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精选(九篇)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

第1篇: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NBA;市场价值;评估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1-0073-04

Abstract:After assessing the market value of NBA team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views and logic analysis. It shows, that recent years the NBA team’s market value growth manifested two characteristics: One is the scope which the market value grows is bigger, the annual rate of increase is approximately 10%; Two, the growth surface is broader, teams besides Portl have a larger scale growth. In the US domestic market, the NBA influence and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have basically finalized, the management growth tendency tends to be stable. But in the global market, the NBA management condition also occupies the fast development stage. The primar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hanging of NBA teams’market value, that is,the market scale of the city where the team is; the team stars’ influence; the team's achievements; the management level as well as manager's economic strength.

Key words: NBA;market value;assess

我国自1994年足球运动率先推广职业化以来,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俱乐部基本完成了由非实体化向实体化过渡,由体育部门和企业合作分担责权转化为企业通过转让的方式成为俱乐部产权的独立拥有者。随着俱乐部市场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俱乐部资产转让、股份制改造及资产重组等资产交易行为,围绕职业俱乐部资产构成及资产评估的相关问题将成为各俱乐部亟待解决的问题。NBA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广泛的职业体育赛事,对NBA球队资产评估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探索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资产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为当前职业体育俱乐部市场化运作提供参考。[WTHZ]

1 近年NBA球队市场价值评估情况[WTBZ]

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自1998年起,每年对NBA球队市值进行了评估。根据对NBA球队评估方案,球队市值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经营团队(包括管理层和球员)、特许商品经营权及相关利益分成以及球队品牌等四个部分[1],分别归纳为球场价值、竞技价值、营销价值及品牌价值。球队市值的评估不包括负债,计算方法是对四个部分分别进行价值评估,然后将评估结果加以累加得出球队总市场价值。如尼克斯队2006年度的竞技价值为1.18亿美元,营销价值为2.36亿美元,麦迪逊花园球场价值1.81亿美元,品牌价值5800万美元, 四项累加得出纽约尼克斯队2006年总市值为5.92亿美元,连续第二年名列NBA球队市值榜首[2]。本研究根据福布斯公司的《Business of Basketball 》报告,整理出了1998-2006年间NBA球队市场价值评估结果,其中夏洛特山猫队因加入NBA时间不久只有2005年、2006年的评估数据,评估结果见表1。

2 NBA球队市场价值评估变化特征

2.1 NBA球队市值总体处于稳步增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NBA赛事发展处于低谷期,联盟中充斥着各种丑闻和麻烦,观众对NBA的兴趣也降到冰点,NBA的影响力不仅比不上棒球、橄榄球等强势体育项目,甚至不如NCAA大学篮球、橄榄球联赛。1984年,NBA联盟球队平均市值跌到了1550万美元,23支球队中17支濒临破产。也是在这一年,大卫•斯特恩出任NBA第四任主席。在大卫•斯特恩运筹帷幄下,NBA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20余年的发展,NBA已成为美国四大体育联盟影响最大、最为商业化、最为国际化的联赛,经营状况也是日益红火。80年代初期,?NBA每年授权相关产品销售额约为1000万美元,而现在已超过30?亿;NBA目前收取的美国境内电视转播收入是平均每年7.65亿,比斯特恩1984年接手NBA?时增长13倍,而在这里面,还不包括有215个国家用43种语言转播NBA比赛的国际电视转播收入。20年前联盟的总收入是每年1.18亿美元左右,2006年联盟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亿美元33.69亿美元。[4](见表2)随着联盟营业收入节节攀高,NBA球队的市场价值也是稳步增长,1998年,NBA球队的平均市值增加到1.67亿美元,约为1984年的11倍。1989年,球队平均市值增加到1.83亿美元,年增长幅度为9.6%。2000年,球队平均市值增长到2.08亿美元,年增长幅度为13.7%。2001年,球队平均市值增长到2.23亿美元,年增长幅度为7.2%。2002年,球队平均市值增长到2.48亿美元,年增长幅度为11.2%。2003年,球队平均市值增长到2.65亿美元,增长幅度为7%。2004年,球队平均市值增长到3.02亿美元,年增长幅度为14%。2005年,球队平均市值增加到3.26亿美元,增加幅度为8%。2006年,球队平均市值增加到3.53亿美元,增加幅度为9%。

2.2 NBA球队市值呈现了普遍性的增长

在1998-2006年间,NBA球队市值的增长是普遍性的,除了波特兰开拓人队外,其余球队的市值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期间,NBA球队平均市值由199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53亿美元,市值总体增长幅度达到了111.4%。其中,市值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达拉斯小牛队,由1998年的1.19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4.63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了289%,2006年的市值几乎相当于1998年市值的4倍。波特兰开拓人队1998年的市值为2.45亿美元,2006年的市值为2.3亿美元,市值下降了1500万美元,是NBA球队中唯一的市场价值有所降低的球队。数据说明NBA球队市值的增长是普遍性的,NBA球队的运营状况比较均衡,这与NBA精心建设的竞争力平衡机制有关。美国四大职业联盟都设置了一系列竞争平衡的政策:运动员选秀绝大部分程度上是根据前赛季的名次逆序进行;收入分享能均衡经济实力和比赛能力;而工资帽和奢侈税是为了各球队间平均分配工资而设。这一系列举措杜绝了球队之间为争抢优秀运动员而进行的不理性竞争行为,最终提高整个联盟整体运营能力,产生了联盟球队市场价值普遍增长的成效。[WTHZ]

2.3 NBA球队市值成长进入了稳定发展期

在 1998-2004年,NBA球队市值增长比较迅速,市值年增长率约在10%。2004年以后,尽管每年市值增长的绝对值和2004年相比并没有减少,但增长幅度明显趋缓。2005年、2006年市值增长率分别为8%、9%,连续两年市值年增长率在10%以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NBA发展已经走过了高速发展的成长期,而逐步进入了稳步增长的成熟期。这和NBA运动目前发展状况是一致的,在美国国内,NBA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基本定型,其影响力和市场价值要逊色于全美职业橄榄球联盟(NFL)和全美职棒大联盟(MLB),因此,市值增长势头趋于稳定。但在全球市场上,NBA依托联赛的成功举办,借助来自全球球星的影响力迅速打开市场,以形式各异的推广活动,最终使NBA成为全球赛事与商业联结最紧密、最成功的联赛。NBA的全球化推广成效也保证了NBA的成长性,2005-2006年NBA球队市值增长幅度依然高达约9%。考虑到NBA全球化的步伐还在稳步推进中,NBA的经营状况在较长时间还会不断改善。

[WTHZ]3 影响NBA球队市值变化的因素

3.1 市场规模

由于除了全国性电视转播收入、特许经营授权及赞助等收入由联盟所有球队分享外,地方性电视转播费、门票等等收入还是球队独享,因而,球队所在城市的市场规模对球队经营有着重大的影响。2006年度市值排行榜前5名球队纽约尼克斯队、湖人队、小牛队、芝加哥队、火箭队都无一例外属于全美十大城市之列。市值排名榜首的尼克斯队所处的纽约是美国第1大城市,尼克斯队虽然近几个赛季战绩平平,但是由于身在纽约这个全美最大的城市,名流云集,纽约尼克斯营利状况良好,2006年营业收入为创纪录的1.85亿美元,2005年营业收入为1.81亿美元,2004年营业收入为1.7亿美元,总体收入位于NBA球队的榜首。湖人队处在约占全美经济总额四分之一强的加利福尼亚州的经济中心洛杉矶市,旁边又有一个全世界都关注的好莱坞,湖人队所处的环境是所有联盟球队都羡慕的。超过300万人的巨大市场,以及超级富豪们的永不干涸的荷包让湖人队的市场开发人员的努力事半功倍。芝加哥和休斯敦分别是全美第3大和第4大城市,而达拉斯同样也是全美第9大城市。正是考虑到市场规模对球队经营的重要影响,黄蜂队市值在2004年跌到了联盟谷底,球队老板西恩不顾一切地搬离了夏洛特。夏洛特虽然不是全联盟最小的市场,而且银行家聚集的夏洛特人均收入在全美绝对能排进前八,只是这个城市缺乏支持篮球最起码的东西――篮球迷。在一个缺乏篮球激情的城市里,球队的生存空间十分狭窄,搬家就成了黄蜂队的一根救命稻草[5]。

3.2 明星号召力

拥有市场号召力的球星同样也是决定球队价值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NBA国际化的推广,国际球星在开拓全球市场中作用显著。不少海外球员是各支球队的顶梁柱,他们不仅能在球场上帮助球队取胜,更关键的是他们能把NBA的篮球激情带进自己的国家,成为NBA全球推广的纽带。以火箭队为例,火箭队的总资产在1998年至2002年的五年里,仅增长了8900万美元。而从姚明加入球队后,火箭的总资产四年时间就增长了1.67亿美元(现在是第五年)。火箭队2005年凭借14%的增长幅度,以4.22亿美元的总价值成为NBA第3值钱的球队,其中,火箭队的竞技价值为1.01亿美元,市场价值为1.63亿美元,丰田中心球场价值1.13亿美元,品牌价值4500万美元。在2006年,火箭虽然度过了一个混沌的2005-2006赛季,没有闯进季后赛,但是球队依然以价值4.39亿排名第五。相比2005年的4.22亿美元的总价值,火箭依然稳中有升。显然,姚明进入NBA后,中国超过两亿的篮球人口(据央视官方网站数据)无形中给火箭队乃至NBA带来了更多的财富[6]。在火箭队市值攀升的过程中,姚明无疑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3.3 球队战绩

