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盈利模式设计方案范文

盈利模式设计方案精选(九篇)

盈利模式设计方案

第1篇:盈利模式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股权激励制度盈余计量修正Jones模型

一、引言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省略info.省略)公布的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2006年初我国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管理试行办法》为股权激励的实施提供了规范性规定,但由于文件的实施具有滞后性,经过2007、2008两年时间,股改前遗留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两《办法》的规定也已逐步渗透到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所以本文在选取样本时考虑到以上因素而未像其他类似实证研究一样选取2006年公布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而且对2009年上市公司数据做实证分析的结果有较强的时效性。股权激励样本公司如(表1)所示。

(三)变量选取 理论与实证界对盈余管理的计量主要采用三种方法:特定应计项目法、管理后盈余分布法和总体应计利润分离法。其中总体应计利润分离法是国外对盈余管理研究时经常采用的计量方法。采用总体应计利润分离法的目标就是在企业的利润中“识别”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而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的指标。本文选择使用应计利润分离法中修正的Jones模型用以计算可操控性盈余。修正的Jones模型:其中,NDAit表示估计期非操纵性利润,At-1表示t-1期末总资产数值,?驻REVit表示t期与t-1期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驻RECit表示t期与t-1期应收账款的差额,PPEit表示t期期末固定资产总价值,IAit表示i公司第t年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i表示第i家公司。原因如下:本文样本选择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它们分属于不同行业,所以从行业角度讲,不具备共性,故不宜使用特定应计项目法;本文的结论不仅要得到公司是否采用了盈余管理,并且还要得到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及程度如何。所以管理后盈余分布法也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修正Jones模型发生第一类、第二类错误频率较小,从收入操纵等方面的检测能力比其他各种模型更为突出。而且,国内外文献当中计算公司盈余时通过各种模型的比较分析发现,修正Jones模型相对于其他模型较为适合我国的证券市场。此外,引入以下控制变量:第一,公司规模。一般认为规模较大的公司治理结构较完善,管理者盈余管理的能力大大受到限制,所以公司规模越大,盈余管理强度反而会比较弱;第二,资产负债率。通常情况下,具有高资产负债率企业的高管相比于低资产负债率的企业高管有更大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因为债务契约刚性使他们更加担心违反后对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他们更趋向于盈余管理;第三,很多激励草案中的行权条件涉及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所以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一控制变量。

(四)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如下模型:DAi=a0+a1RATIOi+a2QUALITYi+a3Q+a4MODEi+ a5LNSIZE+a6DEBTi +a7ROEi+Sit。

其中:DAi代表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出的样本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RATIOi表示高层管理者股权激励程度,用股权激励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来衡量;QUALITY 表示第一大股东性质,i=“1”表示国有控股,i=“0”表示非国有控股;Q表示股权制衡程度,用第二到第四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除以第一大股东持股的商衡量;MODE 表示股权激励模式,i=“1”表示采用限制性股票,i=“0”表示采用股票期权;LNSIZE表示公司的规模,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DEBT 表示公司的资产负债率;ROE表示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将选取的样本根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草案的时间划分为2008年数据组和2009年数据组。需要说明的是,把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告日作为实证研究的基准点是因为:股权激励方案的关键时点虽为授予日、行权日以及出售日,但从我国股权激励实施的进程阶段来看,大多数尚处于授予阶段,并且根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行权价格不得低于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一个交易日公司标的股票的收盘价与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30个交易日内公司标的股票平均收盘价二者的较高者”,由此可见,管理层首选并且进行实质性盈余管理的时点是激励草案的公告日。根据,运用SPSS软件可得到2008年和2009年的αi、?茁1i、?茁2i值,并依次代入修正的Jones模型中,计算出不可操控利润。再利用DAit=TAit-NDAit可分别计算出2008、2009年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表2)显示的是2008、2009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 的统计描述。从2008数据可以看到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均值是0.0103,表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盈余在公布的前一年为正;从2009数据样本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均值是0.0019,表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高管在计划公布的当年对盈余进行了向下的调整,这为上市公司为实施股权激励制度而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二)样本的T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2008年至2009年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下降很快,而样本组中所有上市公司尽管公司性质各不相同、所处行业不同、经营环境有所差异,但向下调整盈余的行为却一致,因为他们都公布了股权激励草案,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对2008年数据组和2009年数据组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证明股权激励制度引起盈余管理行为。以2008年数据组作为2009年数据组的对照组考虑了以下几点:第一,以往实证研究在做配对样本T检验时通常选用与样本公司所处行业相同且公司规模等特征相似的公司作为对照样本,这样做具有一定缺陷。例如一般做T样本检测时通常会用到回归计算,如果样本公司所处的行业属于垄断或特殊行业,那么同一行业中与样本类似的公司数量可能会少于30个,则不能满足统计上对数据数量的要求,所以只能把这样的公司从样本中剔除,这样做就减少了样本数量,影响检验结果;第二,以2008年的DA数据作为2009年DA数据的对照组一方面可以避免所采用方法的不足,另一方面,对于同一个公司来说在不同的时间(2008、2009)只因为同一变量(是否实施股权激励)的改变而引起同一指标(DA)的变化,那么可以合理推测是改变的变量引起了指标的变化。这样选取的对照样本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在理论上更为准确。所以,样本公司2008年计算出的DA便是实施股权激励当年公司盈余的天然对照样本。(表3)中p值为0.005远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5,通过了统计上的检验,也就是说实施股权激励前后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DA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利用对照组的天然优越性证明了由于实施股权激励而引起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假设1成立。

