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全球服务贸易范文

全球服务贸易全文(5篇)

全球服务贸易

第1篇:全球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电子商务;数字化

近年来,受益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改变了国际贸易原有的发展模式,虚拟化、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数字贸易推动全球价值链变革,降低贸易准入门槛,推动传统贸易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升级换代,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现有的数字贸易规则不完善且滞后于实践,远不能适应数字贸易快速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数字贸易的内涵和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进展

数字贸易兴起的基础是数字经济,是数字化和全球化发展到一定时期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贸易模式。尽管数字贸易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国际社会对数字贸易的具体定义并未达成共识。2013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率先提出数字贸易的概念,即数字贸易是利用互联网传输和交付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活动或国际贸易,但大部分的实物贸易并未囊括其中。2014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美国和全球数字贸易2》报告中将数字贸易分为四类,分别是搜索引擎、社会媒介、数字内容以及其他数字产品或服务。[1]2018年,美国贸易代表部则将其定义为用电子手段进行的贸易,并将电子商务划归至数字贸易,因而可以将数字贸易简单划分为两类:传统的电子商务和跨境的依靠电子手段进行的贸易。数字贸易的涌现对全球贸易投资规则提出新的挑战,在各国的双边和多边贸易中涉及的越来越广泛。在WTO的现行规定下,没有针对数字贸易出台专门的规则,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被等同于电子商务,而其相关的规则制定多集中于WTO框架下的协定文本及附件中,如《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信息技术协定》(ITA)等。[2]2017年WTO各成员国共同《电子商务联合声明》,强调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及其所涵盖的发展契机,同时确保数字一定程度的自有流动和禁止所有数据的本地化。但是目前对于电商传输关税、电子商务的定性和服务模式以及新型电子商务分类等问题尚未解决。WTO的框架协议显然无法满足全球数字贸易飞速发展带来的规则需求,发达经济体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制定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服务贸易协定》(TISA)三个超大型自由贸易协定数字贸易规则。[3]TPP数字贸易规则主要对电子商务进行了规定,核心是追求自由开放的数字产品和服务贸易,利于维护美国在内容服务、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站等领域的优势。2018年,除掉美国以外的11个成员国签署了《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并生效。同年《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签署,对规则进一步改进,并将电子商务章改为数字贸易章。2019年11月,美国又同日本签署了《美日数字贸易协定》,进一步推高了数字贸易规则水平。TTIP于2013年启动,对欧美经济乃至全球贸易格局均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双方已对数字贸易部分条款达成共识,集中于电子认证服务、消费者隐私保护等方面,并未涉及数字本地化和跨境数据流动。对于TISA,数字贸易规则是其框架下的重要议题,从2012年初启动早期协商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多轮谈判和协商,其主旨便是创设跨境数据、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管制规则,从而带动数字贸易和跨境贸易的发展,跨境数据流动、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储存本地化、互联网平台责任等提案是其中的焦点议题,而其关于数字贸易的成果也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领域,这与TPP基本相同。一直以来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被欧美主导,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2020年10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将逐步打破这一局面。包含中国、日本、韩国等15个成员方的RECP由东盟10国提出,将涵盖29.7%的全球人口,经济规模占2019年全球经济总量的29.3%,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4]RECP将有助于推动解决数据确权认证,增强发展中国家在数字经济政策、跨境数据流动规则上的话语权;同时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升级和数字贸易全球规则的制定;利于数字产品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数字贸易的全产业链发展。

