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话的重要性范文

普通话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普通话的重要性

第1篇:普通话的重要性范文

后来因为某人的出现,对我某些字的纠正,让我的普通话有了大大的提高。尽管如此,我的普通话还是说的很糟糕。就是我一直觉得,完全标准的普通话,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应该也没那么重要。因为没有人会去在乎你的发音是不是标准。而是只要大多数人能听得懂就好了。

直到语音打字出现。

前几天小妹就告诉我说,他的手机有语音打字的功能。明天我拿我的新手机试了试,果然也有语音打字的功能。可是前提是你的普通话必须说的很标准。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普通话真的很重要。因为有些字,你说的不标准,语音是识别不出来的。

我想以后我一定得好好练习说普通话。因为语音打字真的很方便,前提是你的普通话很标准的话。既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也可以写出很多你自己想写的东西。

第2篇:普通话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普通话口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22-02

一、民族地区高校普通话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以及沟通交流工具,在日常交流和职业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普通话是我国官方语言规定中的日常生活的通用性语言,加大力度推进我国的普通话使用是我们在语言领域方面极为重要的语言政策之一。我国在1982年从法律层面明确地确定了普通话在我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地位,普通话的推广以及普及工作已经开始进入到法制化的道路之中[1]。自此,《普通话》课程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在全国师范类院校成为一门常规公共基础课,曾承担着教师技能培养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对于一些民族地区高校来讲,其意义一直是突出的。但自2000年《中华人民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以后,面对普通话工作的新目标,对多民族地区的本科院校的普通话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尤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教学理念给教育资源的同步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受到了方言环境的影响,而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新型人才培育的重要地区,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当前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普通话教学现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各个民族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普通话教学工作的变化性和提升性。

二、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教学现状

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对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教学重视度不够。首先,由于我国并没有从法律层面对我国当前民族高校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教学方面提出特殊的要求,而这些民族高校对自身在普通话教学方面的责任意识不强,没有主动地将普通话推广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去实施。其次,我国各大民族高校由于受到经济等方面的限制,在普通话推广教学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比如在普通话教学设备方面的滞后等均对高校普通话教学工作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2]。

2.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内的学生多数都是来自于少数民族,这些大学生生活在高校范围之内却没有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普通话学习氛围,他们的生活圈子依旧是属于少数民族的语言圈层范围之内,这种感觉让他们难以摆脱方言的语境。即便大学生在课堂上均是使用的普通话,但是由于教师对非师范类学生普通话的要求较低,因此在课堂上也会对学生的普通话有所放纵,与此同时由于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的语言使用往往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这也会造成学生改变方言的思维逻辑,难以将普通话的思维真正顺畅地运用在日常生活实践中。

3.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目标模糊。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往往都是奔着职业性的目的去做的,比如是以后准备考公务员或者从事播音主持等方面的工作,在这样的学习功利性目的之下,学生难以真正认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尤其对于这些非师范类、非语言专业性的学生,在长期死记硬背的学习环境之中,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倦,最终不利于学生在普通话口语能力方面的提升,这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学生的普通话口语习得效果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4.普通话口语应付考级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择业多样化的需求。当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学生所使用的普通话口语教学课本从短期学习来看还是比较实用的,但是从普通话口语长期学习来看却是不可取的,比如对学生语音纠错、口语练习等方面的教学时非常少,重视理论却过于轻视普通话口语实践等相关问题,这无疑无法强化学生学习普通话口语的最佳效果。

三、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教学模式建议

1.加强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学习的使用意识,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对非师范类学生在普通话口语教学方面的工作,同时加大对全国普通话教学工作重视的宣传工作,让高校的全体师生将国家的语言政策铭刻在心,让全体师生真正意识到不断推广我国普通话的使用并不是对少数民族的灭绝行为,而是民族不断融合、不断进步的爱国行为。普通话的推广使用可以将我国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不断地传承下去。因此,民族地区各校首先应该让全体教职工做好教学以及生活方面的指导性工作,其次,在学生教学指导方面,通过理论以及实践指导工作让学生自觉意识到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让普通话不断融入到全体师生的教学中、工作中以及日常生活中。

2.基于理论学习的基础加强口语实践教学,普通话口语教学往往与其他的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口语教学并不需要学生对理论知识有着多么广泛而深刻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能够联系实际进行口语的日常交流。因此对于民族地区高校的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教学,应该在基本掌握普通话理论的前提之下充分重视对普通话口语实践方面的教学工作,普通话口语教学课堂应该注重口语练习,理论方面需要进行简洁明了的教学。由于民族地区学生往往存在一定方言缺陷,因此在进行语音教学时候,教师首先应该重视普通话标准发音的展示,然后与学生的方言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能够意识到他们的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并能够在普通话口语练习中经过教师的指导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纠正。

3.结合社会新行业用语要求,减弱传统的书面语过重的教学方式,提升普通话口语能力,在进行普通话口语教学的时候,对少数民族高校非师范类学生的口语操作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口语使用能力同时增强才能真正提升普通话口语能力。因此,针对以往建立在教师口语基础之上的词汇和语法训练,各学校可以进行必要的新的内容构建。这样不仅仅可以明确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目的性,也可以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制定适销对路的模拟考核办法,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普通话口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从而更加直接地服务于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和需求。

综上所述,根据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与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学习目标的多样性之间的问题,有必要制定真正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切实提高非师范专业类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蒋宗霞.高校普通话口语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3-84.

