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经济展望范文

世界经济展望精选(九篇)

世界经济展望

第1篇:世界经济展望范文

随着2001年渐渐临近终点,全球经济运势不稳,正在滑向衰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其中,贸易增长率经历了近年来最严重的增势减速——从2000年增长13%以上,骤降为2001年的 1%。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需求增长正面临10%的萎缩。尽管有资料表明全球经济有可能在2002年中期恢复增长,但经济复苏所面临的风险是近十年来最严峻的。虽然现在充分评估前不久在美国发生的恐怖袭击对经济的总体影响还为时过早,但此次恐怖事件所引发的新的和不可预见的因素,将大幅度增加全球经济呈现一下滑的风险。

在这种经济态势不稳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领导人已发起了热烈的讨论,以探讨是否有必要在2001年11月召开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时,启动新一轮全球贸易谈判。新一轮贸易谈判将为重新推进计放市场和扩大贸易的多边贸易规则提供机遇。减少世界贸易壁垒有助于加快增长速度,为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的新型专业分工提供激励,并加快全球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的步伐。

不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前景,与全球经济展望一样不明朗。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此新一轮贸易谈判充满了疑虑。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贸易体系中重要的因素。与早期许多回合的国际贸易谈判不同——1960年进行的狄龙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仅有39个国家参加,其中大多数是发达国家——在下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将有142个世贸组织成员国参加,其中70%是发展中国家。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量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增加,其商品贸易已占全世界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它们将获得很大收益。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又担心如不减少市场壁垒(消除市场壁垒能够刺激有利于贫困人口的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体制将对发展中国家更加不公平,并与其发展战略重点愈加无关;扩展的贸易发展议题将仅包括与发达国家利益攸关的问题;多边贸易规则越来越变成对发达国家现行的贸易法规进行改写,而这些改写的法规对发展中国家不合适,或者难以实施(Ganesan2000)。

在发达国家内,也不是众口一致地支持新一论贸易谈判提议。对“全球化”新近出现的抵制情绪——尤其在是扩大贸易方面——己非常强烈,这就对开放市场可以提高人们,尤其是贫困人口收入的假定提出了质疑。而全球经济滑坡可能会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因此,国际社会面临明确的抉择:现在是否应该沿着更加开放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而对外开放使世界经济在过去五十年多来更加一体化和繁荣昌盛;还是允许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之后(1999年)出现的严重分歧继续存在。如果贸易谈判要成功地推进新一浪的全球经济繁荣,并同时提高国际社会中最贫困人口的收入,那么就应确保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和最贫困的人口从中受益。

世界贫困人口可以从重塑国际贸易架构中获益

贫困人口——那些生活在每天2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内,这些行业面临最大的贸易壁垒,使世界贫困人口处于特别不利的境地。根据报告第二章估计,贫困人口向国际市场出售商品所面临的壁垒大约是发达国家工人的两倍。通常,高收入国家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商品所征收的关税尽管较低,但仍是从发达国家进日商品关税的4倍(分别为3.4%和0.8%)。高收入国家对其农产品提供的补贴,对发展中国家国家尤其不利——目前的补贴额每天约10亿美元——或者说是发展援助资金总额的六倍多。税号的扭曲——对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商品征收异常高的关税(关税高峰),限制国外加工(关税升级)和当特定进口限额突破以后,征收更高的关税(税率配额)——以及有关的贸易措施,如频繁采用反倾销措施,这些都是限制贫困人口受益于贸易机遇的制约因素。

其他与贸易有关的协议和惯例中的严重不平衡,时时与发展目标发生冲突。比如,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适合全面履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知识产权协议》)。运输联盟得到官方支持,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额成本,而且有些运输标准的制定,也很少考虑到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仅涉及高收入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对农产品、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和其他产品与服务贸易设置高壁垒。发展中国家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制成品征收的关税,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制成品进口征收关税的 4倍以上(分别为 12.8%和 3.4%)。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通常对服务贸易进行更多的限制。

本报告认为有必要重塑世界贸易体制,以促进发展和减少贫困。报告集中探讨以下四个政策领域:

1.借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之际,发起一轮“发展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以减少全球贸易壁垒。只有发达国家愿意对贫穷国家和贫困人口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减少限制——特别是 降低对农业(包括补贴)、纺织业和服装的保护,甚至减少对工人短期流动的限制,这些谈判的结果才会持久,并且对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开放服务市场,降低对进口竞争设置壁垒,改善其自身状况并获得优惠待遇。可以确信的是,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会涉及与发达国家利益相关的问题。不过,一轮真正的发展回合,应该取得使包括世界贫困人口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获得共赢的结果。

2.超越世贸组织谈判框架,全球共同采取行动促进贸易发展。仅仅靠提供市场准入并不足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贫穷国家的贸易发展。增加多边“贸易援助”——改善贸易基础设施,采用最优贸易管理规则和标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也有助于贸易发展。同样重要的是,世界各国和地区还可以超出世贸组织的范围,非常有效地共同合作,致力于改善环境和提高劳工标准。

3.发达国家单方面实施促进贸易发展的政策。首先,如果高收入国家对低收入国家开放其市场,实行零关税和零配额,这将会对贸易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动作用,有助于这些贫穷国家改变其以往贸易绩效不佳的状况。其次,高收入国家还可以通过控制滥用反倾销的情况,建立良好的信誉。第三,增加双边“贸易援助”,还可对多边贸易进行补充。

4.发展中国家进行新的贸易改革。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贸易改革,降低限制性壁垒,尤其是服务市场壁垒,提高其竞争力。的确,发展中国家本身的政策,对因实施适宜的政策而从贸易发展中获益,有很大的潜力。甚至在不考虑其他国家政策影响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改革,特别是与改进治理和改善国内投资环境有关的改革,可以提高其生产率和增加收入。 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其他方面——如区域贸易安排、相关贸易标准和贸易有影响的国际机构(比如,世界关税组织WCO等)——也很重要。但是,除在第六章简略地提示以外,这些内容不是本报告探讨的重点。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节省篇幅,因为世界银行其他报告已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不过,如果本报告的四项政策建议得以采纳,它们将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变革,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繁荣昌盛。

重塑全球贸易架构以促进发展,将有利于减少世界贫困——

抓住机遇重构世界贸易体系,以促进发展,将会给世界贫困人日带来巨大的有利变化。目 前世界上约有28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在本报告进行的基准长期预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这样的水平:到2015年将世界贫困人口降至22亿,使约6亿人脱离贫困线。这将是一项重要的成就。

但我们还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本报告模拟了当四项政策相互发挥作用后的效果——有效取消贸易和服务限制,加上实施“贸易援助”议程,以及将贸易刺激政策转化为贫困人口收入增加的其他配套政策措施。这些模拟分析虽然有方法方面的局限性,但却能指出问题的要害之处。

以下三方面问题值得关注:第一,减少贫困的全球化步伐将会加快。与基准预测中的正常增长速度相比,这些政策同时发挥作用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还将再使3亿人脱离贫困线。换言之,由于贸易一体化而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到2015年,世界贫困人口将比基准预测结果减少14%。在2005-2015年间,通过降低商品贸易壁垒的水平来加速贸易一体化,将会加大增长的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增加 1.5万亿美元的累计收入。发展中国家放松对服务贸易的限制将会产生更大的收益——其收益可能是上述累计收入的四倍以上。

其次,我们的模拟分析显示,消除贸易限制对收入分配有很大的正面影响。模拟分析表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会提高。在大多数地区,非熟练工人的收入普遍得到提高。最后,此模拟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率将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儿童的健康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报告要点

本报告侧重于探讨“以贸易促发展”的议题

实现扩大世界贸易的新倡议,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将发展推向制定贸易政策的中心舞台,本报告旨在探讨这一议题。报告首先对全球经济进行了展望,并阐述了全球化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景之间的联系,然后提出了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的四大领域的问题: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运输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报告最后一章概述了前瞻性政策议题,并对进一步全球化和经济加速增长对贫困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潜在影响进行了评估。

全球展望

截止2001年第三季度,全球经济运势不稳,正在贴近衰退。世界经济三大发动机——美国、日本和欧洲——20多年来经济增速首次同时放缓。日本经济实际上已步入衰退,美国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增加——其部分原因在于今年9月发生的恐怖袭击对需求和供给的冲击——与此同时,欧洲经济增长突然放慢。其结果是,全球经济停止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撑。

但是,尽管风险异常大,我们的展望是全球经济将在2002年开始复苏。如果按照期望,外部环境有所改善的话,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01年的2.9%增加至2002年的3.7%。随着美国联储一再降息和推出财政刺激措施,美国消费者支出将会恢复,与此同时欧盟的降息和石油价格的下降,世界经济在2002年应以1.6%的速度增长。高收入国家经济在2002年上半年仍会缓慢增长,不过在下半年增长速度将加快,年增长率有望从2001年的0.9%提高到2002年的1. 1%。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其次是巴西和墨西哥——的经济活力将进一步巩固这一趋势。南亚有可能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增长率将达到5.5%,紧随其后的是东亚地区,增长率为4.9%。其他地区的增长率不会这么高,但仍将高于2001年。

世界经济的复苏有可能通过贸易需求的强劲增加,将新增长的趋势带向发屋中国家。尽管不太可能达到2000年的极高增长率,2002年贸易增长有望超过4%,与2001年相比将大有提高。

