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精选(九篇)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

第1篇: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名城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主要趋势所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旧城改造及其规划设计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而随之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

城市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们凝固与浓缩了当时的文化,并以物质的形态进行展示,是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从不同时期的建筑空间环境的变化可以找寻到城市历史演变的轨迹,从而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变化。历史文化名城既带融合了多个历史阶段的修正与积累,又有某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烙印,具有丰富、珍贵的科学文化价值和教育美学价值。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原则与要素

1、保护规划的要素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要条件是要保存有相当数量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建筑群) 、构筑物或工程遗址,并被分别认定为一定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部门按“抢险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要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二要素是“原貌保护”,主要是指历史街区、历史村镇这一较大地域范围内原有建筑及其历史环境的外观保护。这个地段的多数建筑物应保持其建造之初的原貌,或大致按原貌来修复,但建筑物的内容可以更新,可以改变用途,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三要素是“风貌保护”,一般是指在特别重要的文物建筑周边地段或城市的“景观走廊”中,对新建工程实施高度控制和建筑风格协调。对于国家明令实施古城风貌全面保护的少数历史文化漫长的城市,风貌保护的范围则扩大到整个古城,包括街市、河网、城廓的基本布局以及街景和民宅原有特色的适度体现等等。这种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传统与现代的两类建筑形象之间寻求一种过渡,使本已寥寥无几的古建筑不致悄然埋没在现代建筑的夹缝中。

2、保护规划的原则

①协调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一个活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让它活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不伤害原来的脉络和空间肌理构成。其重点就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模式,处理好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绿化与名城文脉复兴的关系。

②要落实名城保护的具体内容。如历史街区、自然风景区、重点文物、风貌控制区、文化景观敏感区等都要进行规划控制并落实实际保护措施。对于具有独特的城市景观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要提出全面系统的整修控制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古城天际线与新区的风貌相协调,强调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

③要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要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明确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域范围、城市总体布局、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历史街区或历史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分布以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及整治。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方法

1、以全面合理的角度进行城市设计

旧城改造是为了使原来的城市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作用,使市民能够工作、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全、美观的环境当中, 所以城市的设计以及城市的再建设是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但是这种新的城市设计和再建设也要根据所设定的城市文化、城市特色来进行。对于在已保护的古建筑周围进行的城市建设, 应在总体设计上与古建筑尽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体感、协调感,处理好现代化和历史性的关系,不至于出现一个城市,两种文化的现象,这会使城市出现分裂感。 如在进行古建筑周围建设时,新建的建筑物在外形结构、高度体量上应与古建筑相照应,甚至是相一致,不能出现一片古朴的古建筑群孤独的陷入大片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这种格格不入将会埋没了具有城市标志性的古建筑群,同样带给别人一种极度的不协调感。

2、以开辟新区、保护旧城为主

中国城市大多具有较高的密集度和紧凑度。 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多功能过度重叠的城区,而这种多功能重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非常不利,必须对它进行硫导。从功能上看, 较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开辟新区来保护旧城,引导城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在中国每年大约有1500万的农民移居到城市,这相当于每年中国都要创造一个像纽约那么大的大都市来容纳新增的人口。所以每一个城市都要考虑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妥善保护老城。我国作为一个高紧凑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国家,如果没有良好的思路、正确的定位、准确的时机把握来进行新城开发,就很难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风貌。对于保定来讲,应重点向北、向西发展,建设新市区,保护好老中心街区和古建筑,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把保定建设成为具有古都魅力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风景旅游城市。

3、以科学的的角度进行规划

从科学的规划出发,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体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整体的协调,达到和谐发展。旧城改造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涉及对象的多样性、目的的综合性,一个全局性的综合性的规划显得更为必要。要想协调好城市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间的关系,合理解决拆与留的矛盾,一个具体详细的旧城改造规划必不可少。以城市规划为主要依据。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是对于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目标,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规划要留有余地。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历史的积累,智慧的结晶。但城市建设是一个连续相继的过程,有时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城市规划很难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 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要大拆大迁,要给后人留下余地。对于直隶总督署所在的裕华路,规划时要充分利用旧城的现有设施,考虑旧城原有建筑风格和传统。完全保护直隶总督署现状,改造周边环境,保护其所涵含的历史文化片断,使其成为街区的标志性建筑,突出传统街道的艺术魅力。

三 结束语

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资源,它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和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作为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合理的规划将保存和维护的历史名城扩大到历史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健,王勇.历史街区重建建筑设计策略[J]. 工业建筑;

[2] 丁晓鹏.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初探[D]. 东南大学;

第2篇: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定量评估、定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 G4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2010年12月,为认真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促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检查。西安作为1982年国务院颁布的首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对现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国家保护评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估标准

对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一)保护范围及数量变化。根据申报名城材料,对照检查名城保护范围、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数量及保护范围的变化情况、原因。

(二)历史文化街区。是否依法由省级人民政府核准公布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数量、保护范围、核心保护范围的变化情况、原因。

(三)历史建筑。名城城市(县)人民政府和名镇名村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核准公布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保护建筑、保护标志设立、档案建立情况。

(四)保护规划制定。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和批准情况。

(五)保护规划实施。在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范围内,各项建设活动履行规划许可审批、违法行为处理情况。

(六)地方法规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立法权的名城制定相关保护法规,名镇名村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办法的情况。

(七)国家专项补助资金使用。“十一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下拨的专项补助资金使用、地方资金配套情况,有关的保护规划编制、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整治项目取得的成效。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工作

西安是一座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西安市政府历来对古城保护非常重视。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都注重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尊重历史,坚持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相关要求,对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工作分成定量评估及定性评估两部分。

定量评估

定量评估工作相对简单,主要是对城市或县城关镇建成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进行统计,确定文物保护单位、其他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及等级,确定历史文化街区的规模及完整性,落实保护管理措施。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评估工作针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的定量评估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他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子项,按照评估要求对西安的保存文物进行量化统计。

目前,西安市馆(库)藏文物19.1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3万件。西安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89处,市县级230处,文物在册点2944处,其中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荐点西安有6处14个点。

在《2008-2020年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有历史文化街区3处,即在化觉巷清真寺保护区、碑林博物馆保护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北院门(核心保护区约73.4公顷、整个保护区范围224公顷)、三学街(核心保护区约33.8公顷、整个保护区范围约50.2公顷。)明清历史文化街区,增设了七贤庄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

2008年至今已公布的西安市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包括69个项目。其中:世界级1项,部级7项,省级43项。西安鼓乐已经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第三批推荐名单(包含28个项目)正进行公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的名单包含了西安市推荐的传承人。

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评估工作针对历史建筑的定量评估分为历史文化街区的规模、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性两个子项,西安市历史文化街区共三处,包括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七贤庄历史街区。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是西安市回民聚居区,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文化氛围,是西安传统商业和居住的典型代表。本次规划依据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有关界定将该街区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划为核心保护区。提出保护方法:保护和延续回坊依寺而居、依坊而商的传统布局形态和生活习俗,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高回民区的整体生活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促进整个街区的经济发展。核心保护区界限:东至社会路,西至洒金桥,南临西大街,北至莲湖路,含钟鼓楼广场、莲湖公园,规划用地约73.4公顷。建设控制区:东至北大街,西至西安城墙,南至西大街,北到莲湖路,规划用地约224公顷。

