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

盈利模式和风险精选(九篇)

盈利模式和风险

第1篇: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财务风险控制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互联网企业在世界各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谁都无法否认,互联网企业必将在世界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欣欣向荣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风险的存在,尤其是其中的财务风险,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研究予以控制。

一、互联网企业现状

从全球来看,互联网企业发展最好的无疑是其起源地美国。而我国,虽然对互联网的研究与美国有差距,但是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成果上,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不逊于美国。我国互联网企业发展势头较好,而且从行业分布来看,各行各业都有所涉及。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与国内政策环境等因素,在国内上市的互联网企业相对而言较少,期待在未来国内互联网市场能更加完善。

二、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

相对于传统行业,互联网企业各自运营思路的不同导致其所特有的盈利模式,但总归起来,不外乎三大类:广告盈利、渠道盈利、销售盈利。

(一)广告盈利

区别于传统的广告媒体,该类企业通过帮助有需求的单位和个人制作或广告来获取收入。广告支持的盈利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较大的用户量、较高的知名度、较精准的广告投放以及较完善的广告效果跟踪技术。

(二)渠道盈利

渠道盈利的重点在于人,人在渠道盈利的方式中扮演重要角色。渠道盈利的网络类型有竞价排名、网络游戏、沟通工具、网络支付等。

(三)销售盈利

此类互联网企业主要是在网络上自销或代销产品,靠租金或差价来获得收入,把重点放在产品和网络交易的风险控制上。电子商务可以说是销售盈利模式的代表,此外一些互联网数字内容产业也开始借助此模式发展起来。另外随着互联网企业竞争的加剧,各个企业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盈利模式,很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复合盈利模式,如阿里巴巴不仅建立销售模式的淘宝网,而且为了建立支付渠道发展了支付宝,可以说极其成功。

三、互联网企业财务特点

互联网企业作为新兴发展的一类行业,由于行业性质、经营模式、政策因素等,其财务特征与传统其他工业企业等有较大不同。

(一)财务结构:资产负债率低

互联网企业在国内发展相对于国外而言时间较短,而且整体上互联网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其资产负债比率还是比较低的。主要是市场在互联网企业发展初期无法对企业收益预测,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互联网企业固定资产比重较低,企业偿还负债没有很好的抵押物,因此银行贷款比较困难,所以互联网企业的资金多是权益性资产,从而资产负债率较低。

(二)资产结构:轻资产

所谓轻资产结构,主要是说企业的人才、技术、流程管理、关系资源和治理制度、经验、品牌、资源获取能力等无形的资产占用资金较多,这些“虚”资产轻便灵活。互联网企业所依赖的多是人才和技术,产品最终多是无形的,资金更多的投向于技术等无形的东西。就整个互联网企业而言,资产结构偏“轻”。

(三)收入结构:额小量大,客户群体巨大

相较于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则通过其特有的网络虚拟化,使消费者可以直接找到所需要的商品,而且由于网上支付和现代物流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商品,免除了流通中的成本和中间渠道商的提价,由此使得互联网企业的商品销售得以迅速打开渠道,客户量迅速增加,可谓双赢。再加上网上销售的商品无所不有,充分满足各种需求,销售量也就很巨大。

(四)成本费用结构:轻成本重费用

互联网企业产品多是附加值较高的无形产品,研发费用及相关的人力成本都较高,很多互联网企业往往以高薪招纳人才,而员工数又多,因而人工成本也就成为其成本费用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市场推广方面,和传统行业的销售推广不同,由于采用许多新型的网络营销模式,比如广告联盟,热点营销等等,营销费用更大。

四、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中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是每个企业都无法躲避的现实问题。财务风险的的影响因素众多,风险种类按照其来源可以大致分为流动资产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考虑到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特殊性,盈利模式风险作为其财务风险的一个影响因素加以探究。

(一)现金流风险

考虑互联网企业财务特点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较高,但这并不代表企业不会发生现金流风险。对于现金及其等价物而言,企业持有量巨大会减少到期无法偿还的风险,但如果企业无法及时有效的收回现金则会使其面临持有量减少,进而增加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应收账款流动性也要具体分析债务方的信用水平和偿债能力。

(二)筹资风险

在互联网企业发展初期,银行对其前景无法有效确定,很少对其进行贷款,互联网企业只能以风险投资为主要资金来源,风险投资也因而能以较少资金投入获得企业较大的股权比例。然而,随着后期企业的壮大,在企业的发展方向上,企业初始的经营者往往和投资者产生利益分歧,可能引发对企业控制权之争,而企业的初始创立者很有可能因为对外筹资比例过高失去对企业控制权。

(三)投资风险

传统企业经营比较稳健,主要依靠在现有市场竞争而非市场抢占。而互联网企业存在许多可以创新的领域,而这其中难免会有投资失误,或者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有较大偏离的可能性存在。总之,由于总体而言互联网企业投资的相关市场并未成熟,而且行业创新速度快,使得其投资失败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

(四)盈利模式风险

不同于传统行业集中化、规模化或者差异化的盈利模式,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多是颠覆性的,盈利模式创新的快速与深度前所未有,旧的模式往往会在几个月之内迅速被新的模式所取代。除了颠覆性的创新盈利模式所带来的替代风险外,盈利模式同质化也会带来风险,当众多企业采取相同的盈利模式时,由于市场是一定的,这样往往会彼此分散客户量,影响收益,造成企业无法继续发展甚至倒闭的结果。

五、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

通过以上分析,互联网企业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和防范:

(一)目标导向

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正视财务风险的存在,并且重视对财务问题的管理,明白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在心里树立财务导向的风险控制意识,还要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分工职责,使得各岗位按其岗位职责能做正确的事,合理安排企业资金结构,资本结构需与企业发展规划相匹配。

(二)风险防范

在现金流风险的控制上,互联网企业应该加强对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日常管理,同时应该完善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流程的监督,重点在于应收账款的信用和日常管理。对于筹资风险,企业应该选择适合长期发展的融资方式。只有加强对筹资风险的的理解,才能更好的避免企业控制权旁落他人的危机。对于投资风险,可以向传统行业学习,在一定发展基础上,可以尝试着进行多角化经营,使不同的投资项目盈利和亏损相互弥补,减少风险。在盈利模式风险的控制上,互联网企业必须及时创新,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减轻或化解盈利模式风险。

(三)制度文化

在应对财务风险时,互联网企业可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形成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制度。互联网企业应该在财力和物力支持的前提下,积极和管理人员、员工共同探讨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作用的创新措施,形成一种全员参与,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只有建设良好的制度,形成企业创新文化,才能使互联网企业未来财务风险很好的得到控制,企业才能走得更远。六、结论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企业的财务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述结论:首先,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不同于传统行业。其次,互联网企业的财务特点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低;轻资产;收入额小量大,客户群体巨大;轻成本、重费用。最后,分析互联网财务风险的特点,相应地提出控制和防范措施:第一,要明确财务风险的控制应与企业目标为导向;第二,对于各个具体风险来源再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控制;第三,将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上升为企业制度乃至文化是互联网企业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终极方法。

作者:王鹏飞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韩春玲.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33):160-161.

第2篇: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财务风险;措施

一、导致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

原因

互联网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各种宏观和微观因素导致的,不同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大小程度也不一样。

(一)筹资风险

处于发展初期的互联网企业的市场前景不确定,企业未来的经济收益不确定,风险较大,而且互联网企业的固定资产比重较低,很难取得银行贷款资金的支持,因此,互联网企业在建立初期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之一就是企业的筹资风险。其次,另外一种筹资风险就是后期的股权问题,由于前期风投以较少的资金的投入而获得较大的股权,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委托和问题就会突显出来,公司的控制权成为争议热点。因此,这也会带来筹资风险。

(二)经营性风险

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速度快,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同时,互联网企业产品的替代产品不断涌现,而且其更新迅速,比如曾经的MSN邮箱、雅虎邮箱被网易邮箱和腾讯邮箱替代。由于互联网企业产品的自身特点,使得公司面临着创新风险和经营性风险。

(三)盈利模式风险

与传统企业相比,互联网公司企业的盈利模式不具有稳定性,几乎不会完全固化为一种盈利模式。企业的盈利模式具有多变性,目前的盈利模式可能在几个月后就会被取代。盈利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实际盈利状况,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没有把握好机会形成能够盈利的模式,那么企业必会被淘汰。比如一些靠广告投放来实现盈利的互联网企业,主要靠投放广告来实现企业的盈利,这存在着广告投放效果难以量化和投放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使得企业实际盈利的成果不确定,这样就给企业的带来了盈利模式风险。

