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球外汇投资范文

全球外汇投资精选(九篇)

全球外汇投资

第1篇:全球外汇投资范文

【关键词】外汇储备策略 全球金融 新形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我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巨额外汇储备为平衡国际收支、清偿国际债务、稳定人民币币值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对外汇储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确保巨额外汇储备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一直是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基本目标。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有效管理巨额外汇储备是一个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因而,本文对新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外汇储备策略的几点构想。

一、新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金融新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经严重超出了合理范畴。并且,虽然我国官方外汇储备总量全球第一,但实际外汇资产还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从这些数据背后可以看出,我国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但在外汇储备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仍大量集中在美元资产,且以美国长期国债为主。这种单一的储备资产结构不尽合理。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美元发生贬值,则我国外汇资产将蒙受巨额损失。例如,危机后美国频频出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利用美元霸权地位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的同时,也被动地促使人民币升值,而在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巨额美元外汇资产则大幅缩水。

(二)外汇储备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机不完善、不健全,主要体现如下:外汇投资管理手段单一。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很好的投资对象。而这也是我国自1994年汇改以来,对新增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仍基本停留在机械地增持美国国债这一操作层面上的主要原因;外汇储备投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匮乏。国外评级机构大多为营利性机构,其风险评估结果或多或少会受到非理性的趋利性动机的影响。这点已经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推波助澜中表露无遗。因此,我国应当建立自身的外汇储备投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以确保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外汇储备决策机制单一。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决策由央行独立制定。这种单一的决策机制在提高了决策效率的同时,还可能受制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导致投资策略的合理性、科学性受到牵连。

(三)外汇管理的机会成本高昂

巨额外汇在稳定中国金融安全的同时,也给外汇管理带来了高昂的机会成本。其一,近年来美国利率一度下调,外汇储备美元资产总体收益率开始出现“收益逆差”现象。其二,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还通过外汇占款被动地增加了国内通货,从而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国内通胀压力。

二、新形势下调整外汇储备策略的构想

在全球金融新形势下,针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调整外汇储备策略,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已成当务之急。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调整外汇储备管理的政策思路

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思路应当向“藏汇于民”的政策思路转变。一直以来,我国外汇结售汇管理制度造成了“藏汇于国”的现状,而欧美发达国家均采用“藏汇于民”的策略,而这也是我国实际外汇资产不及欧美发达国家的最主要原因。因而,我国应当将外汇储备管理政策思路向“藏汇于民”逐步转变,将巨额官方储备分散到民间,为民间外汇资产提供良好的投资渠道和政策保障,以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防范巨额外汇储备风险,以市场化的方式加强外汇资产管理。

另一方面,我国应形成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意识。目前,虽然我国外汇储备增速减缓,但官方储备规模依然庞大。这给外汇储备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为此,我国应当树立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意识,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警惕国际热钱的流入,保持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国内购买力的相对稳定。

(二)完善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机制

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由众多主体构成,包括外管局、中司、社保基金等。这些投资机构在外汇储备投资管理方面的资金、定位、管理等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的口径。并且,各投资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协作。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应当尽快完善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机制,将不同领域、级别和层次的投资主体集结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外储投资战略管理团队,通过互相配合、相互协作发挥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以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效率。

(三)建立多层次的外汇储备投资结构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发展失衡,丰富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结构已经成为外汇储备策略调整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前外汇储备投资品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国应当尽快着手建立多层次的外汇储备投资结构。首先,我国应当适当减少美元在外汇中的占比。这不仅源于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美元绝对优势有所减弱,更多地是从对外贸易和政治稳定性等角度进行考虑。其次,可以建立海外专项基金。该资金实质上可视为对国外技术、人才的一种投资。通过设立该基金,并委托海外专业机构、人士进行投资管理,以吸引国外优秀的金融人才,引入先进的现代化投资管理技术。第三,可以考虑进行国外实物投资。例如,现已有人士提出将外汇储备变为石油储备,这一提法十分符合中国目前实际国情。我国可以利用准期货性质的“贷款换石油”的实物交易变外汇储备为石油储备。再如,我国还可以加大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以稳定外汇价值。

参考文献:

[1]徐中明.浅析我国外汇储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12,(2).

[2]肖晶.美国信用风险与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研究[J].决策咨询通讯,2011,(6).

第2篇:全球外汇投资范文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债权国却面临着不成熟债权国的种种困境。如何重新审视和提升中国国际债权大国地位,加强对国家财富基金的管理,扭转全球财富分配失衡已经刻不容缓。

“双重循环”机制

发达国家成为债务国,而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债权国,这种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事实上,全球经济中存在着以金融分工和产业/贸易分工为纽带的“双重循环”机制,而恰恰是这两种机制造就了全球的失衡局面。贸易分工和生产分工体系维系着实体经济,金融分工体系维系着虚拟经济,而要素全球化自由流动以及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则是这种分工得以实现的基础。

在这种双重循环过程中,一方是美国经常项目持续的巨额逆差和资源性商品输出国、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增长的经常项目盈余,另一方则是充斥着全世界的美国发行、美元计价的各种金融资产,尤其美国发行的巨额债券进入到各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和债券市场,为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融资做出了“隐性贡献”。这就形成了全球债务国与债权国之间的债务循环。因此全球的失衡不仅是逆差国与顺差国,消费国与生产国之间的不平衡,更是债务国与债权国之间的不平衡。

高额的外汇储备对新兴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必须承认持有高额外储使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增强了,但储备持有国以稳定汇率为目的付出的高额成本也同样不可忽略。首先,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特里芬难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即使主要货币国家以承担国际责任、稳定币值为目的来确定自己的财政货币政策,也会遭遇到币值稳定和国际收支恶化的两难矛盾:持有国持有外汇储备,主要货币国为此保持财政赤字,随着持有国外汇储备增加,主要货币国财政赤字扩大,货币贬值,持有国的外汇资产缩水。再者,外汇储备的飙升还会导致储备持有国国内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泡沫。一旦资本泡沫破灭,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打击都将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外净债权的扩张,需要为庞大的外储寻找出路,来提高对外资产的收益率,这是当代财富基金迅速崛起的大背景。