(三)相关性分析(表4)是Spearman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从表中可以大致得到各个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与因变量DA之间的关系。由于变量含有经济意义,变量与变量之间会存在内生关系,所以要把数据带入到公式中,才能验证它们之间关系的强弱。

(四)回归分析从(表5)可以看到,RATIO的系数为正,说明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值越大,其值为0.764,说明两者之间相关程度为76.4%,所以假设1成立;QUALITY的系数为0.091,通过了置信区间为90%的检测,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有控股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要比非国有控股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高9.1%,此结论支持假设2;Q的系数为负,这说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商越大,即股权制衡度越高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小,假设3成立;MODE的系数为正0.01,说明在相同的条件下采用限制性股票比采用股票期权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程度高1个百分点;控制变量LNSIZE的系数-0.054通过了置信区间为90%的显著性检测,说明公司规模越大,管理层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弱;控制变量DEBT的系数为正0.194,说明公司的负债比重越大,越容易产生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ROE的系数虽为正,但未通过置信度为90%的统计检测。

(五)独立样本T检验由于得到的MODE系数并未通过显著性测试,考虑到模型中涉及到解释变量之间可能会存在内生性的问题,故做以下检验:以实施股权激励模式为标准将样本分为限制性股票数据组和股票期权数据组,对两个组的DA做独立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6)、(表7)。(表6)为两组数据的统计性描述,其中股票期权DA的平均值为-0.0039,而限制性股票的DA均值为0.0268,这说明实施股票期权上市公司股东向下做了盈余,但是幅度并不大。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之前首先需要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判断两个样本的方差是否相等,由表7中F值及其对应的p值可知在显著性水平为0.1下认为这两种模式下DA方差有显著性差异,因此T检验的结果应该看表7中第二行方差不等时,也就是“方差不等”这一行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557,大于显著性水平0.1,从而推断这两个数据组的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不论采用限制性股票方式还是选择股票期权方式,未使DA产生明显的差异,即两种方式引发盈余管理的“效果相当”。结合(表5)得到的结果与由(表6)、(表7)的结果来看,并未完全支持假设4成立。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发现: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能够引发上市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公司授予管理层越多的股票,管理层越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管理者进行了盈余管理,但国有控股公司盈余管理比非国有控股公司显著,股权制衡度低的公司盈余管理比股权制衡度高的公司显著,采用限制性股票的公司盈余管理和采用股票期权的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相当。就此提出以下建议:在行权条件设定方面,可以适当引入新型的评价指标。以往股权激励计划中行权条件以财务会计指标中的净收益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但容易被管理层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对之加以“修饰”,因此建议引入EVA指标。这一新型的指标引用了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概念,以各项财务会计指标为基础,对净利润加以调整,可以较真实的反映股东财富增减变化,这一特征在理论上既能满足股东对管理层监管的需要又能尽量避免管理层为行权而进行盈余管理活动。此外,股票的市场价格相对于财务会计指标而言会受到更多经济因素的影响,不易被高管所操控。而财务会计指标所能反映的是短期的公司业绩,但股票价格却能衡量公司的长期发展。这一特点与股权激励设置的初衷是相一致的,故在对激励契约设计时建议考虑将股票价格作为行权条件。鉴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并未达到高度发达阶段,所以在设置行权条件时将财务会计指标与股票市场价格结合使用才会使激励契约的约束性与有效性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罗富碧、冉茂盛、杜家廷:《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关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2]肖淑芳、张晨宇、张超、轩然:《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12期。

