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精选(九篇)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

第1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

1 黄疸的预防与保健

孕母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黄疸病史可口服黄疸茵阵冲剂。自确诊的服至分娩,服药时间以两个月以上为宜。婴儿出生后,宜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注意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退而复现等情况,以便及时破损感染。

2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2.1 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2.2 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2.3 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2.4 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2.5 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2.6 病情观察

精神状态 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皮肤颜色 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喂养奶量 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粪便、尿液 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生命体征 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持续时间1~4天。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第2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总胆汁酸

血清总胆汁酸(TBA)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以及肝肠循环中的一组代谢产物,血清TBA指标可直接反映肝脏代谢异常及实质性损伤情况,是较为灵敏和特异的指标[1]。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多见于出生一周以内的新生儿,既可能是生理现象,也可能是疾病所致的临床表现。胆红素重度升高或虽然不很高,但如同时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死亡率高,幸存者多存在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需及时正确判断黄疸的性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本文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及相关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探讨检测血清总胆汁酸在新生儿黄疸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126例新生黄疸患儿均为我院2010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住院患儿,其中男67例,女性59例,足月儿105例,早产儿21例。依照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依据[2],分为病理性黄疸患儿组71例,生理性黄疸患儿组55例。其中病理性黄疸患儿检测时为1d-12d,其中溶血性黄疸6例,感染性黄疸39例,母乳性黄疸12例,胆管闭锁性黄疸14例。生理性黄疸患儿为2d-7d,患儿除高胆红素外无感染,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

1.2方法空腹静脉采血3ml,分离血清-20℃保存。TBA检测采用酶循环速率法,同时检测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肝功能常规项目,仪器采用上海科华卓越-3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TBA、TBIL、DBIL、ALT、AST等的比较,见表1。病理性黄疸患儿组TBA、DBIL、ALT、AST水平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患儿组和对照组(p0.05)。病理性黄疸患儿组TBA的异常率为60.56%,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患儿组9.09%(p

3讨论

TBA是胆汁中存在的一类胆烷酸的总称,是人胆汁中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经肝组织代谢的最终产物。肝脏是合成胆汁酸的唯一场所,胆道是TBA排泄最主要的途径。目前血清TBA的测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反映肝脏功能变化的灵敏指标。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因新生儿出生后胆红素生成过多过快所致,当发生排泄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时可致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表现为血中总胆汁酸可轻度增高。而病理性黄疸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3],可引起血中总胆汁酸增高。新生儿期黄疸与生理性黄疸难以区分,因此临床上则需要有更灵敏、更特异的检测指标来反映肝细胞受损及胆汁瘀积的程度。胆红素是反映肝脏排泌功能的指标,但在新生儿存在生理性黄疸的情况下,TBIL升高不能特异地反映肝细胞受损及胆汁淤积的情况,DBIL虽可反映肝细胞受损的情况,但其升高幅度不如TBA。TBA比DBIL更能反映肝细胞受损及胆汁淤积的程度[4]。说明血清TBA水平的测定在新生儿黄疸中能灵敏、特异地鉴别黄疸类型,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程度及胆汁淤积情况,尤其在患儿胆汁淤积的诊治中可作为一种特异的检测指标。

综上,检测血清总胆汁酸在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是反映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肝实质性损伤的重要指征,与其它肝功能检测指标结合应用更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疗效观察和合理治疗:①新生黄疸患儿肝脏发育尚不完善,因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应禁用在肝脏内代谢的药物,避免加重对肝细胞的损害。②在治疗黄疸的过程中,适当地应用保护肝脏、减少胆汁淤积、促进胆汁排泄的药物。

参考文献

[1]王远,汤伟胜,丘新明.TBA的测定在新生儿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7):1159.

[2]罗晓明,周馥英,王欣欣,等.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及新生儿期胆汁淤积状况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5):295-296.

