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温室效应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温室效应基本概念

第1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外墙保温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是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生活的一个主要的组成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人类的进步,人们在进行建筑工程时逐渐意识到经济的发展不应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和对地球资源的无限制消耗的基础上,因此,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绿色建筑,便是指那些节约环保、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建筑的质量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况。在建筑施工中,人们也逐渐注重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是否节能和环保,充分利用建筑周边的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自然资源和能量,减少或不使用煤、石油等有机燃料,不仅节约了地球的资源消耗,同时也减少了煤、石油等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建筑节能的一个主要目的便是力求做到建筑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目前,建筑节能化已成为主流趋势。在建筑节能技术中,一个应用日益广泛的外墙保温技术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本文介绍了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主要技术和特点,为建筑节能化提供一份力量。

1.建筑节能的概念和意义。

1.1建筑节能的概念和内容。

建筑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房屋,一个居住或工作的场所。目前,建筑新的发展趋势为“绿色建筑”,即节能、健康、与自然和谐相处。节能建筑已成为目前的主流。建筑在使用的全过程中减少木材、化石能源燃料等自然资源的消耗,而转变为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能源,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材料来提高建筑总体节能效果。同时,建筑在充分有效利用能源和资源的同时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也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为人们创造出健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2建筑节能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人类的进步,人们在进行建筑工程时逐渐意识到经济的发展不应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和对地球资源的无限制消耗的基础上,而是应该秉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减少能源的消耗,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节约能源。因此,我们在进行建筑工程时,改变使用传统的木材、石材和矿物材料,减少住宅与公共建筑的采暖、空调、照明和家用电器等设施的消耗,对于化石能源燃料更是要加强对它们的保护,减少或停止对其的使用。因此,建筑节能即是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能源。即“提高建筑中能源利用率”。

2.外强保温技术简介。

建筑墙体外保温技术科学合理,适用于范围广,技术含量高,对新建筑或旧楼改造都可以适用。与内保温相比外保温有明显的优越性,使用相同的保温材料,外保温比内保温的效果好。同时,外保温由于包在主体结构的外侧,除了保温的效果外,还能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下面本文介绍目前几种主要的外保温技术和材料。

2.1 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保温。

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保温技术包含保温层、抗裂防护层和抗渗保护面层。它是指将废弃的聚苯乙烯塑料(简称为EPS)再回收,加工破碎成为0.5~4 mm的颗粒,作为轻集料来配制保温砂浆。由于该施工技术简便,可以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且不受结构质量差异的影响,对有缺陷的墙体施工墙面直接用保温料浆找补即可,并且该技术解决了外墙保温工程中因使用条件恶劣造成界面层易掉粘空鼓、面层易开裂等问题,与其他外保温技术相比,在达到同样保温效果的情况下,成本较低,可降低房屋建筑造价。因此,这种工法是目前仍被广泛认可的外墙保温技术。

2.2 外挂式外保温技术。

外挂式外保温技术可采用岩(矿)棉、玻璃棉毡、聚苯乙烯泡沫板(简称聚苯板,EPS、XPS)、陶粒混凝土复合聚苯仿石装饰保温板、钢丝网架夹芯墙板等多种保温材料,但最广泛应用的材料为具有优良物理性能和廉价成本的聚苯板。外挂式外保温技术是通过粘接砂浆或专用的固定件将保温材料贴、挂在外墙上,然后抹抗裂砂浆,压入玻璃纤维网格布形成保护层,最后加做装饰面。外挂式保温墙施工难度较大,且安装费时,使用范围较窄。

2.3 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成型技术。

该技术是指将聚苯板内置于建筑模板内,在即将浇注的墙体外侧浇注混凝土,与聚苯板一次浇注成型为复合墙体。该技术与外挂式保温技术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提高了工效,且在冬季施工时,聚苯板还起到了保温的作用,可减少围护保温措施。同时,还可降低外挂式保温技术在高层操作时的危险度。

3.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

建筑保温系统建立在外墙上具备很大的优势。无论对外墙采取外保温、内保温还是夹心保温技术进行保温,都可以在天气较冷的情况下提高外墙内表面温度,改善室内气候环境。与其他保温技术相比,外保温技术具备更好地保温效果。这是由于外保温技术具备以下优势:①外保温可避免产生热桥,与内保温相比,在采用同样厚度的保温材料条件外保温的热损失只是内保温热损失的4/5,节约能耗;②对外墙进行外保温后,由于建筑内部的实体墙热容量大,室内能蓄存更多的热量,室内温度变换缓慢,可同时利用太阳及人体散热等热量维持室内温度;夏季外墙保温层可减少太阳辐射热进入室内,保持室内的凉爽温度;③外保温可保护建筑内部的砖墙或混凝土墙不因较大的温度差发生裂缝、变形、破损的危险,延长了墙体的寿命,大大提高了建筑的使用年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节能建筑由于保护和减少了地球资源的消耗以及其对环境的破坏,这一概念逐渐得到人们的接受和普及。在节能技术中,外墙保温技术由于其技术先进,使用方便,得到了广泛应用。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在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已得到快速发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建筑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面仍缺少关注,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管理,采取措施,广泛吸取经验和建议,提高节能建筑外墙外保温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涛.建筑节能技术在建筑外墙外保温中的应用[J]. 中国市场. 2011(10)

第2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1987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中出现的,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既要满足与现代人的需求,也不能损害后代子孙的满足需求的能力,从淡水、海洋、土地、森林、资源等几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其思想的核心是人类应该全面的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所应付的责任。可持续发展由两个关键的部分组成,一是人类发展的需求,二是对于这种需求的限制。对于这两种组成部分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收入再分配,确保自然资源不会在短期内被迫耗尽;二、提高贫困人口对于遭受自然灾害或者是经济危害的能力;三、全面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为全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三个基本的原则,一是公平与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以及对有限资源的公平划分;二、持续性原则,人来社会发展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三、共同性原则,世界各国不论发展水平和文化的差异,都要进行可持续发展[1]。

