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

第1篇: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气象灾害;视频文稿;写作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031-01

气象新闻是现实的温度计、社会的晴雨表、时代脉搏的记录仪。“求真”是气象新闻的生命,也是气象新闻工作者对世界事件变化进行反映的基础和源头[1]。气象灾害的发生,会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破坏,一直为政府领导和人民群众所迫切关注。气象新闻的责任就是将有关信息及时传达给政府部门和观众,系统地宣传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和方法,提高社会和民众的防范意识,从而达到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天有10亿人接受气象信息,其中62.5%的人通过电视获取。面对公众对气象服务需求的增长,推动气象信息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准确、及时地让公众快乐地获取气象信息,是气象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气象灾害新闻报道必须遵守“快、准、巧、悦”,要求拍摄视频与文稿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工作人员对新闻的感性认识还不够,缺乏新闻理论修养,没有用理论指导实践。如制作的新闻视频文稿内容不一致,有的文稿就是一份天气预报稿或业务工作总结。深入研究气象灾害视频文稿写作应遵循的新闻理论和其特殊性,对做好气象灾害新闻报道有重要意义[2]。气象灾害视频文稿的结构,通常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个部分,有时还包括背景材料,具体介绍如下,以供气象工作者参考。

1 标题

标题是整条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涵的概括和浓缩。新闻的标题力求简练、准确、生动,起到提示新闻主题的作用。例如:“新疆暴雨南疆小镇半小时被淹”、“新疆塔什库尔干县首次惊现六月暴雪”、“冷空气频频造访乌鲁木齐迎来入秋首场雨雪天气”等标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新闻主题的提要导读作用。

2 导语

导语是新闻的先导,位于文稿的开头。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要求有实质内容,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例如:“冷空气频频造访,夹着雨雪席卷北疆,新疆的冬季即将来临。从23日夜间开始,乌鲁木齐出现入秋以来的首场风霜雨雪齐袭的天气,气温骤然下降9 ℃”。简短数语,就把新疆遭受风霜雨雪寒流袭击,即将进入冬季这个最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事实写进了导语。

3 主体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要求与导语相辅相承,内容充实,材料典型,层次清楚,手法灵活,富有新意。气象新闻报道要提倡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要抓住细节,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扣人心弦。撰稿时要处理好细节,新闻的亮点需要用细节来刻画。环境、人物、对话、发生的事件都是细节,这些细节通过形象的语言还原后,就会栩栩如生。文稿用词要简洁明快,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

3.1 主体基本要素

时间因素上,要解释发生气象灾害的频繁程度或罕见程度;地域因素上,要解释发生气象灾害地点的范围大小;对于重大天气,要解释发生的关键时间、地点及产生影响的原因;要对异常天气事件,应提供历史资料以及与此相关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有争议说法的天气气候事件,气象专家应给出权威、翔实、完整的解读;对持续时间较长的天气气候事件,报道过程要完整、连续;发生范围较大的天气气候事件,要尽量体现时间及地区之间的关联和差别。

3.2 对于可预见天气事件主体的写作方法

对于可预见的天气事件,要对分阶段实施的实况、预报以及回顾总结三方面的内容整体报道。

3.2.1 气象灾害发生前文稿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稿件中应包含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的详情(灾害类型、级别、范围等),以气象部门向社会公开的信息为准;要报道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收到警报后的反应,以及采取的准备措施;提供部分防御或减轻气象灾害危害的基本常识;对当地气象部门进行采访,搞清楚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原因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在气象部门发出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后,应该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单位进行拍摄采访,如学校是否放假、市场是否关闭、高速公路是否封闭等;采访专家,请专家介绍一些规避同类气象灾害的常识。用基本的气象要素(降雨量、雪深、降温幅度、能见度等)及天气成因(冷空气入侵等)汇报天气情况,并加以通俗化解释[3]。

3.2.2 气象灾害发生时文稿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稿件应重点提供事件中的新闻性、灾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影响人群、区域、行业及其影响程度、形成原因、趋势预测、防范措施等基本要素;提供细节性要素,例如:灾害过程中及受灾后人们对灾害的描述、本能反应和受灾程度,抗灾救灾中的典型人物和事迹等;对受灾群众、其他目击者或气象专家的现场采访。

(下转第33页)

(上接第31页)

3.2.3 气象灾害发生后文稿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稿件中应涉及气象灾害后续影响发生的时间,如受影响人群、区域及影响程度、影响细节,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反应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救灾措施)等基本要素;重点提生或消除后续影响的气象因素。如:气象灾害与后续影响的关系;灾害过后容易忽视的影响、有助于减轻或防范后续影响的天气趋势预报等;要注重现场的见闻,尽可能提供细节描述;受灾群众、政府部门和气象部门人士的现场采访。

4 结尾

结尾指能够深化气象事件主题的最后一部分。根据气象事件内容或报道角度的不同,结尾分评论式、总结式、启发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等形式。

5 背景

背景是指对气象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所作的必要交代和介绍。是帮助观众理解气象事件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丰富内容,增加趣味。背景的写作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气象事件写作时常常要用到一些资料,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种,若运用恰当,会为文稿增色,增加报道深度[4]。

6 小结

气象灾害对国计民生具有直接影响,大力开展气象灾害的新闻报道,以更好地贴近政府部门和n 众的需求。如气象与人生结合、与国计民生结合、与国家安全结合、与社会环境结合等。气象灾害新闻采写中,把握好新闻的真实和新鲜两大基本特点,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就一定会成为合格的气象新闻工作者。

7 参考文献

[1] 丁永亮,李宏博.特殊气象条件下视频图像处理的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0(10):298-299.

[2] 王进先.气象灾害的视频采集[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0,4(B8):157-158.

第2篇: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 及早部署,制定方案,狠抓落实

二、 广泛宣传,围绕主题开展防灾减灾各项活动

1、 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演练活动

5月12日,隆安县气象局配合县地震局到隆安中学开展防震应急演联,送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

2、 开展城乡基层社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活动

武鸣县防雷中心精心组织开展全县企事业单位防雷隐患排查及防雷知识宣传工作,重点加强了对石油、加油站等易燃易爆场所的隐患排查。

3、 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员队伍在农村进行防灾减灾宣传

5月11日,武鸣县气象局联合县农业局到双桥镇水果生产基地—杨李村进行气象灾害信息员回访,并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气象服务效果调研,针对该村的经济支柱—水果产业气象服务需求展开了积极的调研。活动中,武鸣县气象局给村民朋友们赠送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材料500余份,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对促进为农气象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马山县气象局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雷电灾害防御条例》等气象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宣传。宣传日当天共发出宣传短信一千余条。

4、 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南宁市气象局及各县(区)气象局在各地开展活动共计约14场,参与学习和咨询的民众5000余人,发放《雷电防御知识手册》、《公众防灾避险应急手册》、《气象灾害防

御条例》等各种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材料及自行印制的气象灾害知识小传单共计万余份。