崛起的财富基金

财富基金可能给宏观经济政策带来更大挑战。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财富基金投资之间的政策协调以实现所有的政策目标,即使只是盯住四个基础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都将给政策协调带来新的挑战。

1是对财政政策的影响。财富基金可以成为财政政策一个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具体而言,财富基金有助于财政稳定,为长期需求例如人口老龄化或者促进代际转移等储备财政盈余。财富基金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合理的投资与风险管理框架,加强政府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与问责制。成功的财富基金管理将带来更高的风险回报,减少持有资源的机会成本。然而,财富基金投资和管理的不善也将带来更大的财政风险。

2是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财富基金运用外币资产对本国的投资将可能严重影响货币当局的现行政策。这种行为也将有可能对国内需求造成正向的外生冲击,从而使得本国资产价格上扬,可能导致国内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因此,财富基金在决定投资于国内资产还是国外资产时,应与货币当局进行充分的协调,避免对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

3是对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设立财富基金的目标之一是建立平滑经济周期,甚至是“逆周期”的资本结构,更好地管理公共资产,确保财富基金的资产管理策略有利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因此,财富基金的投资策略与资产管理战略应该充分考虑公共部门的资产与负债。

4是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财富基金的资产配置对于本国以及投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有重要的影响。对于设立财富基金的国家,财富基金是维护其外部稳定的一个重要部分。

改革国家外储模式

3万亿的外汇储备让中国重新审视管理国家财富的能力,需要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需要做出重大调整。

根本上讲,必须积极调整贸易结构,合理降低国家外汇储备规模。要从根本上解决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问题,要彻底改变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贸易发展模式,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度扩大进口,实施贸易平衡战略,不追求过度“顺差”。

壮大中国财富基金,建立多元化外储管理体系。当前,财富基金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管理外汇资产的重要平台和长期战略投资者。据美国财富基金研究所统计,截至目前,全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高达4万亿美元,其中一些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甚至远远超过该国名义外汇储备规模。相比之下,我国财富基金不但规模小,而且股权投资比例小。

为此,应进一步扩大财富基金的规模,推进“从金融投资到产业投资”转变,加大财富基金在海外兼并、海外市场拓展、技术升级、资源能源收购、知识产权等项目的重点支持,以及新兴产业方面的股权投入。

另外,还可考虑参考国际经验成立外汇平准基金。当前情况下,将一部分外汇储备拿出来成立外汇平准基金,更具有可操作性。外汇平准基金是指各国用来干预外汇市场的储备基金,一般由黄金、外汇和本国货币构成。在具体操作中,由政府拨出一定的本币和外币基金设立外汇平准基金账户,由财政部控制,中央 汇率上升,超出政府限额的目标区间时,就可在市场上抛出储备购入本币缓和外币升值;反之,当本币升值过快时,就可在市场上购入储备放出本币增加本币供给,抑制本币升值。在西方发达国家,外汇平准基金是稳定外汇市场的重要手段,日本也有成功经验。

利用外汇平准基金,货币当局可以将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矛盾区分开来,这对保持货币政策的灵活性、独立性大有好处。由于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央行不得不投放基础货币来对冲外汇增量,这是我国流动性泛滥造成通胀压力的重要原因。发行央票对冲外汇占款的做法也令央行不堪重负。自2003年4月央行开始发行央行票据至今,央票付息成本高达近万亿元。此外,对冲外汇占款等操作已经影响到央行的货币政策,比如近期存款准备金一再提高,就被认为是出于对冲部分外汇占款的考虑,甚至有业界认为这是“汇率绑架利率”。成立外汇平准基金,可以切断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供给之间的直接联动关系。

第3篇:全球外汇投资范文

关键词: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全球金融危机

一、引言

从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纵观世界经济的历次金融危机,无论从危机的形成机制、波及范围还是从危机的传导机理来看,没有任何一次能够与当前全球共同面对的这一轮新型的金融危机相提并论。这次危机具有新的自我加速与向外扩散的传导机制,主要表现为国际储备货币国家借助一体化的金融市场转移和分散风险,这就要求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的国家积极应对。而中国的外汇储备正是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特别是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相当大,而且结构上过度集中于美元和美元资产,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格局和严峻挑战。鉴于外汇储备管理在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中的特殊作用,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提出了新的问题。怎样缓解汇率风险和外汇资产价值下跌风险的潜在冲击,正是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机构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中国外汇储备现状

2005年7月21日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在此基础上,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从外汇储备规模增加的来源来看,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热钱的流入是主要的渠道。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外汇储备仍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08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91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中国金融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外汇储备规模过大易引发本币升值,打压出口、减少就业、外汇储备贬值、贸易摩擦加剧、增大机会成本。外汇储备规模增大的过程还是一个本国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大的过程,易引发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与此同时,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一方面会对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会有更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根据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实现会越来越难,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

尤其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仅将面临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还将面临美国国债、机构债产品的市场价值下跌的价值重估风险。依据IMF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OFER)数据库,在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中美元资产约占65%,欧元资产约占25%,英镑、日元及其他币种资产约占10%。

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大量以美国国债及机构债为主。而从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TIC)定期公布的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资料所推测的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中,中长期国债约占50%,中长期机构债约占35%,股权、企业债与短期债券约占15%。

由于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冲击最为严重,美元资产最容易遭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美国央行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连续10次降低利率,使得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从2007年8月的5.75%降至2008年12月16日的0.25%以下。

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也一路走低,自2008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1年期国库券利率持续走低,截至2008年12月22日,收益率降到0.39%。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尤其是美国国债占据主要份额,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全面下跌,使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大大下降。此外,次贷危机所造成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中国外汇储备在海外的投资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总体来说,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外汇资产的巨大冲击,是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外汇储备除了要在规模、币种结构以及投资结构方面进行调整之外,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需要也应该进行适合的转变,这是由货币国际化的固有特性决定的。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当中的角色日益突出,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国际化趋势已有所显现,在亚洲的区域国际化已经具备相当的条件。这为人民币在未来实现国际化提供了一定基础,也为解决中国外汇储备问题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备选方案。而且,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目前的国际货币环境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三、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部分职能或者全部职能(包括计价、流通、支付、储备等职能),从一国的适用区域扩张至周边国家、国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最终演化为全球通用货币的动态过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就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交易、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除了可以获得铸币税,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减少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金融服务业以及国际投资的发展之外,还有助于缩减中国当前的巨额外汇储备。一方面,如果人民币跻身成为国际货币,那么其自身既是一种计价货币又是一种储备货币;另一方面,通过人民币国际化逆差融资的能力,可以增发货币而自我取得融资。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强的融通资金能力,降低持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外汇储备过多而导致外汇占款过多造成的被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助于内外均衡。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信贷紧缩,外汇储备大量缩水的时期,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也是缓解压力的合理选择。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的,判断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关键货币,应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汇率要稳定,这是重要的先决条件;其次,经济发展应保持较高的水平,这是一国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的基础;此外,要拥有充足的国际市场供给以及一定规模的周边流通量。

