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数学备考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高考数学备考的困惑与思考精选(九篇)

高考数学备考的困惑与思考

第1篇:高考数学备考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困惑;协调沟通;合作探究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新课改已经有一段时期了,在此期间,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校长,更是因为处在教学的第一线而倍感使命光荣和任务沉重,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体会到一些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以及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困惑。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这些矛盾和困惑,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以便和同行探讨。

一、新课改实施中的困惑分析

1.如何使用教材的困惑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教学的依据。如何在新课改中使用教材,一直是广大教师探讨的问题。新课改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这一提法,让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使用教材了,特别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更是让一部分教师对教材无所适从。教师要把握教材中的教学目标,科学使用教材,引领学生从一个台阶登上另一个台阶。这样的把握,需要教师对教材要充分理解和有效把握,同时把握好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而这个外延到底要延到什么程度,是个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延伸也是个问题。

2.实施合作探究学习的困惑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关注学生的能力形成和提高,所以积极倡导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协调和沟通能力得到了发展,表达能力得到了加强,它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被隆重推出。但是在实施中,教师也有一定的困惑。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这样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担心学习效率无法保证。但是学校和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都在积极提倡新课改,似乎教学中不实施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没有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所以不管什么课程、不管什么内容,只要是教学活动就一定要有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就一定要分小组进行讨论,甚至有一部分老师将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为一种调节教学节奏的方法。

二、破解新课改中的困惑

1.正确理解,充分把握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是教学的依据,钻研教材、正确理解编写的意图,是正确使用教材的基础和前提。加强校本教研,重视同年组教师的集体备课,采取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的形式,发挥大多数人的智慧,优势互补,集思广益后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师要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这让很多教师难以适从。以往对教材的依赖,对教材内容的权威性的敬畏,都让教师感到很茫然。

比如,科学教材内容中,只是给出了科学现象没有最终的结果,学生如果不亲自试验,就无法获得知识。但是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有很多试验受条件限制无法开展,这让教师很烦恼。怎样给学生讲解,讲解什么,讲解到什么程度,老师就把握不好了。科学教材的使用成为教师的一大困惑。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实验的准备,保证实验的开展和实验效果的提高。

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教学,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学生的古诗词积累应该达到的篇幅数量。所以在这方面,教师就可以根据古诗词的风格和作者,拓展教材,让学生搜集和背诵同类风格和同一作者的其他诗篇,这样来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储备。如,讲王维的诗词,就让学生搜集王维的另外作品内容;讲解边塞诗词,就让学生搜集其他诗人写的边塞诗,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便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2.恰到好处,适时高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学生讨论的内容与教学关系不大,或者是讨论的深度不够,蜻蜓点水似的浮在上面。如今的小学生,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媒体空前发达。接触新鲜事物又多又快的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往往让教师瞠目。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和高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做到恰到好处,适时高效。

如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选择讨论的问题,正确选择合作探究的内容,恰当使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可以为学生设计讨论的导学案,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相互讨论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正确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确保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我国教育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是因为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后果。新课改的实施犹如破冰船,具体在教学中,教师还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和困惑,有待于在今后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第2篇:高考数学备考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对集体备课“三元素”进行了有效的界定.“课例”部分,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就教学内容进行熟悉、了解和准备,拿出初案,供集体备课时展示和交流;“困惑”部分,要求教师针对集体备课时展示的课例进行质疑,找出课例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供大家研究和思考;“反思”部分,则要求教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释疑解惑,改进和完善课例,形成最终集体备课的教案.

下面,笔者就以苏科版“梯形中位线”一节的集体备课为例,与大家作一个交流与探讨.

课例展示:以下是我对“梯形中位线”的教学设计,供大家讨论.

(1)复习导入:①复习三角形中位线概念;②复习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探究活动:①如图1,呈现梯形,并介绍梯形中位线概念;②探索图中的梯形如何剪割成三角形,由学生操作尝试;③教师归纳学生剪法后作如下演示,沿AF剪开后,将ADFΔ绕F点顺时针旋转180°,EF与AD,BC有何关系?

(3)归纳小结:①得出梯形中位线性质;②介绍梯形面积的另一种求法:中位线乘以高.

(4)练习应用:①安排课本例题;②安排课本习题;③补充:如图2,在梯形ABCD中,/ /ADBC,E为腰AB的中点,且DECE,你能说明CD与AD、BC的大小关系吗?