各县(区)气象局积极利用气象科普宣传影片开展活动,形象地展示了气象防灾知识,大大调动了民众参与气象科普宣传活动的积极性。

5、 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组织开展的其他活动并与多部门联合宣传

5月12日,南宁市气象局与市防雷中心共同参加了市人民政府抗灾减灾领导小组举办的“广西防灾减灾知识竞赛暨南宁市‘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为前来参加活动的群众提供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技术咨询,倡导大家开展“四个一”活动,免费发放《雷电灾害防御安全手册》、《科学气象手册》、《气象知识》专刊等宣传材料500余份。

5月12日,横县气象局局与县地震、消防、交通、民政等有关部门在县体育馆场集中开展 “防灾减灾日”宣传咨询活动,向市民发放气象预警信号、防雷安全知识、气象知识、气象减灾知识等方面的宣传资料,展出了气象防灾减灾板报3块。

5月12日,上林县气象局局联合县民政局、科技局、地震局、林业局、消防等相关部门举行了防灾减灾宣传活动,重点围绕上林县易出现的灾害性天气进行了防灾减灾宣传,在县大礼堂广场前的宣传栏张贴了宣传图,向前来参加活动的群众讲解和宣传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同时发放了宣传材料。活动举行过程中,新上任的李副县长到场亲自将气象防灾减灾资料发放到群众手中,县电视台进行了实地拍摄,并将本次活动的有关情况在县有线电视台进行报道。5月13日,上林县气象局联合县民政局、科技局、地震局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进校园活动,局领导亲自组织相关人员在县民族实验小学进行了气象防灾减灾宣传。

三、紧扣主题,防灾减灾周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在这次“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活动中,南宁市气象局结合“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主题,组织各县(区)气象局集思广益,积极创新,精心组织,采取了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多题材、多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通过开展防灾减灾日的相关宣传活动,唤起了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增强了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意识和突发事件中自我保护技能,有力地推进了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向纵深发展,为提高公众的自我防范能力和危险情况下的自救自助能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第3篇: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为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国家与地方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工程和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雪)、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三)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抓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台风、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乡镇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完善海洋气象广播系统,进一步畅通农村、牧区、山区、海上等预警信息渠道。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级气象部门要在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在做好传统农业防雹工作的同时,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减轻雹灾对农作物和农业设施的损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草原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领域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快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海堤、水库、防风林、城市排水设施、避风港口、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及时疏通河道,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堤防和海塘等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各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加强定期检测。针对台风、风暴潮、沙尘暴等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防风、防浪、防沙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三)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抓紧制订和实施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开展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防灾减灾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不断增强我国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相关法规和标准建设。要加快完善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法规以及实施细则和制度,健全国家、行业、地方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三)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有关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研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第4篇: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基本概况

我市是山洪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设区市之一,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山洪地质灾害。导致山洪地质灾害的的主要因素:一是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全市山地、丘陵、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9.5%,山丘区依山建房较多。二是降雨因素。全市多年平均年降雨量高达1444.6毫米,暴雨集中强度大,最大1小时降雨量达108.9毫米,最大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降雨量分别达172.5毫米、246.5毫米、321.6毫米、511.8毫米。三是人类活动影响。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剧,开山修路、切坡建房,临河建房,人类活动导致山洪地质灾害的影响加大。

山洪地质灾害每年都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严重的时候还会产生人员伤亡。据我市~年灾情统计资料,全市因洪灾死亡24人,其中,山洪地质灾害死亡20人,山洪地质灾害死亡人数占洪灾死亡人数的83.3%。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府发〔〕9号),全市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面积约16960.8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9%,涉及全市16个县(市、区、山),154个乡、镇。按照山洪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社会经济情况划分,全市重点防治区涉及12个县(市、区、山),面积4460.1平方公里,人口73万人;次重点防治区及一般防治区涉及16个县(市、区、山),面积12500.7万平方公里、人口155万人。

自年开始,省防总组织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至年,在全市9个县(市、区、山)初步建立了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新建自动雨量站185处,自动水位站11个。气象部门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大部分区域的综合监测网,建成了由12个部级自动气象站和183个加密自动气象站组成的自动气象观测网,建成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初步建立了市、县逐级指导的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以及短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和暴雨型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国土资源部门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成立市、县二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17个,所有县(市、区、山)每年均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年度防灾预案,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了专项应急预案并由当地政府,极大地提高了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同时与市气象局联合了《市气象—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指导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分县(市)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台已形成联动机制,暴雨来临,气象与国土部门共同以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传播形式向社会防灾信息,保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快速传递到县、乡、村、组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监测员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手中。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总指挥的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和地质灾害日报制度,建立了市、县、乡、村、组五级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对险情重、危害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了警示牌,标示了警戒线,落实了专人监测措施,制定临灾处置方法。对所有受地质灾害危胁的群众发放防灾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告知预警信号、撤离路线、避灾安置地点等有关事项,全面落实防灾责任制,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灾工作督查,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县(市、区、山)防汛指挥部建立了山洪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县、乡普遍编制了防御预案,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加强了防御知识宣传;气象部门建立了暴雨型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初步构建了全市一体化的山洪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和服务体系,全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

二、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苏荣书记提出的“两个最大限度”为中心,坚持“安全第一,常抓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确保一旦发生山洪地质灾害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三、工作思路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隐患排(巡)查,加强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坚持提前转移群众制度,以及加强宣传提高群众防灾意识等措施,全力做好今年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同时,抓紧开展修水县、武宁县、瑞昌市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力争早日发挥作用。推进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力争全市所有山区县(市、区)“十有县”建设全部达标,加强对丘陵山区农村农民切坡建房的管理,使新建房屋不再受山洪地质灾害的影响。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所有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

四、组织体系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防御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责任制,健全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确保各项防御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工作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对本地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负总责,落实政府领导分片包干责任制和部门负责制,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建立和完善县、乡、村、组、户五级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责任体系。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重心在基层,各地特别是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要严格建立县、乡、村、组、户五级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责任体系,确保责任落实到村、到户、到人。要重点落实村干部、村民小组长为主的联户防范责任制,健全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三是加强基层防御队伍建设。要加强乡镇防办能力建设,尤其是要固定人员。积极整合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基层防御队伍资源,实现水库安全管理员、地质灾害监测员、气象信息员等“多员合一、一人多责、多部门共享”,并加大培训力度。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强水库安全管理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员在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在加强水库安全巡查的同时,发现山洪地质灾害迹象,立即报告乡镇防办。国土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员的管理,确保每个隐患点都有监测人员,做到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气象部门要加强基层气象信息员的管理,发挥基层气象信息员在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中的作用。

五、部门分工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各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救灾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气象部门负责灾害性天气预报,及时向本级防指报告灾害性天气预报和实时暴雨信息,及时与国土资源部门联合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督促指导基层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防御工作。

水利部门做好实时雨情监测和江河洪水及山洪预测预报,做好水库、山塘、堤防等水利工程安全的监督与管理,督促指导基层组织开展水利工程安全巡查,确保安全度汛。

当地政府负责做好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

其它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市防指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各司其职,认真落实部门责任制,密切配合,形成防灾抗灾合力,构建全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六、防御措施