[3]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第2篇:盈利模式设计方案范文

内容摘要: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利益影响日益彰显,使其成为目前会计领域研究的焦点。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目前我国对披露式盈余管理的研究相对集中,而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还未起步,本文旨在对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方法和相应的经验证据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 经验证据

研究概述

(一)真实盈余管理

Healy&wahlen(1999)和Schipper(1989)认为披露盈余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公认会计准则中利用会计准则来控制盈余,而真实盈余管理包括改变以后商业活动的时间和规模来达到控制盈余的目的。这样可以理解为披露盈余管理仅影响公司账面盈余,既不会增加公司价值也不会减少公司价值。而真实盈余管理通常既影响各期盈余,也影响各期实际的现金流量。并且它通常不会增加公司价值,反而在一些情况下会损害公司价值。

Bens et al. (2002,2003)在报告中指出经理通过回购股票来避免由于公司职工期权的到期而导致的每股收益率降低。Dechow 和Sloan(1991)发现了通过减少研究开发费用来满足盈余标准的证据。无论怎样,这里很多的证据主要集中研究的是研究开发费用的减少而没有关于真实盈余管理控制的系统研究。

Graham et al.s(2005)通过减少期间费用和资本投资的方法也可以达到控制真实盈余管理的目的。Bartov(1993)指出盈利负向变化的公司通过资产销售产生更高的收益。Thomas和Zhang(2002)提供了扩大产量的证据但并没有对经济环境繁荣时期扩大产量提供解释。这些证据都没有对真实盈余管理提供有效证据也没有对这些真实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变化进行研究。直到2006年,Roychowdhury才系统化的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进行了分析与阐释,并为以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盈余管理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披露盈余管理领域,而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国外以研究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并对其思路进行探讨,这对我国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

Graham et al(2005)通过研究指出,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当中最主要的原因集中在三个动机:满足和达到上一年的盈利目标;满足和达到分析家的预测;避免财务报告上的损失。很显然,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分析公司是否发生真实盈余管理以及公司在哪种情况下以怎么样的方式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但是仅仅研究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无法揭示投资者利益在多大程度上受了损害。因此,要在经济意义上了解真实盈余管理,就要提前估计出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分析

对于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如修正的Jones模型,盈余分布法等,国内外已有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模型研究却很少。目前Roychowdhury(2006)的真实盈余程度估计模型得到了普遍运用。他认为真实盈余管理可以通过提高产量,延迟信贷期限和减少期间费用支出(研究开发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这三种手段来达到预期利润,避免财务报告损失和满足专家预测。

Roychowdhury(2006)认为考虑非正常经营现金流量(CFO),期间费用和产量成本可以研究真实盈余管理控制程度。在文中他认为真实盈余管理主要有三种控制方式:

销售控制:通过价格折扣和延迟信贷期限累计销售量。这样的折扣和延迟信贷期限可以暂时性的增加销售量。但是当公司转为以前的价格时,这种优势就会消失。在假设边际增长率为正数的情况下,额外的销售增加量会刺激短期盈利。无论怎样,价格折扣和延迟信贷期限将会导致目前现金流量的减少。

扩大产量:报告中通过增加产量而减少单位产品成本。企业所生产产品的成本由企业在生产该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耗费构成。在这些生产耗费中,有一些费用属于固定费用,当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固定费用总额不变。因此,当产量增加时,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会下降,管理者为了增加盈利而增加产量,从而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因为减少的单位固定成本并不能弥补增加的单位边际成本,因此总成本会减少。销售成本的减少(COGS)将会导致更高的经营利润。无论怎样,在销售水平和固定成本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增加产量,将会导致更高的销售成本,从而导致更低的现金流量。

减少期间费用:广告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这些费用的减少将刺激当前利润的增加。如果这些费用是以现金支付的话,将会导致现金流量的增加。

以上三种控制都会导致现金流量的异常波动。他们的变动将会间接的测量真实盈余的管理程度,因此将他们三种变量作为模型中的控制变量。

Roychowdhury(2006)使用的Dechow et ai.(1998)发展的模型来假设正常的CFO,期间费用和产量成本。CFO与销量和销量变化量呈线性关系,为了使样本的离散程度降低,将模型中的各变量的数值,由绝对量转换为相对量,比较不同规模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因此分母使用上期总资产。这个多元回归模型可以表述为:

(1)

通过等式(1),可以知道非正常CFO的计算是由实际CFO减去正常的CFO。

根据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知道非正常的销售成本,存货增长量,生产成本及期间费用。在这里,在扩大产量必然带来的销售收入增加的假设下,COGS的模型可以表述为:

(2)

因为销售收入的增加必然意味着有相应增加的存货储备量。因此存货增长量的模型可以表示为:

(3)

我们可以知道正常的生产成本等于销售成本和存货增加量之和,利用等式(2)和(3),因此生产成本可以表示为:

(4)

正常的期间费用模型可以表示为:

(5)

在以上等式中,CFO代表t时刻的现金流量,Prod代表t时刻的生产成本,其为COGS和存货变量的总和。DiscExp代表t时段的期间费用,包括广告费用,研究与开发费用和销售与管理费用。

但Roychowdhury认为这样计算的期间费用可能存在着以下的一些问题:如果企业控制销售量,即通过折扣来增加当年的盈余,那么财务费用会异常增大,那么这样将有可能导致以上回归中出现异常低的残差系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期间费用通过滞后销售收入来表示。因此,正常的期间费用估计模型可以表述为:

Roychowdhury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估计模型最突出的价值在于他能够单个的估计出真实盈余的管理程度。但是他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影响真实盈余管理的因素很多,除了提高产量,延迟信贷期限和减少期间费用支出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比如通过将负债转为所有者权益,减少财务费用开支和现金流出,从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通过股票回购减少发行在外的股票规模,以提高每股收益水平,从而达到或超过证券分析师的预期;通过选择资产处置时点使利润达到预期水平,当公司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时,可通过转让持有的无形资产、已经增值的有价证券或某个经营部门等获取收益。仅从三个控制变量来探讨真实盈余管理,可能低估真实盈余管理程度。

提高产量,延长信贷周期忽略了经济周期,企业自身发展,扩展业务等影响。企业促销手段,延长应收账款信用期有可能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正当手段,因此如何区分是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还是正大发展手段都值得我们思考。

而笔者认为可以应用短期负债程度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别。一般而言,一个发展壮大的企业,为了获得充足的现金流来扩展企业,其短期负债比率应该相应增加,借款应该有所增加,而对于一个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企业而言,为了达到利息费用降低实现短期盈余增加的目的,其短期负债比率应该显著下降。

真实盈余管理的模型运用:经验数据与方法运用

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意在避免美国公司再次出现类似美国安然公司的财务丑闻。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通过运用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Daniel A.Cohen,Aiyesha Dey ,Thomas Z.Lys(2008)在报告中指出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披露盈余管理水平下降,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上升。Daniel A.cohen,Paul Zarowin(2010)通过研究发现增发股票的企业都参与了真实盈余管理,在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由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远远大于披露式盈余的管理程度,从而导致业绩出现显著下降。Taylor,XuZhao(2010)通过盈余达标,满足专家盈利预测和避免财务报告损失三个假设条件来推测企业也许都参与了真实盈余管理。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参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企业并没有在后续的经营业绩表现上显著下降。这符合了他们关于真实盈余管理成本和收入的假设,即在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真实盈余管理成本上升。

此外,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也运用于动机问题的探讨。Nicholas Seybert(2010)认为研究开发费用的资本化和造成的声誉影响驱使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即指上市公司研发项目资本化的程度越大,相对而言公司的声誉影响越大,其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就越明显。

贡献与未来发展

Roychowdhury(2006)的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为真实盈余的管理测量提供了有力的测量工具,弥补了此前这一领域的空白。虽然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发展只有仅仅的五年时间,但是在外国这一领域上已经开始广泛的运用研究。中国版萨班斯(SOX)法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于2008年6月28日颁布,远胜于美国萨班斯法案;2010年4月26日,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法制化体系已初步形成。那么,在法律法规颁布以后,我国企业是否同美国企业一样,将报表盈余管理转化为真实盈余管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Gary K.Taylor,Randall Zhaohui Xu.(2010) Consequences of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on sebsequent operating performance. R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