[2]文静.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普通话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三峡论坛,2011,(5):119-120.

第3篇:普通话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 要:普通话是现在国家大力宣扬的标准性中国语言,从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目的着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方言的国家,普通话是现在国家大力宣扬的标准性中国语言,它能使我们国家各个地区的人民更好地进行沟通,从根本上使我们国家形成一个总体,促进经济、文化和各方面的发展。普通话水平的高低更是成为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上岗条件和师范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条件。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学生,不光是要会说普通话,还要能说,说得得体、恰当。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说好普通话的必要性入手,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一)就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将会接触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比如面向社会最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行业,如商业、铁路、民航、航运、交警、公共汽车、出租车、邮电、银行、保险、医院、旅游场所、影剧院、文化馆、博物馆等,均是普通话语言环境的重要领域,普通话的使用是工作中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增进彼此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就业时,如果能将普通话应用自如,将会在未来就业竞争中的占有优势。 

(二)便于沟通交流 

中国现在人口流动频繁,南下轻工业,北上重工业,西部支援,东部淘金,人群各种各样,方言形形色色,如果不会说普通话,简直寸步难行,金口难开。如果坚持说普通话,你会发现普通话越说越标准。在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时,对方听得更清楚,意思表达更准确,不易产生歧义。 

(三)更能体现个人修养 

中华民族的语言非常丰富,普通话是中华民族共同语言库中的精华部分,它不但是由中华民族和各个民族的共同语言组成,吸纳了中华民族各个民族的语言的精华部分,甚至还吸纳了外国的词汇,并且根据外来的语言的意义产生了新的词汇。学好普通话,不但能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大大加强,而且扩大了个人的知识面,体现了个人修养。近几年来,人们的语言规范意识逐步提高,因为普通话更能体现公务活动的庄重性,所以许多公众人物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广播电视里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普通话说得好不好,都常常成为人们的话题,可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以有力地提升个人外在形象,表现出个人美好的形象和优雅的气质,甚至会影响个人的公众形象。 

二、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语言情况复杂 

各高职院校生源遍布全国,招收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各地方言情况差异较大,以湖南为例,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查证,方言多达9种,语音面貌差别很大。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情况参差不齐,导致在日常的普通话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难度很大,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不重视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 

很多高职学生认为普通话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他们甚至觉得学好英语比学好普通话更重要。在学校里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要过的专业证书已经够多了,普通话“不学也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兴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堂上有要求,课外无所谓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使用普通话,可一下课就忘了,不管是教师和学生讲话,还是学生之间聊天,方言土语,语言不规范等现象就出来了。语言的学习需要好的环境,需要在这个环境中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好的语言习惯。良好的语言环境是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去营造的。 

(四)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培训的力度不够 

抓语言多,抓文字少,比如活动的安排更多偏重于普及普通话宣传教育而对用字规范化教育尚显不足。 

三、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高职生对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认识 

对于认为学“普通话无用”、“不学也会”的观点,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将学习使用普通话的作用、意义、国家关于推广普通话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对学生进行全面介绍,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如果学生们意识到,普通话不达标会影响今后的就业,普通话不标准会影响到工作、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发展,他们自然会重视普通话的学习,自觉地进行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训练。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可随着年龄增大,再加上自身的语言天赋较差,有较重的方音,因此羞于开口,怕自己说不好被同学讽刺、笑话。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在生活中更不敢练习,所以便干脆“方言到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来把握课堂气氛,调整授课进度,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粗至细的原则,如果学习材料远远超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这样的挑战就失去了乐趣,而只是让人感到丧气和痛苦,材料不恰当,破坏了学习者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鼓励学生敢说普通话,让学生情绪饱满和信心十足地去学习普通话,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进行教材建设,根据高职专业特点编写普通话教材 

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是“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普通话课程在高校可能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在高职院校,应该成为一门基础技能训练课。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围绕专业技能训练而展开。这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在各自职业领域内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要在明确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定位的基础上,突出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性与针对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设普通话课程时,通常会自行选择本省语委编写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这类书是专门针对普通话测试的编写的,偏重于语音的基础训练,对口语表达综合能力方面的训练相对较薄弱,更谈不上与学科专业特色相结合。学生固然可以通过此类教材的学习,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但高职院校的普通话口语课程不是专为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而设置的,因无专业特色,学生学起来缺少职业性和针对性,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普通话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有理想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既要包括普通话语音的基础训练,又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编写案例进行实训,比如文秘专业的教材可以选择办公室内与领导、同事的场景对话,或是在接听电话时的口语表达;法律专业的教材可以编写模拟法庭的案例。总之,就是要将普通话的基础训练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编写对学生更有用处的指导用书。

(三)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提高高职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1.分专业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形式多样地开展教学 

