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范文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精选(九篇)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

第1篇: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郑州 纺织业 特点 优势 措施

郑州作为建国后中部地区新兴的工业城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就是纺织产业。从全国情况看,郑州纺织产业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较好的发展基础。当前,应抢抓机遇,强化措施,推进郑州纺织产业再度赢取辉煌,推动纺织工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一、郑州纺织业的历史形成及特点

(一)起步早

郑州的纺织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1951年在郑州建成了拥有3万枚纱锭的郑州棉纺织厂(郑州第二棉纺厂)。之后,在郑州西郊先后建成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六5个大中型棉纺织企业。一条从陇海铁路引铺的铁路专用线,把几个棉纺织厂汇集到了全国交通网中。当时,5个棉纺厂总投资1.76亿元,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形成了著名的中国郑州纺织城。

(二)基础好

郑州市是我国老纺织工业基地,50多年来,纺织工业作为郑州市的“起家产业”,为郑州市的财富积累、出口创汇、劳动就业、人才培养、城市发展等作出过突出的贡献。累计为国家创利税70多亿元,相当于国家建厂投资总和的29倍。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郑州市基本形成了棉纺织、化纤、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相对齐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相当好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三)档次高

多年来,郑州市把纺织产业一直作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投入,谋求创新发展。产品形成系列化。多次荣获国家金质奖、银质奖、部省优质产品奖、省级金奖枚、海内外用户赠送产品质量金奖等荣誉,并有多个品种被列入省、市免检产品。产品先后出口美国、德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四)改制顺

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变革,为拓展纺织企业发展空间,2005年6月,郑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改制搬迁、筹集资金、战略重组、加快发展,构建与郑州市工业城市相匹配的纺织平台”的战略决策,为郑州纺织工业的崛起定位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郑州豫丰公司(原郑州二棉)、一棉公司、瑞龙公司(原郑州六棉)先后与锦艺集团合作,三棉公司与河南平原控股集团合作,四棉公司与河南盛润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杠架协议,之后三家投资方又在目前全球经济滑坡,纺织行业大面积关门停产的情况下,毅然举牌受让了郑州一、三、四棉整体产权,给郑州纺织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纺织产业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1]。

二、郑州纺织业发展的优势

当前,郑州市发展纺织产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区位优势、创新战略、集聚发展、人力资源丰富优势突出,是促进现代纺织产业发展的四大重要支撑。

(一)区位优势的支撑

郑州地处中原,是中国铁路、公路、航空、通信兼具的重要综合通通讯枢纽,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近二十年来,郑州形成了以银基商贸城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服装市场,聚合构成了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服装批发王国,郑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集散地和物流中心,这给整个纺织产业链带来了极大的促进。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快速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将为郑州的纺织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创新战略的支撑

目前,郑州正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促进了郑州服装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郑州服装业以每年近30%的速度急速扩张。服装生产企业2000多家,自主品牌5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30万。年生产女裤达1.6亿条,约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50%,郑州女裤已成为全国女裤的领头羊,涌现出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企业。

(三)集聚发展的支撑

着眼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积极推进了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目前,郑州已规划建设了二个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其中,郑州纺织产业园总面积13平方公里。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形成了服装产品、服装生产加工、服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为把郑州打造成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人力资源丰富的支撑

纺织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大批的劳动力,而且对用工成本也有较高要求。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为省会郑州纺织产业发展提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抓住这一优势,必将促进郑州市纺织产业快速发展[2]。

三、郑州加快推进纺织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当前,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特别应在优化发展环境、搭建支撑平台、强化集聚发展、加大创新推动四个方面下工夫,推动纺织产业快速发展。

(一)优化发展环境

认真研究郑州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仔细分析当前影响纺织产业发展的问题,结合郑州实际,制定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推进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协调解决目前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设立纺织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为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搭建支撑平台

纺织产业是融人力资源、技术、信息、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综合体系,纺织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服务平台支撑。要积极构建集技术研发、网络信息、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一体的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为郑州纺织服装产业提供设计研发、科技、信息、服装文化、产销对接方面的综合服务,按照市场导向、资源共享、开放管理、低标准收费的原则,争创省级和部级服装产业研发、培训和质量监控中心,推动郑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强化集聚发展

通过产业集聚发展,能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创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有利于纺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当前,郑州要进一步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进行规模化生产,鼓励名牌企业、著名设计师到园区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和投资办厂,走特色化经营之路。

(四)加大创新推动

大力推进创新发展战略,积极争创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加强纺织服装新产品研发速度,特别是要大力开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面料的研发,努力提高纺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州市201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展望[R],2013年经济蓝皮书《郑州经济展望》,2013:127-131.

第2篇: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范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纺织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得益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东南沿海地区正是率先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利用地理区位和政策优势,积极承接来自欧、美、日、韩、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率先崛起,促进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经过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促使东南沿海地区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传统纺织服装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资源丰富、地域广阔的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在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凭借中西部区域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依托内销大市场的中西部区域纺织行业将有着更大发展空间。

主要纺织产品产量

2010全年,中、西、东部地区的纱线产量分别为792.46万吨、166.96万吨、1757.49万吨,同比分别是增长了17.28%、21.81%、10.34%,2010年中西部地区产量增速均高出东部增速。在产量占比方面,2010年中、西、东部地区纱线产量占比分别为29.17%、6.15%、64.69%,占比较2006年分别是增加了4.99、0.10、-5.0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的纱线产量在中国的占比都出现上升,且中部地区纱线产量占比提高幅度尤为明显。

2010年,中、西、东部地区的布产量分别为110.55、33.20、511.71亿米,同比分别是增长了24.65%、15.07%、13.74%,2010年中西部地区布产量增速同样高出东部增速。

在布产量占比方面,2010年中、西、东部地区布产量占比分别为16.87%、5.07%、78.07%,占比较2006年分别增加了2.43、-0.12、-2.31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的布产量的占比提升最为明显,而西部地区布产量占比微降、东部布产量占比降幅更大。

服装

2010年,中、西、东部地区服装产量为33.14、4.36、242.72亿件,同比增速分别为23.49%、76.46%、18.99%,西部地区服装产量增长尤为明显。占比方面,2010年,中西东地区服装产量占比分别为11.62%、1.53%、86.85%,占比较2006年变化是分别增长了3.96、1.00、-4.96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量占比均在上升,且中部占比上升明显。

“综合来看,中部地区纱、布、服装产量的占比都是呈现明显上升,而东部地区则是明显下降。”

投资额

投资方面,2010年中部地区纺织实际完成投资额为1556.12亿元,同比增长44.52%,在中国纺织行业投资总额之中的占比为38.55%;西部地区纺织实际完成投资额为374.17亿元,同比增长了44.27%,在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为9.27%;东部地区投资总额为2106.40亿元,同比增长了19.28%,占比为52.18%。

“中部、西部地区投资增速都在40%以上,明显高出东部,但东部地区的投资额占比仍占据50%以上的主要比例。中部地区的实际完成投资额增速连续位居高位,增幅占比最大。”

纺织进出口

截至2010年,据中国海关数据,中国中部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4.62%,在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之中的占比为5.88%;西部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39.9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62%,在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之中的占比为6.60%;而东部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1855.3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93%,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之中的占比则为87.52%。

从进口方面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进口主要是以纺织品为主,其中中部地区纺织品进口额为4.5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81%,在纺织品进口总额之中的占比为2.53%;西部地区的纺织品进口为0.9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22%,占比为0.51%;东部地区纺织品进口额则达172.6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11%,占比为96.95%。

“进出口方面,东部地区都占据绝大部分比重。中部地区出口增速最高,但占比最低;进口则是西部地区增速最高,但占比最少,不到1%。”

利润率

在东中西地区纺织企业效益指标方面,截至2010年11月,中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户数为6456户,同比增长了13.08%,在中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总数之中的占比为11.66%;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户数为1858户,同比增长6.60%,占比为3.35%;而东部地区企业户数为47077户,同比增长13.08%,占比为84.99%。

“东部地区的纺织企业仍占据着大部分份额,但中部地区企业占比较2006年同期提高了2.1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企业仅提高了0.09个百分点。”

在盈利能力指标方面,截至2010年1-11月,中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利润率最高,达到5.00%,而西、东地区的利润率分别为4.11%、4.96%;从纵向趋势上来看,2010年1-11月中、西、东部的利润率较2006年1-11月份分别增加了2.13、2.06、1.30个百分点。

“中、西利润率的增幅高于东部,且中部盈利能力增长最高。”

