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

第1篇: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63―04

引言

南国农教授曾在报告中指出,当前教育技术学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本科专业224个,硕士点83个,博士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这是一个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是选拔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门槛,考试内容对人才的选拔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2006年7月,教育部考试中心规定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初试从2007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命题。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门类的二级学科,需要按照教育学的招生考试方案,但是教育技术学具有不同与教育学的学科特色,因此在招生考试科目方案设置上,出现了分歧。[1]部分高校改变此前的自主命题方式,采用了教育部统一命题的教育学综合考卷,学科门类为教育学(代码04),另外一部分高校仍然沿用自主命题方案,按理学(代码07)招生。从2007年至2009年,这种新的考试方案已经实施了三年,那么这两种方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育学综合的考试方案是否适应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层次人才选拔的需要,这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对招生结果的影响

1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变化情况

通过调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教育部主管)公布的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对2007―2009年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2007年全国内地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单位共有85个(同一个学校不同院系的硕士点按不同单位计),其中实行教育学综合的招生单位有40个,占总数的47.06%,自主命题的有45个,占总数的52.94%。2008年招生单位是84个,实行教育学综合的有36个,占总数的42.86%,自主命题的有48个,占总数的57.14%。2009年招生单位数量与2008年相同,其中实行教育学综合的有34个,占总数的40.48%,自主命题的单位有50个,占总数的59.52%,采用教育学综合的单位数量与自主命题单位数量之比约为3:5。整体趋势如图1显示,从2007年到2009年,采用教育学综合的单位数量减少,而自主命题单位的数量则在增加。这种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学综合考试方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应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2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对招生结果的影响

笔者统计了西北地区七所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点的高校2007-2009年的招生情况。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其中实行教育学综合的四所学校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实行自主命题的三所学校是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从招生结果来看,如表2所示,2007-2009年间,实行教育学综合的四所学校实际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基本上都没有满足招生计划,个别学校只能通过调剂争取一部分生源,有的学校实际招生人数甚至为零。而实行自主命题的三所学校,这三年间实际招生人数较为理想,有些学校甚至爆满,单从数据上看,实行自主命题的学校实际招生结果比实行教育学综合的学校普遍要好,这与招生考试科目设置方案改革前各高校基本都能招满计划,录取余地相对较大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诚然,招生数量受学校知名度、学科实力、导师团队能力、地理位置、就业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招生考试科目是筛选优秀学生的过滤器,也是影响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这两种考试方案产生的不同招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学综合不适合作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科目。

二 教育学综合不适合作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的原因分析

1 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与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脱轨

教育技术学虽然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但它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员会第五次工作会议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的前期研究工作,确定了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的八门主干课程,即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基础、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与教的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同时允许根据专业特色适当调整本科培养方案。[3]而教育学综合所考察的四个主要内容为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研究方法,与教育技术学本科主干课程差异明显,其中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方法仅在一些师范院校作为公共课开设,而教育学原理和中外教育史这两方面内容一般不是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课程内容,教育学综合中基本没有体现教育技术本科的主干课程,与本科教学严重脱轨。

2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不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优秀人才的选拔

由于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与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脱节,导致考生备考时,基本放弃了教育技术本科主干课程的学习,为了取得成功,从大三开始就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教育学知识,这无疑是削弱了考生对本科知识的重视程度,也加大考生的应试难度。[4]而通过初试的考生,也无法从成绩上体现对教育技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不用说反映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力了。因此,许多考生放弃考教育学综合,选择自主命题的硕士点报考,使生源在院校间出现了不均衡,还有一部分学生因无法适应教育学综合内容,直接放弃了教育技术专业的深造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对本专业优秀人才的选拔十分不利。

3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制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通过对西北地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进行网络访谈,发现有一大部分该专业的研究生来源于教育学或者其他社会科学专业,这一大部分考生基本上是应试型,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更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一点技术背景,而这些研究生所在学校的培养方案偏向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也基本是以计算机类为主的理工类课程,从本科到研究生,跨专业学习,知识结构差异明显,思维习惯并不一致,出现了不能适应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现象,部分学生,一直存在学习困难,无力完成导师分配的科研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显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置不仅要体现考生对本专业本科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也要体现从事该专业研究的基本能力,因此科目的选择十分重要,关系到研究生人才选拔和培养质量。从以上三个原因,可以看出使用教育学综合考卷难以选拔教育技术学优秀人才,迫切需要新的考试科目设置方案。

三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选择方案

笔者对2007-2009年全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统计分析,参考AECT94定义中提出的教育技术的五个研究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把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目前的研究方向分为教育技术学本体理论研究,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教学应用,教育影视与数字传媒艺术,教育信息管理与评价四个大方向,[5]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研究方向。然后对自主命题的学校考试科目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四大方向的具有一些公共的考试科目,笔者对自主命题学校所有招生方向和考试科目进行统计了解的基础上,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命题原则,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的两种考试方案,即:教育技术学统考或基于研究方向的自主命题两种方案。

1教育技术学统考方案

为了体现考试的公平客观性,顺应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趋势,笔者认为部分交叉学科应该突破二级学科按照所属一级学科统考的试行模式,体现两个交叉学科的学科特点,采用部分交叉学科统一命题方式选拔人才。教育技术学可以按照本科主干课程设置统一考试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网络教育应用、电视节目制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这六门初试必考科目,自主考察的科目可以结合研究方向放入复试环节。这种统一命题方案使该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更具专业性,同时也能兼顾到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使通过教育技术学统考选的优秀人才更符合硕士研究生的能力要求。

2基于研究方向的自主命题方案

笔者将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归纳为四大类,依据现有自主命题单位考试科目设置情况,设置基于研究方向的自主命题方案,如图2所示,矩形框内的科目为必选科目,椭圆形内的科目为可选科目,招生学校可根据自己具体招生方向灵活选择初试科目。

其中教育技术本体理论研究方向,其必考科目包括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而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论则作为可选;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化教学应用方向,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与网络,计算机应用基础,web及技术,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教育应用和数学为必考科目,而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和教育传播学则为可选科目;教育信息化管理与评价方向来说,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统计、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为必选科目,而教育传播,绩效技术和知识管理则为可选;教育影视与数字传媒技术方向,电视编导,影视音乐制作和多媒体技术基础则为必考科目,而普通物理学,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三维建模三门则可作为选考科目;其它方向,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科目。

小结

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教育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6],因此,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方案不仅要体现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色,更应服务于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为教育技术专业选拔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媛等.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中的结构性缺陷及对策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 汤苗苗,王琴,王良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三种模式构想[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9):10-12.

[3] 茹宏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谈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38-40.

[4] 张琪,陈琳.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断层扫描[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65-68.

