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艺美术运动目的范文

工艺美术运动目的精选(九篇)

工艺美术运动目的

第1篇:工艺美术运动目的范文

根据运河的流经区域,苏南运河区域包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苏北运河区域包括徐州、宿迁、淮安、扬州。从目前现状来看,苏南与苏北运河沿岸的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是显而易见的,亮点基本集中在苏南地区,长江以北仅有扬州被列入。而历史上苏南苏北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水平的差距并没有今天这样明显。扬州的民间工艺美术早在汉代就已名震八方,明代扬州艺人周翥首创了以金银珠宝、翡翠玛瑙、水晶玳瑁等高档材料雕成的山水、人物、花卉、亭台、翎毛嵌于檀犁漆器上的‘漆器镶嵌’工艺;扬州漆器是清代扬州两淮盐政的重要贡品,以清宫档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六年(1771年)、五十四年(1789年)两淮盐政‘进单’所记为例,扬州向清王朝所供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钿镶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种工艺漆器,其地位并不亚于当时的苏杭。

(一)区域文化、经济基础、发展理念上的差异

区域经济的发展易受区域文化中滞后因素的掣肘。近代工业的发展是苏北经济被苏南正式拉开的分水岭;而改革开放初期,对新形势、新观念接受程度上的差异,再次拉开了两地经济水平的距离,由此也影响和制约了对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理念的认知。苏北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地域性格雄豪大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讲究体面、排场、义气,但变通不够;造成经济形态一直以自然经济为主,观念相对封闭,眼界相对狭隘,竞争意识不强。表现在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影响上,市场推广意识不浓,缺乏吸取先进经验的魄力,创作观念陈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但缺乏一种与时俱进的眼界,这种相对落后的观念成为苏北运河区域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短板。苏南地区源远流长的吴文化,使苏南地区的人文思想中具有了非常深厚的中庸智慧和务实包容的市场竞争意识。这种开放的心态和思想带动了观念、文化等的不断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足,也形成了收藏和投资艺术品的地域传统,大大带动了该区域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由于经济基础的雄厚,苏南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呈现出重材、重艺、重品的特点,在创作理念和产品品质上与苏北差异显著。

(二)市场价值重视程度的差异传统文化的影响

使苏北地区形成了“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的地域观念,在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上,虽然保留了传统的技法,但缺乏合乎当前需要的创新性探索,如邳州岔河镇良壁村王如坤的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和程序传统,风格淳朴,但却迟迟打不开市场,其原因既与其工期较长、产量有限有关,更重要的是,在形式、题材等方面,相比较于技艺精美、形式多样的南通蓝印花布,差距一目了然。苏南运河沿岸自明清以来,即商贾云集,新兴的市民阶层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富商大贾们附庸风雅,以竞相收藏书画、文物为能事,书画作为商品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观念和技巧的不断翻新,形成了苏南民间工艺美术精致、细腻、高品质等艺术特点,如苏州檀香扇以其高档的材质、复杂的工艺、独特的芳香一直为文人雅士华美精致的怀袖雅物。对于市场价值的重视程度是决定民间工艺美术存活与发展的关键,从二者的发展轨迹可见,苏南运河区域的适应和转换能力明显强于苏北,这与苏南深厚的区域文化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申遗成功后江苏段沿岸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思考

(一)发掘运河周边民间工艺美术的地域特色与功能地域特色的塑造

在苏南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进程中已形成一定的基础,这首先取决于于苏南运河周边历史形成的坚实的经济基础,使民间工艺美术呈现出种类全、工艺精、功能多等特点。如常州木梳竹蓖,素有“宫梳名蓖”的美称,造型新巧,吃发均匀;其选材精良,多以百年老龄黄杨木或石楠为料;工艺复杂,要经过煮坯、劈齿、磨齿等二十八道工序制成。可见,民间工艺美术生存与发展必须是建立在艺术特色与实用功能兼具的基础之上,很多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当代语境下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不仅是因为当今消费者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工序冗长、功能单一、工艺粗糙等现实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民间工艺美术的准确定位

当前,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生存窘境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使在苏南运河周边区域,也同样存在,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美术逐渐销声匿迹,且传承人技艺上与前辈相差甚远,需要很长时间的淬炼。对此,除了大力加强传承人的培养之外,还应加强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准确定位。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空间应主动适应不同的文化生态。如历史上淮安手工业兴盛,被誉为淮安特产,有的还被列为贡品。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淮安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满足和适应漕运者、商人、官吏、士兵等的需要,当地酿酒业兴盛,由此带来了铜器制作的繁荣;由于人口流动性强,蒲草编织和木器业获得了发展,成为了当地独有的手工艺形式。明代扬州江千里制作的螺钿杯,精致细腻,广受文人雅士欢迎,有诗为赞:“螺钿妆成翡翠光,紫霞秋澈婺州香;形神俱美真通太,假寐仍期到梦乡。”此二例虽然久远,但说明一个问题,即只有根据市场需要所生产的产品才具有生命力。这需要当今的民间工艺美术从业者们顺时而变,从地域、市场和艺术特色进行调研和定位,找出合理的对接途径,而不应盲目模仿或创新,尤其要防止特色泛化。

(三)寻找苏南苏北民间工艺美术的互补性

苏南与苏北的民间工艺美术也可借鉴南北经济结构互补的经验和方法,实行产业联动,优胜劣汰,开拓创新,共同发展。但艺术风格上的互补不是折中,而是应汲取各自优秀的创作理念,推陈出新,拓展创作思路,达到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的目的。徐州新沂草桥的大柳编文化,以原材料的天然性与手工制作相配,不仅展示出材质美,也体现出了技艺美。这种具实用功能,又具形式美感、材料原生态的工艺品,既符合当前正在倡导的生态设计理念,又展现出了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情感性。苏南运河区域的民间工艺美术一贯强调技艺的细腻精致和材质的精美上品,散发出一种小众情感,但自然特性相对缺乏。当今的消费人群流动性特征明显,市场需求呈多样化趋势。是否可以在创作生产中有目的地对象化,通过材料、工艺的变化,降低原本高档的工艺品成本,从而使产品具有普适性;同时,在保持技艺、材质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自然性特征,使高档消费人群感受到天然醇香,这也许能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另外,极端重工重料的价值认识不应再成为创新的圭臬,应强调应时应世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苏南民间工艺美术历来强调对于材质的追求,但在当前高档材料来源匮乏、成本快速上涨的背景下,一味追求奢华名贵的材料和繁复多变的工艺技巧已不是普遍性的市场需求;而苏北人文情感浓郁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却能唤起当前人们对田园乡土情调的向往,这种新的需求若能被有效利用,必将会成为一条合理的生存和发展途径。

(四)引入高校人文科学的研究资源

第一,引进高校研究人员与地方合作,建立江苏段运河周边民间工艺美术的文献资料库。江苏段运河沿岸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存量丰富,目前,除了各地已经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文化传承人之外,民间还散佚着众多的文化形式和艺人。当然,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也不能面面俱到,需要进行细致筛选和系统归纳,将那些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文化种类纳入到保护和发展的程序中来,包括文字的、影像的、图形的、声音的、观念的档案。这对于江苏段运河周边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非常必要。第二,利用高校资源,针对某些领域进行专项研究,探讨其发展的可行性和在当下的文化适应性。江苏段运河沿岸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丰富,做好文献资料库已是一件工作量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对每一种文化形式或艺术品种作专门的研究,因而就必须从各种类的特点以及在当前环境下的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立项和研究,尤其是对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如苏北的县一级区域文化应成为关注的重点。通过高校研究人员细致发掘和梳理,结合当下趋势,寻找发展对策,有助于使很多不适应当前文化语境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第三,根据市场,高校与地方联手研发新的工艺美术种类。高校的特点在于研究能力强,但市场把握方面欠缺;而地方则熟悉市场,但缺乏专门专业的研究人员。因而,完全可以利用二者的互补性进行资源的整合。当前,很多工艺美术种类因不能完满地实现“文化适应”,处于萎缩和消亡的境地,但其中亦有很多工艺美术种类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只是因为理念、材料、技术等方面的不适应所致。对此,应组织高校研究人员根据市场进行针对性研究,进行技术上的提升,材料上的取代等,从而能使诸多民间工艺美术种类获得继续生存的可能。

(五)努力锻造民间工艺美术的地域文化产业链

第2篇:工艺美术运动目的范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途径

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和造就具有相当艺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艺术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管理、教育水平等诸多方面,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方面,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那么,目前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现状如何?究竟应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呢?