二、以欧美为代表的数字贸易规则的主要内容及比较分析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正通过区域贸易协定、WTO多边框架积极推动数字贸易规则新体系的制定和完善,而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凭借自身在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建立了具有全球约束力的规则体系,掌握数字贸易规则的领导权和话语权。[5]美国通过其主导的TPP、USMCA等贸易协定建立了数字贸易规则体系,形成了“美式模板”;而欧洲则通过TTIP等协定建立了对应的“欧式模板”。美国数字贸易发展早起步早,基础设施完善,数字技术领先,相较于其他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也是最早将数字贸易从数字经济中分离出来的国家并率先提出数字贸易的概念,是全球数字贸易发展的引领者,也是相应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和设计者。美国贸易规则的制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极具美式基因。美国寻求在既有WTO的框架下,积极推动双边谈判以及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积极推动制度变革,巩固自身数字贸易优势,体现美国数字贸易意志和优势的规则基本成型。2017年美国提出《促进数字贸易的基本要素》的报告中进一步完善,其内容包括倡导数据传输永久免关税、推动跨境数据自由流动、推崇网络开放等,切实维护自身在数字贸易的切身利益,利于数字贸易规范化、制度化,但难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二是夯实理论研究。美国不仅率先划分数字贸易的基本含义和内容范围,更为数字贸易规则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如2013年在《美国与全球数字贸易1》中率先界定了数字贸易的定义和范围,2014年在《美国与全球数字贸易2》中将国内贸易纳入其中,拓宽数字贸易范围,2017年《数字贸易关键壁垒》将互联网中的销售和在线服务、全球价值链中的数据流等都纳入至数字贸易的范畴,概念更为宽泛。三是主导贸易谈判。美国数字贸易发展早,在现有的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中,美国具有极强的话语权,在贸易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使得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符合美国自身的切实利益。通过在WTO框架下的多边会谈、双边贸易谈判、多边和区域谈判来构建新的数字贸易协定或规则体系,其中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便是集中体现了美国利益优先的主要范本。在数字贸易的规则上,美欧掌握话语权,两者在发展数字的贸易的目的上趋于一致,但在数据跨境流动的基本理念和个人隐私保护方面有较大分歧。美国积极推动跨境数据自由流动,陆续出台一系列“确保数据自由流通”的方针政策,宣扬信息和数据自由的立场,并且明确反对数字存储本地化,以便维护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核心利益。相对而言,欧盟则对跨境数据的自由流动更加审慎,更加注重对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的维护,隐私保护被欧洲人普遍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人权和消费者权益。在欧盟制定的《数据保护指令》(1995)中,明确要求个人数据禁止向达不到欧盟标准的其他国家或地区输送,同时相关数据需要第三国建立数据保护机构,且经过其登记后才能运营使用,特定条件下,隐私数据的使用还需得到欧盟委员会的批准。[6]欧盟的核心主张是跨境数据自由流动的前提是保证数据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管,同时要求跨境数据应境内存储,只有其他非欧盟国家或地区对数据的监管或保护达到一定的条件,才会向其传输。2017年欧盟通过了《数字贸易战略》报告,明确表示反对数字贸易保护,禁止强制要求数据本地化,强调对个人信息和公民隐私的保护。

三、中国数字贸易规则的发展构建与政策建议

第2篇:全球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协同发展;体系创新

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现状

(一)电子商务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推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形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8.5亿人,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突破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网络消费、网络购物和网络交易日趋大众化,电子商务交易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调查统计,201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4.81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较2012年增加了26.8万亿元,增长了3.35倍;从个人交易情况分析,个人交易额达到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占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38.2%,充分显示居民个人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和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广阔市场前景。从2012年以来的统计数据分析,在全球经济下行和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交易额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年均增长率超过20%,带动商品贸易更加活跃,带动数字经济模式增加,促进物流网络和物流服务水平日渐完善,同样带动了国际贸易发展,电子商务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012-201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情况如表1、图1所示。

(二)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加速我国跨境电商业务增长通过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活动的局限,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世界各国消费者提供了多元化、全方位的商品贸易服务。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业务量实现持续两位数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总额达到9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占我国电商交易总额的28.2%,较2012年增长了4.3倍,年均增长率超过25%。其中,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7.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占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的78.9%,较2012年增长3.7倍。特别是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助推器,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规模。作为全球电商的重要载体,我国跨境电商企业超过20万家,业务已经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吸引着越来越多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入驻。2012-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总额变化情况如表2、图2所示,2012-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进出口结构如表3所示。

(三)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给传统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变化,极大促进商品贸易流通,迅速改变传统国际贸易格局,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日益增强,带动相关产业不断加快转型升级。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全球消费在线化程度不断扩大,商品贸易流通链条更加畅通,渠道更加便捷,产业链更加完善。消费者可选择产品的品种更加丰富多样,不同消费层次需求基本都能够得到满足。特别是近几年,在线医疗、网络教育、新零售等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网络零售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通过电商贸易协同,相关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产品制造商可以更精准的开发产品,大大降低了产品零售成本,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和电商大国,通过跨境电商业务实现了中国商品全球供应,中国制造越来越受到欢迎,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四)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一体化产业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在我国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国家各部委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我国企业加快对外投资,推动中国企业、中国商品“走出去”。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激发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情,对外投资连年保持增长。在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方面,随着对外投资的增长,境外经贸合作区、特殊经济区等的建立,全球贸易方式不断延伸。商贸网络全球布局加速优化,全球一体化商贸物流体系正在形成。我国一些跨国企业也逐步形成了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国际竞争优势和能力稳步提升。跨境电商交易已经成为重要的外贸形式,出口商品品种越来越丰富。根据图3可知,我国出口商品涵盖电子产品、服装服饰、家居园艺、户外用品、鞋帽箱包等,种类繁多,品种丰富。电子商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以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进军国际市场,业务范围覆盖扩展到全球,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支生力军,大大加快了贸易全球化进程,促进商贸流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跨境电商出口品牌化步伐加快,中国产品开始向全球品牌进化。

