色列温室1.2 hm2,开始了新的引进高潮。1996年引进面积最大的为上海,达l5 hm2,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分5处进行试验,取得了一些重要经验;深圳市1997年从法国引进6 hm2薄膜温室,现已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省城如广州、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北京、重庆和银川等都有新引进温室,或正在洽谈引进事宜。这次引进的特点是: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除主体骨架外,包括环境调控设备、灌溉设备、全套栽培技术措施(从种子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甚至授粉技术等),并有引进国派驻专家指导,即不单纯引进硬件,也引进软件。但大多是政府行为,也有部分是企业行为。 

2、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1设施农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很快而质量水平较低。以设施栽培86万hm2计,城乡人均占有面积已达7.l7 m2,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19倍,所以发展方向应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同时产业结构要转型,单一生产蔬菜转变成以生产蔬菜为主,辅以生产花卉、瓜和果。从单一生产大宗菜,转变成生产大宗菜为主,辅以生产经济效益高的特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出口创汇。其次是提高现有设施水平。现在设施质量普遍较低,日光温室中绝大多数为80年代中期形成的普通类型,结构较简单,以竹木、水泥杆为骨架,厚厚的土坯墙体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仅40%~50%;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只能靠手工作业;保温、采光性能差,每年雨季过后,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修结构;抗灾能力差,易被大雪压塌、大雨冲垮,如1997年12月一场大雪,江苏、山东不少普通型日光温室因承受不住雪压而倒塌;灌溉技术,仍以大水漫灌,有些地方每667 m2日光温室灌水量达500 m3/年。并且在多年使用后温室内病虫害严重而不得不依靠经常性打药来维持生产,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很不协调。所以山东省率先提出了设施农业的二次创业,不仅要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要改进设施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 

对于塑料大棚的发展,同样存在结构和栽培技术两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 

所有新建的设施,应该具备更高的质量水平,不应再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应能够生产高品质产品,借鉴引进温室的一些经验,逐步向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2.2 能源清费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冬春季节在蒙古高压的控制和影响之下,我国的三北地区、青藏高原、云南高原晴天多,日照百分率超过50%,光照充足,是发展设施园艺生产的有利条件。但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发达,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变化很大,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国家要低,而且愈向北方,偏低愈甚。例如1月份,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其它国家气温偏低14~18℃,黄淮流域偏低10~14℃,长江以南地区偏低8℃,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除沙漠地区以外,我国又是同纬度地区最热的国家7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和内蒙北部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平原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0℃。根据计算我国北方各地冬季日平均气温≤5℃负积温要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高出1~4倍。这就意味着我国发展设施生产冬季加热所需能耗比欧洲国家要高得多。夏季比同纬度其它国家炎热,必然增加降温所需的能耗,而且夏季又是雨季,空气相对湿度大,湿热同季使藉助于蒸发降温机理的降温效率下降,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湿帘降温、喷雾降温,其降温效果必然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各地气候特点,发展设施生产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节能是中国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课题。 

2.3引进和国产化 

1979~1994年引进的20 hm2大型现代化温室,由于高能耗和经营管理跟不上,高投入、低产出,至今几乎全部停止运营。1995年以后又开始了第二次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的热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6年上海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15 hm2微机全控制加温温室,进行蔬菜、花卉栽培。经过一年的运行,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但为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高科技设施园艺经营提供了经验。 

目前现代化温室的引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大。以上海1996年引进的15 hm2温室来看,引进费用加配套设施设备费用,平均500~900元/ m2,投资太大,每年的折旧费、维修费太高,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这是影响温室引进的一大因素。 

2)运行成本高。从上海5个基地在1996~1997年度运行成本看,平均每1/15 hm2(亩)为3.48万元,其中30%~40%是燃料成本。从上海各引进温室使用效果来看,冬季加温使用燃煤最经济,比用电或燃油热风的效果好、成本低。即使燃煤,在上海的荷兰温室中要保证果菜的生长温度,每天每公顷,仍需燃煤3t(每亩0.2t)。在济南,每1/15 hm2 (亩)每天需燃煤0.4t。在北京,则为每天每1/15 hm2 (亩)0.8t。有些引进温室(也包括部分国内设计的温室)的通风设计没有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在高温高湿同季的情况下,降温依靠湿帘风机系统,不但降温效果差,能源消耗也相当可观,甚至不比冬季加热能耗费用少。能源消耗费用太高,使投入使用后的经营成本持续偏高,最终可能变成亏本经营,成为温室引进的又一大障碍。 