这种预测所面临的风险异常高。今年9月在美国发生的恐怖暴力活动在短期内对美国和世界经济有负面影响,而且,如果出现不可预见和具有很大破坏作用的事件,情况还会更为严重。经济出现衰退风险的极大不确定性,与结构性风险交叉重叠。在上述情况下,美国消费者对降息的反应可能较以往更小:外国投资者因对美国经常帐户贸易赤字的担忧,可能会突然作出调整;欧洲经济增长可能不如预期水平;日本的结构改革可能进展不顺,使其2001年的衰退趋势一直持续到下一年。因而,在全球经济运行态势不稳的情况下,任何意外的冲击影响均会被放大,并有可能将世界经济推向衰退。

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经济前景仍然看好,其基本经济要素——一储蓄、人口增长和教育投资——一状况良好。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出现的政策扭曲现象,在90年代逐渐消失。预算赤字逐渐减少,外汇储备水平高于债务水平,经济更加对外开放。鉴此,在基准预测中,预计2005-2015年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3.6%,这在技术上是可行和现实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展望都是如此看好。非石油输出国、重债务国家和信誉不高的国家,在贸易和金融市场上将处于不利地位。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尤其面临上述问题以及爱滋病等问题的困扰。因此,尽管处于不稳定的时代,积极推进全球贸易发展的进程势在必行。

商品贸易

对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尤其是纺织品和服装的限制,特别有损于世界贫困人日的利益。实际上,主要农产品所面临的贸易壁垒程度都大于制成品所面临的壁垒。这些壁垒包括高关税、大幅关税升级和不透明关税;关税高峰;对低关税进口上限的税率配额;高收入国家过多的国内和出口补贴,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的国有企业贸易等。高收入国家每年对农产品生产者的补贴超过3000亿美元。在经济滑坡之际——例如目前国际经济正在经历的滑坡——这类补贴有增加的趋势,迫使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不成比例地承担周期性调整影响。关税高峰也对贫困人口有不利影响。最贫困发展中国家有三分之一的出口至少在四个主要市场:美国、日本、欧洲或加拿大中的一个,面临关税高峰的制约。如报告第六章中的预测,逐步消除对农产品的限制将产生积极的动态收益,使全球收入到2015年增加近4000亿美元。

在乌拉圭回合中,《纺织品和服装总协定》取代了《多种纤维协定》,成功地将这些产品纳入世贸组织框架内。不过,此协定将逐步开放市场的进程推迟至2005年。此外,由于在实施《纺织品和服装总协定》过程中,允许进口方有选择免除配额商品的余地,发展中国家因此而流失的出口收入规模巨大。因为高关税的阴影高悬在配额之后,即使在2005年废除配额限制之后,对市场准入依然有所制约。我们预计,消除这些壁垒有可能使世界总收入到2015年增加1,200亿美元。

上述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在世贸组织发展回合中所进行的互利互惠的贸易谈判中,将为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益处。作为与高收入国家就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进行互惠贸易谈判的部分内容,发展中国家相应减少自身对这些行业的保护,将会从中获益。除此而外,对贫困国家扩大优惠市场准入的覆盖范围,也会扩大高收入国家的贸易。目前高收入国家内现行贸易体制中,优惠覆盖面有限,加上其他方面的贸易障碍,有损于本来可以带来积极影响的效果。

服务贸易

十年来,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工业,其中对贸易和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幅大于货物。几乎在所有国家,服务业的表现都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快慢。由于具有广泛的关联效应,更有效的服务业——金融、通信、国内运输和专业服务——可以提高整体经济绩效。这些行业共同发挥作用,对提高国内生产率至关重要。

如果在国内进一步放松对贸易的限制并取消出口壁垒,发展中国家将因此获益很大。在一系列服务行业中,从金融和商业服务到通信和零售业,对外国投资进行制约司空见惯,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影响服务出口的限制更为严格,如专业服务和建筑服务(通过人才流动来进行)等——发展中国家在这类服务业方面有比较优势。

和商品贸易一样,服务贸易的改革也应谨慎进行。改革的最大收益来自取消对市场准入和新竞争的限制。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仅仅满足于通过私有化改变所有权,与此同时限制市场准入,以保持垄断地位。仅仅进行私有化,而不鼓励竞争,将对改革产生不利影响。有效监管对贸易自由化非常重要。尽管各国可以单方面进行服务业改革,但通过《贸易服务总协定》签订多边协议,可以加快国内改革步伐,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进入外国市场。同样,全世界在扩大贸易方面齐心协力,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制定明智稳妥的政策、加强国内监管环境、强化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能力,以及确保最贫困地区能够获得基本服务。

服务贸易改革如取得成功,其获益会很高。将减少服务贸易壁垒与商品贸易壁垒的比较研究发现,放松服务贸易限制的收益比放松商品贸易限制高四倍以上。据估算,在排除对经济增长有影响的其他因素后,过去十年间,放松对贸易、金融和通信限制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比其他国家平均高1.5%。

运输业

发展中国家将其出日产品运送到外国市场所支付的国际运输费用,相对贸易而言,是比关税更大的壁垒。各国的公共政策和私营部门的做法均对运算费用产生巨大的影响。海运政策,如货物(舱位)预定政策、港口服务限制等,通常保护了低效的服务提供者,从而过度限制了竞争。限制航线的竞争,在特定航线上,迫使运输费用增加了高达25%。港日服务市场日趋集中将产生风险,使消费者享受不到政府放宽管制的政策所带来的实惠。

国际空运服务尽管是国际化过程的核心,却是国际竞争中保护最严重的行业。目前通行的双边空运服务协议抵制效率高的外部空运提供者,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空运费用。

各国可以采取措施改进港口管理,减少因低效通关引起的成本昂贵的货运延误。例如,在巴西,由于未能使用高效的集装箱服务,使运输费用高于有关通关、仓库保管、内陆运输和港口装卸的国际标准两倍以上。重组运输体制,以使在提供港口服务方面的竞争最大化,也可以提高效率。在放开国际空运业时采用无歧视性政策,可以提高空运服务业的效率。与此同时,运用竞争政策监管私营运输服务部门的做法,以防止放松管制的益处全部为私营运输部门获得。

促进建立竞争性国际运输市场的特殊责任落在了大型发达国家的肩上。这些国家监管能力很强,而且一直实施反托拉斯措施,便于对跨国运输经营者实施竞争规则。不过,迄今为止,发达国家还未采取类似行动。

此外,《贸易和服务总协定》框架下的多边谈判,可以通过放松对运输服务业的管制和增加国内政策的信誉度,支持国内的改革。制定运输服务的多边约束纪律范围十分广泛。过去,仅仅在海运业中取得了很小的进展,空运业取得的进展更小。

知识产权

第2篇:世界经济展望范文

与去年5%的增速相比,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趋缓,且仍呈双速复苏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4.4%,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增长2.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相对强劲,增长6.5%。

(一)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趋于增强,但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去年2―4季度,美国经济逐季提速,全年增长2.9%,私人消费、投资和出口增长1.8%、16.8%和11.8%。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年来首次超过消费,出口增速为近10年历史最高点。工业生产持续扩张,产能利用率明显上升。通胀低位运行,2010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上升1.6%。就业有所改善,失业率从去年的9.6%降至目前的8.9%。去年9月以来,美国经济先行指数强势上升。目前,美国企业经理人和消费者信心指数提高,银行对工商业和消费者贷款意愿改善,企业现金流充裕,融资成本较低。2011年,美国将继续保持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国际机构、美国政府及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今年走势判断基本一致,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将以略高于去年的速度继续增长,增长率在3.2%左右;价格水平温和上升,通胀率在1.4%左右;就业状况缓慢改善,失业率为9%左右。不过,美国经济增长政策驱动特征仍将十分明显,内生动力不足,复苏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失业率仍远超危机前水平,制约居民收入增长;房地产市场低迷,去年下半年房价指数持续下跌,1/4房屋所有者处于负资产状态,制约居民消费能力和企业建筑投资意愿,也制约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改善;政府财政状况不佳,去年赤字率为8.9%,政府债务负担率达91.2%,今年赤字率预计升至10.9%的历史高点,对长期利率可能形成上行推力,制约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进一步增长。

(二)欧元区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

2010年,在德国、法国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大幅增长的带动下,欧元区经济实现复苏,全年增长1.7%,低于美国2.9%和日本3.9%的水平;物价温和上涨,全年通货膨胀率为1.3%;但失业率仍处于10%以上的较高水平。

目前,德国、法国等核心经济体制造业增长强劲。今年2月,德国和法国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62.7和57.4,显著高于市场预期,德国处于1996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欧元区核心国家经济基本面相对稳健,7500亿巨额救援计划的出台也有助于稳定投资者信心,欧元区债务危机全面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但葡萄牙、西班牙等部分国家为应对债务危机,将进一步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对欧元区整体经济增长有一定消极影响;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使欧元区面临较强通胀压力,今年2月欧元区通胀率已达2.4%,连续3个月超过欧洲央行2%的警戒线,欧元区货币政策将趋于紧缩。总体来看,2011年欧元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速可能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1.5%,低于去年的1.7%。

(三)日本经济将呈现“V”型走势

去年日本经济整体保持稳定增长,实际GDP增长率高达3.9%,其中贸易盈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8%。但受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国内消费疲软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前高后低,4季度实际GDP环比降幅达0.3%。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大背景下,日本经济重现复苏态势,前两个月日本私人消费保持平稳,工业产出呈稳定增长趋势。今年2月,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达52.9,为近6个月以来最高水平。

但是,地震将改变日本经济短期走势。日本内阁府估计此次地震造成的资本存量损失约9―16万亿日元,地震及核事故导致的电力供应不足可能持续至2季度。受此影响,今年1、2季度日本经济将呈现环比负增长趋势。但灾后重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逐渐显现,3、4季度日本经济有望快速回升。日本内阁府初步测算,灾后重建将在2011―2013年内每年拉动GDP增长0.75到1.5个百分点。因此,今年日本经济将呈现“V”型走势,全年增长率有望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1.5%。