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全球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对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格局不稳定,多边体系国际格局遭遇挑战,美国优先、英国脱欧、弱化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大事频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不断,经济格局、贸易格局加剧变化,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影响。错综复杂的全球形势导致国际贸易壁垒增多,个别国家对贸易设置障碍,对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此外,世界各国消费习惯、文化风俗、法律制度、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异很大,对国际贸易、电商发展或多或少都有限制,对外部投资的审核日趋严格,贸易增长缺乏有效动力。而且,我国政府部门对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相关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电商服务在供应链管理、产品运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遇到一些难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一定程度阻碍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

第二,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对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造成一定冲击。近年来,全球各经济体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美国不断升级对华贸易摩擦,通过征收高额关税对中国进口商品进行贸易打压,中美经贸关系波动加剧,呈现出复杂性和长期性。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对美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在贸易摩擦不断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又遭遇肺炎疫情突袭。疫情肆虐全球,这是经济全球化以来人类首次面临病毒全球蔓延的重大挑战。疫情肆虐的影响是深远的、深层次的,并且强度仍在持续、范围仍在扩大。据有关国际研究机构预测,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能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可能导致全球经济贸易衰退,会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冲击,供应链、商品链、贸易链都有中断风险,全球商品流通和物流运输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第三,我国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模式和渠道还比较单一。我国电子商务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然而与全球消费多样化的发展相比,还难以完全满足贸易全球化要求。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发展时间较长,但是管理方式还比较滞后,新技术新理念应用创新不够,对于电子商务,特别是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战略认同。致使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协同模式和渠道都比较单一,国际贸易企业和电商企业的衔接协同还存在一些问题。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各方协同不足,技术、渠道、品牌、管理、营销等方面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服务体系,核心技术、产业配套、市场准入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出口商品和服务一定程度上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效益差等问题。我国一些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电商和国际贸易协同还不规范,影响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跨境电商物流带动国际贸易发展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经贸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经济体对于经济贸易和电子商务的要求差异很大,包括办事流程、技术要求、法律规范等都不相同。以往国际贸易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互相之间独立运作,企业彼此之间协同发展的意识不够,信息沟通不畅,信息难以共享,交易机制、平台运作等协同度不高,电子商务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带动国际贸易发展的能力还有很大欠缺。一些国际贸易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不高,信息化能力与电商企业相比还有差距,致使彼此协同发展的模式和能力受到一些限制。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面临着新的机遇,面对不同经济体的不同情况,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通晓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在国际贸易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人才供需矛盾更加显现,对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和全球发展形成制约。

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策略

第一,持续创新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商业模式,拓展国际贸易新技术新业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迭代,日益体现出差异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特点,而且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不一,消费水平各异,这对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发展都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不断扩大供应渠道,才能适应全球消费需求。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要大力发展协同模式,充分整合企业各类资源,优势互补,不断创新新业态新服务。要聚焦不同区域的消费需求,切实增强供应链、产业链、技术链协同,加强制造环节、采购环节、流通环节等关键节点的管控,努力实现个性化产品的精准开发和企业的精细化运营,从而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针对用户消费需求方向,树立价值导向,努力为用户提供完善的系统解决方案,强化企业间资源协同和线上线下联动,在B2B、O2O、C2C等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服务业态,积极拓展新产品和新服务,涵盖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提供商品展示、技术升级、物流服务、运营保障等全过程服务,巩固和提升产业链优势,不断拓展国际贸易领域和空间,提升中国产品和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持续创新国际贸易新体系,促进国际贸易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依托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兴科技,持续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平台化发展,为国际贸易注入智慧动能,推动国际贸易企业环境从线性之变进入结构之变、范式之变,培育竞争新优势。借助“一带一路”各类合作平台,按照“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目标,加强与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互通,深化贸易投资合作,建设经济走廊、贸易通道、仓储物流园区等,畅通贸易流通渠道,推进国际贸易全球化水平。加强各个经济体各层面的沟通交流,发挥合资合作企业、民间组织、华人华侨等各类机构的作用,为国际贸易发展构建良好环境。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引导国际贸易企业大力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合理配置物流组织方式,优化商品流通组织模式,不断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认真研究跨境电商发展新趋势和国际贸易发展新需求,在人员、技术、资源、供应链等各方面加快融合,努力提升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协同水平,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新动力。加强与相关国家电商贸易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拓展贸易发展空间,共同服务各国人民。