3)功能定位存在一定问题。既然是引进的现代化大型温室,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定位必须有高起点。高投入,必须有高产出,才能充分显示现代化、资金技术密集的优势,达到高效集约栽培目的。上海的东海荷兰温室,种植的彩色甜椒,市场定位于大宾馆和大饭店,价格可达24元/kg,其他产品市场定位也大都在宾馆饭店或超市,因其能保证优良的品质和周年供应,价格优势明显,所以其经营效果,已经突破了以前引进温室不计折旧,勉强保本的经营状况,在合理扣除折旧和经营成本后,仍略有盈余,并且会越来越好。南京市蔬菜所,80年代中期,引进一栋荷兰温室,一直种植番茄等大宗菜,年年收入不抵运行费用,从1995年开始,改成一半种菜,一半种花,当年收入与运行费持平,1996年1/4菜(番茄和樱桃番茄),3/4为切花和盆花,当年收入高于运行费用。所以功能定位不准确是许多引进温室经营不善的一大原因。结合旅游观光,生产优质花卉、蔬菜、瓜果和种苗,如上海的东海农场,江苏镇江21世纪乐园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规模小经营单一。目前各引进单位引进的温室面积一般为1~3 hm2,绝大多数为1~2 hm2,规模都不大,并且往往还种植多种作物,因此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作物种类都形不成规模,这与国外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如荷兰,一个农户就有二、三公顷以上的温室,只种植一种作物,专业化程度很高,不仅有利于种植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保证履行市场合同,它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我们目前的引进方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这就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技术人才资源的浪费,3 hm2种植三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同样能指导15 hm2种植同种作物的生产。 

5)引进不配套。只引进温室设备而不引进内部管理机制,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设施生产。现代化的设备加上现代化的观念及管理方式,才能保证高产出、高效益,达到引进温室的示范目的。 

随着引进温室的不断增加,国产化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化大型温室的骨架和覆盖材料国产化,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但其内部的配套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仍需认真学习。对于国产化,业内人士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要求加速国产化进程,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另一种态度则认为,先当学生,虚心学习,先吃透外来的东西,逐步缩小国产与引进之间的差距,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认为有关国产化的问题,硬件在短期内容易实现,软件特别是微机管理、生物技术(品种、授粉技术、定量化肥水管理等),我国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主体结构的国产化过程中已经做了不少简化改进设计,即使如此,也因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往往高于外商报价;没有温室专用的材料,或者有而精度不够,不能满足设施建设的要求,影响设施生产的效果;内部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还有一定问题,产品不齐全,不配套,性能达不到要求,有的配套设施根本没有,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所以必须先搞清楚引进温室的质量、性能和种植要求,再加以改进,逐步实现国产化。 

2.4建厂生产问题 

以上海、江苏为例,仅上海周围,经营温室骨架约有5~6个厂家,有些地方还在盲目建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要建立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实行名牌战略,有序建设,有序竞争。 

2.5关于大型现代化温室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出现发展大型温室的热潮,首先是因为资金有了一些积累,包括一些大企业也投资设施农业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原有的设施技术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调节能力有限,而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全套设备技术后,感到有了新的希望,各地政府部门、大企业于是将视点转向设施生产。我们认为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可以适度发展:(1)资金实力允许(当地政府有补贴,或有企业参与。);(2)有良好的市场,包括消费者观念,优质、优价;(3)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包括经营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4)形成规模,不搞分散建设,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更应如此。 

3、国家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上应采取的方针和管理原则 

3.1管理的定位 

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定位,首先应是宏观管理,起指导作用。要实现宏观管理,必须了解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对全国的设施农业根据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各级工作机构,明确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和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减少盲目性,以稳定农民的收入;制定适合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的不同档次的各种设施规格及技术参数,同时规范各生产厂家的生产行为,减少无序竞争所带来的损失,改变现有生产厂家各自制定规格,无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建立固定的监督检测机构,加强检测,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各级管理机构应同时承担技术咨询的任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产品市场、产品采后处理(加工、分级、包装)、运销等。 