高职院校根据教学的需要,开设了普通话训练这一课程,进行专门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情景模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设置职业场景,结合角色扮演,不但训练了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还对专业技能进行了实训。比如文秘专业,可以设计一个领导来电交待工作的场景,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领导和秘书,这个模拟一方面要求双方普通话发音标准,语速语调恰当,同时对秘书人员应具备的语言组织能力、办事能力、礼仪礼节进行了实训。另外,故事接龙也是学生们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由老师先说一段故事的开头,交待故事的背景、人物和开头,然后让学生接着往下编,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很喜欢参与这样的游戏,这样,师生都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参与者,学生受到学习基础或所处方言区的影响,普通话的水平会有差异,甚至可能两极分化较大,因此,老师要注意因材施教,为提高效率,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也益于在课后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 

2.以语文课为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除了专门的普通话训练课以外,语文教学也是进行普通话训练的主要课堂,对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听、说、读、写四合一的,全方位的语言练习。因此,国家语委要求语文老师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甲水平方能上岗。学校应要求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要使用普通话,板书字迹应工整清晰,写规范的汉字;将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贯串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作业中要有字、词、句练习及背诵、写作等内容,不论对何种语文作业的批改,教师都要在字、词、句或语法方面作出正确要求,针对性的进行讲评和辅导,让语文课成为学校普及普通话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其他课程的老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普通话和规范字。在上课、板书、教案、作业、试卷、评语等教学活动中,坚持语言文字规范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四)丰富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学习语言,要有好的语言环境,需要天天听,天天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坚持使用普通话,不能上课“普通”下课“方言”,更不能只要求学生不要求自己,要身先垂范作表率。其次,通过课外训练,辅助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一是以宿舍为单位,成立普通话学习互助组,同学们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纠正对方的语音错误,让使用普通话交流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二是借助学生社团。学校有许多社团,它们多多少少均会与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发生联系,比如演讲社团,是对普通话语音语调、文字使用的综合性演练;合唱团,可以练习普通话的发声和用气;话剧社,不但能够学习发音,还要求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艺术表演,更加考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其他的还有书法社、文学社等等社团,他们的活动都与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训息息相关。通过社团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他们影响带动众更多的学生讲好普通话。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演讲、征文、诗朗诵、讲故事、编小报、找错别字等系列活动。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鼓励学生们自觉地进行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令.对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5):19-20. 

[2]袁钟瑞.关于城市普及普通话问题[eb/ol].asyywz.gov.cn/next.asp?lsh=1119. 

[3]梁焰.提高高职普通话教学效果的“四法”[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9):23-25. 

[4]江倩.浅议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j].才智,2009,(30):210. 

[5]左晓丽.浅谈五年制高职学校普通话教学[j].科学教育,2009,(4):18-19. 

[6]顾晶.浅谈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32-34. 

第4篇:普通话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普通话;影响因素

引言

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于普通话学习存在着认知差异,其归于轻视普通话学习难度也导致普通话学习效果普遍较低。汉语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更是导致大学生普通话学习乃至普通话等级考试时问题丛生。规范化汉语表达背景下,大学生进行普通话学习十分重要与必要,如何在专业知识学习进程中提升自身普通话能力也需要大学生进行重新规划与思考。大学生虽然身处校园之中,然而高校普通话学习氛围相对较差,实际影响因素众多也制约了个体大学生进行普通话学习。

一、大学生普通话学习概述

(一)大学生普通话学习必要性分析

“核心素养”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人才培养需要进行一定调整,而大学生更好的进行求职与求学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1]。普通话本身是国内官方交流语言,在各种正式场合中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也是新时期高等人才需要具备的一项必备技能。大学生进行普通话学习不仅仅是其更好发展的需要,更是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本质要求,其不仅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同样具有明显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普通话学习常见困境

大学生普通话学习常见的困境便是“普通话学习”是否有用处。部分大学生对于自身人生规划相对茫然,其对于普通话学习也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色彩,其容易受周遭环境影响而出现跟风式的普通话学习,也容易在进行普通话学习时半途而废。此外,即便是大学生在进行普通话学习时也需要循序渐进,很多大学生为了满足普通话考试需要进行的突击式学习往往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然而在实际普通话运用上的能力却相对较低。

二、大学生普通话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一)方言及地域文化影响

方言和地域文化差异是影响大学生普通话学习的首要因素,这一因素实际上也致使很多大学生进行普通话学习时倍感“煎熬”。国内民族众多且方言种类众多。江浙地区方言在表达上与普通话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方言明显省份的大学生进行普通话学习时整体难度较大,文字发音上存在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普通话学习的进程与效果。此外,地域文化差异与方言一样也是影响大学生普通话学习的因素之一,部分大学生在小学到高中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大多为地方文化特色明显的教育,短时间内要求大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良好表达也具备现实难度。方言与地域文化差异是影响大学生进行普通话学习的首要因素,其也需要引起进行普通话学习的大学生高度重视

(二)心理因素影响

心理因素是个体大学生普通话学习进程中的影响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往往也是决定大学生是否能够坚持进行普通话学习并有效运用普通话进行沟通的关键性因素[2]。普通话学习虽然具备一定难度,但大学生本身科学文化水平较高,依托一定的科学方法也可以较好的进行普通话学习。部分大学生在进行普通话学习时往往注重书面知识学习,忽略了利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与表达能力的锻炼。部分大学生甚至羞于用普通话进行表达,这些错误心理认知下其进行普通话学习自然难以达成较好效果,而厚此薄彼的普通话学习策略更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