第3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经皮黄疸仪;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价值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称病理性黄疸, 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国内外均有报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非常高, 居新生儿住院病例之首[1]。目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指标仍为血清胆红素测定, 但需采血, 麻烦且结果回报慢, 延误治疗。本科自2010年起采用经皮黄疸仪测患儿胆红素, 筛查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先收住院, 再抽血化验血测胆红素值[2]。随机选择其中258例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两者值相比较,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患儿258例。

1. 2 方法 经皮胆红素测定: 采用徐州市科健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经皮黄疸仪(型号为KJ-8000), 选择前额正中和胸骨柄固定部位, 每处测3次, 取平均值。注意测试前要用酒精擦拭测定探头, 测试时探头要和皮肤垂直并且完全接触。血清胆红素测定:取新生儿股静脉血2 ml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查。

1. 3 检测时间 入院后即抽血检查和经皮测胆红素同时进行。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 将经皮测胆红素值X作为自变量, 经血测胆红素值Y作为因变量,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处理。

2 结果

两种方法测胆红素值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皮黄疸仪测患儿胆红素与采血测患儿胆红素值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 可通过经皮黄疸仪测患儿胆红素推测患儿血中胆红素值。新生儿黄疸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 胆红素超过一定限度对新生儿造成脑损害的危险性加大, 可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导致听力、视力障碍及神经行为异常[3]。目前在本院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方法是光疗, 对疗效评价最可靠的检测是测定血中胆红素, 但在治疗中需连续检测, 反复采血检测胆红素给患儿造成创伤大, 且易引起出血、感染, 同时也给医生护士增加了工作量[4]。而经皮黄疸仪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操作简单、快速安全、无损伤、无痛苦的特点, 医护人员及患儿家长均易于接受。且据文献报道, 胆红素转运到皮肤有两种机制:①胆红素-白蛋白联接复合物渗漏至血管外间区;②胆红素酸沉积在磷脂质生物膜, 两者在血清白蛋白贮备量低下及酸中毒时转运活跃[5]。胆红素脑病正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容易发生。此机理说明皮肤黄疸程度反而比血清胆红素更能预见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故此也为经皮黄疸仪测胆红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皮黄疸仪测新生儿胆红素在本院已普遍使用近四年, 确实方便、快捷、简单, 虽然还不能完全代替血清胆红素测定, 但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血清胆红素的高低, 一旦经皮筛查出新生儿胆红素值超过一定数值范围, 及时入院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最大限度避免了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并且在治疗中, 连续测定, 观察疗效, 非常实用。作者认为经皮黄疸仪物美价廉, 方便实惠,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筛查、疗效评定上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德珉, 童笑梅.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12):881-883.

[2] 薛辛东. 儿科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35.

[3] 中华医学会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2):184-185.

[4] 余巍, 陈灵.皮测仪及蓝光照射在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应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 13(7):20.

第4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增高,引起皮肤、巩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原因复杂,现将我院2015-2016年收治的19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8例患儿中,均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1],其中男128例,女70例;日龄7d78例;据病因分析,生理性黄疸42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156例(ABO溶血7例,母乳性黄疸42例)。

2.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定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观察皮肤黄染及进乳、排便情况,同时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神经反射(吸吮、握持拥抱反射等)及肌张力情况,注意潜在并发症。做好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交叉感染,定时紫外线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儿要洗手,减少探视,保持脐部、臀部干燥[1]。

3.护理

根据黄疸出现时间及病情进展情况,进一步查血型、宫内感染、肝功能、肝胆B型超声、溶血筛查、血培养等明确病因,经皮监测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针对不同病因确定不同护理方法。研究发现婴儿抚触可解除新生儿便秘捉进新生儿排出胎便,有效预防和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3.1 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一般情况尚可,2~3d出现皮肤黄染,4~6d达高峰,黄疸大部分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消退。护理措施主要为勤哺乳,促进胎便排出,指导家长合理喂养。

3.2 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以迅速降低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为原则。主要治疗措施为蓝光照射治疗,通过蓝光分解皮肤胆红素而达到迅速降低血胆红素的目的。光疗护理:光疗前应消毒光疗箱、开放式抢救台等。进入光疗箱前应用黑色眼罩罩住眼睛,避免强光对眼部的损伤,预防眼炎可用0.9%生理盐水擦拭眼部。并用尿布包裹患儿会阴及保证患儿全身皮肤充分暴露在蓝光下。进入蓝光箱后依据患儿的体重、日龄及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保持箱内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始终保证患儿体温在36.8℃-37.4℃。光疗过程中患儿体温过高时可暂时关闭蓝光或调节箱温。每1-2h变换1次。患儿在出箱前要取掉眼罩并检查其全身皮肤是否有破损、有无皮疹发生。并对患儿皮肤进行清洗清洁后及时给患儿穿上衣服,避免着凉。护理人员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准确记录患儿大小便次数、出入液体量和生命体征等,观察患儿黄疸的程度,进行黄疸测定及时与医生沟通。蓝光照射期间应多喂开水,以免显性失水。护理时需注意保液体入量,注意蓝光箱温度,勤测体温,夏季应注意体温升高,打开箱门散热,冬季应注意保暖。注意蓝光照射时皮疹、腹泻的发生,做好臀部皮肤护理。