2.Roychowdhury(2006),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Tan,H. C.,& Jamal,K. (2006). Effect of accounting discretion on ability of managers to smooth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4.Zhou,J. (2007). Financial reporting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Conservative or less earnings management? Research in Accounting

5.Daniel A.Cohen,Aiyesha Dey,Thomas Z.Lys(2008),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The Accounting Review

6.Daniel A.Cohen,Paul Zarowin (2010),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7.Gray K.Taylor,Randall Zhanhui Xu(2010)Consequence of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on sebsequent operating performance. Res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

8.Nicholas Seybert(2010) R&D Capitalization and Reputation-driven Real Ear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作者简介:

第3篇:盈利模式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 股利分配 股利政策 影响因素

一、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因素分析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一般情况下在国家宏观经济繁荣阶段,各行各业发展快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创业板上市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也会增加;另外,由于经济繁荣,投资机会也比较多,而此时整体外部融资环境也较好,创业板上市公司能够获得的融资金额和机会增多,这会增加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创业板上市公司现金流充裕,盈利能力增加,股利支付率就会相对提高。

(二)法律法规

中小投资者在我国的创业板证券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持有的份额少,几乎没有发言权,所以其利益很难得到充分的保障。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出发,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很有必要。所以各国政府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以求促进创业板市场健康发展。

(三)证券市场的成熟程度

一般情况下市场的成熟程度,分为三种形式:强式有效市场、弱式有效市场和半强式有效市场。越有效的市场,其成熟度也就越高。一般来说,西方股票市场较为成熟,现金股利受到重视。而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开办到现在时间较短,有效性低,投资偏好混合派现方式的股利分配政策。

(四)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都源自于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利润,利润是派发股利的源泉,企业生存的根本,没有盈利股利分配就成了纯粹数字上的游戏了。一般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好,资金方面就会越充裕,其股利支付水平也越高,反之盈利能力越差,公司越有可能陷入财务困境,其股利支付水平就可能越低。

另外上市公司的公司规模大小,投资机会,生命周期和资本公积金等因素也会影响公司的股利政策。

二、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2010年12月31日之前所有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下文的分析中将股票股利和资本公积金转增统称为股票型股利。说明:(1)数据来自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年报,然后经整理而得。(2)本文在研究中将股利政策分为四种类型,现金股利股票型股利都分配,只分配现金股利,只分配股票型股利,不分配。

三、实证研究

根据本文上面章节的理论研究,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创业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强,既分配现金股利又分配股票型股利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假设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越小,既分配现金股利又分配股票型股利越大;反之,则越小。

假设三: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能力越好,既分配现金股利又分配股票型股利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假设四: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越高,既分配现金股利又分配股票型股利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假设五:创业板上市公司现金流越充裕,既分配现金股利又分配股票型股利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假设六: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越集中,既分配现金股利又分配股票型股利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假设七: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公积越多,既分配现金股利又分配股票型股利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四、构造模型

1.本文中,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是一个多元选择问题,包括分配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3)、分配现金股利(2)、分配股票股利(1)、不分配(0),这种选择如同个人在外出选择出行方式一样(如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或火车之间的选择),响应变量有两个以上的次序或等级类型,应该采取多项logit模型。

2.上市公司对股利分配政策有n种(n=4)可选择的分配方案,可选方案的集合为A。而对股利政策选择依据是投资者效用最大化,上市公司选择第i种方案的条件为:

u■≥u■,i≠j…………(4.2.1)

k表示第k家上市公司,其中方案的效用u■由两部分构成,可观测到的因素对投资者效用的影响v■和不可观测到的因素对投资者效用的影响ε■:

u■=v■+ε■…………(4.2.2)

若假设随机项ε1k,ε2k,ε3k……,εnk独立同分布,并且分布函数为参数为(0,1)的极值分布:

由此得到上市公司k选择方案为i的多项logit模型:

p■=exp(v■)/■exp(v■)…………(4.2.4)

该模型的参数通过对对数似然函数lnL进行极大似然估计得到。其中:

L(Y\X,β)=■■p■Y■…………(4.2.4)

