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方向范文

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方向

第1篇: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就业率

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已越来越离不开人们的生活,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而随着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不断扩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加大,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大力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促进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办学效率,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审视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目前的教育现状,相当数量的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加,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计算机专业,以满足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据统计,在2004年年初,就有500多所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的人数就已达到了30万人。而伴随着人才需求增加的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毕业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就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大。近年来,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就业难的问题,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业压力在不断的加大。(2)企业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人员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除了大量公司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外,企业,事业单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计算机专业供求紧缺,在2009年上半年,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在所有行业中最大。过去几年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左右。IT产业的增长速度在过去几年中达到了26%以上。(3)找不到合适工作和招不到合适毕业生的困境。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由于就业竞争力的差距,常常表现出两个极端的现象,一方面,国内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形势非常好;另一方面,一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存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问题。该问题并不是说明就业岗位比较少,伴随该现象的还有很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所以,企业招人难和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当前就业市场的一种奇怪现象。

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竞争力缺乏原因分析

(1)缺乏学习能力。在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中,考试依然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手段,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而学习的过程中一味的依靠教师,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授课方法,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导致很多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缺乏自学能力,而高校依靠课堂所学习的东西远远没有达到企业用人的要求,所以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缺乏毅力。高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毅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太强的自我约束力,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时,缺乏必要的信心和恒心,不能持之以恒,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致学到的只是皮毛,很多深层的东西挖掘不够,影响了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3)缺少职业规划。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学生入校及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经常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得学生缺乏明确的方向,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于前途很迷茫,因此缺乏足够的动力,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4)高校课程设置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目前我国很多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陈旧,很多课程已不是当前行业需求的主流,课程早已过时,但学校依然开设,而很多行业需求旺盛的专业,学校却迟迟不开,学校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严重影响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5)授课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比较注重科研,对教学投入不够,尤其是实践环节投入不够,教师动手能力偏弱,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以实践为依托,无法有效的带动学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导致学习的知识停留在理论上,不能充分的利用实践进行提升。目前很多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未踏入过企业,对企业的工作要求不够明确,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抓住重点,且授课的内容按照课本照搬,没有科学的依据,导致学生学习盲目,不仅学习吃力,而且浪费了很多时间。计算机专业要求有很高的动手能力,但纵观我国高校的授课形式,普遍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过程不能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参与,实践时间较少,导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

三、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毅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明确教学的方法,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引导为主,以讲授为辅,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毅力,以阶段性考核与任务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2)引导学生明确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学生发展的动力,如果缺少职业规划,将使学生缺乏奋斗目标,缺乏奋斗的动力。高校应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情况,对学生定期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毕业时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及时、正确的明确职业规划,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适时调整个人的发展方向,并监督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3)更新课程设置。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社会为导向,积极与企业结合,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安排合理的课程学时,并依据学生的职业规划,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课程,改变传统的从大一到大四的“一班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方向,由教师积极引导,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4)更新授课内容,实现与企业要求紧密结合。教师应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积极利用空闲时间给自己充电。高校可利用暑期定期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输送到企业进行锻炼,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实践性强的科目,应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摒弃传统的“多理论少实践“的授课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方向,灵活发挥导师制的特点,依据学生的方向和导师的方向,灵活导师的选择,使得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导师方向相对口,抛弃机械式指定的方式,使得导师制的实施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刻不容缓,高校应充分重视起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符合时代进步的教育方式,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邹积英,杨树成.关于提升工科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68~69

[2]高晓琴.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9):99~100

[3]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密西根州立大学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1):101~104

第2篇: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934-02

Several Considerations of Influencing Computer-speciality Student Employ Ratio

YANG Gang

(Department ofComputer, 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3, China)

Abstract: It mainly studied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common university computer-speciality student employ ratio from current objective environment, commo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ts students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author shows many new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some questions.

Key words: common university; computer speciality; employ

1 引言

目前,一般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问题,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话题。在许多城市的人才市场中,负责人几乎异口同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已经大大饱和,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当然,高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还是很吃香,比如说在珠海的软件企业有200多家,需要搞研发的高层次人才;深圳的高科技产业日趋发达,也同样需要大批的具有研发能力和高水平而且有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1]。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在一般本科院校的层次上几乎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如何提高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2 客观环境分析

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初,全国共有505所学校开办有计算机本科专业,共有在校学生近30万人,同其它专业相比,这两个数字均居国内第一[2]。由此可知每年全国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数字,而我国IT行业虽然以较快的速度在发展,但是相比国外同行业而言还显得比较缓慢,对毕业生的需求比较有限。再加之大多数比较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都把眼光投向名牌大学、211院校、重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及本专业高学历人才,相比之下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倍受冷落。就一个省而言,省城高校林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众多,位于非省城的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省城很难有竞争力,即使应聘也很少有单位感兴趣。而大多数单位一般只到省城招聘人才,到位于地方的一般院校招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很少。这样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处境相当尴尬。

3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情况分析及对策

3.1 学院资金投入、政策支持方面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投资较大的专业,特别是一些重点实验室的投资巨大,如西安某个高校建立“虚拟现实”实验室投资达100多万。而一般本科院校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一些院校重点的二级学院的发展上面,难以抽出资金对一些实力较弱的、建立时间不长的系进行较大的投资。

学院决策者对怎样发展计算机系考虑不周,在本校政策上给的支持不够。学院每年都要化大笔金钱用来购买一些办公管理软件,如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中其中有大部分可以自己研制,而不需要购买。如果把这些任务交给计算机系,让相关教师组成课题小组,带领一批学的较好的学生参加,这样不仅增加教师收入、提高教师科研水平,而且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更早的适应社会工作需求[3]。这毫无疑问对学校、计算机系和学生都是有益处的。