3.3 ABO溶血:溶血患儿黄疸出现早,常于出生24h内发生,黄疸重且进展快。除蓝光照射外,常需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血白蛋白等血液制品,并注意输液速度及过敏反应。同时,应用激素免疫调节时需注意激素不良反应,如潜在感染风险、血糖升高作用等。另外,定时监测血清胆红素,观察精神反应、体温、进乳情况,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3.4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对孕母进行心理疏导,减缓其因不能哺乳及患儿疾病担心所引起的焦虑,并指导挤奶动作,促进乳汁排空,取得家长配合,将有利于完成治疗疗程。

4.结果

本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7d,经治疗好转出院191例,出现惊厥考虑胆红素脑病转院1例,出现肝酶异常或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治6例。

5.小结

对新生儿黄疸护理,护士要熟知黄疸的基本病因。做好基础护理,还要针对不同病因给予不同的护理。同时,做好孕母及家属的心理工作,以取得配合。在护理过程中,针对不同患儿要进行重点观察。生理性黄疸主要是防止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主要通过蓝光照射快速降低胆红素,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ABO溶血黄疸重且进展快,胆红素脑病发生几率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母乳性黄疸患儿一般情况好,但需停母乳治疗,易出现孕母乳汁分泌减少、胀痛等反应,加剧家长焦虑情绪,故应做好心理护理及疏导工作。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能有助于新生儿黄疸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患儿尽早康复并能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第5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

我院自2004年7月~2006年7月采用吗咪爱、思密达联合中药菌陈蒿汤治疗母乳性黄疸50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1]:①完全母乳喂养,生后4~7天出现黄疸,并持续2周。②黄疸以轻~中度为主,极少重度。③生长发育基本正常,肝脾无肿大,肝功正常,HBsAg(-) 。④停喂母乳2~4天黄疸明显减轻,再次哺乳后又加重,并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即可诊断。

我院收治的100例患儿全部符合上述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胎龄 (38.4±0.6)周,就诊时间(21±4.6)天。两组治疗前均抽取静脉血行肝功能检查,治疗组血清胆红素值TB205.6~339μmol/L,对照组203.9~342μmol/L,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就诊时间及治疗前TB值等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妈咪爱每次0.5g口服,3次/日;思密达每次1g加温开水15ml调匀口服。3次/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茵陈蒿汤,即茵陈5g,生大黄2g,山栀子2g。

煎服方法:将生大黄2g加水200ml煎煮5分钟后,加入余药文火煎沸10~15分钟,取药汁10ml,分服,3次/日。

疗效标准:①显效:治疗1周后,皮肤黄疸明显消退,巩膜黄染消失,TB171.0μmol/L。

结 果

治疗组显效15例(30%),有效33例(66%),无效2例(4%);对照组显效10例(20%),有效25例(50%),无效15例(30%);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 论

母乳性黄疸是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由于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不完善,使排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在肠道内大量积聚,同时由于来自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的活性过高,将积聚在肠道中的结合胆红素上的胆红素基团与葡萄醛酸基团结合的氢键水解断裂,再次变为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很容易经肠道重吸收,这就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2];因母乳性黄疸主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其为脂溶性,故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肾脏、肾上腺、脾脏、胃肠道等损害。以往常采用蓝光照射疗法、或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等治疗,疗效不确切。且费用昂贵。