(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严峻挑战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大量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在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持续高涨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面临严峻的通货膨胀挑战,亚洲地区面临的压力最大。今年2月,印度尼西亚CPI同比上升7%,越南上升12.31%,印度上升8.31%,巴西上涨6%。为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涨压力,这些国家央行已多次宣布加息。巴西央行去年以来已五次加息,将基准利率提高至11.75%;印度央行今年3月17日提高关键利率至6.75%,为去年3月以来第八次加息。2011年全球通胀压力仍在加大,石油价格持续上升将对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带来较大冲击;粮食价格上涨不仅将加剧政府财政负担,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新兴经济体既要控制通货膨胀,还要防止经济“硬着陆”,宏观政策平衡面临艰难选择。

二、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

(一)日本地震可能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日本是汽车、电子等产业核心零部件的主要供给国,地震导致部分芯片和汽车零部件等产品出现临时供给中断,会波及到一些国家的下游产业。日本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之一,地震导致的日元回流可能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东亚国家约1/4的债务以日元计价,地震后的日元升值将加大东亚国家的债务负担。此外,核事故后续影响尚难准确评估。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二)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将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今年全球经济将保持温和增长趋势,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继续实施将进一步增加全球流动性,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大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等将影响大宗商品市场预期。今年大宗商品供求关系预计进一步趋紧,价格仍将在高位大幅震荡。一方面,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防控通货膨胀的难度将加大,经济硬着陆风险上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走向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可能受到影响。

(三)发达国家债务沉重可能制约全球经济复苏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去年发达国家政府债务与GDP之比达96.5%,远超60%的国际警戒线。其中,日本为220.7%,美国为91.2%,欧元区为84.3%。债务沉重可能拖累发达国家经济,进而制约全球经济复苏,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市场对发达国家长期偿债能力的信心可能削弱,对长期利率形成上行推力。去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和日本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明显走高,10年期与2年期债券息差扩大。二是发达国家运用刺激性财政政策的空间受限,对宽松货币政策依赖加大,美、日等国央行大量释放流动性,可能加剧全球通胀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三是发达国家退出刺激性财政政策的要求更加紧迫,但若退出时机和力度选择不当,则可能影响依然脆弱的经济复苏进程。四是欧元区其它国家银行持有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四国大量资产,规模约占欧元区GDP的10%、银行股权的80%,四国债务风险可能通过银行体系影响德法等核心国家,延缓欧元区经济复苏。

(四)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加大了新兴市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金融危机后,由于国际资本大量流入,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已出现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2011年,美国在失业率高企、房地产市场依然疲弱的形势下货币政策仍将趋于宽松;日本央行为支持灾后重建将继续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全球资本流动性仍然充足。新兴市场调控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加大,同时还面临国际资本流动逆转、国内资产价格大幅调整的风险,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面临挑战。目前新兴市场占全球消费的近40%,占全球增长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复苏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低速增长将限制我国外需拓展的空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国际短期资本大规模进出可能影响我国金融稳定。我国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积极扩大内需,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力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增加值;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积极扩大区域内贸易;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设备、零部件等向发展中国家出口。

(三)积极应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加快国内能源资源定价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节约能源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对石油等能源大宗商品的依赖;加快能源资源企业“走出去”步伐,积极发展期货市场,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密切关注全球农产品市场,适时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维护国内粮食市场稳定。

(四)加强资本流动管理,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稳定

第3篇:世界经济展望范文

一、主要国家经济复苏步伐呈现不均衡状态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年初,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各国经济活动迅速减速。在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刺激下,自2009年第二季度起,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主要经济体经济下滑速度放缓并逐步恢复增长,特别是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走在了复苏的前列。为此,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或机构也改善了对全球经济的预期前景,纷纷上调预测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将收缩1.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全球经济衰退已在2009年第三季度结束。

从目前形势看,在制造业反弹和库存重建的带动下,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指标止跌向好,消费和投资缓慢恢复,经济活动的环境有所改善,全球经济复苏迹象逐渐明显而广泛。展望2010年,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复苏和新兴经济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将继续处于复苏阶段,维持目前缓慢回升的态势。IMF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为3.1%。但是,相比过去大规模衰退后的复苏力度,这一复苏程度将是相对偏弱的。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各国和地区的复苏步伐会明显不同,复苏速度参差不齐。其中,发达国家经济有望实现低速增长,新兴经济体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复苏,而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将实现快速增长。

在这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发达国家经济全面陷入衰退。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整体收缩3.4%,美国、日本及欧元区三大经济体经济均为负增长,其中日本跌幅最大,欧元区跌幅超过美国。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和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大量流动性,日本经济在2009年第二季度、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在第三季度先后触底后,出现了由收缩向缓慢复苏的转变。目前,三大经济体经济继续处于恢复增长中。

2010年发达国家经济将普遍继续复苏,但增长依然乏力。IMF预测,2010年发达国家经济将实现1.3%的小幅增长。从复苏力度的次序看,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做出了不同预测。OECD认为,美国有可能最快(增长2.5%),日本次之(增长1.8%),欧元区最后(增长0.9%);IMF认为,日本有可能最快,美国次之,欧元区最后,因为亚洲地区经济高增长将为日本经济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无论怎样,2010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将是低速的、平淡的。

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的家庭和金融部门受到重大冲击。受家庭净资产缩水影响,加上失业率居高,私人消费欲望和能力短期内难现大幅恢复;而金融部门“去杠杆化”的调整尚未完成,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不强,信贷市场仍然偏紧,这一切都必然会制约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进而影响经济复苏力度。在经历这场危机后,发达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挑战,面临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造就业机会的考验。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提出要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但从成本和产业规模看,新能源、新材料的成本远高于现有的能源和材料,其产业规模也不足以支撑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3,如果发达国家经济不能蓬勃发展,世界经济将不会强劲增长。

在全球经济衰退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明显冲击,出口需求下降、外部资本流入骤降、投资需求减少、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海外劳工汇款减少等,其整体经济明显减速。但在亚洲经济表现强劲的带动下,2009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继续保持了增长。展望2010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IMF预测,2010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将由2009年1.7%的小幅增长恢复到5.1%,高于发达国家3.8个百分点,而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保持快速复苏,增长率将达到7-3%,居全球各地区的首位。

在全球经济复苏中,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以中国和印度引领的亚洲经济体表现出强劲复苏态势,发挥了拉动全球经济回暖的火车头作用。IMF预计,中国经济在2009年和2010年将分别增长8.5%和9.0%;印度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4%和6.4%;俄罗斯经济在2009年收缩7.5%后,2010年有望增长1.5%;巴西经济在2009年下滑0.7%,2010年将增长3.5%。危机前多年高速增长夯实的经济基础、较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相对较低的银行存贷比、果断的经济刺激政策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均决定了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在经历了本轮危机后,新兴经济体经济强于发达国家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其经济实力和引领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加强和深入,并将在全球金融和经济架构的重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总体上看,当前世界经济反弹明显,但基础还较脆弱,全面复苏动力不足,各国经济好转主要是依靠政策刺激和政府投入所推动,整体经济活动依然远低于危机前水平。2010年,世界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有,金融市场仍存隐患,失业率高企不下,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贸易保护压力还在,全球资本流动尚不稳定,通货膨胀风险增大以及财政赤字增加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将增加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而未来国际金融体系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将会带来一些新的动荡。因此,需要密切关注上述各因素对各国实体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各国政府政策调控带来的挑战。

一是失业率高企风险。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各国就业形势日趋恶化。目前美国及欧盟存在着9-10%的高失业率,日本失业率也在5%以上。据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发达国家的就业要到2013年才有望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可能在2010年开始恢复,但要到2011年才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各国普遍高企的失业率将制约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支出的扩大,从而使经济复苏变得更加缓慢和艰难。

二是通货膨胀显性风险。在应对危机中,各国央行纷纷大幅降低利率水平,同时采取定量宽

松货币政策,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过度宽松的货币供应积累了通胀风险,增大了市场的通胀预期。随着全球经济前景改善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上升,2009年下半年以来,各国生产和消费物价指数呈现环比波动上升的走势。2010年,在流动性过剩及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全球通胀压力难以削减,通胀风险可能将从隐性风险渐变为显性风险。

三是经济刺激政策调整风险。截止目前,各国政府大规模的、同步的全球刺激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成功的。随着经济复苏进程的确立,经济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但过早退出有可能导致经济复苏进程夭折,过晚退出则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风险,因此审慎把握和选择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将是一个艰难抉择。可能的结果是,2010年上半年各国宏观经济政策重心仍是刺激经济增长,下半年如果经济复苏得到巩固,各国经济政策将发生一些转变,部分刺激政策将逐步、有序地撤出,以避免形成新的泡沫资产,促使世界经济在复苏之后能够平衡而持续地增长。

二、世界贸易呈恢复性增长但增速低于全球经济

2009年是世界贸易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阴霾下,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大幅下降,发展中国家出口受阻,加上贸易融资的限制,全球总需求急剧减少,导致世界贸易和生产大幅萎缩。自2008年第四季度,世界贸易出现罕见的负增长,贸易下降的幅度远超过全球经济下滑的幅度,主要贸易国家的进出口额以20-40%的幅度下降。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的降幅将超过10%,回落到2005的水平,这也是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滑,二战以来的最大降幅。

导致过去一年来全球贸易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贸易下降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缺乏需求所致,而不能归咎于贸易体系失灵。由于各国经济规模缩水导致缺少必要的进口需求,并且需求减少的范围比过去更加广泛,最终造成贸易额极度萎缩,贸易下降速度加快。贸易的收缩不仅成为全球经济危机蔓延的载体、扩散的渠道,而且还是一个加速器,加速了世界产出的收缩。