第2篇: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用人单位 文科类硕士生考证 调查研究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如今已蔓延到硕士生群体之中。在认识硕士生考证现象时,首先需要回答如下两个问题:硕士生考证行为的现状如何,目的又何在。据相关数据显示,硕士生群体中,持有1―2个证书的人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6%,持有3―5个证书的人约占68%,持有5个以上证书的人约占5%。不分年级、专业,93%的学生持有考取多个证书的想法。另一方面,关于考证的目的,为日后工作而考证的人占83.49%,[1]而出于兴趣、专业发展等需要进行考证的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很小。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多数硕士生认为“证书”可以增强就业的竞争力,这也是他们对考证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证书增强了硕士生在应聘中的竞争力,并成为硕士们在考证上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的理由的话,那么,用人单位是如何看待这些应聘者手中所持的证书呢?证书一定有助于职位的获得?基于此问题,通过对我国华东地区若干省市共计99家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分析,试证明“就业”与“证书”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用人单位对于“证书”都有怎样的回应。

一、对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通过分析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华东地区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对于硕士生考证的态度,并通过数据分析证书在就业中的分量,从而得出硕士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考证”的结论。

(二)调查范围。

本调查针对“中国硕士研究生人才网”华东地区的招聘信息,涉及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江西和上海等7个省市,共计99家用人单位1的招聘信息,其中非盈利性单位(科研院所、高校、医院、政府事业单位)共计40家,盈利性单位59家。99家单位共提供2716种职位,其中面向博士研究生的职位有1331种,面向硕士研究生职位有1385种(1385种职位中,面向文科类硕士生的职位有261种,面向其他类别硕士生的职位有1124种)。

(三)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搜集上述企业的招聘信息后,对其进行汇总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把握材料:在这些职位中,有哪些职位要求应聘者提供证书,这些职位出现的频率与比例;这些职位需要何种类型的证书。除此之外,通过与某地人才市场招聘专员进行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于持有证书的应聘者的态度。

二、分析与解释

(一)用人单位对于硕士生所持“证书”的需求度不高。

通过分析,99家用人单位所提供的2716种职位中,明确提到要有证书的岗位共计417种,约占总数的15.4%。而在这417种职位中,有252种职位主要集中于4家用人单位(见表一),占总量的60%左右。

与弱势的证书需求相对应的是,在招聘信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用人单位对于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的明确要求。从信息出现的频率上来看,在招聘硕士生时,用人单位更注重其所学的专业。

表 一

(二)就业市场对文科类硕士生的需求度相对较低。

在所有的招聘职位中,与提供给理工类的硕士生的职位相比,面向文科类硕士生的职位数量较少,2716种职位中,用人单位对博士生与硕士生的需求量几乎持平。在1385种面向硕士生的职位中,仅有261种职位是面向文科类硕士生的(见表二)。

文科类工作职位招聘量较小,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里不做分析,但是,较为清楚的是,文科类硕士生的就业压力较大。但是单纯地通过证书的积累,并不能使文科类硕士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招聘职位的要求表明,用人单位更加强调的是应聘者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表 二

(三)“党员资格”并非应聘条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硕士学习阶段,大多数的学生都会积极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认为拥有党员身份能有助于其就业。通过分析99家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发现,在2716种招聘职位中,明确将党员资格作为入职条件的职位有452种,而且提供这些职位的用人单位主要集中于少数几家单位,尤其是非盈利性单位(见表三)。

表 三

(四)用人单位对于硕士生重“专业”,而非重“证书”。

通过分析招聘信息可知,在2716种职位中,明确提到要求有证书的职位有417种(详见表四)。

表 四

在要求提供证书的417种职位中,404种职位要求具有英语等级证书,4种职位要求具有计算机等级证书。而这两种证书,大多数学生在进入硕士生学习阶段之前就已经获得。至于9种专业从业资格证书,一般来说,获得该类证书的基础是具有相应的学科背景。从这一视角出发,对于硕士生而言,证书已经不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从招聘信息的职位要求来看,绝大多数的用人单位都明确要求硕士生所学专业为某学科的二级学科,或某个具体的专业方向。相异于重视本科生专业基本能力的养成,用人单位对于硕士生的要求更注重其专业知识的深度与精通。

1.盈利性单位更看重硕士毕业生的能力和既往工作经验,而非“证书”。在招聘信息中,68%的盈利性单位表示会优先考虑有工作经验的硕士毕业生。企业认为具有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比拥有证书更重要。通过与芜湖市人才市场的招聘专员进行交流,大多数企业表示在招聘过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应聘者必须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初始考察阶段,能够体现和量化实际能力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面试印象和个体有无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学习成果。因此,对于应届硕士生来说,在学习、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丰富自我的专业实践能力。

2.非盈利性单位除了重视硕士毕业生所学专业外,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政治面貌和科研能力,而非“证书”。在此类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大多对于硕士生的政治面貌有着明确的要求。通过对招聘信息的统计分析,有452种职位要求应聘者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仅占非盈利性单位提供职位总数的18%(非盈利性单位共提供2501种职位)。另一方面,在大部分研究院所、高校中明确要求应聘者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这对应聘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要求。因此,对硕士生来说,在硕士生学习阶段,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是他们的主要学习目标。

三、对于硕士生“考证”行为的再思考

通过对招聘信息的汇总与分析,以及对招聘主管的访谈,硕士生考证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功利,考证的最大危害在于影响了专业的学习,实质是降低了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影响专业课的学习。

硕士生应该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这是硕士生与本科生的根本区别。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最看重的仍然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而非证书。硕士生往往关注一些他们认为的热门的、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证书,却忘记了所学专业才是用人单位在挑选应聘者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对专业的精通才是应聘者在竞争中的真正优势所在。

已有调查表明,“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所考的证书与本专业并不十分相关,如中文系的考导游证,化工系的考了公共关系证书,金融专业的考专业性很强的物流证书”。[2]在这些行为中,不排除有的人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而考这些证书,但是,其中83.49%是为了就业考证,这些与专业相关性较低的证书,对就业是否真的有帮助呢?本研究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于证书并无明确的要求,而职位适应性的根本在于个体专业知识的素养。

(二)拥有某证书不等于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事实上,重视证书轻视专业的行为,在个体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硕士阶段的学习时间更短,对一些跨专业的硕士生而言,需要面临的问题更多。这样,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硕士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考证上,专业学习必然受到挤压,甚至有部分考证学生对专业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荒废了专业学习。即便人才市场对证书的需求度较高,经过死记硬背而获得的证书只能一时过关,而无法保证人才的长远发展,无法真正从内在提高个体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即拥有某证书不等于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三)计算机等级证书的价值更多地被计算机应用能力所替代。

在原有的认识中,计算机等级证书证明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计算机刚刚普及的时代,对于应聘者来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证明。一方面,在日常办公中,需要具备运用电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基本的电脑操作已经成为了个体的必备技能。另一方面,对现代办公软件的使用已经成为了硕士生,甚至是本科生普遍具备的素养。在招聘职位中,对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要求,已不再突出(见表四)。因此,对于处于硕士生阶段的学生来说,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关注,更多的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上。

(四)英语知识水平:硕士生不可或缺的能力。

英语的重要性在招聘信息中得到了体现。在此次招聘中,共有404个职位要求有英语证书(见表四)。另外,对于硕士生来说,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之中需要大量的学科专业的前沿性知识,而这些内容都是以英语的形式于国际媒体。在日常书面应用中,使用英语的频率极高。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硕士生来说,英语作为一项技能,重点是应具有高水平的英语读写能力,并非通过机械记忆获得英语考试等级证书。机械记忆一些词汇对解决现实问题所起到的作用不大。

注释:

①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文件的规定,承接毕业生的就业的单位主要可以分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外资、合资或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由于此次信息统计中没有涉及个体工商户类型招聘,为了便于统计,将本次统计的单位类别划分为非盈利性单位与盈利性单位两种类型。

②本次调查研究中所涉及的证书有如下类型:计算机等级证书(需要职位有4种);英语等级证书(需要职位有404种);相关从业资格证书(例如律师、物业、证券、会计、教师等共有9种职位需要)、任职证书(需要职位110种,注:应届毕业生一般不具备,故不在本次统计之中)。

参考文献:

第3篇: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工程硕士 质量保障 认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57-03

一、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概况

信息产业是20世纪以来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经济中的发展重点,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业务创新已经成为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推进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创新计算机学科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为信息产业提供相当数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支撑,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满足信息产业的人才需求,我国在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同时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目前全国在包括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等40个工程领域开设了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至今教育部先后授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78所高校为计算机技术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还授权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19所高校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