一、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现状如何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文化艺术活动,总体上看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缺乏正规的组织引导和提升,无论是开展艺术活动的规模和水平都不能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从教师艺术活动本身来看,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人员十分有限,大多是一些原来有一定基础爱好的艺术骨干分子,而且艺术活动的方式单调,层次也不高。从高校组织和方式看,主要是高校工会或者社区依照每年年度工作计划,开展了一些带有提高性质的辅导活动。然而,高校包括高等艺术院校在内的教育机构却很少参与面向社会、面向群体的艺术教育活动。这种状况对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人格完善以及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是十分不利的。

二、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重点应从提高领导重视程度、运用各类艺术手段的教育效果等几方面入手。

(一)领导要重视

根据目前教师艺术教育的现状,要努力建立一种以高校领导机构为主导,各级管理部门与工会相结合的教师艺术教育机制,促进教师艺术教育事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高校领导机构要从关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教师艺术教育工作,并适当地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从事教师艺术教育的机构要与地方的、社区的群众艺术团体加强联系,通过辅导活动来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分子的艺术素质。同时大力发挥学校电视台、校报在开展教师艺术教育,提高教师文化艺术素质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二)运用各类艺术手段的教育效果

艺术教育比照艺术的门类大致划分为语言艺术教育、实用艺术教育、表情艺术教育、造型艺术教育、综合艺术教育等五类。在实施时要考虑到各类艺术教育的特点,取长补短,配合运用,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1.语言文学艺术

任何事物、任何思想,从宇宙之大到细菌之微,从悠久的历史到短暂的瞬间,从行为的表现到心灵的隐秘,都可以用语言来表现,具有超时空的极大自由。因此在进行语言艺术教育时,要引导高校教师体会语言之美,体会美的语言所构成的美的形象,所展现的美的世界,所提示的美的精神,从而也使自己变得更美些。

2.实用艺术教育

实用艺术,属于表现性的空间艺术,如工艺、书法、建筑等。这一类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

3.表情艺术教育

表情艺术,是表现性的时间艺术,主要有音乐、舞蹈等,它直接抒写人的内心情感,也最能打动高校教师的情感。

4.造型艺术教育

造型艺术属于再现性的空间艺术,主要有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深厚意蕴经过一定的审美引导,就可以引起高校教师强烈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收到感化心灵、沟通情感的效果。

5.综合艺术教育

综合艺术有戏剧、电影、电视等。由于它吸取了各种艺术手段的长处,并加以综合运用,就能比其他艺术更加灵活地把社会、人生呈现在高校教师的面前,而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能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引起直接的强烈的感受,其审美教育作用非常广泛。

(三)与专业艺术教育区别对待

高校教师艺术教育毕竟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它是通过实践和学习对高校教师的审美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它的目标是解决在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中,其心理状态、审美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对专业知识不成正比,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的发展的问题,是要改善高校教师的生存质量的问题。高校教师艺术教育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不是单纯地训练吹笛子、弹钢琴、画画、书法和跳舞的技术,它是要通过这种技能、知识和修养,提高审美境界。

(四)丰富实践活动

高校教师的审美欣赏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精神境界的美化,只能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完成。学习艺术基础知识,懂得一些艺术规律,只能指导艺术实践活动,而不能代替这样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真正体会艺术精神,也必须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你要领略自然关,就必须投入自然的怀抱你要想认识社会美,就必须置身生活的潮流你要想欣赏艺术美,就必须进入艺术的殿堂。如果不亲身进入这种令人愉悦的实践活动,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完成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做到制度化,保证艺术教育活动经常持久。如举办一年一度的教师文化艺术节,结合“五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举办文艺庆祝活动第二是要形式多样化,吸引教师广泛参与,如举办美术、书法、摄影、工艺作品展,开展演讲、朗诵、歌咏、舞蹈、器乐、体育、健美等表演竞赛,并组织征文等活动,给教师们提供不同的展示舞台。

(五)发挥文化艺术社团的积极作用

高校教师中间不乏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分子,学校要鼓励他们组织诸如音乐协会、绘画协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合唱团等文化艺术社团并在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在场地、器材、经费上给予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通过他们扩大文化艺术骨干队伍,把文化艺术活动的种子扩大到广大教师中来,由此构成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的整体氛围。

(六)优化社会美育大环境

艺术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培养高校教师的优良素质,还必须优化社会美育大环境。

1.创设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整洁的街道、绿地草坪、环境雕塑、宣传报栏、绿树如茵、鲜花盛开、洁净的水面泛舟都给高校教师以美的愉悦和陶冶。

2.加强电视传播媒介、文化读物的制作与管理

高品位的电视节目、艺术情趣,优秀的文化读物能提高高校教师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从而抵制各种消极、不健康的文化垃圾的传播。

3.加强公共场所的文化设施

如多建一些高雅的音乐厅、展览馆,历史、自然、科技博物馆,让高校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学校广场建立伟人雕像和具有激发人向上的雕塑作品,接触象征着人类文明、民族精神、人生楷模的艺术精品,产生对艺术的崇尚和对美好的追求。

总之,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物质比较丰裕,高校教师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加强艺术教育在客观上已成为高校教师的精神需要和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第3篇:工艺美术运动目的范文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品制造总产值达到9500亿元。今年2月,《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正式,在未来5年内,文化部将重点发展11个行业,尤其重视艺术品市场和工艺美术品的消费。国家频繁出台发展文化产业的鼓励政策,这对发展工艺美术行业无疑是天赐良机。大环境有大关注,大关注有大需求,大需求有大机遇,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民间资本纷纷介入当代工艺美术。然而,民间资本到底如何刺激工艺发展?它的进入,对这一行业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民资多手段试水工美行业

最近,文化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文化部管理的文化领域向民间资本全面开放,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制定了具体措施,其中,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的行业包括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无疑将促使工艺美术领域又一次转型和发展。

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唐克美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解体,逐渐完成了工艺美术体制改革,现在99%的工艺美术生产企业都是民营的。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由曾就职于国有及集体企业的经营者或工艺大师创办的企业;二是喜欢工艺美术的有识之土,他们看好工艺美术发展的前景,投入这一行业;三是最近几年进入这一行的房地产、钢铁等其他行业的老板,他们将大量资金投入文化领域。

北京艺力文化有限公司就是民间资本进入工艺美术领域的代表之一。2007年,该公司借助奥运会的机遇,推出了一个工艺美术项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2009年,艺力文化推出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的作品《鼎盛中华》,同样获得成功。此后,艺力文化组建研发小组,全面进入工艺美术领域。上海“珠玉汇市”珠宝集团董事长张铁军曾是一名企业家,后来转向玉器行业,他投资打造的上海玉博园正在兴建中,该园区占地60多亩。建成后的园区将集玉器文化研究、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成为玉器产品研究、设计、生产、交易中心。

近几年,全国各地兴起工艺美术产业园区的建设热潮,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先机。如福建莆田荔城区规划建设三大工艺美术文化类产业园区,投资总额在30亿元以上,主要生产各种材质的工艺品雕塑等;山西宇达集团,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国内第一家青铜文化园区。

除此之外,也有民营企业通过信货、信托、基金、债券等金融手段融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不少新兴交易方式都在试水工艺美术行业。

民资促使工艺品价格飙升

资本进入工艺美术领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促使近年来工艺美术作品价格的飙升。以景德镇艺术陶瓷为例,该品类深受市场追捧,近几年的年平均涨幅达20%至30%,部分大师的作品更是异常难求。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大多从2008年开始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其中,张松茂的作品在2008年的最高价为16B万元,2012年他的作品最高价已达506万元。

不仅是当代艺术瓷价位迅速上升,宜兴紫砂壶、当代玉器等工艺品也频繁刷新市场纪录。以吕尧臣为例,其作品于2008年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到目前为止,上拍作品已达307件,总成交额达6919万元,2008年最高成交价为134万元,目前的个人作品最高成交价已达322万元。吴德升的《青史香尘白玉摆件》更是达到1035万元的成交价。