球队战绩好,球市就会趋于火爆,门票收入增加,球队受到的关注也会增加,赞助、特许商品以及电视转播权收入(本地)也会水涨船高。以马刺队为例,尽管位于联盟第三小的市场,但马刺队在邓肯的率领下8年内三夺总冠军,战绩在NBA球队中独占鳌头,经营状况也是节节攀高。1998年球队市值仅为1.22亿美元,列在球队市值排行榜22名,年营业收入为5500万美元。到了2006年,球队市值飚升为3.90亿美元,市值增长了2.68亿美元,增值幅度高达220%,市值排名也上升到了第9位。年营业收入也增加到1.22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122%。同样的例子还有底特律活塞队,1998年-2003年活塞队市值由2.06亿美元增加到2.84亿美元,5年时间市值增加了0.78亿美元。2004年,拉里-布朗率领的活塞在总决赛中4-1轻取湖人,夺得球队历史上的第三座总冠军奖杯,球队的经营状况也水涨船高,2003年盈利2400万美元,2004年实现盈利2300万美元,2005年实现盈利2500万美元,2006年实现盈利2200万美元,自2003年起连续四年盈利超过了2000万美元。球队市值由2003年的2.84亿美元上涨到2005年的4.02亿美元,短短两年间市值飙涨了1.18亿美元之多。

3.4 经营管理水平

良好的管理有助于提高球队的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出球队的综合优势,取得良好的商业业绩。芝加哥公牛队在乔丹退役后,竞技水平一落千丈,球队排名一直在联盟底部苦苦挣扎,但他们依靠良好的管理依然连续实现赢利。2003年盈利达到了4900万美元,2004年盈利3700万美元,2005年盈利3500万美元,2006年盈利4900万美元,其盈利状况在全联盟中排名第一,球队市值也是稳步增长。开拓者队则是相反的例子,开拓者队老板保罗•艾伦与比尔•盖茨共同缔造了微软,艾伦财产估计约为200亿美元,然而他却不善于经营体育球队。1988年,保罗•艾伦用7000万美元买下波特兰开拓者队。球队在德雷克斯勒的带领下,1991年和1992年两度杀入总决赛。虽然都功亏一篑,但保罗却从中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在他的“纵容”下,俱乐部开始大把发放奖金,他还为球队购置专机,随后又砸下2.62亿美元,新建超豪华体育馆。保罗•艾伦一味“烧钱”,却没在管理上下功夫。全队都是腕,光主力阵容就可以排出两套,但却没有一个领军人物,队员在场下麻烦不断,斯塔德迈尔、华莱士和伍兹先后因携带和吸食大麻遭到逮捕。开拓者的形象直接导致了经营状况恶化, 2003年俱乐部的亏损达到了创纪录的8500万美元,2004年亏损4700万美元,2005年亏损3100万美元,2006年亏损1500万美元,短短四年间亏损总额高达1.78亿美元,球队市值也大幅缩水。1998年以2.45亿美元排在NBA球队市值第4位,但到了2006年就以2.30亿美元滑落到联盟的最后一位,在NBA球队中唯一实现市值负增长。

3.5 老板的雄厚财力

在2005年度《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美最富400人,NBA多达14位老板入选,是全美四大体育联盟之最,可以说富甲一方的老板们是支撑NBA正常运营的强大动力。小牛队老板马克•库班是超级运动迷,他在生意场上永远是实际利益第一,但对待小牛队却更多的是一片热爱。自从2000年接手小牛队后,库班开始了疯狂“烧钱”, 为了让球员们赴客场比赛途中更加舒适,他为球队购买了一架波音757专机;他以很低的价钱将自己豪华公寓中的空房间租给麾下球员;在“奢侈税”当头的情况下,他还不惜重金购进球员,一笔笔不合常理的大交易在他手上产生。尽管在他接手后,小牛队一跃成为西部强队,但小牛队经营状况并不尽人意。小牛队在1998年-2006年间,仅在2002年实现了300万美元的盈利,其他的年份处于都是亏损运营的状况,2004年亏损了3400万美元,2006年也亏损了2400万美元。虽然球队连年亏损,可财大气粗的库班并不在乎,依然不断加大球队的投入,球队基本设施不断改善,球队市值也由1998年的1.6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4.63亿美元,市值增长幅度高达180%。 可以说,正是由于财力雄厚的后台老板的强力支撑,NBA的经营状况才能蒸蒸日上,反过来又给老板们带来滚滚财富。

4 结束语

随着NBA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经营状况的改善,NBA市值总体处于快速增长中。体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市值增长的幅度较大,整个联盟球队市值年增长率约在10%左右;二是增长的面较广,除波特兰开拓人队外的球队市值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美国国内市场上,NBA的影响力和商业开发已基本定型,经营增长势头趋于稳定。但在全球市场上,NBA的经营状况还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影响NBA球队市场价值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球队所在城市的市场规模、球队选手的号召力、球队的战绩、球队管理运作水平,以及后台老板的经济实力。NBA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广泛的职业体育赛事,对NBA球队市场价值评估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探索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资产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为当前职业体育俱乐部市场化运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治军.《福布斯》2004年NBA球队资产评估:湖人居首[N].体坛周报,2004-12-22.

[2] Tania Puell. Historical NBA Team Values[EB/OL]. ?index=2, 2005-12-19.

[3] 省略 . NBA Team Valuations [EB/OL]. , 2007-01-25.

[4] 省略 . NBA Team Valuations [EB/OL]. , 2007-01-25.

第2篇: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溧阳市;网球运动;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1.前言

目前,在欧洲、美洲等发达网球运动发展的如火如荼。在这些发达国家场地众多、费用便宜,在许多发达国家它们将网球运动视为公益事业在做,网球俱乐部作为公益俱乐部它们只收取少量或者压根就不收取费用,网球行业的发展状态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本市网球运动正处于开始发展阶段,比起篮球等传统项目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网球俱乐部正在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但也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溧阳市网球运动的发展与普及。本文着重对溧阳市网球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为网球运动在溧阳市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一定上的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溧阳市网球的开展情况,以溧阳市网球人口,网球场地和网球教练为切入点,探讨溧阳市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2 研究方法

2.1.1文献资料法:通过南京体育学院图书馆网站以及CNKI全文数据库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

2.1.2问卷调查法:根据论文需要设计调查问卷,对溧阳市网球教练、从事网球运动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预计发放问卷200份,为论文撰写获取宝贵资料。

2.1.3访谈法:通过和溧阳市的网球教练、学生群体和社会群体的面对面交流,来了解他们对网球的热爱程度和听取他们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2.1.4逻辑分析法:运用类比、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对信息资料和统计资料进行探讨和分析。

3.结果与建议

3.1溧阳市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

3.1.1 参与人群少,群众参与热情低。伴随着溧阳市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打网球的人越来越多,但与其他城市的参与度还是有很大差距。据统计,目前我市每周打球三次以上的人大约有550人。和群众基础较好发展相对较成熟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相比,不论是参与人数还是参与热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低的。从网球场地的了解来看:市区和一些高档会所成为了溧阳市网球场地主要的分布地,网球场地在学校基本看不见。溧阳市屈指可数的几十片网球场地根本满足不了80万人的日常锻炼需求。

现在比较昂贵的网球场地的类型主要有草地和塑胶。就溧阳市的调查表明:有15.69%的沥青材质的场地,有3.65%的人工草皮的场地,有71.62%的塑胶材质的场地,剩下10%是条件较好的室内场地。

表一 溧阳市网球场地类型

场地类型沥青人工草皮塑胶室内场地

所占比例15.69%3.65%70.66%10%

通过对溧阳市经常参加网球运动的人群的年龄结构分析来看:年龄为30 岁以下的8.3%,31-40 岁占43.1%,41-50 岁占30%,51-60 岁占13.1%, 61 以上占5.1%。

表二 溧阳市网球参与者年龄

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1-60岁61岁以上

8.3%43.5%30%13.1%5.1%

通过这组数据来看,31到50岁是溧阳市网球运动普及程度比较集中的一个年龄阶,一头一尾所占比例较少,大多数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间阶段,以青壮年居多。从溧阳市经常参加网球运动锻炼的人群学历分析来看,35.1%是大专,25%是本科,3.9%是研究生。

3.1.2 缺少网球场地设施、较低的网球场地利用率。网球场地设施开放情况不理想,制约网球社会化的一个重原因就是网球场地数量较少。溧阳市的网球场地大约有二十块左右,而仅有五块左右的场地是对外开放的,并且大多数单位的网球场地处于闲置状态,或仅供单位职员使用,球场利用率明显偏低。

3.1.3教练匾乏,水平有限。据不完全统计,溧阳市目前从事网球教学的人员不足50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半专业或者业余的网球爱好者,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教学方法陈旧,缺乏理论指导。

3.2 溧阳市网球运动的发展方法与方向

3.2.1 加强网球场馆建设。从溧阳市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来看,要想由政府投入来兴建网球场的想法不太实际,我觉得只有面向社会,依托社会,努力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网球运动,组织并成立相应的俱乐部,才顺应时事,也比较符合我市的实际情况。

3.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众所周知,一项刚刚兴起的运动想要有好的发展前景,必须要有一大批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溧阳市网球运动发展的比较晚,因此,相关部门的领导要想办法引进这方面的专家和教练。

3.2.3 网球俱乐部和网球协会的推动。近年来我市相继成立了很多网球协会,各个协会之间都有一些日常的交流活动, 积极发挥着网球协会应起的作用,比如解决场地安排问题,组织学员进行培训的问题等。因此,溧阳市体育局应当加快扶持建立一些高水平的网球俱乐部,扩大宣传力度,让公众了解网球的好处,进一步加深市民对网球运动的情感,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一般平时经常参与网球运动的主要是青少年和中年人,参与网球运动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男性受试者占所有网球选手总人数占多数,很少有女性参与者,。

4.1.2溧阳市网球运动爱好者受教育的层次普遍比较高,一般都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经济收入,他们平时有时间都参与其中,也接受目前的溧阳网目前的收费。

4.2建议

4.2.1应该加强网球场馆的建设。

4.2.2应极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4.2.3网球协会和网球俱乐部要充分发挥作用,推动网球的发展。

4.2.4领导充分重视,网球爱好者的支持。

4.2.5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大网球运动的推广力度。(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蒋伟浩.我国网球运动的科研发展现状与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1( 3 ) .