3.2 不合乎自身实际的学院个别政策的消极影响

地方院校的一些不太合乎实际情况的政策给这些实力较弱的系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一些地方院校早在前几年收回所有二级学院和系进行成人教育、社会专业培训的权力,而专门设置本校所谓的成人教育学院,这样做的目的其一是防止二级学院、系建立小金库而穷了学院,其二是统一学校教学秩序。但是实际上学院收回这些下属单位的权利后却没有办好成人教育。原因之一是校办成人教育学院的师资队伍还得从各个下属教学单位而来,还得依靠各个下属教学单位的支持,显然这些下属单位无利可图,因而对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的支持不尽力;其二成人教育学院对外界企、事业单位的情况了解很少,不可能对每个专业涉及的某些单位进行了解、沟通。相比之下,各个下属单位对各自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了解颇深。比如本校计算机系早在前几年当系上有社会专业培训的权利时就同渭南供电局、汉中邮电局建立长久的职工计算机培训关系,这样一方面增加系上收入,使系上有资金搞好自身建设;另一方面增加计算机系和社会单位的交往,提高知名度,促进计算机系和外界的相互了解。学校政策变化后,这些联系也慢慢消失了。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断绝了二级学院、系和外界企、事业单位联系的直接渠道,使他们互相不了解,即外界企、事业单位不了解计算机系学生的专业素质情况,系上也不了解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具体需求。这个政策所附带的另一个负面效应是本校成人教育的衰退,而其它外地院校在本地成人教育的兴起,但给他们上课的大多数人还是本校计算机系教师。

3.3 计算机基础课部的划分问题

令一般本科学院管理者一个头痛的问题是计算机基础课部是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下属实体存在还是应该把它归入计算机系。计算机基础课部主要承担全学院各个二级学院、系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如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课程及其相应的实验课。把计算机基础课部归入计算机系更是一个不合理的决择,因为计算机系自身力量比较薄弱,没有建设好,还有许多工作等着去做,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服务其它二级学院和系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精兵简政”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笔者建议应该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部的教师化整为零,归入学校的所有下属教学单位。实际上所有下属教学单位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机房,也有能力自己完成简单的计算机文化课的教学工作。

3.4 后勤支持

计算机学生常常需要用电脑,但是学院每个工作日对学生宿舍供电的时间是早晨6点半到8点,下午4点到晚上11点。因此在早晨8点到下午4点这段时间中,学生即使自己有计算机,也没有办法上机学习,这种情况即使在毕业生后期搞毕业设计时也是这样,因此严重阻碍了计算机系学生的学习步伐。建议学院有关领导应该注意这个问题,提高学生白天供电的时间。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

3.5 计算机系主要领导的稳定性

系上主要领导不应该更换太过于频繁,否则使领导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系上情况了解,从而影响决策。系上主要领导一定要承担本系课程,这样他们才能了解本系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计算机系情况分析及对策

4.1 师资情况

对大多数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而言,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是随着前几年计算机专业火爆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因此计算机系建立时间不长,师资力量不是十分雄厚。对本校而言,到2007年12月为止,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硕士研究生5人和大批本科学历的青年教师,因此实力比较薄弱。建议系上应该鼓励青年教师攻读较高的学位,并在经济上给与一定的支持。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4]。

4.2 资金投入

由于系上没有经济来源,因此只有靠学校拨款进行系上的实验室建设、添加设备等活动。而学校资金常常紧张,系上的建设便一拖再拖。因此系上应该增强自身创收能力,这样才有资金建设自己。

系上的创收可以通过学校许可的成人教育、社会培训的方式进行,同时作为计算机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应该同社会相关单位进行广泛交流、协作。根据这些单位的需要,开发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软件,如常用的网站、管理系统、自动排课系统、CAD软件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这样不仅增加了收入,提高了教师生产实践水平,而且也带动了部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5],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4.3 资深专家参与教学活动

计算机系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同外界接触较少,因此生产实践能力较差。系上应该聘请软件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计算机方面的资深专家从事一定的教学活动或定期向学生作专题报告,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具体需求,了解本专业各个方向的发展动态以及新技术、新动向等。从而既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又使自己学习朝着某个社会需要的目标前进。从而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本地区有许多机床厂、102基地企业、军工企业、核工业企业等,他们当中不乏计算机方面的专家,计算机系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人才资源,发展自己的计算机教育,向这些单位介绍自己,同这些单位建立长久合作关系,了解这些单位的需求,为这些单位培养人才,从而提高本专业的就业率。

4.4 系教研室设施建设

一般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落后,教研室不能保证教师的基本办公条件,当教研室教师集中办公时,常常发生教师没有地方改作业的情况,或者教师办公时没有水喝,这样久而久之使教师讨厌工作场所,常常出现上课见人,下课走人的情况,不愿在教研室久待。这个问题教研室主任和系领导都应该关注。

4.5 实验室开放

计算机系应该加强实验室开放的程度,对本系学生延长上机时间,给他们提供实际操作的环境。同时要加强机房管理,防止部分学生利用机房条件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加班应该在发放一定的津贴,使他们劳有所值。

5 计算机系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

5.1 学生素质

前几年由于高校的扩招,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素质。少数低素质学生常常不上课,不交纳作业和实验报告,甚至无故不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学习风气,建议对长期不参加学校正常学习活动的学生,而且屡教不改者,应该坚决清除,勒令退学。

5.2 对用人单位需求认识不到位

绝大多数一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没有认识到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2]。作为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企业中。他们入校后不知道本专业就业的严峻性,只满足学校所开设课程的学习,没有抽出时间对计算机专业的某一方向进行主动地、比较深入的自主学习,他们没有意识到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单凭学校所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是难以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的。

计算机专业不同与现在的机械专业、电子专业、电气专业、土木工程与建筑专业的毕业生,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只要在校好好学习所开设的课程,积极参加学校的实验、实践活动,那么在毕业时单凭本专业的所学知识就可以找到比较理想的单位。计算机专业不是这样,大多数比较好的企业不是需要本专业的毕业生,而是需要对本专业相关领域有较深学习的毕业生。因此单凭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和实践活动是达不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这就要求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自觉地就本专业某个方向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如就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数据库编程、图形图像处理等方向的某个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另外学生如果能利用空余时间通过相关培训考取一些计算机行业的认证(如思科认证、微软认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可以大大增加自己的应聘成功率。

