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品市场研究范文

纺织品市场研究精选(九篇)

纺织品市场研究

第1篇:纺织品市场研究范文

市场预测

根据海外一家称为远景市场研究咨询的公司预测,在未来几年内,无线技术对织物的强化与导电性增强,使智能纺织品的多样性日趋扩大。未来智能纺织品的市场驱动力进一步增强,趋势、供应与需求都将进一步强化。研究表明,智能纺织品将呈极化和非极化方向发展。不仅如此,智能纺织还将向娱乐、体育、健身、医疗、运输、防护、军事和建筑领域大力拓展市场。

截至2012年底,全球智能纺织品工业市场价值已达2.89亿美元。其中,防护性与军品智能纺织物的市场占27.5%。服装领域网(CLAN)已开始在智能模块间开发有线和无线传输数据及电能的技术。活性纺织物,包括防水、形状记忆、热储存和电热织物应运而生。而极限运动、长跑和滑雪所需的智能服装要求已成为全球生产的主流产品。

在过去数年中,多种因素促使全球化的智能纺织品市场走向成熟。不仅如此,各种驱动市场的因素成为预测的基本要素。市场机会呈四处开花趋势。目前,智能纺织品已在数种工业领域大行其道,在体育和健身、防护和安全保护设备领域及健康监控领域屡建奇功。由于人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智能纺织品已在体育方面获得长足的发展。然而,电子工业与纺织工业不相容性也日趋凸现出来。因此,要长足发展,智能纺织尚需进一步拓展。

2013年,北美占据了主要的智能纺织品市场,并且也将在未来主导世界市场。美国蓝牙智能公司 (BLE)已将便携式电脑和移动电话置入织物,并且可以通过智能织物连接上网。

无缝整合

新型技术不断应运而生,不断改善整合纺织技术,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是,智能纺织或智能织物已可以定义为与环境交互的产物。对热反应与应力可形成机械、电子和化学资源,并加以利用。纤维化的传感器和反应器已成为智能纺织物最基本的元素。为了让消费者接受这样的产品,上述元件需无缝整合入纺织物。

能整合入智能纺织物的材料还包括光纤、金属、传导性聚合物。不仅如此,织物外表还涂有纳米粒,使其能防紫外线、抗菌,且给太阳能电池充电,而人的行走运动则能给智能纺织物提供能量。

智能纺织物的开发与传导材料的引入息息相关。这一关键问题解决了,就可以把整件服装整合为一台电子产品。它对智能服装与外界的交流更加顺畅,而能源供应则成为其最具挑战意义的市场参与元素。可折叠与柔韧性织物将名副其实,而传统服装制造业不再按照传统方式生产,需要整合入多种技术。

在时尚与娱乐领域,发光型纺织物已整合入LED二极管,甚至带微处理器的数字摄像头都已能镶入柔韧性织物。这一趋势又促使医疗与保健智能织物的开发发展,并且已实现了患者监控型纺织物,甚至实现了远程监控和远程健康管理。而织物的湿度、可透气性、保护性与舒适度管理方面的发展已较为成熟。

在未来几年内,北美毫无疑问,仍将成为最大的区域智能纺织物市场,早在2012年就占全球份额46.5%,终端市场将在世界遍地开花。而欧洲已发起设立基金,专门制定EU FP6和FP7纺织物智能化与交互标准。而亚太地区的低成本纺织物生产可能紧缩。经历一个过程后,这些地区也将迎头赶上,织物设计也将复杂多样化。根据CAGR研究所提供的数据, 从2013年到2020年,全球智能纺织物的增长可达到25.2%。

第2篇:纺织品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现状;全面分析

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额的13%,出口量占总生产量的30%,纺织品出口额占生产总值的47%,可见,我国既是一个纺织品出口大国,同时也是纺织品进口大国,年纺织品的进口总额不断攀升。随着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我国的纺织品贸易也会受到较大冲击,我们必须要对纺织品贸易现状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提升我国纺织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一、世界纺织业发展特征

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这些产业又反作用于纺织业,使产业间不断的进行创新与磨合。纺织业的产业中心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进行转移,产业集群特征也不断向以研发和消费为中心转移。纺织业逐渐从单一的加工制造向整个产业链模式转变,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实现了跨国公司的资源优化,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科学技术不断应用到纺织业的生产与研发过程中,未来的纺织业领导者必将是拥有高新技术、资本实力强、有市场控制力的跨国纺织企业。

二、纺织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

1.产业利益。我国在对纺织业进行多次产业调整之后,建立了品类齐全的纺织品产业体系,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成为“世界纺织巨人”。纺织业在解决我国人民穿衣问题的同时,也保证了对世界各国人民纺织品需求的供应。

2.劳动力问题。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解决了我国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对解决就业、稳定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出口贸易。纺织业一直是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产业,在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在国际中的大国地位不断彰显。

三、我国纺织品贸易现状

1.整体现状。(1)多元化出口。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包括:香港、日本、欧盟、美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今天,我国对外出口纺织品贸易的销售额已经占据总出口额的大部分额,我国纺织业不断开辟新的市场,对原本的11个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少。(2)产品出口结构。纺织品加工产业中,对产品深加工的重视日益体现,但是,我国的产品深加工还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对于高技术含量、产品质量高档的奢侈品牌出现大量空白,整个出口产品的水平不高。(3)配额限制。我国较之其他出口国,在纺织品市场的竞争极不公平,大大降低了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我国在国际纺织市场中,也是受别国限制最多的纺织品出口国。

2.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新情况。(1)配额取消促进了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由于原有的ATC体制的终止,之前的配额法已不再使用,配额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障碍也将逐渐消失,有利于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和企业成本的降低,提高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配额取消后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配额限制的取消虽然有利于中国纺织品的贸易发展,但是,国际市场中的纺织品出口国远远不止有中国一个,其他国家在配额限制消除的同时,也获得了令其纺织品贸易快速发展的机会,这就使得纺织品市场的竞争逐渐加剧。(3)入世协议的影响。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书中有关纺织品特别保障条款对我国的影响逐渐显现,但是,该项条款也表明,在中国加入WTO12年后,也就是到2013年,有关纺织品的特别保障条款就会废除,所以,面对当今的新形势,我国纺织业要抓住这次机会,大力进军国际市场。

四、提高我国纺织品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1.研究中外纺织品贸易政策。欧美的纺织品贸易政策,对外设置多种繁杂的贸易壁垒,因此,我国想要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透彻分析欧美国家的贸易政策,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首先,我国在对欧美等国出口时,要在国内对出口量进行协调,使出口量不超过额定范围;其次,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减少经济损失;最后,要和与我国关系良好的友国进行合作,促进双方的共赢。

2.研究国际市场。我国的纺织品企业要充分了解国际市场,对竞争者的产品深入研究,捕捉市场机遇,抓住机会,努力提升我国纺织品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知名度。

3.建立营销联盟。建立营销联盟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将产品顺利的推入国际市场,提高我国纺织品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把我国的产品以庞大的销售网络推入国际市场。

五、结论

面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我国纺织品贸易一定要增强自主能力,走新型纺织工业道路,扩大与国际纺织市场中大企业的合作,利用我国自身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向国际市场迈进,使我国成为国际市场的纺织强国。

参考文献:

[1]张莹.浅析我国纺织业贸易的现状及国际竞争力[D].吉林大学,2012.