(四)人才流失风险

工业化时代下,企业多是实行终身制人才管理制度,人才流动速度慢。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增多,人与社会的互动机会增多,人们终身在一家公司上班的可能性降低。相比其他行业,今天互联网企业的人才流动速度更快。互联网公司一般都是提供无形的服务,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具有关键技术的人才是互联网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而由于人才流动性的增强,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会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企业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风险。

(五)内控制度风险

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这使得财务预算工作变得困难和复杂。一些互联网公司没有采用科学的预测手段对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评估,不顾及预算目标的合理性。其次,互联网内部的财务部门还是按照以往的预算编制手段进行预算编制,没有从互联网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这就使得财务预算的实行缺乏弹性,预算执行效率低下,执行效果差等问题,这就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二、解决和预防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要明确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

明确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是解决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明确财务关系并解决财务风险,首先就要理顺财务关系做到权责明确,分工合理,要明确财务工作人员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可以为后期的绩效考核和权责追查提供依据。其次,互联网企业要从企业的全局出发,合理科学的分配企业的利益,要合理兼顾各方的利益,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调动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积极性,为降低财务风险提供人员基础。再者,要合理分配利益可以减少各个部门之间的摩擦,促进各部门工作的协调性和合作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权利、责任和利益三者之间的统一,为降低财务风险提供条件。

(二)健全风险识别机制和预防机制

在现金为王的时代里,任何企业的现有资金和资金的流动性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互联网企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与其资金的管理有着重要联系。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应该要着重管理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资金的盈利性。其次,企业日常经营和发展与资金的稳定和安全息息相关。稳定的企业应该是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流量净额要大于利润净额,一旦企业的净利润大于现金流量净额,这可能是财务风险的预警。其次,企业的管理者要从横向和纵向比较财务指标和现金的流动状态,防止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等的金额过大,应仔细分析资金不稳定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过程,进而提出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系统

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互联网企业每天都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具备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拥有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互联网企业才能够识别机遇,赢得挑战。互联网企业要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聘用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更要不断强化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使得互联网企业能够有效解决由于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带来的风险。其次,互联网公司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衡量现有盈利模式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对企业将要实行的盈利模式进行经济指标评估和预测,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盈利模式给企业带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引起的财务风险。

三、结语

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互联网企业要十分重视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为企业的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正中,王志军.财务风险的防范手段[J]. 中国石油企业,2009,(07).

第3篇: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

【关键词】套期保值;基差风险;风险内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如下:

“衍生工具是满足所有下述三个特征的本准则范围内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

1.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有时被称作‘标的’)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约相比,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较少;

3.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

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在风险管理上具有成本优势、形式更为灵活等特点。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杠杆性、衍生性、高度的风险性、未来性、契约性、组合性及融资性等特点。

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

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通过对冲,对资产和负债实现保护,以防范标的物价格变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并投机获利,这就是套期保值。

从套期保值理论上讲,在正常的基差条件下,套期保值是由一个市场(如期货市场)的盈利或亏损来抵销另外一个市场(如现货市场)的亏损或盈利,从而锁定商品的采购或销售价格,转移价格波动风险,实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套期保值的本质是一种资产组合,该资产组合的损益由进行套期资产组合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基差的定义为:

基差=进行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P)-所使用合约的期货价格(F)

对于空头套期保值来说,其资产组合由现货市场的多头资产与期货市场的空头资产构成,该套期保值的损益由基差变化决定,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而多头套期保值由现货市场的空头(预期未来购买)与期货市场的多头资产组成,当基差缩小时盈利,当基差扩大时亏损。因此,套期保值并不能消除所有风险,而是把价格风险转换为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波动性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基差风险比价格风险更易于管理。这也是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

随着国内外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国内和国外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某粮油公司(以下称A公司)的套期保值组合为:在国内现货市场上持有大量的现货豆油以供销售,同时在美国芝加哥现货商品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CBOT)期货市场上卖出并持有了相应数量的豆油期货合约。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头套期保值。

假设现货豆油和期货豆油是同等数量并且以同种货币计量的(即排除了汇率的影响),该组合的盈利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高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实现国内现货盈利。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如果亏损小于国内盈利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情况看,A公司是盈利的;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A公司整体上实现盈利。

该组合的亏损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低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国内现货亏损。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A公司整体上亏损;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如果盈利小于国内亏损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看,A公司整体上仍然亏损。

无论是盈利模式还是亏损模式,都可以通过基差来说明,即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三、套期保值的内部控制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套期保值存在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相对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期货市场的盈亏与现货市场的盈亏基本保持平衡,从而使套期保值的净损益较小,实现了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但在某些特殊市场情况下,基差会出现异常变化,不利的变化会导致套期保值者出现亏损。因此,要对基差进行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有利的套期保值时机与确定合适的套期保值比例

有利的时机是指基差必须处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降低套期保值的风险;套期保值比例是指套期保值数量占现货持有数量的比例,在基差风险偏高时,就降低套期保值比例。在基差风险高时选择较高的套期保值比例无疑会造成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对套期保值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行分离。

(二)建立合理的基差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

1.企业必须知道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及风险的大小;2.确保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已经预测到。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为管理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企业普遍使用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来量化套期保值的风险,尤其关注有可能导致巨额亏损的小概率事件。内部控制建设更应着重于对基差的日常关注和研究,建立对企业主要商品价格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交易数据模型,统计出价格的相关性,确定基差的波动区间,这样就可以揭示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三)建立严格的止损计划以规避异常基差变化的小概率事件风险

套期保值的最大风险就是基差出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基差不利的异常变化,最佳策略就是立即平仓止损,以避免更大的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建立监控体系,通过历史模型,确定正常的基差幅度区间。一旦基差突破历史模型区间,表明市场出现异常,就应该及时止损,或者通过内部控制确定最大的可接受的亏损额,一旦达到亏损额,就及时止损。

(四)从组织结构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

董事会和经理层、交易执行部、风险管理部及监督部门等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制定有效的政策,实行逐日盯市场制度、建立严明的人事制度以及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等等。

(五)建立风险准备金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最大损失额×综合风险系数。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历史统计数据,建立科学的经验模型,最大损失额可通过各种统计模型计算得出,比如回归模型、VaR(风险价值,ValueatRisk)模型等,采用矩阵法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最后得出准确的综合风险系数。

第4篇: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

关键词:投资 再保险 交易费用 HJB方程 随机控制

在保险实务中,由于竞争激烈,当保险公司的盈余达到一定水平时,保险公司将降低保费或将盈余的一部分作为红利分给保单持有者。因此为了更好地描述保险公司的现金流,需在保险风险模型中考虑分红。De Finetti(1957)首次提出具有分红策略的保险风险模型,Asmussen S and Taksar M(1997)研究了扩散风险模型下保险公司的最优红利分配。Hojgaard B and Taksar M(1999)研究了扩散模型下的最优再保险和红利分配问题,在分红额有限制和分红额无限制两种情形下,得到了最优再保险策略和最优红利,且通过数值计算讨论了再保险对红利的影响。

特别感兴趣的是两种依赖盈余的红利策略。一种是常数边界分红策略,对于常数边界分红策略,当盈余低于一个常数边界时没有分红;当盈余高于这个常数边界时,高出部分全部作为红利分出。另一种分红策略是阀值分红策略,当盈余低于一个常数边界时没有分红;当盈余高于这个常数边界时,只是把盈余的一部分作为红利分出。

杨鹏(2010)研究了扩散风险模型下再保险和投资对红利的影响。但是他们没有考虑交易费用。本文不但考虑了再保险和投资,而且当在金融市场上投资时考虑了交易费用。本文在Xu G.L.and Shreve S.E(1992)研究的辅助结果上,求得了最优投资和再保险策略及最优期望折现红利。

模型构建

假设所有的随机过程和随机变量都定义在完备的概率空间(Ω,F,P)上,并且有一满足通常条件的σ-流{Ft,t≥0},即Ft右连续且P完备。允许连续交易,不考虑交易费用和税收,且所有资产都是无穷可分的。考虑如下的跳-扩散风险模型:

dR(t)=cdt+βdW0(t) (1)

其中,c,β为常数,{W0(t)∶t≥0}是标准布朗运动。

本文对式(1)考虑比例再保险,比例再保险的水平为(1-a),即保险公司的自留额为0≤a≤1,分出为(1-a),即在每次理赔时保险公司支付100a%,同时再保险公司支付剩余的100(1-a)%。则式(1)变为:

dR(t,a)=acdt+aβdW0(t) (2)

考虑一个金融市场,由n+1个金融资产组成,其中一个是无风险资产(债券),时刻t的价格{Bt,t≥0};另外n个为风险资产,时刻t的价格为{Si(t),t≥0,i=1,2,…,n}。