大部分教师赞同我的教学设计,但也有部分教师有些困惑.

困惑1 在复习导入时,因为时间关系,只复习一些记忆性知识,像本课例设计中只复习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总觉得还不够.

反思 这是数学教学中的常见现象,有的教师不管新课与上一节课有多大联系,都要对其进行复习,或由于时间关系复习时只关注一些记忆性知识,使复习显得可有可无,本课例的教学设计在关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性质的基础上也要关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形成过程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转化思想,事实上这个过程及转化思想对梯形中位线的探索很重要,它是本节课探究的思路之源,是学生构建新知识结构的关键,所以本节课导入设计时可增加问题: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是用何种方式得到的?

困惑2 探究活动板块设计中,是依照课本带着学生按步骤操作,还是直接让学生探究如何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

课本中的设计:①剪一个梯形,记为梯形ABCD;②取AB,CD的中点M,N,连接MN;③沿AN将梯形剪成两个部分,将ANDΔ绕N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到ECNΔ位置;④讨论MN与BE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反思 (1)课本设计步骤明确,把探索的重点放在中位线的性质上,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明确了探索重点,但也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安排会扼制学生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是直接让学生探究梯形如何剪拼成三角形,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过于开放的探究活动,由于目的不够明确,常常导致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也不知剪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课堂用时过长,收效甚微.

(2)在设计学生探究活动时,我们如何把握“放”的度是很重要的,太“放”学生探究目的不明确,常常收不住,效率低,太“收”常常牵着学生走,遏制学生的思维.本课例我们要明确学生探究的重点是把“放”的环节设计在如何“剪”还是如何探究线段之间的关系上.学生对三角形、梯形还没有全面的感知,认知水平也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如果在图形的转换上“放”,一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况且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所以课本设计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效果会更好.

困惑3 探究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时课本是将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处理,那么探究梯形中位线性质时能否也将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呢?(图3)似乎这样做更符合“三角形中位线”教学中所形成的转化方式.

反思 (1)课本的设计是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作为学生的逻辑起点,前后知识相关度大,操作简单,学生易接受,并体现转化的思想.将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是从转化的方法结构角度考虑的,在探究三角形中位性质时采用的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式,这种方式同样是梯形中位线性质探究的认知起点,是一种方法结构上的类比,同时操作也简单,也是种好方法.

(2)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逻辑起点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已学知识结构作为起点的,二是以已有的方法结构作为起点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关注,不应该单一地使用一种方式,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探究梯形中位线性质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可作为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困惑4 课本编排时为什么把梯形中位线(包括三角形中位线)放在“中心对称图形”一章讲述,而这两种图形并不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

反思 课本对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和梯形中位线的性质的探究都是采用分割图形后将图形绕一点旋转180°,然后再探究新图形的特性.这个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本质.

困惑5 老教材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梯形中位线性质是这样证明的:如图4,DE是ABCΔ的中位线,延长DE到F使EFDE=,连结CF,然后证明四边形BDFC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如图5,EF是梯形ABCD中位线,连结AF并延长交BC延长线于H,然后证明EF为ABHΔ中位线,从而得梯形中位线性质.为什么新教材采用分割图形旋转来处理呢?

反思 数学中有两种推理方式:一种是合情推理,一种是演绎推理,这两种推理能力都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但为了避免学生过早地进行严密的演绎推理,而忽视合情推理的重要性,也为了让学生感知图形的变换,所以苏教版七、八年级以合情推理为主,将严密的演绎推理安排在八年级(下)和九年级(上),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先通过合情推理去探索、发现结论后再运用演绎推理去证明.

困惑6 本课例的练习感觉课本上的练习比较简单,但补充的一道题(如图2)层次跳跃较大,那么该如何编制练习题呢?

第3篇:高考数学备考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1题目及标准答案

题目设a≥1,若对于x∈[1,2],不等式x|x-a|+32≥a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把不等式变形为|x-a|≥a-32x,对不等式右边进行如下分类讨论:

⑴当a-32≤0时,不等式恒成立,结合a≥1,故1≤a≤32;

⑵当a>32时,原问题等价于x-a≥a-32x或x-a≤-a-32x对x∈[1,2]恒成立,分离变量后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即a≤x2+32x+1对x∈[1,2]恒成立或a≥x2-32x-1(当x=1时,a∈R)对x∈(1,2]恒成立,解得1≤a≤54或a≥52,结合a>32,故a≥52.