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街巷的传统空间格局和四合院布局形式的基础上,改善街区环境,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打造以碑林为中心的文化街区品牌。核心保护区界限:东至开通巷以东陕西省黄金家属院界墙,西至南大街,南至西安城墙,北至东木头市、东厅门,规划用地约33.8公顷。建设控制区:东至西号巷,西至南大街,南至古城墙,北到东木头市街以北,规划用地约50.2公顷。

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鸟瞰图

七贤庄历史街区是西安在民国时期成片建设居住区的典型代表。重点保护八路军办事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七贤庄近现代民居。核心保护区界限:东至工人文化宫界墙,西至北新街,南至后宰门小学界墙,北至西七路,规划用地约1.6公顷。建设控制区:向东包含革命公园,向西纳入西安职业中专幼儿园、新城区委党校,向南包含后宰门小学和西安市水产公司,向北纳入西七路北低层住宅区,规划用地约19.9公顷。

七贤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平面图

保护管理措施

定性评估工作针对保护管理的措施分为保护规划、保护管理机构、历史建筑建档挂牌、法制建设、保护资金、社会监督六个部分。

目前,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西安市城市规划条例》、《西安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批准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08年-2020年)》,市规划部门会同文物等有关部门先后组织编制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姜寨遗址保护规划》、《汉杜陵保护规划》、《汉长安城保护规划》、《秦阿房宫保护规划》等保护规划。

从《西安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到《大明宫地区保护改造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通过城市展览馆开放、政府网站互动、专家咨询机构、专家决策机制(西安市规划委员会)、保护项目规划方案的公示、实施监督(人大、政协、百姓、媒体)和媒体的宣传,逐步建立起了公众参与的机制。

当前,西安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实施、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正逐渐形成了一套立体的适合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

西安市的文物保护经费主要是三个途径:一是市财政拨款,二是省文物局的拨款,三是国家文物局的拨款。省、国家文物局拨款均为省级、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清理发掘的专项补助项目专款专用。数量依据国家财政和项目编制情况而定。市财政除每年固定的文物保护经费350万元外,还有适当的专项补助项目,用于部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和建设。从1999年到2009年,国家、省市投资金额约为17亿。

定性评估

定性评估工作相对较难,需要很客观的对城市的地域历史环境、古城格局、历史风貌进行总结。

西安市已经完成的《西安市“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和遗址保护规划》,是在分析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工作的目标:以大遗址保护展示为工作重点,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推行依法科学管理,全面提升西安文物保护水平。初步建立大文物格局,在保护中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使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相得益彰,向世界展示一个具有东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形象。

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定性评估工作中对历史文化名城要求从城市的地域历史环境、古城格局、历史风貌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

就西安而言,第四次《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扩大到西安整个市域范围,并将市域划分为城区历史名城保护带,中部历史地貌、河湖水系保护带,南部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带和东南部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四大保护带加以保护。

周代的都城采用《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模式:“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秦代形成了“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城市格局。汉长安城也形成了“连金城其万雉,近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的雄伟气魄,汉长安城安门大街轴线。唐长安城更是创立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形成108个坊和东西两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隋唐长安城南北中轴线、大明宫含元殿至大雁塔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使得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唐长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成为东亚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城建设的范本,并影响了后世中国都城建设。明、清时期的西安城仍然采用传统的棋盘路网、轴线突出的城市格局,保持了由钟楼到东、西、南、北城楼的四条通视走廊。建国以后,经过三次总体规划和50多年的建设,西安现仍保留了“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为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

保护和凸显唐长安“六岗”自然形胜:“九一之地龙首塬,九二之地大明宫高岗,九三之地兴庆宫南岗,九四之地东市(今交通大学)高岗,九五之地乐游塬,九六之地唐外郭城东南(今三兆)高岗”。隋唐长安城:在隋唐长安城范围内,保证新开路采取棋盘式格局,并在密度上尽力与隋唐长安城里坊一致;明清西安城:在明清西安城范围内,保持原有街-巷-院的格局、走向、宽度、尺度和名称,新开路应保持与历史路网在肌理、宽度和尺度的一致;西安新城市建设应考虑历史街巷格局的延续和发展。

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定性评估工作中对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城市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状态评估三个方面。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从西周丰镐开始(公元前11世纪),历经秦、汉、隋唐,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汉长安城和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型。宋代以后西安降格为地方城市,元代奉元城就是在隋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改建的,明初扩建为西安府城,仍保留着隋唐皇城的格局。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囊括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西安是历史上十三朝古都,在老(明)城内重点保护与恢复历史街区、人文遗存,形成“一环(城墙)、三片(北院门、三学街和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三街(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和文保单位、传统民居、近现代优秀建筑、古树名木”等组成的保护体系,合理调整用地结构,改善老城的城市功能,增强老城活力;降低建筑高度,减小建筑密度,保持古都风貌; 疏散老城人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努力改善老(明)城的居住、工作条件和环境质量,逐步改变西安老(明)城“有古城墙而无古城”的局面,构建和谐西安。

结语

当前,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已经与西安的现代城市功能、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等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市民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提升城市价值、改善人居环境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十二五”时期,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应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及具有保护价值建筑(含近现代建筑、民居等)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老城整体保护、古镇古街古村落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域历史及自然景观环境的保护等方面为重点;同时通过落实上位规划、建立制度保障、开展相关公共政策研究等措施加以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名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大力弘扬西安传统文化,塑造西安城市特色,向世界展现富有东方历史人文特色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之都的多元化风采。

参考文献:

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Z] 2010.

2、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自查报告[R] 2011.

第3篇: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 城市;规划;历史;名城;保护;原则;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wit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Keywords city; planning; history; city; protection;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是人类发展到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也是人类从穴居时代走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是随着人口聚集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是人类财富和智慧的结晶,城市建设反映了时代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城市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知识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城市的文化价值是它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冈素。我们看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名城为什么能够成为世人关注和向往的圣地呢?这里的奥秘就在于其这些城市保持了本民族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积淀,我们要把最具价值的文化遗存完整保留下来,并且把这些文化宝库留传给我们的后代。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着丰富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并且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或者革命价值的城市。文物古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民族文化沉淀积累的承载体,也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素和原则

1.1保护要素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要条件是要保存有相当数量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建筑群)、构筑物或工程遗址,并被分别认定为一定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部门按“抢险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要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二要素是“原貌保护”,主要是指历史街区、历史村镇这一较大地域范围内原有建筑及其历史环境的外观保护.这个地段的多数建筑物应保持其建造之初的原貌,或大致按原貌来修复,但建筑物的内容可以更新,可以改变用途,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城市演变至今已迈入2l世纪,几乎不可能对历史文化漫长的古城实施整体原貌保护,因而遴选少数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比较容易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三要素是“风貌保护”,一般是指在特别重要的文物建筑周边地段或城市的“景观走廊”中,对新建工程实施高度控制和建筑风格协调.对于国家明令实施古城风貌全面保护的少数历史文化漫长的城市,风貌保护的范围则扩大到整个古城,包括街市、河网、城廓的基本布局以及街景和民宅原有特色的适度体现等等.这种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传统与现代的两类建筑形象之间寻求一种过渡,使本已寥寥无几的古建筑不致悄然埋没在现代建筑的夹缝中.