Bt满足以下方程:

dBt=r0Btdt

其中,r0>0为无风险利率。

Si(t)满足以下方程:

,i=1,2,...,n

其中,ri≥r0,σij>0为常数,Wj,j=1,2,…,n是标准布朗运动,Wi,Wj,i,j=0,1,…,n,i≠j相互独立。

买卖风险资产都需要交易费用,设θb=[θb1,θb2,...,θbn]`和θs=[θs1,θs2,...,θsn]`分别为买卖风险资产的交易费用,即买一个单位的风险资产i将花费(1+θbi)Si(t)的资金,卖一个单位的风险资产i将得到(1+θsi)Si(t)的现金。设πb、πs分别为买和卖风险资产的资金,其中πb=(πb1,πb2,...,πbn),πs=(πs1,πs2,...,πsn)。因为不能同时买卖风险资产,所以有πb·πs`=0。

比例再保险水平at和在风险资产上的投资πb、πs作为控制变量。在任意时刻t≥0,πb=πb(t),πs=πs(t)和比例再保险水平a=a(t)由保险公司选择,记π(·)=(a(·),πb(·),πs(·))。一旦π(·)被选择了,则保险公司的财富过程为:

(3)

其中,I是n维单位列向量,

定理1:一个策略π(·)=(a(·),πb(·),πs(·))称为可行的,如果π(·)关于流{Ft}是可料的,且对于每个t≥0过程π(·)满足以下的条件: a.e.对所有T

HJB方程分析

Hamilton-Jacobi-Bellman简称HJB,本文进一步考虑边界分红,假设保险公司支付红利以一个常数b>0来控制。当盈余低于b时没有红利支付;当盈余高于b时,高出的部分全部作为红利支付。对t≥0,设D(t)为到时刻t为止支付的总的红利,则支付红利后,在时刻t,保险公司的盈余Xtπ变为:

(4)

破产时刻定义为:

(5)

设δ>0是红利贴现率,Dπx,b为在初始盈余为x,控制策略为π时,到破产时刻Tb为止所有红利现值,即:

(6)

对于x≥0,则用Vπ(x,b)表示Dπx,b的期望,即:

(7)

投资和再保险的目的是使期望红利最大,即找到最优的值函数:

(8)

以及最优的策略π*使得:Vπ*(x,b)=V(x,b)。

由Fleming W.H.Soner H.M(1993)的研究容易得到以下定理。

定理2:假设V(x,b)由式(7)定义,是在R+上二次连续可微函数,则V(x,b)满足以下HJB方程:

(9)

V(x;b)=x-b+V(b,b),x>b (10)

边界条件 (11)

其中,Vt,Vx,Vxx分别为V关于t的一阶导数,关于x的一阶导数和关于x的二阶导数,且B1=(r-r0-θb1,r2-r0-θb2,…rn-r0-θbn)`

B2=(r+r0-θs1,r2+r0-θs2,…rn+r0-θsn)`

由Fleming W.H.Soner H.M.(1993)的研究得到以下的检验定理。

定理3:设W∈C2是一凹函数是HJB方程(9)和(10)的解,满足边界条件(11),则(7)给出的期望财富指数效用V恰好等于W。进一步,若π*使得:

(12)

W(x;b)=x-b+W(b,b),x>b (13)

则π*(·)是最优的策略,也就是W(t,x)=V(t,x)=Vπ*(t,x)。

最优投资比例和再保险策略

本文求解满足式(9)和式(11)的解。假设有一解W(x,b),满足Wx>0和Wxx

所以有: (14)

把式(14)代入式(9),得到:

(15)

求解方程式(15)。从式(15)有:

(16)

(一)当0

在这种情况下,最优再保险策略为。把a*(x)代入式(15)得到:

(17)

从式(17)中得到:

(18)

其中:

(19)

满足

(二)当a0(x)≤0时

在这种情况下,最优再保险策略为a*(x)=0,把a*(x)=0代入式(15)得到:

(20)

从式(20)得到:

(21)

其中:

(22)

满足

(三)当a0(x)≥1时

在这种情况下,最优再保险策略为a*(x)=1,把a*(x)=1代入式(15)得到:

(23)

上式没有显示解,因此求它的数值解。

设,,u(x)=Wx则方程式(23)变为:

(24)

为了求解式(24),设,把它代入式(24)得到:

(25)

两边同时对x求导数,然后两边再同时除以u(x),得到:

(26)

所以,

(27)

且Q(0)=0

本文进一步求解式(27)。记Q(nh)=Qn,则式(27)可离散化为:

(28)

Q0=0

因为,所以,设un=u(nh),则:

(29)

设Wn=W(nh;b),则:

(30)

定理4:对于盈余过程式(4)最优的策略π*b,π*s,a*和最优期望折现红利V(x,b)分别为:

当0

其中,γ1满足式(19)。

当a0(x)≤0时,a*(x)=0,,,,0

其中,γ2满足式(22)。

当a0(x)≥1时,a*(x)=1,,,V(x,b)=W(x,b);0

参考文献:

1.De Finetti.Su un`impostazione alternativa dell teoria colletiva del rischio [J]. Transactions of the XV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ctuaries, 1957(2)

2.Asmussen S. and Taksar M.Controlled difusion models for optimal dividend pay-out.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1997,20

3.Hojgaard B,Taksar M.Controlling risk exposure and dividend pay-out scemes: Insurance company example [J].Mathematical Finance, 1999(9)

4.杨鹏.扩散风险模型下投资和再保险对红利的影响.经济数学,2010,27(1)

5.Xu G.L. and Shreve S.E. A duality methods for optimal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under short-selling prohibition: II constant market coefficients, The Annals of Applied Probability,1992,2

6.Fleming W.H.Soner H.M. Controlled markove processes and viscosity solutions[M].New York: Springer Verlag,1993

第5篇: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3YJA630020)、中南大学教师研究基金(中国企业盈利持续性研究)

作者简介: 周浪波(1971―),男,湖南宁乡人,中南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财务;关 健(1973―),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

摘 要:从增长同步性、增长稳健性和增长稳定性三个维度测度企业增长状态,并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12年财务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企业增长状态的财务后果。研究发现,增长同步性、增长稳定性均显著提高了公司盈利能力并降低了财务风险,而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偏离度与盈利能力显著负相关,与财务风险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企业增长;财务后果;盈利能力;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4)05-0065-04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增长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成长性也是投资者最关注的价值判断指标。麦肯锡研究表明,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的公司,在下一个经济周期到来之前消失的概率是其他公司的5倍,可见,适度的增长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并非所有的增长都是有效的,增长有好坏之分。有盈利的增长、风险可控的增长、可持续的增长是可靠的增长,是良性的增长;没有盈利的增长、不计后果的增长、不留余地的增长是无效的增长,甚至是毁灭式的增长。如何科学度量企业增长状态并研究其财务后果,不仅是基础的财务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战略实践问题,它对于企业增长战略的制定和增长行为管理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拉巴波特(1986)企业价值现金流贴现模型为基础,汤谷良(2004)进一步将企业价值构成分解为三个基本维度,即增长、盈利与风险[1]。企业价值三维理论的提出使企业价值模型从一种管理理念演变为可操作性的管理技术,企业有效战略的形成前提是对增长、盈利、风险三维的动态平衡予以必要关注。与此相对应,企业战略和规划产生三层基本任务:管理增长、追求盈利和控制风险。企业价值驱动的三个维度各自有独立的经济意义,同时又相互关联。当我们将增长作为一个独立因素考察其财务后果时,盈利能力及风险水平就应该是其关注的焦点。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流星”现象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企业增长财务后果的广泛关注。Hyun- Han Shin and Rene M.Stulz( 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合理的增长率是可以为企业带来资产现金流的增长,而超速增长不但不会增加企业价值,而且会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从而毁损企业价值[2]。Cyrus A. Ramezani, LucSoenen, and Alan Jung(2002)利用美国1990~2000年每年近2156家公司23720个观察值,通过实证研究显示:随着销售的增长,公司的盈利指标也上升,但存在一个最优点,进一步的增长会毁损股东价值,并对盈利能力有负面影响。相反地,拥有稳健的销售的企业却能获得高回报率,为股东创造价值[3]。上述结果也得到了Ruller和Jensen (2002)的验证,Ruller和Jensen指出,如果一个企业的预期增长率超出了行业增长率,如果不能很好解释怎样和为什么可以达到这种“超常业绩”,这种增长就注定要失败。因此,公司的战略导向应该从“先增长,后盈利”向“有盈利的增长”的转变。