[2] 谭沃杰. 影响中国网球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J] . 体育与科学,1999, 20( 2 ).

[3] 刘世军, 张运亮. 制约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4( 2) .

[4] 范继军 试析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J].郑州工业学院学报,2004,(5).

[5] 王小婷.浅析网球运动的终身健身功能[J].辽宁体育科技,2003,(10).

[6] 陈勇.探析网球运动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J].山东体育科技,2005,(3).

[5] 马永强.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展望[J].科技资讯2006.

第3篇: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网球运动;湖州市吴兴区;开展现状

0.前言

网球运动是一种贵族运动,同时也是一种高雅运动,这项运动没有年龄与性别的限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可以参与这个运动。在我国,比较发达的城市网球运动开展的还不错,但有些小城市或不发达地区的网球开展并不是那么理想,并不意味着小城市就没有网球天分的选手。地方性的网球开展现状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网球开展现状,正因为如此,本文就此项运动在湖州市吴兴区开展现状展开调查,找出吴兴区网球运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系列的可行性建议和解决措施,为网球运动在湖州市吴兴区的开展和推广提供参考,并为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湖州师范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网球中心、余家漾社区、八里店社区的网球学员、教练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湖州师范学院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上查询、湖州市市教育网、搜集有关湖州市吴兴区网球现状以及网球运动现状改革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100份学员问卷,回收100份;20份教练员卷,回收20份。经过对问卷的整理与分析,其中有效问卷有120份,有效率为100%。

1.2.3访谈法

通过对湖州市吴兴区网球中心及高校有关人士的访谈,和社区居民的交谈中了解湖州市吴兴区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的相关情况。

1.2.4数据统计法

对所得数据通过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员参与网球运动情况

问卷调查可知,湖州市吴兴区网球运动参与者女性占58%,男性占42%,参加网球运动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1岁以上的群体,其中10岁以下占总调查人口的2%,11~20岁占23%,21~30岁占64%,31~40岁占 6%,40岁以上占5%,但最为突出的是在21~30岁之间的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为64%。群众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有很多种,如强身健体、纯属娱乐、提高道德修养、认识新朋友或其他等等。在对学员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调查时发现,选择强身健体31人,占总人数31%;选择纯属娱乐 38人,占总人数38%;选择提高道德修养3人,占总人数3%;选择认识新朋友 2人,占总人数2%;选择其他26人,占总人数26%。一目了然, 纯属娱乐比例占最大,说明网球运动能带给人快乐,健康和良好的人际交流圈,并且具有良好的运动动机会推动运动员的参与网球的积极性,那样会使人们朝着一定的目标参与网球运动中,享受其中的乐趣与收获,而不是盲目的打网球,盲目参与只会越来越没兴趣,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对湖州市吴兴区群众参与网球运动的频率进行调查得知,一星期1次也没有的人群占总调查人数的64%,1~2次的人群占总调查人数的28%;每周参与网球运动3次以上的人群最少,占总调查人数的8%;由此可见,湖州市吴兴区群众参与网球运动每周的频率是比较低的,也说明了网球虽然收大家的欢迎,但是能真正参与到其中的还是少之又少。影响学员对网球运动的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没有专业的人教占34%,装备费用太贵占8%,没有时间占33%,没有兴趣占25%。

另外,调查还表明,有48%的人不清楚湖州市吴兴区的网球师资情况,25%的人觉得网球师资已经足够,剩余27%的人觉得网球师资不足,有待加强。出现湖州市吴兴区网球教师的技术不满意的情况只有2%,存在23%的群众不知道怎么说。其中80%的人们对湖州吴兴区网球开展前景还是抱着全力支持和乐观的态度的,说明湖州市吴兴区网球运动开展在群众的全力支持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还存在有场地没人打,有人教没人学等现象。

2.2湖州市吴兴区教练员现状

在调查的20名教练员中,男性有14位,占总调查人数的70%;女性有6位,占总调查人数的30%。由此可见,湖州市吴兴区网球教练员的比例是非常不平衡的,女性的缺口很大。湖州市吴兴区网球教练比较年轻化,主要集中在21~30岁之间,占总调查人数的65%;31~40岁占总调查人数的10%;41~50岁占总调查人数的20%;而50岁以上的最少,占总调查人数的5%。经过访谈可知,现在湖州市吴兴区的网球教练员大多都是本科或研究生或硕士毕业,主要集中在21~40岁之间,而41~50岁之间以及50以上的教练员是以专业网球教练员为主。教练员教授学员网球的动机多元化,如:赚取一定的经济收入占5%,只是为了工作占35%,培养新生代网球选手占25%,使网球成为全民健身新的一种选择等其他占35%。在调查的20名教练员中,对网球运动非常热爱的有9名,比例为45%;喜欢的有8名,比例为40%;还可以的有3名,比例为15%。这组数据显示,喜欢网球运动的教练员占了85%。

经调查得出教练员对湖州市吴兴区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评价不是很理想,有65%的教练员觉得网球运动在湖州市吴兴区开展的不怎么样,20%的教练员觉得一般,还有10%的教练员觉得很差,只有5%的教练员认为开展的很好。教练员技术的高低决定了他教授学员能力的多少,对自身网球技术的认可至关重要, 95%的教练员对自己网球技术的水平是比较认可的,只有5%的教练员觉得自己还有些不足,说明湖州市吴兴区的网球教练员对自己水平非常有信心,从而可以看出湖州市吴兴区的网球运动的开展前景还是很有希望的。

经过调查得出,80%的教练员是全力支持,还有20%的教练员也表示对湖州市吴兴区网球运动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所以就是说100%的教练员都对湖州市吴兴区网球运动的发展前景非常的期待。教练员认为影响人们对网球热爱程度的主要因素有:39%的教练员认为影响人们对网球热爱程度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25%的教练员认为人们不喜欢从事体育运动,14%的教练员认为是其他的因素,11%的教练员认为有些人根本不认识网球这项运动或者学费及器材费用偏贵,而他们一致认为场地资源是足够的。说明湖州市吴兴区拥有一定的网球场地资源,由于群众自身的种种因素影响了网球在湖州市吴兴区开展的程度,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不利因素,不然(下转第30页)(上接第39页)湖州市吴兴区网球运动的开展将止步不前。

第4篇: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煤炭资源 发展趋势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 F516.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2-2

0引言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最受广大人民关注的能源市场实际上是全球石油市场,但是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再生资源,煤炭从某种程度上说却受到了相对的冷落。而原则上,煤炭为全球范围内分布最广与储量最多的常规性能源资源,它可以提供全球一次能源的26%,全球发电量的46%。与此同时,煤炭所衍生出来的消费品以及工业品达到了两万五千多种,与全球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对煤炭贸易实施分析有着非常主要的现实意义。

1全球煤炭市场生产与销售现状

煤炭的功能非常广,对于很多行业的发展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不过全球煤炭主要的作用是用来炼焦与发电。相关研究显示本世纪初煤炭产量排在世界前几位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全球范围内的煤炭贸易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与欧洲这两大煤炭大市场中,市场主体主要还是一种供大于求的状况,全球范围内贸易主要为炼焦煤与动力煤,几乎所有生产煤炭国家其生产的煤炭主要以内销为主。而全球煤炭出口国最大的是澳大利亚以及印度尼西亚,而进口国与地区前三名的为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清洁没技术的研发使用为煤炭的清洁利用提供了条件,这种清洁利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是一种主流趋势。根据全球能源理事会等相关组织的预测,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预计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煤炭占全球一次能源之消费比重会超出石油,将再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能源,全球煤炭贸易量在三年之后可能会超出六亿吨,这些贸易量主要集中在亚洲与欧洲,预测显示亚洲与欧洲可能能够达到3.6亿吨与2亿吨。澳大利亚、南非以及美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是全球煤炭最大的出口国,出口数量可能可以达到四亿吨。

2全球煤炭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1特点

首先,全球煤炭贸易有着较为集中的特点,主要集中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分析图1与图2能够发现,澳大利亚、美国、印尼以及俄罗斯、南非、中国六个煤炭出口国家是全球煤炭出口的主要国家,此六个国家的煤炭贸易出口量占据全球的82%以上;以日本、中国台湾以及韩国、英国作为主体的欧洲与东亚是实际煤炭进口的主要国家,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工业越发达的地区其煤炭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其次,全球煤炭市场总体供应较为富足,已呈现出买方市场,煤炭的价格在某个时期或者某些特殊行业中不尽相同,相同国家的煤炭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相互压价,这种恶性竞争对所有企业甚至是国家利益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2.2发展趋势