1.2保护原则

首先要落实名城保护的具体内容.如历史街区、自然风景区、重点文物、风貌控制区、文化景观敏感区等都要进行规划控制并落实实际保护措施.对于具有独特的城市景观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要提出全面系统的整修控制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古城天际线与新区的风貌相协调,强调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第二,要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要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明确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域范围、城市总体布局、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历史街区或历史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分布以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及整治.第三,协调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一个活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让它活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不伤害原来的脉络和空间肌理构成.其重点就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模式,处理好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绿化与名城文脉复兴的关系.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方略

2.1以全面合理的角度进行城市设计

旧城改造是为了使原来的城市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作用,使市民能够工作、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全、美观的环境当中.所以城市的设计以及城市的再建设是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但是这种新的城市设计和再建设也要根据所设定的城市文化、城市特色来进行。对于在已保护的古建筑周围进行的城市建设,应在总体设计上与古建筑尽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体感、协调感,处理好现代化和历史性的关系.不至于出现一个城市,两种文化的现象,这会使城市出现分裂感。如在进行古建筑周围建设时.新建的建筑物在外形结构、高度体鼍上应与古建筑相照应.甚至是相一致.不能出现一片古朴的古建筑群孤独的陷入大片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这种格格不入将会埋没了具有城市标志性的古建筑群,同样带给别人一种极度的不协调感。这样的城市设计将会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2.2以科学的的角度进行规划

从科学的规划出发,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体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整体的协调,达到和谐发展。旧城改造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涉及对象的多样性、目的的综合性.一个全局性的综合性的规划显得更为必要。要想协调好城市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问的关系.合理解决拆与留的矛盾,一个具体详细的旧城改造规划必不可少.以城市规划为主要依据。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是对于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须合城市规划的目标。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规划要留有余地。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历史的积累,智慧的结晶。但城市建设是一个连续相继的过程,有时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城市规划很难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要大拆大迁.要给后人留下余地。对于直隶总督署所在的裕华路,规划时要充分利用旧城的现有设施,考虑IR城原有建筑风格和传统。完全保护直隶总督署现状,改造周边环境,保护其所涵含的历史史化片断,使其成为街区的标志性建筑。突出传统街道的艺术魅力。

2.3以开辟新区、保护旧城为主

中国城市大多具有较高的密集度和紧凑度。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多功能过度重叠的城区,而这种多功能重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非常不利,必须对它进行硫导。从功能上看,较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开辟新区来保护旧城,引导城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在中国每年大约有1500万的农民移居到城市,这相当于每年中国都要创造一个像纽约那么大的大都市来容纳新增的人口。所以每一个城市都要考虑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妥善保护老城。

我国作为一个高紧凑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固家,如果没有良好的思路、正确的定位、准确的时机把握来进行新城开发,就很难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风貌。例如:就拿于保定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来讲,应该重点向北、向西发展.建设新城区,保护好老中心街区和古建筑。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把保定建设成为具有古都魅力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风景旅游城市.

3、城市空间的发展与保护

城市空间的发展与保护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要解决城市空间的发展与保护应遵循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1)城市的集聚发展模式。这种方式适用于发展不快的古城。

2)郊区化.表现在城市区域内母城、子城的发展相互关联以及空间结构、建设郊区的空间与古城空间相协调。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发展比较快的古城。

3汾散化城市发展。表现在城市的城乡关系、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协调的网络关系用于发展快的古城。

4)传统建筑面貌的继承与发展。城市的风貌总是受到政治经济因索、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气候等的影响,而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建筑物的风格。城市风貌也包含城市结构、布局、标志、天际轮廓线、街道广场等。因此各个城市具有其独特的个性。我们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时代的新气息,还要处理好新老建筑的关系,使它们在高度、尺度、线条、色彩等方面与邻近老建筑相协调。

结束语

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特点和要旨是从城市整体角度采取综合性保护措施。对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应该尊重历史传统,延续历史传统。建设与历史相联系的美好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l】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2】赵中枢从文物保护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四城市规划2010.

第4篇: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价值选择;社会目标;城市特色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是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突出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景观形象、产业构成和功能特征等,是城市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是一个城市最具魅力、最有生命力的标志。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景观不同,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然而,自l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导致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原有的结构形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经济全球化发展而导致的城市文化单一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使得城市的特色日益消退。有学者称,现代经济的发展对保护城市特色的冲击力,要远远超出战争对城市的破坏。

立足我国城市特色危机的现实,可分为城市化进程初期的无特色意识下的“特色危机”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空间市场化下有特色意识的“特色趋同”危机[1]。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在本质上并不是一对矛盾。城市规划更不是破坏城市特色的天敌。同样,城市特色也不是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特色能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带来宝贵的机遇,而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也为城市特色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将城市特色与城市规划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品位和竞争力。所以,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重塑城市个性,打破“千城一面”与“身份迷失” 的困境,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个性,提升城市的个性魅力,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而其核心问题是城市特色定位研究,即基于城市规划进程来准确定位城市特色。

二、延续历史文脉,彰显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构成特点,涉及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城市特色具有空间层级性,城市在不同地域空间层面上其特色是不同的[2]。我们要打造特色城市,使城市成为一个更加宽容的空间,就要尊重各种创意。譬如,郑州如何去建设? 是否可以试着将郑州建设成一座幽默之城? 将一些幽默大师的一些动作,制造成一些蜡像,建一座蜡像馆,或收集全世界幽默创意,建若干座幽默雕塑,放到郑州东风干渠、熊洱河或金水河畔。城市要有各种创意产业发展的机会、有各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

城市人文与自然资源的结合,需要体现出创意的魅力。幽默的创意,以及一些行为艺术的雕塑, 矗立在金水河畔,将大自然赐予郑州的金水河与人为的创意完美的结合,展现这座城市的幽默品位。让城市留给历史的是人文思考后的文化精髓。这里面就凝聚着一种创意,体现着人文元素。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城乡布局形式,尤其是首都城市可以说各具特色,如棋盘式的雅典,辐射式的罗马,枝状伸展的巴黎,中心放射的华盛顿,可谓各领,而这些不同形态的城市空间格局,就构成了这些城市独具魅力的个性特色。正因为大量文化元素应用到城市景观创意之中,才会让漫步于夕阳下,行走在河边,流连于云卷云舒中的人们,有思考的空间。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气质、底蕴、特色的内在依托,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色的魅力所在。而城市风貌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城市风貌的形成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城市风貌一般指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和面貌、风采和神韵,表现城市气质和性格,同时还显示出城市的经济实力、商业的繁荣、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达程度。城市特色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城市整体风貌特征,是价值观和文化在城市规划活动中的历史积淀。如西安古城,从地理上讲,“南浸终南子午谷,北踞渭水,东临灞,西枕龙首”,其四周的龙首塬、青龙塬、少陵塬及曲江洼地形成了它的界限。

那么,如何在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彰显城市特色呢?关键还在于延续城市历史的文脉,加强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加强对特色建筑、历史街区、古遗址、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合理的城市规划与历史文物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西安有3100年的建城史,历经13个王朝,建都历时1140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唯一超过千年的都城。其中,以周秦汉唐的历史地位最为显赫,因此,周秦汉唐四个朝代的都城遗址在中国以及世界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久远,大部分被湮没在地下;汉唐盛世深入人心,但唐长安城自唐代末年废弃至今也已经1000多年,现已被明清以来的建筑所覆盖。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的雄姿已不复存在,其遗址除部分仍现于地上外,富丽堂皇的宫殿、衙署和寺观早已荡然无存。旧城区是西安古都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古城特色的集中展示地。保护好古城的古都风貌,对全面保护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重要作用。让西安的城市特色鲜活起来,就必须再现千年古都的历史风貌。