3.2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我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国家,各地气候对设施生产的利弊各异,应以多样化的设施生产模式,适应各地的气候特点。我们建议按大区划分,根据气候条件,做好各种设施的区划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合理地提高设施栽培水平。关于设施栽培的区划问题,80年代中期,曾进行过不少探讨,近年来各省市也认识到,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布局设施栽培、设计种植制度(品种、茬口等)和制定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比较分散,并基于经验,缺乏全国性统一的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体系。有些地方因设施栽培比较效益高,盲目上马,结果因气候条件不适宜而导致失败。规范各区设施类型及其规格、参数,使各种设施合理分布,种植制度和管理规范化,改善以前的盲目性和过于分散状况。 

3.3设施标准的制定 

各地区应有适用于不同档次的设施类型及标准参数,对农民自制设施提出指导建议,规范农民的自发行为,使建成的设施经济适用。 

"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只有钢管装配式塑料大棚有国家标准。玻璃温室的结构标准尚未批准公布。至于日光温室标准,温室配套设备的标准至今仍是空白。所以在设施、设备标准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设施的生产厂家不仅要制订一系列质量标准,还必须成立专门质量监督和检测机构,经过检测,方能进入市场,为此也需要制定检测规范,包括使用仪器、测试标准和方法等,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劣质产品的侵害。 

3.4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 

农民进行设施生产,相对投入较高,农民是自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应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较准确的各种产品供求信息,并做一些科学的预测,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以获取较多的收益。农业部的有关职能部门应予以重视。 

技术咨询具有同样重要性,技术的提高是设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先进的技术必须由农民掌握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建立技术咨询机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可作指导和监督。 

3.5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不断地创新。从而要求加强本学科领域的科研和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也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设施生产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前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 

1)面向21世纪中国设施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2)低成本、低能耗的设施设备成套技术体系; 

3)高效设施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专用品种培育、定量化水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 

4)设施生产产业化体系(设备设施工程,种子工程,产后处理工程…)及经营管理模式; 

5)现代化设施生产的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控体系; 

6)从中央到地方的培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科技示范园,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图书音像制作出版和培训计划等)。  

3.6关于小型机械的问题 

目前在普通的塑料温室和日光温室中,基本上没有使用机械,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江苏、湖南等地均建立了工厂化育苗设施,但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推广的范围和规模还是很有限的。在现有的大部分现代化温室内,常规的农机具也很少,尤其是采用了无土栽培种植方式,设备配置主要是灌溉设施、采摘车及采摘工具、喷雾设备(喷雾车及喷雾器)运输车、嫁接机、花卉及蔬菜清理分检设备、包装设备、育苗设备、冷库等。其中不少设备在我国还是个空白。 

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给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要本着自主研究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我国的农业设施的水平。 

第8篇:温室效应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设施农业 宏观管理 方针 原则

1、概 述

我国自1979年至1994年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大型连栋温室21.2hm2,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能耗过大,运行费用高,管理不善,仅个别勉强维持生产,绝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败。90年代中,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掀起了新的热潮,以北京中以农场引进以色列大型塑料温室为标志,又开始了新一轮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连栋温室,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引进的不仅是温室的主体骨架,同时引进了成套设备和栽培技术。据有关资料,1995年至1997年已签订引进合同达80hm2,价值3亿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突出地反应了国内对先进的设施栽培成套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外温室厂家亦蜂涌而来,他们采取压低主体结构价格,提高内部设施价格的措施,试图占领市场。

总之,当前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已面临新的形势,在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设施规格也在相应提高;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的同时,也在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成套设施与栽培技术;设施园艺生产多样化,不仅生产蔬菜,包括大宗菜和特菜,也生产花卉水果,但也暴露出在宏观管理上无序状态的问题。各地在纷纷上马,纷纷引进的同时,也不乏盲目性,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措施,以便为主管部门制订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和宏观管理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依据,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决策,疏通信息渠道,规范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素质实行名牌战略,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创造条件。

我国温室中95%以上为日光温室,普通加温温室和大型现代化温室,因能源问题,运行效果不经济而难以大面积发展。全自控现代化温室自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引进至今。估计将近100hm2。日光温室中约有60%为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90%为简易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只有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目前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些地区,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原有单栋大棚也向连栋大棚发展。据全国农技推广总站1996年底统计资料,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和新疆。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省份为:河北、山东、辽宁等省。