崔学刚(2008)基于我国电信与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对企业盈利、价值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增长与企业盈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企业增长与价值创造之间存在倒U 型关系[4]。李东红(2011)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增长波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 以EVA 衡量的企业价值与增长波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该研究结论表明,管理增长不仅要重视增长的速度,更应关注增长的波动,适度增长才是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前提[5]。

企业增长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是企业增长财务后果的另一重要研究视角。按照传统MM理论,具有好投资项目的企业不会因为增长而增加财务风险,因为良好的投资回报率能保证企业匹配融资,从而不会破坏资产负债表的平衡。然而,在现实的融资约束下的企业增长必然导致高财务杠杆,而杠杆作用会降低企业融资增长的能力,从而增大财务风险。Larry Lang(1996)研究表明,企业增长速度与企业风险之间呈现某种正相关关系[6]。Robert C. Higgins ( 1997) 研究认为,快速增长可能导致企业资源变得相当紧张, 除非管理层意识到这一结果并且能够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防范,否则快速增长将会导致企业破产[7]。崔学刚等(2007)基于我国电信与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研究了企业增长与财务危机的关系,结果显示:超速增长公司的财务危机概率显著大于非超速增长公司,公司超速增长在其后1~3年内显著增加了财务危机概率[8]。

已有主流研究一般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盈利能力指标,增添了问题的复杂性。因为净资产收益率受资产回报率和财务杆杠的双重影响,其结果不只是反映增长本身的经营管理效应,而且夹杂着公司财务政策选择所产生的杠杆效应,有可能扭曲实证结论。另外,主流研究以资产负债率作为衡量财务风险的指标也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对一些通过并购扩张的企业而言,合并报表可能存在大额商誉,但其不具备真实的支付能力。本文试图在研究增长财务后果过程中,对评价指标进行适当修正,分别以资产回报率、有形资产负债率作为盈利和风险水平衡量指标。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增长状态测度

本文分别从增长同步性、增长稳健性和增长稳定性三个维度测度企业增长状态,从而对企业增长状态的描述更完整①。

1.增长同步性。

实现与行业的同步增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从中短期看行业增长率存在显著差异,而企业能否实现与行业同步增长对其竞争力、盈利和风险状况有显著影响。因此,将行业平均增长率引入作为衡量企业增长速度高低的基准有重要意义。增长同步性可以用行业同步指数衡量:行业同步增长指数=企业实际销售增长率/行业平均增长率。

2.增长稳健性。

以行业为参照评价增长速度反映企业实际增长的相对表现,但与企业增长能力相脱节。罗伯特・希金斯所提出的“可持续增长率”概念为我们基于自身能力评价企业增长速度的高低提供了新的视角②。企业增长稳健性可以用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偏离率衡量:企业可持续增长偏离率=(实际销售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偏离率越小,增长的稳健性越强。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的偏离程度以可持续增长偏离度衡量:企业可持续增长偏离度=实际销售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

3.增长稳定性。

观察企业连续一段时期企业收入情况和增长率的变化,可以更直观展现企业的增长形态,大致可分为渐进式增长与跳跃式增长两种情形。渐进式增长强调伴随所处行业商业环境的演变以稳妥、较慢的速度实现增长;跳跃式增长则力求以最短的成长周期达到尽可能高的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前者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特征,后者则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企业增长稳定性可用企业销售增长变异系数衡量:销售增长变异系数 =销售增长率标准离差/销售增长率均值。变异系数越小,增长稳定性越强。

(二)企业增长状态对盈利和风险的可能影响

适度的增长有助于提升企业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挖掘潜在资源潜能,充分发挥资源杠杆作用,从而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盈利能力的提升可以增强企业内部资源积累,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过度的增长意味着企业业务范围和规模的急剧扩张,大大提高管理的复杂性。当这种增长超越企业自身管理能力时,往往对企业盈利产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销售的增长往往以资产规模的膨胀为前提,资产的扩张将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内源融资能力不足的情形下,将严重破坏企业现金流平衡,增加企业财务危机的概率。增长不足表现为企业销售增长率长时间低于行业平均增长率,或企业实际增长率低于希金斯模型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如果企业长时间低于行业平均增长,意味着企业在行业中竞争地位下降,在原材料采购、营销推广、规模经济等方面均将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企业实际增长率低于可持续增长率,意味着企业财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无疑将对企业盈利状况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增长不足会导致企业资金结余,从短期来看可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渐进式增长不追求增长速度最大化,而是一定风险和利润水平相平衡的合理增长速度。渐进式增长从短期看可能牺牲盈利,但有助于实现规避风险、稳健经营的目标。跳跃式增长的风险和难度最大,一方面,是由于高资金需求企业需要面对资金瓶颈,对企业融资能力和资金平衡管理能力提出挑战;另一方面,是如何实现企业整体“同步化”:市场规模成功扩张的同时实现企业组织、管理和文化的共同进化。跨越企业正常生命周期的跳跃式增长,短期可迅速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和盈利性,但如果缺乏精细化的管理规划,企业的资金链条、组织体系和应变功能将变得极其脆弱,从而极大地破坏财务结构的平衡性。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企业增长行业同步性越高,盈利能力越强。

H2:企业实际销售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偏离程度越大,其盈利能力越低,财务风险越大。

H3:企业增长稳定性越高,盈利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低。

三、企业增长财务效应的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制造业2009~2012年连续上市的988家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扣除数据缺失、非标准审计意见和指标计算结果无意义样本,最终得到737家有效样本观测值,所有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技术有限公司CSMAR数据库。考虑到单一年份指标值可能出现异常波动,影响评价的客观性,相关变量计算以2010~2012年指标平均值为依据,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将资产规模、行业类型作为检验企业增长状态对盈利和风险的影响的控制变量,变量定义见表1。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下检验模型:

ROA=β0+β1SGS+β2SGD+β3GCV+

4SIZE+γi∑INDi+ε(1)

LEV=β0+β1SGS+β2SGD+β3GCV+

4SIZE+γi∑INDi+ε(2)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表2描述统计结果显示,样本公司2010~2012平均资产报酬率8.19%,平均有形资产负债率46.89%;行业同步增长指数均值1.49,表明多数样本公司实现了超过行业平均的增长速度。实际销售增长率均值23.95%,远高于同期可持续增长率均值11.01%,且平均销售增长偏离度高达218.10%,表明整体而言公司增长激进。从增长稳定性看,2008~2012年样本公司实际销售增长率的变异系数均值达到1.83,表明整体而言公司增长的稳定性较差。

2.回归结果分析。

分别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主要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结果如表3。

回归方程F检验和回归系数T检验结果表明,模型1和模型2回归方程、解释变量回归系数均有显著意义。模型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行业同步增长指数与资产报酬率显著正相关,标准相关系数为0.317,而增长偏离度、销售增长变异系数与资产报酬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标准相关系数分别为-0.545、-0.094。模型2回归结果显示,增长偏离度、销售增长变异系数与有形资产负债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行业同步增长指数与有形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综合模型1和模型2回归分析结果,支持本文研究假设。控制变量公司资产规模与盈利能力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而与有形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说明规模大的公司利用其相对优势的信用地位,使用了更高的财务杠杆。

四、结论与启示

以上基于制造业2010~2012年财务数据分析了企业增长状态对于盈利能力和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现与行业同步增长对于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控制财务风险均有重要意义,而偏离自身财务能力的增长及跳跃式增长模式对于盈利能力和财务风险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可持续增长偏离度与资产报酬率和有形资产负债率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达到-0.545和0.179,再一次说明了罗伯特・希金斯模型“可持续增长率”对于企业增长战略制定的重要指导意义:企业能实现多高的增长不取决于经理层的主观意愿,而取决于企业的实力。超越自身能力的“超常规增长”不仅未能实现业绩同步提升,而且大大提高了公司财务风险,这与“价值驱动”的增长理念背道而驰。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在保持与行业同步增长的同时,采取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稳健型、渐进式增长策略是一种更优的选择。

注释:

已有研究多以企业实际销售增长率这一单一指标衡量企业增长状况,但由于不同行业增长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不同企业增长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相同的销售增长率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存在不同的经济意义,因此,简单使用实际销售增长率指标测度企业增长状态其科学性和完整性不足。

②希金斯“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企业不对外股权融资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的前提下,企业可实现的最大销售增长率。希金斯“可持续增长率”充分考虑了企业增长的财务约束,若企业实际增长率远高于可持续增长率,表明企业增长激进;企业实际增长率远低于可持续增长率,表明企业增长保守;企业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接近,则表明企业增长相对稳健。

参考文献:

[1]汤谷良.试论企业增长、盈利与风险战略三维平衡管理[J].会计研究,2004,(11):31-33.

