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刺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范文

刺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精选(九篇)

刺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第1篇:刺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湘绣;文化;传承;保护

一、湘绣的产生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华夏大地便开始出现了刺绣。而在古带刺绣作品的主要是以纹样和色彩为主。湘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图案以龙凤为主;在宋朝时期,刺绣色彩瑰丽,人物丰富;在元明时期,刺绣以简洁豪放的写实主义风格。而湖南的民间刺绣历经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在清末年间,湘绣迅速发展,自成风格,并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湘绣作品简介

伟人像此湘绣像由李斌创作设计,本绣品把刻画的栩栩如生,真是巧夺天工。此刺绣作品当中含有群峦叠嶂的韶山,精光色的祥云,伟人手捧书稿,顶天立地,向世界的人民抒发“可上九天月”的豪情壮志。该湘绣精品的针法设计突破了前人刺绣中受时空概念限制的针法,采用了同一质感的物体使用多种针法渐变的混合针法。人物神态刻画以掺针为主,精细入微,形神兼备,真实而艺术地展现了一代领袖的豪迈气概和伟人气节。

三、湘绣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中苗族,土家族的居民大都生活在落后偏远的农村,而少数民族刺绣就是在经济落后,文化相对封闭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并经历一代一代的民间艺人传承下来。所以不管是从造型到色彩,还是从选材到湘绣形式,刺绣都依旧保留着古老的民间淳朴艺术文化和神奇莫测和想象丰富的艺术风格。民间刺绣追求的是一种古朴自然的美感,它艺术风格自然形成,创造的灵感来自于自然,刺绣无需过多的装饰,它既崇尚自然,也承接传统;而当今的城市湘绣追求的则是一种精雕细刻,精妙绝伦的美;而它在风格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力图变革,体现一种永不停息,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体现湘绣的美学价值。

(一)湘绣的审美价值

双面全异绣是湘绣在其艺术发展道路上的最高成就,是其审美的最高境界。被世人称为“魔术般的艺术”和“不可思议”的“超级绣品”。同时清华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在研究工艺美术史的课题时,对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作了概括:“精雕细刻,雕缋满眼之美;清新淡雅,出水芙蓉之美;热烈深厚,粗犷纯朴之美;玄象圣境,变换莫测之美”。湘绣也正在向其各个时期的审美群体,来充分的表现着它的各种工艺美,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人们的现代生活节奏也跟着加快,人们的审美意识也跟着时代的步伐而不断的变化。尽管这些民间工艺的美形式,也经常和当今的流行文化交织在一起,但是每一种形式的美,都有着它特定历史时期以及典型的审美群体。然而湖湘文化的湘绣,它以各种美的形式反映了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审美文化下人的审美意识和角度。在湖南西北部,以苗族为多的湘西自治州,它的苗族服饰在手工艺上既表现了客观对象的生机勃勃,又融合了自然环境的色彩,体现了自然之美、清新淡雅、超凡脱俗。随着生活环境的逐渐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也呈现精雕细刻,雕缋满眼之美。明清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受到吉祥文化的影响,以吉祥文化为主题的绣品大行其道,内容多为吉祥纹样,寓意颇深。

湘绣正是实用和审美的结合品。在改革开放期间的湘绣作品,实用品的湘绣以鲜艳的色彩为主,装饰性强的图案纹饰人们的现实生活十分贴近,同时,刺绣还是嫁娶的手工艺品。审美意识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湖南是个出政治领袖的地方,文化氛围相当浓厚,四大名绣中,湘绣尤其喜好政治题材,领袖人物的肖像以及重要的政治。

(二)湘绣的历史价值

湘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在 2000 多年前,长沙地区的刺绣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1810年编的《长沙县志》卷十四“风俗”条记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说明当时民间刺绣较为普遍。在20世纪90年代,在长沙地区开始形成秀装,刺绣的市场初步形成,同时有许多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参与湘绣技艺的改革创新,使湘绣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湘绣的文化价值

长沙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人杰地灵的湖湘文化润育之中,湘绣成为当今湖南对外交流的一张文化名片。另一方面,湘绣是蕴藏着传统中国文人绘画的精神,在湘绣的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四、湘绣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一)湘绣工艺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当今,我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越来越强,尤其在传承与保护也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文化具有整体性,所以,湘绣文化遗产只有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整体,才能得以发展。而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从其文化底蕴上发掘湘绣的深层次内涵,并广泛通过一系列广告策划对其进行推广。最后,政府也要对湘绣中一些濒临失传的针法进行加大保护。可以说,对湘绣内在文化的挖掘,不是一味地复制其文化元素,而是要重视湘绣文化内在底蕴的挖掘和运用。

(二)挖掘湘绣内在的传统文化价值

湘绣在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术里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湘绣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湘绣的保护与发展也因此得到了国内外广大专家的重视。一方面,湘绣要始终坚持在其原生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意识到,在今后的发展上,湘绣会面临着众多问题,甚至会经历一个复杂的蜕变过程,因此,只有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及努力下,合理地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从而有效的挖掘湘绣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五、结语

第2篇:刺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哈密维吾尔族 刺绣 工艺特点 价值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是一种美化服饰的传统手工艺,是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最主要、最普遍的装饰手法,以其纷繁复杂的款式和精巧的刺绣而独具魅力,是哈密维吾尔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多用于服饰的领口、袖口、胸前、下摆等部位装饰,纹样古朴、造型稚拙、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体现了一种原始、纯真、古朴、大方的民族特色。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用彩色丝线将独特、古朴、繁复美丽的图案刺绣在服装上,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寓意手法来描绘原始图腾、宗教信仰、浪漫情怀、记述历史、再现民俗风情、寄寓精神向往等,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

一 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刺绣的特点

维吾尔族很早就重视服饰的刺绣工艺,并一直把它当作服饰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加以发展和完善,使其成为维吾尔族普遍使用的独特的服饰装饰艺术形式。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刺绣主要是服装及配饰,如袍服、坎肩、长裙、套裤、靴帽等数十种。在历史的发展沿革中,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使哈密维吾尔族民间刺绣工艺得到了极大发展且逐渐形成了多种风格、特色各异的刺绣手法。从艺术角度讲,无论在造型、色彩、工艺,还是在图案纹样上,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刺绣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也体现了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特征。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涉及刺绣工艺的部位有许多,列举如下:

1.长袍刺绣

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袍服,袍服式样比较宽大,多在领口和袖口以刺绣工艺装饰。首先是袍服镶边刺绣,大多长袍会设计镶边,袍服的衽、两侧开衩及底摆镶边,领口、袖口镶边等,而在镶边上面常常设计刺绣图案;其次是袍服衣身刺绣,刺绣运用于袍服衣身部位最为常见,有时在衣身的局部设计刺绣图案,有时在整个衣身大部分运用刺绣工艺装饰。

2.短袄刺绣

短袄是哈密维吾尔族女性所穿的上衣,男性不穿。其形制一般是衣长到人体的胯部,窄袖,面料多为红色缎料或紫色缎料,款式可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几种,有前后两侧开四衩和不开衩之分;袖口、前襟、下摆和底襟均饰以花边和刺绣,前襟多刺绣以云头如意图案。

3.坎肩刺绣

哈密维吾尔族无论男女都有穿坎肩的习惯。坎肩是立领无袖、琵琶襟紧身式的短上衣,可套在长袍或短袄外面起装饰保暖作用;种类款式有长坎肩、短坎肩;有开衩坎肩、无开衩坎肩等区分。而刺绣艺术在哈密维吾尔族坎肩上的运用可以是非常频繁的,哈密维吾尔族在设计制作各式坎肩时,一般会在坎肩的所有边缘部位均用到镶边工艺,在镶边部位常加以刺绣装饰。有些坎肩通身以刺绣图案装饰,使整件坎肩显得非常华丽。

4.长裙刺绣

哈密维吾尔族女裙形制复杂,款式丰富,无论在造型上、色彩或装饰上都颇具特色。长裙在两侧施裥而留正面无褶,前后有20厘米左右宽的平幅裙门,并在这一平面上织绣各种纹饰,裙门的下半部为主要的装饰区,上绣各种华丽的纹饰,以花鸟虫蝶最为流行,边加缘饰。两侧各打细褶,细褶上也绣有精细的花纹。转贴于

5.套裤刺绣

套裤也称为“膝裤”,哈密维吾尔族套裤是上宽下窄,裤管上部大多被裁制成尖角状,裤管底部紧裹于胫,为了方便穿脱,人们在裤脚处开衩,用带系结,并在裤口处刺绣。

6.花帽刺绣

哈密维吾尔族帽子也是刺绣工艺重点装饰的部位。花帽多为圆口、圆顶,顶较扁平;图案花纹多采用菊花、梅花、莲花、牡丹、芍药、佛手等刺绣。中青年男子的花色与妇女基本相同,只是花帽沿口,以黑色平绒镶边。