综合可知1≤a≤32或a≥52.

2学生的意外

2.1学生1的意外困惑

标准答案虽然清晰明了,但我觉得有点画蛇添足,因为|x|>ax>a或xa或x

2.2学生2的意外错误

我采用“正难则反”的策略.原命题的否定是x∈[1,2],不等式x|x-a|+32

2.3学生3的意外想法

虽然标准答案及学生1、学生2的解法都是容易想到的通性通法,但过程繁冗,根据解题经验我猜想此题还可以用数形结合法,但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3教师的困惑

3.1发现学生1的隐情

师生一起仔细核对了学生1的运算,发现运算无误.教师在迷茫之际,学生1的提示“把a=32代入不等式验证知道此方法是错误的”令笔者茅塞顿开:能不能采用“特殊探路,巧解一般”的策略发现“隐情”?把a=32代入a≤x2+32x+1,解得32≤x≤2,把a=32代入a≥x2-32x-1,解得1

才正好两者的解集的并集为(1,2].于是揭示了学生1的错误解法的“隐情”――把|x-a|≥a-32x对x∈[1,2]恒成立单独分割成两个不等式恒成立是错误的,还应包括两个不等式a≤x2+32x+1与a≥x2-32x-1解集的并集为(1,2]的情况.

3.2挖掘学生2的蹊跷

通过与学生讨论、交流、研讨后,教师的思维逐渐明朗,只所以出现错误的答案,是因为不等式组x2+32x+1

3.3探索学生3的猜想

在备课时,教师仅仅囿于成见标准答案,没有多想能否运用其他方法,当学生3提出此猜想时,笔者心里有些内疚与不安!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教师只好把问题顺势交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多方尝试,共同探索.在聆听学生的想法与意见后,教师思路峰回路转:只要把不等式x|x-a|+32≥a变形为x|x-a|≥a-32,再结合f(x)=x|x-a|,x∈[1,2]的图像,求出f(x)的最小值即可.

4教师的解惑

4.1解惑学生1的困惑

教师:不等式|x-a|≥a-32x对x∈[1,2]恒成立是否只等价于x-a≥a-32x对x∈[1,2]恒成立或x-a≤-a-32x对x∈[1,2]恒成立?若不是,能否举个反例?

学生1:当a=32时,x-a≥a-32x的解集为[32,2],x-a≤-a-32x的解集为[1,32],两者的并集恰好为[1,2].所以我的解法漏掉了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并集为[1,2]的情况.

教师:那如何进行补救呢?

学生1:(学生1在师生的“友情提示”下给出如下的补救措施)原问题等价于若x∈[1,2]且x≥a时,不等式x2-ax+32-a≥0恒成立或若x∈[1,2]且x≤a时,不等式x2-ax+a-32≤0恒成立.

4.2解惑学生2的蹊跷

教师:学生2的思路完全正确,只是在运用(x2+32x+1)min

学生4:不能在区间[1,2]求它们的最值.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4:因为不等式组必须在x2+32x+1

4.3解惑学生3的猜想

由33环节知,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结果、理解问题的深刻程度、情感态度的变化等时要学会打破教学预设,不要一味地被教学进度或课前预设牵着走.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和表扬,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展示成果,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对于回答错误或不完整的学生,不要批评,更不要责难,要俯下身子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细心体会他们的思维过程与方向,并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提示与引导,帮助他们回到正确的思维轨道;对于学生的“意外”提问、“意外”困惑,教师不要心慌意乱,因为精彩的课堂往往发生在预设之外,教师要机敏地扑捉到这种课程资源,通过巧妙追问,或是讨论交流,或是合作探究等,把真正的“生态课堂”的理念带入常态课,收获“平淡的”常态课无法收获的精彩.

有些教学意外由学生自主学习很难完成,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去尝试,在思考尝试中化教学“意外”为教学的“情理之中”,达成教学目标.为了顺利帮助学生解决“教学意外”,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一些蕴涵着有思考力度又能独立尝试的数学问题,构建适宜的教学活动,制造“冲突点”,激活思维.教师要大胆地把问题的“尝试权”“操作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探索、去生成.或许教学过程曲折,花费较多的教学时间,影响预定的教学进度,但会使学生的思维更灵动、印象更深刻、课堂更精彩.

