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精选(九篇)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

第1篇: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

保温被保温性能的影响因素

防水性能

保温被除夏季外,常年暴露在室外,即使雨雪天气也不例外。若保温被不防水,则很容易吸水导致保温被热阻下降,保温性能降低。此外,吸水后的保温被质量会增大,严重时,保温被会结冰变硬,导致保温被无法卷起或放下,影响日光温室生产[4]。为了提高保温被的防水性能,应尽量选择不吸水保温芯材。若保温被材料自身或材料间隙容易吸水,则必须在保温被表面覆盖不透水的保护面层。

传热系数

日光温室设置保乇坏哪康木褪羌跎偾拔菝嬖谝辜涞娜攘克鹗[5]。因此,保温被的传热系数越低,保温性能就越好。对于大多数保温被来说,所采用的保温材料多为含有静止空气泡的蓬松材料。考虑到静止空气的导热系数很小,使用蓬松材料制作的保温被传热系数较小[6]。根据实验室测试结果,目前山东寿光使用的主流保温被的传热系数为0.423~1.255 W/(m2・K),波动范围较大[1]。但另一方面,保温被在使用过程中会被卷被机频繁碾压和拉伸,经过长期使用后,保温被厚度减小,静止空气层变薄甚至消失,保温性能开始下降。因此,在选用保温被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温被在长期使用之后的传热系数变化。

保温被应用现状

目前,日光温室常用的保温被有草苫、复合型保温被、针刺毡保温被、泡沫保温被等。草苫一般由稻草、蒲草、谷草等编制而成,内部孔隙较大。由于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草苫可有效防止室内热量向室外散失,进而使日光温室冬季夜间室内气温保持在较高水平[7]。但是该材料质量不均、防水性差、易腐烂、污染薄膜等缺点,很难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正逐渐被淘汰[8]。

针刺毡保温被和晴纶棉保温被分别使用针刺毡布和晴纶棉作为保温芯材,保温性能较好。其中针刺毡布可使用旧碎线、布、废毛等材料支撑,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但是针刺毡布和晴纶棉均容易吸水,导致保温被保温性能下降,严重时还会因为保温被过重而将前屋面骨架压垮(图1)。基于上述问题,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在保温被一面或两面覆盖防水牛筋布、雨布等防水材料的防水保温被[9]。但实际中也发现某些防水保温被表面的水分可通过针眼进入保温被,而且水分很难从保温被内排出,导致保温被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保温性能下降,难以满足室内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10]。

发泡聚乙烯保温被使用发泡聚乙烯作为保温芯材,涤纶布作为表面材料。发泡聚乙烯内部具有封闭孔洞,具有保温性好、耐老化且不吸水等特点,但抗拉强度较低,极易在卷被机拉伸下被破坏。为此需要配置抗拉强度较高的涤纶布来弥补发泡聚乙烯抗拉强度不足的问题。另外,在保温被制作过程中,可使用整体粘合工艺将保温芯材与表面材料粘合为一个整体,防止保温被从缝纫机缝合时留下的针孔处整体撕裂[11]。

新型长效一体式防水保温被

基于现有保温被所存在的问题,北京卧龙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新型长效一体式防水保温被。该保温被芯材具有封闭气孔,具有防水性能好、保温性能稳定等优点。保温被采用整体粘接工艺,保温被单体之间没有缝隙,避免了保温被在长时间使用后单体之间出现缝隙,影响日光温室保温的问题。

为有效评价保温被对日光温室室内环境的影响,笔者对新型长效一体式防水保温被(图2)的保温效果进行了测试。试验温室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在试验期间主要用于栽培草莓。2栋日光温室的结构、栽培作物和管理方式完全相同。其中一栋温室为试验温室,安装了新型长效一体式防水保温被;另一栋温室前屋面覆盖针刺毡保温被,为对照温室。

选取2015年1月10日08:00~次日08:00之间的数据进行分析。该期间内2栋温室室内气温变化如图3所示。在午后,试验温室气温下降速率较快。在保温被闭合的时候,试验温室的室内气温较对照温室低1.3 ℃。但随后试验温室的室内气温出现小幅回升,然后再逐渐下降。对照温室没有出现上述现象。这是由于试验温室在新型长效一体式防水保温被作用下,通过前屋面损失的热量被有效降低造成的,表明该保温被具有较高的保温效果。在保温被闭合期间,试验温室室内气温较对照温室高(2.2±0.9)℃。在次日保温被揭开时刻,试验温室室内气温较对照温室高2.8 ℃。该结果进一步表明新型长效一体式防水保温被传热系数较小,保温效果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1] 王平智,马承伟,赵淑梅.温室覆盖材料保温性能测试台改进

及保温被的选型[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4,34(10):26.

[2] 张义,马承伟,柴立龙,等.几种温室内保温幕保温效果的测试

研究[C].中国设施园艺工程学术年会,2008.

[3] 陈之群,彭杏敏,杨明宇,等.不同保温被外覆盖对日光温室保

温及黄瓜生育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0(15):89-93.

[4] 楼杰,陈海珍.日光温室保温被发展之我见[J].农业工程技术

(温室园艺),2012(8):70-71.

[5] 张放军,陈海珍.日光温室保温被的发展现状分析与进展[J].

纺织导报,2011(1):73-76.

[6] 张京开.日光温室保温被指标评价体系[J].农机质量与监督,

2008(4):30-32.

[7] 徐刚毅,张立芸.自防水保温被及其机械传动装置的应用研究

[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6(4):12-13.

[8] 周新群,董仁杰.日光温室外保温蜂窝结构覆盖材料的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1998,14(4):159-163.

[9] 马惠玲,刘朝宇,张虎.浅谈大棚用保温被现状及质量要求[J].

新疆农机化,2010(6):32-33.

[10] 陈来生,祁成文,龚文元.青海日光温室保温被使用现状与开

发[J].北方园艺,2013(5):43-44.

[11] 徐刚毅,周长吉.日光温室PE发泡自防水保温被的研制与性

能测试[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128-131.

第2篇: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

城市化产生热岛效应。利用CTTC(建筑群热常数)模型对城市化后的建筑群温度进行模拟计算,把计算结果作为室外计算温度,对一普通住宅建筑空调负荷进行了计算,并与根据气象台提供的室外温度计算出来的冷热负荷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夏季冷负荷受城市化影响较大,当无室内发热量时,采用气象台提供的气象数计算出的夏季冷负荷比按小区温度计算的低10%~35%;而冬季热负荷受城市化影响不大,二者差别不到10%。

关键词:城市化空调负荷住宅建筑热岛效应

Abstract

Urbanizationcausestemperaturedifference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UsingtheCTTCmodeltosimulatetemperatureofanurbanbuildinggroup.Thetemperaturewasusedtocalculatethecoolingheatingloadinsteadoftemperaturemeasuredatthelocalmeteorologicalstationasoutdoordesigntemperature.Itisshownforanordinaryresidentialbuildingthatthecalculatedcoolingloadisabout10to35percentwiththetemperatureofanurbanbuildinggroupthanthatwiththeoutdoortemperaturefromthelocalmeteorologicalstation.Butthedifferenceofheatingloadbetweenthemislessthan10percent.