7.绣花鞋刺绣

哈密地区维吾尔族妇女喜欢穿绣花鞋,绣花鞋形如船型,没有左脚和右脚之分,鞋底是由麻线或棉线纳出来的,叫“千层底”。鞋帮周围绣以花卉、动物的图案,鞋头往往是虎头造型。刺绣手法采用平绣、堆绣、锁绣,图案以夸张变形的图形纹样为主。

8.靴袜刺绣

哈密维吾尔族妇女的袜子,其形制为高靿,整个袜子以彩锦制成,多以绣花袜子为主,分棉袜和单袜两种,在靴袜的高靿、袜面,两边处绣制对称的牡丹、菊花、佛手、莲花或动物图案等。

二 刺绣题材及表现技法

1.刺绣图案的题材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题材大多是以动物花草及表现吉祥寓意的图案,极少有描绘人物的。动物刺绣图案有龙、凤、仙鹤、孔雀、锦鸡、蝴蝶、喜鹊、蝙蝠、松鼠、螳螂、鱼等;植物花卉刺绣图案有牡丹、石榴、佛手、莲花、玉兰、水仙、葫芦、菊花、梅花、竹、忍冬、兰草、瓜果、葡萄、桃、灵芝等;天象纹刺绣图案有日、月、云、水、山;器物纹刺绣图案有八宝;文字刺绣图案有万、寿、福、喜;几何纹刺绣图案有直线、锯齿、万字、如意、回纹、龟背;人物纹刺绣图案有八仙。这些图案都富有鲜明的现代气息,并且造型夸张而生动。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是借助丰富的物象来反映喜庆、吉祥、人寿、年丰、友谊、爱情等美好的愿望,表达维吾尔族同胞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2.刺绣图案的表现技法

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上刺绣技法丰富多样,大致有:平绣、打籽绣、锁绣、辫绣、盘金绣、堆绣、破线绣、钉线绣、缠绣、贴布绣等。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针法也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齐针法、参差针法、阶梯针法和散针法等较为常见。不同的技法与针法相结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构图风格,一件出色的绣品往往集若干技法、针法于一体,体现出哈密维吾尔族特有的审美理想。“平绣”针法包括齐针、搀针、抢针、套针、施针、擞和针、接针、旋针等多种针法;起落针都在图案纹样的轮廓边缘,针角排列匀称,线迹平行,不重叠交错;以碎小、纤细的连续纹样为主。打籽绣针法又称“打子绣”、“环籽绣”,是点绣的一种,亦称“打籽”,刺绣时将绣线在针上绕成粒状小圈,然后在近线根处刺下,绣一针,形成一粒“籽”,常用于表现物象形态的质感和花卉的花蕊等装饰性较强的图案。盘金绣是将丝线或某种纤维盘组成图形,再用绣线将其钉固于面料上的针法。用金、银线盘组图形,再用绣线将其钉固于面料上,则称之为“盘金绣”或“盘金银”。

根据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技法来分,其针脚形式大致分为绣、插、捆、点、挑、串等。大面积施以平绣,根据需要如要凸显色调层次的,则用插针将彩色深浅不同的丝线插进去,形成几种色彩的平面连接过渡;如要显出立体感的地方则使用捆针,使其形体在绣面上突出来;如绣面上需要显出立体感的细小部分,则使用点针和挑针。服饰上的刺绣,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几种针脚,或配合贴花、补花和花边来完成。

三 刺绣图案的构成形式及配色方式

1.刺绣图案的构成形式

图案是一个民族最富有人文内涵的符号,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的绚丽多姿与其丰富的纹饰是分不开的。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纹案古朴稚拙、构图饱满、新鲜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命气息。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图案带有强烈的写意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写实图案、变形图案和几何图案三类。写实图案造型逼真,体型明确,以描绘现实生活场景与民俗理念为主,为了增添构型的动态神韵,刺绣中往往大胆采用抽象的方法,增加图案的寓意和装饰意味;变形图案主要以对象的神态特征加以变形夸张,取得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几何纹则删繁就简地表现出深刻的含义。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构图与造型特征大部分源自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的原始意念,使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具备了其他绣种所不具有的古朴稚拙与灵动跳脱。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在构图布局上采用散点透视的平面构图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不受一个固定视域和视点的局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一幅图案中同时表现几个视域里的形象,打破正常次序感和时空造型观念,使刺绣图案的空间感从平面延伸到无限。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在不太宽阔的衣袖、衣领、衣肩,甚至衣背中储存众多信息和空间符号,造型简洁明快而内涵丰富,给人强烈的装饰美感。

综观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图案造型,它不讲究透视关系和结构,甚至于不顾比例与虚实,不讲事理逻辑,全凭着想象与幻想,自由发挥大胆创意。图案以点、线、面方式将民族意识进行抽象、概括、变形,形成有规律的“回”形纹、“如意”纹、“十”字纹、“之”字纹等基本骨式,古朴多姿。其图案又因所绣材料大小与形状不同,分为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适合纹样。绣品则按布的经纬“挑针走线”,多曲线和折角,故刺绣作品中多出现折枝花鸟图案。哈密维吾尔族妇女刺绣不用打底稿,也不必描绘草图,她们全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布局谋篇,将一个个单独的、局部的图形巧妙组合,形成一幅幅丰满的刺绣作品。

2.刺绣图案的配色方式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独特审美意蕴除了来自于它丰富的纹样和精湛的工艺外,更体现在色彩的大胆运用上,色彩可以被看作是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最鲜亮的符号。在用色上因性别、年龄、场合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色彩。在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中,色彩不单纯只是彩色而已,它已经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含义;哈密维吾尔族女性尚红,因为红色代表青春、热情和生命,是吉祥如意和富贵的象征,故红色多用于未婚姑娘和儿童身上;蓝色庄重、沉稳,象征成熟美,多用于男士袍褂;而黑色深邃、凝重、神秘,多用作基本色和老年男装服饰。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在配色时多选用黑色或湖蓝色为底,纹色则以亮色点缀。这种设色方法能使色彩多而不杂、艳而不跳,色调和谐,层次感强,形成了哈密维吾尔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哈密维吾尔族服饰刺绣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哈密维吾尔族妇女精湛的技艺和哈密维吾尔族服饰的无穷魅力,是哈密维吾尔族生命文化在装饰艺术上的体现,洋溢着浓厚的生命意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那些充满浓厚文化内涵的哈密维吾尔族服饰刺绣艺术,依附于本土文化,也记载着维吾尔族的历史、信念、理想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各个阶层的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吸引着后人不断地去探知、去感受。

参考文献

[1]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丁川、丁文涛著.生命意识——民间美术的永恒主题[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94~202

第3篇:刺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传统刺绣艺术;当代价值;探究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98-2

刺绣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刺绣不仅彰显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不同的地域文化打造了不同的刺绣风格,创造出了不同的刺绣艺术,这些艺术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彰显着华夏文明的光辉。我国是一个多地域、多民族的大国,不同的地域、民族都有着其自身的刺绣风格。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手工业文明逐渐被抛掷一边,刺绣的传统艺术文化已经被人们淡忘,开始朝着商业化方向发展,现达的科学技术正在向传统的手工文明发出挑战,如何有效保护中国传统刺绣文化遗产,使传统民族文化得到发扬,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传统刺绣的发展现状

传统刺绣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艺,其中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展现着浓厚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特色,也曾在历史舞台上广受欢迎和推崇,吸引了无数国外友人的目光。然而,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更,现代科技与经济形式的发展都使得刺绣这门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新的生存问题。传统刺绣中的传统文化正在遭受冲击,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侵袭,更使得传统刺绣文化走向岌岌可危的边缘。传统民族文化能否得到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未知数,当前刺绣品已经偏离了传统, 传统刺绣工艺发展逐渐走向落寞。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器技术代替了手工技术,传统的刺绣手工艺正在逐渐减少。现代人缺少手工刺绣的耐力与学习兴趣,而且现代年轻人更多受到各种时尚文化、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文化吸引了大部分青年群体,刺绣这一传统文化工艺则被搁置在一旁。现代人不是忙于生活,就是奔波于工作,更是无暇顾及传统刺绣艺术的魅力,使得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才不断减少,传统刺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令人担忧。

机器织绣代替了手工刺绣。传统刺绣都是手工完成的,然而,手工工艺具有复杂繁琐、费时费力等特点,它需要人有足够的耐心,随着绣花机器的诞生,机器刺绣代替了手工刺绣。虽然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力的解放,但是其中的传统文化性艺术却逐渐衰竭,例如:打籽绣、盘金绣、抽丝工艺等等,都无法深入利用,机器刺绣使得刺绣的艺术传统慢慢变淡。