[2]肖海霞.浅析我国纺织品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42-45.

[3]陈世清,张全中,吴翔胜,程小旭.我国纺织品贸易障碍及对策研究[J].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2011(03):50-52+64.

第3篇:纺织品市场研究范文

商务部“国际多双边区域经贸协议对产业影响的评估研究”课题(编号:2005d001)

作者简介:

何昱(1980-),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对产业的影响;

赖明勇(1965-),江西吉水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

摘要:纺织品贸易谈判是正在进行的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的重点之一,近期陷入僵局。文章利用CHINGEM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亚在原有纺织品进口关税削减计划的基础上.分步增加对中国纺织品进口关税削减幅度对我国纺织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提出适当减少纺织品关税削减要求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自由贸易谈判进程。

关键词:中澳自由贸易区;纺织品关税:CHINGEM

中图分类号:F1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11-0007-05 收稿日期:2007-08-28

一、研究背景

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是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最重要的自由贸易区谈判,纺织品问题成为焦点之一。朱颖,魏嵩寿、俸雅琼,秦向东、王海楠均从贸易互补的角度出发定性分析了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影响,一致认为纺织服装等制造业将成为我国主要获利产业。杨军、黄季煜、仇焕广利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定量模拟了中澳两国货物贸易全面实行零关税和取消非贸易壁垒的情形,认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产出将因此增长0.52%。Mai yinhua,Philip Adams,et al利用Monash多国模型(MMC)对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影响的定量研究则更全面,包括了两国货物贸易、投资、服务贸易三个自由化场景。澳大利亚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平均关税率仅3.5%,仅在纺织服装等领域保留5%以上的较高关税,由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纺织服装业是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后我国主要获益产业之一,所以我国政府一直在力求促使澳大利亚对我国纺织服装实行零关税;但这遭到澳方的抵制,导致2005年9月进行的自由贸易区的第六轮谈判,因纺织品关税问题陷入僵局,随后的第七轮和2007年3月结束的第八轮谈判中,双方仍在交换意见。

要求澳大利亚削减来自我国纺织品的关税影响到底有多大,它是否是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我国经济获益的重要来源,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府在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所采取的策略。文章将利用CHIGEM模型,研究澳大利亚在原有进口关税削减计划上分步削减来自我国纺织品的进口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结合以往的相关研究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中澳纺织服装贸易

(一)澳大利亚纺织品生产消费和关税水平由于人口较少和劳动力成本高等因素,澳大利亚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产业调整,大部分低端纺织品的生产转移到中国、印尼、斐济等国家;而近年来不断进行补贴,鼓励纺织企业技术创新,向高端领域发展,从质量上提升产品竞争力,小型化是这些企业的特点。产品主要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适应特殊气候环境和较高安全性的特种服装,同时满足国内政府机关等团体服装消费要求,如消防、警服、军服、护理、工作统一着装等。澳大利亚是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全世界每年赴澳旅游的有近7000万人,是澳大利亚本土2000万人口的3倍多,大量游客为澳洲纺织品市场带来较大的消费潜力,特别是休闲度假用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每年澳大利亚纺织品消费都在110亿美元以上,其中60%多为服装消费;但现在澳洲自产的棉织物和人造纤维织物分别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0%和25%,由于本土纺织服装生产大多转移到国外,所以澳大利亚的纺织品消费的41%,服装的44%,鞋类的65%都需要进口来满足。

澳大利亚纺织品进口关税近年来一直在下降,自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一项关税削减措施是,纺织品进口关税分别下降5%或者7.5%不等,其中:①服装和某些纺织制成品进口关税从原先的25%下降至17.5%。②鞋、棉制床单、地毯和编织品进口关税从原先的15%下降至10%。③睡袋、餐桌布、鞋零部件进口关税从原先的10%下降至7.5%。④各种纺织缝纫用的纱、线和皮革制成品进口关税保持5%不变。此税率将一直保持至2009年实施完毕。根据目前澳大利亚政府首选的进一步关税削减计划,到2010年,第①类纺织品,即服装和某些纺织制成品进口关税下降至10%,其它纺织品将下降至5%;到2015年,全部服装及纺织制品进口关税下降至5%。

(二)我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出口状况澳大利亚纺织品进口市场极为开放,没有任何的数量或者非数量限制,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品出口市场。我国对澳纺织品出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年出口金额为25.15亿美元;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头8个月,对澳出口金额已经达到15.79亿美元,同比上升9.9%。目前对澳大利亚出口已经占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2%,是我国十大纺织品出口市场之一。

虽然开放的市场使各国纺织品在澳大利亚竞争十分激烈,但澳洲消费者对中国质优价廉的纺织品有着较高的认同度,我国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纺织品进口国,在澳纺织品进口市场占有率上一直保持绝对优势。我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出口高度集中于服装类产品,平均每年对澳纺织品出口中服装类产品超过85%。出口主要集中于廉价服装方面。澳大利亚纺织服装年消费在100亿美元以上,其国内消费有一半为中高档服装和纺织品,由于质量、档次和定位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产品在这些领域却显失竞争力。

三、模型方法和模拟结果

(一)模型方法 br>

1.基本模型和数据:本文采用的CHINGEM模型的主体源于Monash大学的ORANI-G,为单国静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包含25个产业部门、3种投入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和6个经济主体(企业、居民、政府、投资、出口、库存)。模型特点:假设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完全竞争结构。厂商生产为Leontief函数形式,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品为固定比例;土地、人力、资本被不变替代弹性函数(CES)合成为基本投入也作为中间投入;厂商行为满足利润最大化。居民需求满足效用最大化,消费为扩展的线性支出函数(ELES)。进口采用Amington小国假设,进口与国内同类产品间为有差异、不完全替代的CES函数形式;并且进口数量不会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使用的数据以GTAP第六版中国数据库为基础,并结合2001年中国相关数据建立,其中对澳大利亚纺织、服装、鞋类的出口采用2005年商务部数据,为30.348亿美元。

2.对出口国的划分:考虑到出口品与国内产品,出口到不同国家的产品之间都存在价格和质量上的差异,构造CET(转换弹性不变)函数来描述不同销

售目的地纺织品之间的差异。整个纺织品的销售表现为两层嵌套的形式,第一层区分国内与出口;第二层区分了出口到澳洲和世界其他国家。先后嵌套的形式反映了如下假设:销售商对销售对象有先后次序的考虑,即先考虑是销售到国内还是国外;如果销售到国外,是销售到澳大利亚还是销售到世界其他国家。