资本的介入,改变了工艺美术品的定价和价格体系。广东百藏馆运营总监戴文辉表示,这种现象和不少大资本的介入密切相关。这些企业通常与艺术家签订几年的合约,预订他们的作品,并进行展示、推介等,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保利集团与陶艺家钟连生的合作。2012年,钟连生作品《汉宫秋月》的成交价达到124万元。

成都藏玉阁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雷邦表示,当代玉雕艺术品进入艺术品投资市场时间尚短,正在逐步建立其价值体系,价格的上涨也属于理性升值。随着原料的紧缺、市场的扩大,玉雕艺术会被更多收藏家认可,具有投资收藏优势的当代名家玉雕价格仍有继续上涨的潜力。

众多民间资本的介入,催生了近年来的紫砂热、陶瓷热和玉器热,但很多业内专家也表示,当代工艺美术市场价格的飙升只是资本运作的产物。投资当代工艺的资本以获利为目的,他们锁定那些具有明确文化价值和社会共识的稀缺性资源,以市场运作方式,甚至炒作,不惜重金砸出天价,掌握定价权,在退出时大获其利。

当然,这种非理性的做法,也造成了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乱象。北京艺力产品开发部总监秦刚表示,工艺美术现在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没有形成有序的市场,鱼龙混杂,有的资本进入纯粹是为了逐利,采取不正当的运作方式,造成负面影响。唐克美认为,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资源浪费非常严重,工艺美术品的材质都是稀缺资源,现在大批企业只顾抢资源,而没有合理地生产,浪费了不可再生的工艺美术品资源;二是资源没有得到好的开发,有钱的投资者大肆囤积资源材料,导致好的材料得不到好的加工;三是宣传混乱,市场将一些媚俗的工艺美术作品价格哄抬得过高,误导了大众审美。

民资需要正确引导

业内人士表示,民间资本进入工艺美术行业将有力地促进这一行业的发展,但目前也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对民间资本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国家层面需加大支持力度。唐克美表示,国家政策对民营资本进入工艺美术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分工艺美术的支持,不仅有传承人、项目的支持,而且有资金的投入。对民营企业来说,尤其是那些推广工艺美术公益事业的企业,虽然态度明确,但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也没有具体的措施。她建议,在税收方面对工艺美术行业可尝试采取一种比普通消费品更为优惠的政策,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绩效奖励等方式给予扶持。

第二,合理监管进入工艺美术行业的民间资本,并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民间资本进入工艺美术行业,需要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疏导。我们可以向邻国日本学习相关措施,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开始了传统文化的振兴运动,并推出《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组织“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对促进传统工艺文化快速、持续地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第4篇:工艺美术运动目的范文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经历了2008年奥运,到世博,到刚过去的亚运,传统工艺美术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了解,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得以迅速发展;但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就需要我们对传统工艺美术有更深的认识。

1.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回顾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重要部分,拥有几千的历史,凝聚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和生活艺术的智慧,是现代生活文化的“活化石”。所有传统工艺产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商品,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经济价值,至今仍维持着一个以手工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群,作为与工业大生产相比,手工艺术发展相对缓慢。可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和历史意义都需要我们传承和发展。

所谓传统工艺美术,主要指在手工业时代形成、以用与美的结合为特征的造物部类与设计,在现代大机器工业生产的比照下,尤指那些手工技艺性强、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传统型产品,如为一般人所熟知的陶瓷、玉雕、牙雕、景泰蓝、漆雕、木雕乃至皮影、风筝、灯彩、剪纸、蓝印花布、泥玩、刺绣、抽纱等等。其品类繁多,样色更是无数。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其实大多与中国传统工艺相关,或者说就是传统工艺文明的产物。久远的工艺美术文化留给现代人的,既有无数令世人惊羡的产品,还有需要传承的技术工艺文化及其创作精神。

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类。当代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我国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长江流域的江西、浙江,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等地都已有烧陶器的活动。到明清时期,各色彩瓷展示着制瓷业的杰出贡献,各种制瓷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斗彩、珐琅彩、粉彩、五彩等,形成一个惊羡天下的彩瓷时代。

中国的青铜工艺,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至殷商、西周达到鼎盛,历经十五个世纪的辉煌。中国青铜工艺其冶铸技术之进步、生产和铸造规模之宏大、生产的品种和造型之多样、设计之匠心、装饰之精美、文化意义之丰富,都可以说举世无双。

中国是最早发现漆树、种植漆树、使用天然漆髹涂器物、制造漆器的国家。目前发现最早的漆碗是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漆碗,使用朱红色漆。楚汉漆器是人类漆器史上难以比肩的经典之作。

中国人对玉石充满了敬意,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以玉比德”,对玉质之美的喜好,更是可以溯及新石器时代。有学者曾认为中国文化实可称作玉石文化,我们从新石器时代各种玉琮玉璧的盛行、先秦时代“君子玉不去身”到明清各种玉制品,大到高达两米多的“玉山子”,小到各种玉佩饰。可见传统工艺美术体现在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和艺术心智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真实续存,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没有理由将其抛弃。

2.中国奥运,到世博,传统工艺美术的得以迅速发展

2008礼品中国元素引领全球设计的潮流。2008年大牌的设计师们从俊逸灵动的中国陶瓷、浩然宇内的祥龙玉凤、刺绣、热烈奔放的中国红等意蕴精深的传统中国元素中汲取灵感,如今的大牌纷纷对中国青睐有加,缘起缘续之间,成全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世界潮流的完美结合。

中国奥运奖牌“金镶玉”就是最好的例子。2007年3月27日,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0天之际,整个世界都在注视着流光溢彩的北京,当三块镶嵌着美玉的奥运会奖牌展现在众人面前时,人们看到了“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充满动感活力的中国印”,“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这些中西元素被完美地集合在一起。3030枚奥运奖牌所用的玉环是由中国青海的昆仑玉加工而成,澳大利亚和智利的金、银、铜在上海造币厂进行铸造,再通过 “金镶玉”、“银镶玉”、“铜镶玉”的工艺。整个奖牌尊贵典雅,蕴含浓郁中国特色,既体现了对获胜者的礼赞,也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工艺美术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展现。与奖牌同时的奖牌包装盒、丝带,也均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北京奥运会奖牌包装盒为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木制漆盒,四方造型,天地盖四边略呈弧形,喻天地四方、六合美满之意。丝带由机织而成,朱地云纹,喜庆祥瑞。这是历届夏季奥运会所不曾有的巨大突破。当北京奥运会奖牌实物样品被送到了国际奥委会,不禁称道:“北京奥运会奖牌将被证明是一件艺术品。它们高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

金镶玉

2010世博的完满成功,更是让全世界不但看到也能拥有中国传统工艺品,木雕、堆锦、剪纸、皮影、推光漆器、瓷器、刺绣、泥塑……各具特色,光彩夺目,经过精挑细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制作工艺精湛的工艺精品运抵上海,入驻上海世博会。这些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最能反映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最能够彰显民族显著特征。

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传统工艺礼品迅速走红市场,是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观的一次巨大改变,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现代元素,让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冲出国门,疯魔全球。

3.2010亚运,给传统工艺美术带来全新的改变

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是亚运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赛会,作为东道主广州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时机, 向世人展示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广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名城,传统工艺美术有粤绣(广绣)、象牙雕刻、广州玉雕、广州砖雕、广州木雕、广州榄雕(核雕)、广州灰塑等。

番禺民间“绣娘”黄洁明向广州亚组委赠送了广绣作品《五羊吉祥迎亚运》和《红棉盛放喜洋洋》。黄洁明是广绣高手之一,有“金针刺绣”之美誉,其中,《红棉盛放喜洋洋》高50厘米、宽70厘米,以广州的市花红棉为题材,表达了祝愿亚运成功的愿望;而《五羊吉祥迎亚运》高50厘米、宽50厘米,以亚运会吉祥物乐洋洋为题材,寓意亚运祥和如意。