二、延续性与创新性

传统刺绣艺术要想顺利存活下来,能够被广大民族人民理解、接受就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要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以便同时代的发展相融合。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刺绣手工品一方面要在实际功能与审美艺术方面发展创新,不断开拓新的功能与价值,要体现出其经济价值;同时也要使其内在的文化风韵与精神内涵得以彰显和传承,这样才能展现民族特色,增加文化创意的经济价值,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握:

(一)注重培养人才力量

任何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传统刺绣艺术也不例外,在传统刺绣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的历史长河中,人才力量是关键。现阶段,各个地域、各个民族专门致力于传统刺绣研究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甚至已经出现了视刺绣研究为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无功之作的想法。因此,着重培养一批具有浓厚兴趣、掌握纯熟技能的专业刺绣人才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多元行业、多种职业可供选择的时代背景下,更多的年轻人倾向于选择高实用、高收入的职业,使得刺绣这一行业人才门可罗雀。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行业领导者可以结合时展特征,转向对刺绣设计人才的培养,如苏州镇湖政府与我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把民间刺绣大师引进学校成立工作室与学院的专业老师结合教学,目的是培养喜爱刺绣艺术的年轻人在继承与发扬的传统基础上,通过思维模式的转换训练,掌握设计原理与创新的综合能力。在保留本民族刺绣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引进外来先进技术,利用这些先进技术,例如:机械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来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精神、掌握多种现代科学技术的刺绣人才。现代刺绣人才不仅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观念,同时也具备良好的才智评判能力与审美能力,善于运用创新工艺打造出刺绣新工艺、新方案,以此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刺绣工艺品。这样才能实现传统刺绣与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促进传统刺绣艺术的创新性发展,以便适应形势的变化发展。

(二)加强工艺创新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大发展的社会,各种材料和技术持续更新、不断发展,对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海外文化以多元艺术形式的入侵,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试着将传统刺绣艺术同现代文化艺术联系起来,在维护与继承传统刺绣文化的基础上来不断地改革创新,打造出一条既能够彰显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又能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刺绣艺术。继承传统文化并非因循守旧、顽固不化,漫漫的刺绣艺术历史长河赋予了我们丰富、多元、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我们要善于精读、钻研这些传统文化,经过头脑深加工再结合新兴文化观念创造性地打造出新的刺绣艺术形式,不断为我国的传统刺绣艺术注入新的生机、活力,防止出现古董复制、盲目照搬或拿来主义等问题。善于灵活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来优化调整传统刺绣工艺,最主要的是要确保刺绣产品的质量。产品一方面凸显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又要赋予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借鉴外来文化艺术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任何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都要同传统工艺相互融合,达到协调融合、锦上添花的效果。创新工艺的引入就是要不断革除那些不符合时代文化主流的工艺形式。刺绣工作者要结合自身生活环境以及大的社会发展来革新刺绣创作,使刺绣工艺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持续发展,不断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做到这一点就能够打造出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刺绣工艺。

例如:当代刺绣艺人在刺绣手工创造时,选用传统的刺绣工艺,例如:乱针、掺针、交叉针等。在打造栩栩如生图画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图画内容来添加一些现代技术,例如:立体动感声控技术,摇动变色技术等等,以此来吸引更多现代人的目光。

三、创新探索与实践

在新的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形势下,要想使传统刺绣艺术得到长远、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想达到这一点首先要加强对刺绣行为主体,也就是刺绣工作者的培养,要本着创新的原则,培养具有文化传统以及时代精神的新型刺绣人才,针对当前传统刺绣艺术岌岌可危的问题,必须加大传统刺绣人才的培养力度,维持传统刺绣主体的持续供应,才能确保刺绣艺术的长远发展。

(一)发挥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力量。政府应该成为刺绣人才培养的领导者与服务者。政府要针对传统刺绣人才短缺的现状,制定、实施多种制度、措施来提高刺绣人才待遇,加大对刺绣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力度,通过社保、就业、职称等多种途径来为刺绣人才提供发展与展示的空间 ,不断调动他们从事传统刺绣工作的积极性,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刺绣能力,以此来解决刺绣市场人才供应问题。

(二)大力培养本土刺绣人才。为了确保刺绣传统艺术得到持续传承与发展,要加大本土化刺绣人才的培养力度。依托本土刺绣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刺绣业余爱好,将刺绣纳入手工制作课程体系。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例如通过Flas、动漫等方法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刺绣。创建本土刺绣培训基地,为刺绣人才与刺绣工艺品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一个专业化的、现实的培训场所,使得传统刺绣以一种艺术专业的形式得到永久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灵活、巧妙地借鉴艺术学院艺术形式,例如:素描、色彩、美术培训等专业来优化、完善本土刺绣,使本土刺绣彰显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更加熠熠生辉,吸引大众的目光,形成一种寓传统艺术于现代文化的刺绣艺术形式,实现刺绣文化产业化发展。

同时,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刺绣文化艺术节,增进各地本土刺绣文化的交流,增进不同地域刺绣群体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通过欣赏形形的刺绣作品,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达到刺绣文化的融合、交流、发展。或者在艺术节中开设刺绣比赛项目,通过才艺的比拼,使更多的刺绣艺人提升自身刺绣技能。如在苏州镇湖政府每年举办的刺绣艺术节和银针杯刺绣艺术大赛中,虽然能看到刺绣艺术的新人,但作品仍然缺乏很好的创新。

更要注意大规模引进专业的刺绣人才,要促进刺绣的创造性发展,形成与刺绣相关的创意经济形式,例如:绘画与现代艺术等等,使这些创意产业为刺绣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四、总结

传统刺绣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要不断深入挖掘刺绣的传统文化艺术内涵,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要善于结合现代化技术进行发展、创新,使刺绣艺术不断适应客观形势发展需要,获得经久不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著.徐艺乙译.工艺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5.

[2]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77.

[3]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7:16.

[4]杨坚平.潮州民间工艺美术潮绣抽纱卷[M].广东:汕头出版社,2004.

[5]潘鲁生.中国丁艺美术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6]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1.

第4篇:刺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范文

一、满族刺绣载体

满族刺绣载体多样,枕头顶、幔帐套、钱搭、荷包、旗袍、马褂、绣鞋等均可成为满族刺绣的载体,但最具有民间艺术代表性的是枕头顶绣和幔帐套绣。

(一)枕头顶绣

枕头是居民生活中离不开的生活用品之一,在满族先民的生活中,枕头的制作形制多为方枕,材质由早期的圆木逐渐演变成柔软的棉布。 虽个别高矮、宽窄不同,但总的来讲以方形枕居多。 这六个面的方枕两端各为一个方形的面,这两个面不接触皮肤,平时放置于满族民居中的炕柜之上, 在室内明显可见,满族妇女对枕头最外侧的这两个面进行装饰。装饰的手段多是以折线塑造外轮廓, 以彩线填充的刺绣作品,因而,人们便称呼枕头两端的绣品为枕头顶绣。

枕头顶绣在满族妇女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满族女孩子从小便要在姐妹长辈的熏染下学习刺绣工艺, 出阁前要准备好自己的嫁妆刺绣作品。 出嫁当日要将枕头顶等绣品绷到一块大布上,由人抬至婆家。 一路上亲友乡邻观赏绣品,并以此评价新娘子是否勤劳灵巧。 新婚次日,要将自己最中意的一对枕头顶绣绣至自己及丈夫的枕头上,随后在嫂子姊妹的带领下,拿着其他的枕头顶绣去认大小,将自己亲手绣的枕头顶绣品作为见面礼送给家里的长辈亲友。因此,枕头顶绣的内容、纹样及装饰手法虽然多样,但普遍被赋予了吉祥美好的主题寓意。

(二)幔帐套绣

以往,受生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东北的满族民居常见的格局是一室一厅的套间。 外屋做饭,内间平面呈方形,东西为两铺大炕,一铺住着公婆,一铺住着儿子儿媳,生活极不方便。为了保障隐私,夜间便在每铺炕的上方悬挂幔帐,幔帐的作用相当于今日的窗帘,白天则将幔帐收起放于幔帐套中。 幔帐套平日悬挂于炕上方的木杆上。满族巧妇们便开始在幔帐套外纳花绣朵用以装饰,幔帐套也从家庭生活中的日用品摇身一变成了美丽漂亮的装饰品。

幔帐套绣多为长方形, 大小约为 4030 厘米,绣品纹饰置于中央,主题纹饰多样,寓意喜庆吉祥。

二、吉林省满族刺绣的装饰纹样

从描绘的内容看, 吉林省满族刺绣装饰纹样丰富,有动物纹、人物纹、花卉纹,还有少量楼阁山水、生活陈设等纹样。从表现手法看,有写实性再现,也有抽象概括和几何化的变形手法。 从立意构思看,有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展现,还有一部分体现了东北满族萨满文化的民俗崇拜与观念。