我们采用未停母乳喂养,旨在减少未结合胆红素肠肝循环为目的的情况下,应用妈咪爱、思密达联合茵陈蒿汤治疗该病,疗效确切。思密达主要成分为双八面蒙脱石散,进入人体后不被吸收,只分布在消化道黏膜表面上,是一种高效、无毒的胃肠黏膜保护剂,可以吸附胆红素,在肠壁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胆红素重吸收[3];妈咪爱为含活粪链球菌、枯草杆菌、多种微生素及锌钙的复合剂,粪链球菌在肠道内繁殖力特别强,能迅速促进有益菌繁殖并抑制有害菌生长,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正常菌群可促进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母乳性黄疸中医称之为“阳黄”,茵陈蒿汤中茵陈、大黄具有利湿退黄之功,全方能抑制β-GD的活性,从而使葡萄糖醛酸不被分解,加速其在肝脏中的解毒能力;同时茵陈挥发油及6.7-二甲氧基香豆素均有利尿作用,从而促进尿胆红素的排泄[4],有利于黄疸的消退,此方应用以来,无任何不良反应,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不仅疗效确切,费用低廉,同时不影响婴儿的母乳喂养,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苏宫.整肠生、茵栀黄联合治疗母乳性黄疸40例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05,16:36

2 余加林.新生儿黄疸.新医学,2005,8:478

第6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 蓝光治疗; 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033-02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因体内的胆红素代谢障碍而造成血液中胆红素含量高,临床上以皮肤和巩膜黄染为主要表现,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类型,生理性黄疸随着新生儿生长会慢慢自愈,而病理性黄疸若不给予及时的治疗,会损伤新生儿大脑发育,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因此宜早治疗[1-3]。蓝光治疗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代谢体内间接胆红素而降低血中胆红素含量。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治疗的130例新生儿黄疸通过蓝光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就诊的130例黄疸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65例。男75例,女55例,年龄48 h~27 d,平均(11.1±0.4) d,病程2~14 d,平均(5.7±0.6) d。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并且经过相关化验检查确诊。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构成、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黄疸的蓝光治疗仪采用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ND14-XHZ-90。治疗组给予间断蓝光照射治疗,3~5 h/次,每次照射时间间隔2~4.5 h;观察组给予蓝光持续照射治疗,11~17 h/次,间隔7~11 h后继续照射。光源置于患儿体外45~50 cm处,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使患儿体温波动在36.5 ℃~37.3 ℃,室温控制在26 ℃左右,湿度控制在60%左右,治疗过程注意保护患儿的眼睛、会阴、,禁止涂抹各种护肤品。在进行蓝光照射治疗同时常规给予患儿维生素B2片(10 mg/片,西安崇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548)口服,半片/次,3次/d,照射治疗结束后1次/d,连服3 d;严重的患儿给予人血白蛋白(2 g/支,国药准字S10950007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具体用量根据患儿病情决定,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两组患儿除了上述治疗外,辅以对症支持治疗。3 d为1个周期。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治疗效果主要以实验室测定患儿血中胆红素含量作为标准。显效:患儿治疗3 d内胆红素含量下降3.0 mg/dl以上;有效:患儿治疗3 d内胆红素含量检测较前有下降,但下降程度低于3.0 mg/dl;无效:患儿治疗3 d内胆红素含量检测较前无变化[4]。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n=65) 35(53.85) 25(38.46) 5(7.69) 60(92.31)

观察组(n=65) 36(55.38) 23(35.38) 6(9.23) 59(90.77)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组别 皮疹 发热 腹泻 合计

治疗组(n=65) 3(4.62) 5(7.69) 4(6.15) 12(18.46)

观察组(n=65) 10(15.38) 14(21.54) 8(12.31) 32(49.23)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病,主要是由于体内胆红素异常引起,可能与母乳、溶血、高危妊娠、感染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临床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可于生后3 d左右开始,临床症状轻,对患儿健康没有影响[5-7]。病理性黄疸于生后1 d或1周内出现,可维持较长时间且临床症状严重,易反复发作,严重时可透过血脑屏障造成神经系统功能障碍[8-9]。因此,一旦临床发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必须马上处理。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使用蓝光照射治疗,其原理是通过波长420~480 nm的蓝光降低患儿体内胆红素含量,使胆红素在转变为可溶解物后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10-12]。蓝光照射常可导致腹泻、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其考虑主要与胆红素代谢过程中生成过多的中间产物、光线照射等因素有关[13]。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提前注意预防不良反应发生,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如果治疗过程出现不良反应,必须及时治疗[14-15]。本次研究中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经过及时治疗均痊愈。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不仅效果显著,治疗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唐红装,梁丽清,谢映梅.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广东医学,2010,31(23):3154-3155.