在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规模日渐扩大的同时,其教育质量也受到了来自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一般分为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保障:内部质量保障一般在各培养单位内部开展,其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实施、监管都由培养单位的教职人员做出判断并进行管理;而外部质量保障主要由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负责。根据我国学者陈玉琨和陆震的研究,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政府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大陆模式”,因而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展开研究。

二、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认证体系现状

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的认证机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成立和应用时间较短,但已形成了一套明晰的组织架构,制定了较完备的认证标准和程序。

(一)组织结构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是经教育部等行政主管部门授权,负责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组织机构,其下主要设有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及其秘书处、监督与仲裁委员会和各专业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根据2007年出台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整理其总体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全国认证专家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组织结构采用了企业组织中的职能型结构,这种组织是以工作方法和技能作为部门划分依据的,每一个职能部门所开展的工作将为整个组织服务,同时专业人员属于同一部门,有利于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有助于技术问题获得创造性的解决。

(二)认证标准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专业认证遵照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2008年制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进行,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如表1所示。

为了突出各专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从一般标准落实到特定专业的具体标准,通过从共同到专业标准的不断提高,使教育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以保证学生学习输出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涵盖7项指标,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就7项指标下共18个方面的内涵,按照认证标准给予是否合格的判定;专业补充标准则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考查学校的输出结果,即学校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学成以后是否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二是考查教学过程,即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是如何设计和实施,是否能够根据本专业特点从适用范围、课程体系、实践及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几个方面来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

表1 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三)认证程序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相关规定,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6个阶段,大致流程及时间安排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认证专家委员会认证流程

(四)认证结论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流程,最终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四种情况,而认证状态的保持又分为两种情况。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相关内容整理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认证专家委员会认证结论及状态保持情况表

认证过程中遭遇不受理申请或者未通过认证的,则认证专家组向申请单位说明理由,认证工作到此停止,申请单位须在达到申请认证的基本条件后重新申请认证。

认证结论为通过认证的,申请单位应在有效期内针对认证专家组的认证意见以及本校专业建设方面的新进展定期向秘书处提交一次改进报告。在有效期内如对课程体系做重大调整,或师资、办学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应立即向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申请对调整或变化部分进行重新认证。重新认证通过者,可继续保持原认证结论至有效期届满;否则,终止原认证的有效期。重新认证工作参照原认证程序进行,但可以视具体情况适当简化。

三、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于2006年启动,试点工作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以学习产出评估和教育过程评估并重,以评估研究与评估实践相结合,变单纯的教育系统评估为社会评估,规范学校管理和鼓励办学特色相统一,至今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相关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学位设置及相关教育发展的指导法规仍然是198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随着经济社会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问题日益凸显。

(二)社会参与角色缺失

我国的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是由教育部等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是从属于政府机构的组织,独立性较差,政府的主导性和权威性较强,这直接导致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论较为缺乏说服力。而在社会参与方面,虽然我国有一些事业单位性质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评估机构,但多数还是直属于相应的教育部门,对于我国专业学位的外在约束和鞭策力相当有限,也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缺乏可靠的约束机制。

(三)评估标准有待加强

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的评价指标没有提出可量化的、可操作的、全面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硕士教育认证的标准是2007年8月颁布的试行标准,其在制定时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中的内容,ABET评估标准的一大特点是尤其强调持续改进,每隔几年时间都会重新预测未来的工程教育质量要求,并对认证标准进行大范围的修订,这是尚处于试点阶段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短期内难以达到的。

(四)国际认可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认证尚缺乏国际互认的概念,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或机构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工程评估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从评估标准中也没有看到与国际评估标准衔接的导向。同时我国现有的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质量评估只是合格评估,结果仅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情况,各培养单位绝大多数只追求及格,按照全国统一的评估标准来进行,而不太会主动追求特色化、国际化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

四、完善我国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认证体系的对策

为了加强本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和程序,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完善,促进工程教育界、产业界和行业协会的沟通和协调,同时推进工程教育学位和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相关法规,准确定位专业学位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得到初步发展并且还将有更大发展的背景下,要解决专业学位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将专业学位放在与其他学位同样的教育地位来办,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学位制度。目前国务院学位办正在积极起草《学位法》,以取代1980 年颁布的《学位管理条例》,其中将把专业学位与传统的学术性学位并列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还将给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专业学科一个规范的专业目录,这将为改变专业学位的地位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转变政府定位,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需要政府、教育界、工业界、行业协会都参与的系统工程,政府应逐步转变定位,从直接参与向间接指导、从微观具体事务到中宏观政策制定过度。举办“高校排名”的民间组织、用人单位和新闻媒体等中介机构都是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中介机构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宏观管理下独立进行评估和研究,评估和研究的结果既可以为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和高校提供参谋意见,也可以向公众提供咨询服务

(三)强化质量理念,强调持续改进概念

追求卓越的良性循环是认证标准、认证机构的生命源泉,尤其对于计算机类更新速度快、周期短的学科,只有质量跟上了时代的要求,与企业和社会的需要齐步,认证机构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发现落伍的坚决抛弃,察觉不全的及时丰富补充,尤其是认证标准要具有前瞻性,保证与社会经济发展并行,真正做到持续性改进。

(四)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认证适用范围

伴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程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也会不断调整,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和研究国际认证标准的变化与发展趋势。认证机构内部应单独设置一个国际交流合作的窗口,专门负责和关注世界范围的认证工作交流和相关协议(如《华盛顿条约》等)的谈判等事务。还应对认证标准进行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使我国的认证标准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认证水平相当,使我国计算机学科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国际同行的承认,为我国的信息产业走向世界创造积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

[2]周远清.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5)

第4篇: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左(1963-),男,河北石家庄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王长龙(1965-),男,河北南皮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10-02

受中国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笔者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进行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工作。期间全程旁听了本科生的电子学(Electronics)和研究生的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课程,对英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及其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英国的教育、学术以及科学研究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位于英国,它是除美国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枢纽。英国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慕名前来留学,不仅带来丰厚的外汇,也为这个属于知识型经济体系的国家吸纳不少人才。本文以纽卡斯尔大学为例,研究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体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英国,由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目的和模式不同,其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分为授课型(taught)硕士和研究型(research)硕士两类。

授课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和就业服务,因此主要侧重于修读专业课程,对科学研究和论文的撰写要求不高,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型硕士学制一般为一年,要求学生在一年时间内至少学习4门必修课程和3门选修课程,此外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必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多门选修,但在进行成绩评定时只计算成绩最好的三门选修课。由于授课型硕士学制一般为一年,时间比较短,所以学生通常一入学就开始对论文进行选题,题目敲定之后,在秋季和春季学期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进行论文研究,进入夏季学期完成所有课程考试之后就完全进入论文阶段。想要获得授课型硕士学位必须达到如下条件:一年期间必学的 7门课程平均分达到50%(指所占课程满分的百分比分数水平,下同);每门单科成绩不能低于30%;7门课程中必须有6门课程成绩至少达到40%;参加与论文研究相关的项目达到50%。如果7门课程平均成绩和论文项目成绩均达到70%,则可以获得学校特别荣誉奖励。如果学生想继续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则硕士成绩一般要达到70%以上。

研究型硕士主要侧重于科学研究,但硕士期间也要修读一定数量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创新的能力,对学生撰写论文和报告要求比较高。研究型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导师的建议确定研究方向,参加相关的科研项目,调查研究并撰写论文,通过答辩后即可获得学位。研究型硕士通常可分为:传统的文科硕士、新兴的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哲学硕士等。其中哲学硕士介于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之间。学士学位获得者攻读哲学硕士一般要2年,有硕士学位的人攻读哲学硕士一般要1年时间。英国的博士研究生学制通常为3年,和大多数国家培养模式类似。