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价值基本稳定。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承受住经济增长放缓、商品出口减少、市场需求不足的巨大压力,坚持人民币汇价的稳定,为人民币在区域或国际的流通和使用奠定了良好的信誉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经济产出的增长率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随之不断提升。1980-2007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10%左右,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虽然2008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有所回落,但是相对于全球其他国家来讲,前景相对来讲仍然比较乐观,为本币的国际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特别是为世界各国将来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信心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从贸易总量上看,就进出口贸易而言,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总额2007年高达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的8.8%,位居全球第2;2007年在全球商品贸易进口国排名中,中国以956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进口总额排名世界第3,占到了世界商品贸易进口额6.7%的份额。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多年顺差,使人民币长期处于硬通货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正在成为重要的结算货币。例如,目前中国已与越南、蒙古、朝鲜、俄罗斯、老挝、尼泊尔等国家签订了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而人民币在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中的结算量更是逐年稳步提高,成为与这些国家边贸结算中的主要货币。另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人民币同本地货币和美元一样可以用于支付和结算。在菲律宾,2006年12月1日起已经将人民币纳入其官方储备货币。所有这些发展都表明,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被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接受和使用,人民币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具备了一定基础。

(二)当前国际货币环境

美元、欧元和日元因为各自的实体经济强大而成为国际3大货币,美元又因为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而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和主要的结算货币。按照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在全球经贸结算货币总额中,美元占45%,欧元占35%,日元占10%,其他货币仅占10%。

从美元来看,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元走势一路下行,严重挫伤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经济开始走入低迷和衰退状态。随着美联储的连续降息行动,美元新一波的弱势也将重新开始。从欧元来看,在美元不断走低时期,欧元的汇率表现非常坚挺,其在国际货币储备中的权重不断上升,在国际贸易的结算中也有相当比例,欧元大有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态势。遗憾的是,次贷危机爆发并及时传导到欧洲,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影响丝毫不亚于美国,欧元对美元汇率在2008年2季度以来出现了高达20%的跌幅。美元和欧元的波动尚且如何剧烈,其他主要货币更是难以独善其身。澳元的表现最具戏剧性,2007年的全球“最牛”货币在2008年几乎变成了全球“最熊”货币,日元因为自身的低利率,近期出现了罕见的上升走势,但是由于日本实体经济前景并不被看好,这种上升可能难以为继。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共同愿望,尽管今后“热钱”增多的风险与日俱增,但它们长期化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也就是说,无论是国内投资者还是国外投资者,都迫切需要分享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成果,同时也需要一个新的“避风港”,规避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风险。这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结论

在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遭受了严重冲击,外汇储备管理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短期来看,中国外汇储备在规模、币种结构以及投资结构方面的调整是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家外汇资产的冲击的暂时选择,然而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才是最终解决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人民币国际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当前的国际货币环境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促进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建设,应当是我们长远追求的目标。从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长期战略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值得管理层站在国家战略调整的高度认真考虑的长期策略。

参考文献:

1、张超,曾祥胜.警惕巨额外汇储备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

2、黄立红.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出路[J].商务周刊,2008(9).

3、邱雪峰.论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风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4).

4、陈雨露,张成思.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5、黄文青.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时代经贸,2008(2).

6、杨小军.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新特征与人民币国际化[J].上海金融,2008(12).

第4篇:全球外汇投资范文

中国流动性问题与全球流动性问题紧密相关。全球化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深刻变化,其重要的表现就是全球流动性过剩。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虽然有诸如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全球经济依然呈现快速的增长,中国增长速度最快。

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官方是资本输出的主要参与者。这些输出资本的特点是数量很大,对冲不足。过去认为新兴市场国家流动性不够,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过去发生的几次危机,使得这些国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结果导致这些国家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新兴市场国家成为资本输出国,导致这些国家金融风险发生了结构型变化。以前风险在负债方,流动性冲击导致货币危机从而导致金融危机。而现在这些国家面临着新的危机,即风险从负债方转移到了资产方。由于美国利率调整或美元下跌,新兴市场国家没有对冲的投资可能面对大量的损失。当拼命增加外汇储备的时候,资本缩水的风险也随之而生。负债方的风险正在降低,而资产方的风险却逐渐在增加。所有新兴市场国家都在投资资本,基本上是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导致了固定收益产品供给相对不足。

以多元投资应对流动性过剩风险

充足的流动性在各个货币之间分散化的投资,引起了外汇汇率波动的增大。对中国来讲,如果仍然盯住一个货币,风险会大大增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支持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外汇改革,多元化投资外汇储备,来保护国家经济。同时中国也在积极鼓励私人资本到海外投资。这其中包含了“藏汇于民”和“藏汇于国”之间的关系。例如日本上世纪80年代在海外的投资是老百姓出去投资的,主体是日本的私人企业,但这些投资的回报率很低。因此,如果老百姓投资水平不高,“藏汇于民”只是把风险转嫁给了老百姓,我们要警惕类似日本的情况发生。“藏汇于民”还是“藏汇于国”很值得思考,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外汇储备的规模应该有多大,二是其中有多大的比例应该放在老百姓的手里。

全球流动性增加,使得多元化国际投资增加,引起汇率被动增大,而固定收益类产品短缺,收益率较低。中国外汇储备已经接近1.1万亿美元,占GDP的40%。简单估算,假设中国外汇储备60%投资于美元,如果美元贬值1O%,资产的损失是中国GDP的2.4%。如果这个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将会导致很大损失,所以中国需要进行积极的外汇管理。