在这场危机中,各大类产品的贸易都受到严重影响,但受影响的程度存在着差异。其中,燃料和矿产品贸易的下降幅度超过制成品和农产品贸易,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所致;而制成品贸易的下降幅度要超过农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汽车和钢铁产品的降幅是最大的。据WTO统计,2009年第一和第二季度,全球钢铁产品贸易分别下降38.0%和11.5%;汽车产品贸易分别下降47.1%和45.8%。这两类产品也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与贸易摩擦的重点产品。

随着全球经济止跌企稳,自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贸易形势开始好转。贸易急剧下滑态势受到遏止,贸易额环比增长回升,同比降幅收窄。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额基本在3月或4月触底,此后从低点恢暖的迹象更加明显。目前,全球贸易改善的态势继续增强,但贸易恢复的进程尚不稳定,仍较脆弱。展望2010年,在全球经济前景向好的环境下,世界贸易将呈现恢复性增长,但增幅不仅低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全球经济的增长水平。IMF预测,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萎缩13.0%,2010年恢复增长2.7%,低于同期世界经济3.1%的增幅。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企稳和好转,2009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震荡上扬的走势。尤其是2009年二季度以来,在石油、有色金属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回升幅度明显加大。截止2009年11月,IMF编制的以美元计价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比2008年12月上升41.1%,其中食品饮料类上涨16.1%,工业用农业原材料上涨26.8%,金属上涨37.3%,能源上涨53.1%,但价格水平仍低于危机前的高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供求关系继续主导初级产品市场,但外部非经济因素对商品市场走势产生着很深的影响。2009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与同期美元贬值及投机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展望2010年,全球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将为国际商品市场提供有利的经济环境,商品的需求将有所增加。若仅从供求关系看,预计在全球经济明显复苏之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的空间有限。但鉴于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因此不排除因美元贬值、避险、储备或投机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从而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行情的可能,特别是包括美元走势在内的金融因素仍会造成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有分析认为,尽管2009年底美元出现小幅升势,但美国的低利率、巨额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等因素预示着美元将继续贬值,这将为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提供条件。

自2008年底世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持续上升。2009年,尽管各方一再承诺要摒弃贸易保护政策,但各国采取的限制贸易和扭曲贸易的政策措施呈现增加之势,全球贸易壁垒增多。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在符合WTO规则前提下提高贸易壁垒,即利用贸易规则的模糊地带实施贸易限制的做法不仅存在,并且日渐蔓延,比如越来越多地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提供出口补贴、在约束关税范围内提高适用关税水平、有意滥用贸易技术壁垒等。在这股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发达国家更青睐于采取出口补贴和相应支持措施,而发展中国家的措施种类多样,出口补贴、提高关税、进口禁令、非关税措施等。作为限制进口的重要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在全球范围内正被充分运用。截止2009年10月底,2009年以来全球已发起反倾销调查171起,反补贴调查28起,保障措施调查26起,立案数量明显增多。

从实践看,各国实行的贸易限制措施大部分针对传统上受保护的行业,如奶制品、钢铁、汽车、消费类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及鞋类产品、化学制品和塑料等。据WTO统计,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农产品首当其冲,受新出台贸易限制措施的影响最大,约占全球受影响进口额的35.5%;其次是钢铁产品,占28.2%;机电产品居第三,占9.3%;纺织、服装和鞋类居第四,占7%;居第五位的是矿产品,占4.5%。上述五类产品占全球受影响进口额的85%。但总体上看,贸易壁垒的提高只影响了很小一部分贸易额。据WTO统计,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10月,各国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只影响到世界贸易额的1%。

尽管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不会成为主流,但要看到,贸易保护行动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为代价。虽然有一些贸易保护措施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可能不大,但对特定

出口商来说就意味着市场的封闭。另外,贸易保护措施从表面上看仅是对某一行业进行限制,但事实上其负面效应会通过传导机制影响到被制裁行业的上下游产业,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如果各国都采取加大贸易限制措施的力度,这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恶化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环境。因此,反对和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依然是全球共同的任务。

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各国政府大规模地放松或停止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展望2010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将难以减轻。由于经济复苏缓慢,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国家仍寄希望于贸易保护转嫁国内就业矛盾,各国政府也将难免不断屈从于保护主义的压力,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将会继续存在。对此,各国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避免其恶化成为更大的问题。

三、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将出现温和复苏态势

金融和经济危机对全球跨国公司短期内的对外投资计划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导致全球跨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缩减。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UNC-TAD)统计,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为1.697万亿美元,比2007年的1.979万亿美元下降了14%。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FDI骤降29%,为962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FDI继续保持增长,增幅为17%,为6210亿美元。

2009年,全球FDI下滑趋势持续,而且变得更加显著。UNCTAD预计,2009年全球FDI将下降30-40%,跌至1.2万亿美元。与2008年不同的是,2009年FDI在全球各地区均有下降,预计发达国家的FDI将下降60%,是导致全球FDI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发展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FDI也将出现25-40%的降幅。

跨国公司撤资增加以及跨国并购减少是导致全球FDI下降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跨国公司采取了抽回投资、收回公司内部贷款以及偿还母公司债务等行为,以降低成本和配合企业重组。2008年末到2009年上半年,一些国家的撤资额超过了外资流量的总额,给这些国家的外资存量造成很大冲击。另一方面,受金融市场紧缩和跨国公司现金短缺影响,跨国并购活动大幅减少,跨国并购交易额剧减。据OECD预计,2009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总额可能仅为6000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56%,为1995年以来最大的降幅。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OECD成员的跨国并购额将大幅下降60%,由2008年的1万亿美元减少到2009年的4540亿美元,而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并购额也将锐减,降幅为62%,由2008年的1210亿美元减少到2009年的460亿美元。不过,自2009年第三季度,伴随全球经济形势趋好和投资者信心的部分恢复,美国和欧洲企业并购活动出现活跃迹象,并购交易有所增多。

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全球FDI的前景,也改变了FDI的格局。联合国贸发会议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流入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FDI占全球流入量的比例已升至43%。其中,中国和印度两国已占南亚、东亚、东南亚区域外资流入量的一半,占全球外资流入量的1/10。这两个最大的新兴经济体的强劲表现,促成了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FDI流动格局的重塑。

在经历2009年的大幅骤减之后,再考虑到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都已显示逐步回暖的势头,可以预计,2010年全球FDI出现温和复苏的可能性大大提高。UNCTAD预测,2010年全球FDI流入量可望回升至约1.4万亿美元,2011年有可能进一步升至1.8万亿美元,基本达到2008年的水平。预计那些对商业周期变化影响较小,并且需求基本稳定的行业(如农业综合产业和某些服务业),以及拥有长期增长前景的行业(如制药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有望成为推动下一轮对外投资增长的主力军。

第4篇:世界经济展望范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10月最新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西方发达国家受到信贷危机冲击之时,世界经济越来越依赖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经济表现。《世界经济展望》预计,尽管出现金融市场动荡,2007年的全球经济增长还是几乎不会受到影响,仍将达到5.2%的增长率,而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将稍缓,为4.8%。报告认为,各国经济决策者的当务之急是使金融市场恢复到较正常的状况,并维护经济扩张。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还包括,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波动的石油市场,以及外汇大量流入给新兴市场造成的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全球化面临更大阻力以及全球变暖等更长期的问题也令人担忧。

全球经济环境

2007年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进一步加强,增长率达11.5%,印度和俄罗斯的增长也非常强劲。过去一年来,仅中、印、俄三国就已占据全球增长的一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低收入国家)的经济也继续强劲扩张。而在发达经济体,欧元区和日本在今年经历两个季度的强劲增长后,于2007年第三季度放慢了增长速度。在美国,由于住房市场下滑继续产生相当大的阻力,2007年上半年的增长率平均为2.25%。

发达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但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上升,原因是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在美国,核心通货膨胀逐步下降到2%以下;在欧元区,2007年的通胀率基本保持在2%以下,但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导致9月通货膨胀上升。日本物价基本保持平稳。与此相比,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增长强劲,并且食品价格上涨在其消费物价指数中占有较大权重,面临着更大的通胀压力。报告认为,食品价格上涨是由于生物燃料生产对玉米和其他食品的使用量增加,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新兴市场国家强劲的经济需求也使石油和其他初级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

从贸易方面看,亚欧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继续降低,中国、日本、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进一步多元化。如日本在9月份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高出63%的情况下,对美出口急剧下降,对亚洲邻国的出口有所增加。另外,欧盟今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中国出口产品的最大目标地。

全球金融市场更加不稳定。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负面影响超过预期,信贷状况趋紧。加上由于对损失分布以及交易对手方风险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的某些部分已出现流动性枯竭。但总体而言,全球金融市场尚未受到堪比过去金融危机或动荡的负面影响,按历史标准衡量,资产价格仍处于高水平。自金融市场动荡开始以来,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中央银行纷纷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以缓解银行间市场的压力,但对于多数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而言,主要的挑战仍是解决通货膨胀方面的担忧。

主要货币基本上延续2006年初以来趋势:美元继续趋弱,尽管估计其实际有效汇率仍高于中期基本水平。欧元升值,但仍在与经济基本面大体相符的范围内交易。日元近几个月强有力地反弹,但相对于中期基本水平依然低估。人民币对美元继续逐步升值,其实际有效汇率也在升值,但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进一步扩大,国际储备大幅增加。