广东省肇庆市为支持广州亚运会,特制端石“亚运砚”一方赠送给广州亚组委,这个“亚运砚”长46厘米,宽36厘米,厚8厘米,取材于端砚名坑――宋坑,砚材名贵,石质优异,由砚雕艺术大师罗建泉历时半年雕刻完成,亚太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和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罗海共同监制。作品以广州亚运会会徽、吉祥物、14个非北京奥运项目造型和16朵木棉花为创作主体。16朵木棉花比喻第16届亚运会2010年在广州举办。作品构图严谨,“方圆”结合,古朴典雅,以砚艺的形式表现人们迎接亚运的喜悦和深情祝福。

85岁高龄的中国著名雕塑家潘鹤,夜以继日地赶在亚运开幕前,完成了城市雕塑《启航》,向亚运献上一份厚礼。《启航》以广州亚运会“亚洲之路”所用的“阔阔真公主号”仿古木帆船为创作原型,充分体现出中国南方福船“底尖上阔,首尾高昂”特征,又如同一个南海螺号,寓意在为广州和亚运吹起嘹亮号角的同时,也为亚洲各国来穗参赛的运动健儿欢呼呐喊,更让和平的号角声响彻世界舞台。它还将成为广州新的城市标志,长5米、宽3.5米、高2米,座落在广州新中轴线上。无论是从雕塑本身还是其承载的意义上来看,都具备成为广州亚运城市名片的潜质。《启航》不仅能为市容增色,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凝固’城市形象、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作用

4.结语

奥运、世博、到亚运,所带来价值连城的传世珍品又何止这些,但我们已经看到传统工艺美术跨时代的新一面,传统工艺美术改变了旧有面貌,注入了全新的现念,与现代审美承接、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并行,打造中国工艺美术在世界的美誉名牌,这是后亚运时代,给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带来积极层面的附加值,广州美术学院副主任李拥军认为,传统工艺美术格局的变化,将是留给今人一份最宝贵的传承,将深刻影响着传统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光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而又重大的使命,也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在后亚运时代,我们应该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让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使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呈现更加璀璨的奇葩!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 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100、104.

[2] 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 孙非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15.

第5篇:工艺美术运动目的范文

设计是计划,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既不限于事先构想,更不排斥实践,是人类智慧和技能表现得最为充分的领域;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例如造物,从原始到现在,造物的种类和数量不计其数,而在造物活动中,使物蒙受艺术光彩的因素就是“形”。作为一种创造行为,设计就是将某种观念转化为实体(给予特定的形)的过程;也是利用某些物质材料,在特定空间中“创造物体形象”的计划。考察物的造型过程,即可发现:

1.设计(即计划)是造物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源于需求,规约制作,决定使用。由此可见,自原始时代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以来,设计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2.产业革命迅速改变了手工艺者个人从事设计与制作的情况,出现了设计师这个新职业。造型计划也随之从混沌的生产关系中独立出来,这才产生了设计学及其后的发展。设计学是研究产品造型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设计活动的经验,以指导设计创作,创造某种体形环境。它的内容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有人反对用这样的观点来谈问题,但学科细分化却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分化与综合是有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分子的分化,哪来量子力学的发生和发展?)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设计的关心逐步加深,设计对象不断扩大。于是,造型计划又有了更细的分化。

其一,造型计划的性质有所不同。若将其按功能性、使用性或相反的无用性、无观赏性的要求进行整理,则造型计划的范围如下表所示。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造型,多是对材料和物体进行组织或加工、综合。这是专门研究“物与物”关系的机能造型和以“物与人”关系为目标的造型。前者的计划主要在工学方面(基于工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例如齿轮、发动机、人造卫星等。而后者,则还必须考虑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即便是后者,又有把使用者的生理条件作为设计重点的,即把人作为活动的物体来处理,例如驾驶座的设计。以上,一般被称为“工程设计”①。也有重视使用和接触制造物之人的生理与心理条件的(即寻求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条件的均衡),例如衣服、家具、住宅的设计等。这种计划常常不能用复杂的计算去解决,而更强调艺术感觉。此外,还有使用物体和物质来表现形象和色彩,以吸引注意,并打动受众的心,传达某种意义。此种情况是把造型作为作者与观众精神联系的媒介,通过物来建立“人与人”的交流关系,例如宣传画、广告等。以上,都被称为“艺术设计”,余者则属于“纯美术”②。

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而并非理工科或者纯艺术的分支门类。再加上其又以实用性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要叫“艺术设计”而不叫“设计艺术”的原因。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和设计”(写作“艺术·设计”),而是对design的意译(在国外,“设计”和“design”也是分别使用的),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

在这个领域中,复杂的公式和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无济于事,本质的东西在于以简化的公式为基础的方向性的估测,被称为“以直观为基础的力学意识和为探索方向而迅速、大致的估算”(属于直观感觉的技术经验领域),从而才有了艺术设计师自由驰骋并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在实用的造型领域中,绝对不变的物理法则的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师只能密切配合工程师的工作,做二度创造(人性化设计)。而在纯粹美的造型领域里,则是美术家纯感性的专业范围(尽管有所谓“美术的工艺化”,那只是特种工艺,而不是艺术设计的主体),但艺术设计却可以帮助纯美术将“只可意会”变为“可以言传”的科学③,破除玄学。

其二,机械以机能价值为目的,却是为了人类而存在,所以必须适合人类并有秩序。遗憾的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排除了难于定量化的人类要素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只遵从容易对象化的自然法则,这样才在物的方面完成了急速的发展。不过,“无时求有,有时求好”。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时代,机械的形态也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因为美与真、善一起是人类最根本的愿望,具有最重要的价值。而且近代的产业组织又要求一切方面的专业化,于是,艺术设计学作为新的职业而诞生,并有了日益扩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完全可以由工业设计④的诞生得到证实。

传统的设计领域只有图案设计、工艺美术和建筑学。到20世纪初期,作为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才逐渐发展成为设计领域的独立分支,并统一为“艺术设计”。这是一种崭新的视觉文化,它将新的视觉现象(大众社会、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与艺术、广告以及新媒介结合为一体。

二、艺术设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从原始社会以来,造物活动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历来以“衣、食、住、行”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服务、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如何应用造型技术和艺术来创造合适的环境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是研究艺术设计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社会性质。

艺术设计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的变化,都密切地影响着设计的技术和艺术。此外,艺术设计学的美学意识自然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一切说明艺术设计学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绝不能离开社会条件,不能不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

艺术设计学是融技术⑤与艺术为一体的应用学科,它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加,也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乘,而是融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件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在技术上都是一件优秀的作品。这足以证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艺术设计追求机械和人的关系有机化。所谓有机化,就是把近代科学、技术纲目很难抄取的美、善、社会正义等对人类社会来说最珍视的要素,挽回到狭义的技术中,使物-人-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师是在工程技术所提供的可行性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的,所以艺术设计不能超越当时技术上的可能性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而作为技术要求的约束总是保持为一个自由度的界限(只作为单一的下限或上限)。这个自由度将允许任何一个艺术设计师的创造性,即使在严格的技术约束下,也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艺术品。反之,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会促进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艺术设计师是凭经验和感觉去解决问题的,但这种经验和感觉与艺术家不同,是把计算与直观综合起来,把一个技术上正确的工程变成一项真正的艺术品。所以,千万不要让学生认为艺术设计学的学位就等于一个艺术家的毕业证书。艺术设计师是一个营造师,他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并使它具有美的形式。不过,艺术设计师也不同于工程师:艺术设计师必须以简化的公式或方向性的估测来理解和掌握力学——施工的领域,为的是能够创造新型结构的造型方案,并大致定下尺寸。而对工程师来说,则应该有足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够对已确定结构的各个部分予以分析,并定出精确的尺寸。简言之,工程师能给人以规矩,不能与人巧;艺术设计师则于规矩之外,更与人巧。盖非精熟规矩,不足语于巧。

3.在纯美术的创作中,美术家可以不受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等条件的制约,可以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地去创造。而在艺术设计的范围内,由于受生产、技术、使用和消费等条件的制约,创作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应人们普遍心理、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在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在一定的设计意念引导下进行创造。确切地讲,艺术设计是在各种因素(机能的、直感的,生理的、心理的,共性的、个性的……)的限制中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创造。