宏观政策应着眼于降低跨时间风险

汇率制度方面,中国很有必要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要发展新的对冲工具,即汇率方面的避险工具和在岸市场。进行资本账户的有序开放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更加成熟,2006年是中国政府货币政策非常积极的一年。从货币状况指数来看,现在中国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是中性的。不过,中国的流动性仍然是过剩的。银行准备金率的提高并未导致银行间利率的同步提高。央行的紧缩政策并没有导致资金成本的相应上升,说明货币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仍然是过剩的。流动性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是因为2006年第四季度中国的外贸出口和净出口都增加得很快,几乎是以前没有的速度,新增加的流动性部分冲销了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努力。

从宏观政策角度,在全世界投资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的最优选择应该是继续投资,如投资各种不会引起产能短期过剩的行业,同时大量增加进口,如技术原材料、能源,即增加实物资产,而不是金融资产。从代际迭代模型来考虑,2020年之后,中国老龄化现象很严重。这种情况下,最优的选择是做出对子孙后代有利的长期投资,保护资源和环境。消费问题会随着投资问题的解决而解决的。

第5篇:全球外汇投资范文

这是“改变环球资金流向典范的历史性事件”。黑石集团创建者之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斯蒂芬・施瓦茨曼表示,对于双方而言,这是一场双赢的交易。

SIC首笔投资于黑石

成立于1985年的黑石集团在全球私人股权投资界赫赫有名,是全球最大私人股权投资机构之一,公司业务主要由私人股权投资、房地产、可交易另类资产管理和金融咨询等四部分组成。截至2007年5月1日,黑石集团旗下管理的资产达884亿美元左右,与截至2001年12月31日管理资产141亿美元比较,年平均增长率为41.1%。

今年3月份,在SIC决定投资之前,黑石集团即已宣布其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将IPO,该上市部分的资产估价为400亿美元,2006年盈利23亿美元,计划出售(不包括SIC的持股)12.3%的股权。5月20日,黑石集团宣布,SIC将在黑石集团IPO时斥资30亿美元购买不到10%的股权。而这也将成为SIC的第一笔重大投资,并被理解为我国高达12000亿外汇储备多元化的起步举措。

根据6月11日黑石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初步招股书显示,此次招股的初步定价区间在29~31美元,预计发行1.33亿股,加上2000万股的超额认购权,以及以折让价出售给SIC的1.05亿股,此次IPO规模最高可达2.38亿股,预计最高融资额为77.5亿美元,将成为目前私人股权投资公司规模最大的IPO。

此次IPO结束后,SIC将持有黑石集团9.7%股份,公众投资者持有12.3%股份,其余的78%股份归属包括黑石高管在内的老股东。如果超额配售权完全行使,则上述比例将变为:SIC仍持股9.7%,公众持股14.1%,老股东持股76.2%。

黑石集团声明,售予SIC的这部分股权将不具有投票权,价格将较IPO发行价低4.5%,SIC同意持有这些股权不少于四年。美国媒体报道称,SIC还同意,在一年之内不会投资于与黑石集团有竞争关系的私人股权公司。四年的禁售期结束后,SIC可以每年出售1/3的股份。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SIC是以折让价格获得黑石的IPO股票,因而即便保守地假定黑石在上市首日的股价与发行价持平,SIC此次也至少可获得1亿美元的账面收益。

史蒂夫・斯瓦茨曼称,这是一笔“纯商业”的交易。由于SIC的持股比例低于10%,这笔交易将无须获得美国政府的批准。

缓解外汇储备压力之策

事实上,直至与黑石集团达成股权交易之时,SIC仍是一个尚未正式成立的公司,入股黑石集团,显示了中国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多渠道运用的急迫性。

此前,国务院总理表示,中国将组建一个外汇投资机构,这个机构是超脱于任何部门的,依照法律来经营外汇,有偿使用,接受监管,保值增值。而在今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借鉴韩国和新加坡模式成立SIC就已基本定调。据悉,SIC筹备组已召开了两次组建单位会议,有望在2007年年底前正式挂牌运营。

业内人士认为,成立SIC的初衷是多种渠道投资外汇资产,同时缓解央行冲销政策的压力。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持续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长。截至2007年一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已经高达1.2万亿美元,到2010年预计将超过2万亿美元。

尽管持有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可以有助于一国抵御外部的投机,提高对本国货币的信心,但是,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则意味着中国必须支付很高的机会成本,可能恶化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经济学家认为,在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宏观政策还面临着三难选择:外汇储备大幅积累将导致以外汇占款形式发放的基础货币余额急剧增加,可能会导致信贷扩张和通货膨胀;如果以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对冲新增加的外汇储备,尽管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但是,大量发行央行票据会导致央行票据的利率提高,增加付息成本;如果通过行政性措施鼓励商业银行持有大量收益较低的央行票据,那么,又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可盈利性,妨碍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

同时,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的绝大部分用以购买了风险较低、回报有限的美国国债,而且美元面临持续贬值的压力,过分依赖对美国国债的投资,会使中国的外汇储备面临贬值的潜在风险。

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在留足因流动性和安全性需要的外汇储备之后,将剩余的外汇储备交由专门机构进行积极性管理,提高外汇资产的收益性,是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的。有消息说,SIC将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或其他方式获得2000亿~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用来投资。

此次,入股黑石集团只是SIC小试牛刀。业内人士预计,在SIC正式成立之后,随着初始资金的注入以及每年新增资金,更大手笔的投资还在后面。而据透露,继入股黑石集团后,SIC还有意入股全球最大采矿集团――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

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涌入中国

业内人士认为,从入股黑石集团以及有意入股必和必拓来看,SIC的投资策略将侧重股权投资,而不只是债权投资。并且坚持长期持有的投资理念,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在投资标的上则要体现出中国全球配置资源的良好倾向。

对于此次交易而言,SIC不仅立刻能获得账面升值收益,而且随着全球私人股权投资的发展,今后将获得更大的收益,从而提高长期投资收益率。同时,也找到高素质的财富管理人,借助其一流资金管理人才,帮助中国投资于有把握获得较高收益的领域,也可以从中借鉴其资金管理经验和技巧。