5.3 学习设备

在实验方面,一般本科院校没有实力搞一些比较先进的实验室,特别对硬件实验器材的资金投入很有限,因此学生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体现在编程方面。调试程序需要电脑,但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家庭情况大多数不太富裕,能够给孩子买电脑的家庭不多(据在本校计算机专业几个班级统计结果:一个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自己没有电脑),因此实践是一个问题,这样间接地影响了学生水平的提高。只要系上加强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5.4 就业压力

在大四第一学期,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经过许多次应聘过程中碰壁后,常常对前途充满忧虑,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没有兴趣,常常缺课。据笔者本学期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一个30个学生的班级中,在12月中旬时,上课时在席的学生只有极少部分。据粗略统计:到12月中旬时,本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签约人数每班级只有5个左右,这个签约人数相当于本校一些其它专业如电气、电信、机械班级中签约的人数的五分之一,不同专业的就业率的差距如此之大,令人不寒而栗。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工作者应该组织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本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它的就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多数毕业生签约时间段为本年12月份到下一年7月份之间,从而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

6 结束语

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好,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会影响本系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自身价值感和切身经济利益,会影响计算机系的招生计划,进而影响系、学院的建设,更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笔者撰写此文旨在希望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搞好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建设,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巨同尧.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当前就业工作的几点体会[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 覃事太,袁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变化趋势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第3篇: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类人才就业;计算机类专业建设;自顶向下培养

引言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每一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和软件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变幻莫测。前几年计算机类专业还是限制招生的专业,现在又是最受欢迎的专业。我们想拨开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迷雾,探究计算机人才供求关系的真实情况,以便更好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1中国IT培训蓬勃发展

中国计算机专业培训从20世纪末就开始了,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培训机构数量不断增长,专业方向也不断翻新和增加。进入21世纪,一些大公司如东软、华为、中兴等将自己公司内部的培训进行改造和扩展,面向社会招收学员,也纷纷加入到了社会IT培训行列中。东软集团还成立了东软学院,开辟了正规的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的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IT技术的迅速更新和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软件业走在世界的前列。IT培训的大发展能够在众多行业培训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IT编程的行业性质,IT行业具有平台的必须性和很强的操作性等。这些特征提高了IT职业的入门门槛,IT行业也因此成为高薪行业。根据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报告,2016年软件工程专业仍然是薪水最高的专业。最近几年,软件编程职业的薪水水平连续几年都排名在行业前列,这更加刺激了IT职业培训的发展。由于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类人才的高薪预期,基于社会力量开办的IT就业培训项目发展很快。到目前,全国IT行业技术培训计算分支机构大约有一万多家。少数几家知名培训机构如达内IT培训集团、北大青鸟、安博教育、新华电脑、NIIT、清华万博、中软国际、会众益智是IT技术培训的主力。例如:达内IT培训集团起步于2001年,目前每年培训人数已经达到6万人,累计培训学员数量超过40万人。北大青鸟1999年起步,目前每年培训人数6万多人,累计培训人数超过80万人。近年来几家主要的编程人员培训机构大约平均每年能向全国提供30万人左右的软件人才供给,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IT培训的兴起与发展,带给人们一个深刻印象,似乎告诉我们IT人才供不应求。于是高考招生过程中,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也不断扩张。作者研究发现,将这些社会力量培训出来的人才供给计算在内,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由于IT行业新增需求容纳不了每年高校计算机类毕业生供给,几乎一半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选择了向其他行业谋求就业岗位的道路。

2中国计算机专业人才供求分析

作者对我国计算机人才供求的数量统计进行了检索。统计资料显示,计算机类就业岗位的需求随着经济形势的波动而波动。而高校培养出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却呈现出逐年稳定增长的趋势,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家科技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的变化而呈现波动式增长趋势,在2011-2013年和2014-2016年的两次增长波段中出现飞速上升;而计算机专业人才供给基本上呈现平稳、逐渐上升的势头。总体上,除少数年份外,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大大超过了IT行业人才的需求,扣除数据突变年份,八年来我国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平均增长率高于就业岗位增长率。正因为供过于求的总体格局,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同其他大部分专业一样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如同前述IT培训超速发展的原因一样,计算机类专业的供给不断增加,也是因为工资水平高。在目前高等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就业上来这一大背景下,高薪职业对高校专业设置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追求就业效应是几乎每一个高校的首选。所以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建立相关学科的学院。

3中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分析

由麦可思研究院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工资水平高和就业率高的特征。2013年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的工资水平高于当年的平均水平。实际每月平均收入在5500元以上,进入全部专业排名Top10。与此同时,2013届就业率较高的50个本科专业中,与计算机直接相关的专业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这说明尽管计算机类人才供过于求,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状况相比而言仍然是比较乐观的。虽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对来说较高,但是报告又有显示只有不到40%的毕业生进入计算机软、硬件行业或者领域工作。表面上是因为计算机人才供过于求所致,但结合IT培训行业的蓬勃发展的现实,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着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这是中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突出的矛盾。除了从IT培训火热的情景可以推断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和教学不符合市场需求之外,从中国计算机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来看,也可以体会出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之虞。报告显示除了前述30%-40%毕业生进入了计算机软、硬件行业之外,1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了继续读书,读研或者出国深造。大约有3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了其他行业,但是他们的工作是需要一点计算机技术基础或有关的,这其中包括5%的进入银行和证券等金融领域的毕业生。剩下的25%左右的毕业生不幸成为“次品”,他们转行从事与计算机技术无关的工作,或者失业。麦可思的调查抽取的是中上档次的高校,全部高校的平均水平比这一比例结构还要悲观一些。假定我们以就业方向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的关联程度来衡量计算机专业培养的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的话,我们可以把这个关联度设置得强,也可以设置得弱。如果仅以进入计算机软、硬件行业和继续学习(这里面实际上还有转专业的)的比例来衡量,中国计算机教育的成功率大约是45%左右,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达到从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工作要求的水平。这总体上反映出中国计算机专业培养存在问题,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制和培养模式有待改进。