第三,持续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拓展国际贸易协同发展空间。面对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的形势,应持续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战略布局,深耕国际市场,努力构建全球供应链,引领中国供应链向全球供应链转变,推动中国商品、中国品牌向全球商品、全球品牌转变,持续提升跨境电商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充分尊重和照顾不同经济体产业差异的基础上,加强与各经济体跨境电商的对接合作,努力推动物流、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互联互通,推动全球电商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跨境电商转型升级,不断激发国际贸易活力,不断拓展国际贸易发展空间。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借助政府间合作平台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依托国内强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基础,开展战略并购重组,提升全球产业效率,畅通商品流通渠道,降低生产采购成本,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经济体的市场需求。加快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所需人才的开发力度,发挥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和社会专门机构的各自优势,推动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努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第四,持续创新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技术标准规范,提升贸易便利国际化水平。标准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品贸易话语权和影响力。要加强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国内标准化建设,完善体系流程、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提升规范化、国际化水平,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从而向国际化不断迈进。要加强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标准国际化建设,积极主导或者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订,促进国内供应链和国际供应链深度融合,不断增强话语权。要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产业链带动作用,引导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应对和适应贸易全球化的能力。特别是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不断蔓延,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对全球贸易链、产业链、供应链都产生深远影响,许多行业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变革重塑。要针对全球贸易的新情况新变化,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认真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标准规范,进一步优化跨境电商流程和标准,推动业务模式创新,增强国际贸易全球运营服务能力。注重电商安全标准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维护各类信息安全,确保国际贸易平稳有序,提升贸易便利国际化水平。

第五,持续创新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制度环境。国内层面,从制约协同发展的症结入手,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改革,理顺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束缚,促进电商企业和外贸企业共同发展。坚持市场导向,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市场规则,针对现行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制度体系建设和服务环境两端发力,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营造公平诚信竞争有序的经营环境。国际层面,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特点,引导电商贸易企业不断适应相关市场的消费习惯、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加强战略指引,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协同联动一体推进,完善进出口贸易相关支持政策,妥善解决跨境支付、资金管理、产品运营、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引导企业主动迎接全球贸易环境的严峻挑战,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和方向,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及时跟进相关政策措施,打通贸易和技术保护主义壁垒,支持跨境电商企业“走出去”,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实现转型升级,打造全球品牌,培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电商和国际贸易企业。综上,电子商务作为商品贸易流通的互联网交易平台,大大加快了各类社会经济要素资源的组合流动,为贸易全球化提供了更为快捷的条件,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机遇。电子商务企业和外贸企业要积极创新经营模式,致力推动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协同发展,促进各类服务资源共享,推动国际贸易信息化、全球化,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新的动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报告2019[Z].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0(2)

2.张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J].商业经济研究,2019(14)

3.马翠平.新时代下跨境电商的物流困惑及对策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9(2)

4.付杰.“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J].工业设计,2017(4)

5.王淑清,许永坤.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融合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2)

第3篇:全球服务贸易范文

1、基于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基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外贸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今后五到十年我国外贸总量仍将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而保持快速增长。不过,由于国内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政策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我国外贸出口成本,使对外贸易顺差向缩减方向发展。目前的国际环境,对我国外贸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外部需求保持快速增长,外贸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仍然超过全球经济增长。到2015年,全球贸易增速将超过8%,未来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将扩大我国的外部需求;另一方面,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将继续,国际分工将更加精细,制造环节大规模的向有市场和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过程将持续一段时间;区域性的双边和多边一体化将继续,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将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随着中国参加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增多,发挥比较优势,增加了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紧密度,但各国内部金融市场波动同样可能扩散到全球市场。同时,全球经济增长又面临不确定性,使得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国际政治变化,地区冲突影响全球经济稳定。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有待解决。受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尤其是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区域的出口急剧下降,我国外贸出口出现负增长。第三方面,国际石油价格频繁波动,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总体来说有所削弱,但针对个别国家的贸易保护在一定时期内将有所增强,美国、欧盟等与我国逆差较大的经济体与我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继续出现。以绿色贸易壁垒为例,我国出口前十位国家和地区均为世贸组织中“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如果绿色保护主义在上述国家运用到贸易中的范围越来越广的话,我国出口市场就会面临越来越困难的局面。