3.对削减关税的处理:在出口贸易中,出口需求采用向下倾斜的固定价格弹性曲线描述。对澳大利亚纺织品出口弹性回归估计值为-2.5,结果见表1。

研究中澳纺织品问题时,如果澳大利亚纺织品进口关税统一削减,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纺织品将一同挤占澳本土产品市场;如果澳单独减让中国纺织品进口关税,则中国纺织品不仅挤占澳本土产品市场,还挤占了世界其他国家纺织品在澳的市场,可见有无区别的关税削减的结果完全不同;由于缺乏澳大利亚纺织品市场其他供应国数据,因此回归模型中没有反映他国价格的交叉价格弹性项。但为区别这种不同的效果,文章采用人为改变出口价格弹性的方式处理,即澳大利亚单独削减来自我国纺织品进口关税时,出口价格弹性从2.5变为-3.0

(二)场景设定整个模拟分为两个阶段,2010年和2015年关税减让阶段:2010年阶段采用短期模拟(投资不变,就业可变),认为关税削减效果没有完全释放,因为紧接着在2015年又有新的关税冲击;而2015年阶段则采用长期模拟(投资可变,就业变化转为工资变化),分析关税削减的长期影响(见表2)。

(三)模拟结果。2010年,澳大利亚对我国的服装类纺织品进口关税降至5%:相对于澳大利亚政府原计划,将使我国对澳纺织品出口增长16.7%,纺织总产出增长0.1%(见表3)。增长是由于服装类纺织品5%的关税水平使得我国进入澳大利亚市场的纺织品更具有价格优势,挤占了澳本土和进口市场中其他国家分额。

但对澳纺织品出口数量上16.7%的增长相对较小,与2002年以来我国对澳纺织品出口15%左右的自然增长率相当,原因在于:①从价格竞争上看,澳大利亚长期以来没有进口配额限制,来自世界各地的纺织服装竞争十分激烈,平均价格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我国产品的性价比优势没有在欧洲和美国市场那样明显,导致出口的价格弹性较小(绝对值),只有-2.5;远低于我国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区纺织品的价格弹性所产生的效果。②从市场分额看,原本利用价格优势挤占其他竞争国家的市场分额,是我国扩大纺织品出口的最有效方式,但是由于我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出口结构不平衡,服装一支独大,占出口金额的85%,并且目前已经占领了澳大利亚服装进口市场70%的份额,在不考虑澳大利亚国内纺织品消费增长的情况下,除非我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出口结构发生大的变化,否则以服装为主的纺织品进一步扩大出口的余地有限。宏观方面,实际GDP增长0.006%。

2015年,澳大利亚对来自我国的所有进口纺织品零关税:影响有所增强,但仍不够显著(见表4)。澳大利亚市场竞争激烈导致的价格弹性低,和我国对澳出口过度集中于服装,这两个因素仍起限制作用。澳大利亚本身纺织品进口关税到时将处于较低水平,仅剩5%的削减空间,缺少余地。另外,对澳纺织品出口增长26%,对纺织品总出口的拉动为0.6%,对纺织业总产出的拉动仅为0.3%;主要是因为澳大利亚不是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最主要市场,对澳的年出口量仅占我国纺织品总出口的2%,因此对纺织行业整体的影响不会大。宏观方面,实际GDP增长0.009%。

以上模拟得到的最直观结果是,澳大利亚削减来自我国纺织品进口关税对我国纺织行业和国民经济整体的影响较小。其原因在于:①澳大利亚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一直不高;②澳大利亚已有关税削减计划,进一步削减缺少余地;③澳大利亚不是我国主要纺织品出口市场;④我国对澳纺织品出口过于集中在服装,且已占领大部分进口市场,扩张潜力有限。

影响较小可能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澳方削减来自我国纺织品进口关税在中澳自贸区谈判中的地位,仍需要与全面评估的结果作比较才能得出。下面选择Mai yinhua,PhilipAdams,et al(2005)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的结果作对比⑤(见表5)。

可以发现,在中澳两国自由贸易区谈判仅涉及.货物贸易时,要求澳方削减来自我国纺织品的关税(为零)显得十分重要:这时零关税构成了货物贸易自由化中我国纺织业增长的绝大部分(0.3/0.4),同时也导致了实际GDP增长的1/5(0.009/0.05)。原因是纺织品是我国对澳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在澳大利亚较低的整体关税中,纺织品关税相对还算高,因此即使纺织品零关税的影响不大,仍能够在货物关税谈判中作用凸显(见表6)。如果中澳自由贸易谈判深入到投资、服务等更广阔的领域,澳方削减来自我国纺织品关税的影响就开始明显降低,虽然对我国纺织行业总产出的影响仍占到一半(0.3/0.6),但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已经不到1/42(0.009/0.39)了。这实际反映了关税谈判在中澳自贸区谈判中的地位,关税保护也许并不是中澳贸易的主要障碍。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4篇:纺织品市场研究范文

为发展出谋划策

大会特邀请了中纺标检验认证中心总经理、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所长方锡江,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市场部主任张艳,中纺标检验认证中心、认证市场部主任郭文松以及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特种面料研发中心主任朱俊伟同40多家织里童装商会理事企业和20多家织里面料企业老板进行了深入研讨。大会由织里镇党委委员王英主持,吴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茅利荣,织里镇党委副书记黄新发以及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庆峰出席并致辞。

截止2009年底,中国0-14岁的儿童人数为2.5亿人,2009年中国童装市场规模达到552亿元,预计到2013年中国童装市场规模可以达到920亿元,2008-2013年中国童装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年均10.8%的增长速度。织里镇是我国著名的童装名镇,有一万二千多家童装企业,在去年的危机中,织里镇积极应对,化危机为机遇,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产品覆盖率达到98%以上,连续十年保持了全国首位的优势。如何持续创新,织里镇在今年三月北京的国际服饰博览会上强势宣布:织里镇全面进入产业转型升级新时代。这次童装质量研讨会旨在为童装企业提供新的元素、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发展,以科技进步推进织里童装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童装企业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会上,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市场部主任张艳就有关童装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童装流通领域应重视的问题做了报告。张主任首先就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引用标准以及童装企业比较关心的常用的童装产品标准,例如GB18401-2003《纺织品安全性能技术规范》、GB5296.4-1998

对质量严格把关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特种面科研发中心主任朱俊伟做了关于童装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报告,报告从童装面料的发展背景、当今童装面科的特点、童装面料的发展趋势做了详细深入的分析。朱主任在报告中讲到,近年来,随着我国家庭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城市居民逐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中国童装市场的消费需求已经由过去的满足基本生活的实用型开始转向追求美观的时尚型,部分经济发达城市,消费者对童装需求趋向潮流化、品牌化。在介绍到当今童装面料的特点上,主要从组织结构特点、材料特点、色彩特点以及安全性详细分析的童装面的特点;在介绍未来童装面料的发展趋势上,首先,从材料方面,传统单一纤维面料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转变,新型多组分复合纤维面料将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如何积极应用新型纤维,利用多种纤维混纺交织、同时变化组织结构的面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其次,从面料的功能性要求方面,所谓服装的功能要求,就是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除了体现柔软、透气、舒适等基本要素以外,还要加强抗菌、抗静电、阻燃、防污等功能性指标的要求;第三,从童装面料的安全性要求方面,一方面,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童装面料的设限严厉,另一方面,也是国内童装的自身要求。童装面料的安全性能要求将更加严格。最后朱主任总结道,童装面料的选材基本延续传统格局,新型纤维、复合纤维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功能性面料作为新产品将受到不同程度的亲睐,突出安全主题的童装面料将率先得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认可。