[2]李忠祥.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3):541.

[3]徐春玲.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78.

[4]余喜红.三黄汤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0):196-197.

[5]许摇艳,杨爱红,程摇露,等.茵陈五苓散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23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123-124.

[6]冯婉萍.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11):90-91.

[7]《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9):685-686.

[8]韩爱娟,张鹏烈,樊淑娟,等.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11):2394-2395.

[9]刘英战.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疝疗效观察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2(36):150.

[10]Coff D A,Higinio V.Hypematremia[J].Pediatr Rev,2009,30(10):412-413.

[11]Keren R,Luan X,Friedman S,et al.A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risk-assessment strategies for predicting significant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in term and near-term infants[J].Pediatrics,2008,121(1):170-179.

[12]丁国芳.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6(8):501-502.

[13]陈春笑,楚永清.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78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4):37-38.

[14]Curtis S,Stobart K,Vandermeer B,et al.Clinical fbatures suggestive of meningitis in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data[J].Pediatrics,2010,126(5):952-960.

第7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经皮 新生儿黄疸 黄胆 临床应用 观察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对病理性黄疸如果监测、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新生儿黄疸程度的判断及动态监测有利于及时处理、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血清胆红素测定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伤、易感染不易被家属接受,且不利于胆红素水平的动态监测。而经皮监测黄疸操作简便、快捷、无创伤,易被家属接受。经皮黄疸仪测定新生儿的黄疸指数以能及时了解胆红素动态变化,为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收治新生儿黄疸患者100例,除外新生儿溶血症。其中男50例,女50例,出生体重1500~2499g 19例,2500~3999g 77例,≥4000g 4例。

方法:由专人负责,将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测试值资料详细记录。于新生儿生后第1天开始,采用经皮黄疸仪测定胆红素值(TCB)1次/日,连续测5天,测量部位在新生儿额部(两眉中间),测定方法统一,每次测定读取3个数值,取3个数值的平均值。在经皮测总胆红素的同时,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在静脉血检测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我院生化室专人进行检测。

判定标准:⑴经皮胆红素(经皮黄疸仪)测定:①生后24小时内测定值≥6;②任何时候足月儿测定值≥13、早产儿测定值≥15,即判定为阳性,即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⑵血清胆红素测定:①生后24小时内测定值>102μmol/L;②任何时间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6μmol/L,早产儿>255μmol/L,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结 果

在研究中,患儿同时进行了血清学和经皮黄疸仪两种方法的检测,检测结果:在黄疸患儿中经皮胆红素测定与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水平呈高度相关。对于肝功能损害无黄疸者,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差异较大,经皮检测胆红素无临床意义。

讨 论

尽管提倡母乳喂养,生后30分钟开奶,但产妇产后48小时乳汁量不足19.8%以上,乳量不足,可能是产生病理性黄疸的原因之一[1]。血清胆红素累积于皮肤组织内,使皮肤呈黄色。黄疸与肝功能不成熟、胆红素代谢的特点、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强有关。尤其早产儿肝脏对胆红素的负荷过重,肝脏对胆红素的清除能力差,故早产儿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故及时对胆红素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9.1%~51%,其中胆红素脑病病死率高,急性期50~70%死亡,幸存者75%~90%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经皮肤测得的TCB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高度相关[2],可及时动态地观察新生儿黄疸的变化,早期预防高胆血红素血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之,经皮黄疸测定是一种无创伤性、操作简便、快捷、准确性高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方法,且经皮黄疸测定值是胆红素脑病一个很有价值的预测指标,经皮黄疸仪对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第8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分娩的新生儿10900例,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00例,其中男300例,女200例,男女比例1.5:1,黄疸发生率4.6%。早产儿250例,足月儿200例,过期产儿50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金汉珍主编《实用新生儿》第2版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①出生后24 h出现黄疸,胆红素浓度>102 μmol/L;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6 μmol/L,早产儿>225 μmol/L[1]。500例均符合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入院即抽取患儿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值及间接胆红素值并逐步进行病因学检查,如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超敏CRP、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血培养、血清学抗体检查(ABO溶血、Rh溶血)、G-6-PD测定,优生优育五项、甲状腺功能测定以及头颅CT或MRI、听力筛查等检查。