对于黑石集团而言,则拿到了打开中国私人股权交易市场大门的钥匙,将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对于双方,都将是一个双赢的格局。

近年来,黑石集团等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发展迅猛。随着沸沸扬扬的凯雷收购徐工事件尘埃落定,国人也认识了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实际上,从2004年6月新桥资本收购深发展17.89%的控股股权、2004年末华平投资集团等机构联手收购哈药集团55%股权,到摩根士丹利旗下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蒙牛等案例,都可以看到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活跃的身影。

据国内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咨询研究机构清科集团的中国私人股权投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1月,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内地投资规模达117.73亿美元,高居亚洲之冠。

第6篇:全球外汇投资范文

随着美国经济收缩,经济发展趋势在衰退与复苏中难以确定,资金规模与效应不仅受到冲击与损失,而且国际投资面临迷茫与观望状态,进而加大国际投机气候与条件的相对空间与铺垫。当前无论股价、汇率、金价与油价,都具有明显投机性因素的推波助澜,心理作用远大于信心维持,恐慌性不仅导致价格跳跃,更给予投机便利与运用。

国际游资的形成背景与传导金融危机的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中期国际金融迅速发展的重大影响,使得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需求大大增加,资金供给相对趋紧,且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迅速增加,投机性资金的流动伴随私人资金融入资本市场趋势上升。尤其是90年后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各国经济增长的需求与依托,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对于资金需求的上升,使得国际资金供给紧缺,资金流量加大、流速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速度更为迅速,资本市场发展空间不断膨胀。国际游资产生于国际资本流动之中,是指外国资本流入本国及本国资本流至外国的短期资金的流动状况。

短期资本通常是指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以下、或即期支付的资本,其中也包括货币现金。短期资本一般借助于各种信用工具进行流动,流动方式为贸易资金流动、银行资金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以及投资性资本流动等。国际游资是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负面因素之一,也是目前国际资本市场较为盛行的一种资金流动方式,是根据投机者对市场和国别经济预测,利用汇率变动、利率变动、金价变动、证券价格变动、商品价格变动等情况,谋取投机利润的一种手段。如果投机者的预测正确,将会获利,否则将会遭受损失。投机性资金主要是指各种投机者利用国际市场之间的差异以及市场行情的变化趋势,通过低吸高抛的手段,以牟取差价利润为目的的“热钱”(HotMoney)――投机行为。这种“热钱”实际就是资本流动中的国际短期资本。国际短期资本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和强烈的投机性。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全球外汇交易中的90%发生于贸易和投资项目,只有10%为投机;而今,全球投机性外汇交易则超过了90%,贸易和投资的比重则不足10%,其中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对于这种明显的反差起到主导推动作用,致使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达1200余种,这使得交易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更为灵活的金融运作,同时也加大了风险程度。目前全球至少有7.2万亿美元的短期资本流动于世界资本市场,相当于全球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0%,全球外汇市场上平均每天的交易额为2万亿美元,其中90%为短期资本。

外汇投机――外汇投机通常指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外汇交易;投机者将期望值寄托于汇率的变动上,力图从汇率波动中获利。目前从事外汇投机活动的不仅有投机商,而且也有国际跨国公司和银行,更为重要的是各类基金机构的作用强大,不同形式的投资基金介入汇市炒作,加大了汇市的波动。外汇投机活动通常是出于正常业务的需要,或者为避免汇价风险而进行正常的外汇交易,但现今更多的是利用外汇汇率的变化投机取利。近几年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连动性较强,一国汇率的变动对整个外汇市场的牵动直接而且明显,尤其是外汇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主导性,更直接牵制整个市场的动荡。近年比较突出汇率投机表现为:1992年英国英镑危机;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东南亚货币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动荡;2001年阿根廷危机。国际投机资本攻击汇率的诱因在于国家资本市场开放度高、对短期国际资本过分依赖、金融监管不严以及货币当局对汇率的干预能力较差所致。大量国际游资流入推高本币汇率,使国家宏观经济结构产生问题,经济金融环境恶化,为投机创造了获利的机遇和环境。

利率投机――利率投机是指资本从利率低的国家或地区流向利率高的国家或地区,以取得较高的收益。这种资本流动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两国的货币汇率比较稳定,获取较高收益后换回原来货币时,可以免受汇率变动的损失。也就是说,在假定没有外汇风险的前提下,资本要取得较高的收益,可以利用两个国家的货币市场短期利率的高低不一,将资金由利率较低的国家调向较高的国家,单纯地为了套取利差而进行的一种投机交易。如果两国汇率波动较大,或两种货币汇率和两国短期利率的差距趋于缩小,套利交易将变得无利可图而宣告终止,否则就可能得不偿失。通常贸易逆差国家或地区将采用提高利率的方式吸引短期资本的流入,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目前国际市场主要利率的水准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经济、市场、资金和政策的效益强劲,而相对于全球市场在经历了1997-1998年的大动荡之后,金融风险意识以及投机的预防性加大,利率投机的风险和操作相对减弱。加之全球利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准,炒作空间有限,也限制利率投机的运用。

金价投机――黄金市场的金价变动也会导致投机性资本流动。投机者通常是利用某些政治事件或某种货币可能升值、贬值等舆论的影响,运用投机资本冲击黄金市场,以某种货币抢购或抛售黄金,达到哄抬或压低金价的目的,从中获利。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高科技的广泛运用和普及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日新月异,资金流动的加快和加大,促进资金效益显著,资金回报率较高,相对淡化了黄金的保值作用。但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发生转变,发达国家普遍处于低迷不确定经济状态、投资信心和投资前景迷茫、政治军事事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加大,加之持续了近两年的美国经济不景气或不确定,直接加大与美元相联系金价上涨与价值回归的空间与条件,黄金作为政治避风港的作用已经强化与突出。黄金价格没有回报仅为保值的意义,在股价下跌趋势下的财富缩水推进上升,尤其是在国际市场美元和美股的连续下跌,具有价格暂时优势的金价投资方式刺激资金投入倾斜黄金交易,进而推高黄金价格凸起。黄金投机性在当前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氛围中,愈显突出醒目。