第5篇:纺织品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纺织产业;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056-04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分布与专业化分工

绍兴素有“纺织之乡”之称,经过多年的发展,纺织产业已经成为绍兴的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绍兴经济的发展、出口创汇和劳动就业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绍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3234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纺织产业总产值占浙江省31.9%,比2011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2084亿元)、化学纤维制造业(810亿元)、服装鞋帽制造业(340亿元)分别增长12.0%、10.5%和1.1%,增速分别高于浙江省相应行业增速的3.2、5.5和0.7个百分点,产值占浙江省相应行业比重的38.8%、30.8%和16.0%。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由若干子集群集合而成,各个子集群集中在不同的区域乡镇,基本上形成了市区以化纤产品为主、诸暨以袜子和衬衫为主、上虞以棉纺织和染料为主、嵊州以领带为主、新昌以毛纺和纺织机为主的块状集群分布。绍兴的纺织产业在全国纺织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拥有“化纤布的生产量、领带的生产量、袜子的生产量、纺织品的成交量”四个全国第一。同时,绍兴拥有健全的专业市场,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中国轻纺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依托专业市场,绍兴纺织产业形成了大区域范围的产业集群。强大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区域内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新优势,集群内的工业企业产销联动,互促互进,有力地促进了绍兴经济发展。

(二)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特征

1.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自身的聚集度不断提高,集群内部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良好,资产总额与利润总额也逐年增加,如表1所示。

2.产业链较为完整,区际分工明确

绍兴纺织产业经过多年的集聚发展,块状经济已经形成规模,逐步成为了当地支柱产业。纺织产业有化纤、毛纺、棉纺、丝纺、麻纺等多个门类,各个门类又有纺纱(丝)、织造、印染、家纺、服装等多个环节。绍兴纺织产业从化纤起步,通过横向拓展及纵向延伸,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游的化纤原料,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的完整产业链,并围绕该产业链出现了纺织机械、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行业。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的产业与中国轻纺城、钱清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及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国内最完善、最具规模优势的纺织产业体系。

3.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相互依托,相互推进

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与配套的专业市场同步发展,主要有柯桥的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越城区轻纺城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市场、上虞伞布市场、绍兴(中国)染料城、新昌兔羊毛衫市场。这些专业市场是众多同类纺织企业销售产品的总窗口,也是纺织企业采购原材料、辅料的公共营销平台。正是这些专业市场的形成吸引了更多的同类企业,使绍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4.纺织产品出口规模较大

从1998年开始,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产品开始大规模出口。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全市纺织品服装出口86.4亿美元, 同比增长5.8%,较上年同期上升3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比重达66.6%,分别占全国、全省出口总额的6.8%和28.4%,增幅分别低于全国、全省6.3和4.6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66.3亿美元,同比增长6.2%;服装出口20.1亿美元,同比增长4.5%。

二、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绍兴纺织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一)评价指标

产业集群具有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的特点,因此,难以通过具体数值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予以界定,只能依据相关的统计数据,采用指标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本文以出口评价法为依据,从产业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两个方面构建了评价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见表4。

(二)评价结果与分析

依据前文所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分别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绩效评价。

1.产业竞争力分析

综合评价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1)2006―2012年的7年间,绍兴纺织品出口额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一定下降外,基本保持逐年递增发展趋势,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见图3);(2)集群纺织品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态势,基本处于逐年提高的状态,特别是2011年,顺差额达到了127.41亿美元,集群纺织品的出口创汇能力较强(见图4);(3)绍兴纺织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在0.9以上,表明绍兴纺织产业和纺织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明显;绍兴纺织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高,2012年达到32.47,说明绍兴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见表5)。总体来看,绍兴纺织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表明了绍兴纺织产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断提高。

2.创新竞争力分析

(1)人才竞争力分析

绍兴纺织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涌现了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技术水平较高的纺织人才队伍,他们能自如运用现代化设备,借鉴与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但制约其发展的仍然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绍兴纺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少,档次低,各类技术人员占员工比例仅为3%左右,并且大多是知识面很窄的技术师傅,真正具有开发能力的能贯通原料、织造、印染、面料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凤毛麟角。

(2)科技竞争力分析

虽然绍兴纺织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但是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性能、功能化纤开发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面料开发滞后,很多纺织企业停留在模仿阶段;纺织机械和机电一体化水平相对较低等。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纺织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偏低,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目前,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科研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为1%,低于国际水平的2%~5%。

(3)信息竞争力分析

与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较低的现状相比,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信息竞争力则相对较强。装备的信息化方面,绍兴纺织企业购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配套上了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运用最多的是CAD技术。同时,绍兴拥有多个比较成熟的软件产品,纺织通网上贸易平台、纺织原料搜索与服务、印染企业管理执行系统等软件在纺织企业中有较广的应用。90%以上的纺织机械装备采用嵌入式控制软件,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企业管理方面,绍兴骨干企业业务流程管理集成度达到60%以上,正逐步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SCM)系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面,绍兴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了“网上轻纺城”项目。截至2013年6月,网上轻纺城访问量高达200万次,会员注册数超过了165万人,共建立网上商铺40万家。

三、提升绍兴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绍兴纺织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已完成了最初的市场拓展,但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了集群内部产业链档次偏低,高附加值的服装设计和品牌运作能力较弱,制约了绍兴纺织产业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并非以价格为主,绍兴众多纺织企业在竞争中相互压价直接导致了其利润空间被压缩,整个纺织业的利润微薄。如何快速发展,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是集群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政府层面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竞争和企业选择的结果,但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与扶持。从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看,正是在政府指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进一步提高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绍兴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1. 合理界定政府角色,加强产业引导作用

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针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但又是传统的产业集群这一现实,政府应制定合理规划,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指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政府应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引导集群内纺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升级;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引导集群内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关注中小纺织企业,促进集群的整体协调发展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能忽视广大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中小纺织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虽然较小,但对整个集群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其金融支持的力度。

3.营造区域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政府部门要提高人员素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完善法制环境,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在产业集群内部,政府要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的转化,鼓励纺织企业的科技创新,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好竞争局面。

(二)企业和行业协会层面

1.优化营销渠道

优化营销渠道是提升绍兴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集群内的纺织企业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互联网交易,通过网络使生产商与消费者联系起来,省略中间销售环节,降低成本。同时,以终端市场为中心进行营销渠道的管理,使渠道内各成员的关系由交易型转变为伙伴型,通过传统的单一渠道向多渠道销售转变,提升集群整体的竞争力。

2.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在国际市场上品牌至关重要,也是决定纺织品售价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是绍兴纺织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保证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联合与合作

集群内的纺织企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整合集群的内部资源,提升集群内部的产业链档次;加强集群内纺织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提升集群内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纺织行业协会要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机制,加强与纺织企业的沟通,开展与各国纺织工业组织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同时扩大其在绍兴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专业技术部门间合作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何晓英.金融危机下绍兴纺织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消费导刊,2010(5):67,205.