(三)外部环境影响

大学生进行的普通话学多在校园之中,而大学生群体中普通话运用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华北与东北地区大学生进行普通话运用时较为娴熟,其进行普通话学习也相对容易。江浙、两广一带大学生进行普通话学习难度则相对较大。而大学校园中学生进行普通话学习自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与影响。例如,来自同一省份的大学生更为青睐用方言进行交流,这一状况实际上不利于个体大学生的普通话技能提升。部分方言特征明显的大学生在假期回到家乡中也不得不利用方言进行交流,外部环境的改变也导致很多大学生无法较好的进行普通话学习。

三、大学生更好进行普通话学习的建议

(一)勇于开口进行发声训练

大学生更好进行普通话学习需要大学生勇敢进行开口表达并不断进行普通话发声训练。普通话本身是一种语言,进行普通话学习本质上也是为了更好进行交流于运用。

(二)寻求科学指导进行问题矫正

寻求科学指导进行普通话学习矫正也是大学生更好进行普通话学习的一种有效选择。国内大学生进行的普通话学多是一种自主学习,很多大学生在进行普通话学习时缺乏有效指导也导致其学习进程中的很多误区难以得到指正,很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大学生在进行普通话学习进程中发现系列问题应当积极寻求帮助,向普通话水平较高的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可以成为一种有效途径,此外,当前网络上普通话学习资源数量众多,大学生进行普通话学习时也可以适当依托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普通话知识汲取。

结语

当前环境下大学生进行普通话学习虽然具备诸多难度与客观影响因素,然而大学生普通话学习本身的价值需要得到肯定,而大学生普通话学习水平提升也需要大学生自身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对于方言明显的大学生而言,其进行普通话学习难度自然较大,但普通话学习依然具有对中高效率方法可供选择。大学生进行普通话学习务必要注重方式方法选择上的得当,了解自身普通话学习障碍后进行针对性学习与有选择学习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普通话表达与运用能力。

作者简介:付丽丽(1973-),女,籍贯: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族:汉,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汉字,中国文学,普通话,小学教育。

参考文献:

第5篇:普通话的重要性范文

1.1理论性介绍

目前,关于语意流畅度和语音流畅度的深入研究发现,语意流畅度和语音流畅度均受到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然而目前还没有研究深入探讨在某一地区生长,同时会说本土方言和普通话的人,两种语言的语意流畅度是否一样。本文旨在研究同时会说普通话和重庆话的重庆本地人,其两种语言的语意流畅度是否一致。

流畅度的检测分为两种语音流畅度测试和语意流畅度测试。语言流畅度测试是由Borkowski, Benton和Spreen发明的,即让受试者在一分钟之内尽可能地说出由F,A,S这三个字母开头的单词,这种方法称为FAS(转引自:Tom N.Tombaugh et al 1999)。而语意流畅度测试,则让受试者在一分钟之内,尽可能多地说出某一特定类别。这里用得较多的是动物命名法,即在一分钟之内,要求受试者说出尽可能多的动物名称。

1.2研究方法

这里选取来自重庆,同时会说重庆话和普通话的受试者35名,年龄在13~35岁,受教育年限8~19年。将其分为两部分,且尽量保证各个年龄段的受试者平均分成两部分。采取动物命名法测试其语言流畅度,即在一分钟之内,要求受试者说出尽可能多的动物名称,并用录音器材记录下来。其中一半即18名受试者被要求在一分钟之内用普通话说出动物名称,另一半即17名受试者则用重庆话说出动物名称,从而对比普通话和重庆话的语意流畅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2.数据分析

2.1普通话组和方言组整体对比分析

两组受试者的年龄差别为0.5岁,受教育年限差异仅为0.18年。即年龄和受教育年限都不构成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下,普通话受试者的语意流畅度为25.41,高于重庆话受试者21.86近3.5个动物名称。

2.2初中生组对比分析

普通话组的平均年龄大于重庆话组0.67岁,受教育程度年限多于重庆话组1.25年。按照之前的研究结论,这可能已经成为普通话组比重庆话组语意流畅度高的决定性因素。尽管语意流畅度普通话组高于重庆话组3.97个,但不能说明因为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而造成语意流畅度的偏差。

2.3高中生组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普通话组与重庆话组的年龄平均值只差25天左右,受教育年限高出0.23年。两者均不构成显著性差异。而普通话组的语意流畅度为25.4,高出21.17的重庆话组4.23个动物名称。这组数据说明,高中生的普通话语意流畅度高于重庆话。

2.4大学生及以上组对比分析

普通话组的年龄大于重庆话组0.76岁,而在受教育年限上则低于重庆话组0.05岁。首先,可以说这两方面构成的显著性差异都不明显。若考虑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带来的差异,则普通话组由于年龄高于重庆话组而导致。语意流畅度的增加,会被其受教育年限低于重庆话组带来的语意流畅度降低而抵消。我们在评定语意流畅度时,可以不考虑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的影响,而只是考虑普通话和重庆话对语意流畅度的影响。可见,普通话组语意流畅度以27.33大于24.74的重庆话组2.59个动物命名。由此可见在年龄和受教育年限这类影响语意流畅度因素差不多的情况下,同时会说普通话和重庆话的重庆人,其普通话的语意流畅度高于重庆话。