[2]Hyun Han Shin and Rene M.Stulz firm value, risk, and growth opportunities[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0,(6):27-41.

[3]Ramezani C A,Soenen L,Jung A.Growth,corporate profitability, and value creation[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2,58(6):56-66.

[4]崔学刚.企业增长、盈利与价值创造[J].当代财经,2008,(8):125-128.

[5]李东红.企业增长波动对价值创造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6):73-77 .

[6]Larry lang,Eliofek and Rene M. Stulz. Leverage,investment,and firm growth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6,(4):135-152.

[7]Alfred Rappoport. Creating shareholder value:the new standard for business performance[M].The Free Press,1997:135-147.

[8]崔学刚,王立彦,许红.企业增长与财务危机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7,(12):55-62.

Three dimensional Evaluation and Financial Effect of Enterprise's

Growth Status: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China

Listed Compani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ZHOU Lang bo,GUAN Jian

(School of Busines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第6篇: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

关键词:盈余管理 审计意见收买 风险承受能力 道德底线

一、引言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审计意见收买行为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用基础产生了怀疑。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从审计师变更和审计收费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审计意见收买可能不一定需要通过审计师变更来实现,如采用向现有审计师支付异常审计费用的方式。实际上,随着监管部门对变更事务所信息披露的要求进一步严格,上市公司通过提高审计费用不失为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因此通过审计收费来检验审计意见收买行为逐渐得到了关注(陈杰平等,2005;朱小平和郭志英,2006;唐跃军,2007)。另一方面,相关研究文献多主要围绕审计意见收买的结果,较少就审计意见收买动机进行研究(Krishnan and Stephens,1995;耿建新和杨鹤,2001;李爽和吴溪,2002;陆正飞和童盼,2003;王春飞,2006)。审计意见的改善是审计意见收买的目的和出发点,但更深层次的动机是“寻租”,也就是上市公司通过一定方式获得低质量审计意见,以达到“寻租”目的的行为(Lennox,2000)。而作为审计风险变量的盈余管理,更具有不确定性,且较难审计和容易纵,上市公司更容易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进行会计寻租,收买审计意见。但是审计师参与审计意见收买,会承担一定的风险,而被审计单位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审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风险越大,如果事务所考虑了盈余管理风险,事务所审计收费越高。刘运国等(2006)指出盈余管理给审计师带来了风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审计收费越高。但对于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风险不同,审计意见收买不同,伍利娜(2003)间接得出公司为取得配股资格和“保牌”,不惜购买审计意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可能促使了审计意见收买,但如果审计师事务所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则收买的可能性较小。多数文献已经指出规模较大如国际四大的事务所,为了其声誉,将保持较高的独立性。但刘峰、周福源(2007),方军雄、洪剑峭(2008)指出大规模事务所并不一定有较高的审计质量。因为,规模越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其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可接受审计风险越高,其高道德风险的底线更有可能参与审计意见收买。有鉴于此,本文似从盈余管理寻租的角度,以2003年至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研究盈余管理寻租和实际发生的异常审计收费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收买行为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事务所风险承受能力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由于信息不对称,契约的不完全性使得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安排诱发上市公司“寻租”行为。虽然审计师的监督有利于约束上市公司“寻租”行为,然而,审计师并不是独立自然人,其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寻租”过程中可能被收买,主动或被动迎合被审计单位。仅从上市公司或者审计师单视角考虑盈余管理方式寻租的合谋过程就显得不足,它忽略了盈余管理租金的分配机制。上市公司提供会计信息,具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占先”角色优势,但优势获得的租金并不由上市公司独自分享,而是通过博弈形成分配格局,即上市公司和审计师等合谋而形成的共享机制。对于审计师而言,参与盈余管理寻租的动机主要就是获得高额的审计收费。审计收费决定着事务所的生存,也是审计师的最大诱惑动因。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将有可能增加审计师的风险。为了弥补配合上市公司,并给出“合理”审计意见的风险而面临被诉讼和声誉损失的可能,必然要求获得高于审计成本的租金。这样,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寻租,就必须通过上市公司与审计师等的合谋,才能成功。也就是说,审计师必须成为合谋者,盈余管理才能最终达到转移财富或其他利益的目的。因此,上市公司和审计师有通过盈余管理寻租进行合谋的动机。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其他条件不变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审计意见改善正相关,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和审计意见恶化的可能性负相关

由于审计师事务所参与盈余管理寻租,存在较高的审计风险。根据审计风险理论,盈余管理更具有不确定性,且较难审计和容易纵。盈余管理在我国存在高固有风险的问题,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越大,越容易被社会、监管部门发现并受到惩罚,进而会影响到事务所。因此,盈余管理行为风险越高,上市公司越有动机操控审计费用引诱审计师合谋,即审计意见收买动机越高。因此有:

假设2:盈余管理行为的审计风险水平越大,审计意见收买的可能性越高

刘峰、周福源(2007),方军雄、洪剑峭(2008)都指出,我国审计环境中法律约束机制软化、民事赔偿机制不到位、监管力度弱等问题,未能有效约束审计师的机会主义行为,大规模事务所并不一定有较高的审计质量。另外,审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审计风险进行评估时,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正常来讲,事务所规模越大、声誉越高,风险承受能力应该越强,但会把自己的道德底线提的比较高,这样大事务所反而容易被收买、产生道德风险,越敢对一些存在重大疑问的财务报表签发较好的审计意见。我国审计市场上出现的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正是法律风险低的一种体现。因此有:

假设3: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审计意见收买的可能性越高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选择以2002年至2006年作为估计区间,其他的数据期间为2003年至2006年。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剔除了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剔除了2007年以前退市的公司;剔除了2003年至2006年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选取2001年之前的上市公司;计算盈余管理选择超过30个上市公司的13个行业类别;上市公司子公司数据来源于各年年报的手工收集。最终获得3612个有效研究样本。除了子公司,其他数据均来自于CCER数据库,并使用CSMAR数据库进行抽样核对,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三)变量定义 首先,借鉴唐跃军(2007)、方军雄等(2008)的研究,定义t期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和t-1期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之差,使用daf表示异常审计费用。对于审计意见,定义审计意见改善和恶化变量,分别表示审计意见收买行为变量。盈余管理变量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并使用盈余管理程的绝对值|da|。审计师对盈余管理行为避亏、保牌和配股动机的风险态度是不一样的,定义ks反映公司亏损盈余管理动机、bp表示保牌盈余管理动机和pg表示配股盈余管理动机,分别表示盈余管理行为的不同风险变量。审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则主要取决于事务所的规模、经济实力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能力等。采用耿建新、房巧玲(2005)的研究,使用反映事务所人力资源状况与收入状况作为考察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变量。其次对于控制变量,使用核心资产收益率表示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资产负债率表示财务风险;合并报表的子公司数、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表示上市公司经营复杂性,以及上市公司资产规模控制规模差异的影响。另外采用哑变量控制权性质区分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以及审计师变更可能与审计意见的作用方向一致,以as加以控制。还控制了行业差异,年度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具体变量如(表1)所示。

(四)模型建立 本文区分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意见改善和恶化,以盈余管理程度、审计风险与风险承受能力的事务所人力资源和收入水平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构建以下的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3个研究假设,其中Qi,t分别表示三种审计意见被解释变量,fixedeffect控制了行业和年度变量。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描述了模型中的主要连续变量的特征。异常审计收费的均值为0.0308,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不同公司间的审计收费差别比较大(标准差为748414.7),资产规模大于均值的公司审计收费为860659,而小于均值的公司审计收费为404744.9,整整多了一倍。从均值来看,盈余管理逐年增加,且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异常审计收费也相应越高,但是这里还不能说明盈余管理程度越大,上市公司实现了审计意见的收买。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和财务状况有所恶化。样本中,376家(占10.41%)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其中审计收费均值为586617.9,异常审计收费均值为0.00743,同时,有204家(5.65%)上市公司收到的不利审计意见较上一年出现改善,201家(5.56%)的审计意见不如上年度。有349家(占9.67%)上市公司变更了审计师事务所,但有43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改善,占总审计意见改善的比例为21.08%,30家(14.92%)变更事务所的公司审计意见恶化。变更事务所的审计费用均值为630315,异常审计费用均值为0.003,而没有变更事务所的审计费用为629670.6。样本中共有471家(占13.07%)上市公司发生了当年亏损,审计收费均值为554546.5,异常审计收费均值为0.008375。配股公司为272家,占样本公司的比例为7.53%,审计收费均值为595297.4,异常审计收费均值为0.023。178家(占4.93%)家上市公司连续亏损两年以上,异常审计收费均值为0.020。