(一)人物纹

吉林省满族刺绣中人物纹多为当时流行于田间地头、百姓传唱度较高的戏剧人物,如双锁山中的刘金定、郭爱打金枝等等。人物形象生动写实,角色特征鲜明突出,多数人物经过高度概括凝练,以服装、文字等突出人物身份、情节。 反映了长白山地区满族先民对生活的热爱,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文化风俗、民俗传统等,是对生活的侧面描写。人物的服装服饰特点及伴随人物出现的建筑、生活场景也都具有相应的史料参考价值。

(二)动物纹

动物纹也是满族刺绣的常见题材,如鹿、虎、牛、鸟等,刺绣中的动物纹也多和满族先民信仰有关。满族先民笃信萨满教,萨满教是原始地方宗教之一,泛神论是其显著特征。如满族萨满的信仰,也尊鹿为神。在黑龙江宁安吴姓的萨满祭祀中,有专门祭抓罗妈妈的仪式。抓罗妈妈就是鹿奶奶,是一位保护人与鹿平安的母性大神鹿成为满族崇拜的图腾。

除此之外, 满族先民还赋予了许多动物纹以吉祥、美好的祝愿。 如蝴蝶的蝶字与耄耋老人的耋字同音,因而有了长寿、健康的含义,蝴蝶纹的刺绣作品也是赠予长辈老人的常见图案。 再如,蝙蝠的蝠字与福谐音,凤凰代表了祥瑞的含义,鸳鸯代表了比翼情深的爱情,等等。 这些动物纹共同组成了吉林省满族刺绣的常见图案。

(三)图腾、瑞兽与萨满文化符号

在吉林省满族地区信仰的萨满文化中,有许多具有萨满文化符号意义的纹样被采用到了刺绣中。除动物纹所涵盖的鹿、乌鸦、蟒蛇、马、虎、羊等纹样,崇拜柳树是满族先民习俗之一,也是经常在刺绣中出现的纹样。 原因是满族先民信仰中的创世女神,就是披着柳树叶做的衣裳,被人称为柳枝祖母(神),从中可以看出,满族的敬柳习俗与创世女神神话是息息相关的,柳崇拜是和女性崇拜观念紧密相连的。将萨满教的内涵与观念注入刺绣艺术中,也使得吉林省满族刺绣具有了一丝神秘、原始之美。

(四)抽象的几何化纹样

抽象的几何图案在满族刺绣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其中多数是花卉的几何化抽象表达,也有对动物形象的高度概括。 在排列组合的方式上,多数几何图案是作为中央集中式的主要纹样,少数作为边饰分布于主要纹样四周。这部分纹样体现了满族妇女抽象的组织、概括能力,是其审美意识的自然流露。

三、满族刺绣的审美特征

在满族刺绣纹样的形象处理上表现为写实性较强,是以往生活的再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理想化的表达。 此外,吉林省满族地区同中原汉民族地区喜红的传统不同,满族先民在色彩的选择上尚白,喜欢用大面积的白色作为衬底,突出主要纹样。可能同北方冬季白雪皑皑的自然风貌有关。但在主要纹样的色彩处理上,却显得活泼大胆,对比强烈的彩线勾填碰撞,鲜明又富于变化。而构图疏密得当,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东北满族刺绣。

四、吉林省满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由于以往会刺绣是女孩必备的技能之一,伴随其一生,在婚嫁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妇女的人生价值。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吉林省满族先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往用刺绣打发日子的满族女孩子也已背起书包进入课堂。和昔日炕头上学习刺绣女红热闹的场面相比,满族刺绣一度呈现出了后继无人的尴尬情形。

第5篇:刺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羌族羌绣旅游工艺品文化传承产品设计与开发

羌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其民族文化底蕴非常丰富。羌绣继承了羌文化的传统,在色彩的运用上非常大胆,喜用大红大绿,有各种样式的图案花纹。羌族姑娘从小跟着自己的长辈学习刺绣,善于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美的独特认识运用到刺绣中,使得羌绣在众多种类的刺绣中独具特色,也正因此,对羌绣在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开发中的应用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羌绣民族工艺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羌绣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使得他们对自然、传统以及纯真的追求更加迫切。而这些正与羌绣所表达的精神相契合。比如,在羌族的各种首饰中所用到的挑花刺绣工艺,是人们在日常劳作以及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创作出来的。羌族的姑娘们从小学习刺绣,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但在长辈们的耳濡目染下,没有丢失传统手艺,将各种刺绣手法一代代传承下去。刺绣是羌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屋里屋外,邻里邻间,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刺绣。不知不觉,羌绣成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羌绣在图案的选择上多以动物和植物为主,比如蝴蝶、凤凰、老虎、养、牛、牡丹、杜鹃花、石榴花等。这些祥物都表达出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羌绣在头饰中选择最多的图案是“向阳牡丹图”,此外,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所用到的图案各不相同,例如,对于老人,羌绣中多以“福”、“寿”等图案为主,意为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对于孩童,多以各类花朵图案为主,希望孩子能够快乐成长。由此可以看出羌族人民善于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羌绣直接倾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羌绣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作为旅游工艺品不仅能够弘扬民族文化,而且能够满足现代人的情感消费需求。

2.羌绣独特的审美价值

羌绣中的针法多种多样,有乱针绣、打籽绣、扭针绣、挑花绣、网绣等。其中打籽绣又分为空心籽和蝌蚪籽,二者可根据纹样灵活运用,达到疏密有致的效果,多用于绣制花蕊和树木,其底布多用纯色,选用各种颜色鲜艳的丝线进行绣制。羌绣中的色彩运用是人们对自身情感的直接表达,体现了羌民族文化的淳朴与灵气,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羌绣中各种色彩的搭配能够给人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这些色彩的搭配并不是刻意而为,是羌族人民在丰富的生活经历中自然而成的。挑花围腰可以说是羌绣中最为突出又最大众化的代表,挑花围腰的底布以黑色为主,图案有满花和散花两种,能够充分体现羌族人民乐观的生活态度。

羌绣中淳朴率真的艺术特色能够很好地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说,羌绣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符合时代需求,能够在旅游工艺品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

3.开发羌绣工艺的现实意义

羌绣工艺的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虽然羌绣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羌绣工艺的传承面临重重阻碍。羌族的很多地区已经丢失了自己的传统生活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逐渐遗失了该有的名族文化。就羌绣来说,仅仅在部分山区还保留了完整的刺绣工艺。所以,对羌绣工艺的开发工作刻不容缓。而将羌绣作为旅游工艺品进行设计和开发能够对这种民族文化起到很好的保护和推广作用。

首先,政府必须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支持,将羌绣工艺与羌民族文化结合,向市场推广。其次,在工艺品的设计上能够有效地将民族文化与大众需求相结合,突出羌族的文化特色,在工艺上继续延续传统的针法,内容上借鉴其它民族工艺品的设计特色,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二、羌绣旅游工艺品开发现状和意义分析

1.羌绣旅游工艺品的开发现状

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与开发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开发旅游工艺品能够有效促进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使旅游产业得到快速有效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工艺品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产品,能够代表某一地区的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能够使得地区文化得到保护与推广。

羌绣旅游工艺品在旅游市场上很受欢迎,例如在雁门、七盘沟等地区,已经形成了小规模的旅游工艺品市场,其中,羌绣最受游客喜爱,也有专门生产羌绣旅游工艺品的企业,在旅游业新盛的大背景下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从某方面来说,羌绣旅游工艺品的开发还存在不足,这与当地羌民族刺绣文化在近几年的不断萎靡有着很大关系。在现代物质社会的不断冲击下,当地居民逐渐摈弃了传承千年的刺绣手艺,能够掌握完整刺绣工艺的人已经非常少。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要使羌绣旅游工艺品得到有效的开发,首先要对羌文化以及传统刺绣工艺进行保护。

2.开发羌绣旅游工艺品的意义

上面我们提到羌绣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是羌文化传承的载体。开发羌绣旅游工艺品,不仅能够提高当地的旅游经济,对当地文化的推广及传承也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以羌绣头饰为例,羌绣头饰中的花纹主要以自然纹样,植物纹样,宗教为主,这里主要以自然纹样中的“火”、“云”、“水”纹为例进行研究。

“火”象征生命的朝气,“水”是生命的延续,而“云”主要是因为羌族多处于高海拔地区,云雾缭绕。这些纹样都体现出羌族人们生命的蓬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将羌绣头饰作为工艺品推向社会的同时,也使这种精神得到了弘扬。