Keywords:urbanizationcoolingloadresidentialbuildingheatislandeffect

0引言

早在公元前4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城市和乡村的气候是有差别的。19世纪,英国的贺华德(LakeHoward)对伦敦市内和郊区的气象记录进行对比分析,从大量资料中总结出伦敦城市气候的特点,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发现:伦敦城市中心的温度比四周郊区高[1]。后来各国学者对不同纬度、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城市陆续做了大量对比测试,发现了类似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城市热岛"。

然而,我们在计算某栋建筑物的室内冷热负荷时,使用的室外参数都是来源于建筑所在地区的一个大范围内的气象资料,而这些气象资料又是由气象人员在空旷的城市远近郊监测而得。既然许多研究资料都已证明城区气温与郊区气温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那么如果在对建筑物室内冷热负荷进行各种分析计算中把这些由气象台站测出的气象数据作为城区内建筑的室外计算参数,其结果就很可能会出现偏差,并由此得出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结论。澳大利亚的M.M.Elnahls等对这个问题曾做过实验和模拟,在阿德莱德地区建造了一个典型的建筑群,结果表明,冬、夏两季建筑群内的空气温度都高于气象温度。对空调系统而言,在对室内加热时减少10%的能耗,在供冷时增加15%的能耗。两种算法的能耗总和(加热+供冷)相差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因为相互抵消就可以忽略对空气温度的修正。忽略了修正温度的影响就意味着对冷负荷估计不足,对热负荷估计过高"[2]。因此,建筑群的"热岛效应"的确会对负荷计算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1建筑群室外温度的模拟计算

关于建筑群内空气温度的模型,前人已经做了不少的研究工作。笔者在比较前人对城市气候和建筑局部微气候的研究方面和研究模型之后,选择了简明实用的CTTC模型及其系列改进模型作为研究开发的切入点。

CTTC模型把特定的地点的湿度视为几个独立过程温度效应的叠加,用公式表示如下[3]:

ΔTa(t)=To+ΔTa,solar(t)-ΔTNLWR(t)

式中Ta(t)为需计算的t时刻的大气温度:To为基准(背景)温度;ΔTa,solar(t)为因城市覆盖层表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导致的大气温升;ΔTNLWR(t)为净长波辐射吸收失热而导致的温度变化。正是在计算ΔTNLWR(t)时使用了CTTC模型数,可由下式进行计算:

(2)

式中t是计算时刻,m是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h是综合换热系数,Ipen(t)是建筑群在t时刻接受到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太阳辐射照度,CTTC是建筑群热时间常数。

斯沃德(HannaSwaid)和霍夫曼(MiloE.Hoffman)按理论公式计算出ΔTa,solar(t)和ΔTNLWR(t),并经实验测出当ΔTa,solar(t)为昼夜最小值时的空气温度Ta(t),则由式(1)可计算出To。他们发现同一个城市不同建筑群的基准温度值很接近,误差不超过0.5℃,且与乡村日平均空气温度相等。

1997年,艾那汉斯(M.M.Elnahls)和威利斯姆森(T.J.Willismoson)在CTTC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CTTC模型,其计算空气温度的思路与CTTC模型完全一致。改进模型将通常位于市郊的气象站测量的逐时气温作为输入温度,而不是把乡村的日平均气温和为输入温度计。通过比较气象站和待计算建筑群的建筑几何特征、规划、热量排放等因素造成的热量收支差异,计算这些差异给这两种下垫面上方空气温度带来的差别,通过气象站的实测温度以及计算的温度差别就可以得到待计算建筑群处的空气温度。用公式表示如下[2]:

Ta(t)urb=Tb+ΔTsol(t)urb-ΔTlw(t)urb(3)

Ta(t)net=Tb+ΔTsol(t)met-ΔTlw(t)met(4)

则有

ΔTa(t)urb=Ta(t)net+[ΔTsol(t)urb-ΔTsol(t)met]-[ΔTlw(t)urb-ΔTlw(t)met](5)

式中:Ta(t)urb是建筑群处在t时刻的空气温度;Ta(t)net是气象站在t时刻测量的空气温度;Tb是基准温度;ΔTsol(t)urb是建筑群因吸收太阳;而导致的空气温度变化;ΔTsol(t)met是气象站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导致的空气温度变化;ΔTlw(t)urb是建筑群因天空长波辐射而导致的空气温度变化;ΔTlw(t)met是气象站因天空长波辐射而导致的空气温度变化。

基于改进的CTTC算法模型,笔者编制了CTE(clusterthermalenvironment)计算程序,考虑了太阳辐射、风、小区规划和单体建筑等对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影响,从整体的、动态的角度来预测和分析实际建筑群的温度环境[4]。

2.负荷计算

选取一个典型的住宅小区建筑群来进行负荷计算,该建筑群由9栋(3排3列)5层的建筑组成,绿化率为0.3。

模拟计算结果见图1,2。从图中可以看出,利用CTE程序计算得到的小区室外空气温度和气象站空气温度存在明显的差别。

图1夏季小区计算温度和气象站温度的比较

图2冬季小区计算温度和气象站温度的比较

选取该建筑群中的3个房间进行负荷计算,这3个房间分界位于建筑的南、东北角和东南角,且均在建筑的3层,如图3所示。

图3计算房间示意图

建造外墙为37砖墙,每个计算房间有一扇外窗,位于房间的南侧或北侧,双层钢窗,无内外遮阳。室内发热设备为计算机和灯光照明,人员为1人。夏季室内设定温度为27℃,冬季室内设定温度为18℃,换气次数为2h-1。按照常规的冷、热负荷计算方法,分别将气象站提供的计算温度和用CTE程度计算出来的小区空气温度作为室外计算温度来计算室内负荷。

图4是夏季逐时冷负荷计算结果。

图4夏季逐时冷负荷计算结果

从图4中可以看出,以小区计算温度和气象站提供的设计室外温度来计算室内负荷,不同方位的房间负荷都有差别。这种差别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在本例中约占总负荷的10%~35%。

图5可以更清楚地反映因室外计算温度不同而带来的冷负荷的逐时差异。考察冷负荷的组成可以看出,室外温度对冷负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通过窗玻璃的传热、通过外墙的传热和新风负荷。当室内外温度接近的时候,室外温度对这3项负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本例中考虑热岛效应后围护结构的传热负荷是原来的1.2~1.5倍,而新风负荷受室外温度的影响更明显,甚至负荷正负都可能相反,在新风负荷最大的瞬时考虑热岛效应后新风负荷是原来的1.2倍。

图5室外计算温度不同而带来的冷负荷的差异

图6和图7是本例计算房间无内热源情况下的计算结果,它们反映了建筑群本身对室内负荷的影响。从计算结果来看,在不考虑房间内热源的情况下,由于室外计算温度不同而导致的室内冷负荷的差异一般在20%~50%之间,夜间最大时甚至能够达到70%。

图6计算房间无内热源时夏季逐时冷负荷计算结果

图7计算房间无内热源时不同朝向夏季冷负荷的差异

同理可能计算不同室外气温参数对冬季的室内热负荷造成的差别。计算结果表明,室外温度不同导致的热负荷差别不到10%。这是因为冬季室内外温差本来就比较大,建筑群和气象站之间的温差相比较而言仅占一小部分。

上述结果是针对一具体建筑得到的,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布局的住宅建筑会存在着差异,即夏季冷负荷和冬季热负荷的变化比例会有所有同。但总体而言,城市化的程度越高,热岛现象越显著,用气象站资料得到的夏季空调负荷值与实际的偏差越大。

3结论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和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夏季室内外温差较小,城市热岛效应造成的温升可能对室内负荷计算造成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冷负荷主要以护结构传热和新风为主的民用建筑中是不可忽略的。冬季由于热岛效应带来的温差相对室内外温差而言较小,因此在计算热负荷时可以忽略。

以上的计算和分析是针对住宅建筑进行的,同样也适用于对商业建筑的分析。但由于商用建筑的空调负荷组成中围护结构和新风部分所占比例不大,所以城市化对室内负荷的影响不是太明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日益发展,热必会使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显著。美国、日本和我国上海等城市连年的实测资料表明[5]:在郊区空气温度几乎不变甚至下降的情况下,城市内的气温却逐年升高。因此,在进行城市建筑的空调设计时应将气象资料进行修正。本文提出的修正的CTTC模型是一种简单、行之有效的修正方法,可以作为大中型城市建筑空调设计的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HemutELandsberg.都市气候学,郑师中,译,台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0.