(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至(表5)。

(1)盈余管理程度、审计意见收买模型回归结果。在进行Logistic回归前,本文计算了模型中主要实验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Spearman相关矩阵。大部分实验变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均不超过0.5,这意味着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较小,可以放在模型中进行实证检验。对于模型1、模型2与模型3的解释变量的VIF值均在2以下,小于临界值10,说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低的多重共线性。从(表3)可以得到,审计意见模型中实验变量盈余管理程度的系数显著为正,审计意见恶化模型的|da|系数显著为正,而审计意见改善模型中的|da|系数不显著。表明如果不考虑异常审计费用,单独的盈余管理行为是能被审计意见识别的,只能部分支持假设1。异常审计收费系数均不显著。检验结果表明独自的盈余管理与异常审计收费对审计意见都不能得到改善,盈余管理和异常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收买的关系比较复杂。就如理论所述,审计意见收买得到的租金是上市公司和审计师博弈的结果,因此,当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上市公司通过操控审计收费,更有可能说服审计师出具更好的审计意见,且审计意见的改善可能需要关注盈余管理行为风险的大小。对于控制变量,审计师变更与当期非标准意见正相关;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越大,不利审计意见越小;财务风险越大,不利审计意见越多;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对出具非标准意见采取了差别的决策,国有控股与当期非标准意见负相关。此外,在稳健性测试中,使用未凋整的Jones模型得到的盈余管理和异常审计费用变量(lnfee-lnfeet-1)/ lnfeet-1,估计结果变化不大。另外剔除了异常审计费用的超过标准差3倍的值后,估计结果也很稳健。

(2)审计风险与审计意见收买的回归分析 (表4)中,对于当期非标准意见的估计模型,实验变量ks、pg和bp的系数均显著,而ks*daf、pg*daf和bp*daf的系数不显著。这表明审计师对同为盈余管理行为的亏损、保牌和配股的风险态度是不一样的。当期亏损和保牌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由于当期亏损和保牌的行为比配股行为的审计风险要高,审计师出于风险的考虑,出具非标准意见的概率越大。配股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由于配股的盈余管理行为风险相对较低,公司出现非持续经营的可能性不大,且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未为对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表现出足够的关注,上市公司更有可能得到标准意见,因此,审计师与上市公司容易达成默契。审计意见改善的估计模型,实验变量ks与ks*daf的系数均不显著,由于当期亏损公司的审计风险较低,且财务状况也决定了其无法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另外,审计师出于自身利益,寻租得不到较多的“租金”,必然不与上市公司合谋,因此,当期亏损公司不能提高审计意见改善的概率。bp与bp*daf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保牌的审计风险通常较高,表明审计风险水平越高,改善审计意见的概率越高,部分支持假设2。对于保牌公司通常为连续亏损的公司,为避免其股票被特别处理或停牌,具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收买审计意见;另外,保牌行为的盈余管理寻租得到的收益要比亏损的寻租要大得多,审计师得到的审计收费必然要大得多,这样审计师有很大的动机参与寻租,损失审计的独立性。pg系数显著为负而pg*daf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配股行为虽然审计风险较低,但上市公司还有可能操控审计收费进行审计意见的收买。审计意见恶化的估计模型中,实验变量ks与ks*daf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亏损行为的审计风险较低,而且审计师获得的审计费用也较低,如果当上市公司操控审计收费进行审计意见收买时,审计师寻租得到的“租金”可能保证不了审计成本与风险,因此可能并不会合谋。而其他实验变量达不到显著性水平,但bp*daf与pg*daf系数是负的,上市公司还是比较关注审计意见的恶化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收买审计意见的动机。控制变量估计结果中,审计师变更、规模越小、财务风险越大、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越有可能收到非标准意见;审计师变更、规模越小的上市公司的不利审计意见改善的可能性较大;规模越大、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恶化的可能性较低。

(3)事务所风险承受能力与审计意见收买的回归分析。(表5)的审计意见改善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当使用收入水平状况作为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代替变量,实验变量sh1*daf显著为负,这意味着审计师的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审计师被上市公司说服而改善审计意见的成功率更高。如果使用人力资源水平状况sh2*daf,虽然实验变量的系数显著性水平不高,但系数的预期方向一致。因此,估计的结果部分支持假设3。审计意见恶化模型估计结果也表明,两个作为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变量的收入水平状况和人力资源水平状况的系数均显著,daf 系数显著为负,而sh1*daf与sh2*daf显著为正,都表明上市公司通过操控审计费用而抑制审计意见下降,收买审计意见。对于两种审计意见模型估计的结果,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是目前我国审计环境中法律约束机制软化、民事赔偿机制不到位、监管力度弱等问题,导致审计师行为失当被发现概率不高,被概率低。即使被发现、被,其处罚主要是以行政处罚为主,民事赔偿的种种限制使赔偿概率非常低,赔偿金额严重不合理,对审计师和事务所的威慑作用不大甚至无效,审计师可能会签发一些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对一些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只是追加一些语气缓和的提示。另一方面是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审计师事务所,在理论研究和实务处理中的能力较强、对会计准则的以及审计师具有加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甚至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都是博弈的一方,社会公众对其也同样较为信任。但是,也正是这样,在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尤其是经济活动复杂性在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在面对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道德底线反而比那些风险承受能力弱的会计事务所更高,也更容易参与合谋谋取经济利益。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越小,变更审计师事务所以及保牌行为更可能得到审计意见的改善;资产规模越大、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恶化的可能性较低。此外,稳健性检验中,使用表示人力资源状况和收入水平状况的绝对值作为事务所风险承受能力变量,得到的结果基本不变,人力资源和收入水平两个变量本身就可以互为稳健性检验。

四、结论

上市公司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当上市公司可能出现不利审计意见的情况下,管理层通常存在强烈的动机收买审计意见。问题,是上市公司会不会使用盈余管理寻租而收买审计意见,盈余管理行为风险是改善还是恶化了审计意见,而事务所风险承受能力会不会保证审计质量呢?本文研究了盈余管理寻租、审计风险以及事务所风险承受能力对审计意见收买的影响,研究结果有,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寻租操控审计费用而改善不利审计意见的证据只能部分的支持,保牌行为要比亏损和配股行为更有可能得到不利审计意见的改善;事务所风险承受能力越强,道德底线越高,事务所越有可能参与审计合谋,这与部分研究不同,一般研究表明大事务所具有更高的审计质量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加深,对复杂的经济事项的处理,具体准则上更是无迹可寻,而更多的依赖则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这个方面上,盈余管理也会随之加强。另外我国审计环境中的法律、监管制度以及公众舆论压力还不能有效地约束审计师事务所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大规模事务所的高道德底线,使其更容易参与合谋。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债务违约的财务困境成本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07SJD630052)和南京审计学院校级课题“财务教模试验”(项目编号:NSK2009/B1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联生:《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特征与监管策略》,《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2]陈杰平、苏锡嘉、吴溪:《异常审计费用与不利审计结果的改善》,《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年第4期。

[3]朱小平、郭志英:《不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条件下审计费用增加的信息含量研究》,《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4]唐跃军:《审计收费、审计委员会与意见购买》,《金融研究》2007年第4期。

[5]耿建新、杨鹤:《我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情况的分析》,《会计研究》2001年第4期。

[6]李爽、吴溪:《审计师变更的监管思想、政策效应与学术含义》,《会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7]陆正飞、童盼:《审计意见、审计师变更与监管政策》,《审计研究》2003年第3期。

[8]伍利娜:《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中国会计评论》2003年第1期。

[9]刘峰、周福浑:《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 》,《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10]方军雄、洪剑峭:《异常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损害―来自中国审计市场的证据》,《中国会计评论》2008年第12期。

[11]耿建新、房巧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研究―基于审计市场经验数据的聚类分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第7篇: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

[摘要]一个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拥有适量的营运资金,营运资金在企业销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对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会产生重大影响,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加强对营运资金的分析。

营运资金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资金,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流动资产净额。在数量上等于全部流动资产减去全部流动负债后的余额,是流动资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营运资金的特点就是流动资产的特点,即回收期短;具有流动性;多种形式上并存性和数量上波动性。

在流动资产中,来源于流动负债的部分由于受短期索求权的约束,因而企业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自由使用。相反,扣除流动负债后的流动资产,企业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自由使用。因为这部分流动资产净额是由长期筹资方式筹集的,它的偿债索求权时间压力小。

营运资金不仅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二者的差额,而且其规模受企业销的影响,同时又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所以,营运资金的管理不能单纯地考虑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较差异,而需要从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把握。