[2]俞皓.绍兴市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发展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3.

第6篇:纺织品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再生资源;循环经济

An Investigation on Reclamation of Waste Textiles in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big amount of waste textiles generated every year in China, but the recycling and reutilization rate is quite low.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efforts have been made by Chinese government, related industries and researchers to the reclamation of waste textiles, the paper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aspect, such as imperfect recycling system, poor public awareness, small industrial scale and technological bottlenecks, and puts forwards related solutions.

Key words: waste textiles; recycle; reutilization; regenerated resources; circular economy

废旧纺织品是指在各类以纺织服装材料为原材进行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废料,包括短纤维、废纱、回丝、布料边角料等,以及各种废旧的纺织服装、纺织制品,如使用后的服装、布料、毛巾、地毯、装饰等废弃的纺织品。根据2013年公布的《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资料,2011年我国废旧纺织品的产生总量超过2 600万t,综合利用量仅有230万t,综合利用率不足10%。目前,政府、行业和研究人员都在研究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与利用,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很多工作有待落实。

一、国内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发展简历

早期,国内首先关注生活、工业废旧品的回收,如金属、废纸、玻璃、塑料等再生资源的回收。1992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成立,主要工作是参与资源回收的政策制定、信息反馈及科学研究。1995年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成立(2013年11月30日更名为“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有5 000多家,已登记注册回收网点16万个,未登记注册或临时的回收网点有近40万个,回收加工处理厂3 000多家,从业人员140万人。中国在纸张、玻璃和塑料等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和再循环体系,但对纺织服装废旧物的回收与利用的研究要比国际上落后,同时人们对于纺织服装再回收的认识还相当薄弱。

2010年10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同年,《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也明确提出:发展纯化纤和天然纤维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技术,形成环保、可持续的纤维综合利用技术,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

2011年4月7日,发改委环资司在上海召开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座谈会,开展了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基本情况的调查;10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提出在全国初步建立回收体系、提高回收比率的目标;12月发改委《“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开展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拓展再生纺织品市场,初步形成回收、分类、加工、利用的产业链;12月21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在北京召开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座谈会。

2012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 ― 2015 年)》,首次将“支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列入其中,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800万t左右;11月,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发起的联合28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了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致力于建立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目的是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

2013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大会上,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技术首次被纳入评选领域,由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浙江富润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等几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废旧制式服装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及工业化”项目获得科技一等奖;11月20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又召开座谈会,研究推动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

综合来看,政府、行业及行业企业都做了许多工作以推进国内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回收与利用,例如:以浙江和江苏为代表,对废旧纯棉纺织品、毛纺织品进行回收与综合利用,建立了纺织废料回收利用基地;以上海市和广州市为代表,由专业回收公司将废旧衣物环保回收箱按独立垃圾分类模式投放到居民小区,定期回收废旧衣物;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与浙江富润集团合作,开展了废旧军服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并在浙江诸暨建立了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基地。

二、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1)尚具有服用价值的废旧服装,作二手服装出售或捐赠。发达国家中有超过50%的废旧纺织品以捐赠或非法出口的形式流向了欠发达国家,其中二手服装占一定比例。如在某些非洲国家,超过80%的人口穿二手服装。

(2)废旧纺织面料、碎布或一些不作二手服装用途的废旧服装,制作成清洁用面料,如拖把、擦机用布等。

(3)部分废旧纺织品经过回收分类和处理加工后,重新进入纺织生产,做成再加工纤维织物。回收的纤维可纺纱或掺入其他纤维一起混纺,所纺纱线可用于制作毛粗纺面料、毛衣裤、牛仔面料、毛毯、服装衬里、劳保手套、拖布等。

(4)加工成再生纤维,如回收的废棉可用于造纸,或作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原料。但再生纤维不一定来源于废旧纺织品,如再生涤纶,大多由回收的废旧饮料瓶经一定工序加工而来。由于非织造布对原材料的适应性好,再生纤维在非织造布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最终产品可应用于农业及工业等领域。如作鞋帽衬里、车座衬里、家具内衬、地毯、土工布、隔音或隔热材料、过滤材料、建筑板材或墙材、装饰材料等。另外,再加工纤维可用作絮填料,如作运动场上聚酯泡沫塑料垫内的填充物。

(5)部分废旧纺织品由于分类处理不当或本身已丧失再利用价值,直接被掩埋或者进行焚烧处理。如焚烧也可作能量回收,用于火力发电等。

(6)还有部分废旧纺织品进行堆肥处理,有机物分解后可作为肥料再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国内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和行业方面,我国还未形成完善有效的回收与利用体系。虽然国内有关部门、政府机构及行业组织都在关注和努力扶持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与利用,但研究和建设工作尚未全面铺开,致使国内的回收渠道有限。

(2)社会大众方面,废旧纺织品回收后再生产品档次较低,社会接受度不够。由于缺乏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监督体系,大众容易将废旧纺织品与“黑心棉”混淆,这种担心直接影响了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与再利用。

(3)行业和企业方面,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规模效应不大,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因而也得不到政府的足够重视。目前我国废旧产品回收多为个体经营,普遍存在低、小、散的特点。

(4)技术方面,存在某些回收与利用技术不够先进的共性问题。还需研发专业的特种设备,如清洗消毒设备、相关纺织品助剂的特殊淋喷设备、用于纤维均匀混合的混合箱、将原料切成碎片的切割机、开松设备以及成套的可实现高值化利用的生产设备等。

四、对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建议

(1)完善废旧纺织品分类体系和分类管理方法,从来源分类收集,逐步分类细化。废旧纺织品服装的回收分类工作关系到回收管理体系的完善,提高作业人员的分类效率,从而提高回收综合利用效率。

(2)进一步完善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循环体系,健全废旧纺织品定点回收和处理加工网络,设立更多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组织或机构。建议联合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社区居委会等,开辟多种回收渠道。

(3)探索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与旧货交易市场联动的发展模式,对符合再流通标准的物品鼓励进入旧货市场重新进行交易,扩大旧货流通业的市场范围。如明确工商营业许可,允许出售“二手服装”,并由工商、疾控或防疫部门以及旧货协会等联合监管。

(4)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相关行业的信息数据库,开发行业经济数据统计、经营者备案年审、查询监管、网点分布地理位置查询等应用系统,实现网上统计、网上办公、网上服务,强化对行业的规范管理和宏观调控。通过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个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5)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推动绿色消费,增强人们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意识,提高人们对再生纺织品和再生服装的接受度。

(6)扶持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领域的龙头企业,由政府给予信贷和税收政策等方面优惠,引导、培育产业集群,以加速形成包括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及纺织品回收利用,扩大废旧纺织品再利用产品的应用范围,推动废旧纺织品产业向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7)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技术,加快高附加值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提高回收效率。首先,废旧纺织品在回收过程中要考虑安全问题和分拣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快速、有效、低成本的检测、消毒、清洗和分拣技术;其次,加大对除棉、毛、涤纶之外的纤维回收技术的研发力度;再次,加快回收设备的研发,通过新设备、新工艺提高回收处理效率。此外,加强研发高附加值的再生产品,研发更多的生态纺织品。

(8)完善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监督体系,制定针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废旧纺织品的消毒方法和标准、废旧纺织品再生产品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等,以指导和规范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过程;同时加强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行业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

(9)综合发挥各级职能部门与民间组织的作用,如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民政部福利司、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旧货业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民慈善项目发展中心、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联合各方力量,解决和突破各种技术、体系建设等。

五、结语

针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要制定合理经济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技术路线,健全废旧纺织品定点回收和处理加工网络,建立并完善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监督体系,扩大废旧纺织品再利用产品的应用市场,最终推动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燕. 废旧服装处置方式碳足迹比较[J]. 棉纺织技术,2014(1):78-81.