总之,英国研究生的每种培养模式各有所长,所培养的人才类型各不相同,每种模式及相应学位采用的都是应社会发展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要求而实施的。而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就显得偏于固定、单一、不够灵活。

二、研究生导师素质养成

在英国,教师职称分教授(professor)、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讲师(lecturer)三类,所有教师都具有招收指导博士生的资格。其主要职责是指导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对研究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问题和困惑问题进行指导、保证研究生应有的工作条件、关心研究生的研究进程、审定研究生研究成果并对其水平做出评价等。要使研究生能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必须由富有创造精神的导师来指导。所以,英国在选择导师时特别注重导师的科研创造能力,以能否培养出具有高科技能力的研究生作为评判导师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目前英国大学都具备了国际化大学的特点,它的教师队伍吸引了全世界的各路精英,因此其学术研究更具生气和创新性,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英国大学教师素质高,创新合作团队理念强,工作节奏快

(1)英国大学教师素质表现在知识面广泛,瞄准前沿发展,重视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合作科研多,注重团队研究,横向交流、国际合作多;工作量大,工作计划性好,节奏快。

(2)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个道理虽然中国的研究人员也懂,但在实际工作中和思维方式上,却时常习惯于跟着外国的研究方向,缺少跨越式发展的勇气和意识。如纽卡斯尔大学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学院(Newcastle University school of EECE)下分微电子、信号处理、电力、电气等4个研究学科。信号处理学科有4个教授、6个讲师,均可以指导博士研究生。每个教授的研究方向基本不大相同,所以横向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英国大学之间几个教师联合申报课题、定期讨论、共同研究的机会非常多。而且,由于欧盟也有大量的科研经费资助科研,所以欧洲国家之间的教师合作科研和学术讨论也是非常频繁的。

(3)每名博士生导师一般每年招收2至3名博士生,而每名博士生一般要4年毕业,所以每名博士生导师的在读博士就要有10个以上。学生每周要在固定时间和导师汇报研究进展、探讨学术问题,如果临时有事,可以随时汇报,然后主要就是自己按部就班的研究。除博士生外,每个教师每年还要承担十几个硕士学生的学位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大约在每年6~8月期间),而且所有教师都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授课任务,因此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导致他们的工作节奏快。比如,英国大学工作时间为早九晚五,没有午休,因此教师的午餐大多在办公室里解决,两片干面包加几片绿叶子、黄油、西红柿,20分钟解决午餐后继续工作。

2.重视基础研究,重视学术活动,重检查

(1)教师重视基础研究,善于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得出的结论具有说服力,创新性也非常明显,很容易在高水平的杂志上。

(2)导师非常重视和同事、学生间的学术活动,学术研讨活动多,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组内研讨,每个成员汇报研究进度、讨论学术问题,而且形式灵活,地点在教室或咖啡屋等。大型学术活动少,十几个人的情况居多,都是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讨论、讲座。每年一次的博士生学术年会以学院为单位,开阔了与会者的视野。

(3)对于博士论文的审查仔细、严格。论文提交给导师要审查修改一个月的时间,然后才能提交学校送出审查。论文评审专家只有两人,校内、校外各一人,最终答辩时也是这两个教授担当答辩专家。论文评审一般需两个月的时间,然后组织答辩。答辩时不需要学生先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而是两个教授和学生采取讨论的方式,开门见山提出疑问,学生针对提问进行回答,一般需要讨论交流3小时左右。当然,做得好,时间会短一些。最后教授给出答辩意见,大部分论文都需要修改,修改期为6个月以内,否则就视为不能通过答辩。笔者感觉国外的博士答辩虽然就两个专家参加,但审查非常仔细、严格,答辩时探讨的问题很深入,而且不容许学生的导师和其他博士生旁听。而国内的博士生答辩,虽然委员会由7人左右组成,但答辩时间短,问题较为浅显,大多流于形式。

三、研究生管理规范

1.资源的使用――高效

(1)英国学校对于授课型硕士生的管理是和本科生一样对待的,只能上课时进入教学大楼,因为授课型硕士学位论文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所以学院不会安排专门的教室和实验室。学院没有自习教室,学生要看书,就是图书馆、计算机房或者宿舍。每间教室一天基本排满了课程,没有空闲的时间。

(2)对于博士生的管理都按照职员对待,因为这里的博士就是完成一个真正的科研项目,他们凭校园智能卡在业余时间可以进入教学楼加班。场地的利用率很高,比如纽卡斯尔大学的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学院虽然40个博士在一个屋子里学习,但学习秩序很好,没人喧哗,没人随便动他人的东西。

(3)教学科研资源利用高效。所有课程不发教材,教师只给出一些参考书目,学生自己去图书馆借阅。而且同一城市的两个大学凭学生卡可以共享图书资源。教师在课堂上会复印讲义,发给学生。

2.设备的使用――节俭

整个学院只有行政办公室有复印机、扫描仪,为职员和博士生无偿服务,其他办公室不给配备,所有文具自己到学院行政办公室领取。

40个博士在一个屋子里,两台黑白打印机,一台彩打。打印需要虚拟计费,每人的计算机由导师给充值,博士生都是一次充值10镑。打印一张4p,可以打印250张,用完再去找导师充值。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管理、环保和节约意识。

3.计算机及其网络使用――规范

学校所有的计算机不能够自己安装软件,如果需要科研专用软件,需要专门安装。每个学院配备专职电工和计算机维护技师,负责用电和计算机的维护,免去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研究生教育战略

虽然英国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较短,授课型的学习年限只有一年,研究型的学习年限为两年,但其教育战略重点在于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一般研究生一入学就要加入课题组,参加实际科研项目,表现突出的学生被当做科研主力来使用。英国的研究生教育还十分重视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设置,学生所做的课题也会涉及多种学科领域,综合性的课题研究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锻炼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英国经常采取高校与工商企业联合的“ 协作式”培养模式。如纽卡斯尔大学在培养工程硕士过程中,学生由学校导师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共同指导,学生既要学习专业课程,也要针对企业的具体技术问题以及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大学与工商企业双方采用协作式的培养方式受到了各界的热烈欢迎,协作式教育不仅可以为大学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改善大学的科研条件,还有助于锻炼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培养高端专业人才。

英国的研究生教育历来非常重视国际交流,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留学生,这种举措不仅有利于交流各国的文化教育,使教育国际化,还有利于扩大英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影响。

五、启示与思考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推动社会先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笔者通过一年的访问学习,全面了解了英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经验及其发展动向,对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要虚心学习,努力提高,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研究生管理机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至立强调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应该打破以往培养单一学术型人才的固定模式,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全局观念、能够适应高层次环境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管理型等多样化的专业人才。通过“研究式”培养科学研究人才,这种模式可以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学中;用“教学式”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这种模式可以主要集中在教学型大学中;用“合作式”培养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为企业工厂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在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论文方面,制订好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建立多样式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融合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课程。对不同培养模式的研究生提出不同的论文要求,加强科研和实践环节,落实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还要引入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监控,建立健全内部考核衡量机制和社会评价体系,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嘉云.英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与启示――以格拉斯哥大学为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7-100.

[2]易红郡.英国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2,

(10):23-26.

[3]朱永,李佳孝.试论英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与借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66-167,170.

[4]王娜.英国研究生教育及启示[J].中国研究生,2007,(17):31-33.

[5]王喜娟.英国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以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08,(10):66-68.

[6]张静.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的课程改革及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10,(4):102-104.