三、以羌族首饰为例进行分析

挑花刺绣作为羌族中的传统手工艺,闻名于世界,在羌绣首饰中运用得也极为广泛。例如,羌族的头饰,作为羌绣的重要表现形式,展现出羌族姑娘对审美的独特理解和丰富的审美经验,表达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其图案纹样在形式上多以几何纹样、二方和四方连续纹样为主;内容上的选择多源于动物、植物和宗教图腾;颜色上多选择白色、红色、黑色、蓝色,白色象征光明、黑色象征严肃、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生命,这四种颜色承载了羌族人民的各种情感。

羌族首饰(以头饰为主)的刺绣工艺丰富多彩。将其作为旅游工艺品进行设计和开发,能够很好地突出羌民族的民族特色,从头饰的样式以及图案的选择上,能够很好地展现出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羌族人民温和诚恳的性格特点。其设计和开发的意义已经超出产品本身,传播民族精神意义更为重大。

结语

羌绣文化内涵丰富,审美价值独特,刺绣手法高超,其图案构造、针法种类以及配色都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值得人们去探索和发扬。羌绣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与开发需要从羌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着手,结合现展需要,活跃羌绣旅游工艺品市场。同时,开发羌绣旅游工艺品能够使羌族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在提高当地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范欣.试论羌族服饰与刺绣的美学意义及重建策略[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0,No.4402:10-13

[2]刘珂.羌族文化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影响[J].包装世界,2015,No.16003:7-8+11

[3]卢娜.羌族刺绣的艺术成就及其保护开发[J].纺织科技进展,2009,No.13701:92-93

第6篇:刺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彝族刺绣;旅游工艺品;保护性开发

随着云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诸如彝族刺绣等民间手工艺被开发成了旅游工艺品,不仅延续了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精湛技艺,更是为红河州等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近年来,在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号召下,前期彝族刺绣“粗矿开发”带来的种种问题逐步凸显,探索究竟如何从保护民俗及文化内涵角度进行彝族刺绣旅游工艺“精品”的开发,以在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使其产品的“原生”文化根基遭到破坏,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彝族刺绣的民间工艺价值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世代居住着26个少数民族,构成了众多性质独特、风情各异又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区,以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及众多的历史遗迹闻名扬海内外。各民族群众在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民间手工艺,这些工艺品主要包括:雕塑、陶瓷、织染、刺绣、草编等,其制作技术不仅是各族群众谋生的手段,同时也凸显着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涵。

以刺绣作为民族服饰的主体工艺,几乎是云南民族古今一致的俗尚。刺绣是用彩色丝线在布锦上刺成花纹图像,主要用作妇女、儿童服饰的美化。很多刺绣作品都具有技术高超,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它大多以大自然为背景,结合生产实际,绣出风格优雅、充满民族气息的花纹图案美观大方,耐人寻味,凝聚着少数民族妇女的才能和智慧,堪与其他绣种争芳斗妍,都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云南民族服饰很少有不挑花刺绣的,无论是衣襟袖口,或是胸肩裤腿,都有精美的酗案装饰,特别是一些特殊部位的特殊装饰物,如围腰、头巾、腰带、绑腿、挎包、荷包、枕头等等,挑绣工艺更为奇美。在民族服饰的海洋里,不少民族的服饰,从头绣到脚,绣花农、绣花帽、绣花鞋、绣花巾、绣花围腰……五彩缤纷,灿若云霞。

在云南各族中,彝族刺绣最负盛名。彝家女子大都擅长刺绣,很多女孩四、五岁拿针,十来岁就能绣各种花样,乃至成套嫁妆。在彝族聚居的大姚、永仁两县,每年都要举行彝族传统的赛装节。届时,成千上万的彝族妇女,穿着亲人绣制的花衣裳,翻山越岭,来到赛场祭祀传说中变为锦鸡的绣花女神,五彩缤纷、于姿百态,形成了民族图案的大展示、大汇集。凡绣艺高超者,皆会得到人们的敬重和赞扬。彝族的刺绣图案,有的以剪纸为范本,贴在被装饰物上,照范本绣制;有的只凭腹稿和经验信手绣来,技艺高明,令人叹服。彝族绣品大多以黑色作底,设色繁简不一,繁者十几色,主调鲜明,色彩繁而不杂,富而不乱,有的典雅庄重,有的鲜艳瑰丽,各有韵味。

彝族刺绣图案的题材非常广泛,花卉、鸟兽、虫鱼、山川、曰月、建筑、人物、几何图形等等,无所不有。彝族不少支系崇虎,故在动物题材的刺绣图案中,虎的形象十分突出。物题材的绣图也较为常见,一般都与彝族民间习俗有关。用植物为题材的绣图,一般都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彝族刺绣图案的特色。彝绣技法丰富多样、注重实用与装饰相结合,常根据装饰部位的功能需要来设计图案和应用针法,如肩部的花纹严密厚实,针法多重叠,以耐摩擦;腰部的长带仅绣顶端两头,图案精美异常,是整套服装含而不露的亮点。①

二、彝族刺绣旅游工艺品开发现状

旅游工艺品是指源自民间传统的,采用手工,或手工与器械相结合,极具当地民族特色,非此地生产就不正宗的旅游特色商品。②西方人类学家认为,民族文化中传统的工艺品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外显形式。各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是在原有传统工艺品的基础上开发和创新的,其植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主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猎奇、求新的心理需求。旅游工艺品作为一种地域信息性和纪念性很强的民族文化商品,是地域传统文化、民族民俗风情的浓缩,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缩影,必须真正具有收藏、实用、观赏、文化价值。

在云南本土,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下,彝族刺绣作为旅游工艺品打入了旅游购物市场。到云南来旅游的中外游客,无不为这些工艺精美、具有浓郁民族特色、风格纯朴自然的工艺品所吸引,纷纷购买。但是,当彝族刺绣的角色转换为旅游工艺品时,出现了不少背离民间工艺和旅游工艺本质的毁坏性问题:“纯文化”越来越少,“杂交文化”却越来越多;“土产品”越来越少,“舶来品”越来越多;当地的艺人越来越少,而发明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外来人越来越多等等。此外,随着伪劣产品和舶来品的出现,当地的彝族刺绣生产受到了抑制,原来那些纯朴而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在设计图案上具有浓郁民族文化内涵的工艺品,被那些看起来花花哨哨,设计追求标新立异,完全脱离了原文化根基,机器批量生产的“现代化”工艺品所代替,使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工艺品濒临消亡。由于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和适当的营销方式,云南彝族刺绣的旅游工艺品发展情况不乐观,与全国其他地方同类工艺品相比,竞争力明显不够。从市场层面来分析,彝族刺绣品种很多,琳琅满目,但打造出的精品太少,民族特色差异化并不大,甚至有些地区的人为了迎合市场效益,把民族工艺品开发得不伦不类。显然,这就不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开发、利用、发展,而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自然是不可取的③。

三、彝族刺绣的保护性开发

成功的旅游工艺品的开发设计,能起到游客与当地文化艺术进行交流的作用。既能带动旅游区经济的发展,又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旅游区文化的作用,能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对于城市也是一种侧面的宣传。④因此,笔者认为,彝族刺绣在开发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本土化,以彝族文化为根基,但也要根据现代人的追求,与专业人士共同设计新产品,使这些产品既能体现民族文化深层次的东西,又能在技艺上有所创新、加工;在遵循基本的工艺技术,如色彩、符号、材料的同时,又要注入现代人的需求,再经过加工,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工艺精湛的,现代人能接受的旅游工艺品。只有这样,彝族的传统文化才不会丢失,生产出来的产品适应了旅游市场的需求,满足了旅游者的购买欲望,又能给当地人带来经济效益,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7篇:刺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范文

1.生产上组织不到位。香包生产大多都还是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从而导致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营销大多都是以自产自销、自产他销为基本形式。艺人之间也存在着争名逐利、技术垄断、互不往来等现象,缺乏教育引导,自由发展和自生自灭的现象极为严重。

2.香包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对接困难。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和农耕文化传统中“守”的观念极浓,许多农户虽有绝技在身,却处于潜在状态,在市场运作上坐等客商上门,不能创造效益。

专家也只热衷于研究艺术特色,很少有人去研究香包的经济价值,遂致文化与经济脱节。庆阳虽有较为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但是总体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很低,很难走出市场与外界的文化产品(如苏绣、湘绣、蜀绣等)展开竞争[9]。单凭每年一度的香包节展来推销产品,其推销力度不够大,使外界人对其了解甚少。

3.市场定位不准,营销策略僵化。香包文化产业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市场空间狭小,对香包的长远发展没有及时做出明确统一的规划,没有准确的定位和深度开发国内外市场,致使其流通渠道太窄,规模集群难以形成,商品化转移价值不足,销售效果不容乐观。且没有充分利用好节庆营销这个平台,举办香包文化节也没有明确的营销发展战略,不重视营销策略的创新,在营销策略上出现“同化”,导致香包文化节经不起其他文化节的冲击,直接影响举办香包文化节应有的效果[10]。