2、基于外贸结构: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

OEM的英文是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的缩写,指一家厂商按照另一家厂商的要求,为其生产产品和配件,现已发展成为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国内习惯称为加工贸易。近几年来,加工贸易在中国发展迅猛,贸易份额占55%以上,而且,我国的加工贸易也主要以OEM贴牌生产为主。一方面,OEM可以使我国企业更多的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国际市场。近年来,国内一些家电制造企业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企业规模,为国外品牌做加工。这样做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机会,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OEM帮助中国企业学习外国产品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OEM的企业在产品供应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在质量控制、效率控制等在管理上按照购买方要求组织生产,从而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达到规模经济,这对加强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货物贸易中OEM作为主流生产方式,但是,在整个贸易结构中,近年来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3、基于资金:进入工业制成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同影响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角色,FDI在外贸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FDI一直以平均9.8%的速度增长,是发展中国家中吸收FDI最多的国家,外贸依存度总体上来说处于总体上升的过程。规模庞大的FDI存量,与我国近年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进外资鼓励外贸发展密不可分。我国所吸收的FDI中,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提高了外贸依存度,而服务贸易吸收的FDI比重较小。制造业所吸收的FDI,无论是在实际利用外资存量方面,还是在每年进入我国的FDI总量中,所占比重都达到70%以上。这些都促进了制造业的产业规模、产业水平的扩张,产量的快速膨胀。由于国内市场有限,产量的提高必然导致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制造业的出口每年都保持在平均30%的高速增长,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90%。因此FDI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产量和出口量,使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增强。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吸收FDI较少。与美国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吸收了比中国更多的FDI,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美国的3倍。这是因为,进入美国的FDI中有70%进入了服务贸易,而中国却有70%以上进入了工业制成品贸易,服务贸易FDI所占比重不到30%。现在各国的FDI都越来越多的被其国内的服务贸易所吸收,是因为服务贸易的FDI在促进GDP增加的同时,也大幅度的降低外贸依存度,而且服务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服务贸易FDI所占比重较低,也是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4、基于货币:人民币不断升值导致我国贸易成本提高

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从长期来看可以改善我国的外贸进口,加快贸易增长方式的改变,但是短期内却对出口、就业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当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主要是农产品、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价格远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但在我国出口中却占有很大比重。但是随着美元持续贬值,单位产品的美元表示价格提高,出口企业若保持价格不变,就会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不利于出口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的提高;如果为了保持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而降低价格,势必挤压利润空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我国出口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冲击。

第4篇:全球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对外开放;贸易战略;新冠疫情;机制改革

中国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与改革,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货物贸易出口位居世界第一,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国制造深刻影响着世界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面对非经济因素影响,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影响,中国的对外开放开启了新的征程,本文通过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及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剖析问题,为深化对外开放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1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高了国际贸易地位,储备了大量外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政策进行了战略性的重点调整,应坚持为我所用,适时改进的策略发展对外贸易。开放、创新和市场化是全球化三大驱动力(俞岚,2019),中国应继续坚持开放、创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实现新发展格局下的创新发展。全球价值链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国家谋划发展时必须面对的时代潮流(高凌云,臧成伟,2020)。中国应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提高站位,实现更大利益,满足国内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1.1我国货物贸易发展现状

根据2019年世界贸易组织国别数据,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排名世界第一,以离岸价计算为2.50万亿美元;进口排名世界第二,以到岸价计算为2.08万亿美元。以出口类别细分,2018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制成品出口占比93.2%,农产品出口占比3.3%,燃料和采矿产品出口占比3.2%。进口方面,根据2018年的进口细分数据,我国农产品进口占比9.1%,制成品占比61%,燃料和采矿产品占比26.4%。从货物的贸易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制成品依然是货物贸易出口的主力军,但同时仍有大量制成品进口,中间有32.2%的差额,说明我国制成品的出口中包括一部分进口再出口,这是中美贸易顺差的一部分原因,也就是我国制成品的很大部分是再出口,仍然只承担了一部分加工或深加工的收益。中国的农产品依然是进口大于出口,优势并不明显。在燃料和采矿产品方面,能源供应对发展的影响极其深刻,新能源革命是我国必走的发展之路。