[7]蒋菲,李晓,唐中勇.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及启示[D].研究生教育论坛,2010: 70-75.

[8]赵宗升,魏庆朝.英、美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66-71.

[9]陈勇,钱旅扬.对英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和借鉴[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2-154.

第5篇: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情报学 研究生教育 上海

[分类号]G350

1 引 言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教育体制也比较完善,同时有政府政策强力支持和高校及科研院所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重点对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发展对策,旨在为其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思路,冀望对其他地区情报学硕士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 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历史沿革

1984年,武汉大学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情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后,其他一些高校和著名的图书情报机构也陆续获得了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截至到2007年,上海共有8所高校获得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各高校名称及获得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批准时间如表1所示:

3 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现状分析

3.1 培养目标

笔者对上述8所高校网站上的情报学硕士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归类统计,发现以下趋势:大多数院校都提到要培养情报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掌握扎实的情报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网络检索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成为在现代情报技术、政务信息或企业情报方面具有特长的高级情报技术骨干。而南京政治学院上海院区和第二军医大学主要招收军队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军队在职干部,目标是为军队培养情报人才,为军队服务。

3.2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设置能够反映学科进展与社会发展需要。为了分析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研究方向,笔者采取查阅和检索8所高校2007年硕士招生简章和电话访问有关机构的形式进行调研。由于各单位在设置研究方向时,出现了二元研究方向,为了便于分类统计,对其进行了拆分,如:信息咨询与知识管理拆分成信息咨询和知识管理两个研究方向。笔者将拆分好的方向归纳为11个大类,22个小类,并列出了属于各小类的研究方向名称,分类统计了研究方向和设立该方向硕士点单位的数量与百分比(见表2)。根据表2中的数据又制作了表3和表4。

上海情报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广泛。上海8所高校情报学硕士点的研究方向共有40个,分布在11个大类和22个小类中,每一个小类再次细分出若干相近的研究方向,少则1个、多则4个。从单位分布来看,每一小类研究方向涉及单位少则1个、多则6个。上海情报学硕士研究方向涉及众多领域,与社会、经济、技术、管理、法律等情报信息密切相关,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广泛的信息需求。

上海情报学硕士研究的主流方向与我国情报学硕士教育的主流方向一致。王知津教授曾提及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是情报学研究的主流方向。而上海情报学硕士研究的主流可从表2数据中得到,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所占比重最大,均为10%,分别有6所和4所院校设立此方向,这两个研究方向是情报学的研究重点,有效地利用信息,对信息的生存。传递、获取、组织、检索、利用进行管理的研究和教育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也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研究方向反映了学科的进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是传统研究方向,是情报学的基础,不可忽视。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信息系统、竞争情报、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等方向的设置紧随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宽了情报学的研究思路,使情报学的发展迈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研究方向在设有该方向的单位数中的排序与其在研究方向总数中的排序基本一致,但从整体结构看还存在不足。有11个研究方向在总数中所占比重为25%并且设立相关方向的硕士点数量均只有1个,研究力量较薄弱。比如信息化只有一所院校开设了城市信息化一个研究方向,而对于上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的科技创新和企业信息化、社会经济信息化等研究方向则缺失。

情报学的前沿领域涉及较少。比如信息咨询、信息产业研究方向所占比重仅为2.5%,开设此类方向的院校均只有1所,而信息社会学、信息构建、信息法与政策、知识审计、网格技术应用等在硕士研究方向中都没有涉及,暴露了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力量的薄弱部分,同时也意味着要加紧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步伐。

3.3 课程设置

笔者通过网上检索和向有关机构直接索取的方式收集到了上海6所院校情报学硕士课程设置的资料(不包括第二军医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本文收集到了这6个硕士点的84门课程,其中包括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按照上文中对硕士生二元研究方向拆分的方法对这6个硕士点的二元课程也进行了拆分,按11个大类进行统计(见表5)。根据表5又制作了表6和表7。

通过表格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上海情报学硕士课程设置范围较广,面向管理、面向技术、综合发展。6所高校共开设84门课程,其中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情报学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信息技术、信息分析、信息资源管理小类的开课单位数超过总数一半。有3个小类开设课程为0,其中信息化、编辑出版只有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开设此研究方向,这里没有收集到两所学校的课程信息,故数量为0。但是信息服务小类有3所高校开设3个研究方向,却没有设置相关课程。其余小类分布较均匀。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是情报学硕士生的主要课程。6所院校均开设了相关课程,在84门课程中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所占比例位居前列。信息管理本身是情报学研究的重点,对于信息管理的一系列行为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信息系统来实现。所以信息系统及共发展趋势对情报学课程的影响毋庸置疑。

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基本协调一致。硕士生的主干课程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情报学理论与方法、信息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等,一方面,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的数量分布相对均衡;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的单位分布也相对均衡。

课程设置中体现了情报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上海6所院校情报学专业近一半都开设了数学、计算机、企业管理、经济等方面的课程。情报学作为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和数学结合,实现了情报研究指标和研究方法的定量化;它和计算机科学结合,使得情报计量、情报检索更为简便快捷,情报处理更加深入;和经济学结合,形成了情报经济学,对于研究现阶段的全球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和管理学结合,更易于达到强调以人为本,面向用户的管理目标。

体现时代特征、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不多。如信息经

济、信息咨询、信息产业、知识管理等与当今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处于情报学前沿领域的课程开设较少。上海作为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城市,信息服务行业正不断发展壮大,而情报学的研究方向正是顺应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上海高校应及时调整情报学科的培养方案,与市场接轨,与时俱进。

3.4 研究成果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核心期刊量可以表明该地区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研究成果。笔者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统计了自1996年至今上海8所高校在12种主要情报学核心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情报知识》、《情报理论与实践》、《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科学》、《情报杂志》)的发文量。如将检索项设为“刊名=图书情报工作”并且“单位=上海大学”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2007年6月20日。由于2007年不是全年统计,这里不作分析,其余各年论文量统计形成图1:

可以看出,自1996年以来,上海8所高校在12种主要情报学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呈显著递增趋势,说明上海情报学研究成果的逐年增加,也从侧面揭示了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水平的提高。

据相关资料显示:上海的情报学研究在情报检索语言、竞争情报、社会科学情报三个领域较有特色。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张琪玉是中国情报检索语言领域的开拓者,上海情报检索语言研究成果主要出自该院。“九五”期间,上海的竞争情报研究成果斐然,涌现出一批专门学术论文和专著,在企业竞争情报等实务领域也取得了成效。主要成果有上海图书馆缪其浩的《市场竞争和竞争情报》、上海大学樊松林的《竞争情报学应用论》和《竞争情报研究论》等论著。华东师大在国内最早开始招收“社科情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上海学者编写过《社会科学情报工作概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导论》等理论著作。

4 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信息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情报学的发展赋予了无限活力,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日益得到重视,情报学教育前途光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多姿多彩,昭示着情报学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上海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文化教育先进,同时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促使情报学教育进步快,发展好。上海“十一五”规划将持续推动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发挥信息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促进作用,使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较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较高、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亚太地区信息通信枢纽作用突出的城市,使信息化成为上海在世博会上展示现代化城市形象的重要特征之一。社会信息大环境为情报学科创造了成长的土壤,情报学人才要把握机遇,在信息化发展中大显身手。

但是受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经济环境影响,情报学同金融贸易等相比还是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多学科的融合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其它学科对情报学科的蚕食,使情报学失去原有地位;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得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和教育制度等方面都亟需革新,社会相关职业和学科的发展也促使情报学硕士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和价值重塑;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市场化导向强烈,情报学基础研究和建设还比较薄弱,情报学的研究资源相对缺乏,学科建设任务繁重。