总之,无论是总实验数据还是分组实验数据,同时会说普通话和重庆话的重庆人,其普通话语意流畅度均高于重庆话。

3.原因分析和讨论

在用动物命名的方式检测语意流畅度时,同时会说普通话和重庆话的重庆人,其普通话语意流畅度高于重庆话。造成该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如下:

其一,受试者在接触动物名称的过程中,经常是以普通话为语言背景接受的。如幼时通过学校老师的普通话课堂学习,或者类似探索、动物世界的电视节目。受试者以重庆话为背景接触到的动物名称常是一些常见的动物如:猫、狗、老鼠、蟑螂等。在实验中,一分钟之内能想出的动物名称远远多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名称。因此,受试者会使用不常见的以普通话为背景习得的动物名称。

其二,由于是测试,受试者会比平时说话更正式,普通话相对于重庆话更加正式。在实验中有几位受试者在使用重庆话时,无意间转变成普通话,经由提醒才转换过来。这是因为该类人群普通话语意流畅度高于重庆话。

4.结语

本次研究表明,同时会说普通话和重庆话的重庆人,其普通话语意流畅度高于重庆话。从数据可知,除了初中生组由于受教育年限已经构成显著性差异外,无论总的实验数据还是分组实验数据均显示该类人群的普通话的语意流畅度高于重庆话。

该结论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受试者在接触动物名称时,是在普通话为语言的背景或者在测试时,受试者会比平时说话更正式。普通话相对于重庆话而言是更加正式的语言。因此,受试者无意间更倾向使用普通话表述。

参考文献:

[1]Brickmana,A.M.,Paula,R.H.,Cohena,R.A.,et al..Category and letter verbal fluency across thelifespan: relationship to EEG theta power.Archives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2005,20,561-573.

第6篇:普通话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普通话 教学

1.前言

我校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源于新疆的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教学起点低, 难度大,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全面展开的今天, 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教学的研究尤为重要。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对象, 研究教学测试中出现的新问题,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教学水平, 适应推普新形式。本文试对少数民族学生语言状况、学习困难、普通话教学三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2.结果与分析

教育部在《全国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教学中, 正确贯彻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因地制宜地搞好双语教学……凡使用民族语言授课的学校要搞好双语教学, 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教师要大力宣传党的语言文字政策, 教育引导, 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掌握族际共同语的愿望, 为普通话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实践中, 我们感到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干扰, 不只是来源于语言本身, 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直接影响到普通话教学效果。

学习态度与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态度端正, 动机强烈被视为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 教师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同时, 要注意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语言国情教育和民族学生使命感教育。

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教学是学校推普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成败是同学校推普大环境建设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当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 营造“以讲普通话为荣”的言语环境, 各级领导和教师必须对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方言地区、民族地区的高校普通话教学不应陷入应付检查、对付测试的实用主义泥淖。我们应该有一个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我们的制度不应只是针对学生普通话培训、测试等方面管理的制度, 而应包括对各级领导和教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教育、普通话培训、测试及推普业绩考核的制度, 形成一个科学的、有章可循的管理约束机制。

严格的全方位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将促进良好的言语环境的形成, 促进普通话的普及, 提高普通话教学的质量。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涉及语言与思维的问题。他们的学习一般是循这样的思维转化模式: 母语――汉语中介语――普通话。

加强第二课堂管理, 开展朗诵、演讲、论辩、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普通话活动,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继续学习和训练的机会, 使普通话语音教学、口语交际训练后续课和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形成一个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的普通话学习、实践体系。少数民族学生自身也要克服畏难情绪, 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 消除转换障碍, 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教学, 既不同于汉族学生的普通话教学, 也不同于一般的对外汉语教学, 它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这一特殊性对教育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事这一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加强语言理论学习, 提高自身在民族语言、应用心理语言、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理论水平。拓宽语言研究领域, 除了汉语方言的研究, 还应研究当地民族语言、汉语中介语, 探寻民族语与当地汉语方言的关系、汉语中介语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 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训练, 转变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习惯,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标准程度和普通话合格率, 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

3.影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制约因素

(1)年龄对高校普通话教学的影响。在学习者个体各因素中,年龄作为一项生理因素,对高校普通话教学的影响最大。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习得语言,是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过了关键期,大脑侧化已经完成,学习起来就会有一定困难。

(2)是性格的影响。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外向型的学习者喜欢说话,喜爱交际,不怕犯错误,有利于提高快速反应的说话能力;内向型的学习者由于不爱说话,在口语方面提高较慢,但能对语言输入进行细致的形式分析,在听、读、写的能力方面提高较容易。另外,还应关注的是自我中心因素。自尊心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表现判断,在语言学习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量。

4.结论

(1)该校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教学开展形式多样,但教学内容单一、教材针对性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上要打破以往旧有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设置上来,使少数民族学生真正学到自己想要学的内容,从而养成终身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2)该校普通话教学“重教学、轻实践”现象严重,应加强系统普通话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普通话教学把民族融合真正落到实处。

(3)明确普通话的学习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教师应经常宣传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将易变、不稳定的应试等表层动机,转化为持久、稳定的交际和职业等深层动机,使学生从消极的“要我学”,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学”。

【参考文献】

[1]刘王旬.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5:208.