纺织服装上市公司

根据聚源数据库中的申万行业分类,纺织服装行业共有72家上市公司,其中中部地区7家、西部地区4家、东部地区61家,数量占比分别为10%、6%、85%。

按照2011年9月底纺织服装企业的总资产规模,以及2011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总额分别降序排列,发现排名前5位的纺织服装上市公司都是位于东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的雅戈尔、际华集团、森马服饰、美邦服饰4家无论是总资产还是净利润指标上都是位居前5位。

仅在总资产规模方面,排名前5位的东部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资产合计占72家纺织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的37.65%。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集征明显,而中西部11家上市公司的资产总计是占据纺织服装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的12.24%。

“东部地区的纺织上市公司在规模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3篇: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范文

2004年12月31日.世界《纺织品及服装协议》(ATC)到期.主宰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近30年的配额体制结束.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步入”后配额时代”。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纺织品出口贸易大国.注定要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主角。从2005年年初开征纺织品从量出口关税.到后来宣布调高部分纺织品出口关税,再到后来的取消纺织品出口关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新闻不断从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到多轮纺织品贸易磋商.纺织品贸易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而敏感的话题。从政府官员到学者到外贸从业人员甚至到普通老百姓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日益关注。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环境及发展趋势

1、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区域性优惠安排增加的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和贸易的联系与依赖日益增强.对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要求贸易自由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1986年,关贸总协定将纺织品回归自由贸易的议题纳入乌拉圭回合谈判.并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其宗旨就是主导世界贸易总体趋势朝自由化方向迈进。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本身就是贸易自由化的有力例证。因此.从长远来看.国际贸易包括纺织品贸易的大环境是自由化。

但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并不是全球性自由贸易。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全球贸易体系中出现区域贸易协定急剧增长的趋势。截至2003年1月1日.在WTO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总数达到259个在这些区域贸易协定中有许多专门针对纺织品的贸易优惠安排。如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就取消了北美三国之间纺织品进口的配额限制和关税.逐步实现其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再如美国(2000年贸易与发展法》,赋予加勒比海邻近24个国家以及撒哈拉以南48个非洲国家生产的服装输往美国.在关税和配额方面享有优惠。在欧盟.其内部各国之间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关税已全部取消。欧盟还通过与地中海国家签订《联系国协定》.与巴尔干半岛地区国家签订《联系与稳定协定》.推动双边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欧盟还与南非、墨西哥、智利等国分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分阶段地逐步取消纺织品配额和关税。事实上,包括正在谈判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构想中的泛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都把纺织品服装问题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来对待.并考虑特殊的安排。促进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以对抗区外竞争者越来越成为这些区域贸易协议的重要内容。

大大加强的区域贸易优惠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所达成的惠及所有WTO成员的自由贸易制度。这种发展趋势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区域贸易优惠安排为贸易转移提供了机会,在对区域市场形成保护.促进与既定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发展的同时,事实上减少了各成员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增加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可能性,增添了我国产品在其区域内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

2.贸易争端背景下,关税壁垒被重新利用的趋势

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作为WTO的成员国中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理所当然地享受纺织品配额取消的利益。但是,配额取消带来的自由贸易仅100多天就被美欧的频繁设限打破。4月4日,美国启动针对3类中国纺织品进口的保障程序;4月6日.欧盟公布对中国纺织品特限行动指南;4月28日,美国对l4大类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同日欧盟对我9类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5月13日,美国决定对3个类别的中国服装产品重新实行配额限制5月18日,美国对我4种产品采取特保”;5月22日.中国宣布自6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5月23日,欧盟对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5曰.欧盟宣布推迟对我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7日,美国正式对我4类纺织品实行进:13限制措施,设限期到2005年12月31日止月27日.欧盟对我T恤和麻纱提出正式磋商请求;5月3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81种纺织品出口关税;6月,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开始……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面临纺织品进口增长为推卸责任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通过打击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以转移国内压力。但是,随着中国政府外交策略的转变.单方面地实施限制或是特保的效果越来越难以掌控.而且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种种责难。因此.关税壁垒作为WTO认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出现被重新利用的趋势。2004年欧盟、美国、日本纺织品服装行业总体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分别为9%、lO.2%、8%.并承诺在2005年将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分别约束至7.9%、8.9%、6.6%。虽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约束水平较低但是下降幅度有限并呈现以下特点:(1)关税升级现象。以欧盟为例,享受最惠国待遇的供应方向欧盟出口纺织品时遭遇的关税结构为:原料平均关税为0。7%,纤维平均税率为5-3%,纱线平均税率为6.3%,织物平均税率为9.1%,服装平均税率为11.9%.从原料到服装的关税升级现象十分明显.使服装制成品的有效关税大大高于其名义关税:(2)关税高峰现象。以美国为例,美国至少对200种纺织品制定了高于18%的从价关税税率,对部分羊毛及人造纤维的征税超过30%,一些特定服装的从价税达到33%,甚至更高。就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关税安排特点来看.关税仍然是直接影响竞争力并形成不公平竞争的最直接的因素。

3。自由保护主义背景下,贸易限制手段多样化趋势

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世界纺织品贸易并未从此真正步入自由贸易。在许多纺织品进口国不安地要求延长配额取消时限时,我们就已经体会到这一点。配额取消后,国际纺织品贸易保护不会随之消失,相反将以一种新的形态继续配额的影响。如果说配额制度是一种有限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话(毕竟受多边协议和增长率的限制),这种新形态就是一种自由保护主义了。一方面,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贸易限制实施更为自由.因为这些措施不是多边的,而是双边甚至是单边的。

利用“二保一反”措施实施贸易限制。”二保一反指我国《入世协定书》中所规定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反倾销措施”。按照我国《入世协定书》中规定,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在截至2008年12日前,如遇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在短期内数量激增、价格下跌,对其造成市场扰乱”,可运用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1:3限制:也可在截至2013年1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后12年内).运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限制也可在截至2016年l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l5年内)根据反倾销措施条款在确定倾销时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预见各国以二保一反实施的贸易救济将成为我国今后很长~段时间内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

利用生态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形成出口屏障。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同时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安全为由.对产品制定了苛刻的绿色环保要求。目前.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盛行的欧盟生态标签和生态纺织品认证已造成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货和出口限制并成为我国纺织品国际市场准入的“绿色屏障”

利用劳工标准制造贸易障碍。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一些新的企业认证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目的是希望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客观地说.社会责任标准是人类物质文明上升到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31的大量增加.发达国家抨击发展中国家忽视劳工权益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大多数地区企业的生产很难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标准。因此,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存在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大障碍。

4.新市场出现的背景下,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回归WTO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削弱了一些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给与特定国家的优惠和特权.那些由此而产生的贸易也将部分被取消,生产和贸易扭曲将会被消除。当纺织品服装贸易不再受到数量限制.世界将出现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配额取消使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变得更为开放,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此外,发展中国家迫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将进一步开放其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新的市场也会使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日益扩大。

在出现新的市场的同时,世界纺织品市场价格出现下降的趋势以美国为例自1996年以来其纺织品服装的进口价格持续下降.欧洲、日本和许多其它市场也是这样。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口服装的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进口服装在整个纺织品进口中占很大比重。配额取消后,来自低成本生产国的产品比重上升,进口纺织品服装价格还将不断下降,将使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延续。一方面,进口价格持续下跌,给进口国带来明显的福利净增加效应;另一方面.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下去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5.市场集中程度加深背景下。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

如果说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在配额取消前呈现的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话,那么,进入后配额时代后,它将成为一个几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但是,在分析日本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各自前5位的供应国和地区所占的贸易比重(表1)时,可以发现分别作为非配额国家和配额国家的日本和美国.其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表现出不同的市场集中程度。2001年日本前五大进31服装供应国已基本垄断了日本进口服装市场.而相比之下,美国前五大服装供应国占美国进口服装市场的一半还不到。因此.可以预计,随着配额的取消.美国及其它原设限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集中程度将进一步加大。

因此.取消配额后,市场开始进行激烈的重组,过去靠配额的庇护生存的企业面临抉择。在这个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商品的价格逐渐下降,行业利润趋薄。在高端产品市场,我国产品仍将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竞争;在低端产品市场,我国则将与为数更多的具有基本相同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竞争,这其中既包括东南亚国家,又包括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等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不可避免。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拓展的对策建议

在日趋严峻的出口环境下.我国纺织品贸易要持续增长.必须有的放矢地拓展纺织品出口贸易。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对外拓展贸易市场

一方面,巩固和拓展传统出口市场。众所周知.欧、美、日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传统市场.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中一直占较大比重.一直以来我国每年有超过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是输往这些国家和地区。而欧、美、日同时又是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的大国.2003年仅美欧纺织品服装进口就达2300亿美元。如果我们对美欧市场占有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可增加2O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因此,欧、美、日仍应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市场拓展的重点。