三、艺术设计学的内容

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核心,这是因为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技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有关艺术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专业艺术设计(如视觉传达、产品造形、环境艺术等)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艺术设计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称为艺术设计原理。其中,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和立体设计是研究形态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包括静态构造和动态构造)的学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设计技术不一定都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仅是仰仗手的灵巧,有不少是靠思考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当然,大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人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因此,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并加强设计感觉及判断力方面的练习上。感觉的练习,一是靠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三是依照“计算-视觉化-对临-背临”的步骤,将计算转为直观化。

艺术设计史研究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总结教训,以利其发展。研究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一边为艺术设计汲取营养,一边又成为掌握潜在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之关键。

艺术设计理论因为“年轻”尚未达到十分科学的程度,留待研究的领域还很多。例如探讨艺术设计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艺术设计实践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艺术设计的技术和艺术的基本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与艺术设计史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故而艺术设计理论必须是设计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自由驾驭的。也就是说,要有可操作性,否则只能束之高阁。

四、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造型及其组合,控制欣赏者的观赏运动,以达到宜人之目的。印刷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运动;工业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和绕观运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镇设计则是控制人的视点和亲历运动,并通过此举调动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大千世界中,运动的形态又是最引人注目的形态。由此可知,创造运动变化的形态是多么重要。

所谓运动变化的形态,并不一定是真实运动的形态。在造型活动中,最普通的是创造有运动感觉的空间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创造“不动之动”。即:客观形态是不动的,给欣赏者的感觉却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因为,欣赏者的视点在动,欣赏者的人身在动(绕观或亲历),并由此带动了欣赏者的思维运动,从而产生了“超乎象外”的“惊人”效果。这就是所谓“形态的生命活力”。

中国传统造型理论早就把生物生长运动的形态与人的品格和精神联系起来,并且论述了运动变化的形态所给予人们的影响。这种不动之动(亦称“空间张力”)共有七种:

⑴主要导向——水平的(暗示低能量、平静的)与垂直的(暗示高能量、兴奋的)方向。

⑵框围的磁力——画面的框围、银幕的四边,对靠近它们的物体施展强而有力的拉力,尤其是四个角(两个主要导向——高度与宽度聚合的地方)大力地牵引着附近的物体。

⑶块体的牵引——大的块体比小的块体更具独立性、更稳定,块体越大,其牵引力越大。

⑷画面(银幕)的不对称——我们倾向于把焦点放在画面(银幕)右边的物体上。这种左右不对称同时也决定我们把倾斜知觉为上坡或下坡。

⑸图形和背景——人们把图形(经验或群化)当作物体知觉;而背景只是“无遮蔽”的画面范围的一部分。图形位于背景之前,是被包围的领域;背景是包围的领域,好像在图形后面延续。分隔图形与背景的线条属于图形,而不属于背景。图形比背景不稳定,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像要移动似的。

⑹心理描绘——采用最少的线索去充实心理上不存在的资讯,而达成一种易于处理的图样。具体内容有“整平化与尖锐化”⑥、“力象”⑦等。低鲜明度的影像强迫我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只有在促进而非阻碍心理描绘时,才见美学价值。

⑺诱导力——把我们的眼睛从一点领到另一点上去的力。如果仔细查验视觉诱导力所运作的不同途径,很容易发现诱导力的三种类型:

轨迹诱导力:由可领导我们眼睛到某特殊方向的静态因素创造出来(透视消失线、位移和梯度)。

动势诱导力:由某些东西确切地指着一个特殊方向而创造出来(注意方向、动势和箭头)。

位移诱导力:由实际上移动的物体或看起来在画面上移动的物体创造出来。

总之,运动感是激发感官并因此对机体产生效应的物质能量(刺激)。发出运动或“不动之动”的刺激的形体是刺激物。运动变化的表情因素有:节奏、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形状的曲直,张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与含混,内在支配力的主动、被动等。所有这些,都是艺术设计师应该掌握的能力。

第6篇:工艺美术运动目的范文

一、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统一性研究

(一)艺术内核的统一性

影视艺术作品实质上是在艺术设计学视阈下,由艺术法则、艺术元素、艺术过程、艺术内容、艺术表现等所有机组织起来的一种意识实体,在这种意识实体之中,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二者又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才使得观众能够在观影的过程中,以意识中的伪自我参与了艺术中的伪现实,并徜徉于超现实的意识实体幻象之中。光影艺术的内核在于拟真现实幻觉,美术设计的内核在于拟真平面直觉,实际上,从拟真的目的与意义观察,二者具有艺术上的统一性。因此,以艺术设计学视阈而言,二者所拟真的自我意识并非关系型的,在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的驱策下的拟真自我意识的陌生化游离,早已摆脱了本体自我意识的关系限制,这种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驱策下的自我意识拟真悬置,仅仅只是光影艺术工作与美术设计工作的一种表象而已,深入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内核,我们看到,二者的统一性恰是开启观众艺术幻境之旅的唯一钥匙。[1]

(二)艺术内聚的统一性

由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的艺术内核统一性可见,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具有相同的衍生内核,这一衍生内核均聚焦于拟真目的,在针对拟真目的聚焦过程中,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工作在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都是离散性的,这种离散性表象之所以未能使得影视作品分崩离析,其中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光影艺术工作与美术设计工作均具有艺术设计学的内聚性。并且,由于影视作品原始文本的规约,二者的内聚性无论是从表象上,还是从意象上都必须具有最终的统一性。美术设计的拟真平面直觉与光影艺术的拟真立体幻觉内聚的统一性,最大限度地平滑了整个影视艺术时空的陌生性,以至于令观众在这种拟真直觉与拟真幻觉的潜意识驱动及牵引之下,已经意识不到现实时空的背反,由此可见,这种深度融合的时空幻像技巧,已经成为了营造隐喻世界、艺术世界、幻像世界,并打通视觉知觉的唯一钥匙。例如,在《西谎极落之太爆太子太空舱》中,即以后现代的光影艺术技法与美术设计的艺术内聚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化、多时空化的剪切拼贴,从而形成了一种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的高度统一性表达。

(三)艺术内涵统一性

从学界视角而言,艺术设计学是技术、艺术、设计术三者有机融通的一门新兴实用学科,而沟通三者,使其得以有机融通的关键要务则在于为艺术作品确立由艺术规训的,由设计术规约的,由技术规范的趋于完美的统一内涵。众所周知,影视艺术实质上是一种基于陌生视觉氛围营造的异化认同,显然,这种异化认同,不同于现实镜像,因此,如何令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至于产生现实排斥就成为了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在这一关键要素与现代视觉效果技术的约束下,无论是光影艺术,还是美术设计都着力侧重于艺术内涵的塑造。并且,二者的塑造在其形而上的意义上而言亦必然具有统一性。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在现代视觉效果的促成之下的艺术内涵的统一性,事实上已经由其震撼的视觉冲击性,与其强烈的艺术设计性,而成为打开影视艺术由现实而象征,由象征而意象的唯一钥匙。

二、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融合性研究

(一)动态与动感的融合性

艺术设计学由于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所渗透于其中,影响于其中的其他学科因素较多,同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融情况亦较为复杂,既往的研究过多地聚焦于艺术设计学的静态性,因此,本节内容将主要针对艺术设计学的动态性加以研究。从影视艺术的动态性与动感性视角而言,一方面,影视艺术的动态性为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提出了动线与动势以及动作与动作设计等方面的较高的艺术设计学要求;另一方面,影视艺术的动感性则为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提出了以动线与动势所曳引着的,以形体动作与动作设计元素表现出来的形诸于艺术设计学规律、规训、规范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影视艺术的动态性与动感性的双重要求之下,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必然会在影视艺术场域内最终形成相互渗透、相互观照、相互融合。例如,在《失业生》一片中,我们看到在表现男女主角浪漫爱情的场景中,即以独运匠心用美术设计进行了巧妙的设计,而光影的运用更是绝妙,无论是男主角手中的灯光,还是映照着男女主角的灯光等,都与美术设计达到了相映成趣的动态与动感的融合性。