2住宅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2.1住宅可持续发展

住宅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理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居住者的人性化设计,二是更加的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关心。在人性化的设计方面,是基于人类在住宅中的时间超过了整个生命周长的1/3,有必要提供令人满意的居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一、以自然的设计手法尽可能的设计出适宜人类居住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保持住宅的舒适度,同时减少能量的消耗;二、在声音环境上建造一个安静和谐、适宜居住的环境;三、在采光上要尽可能的利用自然采光,同时搭配良好的照明系统,营造出适宜的光环境;四、对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多效灵活的理念对房间进行设计;五对于住户进行全面的考虑,特别是对于老人、残障人士进行合理的关心,在设计中予以体现;六,增强住宅设计的抗灾能力和建造质量,加长其使用寿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注重是建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对建筑的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建筑的场地上予以重视,包括建筑物的朝向、布局、对于地形的设计、植被的覆盖等;二在能源方面要进行材料、能源等利用率的提高,从整体上降低能耗,注重与节能减排思想的结合;三;在建筑的设计与布置中要注重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比如说太阳能、自然采光、自然冷源等;四、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住宅的声污染与光污染,同时在建筑过程中尽量使用当地的资源,减少建筑的成本。

2.2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住宅设计

对以上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主要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筑设计的考量:综合环境概念、多元空间概念、建筑文化概念、节约能源概念、经济效益概念。住宅的设计主要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环境两个方面。从住宅的外部空间来说,主要分为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两个方面。从人文环境上来说建筑的设计要满足人们的心里意向,能够展现独特的心理品质和精神关怀。所以,以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要注意建筑的设计要融入当地的文化历史环境,并能够强化当地的历史文化概念。这一理念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于当地的历史继承,包括对于具有历史景观的保护、运用现代科技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生、当地传统建筑技术的利用;其次,要与整个的城市设计相配合,在城市的设计轮廓中和街道设计中予以体现,有机的结合当地的交通、土地等各种资源,并与城市固有的景观进行结合,突出整个城市的特色,还可以利用公共的活动空间设定进行城市文化景观的多重利用;最后要全面与居民的生活相结合,在设计中充分的考虑原有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并保持原有居民对于城市的认知形象。这一理念的代表作是吴良镛先生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在自然环境方面,主要考虑的是建筑景观的规划设计要与自然景观相统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要发挥原本住宅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比如远山、地形和湖水,尽量的保持原有的地理条件;二、对绿化进行分级设计;三、全面的考虑住宅的朝向、风向等因素;四、针对油烟等污染物的处理进行合理的设计,保持住宅区的空气质量和整体环境;五、合理的规划住宅区的人力以及车流,减少噪声的污染在能源方面要尽可能的利用再生资源,比如太阳能和风能,比如以色列对于建筑中太阳能的利用非常的多。同时对于自然要循环进行利用,比如现今流行的水循环系统以及垃圾回收系统[2]。

2.3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室内设计发展

在室内设计方面,首先是在通风方面予以着重的考虑,要尽可能的利用自然通风对建筑内的空气进行交换。在这一方面,目前主要是利用自然风压和热压来实现的。自然风压方面,就是当风吹响建筑物的时候,迎风面形成正压背风二形成负压,这是气流就可以从正压区的开口流入,由负压区的开口流出,形成自然风的自然通风;热压自然通风就是利用建筑本身的热压进行通风,也就是烟囱效应。热空气从建筑的上风口排除,冷空气从建筑的底部进入。这一设计与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差异正相关。这一设计的理念要注意对过堂风、门窗位置、通风层的设计安排,尽量减少风的阻挡设置。在采光方面,要注意对自然采光的利用,减少人工采光,同时可以进行遮阳板与反射面的设置,避免室内的直射光。在这一方面,可以利用棱镜玻璃、遮阳板与反光隔片以及调光板这几种技术对建筑的采光予以控制。棱镜可以改变光线的室内照度;遮阳板可以避免太阳光线的直射,造成室内光线太过明亮,同时反光隔片可以调整室内的照度,营造舒适的采光环境。而调光版可以进行调节室内的照度,避免室内照度的不均匀。在环境方面要注意绿化的设置,植物能够使城市的温度下降1°C,树荫下的温度可以比周围环境的温度低2°C,对于整个环境的影响都非常的重要,能够吸附灰尘、减少噪音,所以当代建筑的可持续化发展要注意绿化的设置。在室内空间的设置主要是立体化的设置。立体化的设置包含着阳台、平台和屋顶的绿化,这一绿化可以通过植物来蒸腾水份,提高整个室内湿度,降低建筑物的温度。这一方面要注意对于植物的选择,有些植物可以再7cm厚的砾石和沙土中存活,而许多的蔬菜只需要20cm厚的土壤[3]。

3结语

第3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低碳理念;建筑节能;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

前言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产生是必然的过程,当前全世界已经有了高度的共识,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且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大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如今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和长期发展,就必须坚持对二氧化碳的控制,推行“低碳”政策,使经济、环境和社会取得有秩序、和谐地进步。建筑领域应该发挥领头羊作用,不但引领行业内企业做好低碳发展工作,还应带动其他行业一起走好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筑耗能是整个社会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建筑节能和低碳发展,必须结合我国建筑耗能的实际和特点,在设计工作中体现低碳这一理念,有针对性地优化建筑设计,将低碳思想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在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体现“低碳”理念应该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社会的认同度和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应该在推广和宣传低碳理念和建筑节能等概念下功夫,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低碳的理念,体现建筑设计的先行作用,在出色完成建筑低碳设计的前提下,为行业整体实现现代建筑设计,体现低碳理念,完成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方向上和技巧上的铺垫。

1、建筑节能的相关概念

1.1 “低碳”理念

“低碳”理念是当前比较先进的思想,是一种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创新、技术创新、能源利用工作,“低碳”理念的主旨是减少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达到降低能源消耗,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共同发展,进而达到多赢的目的和践行科学发展。

1.2 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一种前瞻性的概念,是以历史碳排放为基准,实现碳排放有效降低的建筑类型。低碳建筑的碳排放量必须是可预测、可测量、可复核的,是实质上减少碳排放的建筑类型。