现代化大型温室,主要是引进温室,从1985年至今,我国大约引进了近100 hm2。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东南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郊区。在1979~1994年期间,引进了21.2 hm2,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庆、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地,由于能源消耗大,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最终不能维持,有的被拆除,有的另作它用,基本上是失败了。如1979年北京的四季青园艺场最早从日本引进的3 hm2现代化大型温室,现已改作贸易市场。1995年北京中以农场率先引进以色列温室1.2 hm2,开始了新的引进高潮。1996年引进面积最大的为上海,达l5 hm2,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分5处进行试验,取得了一些重要经验;深圳市1997年从法国引进6 hm2薄膜温室,现已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省城如广州、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北京、重庆和银川等都有新引进温室,或正在洽谈引进事宜。这次引进的特点是: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除主体骨架外,包括环境调控设备、灌溉设备、全套栽培技术措施(从种子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甚至授粉技术等),并有引进国派驻专家指导,即不单纯引进硬件,也引进软件。但大多是政府行为,也有部分是企业行为。

2、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1设施农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很快而质量水平较低。以设施栽培86万hm2计,城乡人均占有面积已达7.l7 m2,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19倍,所以发展方向应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同时产业结构要转型,单一生产蔬菜转变成以生产蔬菜为主,辅以生产花卉、瓜和果。从单一生产大宗菜,转变成生产大宗菜为主,辅以生产经济效益高的特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出口创汇。其次是提高现有设施水平。现在设施质量普遍较低,日光温室中绝大多数为80年代中期形成的普通类型,结构较简单,以竹木、水泥杆为骨架,厚厚的土坯墙体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仅40%~50%;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只能靠手工作业;保温、采光性能差,每年雨季过后,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修结构;抗灾能力差,易被大雪压塌、大雨冲垮,如1997年12月一场大雪,江苏、山东不少普通型日光温室因承受不住雪压而倒塌;灌溉技术,仍以大水漫灌,有些地方每667 m2日光温室灌水量达500 m3/年。并且在多年使用后温室内病虫害严重而不得不依靠经常性打药来维持生产,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很不协调。所以山东省率先提出了设施农业的二次创业,不仅要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要改进设施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

对于塑料大棚的发展,同样存在结构和栽培技术两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

所有新建的设施,应该具备更高的质量水平,不应再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应能够生产高品质产品,借鉴引进温室的一些经验,逐步向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2.2 能源清费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冬春季节在蒙古高压的控制和影响之下,我国的三北地区、青藏高原、云南高原晴天多,日照百分率超过50%,光照充足,是发展设施园艺生产的有利条件。但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发达,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变化很大,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国家要低,而且愈向北方,偏低愈甚。例如1月份,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其它国家气温偏低14~18℃,黄淮流域偏低10~14℃,长江以南地区偏低8℃,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除沙漠地区以外,我国又是同纬度地区最热的国家7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和内蒙北部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平原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0℃。根据计算我国北方各地冬季日平均气温≤5℃负积温要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高出1~4倍。这就意味着我国发展设施生产冬季加热所需能耗比欧洲国家要高得多。夏季比同纬度其它国家炎热,必然增加降温所需的能耗,而且夏季又是雨季,空气相对湿度大,湿热同季使藉助于蒸发降温机理的降温效率下降,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湿帘降温、喷雾降温,其降温效果必然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各地气候特点,发展设施生产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节能是中国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课题。

2.3引进和国产化

1979~1994年引进的20 hm2大型现代化温室,由于高能耗和经营管理跟不上,高投入、低产出,至今几乎全部停止运营。1995年以后又开始了第二次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的热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6年上海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15 hm2微机全控制加温温室,进行蔬菜、花卉栽培。经过一年的运行,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但为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高科技设施园艺经营提供了经验。

目前现代化温室的引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大。以上海1996年引进的15 hm2温室来看,引进费用加配套设施设备费用,平均500~900元/ m2,投资太大,每年的折旧费、维修费太高,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这是影响温室引进的一大因素。