前景和风险

预计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为5.2%,2008年增速将稍缓则为4.8%。增长率下调幅度最大的是美国(目前预计美国2008年增长1.9%)。但是,尽管支持增长的经济基本面仍然强健,尤其是日益重要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仍保持着强有力的增长势头,还是不能忽视全球经济仍面临许多下行风险,这主要包括:

1、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2008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是基于一个假设,即今后几个月金融市场流动性逐步恢复,银行间市场回到更为正常的状况。不过,显然仍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动荡的金融市场状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那么信贷状况的持续紧张将显著阻碍经济增长,特别是对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住房市场的影响。如果资本流入减弱,新兴欧洲和独联体地区具有高额经常账户逆差和大量外部资金流入的国家也将受到不利影响。因此,这一风险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将取决于市场流动性能以多快的速度恢复以及信贷市场收缩的程度。

2、美国和西欧的国内需求下降的可能性。

3、其他一些风险也可能对全球前景产生影响,如通货膨胀、石油价格升至新高等问题。目前,初步预计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前景造成的下行风险基本上有所降低,但不能排除油价因剩余生产能力有限而进一步暴涨。

政策问题

摆在各国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依然是如何保持强劲的非通胀增长这一挑战。近期动荡的全球金融市场加剧了这种挑战。在美国,由于经济增长可能继续低于预期,因此美联储所采取的进一步降息举动是合理的,前提是要继续控制通货膨胀风险。在欧元区,鉴于金融市场动荡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所造成的下行风险,其近期货币政策可以保持不变,但随着这些风险的消散,欧洲央行最终可能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如果出现更加持续的经济下滑,则需要考虑放松货币政策。在日本,应当等到出现清晰的迹象证明通货膨胀已明显上升、对近期金融市场动荡的担忧减退后,再提高利率,使利率回到正常水平。

各国央行都需要从目前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吸取教训:首先是要重视金融机构的透明度,确保充分披露信息;其次是要重新审视处理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方法,明确金融机构风险合并的相关界限,并优化复杂金融产品的评级方法;此外还要改善现有激励机制,确保结构性产品供给链的各环节都能充分评估风险。

许多发达经济体在整顿财政状况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采取更多措施,确保财政状况在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下保持可持续性,预计发达国家在实行改革、缓解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支出方面将面临日益增大的压力。对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他们依然面临经济过热压力和食品价格上涨的考验,可能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在某些情况下,提高汇率灵活性将为改善货币控制提供更大空间。特别对中国而言,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向上变动的灵活性,并采取措施改革汇率体制和刺激消费,还将有助于重新实现需求平衡,并将促进全球失衡的有序调整。

世贸组织多哈贸易回合最近进展缓慢令人非常失望,主要国家应带头重新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担忧显然也要求采取多边方法,全球变暖可能是世界最大的集体行动问题,重要的是各国合作制定一个基于市场的框架,在碳排放的长期成本与减少排放的即期经济成本之间做出权衡,不应将能源政策的重点过多放在力图确保本国能源来源上,而应更多关注石油和其他能源市场的平稳运作,鼓励能源来源的多样化,例如通过降低生物燃料贸易壁垒,并更加重视采用基于价格的激励措施来控制能源消费的增长。

欧洲央行:高通胀率将滞缓世界经济增长

欧洲央行经济专家近日表示,欧洲央行报告和最近的统计资料显示,通货膨胀有可能给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减速的压力。

欧洲央行报告称,欧元区10月份通胀率已经由9月份的2.1%,迅速窜升至2.6%(而欧元区前九个月的平均通胀率并未超过1.85%)。与此同时,美国、俄罗斯和一些经济增长较快的东南亚、拉美发展中国家也未能幸免,全球绝大多数区域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

欧盟经济专家与智囊机构表示,消费物价大幅度上涨主要是由于基础原材料、能源和食品价格同步升高所致。而石油能源资源的紧张和结构性供给短缺;新兴发展中国家长期快速经济增长导致的原材料需求;期货与股市资本集团的炒作与投机行为;气候保护与生物能源工业的发展等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终于形成了国际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攀升,从而将价格推向新的高峰。虽然近期欧元一直保持坚挺,对抑制欧元区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阻止通胀明显上升的势头。此外,尽管欧元区内部经贸往来保持稳定,但向欧元区以外的国家出口遇到了越来越大阻力。今年以来,欧元兑美元汇率已升值11%,降低了“欧洲制造”的海外竞争力,虽然亚洲市场的需求增长部分弥补了美国经济减速的影响,但欧洲出口仍然受到了打击。

通胀的内部影响与出口的外部压力,已经引起欧洲央行的高度警惕,尤其担忧全球性通胀指数的明显上升,将制约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在欧盟国家,为了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当驾车者尽量加满油箱,消费者装满购物推车时,人们只能感觉到商品价格更贵了,消费支出更多了,通胀的压力更大了。欧洲统计局的调查证实,欧元区10月份2.6%的通胀率已经越升到了两年来的最高水平。

欧洲央行认为,目前欧洲经济尚在全速运转,物价指数的攀升,会带来工资增幅的加大,从而进一步对通胀率产生重要影响。欧洲央行主席特里谢10月向欧洲议会作证时指出,他对最近欧元区通胀率的急剧上升“心情非常的不安”。他预计,欧洲央行将在今年第四季度进一步提高贷款标准,并将采取措施对抗通胀风险,维护物价的稳定。此后,欧洲央行于11月8日中旬作出了维持基准利率4%不变的决定。

第5篇:世界经济展望范文

2009年,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GDP增长7.1%,比2008年8.5%的强劲增速适度回落。但是,如果将中国从东亚总值中予以排除,其经济增速则从2008年的4.7%急剧下降到1.5%(图1)。各国的情况有好有差,中国经济适应力非常强,增长的8.7%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斐济经济增速则下降2.5%。中等收入国家中的马来西亚和泰国以及低收入国家中的柬埔寨,GDP均出现减速。经济增速不一致,反映出各国进入金融危机时的初始状况以及随后出现的经济衰退。由于贸易在东亚地区的全球经济存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状况涵盖着一国的贸易导向和产品构成,以及更重要的是采取的财政与货币刺激政策的力度。本地区并没有忘记上世纪九十年代东亚危机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经济保持稳定的支持因素包括:对金融部门和私营企业环境进行了广泛的改革;采取财政调整措施,降低过高的财政赤字水平;同时与往常不一样,对资本账户采取了(健康的)谨慎态度。

中国大规模的刺激方案是该国和本地区经济适应力强的主要因素。该方案围绕政府的基础设施支出,与此同时增加转移支付和消费者补贴,提高降税幅度。2009年,政府投资的激增给整体GDP带来了5.9个百分点的增长,不过大多数的支持都是通过国有银行贷款等准财政措施提供资金的。银行贷款当年占GDP总额的30%,给刺激方案提供了大约2/3的资金。

本地区其他地方的财政刺激方案有助于缓解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进入经济衰退时,都有充足的财政政策空间,采取财政与货币措施,积极应对。2009年,本地区的财政刺激措施总额达到GDP的2%,但是其财政赤字(2009年占GDP的比例为2.9%)和政府债务的增速大大低于其他发展中地区,这反映出东亚地区整体经济增长恶化程度较低以及本地区相对缺乏自动稳定机制。就印度尼西亚而言,该国2009年经济增长4.6%,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个百分点。马来西亚的财政赤字2009年增至7%左右,部分原因是财政收入乏力,而且因为采取了大规模的刺激措施;但是,菲律宾和泰国都采取财政宽松政策(图1)。甚至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等低收入国家也在2009年采取了相机性财政刺激措施,占其GDP的比例为3~4%,甚至占更大比例,这有助于缓解危机给国内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

近期,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面对经济活动增强、通胀预期上升局面,已经开始收紧利率。但是,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而言,在后危机时代,财政状况的调整将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一个挑战,在塑造2012年经济前景方面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贸易的回升在放缓

东亚资本货物、高技术产品和耐用消费品的出口与生产,是本地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领域,随着全球投资支出的崩溃和家庭户支出的紧缩,急剧下降。在最低点的时候,本地区(中国除外)的工业生产比危机前下降9%,贸易量则下降21%。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加速,本地区的生产和贸易水平已经收复大部分失地。由于经济刺激措施带来中国的投资激增,导致国内使用的进口产品急剧增加,特别是来自东亚地区贸易伙伴的进口产品。2009年,中国的需求推动了本地区各贸易伙伴国的出口、生产和收入。尽管2010年前几个月中国的进口增速放慢,但是中国的需求继续增长,支持各贸易伙伴国两位数的对华出口增速。

在本地区的能源与原材料供应方面,到2010年3月份,中国从印度尼西亚的进口同比增长了整整105%,2009年全年总额达到140亿美元;从马来西亚这个出口能源、原材料和高技术产品的国家的进口,到2010年初,也增长了100%。2009年下半年,对于本地区大部分国家,对华出口使得其贸易对GDP的贡献率转为正值。此外,东亚地区的进口也快速增长,结果是,2009年对外经济部门拖累GDP增长的净比例为3.2%。

从2008年末到2009年初,出口量停止增长,但此后快速复苏,2009年大部分时间,出口量的年化增长率超过30%(图2)。由于闲置的生产能力被吸收和需求的下降,经济增速在放慢。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大多数国家的出口都回到了危机前的水平,但是泰国和菲律宾“只是刚刚恢复”。这些形势发展,加上本地区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其经常账户盈余从2008年的4350亿美元(占GDP的8.7%),收窄到2009年的2970亿美元(占GDP的6%),大部分的下降都是因为中国。

本地区出口增速近期的减缓,部分上反映出,2009年最后几个月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衰退“回弹因素”的终结。展望未来,中国进口需要降低以及OECD(特别是欧洲)经济增长继续让人失望,出口增速将下降到更可持续的水平。