4中国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中国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方面人才培养供过于求,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类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造成即使在市场需求猛增的背景下仍然有将近一半毕业生不能入行的现象。近年来,中国掀起了教育改革大潮。如何进行计算机类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作者给出以下建议。

4.1在学制制定上引入弹性学制和淘汰制

现在几乎所有专业的学制都明确规定了固定年限。这种培养时长固定的做法忽视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弱化了教学内容考核的刚性,学会没学会问题让位于到期没到期,出现隐性的毕业要求降低现象。为此作者建议引入淘汰机制。

4.2在专业定位上把专业知识系统传授转变为技术技能培养

现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仍然侧重于知识体系的传授,能力培养建立在理论学习基础之上。在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摩尔定律仍然起作用的时代,作者建议直接把技术技能培养设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4.3在培养方案中改变原来的自底向上的过程转变为自顶向下的过程

现在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过程都是先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然后学习专业课,最后实习、毕业。这样的过程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技术发展速度。作者建议将这一过程反过来,重新排列课程先后序列。

4.4在课堂教学上以项目为主导,实施翻转教学

现在的课堂教学实施与教案从导引开始引入的总是概念,然后特征、方法、过程等等,最后举例。很多做成模板,年轻老师照着做。作者觉得直接从要做的项目(当然不是大工程)开始,进行翻转教学,这样教学效率反而很高。

5结语

作者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需求进行了数量的考察。根据数据对中国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技能不尽符合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机制进行了创新思考,为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考虑到培养机制是一个共性问题,因此文章只对制度建设提出了意见。对于教学内容等很具体的事情,应该体现在具体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庆欣,等.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吴国生,等.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第4篇: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策略

引言

从2001年到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人数从114万增加到了749万,毕业生数量巨大,国家和社会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其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2015年毕业了8万人,且2015年招录的理科中,计算机专业录取人数达到9万人,计算机专业巨大的招生及毕业人数,进一步推动相关行业业内竞争激烈。该专业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招生及毕业规模大,就业竞争激烈

招生及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使计算机专业就业从往年的炙手可热温度开始下滑,从计算机专业开始招生时的学生未出校门就被大企业单位预订一空,到现在和其他专业同台竞争走向就业招聘会市场,计算机专业的吸引力已渐渐出现减退现象。这种形势的产生有着毕业生数量增加,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趋向于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趋势的原因,也有全球经济不振,各行业求职择业难度都在增加的根源性因素。同时,随着社会经济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计算机专业用人单位也开始深入思考本单位各岗位所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更加有针对性招收高层次、实用型人才,企事业单位希望招收来的求职者可以很快适应工作节奏,尽快融入单位工作氛围,招聘单位倾向于招收有工作经验的计算机专业求职者。据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红牌警告专业是连续3年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的专业。

2相较于其他专业,专业优势逐渐减少

计算机专业开始之初,是以计算机普及为前提的,当时社会大众的计算机知识还比较匮乏,大部分甚至都不会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和使用,甚至只看到过计算机实物,最早开设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相较于社会普通人在关于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方面有着巨大的技术和知识优势。但随着计算机迅猛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相关使用及知识已深入大众人心,且依托计算机知识开设的工科、理科如测绘、工程、机电、自动化等专业已蓬勃发展,计算机专业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等相近专业间相互挤占就业岗位,就业空间逐渐“缩水”。且相关专业的学习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为基础的,与计算机相关的各交叉专业学科已在各高校日益普及和学习,以上情况进一步减少了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优势,且在现今高校此特点日益明显。

3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我国各高校关于计算机专业招生及专业开设盲目上马,造成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急剧增加,计算机专业已经作为教育部关于学生就业的红牌警告专业,总体出现相关专业的供大于求的状况,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求职待遇降低,求职难度不断增加,且已就业毕业生失业率较高,出现跳槽情况容易发生;另一方面,我国IT高等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计算机专业高等技术人才匮乏,导致部分招聘企业招不到理想的相关专业人才,造成了计算机专业部分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情况突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从长期市场来看,对计算机专业的总体需求量还是存在的。很多专业人才非常受到市场青睐,如软件开发方面,缺口很大,薪金亦不菲。现在还分离出了新兴的“软件工程”专业,一些实力较强的院校还成立了软件学院,它们起点高,理论新,学费也较贵。而硬件维护方面,由于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本科生常常被一些技术比较出众而身价又比较低的职校生抢夺“饭碗”。

4形式分析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趋势,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在该专业学习的大学生,为应对求职择业,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充分了解就业形势,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应从入校开始就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及深层次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应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在掌握书本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和加强学习实践;应重视本专业技能证书的认证和考取,关注各个证书的考试阶段性分布情况及时间,专业技能证书是求职择业的敲门砖。应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做到行业内的精通能手,行业内懂一切,其他行业都懂一点。②应积累求职择业的基本技能。

5结语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虽日趋严峻,但相信通过在校生认真学习和准备,科学制定学习和实践计划,做好顶层设计,必将取得就业成功。

参考文献:

[1]李红霞.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的差异和对策[J].科技信息,2014(8).