首先,是跨国资本重组聚焦煤炭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煤炭并非出现诸子百家的局面,而主要是以大型公司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为主,随着全球范围内煤炭进口与出口贸易的深入发展,关系到该领域的资本输出亦在加速前进,兼并以及收购一定是煤炭公司未来扩大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就煤炭企业自身来说,也一定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向着集团化以及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应该以市场作为发展导向,以技术作为支撑,以优势企业作为主体,借助兼并、重组以及联合的手段,构建跨地区、业绩突出以及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就目前发展形势来看,美国、英国德国等煤炭公司正通过购买以及兼并的手段向世界性煤炭经营的方向发展,另外部分国家的公司已经开始涉及我国的煤炭公司与煤炭市场[2]。

其次,在全球性煤炭贸易中,但单独的国家或者地区来说,进口的比重在一定市场经济调节下回增大,相应的出口的比重就会有所萎缩。目前很多国家均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煤炭为支撑建材、电力以及钢材等行业的重要能源,因此几乎绝大多数国家油气是一些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国家其产煤量会逐渐侧重于国内的需求,在条件运行的情况下还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其需求。另外,和煤炭同等作用的资源石油很多时候也能够有效反映全球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正是由于首次石油危机影响,其煤炭当成能源才被人民加以重视。

3我国煤炭在全球贸易中的问题与对策

3.1问题

毫无疑问我国煤炭的出口成本相比其他国家而言要高出很多,其中占据很大比例额度成本即为国内出口的运输成本、税收以及杂费等,另外我国煤炭的生产成本也非常高,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和设备的落后。很多煤炭企业开挖煤炭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率生产低下,另外安全状况也非常差。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制约,使得我国煤炭的生产成本比其他国家更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我国煤炭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大大降低[3]。

3.2措施

首先应该加快煤炭公司的改组改造,尽快走出一条全新的工业化道路。其次应该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炭深加工,以此真正实现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的升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提升我国煤炭和煤机产品于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以抵御外来冲击。最后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税收制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我国煤炭贸易和世界接轨。

4结语

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煤炭资源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改善措施。我国煤炭资源发展状况总体说来较好,但是还有很多需要注意与解决问题,煤炭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面对新的环境,只有做好相关工作才能使得煤炭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石砺.2005年世界煤炭贸易形势分析[J].中国煤炭.2011(11).

第5篇: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

有调查显示,当前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增长感到悲观,“彻底迷失方向和看淡后市”的比重更是历来最高。

瑞士信贷环球股票策略师加思韦思综合过去数周与来自欧美亚投资者会面的情况,发现投资者完全在现在的市况中迷失,并已将手上股票套现。

现在虽然全球经济仍然低迷,但国际资本市场上并不缺资金,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央行放水导致的流动性充盈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

从多方信息来看,投资者的迷失主要是因为在全球经济低迷之下,对未来市场感到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投资者的关注点显示,中国经济有多个方面让市场感到担忧,如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中国楼市泡沫仍在加剧等,国际市场还特别关注人民币,认为这是影响投资的关键指标,如果人民币被允许再次贬值,很多投资者都相信此举将导致严重通缩。

其次,市场对于全球央行的货币政策动向感到担心。据加思韦思了解,有三分之二的客户认为美联储在目前环境下加息是一个错误政策,而且美联储最近对外发出的信息令人迷惑,这大大增加了市场误解美联储政策的机会。

第三,愈来愈多投资者认为,全球央行的“弹药”快将用尽,而过去行之有效的量化宽松措施已经不能有效地推升通胀。要指出的是,这种担心可能主要是针对中国以外的央行,在特殊情况下,中国央行的“弹药”可能是不受约束的。

第四,全球外汇储备已经从高位下降了约5000亿美元,主因各国要抛售美元捍卫本土货币汇率。

不少投资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利讯号,因此举相当于货币紧缩。

要指出的是,中国可能对全球外汇储备减少做了最大的贡献,今年迄今为止,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连续5个月下降,从去年6月份达到峰值3.99万亿美元后,中国9月底外汇储备余额为3.5141万亿美元,已减少4800亿美元,其中三季度就减少了1800亿美元,而8月份外汇储备减少了939亿美元。

最后两个悲观原因,分别是股票估值不便宜而且企业盈利在下降,以及高息债息差持续扩大。

从全球投资者迷失的原因不难看到,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正在造成投资者的困惑。当过多的钱因此从资本市场撤出时,全球只有很少的投资标的(如伦敦的房地产)供这些资金来选择。

迷失期很可能继续延长,因为上述令市场担心的因素并未减少或者出现显著好转。

以最大的因素中国经济为例,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跌破7%,而诸多经济数据显示,6.9%的经济增速也是很难达到的。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持续到明年。

美联储最近在加息问题上变得分歧越来越多,根据我们的跟踪观察,美联储已经有三位高官表示美国不应该现在加息。背后的原因,仍然是全球经济低迷,而美国的就业率与通胀数据也不妙。

第6篇: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点一般有两层含义:人类不断打破地域、民族、制度、文化障碍进行交往的进程;各国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全球有机整体的进程与趋势。国内有学者认为,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拓展了世界市场,揭开了全球化进程的序幕”,全球化进程应与资本主义进程“属于同一过程”,因为两者有着“时间上的契合性与历史的同步性”。(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经济全球化进程究竟在何时启动,争论不少。其实,这应依据客观的历史与经济全球化基本特征的出现而定。如果我们从世界文明史的进展及以上经济全球化的第一层定义出发,那么很容易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不与资本主义进程同步。因为在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中,各民族打破地域、民族、制度、文化障碍,进行交往,并不是始自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早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不同民族之间就采取各种方式相互交往。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往,既包括和平方式,例如,不同民族间的产品贸易、外交和文化交往;也包括战争方式,如掠夺、侵略和征服。马克思曾指出,“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应“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

如果从以上经济全球化的第二层定义出发,以各国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全球有机整体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启动标志,那么同样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与资本主义进程不同步的结论。因为各国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全球有机整体,只有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时才有可能。而统一的商品、劳动力、资本的世界市场,直到工业革命进入高潮之时的19世纪中叶才形成。既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直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时各国经济才初步形成全球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才有可能启动,那么,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揭开了全球化进程的序幕”的论点,就难以自圆其说。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内容十分丰富,贯穿在众多的专著中。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代表性著作中有较集中的论述。如果我们完整阅读这些文献,就会发现,马克思主要是在论及大工业的历史作用时,提出其“世界历史”观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论及机器大工业的伟大历史作用时强调,是它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促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从而把一切民族与国家联成一体,是“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一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经济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这段话的主语“它”,应是机器大工业!但是,国内有的学者却认为,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可得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的结论,因此,“世界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进程相同,也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等同。(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这种理解与以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引文的意思以及全文内容的原意并不相符,因为资本主义进程,并不能与机器大工业等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机器大工业发生前,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不是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而是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启动了“世界历史”。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进入高潮时,“世界历史”发展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才启动。可见,马克思关于由机器大工业启动的“世界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进程以及全球化进程并不重合。总之,应依据世界文明史,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为指导,理顺资本主义进程、“世界历史”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全球化问题的讨论夯实基础。

就全球经济的联系与制度安排而言,经济全球化进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中期,工业化进入高潮,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全球化开始启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西方少数工业化国家完全依赖世界市场,大多数非工业化国家并不完全依赖世界市场,不少国家仍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之中。因此,这一阶段的经济全球化程度较低。

第二阶段。二战以后,新科技革命将工业化进程引向新高潮,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力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提高,不但制度安排基本完成,包括国际金融及国际贸易机构与体制建立并完善,而且经济全球化的物质载体已具备,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但是东西方冷战与“两个平行市场”的存在,使这一阶段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出现,充其量只出现了经济“半球化”现象。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新科技革命进入信息革命时代,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出现了全球的制度创新与扩散,以及跨国公司的更大规模的渗透,企业经营国际化程度普遍提高,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资本的国际流动借助因特网而速度空前、规模巨大,经济全球化程度空前提高。由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及亚洲一些国家仍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边缘状态”,因此,至今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仍没有实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仍然很漫长。

二、经济全球化、“世界历史”与社会主义运动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运动,是全球化讨论中的一个热点。有的国内学者认为,“‘世界历史’或全球化”,“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历史根据”,(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是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与实践展开的条件”,“其发展趋势在根本上与社会主义的趋势完全一致”,“并包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其基本论据是:

(1)世界历史形成,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2)资本主义的“负面效应”与“世界历史的进步性”,将落后国家推向社会主义;

(3)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内在的矛盾与危机必将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经济全球化没有消解这些矛盾,也不能改变其灭亡的命运,但是资本主义可以“在全球化中转移自身矛盾,由此延缓它的存在。”而“社会主义则将以其历史逻辑的力量,最终取得全球的胜利”。(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4)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与世界市场将把各国无产阶级联在一起,使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全球性性质”。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因此,由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可得出社会主义必胜的结论。

以上的观点与推论是否站得住脚,值得逐一推敲;同时有必要认真核对一下,其中引用的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是否准确,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否准确无误。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固然离不开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但是,20世纪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主导着世界体系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多数落后国家尽管深受资本主义剥削与压迫之苦,但在二战后还是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