2、建筑设计中实施“低碳”理念的措施

2.1 细节上体现“低碳”的理念

首先,建筑设计中应执行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将可操作、科学的节能推荐标准转化为建筑行业的强制标准,例如:提高对建筑物门窗的热工性能,对建筑采用必要的降温和保温设计。其次,规范建筑耗能设备的能耗,设置最低能效等级门槛,将高耗能的设备摒弃出建筑设计之中,从源头上预防高耗能设备的应用。最后,推行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除了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光伏电池和光热热水器等环节以为,还应该加大太阳能的应用范围,例如:在建筑物上敷设光伏薄膜遮阳设施、相变蓄热墙、太阳能制冷、太阳能除湿、光热发电等。现在的问题是太阳能装置的能量转换效率低、能量密度低。

2.2 应用建筑物辐射吊顶技术

当前建筑物辐射吊顶技术是一种水源辐射空调的方式,是通过水在特制的吊顶板通道内流通,使吊顶板降温或升温,吊顶板表面再通过对流辐射给室内降温或升温,从而达到通过吊顶板的表面温度控制室内温度的目的。它具有经济适用、简单易懂、操作方便、绿色健康、轻松舒适、节能效果好等特点,是我国可以广泛采取的建筑设计形式。

2.3 应用建筑屋面节能技术

屋面是建筑物能量损耗的关键部分,使建筑顶层具有节能功能是建筑行业追求的一个目标,具体的建筑屋面节能技术有两种:第一是在顶层的结构面与装饰吊顶层之间作保温层;第二是在建筑顶层结构层上面进行绿化或者安装太阳能板。另外还可以使用带有通风道的屋面,通过通风道,使风流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使建筑屋面降温的效果。

2.4 应用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

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是近些年欧洲流行起来的节能技术,这种技术在极少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类正常生活需要。这在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已经成为现实。低碳建筑要实现实质性节能,就需要更多地利用无碳的被动式节能技术,例如昼光照明和自然通风。昼光照明可以降低照明能耗,做到白天不开灯;自然通风可以在夏季和过渡季实现免费供冷,并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欧洲很多所谓零能耗和零碳建筑就是靠被动式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实现的。但是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我国地理和气候条件与欧洲有很大差别,因此,应该有选择地应用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

2.5应用区域能源规划

区域的概念是指在当前现代化的城区中,具有综合功能的社区、街区、成片开发区,其占地面积在数平方公里以下、建筑面积在百万平方米以下。在城市区域里应该统一能源的供应和使用,重点做好能源系统的控制,这里的能源系统主要是指建筑供冷、供热、供生物质燃气、供生活热水和部分低压供电系统,应该讲区域内的上述系统进行统一规划,这样可以达到集约化利用能源的目的,客观上降低碳排放。

3、结语

综上所述,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依靠能耗换取发展的模式必须得到改变,能源的低效率利用的现象应该得到抑制,这些要求和实际情况需要全社会进行节能和减排方面的深入思考。建筑是消耗能源巨大的部分和领域,因此,建筑行业必须在节能工作上下功夫,建筑设计部门更应该发挥自身技术上和观念上的优势,在设计工作中体现建筑节能,以“低碳”理念贯穿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使建筑节能和建筑行业发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将建筑行业整体推入到发展的新时代,为建筑行业的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实质性的基层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慧明.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8).

[2]陆恭惠,安娜·比奇,安德鲁·劳森,司马蕾.低碳建筑新时代的机遇[J].世界建筑.2010(02).

[3]王红霞.德国的建筑节能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9).

第4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保节能;设计;应用方法

1引言

当今我国经济正在处速发展阶段,绿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绿色理念不单单指绿色环境,而是要将绿色理念深入到各行各业中。以当今建筑行业现状来讲,建筑行业能源消耗大、资源消耗大,并且在施工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周边环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从但近现状分析,建筑行业往往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对绿色理念设计甚少,使得建筑施工对生态破坏严重,近些年来城市中的酸雨、雾霾等问题非常严重,这与建筑施工污染有着一定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要顺应时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绿色理念来提高建筑行业的绿色化水平,为推动绿色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能够平稳发展。

2绿色建筑中环保节能设计理念概述

(1)绿色建筑概念分析所谓绿色建筑并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绿化、屋顶花园建设等,而是在保障建筑使用寿命周期内让,最大限度上减低能源损耗问题,包括:节能、节水、节地等,从而实现环境保护,降低施工污染,从而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加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推动建筑行业与自然生态平衡发展。绿色建筑主要是以自然、人、建筑三者协调发展为根本目标,通过人工手段和天然环境相结合,构建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并且要尽可能的减少或控制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程度,权利做好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发展的契合点。(2)环保节能设计概述简单来说,环保节能设计就是在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在保障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加强环保材料的使用,降低能源的使用,并在工程设计中彰显出环保设计理念,为后续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现如今,环保节能设计工作深入人心。因此,建筑行业想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要加强建筑环保节能设计,大力引入新技术、新材料,降低能源消耗,贯彻绿色理念。

3绿色建筑中环保节能设计理念分析

(1)资源节约与资源循环理念资源节约和资源循环是绿色建筑设环保节能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念主要是指采用实用性较高的形式,降低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消耗量。资源节约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同时也能够彰显出绿色设计理念,这也是当今建筑施工的一大趋势。资源节约包含与资源循环,在建筑环保节能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资源循环理念,提高施工材料、机械利用率,进而实现建筑资源的合理利用。再者,环保节能设计必须实现人、建筑、自然的三者协调统一,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环保节能设计理念的积极作用。(2)生态保护与节能理念建筑设计中的诸多环节都对能源有着较强依赖性,例如照明、空调等房屋就是一种高消耗建筑。高消耗建筑不仅会造成资源紧张,同时也会影响周边环境。据有关部分统计,地球一半左右的资源消耗都在建筑材料上。在绿色环保节能设计概念中,要将高消耗转变为低消耗,通过先进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率。创新建筑资源,降低对传统建筑资源的依赖性,甚至在某些环节实现自给自足。当今环境污染问题与建筑行业有着直接关系,例如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因此,必须要贯彻资源节约观念,实现建筑材料创新,提高建筑周边环境保护力度。例如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能源,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使用。(3)贯彻人类健康理念对于绿色建筑工程而言,绿色建筑作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每个行业都要以人类健康最为出发点。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人类健康理念是其基础要求之一。在建筑环保节能设计中,不仅要降低资源、能源浪费问题,实现“节能”理念,同时也要降低有害材料的使用量,例如一些不易讲解、释放有毒气体、对人体有害的材料等,从而保障人体健康,将绿色设计理念建造在人体健康基础之上。与此同时,也要保障施工材料的质量,如果施工材料不过关,一切环保节能设计理念都会化为乌有,因此,在绿色建筑中,质量依然是第一位,只有在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基础上,再进行环保节能设计与施工,可见加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