证券投机――投机者依据世界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格局的变化,预测各国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前景,调动外汇资金,在证券市场买卖股票,利用股票价格的涨跌,获取投机利润。投机者在证券市场低价大量买进,高价大量卖出造成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加大。近几年国际股票市场的急剧发展,既有国际投资者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国际投机者炒作虚假繁荣的隐患,突出于美国股市的强劲上涨和影响。进入1999年以来,伴随着美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美国股市重新开始新一轮的高涨期,3月29日美股跨越10000点大关,创下103年历史以来的辉煌一页。从金融理论的角度看,金融市场的运行应以实体经济的运行为基础;但市场操作的实践看,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也就是投资者的信心,对金融市场的实际运作起着更大的作用。美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和美股上升的良好预期极大的刺激股市上扬,而美股突破10000点成为市场炒作的预期。因此,美国股市对美国经济和全球股市的作用和影响十分重要,被称为美国经济的晴雨表和全球股市的领头羊。

据统计,美国共同基金拥有的资产已跃升到5万亿美元,相比较美国银行拥有的资产为4.7万亿美元。美国股市的强劲增长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共同基金规模超过银行规模的国家。美国股市强劲上涨与繁荣既有国际投资者积极的推进作用,也有国际投机者炒作的潜在隐患。因此,对于美国股市20%~40%的超值预估,即投机泡沫有所表露。美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急剧变化,尤其是宏观调控能力的失效与作用降低,美国股市的投机风险受到冲击加大,并不可以掉以轻心。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最为重要的风险应是美国股市将存在可能再度大幅暴跌的危险,其中既有不可预料的事件的冲击,同时也存在美股企业或政策面的打压或影响。

国际投机是金融危机产生、蔓延、恶化的主要根源,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刺激了投机对金融市场的干扰与影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很多国家实行金融开放政策,放宽外汇管制,取消利率限制,实行银行业务多元化,放松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无疑会通过加强竞争提高金融业的效率,但同时也给金融体系带来较大的风险,金融危机接连产生,给这些国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金融危机或金融动荡,最为直接的原因都在于短期资金流动的失衡,从而造成对交易市场和经济基础的巨大冲击。投机资金的规模数量和流动速度一旦出现问题,其破坏性和影响力就不言而喻了。

我国引进外资中对游资的应对措施设想

根据目前我国金融的实际状况分析,投机基金冲击国内金融的可能性较小,主要在于我国的金融目前依然具有较强的自成体系保护层,尤其是资本市场没有开放,游资进入没有条件。但从国际游资冲击经济金融的分析与借鉴中,我们可以吸取别国经验与教训,应对游资冲击的对策主要是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以及金融机制法制的健全,同时也必须特别注重以下三点:

1、慎重开放资本市场――回顾1997年,我国之所以能够免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其中一个重要的启示与经验就是:对于资本市场开放的稳重谨慎地把握以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由此为世界经济做出的重大贡献已得到国际上普遍公认。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游资的直接投机炒作风险相对较小,内地资金流入流出的冲击没有明显的影响。但由于香港与内地是一国两制的体制,资金流入出香港的自由度将会间接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而香港作为亚洲一个重要的金融市场,以及国际金融市场重要地理位置,投机资金将其作为冲击的主要目标。

第7篇:全球外汇投资范文

    一、全球经济失衡只是经济学家的幻觉吗?

    2005年美国贸易赤字再次创出历史新高,为7258亿美元,占GDP的5.8%。目前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总额相当于全球主要顺差国顺差总额的四分之三。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美国经济的失衡称之为全球经济失衡。全球经济失衡本身并不是一种新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因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恶化(占GDP的比例最高超过了3%)而诱发了第一次全球经济失衡。众所周知,最终以“广场协议”的签署、美元贬值得到了解决。此轮失衡始于90年代,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从1996年的1202亿美元升至2004年的6659亿美元。与此相对应,美国的净对外债务余额(即海外净资产为负数)从3600亿美元升至25610亿美元。更为严重的是,美元的实际汇率在2002-2004年大幅贬值以后,其经常账户逆差不仅没有改善,而且持续恶化;2005年在经常账户逆差创出新高的同时,美元汇率却稳中走强。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一个主要手段失灵了。

    日益恶化的经常账户收支状况与美元汇率、经济增长走势的脱节引发了人们对全球经济失衡真实性的质疑。2005年两位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暗物质”假说(Hausmann,Sturzengger,2005)。他们的基本看法是,全球经济失衡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他们算了这样一笔帐:1980年美国的海外净资产为3650亿美元,投资收益为300亿美元。1980-2004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累计45000万亿美元,按理说美国的海外净资产应该为-41000亿美元,但统计显示美国的海外净资产只有-25000亿美元(为了方便说明问题选择了25610亿美元的近似值)。这两者之间的差额(16000亿美元)可以看成是美国对外投资的资本收益。

    如果对海外债务每年支付5%的利息(美国国库券的利率),那么美国2004年应该支付2100亿美元利息。实际结果如何呢?统计显示,2004年美国仍然有300亿美元净投资收益,和1982年相等!这意味着美国在免费使用这45000亿美元的债务。如果不考虑这16000亿美元的投资收益,那么可以说美国根本就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经常账户赤字!现在美国仍然是债权国!

    以300亿美元净投资收益为前提,以5%的利率为标准推算,美国现在应有6000亿美元的债权。那么,官方统计中的25000亿美元债务与6000亿美元债权之间的差额就被称之为“暗物质” 。“暗物质” 是借用天文学的一个概念,表示能够创造收益但看不到的一种东西。

    “暗物质” 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美国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可以在东道国融资借款。它们没有反映在美国的海外直接投资统计内,但却能给美国带来投资收益。这相当于美国企业出口了一种Know-how(技术诀窍)。第二个来源是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国的债务源于其他国家对美元有强大的需求,这等于美国以债务形式向世界出口了流动性,本质上是美元的铸币税收益。第三个来源是流入到美国的投资收益率远低于美国对外投资的收益率。这种差别收益相当于美国向世界出口了一种保险。由于这种“暗物质”的存在,人们对所谓全球经济失衡的担忧完全是杞人忧天。

    二、全球经济失衡是否可持续?