2ElnahlsMM,WilliamsonTJ.AnimprovementoftheCTTCmodelforpredictingurbanairtemperatures.EnergyandBuildings,1997,25(1):41-49.

3HannaSwaid,MiloEHoffman.PredictionofurbanairtemperaturevariationsusingtheanalyticalCTTCmodel.EnergyandBuildings,199014(4):313-324.

第3篇: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

(1)冷却效果不好,出冷却机熟料温度高达200~260℃,熟料和余风带走的热量高,热耗上升;(2)由于熟料温度长期过高,受窑偏析的影响细料侧纵梁出现受热变形,加之托轮、导向轮的磨损,导致篦床出现跑偏现象;(3)篦板与盲板间隙大,运行时漏料严重,带来设备安全运行隐患;(4)因熟料温度过高,导致破碎机锤头、熟料输送皮带等的使用寿命缩短,同时影响后续水泥粉磨系统的产量;(5)细料侧常有“红河”现象出现,侧边的篦板和盲板磨损严重,使用寿命短。

2原因分析

(1)产量提高后,篦床面积小,总风量偏少;(2)高温区的风量少,导致急冷效果差;(3)篦板间的缝隙以及篦板与盲板的间隙过大,造成严重漏料和气流短路;(4)风室间隔墙板密封失效,窜风严重。

3技术改造

针对冷却机存在的问题,厂方决定对篦冷机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热回收效率,改善冷却效果,消除设备故障隐患。降低熟料温度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适当增加风量,优化风的分配;二是从结构上改变冷却方式;三是增加篦床面积提高篦冷机的能力。高温区温差大,热交换效果好,此处增加风量能提高急冷效果,增强热回收,但要注意冷风不能掺入过多,否则会造成二、三次风温降低,甚至影响窑系统煅烧。改变冷却方式是指在高温区将风室供风变为充气梁供风,从而达到强制冷却的效果。但充气梁不宜增加过多,否则会导致电耗升高,同时还要注意充气梁与风室间风压的匹配。增加篦床面积对提高设备性能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本着投资小、效果好的原则,结合冷却机实际运行情况,最终确定的技改方案如下:(1)将一段篦床从2.7m加宽至3.3m,面积增加5.6m2;将第室的矮墙减薄,面积增加1.8m2,使其总面积增加7.4m2。更换相关的篦板梁和篦板,现场修改上、下壳体和顶板,更换新的风管系统。(2)下料口固定篦床改为TCH型高效急冷模块,该模块采用多单元供风模式。每个单元配置独立风管和调节阀门,根据各区域料层厚度和熟料颗粒的不同调节风机阀门开度,使熟料在下料口得到最佳的骤冷效果。(3)高温区固定梁改为充气梁,同时更换相应的篦板,并配套加装独立的充气梁供风系统,加速熟料在该区域的冷却。(4)高温区细料侧设置通风侧吹盲板,保护边上的篦板,减轻红河带来的影响。(5)修复活动框架,更换已变形的纵梁,篦床重新找正。(6)更换阻力偏大的进风管道,降低压损。(7)优化风机配置,以适应提产的需求。(8)检修漏料锁风系统,减少风室漏风。(9)换上新型的活动框架纵梁穿过隔室的密封装置,避免风室间的窜风现象。

4调试过程

此次调试过程中,对冷却机的控制进行了调整。(1)由于篦床面积增加,一段传动转速降低了3~5转,确保二室压力在4.3~4.6kPa;(2)由于产量增加,二段转速增加2~3转,确保五室压力在1.7~1.9kPa;(3)此次技改后,额定风量增加79300m3/h,但实际用风量经计算只增加20000~35000m3/h。调试时对风机风门进行了合理调整,调整原则是:确保窑运行稳定,高温段风门大,低温段风门小,风量必须合理,风量过小则冷却效果差,窑内燃烧不充分,风量过大则火焰不稳定,即通常讲的坏“火头”。通过实践目前已确保风机风门控制合理。(4)此次冷却机技改增加风机4台,调整3台位置,额定风量增加79300m3/h,风机功率增加365kW。改造前,窑运行过程中,冷却机10台风机的风门都是全开98%,由于头排和高温风机功率并没有提高,加上窑系统用风量要非常合理,改造后,为确保稳定煅烧,投料量在175t/h时,新增加的4台风机如此配置:侧吹盲板风机G3门为15%,固定充气梁风机G12风门为70%,二室和三室两台串联在一起作充气梁风机,即G36和G37风门都为70%;原风机风量配置如下:一室风机、二室风机、充气梁G8和充气梁G9控制在80%,三室风机风门70%,四室风机风门60%,五室风机风门40%,六室风机风门30%。当产量提高到180t/h时,所有风机风门依次增加5%;当产量提高到185t/h时,所有风机风门再提高3%;当产量提高到188t/h时,所有风机风门再增加2%,侧吹盲板风机G34不调整。改造后的风机配置可以满足3000t/d产量,提产空间十分富余。

5效益分析

(1)提高熟料产量2.5~3.0t/h;(2)风机功率增加365kW,熟料电耗=(62.5×2750+365)/2810=61.3kWh/t,相比改造前下降1.2kWh/t,年运转率按300d,每年节约电费60.7万元;(3)耐热皮带技改前每年需要700m,改造后只需200m左右,节约15万元;(4)由于熟料冷却效果好,易磨性提高,水泥磨提产5~10t/h;(5)技改后冷却机地坑几乎不漏料,每年减少劳务费5万元左右;(6)熟料实物煤耗下降3~5kg/t,原煤按800元/吨计算,每年节约原煤费用269.8万元。

6结语

第4篇: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经济学;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成本

一、引言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7a),近百年来,全球表面的气温升高了0.74℃。如果在2000年到2030年间依然保持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增加25—90%,预计未来20年间,气温将每10年增加0.2℃。科学证据表明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累积以及人类活动排放的其他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发生的频率加大、风暴的密集度增加、大气降水模式的改变以及海平面上升等。这些自然系统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根本的影响,从而威胁生物的生存能力和人类财富的安全。

经济学家williams nordhaus1982发表了题为“how fast shall we graze the global commons”的文章,开始应用经济学研究气候变化,从此气候变化经济学就将焦点落在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提供积极的针对面临的气候问题的政策分析。虽然和环境经济学的其他领域有重叠,但气候变化经济学更多的是利用气候变化的鲜明特点,即温室气体影响的长期性、气候问题产生和影响范围的全球化、政策的效益和成本的不平衡的分布等,来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多个侧面。通过模拟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趋势,检验和分析技术选择对气候变化进程和减排成本的影响,选择控制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如碳税和碳交易等)。