转贴于

2)运行成本高。从上海5个基地在1996~1997年度运行成本看,平均每1/15 hm2(亩)为3.48万元,其中30%~40%是燃料成本。从上海各引进温室使用效果来看,冬季加温使用燃煤最经济,比用电或燃油热风的效果好、成本低。即使燃煤,在上海的荷兰温室中要保证果菜的生长温度,每天每公顷,仍需燃煤3t(每亩0.2t)。在济南,每1/15 hm2 (亩)每天需燃煤0.4t。在北京,则为每天每1/15 hm2 (亩)0.8t。有些引进温室(也包括部分国内设计的温室)的通风设计没有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在高温高湿同季的情况下,降温依靠湿帘风机系统,不但降温效果差,能源消耗也相当可观,甚至不比冬季加热能耗费用少。能源消耗费用太高,使投入使用后的经营成本持续偏高,最终可能变成亏本经营,成为温室引进的又一大障碍。

3)功能定位存在一定问题。既然是引进的现代化大型温室,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定位必须有高起点。高投入,必须有高产出,才能充分显示现代化、资金技术密集的优势,达到高效集约栽培目的。上海的东海荷兰温室,种植的彩色甜椒,市场定位于大宾馆和大饭店,价格可达24元/kg,其他产品市场定位也大都在宾馆饭店或超市,因其能保证优良的品质和周年供应,价格优势明显,所以其经营效果,已经突破了以前引进温室不计折旧,勉强保本的经营状况,在合理扣除折旧和经营成本后,仍略有盈余,并且会越来越好。南京市蔬菜所,80年代中期,引进一栋荷兰温室,一直种植番茄等大宗菜,年年收入不抵运行费用,从1995年开始,改成一半种菜,一半种花,当年收入与运行费持平,1996年1/4菜(番茄和樱桃番茄),3/4为切花和盆花,当年收入高于运行费用。所以功能定位不准确是许多引进温室经营不善的一大原因。结合旅游观光,生产优质花卉、蔬菜、瓜果和种苗,如上海的东海农场,江苏镇江21世纪乐园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规模小经营单一。目前各引进单位引进的温室面积一般为1~3 hm2,绝大多数为1~2 hm2,规模都不大,并且往往还种植多种作物,因此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作物种类都形不成规模,这与国外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如荷兰,一个农户就有二、三公顷以上的温室,只种植一种作物,专业化程度很高,不仅有利于种植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保证履行市场合同,它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我们目前的引进方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这就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技术人才资源的浪费,3 hm2种植三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同样能指导15 hm2种植同种作物的生产。

5)引进不配套。只引进温室设备而不引进内部管理机制,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设施生产。现代化的设备加上现代化的观念及管理方式,才能保证高产出、高效益,达到引进温室的示范目的。

随着引进温室的不断增加,国产化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化大型温室的骨架和覆盖材料国产化,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但其内部的配套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仍需认真学习。对于国产化,业内人士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要求加速国产化进程,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另一种态度则认为,先当学生,虚心学习,先吃透外来的东西,逐步缩小国产与引进之间的差距,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认为有关国产化的问题,硬件在短期内容易实现,软件特别是微机管理、生物技术(品种、授粉技术、定量化肥水管理等),我国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主体结构的国产化过程中已经做了不少简化改进设计,即使如此,也因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往往高于外商报价;没有温室专用的材料,或者有而精度不够,不能满足设施建设的要求,影响设施生产的效果;内部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还有一定问题,产品不齐全,不配套,性能达不到要求,有的配套设施根本没有,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所以必须先搞清楚引进温室的质量、性能和种植要求,再加以改进,逐步实现国产化。

2.4建厂生产问题

以上海、江苏为例,仅上海周围,经营温室骨架约有5~6个厂家,有些地方还在盲目建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要建立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实行名牌战略,有序建设,有序竞争。

2.5关于大型现代化温室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出现发展大型温室的热潮,首先是因为资金有了一些积累,包括一些大企业也投资设施农业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原有的设施技术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调节能力有限,而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全套设备技术后,感到有了新的希望,各地政府部门、大企业于是将视点转向设施生产。我们认为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可以适度发展:(1)资金实力允许(当地政府有补贴,或有企业参与。);(2)有良好的市场,包括消费者观念,优质、优价;(3)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包括经营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4)形成规模,不搞分散建设,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更应如此。

3、国家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上应采取的方针和管理原则

3.1管理的定位

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定位,首先应是宏观管理,起指导作用。要实现宏观管理,必须了解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对全国的设施农业根据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各级工作机构,明确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和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减少盲目性,以稳定农民的收入;制定适合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的不同档次的各种设施规格及技术参数,同时规范各生产厂家的生产行为,减少无序竞争所带来的损失,改变现有生产厂家各自制定规格,无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建立固定的监督检测机构,加强检测,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各级管理机构应同时承担技术咨询的任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产品市场、产品采后处理(加工、分级、包装)、运销等。