第5篇: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高校如何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除此之外,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一方面企业要缩减开支,降低其运营成本。在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竞争条件下,市场出现了某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操作系统、数据库,而IT 项目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则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数据结构、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软件工程和操作系统。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 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57.7%的IT 项目主管表示,会先安排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需要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 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这是一种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学校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学科型、学术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算机开发、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缺乏对现实事物的抽象能力。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要求招聘的毕业生经过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专业基础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或方法来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综合分析,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 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 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 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4. 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工作数年,以及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1. 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院校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应用方向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向,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应用方向选择教学课程,要有所偏重,有所放弃;将教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企业应用的需要,结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立刻进入实践环节,使其在了解课程应用方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程精髓。

3. 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同学们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4.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 ]

参考文献

[1 ]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

[2]李晓明,陈平,张铭,朱敏悦。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

第6篇: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方向范文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进了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从注重学历、学位,向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方向过渡。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本科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综合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取得毕业及学位资格的依据,因此,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极具工程背景的专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大多除了要求学生写出论文外,还要求学生实现一个软件或硬件系统。这种设计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I生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查。因此,深入研究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对于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研究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CDIO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过程为载体,让学生以实践的、主动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上达到预定目标。

2 基于CDIO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2.1 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建立高水平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是高校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为保证毕业设计改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将CDIO理念融合在计算机毕业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教学环境的全过程中。从教学执行时间、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组织、教学评估等方面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具体需求,结合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和基本原理,形成一个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实践为一体的本科学习团队的整体培养机制。我们将CDIO能力大纲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相结合,全面均衡地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

2.1.1 采用面向能力培养,强调“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改变目前的“导师命题一学生选题”的毕业设计模式,充分强调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题目的设置既要反映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又要体现出计算机专业工程背景的特点。因此,选题时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并结合学生大学所学习的专业课程。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他们在企业实习中发现的实际工程问题或指导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提出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和题目,再由指导教师审核确定题目。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应适当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启发、引导学生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学生通过调研、阅读文献等手段对课题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有了深入了解后,再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将具有应用价值和明确工程背景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胜任未来相关技术岗位和工作。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工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采取“内引外联”双导师制度的指导方式。首先,鼓励导师组织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各类多级别的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实战动手能力;其次,构建开放培养平台,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让企业工程师与学校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加强工程实践教育,缩短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距离。学生通过工程实践可以了解计算机相关项目的开发过程,学习工程师的宝贵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人际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与大型计算机系统开发依靠团队协同完成的开发模式是一致的。在毕业设计中,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开发应用系统,小组成员各自分工不同,成员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沟通、帮助以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目标。学生在拿到设计任务之后,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制订出一套解决方案,供组内成员讨论。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先介绍自己的思路、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然后共同讨论知识难点,在协作学习的氛围内探究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另外,学生完成阶段任务之后,小组成员包括教师要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评价的依据。

从选题、构思到团队分组等过程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应尽量以启发的方式给予合理化建议,辅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而不再是保姆式的监督、纠正和修改学生毕业设计中的所有问题。

2.1.2 以产品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

工程教育一定是以应用为目的、以产品/结果为目标、以工程过程(即问题解决过程)为教学组织主线、以“理论+经验”的“做中学”为教学模式的一种教育。基于CDIO理念的毕业设计教学流程主要分4个阶段,导师应指导学生参与毕业设计教学流程中的每一个过程。

(1)构思(C)阶段。确定题目和开题,即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分组与调研方案后,给学生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并让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准备进入实质性设计阶段。设计任务书规定了设计题目、要求完成的主要内容、使用的开发工具、成果提交形式及完成日期等。

(2)设计(D)阶段。学生应在导师帮助下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计算机相关的开发不仅仅是编程,还包括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过程。需求分析是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关键过程,此阶段的任务是确定系统的目的、范围、定义和功能,需要团队成员多次调试、讨论。设计阶段应完成对系统的体系架构、模块划分、接口规范、开发工具及任务分配等的明确说明,并提交相关设计说明书等资料。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构思与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实现(I)阶段。即把设计的内容转化为实际的软、硬件系统,包括编码、调试、测试等过程。在编码阶段主要是让 学生养成好的开发习惯,保证代码的结构化、可读性和可移植性;及时进行模块测试,写出测试计划,提交测试分析报告。此外,这一阶段教师还要做好毕业设计评估工作中对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完成中期报告。除了阐述设计思路、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外,教师还要参照任务书检查已完成的任务、尚需完成的任务、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等,同时对毕业设计工作进度给予评价。教师通过中期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按任务书中的要求和时间进度完成工作。

(4)运作(O)阶段。此阶段需要导师引导学生总结设计工作,撰写论文。要求学生掌握论文的写作规范及写作要素,同时要求导师对论文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并督促学生修改完善。毕业设计答辩流程采取分级审核制,也就是导师初审、预答辩小组会审、正式答辩小组终审的分级审核和学院备案的制度。导师应该根据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平时成绩,决定是否给予学生预答辩资格。学生通过预答辩熟悉答辩程序后,及时发现并修改设计及论文的不足,预答辩小组决定是否给予学生正式答辩的资格。答辩采用项目验收的形式,答辩人利用PPT介绍设计工作的内容和完成情况,现场运行和查看源代码,并接受教师提问。最后学院对答辩结果进行抽样调查以核查成绩是否公平合理,并设计复评制度,必要时可以复审。

2.2 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实施过程

重新设计的本科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该做法将毕业设计时间提前,避免传统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就业时间的冲突,以缓解毕业生的双重压力。学生在学校也有充足的时间查询资料、编写代码、调试系统、撰写论文、准备答辩等。

(1)引导阶段。改变毕业设计起始时间,从大三上学期即可进入毕业设计引导阶段。基于学生已学习了本科阶段的主要基础课程,教师首先要对所有学生介绍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必要性、执行流程、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等情况,并特别强调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对毕业设计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设计的方向,在学期末提交一份总结报告。引导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调研、检索网络资料和查阅文献的能力。

(2)选题阶段。大三的下学期进入选题阶段。选题过程可由学生先行提出毕业设计题目、方向,再由教师审核创新性、可行性,教师亦可以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提出课题方向,必要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技术支持和演示。选题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执行阶段。大四上学期是毕业设计的执行阶段。经过了缜密的选题阶段,教师需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包括算法设计、数据库设计、软件开发方法、程序编写、界面的美化、程序调试等,实现毕业设计。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阶段。大四下学期,学生开始整理文档、撰写论文、准备答辩,教师要督促学生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同时让学生整理完善计算机软件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操作手册等文档。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软件文档编制和编写材料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