为了让西安的城市特色鲜活起来,再现千年古都的历史风貌,西安从第一个城市规划开始,就提出了保护“四大遗址”并将其规划为公园绿地。在八十年代之后的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专门制定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汉唐文化特色作为古城西安的文化定位,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汉唐文化保护和展示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以重振汉唐雄风,彰显千年古都的风貌特色。通过数年的努力,不但使古城墙得到了大规模的整修,以城墙为主体,墙、河、林融为一体的立体环城公园已经形成,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棋盘式的路网格局,在平面布局上显示了隋唐长安城的传统风貌。而且,建成了一批以唐文化为代表的重点项目。“新唐风”正成为古都西安中外古今融合的代表,在城市规划理念方面形成了盛唐文化特色,如西大街、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文化新区,老城顺城巷改造、大唐西市、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项目,使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珍贵遗产相结合,古长安城形象与现代城市风貌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独特风貌,也使古城西安的汉唐文化特色不断鲜活起来。

三、把握建筑风貌,构建“整齐划一”的城市形象

人们对城市特色最直观的感知便是通过建筑的形象来传递的。一个城市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形式等建筑风貌都可以反映城市的特色,而建筑的风格和色彩则是城市风貌的灵魂。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它所在地域的历史、自然环境、人们的生活习俗都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建筑色彩、屋顶形式、外墙材料、细部处理等表现出来。建筑的色彩构成了城市的主色彩基调,是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元素,是彰显一座城市艺术品位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宋皇城”复兴规划中,为了使建筑风格体现传统风貌,通过以坡屋顶、挑檐等创新建筑形式,营造宋皇城城市意象。建筑色彩严格按照开封城市的色彩定位,青砖城墙、灰瓦、朱红门廊,体现古都浑厚、宏大、端庄、典雅气度的建筑气质,形成了城市和谐的整体面貌。城市艺术、饮食文化作为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也是影响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一些成功的作品,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古都开封的一张名片。

建筑作为城市形象的核心,也面临着不断创新的任务。但创新不等于模仿,继承不等于复古。城市与建筑既有体现科学技术进步的层面,又有体现文化艺术传统的精神内涵,科学技术元素的融入使城市与建筑随科技的进步而更新,文化艺术元素使城市与建筑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传统。因此,当今城市规划,要彰显城市特色,建筑风格既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盲目照搬。只有不断挖掘民族建筑文化的精华,彰显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丧失自我。

四、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舒适和谐的宜居家园

城市是人的现实居所,更是人的精神家园。城市规划如若置人的需要于不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营造和谐舒适的城市人居家园是城市的出发点,也是城市发展的落脚点。因此,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核心问题是科学规划,特别是要做好城市的总体规划,将城市中的各种物质要素合理地进行空间分布和组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依据。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强调“人、城市、自然”应该是一体的,相互协调。

城市规划在注重特色塑造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将更多的自然元素融入到城市与建筑之中,加大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关注生态文明社区建设,包括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系统以及社区服务系统等。如西安作为一个北方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非常重视大水大绿环境的规划,先后规划建设了环城公园、城市运动公园、大雁塔广场、曲江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泸灞生态区等,使人与环境更加和谐,也使得西安这座古城越发充满生机与活力。

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在城市特色塑造中,促进城市建设向环境生态化、功能休闲化、管理现代化方向发展,不断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使城市的舒适性、宜居性、和谐性成为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也成为城市建设的又一重要特色。

结 语

科学的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的协调互动是城市特色定位的最终目标。将科学规划与打造城市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无疑将会大大提升城市的品味和竞争力。

首先,城市特色定位需要对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反馈,即根据城市规划与发展要求,明确体现城市规划的特色内容。同时,城市规划需要依据城市特色的定位对其规划方案进行科学评估、修正、实施。城市定位一方面有利于城市特色的落实,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的规划与发展。

其次,加强对城市特色内容分析,包括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城市特色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掘潜在的文化元素,着力打造好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城市特色建设。城市特色建设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建筑规划、景观规划等方面得以实现。因而,准确的城市特色定位,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现城市发展,彰显城市独特魅力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第5篇: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应实行综合规划城市是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巨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判断一个城市是否良性运行,关键是要看这个城市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是否持续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开发一定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历史、环境、资源、交通市政、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等各种因素,协调好长期与短期、整体与局部、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开发需要各方面专家的参与。需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需要进行合规划和周密策划,需要将宏观发展战略和微观的经营策略结合起来。但是,目前国内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开发一般是由政府或开发商主导。很少注重和遵守规划。或大多侧重市政规划和建筑规划。往往忽略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详细的商业规划。其结果往往导致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城市空间体形态与商业经营内容、经济与文化之间不相协调.甚至是相互冲突:城市缺乏精神和个性。这显然不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强调,在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和开发时,一定要站在城市经营的高度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然后以此为基础讲行所中文化名城的综合规划。

成片的历史文化街区应该实行统一规期。统一开发,分步实囊在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开发过程中,对于成片的、有内在联系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当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该区域内历史文化风貌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又能发挥文化资源的规模效应,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以前门大栅栏和琉璃厂地区为例。尽管《北京旧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将该地区划分为两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但因为这两个地区在城市肌理和历史文化上密不可分。所以对该地区的规划和开发必需要将大栅栏和琉璃厂同一考虑。

对成片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改造和开发最好交由一家投资开发公司承担。这样容易保证开发公司能够始终从该地区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的角度出发。对整个地区进行统筹安排。营造历史文化环境、提升区域文化形象、经营区域品牌。既有利于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又有利于获得长远的经济利益。相反。如果将成片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交由不同的公司开发,由于每个公司的实力、思路、水平各不相同。在加上经济利益的竞争关系,很可能将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搞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当然,选择一家公司开发时,对于面积较大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中可以实行分批分片开发。循序渐进,稳步实施。

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角色关系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开发往往是一项综合工程。它既可能是历史风貌保护工程,又是危旧房改造工程、商业区改造工程或旅游资源开发工程:既要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又要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社会目标和文化目标;既要对历史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又要进行持续经营。如此高标准的要求,需要采用一种最有效的开发模式。从实践来看,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和经营上,有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两种倾向。但是无论是采取完全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还是完全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都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在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定位上,政府主要负责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负责制定城市及街区的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搭建发展平台。在城市及街区的改造开发过程中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企业则应在政府的监督指导之下,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治和改造。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品牌经营。只有政府和企业各尽所长,分工合作,才会使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第6篇: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字: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城市规划历史档案

一.城市建设档案的概念简述

城市建设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是传承城市文明的载体,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的档案:

1.工业建筑工程(如工厂、矿山、电站)方面的档案;

2.交通运输工程(如车站、码头、港口,机场,道路 桥梁)方面的档案;

3.市政工程(如给水、排水、供电、供热、煤气、电讯等各种地上和地下管线, 以及防洪、污水综合利用等工程)方面的档案;

4.民用建筑工程(如办公楼、礼堂、展览馆、宾馆、体育馆、影剧院等公共建筑,住宅和古建筑)方面的档案;

5.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档案(包括城市规划图、现状图以及为了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而形成的经济、人口、历史沿革 城市面貌、地质、测绘、水文、气象等基础资料)。

二.城市建设档案的范围

城市建设档案的范围是城市建设档案这个概念的外延所决定的。为了具体明确地说明城市建设裆案的范围,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 把城市建设档案(母项)划分为若干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子项)。以城市建设档案的性质为根据,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子项或类:

1.城市建设勘测档案。是对城市范围内的地质、地物、地貌进行勘察测量中形成的档案材料,是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的重要依据。包括: 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形成的地形、水文地质等方面的档案。