4绿色建筑中开展环保节能设计的意义

(1)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对能源、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在几十年的发展期间,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现如今,城市污染问题愈加严重,雾霾、酸雨等问题层出不穷,在夜晚我们可以发现,天上除了一轮明月之外,很难看到天空中的星星,这就是空气污染的最直接表现。因此,为了保障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建筑行业的领头作用,也就是推动绿色建筑行业发展。基于此,我们必须要一改传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满足时展需求,降低周边环境的影响,让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有机结合。(2)保障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近些年随着建筑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为了能够保障建筑企业长足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必须要降低施工成本,提倡绿色设计理念。如今城市不断扩张,扩张的标准就是城市建筑,新型建筑、新楼盘不断增多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在购置房产时也会做出相互对比,也就是同样的价格客户会选择质量更高的产品,质量相同,客户会选择价格低、绿色性强、安全性好的房产。因此,实现绿色建筑施工,加强节能环保设计,不仅是时展需求,更是建筑行业发展需求。通过融入绿色环保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施工成本,从而拓宽建筑施工中的经济空间,从而给予更多资金让建筑企业开发新技术,并将新技术再次融入到建筑生产中额,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可见,实现节能环保设计不仅能够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同时也是加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对建筑企业发展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传统设计与施工技术由于受诸多条件的影响,如技术限制、思想限制、政策标准等,对建筑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从而导致城市环境不断恶化。再者,传统建筑模式资源、能源消耗量过大,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无法充分发挥建筑行业领头羊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加强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在施工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中的环保型理念。虽然人类不能创造地球,但能够“毁灭”地球,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必须要注重生态环境发展,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绿色建筑理念是当今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所提出的建筑理念,通过加强资源使用率、能源使用率、融入新的技术设备等,最大程度上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虽然环保节能设计依然会存在污染问题,但完全在自然生态“自净”能力范围内。总之,通过融入环保节能设计能够极大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协调统一。(4)是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绿色城市理念的提出,注定了建筑行业必须朝向绿色方向发展,绿色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想要实现绿色城市建设就必须要充分发挥绿色建筑的积极作用。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通过加强环保节能设计,能够极大的提高建筑工程的“绿色性”,也就是充分发挥建筑行业在绿色经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绿色建筑发展进程,不仅是代表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我国绿色城市注入巨大的推动力,实现“绿色经济”,从而保障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绿色建筑中环保节能设计与具体实施方法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建筑数量迅猛增加,想要保障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满足人们对建筑行业所提出的需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建筑施工中的环境质量,从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筑环保节能设计的宗旨是保障的人、建筑行业、自然和谐统一,冲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也是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建筑外墙绿色环保节能技术设计对于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技术来说,外墙作为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纵观当今建筑外墙材料施工,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一是内测保温节能设计;二是外侧保温性能设计。其中,内测保温技术虽然施工工艺简单,但会造成大量的室内空间浪费,也就是占用室内空间较大,并且没有外部保温性强。外侧保温技术主要是在建筑工程外部进行保温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建筑室内的应用面积,并且能够提供良好的保温效果,虽然外部保温设计施工难度较高,但施工流程比较简洁,并且当今外墙施工技术使得外墙温度不会受到室内气候侵扰,保温效率较高,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同时,外保温设计还能够降低保温材料在室内的可能性,从而使墙面装饰工程不受限制,设备使用与安装也更加简洁,墙体温度应力较小。但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材料选择不好的话会降低保温质量,甚至会出现裂缝、渗水问题,在一定程度加强维护工作量。因此,需要保障材料的质量性,避免出现二次施工或多次维护的问题,降低材料浪费。(2)门窗绿色节能环保技术设计在建筑维护结构施工中,消耗量做大的就是外窗环节,如果外窗施工得不到良好的处理,会在寒冷的冬季、炎热的夏季,出现热量散失或冷气等问题,并且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问题。由于近些年我国外窗透光材料发展非常迅速,这些材料能够极大的提高外窗的隔热性与保温性。因此,在进行门窗施工设计中需要重点的选择一些节能型玻璃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新型玻璃的主要优势是辐射量相对较低,由于新型玻璃表面涂了一层薄膜,也就是半导体氧化物,从而吸收大多数太阳中的光线,在加上当今塑钢门窗采用双层真空玻璃,能够起到很好的隔热效果(惰性气体的热传导性能低,室内温度无法传递到室外),并且能够加强门窗的气密性。阳光虽然对人体有益,但不同频率的紫外线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新型门窗玻璃能够过滤紫外线,并且能够保障室内的保温功能。为了能够加强的门窗气密性,进一步提高门窗保温性能,需要加强密封工作,也即是采用泡沫塑料,该种材料的密封性强,能够有效堵塞门窗缝隙。(3)屋面绿色设计环保技术设计在开展得屋面环保节能设计中,需要重点选择吸水性能低的材料,并且要严格控制器导热系数。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材料搁置在屋面板和防水层中间位置。如果材料选择相对合理,既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温作用,并且能够保持建筑内部的湿度。再者,通过开展屋面绿化设计工作,从而降低房屋周边的温度。据有关调查表明,然当房屋周边环境下降1℃,房屋中的空调能耗就能降低6℃,从而降低建筑使用中电能损耗。再者,屋面绿化工作能够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这些都能够在屋面设计中贯彻绿色理念。(4)室内装修绿色环保节能技术分析选择绿色环保的室内装修材料。在开展绿色装修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室内有害材料应用,分析不同的施工材料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在进行材料选择过程中,要加强环保意识与安全意识,加强室内装饰材料的把控工作,例如涂料、油漆、塑料制品等,分析检测报告等,严重杜一些成本高、耗能高的材料。现如今,市场中出现了很多绿色施工材料,只有保障施工材料的安全性,才能够切实落实环保理念。在进行室内装修过程中,例如花岗岩、大理石、瓷砖等材料,需要开展相关机构检测工作,如镭、钾等元素,不得超过国家标准。(5)不断加强“三新”工作第一,新设计。在工程设计中贯彻环保节能理念,也就是在工程设计环节强化工程设计工作,从而降低施工材料应用。现如今,虽然工程外观设计非常重要,但如果设计内容过于复杂,不仅会提高工程施工难度,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施工浪费(材料损耗比较多,容错率差),因此,在工程设计环节中必须要保障的工程外观设计的精度,也就是以最少的工程材料实现更加精致的装饰效果。第二,新施工方法。在工程建设中,施工过程对整个施工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大,也就是加强施工控制环节能够有效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的首要条件就是降低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保节能理念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提高的施工精度,降低施工中的错误率,提高施工容错率,根据不同的施工环节,制定出相应的施工计划,要求施工人员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施工,从而保障施工质量,降低材料浪费。第三,新材料。现如今,建筑市场中的绿色材料非常多,很多材料不仅对生态影响较小,并且对人体无害。因此,需要派专业采购人员购置相应的绿色材料,降低施工材料对建筑整体的影响。在施工之前,需要对建筑材料进行试验工作,分析材料中的组成元素,保障新建筑材料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过大的影响。并且加强新材料的研究工作,配上更加合理的施工技术,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材料浪费问题。