5.2消除困惑,打磨思维

本节课,学生有这么多的“意外”是笔者始料未及的,特别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困惑与不解“难道这种方法不对?”“难道这种方法不能运用?……”更令笔者使命感与责任感陡增:若不帮助学生消除困惑中的“隐情”,通法就会变成“险法”,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就会畏首畏脚.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当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通过变换问题的视角、转换问题的类型、变更问题的背景等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审视“意外”,消除“困惑”,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打磨”灵活多变的思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讲究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罗增儒教授提出:“通过有限的典型例题的学习去领悟那种解无限道题的数学机智.”这里的领悟解题的数学机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在解题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分析上,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那么容易造成学生探究问题的肤浅性,解题能力就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与发展,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进行求解.对数学思想理解的深度往往决定了学生思维方向及解法的优劣.只有学生把握了问题的本质,才能提高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使用的效度、灵活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的思路与方法,形成简捷、高效的解决方法.

5.3创设探究,增长能力

乔治・波利亚说:“学习东西最好的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它,最富成效的学习是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教师一定要有搞好探究活动的信念与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环境,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探究中“放飞思想”,快乐思考,不断成长.

如果高三的数学复习课,每天重复在“讲、练、考、评”中,那么承载高考负重的课堂就会沉闷无活力,学生就会疲于奔命,进而抑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给复习课创设适时、适当的探究机会,并把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生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理性精神的给养,这无疑会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若有必要,教师还可以用变式串当堂体验探究得来的结论的运用,使学生各个器官和思维充分动起来,让“生动”的课堂真正生“动”起来,引导学生如《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在结论的提炼和习题的分析中体会数学思想,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解题经验得以积累,应试能力得以提高,学习素养得以提升.

5.4做好主导,共同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告诉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告诉学生.”只有这样的告诉,才能使学生获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体验.众所周知,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导”,主要体现在“导学、导研、导解”上;学生的主体作用,着眼于“做”,主要体现在“读、说、写、讲、解”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帮助者.有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参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较强的教师可能会一下子看透问题的本质,讲引有度、板书得当、详略有别、重点突出,教学效率较高;主导作用较弱的教师可能懵懵懂懂,抓不住本质,分不清主次,找不准问题的突破口,带领学生原地绕圈子,影响教学效率.

第4篇:高考数学备考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以前,和大部分教师一样,仅仅倾向少数“学优生”,提问问优生,板演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却置之不理,致使学优生没有被挑战的压力,进步幅度小,学困生却没有学习的动力,退步幅度大。数学课堂的气氛沉闷不堪。鉴于此状,我试着抓了“非学优生”,改变对他们的态度,主动和他们谈心,增强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用诚心来打动他们,用热心来感化他们,用耐心来培养他们,从而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困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改变了过去数学课堂的沉闷气氛。

当然,整天和学生谈心,培养学习兴趣是不行的。还应教给学生更准确、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爱数学,感觉学数学的乐趣。所以,在备写教案时,我不在仅仅局限于上那节课备那节课,而是深挖教材,广泛摄取各种参考书中的精华,一次性地备完一个相对紧密而完整的体系。譬如在等差数列教学中,我就一次性备完四个课时的课;高二平面解析几何中的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节就一次性备完两个课时的课。因为这样才能使我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全面、透彻地理解知识点,把握重难点,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另外,对于课时安排,我不再照搬教参中的做法,而是做了适当调整,教参中的课时计划是以教材基本内容为依据的,但是教材中的内容不整理、不归纳、不拔高,是很难达到高考要求的。于是,我试着把教参中的课时进行压缩,留出课时来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拔高。

了解学生,备好教案,还不够。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也是很关键的一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师的教,老师一进课堂就独霸讲坛,滔滔不绝,满堂灌,使学生昏昏欲睡,信息吸收率底,做练习、做作业时间太少,新知识学得糊里糊涂,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师却要求学生课后去看书,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而素质教育却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上采取“先学后教”的模式,留给学生一些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在未讲课前先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充分预习,尝试做一些例题和简单的练习题,等他们基本掌握了有关知识后,再因材施教,这样,不但开发了他们的潜能,还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二、全面兼顾,因材施教,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我认为信任学生能力,营造轻松、民主、宽容的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故我在让学生按我所布置的和教材中的指令读、练、知,交替进行时,积极巡视课堂,以发现共性问题,辅导学困生,指导学优生,使快者快学,慢者慢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形成对数学的爱好和自学的习惯,培养学习阅读能力、独立审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我认为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解惑之前,先要弄清学生的惑在哪里。这就要求学生自学完教材内容后,及时提问,检测。这里,就拿高二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倾斜角与斜率为例。在第一课时,待学生自学完教材内容时,我便向学生提出几组问题,第一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标示下图中直线的倾斜角,结果标示如下:

见于此状,我随后又问,黑板上的角是不是该直线的倾斜角,为什么?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说:图(1)无箭头,图(2)标成了该直线的补角。于是我追问“为什么?”学生们纷纷说:“图(1)无箭头指无数个角。图(2)不符合定义。我便因势利导,“为什么不符合?”此时,学生像一个法官般说出倾斜角定义的内容。在这里,我不断引导,给学生创造意境,激荡他们的思维,课堂上高潮迭起。在第二组提问中,主要“强迫”学生来理解并记忆有关公式,于是我又设置了新问题,经过学生的几次补充,最终完成了本节理论核心,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用公式完成课本后习题。这样,我感觉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弥补我们在备课时不能准确把握重点难点之不足,比如,我们在备课时,就很难设想到学生把倾斜角认成图(1)、图(2)所标示的角,第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通过一节课学习后,知道学了些什么,获得一种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化解作业,反馈信息,指导学法

第5篇:高考数学备考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50-01

智慧课堂要求师生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构建智慧课堂主要有以下基本策略。

1.坚持“读”“问”“练”。

“读”是指坚持课前课后阅读教材。学生通过阅读自学,培养自学习惯和感悟能力。只有通过读,才能发现困惑,产生疑问,激起思考,提出问题,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同时,学生在读书时,学会安静思考,学会自律,学会讲秩序。“问”是指提出困惑,产生释疑的需要和行为。“练”指通过练习,理清思路,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读”“问”“练”是学习的三个步骤,也是学习的三个品质,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基础。

2.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知识的生成是师生个体经验经过动态整合后实现的。因此,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开发资源、充分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有效指导学习,保证课堂的高效进行。同时,教师要使自己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成为学生进步的有效诱因,营造催人奋进的学习氛围。教师还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敢于质疑、追问,主动学习,积极合作探究。

3.分解目标,巧设情境。

学生积淀基础知识、学习某种方法时,相近的东西容易产生混淆,新的东西不易理解。因此,教学目标应当分解,教学内容应当生活化,设置的问题应当富有情趣,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形式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调动学生亲历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态课堂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营造氛围――组织活动――探究归纳――参与学习――误区矫正――巩固训练”等一系列活动,必能引领学生在“读――做――想――问――练”中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

4.研究学情,提倡合作,分类指导。

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学习压力,然后与学生一起交流分享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挑战自己,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分层练习,分类指导,使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实验、练习等形式多样的训练,学会理解的方法、运用知识的方法、记忆的方法以及时间分配的方法。在使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教师要积极提倡合作,让课堂精诚团结。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引路人,及时点拨。

5.正确面对考试,多主体实施评价。

考分并不能反映学生知识、技能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优劣,分数只是一种传统的、简单的、片面的教育评价参考系数。但是,师生都需要高的考分,因此,教师应当研究考题和阅卷,教给学生迎考的方法技巧,减少考分对智慧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保证智慧课堂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6.理性反思,人性化教学。

第6篇:高考数学备考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近年来各地掀起了数学教改的热潮,教改成果不断出现,这是很令人鼓舞的。这几年我读了很多有关的数学教改的理论,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发现在取得教改成果的同时,由于很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数学教改未能全部按计划进行,以达到预期目的。在教改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必要提请教育界人士引起重视的困惑,这些困惑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数学教改便难以寻到走上正轨的出路。

一、数学教改的困惑

教改是教育事业的百年大计,是使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然而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数学教改实践活动,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如下一些使人感到困惑的现象。

1、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目前数学教改活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重视知识和解题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极为令人担忧的现象,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则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通过自学来获得。所以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不仅仅只适用于语文教学。

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冲击,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迫于各种社会压力,目前教改实践中很多采用的是灌知识,讲题型,遨游于题海,教改老师有口难言,学生疲惫不堪。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被忽视了的问题。