第7篇:普通话的重要性范文

高校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语言能力一、存在的问题及学生语言能力的现状

(一)推广普通话屡倡不兴

推广普通话有助于我国各个民族的交流,也是国家的法律规定内容,推广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繁荣发展,走向文明之路。现如今,各类学校已经成为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和力量。高等院校也不例外,在现如今的高校中,推广普通话成为了重中之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利于学生毕业。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强化训练两种方式丰富学生的普通话理论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人文气质。但是在高校实际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培养,对普通话没有足够的重视。高校比较忽视推广普通话的实际效用。大大的降低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不能经过训练和学习,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不到提高。在高校中,一些教师没有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产生正确的认识,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一味的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主观性的参与进来,缺乏学习普通话的心理和状态。

(二)普通话测试中学生“说话”存在的问题

1.以“背稿”“读稿”代替“说话”

在普通话测试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测试之前看到测试题目时,会提前准备好稿子,将其背熟,在测试的时候通常都是以“背稿”代替“说话”。在人工测试时,由于监考不到位,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趁老师不注意将提前准备的稿子拿出来看,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成绩,词语运用都到位,掩饰了学生的许多错误观点。这样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说话能力。

2.测试中出现无效话语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常常会听到学生在考试期间所说的话和题目是没有一点关系的,这样的现象就是无效话语。这种现象往往是在机辅测试中出现。被测试学生在面对电脑时,会根据自己准备的内容进行说话,在说完之后,为了将时间填满,在剩余的时间学生会说与题目无关的内容。

3.离题与雷同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程中,通过检查人员对学生考试内容进行查看,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遇到相同题目时,所说的内容常常会大致一样,或者不相同的题目,但是说的话是一样的。

以上三种现象都是在普通话测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些常见的问题能够充分的证明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不足。我们在教育的环节中,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普通话教学,更加注重对声母、韵母、以及声调的正确发音,加强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

二、普通话水平培训与学生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是进行社会交往的最基本的方式。语言能力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

(一)高校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高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高校相关教育部门要结合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充分的发挥人文学科的优点进行教学,突出语言的具体功能。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学的总目标是相同的,也都是注重学生的语言基础的积累,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语音的训练,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语音发声,鼓励学生勤奋练习,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语言能力培训的两种途径

1.扩大学生语言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语言能力学习的动力

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普通话是汉语言的共同语,在人文学科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在语言应用上的要求。在平时的考试中加大普通话的测试量。让学生从心底重视普通话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词汇的使用效率,扩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普通话水平测试与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紧密结合

在通常的普通话测试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是在普通话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通过加强学生对普通话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这样从根本上提高说普通话的能力,强化学生对普通话的掌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提供了系统性语言学习的机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通过正确科学的方法去使用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的这种实际操作能力是在平时的普通话测试中体现不出来的。在高校中,教师需要将普通话水平测试和人文学科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将普通话水平培训作为教学的重点任务,需要在学习人文学科的基础上增加词汇以及语法内容。要求专业的普通话老师示范给学生,帮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更好的掌握普通话。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目前来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不断推动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全力提高普通话教育的工作水平,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8篇:普通话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语言,社会性,交际能力

 

正 文: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我国为加快共同语普及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的一种语言口语测试。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自1994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在推动普通话普及方面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不能完全反映应试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文试图从测试的内容和场景入手,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论来分析一下普通水平测试中存在的语言交际能力缺失问题。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和级别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的编排及要求

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测查应试人普通话的标准度(语音、词汇、语法)与掌握熟练程度两个方面能力为目的。现行普通话测试内容分四部分,四项测试的要求、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测试员对各分项测试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

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100个(排除轻声、儿化音节)。主要考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发音的标准程度。

第二题:读双音节词语50个。除考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外,还要考查上声变调、儿化韵和轻声的读音。

第三题:朗读短文。目的是考查应试人用普通话朗读书面材料的水平,重点考查语音、连读音变(上声、“一”、“不”),语调(语气)等项目。测试员偏重于对其声韵调及其在特定词语和语言环境中轻声、二化、上声变调、“一”、“不”变调以及“啊”的音变等的考查,还要考查其把握轻重格式以及朗读技巧的情况。

第四题:命题说话。以单向说话为关键词汇规范程度占5%,自然流畅度占5%。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级别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国语[1997]64号)把普通话水平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内划分甲、乙两个等次。三级六等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评定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等级的依据。这里只列出三个等级。

一级甲等(测试得分:97分-100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语、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论文服务。

二级甲等(测试得分:87分-91.99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基本标准交际能力,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少数难点音有时出现失误。词语、语法极少有误。

三级甲等(测试得分:70分-79.99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母发音失误较多,难点音超出常见范围,声调调值多不准。方言语调较明显。词语、语法有失误。

(三)小结

从测试的内容要求及等级划分上,我们可以看出,普通话水平测试比较侧重于语音的标准程度。从评分标准来看,不论是单词朗读部分,还是说话部分,都以语音面貌为准。而且在普通话等级划分上,都是根据字音、字调和方言口音为区分标准,在此基础上才考虑词汇规范程度和话语流畅度。总的来看,笔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从一定程度上说是语音标准程度的测试,它对语言交际能力重视不够。