2.城市建设规划档案。包括:(1)总体规划(总图、发展规划图.说明书等);(2)详细规划(居住区用地现状圈、用地规划图、说明书等);(3)工程规划(工程现状总图、工程规划总图、说明书,道路工程、环保工程等的规划图、说明书);(4)专业规划(专业现状总图、专业规划总图、说明书, 给水、排水、供气、供热、供电、电讯等专业规划图、说明书);(5)近期建设规划(10年建设、5年建设、当年建设规划图、说明书)。

3.城市建设工程档案。包括:工业建筑工程、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电力工程、古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档案。这些工程档案包括工程项目从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整个过程中形成的档案。

4.城市建设基础档案。包括:(1)城市历史沿革、历史文化遗迹、地名、各项建设和设施发展史等档案材料;(2)城市规划、市政、公用、土地、房产、环境保护、文物、园林、环境卫生等专业管理部门以及各类开发区形成的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方面的档案;(3)有关城市建设的规范性文件、计划、统计和设计、施工技术规程规范及标准图等档案。

5.城市文物古迹保护档案。包括历代重要遗迹、古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建筑、名人故居的历史照片、图纸、历史记载材料和修缮记录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

三.城市建设历史档案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未来发展、城市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各个阶段管理的龙头。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城市规划,对于推动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合格的城市规划者,必须善于吸收借鉴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文明成果。除掌握基本的规划理论知识和城市发展史外,更应该了解本地区的城市发展情况、重要古迹与文化遗存等,以便更好地保护城市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借助于档案,尤其是历史档案这一重要工具。

1.历史档案对于城市规划的参考借鉴作用

a.有助于确定城市规划的文化风格。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城市的精神文化载体功能逐渐加强 ,尤其是小城镇建设,由原来的老弱聚集、按需求发展逐步转变为由中心城市定位、从全局观念出发要确定发展方向。建设有层次的城市圈,从而促进城市间协调发展、互促互进。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者根据城市所在地及周边的历史、地理、资源、人力储备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优势,为城市发展提供助力。

b.有利于在规划建设中吸取前人经验教训,保证建设过程少走弯路。许多城市,即使是现代新兴城市,也有其历史雏形和遗迹。曾经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留存下来的资料、记录等历史档案,是现代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珍贵参考资料,可以从中查询当地土地、水利资源等情况,以确定规划建设项目选址等。在清代文人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就曾经记载了这类事例:纪晓岚在从军西域(即今新疆乌鲁木齐一带)时,就遇到了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选择城址问题。经过多方考察,他在选址范围内发现唐代古城遗址,决定在原址建城,理由是古代名将在考虑建城时一定会考虑到与今天相同的因素,而且可能比今人更加周密,完全可以充分借鉴前人的智慧。果然,此地建城后地势虽然不算险峻,却处于周边所有道路的要冲,既有利于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又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天然要塞,以在战时发挥以逸待劳的作用。这就是充分利用历史档案规划城市建设的生动事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我们固然要根据时展需要重新确定城市的功能、建设各项设施,但借鉴、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智慧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参考因素。

2.如何发掘历史档案中的城市规划信息

历史档案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历史档案是由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各种文字、舆图、实物等组成的,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内容包罗万象。其中直接记录或者设计建设规划的部分并不多,要达到充分利用历史档案为城市规划服务的目的,就需要我们认真开发档案资源,从中寻找我们需要的历史文化财富。

a.要重视实物档案传递的历史信息。与文字档案相比,实物档案,尤其是建筑遗存,更具有借鉴价值。文字档案在书写和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遗漏和

丢失,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被篡改,但从建筑遗存中,我们可以对当地的土质、水质等有真实直观的认知,可以提供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方面的资料,这对于确定城市规划都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b.要重视口述档案反映的历史真相。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往往存在于口耳相传的口述档案之中。 如传说、故事、谚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收集和分析整理口

述档案,广征博采、去伪存真,从而得到详尽、真实、可用的信息。比如,一个地区的农业谚语和气象谚语往往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情况。为该地是否有能力承载城市建设、适宜建设多大的城市规模提供了参考。而一些关于灾难的传说往往昭示了该地地质灾害发生的种类、频率,提示了规划者在城市建设中应避免哪方面的情况发生。

c.要注重对历史档案的鉴别。历史档案虽然对于城市规划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但无论是文字、实物还是口述档案,毕竟都存在着真伪的问题。尤其是现代城市与古代城市在基本功能上存在差异,所以我们在利用历史档案时.不但要注意鉴别档案的真伪,而且要注意鉴别所得到信息的真实性及现实效用性。例如,对于标示水资源等的实物档案,必须考虑到经过时代变迁,水资源是否已经枯竭或改道,要经过详细勘察,才能决定现实中是否采用这些信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只有科学地利用好历史档案,并把其中的信息与时代、地区特色和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做出贡献。

第7篇: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庆州;古城保护;城市开发

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49-02

一、序论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蕴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量信息。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己成为所有历史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发展经济,进行城市建设,另一方面又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二者不相冲突,协调发展,这本身就是很难做到的。因此目前国家重视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确保文化古城建设有序合理的发展。

韩国虽然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半岛国家,但是却拥有9处世界文化遗产,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很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一些历史文化古城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并且利用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文化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们的成功保护和开发利用策略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学习。

本文主要以韩国历史古城庆州为例,深入研究韩国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探讨他们的发展策略,从中可以找到解决我国古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矛盾和难题的办法,为我国主要的古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庆州古城保护及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庆州位于韩国东南部庆尚北道,属于韩国中等城市,庆州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中有约一千年的时间(公元前57年至935年)是作为新罗王朝的首都,遍布着新罗时代的文化遗址。庆州是朝鲜半岛历史文化和文物最丰富的地方,具韩国国土研究院调查资料显示,庆州具有指定的部级、道级文化遗产297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12个文化都市之一,被誉为 “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庆州的佛国寺、石窟庵、历史遗址群被指定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庆州作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其主要特色。庆州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对国内游客,也对海外游客尤其是欧美国家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每年都有很多外国人前去参观游玩,进行文化旅游。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又很好的保护了庆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庆州的文物古迹和空间格局得到很好的保存,同时也发挥了对市民的贡献,旅游产业的可观收入也为继续进行文物的管理和修葺提供了资金。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

庆州在古城发展上,首先确保历史文化资源的永存,庆州是新罗长达992 年的千年古都,拥有最具韩国特点的自然景观以及新罗时代的遗址, 因此在开发中突出其“天然博物馆”的特色。同时韩国政府花费巨资修复了庆州的许多古迹,并将连同庆州及其郊区共214平方公里的地区全部划为历史保护区。为保护古迹和人文环境,庆州不准建造高楼大厦,农村和城镇居民住房多为古色古香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平房或2-3层的楼房,与整个庆州的文化古迹相相得益彰。因此庆州地区基本保持古都昔日风貌。同时有形与无形资源开发相结合,民间新罗节庆习俗、传统花郎武艺、传统民俗娃娃和韩纸的制作等,很好地展示了庆州的文化旅游特色。

庆州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并没有影响庆州经济发展。庆州大力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通过召开庆州世界文化博览会、新罗文化节及韩国美酒及糕点宴会等代表韩国的庆典和国际性活动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化艺术城市。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成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