气候变化经济学已经建立了其研究领域和基础要素,并在经济学界达成了共识。1997年,美国2500名经济学家,包括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共同发表了一项声明,指出最有效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法是通过基于市场的政策。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控制措施,温室气体继续排放将导致世界随着气候系统的变化经历根本性的变革。他们相信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能够利用大量的证据和量化的风险评估提供的信息来帮助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二、气候变化的损失和减缓的效益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后果,如平均气温升高、极端天气现象频率发生、降水模式的变化、海平面上升和生态系统的改变等,这些生物物理系统要素的变化将对人类的福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学家通常将气候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分为两类:市场和非市场的损失。

市场的损失(market damages)来源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市场产品的价格波动和数量的变化给福利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生产量的变化受气候变化要素的约束。研究者通常应用气候依赖型的生产函数来模拟气候变化的福利影响。例如,小麦的产量是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函数,因此可以直接估算由于气候要素变化导致的小麦产量的变化。生产函数法还被用在森林、能源服务、水资源利用以及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洪水等产生的经济损失。有学者认为生产函数法忽视了产品之间替代的可能性。于是享乐价格法(hedonic approach)则成为估算气候变化损失的另一选择。例如mendelsohn et al.(1994)将享乐价格法应用到农业,基于选择最大化地租的假设,利用跨部门的数据检验自然、物理和气候变量对土地价格的影响。

非市场的损失(no—market damages)包括由于不利的气候变化导致的直接效用的损失、损失的生态系统的服务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的福利的减少。这些损失的价值不能够在市场上直接观察到。例如,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没有和价格的变化有任何明显的直接联系,也观测不到需求的变化。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是最有争议也是最为广泛被采用的评估非市场损失的方法。berk and fovell(1998)利用支付意愿法研究了美国加州不同地域的公众为阻止当地的气候变化每月愿意支付的价格。结果表明冬季人们为阻止当地气候变得暖湿/暖干的支付意愿分别是每月9.74和16.70美元,而为阻止气候变得冷湿/冷干的支付愿意分别是每月11.10和18.18美元。

评估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更多的研究利用包括市场和非市场部门的经济模型,估算全球或是区域气候变化的经济损失。总体上,基于模型的实证性研究报告了三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的评估和结果。第一种是计算在特定的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情况下,气候变化的影响占gdp的百分比。mendelsohn et al.(2003)估算了气候变化对农业、林业、水、能源和海岸地带五个市场部门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的小。如果气温比工业化前升高4℃或是以上,在此情况下气候变化对上述五个部门的影响都是正的。tol(2002)的估算包括市场(农业、林业、水、能源、海岸地带)和非市场的部门(生态系统以及疾病造成的健康影响),结果发现如果气温比工业化前升高0.5℃时,气候变化带来的效益占全球gdp的2.5%。如果全球气温升高2-2.5℃,气候变化的损失占全球gdp的0.5-2%。dordhaus(2000)除了考虑更多的市场部门、与气候相关的疾病、污染造成的死亡以及生态系统外,其模型还包括了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的经济损失。

第二种研究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则是按照特定的排放情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技术变化和适应能力的假设前提下,经济影响被按照时间的发展综合,然后被贴现到现在的值。一些估算是在全球的尺度上进行的,有些估算是综合一系列地区或是当地的影响以得到全球的总和。stern(2006)应用综合评估模型,设计了基准和高气候变化的不同情景。模型估算的结果表明,在“照常营业”(business—as—usual)的情景下,即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措施或是行动的话,气候变化对市场部门的影响加上灾害的风险损失,每年至少占全球gdp的5%;如果将市场部门、灾害的风险和非市场的损失都计算在内的话,气候变化影响的损失估计每年占全球gdp的20%或是更多,而且损失将一直持续。jorgenson et al.(2004)应用一般均衡模型(cge)估算气候变化对美国投资、资本的存量、劳动力和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温升高3℃,在最佳的适应状态和潜在的危害较低的情况下,气候变化的净收益为gdp的1%;如果很少采用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损失为gdp的3%。不管是哪种情景,70-80%的气候变化影响是由农业产品的价格变化引起的,少部分是由能源价格和死亡率的变化导致的。

第三种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是估算社会碳成本(social cost of carbon,scc)。在任何时间段或是任何时间内,scc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碳排放(co2)造成的以经济价值来估算的额外(边际)影响或是损害,也可以理解为每减少一个单位的碳排放的边际效益。scc的计算尽可能将每一吨额外保存在大气中的co2的边际影响加起来,此过程需要一个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模型和将经济价值贴现到排放年限的方法。2005年社会碳成本的平均估算值为每吨碳(tc)43美元(即每吨二氧化碳12美元),但该平均值的变化范围很大,如在100个估算中,每吨碳从10美元(每吨二氧化碳3美元)到高达每吨碳350美元(每吨二氧化碳95美元)(ipcc,2007c)。社会碳成本大幅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估算的假设上存在的差异造成的,如气候敏感性、响应时间滞后、风险和公平的处理方式、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影响、是否包含潜在灾难损失和贴现率选择等。

三、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的估算

美国国家环保局的研究(us epa,2006)分析了全球和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部门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指出如果减排成本是$10/tco2eq,2020年全总的非二氧化碳的减排潜力大于2000mtco2eq(二氧化碳当量);如果减排成本为$20/tco2eq,则减排潜力为2,185mtco2eq。由于二氧化碳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来源,而且其在大气中的累积对气候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主要的研究大都集中讨论二氧化碳的减排成本。

1、减排成本估算的方法和模型

二氧化碳的减排成本取决于多种边际替代的可能性,例如不同燃料的替代以及替代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能力等。替代的潜力越大,则满足特定的减排目标的成本也就越低。研究者主要应用的模型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评估可替代性的选择和减排成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型。

“自下而上”的能源技术模型,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有关具体的能源过程或是产品的技术信息。模型趋于集中在一个部门或是一组部门,对于一般能源替代的能力提供较少的信息,也不能反映能源密集型产品价格的变化对这些产品的中期和最终需求的影响。自下而上的研究一般是针对行业的研究,所以将宏观经济视为不变。比较常用的模型有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开发的leap,日本环境研究所的aim/enduse以及在国际能源署框架的markal模型等。许多研究机构都根据研究需要和解决的问题开发不同的模型。

“自上而下”的研究是从整体经济的角度评估减排成本的经济模型,包括“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这些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追踪燃料的价格、生产方式以及消费者选择之间的关系。然而,这类模型包涵了较少的具体的能源过程或是产品的信息,能源之间的替代通过平稳的生产函数来体现,而不是详细的可选择的不连续过程。自上而下的研究是从整体经济的角度评估减排成本,使用全球一致的框架和有关减排的综合信息,并抓住宏观经济反馈和市场反馈。自上而下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型建造的假设。repetto & duncan(1997)的综合分析发现,广泛应用的估算气候变化减排成本的模型,都包括了以下主要假设:低碳或是无碳技术的可得性以及成本,经济对于价格变化反应的有效性,能源和能源产品可替代性程度,达到具体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需要的年限。是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就可以避免一些气候变化的经济成本,是否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就可以避免其他的空气污染的损害,碳税税收如何在一个经济体内循环等。如果假设条件不同,得出的减排成本的差异是比较大的。

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iam)模拟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的过程,从温室气体的排放到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综合的分析。这类模型将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集中程度、气温、降水等要素联系起来,同时还考虑这些要素的变化如何反馈到生产和效用系统。综合模型也多为优化模型,以解决随着时间的变化如何将减排的利益最大化。综合模型利用气候变化经济分析的方法,比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成本和消除或是减弱气候变化的效益。这类模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igms模型和stern报告中应用的page2002等。