(二)动线与动势的融合性

在影视艺术作品之中,光影艺术的动态拟真,与美术设计的静态拟真等都是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动线与动势所带来的由视觉感官对人体各感应机能所产生的运动效应刺激,恰是越来越多的观众喜爱动作片的关键原因所在。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在动线与动势方面也存在着较为强烈的融合性,这种融合性表现为以轨迹的显性或隐性诱导,为关键要素或关键路径的艺术设计学行为,在视觉梯度、视觉位移、视觉透视、视觉消隐等作用之下,形成一种艺术驱策之下的动线与动势的艺术化心理诱导。在更高阶的影视艺术研究过程中,这种动线与动势显然是表现影视作品张力的不可或缺之物,事实上,并非所有导演都能较好地将这种技巧在影视艺术作品之中运用自如。拙劣的动线与动势显然有损于整部影视艺术作品的艺术性,而恰到好处、张力十足、灵动的动线与动势则足以征服世界上最挑剔观众的视觉与心灵。

(三)动作与设计的融合性

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中的动线与动势,为进一步建构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中的动作,提供了必需的建构基础与动作行为指引,在这种动作行为指引之下,所塑造出来的影视艺术作品,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在视觉应激感应下,可以快速地做出“不动而动”的动作感应效应。而能够产生这种动作感应效应的,不仅包括外物的运动,而且亦包括外物运动过程中的暂态静画的情景交融。显然,外物的运动过程需要光影艺术在艺术设计下,以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节奏、运动幅度、运动方向等加以表现,而运动过程中的暂态静画则需要以美术设计的图形、色彩、色块、色界、线条、形状、曲直、色度等加以表现,而一旦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在艺术设计的融合之下相辅相成,则美轮美奂的影视艺术作品画面也就由此应运而生了。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动作的融合性在现代视觉效果技术的介入之下表现得愈加明显,所有的光影艺术动作的雏形,都需要首先建构于美术设计的运动架构之中,由此可见,影视艺术的先进技术反而更依赖于美术设计与光影艺术,以及二者的深度融合。

三、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的超文本皈依性研究

(一)超文本性

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的统一性与融合性,分别为影视艺术作品的艺术设计学视阈提供了“共同”与“共通”的艺术性观照。诚然,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同样均为美的造型魔法,而现代视觉效果对影视艺术的支柱性支撑,更使得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这两种造型魔法,在视觉效果的牵曳之下,开始越来越多地融冶于一炉。美术设计与光影艺术相互之间的愈加紧密的协作性,亦更使得二者之间快速地形成了较强的融合性。而正因如此,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的物质性工作成果,才能够最终在影视作品之中,集中地表现为视觉上与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事实上,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的融合及其为观众所带来的视觉意义上的不可分割性,在艺术设计学的视阈之下,二者深度融合的影视艺术已经一体两面地完形为一种“诞于文本、衍于现实、成于艺术”的超越了原始文本的艺术设计学皈依。

(二)超现实性

在艺术化超越文本的同时,亦以其艺术性而进一步衍化为一种超越现实性与昭示现实性。客观现实的三维空间,以及客观现实与艺术意象的二元对立鸿沟,为观众更加深刻理解影视艺术作品,与更加沉浸感受影视艺术作品带来了隔阂。而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完成瞬时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光影闪现,而且亦能够完成现实、象征、想象的三维光影展现。突破时空体系三维与突破拉康体系三维,恰恰是影视艺术学界自始至终将一力追求的艺术自由王国的极致境界,这种极致境界在艺术设计学视阈下则表现为一种经过概括了的超现实性。影视艺术作品不应像一堵墙一样碍事地挡在观众审美意识对象的客观现实与艺术意象之间,而应如灵魂使者一般,既不知不觉又自然而然地将观众迎入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所一体建构的,艺术设计学视阈下的灵魂殿堂。[2]

(三)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的殊途同归性

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在经历了超文本性与超现实性进阶过程之后,已经分别由艺术皈依与艺术自由实现了深度融合的艺术设计学意义上的艺术升华,艺术设计学所研究的其实就是一种对于拉康三维世界中的底层实在界的一种想象式超越,这种想象式超越的结晶,最终表现为一种观众观影之后大脑中的意象反映。正面或者直接描述实在界的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视觉建构所形成的视觉规训,与传递视觉感受的以艺术化表达的光影艺术表现。由此可见,影视艺术中的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显然最终是殊途同归的。影视艺术作为一种超越文本的一种超文本存在,其中的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在不同象限的深度融合性,及其在超文本意义上的皈依性,最终汇聚成为同一象限的殊途同归,这种殊途同归性不仅符合艺术设计学在其视阈下的规训,而且更加符合影视艺术于艺术视域下的规范。

四、结语

美术设计的拟真直觉与光影艺术的拟真幻觉,在艺术设计学的影视艺术视域时空之中,以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共同共通的塑造审美的魔法,为观众谱写了一幕幕美术设计拟真直觉“静中有动”,光影艺术拟真幻觉“动中有静”的二者深度融合所造就的活态艺术范式,这种活态艺术范式以其光影艺术性与美术设计艺术性而不断地定格于全球数以亿计观众的脑海之中,并由艺术幻觉与艺术直觉对观众的现实视觉与现实知觉进行了潜意识的规训。同时,光影艺术与美术设计,二者也在统一性、融合性、皈依性的过程中实现了艺术设计学之于影视艺术的最终完形。

参考文献:

[1]杨晓飞.我国电影美术设计要素及观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7):143-144.

第7篇:工艺美术运动目的范文

关键词:体育;艺术;表演艺术;体育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65一03

本课题试图从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逻辑学等学科角度.揭示体育与表演艺术的关系以及体育表演艺术的内涵,挖掘体育中的艺术因素,并探讨其分类,以期为我国体育表演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1 体育表演艺术概念提出

1.1体育表演艺术提出的渊源早在我国的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就分为表演性蹴鞠与竞赛性蹴鞠两种形式。表演性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的踢控球技能表演。古代奥运会的竞技场上,不仅可以看到运动员激烈的角逐,还可以看到各种以体育为题材的文艺表演。近代奥运会复兴之时,人们就提出艺术是奥林匹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体育表演络绎不绝。特别是近些年来,体育表演成为一种时尚产业,它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不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术、舞龙、赛龙舟、抖空竹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表1),走出国门、名扬国外,令人惊叹!

1.2“体育表演艺术”的现存形式 虽然体育表演艺术从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产生,但在近代奥运会复兴之前,这些体育表演艺术都还是自发的、不自觉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组织。是非专业的。因此,在奥运会复兴之时,不少人就注意到艺术问题。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顾拜旦提出:艺术、科学、运动,这是构成和平友谊的奥林匹克思想的三个要素。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迅速发展,奥运会作为一种文化商品的趋势已露端倪,奥运会与经济相结合的势头强劲。体育表演已成为体育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来的经济效益被看作不少投资商看好。体育表演开始走向了职业化的道路,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专业体育表演组织和体育表演人才。各种形式的体育表演呈现在人们面前,主要有以下几个形式:

1.2.1 民间流行的传统体育表演 民族传统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要求,表现出了多种社会功能。如我国汉代时期的罐鞠运动,是为了锻炼士兵腿部力量的一种军事训练活动,后来演变为一种游戏方法,进而又成为表演性质的体育运动。进入民国以后,武术、舞龙、舞狮、划龙舟、踩高跷、跑旱船和养生健身性活动以及各种民间游戏等经常出现在传统节日、纪念日、庙会及婚丧典礼等民俗活动中。

1.2.2舞台职业体育表演艺术 舞台职业体育表演艺术是指为庆祝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扩大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及体育活动的宣传效果,专门组织的大型文艺演出。这种表演往往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不但有专门的艺术演职人员组成体育表演队伍,而且还有专业的舞台设计、音响设备等等。表演内容的题材有音乐、舞蹈、体育动作、小品、话剧和戏剧等许多方面,如十运会闭幕式的大型文艺演出不但体现了南京的古城风韵,而且表现了“更强、更高、更快”的人文奥运精神,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2.3 以体育为素材的影视剧、纪录片 电影、电视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们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光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电视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电影、电视既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又具有艺术功能和娱乐功能。其中有大量以体育为素材的影视剧和大型纪录片。

1.3.4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竞技性体育表演 近年来。体育与舞蹈之间出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势,出现了介于两者之间的活动,如,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冰上芭蕾、雪上芭蕾、韵律体操、健美操、迪斯科、霹雳舞、太空舞、国标舞、包括中国的大秧歌,都反映了这种融合的趋势。这些体育项目包含大量的艺术因素和审美因素,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竞技性。丰富了体育的内涵和外延,完善了体育的宗旨。