Yik=1,当方案i被选中时;Yik=0,方案i未被选中时。

表1

根据以上设计的7个自变量,采用Eviews统计软件中的Logit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在95%的显著水平下获得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上市公司的公司规模和股本转增能力是影响其是否分配股利最主要的因素,因而,接受假设二、假设七。而在公司盈利能力上,三个指标有一些分歧。从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未分配利润来看,公司盈利能力越强,最优分配的可能性越大。然而从最常用的每股收益上分析,盈利水平越高反而是越有可能不分配。由于创业板上市时间短,超募资金高,可以说是“不差钱”。每股收益衡量的是年度盈利情况,而未分配利润则反映的是较长时间(几年来)的盈利水平,由于创业板公司现金充裕,所以完全有能力忽视一年的好坏而选择股利政策。

从2010年的数据分析,X3和X5在logit模型95%的显著水平条件下影响不显著。也就是股权集中度与现金流情况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不明显。

综上,如果投资着想把握年报行情,找到最有潜力高比例分红的股票就应该从那些股本规模小,资本公积高且历年以来利润积累高的公司中去找。而监管当局也应该注意这些股票,如果年报公布前这类型股票异动,就很有可能是提前泄露了一些信息,这类股票应该成为监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叶护华.我国现金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6.1:56-57.

第4篇:盈利模式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个人健康管理;专家系统;健康预警;信息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6602

1引言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缺乏对自己健康状况的了解,很多人只有生病时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健康出了问题。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近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也就是将近9.7亿的中国人面临着健康问题。虽然中国医疗健康事业在过去的几年内取得了卓越成就,但公众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公众对于健康咨询的获取也从传统渠道扩展到了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渠道。目前国内存在许多健康类网站,市场上大致可以分为传统医疗服务、单一网上医疗咨询、个性化健康顾问等三种类型。作为国内先驱的健康类网站如“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等,已经在健康资讯,医患问答,医药导购等方面建立相对系统的服务体系。

任璐就我国健康类网站的环境、问题以及发展对策做了有效的探究,但是其研究未提到个人健康管理相关内容。郭大权设计了一套基于.NET健康追踪关怀管理系统,系统包括预约报到、网络诊疗和业务扩展等三个模块。在《国内健康网站的现状分析及经营模式探讨》一文中作者提及电子健康档案及客户的医疗信息是终身的,根据客户的社会保险或医疗保险号,医生可以很快获知其所有的医疗保健信息,如病史、过敏史、拍摄过的医学影像、做过的生化分析检查等,使就诊者避免重复检查,提高了诊疗效率。纵观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尽管国内健康资讯网站研究和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现有研究通常忽略了公众对个人健康管理与健康信息预警等方面的需求,在该方面一直都缺乏系统研究。

本文在传统个人健康网站的基础上,将辅助诊断专家系统与个人健康系统结合,利用辅助诊断专家系统为个人提供个人健康信息预警和诊断服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顾问服务。

2系统功能设计

2.1系统设计思想

本系统在传统健康网站的基础上,利用辅助诊断专家系统的推理能力和专家顾问团的诊疗意见,为个人客户提供个性化健康顾问服务,并能方便地针对个人健康状况做出快速预警。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建立个人终身可共享的电子病历,再借助辅助诊断专家系统和专家顾问团的意见,适时对用户健康状况健康做全面的评估,并且可以和专家团进行咨询交流,了解自己的健康信息。该系统将个人健康信息、病例信息以及健康检查信息存档在该系统中,为用户提供历史病历的终生管理;支持各种最新医学知识的查询,并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

用户借助网络平台针对自己的症状进行专业性的描述,由解释接口实现文字与代码的转换,计算机编码与症状数据库和过敏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匹配,通过推理机推理再调用病疗知识库中的医疗知识,得到用户的健康状况,再由解释接口由编码转换成文字反馈给用户。此外,用户和专家医师的交流咨询、专家对知识库的补充添加、技术工程师对知识库的整理都可以通过该系统实现。

2.2系统主要功能

针对国内外健康资讯类网站存在的缺乏个性化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辅助诊断专家系统为支撑的个人健康顾问系统。本系统提供的服务分为自动化服务与个性化的服务两个纬度。自动化服务模块中提供了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包括健康档案的管理与健康咨询。下面将从信息服务,健康档案管理,健康预警以及交互服务平台等四各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模块旨在为用户提供有效权威的健康信息服务,以庞大详细的医疗知识库为基础,收录权威详细的医疗知识,包括各种疾病的症状,过敏症状,常规的药品知识以及专家信息与医院信息。本模块又分成检索部分与期刊浏览部分。在检索部分用户可以按疾病,药品,医生,医生进行分类检索。也可以以关键字检索,输入病症的详细描述,检索需要的信息。在期刊浏览部分,收录了最新的医学研究动态,国内国外的医学杂志,以及健康知识的普及相关的期刊杂志。