2、减排成本的实证研究

ipcc(2007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实现中期减排(2030年),全球将温室气体稳定在445和710ppm co2-eq之间的宏观经济成本处于全球gdp降低3%和gdp增长0.6%这一范围内。实现长期减排目标(2050年),大气中温室气体稳定在710和445ppm co2-eq之间,全球平均的宏观经济成本是gdp增加1%到gdp损失5.5%。大多数研究的结论是随着温室气体稳定目标的严格,减排成本加大。模拟也表明,假设排放交易体系下的碳税收入或拍卖许可证的收入用于促进低碳技术或现有税制的改革,将会大幅度降低减排成本。全球减排二氧化碳的宏观经济成本的估算主要是利用自上而下的模型,模型的总体假设是在全球排放交易的前提下,寻找全球最低的减排成本。

区域减排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假设的温室气体的稳定水平和基准情景。对于相同地区减排成本的估算,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模型和假设,最后得出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虽然计算结果在具体的数据上有所不同,但是模型所解释的总体特征还是具有一致性。chen(2004)利用中国的markal—macro模型,预测中国2050年的一次能源的消费为4818mtee,碳的排放量为2395mtc,从2000到2050年之间,中国单位gdp的碳强度将平均每年降低3%。在此情景下,如果co2的减排幅度为基准水平的5-45%,估算的碳的边际减排成本在12美元/吨碳到216美元/吨碳,减排的经济成本相当于在基准基础上损失0.1%到2.54%的gdp。王灿等(2005)采用综合描述中国经济、能源、环境系统的动态cge模型,分析了2010年实施碳税政策的减排情景。结果发现,在基准排放水平下co2减排率为0-40%时,gdp损失率在0-3.9%之间,减排边际社会成本是边际技术成本的2倍左右。当在基准排放水平下co2削减10%时,碳排放的边际成本约99元/吨,gdp仅下降0.1%左右,如果减排率上升到30%时,碳排放的边际成本约475元/吨,gdp将下降1%左右。

英国公共政策研究所(lockwood et al.,2007)报告了一项基于不同模型对于英国减排成本的估算。其中,anderson的自下而上的模型结果表明,在2050年,如果减排目标是在1990水平上减排80%,在基准没有控制飞行的排放的情境下,减排的成本为gdp的2.49%;如果控制飞行的排放,减排成本是gdp的1.06%;在能效提高的情景下,减排成本为gdp的0.76%;而如果有新核能的投入,则减排成本为gdp的0.94%。markal—macro模型的结果显示,在2050年,基准的情景下减排成本为gdp的2.81%;加速技术革新的减排成本为gdp的2.58%;高燃料价格的情景下,减排成本为gdp的2.64%;而能源效率加速提高的减排成本为gdp的2.04%。不管哪类模型,结果均显示提高能源效率是降低减排成本的关键因素。这两个模型的结果也被用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强调提高能源效率是英国的能源政策的优先考虑。

研究还发现估算co2的减排成本,基于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的变量是关键的要素,例如贴现率的选择、市场有效性的假设、外部性的处理、价值评估的问题和技术、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的影响、交易成本等,这些经济要素的不同都会导致估算成本的差异。

3、技术变化与减排成本

气候是由存储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决定的。有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能够存在上百年,使得气候变化成为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因此技术条件的假设对于减排成本的估算就非常的重要。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和技术变化的速率、技术替代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是直接相关的。和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的模型比较,将技术变化包括在模型中估算出来的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明显的减低(ipcc,2007c)。这些成本下降的幅度关键取决于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研发支出的回报率、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溢出效应、其它研发的推广以及边干边学的模式和学习的速度等。

目前应用的技术进步模型已经有了极为显著的改进,超越了早期的传统模型中将技术看作是外部变化因子的模式。最近的几个模型允许技术进步的速率或是方向对内在的政策干预做出反应。一些模型(如popp,2004;nordhaus,2002)则集中在研究和开发基础上的技术变化,结合政策干预、激励研发的政策以及知识的进步。其他的模型则强调基于学和做的技术变化,考虑累积的产出是和学习相关的,随着产出的不断累积而降低生产成本。相对于那些将技术认为是外部因素的模型,政策介入所产生的技术变化的模型能以比较低的减排成本达到规定的减排目标。

四、气候变化经济学与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在科学上和经济学上均具有不确定性。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我们还缺乏对一些科学问题的认识,例如排放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积累的量,温室气体集中程度的改变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以及出现的速度,区域气候变化对海平面、农业、林业、渔业、水资源、疾病和自然系统的影响等。经济上的不确定性表现为我们不确定世界人口和经济的增长速度,人类活动的能源强度和土地强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或是鼓励技术发展政策对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累积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成本等。

1、不确定性与气候政策的选择

不确定性分析的目的一是辨别出一系列可管理的变量,二是估计每一个重要的参数可能的分布,三是估计参数的不确定性对所解决的重要问题的影响。一些成熟的数学模型已经被学者用来分析和成本效益相关的不确定性,如一些学者采用monte carlo模拟分析减排模型输出的不确定性,决定那些缺乏知识的随机的参数或是误差如何影响被模拟的系统的敏感性和可信度。此方法提供了给定政策的一系列结果或是一系列的优化政策。王灿等(2006)利用monte carlo模型对cge的二氧化碳减排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他们对cge模型的50个自由参数进行随机采样,考察模型输出的不确定性。敏感性分析也被用来确定减排成本评估中对估算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还有一些研究者利用其他的模型来处理不确定性。例如nordhaus(2007)利用综合的气候-经济模型dice同时分析不确定性。

2、不确定性与贴现率的选择

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存在要持续一个世纪或是更长的时间,因此减缓气候变化的效益必须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被度量,这样就提出了贴现率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常讨论两种贴现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均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一种是应用社会时间偏好率,即纯粹的时间偏好率和福利的增长率之和。另外的方法考虑市场的投资回报率,使项目的投资能够得到这种回报。也有专家指出,应该选择比预期价值低的贴现率,以反映贴现的要素以及贴现率和贴现的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针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一个国家必须将其决策建立在让贴现率能够反映资本的机会成本的基础上。发达国家一般采用4-6%的贴现率是合理的(这个贴现水平被欧盟国家用来评价公共部门的项目),而发展中国家的贴现率可能会高达10-12%(ipcc,2001)。在stern的报告中,基于对气候变化公平性的强调,选择了近似于零的0.1%的贴现率,致使其气候变化影响的估算受到了经济学界的批评。nordhaus(2007)用相似的方法和3%的贴现率重新模拟stern的估算,发现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远远低于stern的结果。

3、不确定性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

除了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估算有影响,不确定性同时也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否应该现在就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现在行动应该投入多少?还是等待至少是一些不确定性得到解决?经济学原理建议,在缺乏固定的成本和不可逆转性的情况下,社会现在就应该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应该是在预期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相等的那个点。然而,无论是在成本侧的低碳技术的投资还是在效益侧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累计,气候变化和固定成本和不可逆的决策存在着固有的联系。这些特征导致或是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或是没有行动,分别取决于各自沉没成本的大小。实证性的分析和数学模型建议现在就应该开始采取措施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以获得显著的环境效益。stern的研究报告(2006)显示,如果现在采取行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变化的损失会控制在每年损失全球1%的gdp。所以他呼吁世界应该立即行动,大幅度的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损失。

五、结语

第5篇: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

2、空调内部灰尘堆积。如果空调已经长期没有使用,那么在使用之前,需要对空调内部的过滤网进行清理,否则过滤网上满是堆积的灰尘,空调制热吹出的暖风难以度过过滤网,影响热空气的流通,热量难以传输。