但是如果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市场.会造成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增加贸易的不稳定性。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传统市场出现的市场竞争加剧、各种关税及有针对性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的利用以及区域优惠安排的趋势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发展障碍。要想在后配额时代的纺织品贸易中寻求进一步发展,优化全球出口市场的战略布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拓展贸易市场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拓展周边和新兴市场比如俄罗斯韩国和中东等市场。以俄罗斯为例有统计数据显~,2003年俄罗斯纺织品服装进口额比2002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从其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预计未来对于占尽地利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俄罗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对内拓展出口动力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是价格驱动.2004年我国出151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仅有3.51美元出1360亿双鞋,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2.5美元。在这种价格驱动下,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形成了一种”数量大价格低“的现象。这其中有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客观原因也有国内企业由于“对外出口偏好”而过度竞争的原因,还有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主要出口常规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原因。

众所周知出口数量大价格低极易招致进口国的贸易争端和报复(比如“二反一保”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实现贸易动力的转型尽快地调整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以质量带动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这同时也是回避某些非关税壁垒的有效手段。

但是企业是为了追求利益而生存的。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因为短期利益的驱动同时又缺乏长远的眼光而惰于收集信息并适时调整生产结构。所以不能奢望仅仅通过企业的觉悟实现动力转型这个目的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4篇: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范文

2004年12月31日.世界《纺织品及服装协议》(ATC)到期.主宰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近30年的配额体制结束.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步入”后配额时代”。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纺织品出口贸易大国.注定要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主角。从2005年年初开征纺织品从量出口关税.到后来宣布调高部分纺织品出口关税,再到后来的取消纺织品出口关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新闻不断从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到多轮纺织品贸易磋商.纺织品贸易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而敏感的话题。从政府官员到学者到外贸从业人员甚至到普通老百姓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日益关注。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环境及发展趋势

1、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区域性优惠安排增加的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和贸易的联系与依赖日益增强.对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要求贸易自由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1986年,关贸总协定将纺织品回归自由贸易的议题纳入乌拉圭回合谈判.并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其宗旨就是主导世界贸易总体趋势朝自由化方向迈进。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本身就是贸易自由化的有力例证。因此.从长远来看.国际贸易包括纺织品贸易的大环境是自由化。

但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并不是全球性自由贸易。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全球贸易体系中出现区域贸易协定急剧增长的趋势。截至2003年1月1日.在WTO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总数达到259个在这些区域贸易协定中有许多专门针对纺织品的贸易优惠安排。如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就取消了北美三国之间纺织品进口的配额限制和关税.逐步实现其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再如美国(2000年贸易与发展法》,赋予加勒比海邻近24个国家以及撒哈拉以南48个非洲国家生产的服装输往美国.在关税和配额方面享有优惠。在欧盟.其内部各国之间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关税已全部取消。欧盟还通过与地中海国家签订《联系国协定》.与巴尔干半岛地区国家签订《联系与稳定协定》.推动双边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欧盟还与南非、墨西哥、智利等国分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分阶段地逐步取消纺织品配额和关税。事实上,包括正在谈判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构想中的泛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都把纺织品服装问题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来对待.并考虑特殊的安排。促进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以对抗区外竞争者越来越成为这些区域贸易协议的重要内容。

大大加强的区域贸易优惠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所达成的惠及所有WTO成员的自由贸易制度。这种发展趋势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区域贸易优惠安排为贸易转移提供了机会,在对区域市场形成保护.促进与既定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发展的同时,事实上减少了各成员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增加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可能性,增添了我国产品在其区域内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

2.贸易争端背景下,关税壁垒被重新利用的趋势

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作为WTO的成员国中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理所当然地享受纺织品配额取消的利益。但是,配额取消带来的自由贸易仅100多天就被美欧的频繁设限打破。4月4日,美国启动针对3类中国纺织品进口的保障程序;4月6日.欧盟公布对中国纺织品特限行动指南;4月28日,美国对l4大类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同日欧盟对我9类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5月13日,美国决定对3个类别的中国服装产品重新实行配额限制5月18日,美国对我4种产品采取特保”;5月22日.中国宣布自6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5月23日,欧盟对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5曰.欧盟宣布推迟对我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7日,美国正式对我4类纺织品实行进:13限制措施,设限期到2005年12月31日止月27日.欧盟对我T恤和麻纱提出正式磋商请求;5月3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81种纺织品出口关税;6月,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开始……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面临纺织品进口增长为推卸责任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通过打击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以转移国内压力。但是,随着中国政府外交策略的转变.单方面地实施限制或是特保的效果越来越难以掌控.而且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种种责难。因此.关税壁垒作为WTO认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出现被重新利用的趋势。2004年欧盟、美国、日本纺织品服装行业总体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分别为9%、lO.2%、8%.并承诺在2005年将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分别约束至7.9%、8.9%、6.6%。虽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约束水平较低但是下降幅度有限并呈现以下特点:(1)关税升级现象。以欧盟为例,享受最惠国待遇的供应方向欧盟出口纺织品时遭遇的关税结构为:原料平均关税为0。7%,纤维平均税率为5-3%,纱线平均税率为6.3%,织物平均税率为9.1%,服装平均税率为11.9%.从原料到服装的关税升级现象十分明显.使服装制成品的有效关税大大高于其名义关税:(2)关税高峰现象。以美国为例,美国至少对200种纺织品制定了高于18%的从价关税税率,对部分羊毛及人造纤维的征税超过30%,一些特定服装的从价税达到33%,甚至更高。就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关税安排特点来看.关税仍然是直接影响竞争力并形成不公平竞争的最直接的因素。

3。自由保护主义背景下,贸易限制手段多样化趋势

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世界纺织品贸易并未从此真正步入自由贸易。在许多纺织品进口国不安地要求延长配额取消时限时,我们就已经体会到这一点。配额取消后,国际纺织品贸易保护不会随之消失,相反将以一种新的形态继续配额的影响。如果说配额制度是一种有限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话(毕竟受多边协议和增长率的限制),这种新形态就是一种自由保护主义了。一方面,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贸易限制实施更为自由.因为这些措施不是多边的,而是双边甚至是单边的。

利用“二保一反”措施实施贸易限制。”二保一反指我国《入世协定书》中所规定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反倾销措施”。按照我国《入世协定书》中规定,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在截至2008年12日前,如遇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在短期内数量激增、价格下跌,对其造成市场扰乱”,可运用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1:3限制:也可在截至2013年1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后12年内).运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限制也可在截至2016年l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l5年内)根据反倾销措施条款在确定倾销时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预见各国以二保一反实施的贸易救济将成为我国今后很长~段时间内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

利用生态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形成出口屏障。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同时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安全为由.对产品制定了苛刻的绿色环保要求。目前.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盛行的欧盟生态标签和生态纺织品认证已造成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货和出口限制并成为我国纺织品国际市场准入的“绿色屏障”

利用劳工标准制造贸易障碍。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一些新的企业认证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目的是希望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客观地说.社会责任标准是人类物质文明上升到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31的大量增加.发达国家抨击发展中国家忽视劳工权益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大多数地区企业的生产很难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标准。因此,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存在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大障碍。

4.新市场出现的背景下,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回归WTO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削弱了一些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给与特定国家的优惠和特权.那些由此而产生的贸易也将部分被取消,生产和贸易扭曲将会被消除。当纺织品服装贸易不再受到数量限制.世界将出现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配额取消使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变得更为开放,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此外,发展中国家迫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将进一步开放其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新的市场也会使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日益扩大。

在出现新的市场的同时,世界纺织品市场价格出现下降的趋势以美国为例自1996年以来其纺织品服装的进口价格持续下降.欧洲、日本和许多其它市场也是这样。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口服装的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进口服装在整个纺织品进口中占很大比重。配额取消后,来自低成本生产国的产品比重上升,进口纺织品服装价格还将不断下降,将使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延续。一方面,进口价格持续下跌,给进口国带来明显的福利净增加效应;另一方面.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下去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

5.市场集中程度加深背景下。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

如果说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在配额取消前呈现的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话,那么,进入后配额时代后,它将成为一个几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但是,在分析日本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各自前5位的供应国和地区所占的贸易比重(表1)时,可以发现分别作为非配额国家和配额国家的日本和美国.其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表现出不同的市场集中程度。2001年日本前五大进31服装供应国已基本垄断了日本进口服装市场.而相比之下,美国前五大服装供应国占美国进口服装市场的一半还不到。因此.可以预计,随着配额的取消.美国及其它原设限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集中程度将进一步加大。