历史昭示,落后国家要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中选择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往往需要某些相应的国际条件和一定的国内社会条件。当国际资本主义处于空前危机而国内社会处于历史转折时,例如,帝国主义陷入两次世界大战时,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可能取得重大成功或突破的机会。一战中,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后,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通常状况下,仅仅依靠资本主义的“负面效应”与“世界历史的进步性”,并不可能将落后国家推向社会主义。在21世纪更是如此。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很多,其中,一些落后国家在一定的内外历史条件下,尽管跨越了“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普遍忽视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与利用,过度强调与资本主义制度及意识形态划清界限,排斥市场经济,完全否认了对现存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果付出沉重的代价。剧变的惨痛教训令人深思。

其次,资本主义既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转移内部矛盾,延缓生存期,那么如何理解全球化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历史根据”的结论?如何推导出全球化“发展趋势在根本上与社会主义的趋势完全一致”(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的论点?显然这一推论过于简单牵强。

第三,仅仅用社会主义自身的“历史逻辑的力量”这一抽象的概念,得出社会主义“最终取得全球的胜利”的结论,尚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社会主义自身的“历史逻辑的力量”是什么?必须加以明确的阐述。国内有的学者,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的论点,以证明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结论,其实并不恰当。因为这两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而这段论述的基本论点,却是恩格斯晚年郑重声明放弃的过时论点。

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在回答单个国家能否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时,说:“不能”,“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共产主义革命也会大大影响世界上其他国家,会完全改变并大大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进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有同样含义的话:机器大工业与世界市场会扩大交往,“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篇文章都是马恩在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写的。当时他们设想,机器大工业与世界市场已将所有“文明国家”的经济联成一体,同时造就了相同的社会阶级状况: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世界市场已把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并消灭了他们的地域性特征,一旦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就可能使所有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同时行动起来,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爆发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世界共产主义革命的目标。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曾与此论点相关。但是,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后的事实却与马恩的这一判断并不一样。1895年恩格斯临终前,根据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情况,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郑重宣布,放弃半个世纪前的“所有‘文明国家’同时爆发革命”的论点。他认为,“历史清楚的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大工业”在1848年还是有很大的扩展能力”,因此“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22年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用事实证明了1848年前马恩关于发达工业国无产阶级“同时革命”的判断有误,恩格斯晚年的纠正是明智的。

今天,当人们在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时,如果不能全面理解该理论的内涵,仅仅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某些论据,甚至是被马恩晚年纠正的论点,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就可能有失偏颇,并且可能有违马恩相关论述的基本立场。

三、全面客观地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

对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人们已达成共识。它既使全球经济的要素配置更合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使南北差距日益扩大。应该承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这是历史造成的客观现实。但是,无法回避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是否仅眷顾发达国家,给它们带去的都是机遇,却将挑战都留给了发展中国家?国内有些学者对此似乎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优势的发达国家能借助经济全球化“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而处于劣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安全不但遭到“一定的威胁”,而且“如果听任经济自由化的摆布,就会深受其害”。(注:夏兆龙《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部分》,载于2002年1月24日《社会科学报》。)事实究竟如何?如果我们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那么就应承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遭到削弱,发达国家的经济和安全也遭到跨国公司、资本和劳动力全球流通的“一定的威胁”。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处置不当,发展中国家会遭灾,发达国家也“会深受其害”。就具体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应理解为对任何参与者在带来挑战的同时给以机会,在给以机会的同时伴随风险。能否趋利避害,驾驭这种双重效应,取决于各国政府的应对政策。

其实,当全球南北差距扩大时,发达国家内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据英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数据,基尼系数从1995—1996年的0.33,扩大到1996—1997年的0.34,再到1998—1999年的0.35,贫富差距在拉大。

当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时,发达国家也面临巨大压力。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连续十余年疲软,国内失业情况加剧。欧盟同样面临两位数的失业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亨利·费伯预测,未来三年内,美国有近25%的失业者难以找到工作,近75%的人在找到新工作前被迫忍受没有任何收入的生活。其实,正是发达国家面临的巨大压力,使其成为世界反全球化活动的策源地与中心,折射出发达国家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遇到的挑战与困惑。90年代以来的世界反全球化活动,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反全球化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那些受全球化冲击较大的产业部门和弱势群体组织,如工会与农会。美国的劳联和产联是大闹1999年西雅图世贸组织部长会议的主角;法国的“农民联盟”则是2001年11月巴黎反全球化示威游行的主要参加者。此外,还有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掌控的新国家主义者、极左和极右势力分子、无政府主义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等。这些反全球化的组织和活动,主要并不是为了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是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墨西哥前总统塞迪略在200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言时曾指出,“最近形成了一个奇特的联盟。极左派、极、环境保护组织、发达国家的工会和自封的文明社会代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这个目标就是不让发展中国家人民获得发展。”(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尽管不少第三世界领导人也批评全球化,但是他们并不是全盘抵制全球化,而是要求公平有序的全球化,参加者都能公平分享全球化的果实,参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制定与修改,避免发达国家独占全球化“红利”,而自己被边缘化。

东亚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正是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才可能趁势发展起来,成为新兴国家。中国社会主义的巨大发展与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更证明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虽有风险,但也是机遇。亚非一些日趋落后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也说明,如果发展中国家因为怕冒风险而游离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之外,如果不能积极应对与参与,也就意味着丧失与放弃发展机会,就有被边缘化和淘汰出局的危险。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排斥经济全球化,也可能重蹈苏联崩溃的覆辙。

对待经济自由化的态度与对待经济全球化一样,排斥经济自由化必然抵制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经济自由化与市场经济机制。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只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并适应经济自由化与市场经济机制,只有接受挑战,抓住机遇,才能求得发展。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对经济全球化双重作用的评价必须客观,避免情绪化而有失偏颇。

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是全球化问题研究中的另一个大课题。

国内有些学者在肯定全球化“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历史根据”,“其发展趋势在根本上与社会主义的趋势完全一致”,“并包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同时,也不无忧虑地认为,“全球化为资本主义势力颠覆、瓦解、演变社会主义提供了某些有利条件”,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遏制以至和平颠覆的目的与主张,将在全球化进程中得到强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

毫无疑问,在一个半世纪多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占绝对优势,并主导这一进程;社会主义形态作为只有不到一百年历史的新生事物,仍处在相对的劣势地位。必须指出,由于历史文化与政治理念的差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有一批死抱冷战思维不放的人士,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持敌视态度。冷战虽已结束十几年,但“帝国主义肯定想要社会主义国家变质”的战略意图并没有改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第7篇: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全球市场营销 跨国经营企业 战略

 

一、全球营销乃当今世界大势所趋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曾这样说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从属于世界,是没有国界的。如今,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市场吸纳着全世界市场约25%的产品和服务;对日本公司来说本国以外的市场要占到世界市场潜量的85%, 而对于英国、比利时、荷兰、新西兰这些国家来说, 都要将其产品的一半以上销往国外才能维持本国较高的就业率。 

国际市场全球化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它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开发和销售全球产品,来面对新的世界市场竞争。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全球市场营销意味着企业必须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对手,必须对国际市场信息掌握准确、迅速,能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同时,全球市场营销也意味着企业可以占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更广泛地利用国际资源,得到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技术,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资金。国际市场营销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更大的风险,对企业的要求自然也更高。 

开展全球市场营销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随着追求效益、生产率,寻求开放而无管制的市场的运动席卷世界,世界市场迅速成长,全球竞争者日益增多,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准备在一个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的经济环境中竞争。随着争夺世界市场竞争的加剧,仅在国内经营的公司的数量会随之减少,对于越来越多的公司,国际化已不再是一种奢求,而是一个事关兴衰存亡的大问题。 

 

二、对国际营销环境的认识及估价 

 

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 

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因此,当任何一个公司决定是否要将产品销往国外市场之前,都必须对当时的国际营销环境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和了解,其中包含以下几大基本构成要素:国际贸易体系:即贸易限制。最常见的贸易限制就是关税、配额,同时还有各国的外汇管制和非关税壁垒;经济环境,主要反映在两个经济特征方面:其一是该国的产业结构状况,这决定了这个国家的产品及服务需求状况、收入水平、就业水平等等,其二是收入分配状况。政治法律环境:各个国家的政治与法律环境迥然不同。一个公司在决定是否对某个国家进行交易时,必须考虑四个因素:对国际采购的态度;政治稳定性,有些国家政权的易手过程是甚为激烈的,有时即使政权没有发生变更,但政府却可能会因为公众的强烈情绪而作出向其妥协的决定从而牺牲国际企业的利益;货币管制,除此之外浮动汇率也会给出口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以及政府的官僚主义等;文化环境: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规范和禁忌。国际营销人员在制订营销计划之前,必须先弄清国外市场消费者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使用某种产品的方法。除此之外,各个国家的商业规范和行为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国际营销人员需要加以研究。 

 

三、全球市场进入策略 

 

全球市场营销的进入策略可选择多种方式:产品出口、合营及向国外直接投资。随着这三者的次序,跨国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介入程度不断加大,当然所承担的风险和可能获得的利润也随之加大。 

产品出口是介入国外市场最简单的战略,它对跨国企业的产品线、组织机构、投资等要求都相对低,涉及的活动也比较少;合营包括许可经营、契约式生产、战略联盟等方式; 直接投资则是在国外投资设立装配或制造设施。当跨国企业通过产品的出口积累了对某国市场的丰富经验而该国市场又足够大时, 国外直接投资相较前两者就会具有明显的优势。各个企业可以根据其自身经营特点及不同的国外市场自主采取不同的进入策略。

四、值得借鉴的日本企业全球市场营销战略 

 