3、空调制冷剂的减少。如果空调制热效果不好的话,也有可能是空调的制冷剂过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氟利昂。虽然是制冷剂,但是与空调的制热效果同样有着不小的关联。并且,制冷剂的添加,需要联系专业的空调维修人员来进行,费用大概在几百元左右。

4、电源电压的不稳定。除却空调的内部因素可能会导致空调不制热以外,一些外部因素同样会导致空调不制热。毕竟冬天的气候寒冷,很多人家都会打开室内的空调来提高温度,此时这块区域的用电量会扩大,相应的也会增大电压,导致电压不稳,供电不足,使用空调制热效果减弱。

5、人为使用不当。虽然空调是非常常见的家用电器,但是真正了解空调的不多。例如在冬天的时候,不仅要在开空调时,关紧门窗,防止热量流失,还要看看空调外机是否有冰冻情况,若有的话,千万不能用热水解决,不然会损坏外机。

第6篇: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

【关键词】燃烧室;气膜冷却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7-0054-1.5

高速燃烧器燃烧室的内壁(尤其是喷管部位),在燃烧的过程中,如果不采用适当的冷却措施,很容易发生烧蚀,因此烧蚀问题是高速燃烧器设计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防止燃烧室固壁烧蚀的措施可采用气膜冷却,气膜冷却是将冷却气体喷射到需要冷却的表面,形成一层贴壁的薄膜,由于气体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具有极好的起冷却作用。本文研究从燃烧室入口注入气体,对内壁进行冷却和保护的方法,通过对燃烧室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寻找造成喷口处温度非正常升高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止烧蚀的改进措施。

一、几何模型

低温冷却气体和高温燃气分别由燃烧室入口边区和中心区的气孔进入燃烧室,在计算中将三维燃烧室模型简化为轴对称模型以减少计算量。按照简化后的轴对称模型,气体从一系列以燃烧室轴心为圆心的环形入口进入燃烧室,如图1所示。

图1 几何模型

二、数值模型

本文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方法的CFD软件FLUENT进行有关的数值模拟,采用轴对称计算模型,选用二阶迎风格式对方程进行离散。因为在实际应用中要求给定精确的质量流量,所以入口条件给定质量入口边界。出口采用压力边界,给定出口压力为101.325kPa,选择Spalart2―Allmaras方程湍流模式,该模式对于边界层内有负压梯度存在的情况具有较好的模拟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边界条件为边区冷却气体的温度为1082.5K,流量为0.48kg/s,流动方向与轴线平行,中心区气体的温度为2707K,流量为1.98kg/s,比热容为1809.6J/(kg・K),燃烧室入口总压2MPa。

图2是气体流动达到稳定后燃烧室对称面内的流线图,计算结果表明,在内壁上游附近有一个较大的旋涡存在,使得冷却气膜中的相当一部分被卷向中心区,减少了有效的冷却气体流量,这是导致试验过程中燃烧室内壁出现烧蚀现象的主要原因。

图2 燃烧室内的流线图

图3给出了燃烧室内壁面温度分布的计算结果,图中横轴表示沿燃烧室轴向的位置,纵轴表示内壁面相应点的温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距离入口约60mm的位置,壁面附近的温度从1200K左右急剧升高到了2100K以上,对比流线图可知,这一位置正是靠近燃烧室内壁的旋涡开始出现的位置。从这一位置开始直至出口附近,壁面附近温度都在2100K以上。以上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内壁附近旋涡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冷却气体会被卷入燃烧室的中心区,发挥不了对内壁的冷却作用,导致出现烧蚀现象。针对该形状的燃烧室模型,为了防止烧蚀现象的出现,本文提出了改变冷却气体进入燃烧室的入流方向,从而提高冷却效果。

图3 沿燃烧室内壁面的温度分布

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采用不同气体流量和入流方向对燃烧室内流场和温度分布的影响。计算得到的喉部温度如图4所示,其中横轴代表冷却气体的入流方向角(冷却气体入流方向与燃烧室轴向的夹角),纵轴为内壁喉部的温度。在试验中,出现烧蚀现象的冷却气体流量用Q表示。冷却气体入流方向与燃烧室轴向夹角的变化范围为0-80°,0°入流角代表冷却气体入流方向与燃烧室轴线平行的情况。图4给出的曲线表明,随着边区冷却气体流量的增加,喉部的温度明显下降。在冷却气体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喉部温度随冷却气体入流角的增加出现了先降低后升高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Q下,60°是最佳的方向角,在60°以前温度随角度的增加而下降,60°以后温度又随角度增加而升高。而在1.25Q和1.50Q下,70°是最佳方向角。对比图中1.00Q、0°和1.50Q,70°两点的温度,表明通过改变边区气体流量和方向角,喉部温度下降了500K以上。

图4 各种计算工况下燃烧室壁面喉部的温度

四、结论

针对高速燃烧起燃烧室模型在运行时喷管道出现烧蚀故障,通过FLUENT软件模拟了该燃烧室的工作过程。结果发现,导致烧蚀的主要原因是燃烧室内壁附近的气膜冷却区存在旋涡,低温气膜中的一部分冷却气体被卷入中心区,未能起到预期的冷却效果。通过提高冷却气体流量和增大冷却气体进入燃烧室的入流方向角两点改进措施,可以改善气膜冷却的效果,排除烧蚀故障。

【参考文献】

[1]孙冰,等.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热防护层烧蚀计算[J].推进技术,2002(5).

第7篇: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b)-0106-03

全身麻醉患者在术后苏醒阶段,受到麻醉药物残留、管道刺激、伤口疼痛及强迫体位等因素影响,易出现躁动不安、意识模糊及挣扎等现象[1-2],进而加大安全隐患,如出现自行拔除气管导管、静脉输液外渗及引流管脱出等风险,给患者身体带来较大痛苦[3-5],并增加经济负担,严重者危及生命[6]。为有效预防安全隐患,将安全隐患率降到最低,增强麻醉恢复安全性,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笔者在本科术后恢复室中应用安全护理,观察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术后恢复室2011年1月~2012年12月实施全身麻醉患者200例,其中男114例,女86例;年龄7~90岁,平均(39.5±11.2)岁;其中普外科32例,骨科35例,神经外科32例,泌尿外科33例,妇科33例,胸外科35例,麻醉方法为静脉复合麻醉及气管插管。除手术时间短的手术外,所有全身麻醉患者均留置尿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100例,其中实验组男49例,女51例,年龄7~88岁,平均(35.9±10.1)岁;对照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8~90岁,平均(42.1±13.7)岁。两组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全身麻醉后护理及观察,护理措施包括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用药护理。实验组给予安全护理及观察,观察患者的躁动、疼痛、低氧血症、体温、恶心呕吐情况,及时处理。

1.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手术室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术中情况密切掌握,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主要对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管道的通畅以及腹部伤口是否发生出血等进行观察。对患者血压进行测量,如患者血压过高或者过低,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师纠正患者血压。保证患者体位的舒适性,避免给患者带来较大刺激,缓解患者存在的不适感,对患者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和观察,进而有效提高患者恢复期间的护理质量。

1.2.2 低体温护理 手术室的室温对患者身体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做好手术室温度的调节工作,控制手术室温度为22~24 ℃,湿度约为60%。另外,注意为患者制订有效的保温措施,如使用电热毯、毛毯等,注意保持患者体液温度的适宜;对患者末梢循环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注意观察趾端颜色的变化情况。