4.产品质量不高且式样旧化。产品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第一,产品品种较少,缺乏高端、高品位产品,在生产、开发上只知继承传统工艺而忽视技艺创新,致使名牌效应不强;第二,产品工艺欠精,制作规格不一,布质低劣,针工粗糙,设计粗俗;第三,产品定位欠准,综观近年来庆阳香包的展销,可以发现市面上的香包可谓是良莠不齐,各种香包都乘着民俗文化这辆古老而又新奇的文化快车,抢占市场份额,香包市场混乱不堪。

二、从苏州刺绣的成功探索庆阳

香包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再看同属于刺绣行列的“苏绣”,它却在吸引国内小清新的目光的同时,也成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著名奢侈品品牌,俘获了欧美贵妇的芳心。这边风景独好的原因值得我们去考究,其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成功之策更是值得庆阳香包去借鉴。

1.在组织管理方面:苏绣文化产业采取集中统一、分工合作、规模发展的现代化集模形式。苏绣由原来的在城内以“闺阁绣”为主,在郊外以民间刺绣为辅的从事人数不过万余人的一项群众性家庭副业[11],借着改革开放的机遇,摒弃私商经营的绣庄,改革手工业个体的分散生产,逐步发展为集体的生产小组、合作社、工厂。发展至今,已是集城市工厂、研究所为核心,以农村加工为基础的苏绣(工艺)集团公司组织,从而实现了从手工业个体分散生产到逐步形成大工业的集中统一,由低级向高级的现代化转变[12]。这种组织机制的变化为苏绣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为庆阳香包在组织管理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组织管理策略的制定,在借鉴苏绣文化产业成功经验的同时,首先应教化香包生产者改变以往的把香包生产作为家庭副业的观念,打破封闭的守旧思想,实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组团,团体与团体之间的联合,进而形成生产组,促进技术上的交流,避免式样的重复,实现分工合作,进行批量性的生产;其次,政府可以在既已探索出的团体会展模式、网络购买模式、开店限售模式、科教孵化模式四种新型香包经济开发模式的基础上鼓励开发商进行投资建厂,促成现代化集模形式的生产发展链;最后,政府应出资投建一些有关香包技术交流与研究的科研性场所,开办香包刺绣专业院校,培养专业化的香包刺绣生产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加强对香包工艺的研究和香包文化产业的开发工作。(2)正如苏绣的产业集群化一样,庆阳香包要真正地上轨到产业化的道路上来,就必须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项目组织管理的路子。对于香包生产来说,比较理想的就是建立一种“以政府为引导,厂商反馈,科研所研制生产”的集生产、销售、设计、研发为一体的项目矩阵型组织管理机构。具体如下表所示:形成以市项目办公室为主体,市文化局、旅游局、宣传部门和其他经济实体积极配合,项目科研所负责设计和研发新产品,各县(区)设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工作站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由项目工作站下辖的项目负责处和项目办完成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经销售服务部将市场的变化和顾客的需求反馈给项目科研所,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的集生产、销售、设计、研发为一体的组织管理机构。

2.在产销经营方面:苏绣的销售策略是批量生产,内外销并举,渠道广通。苏绣的生产,从设计画稿、揩印花样、勾稿上绷,直到机绣、成合,均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合作和定向性的成批生产。与此同时,利用较快速的机绣和电绣充分地满足了国内外市场大批量的需求。苏州刺绣业的经销,不但采取了以合同来料加工、纺织品批发站转销、工艺美术服务部转销代销和民贸销售等多方式的传统内销策略,而且还拓展了以外商订货、盛会外销和各地友谊商店订货等多种外销形式。迄今为止,苏绣已内销全国各地,外销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3]。同时,苏州刺绣业还将中国传统手工刺绣技艺独特的面貌运用在高级定制服装中,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高级定制,倍受大众喜爱[14]。因此,庆阳香包的产销也应采取苏绣的这种内销和外销双管齐下的经营策略。具体策略的制定如下:(1)庆阳香包产业化内销策略的制定:相比苏绣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沿海出产地而言,庆阳香包出产地由于处在内陆黄土高原地区,不管是交通运输上,还是经济发达程度上,以及最主要的市场前景上,都与苏绣相差甚远,所以庆阳香包的内销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好节庆这个平台,政府应该本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永恒的发展主题,鼓励支持举办阶段性和类型多样的香包文化节日盛会,在节会上充分展现香包所承载的浓厚的黄土地域特色和浓烈的黄土原始民族风情,挑选一些制作工艺精湛的精品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为香包树立良好的产业形象;其次,鉴于香包出产地地处内陆,交通不便,运输耗时费力的地理局限,香包的内销大可以借鉴苏绣的订工制作、市场批发站转销和各地工艺美术服务部转销代销的联合销售策略;也可以大力借助网络这个平台,通过创办正规合法的香包网站进行网销,与物流快递公司合作完成,及时急需配送货物的要求;最后,建议充分考虑原庆阳市委书记黄选平的提议,在北京王府井街等一些消费大市开办专售庆阳香包的店铺,选派巧工能人充分利用电脑绘制快而精的特点,进行小批量专业化的定向生产,让庆阳香包在这些人流物流汇聚的地方“香”气弥漫,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打出其品牌。(2)香包产业化外销策略的制定:香包虽与苏绣一样是中华大地上传统的工艺刺绣,但是远没有作为“四大刺绣”之一的苏绣那样有名气,可以俘获欧美贵妇的芳心。香包要想打进国外并立足于国外市场,首先应该对产品做到严要求、高质量、细把关,力求物美价廉,做好宣传,树立良好的消费口碑,让消费者认识到它所承载的古朴而拙巧、原始而鲜活的民族和人性的文化价值,了解它所包涵的地域和农耕文化典型色彩的那种复合、怪异、谐虐、入俗的独特艺术价值。其次,政府应给予香包产业开发商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和政策上的便利,鼓励其对外投资办厂,使香包产业生产进驻外国,促成外贸公司同外商订货产业链的形成。最后,庆阳香包也可借鉴苏绣的高级定制服装销售策略,将香包的独特面貌也呈现在高级定制服装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香包刺绣高级定制,吸引欧美贵妇的芳心,以此来扩大销售额。

3.在品种题材方面:苏绣应时代需要而推陈出新、百花齐放,题材广泛。以前的苏绣产品中有许多是封建迷信品,如寿衣类的着衾、头脚枕、香袋以及一些陈旧的桌围、镜袱、拜匣套等,如今,苏绣产品新增加了许多各式苏绣插屏、画片、册页以及款式的枕套、台毯、工艺拖鞋和专门对日本销售的和服等等。刺绣在题材上从状物、象形发展为绣字、亭阁、人物和禽兽等;绣品的画稿从单一的国画线描扩大为油画、照片、风景画等;绣品也从以真丝软料为底料,扩大为用纺绸、绢纱、尼龙绡等[15]。不但开拓出了新的刺绣途径,而且使苏绣的艺术效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逐渐形成苏绣特有的几个名牌产品。苏绣在品种题材上对庆阳香包的成功之鉴是:(1)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庆阳香包品种,虽有所发展改进,但是仍停留在艺术观赏、立体和平面壁饰、缀饰小件的低级层面上,距“时变物更,应潮创新”的要求还是相差甚远。所以应时潮所需,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同时变更香包制作的品种题材,这才是香包得以立足市场,获得消费者青睐的产业化前提。庆阳香包品种的开发创新,应集香包的传统性、民俗性、欣赏性、装饰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着眼于挂毯帘布、佩戴装饰物件、枕套床罩、浴衣睡衣绣片、鞋垫、绣鞋,逐渐普及服装修饰,根据不同消费主体的不同审美情趣和需要设计制作产品品种。与此同时,更应注重品牌的打造和精品产品的设计,既要有用于大规模销售、出口的广销精品,也要有用于拍卖、收藏、交流的精益珍品,注重对产品进行现代美艺化的设计包装,以提高产品的商品化规格。对那些封建迷信品,如寿衣类的着衾、头脚枕以及一些用于佩戴悬挂的香袋和十二生肖、陈列的匾幅,要强化其祛邪祈福、吉祥如意、清神醒目功能的改进及其药效效果的宣传。(2)庆阳香包题材的选择应在花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楼台亭榭、几何图案等原有图案的基础上,逐步向集绣字、山水风景、几何图案、人物形象等为一体的构思发展。譬如第十二届香包节庆展上展出的清明上河图、西施浣纱图、康熙出巡图等精品题材之作,不仅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而且创作独具匠心,将香包的艺术效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真正地做到了对布料质感的严把关、题材合适程度的完美搭配、绣线和填充物选择的高要求、图稿式样绘制专业化的制作工艺,作品艺术价值极高,吸引了众多看客的眼球,这才应该是香包刺绣产品在题材和用料上所要努力的方向。所以,庆阳香包的制作所要达到的标准就是:力争使精品更精,珍品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高。