二、从语言的社会性看普通话水平测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属性。语言社会性的重要表现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使用语言来完成有效的交际。普通话作为一种语言,我们练习普通话的目标也是为进行有效沟通。所以,笔者认为,现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没有充分体现应试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普通话级别高并不意味着应试者的语言能力就一定高。

(一)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概念是海姆斯(D. Hymes)提出来的。他认为要发展一种关于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的理论必须考虑四问题: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现实性。其后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对交际能力作了各种描述。他们也把交际能力分为四个方面。(1)语言能力,即语法、词汇、语音的内化知识;(2)社会语言能力,即使用语言的社会变体和言语功能的能力;(3)语篇能力,涉及语篇中语句之间衔接和连贯;(4)应对能力,即语言交际中的各种应对手段,如怎样开始谈话、话题转换、结束谈话等等。语言行为提的是将所掌握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语言能力是人们所掌握的语音、词汇、语法在具体环境中运用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要重视语言在具体环境中的实际运用,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运用。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靠后者表现。而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多的注重了语言的语音面貌,对人的社会语言能力及语言交际中的应对能力重视不够。本文试图从测试内容和测试场景两方面来进行一下阐释。

(二)测试内容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看出,普通话水平测试比较注重语音标准程度,即语音的物理属性。由生理器官产生的物理音响只不过是语言用来表达意义的物质材料。各种语言使用哪些材料,如何使用,有自己的规则,这是音位学所要研究的方面。音位学是在了解语音的物理、生理特征的基础上,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对语音的研究。也就是说,要想弄清语音的社会性,完全可以从音位入手。

音位是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从区分意义的角度对语音进行的划分。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音位没有标准的读音,它总是以变体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就算是同一个语音交际能力,由于地域、民族等的差异也会发出不同的音;就算是同一个民族,发同一个音时也会由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变现出不同的音,但不管怎样,关键是它们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对意义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就是音位学,即语音的社会性告诉我们的。

再回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上,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发音完全符合普通话的评分标准。这也给普通话的评分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比如“声母发音部分不准确,但还不是把普通话里的某一类声母读成另一类声母”,“合口呼撮口呼韵母圆唇度不够,语感差”,“声调调形、调势基本正确,但调值明显偏低或偏高”等等,测试员如果专业知识不强就很难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于是不同测试者对同一应试者语音面貌的评定便会有较大的差异。

如果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来评定,这对某些发音不是那么标准,但是交际能力很强的人就有失公允论文服务。特别是最后一道题,如果应试者发音标准,说话流利,思路清晰,那么自然而然后得到较高的成绩。但更多的情况是这样的:(1)发音标准,但思路不清,让人不知所云;(2)发音不是很标准,但表达意思明确,思路清晰。如果按照评分标准,(1)的分数肯定比(2)高,因为根据评分标准,最后一道的语音面貌要占该道题的20%。但实际情况很可能(2)的交际能力高于(1)。总之,普通话测试侧重语音形式的东西

(二)测试的场景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人跟机器的交流,确切地说是“自言自语”,还不能算严格意义的交流,这跟现实的交流是有很大差距的(主要以第四题为例)。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大都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有具体的语境,还有一定的反馈。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人对机器讲话,不是对话形式,没有一定语境,也就是普通话测试中的场景是不真实的,具体分析如下:

现实生活中,人跟人的交流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语境是交际语言使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际能力,语境分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语境等,本文侧重谈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和参与者。说话只有在特定时间地点语境中才会有意义。比如说,在圣诞节,我们经常说圣诞快乐,但是在其他的节日我们不能这样说。场合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一些人就某个话题,为某种目的(意图)进行言语交际的一种情况。场合在话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交际者的谈话必须适合各种特定的场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主观的因素也在交际中起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语境,但在普通话测试的机房中都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简单的陈述,如何开始谈话,如何转换应对策略等都没涉及。所以说人的交际能力都没完全发挥出来,说话流畅的可能是提前准备的,不流畅的可能是因为没有特定的场景没办法有效发挥。因此,笔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不能真正反映人的实际交际能力。

三、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语言的物理属性来看,普通话水平测试在考查应试者发音标准程度上还是有重要作用的。但从语言的社会性来看,普通话水平测试并没有完全反映应试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李英姿李斌.论普通话测试中影响测试的一些客观性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6).

[2]陆惠云.从语言测试的诸要素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3]艾军.简析语用学语境的作用与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02)

[4]施卫民.语言交际能力与测试[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J].2001.9(03)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

第9篇:普通话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 艺术高校 教学目标 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 社会不仅对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而且对政府公务员,旅游、交通、餐饮等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普通话教学一直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有鉴于近年来艺术文化市场对舞台表演人才的普通话水平要求逐步升级, 我国艺术高校业已开设了普通话相关课程。但从实际来看,人才市场对于艺术人才语言的要求不只是普通话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人才语言能力的要求。因而,目前艺术高校普通话教学不能滞后跃发展的形势,应与时俱进、加快改革。本文就我国艺术高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当前艺术高校推普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有:

一、学生学习普通话热情不高

很多艺术高职院校学生对普通话学习之所以不重视,首先是因为专业学习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到艺术院校读书就是为学艺术,专业学好了不愁没有好工作、好前途。所以他们认为普通话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认为学习英语比学习普通话更为重要。其次,部分专业学习对普通话的推广没有促进作用。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戏曲表演专业为例,由于专业表演的特殊性,学生入学后首先要统一长沙话的正音,然后学生要逐步掌握戏曲的行腔规律和方法,进行专门的发声训练——尤其是气振音和颤音等花鼓戏润腔技巧训练;同时戏曲行当的念白训练,也会造成学生正确区分普通话语言与舞台念白难度的增大。这些都与普通话的正音有一定抵触。第三,艺术高职院校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学与实训上,只在部分专业(如播主、影视表演等)第一、二学年开设普通话课程,且课时较少。而绝大部分学生只是在毕业前夕突击学习几个月,以应付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学生发音、朗读、说话等练习的时间非常有限,课外训练也缺乏监督和指导。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不重视。

二、正常教学难以兼顾两端

随着近年来艺术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大多来自不同方言区。由于各地方言情况差异较大,学生普通话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语音面貌差别很大。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学生多来自湖南各地区,湘方言区属南方方言区,湘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尤其是语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湖南地域方言繁多且城乡差异明显,来自长株潭地区及各地州市的学生普遍口语基础较好,但也无法避免艺术类的学生识字率较低,屡屡出现错字、别字的尴尬;而来自农村的学生,鉴于经济、师资方面的原因,不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组织都是使用方言,大多从未接触过普通话方面的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及其困难。这些学生共处一个课堂,往往令教师在教授普通话时难以兼顾两端;加上课堂教学课时少,训练时间短,课堂教学难以与课外训练相结合,直接造成普通话训练流于形式。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明确

必须承认,在艺术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普通话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普通话课程设置上,我国艺术高校缺乏统一性,且普通话课程目标与艺术人文教学的课程目标基本脱节,不具备艺术高等教育特点。由于狭隘看重普通话测试,很多时候高校把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测试培训混为一谈,将普通话课开成普通话应试辅导课。大部分艺术院校普通话课程没有相对统一的大纲(课程标准), 只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开课和教材使用情况,由一个或几个普通话“权威教师”凭经验来拟定。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本省语委编写的《普通话测试与训练》,虽具备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但缺乏艺术专业学生的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

基于艺术高校普通话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普通话教学应该紧密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从艺术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尝试特色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期取得新的突破。

一、正确定位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提高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包括情感态度、思想修养、心理品质、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而语言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条理想途径。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以有力地提升个人外在形象,表现出个人美好的形象和优雅的气质,在求职、工作、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艺术高等院校的普通话训练中我们应牢牢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朗读训练中,有意选取文质兼美的散文、古典诗词、现代诗歌或是时下的一些美文作为补充材料。让学生在普通话语音训练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并最终定位在通过自己的艺术表现展示自身的综合素质。艺术高校是培养艺术传播者的摇篮,普通话是艺术传播的工具语言。在普通话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热爱艺术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健康审美理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在校方还是在学生心中,本课程的地位将大大不同。

二、加强艺术高校普通话特色教材的建设,合理更新教学内容。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直接依据,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针对性的教材必不可少。因此在正确定位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加强艺术高校普通话特色教材的建设势在必行。目前针对艺术高校学生的普通话特色教材还很少,加之各院校所处省份的地理位置、地方方言区的情况各不相同,教师可以考虑以教学目标为依托,因地制宜,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教材编写要以训练为核心,避免“应试过级教育”。既要体现教材的的理论指导性与专业针对性,又要充分考虑艺术生爱想象、重感性、思维跳跃性大的特点,训练的材料宜丰富多样、贴合地区文化、寓教于乐,避免训练单一产生腻烦心理。笔者建议在传统普通话教材基础上,突出纠正误读字读音的教学内容,强调听辨训练与语流教学。针对艺术高校一般开设声乐、影视表演、戏曲表演、播主导游等专业的情况,普通话教学适当增加科学发声技巧的传授和训练,会使教学与专业学习联系更紧密。当然,也可以结合艺术高校舞台艺术表演资源丰富的现状,将大量舞台音像资料作为训练所选取的材料——这既是指导学生训练时的资料,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发挥艺术高校教学的独特魅力,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改善教学手段,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普通话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究语言艺术的兴趣。传统的“学生认读——教师纠错——教师示范——学生跟读”形式虽好,但毕竟难以调动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训练中,可以采取朗读绕口令、听名家朗读、看辩论赛以及编排情景剧、设计舞台小品、进行限时辩论赛,或就某个热点问题发表看法等教学活动,尽可能使课堂教学形式变得生动活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使用网络交互多媒体教学。这不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即时指导,还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很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接受特点,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使教学含有更丰富的信息量,为学生的课外学习进行了指引。

总之,艺术高校的普通话口语教学不能功利地专为普通话等级考试而设置,应主动积极地与艺术专业教学相结合,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合理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人文审美的需要,提高学生在艺术表现领域内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并且能应用于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由于笔者自身能力不足,上述阐述还很肤浅,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进一步加深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赵俐.普通话教学新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徐世荣编.普通话语音知识[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

[3]王良杰.普通话语音理论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