2、教改活动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数学教改的参与者多是各级教研员及数学教师,在这些教研员中,很多教研员很有理论知识,但却很少进行实践活动,多数教研员通过书本方面的学习掌握了很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教改方面的能力,但通常却是“关起门来做学问”,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另一种情况是很多数学教师,由于通过多年的教改实践,总结了一些教改经验,并且有些经验具有宣传、推广的价值,但限于自身的文化素质,难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这些教师的教改活动一直处于自发的低级阶段,且容易出现“坐井观天”,成为“狭隘的经验主义”,以致于固步自封。

此外,很多教师的教改在盲目地进行,缺乏理论的指导,结果只能是理论的模糊导致实践的盲目,没有达到教改应该达到的目的。

3 、教改过程中遇难而退或浅尝辄止。

教改,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事业,有些教师缺乏对教改艰巨性的认识,缺少迎战困难的精神准备,一旦遇到困难,便不再进行教改,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有的教师缺乏事业心,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改,正当在向纵深发展时,却浅尝辄止,悄然收兵,使本应结出硕果的教改不能深入下去。

4、教改过程中方向不明,缺乏创新或急于标新立异。

很多教师对教改的认识不足,因此在教改问题上方向不明,对于教学、教研、教改问题上不能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此外,有些教师缺乏创新精神,不作深入思考,便将别人的教改经验盲目地加以移植,结果只能导致失败。

在教改问题上,有些教师由于理论知识不丰富,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急于标新立异,故弄炫虚,开口便是自己的“什么法”或“什么式”等。

5、教改过程中不能坚持到底,易受外界左右。

在教改过程中,有些教师在教改上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正当他们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却被上级委任了校长、主任之类的行政职务。这样经常外出开会、学习,忙于行政事务,在业务工作上用非所学,结果两败俱伤。或者一旦取得一点成绩,便到这里作报告,那里介绍经验,最终使教改成为昙花一现。

6、对教改成果不能作科学评价。

教改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教学,在教学中更着力于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教改没能落到实处。此外,在目前对于教师教改成果的衡量,往往也局限于分数上,这样,使得有关教师对教改虽有计划却难于实施,往往名为教改实验,但迫于分数压力,又不得不违背教育规律,进行加班加点。回到以考分为标准的一般教学之中。

以上便是在教改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使人感到困惑的现象,要使教改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必要通过对以上困惑现象作些探讨,以寻求教改的出路,使数学教改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数学教改的出路

要使教改能顺利地按计划地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寻求教改的出路,依笔者之见,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及业务的学习。

对教师而言,加强理论及业务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论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的盲目,教学中的无效劳动主要是由于理论上的偏颇所致。教师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要使教改取得成功,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得以进行,否则便不能使教改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业务学习方面,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本学科的学习,同时还应了解数学学科的最新发展与动向,这样才能与教材同步,与学生同步,与时代同步。

2、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法的研讨。

要使教改取得成功,教师必须熟悉各种数学教学法及其特点,并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的运用教材教法,才可以使知识教的顺手,学的顺利。

3、教师必须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教改是教育事业的百年大计,它需要教师付出的不仅仅是一年或几年的劳动,而应当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终身的求索和奋斗,教师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知难而进。同时教师教改的方向要明确,目标宜具体,要通过教改实验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促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4、同科教师通力协作,联合攻关。

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使教改活动能顺利地实施进行,同科教师要通力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全体教师能参加教改,联合攻关,有利于教改向纵向深入发展,这就必须杜绝和防止文人相轻,同行相嫉妒的不良现象,老教师不要以有较强的实践经验而自居,青年教师也不要因为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自傲。

5、有关方面为教改提供和创造条件。

第7篇:高考数学备考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教学困惑;理论思考;多课型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19-01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困境

1、教材的困惑——“无味”。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求新、求变是其内在的要求。为此,而现行高中所有课程教材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变换次数是最多的。尽管如此,教材中的“基本事实”到达学生和教师手中时都已由“当前态”转变成了“过去时”。教材总是走不出“味同嚼蜡” 的尴尬。

2、教师的困惑——“难教”。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选择“重复昨天的故事”, 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调整和更新,使课堂教学内容教条化。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最容易教的课是政治,最难教的课也是政治。