因此.取消配额后,市场开始进行激烈的重组,过去靠配额的庇护生存的企业面临抉择。在这个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商品的价格逐渐下降,行业利润趋薄。在高端产品市场,我国产品仍将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竞争;在低端产品市场,我国则将与为数更多的具有基本相同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竞争,这其中既包括东南亚国家,又包括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等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不可避免。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拓展的对策建议

在日趋严峻的出口环境下.我国纺织品贸易要持续增长.必须有的放矢地拓展纺织品出口贸易。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对外拓展贸易市场

一方面,巩固和拓展传统出口市场。众所周知.欧、美、日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传统市场.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中一直占较大比重.一直以来我国每年有超过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是输往这些国家和地区。而欧、美、日同时又是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的大国.2003年仅美欧纺织品服装进口就达2300亿美元。如果我们对美欧市场占有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可增加2O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因此,欧、美、日仍应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市场拓展的重点。

但是如果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市场.会造成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增加贸易的不稳定性。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传统市场出现的市场竞争加剧、各种关税及有针对性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的利用以及区域优惠安排的趋势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发展障碍。要想在后配额时代的纺织品贸易中寻求进一步发展,优化全球出口市场的战略布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拓展贸易市场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拓展周边和新兴市场比如俄罗斯韩国和中东等市场。以俄罗斯为例有统计数据显~,2003年俄罗斯纺织品服装进口额比2002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从其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预计未来对于占尽地利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俄罗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对内拓展出口动力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是价格驱动.2004年我国出151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仅有3.51美元出1360亿双鞋,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2.5美元。在这种价格驱动下,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形成了一种”数量大价格低“的现象。这其中有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客观原因也有国内企业由于“对外出口偏好”而过度竞争的原因,还有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主要出口常规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原因。

众所周知出口数量大价格低极易招致进口国的贸易争端和报复(比如“二反一保”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实现贸易动力的转型尽快地调整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以质量带动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这同时也是回避某些非关税壁垒的有效手段。

但是企业是为了追求利益而生存的。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因为短期利益的驱动同时又缺乏长远的眼光而惰于收集信息并适时调整生产结构。所以不能奢望仅仅通过企业的觉悟实现动力转型这个目的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5篇: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中亚五国;纺织服装业;投资潜力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47-05

纺织服装业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部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使纺织服装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稳步增长。自1994年开始,中国连续19年保持全球纺织服装业出口第一。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1/2,纺织品行业综合竞争力居全球首位。与中国毗邻的中亚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棉花产区,但长久以来受各种因素制约,中亚各国的纺织服装业则相对落后,规模小、品种少、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因此,深入研究中国与中亚各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纺织服装业合作的可行性及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现状

(一)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规模

1994―2000年,中国出口美国的纺织服装受配额限制,不少企业将发展目光投向国外,投资国外纺织服装业的意向企业开始增多。2000年和2001年投资中亚的纺织服装企业均只有1家,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企业利润急剧下降,自2002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开始投资中亚,如中泰(丹加拉)新丝路纺织产业有限公司和福建著龙服装有限公司等,2010年达到8家,2012年达到14家,2014年达到22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是加速了这种增长趋势,2015年达到36家。

1994―2015年,中国企业对中亚纺织服装行业的投资额累计为1513亿美元,占中国对中亚投资总额的498%。1994―2003年,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年均投资额为1930万美元;从2004年开始,投资额开始快速增加,2013―2015年,年投资额分别为164、233和408亿美元。[]

与传统的国外投资重工业项目不同纺织服装业是轻工业项目,投资规模小,资金来源主要是民间资本。2015年,中国的民间资本已超过12万亿元,而财政部公布的国有资产总规模则刚刚达到11万亿元。民间资本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2]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对外投资,激发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中亚的投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

(二)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重点区域

中亚地区的棉花主产区集中分布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皮毛产区则与各国的畜牧业分布区一致。影响纺织服装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一方面是原材料的分布状况及获取的便利程度,另一方面是东道国的优先发展区域是否存在政策优惠和产业集聚效应。另外,境外经贸合作区也是企业投资选择的重点区域。因此,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企业投资的重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二、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可行性分析

(一)中亚纺织服装业发展落后急需引进国外资本

中亚地区是前苏联的纺织原料生产基地,但因其执行“劳动分工”制度,主要发展采油、采矿等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单一且畸形,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的纺织业被破坏殆尽,原料生产也受到严重挫伤。独立后至今,工业发展失衡的情况如陈年旧疴,即使有优质丰富的棉、毛、皮资源,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状况也不尽人意,需要大量进口国外产品,而中国是其纺织服装产品的主要输入国。中亚五国政府相继把纺织业列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采取积极措施志在重振本国的纺织业,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设备磨损严重、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人才匮乏、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因此,中亚纺织服装业急需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

(二)“一带一盟”战略对接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A

2016年5月25日,以“一带一路对接欧亚经济联盟”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会议暨丝绸之路国家论坛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表示,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接,将会给中亚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前,中亚各国已经开始重视吸引外资和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先后建立一批自由经济区和经济特区[],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相继出台了《国际投资保护法》,还分别与中国签订了《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此外还有哈萨克斯坦的《国家支持直接投资法》、乌兹别克斯坦的《投资活动法》、土库曼斯坦的《外资法》和《投资法》、塔吉克斯坦的《外商投资法》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外国投资法》等。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成为WTO成员国后,中亚地区经济开发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与中亚各国均为上海投资组织成员,促进经贸投资是上海投资组织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些为投资双方提供了夯实的政策基础。

(三)区位毗邻、交通相联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中国与中亚边境线长3300千米,是中国全部边境线中环境最严酷、开发历史最悠久、中国周边外交最重要的西北支撑区域。自2012年10月“汉新欧”班列开通后,中国发往中亚的各类货物班列23列,途径中亚的货物班列39列。便捷的交通,使中亚内陆国长期的地理位置劣势得到缓解,带动了中亚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提高了中国与中亚各国进行双边经济贸易人员流和商品流的通达度,使中亚地区逐步成为欧亚大陆上重要的战略新高地。

(四)资源结构、技术装备的互补性提供了投资的前提

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并且在劳动力配置方面有着明显的性别偏好度。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东部用工荒逐步凸显,劳动力工资水平逐渐升高。与此相比,中亚五国总人口为69509万人,15―65岁的适龄劳动人口所占比例平均为656%,劳动力充足;并且0-14岁的人口所占比例平均为298%,在下一个10年里劳动力补充依然充足;五国人口中女性约占512%,工业女性就业率占女性总就业率均不足12%,女性劳动力开发潜力大;中亚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仅占中国平均工资水平的1/2,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好,入学率(小学)平均为98%。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吸引中国纺织服装业开拓中亚市场最主要因素。

哈萨克斯坦数据为2015年10月,塔吉克斯坦数据为2015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数据为2014年1月,其他两国数据为2015年年底。

中亚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棉花质量上乘,以中绒陆地棉和长绒棉为主;畜牧业发达,以养殖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国的皮棉出口量占世界皮棉出口总量的92%,五国羊毛出口总量1062万吨。同年,中国国内外棉花供需失衡,差价高达5000元/吨,严重削弱了中国棉纺织业的产业链竞争力,迫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向外寻求发展。中亚地区优质丰富的棉毛资源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急需的原料来源。

电力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清洁能源,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力、煤炭等发电能源资源,建设大型电源基地潜力巨大,仅塔吉克斯坦境内江河湖泊的水利资源总蕴藏量就在6400万千瓦以上,其中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达1250亿千瓦时。中国纺织服装业机械设备总体向着机电一体化、人机一体化及高速高产化发展,出口单价仅为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1/3,依靠其实用性、性价比高等特点已逐步打开海外市场。对中亚各国纺织服装业进行投资、输出纺织机械、淘汰中亚地区落后陈旧磨损严重的纺织业设备,不仅可以扩大中国纺机出口市场,还可为保护中亚地区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五)中国纺织服装业产能优化创造了投资契机

据统计,2015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41%,但只有10%左右的生产能力是自主品牌生产,基本上没有世界级的纺织服装品牌,出口加工企I利润微薄仅为3%,同时产品的出口单价也大大低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据前瞻网信息,对于纺织服装企业而言,改革的重点是引入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以质量促销量;完善企业的管理、运营体系,与市场更好对接。[4]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纺织服装业进行产能优化就显得十分迫切,也为中国与中亚五国纺织服装业的投资创造了契机。