工业生产的增速也在降至可持续的水平

全球需求以及资本货物与耐用品出口的崩溃,反映为2008年8月至2009年1月期间本地区工业生产下降11%。如果将中国排除在外,生产反映了出口量的表现模式。2009年1月,降幅为年化率22%(经季节调整的年化率),一年以后,回升到增长22%。产出增长的轨迹还在2010年前几个月表现为停止增长,到4月为止为17.5%(SAAR),部分原因是生产能力重新被吸收,而且除马来西亚以外,本地区所有国家都达到甚至超过了危机前的峰值水平(图3)。

东亚的金融市场避免了危机的最严重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没有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本地区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仅仅持有不多的有毒CDOs(债务抵押凭证)和相关衍生产品,对高收入国家遭到最严重打击的金融机构,几乎没有直接的风险敞口。但是,危机第二波影响使东亚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由于国际资本逃往心目中的安全之地,股票市场和各国货币遭到重创;由于金融机构的巨大损失,资产被收回,以充实资产负债表。以本币计价的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股票市值分别缩水52%和56%(图4)。随着国外资金的流出,对美元的汇率也大幅贬值,到2009年初,各国货币贬值15~20%;此后,资本开始回流到本地区,各国货币走向稳定,并再次升值。自此之后,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随着投资者重拾信心,金融市场实现复苏。

2009年,本地区的资本流入急剧减少。流入东亚的国际资本总额,从2007年2950亿美元的峰值(占本地区GDP的6.5%),估计下降到2009年的1380亿美元(图5)。下降情况中,关键是本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大幅度下降45%,从2008年的1870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1020亿美元,而且由于高收入国家的银行纷纷试图修复其资产负债表,银行贷款净值出现310亿美元的逆转。2010年前四个月,资本流动继续得以加强,债券流动达到110亿美元,几乎是2009年同期的两倍,而国际银团贷款达到98亿美元,比一年前增长80%。另一方面,企业首次发行股票和发行新股则比2009年初下降20%。

通胀压力在积聚

由于闲置生产能力已被吸收,经济增速达到两位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开始存在供应瓶颈和局部性资产泡沫初现的证据。就整个地区而言,中值通胀率从2009年1月的3.2%上升到2010年3月的5.7%。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似乎在形成泡沫,部分原因是融资容易获得,而且和刺激计划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扩张有关(表格6)。

短期展望

预计受到中国9.5%经济增速的带动,2010年GDP增长8.7%。如果排除中国,东亚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GDP预计增长5.8%(图7)。对中国和其他国家来说,经济增长将继续反映出国内需求的强劲增长;在中国,国内需求对GDP的贡献率为95%(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为85%)。展望将来,高收入国家需求的扩大应该有助于出口的增长。这将与资本流入(以及相关投资)的逐步增强一道,有助于抵消2011~2012年国内需求略有减少的影响,财政与货币刺激措施在逐步退出。预计在预测的最后几年,平均经济增速将放慢到依然充满活力的7.8%(中国为8.2%,其他国家为5.5%)。

预计全地区经济增长的放慢和政策措施的收紧,到2011年和2012年能控制住通胀压力。尽管出口增长更强劲,而且随着国内需求减弱,进口也将适度下降,预计本地区的经常账户盈余将相对保持稳定,占GDP的4%左右,部分原因是进口价格可能比出口价格上升得更快反映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中国在政策上重新确定生产方向,向满足国内需求方向努力。

风险

短期内,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欧洲高收入国家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无法顺利解决,全球的GDP就可能减速,GDP的下降程度在2%至5%之间。对东亚地区的国家而言,这种经济周期的影响可能是严重的,部分原因是出口和投资占各国经济较大比例;欧洲危机如果加深,正是通过这些渠道可能传导到发展中国家。

与金融危机第一个阶段一样,本地区各国应该有很好的条件,推出宏观经济政策,遏制这种“二次”危机的影响。欧洲的事态根源在于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债务困难,此后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欧元区一揽子稳定方案,影响了几个对东亚地区而言重要的新趋势。欧洲的经济前景已经暗淡,在欧元区南部的重债国以及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紧缩政策已在执行。这些调整的效果将使得一个大市场的短期经济活动以及进口需求减少;2008年,对该市场的出口总额为3750亿美元左右,占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出口总额的18%。

第6篇:世界经济展望范文

在全球经济几近萧条时,中国经济能逆风飞扬吗?环视周边国家,其经济成长颇多沧桑,亚洲危机爆发时跌入深渊,却又随美国新经济的强劲而急剧反弹,其颠簸之剧烈如承冰火。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曾在外贸零增长和人民币不贬值的背景下创造了199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同样,今年上半年我国7.9%的GDP增速尽管与去年同期进行纵向比较,应该说还有所不如,增幅约低0.3个百分点;但如果与世界上其它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则用“一枝独秀”来描述,也毫不为过!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经济却保持了与去年同期基本相等的增长速度,这表明经济增长格局早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巨大变化。

1、更宽裕的小康诱致“自主性”经济增长引擎隐现,这样的亮点可望得以中期性维持。我们一度认为,我国经济的战略困局在于:拉动经济增长的“自主性”经济引擎已经从视野中消逝。但现在已出现了某种转机,这就是更宽裕的小康所导致的一系列投资和消费,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再度活跃引人注目。

2001年上半年我国外贸的失色大致为消费和投资的增色所抵销,外需黯然失色,内需稳健爬升。甚至国家统计局得出了今年经济增长93%靠内需,7%靠外需这样令人咂舌的结论来!(1)、就消费而言,1-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17915亿元,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9亿元,增长11.6%;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6706亿元,增长 8.1%。可见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感受到多少新经济光环破裂后的寒意。(2)就投资而言,上半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99亿元,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加快4.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8928亿元, 同比增长17.9%,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5%;基本建设投资4685亿元,增长11.8%,更新改造投资1776亿元,增长26.9%,房地产开发投资2123亿元,增长28.2%。和意料之中的国有经济投资的异乎寻常的增长,和同样并不奇怪的欲振乏力的民间投资相比,房地产投资的急速增长显然是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鉴于房地产投资升势强劲,我们不能不细探究竟。在2001年5月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因住宅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强力拉动而增长了17.6%,增速比去年同期平均加快了8.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尤其引人注目,2000年我国完成房地产投资4902亿元,增长19.5%,比基建、更改和其他投资增幅分别高13.4、6.3和12.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2%。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业继续保持着繁荣势头。2001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2300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出20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35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商品住宅投资1057亿元,同比增长30.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64亿元,同比增长38.5%;而办公楼投资则继续保持负增长,同比下降4.3%。可见此次房地产创1998年以来景气的最高点,和1992年以后那一波的房地产狂热有根本区别。区别一在于当年房地产泡沫的吹大和开发商获得银行大量融资有关,而此次则是最终消费者获得银行消费信贷扶持有关。更可贵的是:早在央行禁止“零首付”之前,各商业银行的住房信贷部已警觉地将个人住房按揭从8成降至7成。二是当年房地产泡沫和写字楼、楼堂馆所的无序膨胀有关,而此次则是和住宅业的异军突起有关。不仅85%的住宅为个人购买,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也决定了买了新房就意味着装修,意味着家用电器等等的更新换代。回顾我国消费,不难发现明显的轮次更迭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个十年的“大三件”都有不同的内涵;回顾亚洲金融危机时,美国人曾经说“亚洲人的财富都挂在身上”,戴着劳力士,喝着XO,坐着奔驰,却住得局促不安,这样的炫耀性赶超性生活方式显然面对经济危机时将脆弱不堪。也许我国住宅业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而表明国民正形成新一轮的,和“后短缺经济”的轻工制品消费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追求,此需求的启动可望得到中期性维持。

2、国际经济乱局难以扰动我国公众的乐观预期心态,这样的情绪因为申奥成功和入世在即也可得以中期性维持。在世界经济增长失速时,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对未来乐观预期基本稳定,这对上半年经济增长平稳也功不可没。美国新经济之所以突然褪色,和其消费和投资信心从季度乐观到悲观的突然逆转有关。反观我国,企业和居民预期不仅没有逆转,反而随着即将到来的7年的“奥运经济”和“入世振荡”而得以强化。

外国人对我国公众乐观预期如是看:万事达卡亚太区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显示出,中国大陆消费者对未来的信心处于持续增高的状态,其79.1的信心指数成为自1997年万事达卡在全球举办调查以来的最高记录,列亚太区第一位。在亚太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低迷到低于50的焦灼不安的悲歌中,中国大陆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却继续攀升并在亚太区独占鳌头。不仅如此,和2000年12月的那次条长相比,我国大多数大陆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经济状况和固定收入等项的反映尤其良好,这几项的指数分别达到90.9、88.2和83.4,此外,就业情况方面的指数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61.1,而去年12月,这个数字是54.8。上述调查显示出:我国经济成长既和众多小型开放经济体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历史轨迹并不雷同,也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完全同步,从从1997年来,我国已经悄然步入培育内需之路并渐收成效。

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公众乐观预期如是看:2001年5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4月份97.5的基础上,微降0.3点;同期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7点,比一季度降低了1.3点。这使得我国内部需求中的投资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也保持相对平稳。6月份,上述两个指数双双平稳攀升。不仅如此,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也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据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我们的结论是:外部需求中,外资流入的增加,内部需求中,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和公众预期的平稳乐观,构成了2001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如果我们比照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我们很难说中国经济在衰退中,因为7%以上的数字已经十分骄人;如果我们比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的“井喷式”膨胀,则这种增长速率似乎低于公众所预期的。加上中国经济处于“过大关”的“尖峰时刻”,不能不依赖快速增长靠新成果化解旧问题。无论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度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同一条路,中国经济正拖曳着渐进体制改革的沉重包袱,艰难地爬坡,期待着击水三千里的驰骋,但路虽清晰行进却难,致使人们感觉到了“蓝灯? 钡暮狻?/P>