三、庆州古城历史遗迹保护与发展规划实践特点分析

(一)国家的法律支持和庆州市政府的主导

韩国国家于2005年制定了《古城保护特别法》,将古城保护上升到法律高度,从文化遗址的个别保护上升到历史文化大环境的保护。庆州古城保护与发展得益于此法律。为庆州的规划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庆州市城市基本规划成五个区域,历史遗迹保护区、历史景观保护区、开发促进区、新城区、普门观光区,具有不同的城市功能。

庆州制定了具体针对庆州文物古迹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条例,有“文物保护法”、“都市计划法”、“建筑法”等。比如规定保护区范围,木柱、石柱建筑,从建筑物外檐在地面投影起20-100米内为保护区,王陵、古墓等封土下端起10-100米内为保护区等。还规定了市区内建筑物高度,庆州旧市区内的建筑高度在7米至25米之间。另一方面,通过条例加强对韩国传统住宅区的保护和管理。为了传承韩国传统住宅文化,市政府要求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几个历史遗迹区周边建造历史文化美观区,即区内各种建筑要按照古时的民宅式样建造。规定建筑物的围墙、大门、屋顶样式、色彩、材料等。这些规定都细致入微的起到对古城建设的指导作用,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另外庆州市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主导。在庆州制定了综合发展规划以后,韩国国家各个部门及庆州市市政府、庆州文化管理委员会、庆州主要公司等共同参与工程的推进,一个部门只负责一个任务,避免平行部门的混合管理,行政管理体制比较完善。同时庆州市古城保护和发展采取政府主导型经济运营机制,一半以上的资金都是由政府部门投入,极大的提高了古城开发的运作能力。

(二)妥善解决开发与保护之间产生的矛盾问题

庆州在进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始终做到开发和保护并举。将旧城街区大部分地区都划到特别保护区和历史文化环境区内,强化了对旧街区的保护力度。从个别物的个别保护转向对文物系统的整体保护,旧城区原有遗迹的修复和保护与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庆州禁止对大陵园内古坟的挖掘和开发,禁止在旧城区建设高层建筑,禁止兴建有污染的企业。而现代化高层建筑大多在市外20-30公里的地方。

庆州发展避开历史遗迹丰富的旧城区,遵循新罗王京地区遗留轮廓,营造与地区景观相配合的中、低密度的居住空间。周边的绿地、河流、文化遗迹成为一个整体,在保护文化古迹的同时,也给居民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庆州新区的开发成功联合了周边主要城市,如大邱、蔚山、浦项等,发展成为综合新都市。

(三)维护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自发进行古城保护

由于韩国是土地私有制,在庆州进行古城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古城很多土地都属于当地居民私有财产,由于刚开始缺乏政府主导,居民乱建房屋,开发混乱。后来在旧城遗址复原和改造过程中,庆州政府注重对居民拆迁的安抚工作,制定明确细致的补偿方案。花巨资分次集中购买居民土地,并在新区进行房屋的加倍补偿措施,很居民利益得到了保护。

另外鼓励居民根据条例规定建造房屋。如果建造的传统韩屋能够显示出传统建筑美感,并有利于保护周边地区景观时,政府则提供一些资金支持。对独立住宅每平米提供25万韩元(约合250美元),对房屋屋顶的维修每平米提供5万韩元(50美元)以下的资金。这样使得居民在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体会到了古城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和质量的提高,因此自发的加强对古城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并积极支持政府的规划建设。

(四)开展各种节庆活动和博览会,大力进行外宣活动

庆州政府在古城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政府为主导对当地的旅游活动进行宣传。由政府牵头,利用韩国观光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对庆州的古城旅游商品进行企划,包装,然后通过媒体进行报道,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并以文化观光庆典为导线,进行海外市场开发活动。庆州开发了多种多样的庆典活动,分布于各个季节和时间,庆典有政府支援和当地居民的参与,各个部门联合对庆典进行策划和旅游商品的开发、销售。并且制作庆州市市政府和庆州文化旅游网站,设有英语、日语、中国语多国语言网页,内容详尽,设计新颖。起到很好的外宣作用。

四、给我国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启示

(一)利用先进理念进行古城建设设计长远规划

城市规划对于古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能够减少很多开发过程中对于古城文化资源的破坏,缓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各级政府要对相关城市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与分析,制定符合该城市特点的规划,并带头执行。不仅要有短期规划还要有长远规划,同时确保换届不换规划,保证规划持续进行。合理规划好古城与新城的关系,用新城发展带动旧城的保护和改造,用新城发展弥补旧城空间和功能上的不足,起到互补作用,形成统一体。

每个古城按照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对于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古城环境、格局等进行不同层次的保护和维护,对老城区要坚持保护、保存和修整结合的方针,对新城要坚持科学合理规划、现代管理模式运营的方针。

(二)加强政府主导和资金的投入

要重视发挥文物部门在古城保护中的作用,多部门进行协作。要加大古城历史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整治资金投入,同时积极探索多元投资渠道,开拓有特色的新型产业,探索建立古城保护的补偿机制。同时加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来扩充文物古迹保护经费,从旅游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作为专项文化保护资金,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也实现了文物资源的长久保护。另外政府要出面进行文化产业资源招商引资,吸引港澳台和海外资金的注入。

(三)调动市民保护积极性与参与性

我国很多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传播还主要是政府推动,地方和民间都是配角,积极性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广大民众应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来面对古城的保护和传承。古城举办的各种旅游节和文化庆典活动,应以民众为主体,让民众找到节日文化主人的感觉,进而投身到古城历史文明对外传播的队伍中去。政府应打造广大民众对于所在城市的自信力和自豪感,使广大民众自发地调动起积极性,投身到古城保护和建设行列中去。

(四)开发各种旅游产品、加强外宣

针对古城自身历史资源特色,开发各种旅游产品、策划各种庆典活动,政府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这些产品和活动的包装、广告策划,拓宽传播途径,有效利用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体积极向国内外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古城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古城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庆尚北道.庆北圈观光开发计划[R].2002.

[2]韩国观光资源部.庆州传统文化中心城市的观光发展构想[R].2009.

[3]王景慧、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刘汉州.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第8篇: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老区 古城保护 高度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概述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从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是文物管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可分为7类:①历史上以政治中心为主的都城、省城、州城或府城、县城;②依托山水名胜和重点文物古迹的名城;③以传统手工业、商业特别著称的名城;④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特色突出的名城;⑤边境、口岸及长城沿线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历史城镇;⑥以海外交通为主的港口名城;⑦重点革命纪念地名城。[1]其中有不少名城会同时兼备上述的几个特征。

根据不同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各地方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确立了符合当地城市的历史保护规划要则。如:广州在1999 年3 月1 日起施行《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也出台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又如山西省在1999年4月月颁布了《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及2000年3月颁布了《大同古城保护管理条例》等等。这些条例是根据城市的历史价值、地理条件、民族特征、布局现状、建设需要和发展限度而做出的带有综合性的专题规划。它们的颁布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的理念定位更科学合理,保护的范围、层次更明确。

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

在我国的109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各城市都有自己各自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情况。因此,在对它们进行保护规划时所采用的方法应当应地制宜,量体裁衣。笔者就以下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方法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

(一)保护历史老区和建设新区,在规划上“分而治之”。

这种保护规划方法主要是保护在保护老城区的同时,另辟地段建设新区。既一个是来自城市历史舞台的遗存和记忆,反映历史文化的古城保护区;另一个是来自现代的城市存在,反映当代城市的建设和城区发展的新建区。在我国经常见到一些历史文化名城采用这种保护规划的方法。