1.2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2018年,我国服务贸易仍为逆差,进口大于出口。出口方面,运输业出口占比16.3%,旅游出口占比12.2%,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占比60.9%,与货物有关的服务贸易占比10.5%。进口方面,运输业占比21.1%,旅游业占比50.5%,其他商业服务业占比27.7%,与货物有关的服务贸易占比0.8%。服务贸易出口方面,欧盟、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目标出口国,服务贸易进口方面,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是主要的目标进口国,中美之间在服务贸易方面相差4.3%。服务贸易方面,中美之间中方逆差,美方顺差,中国同美国仍有一定的差距,在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方面,服务业需坚持审慎稳定原则,确保我国的核心产业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领域,才可以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

1.3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现状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成为第143个成员。《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核心法律文件,中国始终是该协定的坚决拥护者和建设者,在诸多自贸协定中都坚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如在中国与东盟框架协议中,坚持遵守基于WTO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简称WIPO)现行规则和其他相关规则,便利和促进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和充分的保护。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作为目前世界体量最大的自贸区,中国积极推动著作权、专利、商标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显著提升了知识产权的区域保护水平。

2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疫情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

2.1中美贸易摩擦的起源

中美贸易摩擦的起源主要在于美方,美方以中美贸易逆差过大为由,以《中国制造2025》为导火索,发起对中国的贸易制裁,认为我国以非市场化手段,侵害了美方利益,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美国的经济入侵,是对美方世界经济地位的替代战略。事实是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通过自身优势实现自由竞争是一种市场行为,我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具有劳动力成本明显优势,由于制造业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本身是一种竞争优势。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中国长期处于组装加工环节,利润率相对较低,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势必向全球价值链体系的中高端层次发展,以获取更高的利润,本身是市场竞争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是一些处于全球价值链体系较高层次的国家,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以非市场化手段干预中国一些企业的正常发展,通过限制技术出口,控制一些产品的关键环节生产,或者通过提高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国家安全或某些国际标准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也使全球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

2.2新冠疫情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新冠疫情下,世界商品贸易量受到了严重冲击。根据《2020年世界贸易统计评论》,在2020年上半年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下滑到27.1%,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下滑到21.7%。在货物贸易领域,2020年4月只有中国、泰国和中国香港实现同比增长。从我国的外部情况看,经济已经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即便是在新冠疫情如此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情况下,中国仍然向世界出口大量货物,实现了全球供给。

2.3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现状

从我国外贸的发展现状看,出口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也伴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外贸出口的主要优势还是集中在货物贸易的价格优势上,工人的成本及技术保证了在制造业领域的出口优势。但是在一些精高端制造品方面,我国产品的自给率较低,装备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低(张彬,桑百川,2015),尤其是涉及核心技术问题,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还处在低端,如日本福岛核泄漏、美国对华为、中兴、中芯国际等企业的技术限制,更是给我们提出目标,一定要在关键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安全可靠的原则,实现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产业链的全覆盖,防止链条缺失,受制于人。

3我国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

3.1政治因素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政府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发展方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都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中国政府有权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区域的开放政策,保护本国优质产业,维护世界公平的贸易秩序。全球政治影响方面,中国应坚持在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学好、用好新发展理念、维护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国家利益。

3.2文化因素对我国外贸开放的影响

基于地缘文化差异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始终存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始终存在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加强地缘之间文化的沟通及理解,不断提高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承,展现中国文化智慧,加强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利于降低西方在文化领域对中国的排斥,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创造更加有利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3.3体制因素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

城乡二元制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较大,既存在区域内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又存在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新发展阶段,必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竞争优势、技术优势,减少不平衡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数字经济成为世界经济新引擎的全球背景下,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资源市场化配置,充分挖掘乡村贸易发展竞争力,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最终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全面对外开放。

4推动我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

4.1加强内功建体制

加快制度改革步伐,促进国内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财政分配机制,加快城乡的全产业链建设,实现国内大循环,防范外部冲击,增强抗风险能力建设。如在新冠疫情下,我国外贸受到限制,但是货物贸易在国内实现了全国的充分流通,保障了抵御疫情的能力,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完善现有的生产要素流通制度,人、财、物充分发挥全要素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开放型经济背景下,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且经济活动将向港口地区集聚(刘洪愧,刘霞辉,2019)。加快我国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步伐,加快产业集中,促进产业分区实现产业合理分布,促进全国经济均衡发展,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实现产业化最优发展。

4.2苦练外功找市场

加强我国沿边开放的制度建设、标准建设、法制建设,确保边境贸易的营商环境,互利共赢,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实现睦邻友好、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努力打造互利互惠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屠新泉,2020)。中国同俄罗斯、蒙古、东盟等国家政治互信高、矛盾少,在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加强规则制度建设,促进沿边贸易稳步发展。只有制定合理的贸易规则,才能实现互利共赢,推动贸易的正常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国际经济治理。