营运资金是流动资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营运资金数额越大,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小。因此,增加营运资金的规模,是降低企业偿债风险的重要保障。然而,营运资金规模的增加,必然要求企业利用长期筹资方式筹集更多的长期资金而占用在流动资产上,但长期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成本大,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长此以往,最终因为盈利能力低下,影响偿债能力,而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反之,营运资金规模小,企业财务风险高,而企业盈利能力大。同时,营运资金的结构不同,也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因此,确定营运资金的规模,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必须在盈利能力、财务风险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可见,要对营运资金进行管理,必须从四个内容进行:

一、财务风险

从理论上说,只要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企业就具备了短期偿债能力。因此,企业营运资金的最低理论值为0。但这必须以流动资产的变现数量与期限结构同流动负债的偿还数量与期限结构完全吻合为前提,否则,企业就可能形成到期不能偿债的风险。从理论上来讲,在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时,可以将长期资产进行变现,来偿还到期的债务。然而,在实际中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般不会动用长期资产来偿还流动负债。再者,由于流动资产的变现数量也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应收账款坏账和库存商品削价的可能性存在,所以企业的流动资产的数量必须大于流动负债,即营运资金的数量必须大于0。同时,由于各类流动资产的变现速度和变现数量不同,作为流动资产净额的营运资金的结构不同,它的偿债能力也不同,因此,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态度不同,要求营运资金的结构也不同。

二、盈利能力

如果企业单纯地考虑偿债而确定营运资金的规模和结构,势必会约束自己灵活、机动地运用营运资金,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因为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互为结果的,所以,如果一个企业的盈利水平长期低下,最终会削弱自己的偿债能力,从而给企业自身带来财务风险。企业盈利能力是受收入和成本二个因素所决定,企业营运资金的规模和结构不同,收入和成本的水平也不同。假如一个企业营运资金的规模过大,就会增加营运资金中非盈利流动资产的规模和比例,相对减少了企业的收入,同时增加了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反过来讲,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利润目标,来确定营运资金的规模和结构。

三、弹性

由于弹性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营运资金管理中要考虑自身变换的可能性,以便在需要时,调整营运资金的结构。实际管理中,弹性会影响营运资金的规模,如果现有营运资金的弹性不好,又需要对营运资金结构进行调整,面对这种情况企业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牺牲信用和收益,将弹性较小的营运资金强行转换其形态;第二个选择是增加具有弹性的营运资金的规模,用于准备短期债务的偿付和财务调整,这样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减少收益,维持企业现有的信用。

四、营运能力

营运就是经营运作,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经营运作能力。狭义的理解是企业经营运作的速度,主要表现为资产管理和运用的效率,即资产的周转速度,在财务分析中常用资产的周转率来表示,主要包括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指标。

第8篇: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

从BOT项目特点入手,提出了BOT项目的盈利特性,即盈利的金融性、盈利的工程性和盈利的公共利益约束性,从盈利特性的角度分析项目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BOT项目;盈利特性;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0801

1 引言

对任何私人投资者而言,进行项目投资的最终目的是盈利。私人投资者进入以特许经营权为基础的BOT项目其最终目的同样是为了盈利。当然同其他任何私人投资一样,对BOT项目的投资同样存在风险。如何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始终是投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对风险的识别有多种方法与视角,每一种视角对风险识别都有一定的帮助。

一般来说,风险分析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定性的方法入手,风险可以分为诸如政治风险、商业风险、法律风险、营运风险和完工风险等 .Patrick T I Lure按基础设施的部门进行了风险回顾分析,刘建英、李胜杰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BOT项目的风险进行了研究。A. Ng , Martin Loosemore对BOT项目的风险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的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

风险往往是由各种事物的内在特性决定的,既然私人投资的目的是盈利而各种投资项目会有各自的盈利特性,本文试图从BOT项目的盈利特性入手,对BOT项目盈利的风险进行识别继而提出对应的风险控制方法。

2 BOT项目的盈利特性分析

2.1 BOT项目的概念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经营-移交,BOT方式是指由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对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投融资的基础,由本国或者外国投资人或者财团作为项目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投融资、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最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无偿移交。典型的BOT形式分三大步骤:①建设国政府由政府部门,地方政府或授权实体出面与本国或外国投资者成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项目公司筹资和建设基础设施项目。②项目公司在协议期拥有营运和维持这项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和服务费,归还贷款本息,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③协议期期满投资者将该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

2.2 BOT项目的特点

项目采用BOT方式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项目所在地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项目建设与营运效率、解决大型建设项目资金紧张的问题,同时也使投资者获取合理回报。项目的类型和采用BOT建设模式的目的使BOT项目有其显著的特点。一般来说BOT项目的建设周期长、规模大,所需资金数额也大,通常是由一家或多家投资机构出资组成项目公司,由多国的众多银行或金融机构组成银团提供贷款,再由项目公司组织或委托一家或多家承包公司进行项目实施。

2.3 BOT项目的盈利特性分析

基础设施项目进行BOT形式建设的目的及其特点决定了BOT项目的盈利特性。

一般来说,BOT项目由于投资规模庞大,投资者难以用自有资金完成建设,项目融资占整个项目投资的比重较高,具有较高的财务杠杆;投资形成的资产很多具有金融资产的特性;而且项目全投资内部收益率虽然高于融资的成本,但两者的差距与银行存贷利差相仿;,而高杠杆与利差正是金融业盈利的显著特点,因此BOT项目的盈利具有明显的金融特性。

BOT项目的盈利又具有工程性,由于项目的主要投资大部分投入工程建设和设备采购,工程成本控制的成败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额,如果项目的投资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必然会对项目的盈利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工程承包商和设备供应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会取得可观的利润,虽然这部分利润不一定成为项目公司的直接利润,但因其源于BOT项目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BOT项目的盈利。因此可以说BOT项目的盈利又具有工程性。

由于BOT项目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如公路、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电网这些项目很多采用BOT的方式进行,项目的收入来自收取的过路费、水费、污水处理费、电费,这些收费都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政府在授予特许经营权时在考虑项目的收益性的同时必然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因此其盈利具有公共利益约束性。

综上分析,BOT项目的盈利特性可以概况为金融性、工程性和公共利益约束性。

3 从盈利特性看BOT项目投资的风险

与政府投资的目的不同,私人投资是为了盈利,但任何一种盈利模式都有与盈利相对的另一面亏损的可能性,即风险。下面从BOT项目的盈利特性来分析其风险之所在。

3.1 盈利的金融性所对应的风险

由于BOT项目盈利的金融性即项目的财务特征具有高杠杆性。项目在经营期的主要支出为利息支出,项目的收益必然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十分敏感,利率的变动对项目的收益影响巨大;对于利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项目而言,由于收入货币与负债货币的不一致,汇率变动对经营成果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在中国杭州某BOT项目,项目总投资达14亿元人民币,资本金与贷款的比例为1∶3,项目的全投资内部收益率为8%左右,长期贷款利率为6%,资本金的内部收益率10%,贷款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资本金的内部收益率将下降2.5%,资本金的收益率对利率的变化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3.2 盈利的工程性所对应的风险

工程项目的风险通常表现为成本控制风险和项目的开发竣工风险。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会发生很多变更,大量的变更会使项目的成本急聚上升;如果在项目建设期如遇到通货膨胀,项目所需物资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也会使项目的建设成本大幅上升,建设成本的上升必然造成项目的收益降低甚至发生亏损。在上面所述的例子中,建设过程中就发生过较多的变更,在建设期也遇到了建设所需的钢材价格的大幅上涨。

另一方面对工程项目而言,由于技术的、自然的、环境的、社会的等多种原因,有可能使项目完成发生拖延甚至项目无法竣工交付。项目的拖延使整个工程的效益下降,如发生无法交付的情况已经施工部分所对应的资金将全部损失。

3.3 盈利的公共利益约束性所对应的风险

BOT产品和服务大多为社会公众的必需品或服务或直接涉及国计民生的衣食住行等敏感问题,其产品和服务价格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在很多情况下政府为了社会稳定根本不按照经济规律定价,甚至不考虑项目公司的成本投入。这样,项目的经济效益就会大受影响,利润降低。媒体报道中国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其中就涉及以BOT形式建设的公路的收费问题,政府在社会舆论压力下计划对收费公路进行全面的清理,这些例子可以比较好的说明盈利的公共利益约束性不可轻视。

4 对策

针对BOT项目盈利特点所对应的风险,在风险防范时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1)对金融性盈利特性所对应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在项目投标时注意是否有相关的条款保障,项目谈判时要求对利率的变化制定相关联的补偿条款如收入与利率相关或收入与通货膨胀相关;对国际投融资项目,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金融工具降低利率和汇率变动所产生的风险。

(2)对工程性盈利所对应的风险,可以采取市场上现有的针对工程风险的各种措施,如合理投保各类保险包括工程险、财产险、完工险等险种减少施工竣工风险;对价格上涨风险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选择合适的承包商和供应商或让有实力的承包商和供应商共同参与投资来分担或减少风险。

(3)对盈利的公共利益约束性所对应的风险,首先需要确认项目的特许经营权合同的签署是符合现有法律的,合同中有关收益的条款是可以得到执行的;其次要研究项目所在地的法律和政策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保护与保护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如一个国家能较好的处理两者的关系,一般来说盈利的公共利益约束性所对应的风险较小。

5 结论

本文以一种全新的视角――BOT项目的盈利特性入手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可以使风险的防范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C.Walker,A.J.Smith,Privatized Infrastructure:The Build Operate Transfer[M].Thomas Telford Publications,1996.