3、学生的困惑——“厌学”。主要以成绩为核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升学的压力,加之无趣味无激情的教条化宣讲,无可奈何的“被动听讲、被动训练、被动记忆”。 所讲非所想,所教非所需,学生的情感、意志、自主性思维和道德人格的内化被忽视,导致学生的 “厌学”情绪与日俱增。

4、教学的困惑——“低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采用班级课堂授课,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师生关系不和谐,以“知识为本”,“一言堂”,“注入式”,缺乏民主;教学内容没有新意,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出现“所讲非所想,所教非所需”的尴尬局面。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收效甚微。

二、对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走出困境的理论思考

1、发展变化是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时代在变,学生的状况也在随之变化。教学中的困境,说到底就是能否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关系的问题。教师只有解放思想,做到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的统一,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教学困境。

2、传承与创新并举的现代教育理念引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创新,需要体制创新,更需要教师的教学创新。教师的困惑,需要教师不断反思经验与现实实践的焊接。

3、创新教育观念是从“单课型”教学到“多课型”教学。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进行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大胆革新教学方法,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4、教育平等观念是“教师主导”加“学生主体”。坚持教育平等,就是坚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平等,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形成教与学的合力,即教学相长。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完全操纵教学过程的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多课型”教学的设想与探索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近年来笔者进行多课型教学尝试,如“讲授型”、“演讲型”、“研究型”、“辩论型”、“参观型”、“讨论型”、“实践型”、“媒体讲座型”、“游戏升级型”等,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快乐,总体感受收获不小。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归结如下,以求教于同仁:

首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做好课型选择,课型选择要把追求最佳教学效果放在首位。

“多课型”教学要求针对不同课程、不同教材、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章节内容,要采用不同的课型。课型的选择一定要与教学目的相配,要依据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课型。课型的选择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精心策划教学设计。搞好“多课型”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准备、周密策划,要用“心”去做。只有重视教学设计,才能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抓住教学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才能做到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第三,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多课型”教学更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参与,强调师生应彼此尊重、平等相待,要求教师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揪辫子。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诱导学生积极参加“多课型”教学活动。

第8篇:高考数学备考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一、困惑

1、教与学的关系不协调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一时间难以改变。如要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学生却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只等着老师说出结果。学生不知怎样去探究问题,造成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合拍。

2、老师不会合理地使用教材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必修,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教师过多强调教材的作用,把教材看成唯一的教学的资源,不能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3、课时比严重失调

老师们都认为:教材内容越编越多,习题配置越来越难,教学如同追赶,课时严重的不足。

4、教材存在问题

(1)知识的顺序编排不合理 (2)知识的删减不科学 (3)与其它学科的协调没有做好(4)教材内容与习题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5)函数应用问题设置过难 (6)很难做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5、初高中知识内容存在脱节现象

二、应对的策略

(一)、提高老师认识

由于教学中存在着上述问题,教师陷入到痛苦的困惑之中,对新课程产生了质疑,新课程教学的道路在何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加强了新课改理念的学习,使我们的认识得以提高。

1、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中国国情的需要

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2、课程改革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使命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依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贯彻五个“凡是”的教学原则: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合作交流的,决不包办;凡是学生能自己阅读的,决不领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决不抢答。要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我们逐步适应之后的一些策略

经过困惑和提高认识两个阶段之后,我们对新课程真正认识了,结合课标使用教材的能力逐步提升,数学教学走上了轨道。

1、“教与学的关系不协调”的应对策略

出现教与学不协调的根源还是教师对新教材及其编写理念的领悟不透彻,再加上学生长期处于传统教学的环境下,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依赖教师讲的学习习惯,要改变这种习惯谈何容易,于是很多老师出现了迁就学生的做法,所以迟迟走不出“传统”的束缚。

为了实现教与学的成功对接,我们努力搭建几种桥:在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之间搭起平衡之桥;在教学内容的学术形态与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之间搭起转化之桥;在“学”与“问、思、议、获、用”之间搭起有机之桥;在难定的“标高”与学生基础之间搭起层次之桥。

具体做法:给学生恰当的适应期,逐步从“传统”模式逐步进入“新课标”模式,坚持五个“凡是”原则,不过多迁就学生,根据学生的实有基础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

2、“老师不会合理地使用教材”的应对策略

先吃透新教材编写理念:新新教材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保证学生能全面、均衡、有个性的发展,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交流合作的能力;