1.2.3 避免窒息、误吸的有效措施 在患者没有彻底清醒前,患者去枕,取平卧位,使头微偏,垫高肩胸,在患者双下肢铺垫软垫,稍微抬高;与呼吸机连接后,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注意对呼吸频率、呼吸节律、呼吸深度及血氧饱和度进行观察;为避免出现反复性吸引刺激,避免患者发生误吸或窒息的情况,需要及时将患者鼻腔、口腔及气管中的分泌物清除;此外,准备好口咽通气道、吸引器、喉镜及气管导管等抢救用品。

1.2.4 防止坠床的有效措施 准确应用约束工具,常规应用约束带对患者的膝关节和腕部上方约10 cm位置进行约束,注意进行约束时,避免给局部血液循环产生影响;如有必要,使用四头带对患者胸部和上下肢位置进行固定,注意松紧的适度。

1.3 观察项目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躁动、疼痛、低氧血症、低体温、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利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关于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躁动、疼痛、低氧血症、低温、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2.2 两组护理满意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100例患者中对护理工作满意47例,基本满意28例,不满意25例,护理满意率为75.0%;实验组100例患者中对护理工作满意64例,基本满意29例,不满意7例,护理满意率为93.0%;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全身麻醉恢复期指的是患者停止使用麻醉药物后,患者生命体征处于平稳期或清醒期,并且是危险发生率最高的时期,因此,为有效提高恢复期患者的护理质量,增强护理安全性,手术室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高度责任心,准确评估患者病情[7]。

3.1 避免误吸或者窒息的措施

患者处于麻醉恢复期,其咽喉部具有的保护性反射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且插管会增加呼吸道分泌物,鼻腔胃肠减压管和吸痰等产生的刺激会导致发生呕吐现象。护理人员要对误吸或窒息足够重视,术前,患者禁食6 h,手术过程中,注意将气管导管和呼吸道中的分泌物有效清除,在麻醉恢复期间,注意加强呼吸道管理;将气管导管拔除后,使患者头微偏或取患者侧卧位[8]。

3.2 处理低体温

患者出现低体温的主要原因包括手术时间长、手术室环境温度低、术中大量输入液体、丢失大量体液、术中出血及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等,其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发生循环障碍、寒战、苏醒延迟及心律失常等情况,因此,恢复室护理人员要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将手术室温度控制为22~24 ℃;另外,减少术中发生的暴露情况,为患者加盖棉被,如患者体温较冷,则使用热水袋进行保暖[9]。

3.3 观察生命体征

术后强迫体位、伤口疼痛、使用导尿管、气管插管及引流管等均会使患者产生不适,且在进行气管插管时,会加大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难度,导致患者出现挣扎、烦躁不安及抓引流管、伤口敷料、尿管、输液管等情况,且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出汗等症状,还会导致覆盖敷料脱落、伤口裂开及坠床等意外发生。恢复室护理人员不仅要对患者实施对症处理,而且要运用妥善约束、镇痛、降压、降低尿管刺激、缓解患者不舒适感、拔除气管导管及运用良好沟通手段等措施。如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则对患者耐心解释,保障患者身体安全的同时还要保证患者体位的舒适性,并保证各种管道紧密连接[10-11]。

3.4 感染护理

第8篇: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

【关键词】循证护理;骨科;住院患者

循证护理指的是以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要依据,找出问题并寻求处理对策,有针对、有计划的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方案的一种措施,为了提高我院骨科临床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提高治疗效果,近年来开展了循证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成立护理小组 在科室内建立循证护理小组,小组主要组成为护士长、责任组长以及责任护士,要求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了解和掌握循证护理的基本内容,可以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汇总并记录。

1.2 提出问题 要求循证护理小组每周对病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通过研究和分析来找出其中需要改进的工作方向,以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最终的研究目的。

1.3 找出对策 根据每周汇总的临床问题进行讨论,通过互联网在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文献中寻求解决方案,对文献中一些方法作为客观的评价,对于适合和符合我院现实情况的方法进行记录并对护理人员进行传达,吸取先进工作知识。

2 具体实施

2.1 褥疮

2.1.1 提出问题 由于病症特殊,骨科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进行卧床治疗,而且术后患者往往会由于身体部位被固定而导致活动受限,而一些老年患者则是由于术后疼痛或身体虚弱而缺乏必要的活动和锻炼而导致褥疮的发生。典型案例:患者女,61岁,因左股骨颈骨折而行DHS内固定术,术后4d发现右臀部有3×2cm的红肿区域,潮湿、有触痛感,诊断为褥疮。

2.1.2 循证护理 首先对导致褥疮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文献中指出[ 1 ]当患者皮肤受压导致循环系统受到阻碍时,局部温度和湿度的升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因为皮肤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新陈代谢速度,对氧的需求量比正常情况下要高10%,此时持续受压会导致不可逆的细胞变性。

2.1.3 护理干预 可以制作冰垫来帮助患者进行局部冰敷,采用静脉输液袋作为材料,冰袋大小在10×10cm左右,将其放入冰箱内冷冻30min后取出,一般温度控制在20℃左右即可,当患者平卧时用气圈将患者的臀部撑起,将冰袋放在气圈中间接触到患者红肿部位的位置,5min后更换冰垫,当患者侧卧时可直接将冰垫贴服在皮肤上。

2.2 肿胀疼痛

2.2.1 提出问题 骨折患者在入院时会存在患肢肿胀明显,疼痛难耐的情况,在以往治疗时通常采用静脉滴注20%甘露醇的方式进行治疗,一般需要控制4~7d方可消肿,之后才能进行手术,不但影响了手术时机,同时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2.2.2 循证护理 冷疗[2]的方法能帮助创面快速降温和减少炎症的扩散,通过物理降温的方式抑制微血管的通透性,减轻水肿症状,不但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同时能够更好的为手术创造条件。

2.2.3 护理干预 对于急性创伤后24~48h内患部肿胀明显、疼痛剧烈且末梢循环良好的患者进行冷疗,同时将患部抬高15°左右,待消肿后解除冷疗并进行手术。

2.3 安全用药

2.3.1 提出问题 发热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在骨科临床更是因为炎症等原因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现象,但是在如何安全有效的降温是需要注意的。典型案例:男性患者,59岁,有糖尿病、脑梗塞病史,左股骨粗隆骨折而行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治疗,同时为防止静脉血栓发生给予患者阿司匹林50mg/次?d口服,手术后3d患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体温38.9℃,肌注安定进行治疗后患者出现汗出、心慌等症状,补液后症状缓解。

2.3.2 循证护理 阿司匹林属于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物,在临床上常用于防止血栓的形成[3]。水杨酸类药物与双香豆素类药物同用时会竞争性的与血浆蛋白相结合,使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上升,不但药效增加,不良反应也同样会增加。安定属于复方制剂,能够增加水杨酸类药物的作用,在肌注安定后患者发生汗出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增加,循环速度缓慢,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此外,老年患者的细胞内液会相对减少,细胞外液增加,在发生脱水时的危险更大,如果不能及时补液甚至会导致脑水肿而出现昏迷或危及生命。

2.3.3 护理干预 要求全科室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药理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在用药安全性方面重视起来。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选择物理降温的方式进行发热的处理,可采用温水擦拭皮肤来达到降温的目的,将室内温度调整在27℃左右,同时关闭门窗用50℃左右的温水进行皮肤擦拭,之后及时更换清洁衣物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良好流通。

3 讨论

从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循证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办法,能够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和寻找对策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补足自身的不足。比如本文中谈到的褥疮问题,虽然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但是就是因为常见才更容易被忽视,而导致在工作中处理的方法各不相同,效果也有优有劣,所以进行总结之后选择最优处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4]。此外,在用药安全方面是护理人员应当注意的,不光在骨科,各个科室的安全降温都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老年患者的体质应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要明白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根据患者的体质和临床症状来选择合理的降温措施,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给患者造成更大的损害[5]。

急性创伤导致的肢体肿胀往往会影响到患者的末梢循环,此外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剧痛等症状。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冰敷的方式来处理肢体肿胀但末梢循环良好的患者,能够有效的加快肿胀消除,提高治疗效果[6]。而对于末梢循环障碍的患者可根据具体原因进行相关处理,不但提高了护理效果,同时也避免了盲目操作给患者造成的负担[7]。综上所述,采用循证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帮助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对问题进行总结,选择出最优解决途径来提高以后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魏宏文,黄驰燕.人性化护理在骨科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12(4):11-12.