三、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

就中亚地区产加工区的分布与现有铁路线路来看,现有的铁路线路集中分布在重工业区,而棉毛产加工区分布极少且铁路线互不连通。中国拥有世界领先的铁路修建技术、经验与优质的钢铁建材,因此由中国来承担工程、统一轨距,并与其他独联体国家、南亚国家的铁路线相连,进而完善中亚铁路交通网,是推动中国与中亚纺织服装业投资的基本途径之一。

“一带一路”战略刚刚起步,许多方面的规章制度都还在探索讨论阶段,就纺织服装业而言,可比照欧盟前身――“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泛中亚纺织服装联盟”,由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政府官员、专家、纺织服装企业代表及棉毛种植饲养大户共同管理,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群策群力,共建“泛中亚纺织服装产销区”。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开展境外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在中亚的知名度,并积极与中亚国家加强联络,举行双边或多边投资洽谈活动。

(二)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中国企业要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策略,一方面重视技术设备创新研发,在生产中增加科技元素,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档升级,实现“引进来”;另一方面将先进技术设备以投资建厂的方式输出到中亚地区,开拓中亚市场,实现“走出去”。在中亚地区投资建厂、招工,对工人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定期为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提供赴中学习深造机会,方便人才交流,促进当地就业,建立双方亲密友好的关系以缓解当地人的排外情绪,防止出现恶性事件,有效推动双方更深层次的投资;设立由技术工人组成的研发部,通过研究中亚国家居民对服饰的需求偏好,设计出符合中亚人喜爱的产品,培育品牌商品;设立物流中心,将企业生产物流延伸到中亚各国,提高品牌知名度。

(三)增强风险意识

中国对中亚纺织服装业的投资要树立“政府顶层设计,企业基层实践”的理念,走跨国合资并购或合资新建的路线,从东道国引进投资和战略投资人,实现企业本土化,以降低企业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注意选择合适的融资机构、风险承担机构和金融保障机构,如亚投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及东道国当地有信用保障的金融机构,一方面保障企业资金链畅通,避免因国际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必要损失,规避风险;另一方面保证资金的境内外转账无干扰,企业的合法收入可自由流通。

(四)拓展商品市场

伊斯兰教是全球第三大宗教,信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信仰人数众多。中亚地区伊斯兰文化保留较好,土库曼斯坦的地毯世界闻名,图案样式有着浓厚的宗教特色和民族风情。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中亚地区投资建厂后,可以将一部分生产重点放在设计生产具有伊斯兰风情的服饰上,生产重大节日或仪式需要的传统民族服饰,打造“国际伊斯兰服饰产销区”,结合中亚铁路网,往西销往西亚国家,往南销往东南亚、南亚各国,或经巴基斯坦从瓜达尔港运往北非等伊斯兰地区。打破中亚内陆国的贸易尴尬局面,打造国际性的宗教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参考文献]

[1]文瑞“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合作[J].世界经济与贸易,2015(5):58-62.

[2]彭羽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11):64-68.

[3]郭可为“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的经贸金融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15(11):59-66.

[4]赵国华,陈岩“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下我国钢铁企业对印尼的直接投资[J].对外经贸实务,2015(8):84-86.

第6篇: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范文

论文摘要:纺织品服装贸易已进入“后配额时代”。贸易环境的变化,虽然给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也使其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贸易摩擦。美欧等国近期频繁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特保措施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从2005年1月1日起,国际上实行4o多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配额制度被彻底取消,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配额的取消意味着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实现了一体化,这将给全球纺织业带来深远影响。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摆脱配额体制的长期困扰后,迎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同时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贸易摩擦,未来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一、后配额时代.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新格局

取消配额使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迎来了自由贸易、公平竞争的新时期,这将刺激世界纺织品服装产能的全面释放。促进全球纺织品贸易的增长。但同时,主要进口国与出口国以及主要出口国之间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将呈现新格局。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印度等具备突出成本优势的国家可能成为“后配额时代”最大的赢家,其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份额将进一步上升。而一些区域一体化协议的受益者如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区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会受到较大冲击。一份题为(2005年后的赢家和输家》的报告对“后配额时代”28个主要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的前景进行了分析评估。该报告选取了生产成本、间接节约成本以及开发和宏观成本三个指标,将每个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情况分为四个组:①a组:当然的赢家,其成本、物流和经验优势使其处于有利地位。②b组:服装行业规模很大,如果能使间接成本降低,即可获得更大的成功。③c组:具有一定宏观优势,如最大限度地贴近消费市场,享受贸易优惠政策等。④d组:当然的输家,无法适应“后配额时代”的市场变化。其中,每个组又分为3个等级。如“”对应着a组中受益最大、最有前途的国家,“d”则代表d组中最没有前途的国家(见表1)。

二、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晶服装贸易受到的影响

(一)配额取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

由于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原有配额管理已经不再适用,使我国纺织企业可以自由进入过去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配额限制的国家和地区,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外,取消配额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节省了过去为获取配额的花费,有利于降低出口成本,提高竞争力。2005年,这些因素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促进作用已经开始显现。2005年1—2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为148.5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69%,实现贸易顺差128.o1亿美元;对设限国家出口为57.42亿美元,同比增长74.57%,占纺织品服装整体出口的39%;对非设限国家出口为91.12亿美元,同比增长为11.6%,占整体出口的61%。从出口国家和地区看,出口到美国、欧盟、土耳其、加拿大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去年1 2月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总值为25肼亿美元,比前年同期增长81.26%,超过香港、日本成为纺织服装出口第—位。

(二)配额取消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加剧

纺织品服装属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年进口增幅仅为5%。取消配额后,因进口国新增有限,加之全球纺织品生产已相对过剩,要想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抢占他国市场。另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各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或者地理优势,以及与纺织品服装进口大国之间签订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和双边自由贸易的优惠安排,同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展开价格和数量竞争。因此,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会面临这些国家的竞争压力。据统计,2005年1月份,我国不少纺织品服装产品出口价格下跌超过40%。美国纺织品组织根据我国海关数据得出,我国棉制针织衬衫出口价由去年的3.12美元降至1.71美元,降幅达45%。2005年3月上甸召开的第14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出口成交情况也凸现这一现象。交易会共成交255918万美元,较上届交易会增长25.43%,但纺织品服装的成交单价却较上届交易会下降一成甚至更多。出现这种“量增价跌”现象除了由于后配额时代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向市场规律的正常回归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取消配额,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加剧所致。

(三)配额取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依然面临许多贸易壁垒

1.针对我国的特定产品保障措施。我国政府在加入wto议定书中承诺,凡是wto成员都可以在2008年l2月31日以前,有根据地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有效期长达1年的进口限制措施。除此以外,wto成员国还可以对任何产品(包括纺织品和服装)在市场受到扰乱的情况下采取有产品特定性的特殊保障措施,直到2013年l2月(此种情况必须向wto保障措施委员会通报并与中国达成协议)。自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以来,中国同美、欧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一直磨擦不断。2005年4月4日,美国根据1季度初步进口统计数据宣布对我国刚刚解除配额限制的3种纺织品自主启动“特保”调查,28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正式受理美国纺织业界组织4月6日提出的对中国7种商品实施“特别限制措施”的申请。而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另一主要出口地——欧盟,于2005年4月1日起,取消了对中国纺织服装的普惠制待遇,征收的关税由目前的平均9%上升至12%,4月6日又公布了针对中国纺织品的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4月25目欧盟决定对来自中国的针织衬衫、毛衫、裤子等9种纺织品进行特别限制措施的调查,如果调查发现中国纺织品确实破坏了欧盟市场的正常秩序,欧盟即可以启动临时特别保障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加以限制。

2.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反倾销由于具有形式合法、能够有效排斥外国产品的进口、且不易招致报复等特点,被许多国家视为保护本国利益的最佳方法而频频采用。在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后,如果来自中国的低价纺织品服装进口增加,进口国将越来越经常地对我国纺织品服装提起反倾销诉讼。特别是美国、欧盟等许多西方国家至今仍没有正式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使得在反倾销贸易摩擦中,进口设限国可以随意选取“替代国价格”核定我国产品的正常成本,这将使我国在反倾销贸易摩擦中处于不利地位。2004年6月,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第35类纺织品(主要指化纤布)展开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5.8亿美元左右,是迄今为止中国纺织品遭遇案值最大的一次反倾销调查。2005年3月,欧盟公布了初裁结果,涉案企业将被加征20%一85.3%的倾销税,这一结果意味着我国的涉案产品将很难再次进入欧盟市场。除欧盟外,印度、土耳其、秘鲁、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也先后对我国的纺织品进行过反倾销调查。