四、中国经济何去何从?狭路相逢智者胜

预测之一:中国经济体制处于微妙的深层变革时期,200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将“微妙地”平稳。从根本上说,世界经济陷入大乱局,使得我国面临自1997年以来最为严峻的外部局势,但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深层调整也从1997年开始就悄然展开。大国经济的现代化,不可能完全沿袭小型开放经济体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旧巢穴。故世界经济动荡不休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损害程度还是相对有限的。(1)、“微妙”一词,于外部局势来说,是下半年世界经济能够多大程度上收拾乱局很微妙。据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林赛预测,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成长将趋近于零,三季度可能到达1%,四季度则有望进一步扬升至2%。另据联合国、OECD等预测,美国今年GDP增长约在1.7%-2%之间,稍高于上半年。而近日欧盟财长会议上,各国财长们也对欧盟在下半年出现复苏充满信心,这也许是哀兵鼓勇之辞,但毕竟,世界经济增长陡然失速后,可能于下半年有所回稳,舒缓我国的外需氛围。(2)、“微妙”一词,于内部局势来说,是我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热宏观”上的“冷微观”十分微妙。高通货膨胀和双位数的增长,和基本无通货胀威胁的适度增长之间孰优孰劣还难下定论。总体分析,今年下半年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影响要略大于有利因素的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GDP增长幅度约在7.3%左右,比上半年约低0.6个百分点,全年增幅约为7.6%。全年出口增长维持在约6%左右,外资流入约450亿美元,国际储备可能突破2000亿美元!为什么公众和企业却普遍感觉中国经济在蓝灯区运行?甚至这种“冷”感觉让政府决策部门也产生了寒意?这显示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性的阶段,从中期角度看,我国经济体制潜伏已久的战略性问题几乎已经开始要进行总决算了。

预测之二:和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相比,下半年经济增长的稳中滑落为体制改革提供了恰当背景。2001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仍然会平稳但稍有滑落。理由如下:一是下半年国际经济格局仍将基本维持旧观或回稳,但此轮美国经济的调整将是和10年来新经济的超长景气相对应的中期性调整,因此不能期望外部环境会出现一个意外的外部需求来刺激我国经济。去年我国外贸快速增长对GDP的拉动作用为0.47个百分点,而2001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急剧上升可能使GDP多增长0.3-0.5个百分点,因此资本内流的急增大致可以抵销外贸滑坡的影响。二是中国经济增长中,显性的不稳定因素基本消除,甚至到2003年以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外部显性不确定因素,例如加大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制、社会阶层稳定等,均已无大碍。而隐性的问题则又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是公众预期平稳依旧,而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尽管繁荣,但却是市场自主性的内需启动,中期内不会大起大落,就算十五计划末,我国以住房消费贷款为龙头的消费信贷达到2万亿,在整个贷款中的比重也不过10%。四是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城镇就业状况的加速恶化和农民总体收入增长的持续下降等等,对GDP增长的负面扰动冲击? 淮蟆R虼耍欣碛上嘈牛?001年下半年,甚至在中期角度,中国经济都有可能在7%-8%的箱体内宽松运行,而不是紧运行。这恰恰是中国经济体制进行重大变迁时比较恰当的战略背景。

预测之三:和难以量化入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一样,至今我们也并不确知所谓“奥运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力度,对此宜冷静不宜热衷。这样的否定式预测也许经典预测相去最为遥远,但却值得警惕。下半年的两个外部提材,一是入世在即;二是申奥成功。入世冲击之所以量化,就在于其不仅可能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体制提出了新范式,更在于也许政府不能不经历痛苦的涅磐,形成以权力制衡为基础的“政府内部治理结构”。同样地,目前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国家统计统计局到经济专家们对“奥运”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预测也是千奇百怪,从拉动GDP的0.3%-1.0%等各种说法都有,这提醒我们对“奥运经济”需要保持清醒和理智。

我们不妨简单剖析一下一则被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大小媒体,国内外众多网站争相传抄洋洋洒洒三万余言的所谓“奥运经济研究”,看看这种“奥运经济”类的研究东西是如何接近荒谬的。彼“专家”将“奥运经济”之显赫效果列项分析,我们也就不妨挑出若干显示“奥运经济”已有白热化趋势。(1)、所谓奥运会的“直接收入”,据说包括:电视转播权;国际奥委会的合作伙伴计划;中央和北京政府补贴;组委会赞助商等等。更据说国际奥委会与各大公司的签约已经到了2008年,(PTO)计划4年的合同金额为5~6 亿美元,北京将得到10亿美元左右的分成。按照1997-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各项收入比例计算一下北京举办奥运的收入,大约30亿美元。直接收入竟然包括了中央政府的补贴,既如此,岂非政府补贴越多,“奥运经济”就越富强?除了北京得到的10亿美元之外,另外20亿是天上掉下的馅饼?(2)、所谓奥运会的“间接收入”,据说参考汉城1988年奥运会收入比例,北京此项电视转播权总收入为54亿美元,450亿人民币。而此项“间接收入”岂非是所谓“直接收入”已经计算过?(3)所谓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及全国的派生收入”,据说包括了食宿、特种服务(指如饭店的总统包间,特种参观游览等)、旅游观光等。据说估计在奥运会准备期7年当中,每年旅游者可以增加20%,旅游收入每年增加2 0亿美元,7年140亿美元左右,接近1300亿人民币。奥运会期间再增加100万人,50亿美元,相当于400亿人民币,仅仅由于奥运会增加的旅游需求为1 700亿人民币!且不说特种服务按此种估算已经被包括在食宿和旅游观光中,也且不说对运动员和辅助人员的食宿是支出而不是收入,竟然“奥运会期间再增加100万人旅游,50亿美元”?一般奥运会的运动员加辅助人员加记者充其量也就4-5万人,另外97万从何而来?住在何处(北京奥申委承诺了2万多个房间)?难道为其增设一次性宾馆?这97万又为什么将在北京化掉人均5000美元?

第7篇:世界经济展望范文

联合国5月16日发表的《LINK全球经济展望》认为,2004年世界经济实现不同寻常的3.9%的高增长,全球经济活动在2004年底达到高点。但是随后世界经济从2004年11月开始放慢增长,时间、速度都比预期的更早和更快。预计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为2.9%,而不是此前预计的高于3%。但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不会进一步放慢,2006年世界经济可望实现3%左右的增长。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系统性风险值得关注。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其中日本最为明显,2005年和2006年日本经济预计将分别增长0.7%和1.5%,而此前对2005年预测为增长2.0%。同时,欧元区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程度放缓,2005年经济增长预测从2.1%下调为1.6%。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为3.1%,高于此前3.0%的预测。

2004年,发展中经济体除非洲之外,增长速度都达到6%以上。发展中经济体的良好表现归因于内部和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首先是财政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明显改善,一些经济体实现了国际收支的顺差,同时通货膨胀也被控制在了较低水平。这些使经济环境和信心得到提高,国内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和2005年发展中经济体的良好表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美国和中国经济增长的互补性影响。美国国内需求增加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增加;中国制造业带动了全球需求和价格上升,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仍然依赖于初级产品和原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穴IMF?雪 《世界经济展望》

IMF《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4.3%,继续保持较为强劲的态势,但仍过度依赖美国和中国。如果美国和中国经济同时疲软,全球经济将显著放缓。多数工业化国家200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2004年,2006年情况略有好转。大多数经济指标显示,美国经济2005年将继续强劲增长,2005年和2006年增速均达3.6%,但低于2004年的4.4%。由于出口表现欠佳,欧元区经济增速2004年下半年明显放慢,虽然已有一些恢复增长的迹象出现,但2005年的增长情况可能比原来预想的要差得多。欧元区2005年的经济增速为1.6%,低于2004年的2%,但2006年可能达到2.3%。自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日本经济增长因出口、投资和消费疲软而停滞。尽管最近的数据总体上预示着日本经济增长正在恢复,但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速度估计分别只有0.8%和1.9%,远低于2004年的2.6%。对于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来说,其货币急剧升值是一个重要风险。

几乎所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都超过了预期,2005年将继续增长,但总体速度会有所放慢。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2004年增长8.2%,2005年和2006年预计分别增长7.4%和7.1%。拉美经济2005年和2006年分别增长4.1%和3.7%,低于2004年的5.7%。中东地区经济2005年和2006年分别增长5.0%和4.9%,低于2004年的5.5%。独联体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6.5%和6.0%,低于2004年的8.2%。

IMF认为,富国和发展中国家都未能采取必要步骤,减少日益严重的全球失衡现象。IMF认为美国应增加国民储蓄,包括削减财政赤字、实施结构改革以消除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长的阻碍。亚洲国家应增大汇率灵活性,以提升国内需求。美元存在无序下跌的可能,通胀压力可能导致美国利率走高,加上油价高企并出现波动,这些都是全球经济前景面临的重大风险。

世界银行《全球发展金融》

受美国经济稳定增长和中国、印度、俄罗斯迅速发展的推动,2004年全球经济强劲增长,增长率达到3.8%,为近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更是以6.6%的增速一马当先,创3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同时,稳定的经济增长及活跃的金融市场对各国的收支平衡构成了支撑,全球金融系统的弹性也得到持续改善。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的世界经济放慢的趋势将持续到2005年和2006年。油价持续维持高位,货币紧缩导致利率不断提高,应对上一轮经济衰退而采取的刺激财政政策逐步淡出,以及欧元实际有效升值25%等因素,将削弱高收入国家的内需并降低其经济增长速度。加上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减弱,预计将降低中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