2.3 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教学评价标准的制订

CDIO教育模式评价标准(标准11)的核心是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的观点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为确保能力评价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标准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评价不同的能力:

(1)评价的理念应强调学习过程,力求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建立是通过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活动获得的,评价以“过程”为基础开展,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关注实践环节及工程应用的能力。评价不能像传统评价模式那样只集中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文献检索、网络使用能力,团队合作中的协同能力,困难问题的处理能力,专业技能的积累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都是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不可忽略的依据。

(2)评价的功能应关注工程实际,把握需求与个性特点的有机结合。由于学生的设计题目多来自企业实际,因此,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不仅要来自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也要来自企业导师。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工程实践的能力和产业经验的评价,企业导师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引人CDIO模型后,评价的功能应由侧重成绩“优差”转向侧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个性特点包括品德、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品德表达了为什么干,兴趣表达了想干什么,特长表达了会干什么,能力表达了能干什么。因此,毕业设计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评价的针对性、情景性与真实性。

(3)评价的标准与方法应体现革新,突出主动性与阶段性的特点。评价标准是实施CDIO教育的关键,我们根据CDIO教学理念对人才的要求,提出对毕业设计教学的评价从专业技术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4个方面进行评价,相应地制订多元化、多层次、可供组合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与指标,并将评价机制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专业知识评价用来衡量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核心工程技术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评价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评价用来评估学生的工程分析、推理和创造性设计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评价记录整个设计过程中团队分工、交流、协调、合作的具体内容,并据此对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以“分阶段任务式”的方式进行评价,摒弃传统观念造成的模式化操作过程。对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内容而言,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及测试等完整的工程过程是毕业设计成果质量的基本保证,应从制度上要求对毕业设计各分阶段进行严格检查,对学生的调研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软硬件系统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阶段实现全程监控,保证毕业设计高质量的完成。

(4)评价的过程应呈现多维度,要求客观、公开地反映评价结果。毕业设计评价过程有时会因为不同评审人员采用的指标评价体系不同、毕业设计各类属性值与指标权重值的不同源 性而失去客观性。为加强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在评价过程中力求多人员、多层次、多维度地开展评价工作,如毕业设计评价由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综合制订。校内指导教师主要侧重学生设计阶段的评价,企业指导教师主要侧重工程意识建立、工程实践能力的评价,评阅教师主要侧重论文文本规范性的评价,答辩小组主要侧重答辩时学生的表现和系统演示的效果以及项目指标、功能、性能完成情况等的评价。还可以利用常用的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等建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系统,加强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在对每个方面的评价过程中,评估结果要体现客观定量与主观定性的结合。毕业设计评价要客观透明,评分机制要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另外,毕业设计评价最后要进行审核,以提高毕业设计结果的权威性。

3 结语

笔者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对教学本质的理解,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工程教育特点,分析和梳理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对毕业设计选题、时间安排、教学过程以及毕业设计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开展毕业设计,并将改革模式应用于宁夏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未来本文选自《计算机教育》2014年第8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QQ712086967,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我们将在毕业设计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该模式更科学、合理,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红延.面向能力培养的工科专业课教学设计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0(11):54-59.

[2]王娜,徐鲁雄.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2):37-41.

[3]张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3(14):70-71.

第7篇: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信息平台 决策树 就业方向 就业决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79-03

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就业工作及就业方向指导越发沉重,研究开发就业信息管理平台非常必要。在平台开发中引入决策树这一方法来分析研究,有利于明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决策树主要就是将大量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分类。这些分类中的数据将是研究中给定的数据,通过数据的研究跟预测中的数据对比分析,找出其存在的规律属性,并从中找到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利用这些数据对工作上的问题做出指导。决策树方法主要应用的是(CLS)方法,经过研究摸索后来演化为ID3方法,最后经过多方的研究、努力,演化成了总所周知的C4.5算法,该算法也是本文中应用的一种算法。决策树技术主要是把相关的问题分解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一些杂乱的数据中找出一些有规律的数据,并进行对比分类,产生出研究中所需要的结果,并根据相应的结果分析,指导现实中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学习能力。在数据的分析中,得出一些与就业相关的一些基本属性,如毕业生的综合成绩、英语等级、计算机能力以及高考成绩等,并通过对这些属性的分析来判断、预测其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与发展趋势。因此,本文设计决策树模型,通过对已工作的毕业生进行相应的分析,得出其实际有效的数据,并结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树分析研究,最终指导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层次。

一、就业信息转换与预处理

学生就业统计管理信息表主要包括的字段有:学号,姓名,性别,性格取向、院系,专业,综合排名,生源地,计算机能力,英语水平,政治面貌,工作单位,工作单位区域,本文采用的挖掘属性就是从该表中获取。挖掘出给定数据的单位性质,获取一些找到好工作、好单位的毕业生与其哪些属性相关,主要通过学生就业信息表中的数据来进行挖掘对比,由于挖掘的信息量比较大,在数据的挖掘中,首先要进行相应的数据筛选,找出与学生关联度比较大的相关维度属性。如实践能力、综合排名、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性格取向、高考成绩、工作单位等作为决策属性。在统计的工作单位中,对它们进行符号化,分成不同的层次,具体如下:国企(符号化G),其主要是一些大、中、小型的一些国有企业,一些事业单位、科研单位、政府单位等;外企(符号化W),其主要是一些在中国发展的外资企业;私企(符号化S),私企主要是一些私人企业,一些民企。在这三类单位中,又进行相关层次的分类即优秀(Y)与差(C),以便进行更好区分,把数据进行细化分析。在这些数据的细化后,现在可以把相应的工作单位分成以下几大类,即优秀国企(GY)、差国企(GC)、优秀外企(WY)、差外企(WC)、优秀私企(SY)、差私企(SC),在这些数据确定后,并把所有的数据都进行符号化,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二、模型分析与设计