3.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配额取消后,为阻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纺织品服装的进入,西方发达国家构筑起形式多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其中某些发达国家还以环保和保护消费者健康为名,设置了一系列绿色环保技术壁垒,如欧盟的生态标签认证标准(eco--labe1)和环保纺织品标准(oeko--texstandardl0o)等。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从对方国内的社会政策寻求保护借口,要求对方实行与本国相同的社会福利、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等标准,如美国已开始强制推广的sa8ooo标准认证。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与服装产品的出口。

三、后配额时代,促进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对策

(一)以质取胜,提升产品附加值

产品质量是纺织品服装贸易在配额取消后进一步发展的充分必要保障,所以要狠抓纺织品服装出口质量。同时要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从纤维、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的设计人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培育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知名品牌,使我国逐步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由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

(二)建立纺织品服装出口预警和监测机制,加强行业自律

由于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很容易成为进口国实施贸易技术性壁垒、反倾销调查的对象。对此,行业组织应该加强对主要进口国的有关反倾销法规、技术标准、产业政策等的研究,建立纺织服装重点品类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出口国别和地区的监测系统,帮助企业分析市场前景,做出快速反应。此外,政府和行业组织要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监督和行业自律,严禁削价出口、恶性竞争,以减少反倾销和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干扰。

(三)接轨国际标准

国内现行纺织标准体系以原材料或工艺划分的产品标准为主,而发达国家纺织品标准都是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制定,并且国内现行标准大大低于国际标准,且与之不接轨,严重制约了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因此,必须迅速建立与国外接轨的、与国际纺织品市场相适应的标准、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并积极推行is014000环保标准和国际市场上最具权威的生态纺织品标准oekw-texstatrdard100等的认证工作。

第7篇: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范文

一、美国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现状

在美国,由于劳动力方面存在的竞争劣势,低端纺织品的生产及服装加工环节已经转移到亚洲国家以及与美国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整体来讲已经出现了萎缩。据美国劳工部统计,纺织服装行业的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约120万人下降至2007年的54.1万人。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其进口替代产品的增加,而在美国的贸易数据上又表现为美国某些品种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逐年提高。如表1所示,UP比例呈逐年提高趋势,而DMS比例呈逐年降低趋势。

美国国民强劲的购买力和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逐年提高,使美国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最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进口国,其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约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20%。美国如此巨大的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多年来成为许多以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因而也成为各国必争之地。

另据美国纺织品服装办公室(OTEXA)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纺织服装行业并未全面衰落。因为它们只是把高成本、低利润的产品或产业链条转移到海外,而把资本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和产业链条留给了美国公司自己,美国在高档次、高技术水平的特种纱线、高档布料(如色织布、人造纤维印花布、斜纹布及贡缎等)、产业用纺织品和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服装业方面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是美国纺织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法宝。据报道,一些美国产业用纺织品企业与政府、工业研发与生产机构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来改善产品以及它们的应用。例如,奥本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大学的一个研发队伍正在与杜邦的里士满厂和美利肯化学公司合作研究与设计一种全新、具有需求导向性的加固功能的轻型纺织品,这种纺织品的主要作用是提供防弹和防弹片保护。另外,美国的纺织品行业每年投入至少20亿美元以继续引入新的设备与技术,利用技术创新不断推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如美国纤维巨商杜邦公司的科学家已开发出一种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服装的新型工艺,利用玉米生产服装原料Sorona聚合物,这种聚合物手感更柔软,可进行多种染色,耐洗性强,还可防紫外线照射。美国联合信号公司使用自产的超高强力聚乙烯纤维织入尼龙中,生产出具有卓越抗撕裂和耐磨性能的纺织品,这种抗撕裂纺织品具有优异的抗撕裂作用,靴鞋、滑雪服及运动装备制造业对这种纺织品产生极大兴趣,世界各地对超高强力聚乙烯纤维的需求日益增加。美国的纳米技术正在推动智能纺织品市场的成长,包括盔甲、飞机、汽车、体育用品以及电子器件等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美国的无纺布工业发展迅速,是世界无纺布生产的第一大国,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美国目前无纺布的生产量占全球无纺布生产总量的41%。还有可应用于土工合成材料、农业以及涂层或层压衬底的无纺布2007年-2009年预计将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该市场市值人约为51亿美元。

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方面,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萎缩,我们也注意到亚洲周边地区如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对美国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这导致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美国本土的纺织服装业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美国政府、纺织服装相关的行业协会等都在积极努力着,寻求促进本土纺织服装行业再次飞跃的政策,包括启动贸易救济在内的贸易保护政策。

二、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市场的现状分析

美国一直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并用严谨的数据来说明中美纺织品服装的贸易现状:

1.美国市场在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香港四大区域。从2005年起单个国家来看,美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最大市场。而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在美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占据第一的市场地位。后来随着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以及2000年10月1日《加勒比国家贸易伙伴法案》的签署,加勒比盆地国家(CBI)于1996年起至2002年(除2000年墨西哥排第一位外)取代中国成为美国市场第一大供应国。但到2003中国又恢复了对美国第一大供应国的地位直到现在。到2008年,按数量计算,中国占美国纺织品进口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40.2%上升至40.93%,而按金额计算,比例也从33.53%升至35.07%。

2.中国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结构不合理

在中国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的构成中,以服装为主,纺织品较少,其中服装所占的比例从2002年开始越来越大,统计到2008年止,每年对美服装出口所占比重将近70%。而服装中以大众化的针织、梭织服装为主,缺少品牌:纺织品中以家用纺织品为主,面料、纱线和工业用纺织品较少。服装和家用装饰用纺织品大都是大众化或一般用品,无多大的技术含量,主要依靠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维持低价的市场份额。而中国从美国大量进口原棉和各种化纤原料,而出口初加工织物,从生产链和利润的角度上说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对织物产品的后加工很少,属于低档织物,这种出口结构反映了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技术水平。就我国纺织品出口而言,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的比例为70:20:10,与国际上各占三分之一相比,有相当的差距。

3.中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物美价廉”

自2002年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金额上升的同时,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平均单价却呈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1.76美元/m2跌至2004年的1.25美元/m2,2005年之后受到人民币升值及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价格逐渐回升。自2002年开始,来自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平均单价低于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的平均单价水平,反映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呈“量增价跌”的状况,虽然受到美国国内消费者的欢迎,但却引起了美国国内制造商的反感。

由于缺乏自有品牌,我对美出口的服装大多是外商委托加工

生产的,而生产一件服装我国出口企业只能赚微薄的加工费,80%-90%的利润被美国进口商、分销商及终端商获取。如在美国纽约54大街销售的BOSS名牌衬衫的价格为120美元,渠道分销商分得利润的60%,品牌商获得30%,我国加工商仅得10%。在利润极低的情况下,我国加工企业为争夺订单有时甚至报价为总价8%的低价。

4.中国与美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不断

中国入世以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明显增加,且中国在摩擦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中方面临美方频繁的贸易救济的阻碍:(1)美国发起的特殊保障措施调查,在2003年11月宣布对原产中国的针织布、睡袍和纹胸实施特别保障措施;2004年至2006年美国政府发动了多起对华纺织品设限,除此以外还对我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2005年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2005年6月至11月间,我商务部与美方进行了7轮艰苦的磋商,最终达成了中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配额的设限期至2008年底,共涉及21个类别产品,对协议外产品美方承诺克制使用242条款。(2)在中国出口美国纺织品服装仍然受配额限制的情况下,美方于2006年6月23日,提出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聚酯短纤进行反倾销调查,并最终于2007年4月19日裁定中国出口美国聚酯短纤存在倾销行为,对中国聚酯短纤终裁征税3.47%~44.30%。(3)美国商务部于2007年7月18日立案,对中国的复合编织袋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最终于2008年8月7日做出终裁,对山东寿光健元春有限公司、山东龙兴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作出分别征收反倾销税91.73%和反补贴税352.82%;而温州豪盛塑料有限公司等13家公司获64.28%的反倾销税,其他中国公司获91.73%的反倾销税和226.85%的反补贴税。

三、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不断的原因

(一)美国方面的原因

1.关于对华贸易逆差。贸易具有收入分配效应,那些因贸易逆差而受到损害的利益集团,就会形成对政府的政治压力,要求对中国的产品实施限制。近几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事实,但美方严重夸大逆差的程度也是事实。如:按中方统计,2002年中国对美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是70.7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却达87.44亿美元。又如2007、2008年中方统计分别为240.40亿美元和269.12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分别是323.23亿美元和326.79亿美元,双方统计的数据相差竟然分别达82.83亿美元和57.67亿美元。我国的统计方法是得到WTO认可的。中国香港是单独关税区,而美国却把香港对美国的出口计算在中国的出口中,多加上了很大一部分,这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按照WTO的统计办法来做的。