第8篇:刺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绣花鞋;鞋文化;侗族;地扪;黎平

史书把服饰分为首衣、上衣、下衣和足衣。“履,足所依也”⋯ 蜷 ’。远古时期,环境恶劣,人类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双脚,于是出现了鞋履。“古人以草为屦,皮为履,后唐马周始以麻为之, 即鞋也” 。鞋子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首要的是其护脚的实用功能,其次是审美装饰的艺术价值。

此外,鞋子还是身份的标志,礼仪的规范,折射出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绣花鞋将刺绣和鞋履完美结合起来,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尤其在苗、侗、水、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中盛行。位于祖国大西南的贵州,地处崇山峻岭之中,环境闭塞,使得各民族的民间艺术得以完好保存并世代传承。“正是落后才使民间工艺美术获得了天然的生态环境” 儿 ,绣花鞋大都保留着原生态的特点,在制作流程、纹样图案、形制功能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和宗教信息,深刻反映了各族人们的美好愿望,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不仅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还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与其他地区相比,黎平地扪侗寨的绣花鞋别具一格。地扪侗寨位于贵州黎平县茅贡乡北部,全村现有600余户全是侗族,长江水支系清水江从寨子中间由南向北穿过。地扪是侗语的音译,意为泉水不断涌出的地方。

地扪是黔东南地区民族风情文化保存最为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侗寨之一,可谓侗族风情文化禀赋的原生地。

、绣花鞋的种类与工艺造型各地区的侗族语言基本相通,但服饰差别较大,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至清末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民族间的交往增多,侗族的服饰逐渐有所改变,唯有黎平、榕江、从江等所谓的南侗地区①变化不大,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特色。就其刺绣工艺来说,地扪较多地保留了先祖的文化习俗,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绣花鞋,又称“绣鞋”。侗语叫做“hai—w a”。地扪侗族的绣鞋,在传统布鞋的基础上增加了刺绣、帖绣、镶饰、锁边绣、粘金等多种工艺,针法有盘针、锁针、平针、打籽等十余种。其中盘针(盘筋绣) 是地扪绣鞋的特色针法,它是指使用一根较粗的棉线或麻线作轴(即“筋”),在绣布上依照描好的纹路平盘环绕,并用同色的细线缠绕固定于绣布之上(图1)。盘筋绣有凸起的浮雕感和肌理效果,视觉冲击比平绣更为强烈。

图l 盘筋绣

不论何种针法,绣花鞋制作程序大致相同,顺序依次是打布被、裁鞋样、纳鞋底、剪鞋帮、镶边、绣花、上鞋等,经过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

1. 绣花鞋的历史渊源

绣鞋在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地扪绣鞋与地扪侗寨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源于元末明初天柱千户所(今天柱县) 和古州(今榕江县)侗民先祖的民间工艺,并在大山深处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布鞋是农耕社会的典型产物,刺绣艺术与布鞋有机结合的绣鞋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秦末汉初,随着纺织和刺绣工艺的· 160 ·发展,刺绣开始应用在布鞋之上,于是产生了绣履,鞋履从质朴逐渐走向华丽。汉武帝征服侗族的戋祖百越,绣履开始在百越之地传播。东晋人撰写的《汉宫春色》记载“足践远游之绣履,履高底长约七八寸,其式与帝履略同” 。西汉中期以后绣鞋在各民族中逐渐传播开来,在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例如“足蹑刺绣之履”、“锦履并花纹” 等。

到了清代,刺绣工艺已非常发达,并推动了绣鞋工艺的提升,绣鞋在各族中流行开来。

封建社会的缠足陋习使绣花鞋融合了一种畸形的审美。辛亥革命后,缠足逐渐废绝,女子穿起正常尺寸的绣花鞋,如凤凰涅柴般获得了重生。地扪侗族的绣花鞋焕发出勃勃生机,且至今依然是评价女子心灵手巧的标准之一。

2.地扪绣花鞋的种类与工艺

地扪侗族一代代传承着古老的绣花鞋技艺。绣花鞋整体上由两大部分组成:鞋底和鞋帮。鞋底在民间被称为“千层底”,由五六层废旧棉布浆制粘合, 比照鞋样大小剪裁,再白布包裹镶边,做成四五组上下拼合,最后用粗棉线纳制在一起,叫做“纳鞋底”。针脚的走向、距离和线的松紧,都决定鞋底的质量。地扪绣鞋鞋底的针法古老,纳制的方法与现代绣花鞋略有不同。鞋底的走线是横向平行的长针脚,纳制的顺序是先后跟再鞋尖;而汉人和现代绣花鞋一般是先纳周围,再纳中间部分,针脚排列成纵向环形, 中间部分按照从脚尖到脚跟的顺序纳制。地扪侗女纳制的鞋底,针脚明显,排列整齐,厚度1— 2cm,坚韧美观。鞋帮由左帮、右帮(和后帮)缝合组成,鞋头处翘起。以无染色的侗布做裎,帮裱多为靛蓝侗布或天蓝、大红的绸布,绣以图案纹饰。

地扪绣鞋主要有浅口绣花鞋和长筒绣花鞋(绣花靴)。其样式多变,做工精致,结构舒展、造型优美大方,装饰图案丰富多彩。

(1)浅口绣花鞋。地扪侗寨的浅口绣花鞋最为常见(图1),基本特征是鞋口低且阔,呈椭圆形,约占整个鞋长度的三分之二,有明显的口门轮廓线,人脚跗背大部分裸露在外。浅口绣花鞋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妇女和儿童,成年男子的鞋履很少作绣。按使用者年龄段可分为青年绣花鞋、中年绣花鞋、儿鞋口、帮沿镶以包边或彩色滚边并配上鞋底的饰条,再用丝线从鞋头到后帮的中心两侧绣上丰富多彩的纹样, 图案纹绣左右对称,色彩明快单纯, 富有形式美感,与侗家整体服饰协调呼应,达到调和之美的理想状态。

地扪绣鞋的图案纹饰来源于生活,根植于其原生的土壤,取材于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山川I河流、花草虫鱼,其价值取向与稻鱼文化紧密相连。这些图样纹饰对事物形状进行了抽象概括,艺术地再现了侗家人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寄托着侗寨人们对美的向往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侗民先祖经历了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的漫长迁徙历史,其鞋履纹样也成为迁徙过程中族群识别和文化交融的象征性符号。图案的装饰区域主要分为三大块:左帮、右帮和后帮,在固定的区域填充约定俗成的适合图案,并在主体图案周围镶以数道不同颜色的饰条。也有的把鞋口以及两帮相接的区域独立出来,绣制条状的二方连续。

由于针法和鞋帮面积的限制,绣花鞋纹样必须高度地概括集中,显现出神秘朦胧、似是而非的意趣。地扪绣花鞋的图案纹饰大致分为两类

:1.抽象的几何纹样。抽象的几何纹样是侗族刺绣中最早出现且现今一直大量使用的纹样之一,我们无法辨认其具体的物象形态。

地扪绣鞋的几何纹样几乎全是曲线,主要有山路纹、虫迹纹、日月纹、云卷纹、江河纹、旋涡纹等,这些纹样造型承袭了远古先民原始的艺术风格。山路纹(旗帜纹)是侗族绣花鞋最显著的图案标志(图4下)。在地扪绣花鞋的鞋面两侧常见弯弯曲曲的封闭式绣纹,这就是山路纹。其的线条是凸起的白色盘筋绣,内侧平行的纹线则是普通的红色平绣,中间留空。山路纹是侗民长期迁徙和田间劳作的历史记忆。也有侗民解释说这种纹路是旗帜纹,象征着女神“萨” 领导侗民抗争的旗帜。这些抽象纹样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制作者从周遭世界中提炼出来的秩序感,给侗族服饰增添了无穷的神秘魅力。这些几何纹样可追溯到古代百越族群① 龙头菜也叫蕨菜,是地扪山坡上常见的一种野菜。

· 162·

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 — 印纹陶,印纹陶是古代百越族群创造的一种民族文化,是百越重要的物质文化特征之一。从侗族绣花鞋的装饰纹样上,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传承与发展。

2.具象和半具象纹样。地扪绣鞋的具象纹样很少,这里所谓的具象和半具象,是指从纹饰的轮廓特征上可以分辨出属于某种物体,处于像与不像之间。地扪绣花鞋的(半)具象纹样主要是被当地寨民统称为“花” 的植物纹,有龙头菜①纹、禾苗纹、蕨叶纹、榕树纹、鸡冠花纹、牡丹花纹、石榴花纹、水仙花纹,还有一些花果和草叶纹等。龙头菜纹和鸡冠花纹是地扪侗民喜爱的纹饰。这两种花纹一般采用贴绣的技法饰于后帮,一组两个沿合缝处左右对称,并互为底图;也有的把龙头菜纹以二方连续的条饰镶于鞋面的接缝处。