[2] 张玉霞,郝克宁. 关于发展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分析[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3):113-115.

[3] 郭燕. 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及再利用政策与措施研究[J]. 纺织导报,2013(3): 18-23.

[4] 顾明明,唐世君. 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5):27-29.

[5] 侯海燕. 发达国家纺织纤维废料处理趋势[J]. 中国纤检,2011(23):70.

[6] 韩丽,高雁,李静,等. 废弃纺织纤维的再加工与再加工纤维的质量安全控制[J]. 中国纤检,2010(1):74-77.

[7] 陈颖,钟江. 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J]. 中国纤检,2014(10):54-55.

第7篇:纺织品市场研究范文

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试论述了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从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及改善贸易环境等方面给出了实现我国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出口贸易作为纺织行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地位尤其突出,在我国整体对外贸易领域及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我国纺织品出口一直走在低质低价以量取胜的道路上,我国是纺织大国但非纺织强国。《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及《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均提出我国要向纺织强国转变,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然而,这两个文件中的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是指狭义的可持续发展,即纺织工业要向资源与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中的可持续是广义的可持续,而并不仅指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

纺织工业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与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一方面,纺织工业可持续是纺织工业出口贸易可持续的最基本的前提,另一方面,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

一、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该是多方面的。

首先,体现在纺织行业出口贸易“量”的增长并且保持稳定增长的能力。对量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出口数量方面的增长或者出口规模方面的扩大。

其次,贸易资源保持持续稳定的供给。贸易资源有两种:一是直接从自然界中取得的或经过简单加工的资源,二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各种要素,包括各种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纺织行业出口贸易要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两种贸易资源就必须保持持续稳定的供给。

第三,纺织行业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处于递增状态。出口商品结构、出口方式结构和市场结构等构成了出口结构的重要内容。作为出口贸易发展的核心部分,出口结构的优化就是指对包括出口商品结构、市场结构等各方面的整合、协调和优化,以保证系统各要素的协调配合。

第四,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较高的贡献率。主要体现促进和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创汇、解决就业及对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作用。这些作用有的是无法用数量指标来直接度量的,但却是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五,纺织行业对外贸易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国际分工利益的持续扩大。贸易条件不仅能反映各国贸易利益的分割问题,还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和经济的长期发展。纺织出口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善纺织行业对外贸易条件并能拉动我国纺织行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分工利益的持续扩大。

所以,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不同于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发展,正如可持续发展不等于发展一样。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其实本质就是要造就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证整个社会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因此,研究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发展问题就是要研究如何使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保持可持续性,最终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纺织出口贸易。

二、实现纺织行业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我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纺织产品也是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拳头产品。扩大纺织品出口贸易,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现状而言,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和愈加严峻的贸易形势对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研究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改善贸易环境,提高纺织企业和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实现我国纺织行业极其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涵,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制胜的杀手锏。我国纺织行业出口产品大多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只能以低价量大取胜,而随着劳动力成本及原料成本的提高,我国纺织出口产品的低价优势也在逐渐减弱。因此,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纺织行业及纺织行业出口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的根本途径。政府、行业协会及纺织相关企业都应认识到技术进步与创新对我国纺织行业极其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提升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优势。政府方面要继续加大对纺织行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实行税收优惠、贷款支持和财政贴息,鼓励企业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注重纺织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要树立创新观念,积极响应国家及行业协会的技术创新行动,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投入和研发力度,并注重对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吸收与创新,充分、合理的利用政府及行业协会提供的一切便利条件,提升企业自身及其产品的竞争力,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

(二)实施纺织品品牌战略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竞争力的表现。中国的纺织业生产能力很大,但没有国际著名品牌,只能在国际分工中从事附加值比较低的一般加工,这对我国纺织行业和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纺织企业必须提高对品牌战略的重视,树立起品牌意识,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势品牌,关注市场流行趋势,造就品牌效应。要实施纺织品品牌战略,应同时注重两个方面。

(1)重视品牌的内在本质,即产品的质量。品质是竞争力的基础。纺织品的内在质量主要包括优质的面料、时尚的设计、先进的工艺等。优质的面料是创造纺织品品牌的基础,也是时尚的前提和基石,而时尚的设计可以说是品牌的生命,纺织品出口贸易要想不断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就必须满足市场追求“时尚”的需要。先进的工艺是纺织品质量的保证,也是提高品牌竞争力的保证。因此,先进的设备、工艺以及专业的纺织人才及设计人才是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从“以量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的必要条件。

(2)重视品牌的策划、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等外在要素。品牌打入国际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只依靠提高产品品质是很难实现的,科学合理的宣传和营销手法是强烈的助推剂。目前我国纺织品除少数制造商品牌外,几乎没有较好的中间商品牌,这并不是说我国的纺织品质量不好,而是我们没有重视品牌的策划和营销宣传。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服装企业都应充分重视品牌的推广工作,充分利用行业展会及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便利性,将自身品牌推向国际市场。

(三)改善经营环境,规避贸易风险

尽管贸易自由化是总的发展趋势,但贸易保护主义短期内不会消失,各种贸易壁垒的存在仍然不可避免,尤其是“绿色壁垒”、反倾销以及新兴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蓝色壁垒”。蓝色贸易壁垒又称“劳动壁垒”,是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我们要不断改善经营环境,规避贸易风险。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普遍存在劳工条件和劳工环境低下问题,在国际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成为发达国家抨击发展中国家,设置贸易壁垒的理由。因此,为改善这种情况,每个企业都应该具备必要的社会责任感,要尽可能地为员工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通过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增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严格遵守《劳动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研究WTO相关规则,积极申请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获得进入世界市场的通行证,重塑我国纺织行业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其次,为避免中国出口额快速增长带来的贸易摩擦和限制,可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即到纺织业发展潜力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兴业,让更多中国品牌的产品在国外生产、销售,让更多中国品牌的产品标上外国制造的标签。第三,为避免企业无序竞争,行业协会及其他纺织行业相关组织要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尽可能地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制止内部恶性竞争,同时,要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对违规企业给予适当的处罚;第四,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要加强与国外相关部门和组织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协调方式减少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的发生;第五,政府与行业协会要建立贸易风险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变动,对贸易风险做到提前预防与预警。