2 体育表演艺术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2.1体育表演艺术的本质 人人都能思考。任何思考,都有思考的主体,也有思考的客体。对象是一切被思考的客体。本文将以当今出现形形的体育表演艺术现象为思考客体,把体育表演现象作为思考对象,为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属性是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统称。本质属性则是一类对象中共同具有,且仅为该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概念是把对象作为类来反映的。那么,作为体育表演艺术思考对象的体育表演艺术现象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

首先,所有的体育表演艺术均以体育为素材或以体育为内容,并遵循审美规律和艺术规律进行能动创作,表达对体育的情感、精神或直接表现体育的内容。如:1936年,由德国导演雷妮・瑞芬舒丹(Leni Riefenstahl)以当年柏林奥运为主题的所拍摄的纪录片,它将奥林匹克表达成古代文化的化身,她把运动员表现成为艺术家――运动艺术的实践者,影片强烈的征服意识和壮阔美感把场景和人体表现的富有造型美学意义。许多体育项目(如: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的所有体育项目)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因为它们不但在动作的创编上涉及大量的审美因素,而且还要表现一定的体育情感和民族文化等。

其次,所有的体育表演都要经过艺术家的创作和演艺人员表演二度创作的过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自由体操、体育舞蹈和韵律操等项目中动作的创编,它们都是经过教练员和导演的音乐创编、动作创编和运动员的表演比赛表现出来。音乐通过作曲家的谱曲和演技人员表演表现出来。再好的曲谱如果不通过乐队的表演,也没有人能够体会它的精彩。教练员创编再好的健美操套路,如果没有运动员的比赛或表演,它也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认可。电影《沙鸥》就是以排球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精神为题材经过作者创编剧本,再通过演员表演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

第三,在体育表演艺术的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节奏性、表情性、表演性和动态美是体育表演最鲜美的特征。目前,体育表演大多是体育舞蹈表演、体育音乐、体育影视和体育比赛等。节奏性是其非常重要的特点,如体育舞蹈首先是音乐语言性的艺术,其次才是肢体语言性的艺术。音乐的节奏只有与肢体动作节奏完美结合起来,才能表达舞者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同样,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适宜的表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舞者表演的是一个喜剧,但他却没有任何面部表情或漏出悲苦的表情,那么表演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表情性是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舞蹈和诗歌一样,都不擅长描绘外界客观的景物、叙述事件的发展变化,却擅长传达人的细微复杂的内心活动。表演艺术是通过演员的表演

来完成形象塑造的艺术。它要求演员根据乐谱、舞谱、或编导者的总体设计,在对原作进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将乐谱、舞谱或编导者提供的间接形象转化成为直接的可听、可视的形象。倘若没有表演,再好的曲谱、舞谱和导演也只能束之高阁,失去意义。倘若说造型艺术侧重表现静止、凝固的静态美,那么表演艺术主要表演活泼、流动的动态美。动态美是一种流动变化的美,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固定的、静态的美通过演员的表演转化为动态的美。

由此可见,体育表演是艺术,它是以体育为表演艺术的素材,专门表现体育文化现象,反映体育生活的艺术,它具备表演艺术的各种特点。同时又与表演艺术略有区别,那就是有些体育项目本身就是一种表演。

2.2体育表演艺术的概念

2.2.1表演艺术的概念表演艺术以演员自身为创作工具,演员既作为人物形象存在,创作者、创作工具和创作成果都统一演员于一身。在表演艺术中,演员要解决自身与演员之间的矛盾,不仅要掌握和磨练自己的外部表现工具,如形体、五官、声音、语言等各种技能,还要掌握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内部表演技巧。同时,表演艺术一般是多次性的艺术生产,他不但需要进行一度创作的艺术家如作曲、作词、编舞、编剧之外,还需要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如歌唱演员、器乐演员、指挥家、舞蹈演员等等。

2.2.2体育表演艺术的概念 由上述对体育表演本质的分析.以及表演艺术概念的透视,运用演艺归纳等逻辑方法,我们把体育表演艺术的概念界定为:体育表演艺术是体育与表演艺术相结合,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体育内容为表演素材,融体育、音乐、舞蹈及艺术表演于一体,为促进人体健康、体现体育情感、展示体育精神及反映体育生活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文化艺术形式。

体育表演艺术的概念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

1)体育表演是体育与表演相结合的活动。也就是说体育表演是运用表演的各种手段来表现体育。2)体育表演是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肢体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肢体语言是体育表演的动作语言,是体育项目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表演所有的作品都必须通过演员或运动员的身体姿、表情、造型和肢体动作表现出来。3)体育表演均以体育为题材。体育、音乐、舞蹈和艺术表演是体育表演的主要方式。4)体育表演的主要目的是体现人们对体育的情感,展示体育道德风尚和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反映体育生活,更好地促进体育的良性发展。

3 体育表演艺术的分类

3.1健身性体育表演健身性体育表演性项目一般动作比较轻缓,强度不大,如健身走、健身跑、太极拳、气功、武术以及各种徒手或持器械的体操表演(保健操、广播操、工间操)等。如:2006黄山市“平安”迎新春健身跑活动在世纪广场举行,2000多人参加了长跑活动。2006年元旦,以“海峡两岸同心,奔向2008奥运”为主题的四川省暨成都市全民健身跑、成都市第三十七届元旦越野赛在成都天府广场举行。2005“十一”黄金周的节庆活动之一“合肥市第六届龙舟赛”。各种传统体育项目或体育游戏表演曾出不穷,如:抛绣球、放风筝、摔跤、射弩、溜冰、二贵摔跤等,都是表演性很强的健身性群众体育活动。

3.2竞赛性体育表演体育的竞赛项目很多,很多人都认为当前存在所有体育竞赛都是表演。但本课题主要是从审美和表演艺术的角度出发,把审美因素、艺术因素和运动员的技战术等三个方面作为决定比赛胜负关键因素体育运动项目称为竞赛性体育表演项目。这些项目基本上是评分类项目,比赛的成绩不但取决于运动员的技战术、还要取决于审美因素和艺术编排方面的因素。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自由体操等不但要求运动员完成情况,还要考虑到成套动作的艺术编排、运动员表现力和动作美观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表演时,基本上是按国际比赛和国内竞赛规则要求,反映项目特点和个人技术水平,起到宣传体育和提高群众欣赏体育的水平(表2)。

3.3娱乐性体育表演 娱乐性体育表演是指以体育作为表演的素材,以演员自身为创作工具,经过创作者一定的创意构思,使表演能够反映体育某一主题思想,表现某些体育情节,从一定的角度反映当代人们对体育的情感和认识,提高人们的体育欣赏水平和参与体育的兴趣,使更多的人参与体育事业。更好地促进体育的发展。娱乐性体育表演的最大特点是,它不受国际比赛规则和健身规律的限制,而是以娱乐为目的,允许人们自行创新,随意地夸大和缩小故事情节、改变服装道具和表演队形,达到所要表演的效果。例如大型文体表演或一些体育影视剧中,他们往往以体育中某些动作,如田径的跨栏动作、篮球的扣篮动作、体操中的优美动作等等,再加上各种文艺表演内容,经过精心创意,使表演的主题思想、内容形式更加统一。它包括电影、电视剧、体育舞蹈、话剧、音乐剧、纪录片和动画片等等。

4 结论

第8篇:工艺美术运动目的范文

关键词 初中美术;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09-02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为先的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提出要在中小学课程中普及信息技术,以此促进中小学的课改工作。在初中美术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增加美术课程的实践性和生动性。

1 初中美术课程的现状

按照新课程标准,初中美术课程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水平和审美能力。总的来说,美术课对于一个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整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的初中美术教学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和学生,都对美术课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美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初中美术教学更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发展艺术兴趣,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认清初中美术教学现状之后,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围绕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并发展这一目标,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工具。

目前,在我国初中教学中,信息技术已经被逐步引用到初中美术课堂,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使美术课堂发挥出“艺术和人文”的双重作用,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和美术精神的培养。