国际著名市场营销专家PHILIP KOTLER,在其《新竞争》一书中指出:“日本人在当今世界上以产品优质、优价著称,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其产品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普遍的承认和尊敬。”的确,在相当短的时间里,日本企业在被认为由坚强企业巨人所控制的产业领域里取得了全球性的市场领先地位,而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即是制订和实施营销战略方面的技巧,其在选择市场、进入市场、占领市场份额、保护市场份额中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战略构思。 

选择市场———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需要高技能、劳动密集、自然资源耗费少的行业以及那些技术正在变革中的产品市场。 

进入市场———着眼于占领市场而非一开始就获取利润。 

占领市场份额———主要依靠产品开发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来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市场细分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然后逐步建立一个世界市场网和生产点网。 

保护市场份额———不断研制新产品和对市场进行更恰当的细分填满市场上可能所有的空缺。 

日本企业的这一巨变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这些国家以及其他许多发达欧洲国家都在认真地研究日本奇迹,以了解日本战略中的哪些部分可使他们用于发展自己的经济,我国也不应例外。日本企业成功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对我国企业打入全球市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探索我国企业全球营销的战略之路 

 

第8篇: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

摘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分析河南省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探讨河南省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发展对策,为河南省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足球;后备人才;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581―03

分析与解决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实现河南足球新发展和创造河南足球新形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关系河南省足球运动持续发展的大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市体育运动学校足球队及运动员;省内职业俱乐部后备队伍及挂靠足球学校的业余足球队为研究对象(共240人)。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资料或文件,阅读足球、教育、经济和管理学方面的书籍,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1.2.2专家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界定概念、确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指标。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本课题的问卷内容经8位专家两轮问卷后,反复修改与整合最终确定,具有较高的内容(逻辑)有效性。

采用“测验再测验法”,经在省体校U-15足球运动员间隔四天连续两轮的测验,结果显示相关系数是R=0.86,所设计的问卷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2 结果与分析

2.1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的现状

2.1.1足球后备人才的注册、分布、梯队建设情况河南省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共有246人。其中河南省足协注册的有146人,郑州市足协注册的有20人,洛阳市足协注册的有80人,具体分布在U-19年龄阶段的人数约30人;U-17岁年龄段的人数约50人,U-15年龄段人数约95人;U-13岁年龄段的人数约有71人,U-11岁及U-11以下约有0人;另外女子足球后备人才约有220人。从训练体制类型分析,由省、市体育运动学校管理的(半)专业性质的人数约为90人;由足球学校各个年龄段的运动员91人;由(半)职业俱乐部培养的后备队伍梯队配备的人数约有65人。河南省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梯队分布,从 U-13到U-19足球运动队伍已经呈现横向拓展的趋势,中级阶段的足球竞技后备人才数量相对增多。

2.1.2足球后备人才的训练体制类型 目前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的训练体制有如下几种:体育运动学校管理的(半)专业队体制,如河南省备战全运会足球竞赛的预备队伍;足球学校管理的业余训练体制,如中国足球学校洛阳分校、河南建业足球学校。这种足球学校可以看作是在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利用学生缴费在特定时期办业余体校的一种翻版;还有一种是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队伍体制,如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的后备队伍。

2.1.3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分析 河南省运动项目的管理体制是由省体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河南省足球协会依附河南省体育局球类协会,有专门的编制、人员和经费,协会的办事机构与体育行政部门机构合一,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而权利主要集中在体育行政部门。这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集权色彩的职能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已经显示出定位欠准、行为失范的突出矛盾。同时,河南省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管理现状中,职责不清,越权越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受计划体制行为方式以及知识能力的制约,职能转换不能完全落位,管理模式和行为方式比较僵化。

2.1.4河南省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行政管理者、教练员、科研人员、文化课教师现状与分析

2.1.4.1行政管理者的学历、工作经验和学习交流现状 1)行政管理者的学历现状与分析。河南省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行政管理者人数有42人(包括省、市足球协会领导、各个省、市体育运动学校或足球学校的训练竞赛科长或主管副校长等)。中专有14人,专科学历21人,本科及本科以上7人,年龄结构与学历分布成反比,年轻的学历高年龄大的学历低。

2)行政管理者的工作经验和学习交流状况与分析。河南省足球行政管理者一般的工作经历较短,平均工作年限达7a,工作年限最长的有长达19 a,这并不是行政管理者的一个优势。学习交流状况不尽人意,多数情况是利用省内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竞赛时,组织学习与工作经验交流;另外,在足协组织的工作年会以及贯彻国家足球协会有关足球项目重要文件时,组织起来学习。

2.1.4.2教练员的现状 1)教练员的学历和运动经历现状。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的注册教练员共有34人,分布在各个地、市体育运动学校和职业俱乐部后备队伍以及足球竞技学校里。教练员中大中专学历20人、本科学历4人,还有10人是高中文凭,这种状况一部分要归于历史原因,在我国专业竞技体制时期成长的教练员大多数是从运动员退役后转而投身教练事业的,由于长期忽视对文化教育的学习,造成这些教练员普遍缺乏文化根基。

2)教练员的岗位培训现状。在34位教练员当中,拥有高级教练员(A级)证书的10人,中级教练员(B级)证书的8人,初级教练员(C级)证书16人,从河南省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足球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开展状况看,河南省足球协会举办过2期B级和12期C级教练员岗位证书培训班。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岗位培训的开展情况:1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满意”;63%认为“一般”;22%认为“满意”。领导和有关方面对教练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较充分。

2.1.4.3行政管理者、教练员、文化课教师、科研人员的现状

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的行政管理者的平均年薪达到28000元,其中有9人的年薪超过40000元,教练员的平均年薪为26000元,低收入者只有14000元;文化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年薪平均水平18000元。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者面l临着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人数不断萎缩、竞技能力难以突破、培养效益低、地区经济差别和足球项目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在客观上制约着所有培养者的经济和社会收益。

2.1.5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的训练和竞赛现状

2.1.5.1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训练现状河南省足球协会根据中国足协重新规划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初步形成了四级训练和竞赛体系,从U-9到U-15四个年龄段的足球竞技后备人才采取每年二次集训,面向各个俱乐部和足球学校,省足球协会通过集训和竞赛来考察和检验各级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训练效果,训练主要依靠各级各类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构的业余、半专业或半职业形式进行。现阶段,河南省足球竞技后备人才队伍中的U-19基本上采用职业队和专业队的管理方式进行训练;低年龄段的队伍采用集中制、亦读亦训制两种,而集中制的这些队伍的训练最多可达每周13课、26学时,最少的队伍每周2次课、4学时。但训练中没有训练指导大纲,在理论创新与实践上仍存在许多问题。 2.1.5.2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竞赛现状 后备人才竞赛体系主要包括:U-15队和U-13、U―11、U-9少年队4个年龄组的比赛,由于经费的短缺比赛场次较少,如遇上全运会或省运会或城运会的年份,比赛场次有所增加。

尽管目前的竞赛制度为各级各类足球竞技后备人才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竞赛平台,使各层次选材、训练逐步步入正轨,推动了竞技水平广泛而深入发展。但是目前的竞赛制度中还存在不合理的一面,诸如成绩至上、超龄和借调队员现象;利益激励机制不合理,输送制度不畅;比赛场次不足,锻炼机会有限等,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2.1.6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的经费现状 长期以来,河南省用于发展足球事业的经费资源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由政府进行配置的。这种包揽制曾经在足球职业化以前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政府拨款来培养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尽管各个足协拥有一定数额的事业经费,每年也能收到一定的注册费、管理费以及赞助费,但因足协组织的活动和基础建设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所需经费也成倍增长,总体上还是受经费不足制约,女子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和足球落后地区的经费不足更为明显。

2.1.7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家庭支持现状

2.1.7.1文化教育现状分析省、市体校里都配备有专门的文化授课教师,他们除了学习体育基本理论外,还学习普通初中的基础文化知识,多数采用半天学习半天训练的教育与训练模式;职业队后备队伍的运动员一般采取全天学习的模式,几乎进行文化学习。遇到运动队参加各种竞赛所耽误的学习时间和课程内容,有些学校会补课,有些学校不补或少补课。问卷调查显示,72%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情况不理想;11%的调查对象认为极不理想;17%的人认为一般;没有人感到满意。

2.1.7.2社会、家庭支持现状调查表明,河南省93%的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家庭支持孩子参加足球训练与竞赛,鼓励孩子向职业道路和高等院校运动队发展。但是,社会支持情况调查中,44%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关注只是“一般”,32%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关注“不好”,24%的调查对象对社会关注感到“满意”。新闻媒介报道、宣传的太少;企业赞助多限于赞助商出于对足球运动的偏好而慷慨解囊,一般企业家不愿意涉足青少年足球的赞助活动。

3 河南省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对策研究

3.1河南省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对策研究的基本思路河南省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种种问题,诸如多种训练体制并存难以协调发展、协会职能定位、训练与竞赛、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培养经费等等,归根结底都是利益分配问题。因此,必须对河南省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利益制度进行创新和发展,从利益这个“根本”上,对河南省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发展实践进行综合协调,真正促使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在数量、质量和时空上和谐发展。

3.2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发展的对策

3.2.1进一步深化足球后备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足球协会的机构改革和职能定位要进一步深化,要分析和明确协会在社会主体组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性质、特征、功能与目标等基本问题,重新划分和调整不同类型社会主体组织之间的界限,实现“政事分离、企事分离”,净化足球协会的“直属事业”内容,收缩足球协会的“直属事业”范围。