1.平遥古城保护规划的布局结构

平遥古城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应全面保护下来,但它同时又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古迹,发展和保护是两个同等重要的问题, 不能顾此失彼。因此,在对古城保护规划上,明确提出了全面保护古城,开辟新区,新旧完全分开的方针。[2]平遥祝古城的保护规划对平遥县的县城布局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整个县城划分为四个区DD古城区、西关区、东关区和城南区。每个区之间都用绿地、河流进行分隔,并使古城所在的城北地带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区。这样调整的目的在于将古城区与新建区分隔开,可以完好地保护古城的内部空间的同时,也保护了古城周边的外部空间形态及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新、旧区断代清晰的城市形态。

2.广州历史名城保护

广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广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也采用了保护老城区与建设新城区同时进行的方法。在对广州名城进行保护规划时,根据以下的基本思路:1)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对广州城内的自然景观进行保护,如保护白云山、帽峰山、珠江水系等; 2)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加强对人文景观进行关注和保护,如保护建筑文物古迹-陈家祠、镇海楼等历史景点,3)注重保护原有的历史城区核心结构-保护传统的城市轴线的同时,发展新的城区轴心和结构格局。确定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模式,即城市空间环境保护规划模式。

首先,在旧城的保护规划上,强调旧城的中轴线上的城市与自然环境的依托关系。利用越秀山上的中册纪念碑做为旧轴线的起点,将南北走向的白去山脉与旧城区的传统轴线连系在一起,轴线的南端原来至北京路,在保护开发的思路指引下,延伸至南端的珠江水系,并将毗邻珠江的重要景观控制端点定位为海珠广场。延着城市的传统轴线,两侧的规划是北京路商业步行区和解放路的高第街步行区,并分布老城区的民居建筑,以此共同构成了广州旧城区的核心空间结构。

其次,开发天河新城区作为城市的新中轴线。以广州的“大门”东站作为新轴线的起点,沿着中轴线设置广州体育中心,南至珠江边的海心沙小岛,直到珠江北岸的广州电视塔。新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建设了广州的文化建筑、体育建筑、商业建筑,构成了广州的新区核心结构,与旧城轴线遥遥相对,让这个古老的城市充满了新的景象与生机。

再次,在对历史人文景观与建筑的保护规划上,设置了沿珠江风景河段的西关大屋--荔湾风情保护控制区、沙面英法殖民地建筑群保护区和新河浦的独立宅院保护控制区域。这样的布局规划体现了广州城市格局的保护与发展的统一。

(二)旧城建筑高度控制的保护规划

建筑的控制高度决定了城市的天际线全景轮廓,是形成城市竖向形象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城市规划中对建筑进行限高的措施是有重要的作用的,它可以使得城市的建筑天际轮廓线营造出美学的特性。

1.北京旧城建筑高度控制规划

(1)旧城的空间规划成就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是世界上著名的古都。现今的北京城是元朝、明朝、清朝的皇城所在。它是在原有老城的基础上向外扩展发展起来的。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城市格局禀承了中国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思想,尊重宗法礼制。在这种儒学思想的指导下,北京城的城市空间形成了平缓开阔,宏伟壮丽的意象。

它的城市空间布局采用了重点突出的中轴线设计,空间序列组织平缓开阔,建筑的高低起伏形成了优美的天际线,城市的外廓层次清晰、节奏分明。

旧北京城的三度空间呈现出有机的秩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运用了一条贯穿全城南北轴向的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以皇家紫禁城为中心,背靠的景山作为轴线的端点和制高点,沿着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有太庙和社稷坛;形成“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格局。旧北京城的中轴线好像北京城的脊梁一样,连着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鲜明地展现了封建社会君主集权的帝王唯我独尊、居天下之中的思想。(见图1)

2)旧北京城中轴线上建筑的高度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其形成的天际轮廓线具有严谨的层次和节奏。其设计手法是:①宫殿建筑作为空间的控制主体,在色彩和形体上都占据了主导的地位DD色彩采用色调鲜艳的明黄色和红色,形体采用等级级别高的重檐屋顶以形成高大的体量;②民居建筑分布在主体建筑周围,色调上采用明度较低的灰色,并且建筑的形体简单、低矮。只是有中间插入个别的庙宇建筑和王府建筑。这种强烈的形体对比、色彩对比、高度对比将城市的空间序列在渐次铺开,并且形成了等级制度分明的封建王朝独有的城市景观。(见图1)

(2)旧城建筑高度控制的措施

为了能很好地保存旧城的历史遗韵,政府在进行旧城规划时在建筑的高度控制方面进行了大量努力的尝试,并积极开拓名城的保护思路。主要采取了下列的一些措施:根据旧城内建筑文物的重要程度进行空间的三个层次的高度分层控制, 具体体现为:

①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旧北京城的天际轮廓线,在中轴线上紫禁城保护区和天坛保护区等重点文物建筑的周边,对新建建筑的体量、高度、数量进行严格控制。例如新建筑的层数以一层居多,体量尽可能低矮平缓,与文物建筑相协调,屋顶的形式以保留原古建筑的型制为最高级,新建筑若采用坡顶则以灰色调的单层檐屋顶为主,以起到背景的作用,与老建筑形成对话关系。

②在旧城内对历史文物建筑以及它所在的地理环境应该进行整体的、重点的保护。在新建建筑的高度控制上,应进行重点的控制。在新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其做法是在原有的文物建筑保护区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片区, 并且着重对这片保护区进行高度的限制,这种做法有利于对整个旧城高度的控制。

③环绕旧城周边的新城区建设已经高楼林立,但应控制再建建筑的高度,采取由旧城中心向新城逐渐增高的趋势,但应避免新城的天际轮廓线过于单调,空间形态无序的情况。

2.拉萨布达拉宫地区的空间保护规划

在拉萨,布达拉宫与故宫一样在当地具有崇高的地位,并具有极其显著的地标特点。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主楼依山而建,共有13层,总高117米。它的建筑高度是拉萨城最高的,统领着整个城市,也象征了宗教地位的崇高而不可侵犯。

在城市远郊远眺布达拉宫,亦能带来视觉上的震撼效果。因此为了保护这种视觉效果以及小乘佛教在当地的的地位,在新建的区域内应对建筑的高度进行限制。虽然以往拉萨城的规划建设对建筑高度的控制做得还存在不足,但随着文物建筑保护规划意识的推广,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对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建设中有所改善 (见图2)

(三)古城的旅游开发保护规划

从历史与和文化的角度来看,我国有一些旅游资源级别相当高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拥有不可或缺的宝贵资产: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风格的自然景观;②具有文脉传承和历史沉淀的城市古建筑和历史街区。这些珍贵资源的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枯竭或贬值。相反,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它们会不断地增值,并持续下去。因此,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保护规划中,如何正确处理新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成为历史古城规划工作的重点。例如丽江古城的保护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古城内独具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纳西象形文字、纳西古乐等文化景观,使之成为了融自然、历史、民族文化为一体的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

在对这个千年古城的保护规划上,提出了要将古城的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原真地完整地保留下来,使其成为一个“活着的古城。因此,在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时,为保护古城, 降低古城人口密度, 按遗产专家的建议, 有计划、有步骤地外迁了部分居民。并且,根据保护遗产原真性的要求, 对古城居民的民居修缮、装饰、交通等都有严格限制。在对古城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上,进行了这样的安排:

(1)新区脱离旧城发展。在新城区发展建设与古城的保护方面,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①为了保持古城的原有风貌,对古城部分进行完整的保护,并在完整保护的大前提下,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逐步的改造和微调;②在新区的建设上,则根据现代化城市的生产生活需要,进行积极的发展建设。