5 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发展对策

5.1 明确培养目标,使更加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当代信息和知识已成为重要的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情报学作为一门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组织并提供利用的学科,其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管理专门人才。情报学教育要更加关注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特点,针对需求的变化着重培养面向科技、面向经济全球化、面向和谐社会构建的创新型信息人才。

5.2 提升情报学学科地位刻不容缓

受上海经济环境影响,情报学与金融贸易等专业相比还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从各高校研究生专业报名人数上可以看出情报学比较受冷落。因此,提升情报学科地位刻不容缓。高校自身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会在学校的硬件、软件上有所突破。更主要的是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支持,帮助解决情报学科基础设施建设和研究资源缺乏的问题。

5.3 加强情报学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把握学科前沿和新技术动向

情报学科的发展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需不断探素前沿领域,并对现代信息技术保持高度敏感,以紧随时展。吴慰慈等对美国图书情报学院开设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了归纳,大致有如下几类:①计算机技术基础;②而向对象或任务的计算机课程;③网络技术;④多媒体技术;⑤通讯技术④图书馆信息管理自动化。上海高校在此方面设立的研究方向和课程内容还比较少,必须加强此方面的学科建设。

第6篇: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

1.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各单位2017年秋季入学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的考生,含报考“申请-考核”制试点单位的考生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

2017年普通招考进行“申请-考核”制的单位有:力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洋研究所、植物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软件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报考力学研究所等14个“申请-考核”制单位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不纳入“申请-考核”制试点,只能以一般的普通招考方式报名参加考试。

境外留学人员应获得硕士学位,并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硕士学位认证后方可报考。

2.2015级学术型在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各单位符合硕博连读转博报名条件,且经所在单位同意拟在2017年秋季入学的硕博连读转博考生。

我校专业学位在学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硕博连读转博的方式报考博士研究生。

我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在学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硕博连读转博的方式报考博士研究生。

3.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各单位2017年秋季入学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即持有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盖章的《报考2017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的考生。

注:已参加2017年全国推荐免试研究生统一网上报名并拟录取为2017年直博生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无需参加此次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博士网上报名。

二、网上报名网址

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ac.cn或admission.ucas.edu.cn/。

三、网上报名时间

自2016年12月12日至2017年1月12日,全天受理。部分单位提前结束报名的,以相关单位公告的日期为准。报名前请务必注意查看拟报考单位的网上公告。

四、网上报名流程

考生进行博士网上报名前要仔细阅读《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秋季入学博士网上报名公告》和考生拟报考相关研究所或学院的有关通知公告。

推荐使用IE浏览器进行博士网上报名。

进入博士网上报名网址后,考生应按照本人报考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普通招考报名”或“硕转博报名”。

1.网上填写和提交信息

(1)申请注册:考生第一次进入博士网报系统,应首先注册,录入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请考生务必牢记用户名和密码。注册信息仅对本次招生有效。如注册失败,可能是用户名已被其他考生使用,请更换用户名另行注册。

(2)登录系统:首次使用时,注册成功后自动进入网报系统,选择报考方式,即“普通招考报名”(指招生单位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及同等学力人员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或“硕转博报名”(即硕博连读转博,指招生单位从本单位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选择“普通招考报名”,在考试方式中选择“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考生再次使用博士网报系统时必须先进行登录。

(3)录入信息:按系统提示和栏目设置,逐项如实准确录入个人信息。

(4)上传照片:按照系统提示的格式和大小上传本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证件照,照片必须清晰、完整,不能使用生活照。

(5)保存与提交:各步骤信息录入完毕点击“保存”按钮,系统将保存考生填报的各项信息。考生应仔细检查各项内容,发现错误应及时修改,核对无误后点击“提交”按钮,以便招生单位浏览和确认考生信息。网报信息提交后,网报系统自动给考生发送确认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

特别提示:未点击“提交”按钮的网报信息无效。

(6)浏览信息与修改:对已提交的信息进行检查。如需修改,在“信息录入”中进行信息修改,完成后请点击“下一步”按钮进行保存。报考单位一经对考生提交的信息确认、或者国科大关闭博士网报系统后,考生将不能再对信息进行修改。

(7)硕博连读转博考生进行网报时,其硕士学习阶段的部分相关信息会由系统自动导入,若考生核对发现有误,应及时与所在单位研究生部联系。

2.打印报名信息表

正确提交个人信息后,便可打印报名信息表。网上报名系统提供了报表打印和页面打印两种方式供考生选择使用。推荐使用IE8-11版本浏览器,若使用IE浏览器无法正常进行页面打印,可下载安装报表打印插件,使用报表打印。

3.下载专家推荐书

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或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资料下载区,下载博士报名专家推荐书,推荐书由两名教授(或相当职称)同行专家填写且密封签字后交考生转交报考单位或直接邮寄到考生报考单位的研究生部或学院办公室。

4.退出登录:完成本系统各项操作后,请点击“退出登录”。

考生要特别注意核对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码、报考类别(如非定向或定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号码等关键信息是否准确。

(注:定向生按定向合同就业,毕业时不发就业派遣证;除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外,一般针对现为在职人员且毕业后须要回原单位工作的考生。非定向生可按所在招生单位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毕业时发放就业派遣证)

凡未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报考信息和录取信息上报北京教育考试院和教育部后一律不得更改相关信息,学校也不再受理任何修改考生相关信息的申请。

五、提交报考材料

各研究所和校部相关学院将依据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考生进行准考资格审核,因此考生须于2017年1月22日前将以下报考材料邮寄或送交至所报研究所的研究生部或校部学院办公室(研究所或院系提前截止的,以研究所或院系公布的截止时间为准。邮寄报考材料的以邮戳时间为准,直接送交报考材料的以送交时间为准。)

1.报考“普通招考”类别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报考研究所或学院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1)网上报名系统生成打印并有考生本人签名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信息表;

(2)两名教授(或相当职称)同行专家的推荐书;

(3)硕士课程成绩单和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报考秋季入学博士的应届硕士生,在报名时可先提交硕士学生证复印件,并在入学前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4)有效居民身份证(或港澳台身份证)复印件;

(5)报名费(执行各培养单位收费标准);

(6)境外留学人员须提供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

(7)研究所或学院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除了提交上述材料外,还须提交由原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审核盖章的《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空表可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资料下载区下载)。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按报考单位的要求提交其他有关材料。

报考“申请-考核”制试点单位的考生按报考单位的要求提交其他有关材料。

2.硕博连读转博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单位提交网上报名系统生成打印并有考生本人签名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信息表,以及单位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六、报考确认,领取准考证

考生可于网报结束后再次登录网上报名系统查看报名结果,了解研究所对考生准考资格的确认信息,并于2017年3月3日前向所报考的单位询问准考证发放事宜。

考生在初试考试结束后,请不要遗失并务必保存好准考证、牢记准考证号(考生编号),以便参加复试和查询初试成绩时使用。

七、考试

1.初试:全校统一考试时间:外国语为2017年3月11日,上午8:30-11:30;同等学力政治理论为2017年3月12日,下午14:00-17:00。考试地点及专业课考试时间由所报考的研究所或学院确定和通知,具体以准考证上标注的时间地点为准。

2.复试及体检:由所报考的研究所或学院组织进行。考生应持本人有效证件(居民身份证或港澳台身份证)及学历和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硕士生持研究生证),以及报考单位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按报考单位通知的时间和地点参加复试和体检。