4.3构建国内全产业链条建设

涉及国家安全的产业,必须构建国内全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的自主、安全和可控,尤其需要防止在关键产业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如我国在IT产业,目前可以自主生产中央核心处理器、硬盘、内存,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应继续大力推动信息产业、信息技术的国产化进程,推动国产软硬件系统的规模化发展,不断降低国产技术产品的制造成本,推动数量升级、产业升级、应用升级,国产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竞争力增强,实现在政府采购中的成本优势、价格优势,推动中国技术、中国制造走出国贸,参与全球信息产业的全面竞争。在全球技术标准角色中,实现中国从国际标准的追随者和遵守者到全球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和引领者。

4.4深度融入全球化

双循环战略已经升级为我国的主要发展战略,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应对美对华科技“脱钩”与围堵,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隆国强,2020)。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国际开放新格局。双循环战略是我国在面对全球贸易逆全球化,以及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对全球贸易发展受阻,经济增长乏力提出的重点发展战略,通过双循环发展战略,可以充分发挥国内大市场的优势,通过规则的制定、政策的调整,实现人力、资本及物资资源的国内大循环、减少非市场因素对经济的阻碍,畅通国内大循环,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实现经济增长。同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畅通边境贸易,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推动对外贸易积极发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发展。积极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实现内需推动增长,以内推外,在扩大内需市场的同时,通过市场的拉动,吸引国际的资本市场向中国集聚,增加市场的世界影响力,让内需市场更快融入全球需求市场,从而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愧,刘霞辉.构建开放型经济新空间布局:理论基础、历史实践与可行路径[J].改革,2019(1):30-42.

[2]隆国强.坚持以开放创新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11):6-11.

[3]屠新泉.世界经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J].人民论坛,2020(35):50-53.

[4]张彬,桑百川.中美技术密集型产品双边贸易研究——显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与贸易平衡研究[J].亚太经济,2015(1):43-49.

[5]高凌云,臧成伟.全球价值链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49(5):55-60.

第5篇:全球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贸易保护全球价值链经济变革

引言

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群”、中美贸易摩擦等事件,都表明发达国家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正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据WTO(2016)统计,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限制措施在持续增加,而取消贸易限制措施的速度则非常慢。从2008年到2016年5月中旬,新增的贸易限制措施多达2835项,其中仅708项被取消,贸易限制措施净增加2127项,而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成为全球头号限制自由贸易的国家。据英国《全球贸易预警》报告(2016)统计,从2008年到2016年,美国对其他国家采取了600多项贸易保护措施,仅2015年就采取了90项(大约每4天出台一项),是德国、英国等国家的两倍多,位居各国之首。尤其是2017年特朗普总统上台以来,一切坚持“美国优先”,使保护主义的态势愈发严重。当前发达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更多将矛头指向了中国。据WTO统计,中国已连续21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全球有三分之一的调查针对中国(商务部,2016)。为什么曾经倡导自由贸易的国家开始进行贸易保护?为什么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频频针对中国?基于此,本文深入剖析了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根源,探讨了中国在当前国际经贸环境下的应对策略.

一、贸易保护的根源

(一)经济层面

第一,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活动总体疲软,贸易增长显著下降。IMF(2016)数据显示,1985-2007年间实际世界贸易增长率平均是全球GDP增长率的两倍,而2012年以来显著下降,甚至不及全球GDP增长率,2016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仅为世界实际GDP增长率的60%(WTO,2017)。在过去五十年里,贸易量增长如此长时间低迷几乎没有发生过。为应对危机,世界各国相继采取了经济刺激政策,全球GDP增长率在2009年触底反弹。但此后仅持续了两年,2012年增长率又出现了大幅下滑。这表明短期刺激性政策不能解决深层次问题。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传统增长动力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变弱,而以3D打印、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虽不断出现,但尚未形成主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美国等多数发达国家面临增长缓慢、失业率高企、贫富差距拉大等严重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在短期刺激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一个简单的办法便是实行贸易保护,因为这比解决其国内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要容易的多。第二,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冷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以超级大国美国为中心,欧洲、日本和新兴经济体多极并存的世界经济格局。但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经济遭受重创,经济陷入一个长期的震荡和调整过程。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以贸易为例,自21世纪开端以来,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虽占主导,但在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65.8%下降至2017年的52.5%,并且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份额均出现了下降。其中,美国下降了3.4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4.7个百分点,日本下降了3.5个百分点。同期,发展中国家贸易份额则逐步扩大。从2000-2017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份额从31.92%上升到44.41%,与发达国家有平分秋色之势。同时,发展中国家贸易份额的扩大全部来自亚洲的发展中国家(非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出现了小幅下滑),其中中国的贡献最大,仅中国的出口份额就扩大了8.9个百分点,由2000年的3.9%上升到2017年的12.8%,达到2.2万亿美元,是美国的1.5倍,稳居世界第一大出口货物贸易国。面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发达国家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为了转移其国内矛盾,美国等发达国家倾向于指责他国,特别是指责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便愈加明显。