    无论全球经济失衡是否只是一种幻觉,但国际收支统计显示,美国不断扩大的经常收支逆差必须有赖于外部资本的不断流入来弥补。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趋势是否可持续。乐观派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贸易逆差和全球经济失衡还会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Dooley, Folkerts-Landau和Garber,2003;2004)。其逻辑是,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条件下美国与西欧、日本的关系相似,目前的全球经济仍然划分为“中心”(美国)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国家。“”国家推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此需要钉住“中心”国家的货币,低估本币汇率,其结果是对“中心”国家贸易顺差增加。进而再把外汇储备重新投入到“中心”国家。这就是90年代以来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双循环”机制。由于“中心”国家具有资本市场优势,它可以从“”国家吸收短期资本,同时输出长期资本(对外直接投资)。只要亚洲、拉美新兴市场经济没有从“”阵营中“毕业”,这种循环就不会出问题,美国的贸易逆差就可以持续下去。这种机制也被称之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悲观论则不接受上述逻辑(Blanchard等,2005; Eichengreen, 2004; Obsfeld, Rogoff, 2004)。

    其一,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环境不同,目前并不存在一套完整的固定汇率机制。“”国家并不是一个利益和行动一致的共同体,任何国家都没有义务使本国货币与美元保持稳定的关系。庞大的国际游资对汇率市场的冲击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即使“”国家愿意保持与美元的稳定关系,面对国际游资的冲击也可能无能为力。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具有排他性,而目前欧元的出现至少是对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的一种可替代的选择。近来,为对抗美国,伊朗着手筹建石油交易市场,宣称将以欧元作为石油的计价货币就是一例。

    其二,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正在诱发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从根本上来说,经常账户不断恶化源于美国的低储蓄率,但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都把它归结为外部世界的不公平贸易政策,并要求新兴市场经济调整对美元的汇率。

    其三,即使美国愿意接受目前的“双循环”机制,国际金融市场是否愿意永远接受美国不断扩大的经常账户赤字还是一个未知数。近年来,东亚某些国家政府官员每每谈及调整外汇储备的构成时,都会引起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

    其四,与美国相对应,贸易顺差国能否承受不断扩大的对美贸易顺差和美元储备也在成为一个风险来源。为维护本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顺差国中央银行需要不断地买进美元,从而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增发货币。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经济大多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这种形式增发货币客观上也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反过来一旦需要紧缩货币政策时,这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包袱——本国货币政策失灵。

    无论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有多大,调整的必要性有多充足,但迄今为止的事实是,失衡本身并没有阻碍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这就为乐观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对此,我们还需要看一看目前全球经济与美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机制。

    美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上述的“双循环”机制: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私人消费需求。在2000年之前支撑美国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证券市场繁荣的“正财富效应”。证券市场的泡沫崩溃后,房地产市场繁荣成为支撑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而房地产市场繁荣主要得益于低长期利率。“9·11”事件以来,美国短期利率已经从1%提高到4.25%,同期美国的长期利率却几乎没有变化,一直维持在历史低水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国资本源源不断流入美国,尤其是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的流入。这些资本的流入又来自于它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以这种“双循环”为基础,美国经济与亚洲经济共同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2005年的一个新变化是美元汇率在连续下跌之后开始止跌回升。这要追溯到全球石油价格的上涨。一方面,油价上涨扩大了美国的贸易赤字,美国仅对OPEC国家的贸易赤字就从2002年的200亿美元左右上升到2005年的近800亿美元。另一方面,石油出口国又把增加的石油出口收入回流到美国资本市场。伴随大量资金流入石油输出国家,他们并没有像前两次石油危机阶段那样大量用于消费,而是更多用于储蓄。这部分储蓄回流美国成为支撑美元走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这种“双循环”为基础的美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增长要得以持续,需要每一个环节都要运转良好。而全球经济失衡处于循环的核心位置,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担心的原因所在。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及其调整的方向

第8篇:全球外汇投资范文

关键词:外汇储备冲销政策储备管理策略

文章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11-027-04

一、引言:外汇储备激增现实及解释

全球外汇储备由1995年1月的1.2万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9月的4万亿美元,表现出了史无前例的特征:规模急剧增加、国家集中度提高、地区分布特征明显等。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短短4年间全球外汇储备增长了91%(约2万亿美元),其增速是1999-2001年增速的3倍多。2005年前5大外汇储备国或地区占全球储备存量的68%,排前两位的中国和日本占2002-2005年全球储备增加额的50%,全球储备存量的40%。排名前101的储备国或地区中有8个来自亚洲,亚洲货币当局(包括日本)储备增加额占全球储备增加的绝大部分。另外,由于油价的上涨,石油输出国组织获得了大量经常项目盈余,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之一(见表1)。

全球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引起了理论界和政策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讨论热点之一就是外汇储备激增背后的动因及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度量。外汇储备激增背后的动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受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影响,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于自我保险的需要;二是受目前的市场环境影响,新兴国家为了维持出口部门国际竞争力、避免本币升值而采取外汇干预的结果,三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国内金融体系的特征决定的,包括欠发达的金融体系无法将国内居民的储蓄转化为有效的投资、国内储蓄投资的缺口等;其中一和三侧重讲发展中国家储备的增加与金融全球化有一定关系。四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近年来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使一些石油输出国获得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储备。如果从一国国际收支表组成结构来看(见表2),2000-2005年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储备的增加主要是因为经常项目盈余和净资本流入盈余的“双顺差”所致,而俄罗斯和中东产油国虽然为资本净输出国,但是由油价上涨所带来的巨额贸易顺差仍然使这些国家获得了较多的石油美元储备。