(2)健康档案管理。

健康档案管理模块是网站的核心模块,分为个人健康档案的管理以及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在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下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电子病历的修改,添加,维护等。如果用户需要健康评估,提交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经过系统的自动评估以及专家的专业评估反馈给用户个人健康状况的评估结果,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健康预警。本系统会根据电子病历提取有用的病历信息,过敏信息,形成症状库与过敏库,最后把这些信息保存在系统的医疗知识库供其他用户查阅相同的病历信息。

(3)健康预警功能。

健康预警系统根据推理机对用户电子健康档案的分析提供适时的预警,向用户发送健康预警信息。根据系统目标,我们可以将什么疾病的公理集分为知识库和证据库(事实集)两个大类。推理机是专家系统的“思维”机构,是用于记忆所采用的规则和控制策略,它使整个系统能够以逻辑方式协调地工作,并针对用户或外部系统提出的问题根据库中存储的知识进行推理,从而给出回答。因此,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其根本任务就是控制、协调整个系统的工作。

(4)交互服务平台。

本系统提供医患交流平台,患患交流平台,医生与医生交流平台三种交互平台。在医患交流平台中提供专家预约与普通医师预约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直接与专家在线交流,也可以进入中意专家主页留言,或者在公共留言板上留言。付费用户可通过视频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在患患交流平台设置有留言板,论坛,QQ群,博客等版块,用户间可以通过此版块交流经验。在医生与医生交流平台本网站在这部分提供专业期刊,以及最新的医学研究。医生之间通过这个系统形成一个专家团,定期安排主题讨论会,做到真正地把专家知识系统汇集,不断地填充完善医疗知识库。

图3系统交互服务平台3盈利模式设计

健康医疗信息业市值千亿,但这块大蛋糕并不是那么容易吃得下的!除了高技术门槛和传统落后的健康理念,医疗信息化产业的商业模式也尚未成熟,盈利渠道还在探索之中,成为企业和投资商亟需解决的屏障。虽然看好目前的医疗行业前景,但是许多健康类网站仍然没有实现全面盈利,而且盈利模式单一。许多网站信息不够权威,虚假广告等也直接导致了盈利不乐观。国内的一部分大型医疗健康网站,“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久久健康网等实现盈利,但是多靠广告盈利,还有如“好大夫在线”以服务为主要盈利模式的网站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本网站的核心致力于个人健康管理,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

图4系统盈利模式设计本网站以健康管理为核心,主要的盈利来自用户对健康服务的需求。相较于国内大多医疗健康网站主要靠广告盈利,少数网站以电子商务和服务盈利。本网站在提供有效的健康服务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以健康服务为主体,以广告收入辅助的盈利模式。随着我国的医疗制度的改革,人民对健康的重视,这种医疗咨询收费服务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为了网站的顺利发展,辅助以广告收入与健康产品的销售,为网站的前期发展奠定基础。随着网站的逐渐成熟,用户黏度增强,将逐渐减少广告投入,增加服务收费。

4结束语

本系统基于辅助诊断专家系统,根据各种疾病,过敏症状,推断病患健康状况,适时对用户健康状况提出预警。成熟完备的运营模式与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可以保证系统顺利运行。目前,个人健康信息服务市场需求巨大,本文提出的基于辅助诊断专家系统的个人健康顾问系统前景广阔,市场条件也比较成熟。

参考文献

[1]任璐.我国健康类网站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7):279280.

[2]郭大权.基于.NET的健康追踪关怀管理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09.

[3]鲍丽.国内健康网站的现状分析及经营模式探讨[D].复旦大学,2001.

[4]陶亮.基于泛布尔代数的医疗诊断推理机的原理研究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5.