2 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的课程整合,这一理念其实是对原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理念的提升和发展。在此之前,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其主要用来辅助教学,并没有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结构的有机元素来看待,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教学的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理想。美术教学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图片、动画等等辅助工具,信息技术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

现阶段提出的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的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手段作为与初中美术教学课程实施整合的一个侧面来看待的[1]。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最为有效的工具,它不仅仅是知识呈现的工具、教学过程中情景展示工具,同时也是师生通讯交流的工具,还可以是学生学习效果评测的工具,等等。作为一种教学的工具,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从课程目标出发,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使整个美术教学的过程充满情趣。

3 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本文将根据具体的教学案例“瓷器风韵”来阐述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能够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学习美术的场景。通过PPT的展示以及影像视频等内容,学生能够获得对于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能够获得一种欣赏美、了解美的意境,这种意境的创设是多媒体教学带给美术教学的一个直观好处。比如在“瓷器风韵”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瓷器的历史背景知识,让学生对瓷器的背景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明白瓷器的种类、作用,瓷器的艺术特色,瓷器的发展历史,瓷器的现状等,通过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表达和感知,来让学生了解瓷器的艺术特色,明白瓷器艺术所隐藏的美丽。

渲染情境,具体掌握 通过多媒体创设出学习的情境之后,再通过多媒体艺术表达的方式来增强整体的艺术感知,进而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形式,来对美术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点突破[2]。在学生了解过瓷器的有关常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放大展示、慢放展示等,观察瓷器制作的全过程,进而了解瓷器制作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瓷器的具体制作。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教室所限,教师的演示可能只能供坐在前面的学生观察到,而教室后排的学生则很难观察到。通过多媒体的大屏,学生能够清晰看到瓷器制作的全过程,并且能够对其中需要特别小心和注意的地方进行放大、放慢展示,方便学生的整体掌握。如果受条件所限,现场课堂并不能亲自制作瓷器,教师则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出瓷器制作的过程,让学生对瓷器的制作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果条件允许,则让学生在多媒体视频的指导下参与到整个瓷器的制作过程。

再现情境,整体训练 学生的成果是需要进行鼓励和展示的。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录像、摄像的方式记录下学生制作的过程,在学生制作完一个面具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拍成图片、制作成视频等方式展示学生的成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让学生带着面具进跳舞。通过这种动静结合、成果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可以通过PPT向学生提出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你是否愿意在生活中带着面具生活?你觉得面具能够带给你什么?等等。通过相关的问题,从正常的美术教学向德育教学进行过渡,从而在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起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 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结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能够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能够生动形象地了解课堂知识,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美术的场景,以及美术带来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震撼力。这对于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和感情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运用中,并不是意味着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得越多越好,也不意味着在多媒体的教学中必须使用到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媒体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技术,更多的应该是和美术教学的深层次融合,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是在多媒体的选择中,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实现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是要加强师生课堂和课外的交流,以弥补多媒体应用带来的师生交流的减少和情感激励的缺失。

5 结语

在初中美术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增加美术课程的实践性和生动性。但是在目前的初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在美术课中的使用程度并不高。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给学生带来人文艺术和美术艺术的享受。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应该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整体感知渲染情境、具体掌握再现情境、整体训练这三个重要步骤,向学生进行教学,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应该注意信息技术使用的适度性和恰当性,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使用,以此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雪莲.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4(3).

第9篇:工艺美术运动目的范文

【关键词】篮球 表演艺术 身体艺术

篮球表演艺术是近几年新兴起来的一个概念,以独特的精神特质和社会体验吸引了相当多的观众,形成了系统化的表演艺术体系。篮球表演艺术淡化了竞争意识,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扩展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篮球表演艺术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比如我国开展的“中国艺术篮球节”是明日阳光、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组委会联合建立的“秀王”贫困儿童篮球发展项目,其作为集篮球、艺术、慈善为一体的大型艺术公益活动,不但筹集了慈善基金,而且推广了篮球表演艺术。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篮球表演艺术进行了概述,讲述了篮球表演艺术的存在形式。

一、篮球表演艺术概述

篮球表演艺术融合了篮球、舞蹈和音乐,扩展了艺术表达力度。舞蹈属于体育美学的范畴,将身体、动作和意识巧妙地融为一体,体现了运动美、意志美、品质美、智慧美和风格美。并且结合音乐,让飘逸、潇洒、优美的篮球动作随着音乐“流淌”出来,给观众以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篮球表演艺术以篮球为媒介,不但包含了动作要素,更是一种表演语言,形成了竞争性和审美性的统一,体现出人们对生命和情感的追求。篮球表演艺术凝聚了社会体验和社会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而且促进了价值多元化的实现和社会的进步。篮球表演艺术通过不断提炼、加工、美化篮球表演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和力量,将篮球运动融入到表演中,形成具有情感和意义的技术动作。篮球表演艺术和音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韵律和动作的结合,而且音乐律动多为欢快奔放、节奏强的音乐,能够感染人,让人融入其中,陶冶人的情操。

二、篮球表演艺术的存在形式

(一)人体美和技术美

篮球表演艺术的人体美和技术美是和谐且统一的,篮球表演艺术将形体美、姿态美、韵律美、气质美集于一身,如同清泉流淌、清风拂面。人体美包括形体美、姿态美和造型美。其中,形体美作为人体美的基础和关键,可以通过训练塑造,通过必要的训练练习,将人的形体和姿态塑造成符合大众审美观念的形态,并且可以通过形体、相貌、服饰表现出来,展现生命的韵律美。篮球表演艺术将对称均衡的形式美和身体形态的韵律美相结合,通过控制身体姿势、动作力量和动作幅度实现对篮球的控制,并且通过自我加工美化形成具有语言功能的技术动作。篮球表演艺术具有天马行空的发挥部分,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做出动作,经过加工、改造,实现某种特殊的展示目的。

(二)情感要素

艺术只有蕴含了某些深沉的感情才能够表现出艺术性,篮球表演艺术也是如此,只有在身体语言呈现的基础上加上精神特质,其艺术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篮球表演艺术展现了系统化的动作,本身也涵盖了表演者的情感,如奔放、热情、拼搏的精神层次,提高了篮球本身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艺术形式,丰富了篮球运动的内涵。篮球表演艺术不仅仅指篮球表演本身,而且包括和观众的互动环节。篮球表演艺术并非无规则的篮球表演,而是应该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动作有机组合起来,突出成套动作。此外,发展适宜的难新动作,不断更新篮球动作,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层的强烈情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感体验。

(三)表现形式

篮球表演艺术并非无规则地恣意妄为,而是应该经过编排表现,将篮球的表现通过乐曲和动作具象化,把篮球的表现美展现给观众,实现动作美和旋律美的融合。在阳刚中揉入柔美,在快速美中加入慢性美,将动作的起承转合结合,充分展现刚柔美。篮球表演艺术通过代代相传形成了各自特色,这些不同内涵的篮球表演形式展现着世界不同文化的精神面貌,并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让整个篮球比赛更加流畅,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在不影响精彩程度的前提下,表现得更加美。

(四)音乐元素

音乐是篮球表演艺术的灵魂,给表演者提供了更为深刻的情绪体验,烘托了艺术气氛,调动了表演者的积极性,而且给观众以音乐美感,扩展了感官范围,激发表演者激情,增强动作感染力,每一个动作都受到音乐旋律、节奏的烘托。观众不仅通过球场表现来感受篮球的艺术魅力,通过自我实际体验才能够切身感受篮球的生命力量,深入体会篮球运动的内涵。正是社会体验的吸引,篮球运动从赛场渗透到每一个人生活之中,并且演变出丰富多彩的篮球形式,如街头篮球、花式篮球等,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深入到篮球运动中去,感受品味其中的美好回忆,并且磨练自己的意识,增强自我承受压力的能力。

结语

篮球表演艺术构建了一种艺术与体育的恰当融合形式,实现了篮球表演与艺术的最佳融合。不但丰富了篮球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拓展了艺术的外延,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篮球表演艺术削弱了篮球的竞技性,增强了篮球的艺术性及观赏性,并且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滨,金生伟.篮球表演艺术思考[J].体育学刊,2010(2).

[2]安阳阳.高校篮球赛事中啦啦队表演效应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陈华.浅析艺术体操美的形式及其审美评价标准[J].当代体育科技,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