(一)加雨洪水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

已建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9个县(市、区、山)要加强系统的运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加雨洪水监测。气象部门要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和暴雨监测,及时向防汛指挥部报告并暴雨预报和监测信息。水文部门要加雨洪水监测和山洪预报,有关信息及时报告当地防汛指挥部。国土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当地防汛指挥部,并立即采取处置措施,组织转移群众。

(二)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

根据近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特别是年发生的多处地质灾害不在原重点区域,或隐患点。各县国土部门要在原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市国土部门的统一部署再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建立台帐,进一步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汛期加强巡查,发现险情及时预警。

(三)发放安全转移明白卡。县(市、区、山)防汛指挥部根据掌握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情况,要逐户发放安全转移明白卡,明确转移联系人、预警信号、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让危险区群众做到心中有数。

(四)及时预警

1.山洪地质灾害预警。县(市、区、山)防汛指挥部、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山洪、地质灾害预警。及时完成防御预案修订、预警平台的维护,根据换届到位情况及时更新有关责任人、联系人信息。当监测到暴雨洪水或接到气象、国土部门暴雨和地质灾害险情报告,达到转移条件时,及时转移预警。

2.手段

一是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向社会公众。

二是利用手机短信和传真、电话通知等多种方式向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通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向有关责任人、联系人、群测群防监测员、气象信息员预警信息。

三是利用山洪末端预警广播、电子显示屏、铜锣、警报器等各种方式向可能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预警。

(五)响应措施

各级防汛指挥部汛期要坚持24小时值班,加强实时雨水情监测。当气象部门灾害性天气预报时,要密切监视和掌握雨水情。当辖区内雨水情达到预警指标时,要及时启动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预警,有关责任人立即到岗到位。

有关责任人接到预警信息后要立即将预警信息通知有关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责任人和联户防范责任人。联户防范责任人接到预警后,及时通知所联系的群众转移。

发生重大山洪地质灾害,县(市、区、山)防汛指挥部应立即组织现场救援工作。

(六)宣传培训与演练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关键在防,要加强对群众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防灾避灾意识,提高民众的避灾自救能力。

换届到位后,所有县级防指要及时对新参加防汛工作的乡级防指领导及防办负责人进行岗位培训,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县(市、区、山)要对山区群众编发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知识公益短信,不断提高防御能力。

国土部门要在某一山洪地质灾害重点县开展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检验各有关部门职责分工落实、应急队伍协调、技术装备配置,使基层干部群众熟悉预案,明确安全区、危险区的范围,明确预警信号的传递,明确安全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

第5篇: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

   一、总则

   为有效地防范和处置因干旱少雨、冰雪等恶劣气候引发的灾害,切实保障行车和仓库物资财产安全及广大职工的安全,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公司安全发展提供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公司仓库和道路运输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以下部门:

   1、东区仓库

   2、黄土坡仓库

   3、昆沙仓库

   4、小屯仓库

   5、运输部

   6、集装箱部(昆南项目部)

   7、施救站、修理组

   8、黄土坡停车场

   9、公司各职能部门

   公司各部门以及安技、机务、调度等相关人员发生灾情时应立即向组长和副组长报告,并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人员进行抢险,应急救援处置办公室设在安技部,电话:xx。

   三、本预案启动时机

   部门根据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发展态势,综合预评分析气象灾害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即应启动本预案。

   1、组长职责是及时听取事态情况报告,立即召集小组成员研究、制定处置对策,组织开展应急工作。

   2、副组长职责是在组长的统一部署下,及时向上级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报告,并按照研究制定的处置方案,指挥各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和善后等相关工作。

   3、成员职责是按照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具体落实所负担的职责和任务,并及时报告完成情况。

   四、应急响应准备

   公司各运输、仓储、安全职能部门要在特殊季节和气候变化较大及运输旺季期间,安排专门人员(调度员)收集中、短期气象信息,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情况、车辆沿途道路通行等情况,立即通知在途驾驶员同时做好各项应急响应准备工作。

   五、处置程序

   1、遇有达到启动本应急预案条件时,应及时向组长和分管领导报告,由组长或副组长确定相关人员和职能部门负责开展应急工作。应急指挥负责人视事态发展程度,必要时可成立现场领导小组,部署现场处置方案,同时立即组织相关人员,确保疏运和疏散物资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如遇暴雪,凡属简易仓库、工棚的屋顶积雪厚度超过5厘米以上的须采用消防高压龙头水喷去屋顶积雪和易结冰情况,结冰厚度超过2厘米以上的采用工业用盐进行泼洒,除去结冰。如遇高温,提醒车辆减速,防止因高温产生爆胎等事故,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高温中暑事件。如遇暴雨,车辆减速慢行或到安全地点停放,各库区须做好篷布、水桶、阴沟等准备工作,巡视库内是否漏雨、库外排水沟是否畅通,确保客户仓储物资安全度汛。

   2、参加应急疏运和疏散物资的工作人员(装卸工)应积极配合,齐心协力,听从现场指挥负责人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如现场处置需要增加人力、物力支援时,应及时向组长报告,由组长统一协调调配。

   3、根据确定的疏散、疏运方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由组长确定设立相关的工作小组,并开展相应的具体工作。

   六、应急疏散、疏运措施

   1、安技部门和保安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大维持现场治安保卫秩序力度,确保现场及仓库物资的安全。

   2、对已经装卸危险货物、重要生产、生活等贵重物资待定但尚未出发的货运车辆,要将车辆停放或将货物储存于应急领导小组或物资单位指定的位置,安排人员做好看护守卫工作,并随时准备好道路通行恢复后的启运工作。

   3、在途危险货物、重要生产、生活必需物资运输车辆驾驶员、押运人员,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自身和货物安全的情况下,随时保持与公司的联系,同时,服从现场疏导工作人员的指挥,根据所载物资性质,必要时可向现场疏导工作人员或属地公安、环保等管理机关报告相关情况,防止其它意外事故的发生。

   4、要运用GPS监控系统,密切关注车辆行驶及道路通行情况,做好车辆调度准备工作,确保在通行恢复后及时疏运物资,确保安全,平安地将物资送达目的地。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

   为切实有效应对这次暴雪灾害,防范、处置今后因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的安全,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我局制订了《xx区学校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参照制订本单位工作预案,做好学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一、总则

   (一)制定目的

   为了有效防范、处置因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损失,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的安全,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确保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省、市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精神,结合我系统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气象灾害的预防及应急处置。

   (三)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放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首位,把气象灾害的预防放在突出环节,密切监视灾害性天气,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2、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各校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处置工作,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区教育局对各校应急处置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和指导,并开展督查。

   3、快速反应,果断处置。一旦发生险情,应迅速响应,及时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并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力量全力抢险救灾。

   二、应急救援指挥组织及职责

   (一)领导小组

   区教育局设立防御气象灾害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为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组织全区学校的防汛防台及灾害性天气险情处置工作,组长由区教育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区教育局副局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区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组成;各校建立相应的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抢险队伍。