[2]陈翠红.温馨化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J].中外医疗,2009,10(1):447.

[3]秦桂荣.人性化护理在骨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6,5(11):64.

[4]吴红艳,刘珊.欢笑是最好的治疗[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11,21(2):71.

[5]李金祥,蒋建军,邓春梅.姑息关怀是什么?为什么和为谁提供?[J].中国医刊,2011,40(4):21-25.

第9篇: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

【关键词】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寒战;佳苏仑;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2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37-02

寒战是临床手术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据相关数据统计[1],术中麻醉后出现寒战的几率可达到6%-66%左右,而在剖宫产术中寒战发生率高达58%左右。寒战不仅对于手术操作以及麻醉监护有严重影响,也会导致患者的心率发生改变,升高患者的血糖,增加患者的耗氧量,也会增加机体内CO2生成量,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酸中毒、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对产妇的不良影响较大[2]。近年来,我院采用佳苏仑治疗剖宫产围手术期患者的寒战症状,结果均取得满意效果,为进一步探讨分析佳苏仑治疗围术期寒战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分别采用佳苏仑、咪达唑仑、生理盐水等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剖宫产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取术硬一腰联合麻醉期间均出现寒战症状,ASA为I级或II级,术前进行相关检查并未发现血压、呼吸明显异常,同时应排除具有输液反应患者。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A组患者年龄最小22岁,最大38岁,平均(26.4±5.2)岁;体重介于53-83kg,平均(58.5±8.6)kg;寒战程度:轻度者17例,重度者13例。B组患者年龄最小23岁,最大37岁,平均(26.1±5.1)岁;体重介于52-81kg,平均(58.1±8.2)kg;寒战程度:轻度者16例,重度者14例。C组患者年龄最小24岁,最大38岁,平均(26.2±5.2)岁;体重介于54-82kg,平均(57.9±8.5)kg;寒战程度:轻度者18例,重度者12例。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重及寒战程度等)方面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前并未接受过其他任何药物,待患者入室后,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3℃- 24℃左右,将上肢静脉开放,将处于室内温度环境下的液体输入患者体内。取患者左侧卧位,在L3-L4处作为穿刺点进行硬-腰联合麻醉处理,在蛛网膜下腔静脉注射8-10mg浓度为0.5%布比卡因,如果患者的麻醉平面尚未达到理想水平,可以追加1.5%利多卡因在硬膜外间隙输注,尽可能控制患者的麻醉平面处于T6水平以下。在患者麻醉过程中,应给予患者面罩吸氧治疗,同时应持续动态监测患者的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血压(BP)以及心率(HR)等各项指标。如果患者出现寒战症状,且持续发作时间超过2min,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A组:应给予0.5mg/kg佳苏仑(加入0.9%生理盐水稀释至5ml)静脉输入,B组应给予0.05mg/kg咪达唑仑(加入0.9%生理盐水稀释至5ml)静脉输入,C组患者仅仅单纯的给予5ml0生理盐水静脉输入。

应密切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在用药治疗前、治疗后1min、5min、30min等不同时刻的HR、平均动脉压(MAP)、SpO2等各项指标。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寒战停止时间的长短评价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患者在5min内停止寒战。有效:患者在5-15min内停止寒战。无效:患者在15min以上才停止寒战。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 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2结 果

2.1三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对比。A组患者寒战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B组(56.7%)、C组(0%),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 论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围术期麻醉后并发寒战的具体发生机制,根据临床相关学者研究发现[3],人体热量分布主要可分为外周室、中央室两大板块,其中外周室很容易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因此外周室的温度分布并不均匀,可能在每一个部分都会出现较大的温度差。而中央室却恰恰相反,该区域的血流较为丰富,热量分布相对平衡、均匀,可以维持核心体温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狭窄范围内。一般正常情况下,外周室和中央室之间的热量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外界温度下降时,外周血管会收缩,减少外周室和中央室之间的热量对流,从而使体内热量减少,使中央室的温度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若患者处于麻醉的状态下,外周血管会因为部分交感神经功能受到阻滞,此时外周血管会减小对寒冷刺激敏感度,收缩反应会相对减弱。这种情况下,体热就会从中央室向外周室快速传导,使中央室的核心温度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使机体温度感受器受到一定的刺激,从而导致寒战反应。因此很多学者认为,麻醉期间并发寒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体热的再分布所致,若在麻醉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体热再分布,就可以大大减少寒战发生率。

也有的学者提出[4],寒战主要是由于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影响了大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正常功能所致。目前很多学者对麻醉期间出现寒战的原因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很多假设,但是已经得到明确证实的只有围术期疼痛以及体温下降。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由于深部以及皮肤温度下降所致,经过本次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剖宫产术中行腰硬联合麻醉期间出现寒战的原因具有多样化,考虑可能是由于以下方面原因所致,首先很多剖宫产产妇的情绪比较紧张,而手术室内温度相对较低,导致正常体温下降。同时由于进行硬腰联合麻醉后,会导致麻醉阻滞区的血管出现扩张,无法出现代偿性收缩,从而导致体热丢失,会降低深部体温。其次,由于剖宫产术中会输入大量的液体,也会由于外界低温度影响体热,加上术中也会出现热量蒸发。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寒战,尤其是对于产妇而言,妊娠末期的血供较为丰富,且子宫增大,术中由于冲洗导致的能够损失会更加明显,对能量再分布的影响也会更加显著。佳苏仑属于一种非特异性中枢呼吸兴奋剂,在全麻催醒中应用较为广泛,有利于帮助患者从被麻醉的抑制状态中尽快恢复,不仅对于颈动脉窦化学感受器具有强烈的作用效果,对于延髓的呼吸中枢、脑干血管运动区也有直接兴奋作用,可正常控制脊髓反射,且见效较快,对于麻醉后寒战尤为适用。从而有效地治疗麻醉后寒战。

本组研究显示,A 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相对于B组提高了36.6%,且用药前后,患者的MAP、SpO2变化较小,仅仅在5min内出现一过性心率加快,并未出现其他不良症状,与江伟航等[5]研究报道基本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剖宫产术患者在硬一腰联合麻醉期间采用佳苏仑治疗寒战的临床疗效显著,见效较快,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Sessler DI.Peri~errative heat balance.Anesthesiology,2012,92(2):578.

[2] Sessler DI.Israel D ,Pozos RS ,et a1.Spontaneous post― anesthetic~'emordoes not resemble the~ regulatory shivering. Anesthesiology, 2013,68(6):843.

[3]王飞,张玉平.多沙普仑治疗硬膜外麻醉期问寒战反应的效果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12,18(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