3.2.2建立有效的利益激励制约制度成熟的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既要完善以利益杠杆为核心和纽带的激励制度,又要完善以产权、市场、法律道德和社会舆论等为内容的约束制度;既要体现培养主体的眼前利益和本位利益,又要体现河南足球发展的整体和长远利益。由于制度改革的滞后性,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的不合理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仍然大量存在,整个足球管理体制改革选择渐进式改革方式使旧有的利益矛盾不但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使旧有的利益矛盾不断激化,尽管这些利益矛盾不是对抗性质的。

3.2.3完善足球后备人才利益的协调与整合机制 提高河南省培养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质量和效益,就需要协调整合由于足球利益变化而引起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保证足球竞技后备人才改革与发展所必需的稳定环境。

3.2.4完善足球后备人才利益实现的民主机制 要完善足球后备人才利益实现民主机制,切实尊重各利益主体的自主权和切身利益,政策的制定体现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做到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要完善民主监督和权利约束机制,建立提拔管理者、聘用教练员的用人民主机制,发挥各级职工代表和工会的监督作用;按照依法行政的目标要求,加强足球后备人才管理行政体系的法律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防止滥用公权和腐败。

3.2.5逐步建立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市场 建立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市场本身就是推动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利益协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具体要确立训练体制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地位,确保市场主体在市场中平等竞争;逐渐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建立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市场保障体系和市场中介组织等等。

3.2.6改革竞赛制度,进行赛制创新改革基本赛制来强化竞赛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足球竞赛对优化资源配置和展现利益分配的基础性作用,这种足球竞赛应当是以全面提高和挖掘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竞技能力和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为最终目的的,而不是把利益分配体现在竞赛名次上。同时通过多样化竞赛创新,提高竞技水平和吸引社会资源参与组织足球竞赛,实现利益共生与互享。

3.2.7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深化岗位培训工作从以下几方面深化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1)以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实用性。2)采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改变以往主要采用集中固定时间的脱产培训,采用脱产面授长、短期培训、讲座、学术会议、研讨班、观摩训练和比赛、论文报告会等形式,提高教练员岗位培训形式的灵活性。3)加大岗位培训工作的政策执行力度。4)教练员的岗培工作与教练员的注册制度、任用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等利益制度整体配套执行。

3.2.8加强训练创新工作,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重视科技工作,提倡技术和理论创新,不断提高足球训练的科学化程度,科研工作要全方位介入选材、育才和高水平训练的全过程;制定适合河南省青少年身心发展和技术特点的训练大纲,尊重青少年成长与训练规律,反对拔苗助长和过早专业化训练;完善科学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正确处理赛与练的关系。

第9篇: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

定义问题

全球化一般被界定为市场与外部联系这一过程的加速和随之而来的民族经济融入到统一的规则中,在这里,国家受到限制,市场则不受限制。但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因为它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不是一个仅仅由特定的政府排除连续的障碍以达到各种跨国联系的量变过程。这是一个质变过程,民族经济的整体从开放产品市场发展到开放资本市场。产品市场,或外贸,在10年前就已相对地不受束缚。比较新的情况是,最近10年对资本流动的障碍急剧减少。这意味着质变而不是量变,因为这两种类型的市场之间存在一个根本的差别。

它们是不同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以下事实:就本质而言,资本市场较少竞争性,或者说更倾向于垄断,如银行业那样。正如斯蒂格利茨所强调的,市场经济中资本的配置主要是以卖方所定的价格来进行的①。另一个差别是,由于信息的匮乏,资本市场比产品市场更易于遭到投机和崩溃的打击②。因而,资本市场比产品市场存在更多风险,因而,当资本流动的障碍减少时,民族经济必须增强。换言之,如果像上面那样界定的话,全球化将民族经济和世界经济带入了一个新的、风险更大的领域。进一步而言,这些风险一方面与更为显著的垄断活动有关,另一方面与更为剧烈的经济变动性有关。理论模式的转变战后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式,即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充分意识到自由资本所包含的风险。虽然通常被人们看成竞争对手,但由于这一原因,这两种理论事实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皆主张本国经济对外国经济的优势地位,希望由政府来处理快速增长和充分就业问题。为了给政府以必需的自由处理权,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提倡限制跨国资本的流动性。这两种理论都应当被看成是对战前几十年资本市场迅速开放的一种反应。它们都把30年代的大萧条(有史以来资本主义最低迷的时期)归咎于大规模的资本自由化。两种理论对政府的信任反映出了相同的道德使命:如果市场不能为整个社会确保公正的结果,那么政府必须以某种方式介入并纠正这些结果。

从更深的层面而言,可以将这些经济学说看成是一种受道德驱动的、对可能无法令人接受的非正义的反应,这种非正义导致了资本主义近乎完全的崩溃。然而,必须注意的是,虽然公开提出道德问题,但两种学说在运用道德概念时存在一些差异。凯恩斯主义的道德观主要是个人主义的,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基本上是集体主义的。

相应地,这两种学说在实现公正的(在道德上是可接受的)结果的首选方式上存在差异,凯恩斯主义是改良的学说,主张在传统的机制内进行有限的修改。它尤其赞同政府对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左右的经济的干预。相反,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的学说,主张对制度的根本变革,从而政府而不是市场将成为主角。

乐观的观点

全球化意识形态要获得支配的地位,就必须对上述两种学说提出质疑。这种质疑主要来自货币学派,它宣称市场不得受到政府过多的限制。货币学派不是将大萧条或别的不利事件归咎于过度的市场,而是将这种挫折归因于政府机构的管理不善。

随着货币学派的成功,不仅出现了对大萧条的不同解释,而且也否定了作为重要变量的道德。这是一种脱离了道德的学说,道德被看成是与(受到功效而不是同情驱动的)经济行为不相容的因素。因为增长的效率是对社会问题的最好救治,既然市场对效率最有益,那么政府就没有必要引入道德。

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的相对

悲观的经济观已经受到挑战,这一挑战来自相对乐观的主张跨国联系的货币主义者。后者不但提出这种联系不会是一种威胁,而且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机遇。并且辩称使经济体更为紧密并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需要做的无非是缩小政府的活动范围而已。

这种乐观精神充盈于货币主义的派生物———全球化学说中。简单而言,这种学说声称摧毁政府对外部联系的障碍将释放两种积极的力量。其一是最好的运作机制(市场)从最先进的经济区域扩展到所有的政府放弃了控制权的经济区域。其二是随着这种最为有效的机制的扩散,最不发达的经济区域也会繁荣起来。全球的现实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理论模式转向货币学派,正在发生的全球化让人觉得民族市场正在逐渐向外来的利益开放。最为实质的转变很可能就是近年来得到最为妥善保护的资产市场也放开了,外国投资者不但可以接近股票市场,而且对国有资产相当规模的公开购买也得到认可。

这一开始于发达国家的过程近来也波及到了不太发达的经济区域,如果全球化的论据是正确的,那么人们就会期待不太发达的国家的机制将愈益类似于发达国家的。随着这种最好的运作机制的普遍传播,欠发达世界的经济将加速发展,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国家财富的差距也会缩小。然而,无论从机制上还是繁荣的程度上而言,全球化的现实并不是世界经济变得更为统一。正在进行的全球化并没有如同人们所宣称的那样成为统一的力量。相反,概而观之,经济联系壁垒的消除(开始于战后初期)事实上深化了近来世界经济中的差异。

简而言之,从实践而不是从理论层面来看,全球化产生了自相矛盾的结果,这种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这并不奇怪,没有哪种经济过程只产生积极的或只产生消极的结果。令人惊讶的是,全球化积极的一面主要产生于发达国家;消极的一面主要积聚在欠发达的地区。

政府机构

特定的经济会产生何种类型的结果关键在于它是否与有效的政府一起加入了世界经济,有效的政府是指它有能力控制经济,足以吸收由于开放国内市场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额外风险。因为绝大多数的额外风险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开放,最为关键的是政府有能力确保这些风险不会破坏经济的运行。

由此可见,如果要使全球化在任何经济区域产生积极的结果,某种程度上的政府调整(改革)是必需的。因为,不管特定的经济区是发达的还是不发达的,政府不会为开放资本市场所带来的额外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实上,在资本市场具有同等开放程度的两个国家,较为发达的国家将比不太发达的国家更容易对政府进行改革。全球化的运作不仅需要市场的扩展,也需要政府(职能)的扩展。全球化的过程不是通过市场代替国家来进行的,而是在两者都扩展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处理市场扩大所产生的额外风险,政府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了应付这些风险,政府的权能也得扩大,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政府的改革在发达国家比较容易。当政府有能力吸收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所固有的风险时,就可以看到全球化的积极后果;而政府缺乏这种能力时,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政府效力的差异造成了全球经济效益事实上的差别。这也就是说,北美和西欧表现了全球化积极的一面,而拉美和东欧则表现了全球化消极的一面。相反的趋势认为发达国家在适当地调整它们的政府方面大多取得了成功,不太发达的国家大部分失败了,这种说法没有完全理解全球化的现实。真实的情形更为生动,在发达国家的政府兴盛的同时,不太发达国家的政府在衰退。事实上,在不太发达的经济区,许多政府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即赤字和(或)地方腐败。