   (二)主要职责

   1、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组织制订完善学校防灾预案;组织开展学校防灾检查,督促各校及时处理影响防灾安全的有关问题;贯彻执行上级防灾指挥命令;遇重大灾情时统一下达停课、师生转移等命令;指导学校抢险自救和灾后处置工作;组织开展学校灾情调查统计,并向上级部门报告;指导并开展学校灾后救助;决定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各项决策和措施,确保应急救援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2、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专业工作小组)职责

   (1)协调组:会同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政策和措施,并向领导小组提出建议,为领导小组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和协调落实应急救援工作的各项决策和措施,检查督促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决定事项的贯彻落实情况;协调全区学校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及处理有关重大问题,协调和参与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专业工作小组涉及防灾的相关工作;承办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的会议和重要活动,做好相关会议材料和会议纪要的整理;全面掌握了解、报告及事态发展的各类相关信息;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巡查组:负责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防灾工作的指导、检查和总结;指导灾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疾病流行;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3)抢险组:组织维持事故现场秩序、稳定事故现场事态;组织现场伤患人员的救助工作,随时掌握伤患人员治疗情况等;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4)后勤组:指导和监督学校危破旧校舍的维修管理;指导和监督学校各类灾害隐患点的观测和处置;指导开展灾情统计上报和灾后救助工作,负责全区学校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后勤保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5)调查组:进入事故现场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原因、经过;查清事故责任及责任人,提出对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员处理办法等;依法研究提出事故善后解决办法;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3、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处理日常防灾的指导、协调、联系等工作。负责防灾期间会议召集,文件、传真的拟订和转发;通知、督促、检查各校防灾工作;做好值班工作,包括预警和信息记录,与防汛、气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做好防灾信息通报、宣传总结等工作。

   4、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日常工作职责

   ①制订切合本校实际的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准备必要工具和材料,密切注意气象部门的灾害性天气通告。

   ②加强对学校师生防灾知识的宣传,通过短信、出校刊、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把防灾基本知识宣传到每位师生,在灾害性天气特别提醒师生往返途中注意安全,提高广大师生防范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③加强检查和做好防范工作,经常保持校园道路、排水设施畅通,对校园内容易受淹的地方,做到逐点检查,确保地下水道疏通。对学校的基建和修建工地、校舍墙体、屋面、门窗、电气、室外天线、空调室外机、外悬挂物、广告牌、旗杆,以及围墙、自行车棚、宣传栏等定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对出现的险情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坚决查封学校危房,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④加强学校的图书、电教、仪器设备的防护工作,对图书馆、电脑房、实验室、锅炉房进行严格管理,特别注意化学药品的安全存放,切实做好防水防潮工作。

   (2)应急救援职责

   在上级防灾指挥机构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规范、有序、快速、有效地组织开展本校的防灾和抢险救灾工作。

   三、灾害分级和预警机制及应急响应

   (一)灾害分级

   气象灾害是指: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道路积冰等灾害性天气。

   按照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灾害(ⅰ级)、重大灾害(ⅱ级)、较大灾害(ⅲ级)、一般灾害(ⅳ级)四级。气象灾害等级根据防汛和气象部门的预报为准。

   (二)预防和预警机制

   1、有危破旧校舍或地处易发生山体滑坡等灾害隐患点的学校,应当确定预警员,落实预警职责。

   2、各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在灾害性天气前组织力量开展防灾检查,发现有安全问题的,及时处理和整改。

   3、可能受降雨、雪灾等恶劣气候影响的,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均应加强值班,与气象、水利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了解灾害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灾害,研究防御对策,明确防御重点,及时向学校和师生及社会信息。加强对灾害隐患部位的巡查,必要时采取预警、转移师生和财产等措施。

   (三)应急响应

   1、一般气象灾害(ⅳ级)

   (1)接到灾情消息时,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研究防御重点和对策,部署有关防灾工作。加强值班,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并向学校传达预报、预警信息。

   (2)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灾情的观察,专门进行有关预防知识教育,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并做好应急抗灾准备。

   2、较大气象灾害(ⅲ级)

   (1)接到灾情警报时,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部署防灾工作,明确防御目标和重点,组织指挥学校抢险救灾工作。加强值班,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并向学校传达预报、预警信息,根据预案做好危险地区师生转移的准备工作,组织人力、物力做好抢险救灾准备。及时将防灾情况报上级防灾领导结构。

   (2)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汛情、雪灾等情况,及时制订预防措施,并进行校舍、设施安全检查,落实相关的加固措施;靠山、靠水、有危房的学校落实抗灾措施,做好防御工作。

   3、重特大气象灾害(ⅰ、ⅱ级)

   (1)接到紧急警报时,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相应的等级响应,根据上级要求,动员部署防灾工作。区教育局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向学校传达灾害的预报、预警,根据预案转移危险地区师生,组织人力、物力抢险救灾;及时将防灾情况报上级防灾领导结构。

   (2)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要坚守岗位,检查落实防灾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手机和学校值班电话全天候开机,确保通信畅通,若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区教育局和当地政府汇报,出现重大灾情时,立即将灾情上报当地政府防灾指挥部,请求支援;学校的建筑工地立即停工,加固在建工地的脚手架、塔吊、升降机及建筑模板,确保施工工地安全,并积极与施工单位配合,避免建材水浸受潮,减少损失,避免学校工地事故发生;按照上级要求,组织抢险小组待命抢险救灾,做好学校停课、师生撤离、贵重设备转移安置等工作,以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应急保障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区教育局和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值班,主要负责人和值班人员的手机、值班电话全天候开机,保障防灾现场通讯畅通,确保防灾信息的获取和传递。

   (二)应急队伍保障

   组织必要的教师员工应急抢险队伍,落实学校抢险救灾工作的人力保障。

   (三)治安保障

   加强与当地公安部门的联系,做好学校的治安工作。

   (四)医疗卫生保障

   加强与卫生部门的联络,做好学校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做好师生疾病免疫和学校公共场所消毒工作。

   (五)加强防御气象灾害避险知识宣传,提高师生的防灾减灾能力。

   五、善后工作

   (一)各级各类学校密切注意灾情动向,灾情解除后,及早向区教育局和当地政府报告灾情损失情况,区教育局一方面及时派人分片到各地各校检查了解受灾情况,另一方面将在第一时间汇总、整理全区教育系统的灾情,并及时向上级报告全系统受灾损失情况。

   (二)各校抓紧组织人员对灾后的学校进行大清理。对被淹的校园,及时请当地防疫部门进行防疫消毒处理,对重大疫情、病情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疫情的传播和蔓延。对受损较严重的校舍门窗、屋面,以及围墙、宣传栏、自行车棚等,及时提出整改方案上报,并抓紧落实维修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三)各校及时向全校师生了解师生家庭的受灾情况,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多种有效的措施对受灾师生家庭进行适当慰问和救助,确保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受灾而失学。

   (四)抗灾救灾后,区教育局及各级各类学校针对防灾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及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总结、分析和评估。总结经验,查清灾情损失的原因,找出问题,吸取教训,修改预案,并为以后抗灾工作做好各项准备。