[2]Patrick T I Lure.A sectoral review of risk associated with maj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9(2).

第9篇: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

【关键词】风险投资;中小企业;IPO;盈余管理;创业板

利润操纵中小企业是指企业规模较小,产品销路好,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且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在当前资本市场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研究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水平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关注的一个投资热点之一就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英文为VentureCapital,简称为VC,主要指企业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经济业务,它在国外资本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年,许多学者对VC业务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本文把存在VC业务的中小企业筛选出来,研究其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的问题,更有实际意义。IPO的中文含义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nitialPublicOffering),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的融资门槛较低的优势,采用IPO融资方式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一个新兴的筹资渠道。中小企业由于天生存在的固有缺陷,例如资金薄弱、信誉程度低、经营水平不高、利润率低等,在IPO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操纵利润的倾向。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2013—2015年间存在风险投资业务的85家在深交所上市的创业板企业为样本,分析其盈余管理的行为。

一、相关文献回顾

Teoh在1998年研究企业盈余管理问题时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假如企业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那么其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金额将会在以后年度转回,例如,公司IPO前体现的是正向的盈余管理,那么IPO后若干年,利润随着年限的增加普遍逐渐下跌甚至是亏损。在短期内,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利润的正值盈利能推动IPO后股价的上扬,更容易使企业顺利进行融资。但是,这种人为操作的正值盈利的方式不能持续很久,在不远的未来就会产生负值亏损。Aharony、Lee和Wong于2000年对H股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的利润“粉饰”现象进行研究,他们选取从1992年至1995年间的83家IPO的样本公司进行研究发现,总资产收益率中位数指标从IPO两年到IPO当年逐年上升,到了企业上市成功后,这个指标则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总资产收益率中位数指标的“抛物线”型态反映出企业存在着一定的盈余管理行为。他们认为的盈余管理模式与政企间的关系以及股票上市所在地密切相关。吴联生、王亚军于1995年通把业绩低于预定阈值公司筛选出来研究发现,有不少业绩低于阈值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资产处置、存货核算方法变更等手段可以使公司业绩大于阈值,分析出公司业绩与阀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种资产处理手段影响利润的方法在亏损企业和业绩下滑的企业中都存在,他们通过运用盈余分布法来估计盈余管理程度。杨丹在2004年研究上市的企业中发现中小企业获得IPO资格与否与其IPO后的收益存在正相关,IPO是企业上市“圈钱”的一个最大的目的,为企业做大做强注入“血液”,又可以快速提高企业声誉,达到“名利双收”且“急功近利”的目的。但是企业上市资格的获得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IPO企业会有强烈的动机进行财务包装,勉强通过上市门槛。

二、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分类

盈余管理是指在企业在不违反监管法律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为了达到公司或个人的某种目的,公司的管理层利用相应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对企业利润进行“操纵”,以改变企业的盈余时间分布。盈余管理会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容易误导外部相关利益者。从财务会计的角度上看,按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手段不同和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不同分类,盈余管理分为两大类:(1)应计盈余管理,指的是企业在特定的法律和公认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通过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来调节会计报表的会计盈余的行为。突出表现在会计计量方面,例如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问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改变问题、无形资产的资本化和费用化划分问题等。(2)真实盈余管理,指企业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控制企业相关活动的发生时间,来调节对外报表的会计盈余的行为。例如企业操纵销售业绩、刻意安排存货在不同时段的生产数量、削减广告费用和研发费用等。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在利润操纵的手段上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从研究者的角度,不管企业采取哪种盈余管理方式,他们都认为企业在IPO过程中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只是达到目的的不同操纵手段,都会在一定程度“粉饰”企业财务报表,提高股票价格,从而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三、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信号传递动机。大型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中小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目的也是一样的,它集中体现在追求股票的价格最高上。假如一个企业在IPO后其股票价格越高,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其折合成的企业资金规模就越大,体现的企业价值就越大。对于存在风险投资的中小企业,更加注重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良好的投资项目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确保更低的投资风险和高的回报率信号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在企业进行IPO后,更高更稳定的股票价格这一良好的信号传递给外部风险投资者和中小股东,越能增强他们的投资信心,管理层千万百计通过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来赢取投资者的信任。(二)契约动机。在20世纪30年代就产生了契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企业是契约的结合体,各种角色都围绕着契约而存在。契约理论是研究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产生的问题的特殊理论,特别是在当代,大部分的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互分离,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例如股东、管理层、债权人、员工和政府等,他们对企业利润的要求权各不相同,他们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这一理论一直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中的核心。这些利益相关者都要求从企业的发展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如果企业进行IPO后多达到较高的股票价格,能提高公司声誉、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管理层薪酬水平等。(三)监管规避动机。在当前证券发行注册制还未正式实施的时点,核准制依然是公司上市的唯一入口。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上市条件有着严格的准入门槛:(1)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2)属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发行前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发行后的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3)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可见企业要想达到上市的标准,必符合证券法对企业准入门槛的要求,达到市场准入门槛,满足监管需要,所以管理层想方设法利用盈余管理达到其目的。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我国的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10月23日在深交所正式启动,这些挂牌上市企业主要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科技、生物科技和节能减排的新兴企业,风险投资的比例较高,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比较大。为了给投资者增强信心,企业的管理者迫切需要推动股价的攀升以证明企业的发展实力,极力拉高股票的发行价格。我们对这种行为做出以下假设:H1:股票的发行价格与盈余管理的力度呈正相关。(二)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13—2015年间存在风险投资的85家上市公司在IPO前1年、IPO当年、IPO后1年连续的数据为盈余管理的研究对象,选取采用累计投标询价方法定价和上网定价相结合发行方式的IPO企业,对于有数据异常或缺失的企业通过海通证券交易软件进行补充,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样本数据进行Winsorize上下2%的缩尾处理,较为系统全面地检测IPO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在时间指标的确定上,本文设定T-1、T和T+1分别代表IPO前1年、IPO当年和IPO后1年。(三)盈余管理的度量。国外学者Guay、Kothari和Watts在1996年经过研究证实修正的琼斯模型能可靠的估计盈余管理力度。此模型也在我国的股票市场研究中一直使用,能准确地分析盈余管理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四)检验方法。首先用Excel软件处理85家存在风险投资业务的样本数据,然后参照国外学者Guay、Kothari和Watts采用的修正琼斯模型,选取营业利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企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增加额、应收账款增加额和资产总额指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表3实证检验得出:(1)R=0.823,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模型效果是显著的。(2)R方=0.691,拟合优度比较高,说明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效果显著。(3)F值为228.701,模型效果显著。(4)Sig=0.001,可见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模型效果显著。通过表4实证检验可以看出,IPO企业的营业利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企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增加额、应收账款增加额和资产总额指标都IPO企业上市带来显著的影响。这些指标的变动反映企业存在较大的盈余管理行为,证明了原假设:股票的发行价格与盈余管理的力度呈正相关。

五、研究结论

本文自行选取了2013—2015年间存在风险投资的85家上市公司在IPO前1年、IPO当年、IPO后1年连续3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重点考察了IPO企业的盈余指标及其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企业的营业利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企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增加额、应收账款增加额和资产总额指标对发行定价的产生显著的影响。证明了原假设股票的发行价格与盈余管理的力度呈正相关。本文证实存在风险投资业务的IPO企业都实施了一定程度盈余管理行为,他们追逐的是发行定价最大化原则,在当前IPO上市监管比较严格、外部审计监管不断加强的形势下,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调节对外报表的行为比较困难,很难通过操纵应计盈余管理来提高利润。因此,企业选择应计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偏向于选择真实盈余管理达到提高股票发行价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2007(2)

[2]蔡春,李明,和辉.约束条件、IPO盈余管理方式与公司业绩[J].财经问题研究,2013(10)

[3]陈祥有.风险投资与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1)

[4]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