6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绿色建筑理念深入人心。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绿色建筑中环保节能设计概念,提出了绿色建筑中环保节能设计理念、绿色建筑中开展环保节能设计的意义,最终分析了环保节能设计与实施内容,旨在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的“绿色性”,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建民.建筑设计中绿色环保节能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4(7):29.

[2]郭旭阳.建筑环保节能设计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83~85.

[3]贺娜.浅谈室内设计中绿色环保节能设计的新理念[J].科技视界,2013(32):138.

[4]刘年臣.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整合与应用[J].江西建材,2015(16):7+6.

第5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结构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超长结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1.1条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为55m,而7.1.2条则规定当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或采取能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且有充分依据的,伸缩缝间距可适当增大。这两条使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较难把握。工程实例中超过55m 就设置伸缩缝,这显然是很难保证的,但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后究竟应控制房屋长度多少而不至于产生裂缝等不良现象呢?笔者认为这取决于各地区的温差及混凝土不同的收缩应力。按本人在(浙江省)金华地区所做的工程实例的经验,多层房屋长度超过55m在75m以内时,采取设置施工后浇带及相应的构造加强措施后,不设置伸缩缝是可行的,这在笔者长期的工程实践中也已得到证实,多个工程(比如有40mx72m的四层厂房,10mx72m的六层教学楼,10mx80m的四层宿舍,30mx80m的单层厂房,还有长达近100m 的三层商业建筑等)均未产生严重的裂缝。但在结构设计中必须对梁柱配筋进行概念上的调整。首先是长向板钢筋应双层设置,并适当加强后浇带处的梁板配筋;而两端梁柱,特别是边跨的柱配筋必须加强,以抵抗温度应力带来的推力;另外,超长结构在角部容易产生扭转效应,我们在设计中也必须对角部结构进行加强。当框架结构超过75m时,笔者认为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才能不设置伸缩缝,譬如说采用预加应力,掺入抗裂外加剂等等,而且作为超过75m 的结构,必须对温度及收缩裂缝采取定量的分析,并相应施加预应力,这在许多工程实例中应用的效果也是众目共睹的。如果对超长结构,不能有效的分析清楚受力情况,本人建议还是应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毕竟建筑上缝只要处理得当还是不影响观瞻的。

二、关于基础设计:

目前的短肢剪力墙体系小高层由于考虑埋置深度的要求,一般均设置地下室。基础则采用桩筏基础。如何对桩进行合理选型,将对整个地下室设计的经济性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某工程,上部十八层带一地下室,根据勘察报告,采用Φ400预应力管桩,可选桩长有桩长25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900KN,桩长34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1300KN。采用25m桩需要290根,采用34m桩需要200根。从桩本身比较两种方案,总的桩延米数量相当,但采用25m桩为满樘布置,筏板厚需1200mm,而采用34m桩为墙下布置,筏板可减至900mm,经济性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基础选型应作方案比较,才能选定经济合理的方案。而对于筏板厚度的取值,则应考虑桩冲切,角桩冲切,墙冲切及板配筋等多方面的因素。另外,筏板长度的设置也须我们研究探讨,由于考虑地下室的使用合理性,常规我们采用设置后浇带来解决底板超长引起的收缩及温度裂缝,后浇带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也给施工带来了不少麻烦,甚至由于处理不当而引起后浇带漏水及裂缝。而有些高层,长宽均达100m以上,中间就设置几条后浇带,也没有其他措施,本人认为是不妥当的。

三、关于梁筏基础板筋位置:

弹性梁筏基础,由于底板受向上的反向力,设计人员会要求筏板面筋能置于地梁主筋以下,而地梁配筋有时较多甚至配置双排筋,再加上梁箍筋的影响,导致施工中板筋的弯折相当困难,遇到人防工程则更难施工。笔者认为从受力传递过程来说,板筋设置必须准确,但考虑施工困难及相应板保护层的损失,建议可以作适当放松,我院地下工程说明中规定底板面筋应有一半钢筋经斜折后放置在支承基础梁主筋下面,伸入梁内不小于15d,这是合理的。

四、关于板面设置温度应力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1.9条规定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对于这一条设计人员的理解又会产生出入。什么区域属于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区域?笔者认为对于规则较短的建筑物我们可以在各楼面边跨及屋面层设置相应的温度应力钢筋,而对于超长结构,则建议在超长结构的长向均应设置双层钢筋。其余部位则可因人而异,功能重要的区域设置,有条件的建设子项设置,而不必过于强调。另外有一点,当地下室筏板厚度大于1200mm时,笔者建议在筏板中间配置温度收缩应力钢筋以抵抗大体积混凝土所产生的收缩及温度应力,配筋量笔者建议取1/2筏板厚的0.1%,且不小于φ12@200。

五、关于梁上起柱是否设置附加钢筋:

本人曾遇到某些工程有梁上起柱及次梁在主梁上面的,都在梁中设置了附加横向钢筋,有的同志甚至在弹性地基梁基础中柱下梁内亦设置附加钢筋,这完全没有必要。虽然这是偏于安全的一种做法,但如果计算不需要则就是浪费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2.13条规定,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箍筋,吊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而对于次梁放在主梁上面及梁上起柱,主梁是不必设置附加横向钢筋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就是如此的。但还是有相当多的设计人员认为梁上起柱应设置横向钢筋,其理由是柱的轴力(集中荷载)会通过柱中的纵向钢筋传到梁截面。这就不对了,柱轴力是由柱截面的混凝土传到梁的上表面,而不是由柱内钢筋传递的,否则独立基础内岂不是也要设置吊筋了?这一类问题我觉得搞清楚了在工程实践中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六、关于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

强柱弱梁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而提出的。柱破坏了建筑物整个都会倾覆,而梁破坏则仅是某个区域失效,因此柱较之梁破坏的损害更大,当前我们的经济已高速发展,我们设计人员在设计中一定要将这一概念设计贯彻下去。其一必须严格控制柱轴压比,我们目前的计算均是基于小震下进行的,如果小震下柱子轴压比过高,则大震下地震力将对边柱产生一个巨大的附加轴力(有文章研究表明约增加30%),则柱子根本不可能有这点安全储备,在大震即会破坏,那又何谈大震不倒呢?笔者认为轴压比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宜超过0.9%,且我们对柱断面及配筋设置时应分部位处理,建议边柱,角柱应适当加强,特别是角柱,建议应全柱加密箍筋,且配筋率不宜小于1%。所有框架柱,不包括小截面柱,笔者建议纵筋均应大于20,且柱筋品种不宜过多,矩形截面柱尽可能对称配筋。而对梁配筋笔者则建议应配足梁中部筋,而支座筋则可通过调幅让其适当降低,以使地震作用下能形成梁铰机制,防止柱先于梁屈服,使梁端能首先产生塑性铰,保证柱端的实际受弯承载力大于梁端的实际受弯承载力。

第6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严重地影响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到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再到英国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人们渐渐对低碳经济思想有了认识,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的迅速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低碳经济被认为是继信息化革命之后第四次产业革命,但低碳经济是如何发展的,何为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究竟会带来“毁灭性的创新”还是“包容性的增长”,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追溯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低碳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综述,并做出简要评论。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一)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高温气体浓度积聚。《斯特恩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行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生态以及灾难的损失每年可能达到全球GDP的5~20%或是更多。

低碳经济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转型,标志着人类对过度损害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高碳排放、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否定,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以摆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二)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不是一个单纯的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发展问题,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加以解决。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矿物燃料消费,伴随着不断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其他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出现和不断加剧已经证明这是一种不明智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气候变化作为一个不可持续的因素,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必须解决好能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解决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长期形成的正相关性。很显然,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兼顾两个目标,即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维持经济增长。在此背景下,未来要求温室气体排放刚性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低碳经济是一种可行模式,这是为了适应自然界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长期的战略性选择。

(三)低碳经济与金融危机

应对危机的过程,是一个思索和应变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发现机遇的过程。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往往会促成科技创新的重大飞跃。工业化革命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都是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席卷全球,催生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和动力。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英国并没有界定低碳经济的概念,也没有给出可以在国际上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随后,理论界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

低碳经济概念有认识上的分歧,有学者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减缓气候变化。其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徐承红(2010)对低碳经济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他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改造传统能源生产和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其中的核心问题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另有学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潘家华(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碳生产力指的是单位CO2排放所产出GDP,碳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人文发展意味着在经济能力、健康、教育、生态保护、社会公平等人文尺度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也指出[1],“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

尽管低碳经济从不同的理解出发,被认为是经济模式或者是经济形态,但其实两者是共存的。低碳经济是具有包容性、兼容性的新经济形态,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的过程,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强调的是发展模式。因此,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模式,使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是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不仅包括技术的作用,还要强调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增长,最终达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改善相互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发展与经济增长

所谓碳,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排放到大气中温室气体所含的碳,其排放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表明,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因此,世界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和安全的威胁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如何控制碳排放量(carbon emission)以及碳排放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发现,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Kaya公式所揭示的人口、人均GDP、GDP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CO2排放强度,还包括国际贸易,两国的商品贸易为碳排放创造了一种转移机制。

(一)人口规模、结构和消费模式对碳排放量的影响

不言而喻,人口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多。从某种角度上讲,人口的增长速率、数量和规模是一种自然过程。人口因子难以通过政策和投资来调控,新增的人口必然需要额外的碳排放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但是,人是资源和产品的最终需求者和消费者,如果没有人口的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和对产品的需求增长将主要来自于现有人口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研究表明,由于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消费模式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居民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美国和英国等欧盟国家人均GDP均超过了3万美元,在消费排放上却存在较大差距。以家庭部门的交通排放为例,由于对私人汽车的依赖,美国家庭人均出行排放约4t左右,是其它国家的2倍[2]。

(二)GDP、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因果关系

有学者对GDP、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Ramakrishnan Ramanathan(2006)采用DEA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法)同时分析了GDP、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联系。他指出以往研究的缺陷是,只分别分析了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或者能源消耗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没有对三者的联系进行分析。该研究以1980-2001为时间段,在DEA分析效率指标构建中,将GDP和碳排放量作为产出,非化石能源消耗作为投入。结果显示效率指标在1980年时最高,接下来的7年急剧下降,随后呈现反复震荡下跌趋势,1996-2001年逐渐回升。

另外,Xing-Ping Zhang,Xiao-Mei Cheng(2009)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及发展方向。他建立了一个包含GDP、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资本和城市人口指标的多元模型,根据1960-2007年的实证结果显示,GDP对能源消耗存在单向格兰杰成因,能源消耗量对碳排放量也存在单向格兰杰成因,而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都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也就是说,从长远来看,中国政府可以推行渐进的能源政策和碳减排政策,这并不会妨碍经济增长。

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化石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低碳经济是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的经济。也就是说,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并不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消耗。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也不存在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耗是碳排放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碳排放量随国际贸易而转移