   六、附则

   (一)预案制定与完善

   本预案由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对预案进行评估,视情况变化作出相应修改。各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预案制定相应的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二)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防灾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或报区给予表彰;对抗灾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辽矿安监【20xx】257号文件关于转发《Xx省极端气象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和应对措施,经厂班子研究结合本厂实际特制定Xx厂预防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预案措施。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针对近年来我省我地区多发频发的强降、强降雪、大风、大雾(阴霾)、雷电、高温、冰冻等极端气象灾害,以及由此可能对煤矿、非煤矿等重点行业或领域安全生产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采取必要强制措施,坚决预防和遏制生产事故发生。

   二、工作制度

   (一)分析评估制度

   根据本地区地理条件、环境、气象和事故规律及特点,对极端天气可能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风险组织评估,制度可行的预防防范措施,并做好防灾抢险的必要物资准备。

   (二)预警预告制度

   厂成立预防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由厂预防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领导小组组长每天公布关于极端气象灾害情况,并由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向职工极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三)预防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领导小组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由各分厂领导担任

   (四)、值班带班制度

   在极端气象灾害易发季节,厂预防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领导小组要严格遵守矿预防极端气象规定,领导小组成员密切关注和及时收听气象部门灾害预警信息,并在极端气象灾害易发季节安排好值班关注工作,坚守岗位,重点时段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带班并做到双人值班,随时处置可能的突发情况。

   (五)、停产撤人制度

   在遇到极端气象灾害威胁安全生产的情况下(如:雷电、强风、强雨等气象),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对气象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评估,并应采取停产撤人,同时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六)通告报告制度

   气象部门极端气象灾害预警报告后,厂预防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应及时向本单位职工通告,由领导小组提出应对措施,并向上级极端气象灾害预防办公室报告。

   三、预案措施规定

   当气象部门“蓝色”及以上气象等级预警预告后,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必须按照下列预案措施规定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一)、强降雨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详细检查重点防汛部位、地段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准备好防汛工具、防汛人员、随时应对灾害的可能发生,做好防汛抢险准备工作。

   (二)强降雪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认真检查供暖保温、供水、供气、供电和房屋设施防寒保温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清除积雪。

   (三)大风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认真检查房屋房盖、室外设施、高空悬挂物和通信设施,室外焊工作业要备好防火用具,必要时停止作业。

   (四)、大雾(霾)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及时检查照明设施,厂工作车辆停止使用,对重点作业场所、地点设灯光警戒。

   (五)、雷电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及时检查房屋、库房、机械设备防雷装置,停止高空作业和焊接作业,有雷电时,停止高频生产设备用电,并切断电源。

   (六)、高温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及时检查室内生产车间高温环境通风和室外高温作业场所防范设施并做好防暑作业人员安全工作,合理安排户外作业人员作业时间调整,防范机械设备高温故障。

第6篇: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

____市位于____省中南部,____平原北部,版图总面积2622平方公里。辖2个办事处、20个镇、1个乡和____高新园(____经济开发区)、蒋湖农场、____工业园(以上3个单位为副县级);白茅湖棉花原种场。全市共有794个村民委员会,6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9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1万人,乡村人口107万人。我市境北缘与大洪山余脉的低丘相连,西、南面有汉水环绕,依山带水,呈龙拱虎卫之状。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低丘、岗状平原和河湖平原三种地貌,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的影响特别显著。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河道总长600余公里,河网密度为231米/平方公里。其中____源出陕西宁强县,过钟祥市入本市,市境流长137.7公里;____河源出京山县深赶冲,经京山县、钟祥市入本市,市境流长109公里;汉北河为人工河,1970年通水,市境流长35公里。有湖泊57个,正常水位时湖水面积35.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101.4毫米,夏季最多,平均为474毫米;冬季最少,平均为98.4毫米。年降水量的水平分布,市东南略多于市西北。

我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虽然地势地貌比较单一,但由于北部大洪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西南沿江地带出于____河谷边缘,东北处皂市河谷南下冷空气影响,形成了我市气候的区域分布特点:热量条件东北部和西南沿江一带略低,其他地方略高,水资源东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少,光资源东高西低。春秋为季风交替季节。春季时冷时热多阴雨冷害,春夏之交,没____河谷一带易发生风雹等强对流灾害天气。秋季年际的差异大,大多数年份秋热气爽。但有的年份阴雨绵绵,出现“秋寒”。夏季,我市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闷热多雨,七月为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大多在27~30℃之间。六到八月降水量占全年的39%,形成雨与热同季节。梅雨期多暴雨,易形成洪涝灾害。出梅后,常有伏旱或伏秋连旱。

面临灾害频发、灾情严重、防灾减灾任务日益加重的形势,我市不断强化减灾救灾公共管理功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全市减灾救灾工作发展势头良好。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成立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细化了工作任务、目标和进度。各乡镇均形成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二是建立健全了灾害预警和信息机制。气象部门重点加强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每逢灾害来临前,在电视台、市政府网站灾害预警信息,确保第一时间及时向公众预警信息。三是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开展了“防灾减灾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推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全力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演练。四是推进减灾救灾精细化管理机制。制定出台《____市救灾资金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学习推广京山经验,开展试点,全面推进全市减灾救灾精细化管理。

2、加大投入,不断加强救灾工作能力

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进一步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气象部门充分运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云图等现代化设施,建立多级灾害性天气自动报警机制,开发短时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实现对灾害性天气可能影响的区域,提前2-3个小时预报预警到乡村,甚至到自然村。二是洪水预警系统。初步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雨量站点,重要河段都有水位监测站点。水文部门建立了水文自动测报和江河预警系统,准确预报雨水情,为抗洪抢险提供适时决策依据。三是预警信息快速广泛传播系统。在市气象局、市防汛办分别建立预警信息发送平台,实现在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防范重点等,以手机短信形式发送到各级防汛指挥部成员和防汛责任人。近年来,我市通过逐步加大投入,在物资保障、技术支持上有效提高了应急保障能力。

3、完善体系,不断增强灾害救助快速反应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了各类应急预案体系。各级各部门认真研究,科学制定应急预案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先后制定了《____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____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____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等,并以市政府文件下发各乡镇及有关单位,各乡镇也相应完善修定了乡镇预案,并建立了村级应急预案,形成了网络,对灾害应急从机制上作了保证。同时为确保预案的可行性,积极推进预案建设和演练,组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开展应急演练,增强干部群众对预案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二是建立健全了救灾防灾队伍。全市组建了951 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其中乡镇级54人,村级灾害信息员794人,社区63人。对上岗的信息员并进行了业务培训,提高了业务技能,同时增加了防灾减灾常识宣传员,为普及防灾减灾常识提供了人力资源。三是建立赠灾捐赠机制。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荣传统,动员社会力量参加抗灾救灾活动;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动员行政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灾区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提高灾害救助能力。四是建立健全自然灾害调查评估体系。结合省民政厅制定出台的《____省民政系统灾情核查工作规则》,我市制订灾情核查工作规则,充分整合民政、交通、