(一)模型分析描述

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就业问题也逐年突出。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虽然加大了投入,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及就业水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理想中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些差距,是作为学院的决策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建立一个学院学生就业信息管理平台,解决就业问题非常有实际意义。在这些大量的数据中找出所需要的数据,给学院的决策者来做出决策支持。在通过对比分析后,数据挖掘能很好地解决相关的问题,它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所需要的相关数据,根据此特点选择决策树C4.5算法建立决策分类树,通过已给定的条件来找出学生属性的影响情况。并由相关规则找出就业单位的类别进行排列选取,通过这些属性的挖掘以及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支持。

(二)模型设计

决策树其实就是生成一棵倒立的树,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分枝归类,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值,尽快与相应的分支对应属性,每片叶子代表的是类别的最终属性。通过以上的结构分析,决策树的构建在数据的分析上有很大的优势,很容易从叶子节点上分析得出所需要的数据。

通过C4.5进行对数据归类划分,并进行相应的最优属性值的评估,尽快在最短的分枝路线上进行分类选择,并能有效处理连续值的属性。因此,通过C4.5算法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出样本中所有的数据,并对所需要的数据,如综合成绩、计算机能力、英语水平、实践能力进行处理分析,并得出毕业生就业好的一些基本因数。这些因数主要通过算法递归分配到每一个节点上,通过数据的处理就可以看出学生的就业跟哪些属性关联性比较大,这样在学生的就业中,就可以做出正确的有方向性的指导。

C4.5算法主要产生所需要的增益率,其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算公式步骤如下:

第一,在已选取的数据中,并把该数据集合表示是S,其中的项目数为s,并通过取不同的属性值,把它设为n,其对应的属性值也为n。另外,在就业信息数据挖掘系统中应用为Qi,(i=1,2,…,n)。假设Bi为类别Qi中的样本数据个数,为每个数据的属性信息计算增益率,并计算机出给定样本分类所需要的信息熵,其计算公式如下:

第二,在分类划分中,属性的值是非常多的,如何取出所有属性的值,并把它归类到每一个节点中,这样就需要取W个不同的值,即{w1,w2,…,wn}。并通过类别属性W值的不同,来获取划分其中的其他节点的分枝值为S,并记为:{ S1,S2,…,Sz }。通过这些子集对应所包含的集合S,并由S的节点产生出来所需要的分枝,通过属性划分的方式,把当前样本集合B,划分成子集的信息熵或信息期望,通过下列公式进行划分:

对于给定的子集S,通过类别属性的分枝节点来计算出每一个测试属性的信息增益量:如Gainration(综合成绩)、Gainration(英语水平)、Gainration(计算机能力)、Gainration(实践能力),相应的计算机公式如下:

第三,利用公式(1)-(4)测试计算每个属性即Gainration(综合成绩)、Gainration(英语水平)、Gainration(计算机能力)、Gainration(实践能力)的信息增益量,同样也计算出它们的增益率。通过增益率的测试计算,完成各个分枝的划分,最终确立决策树模型的建立,并得出各个分枝的支持情况,通过属性数据的分析来达到预测的效果。

三、用C4.5算法构造决策树

C4.5算法构造决策树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选取信息样本数据集

如表1所示,工作单位作为工作好坏性质类别,即三类工作分类中的类别。属性综合成绩、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实践能力、毕业去向为决策属性集。

(二)抽取信息样本

在信息样本数据集S中,一共有20条记录,其中GY、GC、WY、WC、SY、SC类所对应的子集中元组个数分别为:t1=6、t2=6、t3=5、t4=1、t5=2、t6=0。由于需要计算S分类集合决策属性的增益信息量,计算公式如下:

Z(综合成绩)=(S11,S21,S31,S41,S51,S61)+ (S21,S22,S23,S24,S25,S26)+(S31,S32,S33,S34,S35,S36)=1.86 (5)

因此,通过公式(5)可以计算出综合成绩属性的信息增益量为:

Gainration(综合成绩)=I(t1,t2,t3,t4,t5,t6)-E(综合成绩)=0.582

并依此测试计算得到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实践能力属性的信息增益:Gainration(英语水平)=0.256,Gainration (计算机能力)=0.245,Gainration(实践能力)=0.135。根据测试结果,比较各个测试属性值的大小,值大的作为根部节点[56]。重复上述相关步骤,完成各个分枝的划分,最终构造建立决策树。根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情况,由于该院的毕业生人数一年只有3000多人,因此,可以从中抽取出1500名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相关的决策树分析,并获得如图1所示的决策树。

图1 C4.5算法构造就业决策树图

四、生成分类规则描述

通过以上的决策树构成,可以分析得出各个单位的分类规则以及判断它们的属性关联性,分类关联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以上相关的规则以及分类的情况可以看出,综合成绩优良、外语水平较高、实践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其就业单位普遍在比较优秀的企业;综合成绩不怎么好,但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在优秀私企工作的情况比较普遍,其他则基本是在一般的企业工作。

综合各方面的分析来看,在这三类单位中,要想提高优秀企业的就业层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及其计算机能力与外语水平,要想提高优秀私企的就业情况,也可以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总之,在以上分析结果中,能很清楚地给定决策者的培养目标,当然也不能排除例外情况的发生,只要能把握大的发展趋势,就能为决策者提高决策支持。

五、小结

本文主要通过相应的数据属性,并通过决策树方法,对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情况,通过分类归纳,最终得出学生的哪些属性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特别是在目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如何调整就业方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指导学生的就业方向,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及就业水平是决策者必须重视的。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预测与就业相关的学生属性的关联情况,并对今后毕业找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邓自洋.改进决策树算法在高校就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2]韩晓颖.基于决策树的数据挖掘技术在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12)

[3]丁苗.决策树技术在毕业生就业数据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

[4]杨断利,张锐,王文显.基于模糊决策树的高校就业数据挖掘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2)

【基金项目】基于WEB的高职院校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桂教科研[2016]3号)