关于碳排量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国内因素,国际贸易也是影响碳排放量的一个重要因素。Yan Yunfeng,Yang Laike(2010)提出两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为碳排放提供了一种转移路径,不仅使产品可以在世界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同时也使得碳排放可以自由转移。1997-2007年间,中国碳排放量的10.03%-26.54%是由出口产品的生产所导致的,而进口产品的碳排放量仅占到4.40%和9.05%。世界其他国家因转移机制减排的CO2从1997年的150.18Mt增加到2007年的593Mt,而中国在该期间因出口产品而净增的CO2达到4894Mt。该研究为近年来中国碳排放量激增找到了一个新的解释视角,同时这些数据也说明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朱启荣(2010)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年和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活动产生的CO2排放量;然后实证分析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揭示了出口贸易中的高碳产品转移问题。“入世”后,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CO2排放量呈现迅速增长态势;我国高碳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使得高碳产品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研究还表明,一些高碳产品正在向我国出口行业转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自由贸易导致生产和消费环节相分离,要素流动性加强会促进国家间的产业转移。虽然这必然会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但这会给不同国家带来不同的福利效果,也会给发展低碳经济过程带来不同的影响。

四、小结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源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乃至最近的哥本哈根会议,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发展低碳经济而努力。围绕低碳经济,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方法、对不同地方进行了研究。

关于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有:①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有人口、消费模式、能源消耗、技术水平等,而两国间的商品贸易也可以导致碳排放的转移;②目前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能源消耗来实现的,为实现低碳经济,应该降低能源强度及碳强度,逐渐由化石能源过度到清洁能源的使用;③不同行业的碳排放量有着显著差异,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从总体层面上规划产业发展,加大新技术研发力度,提升产业结构。在研究方法上,灰色关联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投入产出法以及对人口经济学中Lotka-Volterra模型的应用等,值得国内学者的借鉴。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各国都致力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并从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才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这一问题更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R].北京:2008,12.

[2]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J].世界,2000:1-19.

[3]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88-101.

[4]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7.

[5]朱启荣.中国出口贸易中的CO2排放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55-64.

[6]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7(3):8-12.

[7]徐承红.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J].管理世界,2010(7):171-17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SJD6300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078)。

作者简介:

第7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多角度从各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的研究,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国际上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共识,不少城市已经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通过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示范区等,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做好低碳经济评价,可以了解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壮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特点

1.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学术界和决策者在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共识,低碳的概念最初是从人类的经济发展领域产生的,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指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的理念由经济发展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结能源结构问题,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是我国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他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缓减气候变化。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其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为支撑,以建立一种高效低排的低碳产业链为途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人类生活消费方式低碳化,其核心前提是经济的稳步增长,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的明显下降。其发展模式相对于高碳经济,要求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但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技术性即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能源效率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

二、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1.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为了科学地评价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在明晰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科学的衡量其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尺度,即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能够横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离低碳经济目标有多远,另一方面要能够纵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笔者在充分吸收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优化与层次化相结合原则。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不仅要能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能较客观地反映城市发展的水平,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因此应追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为实现系统优化,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2)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不仅要能对低碳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进行高度概括,科学地揭示其性质、特点等内在的客观规律,其评价指标体系还需简繁适中,评价计算简便易行,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力求标准化、规范化,有明确的释义。使从现有资料中获取不到,但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现象、体现其特征的指标也应适当纳入,以体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2.低碳经济评价方法。(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大多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汇、碳足迹等众多方面,同时其评价应多角度选取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所以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研究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评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物质流分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输入、输出相关系统的路径及其输出量、输入量的一种系统工具。通过研究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提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从而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为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三、结语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己经引起各国的关注。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低碳经济的研究领域,并设立了很多低碳经济试点。但是目前有关城市低碳经济的研究文献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应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可能会对评价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不断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修改完善,构建起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更具代表性,更符合实际,促进低碳经济先进的理念发展,为当前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第8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中国的垂直农业研究

首先,2003年,华南师范大学引进的中科院院士孙儒泳就曾向广东省政府打报告要求在广州市盖楼建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的科研项目。当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越来越少、人们的食物供应问题,尽管没有提出垂直农业这个概念,但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说中国在垂直农业方面的研究还要早于美国人(他们是2009年提出这个概念)。

第二,近10年来,广东农垦在甘蔗大面积种植园中已经成功引进了以色列滴灌技术[3],通过在大田中的探头感应,可以分析出什么地方需要水分。在控制室就可以对需要水分的地方实施滴灌。从理论方面分析,所谓垂直农业的概念,其实就是应用植物营养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精准农业”,就像美国亚桑纳大学环境控制农业中心的主任吉恩贾克梅里认为的那样:通过在室内种植植物,其环境可被前所未有地进行精确控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东农垦在垂直农业中的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应用方面也是走在世界农业科学前列的。

第三,前几年,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在白云区钟落潭建立了广州金颖园农科旅游度假区,采用温室大棚技术,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各式农作物的根系,这种做法也是垂直农业应用的一种。这方面的应用还有很多[4],比如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投资3亿多建设的热带雨林、湿地等模拟环境,它们大多作为少年儿童课外实习基地,但由于电费、营养液等花费巨大,现在很多都支撑不下来,不再对外展示。最近,根据中国园林资料网2011年7月8日消息:山东首家实行全程智能化控制的立体垂直农业示范园日前开工建设。智能化立体垂直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农业生产,还可以对栽培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全程监控。虽然垂直农业节省了传统农场使用机械、农药、除草剂、化肥、运输和其他方面的成本,其中还包括作物减产的成本。但这些不能证明垂直农场在能源和金钱上具有竞争力。其实在城市核心建造高大复杂的建筑物,以及在高端基础设施和安全密闭负压通风设备的探测和维护等方面会耗费更大的能源和金钱。所以,目前“垂直农业”仍处于概念阶段,还没有成型的应用模式,具体实施起来会遇到一些障碍。最大的障碍是水和能源这两个必要条件的来源问题。“垂直农业”需要有完善的城市污水循环利用和能源供应系统作为配套。