水利、农业、通讯、电力等各职能部门力量,分类开展灾情核查,通过汇商,科学评估自然灾害损失,为政府灾后重建提供决策依据,提高灾后重建参谋决策能力。一是救灾资金总量与实际需求缺口较大。近年来,我市灾害频发,受灾地区抗灾能力较差,因灾致贫现象较为突出,常年需救助的人数多,每年需救济人口数和救济款数量大,上级拨款与实际需求之间有较大缺口,上级实际下拨救济资金数量与我市实际需救济存在较大缺口,资金困难矛盾十分突出。救济资金不足,影响和制约受灾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

二是社区和农村减灾基础薄弱。我市是鄂中人口大市,也是劳务资源输出大市,常年外出经营、务工人口超过30万,村中青壮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减灾救灾缺乏基础性群众力量;社区和农村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相对滞后,公众对减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防患意识浅薄,存在侥幸心理,缺乏防灾知识及自救、互救技能;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基础建设较为脆弱。

三是乡镇信息员队伍建设需加强。部分乡、村灾害信息员队伍多数频繁换动,特别是村级灾害信息员主要由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因村级事务繁杂,时间、精力有限,导致灾害信息员队伍无法保持相对稳定。部分乡镇信息工作员忙于具体工作,学习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无法胜任灾害救助工作。

四是减灾救灾信息化手段相对滞后。气象信息预报、水情(警)预报、灾害信息应用平台、冰雹防治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灾害预警、信息报送、应急响应和应急救助的时效性有待提高。

五是救灾资金分担机制不健全,应急保障措施还不力。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短时间内难以筹备到足够的应急救助物资,除了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外,缺乏其他通信系统,一旦遭遇破坏性较大的自然灾害,无法保障应急指挥通讯畅通。应急队伍装备配备不足,面对灾难往往无法开展有效的抢险救援工作。乡镇减灾救灾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救灾工作经费,难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减灾救灾精细化管理工作有一定难度。

一是增强灾害管理的协调机制,推动灾害管理体制的完善。在综合减灾的日常工作当中,与单灾种管理机构合作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综合减灾工作的成效。因此,要按照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要求,打破部门分割的界限,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方位的联防工作机制,加强党政机关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各层级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各辖区之间的合作,建立和完善民政、气象、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地震等有关灾害主管部门之间灾害信息的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密切配合,协同应对,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减灾工作联动机制。

二是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深入社区、农村等基层单位和灾害易发地区,广泛普及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教育,重点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技能,提高灾害防御能力。以“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结合各自实际,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组织应急演练,着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大力宣传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重要意义,面向城乡社区,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切实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培训。

三是建立科技支撑体系,提高减灾救灾科技水平。现代科技手段与先进救灾装备是提升综合减灾能力的关键,美国和日本均极为重视先进科技装备在减灾领域的应用。借鉴美日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在现有的各灾种的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和各种灾害信息传输通道的基础上,尽快开展灾害信息自动化管理中心的开发建设和系统集成建设,确保自然灾害信息得到快速收集、分析处理、损失评估,增强救灾应急反应能力。同时依托移动、电信等通讯部门组建灾害信息平台,由灾害信息管理中心统一到各乡镇书记、乡长、乡镇灾害信息员、村级灾害信息员的手机上,及时做好应急反应。

第7篇: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加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全力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建立多灾种综合、多部门联动、多环节应对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加强气象灾害普查和评估,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建立和完善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指挥系统。整合全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项目,建立完善《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实现全市自然灾害监测设备、资料信息和预警信息通道的共享,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综合能力和水平。

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建成广覆盖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和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平台。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认证。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影响评估系统。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系统,逐步理顺管理机制,完善人工增雨防雹系统,落实完善乡镇气象工作站职责,编制农村气象灾害风险规划。

建立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强化气象应急及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级气象应急指挥中心和市、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灾害性天气实景监测系统和气象灾害数据库,依托《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强化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联合预警以及预警信息的快速,提高预警及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移动应急保障服务平台,满足对重大气象灾害、突发公共事件、重大社会活动等的气象应急保障服务需求。

(二)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建立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和工作平台。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气候资源,大力开发和推广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开展太阳能等资源详查和应用评估,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推进城乡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重大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等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服务工作。

(三)加强为农气象服务

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完成乡镇自动气象站建设,发展覆盖乡镇的精细化、网格化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业务,推进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深化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完善气象信息手段,提高农村气象服务信息接收能力。

不断完善农业气象预报情报系统,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开展花椒、核桃、油橄榄、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产量与品质预报。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工作,特别是细网格的特色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加强农业生产气象咨询服务和农业气象科技知识普及。

加强农业生产领域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加强影响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影响评估。开展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业务。加强重大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服务。制定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标准和灾情调查规范。重点围绕构建特色农业“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发展格局做好工作。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系统,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指挥和效果评估系统,提高作业的科学水平和效益。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积极实施以农业抗旱、森林防火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常态化。

(四)做好公众气象服务

建设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做好气象实况监测、常规气象要素预报、各类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开发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建设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开展公众气象服务需求与满意度调查和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

建设市、县气象科普宣传业务平台。公众关心的重大天气、气候、环境和空间气象事件信息及气象新闻,传播和普及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等科学知识。加强针对公众需求的气象科技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工作。增强公众科学应用气象产品的意识和水平,提高公众的防灾自救能力。

(五)强化专业气象服务

建设完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和平台。建立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积极开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气象服务,做好城市电力、热力、供水、油气线路和管道沿线的天气预报预警等服务。

做好城市气象服务。建立和完善城市突发气象灾害各类应急预案,做好城市高影响天气的气象服务,开展城市气象环境评价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城市居民生活气象评价服务。

做好交通气象服务。初步建立服务于公路、铁路等交通行业的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重点做好新建铁路和新建高速公路气象服务。做好新建飞机场气象服务。

做好旅游气象服务。建设旅游景区气象观测系统,开展旅游景区特殊气象景观和旅游气象指数预报;建立旅游安全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加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

做好卫生气象服务。开展人类疾病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报服务,开展人体健康指数预报。

做好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服务。开展流域面雨量分析和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开展流域及局地山洪气象监测预警服务。

强化重大活动、重大工程项目等专项气象服务。不断总结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经验、技术方法、业务流程以及组织方式。围绕各级政府发展战略、规划等,开展重大工程项目气象保障服务。针对防雷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大活动保障等需求,开展雷电预报预警服务。

二、加强预报预测体系建设,提高天气气候精细化预报预测能力

(一)进一步推进现代天气业务发展

加强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工作。建立和完善基于上级部门和欧洲气象中心数值预报产品的天气气候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开展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业务,开展预报技术总结、产品检验业务。建立中短期灾害性天气的集合预报释用业务。订正上级部门下发的指导产品,制作7天精细到乡镇的气象要素预报产品。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建立适应本市灾害天气特征的物理量指标体系。建立雷电、冰雹、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系统和低温冷冻害、高温、干旱等预报预测业务系统。

进一步优化市、县二级天气业务流程。发展精细化气象要素短期预报业务,逐步建立无缝隙预报业务体系。完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流程和技术,提高预报预警时效。发展基于动力和统计释用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技术。短期预报业务注重提高定量降水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做好灾害性天气种类、强度和落区预报。中期预报业务,注重发展常规气象要素以及灾害性天气中期概率预报技术方法。