(四)实施绿色纺织、低碳纺织、循环经济纺织

资源与环境历来是纺织工业面临的两大问题,也是纺织工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限制条件。纺织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走资源、环境友好型道路,实施绿色纺织、低碳纺织和循环经济纺织,这既对纺织工业极其贸易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又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承担的义不容辞的大国责任。在新时期,培育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第一,要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生产过程污染排放、碳排放,发展循环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第二,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业发展、生活提高过程对环境危害和资源消耗的代价最低。第三,要通过提高队伍素质,提升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行业管理,形成价值共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性。第四,纺织行业针对新时期的主要约束,脚踏实地解决以下几个突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是加快解决开拓新型纤维资源的问题,大力开发高技术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大力开发超仿真化学纤维,节约农业纤维用耕地,发掘天然纤维潜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加快突破纤维循环技术,缓解棉纤维、合成纤维原料不足的压力;二是把开发清洁生产技术作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加快突破产业链全过程,实现减排和节约用水的大目标 ;三是加强从教育、科研、生产、营销全方位倡导可持续生产方式。

三、结束语

我国要实现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尤其是从纺织出口大国向纺织出口强国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是必经之路。纺织行业与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纺织强国的号召,紧扣纺织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到自身发展战略中去,高度强调和重视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积极创建自主品牌,改善贸易环境,以最终实现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春光,周柯,马小龙. 包容性增长视角下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J].国际商贸2012(05):212-213.

[2] 陈秋锋.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内涵和评价指标[J].江苏商论,2008 (6):62~63.

[3] 罗琳.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 (32):9~10.

[4] 吴志婷.我国纺织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4):108~110.

[5] 陈卫红.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05).

第8篇:纺织品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纺织机械;绿色制造;绿色产品

1.绿色制造的含义

绿色制造也可称为环境意识制造,是一种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考量的现代制造技术模式,其目标是要使产品在整个制造过程和生命周期中,资源合理利用率最高,产生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最小,使得企业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又能与社会利益进行协调优化。绿色制造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产品制造以绿色环保为标准,既能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不会带来环境污染与资源的浪费,推动社会或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纺织机械行业实行绿色制造的必要性

科学意义和发展前景。

(1)绿色制造隶属国际制造前沿技术,其研究价值巨大;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其带来的社会效益重大。

绿色制造所涉及的领域为现代科学的制造领域,交叉多学科的制造科学,将会极大促进制造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绿色制造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制造业最好的表现形式,它将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统一起来,既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符合人类长期生存和社会长期发展需要,是全面性、综合性的长期发展战略。由此可看出,绿色制造为社会带来了重大效益。

(2)纺织机械中实行绿色制造有利于新世纪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绿色制造的实施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另外,绿色制造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或防止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罚款;同时,绿色制造对于企业环境的美化有重要作用,可以为企业员工创建一个优质的工作环境,从而充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尽职尽力;绿色制造符合未来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形势;所以,绿色制造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是一种机遇。

(3)绿色制造是科学制造技术中极其重要的内容。2002年,在全国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会议中,国家经贸委提出“十五”期间要着重推进重点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被列入其中,“先进制造”中就包含绿色制造、网络制造、数字化制造、虚拟制造、工业智能化、精密制造、快速反应制造,这些制造技术被列为先进制造的六大研究内容。

(4)纺织企业中实行绿色制造,可以消除纺织机械企业在国际绿色贸易中的壁垒,可以有效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近年来,各国对进口产品的要求为绿色性认定,规定要有“绿色标志”。尤其是发达国家,通常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制定严苛的产品质量指标,用以抑制外来产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造的产品流入本国,这就是“绿色贸易壁垒”。绿色制造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纺织企业产品的绿色性。虽然国际上对纺织机械行业设置的贸易壁垒较少,但是在世界绿色制造研究如火如荼之际,开拓绿色研究领域,可以为未来的绿色市场占领先机,决不能等到别国的企业先占领市场后再趁势追赶,那时将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要在纺织机械行业中全面深入的进行绿色制造研究,为中国的纺织机械企业树立国际新形象。

3.纺织机械行业实行绿色制造的基本途径

3.1政府给予支持并制定相应的法规

绿色制造在企业与社会之间形成双赢局面,但是由传统的制造过渡到绿色制造,期间必定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并且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推动。国外很多国家逐渐在本国开展主题为环境保护的“绿色计划”。从1991年开始日本开展“绿色行业计划”以来,加拿大、美国、德国也陆续推出“绿色计划”,我国也在《21世纪议程》中,将环境保护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之中,并开展一系列包含“绿色计划”的环保行动,并提出有关“绿色产品”的开发生产工作。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法》中,也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使用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资源、环境问题制定了法律规范。另外,政府应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使纺织机械行业的绿色制造在市场经济的指引下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3.2宣传绿色制造,提高环保意识

企业的管理高层要树立正确的绿色制造观念,纺织机械行业产出的废弃物、排放的污水、制造的噪音,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在这样的形势下,要严格规范治理措施,从源头开始治理,积极主动开展绿色制造。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应建立绿色消费新理念,凭借市场的自主调节推动绿色制造在纺织机械行业正常有序的发展。在很多发达国家,不仅政府开展一系列环保行为或活动,而且广大消费者也越来越钟情于购买绿色产品,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消费思想和新型市场动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力绿色制造的进步与发展。并且逐步建立起了绿色标志制度,凡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就可以表示该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符合环保规范的,而且不会对环境带去危害,资源可以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利用,不仅为企业产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打开了销路,更为企业占据国际市场竞争先机提供了保障。

3.3建立科学规范的绿色制造系统

绿色制造是系统的、全面的、集成的科学工程,全面的理论基础,完善的制造规划,具备符合国情和贸易行情的设计方案。以此为前提,制定绿色设计方法与理论,创建设计指标评价;在企业中,找出纺织机械产品中的典型代表,建立绿色产品示范点。

3.4坚定绿色制造思想

对于环境和污染问题,关键在于企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上,绝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要对纺织机械产品及其产出的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在进行设计制造,依据预测对产品的再设计进行新的安排和规划,结合产品的回收和处理。纺织机械行业的产品制造要贯彻绿色制造精神,以其为指导思想,对纺织机械产品进行高效、节能、环保的绿色制造,以绿色制造全面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从本质上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未来纺织机械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4.结语

我国作为纺织品生产大国,出口贸易占重要比重。纺织机械的生产,是纺织工业发展的基础,对纺织工业产业的升级、调整产业结构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绿色制造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升纺织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打破贸易壁垒,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和国际对制造绿色产品的要求和趋势。[科]

【参考文献】

[1]李聪波.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其实施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9.

[2]王其来,刘华平.纺织品绿色制造的途径和措施[J].江苏丝绸,2011(02).