外汇储备的增加虽然代表一国的财富规模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但也带来一定的成本和风险,所以二者利益的权衡就存在一个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衡量一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应结合该国经济结构特征,还要考虑政治、外交因素和动态调整需要。国外衡量外汇储备水平常用的三个指标是,外汇储备/每月进口额(国际经验是一国外汇储备应足以维持3个月的进口需要,被称为拇指规则)、外汇储备/1年内到期的外债总额(代表一国对外短期偿债能力,合适的指标值为1,被称为Guidotti-Greenspan-IMF规则)及外汇储备/GDP指标(该指标的横向比较可比性较差)。按照单一的指标衡量或者加权的指标衡量均显示全球外汇储备(主要是指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过量。国内也有不少文献讨论我国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如武剑(1998)认为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界定模型应为:FR=DF=DF1+DF2+DF3+DF4=a1.Imp+a2Deb+a3.FDI+A,其中Imp表示一国全年贸易进口额,Deb表示一国累计负债余额,FDI表示一国FDI累计净流入,A表示国家干预外汇市场的用汇需求,夏斌(2006)在武剑模型的基础上估计我国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约为7000亿美元,结论显示我国外汇储备过量;刘海虹、袁鹰(2005)的研究也显示我国外汇储备过量。当然以上定量估计我国最优储备规模使用的都是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且没有考虑到我国的经济结构特征,如国际资本流动形式组成(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股权投资、外国债权投资、银行贷款等)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也没有考虑我国的政治、外交因素和动态调整的需要。精确的最优储备规模难以确定,但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和国际经验、外汇储备的历史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外汇储备确实过多。

二、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经济影响分析

外汇储备激增和外汇储备的过量会给国内宏观经济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成本,给外汇储备管理和国内货币政策带来挑战。考虑外汇储备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需要理清外汇储备增加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行外汇管制的结果,如我国的强制结算制度,在允许范围外的外汇必须强制出售给央行,如果企业或个人的售汇大干用汇就会造成外汇储备的增加;另一类是央行按照汇率目标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结果,经常项目的盈余、国际长短期资本的净流入(包括FDI、股权资本、债权资本和银行贷款等,尤其是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会相应造成汇率升值的压力,为了避免汇率的升值、维持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央行就需要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这两种机制导致的储备增加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央行国内外资产负债或权益是怎样进行调整的。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央行的资产由净国内资产和净国外资产(构成外汇储备的内容)组成,负债由国内货币、银行储备、央行自己发行的债券(或票据)等组成,权益由政府注入到央行的资本加上央行自身的收益或损失组成。如果外汇储备的增加,相应的是股权资本的增加(假设股权资本的来源不是来自于政府存款的减少),就不会引起国内货币的扩张;如果储备增加引起国内负债的增加(央行的这种干预手段被称为非冲销干预),将会引起国内短期利率的下降,银行信贷的扩张,国内通胀压力将会上升。如果储备增加引起的是国内资产的减少,央行的这种干预手段被称为冲销干预。过去的经验表明,一国央行有能力冲销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基础货币的影响。最近几年,在新兴国家,央行的这种冲销干预手段用的越来越多。考虑到一些新兴国家金融系统的不够发达等情况,在央行实行冲销政策(部分冲销)的过程中也会带来一些风险和成本,包括:通胀压力、过度投资、资产泡沫、货币政策管理的复杂性、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潜在的资本损失、冲销成本、债券市场的分割、国内银行借贷的资源配置失效等。

从实践结果来看,从2000年1月到2006年5月,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台湾央行净国内信贷和央行非货币性债务的变动抵消了外汇储备变动的85%,俄罗斯该比例是60%,而我国该比例为70%。这说明在国内低通胀环境下,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新兴国家央行有意放松国内货币政策,采取部分冲销的干预政策。具体各国冲销政策实施及效果(见表3)。

第9篇:全球外汇投资范文

【关键词】外汇储备;风险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海外直接投资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及以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外汇储备量不断攀升,从2006年2月以来一直占据全球各国外汇储备的首位,并且数额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一。巨额外汇储备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体现,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及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再加上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的不合理,巨额外汇储备也带来了诸多的烦恼。尤其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及各国为恢复经济所实施的经济发展政策,使中国的外汇储备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中国应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以有效地降低损失,提高中国的金融竞争实力,更好的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分析

(一)数量上,外汇储备余额巨大且逐年增加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截止2014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额已高达38430.18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金额的1/3,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外汇储备的3倍,稳居世界第一位。按照世界通行的惯例,一国的外汇储备的合理金额为该国三个月的进口额,中国的外汇储备额显然大大超过这一标准。

(二)结构上,无论是外汇储备占海外总资产的比例,还是外汇储备自身结构上都极不合理

首先,中国的外汇储备在国际投资头寸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大,而对外直接投资、组合投资及其他国际投资头寸的存在形式占比很低。中国海外资产中外汇储备约占67%,而对外直接投资、组投资各仅6%和9%,其他投资占18%。其次,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同样存在着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呈现出明显的高美元化、低黄金化。

二、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分析

(一)外汇储备过多而且增长迅速必然导致中国持有外汇的成本不断攀升,造成资源浪费和资金闲置

持有如此高额的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很高,如果中国持有外债的同时又借人外债,相当于是以低成本把钱借给外国人使用。同时,高额的外汇储备并没有转化成实际的生产资料,也就无法创造财富。所以,过高的外汇储备成本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过高的外汇储备容易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

由于外汇的供求关系不平衡,而且中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人民币投放到市场来收回不断流人的外汇,市场上流动的现金越来越多,造成了流动性剩余和不断严重的通货膨胀。

(三)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无形中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绝大多数情况下,一国的外汇储备数额增加,就会导致该国货币汇率上升。而在欧美不断对中国实施各种贸易制裁措施和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的国际形势下,本来就没有核心技术支持的外贸企业在失去了价格上的优势后根本不是大型企业和外企的对手从而纷纷倒闭,出口下降,失业人数增加,经济增长放缓。

三、如何规避外汇储备风险

(一)鼓励海外直接投资,扩大外汇储备的使用手段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主要强调的是“引进来”,如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引进外资等,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应该加快本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利用雄厚的外汇储备投资国外的资源,对国外的资源进行开发投资利用,投资国外的能源型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努力提升民族创新力。

(二)适当的增加持有黄金的比重

黄金长久以来一直作为硬通货,现代经济虽然金融体系、比特币愈发发达,但长久以来作为硬通货的黄金具有高安全性、低风险的特点,作为对冲金融市场风险的工具获得广泛的认同。黄金又是一种投资工具,近年来黄金的投资收益率也有不错的表现。因此,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中国可以利用货币外汇储备购买黄金资源性矿产,通过生产开采即可以增加黄金的储备量,又可以优化外汇储备的机构,降低美元贬值带来的资产缩水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