建立分类预报产品检验业务。改进完善各类预报产品的客观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检验评分系统。改进常规气象要素预报检验业务,建立并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中期天气预报和延伸期天气趋势预报的检验业务。

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气象预报工作。开展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降水预报技术和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及阈值指标研究。建立山洪地质灾害短期潜势预报系统、短时强降水临近监测报警系统及山洪地质灾害短时临近预警系统。

加强专业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建立、改进及优化城市空气质量、紫外线辐射、人体舒适度等城市环境气象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建立服务于公路、铁路等交通行业的交通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卫生医疗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和旅游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森林、草原火险等级气象预报业务系统。

(二)进一步推进现代气候业务发展

依托省级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制作月、季、年短期气候预测产品。开展干旱定量化评估业务。完善延伸期—月气候预测业务,制作月内精细化天气过程预测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和服务产品。加强季节—年度预测业务,制作市县级预测产品和针对地方需求的精细化预测产品。发展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估评价技术,建立完善气候影响评价业务平台。

三、加强综合观测体系和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现代化发展支撑能力

(一)提高综合观测能力

完善和优化地面气象观测网业务布局。全面实现地面观测自动化,加强观测数据稀疏区观测能力,显著增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完善区域天气观测网建设,加快乡镇自动站建设,实现全市195个乡镇全部覆盖。在暴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加密布点建设自动气象站。对已建4要素以下自动站升级改造为4要素或以上。

加强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在武都建设一部风廓线雷达。

优化调整农业气象观测业务布局。保证粮、油等大宗农作物的气象服务观测和牧业气象观测,稳步开展当地服务需求明显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气象观测。加强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能力建设,改善农业气象观测条件,实现全市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逐步建设农田(林、牧)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林、牧)实景观测试验示范,完善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和农业气象遥感观测业务。

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在气象灾害多发区及重点地区铁路、公路(次等级公路)重点路段建设交通气象观测网。建设全市雷电监测网,在主要林区建设森林防火监测网,逐步建设城市环境气象监测网。

做好台站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加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的执法和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完成全部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争取纳入当地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改善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台站气象探测环境。

(二)增强信息与技术保障能力

建立市县级技术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全市气象装备保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引进开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系统。制定市级业务设备储备件目录,建设市县级气象监测系统仪器设备备件库。建设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建立市级移动气象计量检定标校系统,增强观测系统稳定运行能力。

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系统。重点加强地面高速宽带网络、3G无线网等应急网络建设和应用,加快推进气象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提升气象数据存储、传输分发和网络安全控制能力,确保气象信息和相关灾害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

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完善气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气象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据存储管理与服务等实时业务应急备份系统,增强气象信息系统安全备份能力。

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提高气象事业持续发展支撑能力

(一)加强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

集中力量开展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气象预报预测能力、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攻关和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精细化天气预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应用及数据共享、农业气象等应用气象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二)优化气象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

建立科研与业务双向交流制度。健全科技成果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从科研开发到成果转化各环节的紧密合作机制。优化开放合作与交流机制,加强与科研业务机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不同性质岗位人员相互兼职、轮岗和挂职等人员交流。

(三)加强气象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加大气象教育培训力度。按照提高气象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全体气象从业人员的培训活动,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技能拓展、提高的教育培训,拓宽知识领域,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快高层次气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和气象技术能手,提升全市气象科技人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继续推行干部轮岗和上挂下派交流,不断提高基层台站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好水平。

五、加强基层气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按照“高起点,高规划,高标准”的要求,以“立足实际,着眼发展,突出特色”为原则,对未达到业务用房标准的台站优先建设。对现有布局不合理的业务用房进行改造和扩建。对改造价值不大的业务用房拆除重建。对水、暖、电等不符合要求的台站进行彻底整改。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工作舒适的新台站。满足基层台站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8篇: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

问:为什么要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答: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70%以上的是气象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我国先后制定了《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对减少气象灾害的损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象灾害越发呈现出突发性强、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局部地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雨、强台风等极端性天气明显增多。同时,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也十分繁重。多发的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的预防、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等工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问:气象灾害涉及到各行各业,影响范围广,怎样才能把各种气象灾害防御力量有效整合在一起,更好地减少灾害损失’条例在这方面有哪些规定’

答:气象灾害影响面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下,通过多部门密切协作,全社会共同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条例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在气象灾害防御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一是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加强领导,组织建立联防制度。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将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气象灾害防御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应当建立联防制度,加强信息沟通。

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协助政府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当对政府实施的灾害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予以配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应当依法开展自救互救。

三是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防、监测、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主产区、森林、草原、渔场等区域作为气象灾害监测的重点。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人员,协助政府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

问:在气象灾害预防方面,条例作了哪些规定’

答:气象灾害重在预防,全面系统的预防措施是减轻气象灾害损失的重要前提,条例对此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和指导,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内容。

二是明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程序、内容和效力,规范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程序和内容。

三是规范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条例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的特点,对台风、大风、暴雨、暴雪、低温、高温、雷电、大雾等主要的气象灾害规定了不同的预防措施。如,针对降雪冰冻灾害,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雪、冰冻发生情况,加强电力、通信线路的巡查,做好交通疏导、积雪(冰)清除、线路维护等准备工作。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本地降雪情况,做好危旧房屋加固、粮草储备、牲畜转移等准备工作。

问:只有准确及时地对气象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公众才能有效避险,条例在这方面有哪些规定,

答:及时准确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是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保障,条例对此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整合气象监测信息资源。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做好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加强灾害易发区的监测工作,完善灾害信息共享制度。

二是规范预报、预警行为。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统一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

三是加强灾害信息传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并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在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等人口密集区域和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建立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和播发设施,并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协助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等工作。

问:在发生气象灾害后的应急处置方面,条例有哪些规定,

答:积极有效的应急处置是减少气象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条例对此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规范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解除。规定政府或者部门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作出启动预案的决定;根据灾害性天气发展趋势以及灾情发展情况,适时调整灾害级别或者解除应急措施。

第9篇: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现状和形势

我县常见的气象灾害以干旱、冰雹、暴雨、雷电、大风、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为主。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发生频率高、局地性强,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为防御气象灾害,我县不断加大气象现代化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升。目前,共建成6处固定炮点和一部流动火箭发射架,安装了一个大气自动监测站、4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和一个土壤墒情自动观测站,实现了与齐河、沧州多谱勒雷达资料共享使用,气象观测系统初具规模,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防御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手段不断拓展。建成了基于移动“农信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平台,在县电视台设立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建立了与广播、通信、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实现了预警信息电视实时插播和手机短信全网。三是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初见成效,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的趋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气象灾害防御的形势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推进,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如何科学防灾、依法防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程度地减轻防灾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负担,成为气象灾害防御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暴雨、洪涝、严重干旱、高温热浪、极端低温、特大雪灾和冰冻等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增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加严重的威胁。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这些经济行业的安全运行。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也日益显现。在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行政、科技、法律等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置等工作,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必须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气象灾害防御以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气象灾害防御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测,尊重科学,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科学组织实施。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软硬结合、以防为主和政府领导、部门协作、配合有力、保障到位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到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减少50%,人员伤亡减少50%;工农业经济开发以及人类活动控制在气象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城乡人居气象环境总体优良;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达标单位占应申报单位的80%以上。