八、其他说明

1.网上提交的个人信息必须按照网报系统字段设置要求逐项如实填写,所填信息务必完整、真实、准确。

2.请考生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事先对自己的报考资格进行确认。如因考生个人原因导致取消报考资格或不能参加考试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考生应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认真考虑并确定“报考类别”,即“定向”或“非定向”。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报名考生的“报考类别”一律为“定向”。同时“定向单位”请考生按照实际情况填写,非在职考生(含应届硕士毕业生)报考该专项计划时,“定向单位”填写开具报考资格证明省市的“***省/自治区教育厅”。 在职考生的“定向单位”按照实际情况填写。

网上报名信息提交后不得更改报考类别。考生与原工作单位或定向单位之间应事先做好协商。凡考生与原工作单位或定向单位因报考问题造成不能录取等后果的,由考生本人承担。

4.按照博士招生专业目录各研究方向公布的信息,请考生注意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的选择。

5.如果出现因网络拥挤,造成报名过程出现异常,请等待网络畅通以后再进行。

6.打印《报名信息表》时若出现无法正常显示的情况,可以重新启动计算机或更换计算机及打印机重新打印。

7. 请考生成功提交网报信息后立即打印报名信息表,并将所有报考材料直接邮寄到报考的研究所研究生部或校部学院办公室,不要邮寄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公室,以免延误各单位进行准考资格审核。

8. 境外留学人员填写硕士学历学位证书编号栏目时应填写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上的认证号。

9.硕博连读转博考生填报考试科目栏目时一般应选择“无考试科目”。若招生单位需进行笔试考核的,请按照招生单位的具体要求填报考试科目。

10.被录取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入学报到时出具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在招生单位规定的入学报到时间截止时未获得硕士学位者或不能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原件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11.报考“申请-考核”制单位考生的报到、考核、面试、体检等各项时间安排请参看各单位的工作通知。

12.联系方式

(1)中国科学院大学各培养单位:

请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点击“联系我们”查询《培养单位联系方式一览表》。

(2)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公室:

博士招生咨询电话:010-82640445,蔡老师。

网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2649886,袁老师。

第7篇: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

一.基本条件(考生必须同时满足下列各项条件)

1.普通招考的考生(不含直博生、硕博连读生)符合《南开大学2016年博士生招生说明》中的博士报考条件;

2.为“211”院校毕业全日制硕士;

3.入学时年龄不超过40周岁;

4.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只招收全日制攻读博士生。考生被录取后必须全脱产学习,学生档案和工资关系全部转入我校。可参评我校学业奖学金及助学金;

5.外语水平要求:申请人英语至少达到以下条件其中一项:

(a)通过国家六级(六级成绩达到425分)或国家四级成绩达到550分;

(b)托福(TOEFL)成绩达到90分以上(老TOEFL达到600分);

(c)雅思(IELTS)成绩达到6分以上;

(d)GRE成绩1300分以上(新标准260分以上);

(e)在英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硕士学位;

6.以学生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I索引期刊,或中国计算机学会认定C类及以上会议、期刊,或《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应取得科研论文成果要求》附件中所指定的中文期刊上发表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

7.健康状况符合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体检标准。

二.可接收“申请考核制”博士的导师及招生名额

2016年南开大学博士招生专业目录中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全部博士生导师自愿申请参加;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博士生招生计划名额含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生、“申请考核制”博士生、统一入学考试生。

三.报名申请

1.网上报名

以“申请考核制”报考我院的考生需在“全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博士网上报名系统”报名,报名时考试方式必须选择“申请考核制”。

“申请考核制”网上报名时间:2015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

网上报名网址(全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bsbm

2.提交申请材料

考生须于2015年11月5日前(以邮戳为准)向我院提交申请材料,申请材料需以快递方式邮寄。

邮寄地址:天津市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研究生办公室(新校区)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022-23505863;022-23503438

提交材料清单(材料要求A4纸规格按顺序排列):

(1)《南开大学2016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考核申请表》;

(2)《报考南开大学2016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3)提交两份攻读博士学位《专家推荐信》;其中一份由考生硕士阶段的导师填写。(推荐信是学院确定博士生资格的重要依据,推荐人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推荐书应由推荐人根据自己对考生的了解,实事求是、客观的亲自填写,并签字密封);

(4)申请人二代身份证复印件;

(5)学位、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生提交学生证复印件),境外获得学位考生还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证书复印件;

(6)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单(须加盖教务处、研究生院或人事部门公章);

(7)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生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8)获奖证书、、获得专利及其它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

(9)外语水平能力证书复印件(CET6、TOEFL、IELTS等);

(10)《research proposal》,要求英文3000字;

以上提供材料均认为是真实可靠的,如有伪造,一经招生单位发现,立即取消其录取资格。

3.申请材料审核

(1)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负责材料形式审查:审查材料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审核基本条件是否符合报考条件。特别对应届生的学生证、已获硕士学位人员的硕士学位证书,境外获得学历者提供的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位认证进行查验。

检查合格者按报考学科(专业)进行分类整理后提交到“专业审核组”评估。

(2)学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学科的“专业审核组”;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作为控制科学与工程、运筹学与控制论两个学科的“专业审核组”,分别负责评估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评估内容包括:考生的学习成绩、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实践情况、硕士论文、发表文章以及获奖、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等。

“专业审核组”填写《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申请资格评估考核表》,并给出百分制成绩(成绩在60分以下取消其申请资格)。择优确定入围考生名单。并于2015年11月15日前报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审批。审批通过后,于2015年11月18日前在学院网站公示入围考核人员名单,公示期为十个工作日。

4.综合考核

由申请导师及本学科学位分委员会具备博士生指导资格的4-5位委员组成“综合考核专家组”(不少于5名教授),负责对通过审核并在网上报名的考生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内容包括:

(1) 试卷考核:内容含心理健康、专业英语翻译(100分钟)

(2) 面试考核: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考生具体情况,考察考生专业外语,综合知识运用,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重点对考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科研潜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考查。

每位申请人需准备15分钟PPT,PPT内容需含个人简介、学习成绩、课题研究、发表成果、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等内容。

面试结束后,“综合考核专家组”成员首先进行无记名投票,投票采用一票否决制(即非全票通过视为考核不合格)。按照投票结果和面试情况,“综合考核专家组”填写《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综合考核记录表》,并给出评语、百分制成绩。

考核成绩低于60分的不予录取,按照考核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综合考核成绩将在学院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十个工作日。

5.拟录取名单审核及公示

根据“综合考核专家组”上报的拟录取名单,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综合汇总、复核。提出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申请考核制”博士拟录取名单,11月25日上报学校。由学校研究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由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公示“申请考核制”博士拟录取名单,公示期为十个工作日。

6.录取

凡被以“申请考核制”方式录取为我校博士研究生的考生需将档案和工资关系全部转入我校,方可发放录取通知书。

四.监督机制

学院将建立以主管院长和各学科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学位分委员会委员组成的“专业审核组”;各学科博士生导师组成的“综合考核专家组”三级审核制度,确保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

考生在通过“申请考核制”申请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如果对综合考核等方面有疑问,可首先向学院提出申诉,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考生提出的申诉进行调查及处理。如果考生对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做出的申诉处理仍有异议,可进一步向学校争议委员会提出申诉,并由学校争议委员会按照教育部及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做出裁决。

五.招生咨询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招生信息请查询以下网页:cc.nankai.edu.cn; cs.nankai.edu.cn;

咨询电话:022-23505863;022-23503438。

办公地点:南开大学新校区软件学院楼110室。

六.其他事项

1.“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只招收普通考生,各类专项计划不得以该方式进行招考。

2.学习年限、毕业就业、学费、奖助学金、学生住宿按南开大学招生简章的规定执行;

3.有关招生指导教师的情况可参阅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网站信息;