美国纺织服装外贸逆差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服装的贸易顺差准确点说应该是东亚对美国的顺差。我国改革开放之时,正值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相续开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本地劳动力及其他要素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他们把低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这样就造成了日本、韩国、台湾省、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把原来他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大陆,引发了“贸易平衡转移效应”。

2.美国国内的政治因素。中美纺织品服装的贸易争端受美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较大。

随着中美纺织品自由贸易的开展,纺织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及企业主将感到他们自身的收益每况愈下,他们渴望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贸易保护,于是他们会通过工会向政府施压。虽然几乎所有50个州都有纺织服装的生产,但大约75%的纺织品生产集中在东南部的8个州。生产集中使得利益相同的纺织服装业能很好地组织起来影响美国的外贸政策。为了得到他们的选票,美国政府会权衡考虑满足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尽管保护对广大美国人民来说弊大于利。比如,2003年11月,布什政府对中国的三种纺织品实行保障措施,突出的表明了美国政府面临国内利益集团和2004年大选的压力,为了寻求连任,将国内问题归咎于国外的不公平竞争以转移国内视线。

3.中国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引起了美国的担忧,美国一些利益集团认为,到2015年前后,中国将对现存的世界格局形成挑战,会对美国在亚太乃至世界的经济和全局利益构成威胁。因此,美国会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其中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就是美国掌控的一个筹码。对中国来说,纺织品服装贸易涉及我国约2000万人的就业机会,由于就业门槛低,它解决了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了社会的稳定,中国政府不希望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突然降低。如前所述,美国深知纺织服装行业在中国的重要性,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挑起贸易摩擦,可以通过此筹码在与中国的谈判中就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迫使中国政府作出让步,企图降低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的控制能力,以达到减缓中国经济增长的目的,减少对美国地位的威胁。

(二)中国方面的原因

1.盲目生产过剩、纺织服装产品库存加剧导致恶性价格竞争。2001年加入WTO、2005年开始取消配额,这一切的利好消息和纺织服装行业的低门槛,导致资金大量的流向对纺织服装行业的投资。2002~2003年纺织服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过50%,而同期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仅为16%和23%,产能过剩问题达到白热化。2004年纺织服装固定资产增速开始下滑,至2006年降低到5年来的新低,而同期行业销售收入增长仍比较平稳,固定资产增速开始与销售收入增长率接近,产能过剩压力减缓。2007年,纺织服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74%,而销售收入增长率为2247%。由于受到国家紧缩货币政策及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1~11月纺织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75%,增速较2007年全年水平(25.74%)变化。16.98%,而销售收入同比出现14.64%的增长,反应了价格有所反弹。

投资的大幅增加和内需的不足,纺织服装产品库存加剧,导致企业为抢占出口而恶性降价,不仅使我国企业自身丧失正常的利润,更加大了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从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出口美国的纺织品服装绝对数量增长迅速,从2003年起一直处于第一大供应国的地位,但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价格却出现了滑坡,平均价格从2001年2.96美元/m2迅猛跌至2002年1.76美元/m2,2008年跌至1.59美元/m2,最低时2004年跌至1.25美元/m2。在这种量增价跌的外贸出口情况下,很多企业的利润还不到1%甚至出现严重亏损。

第8篇: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范文

一、“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前景

30多年来的配额制约,我国企业失去了许多的机会。纺织品服装配额时代的结束,对我国纺织业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这毫无疑问地会增加我国企业对外出口。但同时,在消除了配额障碍后,又会有一些新的障碍与配额障碍一样具有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限制作用。鉴于此,在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前景谨慎乐观。

(一)我国将获取新的参与市场分割的机会。

我国是目前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2003年出口额为805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量的21.7%。其中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占美国进口市场的20%,欧盟进口市场的15%。由于作为世界主要纺织品服装市场的美国和欧盟等对我国长期采取配额限制的措施,使我国企业遭受最长时间的歧视性待遇,失去了许多市场参与机会。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有86%是配额产品,超过美国进口总量平均受限水平约34个百分点。在配额取消后,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竞争力而论,必将会有一个能量释放、出口快速增长的过程,许多产品在原配额国家的市场份额将大幅增加。如针织布,美国于2002年1月取消配额,一年后,我国针织布占美国的市场份额由1%上升到4%,翻了两番,增幅达300%。童装和胸衣配额取消一年后,我国对美国出口分别增长了826%和2323%。

《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规定分四个阶段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前三个阶段已取消了占总量51%的配额,最后一部分配额是占进口服装三分之二的服装类产品,其中低档服装正是我国出口竞争力强的产品,因此出口前景乐观。世界贸易组织报告认为,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将占到世界纺织品市场的一半以上,达到近200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50%。2005年以后,我国在美国服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将从2002年的16%上升到50%,占欧盟服装市场的比例将从目前的20%上升到29%。美国纺织业界预测,在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将提高到60%以上。在新的一轮市场洗牌中,我国无疑将成为大赢家,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国将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的主宰者。

(二)比较优势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

我国的纺织业在世界纺织业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除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外,有两点直得提出。一是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丰富的国家,也是成本低的国家之一。就纺织业而言,目前我国平均纺织工人的月收入约700元人民币,还要进行长时间的加班。如法国,纺织业的工资是每小时8欧元,我国工资与其相比差距甚大。与发展中国家比,我国的劳动生产效率要高,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成本较低,价格上的竞争力处于优势。二是我国纺织业配套化程度高。在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以绍兴为例,在其周围50公里半径内,从生产、运输、包装,到海关、银行等服务一应俱全,这样的产业配套在中国之外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这种优势可以满足流行时装对时间短、技术水平高的要求,从而吸引国外的订单。成本优势加之产业配套优势,构成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是支撑出口的基础。

(三)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将面临新问题。

随着配额时代的结束,贸易摩擦时代已经到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国内经营管理上的缺陷,都预示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不会一帆风顺。

在市场重新分割中的利益冲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对本国产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我国占领或瓜分其市场制造障碍。国际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双边自由贸易的优惠安排。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关税优惠。区域内部贸易一般为零关税,如美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加勒比海国家、越南、约旦签订自由贸易的国家实行零关税,对我国服装进口关税是11.5%。欧盟对成员国也是如此。2004年3月,由土耳其、墨西哥和美国等国的纺织行业组织签署《伊斯坦布尔宣言》,并很快就有来自非洲、亚洲、拉美、北美的49个国家的90个纺织行业组织参加,其矛头对准我国。欧盟官方多次表示,要取消对我国的普惠制待遇,实施后,关税将提高20%。欧盟还在2004年底出台了《扩盟后纺织服装业的未来》的一系列救助政策,包括在2005年建立欧盟地中海沿岸国家纺织品自由流通区、对最不发达国家实行普惠制、启用环保和劳工标签等。这些政策会相对削弱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特保措施”的启动。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报告书》的规定:从加入世贸组织到2008年12月31日期间,进口成员可以针对来自中国的所谓“市场扰乱”,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实施配额限制。中国入世议定书第十六条特别规定:到2013年,进口成员可以针对包括纺织品服装在内的中国出口产品,实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即“特保措施”,涉及数量限制或提高关税。目前,美国、欧盟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利用这一条款,针对我国产品实施“特保措施”。在2005年配额取消后,各国将会大量使用“特保措施”。所以,有人认为,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配额解禁的最后期限要到2013年。

3、非贸易壁垒增多。目前各国已经启用并正在加强的办法主要有两种:(1)绿色壁垒。包括“绿色补贴”、“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其核心是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比关税壁垒执行的难度要小得多,主要来源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文件。2002年,针对纺织品服装就出台了十多项法规、指令或标签标准。“绿色壁垒”由发达国家设定的技术标准高,貌似公正,具有隐避性,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有效阻碍了国外产品的进入,保障了本国产业。(2)SA8000认证。SA8000认证是一个规范供应商社会行为的认证标准。内容涉及童工、强迫性劳动、劳动时间、健康与安全、工资、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管理体系等。美国、欧盟一些国家提出要在全球强制推行SA8000认证标准,一些跨国公司表示,在实行SA8000认证标准后,他们将重新与中国企业签订采购合同。如果SA8000认证标准推行成功,外国进口商将把贸易订单与劳工权利挂钩,迫使我国企业在利润和社会责任承担上做出选择。以目前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而言,这将是最难越过的一道“坎”。