1.3 分析方法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孕周、出生体质量、围产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高胆红素血症与孕周的关系 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和过期儿(P

2.3 高胆红素血症与妊娠合并症诸因素的关系,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孕周、出生体重、妊娠合并症、分娩过程使用催产素、母乳喂养不足诸因素关系非常密切。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越高,这与早产儿肝酶发育不全有关[2] ;围产因素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产时缺氧等影响肝酶对二磷酸尿核甙葡萄糖醛酰的形成,使胆红素的代谢发生障碍;母乳分泌不足,开奶延迟,母乳喂养方法不当使新生儿低血糖、酸中毒,这些均影响肝酶对胆红素的代谢;新生儿早期感染,使肝细胞受损,体内酶活力下降,同时加重红细胞的破坏。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病因可查。因此,了解和掌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病因与规律,以便临床观察过程中,做到早期预防、密切观察、精心护理。

3.1 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 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分娩的新生儿10900例,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00例,黄疸发生率为4.6%,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本文资料显示,非感染因素占首位,非感染因素中以围产因素致高胆为主。围产因素主要包括病理分娩,围产缺氧、药物影响,高危妊娠及高危儿等。高危妊娠、早产、窒息等可减低肝酶的活力和影响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使用催产素可引起胎儿血液低渗状态,导致红细胞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多。

3.1 加强围产期保健,做好孕期及产程监护 对孕早期积极做好卫生宣教,使孕妇主动参加围产期保健,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预防早产,指导孕妇掌握自我保健方法,对高危孕妇做好产程监护,减少难产的发生。

3.2 如何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 影响新生儿黄疸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围产因素。目前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黄疸出现早,因此①加强围产保健,尽量避免能引起黄疸的围产因素;②加强喂养促进排便是减少新生儿黄疸预防高胆的有效措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固然重要,预防也更为必要;③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孕期、产时并发症及产后感染的发生是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

3.3 不滥用催产素,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应用催产素与新生儿高胆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随催产素剂量增加而增加,本组资料也表明这一点,因此,在分娩过程中应掌握使用指征,合理使用催产素,尽量减少使用剂量。

3.5 护士与孕产妇、新生儿接触机会多,往往最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早提供咨询及健康指导,对减少有害因素,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致残率有很大意义。现代的护士不仅要掌握护理知识,还要掌握新生儿疾病的预防知识,熟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有关因素,并能运用护理程序迅速地对高危孕妇、新生儿做出评估、判断,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才能保证母子安全、健康、减少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第9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聚集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早治疗。我院新生儿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9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了有效的治疗以及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住院的新生儿黄疸98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本组98例中,男51例,女47例。出生15h~22d,平均5.2d,出生平均体重2855g,胎龄平均41周。发生黄疸时间最短4h,最长28d,平均发病天数19.01d。黄疸出现原因: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3例,血管外溶血5例,新生儿肝炎综合征4例,感染25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15例,头皮巨大血肿2例。

1.2治疗方法:

1.2.1光照疗法使用蓝光照射,日照时间8~12h,连用3~5天。采用双面光疗箱,将患儿裸放于床中间,使患儿皮肤均匀受光,并尽量使身体广泛照射。上下灯管与患儿皮肤的距离分别调为40cm、20cm。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后窒息。每次光照前测血清胆红素值,当血清胆红素

1.2.2药物治疗①口服苯巴比妥5~7mg/(kg.d)。②人血白蛋白每次1g/kg加等量10%葡萄糖注射液静滴,连用3次;③口服中药茵栀黄3ml、双歧三联活菌胶囊210mg,每日三次。

1.3疗效判断标准

①治愈:一般情况好,皮肤黄疸消退,小便颜色正常,复查血清总胆红素在90μmol/L以下;②好转:一般情况好,皮肤黄疸较治疗前减轻,血清总胆红素较入院时下降100~120μmol/L;③无效:皮肤黄疸较治疗前无改变,血胆红素下降不明显。