3.2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我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国家,各地气候对设施生产的利弊各异,应以多样化的设施生产模式,适应各地的气候特点。我们建议按大区划分,根据气候条件,做好各种设施的区划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合理地提高设施栽培水平。关于设施栽培的区划问题,80年代中期,曾进行过不少探讨,近年来各省市也认识到,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布局设施栽培、设计种植制度(品种、茬口等)和制定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比较分散,并基于经验,缺乏全国性统一的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体系。有些地方因设施栽培比较效益高,盲目上马,结果因气候条件不适宜而导致失败。规范各区设施类型及其规格、参数,使各种设施合理分布,种植制度和管理规范化,改善以前的盲目性和过于分散状况。

3.3设施标准的制定

各地区应有适用于不同档次的设施类型及标准参数,对农民自制设施提出指导建议,规范农民的自发行为,使建成的设施经济适用。

"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只有钢管装配式塑料大棚有国家标准。玻璃温室的结构标准尚未批准公布。至于日光温室标准,温室配套设备的标准至今仍是空白。所以在设施、设备标准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设施的生产厂家不仅要制订一系列质量标准,还必须成立专门质量监督和检测机构,经过检测,方能进入市场,为此也需要制定检测规范,包括使用仪器、测试标准和方法等,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劣质产品的侵害。

3.4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

农民进行设施生产,相对投入较高,农民是自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应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较准确的各种产品供求信息,并做一些科学的预测,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以获取较多的收益。农业部的有关职能部门应予以重视。

技术咨询具有同样重要性,技术的提高是设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先进的技术必须由农民掌握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建立技术咨询机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可作指导和监督。

3.5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不断地创新。从而要求加强本学科领域的科研和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也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设施生产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前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

1)面向21世纪中国设施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2)低成本、低能耗的设施设备成套技术体系;

3)高效设施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专用品种培育、定量化水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

4)设施生产产业化体系(设备设施工程,种子工程,产后处理工程…)及经营管理模式;

5)现代化设施生产的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控体系;

6)从中央到地方的培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科技示范园,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图书音像制作出版和培训计划等)。

3.6关于小型机械的问题

目前在普通的塑料温室和日光温室中,基本上没有使用机械,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江苏、湖南等地均建立了工厂化育苗设施,但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推广的范围和规模还是很有限的。在现有的大部分现代化温室内,常规的农机具也很少,尤其是采用了无土栽培种植方式,设备配置主要是灌溉设施、采摘车及采摘工具、喷雾设备(喷雾车及喷雾器)运输车、嫁接机、花卉及蔬菜清理分检设备、包装设备、育苗设备、冷库等。其中不少设备在我国还是个空白。

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给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要本着自主研究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我国的农业设施的水平。

第9篇:温室效应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采暖 通风 节能 建筑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当加大政策扶持, 完善法规、标准, 加强国家间节能项目上的交流, 吸取、借鉴国外节能建筑发展经验, 鼓励与发展新型节能墙体和屋面的保温、隔热技术与材料, 节能门窗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技术, 供热采暖系统温度调控和分户热量计量技术与装置, 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及设备; 在通风建设方面,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来达到采用空调制冷技术,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 带走潮湿污浊的空气,改善室内热环境。达到节能下的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 有利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一、我国城市建筑的现状及建筑节能现状在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建筑业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中国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已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一年建成的建筑面积的总和;我国是一个有着13 亿人口的大国,能源严重短缺,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已经刻不容缓。所谓建筑节能,就是在改善建筑舒适性的前提下,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设计朝向、通风性能好的房屋;在屋面、墙体和门窗等建筑护结构上,使用具有隔热和保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在采暖供热、空调制冷、采光照明等建筑工程上尽量使用能耗较低的产品,同时尽可能开发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资源。

二、建筑节能中的采暖措施

建筑节能是跨行业、多技术的综合学科,它要求生产、设计、施工及管理等部门的紧密配合,共同努力;需要建材、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电气等专业的共同协作;需要优化的设计、精心的施工和合理的管理,从多方面保证建筑节能的实施。采暖作为建筑节能中的重大问题,目前,我们主要是采取绝热保温和新的采暖方式两方面来降低能耗,达到建筑节能的发展要求。