再吃透新课标与教材的关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教材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依据课标而编写的。”我们应以课标为主,合理地使用教材。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应好好理解新新标,对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重点内容要作适当补充;不符合实际的题目作适当的改编。

3、“课时比严重失调”的应对策略

先找出造成课时不足的原因:对新教材“循序渐近,螺旋上升”的设置,也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理念来编写教材的理解不透彻;受传统教材“有较严密的系统性”的影响,总想把知识“一次性解决”;强调“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过早把综合性强,难度大的试题下放到高一高二年级,学生难以掌握,又浪费了不少时间。

应对策略: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学习,提前对整个高中阶段的全套教材全面的了解学习,以便把握住每一块知识在相应的阶段应该到达的梯和度,该收手时就收手。若教师真正理解新教材及其编写理念,则“一次性解决”、“三年备考”,只瞄准高考,以学生在考试中得分为目的等问题也就得以解决。

总之,我们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共同解决教材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在教学中适当的安排研讨课、展示课、评课反思活动,与同行共同交流,把握教材适当的“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学习与培训,对课标加深理解。新课程的实施还处在实验阶段,难免会出现问题,教师也存在反复认识的过程。同时也在自我提高。

第9篇:高考数学备考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农村 信息技术教育 困惑 策略

信息技术教育可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巧妙地把教学内容用生动活泼的图形、文字、音频、音像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一些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却面临着多方面的困惑。

一、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常见的问题

1.教育观念滞后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以应试素质为主要内容和主要能力。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列入小升初、中考、高考的考试范围,因此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很多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关心,对于这门课程怎样去教,怎样去学,大家都不重视。更多的关注的“前途”,而不是“素质”,更多的是关注所有升学考试的内容。并且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教育观念的滞后限制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与普及。

2.缺乏科学管理

在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虽然有组织、有计划地建章立制,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大多数却成了形式主义,没有真正把信息技术教育的手段纳入学校的教育重点计划,没能把这些工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标准。这与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不无关系,同时也与农村家庭的教学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长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本来就缺乏知识,而且还有很多家长根本不会使用计算机,所以在家庭教学管理方面必然造成了教育的短板。学校与家庭中缺乏科学化的教学管理,也同样限制了这门课程的学习。

3.教师不够专业

教育的发展必然是要走一专多能的道路,信息技术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从专业走向普遍的道路。虽然当前社会的学校普遍都是每所学校都有一名经过培训的电教管理员,但让一个人去操作全校电教资料的整理体工作,其工作量非常大的。教育主管部门一再要求学校进行全员培训,让广大教师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深,缺乏主动的学习精神,从而出现了打不出一份像样的试卷,制作不出一件有用的课件的现象。教师的整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能力有待不断提高。

4.教学方法不足

站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岗位的教师,很多都不是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毕业的,而是从其他教学岗位转过来,或是通过培训走上信息技术教育岗位的,这类教师按照学习某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照本宣科,以一种完成课时任务的态度去应付信息技术这门课。至于实践,对他们来说,挑战就更大了,往往出现上机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由的游戏课、聊天课等现象。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机房,实践课中往往见不到教案,也没有明确的任务,学生整个学期上机就是练打字。

二、改善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1.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成功的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熟练应用于课堂之中离不开认真思考,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认识。一节成功的多媒体教学课,关键是看教师是否先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观念融进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优势。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正确引导广大教师运用课件辅助教学,努力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技巧,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提供有力的保证。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各级政府应充分考虑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困难,加大扶持力度,增添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常规设备配备和设备更新、软件配备、设备维修等费用,对农村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只有学校将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到相应的高度,才能够引起学生与家长的共同认知。在新的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该是一门课程,更应该将其定义为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熟练应用将会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其他的课程。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

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重点是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让他们从思想上建立起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学校能否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新型人才,将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校教育信息化、人本化的进程,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手段,自觉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4.确定合理教学目标

教学必须要依纲靠本,教育的目标是核心,特别是学校教育就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对于每一堂课,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常规教学方式就能简单、快速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必要费事、费力地设计课件来辅助教学。对于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用言语难以描述、某些规律难以捕捉、需要学生反复练习的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努力编制多媒体课件来实施教学。因此,正确的选题至关重要的。在正确选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确定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时的效果,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