从我国国内看,三年前就已经有企业为取消配额后的出口工作做准备,增大投资,更新设备、技术,扩大产能。在市场份额有限的前提下,预示着一场更加激烈的内部竞争的到来。由于参与的企业增多,出口企业推出价格战不可不防。如美国取消部分产品配额后,我国对美国出口激增125%,而平均价格却下降了41%。2002年1月1日起,欧盟取消了30个类别纺织品服装中的配额限制后,我国对欧盟上述类别产品出口增加,而平均价格下降了38%。这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利益,还增加了遭遇反倾销的机会。我国作为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对全球市场的稳定要承担责任,既要有竞争性,又要维护全球市场秩序,以避免出口激增对全球市场形成冲击。2004年12月12日,商务部宣布,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配额取消之后,我国将对部分纺织品采取从量税计征方式加征出口关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起到调节作用。

二、“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战略调整

“后配额时代”给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的商机是巨大的,如果真能实现占有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份额的50%,可以增加800--1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和约4000万个就业机会。如何把握这一机遇,扬长避短,需要对我国下一阶段纺织品服装出口战略深入研究,做出合理安排。

(一)调整出口增长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一直是以量的增加为主,研发设计能力是我国纺织业发展的瓶颈。服装的设计能力较弱,纺织品面料新产品开发少,市场竞争过分依赖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据有关机构对各国各地区的设计能力评分,日本4.6,中国台湾地区4.5,韩国、美国4.3,泰国、印尼2.8,中国2.4。突破以量取胜的增长方式,实现以质取胜。从纤维、面料和服装设计入手,提升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在技术和设计两方面提升产品附加值,给产品以内在的品质和文化的内涵,在质量上突破是扩大出口的最佳途径。

(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尽管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但纺织品服装出口中自有品牌占有率不到10%,我们完成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在国际市场中,有品牌与没有品牌的产品价格差别很大,名牌更是如此。没有名牌,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低,难以进入高档产品行列。贴牌生产,没有自有品牌,利润流入了外商的口袋,造成的结果是我国企业只得到总利润的10%,品牌占有商得到35%,外国零售商得到55%。随着配额的取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面对的市场将是以品牌划分的市场,谁的品牌影响大,谁就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特别是欧美市场。我国企业在新的一轮市场争夺中,建立自己的品牌十分关键,通过树品牌,创名牌,在纺织品服装领域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这是我国企业达到最终占领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

(三)推进大企业发展战略。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体规模虽大,但大企业却不多。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只有58家,其中出口最多的也只有18亿美元,无法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抗衡。目前,国际贸易中推行的各种认证标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给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了新的障碍。如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商协会指出,美国等纺织品服装进口方在决定供货来源时将更多地考虑各个公司的具体表现,包括产品质量、供货时间、适应客户需求能力、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等。这将造成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综合能力的竞争,并成为决定未来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和贸易格局的主要因素。我国企业面临的不仅有国内竞争,还要与世界各国企业竞争。如果以小企业分散出击,力量薄弱,成本也相应增加。采取大企业发展战略,是适应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变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发展出口的需要。通过合并、兼并或收购、控股等多种形式,组成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航空母舰”,打造出口新优势,去占居竞争至高点。

(四)实施纺织品服装行业境外投资发展战略。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寻求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继续增长的办法,有些已经形成共识。有效回避各国对我出口贸易的设限障碍,合理利用各国区域贸易协定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的优惠贸易安排,防止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过快而遭遇各国非议,及时开展境外投资,把国内的一部分纺织品服装生产能力转移到国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或出口欧美,是一条有效途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做到“东边不亮西边亮”。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参与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应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境外投资的首选国别,如北非、拉美各国、巴基斯坦、墨西哥等,我国企业在这些国家投资生产,既是进入欧美市场最近或最好的跳板,也是欧美给予关税最优惠的地方,遭遇欧美贸易限制或反倾销的机会少,得到优惠关税多。同时,以海外生产分散我国直接出口数额,减少世界各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对全球贸易危害性的过分担扰,减轻欧美对我贸易施压,这样做可一举多得。

第9篇: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升级;OEM;OBM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ines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upgrading under open economy. Faced with the domestic pressure, the rise of labor cost and rent,the outer pressure of appreciation of RMB and trade friction, it is a good choice for Chines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to upgrade itself. According to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it is suggested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be two upgrading and differentiation creation path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Feenstra mode implies OEM-offshore sourcing and triangle manufacturing-OBM are 3 upgrading steps with the increased relative demand for skilled workers.

Key words:textiles & apparel industry; upgrading;OEM;OBM

一、引言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一个先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部门,通常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一旦纺织品服装出口开始了,经济发展其他阶段紧跟其后,例如,韩国,中国台湾,印度,许多南亚和东南亚的其他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等。[ 1]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2004年我国主要纺织产品,如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和服装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还是世界上纺织品消费大国和贸易大国,自1994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一直位世界第一位。尽管我国是纺织大国,但还不是纺织强国。当前,纺织服装产业在企业治理、组织结构及竞争条件上都得到很大提高, 加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发达的工业基础,以及基于FDI的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形成了目前许多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代工关系,这种商业代工模式许多以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形式存在,这使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嵌入全球产品链。但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足: 企业数量众多, 但规模小, 大多在中低档次和初加工上进行生产, 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在市场开拓和营销方面力量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严重依赖国外供应商和进口商等。同时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处于竞争激烈且无序的状态, 而在高端产品市场上又显得竞争不足,如中国的服装加工贸易以OEM制造为主,兼有少量的ODM生产[ 2]。在纺织服装链条中,中国OEM企业只是赚取了10%左右的加工费,90%以上的利润掌握在国外品牌商、渠道商和零售商手中[ 3]。中国这么大的生产能力和巨大的市场容量,自己的企业不创造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技术能力优势,长期甘当作为配角的“国际代工者”角色,仅仅赚取低廉的手工费,会受到国内产官学界要求“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那么在现有开放经济条件(全球生产体系)下,为何升级,如何升级,升级可能性和障碍是什么,已成为现阶段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二、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一)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转移趋势

从世界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历程看,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纺织服装业能够在世界纺织品生产和贸易市场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18世纪的英国诞生现代纺织业,19世纪英国是世界纺织工业的中心,20世纪中心转移到美国,二战后,亚洲纺织业日益发展,50和60年代的日本、60和70年代的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80年代以来的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90年代的巴基斯坦、越南。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能力在比较优势的带动下,向具有劳动成本优势的地区集中。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纺织生产能力增量的70%来自亚洲国家,世界纺织业的重心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 4]从世界纺织工业转移历史看,曾经领先的国家不断被超越,旧的产业格局和市场格局不断被突破。中国虽然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随着本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面临着向低工资地区的转移及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

(二)国内供给约束和外部压力促使中国纺织企业升级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地价的提高使供给成本相对上升,人民币的升值和贸易摩擦与配额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构成压力生产成本上升与人民币升值使中国纺织品服装的比较优势弱化。由图1可知,中国的劳动工资高于印度和斯里兰卡,而这些国家也在发展本国纺织业,面临这些低工资国家竞争,中国纺织产业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渐失。2005年初,中国对全球出口的148项纺织品加征出口从量关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由于部分出口纺织品款无法短期回笼,人民币汇率调整使我国纺织品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价格低廉,经营不规范,产品质量等让贸易保护者找到理由实施如反倾销、SA8000、绿色壁垒,242条款等WTO充许的贸易壁垒,贸易摩擦的长期存在性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外部压力,而且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利用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战略从静态角度看有利于本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从动态看,当许多国家同时采用这一战略将导致生产能力快速增长,产品供过于需,市场价格下降,销售越多,收益反而下降,结果会陷入贫困增长陷阱[ 5]。提高产品档次,提高管理和营销水平,增强技术创新和设计能力等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内外压力下必然选择。

三、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升级路径

纺织服装企业如何摆脱对价格竞争路径的过度依赖,实现产业升级,可从纺织服装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分析。由产业组织理论,纺织服装产业的市场结构特征是类似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有许多卖者和买者,产品有差别,容易进入和退出。如中国国内纺织服装企业数量较多,特别是MFA取消后(见表 1)①,中国前四个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地区的三个地区,浙江、江苏和上海的纺织企业的数量2005年比上一年增长均超过了30%,三个地区纺织企业数量总和超过了4 000家。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进入纺织服装产业相对较容易。

从产业组织理论看,由于处在垄断竞争市场的企业只能在短期获得经济利润,长期由于进入容易不能获得经济利润,所以企业获得经济利润的方法是不断创新,即创造产品差别以不断创造垄断。创造产品差别包括创造产品的实际差别和产品感觉上的差别,这正是微观曲线的两端产品创新(产品的实际差别)和品牌运营(产品的感觉上的差别)。前者是通过产品开发,如设计和技术创新,后者通过广告和营销。这也是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两条升级路径。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