相对于其他族群,被形式化了的填充纹样成为地扪鞋饰中的重要元素。其图案纹饰的主要特点有:第一,纹饰简练洒脱,用色单纯明快,形式化的特性非常明显; 第二,喜欢用线,线条粗放,且线中辅线。侗族妇女把图案归纳为线和由线封闭而成的面,并习惯于用白色细线勾边;第三,同一纹路由不同颜色的线段组成。一些草叶纹完全脱离物象的固有色彩,而采用红、绿、蓝、白等多色分段绣制,富于浪漫色彩。

色彩是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传达的另一个重要元素。侗民常用大反差的手法,把色块的分割与组合运用到极致,使其绣鞋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地扪绣鞋着色热烈大胆,张扬鲜活。其图案多采用色彩鲜亮的红、绿、蓝、黄,绣制在深蓝色的底布之上,平实中有明艳,炫彩中有素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扪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互通,绣花鞋的面料底色也变得Et益多彩,红色、蓝色和绿色流行开来。其风格依然保持整体色调对比鲜明,彩素掺和,美观大方,尽显和谐之美。

地扪绣花鞋的图案色彩完全脱离了事物原本的特征, 自然界中的绿叶红花、青山绿水‘,在民族服饰中完全抽象了它的本真,转变为纯粹的色彩情感符号,庄重秀美,一切为表现审美情感服务。这种对造型、色彩的大胆夸张想象,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创造出质朴、浪漫、神秘的艺术氛围。

三、地扪绣鞋的文化内涵

侗族绣花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现代批量生产的机器绣花鞋相比,地扪侗寨的手工绣花鞋,蕴涵着苍穹之灵气,优雅逸动,宁静致远,有思念、有念想、有寄托、有温情,栩栩如生,似要与人交流一般, 以此表达对亲人、对朋友幸福安康、富贵长寿的最大愿望。

侗族绣花鞋以独特的美学意蕴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经过若干代积淀、继承和创新发展,从而 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成为民族记忆的背影。侗族民间刺绣、织锦工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制作者在不盈方尺的绣面上用他们勤劳灵巧的双手,诉说着族群的审美情趣、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与时尚价值,蕴涵了神秘幽远、古朴浑厚的艺术风韵和生命情感。

做为侗族绣花鞋重要组成部分的图案纹样,在民族服饰乃至整个民间美术体系中都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它不是对物象形体的简单摹写,而融入服饰整体造型之中,以舍形取意的方:式,视其为传达审美情感和文化理念的视觉载体。

审美理j念是内含于侗民传统鞋履的最为重要的文化信息之一,是理解鞋履样式和图案造型不可或缺的一个视角。侗族在改造、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倾注了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表现出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任何实用艺术:邹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功能的追求,转向追求身心愉悦及阐释审美情感为主流的参考文献:[1] [汉:许慎.说文解字真本·册四[M].上海:中华书局.1912.[2]车吉心,孙家洲.中华野史第1卷先秦至隋朝卷[z].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精神功能总是其传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绣花鞋蕴含着侗民的心理素质和精神追求,反映其族群质朴的审美观念。地扪绣花鞋将实用功能和审美意念融为一体,达到了物质精神的和谐统一。

结语

贵\\\’ki,14~族服饰的视觉情感语汇丰富多彩,作为服饰文化一部分的地扪绣花鞋体现了侗族本土文化在服饰上的结晶。绣鞋在注重外在表象形态的同时,更贯穿于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之中, 以此为基础探究民族服饰的情感语义传达,多视角反映其潜在的情感意蕴,阐释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体系的博大精深和真挚情意。

第9篇:刺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苏绣;吴地;文化;关系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历经千年不衰,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独树一帜,其中最具代表的优秀民间手工艺术之一的刺绣,也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而且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还不断培养世人的审美情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刺绣由最初的用于日常用品的装饰转变为现如今的艺术作品,展现了这一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苏绣作为刺绣文化的一种,在苏州这座古城,用它的灵山秀水以及广大人民创造出来的深厚的吴地文化灌溉出苏绣技艺与艺术的悠久历史。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良环境,使苏绣具有了精湛高超的技艺和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成为具有高超技艺水平和独特审美特征的艺术珍品。

1 吴地文化的内涵

所谓吴地文化,主要指的是生活在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太湖流域的广大人民,在经历了数千年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指生活在吴地的人们的一种精神风貌、观念意识或是心理态势,以及他们的人格风范。它以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等朝代的生长发育,发展到隋、唐、宋、元时期达到了高峰,到了清代和近代,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以及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融合走向新时代。长时间以来,吴地文化始终对苏州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生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苏州这片土地上形成的民间艺术也因此带有浓厚的吴文化色彩。后期随着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促使吴地民间丝绸大规模生产,吴地人民运用他们勤劳智慧的生产方式和民俗习惯,以及博采众长的吴地文化的个性品质的培育和滋润,使苏绣艺术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2 苏绣与吴地文化的关系

2.1 发展历史一脉相承

通过对吴地文化内涵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悠久的苏绣文化发展史其实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独特的吴地文化的体现。苏州的刺绣在原料、针法以及绣工方面的水平始终处于发展的行列,它的发展为吴地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以至于苏绣形成了图案秀丽、针法多变、绣工精湛的独特风格。清代是苏绣发展的高峰期,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吴地文化开始吸收新的元素,促进了苏州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苏州出现了大量的家庭作坊,从事苏绣作品的制作与营销。随着规模的扩大,各种大型的苏绣庄园也应运而生,还出现了专门的刺绣事业,一时间苏绣技艺红遍大街小巷,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列,出现了大批优秀的苏绣名家,他们对苏绣技艺的提升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2.2 苏绣与吴文化精神的联系

吴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吴地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层的底蕴,它是悠久的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它是诞生在水乡苏州的水文化,具有水一样的柔美特性,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倡的一种和谐文化。从古至今,这种和谐精神对吴地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我国南北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而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一带水随处可见。水不仅为本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还滋润了苏州这片沃土,同时哺育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这种水的柔和一直影响着吴地人民的生活,长此以往形成了他们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总的来说,这种包容开放、和谐谦让的吴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吴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而吴文化所滋养长成的苏绣艺术也越来越壮大,在长时间的磨合过程中,苏绣文化与吴地的艺术精神渐渐融合,形成了巧夺天工的吴文化。苏绣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在长期的发展中为了达到艺术的效果,绣女自然是要费些心思的,她们在一针一针的穿刺过程中,吸收绘画艺术的特点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逐步创造出了一些新的针法与绣法。这种长期的劳苦的制作,养成了她们自强不息又敢于创新的精神。

3 苏绣对吴地人文的影响

博采众长也是吴地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个性品质,这对苏绣作品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苏绣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借鉴和融入其他艺术的表现方法是其独特之处。苏绣对中西书画艺术和摄影作品的借鉴和融合,丰富和完善了苏绣的绣面效果和风格特点。事实上“绣”与“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同系吴地文化血脉的刺绣和丝绸,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从物质层面来说,苏绣是由丝绸面料、丝线等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各种绚丽的不同层面的面料、五光十色的花线是苏绣必要的物质材料。从审美层面来看,苏绣还是丝绸文化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丝绸的苏绣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其作为一种审美物象,不仅让人产生生理上的愉悦感,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这是一种超越生理的精神享受。苏绣在借鉴吸收中西书画艺术特征之外,还将优秀的摄影作品作为绣品样稿,学习和借鉴摄影作品的特长,对其他物品进行借鉴和融合。

4 苏绣是对吴文化的传承

苏绣可以说是对吴文化的一种传承,也可以说它其实就是吴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现在的苏绣作品,已经远远超过了其自身的实用价值,其表现出了更多的、带给观赏者更多震撼的往往是其所表现出的文化气息。苏绣作品当中所表现出的一些民俗文化、文化经典往往也是吴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苏绣可以说是吴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也可以说它本身就已经是吴文化的一部分了。

5 结语

苏绣是具有鲜明吴文化特征的工艺美术品,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具备艺术的形态,又是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关系,它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锤炼中,凝聚了一种对中华文化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追求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发展的创造精神,是一种在面临挑战和机遇时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是一种在时代变迁中既不能消融主体又善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开放精神。今天,在建设现代化苏州的进程中,就是要弘扬吴文化的优秀传统,要吸收吴文化的精髓,加强对吴文化的研究,为苏州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动力和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浅谈传统刺绣与当代绘画的结合创新[D].西安美术学院,2011.

[2] 钱明.“两浙”地域文化性格差异与当代浙江之发展[J].教育文化论坛,2011(03).

[3] 刘妍.针尖上的画作[N].中国服饰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