1.4护理措施

1.4.1光疗前的护理

①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和完善的清洗设施要求人人严格遵守,入室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病室应该使用湿式法进行日常清洁,每天用三氧空气消毒机消毒两次,每次30min,并要定期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②光疗箱准备:灯管全亮,水槽内的水在标准线内,箱温升至患儿适中温度,湿度为55%~65%,并将光疗装置放在避光、通风处;③患儿准备: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清洁皮肤防止感染,不要有油、粉类物质附着,否则影响蓝光照射效果;充分暴露患儿的照射体表面积, 用新生儿光疗防护眼罩遮盖两眼,不透光尿布遮挡会阴、。⑤护士准备:了解患儿诊断、日龄、体重,测量生命体征,评估黄疸情况和胆红素检查结果等。治疗前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基本知识,讲解治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消除家长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4.2光疗中的护理

①将患儿裸放入蓝光床中间,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吸入窒息;光疗尽量选择患儿安静睡眠状态,若患儿哭闹应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光疗期间监测体温、箱温和室温,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体温控制在36.7~37.3℃,箱温一般控制在30~32℃,每2~4h测体温1次并据此调节箱温。如体温超过37.8℃或低于35℃,要暂停照射,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治疗。②给患儿及时补充能量及营养物质,有利于康复,足月儿每3h喂奶1次,早产儿每2h喂奶1次,对吮吸无力等新生儿要耐心细致喂养;哭闹易发生呕吐引起窒息,患儿进奶30min内头部稍抬高,右侧卧位;光疗期间患儿哭闹、出汗,有时会出现呕吐、腹泻等加重不显性失水,应及时补充水分并记录出入量,如在2次喂奶间加喂适量糖水予以补充水,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的紊乱。③根据患儿总胆红素的指数、皮肤黄染的程度和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照射时间,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如果需要连续照射,每治疗12h后间断1~2h再进行照射。④光疗可以引起患儿稀便和排便次数增多,对新生儿皮肤刺激大,要用湿巾清洁臀部,再用鞣酸软膏或紫红油涂于臀部给予保护,勤换尿片,每天温水浴1次。⑤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颜面及口唇有无青紫,黄疸程度和部位变化,黄疸有无减轻,有无四肢颤抖、惊厥、哭闹、呕吐、腹胀、腹泻和大小便的量和颜色,皮肤有无发红和皮疹,吸吮力有无变化等,并做好详细记录,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检明原因,及时处理。⑥补充水和钙剂,光疗会增加新生儿不显性失水,加之新生儿哭闹、出汗、呕吐、腹泻等使水分丢失更加严重。在2次喂奶间加喂适量糖水予以补充水,对每个光疗新生儿均要采用静脉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的紊乱,补液量根据进食量、有无呕吐、腹泻及失水情况而定,适当补充钙剂,避免发生低钙惊厥。⑦光疗中勤巡视,及时清除患儿的呕吐物、大小便、汗水等,保持蓝光箱的透明清洁。

1.4.3光疗后的护理

①根据经皮测黄疸仪测胆红素

2结果

经治疗和相应的护理后,新生儿经皮测黄疽指数明显下降,吃奶量及体重增加较快。98例新生儿黄疸治愈85例(86.7%),好转9例(9.1%),无效4例(4.0%),总有效94例,总有效率95.8%。

3讨论

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8.8mg/kg,其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能力为成人的1% ~2%,极易出现黄疸,而黄疸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胎便排出时间和变黄有关。胆红素能吸收波长为450~460nm的光线,并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通过胆汁、肾脏排出, 波长427~475的蓝光是理想光源。通过对48例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体会到新生儿黄疸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配合蓝光照射可以很快使胆红素降到正常水平。

同时在光疗别要汁意水及钙剂的补充,防止水、电解

质紊乱、酸中毒、低钙抽搐。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注意喂养,防止呕吐物吸入引起窒息。注意箱温温度,防过高或过低,因箱温过高会引起新生儿体温发热导致水分过多去失而产生脱水,过低则使新生儿消耗过多热量:,易受凉而感染或发生硬肿症。光疗虽然比较女全,但也有副作用,如青铜症、腹泻、低血钙、、贫血、皮疹、核黄素缺乏等,因此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对症处理。

综上, 治疗过程中做好护理工作,既能提高光疗效果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蓝光仪器性能的完好、正确的操作方法及精心的观察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新生儿黄疸只要进行了有效的治疗以及针对性的护理,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参考资料

[1] 齐会军.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4):1288-1289.

[2] 段红玲,闫其文,侯福平,等.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8-79.

[3] 门丽娟.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8):718-71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