热带亚热带地区发展垂直农业的思考

“垂直农业”作为一种获取食物和有效利用废弃物的全新概念,对世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土地和水资源的紧张的今天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新思路,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相对快速的区域,因而土地资源非常珍贵。广东省的情况不用说了,土地资源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而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区,海南省的土地资源也将会紧张。随着东盟国际合作的开展,其他亚热带地区如广西云南也同样会出现土地高度紧张的问题。按照计算,同样面积的垂直农业耕作的产能是传统农业的16倍,(一年收成4次,密植2倍,每个耕作面是2层的架子,则4×2×2=16),也就是说如果是30层楼的垂直农业,一亩垂直农业所占的土地面积抵得上16×30=480亩传统农业耕地。这里还不算因为室内种植带来的增产效果,比如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至1000ppm可以带来作物最佳生长。因此,从增加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率来说,是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垂直农业的可能性的。

第二,相对中国其他地区(温寒地带),光温水条件相对优越。这样在建造和实施垂直农业的时候,耗费的能源应该会相对少一些。所以,在我们国家要引入垂直农业,我们认为应该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先行为好。

第三,垂直农业是个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要引入垂直农业,将不得不引入无土栽培技术、精准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项目。如上述所提及,在精准农业的应用方面,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农垦、广东省农科院和广州市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研究室,甚至中国科学院的一些重要研究结构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或者取得了一些成果。

第9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新技术;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的能耗也越来越大。所以,丰富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且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逐渐成为了建筑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绿色建筑是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和资源效率设计、建造的建筑,不仅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同时也极大的降低建筑能耗、节约资源,从而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新时期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新技术的应用进行详细探究。

1绿色建筑概述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可以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活动与居住空间,并且建筑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影响小的目标,从而达到建筑、人、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绿色建筑需要满足人们功能上的使用要求,能够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建筑从设计、建造和使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实现节能环保的要求。设计阶段,要考虑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降低施工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建造阶段,要满足为人们提供低耗、舒适和健康的空间;拆除阶段,降低拆除对于周围环境的危害影响。其次,绿色建筑是节能的建筑。所谓节能是指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小,尽量的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最后,绿色建筑能够保护环境。绿色建筑保护环境是通过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来实现的。

2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第一,绿色建筑是以满足使用需求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绿色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我们重视绿色建筑的节能特性,但是不能牺牲其使用的舒适度和健康度,更不能降低使用者的工作效率。我们需要在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通过先进技术改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节能。第二,绿色建筑以保护环境为重点。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绿色建筑应该要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重点。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全球每年开采的原材料中,有40%左右直接转化为工程用品和建筑材料,比如钢材、橡胶、混凝土等,木材产量的25%用于建设工程。木材的大量砍伐造成了森林植被退化、洪水泛滥、气候变化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缺失。同时,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资源并且产生了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染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所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摒弃传统的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份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变掠夺开发为珍惜共生。第三,绿色建筑设计要考虑全寿命周期。所谓全寿命周期指产品从设计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本质上体现的是其设计的深度。绿色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商品,从设计到建设再到使用,从拆除到再利用,每一个过程都应该具备绿色建筑的概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围绕绿色建筑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从项目前期设计策划、施工到使用的每个过程都秉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通过设计者、施工方的合作,实现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目标。第四,绿色建筑涵盖全方面绿色概念。绿色建筑的概念,实质上是设计思维方式,所以绿色建筑的概念可以涵盖几乎所有的建筑项目,比如工业建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以及办公建筑等。对于建筑项目,不仅新建设的项目可以应用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扩建乃至改建和迁建的项目也都可以应用这个概念。随着技术和理念的发展,绿色建筑概念必将实现狭义向广义的发展,所有工程项目可能够应用其精髓和内涵。

3新技术在绿色建筑的应用

3.1暖通空调。暖通空调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冷热源形式。冷热源形式是应用地热泵系统进行供暖制冷的一种方式,主要以地下土壤中的能量为冷热源对建筑空间进行温度控制。该方式通过埋地换热器系统,取冷热能量但不取水,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也不会有排尘和排水问题。同时,在能源使用方面,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第二新风系统。新风系统是采用温湿度控制,以热泵溶液为新风机组,利用溴化钾溶液进行调湿调温。在新风系统中,需要采用过滤器对新风进行过滤、处理可吸入颗粒物并对排风进行冷热回收。新风系统可以调节室内的温湿度,所以室内的空调末端常使用干盘管形式,可以起到抑菌作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较其他空调系统的舒适度和节能效果更好。3.2透明玻璃幕墙。透明玻璃幕墙是目前高档建筑常用的建筑形式,是建筑热量传导和交换最活跃的部位。玻璃幕墙的热损失是传统墙体的数倍,其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左右。所以,做好玻璃幕墙的节能意义重大。玻璃幕墙具有轻量化、不燃、耐震的特点,在高楼防火、防震的严格要求下逐渐的成为建筑设计和建造的主要形式。玻璃幕墙可以减少钢筋混凝土的使用量,能够减少高耗能材料的使用,达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同时,玻璃幕墙易于回收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3.3水资源循环利用。首先是水资源再生利用。在绿色建筑中,应该设计有再生水系统,通过再生水系统将再生水用于建筑的绿化灌溉、卫生打扫以及景观水补给等,实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其次,绿色建筑要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面和屋顶的雨水收集之后经过处理系统处理,进行利用。最后,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在绿色建筑内,给水设备和器具应该采用节水型产品,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3.4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智能照明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利用接触器技术、照明传感器,在建筑设置节能的灯具,根据不同区域照明的需求,智能的选取照明水平。该系统能够控制和节约用电,延长灯具的寿命,提高照明水平,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智能照明系统由于采用智能化控制,能够有效的对自然光进行调节,使建筑光环境更加理想;其次,智能电梯群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智能化控算法,由计算机集中对建筑物内的电梯进行管理、发号指令,根据系统设定目标和建筑实际情况做出最优化控制。电梯群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改变传统电梯单独控制所造成的能源消耗、资源浪费,实现节能目的。第三,智能遮阳板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亮度传感器控制遮阳板。在全自动模式下,该系统根据光线的不同自动开启、关闭、调节角度等,从而调节进入建筑内部的热量,可以有效的降低或提高建筑内部的温度,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作者:冯其 单位:景森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汝信,陆学艺,等.绿色建筑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