虽然世界经济增速有所放慢,但世界银行对此并不担心,因为世界经济可以回归到更具可持续性的增长水平。目前全球商品价格持续走高,通胀开始出现加速的迹象,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是世行不担心经济一蹶不振的一个原因。同时,全球经济失衡和世界主要货币汇率都正在趋于稳定。

第8篇:世界经济展望范文

关键词:金砖四国VISTA五国;新兴国家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089-02

1 “金砖四国”风云崛起

“金砖四国”(BRIC)即: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BRIC恰好是这四个国家首字母的缩写,因其发音类似于英文单词中的"brick"(砖块),故得名“金砖四国”。

美国高盛证券的高级分析师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2003年10月,该公司又在一份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中指出,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经历剧烈洗牌,全球将会形成新的六大经济体,即: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而届时,英、德、法、意将被淘汰出局。高盛公司的这份报告使得“金砖四国”作为新兴的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了世界更多的关注: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曾率上百名韩国重量级政商人士展开“金砖四国外交”;G7财长会议于2005年首度邀请了金砖四国列席;日本丰田汽车等跨国企业的全球策略因此重新部署;美国IBM公司在金砖四国的员工总数达到11.3万。

当然,在众多的呼吁声中,也不乏反对者认为金砖四国只是经济学界为促动投资而精心打磨的“人工钻石”。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震荡后,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原本乐观的发展前景也被蒙上了阴影。但回顾历史,1820年中国的产值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印度占16%,而欧洲四大国占17%,美国则不到2%。按照高盛的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夜。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出占世界的20%。到了上世纪70年代,印度的份额却下降到3%。既然一个多世纪前由于封闭导致了经济的滑坡,那么一个世纪后为什么不能由于开放而重新获得失去的历史地位呢?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金砖四国”在当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上虽然不能够说是可以呼风唤雨,但足以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2 “展望五国”崭露头角

就在“金砖四国”热还在鼎盛之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08)》中又提出了“展望五国”正在成为继“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之后来自发展中世界新的成长之星和潜力之地。

“VISTA”五国是由日本“金砖四国”经济研究所学者门仓贵史于2007年8月撰文提出的。而所谓的VISTA五国就是把越南(Vietnam)、印尼(Indonesia)、南非(south Afri―ca)、土耳其(Turkey)和阿根廷(Argentina)五个新兴经济体放入同一个箩筐,采用国家英文首字母所构成的。VISTA在英文中有“展望”、“远眺”之意,故VISTA五国又称为“展望五国”或“远眺五国”。门仓贵史认为“展望五国”将继“金砖四国”之后成为下一批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国家。他推算,从2005年至2050年,西方七大工业国(G7)的GDP总值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2.5倍,VISTA五国则有望成长28倍。可见,这五国的经济会有飞速发展,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也相当诱人。

按照门仓贵史的说法,新兴经济国家要具备五大经济条件;天然资源丰富;年轻劳动力有增加的趋势;对引进外资持积极态度;政治稳定;中产阶级正在崛起,个人消费增长。而在这五个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中产阶级的崛起。所谓的中产阶级是指那些从事脑力劳动,受过良好教育,靠薪金或工资谋生。追求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同时又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与修养的人。这些人的崛起不仅提升了一个国家综合环境的质量,为社会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也使这些国家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维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金砖四国已经具备了上述所有的五项条件,展望五国也大体具备了全部或其中四项条件。所不同的是,与率先发展的金砖四国相比,VISTA五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落后,960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只不过占金砖四国总和的1/4。但从另一方面说,也就意味着VISTA五国今后发展的余地要比金砖四国更大一些。这也刚好解释了“金砖四国”研究所的推算结论。我们应该明确一点,展望五国的崛起对金砖四国乃至整个世界来说,与其说是一次较量,不如说是一个契机来的准确。

3 “展望五国”得天独厚,发展前景拭目以待

那么这五国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潜力以吸引投资者呢,门仓贵史认为,展望五国的共同点中最重要的是中产阶级的崛起。但我们不难发现,金砖四国和东欧不乏符合这些条件的国家,而投资者们的眼光却没有落到他们身上。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眼下最匮乏的是自然资源和年轻人口。而上帝偏偏厚爱VISTA五国,这五国都是资源生产大国。对经济危机大规模爆发的今天来说,通胀的威胁越大,自然资源为代表的实物资产就越值钱。

再看消费市场,与“金砖四国”不同的是,VISTA五国拥有众多的年轻劳动力,也助长了拥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抬头。阿根廷的民众消费水平稳定增长,个人消费增长率达8.92%,居“VISTA五国”之冠;越南人倾向于将收入的70%用于消费;土耳其全国62%人口在35岁以下,是人口老龄化的欧洲不可企及的;印尼作为世界第四的人口大国,消费潜力可见一斑。

与“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不同的是,这几国也有其各自的特色。南非作为2010年世界杯的举办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进口问题上都下了大功夫,政府的公共投资至少增长10%;自加入WTO后,越南的经济发展也成为最受瞩目的焦点,被形容为“变化中的力量”;土耳其积极争取加入欧盟,如果美梦成真,一系列的优惠待遇和经济改革也将有助于长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五国分布于亚、非、南美及中东不同地区,一方面不容易造成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另一方面也能受益于所属区域的经济发展。例如:越南和印尼可以借助东盟与中国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阿根廷依托全美自由贸易区享受自由化的好处;南非借助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经贸关系获利。

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依然在战乱与分化中勉强度日,他们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被边缘化。而在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无论是自身受到能否抵御住危机的质疑也好,是发达国家押宝于世界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避风港口也好,是经济学界为促动投资而精心打磨的“人工钻石”也好,是金砖四国的延续或是突破也好,这一切都将是展望五国在机遇与挑战中的抉择。只有立足于自身才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发展模式。总而言之,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门仓贵史,VISTA,el~l为何能成为有潜力的国家[J],经济学人,2007

第9篇:世界经济展望范文

1888年创刊的《金融时报》作为经济、商业信息的专业报纸,在世界经济界影响巨大,近年来更在加强纸媒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网络。其70%的发行量是在英国以外的国家,而由该报创立的伦敦股票市场的金融指数更是闻名世界。虽然按照培生集团的发展战略,《金融时报》易主是早晚的事,此前就有媒体揣测,《金融时报》的买家可能会是德国出版巨头斯普林格集团、英国的路透社或美国的彭博新闻社,但花落日本,着实让国际新闻界吃了一惊。

《日本经济新闻》也不断加强在亚洲的国际信息能力。迄今两社在报纸版面和网络上已经开展信息合作。今后两媒体将通过加强记者、编辑的人员交流,在经济信息、权威解读等方面巩固现有的读者层,提高全球信息能力。

日本经济新闻董事长喜多恒雄称“我们将与金融时报这一世界最负盛誉的报道机构合作,共享报道使命,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英国培生集团CEO约翰・法伦称“在媒体变革的大势面前,提升《金融时报》价值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全球化的数字企业合并,坚信本报在日经旗下会更加繁荣”。合并案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培生公司股票当天上涨2.4%。

为了解释此次并购的目的和今后的运作方针,日经董事长兼集团首席执行官喜多恒雄和日经社长冈田直敏联名致信金融时报的每一位员工,保证后者将继续享有完全的编辑独立性和自由,希望CEO李尔庭(John Ridding)和他的管理团队继续领导这份值得信赖的粉红色报纸走进新的篇章。承诺带领新集团取得最佳的盈利,并希望通过投资(而不是裁员)实现这一点,认为未来的投资会带来更多的客户和令人激动的新产品。信中坦诚日经是一家私人、员工持股的公司,没有追求短期财务业绩的压力。行事风格是基于远见做出投资,希望投资金融时报后实现其全部潜力。特别希望金融时报和日经实现优势互补,因为金融时报在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建立了无以伦比的声望和影响力,而日经则在整个亚洲拥有庞大的记者和编辑队伍。称日经不再是一家针对日本读者的日语报纸,正借助《日经亚洲评论》(Nikkei Asian Review)发展为一家泛亚洲媒体。

此次媒体合并的特点和给世界其他媒体的启示值得关注。首先它反映出数字化是媒体发展的方向。《金融时报》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合计发行量为73.7万份,拥有约50万人的收费网络读者及640万人的免费读者。2014年的集团营业额达644亿日元,堪称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发展的成功典范。日本经济新闻诞生于1876年三井物产旗下的《中外物价新报》,吸收多家经济类报纸后于1946年正式改称《日本经济新闻》。该报早刊发行量273万份,晚报发行量138万份,电子版收费读者达43万人,免费读者232万人。

日本由于人口减少及电子化的发展,报纸市场在逐渐萎缩。据日本新闻协会统计,截止2014年下半年,日本报纸总发行量为3970万份,13年间下降15%,《日本经济新闻》的发行量也下降了11%。日本经济新闻正是看到了《金融时报》电子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才毅然决定怀抱金融时报。今后其倚重的不仅是《金融时报》的社会影响力和读者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吸收后者的经营发展理念和雄厚的数据库资源,使2010年才起步的日经数字化迎头赶上世界媒体电子化发展的前沿。

其次是日本经济新闻旨在向世界经济信息中心发展。《金融时报》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首屈一指,其所提供的最大限度的信息量、独家内幕、对经济事件的深入解读等广受经济、金融界及研究机构的欢迎。因此网络用户才愿意支付近500美元的年费订购其电子版。虽然其总部设在伦敦,但其订户的70%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多年来形成的其庞大的经济信息库更是日本经济新闻所看中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