(2)保持高原水乡的特色。丽江古城的水是古城之灵魂。没有水,“小桥、流水、人家”的大研古城将会黯然失色。因此,在古城的保护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对丽江水系的保护与治理,例如:采用了加强植树造林,建造水源保护林;建造蓄水库、建立完善的下水道系统,严禁污水直接排出溪流等举措。

(3)对古城的街道系统进行保护与完善。

三、结语

城市的发展记载了我们人类的发展历程,它反映了某个地域的人文、政治、经济的发展轨迹,它是历史的见证。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就是保护人类的历史,让子孙后代能将这种文明发扬传承下去。

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和提升在国际上已有半个世纪,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古城保护意识随着改革开放才开始萌动,文物意识尚有许多盲点。所以,我们在对这些历史名城进行发展的同时,应立足于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让现代的足迹与历史的印迹并存,多留一些记忆给后辈。

引用:

[1]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马博琴 《南昌大学硕士论文》 2008年06

[2] 城墙保存完整的历史名城保护之比较研究 李文墨-《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6-06-01

参考文献:

[1]段松廷.《丽江古城保护与旅游业》 《中华建筑报》 2000年09

[2]浅谈历史文化遗产地区保护的空间战略思维――以拉萨布达拉宫地区的保护规划研究为例 蒋朝 辉;-《国外城市规划》-2006-04-25

[3] 李光旭 王朝晖 孙翔 姚燕华 《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 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历史文化与保护

第9篇: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 城市规划; 建设管理; 城市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现阶段我国城市特色塑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城市形象定位出现偏差

进入九十年代后,一些城市一窝蜂的建高层建筑,动辄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央商务区(CBD)。据报道,中国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连美国都会感到汗颜!

正是这样的城市整体定位偏差,使城市决策者、管理者乃至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建设方面造成心理错觉,反映到具体建设工作中就是唯高大是论,处处以所谓的现代化标准去建设,缺乏对当地综合特征的分析与思考,导致城市具有价值的传统风貌丧失殆尽。

1.2对城市自然环境的漠视

长期以来受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观念影响,对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缺乏尊重、城市本色丧失。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水平较低,缺乏保护、非科学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的效果不理想,屡屡出现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甚至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以至城市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甚至威胁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1.3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破坏

“古城不古、仿古不精”成为原本具有历史文化的城市建设最突出的通病,一些城市,兴建一条明清街,这种仿古街既没有历史记忆,也没有人文积淀。而真正的历史古迹却大拆。襄樊宋明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福建的三坊七巷名存实亡,高速路穿过中山陵绿地区,高架桥迫使三元里抗英炮台搬家等。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城市拥有大量的、极其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来自天赋和历史积淀,一旦受到破坏,就不可能恢复。

1.4雷同无序的规划建设

如果说保护是为了继承传统,创造是为了引领现代,那么中国现在不少城市可谓既无保护也无创造,城市建设的一味模仿造成大广场,商业街、标志性高楼大行其道,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并未换取一个宜人精致、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另一方面,在城市建设风貌上缺少对主导风貌的统一认识,导致中西古今风格穿插混杂,色彩形体杂乱无序。

1.5保障机制与手段缺失

目前我国虽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条例法规,但对于不少历史街区、传统城区仍缺少法律上的保护与意识上的关注。另一方面,从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来看,城市设计不具备法定控制效力,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又在技术层面不能对城市风貌(空间尺度、色彩、材质、环境要素)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

总之,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建设不应将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而应该通过更为科学的城市规划、更为有效的城市建设管理对城市地理环境特征、传统地方文化予以高度尊重;对城市的整体建设风貌进行控制与引导。在建设实施管理方面积极创新,建立具有操作性的建设实施管理机制。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重点

1、尊崇自然环境,科学保护与利用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城市规划中影响巨大。城市的自然人文景观是城市形象的-个重要因素,譬如说杭州的西子湖,桂林的山水等本身就是与其城市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对于那依山傍水的城市来讲,这些天赋的自然资源,若加上精心的规划、整理,必然给城市形象增色不少。

2、凸现历史文化,坚持传承与发扬

(1)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文化是凸现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而城市则为历史文化提供了继承与展示的载体。我国许多城市拥有大量的、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旦受到破坏,就不可能复得。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保护好城市传统特色与历史文化。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在高速的城市建设发展中,一方面对历史文化保护意识不足,单方面注重历史文化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其文化价值,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区和建筑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对历史文化传承方式上理解偏差,在改造建设中拆除真文物,兴建假古迹,大搞人造景观,花费很大,却搞得不伦不类;要么只是针对定级文物遗址进行了保护,而对周边城区却缺乏控制与协调,使历史文化的保护孤立化。

历史文化的保护应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在规划设计方面,对于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典型地段,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注重周边环境的控制与协调,明确保护层次。在建设管理方面,应通过立法形式,颁布历史文化保护条例与建设管理细则,使保护规划与设计落到实处。

(2)弘扬当地文化,提升城市品味。城市特色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和发展,需要一个较长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形成和完善。世界上许多城市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其建设规律就是在遵循城市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本地文化,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同时也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区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结合,文化竞争力表现为文化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多元化的文化融合中能否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因此各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结合外来先进文化,取精华、去糟粕,明确发展方向和特色定位。

城市文化内涵决定城市品牌,也是城市特色的重要部分。目前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城市与城市之间正从经济竞争走向以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城市品牌起到的是升华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的作用。城市文化品位的提高,包括了城市管理、市民素质、法制意识、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体现,则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和引导。一个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予我们人文精神力量的基础,而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给予我们人文精神的动力。只有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城市文化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面向未来的发展,才能促进城市品牌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升城市品牌的竞争力。

3、梳理城市风貌,加强控制与协调

一个城市的风貌是否能够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取决于城市的建筑风格是否能做到统一协调,如青岛的蓝海、绿树、红瓦;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地中海小镇的退台式白墙红瓦等城市风格均给人们留下过目不忘的经典印象。笔者曾在《贵州仁怀茅台风貌规划》提出“工业做加法、居住做减法、功能做乘法、风貌做除法”的规划策略,其核心理念就在于,一个城市的风格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在城市中提炼一种核心风貌要素,并将其作为这个城市的建筑符号,以“二八原则”做到统一与对比协调,是城市建设当中的重要手段。

4、建立保障机制,引导建设与实施

城市特色的塑造需要规划,更需要规划实施的建设保障机制。从我国目前城市建设状况而言,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是影响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寻求改革与创新。

规划编制方面:突破创新,加强城市设计导则对城市特色的控制与引导,并争取纳入法定范畴。在规划评审、审批制度上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城市决策者应当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杜绝领导换届则规划大改的现象。使我们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更从实际出发,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提高科学性。

实施管理方面:规范而高效的城市管理工作,是确保城市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出台一系列针对文化资源、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以及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办法,保障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能有效实施与管理。

三、结束语

世纪之初,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管理也将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下,我国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发展应该坚持走科学发展、理性建设、建管并重之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城市特色塑造,为我们的城市树立鲜明的城市名片、给人们一个美好和谐的生存家园是我们设计者应有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金平.中国城市规划的弊病[J].重庆建筑――建筑批判,2006,(1);

[2]杨曾宪.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

[3]赵逸中.给任意改变城市规划“踩煞车”[N].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

[4]李景成.居住小区人性化环境设计探讨[A];

陈志平.规划改变城市形态[N].北京现代商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