第8篇: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方向范文

极限编程 毕业设计 教学实践

一、前言

近年来,尽管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在大幅度增长,但质量却并不令人满意。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只能做一些基础性和辅的工作,无法成为单位的主要科技力量。大学毕业生质量滑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本科教育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要求。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训练学生综合运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方式下计算机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本科毕业设计是一扇窗口,其成果是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检验,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由于扩招以后师生比例过低以及教育观念的改变,目前很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着不少问题,毕业设计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毕业设计的质量呈逐年下滑的趋势,已引起了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最快,相比之下,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就更为突出。

1.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达不到预期效果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每届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总是虎头蛇尾,过程平淡甚至经常出现消极状态。

通过考查我们了解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毕业设计是既期待,又担心。期待是因为希望过毕业设计提高和锻炼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验一次做项目经理或数字蓝领的感觉,担心的是怕答辩过不了关。然而,当毕业设计真正进入实质性阶段后,各种问题就开始慢慢出现,而且越来越多,工作进度缓慢,偶尔还会出现一两个星期都没有任何进展的情况。于是,学生们的情绪便立刻降到了低谷。然后便慢慢转入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当答辩时间越来越近时,学生们便开始慌乱起来,便着手思考如果过关的问题,普遍的做法是草草弄个系统应付交差,答辩能勉强通过即可。因此,很我学生虽然参加了毕业设计,但动手实践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2.理念陈旧,闭门造车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与社会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近几来,许多高校在毕业设计宏观管理方面上取得不少的成果,但在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与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相结合方面所做的研究还十分有限。

近年来,软件工程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敏捷软件开发(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XP)、测试驱动的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TDD)、面向Agent的软件开发(Agent-Oriented Development)、面向方面的编程(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AOP)、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odel-Driven Architecture,MDA)等。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相比较,这些方法和技术为软件工程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已在许多软件工程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然而,多年以来,传统的软件开发理念和技术一直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流。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学生们都没有接触过,毕业后根本无法适应新工作的需要。

3.能力强的学生不易体现优势,能力弱的学生难以完成任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软件开发平台、软件工程方法和应用系统规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升级。传统的以“单打独斗”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对于强、弱两极学生的影响尤其明显。

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虽然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但由于没有形成团队,仅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开发出符合社会要求、能够投入实际应用、具有一定规模的应用系统,再强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而对于能力弱的学生来说,要独立承担一个毕业设计选题又确实非常困难,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勉强交差,由于这种帮助纯属义务,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既没有共同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无法形成正式的合作关系。当施助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帮助受助者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时,部分同学为了过关就开始铤而走险——弄虚作假。

4.选题的时代性不强,实用价值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很多老师多年来的选题都一直是那几个,跟不上时代的脉搏,不能充分体现实用价值。一些老师明确表示:“学生做能得出这些选题就不错了,不敢搞什么新花样”。

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做毕业设计属于研究与设计方面的工作,就像我们的老师做课题,应该具有时代特征和一定的实用价值,这样才能体现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价值。不仅如此,学生做毕业设计的选题还要与面向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所以,如何结合社会对软件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选题,从整体上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也将成为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改革的重点之一。

第9篇: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方向范文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56-01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会计电算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成熟,之后会计信息系统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传统手工会计向计算机会计发展,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财政部曾提出在未来几年内全国要有40%-60%的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这对于一个拥

有几千万企业的大国来说,无疑是任重道远。

1 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要突出实务性特征,要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能够迅速理解适应和进入计算机会计实务环境,能够熟练从事手工会计操作和运作财务软件,具有从实务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无论其侧重哪一方面,都应该拥有足够的会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知识,懂得计算机技术手段,能将会计工作转化为计算机应用;要熟知一些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运作方式和模式。

2 会计专业岗位与人才需求分析

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在企事业单位与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管理活动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区别。相同之处在于会计与其他管理活动都需要有专设的职能部门和人员执行,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直接从事会计岗位的人员需要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外,其他各管理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如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费,计划、审计、证券、投资等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也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能力。因此,会计知识和能力,既是专业技术,又是综合管理能力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即使是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明显的比其他专业的要好,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经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另外,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十大热门职业中,有六个专业都属于财经类专业。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2006-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最新分析预测结果,2005-2010年,我国每年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人数:

得出在2009年前,我国毕业生需求大于供给,在2009年后将出现供求关系的拐点,虽然目前的会计专业太热,供过于求,但它毕竟是一个层次较高的专业,尤其是当今人才市场上对于高学历、高层次的会计人才求贤若渴,只要会计专业学生能够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前途仍被看好。

和其他专业相比较,会计类专业具有以下两个明显优势:

(1)会计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还是小型民营公司都不同数量的需要会计类专业毕业生,而且受行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响也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类专业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宽。

(2)市场需求量较大且稳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一直高居不下,在市场的需求上连续位列前三位,另据专家分析,未来财经类行业中有较多热门行业,所以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是较乐观的。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比较好并非绝对好,并不意味着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能在人才市场上无往不利,所向披靡,从目前人才市场上看,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目前的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问题,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少不强等,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

(2)毕业生人数众多,由于持续的财经专业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大专院校众多,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直接造成了会计类专业就业压力增大。

(3)会计行业有重经验轻专业现象,由于会计专业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较高,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要求超出了对专业的要求,这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按照企事业单位的类型,会计岗位群的分布构成一般如下:

(1)大中型企业(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

①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出纳及数据录入岗位。

④审计部门主管及审计人员。

⑤证券、投资部门管理人员。

(2)小型企业: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3)机关、事业单位: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计划、审计等管理岗位。

(4)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信贷或市场营销部门管理岗位。

④证券投资部门管理岗位。

⑤计划及其它业务管理岗位。

在以上各类企事业及金融机构中,大型企业 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要求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一般要求是本科以上毕业生,而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乡镇集体企业 经济组织及中小型合资合营企业等)及基层金融机构(如办事处,分理处,营业部,所等),一般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这部分企业组织数量占到了全国几千万家企业总数的90%以上。市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