1 屋顶的绝热

屋顶分平屋顶和坡屋顶,平屋顶设实体材料隔热层,利用材料的热稳定性使屋顶内表面温度比外表面温度有较大的降低。坡屋顶应设保温层,在顶棚搁栅上铺天棚板,板上铺一层油毡作隔热层,油毡上铺设保温材料,达到保温绝热的目的。

2 墙壁的绝热

在高档的花园小区,可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如胶粉聚苯颗粒外墙保温成套技术,此项技术能有效地解决保温隔热、抗裂、抗震、耐火等问题,但其成本较高。对于一般民用建筑可采用墙体材料和设置墙体遮阳设施来达到保温作用。

3 门窗的绝热

门窗具有保温、隔声、防水等围护作用,同时门窗失去许多热量。在节能措施方面,应降低空气渗透热损失,提高气密、水密、隔声、保温、隔热等性能。推广使用铝塑、钢塑等门窗专用型材,采用中空双层玻璃,可实现隔热与有效利用太阳能的双重目标。

4 利用太阳能来采暖

太阳能作为21 世纪的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目前在建筑采暖中已经大有用途。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出现了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和低辐射玻璃等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利用这些材料可以根据建筑物采暖及采光的要求做成各种复合式窗结构。是新能源在建筑中最有希望大规模采用的节能方式。

5 采用地板辐射采暖

作为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地热能源,目前已经有很大的应用在建筑中的采暖方面。地热采暖的原理是将耐高温达标的塑料管材根据地热施工规范安装在地表面,再用混凝土掩埋形成平整地面,热水在管路中流通。它的直接造价比较高,但节省建设空间,而且辐射均匀,从节能来说是一种创新及先进的供暖方式。

6 采用发热电缆与电热膜采暖

随着电力市场供应的市场化,电能的利用发展了发热电缆和电热膜采暖系统。发热电缆安装结合房间的吊顶布置。采用先进的电热膜发热技术,其热效大于原先的取暖设施。同时,电热膜不占室内空间而且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因此在新兴采暖设备中占有一定的优势,缺点在于消耗电能,不像太阳能那样可以无偿使用。

三、对于建筑中的通风问题

在节能技术广泛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筑师们在一系列建筑创作中做出了探索和实践, 提出两种方法来达到建筑节能下的通风:自然通风和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 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合理地加以使用

1 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

在具有良好的外部风环境的地区, 风压可作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在我国大量的非空调建筑中, 利用风压促进建筑的室内空气流通, 改善室内的空气环境质量, 是一种常用的建筑处理手段。

2 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

利用建筑内部空气的热压差来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在建筑上部设排风口可将污浊的热空气从室内排出, 而室外新鲜的冷空气则从建筑底部被吸入。热压作用与进、出风口的高差和室内外的温差有关, 室内外温差和进、出风口的高差越大, 则热压作用越明显。在建筑设计中,可利用建筑物内部贯穿多层的竖向空腔―如楼梯间、中庭、拔风井等满足进排风口的高差要求, 并在顶部设置可以控制的开口, 将建筑各层的热空气排出, 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

3 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

大型建筑中, 由于通风路径较长, 流动阻力较大, 单纯依靠自然风压与热压往往不足于实现自然通风。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 直接的自然通风还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 不利于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 常常采用一种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系统。该系统有一套完整的空气循环通道,辅以符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 并借助一定的机械方式加速室内通风。作为一种节能设计的手段, 自然通风还可以和多种其他手法相结合, 如太阳能、建筑材料、自然采光、地下蓄热蓄冷、地热、自动控制等,且引进计算机模拟和风洞试验技术, 从量化的层面对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

结束语

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 被公认为人类面临四大生存问题之一。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燃料资源日渐枯竭, 能源危机的总趋势不可避免。 而在能源消耗中, 作为人类活动基本场所的建筑,其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 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就节约能源而言,建筑节能无疑是节约能源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 也是建筑业发展必须重视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 费洪磊. 浅谈我国采暖通风的现状与发展[J]. 山西建筑. 2009(08) (2)

[2] 李宏武. 浅析建筑节能下的采暖和通风发展趋势[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