资金缺乏和腐败在全球化发生之前就已成为拉美国家的特征,但东欧并非如此。然而,拉美首先投身于全球化,随后就是东欧(1989年),但政府都已经历了更深程度

的腐化。在东欧尤其如此,原本非常强大的东欧各国政府已遭受了最为急剧的能力上的退化。

政府腐化的事例没有比陷于危机的俄罗斯政府所表现出的更为引人注目的了,在这里,强大的政府权力突然被所谓的寡头政治执政者的权力所取代,他们有自己的强制性力量(保镖和私人“军队”)。但在像波兰这样的国家,政府看上去处境好一些,但非常类似于政府的真空状况,因为波兰政府很大程度上被非政府的行为者(他们的行为类似寡头执政者)的利益所左右。在拉美,也存在政府腐化的迹象,特别是在那些近期卷入世界经济的国家,如秘鲁,尤其是阿根廷。多年来被看成是最沉迷于市场改革的阿根廷2002年已陷入了最为严重的经济不景气中,经济学家将其归为结构问题。这也就是说,政府的崩溃是经济崩溃的根源,因此,没有政府的重建就不可能有发展。安全毯货币主义者声称,最好的运作机制在世界经济中的扩展意味着市场替代政府,部分原因是市场在为个人平衡经济机遇方面更为有效。随着全球化的进行,战后以上述平衡为目的的“福利国家”的干预很大程度上将不再需要。不管这一理论宣扬什么,事实上,至少在发达国家,事情恰恰相反③。

在全球化占据经济议程之前,更为开放的经济,像奥地利、丹麦或瑞典这样的小国,在社会福利计划上的花费很多,以此来资助陷于困境中的个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时期,福利开销普遍增加,国民生产的税收额同样如此,例如,1990年到2000年,法国的税收从47%增至50%,德国从42%增至44%,意大利则从41%增加到44%④。

然而,东欧的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它最近才向世界经济开放。1989年以来,福利国家大幅度地解体,这从福利计划有系统的收缩和税收的持续下降中可以看出。这些福利项目曾经可以与发达经济区域,至少与西欧相媲美,现在正在被遗弃,令人担忧的是,有时候还低于国家承诺的水平。

因而,一度脱离贫困的东欧已经距离脱离了贫困的西欧很远了,并将大量的人推入了悲惨境地。这种状况即使在相对成功的经济区域也不例外。如波兰,社会福利计划所占国民产值的份额从23%降到20%,失业率从0增至2002年的25%,就业的人中也只有20%的人获得报酬。大约55%的人口处于社会最低保障线之下,10%的人口的收入不能维持生存。

各种垄断势力

当全球化的主要鼓吹者声称市场取代政府将带来普遍的利益仅仅适用于不太发达的国家时,另一种主张针锋相对地指出,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市场改善的状况并不适用于不太发达的国家。后面这种主张在发达国家开放的背景中很有意义,但不适用于不太发达的经济区域,肯定也不适用于东欧经济区。

市场改善意味着垄断受到整顿,但与全球化的论断相反的是,向世界市场的开放会增加垄断倾向。垄断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就好像它是地方市场或国内市场的一部分一样。当特定的经济区整合入世界市场时,垄断必须受到政府而不是其他机构的控制。这是发达国家的事实,在欧盟中也的确如此。

然而,随着政府处于极度的混乱状态,从1989年以来,东欧经济区的垄断实质性地增强了。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因为1989年之前,这些仍处于中央计划之下的经济体已经高度垄断化了。当然,这些垄断的本质已经从国家(强制性)垄断转向了市场(自发的)垄断,但这并不等于就不能减少甚至是消除这种垄断状况。

东欧国家已经达到的垄断程度主要是由于如下事实所致:对私人利益的关注削弱了政府的能力,政府现在愿意向公司让步以换取支持、贿赂和捐赠。在获得政府让步的游戏中,较大的公司(资金更为雄厚)比小公司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们正利用其影响力从现有的横向的集中转向更为强有力的纵向集中。

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分布最好的运作机制(政府的和/或市场的)并没有由于全球化而从发达

国家向不太发达的国家传播,经济繁荣的世界性驱动力因全球化之故而不可避免的说法不可能是正确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上,除了为数不多的值得注意的例子(主要来自东亚经济体,包括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不太发达的国家比以往表现得更糟。

一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在最近的十年出现了经济的加速增长,这是许多经济学家未曾预料到的。这些国家通常是成熟的经济区,没有丧失战后的推动力,并保持低增长率,但最近十年增长率突然飙升。在1990—2000年间,美国的增长率在3%-4%之间摇摆,很明显,这是一种历史的反常。

在发达的经济区,全球化所伴随的这种反常具有积极意义,但它同时将一种消极的反常置于不太发达的经济区,至少是东欧。毫无例外,这一地区的所有国家在转向市场性的改革后,在1990年到1991年间,一个接一个地陷入生产的低迷期,它比30年代的大萧条更为糟糕,不仅程度深而且持续的时间更长。

像匈牙利和波兰这样受破坏程度最轻的国家的生产下降了20%,其他像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几乎下降了40%,在俄罗斯,几近50%,在乌克兰则为60%。受大萧条打击最为严重的德国和美国的生产下降了25%,但在5年中就完全恢复了。但10年后的2001年,东欧地区仍然没有恢复到1989-1990间的产量。虽然俄罗斯和乌克兰开始了经济复原,但或许需要20年的时间。资本的重新配置

人们认为全球化对不太发达的国家很有助益,因为通过全球化,资本明显从发达的经济区向不太发达的经济区流动。据说在资本富裕的发达经济区,资本的收益,或者所得要比资本匮乏的不太发达的经济区少。当资本市场开放时,对最高回报的追求将会使资本转移到不太发达的经济区,因此,那里生产增长的机遇也会增加,最终会追赶上发达经济区。

即使如上所述,但相反的情况也发生了,在东欧最为明显,东欧国家致力于以市场取代中央规划,多数国家在1989年之后忙于私有化方案(它主要有利于外国人,他们几乎全部来自发达国家),并以极度低廉的价格来推行。资产的流失是由于肆无忌惮的政府官员为了私利而廉价出卖的结果。

依照笔者2001年的一项调查,匈牙利在2001年大约有80%的银行业被外国拥有,在波兰,银行业同样如此,在工业中,外国所有者占有了资产的60%,外国人以实价的10%-15%购买公司。在波兰,每1600亿美元的国民收入就意味着85-90%的资本价值的损失,当向外国人的出售活动结束时,大约2000亿美元落入资本富足的买主之手。

先前已存在的民族资本的流失并没有被资本的加速形成所弥补,也没有被国外新的所有者的投资活动所弥补,将资产转给外国人并创造一种发达国家并不存在的所有权结构,这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合理性,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因为投资比率和国民生产中的投资份额已开始显著下降而不是相当程度的恢复。萧条经济学全球化的提倡者声称,与发达国家的整合不但使资本匮乏的经济区更容易获得发达国家的资本,而且更为紧密的联系也会给这些地区带来更多的稳定性(这些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就已经获得)。近来的经济表现中的上述差别证明,这种状况并没有发生,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向国外宣传它们并没有真正实行的思想。

事实上,在发达的经济区,货币主义已经深深地侵蚀了凯恩斯主义,它的稳定和抗危机的特性在发达经济区得到鼓吹。但这更多是文字上的表述而不是经济实践的现状。当面临困境时,政府继续求助于凯恩斯主义的手段,例如,对积累需求的管理,而且因为政府仍具有内聚力,它们随时准备采取行动(如美国在2001-2002年间的表现)。

然而,在不太发达的国家中,凯恩斯主义不但在思想层面上不被承认,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如此。所以货币主义的处方就随之出现了,当面对不利的景况时,政府就采取反凯恩

斯主义的步骤⑤。因此,政府不是通过刺激(例如,降低利率,货币贬值,或者预算赤字)以减少生产所遭受的破坏,却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它们实际上使生产更为低迷。

不太发达的经济区的政府所采取的相反措施并不是由于信念恰好改变了,而是反映了全球化已经开始深入到这些经济区这一新的事实。这种行为过程在损害地方利益(如地方劳动力)的同时却有利于外来者的利益(例如外资)。在外资占优势的地方,或者如同外资几乎处于独占状况的东欧(在拉美也日益如此),政府软弱无力,对外来者的利益无可奈何。

结论

以货币主义作为思想基础的全球化理论声称,民族经济向世界的开放使得在发达经济区运作的机制向不太发达的经济区传播,并且使得世界财富在这两个区域均衡化,这些变化的积极后果主要发生在发达经济区,因此,全球化的进程事实上加深了发达经济区与不太发达的经济区之间的传统差别。

在世界的发达地区,政府已经变得益愈强大,市场也愈加有效率,这就是它们发现自己处于全球化的积极一端的原因。对不太发达的经济区而言,事实恰恰相反,政府软弱无能,市场机制同样残缺不全。如果人们能够谈论政府正在被市场所取代,那它仅仅是东欧和拉美这些地方的事实,在这里,已经恶化的政府被恶化的市场所取代。

全球化有着这样多的结果,因而需要对它进行更加仔细的审视,它的理论基础货币主义(对自身的利益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同样如此。是重访它的竞争对手———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了,它们对资本自由化(或者对不受国家监督的一切市场)有着更为清醒的看法,重要的是,它们对政府机构中的道德关怀的作用有着更高的评价。

注释:

①约瑟夫·斯蒂格里茨,《枯萎的社会主义?》,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②贾格迪什·巴格瓦蒂,《资本的神话》,《外交》,1998年5-6月号。

③丹尼·罗德里克,《全球化是否走得太远》,华盛顿特区:国际经济研究所(1997);《全球化争论中的理性和荒谬》,《外交政策》,1997年夏季号,第19-37页;杰弗里·萨克斯(Sachs,Jeffrey):《让全球资本主义运作起来!》,《经济学家》1998年9月12日,第2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