(二)政治层面

从政治层面来看,内向型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获得支持的重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成果未获得广泛共享。从全球层面来看,自由贸易带来的福利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未平等分配。根据K.Anderson和W.Martin(2006)等的测算,自由贸易约2/3的福利被高收入国家所享受,发展中国家仅占1/3,自由贸易对发达国家更有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虽然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但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却依然处于深度贫困当中,而且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因此,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衡量,发达国家不会反对自由贸易,因为这对它们更有利。但为什么发达国家却高喊贸易保护呢?这源于发达国家的内部矛盾。从国家内部层面来看,经济发展的成果未被平等分配,劳动者成为输家。IMF研究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劳动力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夕,该比重已降至5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后并未显著回升。与1970年相比,发达国家劳动力收入比重已下滑将近4个百分点(IMF,2017)。即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大部分经济发展成果被资本家获得,劳动者成为输家,资本回报与劳动回报的差距不断扩大。由于资本往往集中于高收入人群,结果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目前,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等问题愈加凸显。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经济增长的成果未得到广泛分享,导致人们对全球化的抵制力度增加,因此内向型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这种情况在部分发达国家极其明显。

(三)根本原因

在经济和政治因素的驱动下,贸易保护主义在部分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抬头,并愈发严重。但要认识到,无论是贸易保护还是自由贸易,都是手段,不是目的。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产业布局正在加速调整,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日益形成。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发达国家为了继续保持它们在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位置,以及保住其全球生产体系控制者的地位,便试图打造对自己有利的经贸平台,也就是通过“环境的塑造”来提升自己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打压他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是现阶段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所在。尽管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喊的口号令人振奋:“自由贸易!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保护关税!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马克思等,1848)。但透过华丽的演说辞令,需认清其背后的本质,即保护关税与自由贸易、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要求,对工人阶级来说,它的实质和结局是一样的,因为这“丝毫不会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马克思等,1848)。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贫富分化,也造成了全球范围的不平等,这是根源所在。

二、中国策略

(一)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面对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威胁,在战略上,中国要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因为正是通过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才得到了历史性发展;在战术上,既要充分利用WTO等多边经贸机制维护自身权益,又要面向全球构建自己的“朋友圈”,让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不悖,为我所用。建设“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棋局”,是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统领。不仅有利于化解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而且将推动世界经贸格局重构、世界经济秩序重塑,是中国对外开放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这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要以“一带一路”为统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逐步构筑起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既为中国产业的全球布局搭建合作平台,又促进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挥影响力。扩大对内开放。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其一,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其二,消除国内地方之间的规制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发挥中国规模经济优势,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

(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经济上的进步一直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但塑造全球化的却是政治(斯蒂格里茨,2013)。政治全球化落后于经济全球化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使之体现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在推动现有体系变革的进程中,较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不是将现有体系推倒重来或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因为虽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已崛起为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一极,但不可否认的是发达国家依然占据主导,因此渐进式变革是比较现实的选择,由G7到G20的转变也体现了这种思路。

(三)推动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从国家整体的角度看,贸易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位置。因此,除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练好“内功”,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距离美国、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同时中国还面临高端产业被发达国家挤压、低端产业被发展中国家挤出的“双端挤压”风险。中国需把握当前世界工业化进程出现的重要趋势,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契机,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引,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助力中国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扩大服务业开放。目前,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偏低,开放程度也偏低。因此,需要扩大服务业的开放,通过开放倒逼国内服务业提升竞争力。可率先开放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此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同时实现以先进服务业支持一流制造业的发展。建设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价值链。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产业发展必须改变以往主要依靠跨国公司代工的模式。应依托中国规模经济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造以中国企业为中心的全球生产体系,使中国逐步成为全球经济的“总部中心”,这也是中国建成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

(四)推动形成动力支撑与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