(二)近期目标(。初步建成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建立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构建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发展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的,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三)远期目标。按照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任务和要求,加速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建成气象多灾种预报预警系统,加大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的工程治理力度,实施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各类防汛防旱、城市防洪、交通防灾等工程性建设基本适应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减少50%,人员伤亡减少50%。

四、防御布局

(一)城区。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加快,暴雨、内涝、大风、雷电、冰雪等造成的城区灾害日益严重,城市热岛、雨岛效应和其它气象因素导致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防御城区气象灾害,需要大力开展城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气象数据和参数,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以及研究制定相关基础设施防御标准提供依据,提高城区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加强城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的能力。

(二)农村。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区域,雷电、大风、冰雹、干旱、洪涝、低温、霜冻等灾害对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但农村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畅,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薄弱,农民群众防灾意识不强,防灾避灾技能不高,农村减灾工作亟待加强。

防御农村气象灾害,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保障气象灾害信息能够到村入户;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加强农村防灾科普宣传和农民防灾避灾技能培训,建设农村防灾科普宣传与技术培训基地;增加气象科技的贡献率,保障粮食等农产品稳产高效;开展新农村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防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修订完善农村建筑物和农业生产设施防灾标准;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和新农村建设布局,加固和改造现有农业与农村防灾基础设施和民宅等建筑物。

(三)河流流域。在地理分布上,我县境内有马颊河、漳卫新河、德惠新河等河流,集雨面积较大。近年来的气候特点,造成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夏季易发生流域性洪涝。由于极端强降水和干旱发生概率均呈增大趋势,流域洪涝灾害重现期缩短,流域大面积干旱也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流域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主要河流流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要把防御暴雨和持续性强降水引发的流域性洪涝,以及流域大面积干旱、严重的季节性干旱放在首位,实现工程性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有机结合,构成完善的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立跨部门的流域洪涝、干旱联防工作机制,合理布设流域气象、水文监测网,确保及时获取流域面雨量信息,并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提高流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开展流域降水过程预报;建立洪涝、干旱灾害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预案;编制和更新流域洪涝、干旱风险区划,调整流域防洪标准,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

(四)重要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沿线。交通运输和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行业。低温、冰冻、暴雪、大雾等对公路和输变电线沿线的影响尤为显著,容易造成道路结冰、交通瘫痪、电力供应中断等严重后果。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生产部门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一个行业受灾后,不利影响会迅速连锁传递到其它行业,灾害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明显放大。

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沿线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是建立交通气象观测、电力气象观测等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发展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和预警服务,实现部门间、行业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灾害协同防御;开展公路和输变电线沿线精细化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的设计标准;建立公路和输变电线沿线工程设计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合理规划和布局,科学防灾避灾。

五、主要任务

根据我县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的重点,统筹制定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立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构建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发展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的,努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1.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水平。完善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充实观测项目,加密观测站点,提高地面和高空自动化观测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天气雷达资料,实现对气象灾害的全天候、综合立体性连续监测,在每个乡镇(街道办)建设1处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和在几条河流主要观测段建设相应数量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基础上,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农业生产需要,建设特种自动气象观测站。

2.完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体系。统筹发挥公共信息网络和专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加快推进气象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资源,建设和完善各相关部门间气象灾害信息实时快速交换网络和共享平台,实现气象灾害信息的共享。

3.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监测和预警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的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各类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精细化预报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对各类专业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4.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强预警信息与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和播发渠道,充实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制度,及时向公众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断提高频次,实现预警信息的滚动。建立和充分利用各类现代化媒体、通信工具和通信资源进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机制或平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立体化信息体系,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

(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1.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全县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建立以乡村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收集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信息上报系统和制度,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普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查找气象灾害防御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为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等奠定基础。

2.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建立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及相关标准,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1.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依据当地气象灾害特点及风险区划,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组织编制防御方案,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实施,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综合评估气象灾害防御效益,及时分析总结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新问题,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气象科普知识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等科普活动。加强对全民特别是农民、中小学生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避险防灾能力。

(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各级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明确气象灾害的等级划分、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应急救援的启动和终止规程、紧急避难场所和转移路线、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部门职责和联动机制、应急处置措施等事项,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

2.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各相关部门紧密协同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跨部门共享和协作联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提高对干旱、冰雹、大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等灾害的应急作业水平。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发展和壮大气象减灾志愿者队伍。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

3.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办)、社区(村)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检查,对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行认证、评估,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和社会化。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中,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办)、社区(村)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居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建立乡镇气象灾害信息服务站,发展乡村气象服务信息员,确保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责任区内的群众传递,按照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正确防御气象灾害。

六、防御工程

加强气象灾害立体监测系统,建立气象灾害监测、研究、预警网络体系,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到年,与各乡镇(街道办)、各有关部门和有关专业机构已有资源和建设紧密衔接,实施以下五大工程。

(一)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开展农村气象及相关灾害普查,建立综合观测系统,各乡镇(街道办)至少建设1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发展农村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提高农村易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完善农村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快速、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各乡镇(街道办)配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显示系统,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建设成果解决预警信息进村入户的瓶颈问题。

(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立较为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应用现有天气雷达资料、气象卫星广播系统以及区域气象观测站资料,建设集人影指挥、作业、信息收集等为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指挥系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队伍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对全县所有作业点进行改造,争取所有作业点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三)高影响领域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评估工程。建立重大水利水电设施、公路、架空输电线、通信设施、优势农产品主产区、重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集中区等气象灾害防御综合监测系统。建设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务、电力等气象灾害预警和评估系统。

(四)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全县的雷电监测网,实现雷电实时监测信息共享。完善雷电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应用开发和防御工程体系。完善雷击风险评估系统建设,做好雷击风险区划。充分利用雷电监测资料,对雷电灾害进行分析鉴定。推进农村及中小学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分期、分批在雷暴频繁区、雷电事故重灾区督促、指导开展防雷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完善气象科普馆和气象科普展室,制作气象减灾公益广告,开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编制系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编制防灾减灾宣传案例教材。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办)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当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重点,组织编制本地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层层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的各项责任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重大项目建设。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建立灾害性天气信息通报与协调机制。

(二)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切实加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协作,确保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部门和乡镇、部门和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和层次。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联合组织实施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三)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加强我县气象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发生机理、预报预测、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和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科学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深入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新突破。

(四)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专业人才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评价机制,多渠道发展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为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咨询。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人员水平。加强防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实武警中队、公安民警、预备役和各部门(行业)抢险队伍,形成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基层防灾志愿者队伍和乡镇(街道办)、社区(村)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在乡村设立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及时接收和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灾害信息,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参与本乡村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定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

(五)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机制,提高依法防灾减灾的水平。开展有关气象防灾减灾执法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