第8篇: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

一、学校概况

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坐落于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1号,总占地面积160.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5.01万平方米。本科以上全日制在校生26482人。现有专业学院17个,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体育教学部、信息技术研究所等机构。现有本科专业6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四种专业学位类别,分别为工程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其中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3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个。7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学科,一个学科(软件工程)被列入重点培育学科。 (数据截至2015年9月1日)

二、学院简介

聋人工学院是天津市政府和中国残联于一九九一年合作创办,面向全国招收听障学生的高等工科特殊教育学院,是中国第一所、世界第四所聋人高等工科院校。经原国家教委批准,聋人工学院招生实行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录取。

聋人工学院现有教师4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1/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70%以上,正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3人。

学院内设置四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

学院现有专业实验室27个,面积达6000平方米,其中包括图形图像工作站实验室、双屏计算机实验室、单屏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网络集成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服装设计与制作实验室3个(各类新式多功能缝纫机、大型激光裁床、电脑绣花机、整体熨烫系统等专业设备)、立体裁剪实验室、针织编织实验室、丝网印刷实验室和手工制作实验室。各类实验室为专业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完善的设备条件。

三、专业介绍

1.聋人工学院开设专业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按计算机类招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并在软件开发、图形图像与多媒体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方面具有特色,能在信息技术产业部门,科研部门、教育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图形图像处理、网站管理、软硬件设计、集成、开发、以及应用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各种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动画设计、软件工程、动态网站技术、组网技术等课程。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2)网络工程专业(按计算机类招生)

本专业面向聋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维护管理、安全保障和应用开发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备获得“网络工程师”资格的能力,能够承担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第9篇: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门交叉性的工程学科,它将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应用于软件的开发与维护中,研究重点是大型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评价、规格说明、设计和演化,同时也涉及管理、质量、创新、标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和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然而,软件工程开展近30年后,人们才对软件工程核心的知识体系达成共识。在国际上,ieee-cs和acm联合组建的软件工程协调委员会(swecc)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推荐实践swebok2004[1],为软件工程职业实践建立了合适的准则和规范集,以作为产业决策、职业认证、课程教育的依据。基于swebok,swecc进一步定义了其中可以纳入教育程序的知识体系,包括本科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se2004中的seek、研究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gswe2009[2]中的cbok、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实践。

我国2002年启动了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程序。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诸多学科,软件工程已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交叉一级学科。但由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工程化人才教育开展时间较短,培养体系尚在不断改革完善,因此在很多院校中软件工程学科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所培养的软件工程人才与工业界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整个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影响研究生业务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核心,以训练实践能力的为目标的层次化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硕士生的培养上,对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的要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求一般是同等并重,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软件工程硕士的定位和其他学生不同,这为我们的课程设置、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通过对国内众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3]:

(1)完全独立型:将软件工程彻底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课程设置上综合计算机、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偏重于数学基础,但实践能力较缺乏。

(2)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体课程为基础,以软件工程理论课程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体系为主体,教学中突出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企业需求或者人才市场需要,按照工程思想进行实践教学,同时校企结合,试图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软件工程的工程理念,但在进行实践之前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不牢固。

(3)实践加强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在这个模式下,课程体系基本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同,只是加强了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作中所学的工程理念需要自己去学习。

(4)其他类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软件大赛,推荐学生参加各种证书的考试,获取各种软件企业证书。这种类型中,学生所学内容较多,但是正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基础不扎实,同时真正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够。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的软件工程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无论是从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的区别,还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来看,针对软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迫切的。

二、生源基础分析

gswe2009对给出了软件工程硕士的三种主要生源:

(1)在职程序员,由于没有受到过正规研究生教育,有些企业的在职人员对理论知识匮乏,因此具有系统学习的愿望;

(2)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由于软件工程职业的兴起,以及目前人才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使得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想要加入软件工程的队伍;

(3)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压力下,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

在我国,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多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正式由于这些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基础专业各不相同,使得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加复杂和重要。

三、知识体系分析

2004年8月,有全世界五百多位专家教授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的最终版本,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2009年, gswe2009中的教育知识体系cbok主要来源于swebok,同时也参考了seek2004、incose2003和haskins2007。与swebok2010同步,gswe2009包含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ka(职业实践)和四个关于教育的ka(工程经济学基础、计算基础、数学基础和工程基础),同时两个在swebok中没有出现的ka(系统工程基础和职业操守指导)被加入了cbok。此外,cbok还调整了一些知识单元和知识点[4]。gswe2009由准备知识、核心知识、大学特有知识、选择性知识和顶点经验所构成。其中的大学特有知识有学生的入学基础决定,在整个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为学生设置学习专业核心知识之前的准备知识以及在学生职业实践课程中所需要的选择性知识,而顶点经验需要学生在学习专业核心知识和进行职业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因此,课程设置中准备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的设置以及学习方式尤为重要。

四、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对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有: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发现并解决问题技能、系统建模技能、文档撰写技能。我们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分为:理论知识学习、职业实践、论文撰写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我们给出了三单元课程、两步实践的方式,三单元课程分别是:必选课单元、必修课单元、自选课单元,两步实践有:模拟职业实践、实际职业实践。传统的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通常是完全分开的两个阶段,但在软件工程这个特殊的学科,我们将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在进入理论学习第二单元的同时进入模拟职业实践阶段。理论学习三个单元具体设置如下:

(1)必选课:选择工程经济学基础(例如知识产权与法律、企业管理与文化、领导学、信息经济学 、市场营销学等)、计算基础(例如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高级操作系统、高级网络技术)、数学基础(离散数学 、组合数学、 工程数学、数值分析)等准备知识中的专业主干课程按学科分类作为新生入学的必选课,取代以往将某些固定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基础课的方式,方便根据学生大学所学专业来选择自己所欠缺的准备知识进行学习,是知识的储备阶段,在本单元根据学生所选课程的成绩作为给定学分的依据。

(2)必修课:将软件工程基础中的核心知识(例如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测试技术、软件系统建模原理和方法、基于cmm 的软件过程改进、软件开发方法、软件需求工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软件工程的概念,旨在学生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在学知识的同时,适当加入模拟职业实践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向,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模拟题目的训练,题目可以是各类大赛的题目、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学生自己选题,这是学生职业实践的第一步,培养学生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系统建模以及独立创新技能,之所以称之为模拟职业实践,是因为这一步的实践题目并不是真正的软件工程课题,而是采用软件工程思想的实际课题,为下一步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第二步的实际职业实践奠定基础,在本单元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最后考核给出一部分成绩,另一部分成绩给出的依据是学生实践课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在小组中的贡献程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认识自我、团结合作的能力。

(3)自选课:学生根据自己对软件工程的理解以及通过对上一个单元所做题目的分析,选择自己所需要补充的基础专业知识,自行选择和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及自觉学习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导师根据学生所选专业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学习之后对该软件工程专业的认识给出学生的成绩。

传统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先学习再实践,或者是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前者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没有实践练习,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好,后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锻炼了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往往不知所以然,只是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实践,对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解不够,而我们通过上面学习-实践-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但对软件工程相关知识有所掌握,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具有不断补充知识、总结自己、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知识的作用,从而能够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软件工程核心知识的同时进入了职业实践的第一步模拟职业实践,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理论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在职业实践的第二步实际职业实践中,学生自己从课堂走出去,到实习基地、用人单位或者是校企合作的相关公司企业进行真正的软件工程实践,学习良好的职业道德,正规的软件工程管理方式,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过程,进入第三阶段论文撰写,这就避免了以往硕士研究生写论文闭门造车的现象,为论文提供了更好的实践依据,提高了硕士论文的质量,这一步通过从实践中回到学习上来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撰写文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