第9篇:纺织品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CAFTA 纺织服装 贸易出口

1.CAFTA的建立和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全面建成并启动,这是中国对外建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区内有超过90%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待遇,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东盟国家和中国是重要的双边贸易伙伴,服装和纺织品商贸长期在双方的出口贸易中占据较为关键的地位。

由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公布的资料[5]可知,2013年1月至10月,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233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014年1月份至12月之间,出口的纺织服装数量总价值为2984.26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5.08%;2015年前7个月,我国的纺织品服装总计出口1556.2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4.4%,但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整体呈现增长态势,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对我国GPD的增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东盟成了中国对全球纺织服装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2013年,东盟成为了中国第三大纺织服装出口市场,超过了日本。在201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纺织品服装总额是39亿美元,增长了5.5%。

2.CAFTA对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的影响

2.1有利影响

2.1.1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主要的出口市场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所以出口的市场比较集中,而且还发生了许多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摩擦案件,再加上与这些发达国家的贸易合作,导致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受到了严重的波及,所以我国要扩展其他市场。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十个国家组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拥有超过6亿的人口,并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后,中国纺织品服装可免税进入东盟10国纺织市场等优惠政策,更是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不小的助力。随着我国对东盟市场的开拓,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量也会随之增加,不仅仅可以促进出口稳定长期的增长,还有利于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

2.1.2 有利于促进广西、云南纺织服装出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云南省的区位优势很明显的凸显了出来。来自云南省商务厅的统计数据[3]显示,2013和2014年纺织服装贸易出口占云南省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呈现不同程度增加。除外,泛亚公路成功建成,更方便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往来,这条公路是从新加坡起始,途经吉隆坡、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昆明、南宁等。

广西的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唯一具有沿边、沿海、沿江“三位一体”区位优势的省份,广西南临北部湾,东接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既是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结合部”,又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两大板块的“结合部”,是西南地区乃至中国与东盟和世界贸易的重要门户。除了地理优势广西还有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其土地和气候适宜种植棉、麻和桑树这些纺织品材料作物。而且广西的劳动力成本还比较低,所以广西省的服装贸易出口有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等四大优势。

2.1.3有利于规避贸易壁垒和限制

《纺织品服装协议》终止以后,全球的纺织品贸易进入了一个自由化的时期,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尤其是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开始频繁对我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歧视性待遇或劳工标准等手段,当然,纺织品服装出口也未能逃脱。而CAFTA建立以后,纺织品服装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取消,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就可以借东盟国家来向欧美地区出售,因为欧美对东盟的许多国家都有区域性的贸易保护。这样我国可以避开一些来自于欧美国家给我国的贸易出口限制,因此一些东盟国家可以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基地。

2.1.4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对外投资

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高于东盟的一些国家,所以我国企业可以去和越南、缅甸这些和我国生产要素有互补关系的国家进行国别地区合作。这些国家不仅是劳动力成本低、而且纺织服装产业也比较弱,我国可以去这些国家直接投资建厂来进行纺织和服装的加工销售。一些欧洲国家对东盟国家还实行了免进口关税的政策,在东盟投资建厂还可以降低出口欧洲国家的关税成本。所以投资建厂不仅仅可以降低纺织服装的生产成本,还能够规避一些贸易摩擦,降低贸易的风险。

2.2不利影响

我国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数量,而工业制成品中,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对于其他工业制成品来说,占的出口比重较高。为改变出口市场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支撑的局面,逐渐将出口的重心放到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这种技术型领域,使得这类技术型产品出口比例逐年增加。再者,纺织品服装来和其它商品的要素报酬比较的话较低,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本来用于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资源就会逐渐转移到其他要素报酬较高的商品出口上,因此,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双边贸易可能被其他产品贸易所替代。国家对于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和纺织服装自身的要素报酬较低等原因,会导致纺织品服装贸易出口比重降低,从而影响到其出口的数量,对纺织服装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3.利用CAFTA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的对策

3.1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纺织服装的制作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和东盟在这一方面都很有优势。近年来,因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劳动报酬增加,增加了企业雇佣劳动力的费用,日、韩等国家为了降低其生产成本,将对我国的对外投资逐渐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我国企业应该在质量上取胜,多开发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要让自己的品牌提高国外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在国外的形象,打入国外市场,在国外投资建厂等等。而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企业应该开始实施人才战略,要引进熟悉东盟市场、对外贸业务操作熟练和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满足企业对东盟市场的业务扩张。

3.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近年来,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档次普遍不高,反观东盟国家的服装业发展很快,所以中国可以和东盟进行一些分工合作,向东盟国家出口纺织品,向那些有高质量服装出口的东盟国家进口一些时尚且高质量的服装。中国对于纺织机械设备的开发力度大,设备的技术更新快,所以设备出口量也不断增加,而且中国在棉纺织业方面的工艺水平较高;就东盟国家来说,其服装制作上有独到之处,一些制作技巧和方式比中国更胜一筹。所以双方可以在纺织技术、设备开发等方面进行技术交流,还可合作生产或合资生产。

3.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东盟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十分相似,而这种相似性会给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损失,所以对产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就是一种对企业政策上的支持。相对于东盟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我国已经丢失了一定的价格优势。因此,我国要想增加市场份额,提升出口贸易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从根本上去改善目前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的问题,比如,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产品设计研发、品牌与时尚创新、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弱;出口竞争力与约束力未能得到协调;纺织服装产品的“走出去”与资本“走出去”不够平衡;对外出口仍然是主要重在数量;仍然是以加工和低附加值出口为主;企业缺乏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经验和能力等问题。我国纺织和服装行业生产技术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直接提升、国内名牌产品的开创与发展、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扩大才会成为必然的趋势。

3.4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家,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不仅仅要注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还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纺织服装从数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变为质量优势的同时,更要注意的是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对科技进步的促进。在开发新产品或者制造新机器的时候,要开发一些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并且针对当今的环境生态问题,要实行低污染或者无污染的生产,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整改,使其更加完善。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不仅要生产好质量的产品,还要让其产品和环境保护互相促进,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4.结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后,对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总体有许多积极的影响。纺织服装贸易作为我国和东盟的传统出口产业,无论是技术还是工艺,都已经慢慢趋于成熟,所以双方不仅仅可以在贸易方面进行合作,还可以在工艺与技术方面进行交流合作。而且欧洲国家对东盟有一些免税政策,中国可以在东盟国家投资建厂,以此减少出口成本。同时,我国可以扩大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市场,不仅仅主要出口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而且因为自贸区建立后出台的一些免税政策,出口东盟国家可以降低出口成本,企业也可以向东盟拓宽自己的市场,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牢牢把握机会,改进技术,引进人才,把握好机会,让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珏,庄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浙江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影响――基于要素密集型逆转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2,(4).

[2]李丹丹,刘雪,景少华.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1.

[3]文元.CAFTA下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贸,2013.

[4]郭燕.入世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特征分析[J].纺织导报,2012.

[5]吴崇伯.东盟国家纺织品服装业的最新发展与加强中国对东盟纺织业投资的对策研究[J].创新,2013,(4).

[6]尹光杰.浅论科学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J].山东纺织经济,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