第5篇:盈利模式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审计报告的激进性 审计质量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Healy、Wahlen(1999)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为:当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以公司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根据盈余管理所选择方式的不同,学术界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主要是利用会计准则的技术判断空间对利润进行操纵,真实盈余管理则是管理层通过次优的经营决策和运营活动管理年度内的盈余水平(Tan & Jamal,2006)。现有研究中多采用应计利润模型对应计盈余管理进行衡量,常见的应计利润模型有:Jones模型(Jones,1991)、修正Jones模型(Dechow、Sloan、Sweeney,1995)、扩展模型(陆建桥,1999)等。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是通过回归模型将利润分离为非操控应计利润和操控性应计利润,并用操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而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其计量多采用Roychowdhury(2006)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模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过度的盈余管理甚至损害外部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及企业的长期利益,给资本市场带来诸多问题。

基于企业及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对于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成果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者需要第三方对企业管理层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客观独立的评价,独立审计起源于能够增强外部投资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信赖程度。独立审计是提高企业财务信息、降低成本的一种机制(Jensen &Mecking,1976)。在我国,随着市场及监管法规的不断完善,独立审计逐渐发展,然而,由于审计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质量良莠不齐,执业质量也令人堪忧。国内学者对于审计质量的衡量有几种类型:其一,以会计师事务所(蔡春,2005;刘霞,2014;李仙、聂丽洁,2006)、行业专长(刘霞,2014;李仙、聂丽洁,2006)等变量来衡量审计质量;其二,以盈余管理程度本身来衡量审计质量(周兰、耀友福,2015;吴昊F、吴春贤、杨兴全,2015;韩丽荣等,2014;陈信元、夏立军,2006;王兵,2011),也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说明审计质量越差;其三,以审计意见类型来衡量审计质量(宋衍蘅、付皓,2012;刘文军等,2010;夏立军,2005)。本文借鉴Gul F A 审计激进性模型来衡量审计质量(吴伟荣,2015),依据2011―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讨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

在我国,独立审计能否发挥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制约作用,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呢?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国外研究表明,审计公司为了扩展相关服务,需要在市场上营造更加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这可能促使其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在对待客户的盈余管理行为时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从而减少客户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Arrunauda,1999)。高质量审计会降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抑制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Becker et al.,1998;Balsam et al.,2003)。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以公司实际的交易活动为基础,不但成本高,对公司未来现金流有负面影响,且会损害公司的长期经营业绩,并发现在萨班斯法案通过之前,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在逐年稳定增加,而在萨班斯法案实施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减少,而真实盈余管理显著增多,说明萨班斯法案实施后很多企业由应计盈余管理转向真实盈余管理(Cohen et al.,2008)。

国内学者徐浩萍(2004)以审计意见类型衡量审计质量,对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鉴别会计盈余管理的程度,且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的方向有关。刘宇(2010)认为,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不同类型审计报告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CPA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越严重。杨超(2013)通过对2007―2011年我国A股IPO公司的样本分析发现,IPO公司普遍使用生产成本操纵手段以外的盈余管理方式操纵盈余,审计质量越高,越有利于抑制IPO过程中的生产成本操纵和应计盈余管理,但IPO公司会更大程度地依赖销售手段操纵盈余。刘霞(2014)以2001―2011年A股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高质量审计师会限制客户进行应计盈余管理,企业可能会转而进行代价更高的真实盈余管理,这需要审计师和监管者格外关注及加强治理。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审计质量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假设1a: 审计质量越高,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假设1b: 审计质量越高,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定

其中,CFOi,t为i公司第t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SALEi,t为i公司第t年的营业收入;PRODi,t为i公司第t年的生产成本,即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动之和;SALESi,t-1为i公司第t-1年的销售收入变动;DISCEXPi,t为i公司第t年的酌量性费用,即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DREMi,t(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为i公司实际的应计利润与期望应计利润之差的绝对值;DPRODi,t(操控性生产成本)为i公司实际的生产成本减去期望生产成本,即模型5中的误差项εit;DCFOi,t(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为i公司实际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去期望经营现金流量,即模型4中的误差项εit;DDISCEXPi,t(操控性酌量费用)为i公司实际的酌量性费用减去期望酌量性费用,即模型6中的误差项εit。

3.审计质量的衡量。本文采用Gul等(2013)提出的审计报告激进法来衡量审计质量。首先按模型8预测注册会计师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的概率:

其中:DEMi,t为盈余管理程度,分别为DNDAi,t、DREMi,t、DPRODi,t、DCFOi,t、DDISCEXPi,t;Xi,t为影响盈余管理的一系列控制变量,根据现有文献,方红星(2011)、吴伟荣(2015)等选择公司财务特征变量(ROA、TURN、EPS、LEV、SIZE)、其他变量(IND、YEAR)等作为模型控制变量,具体定义如下页表2。

四、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所使用的相关财务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根据模型需要,在计算真实盈余管理相关变量值时,部分数据涉及到2010年及2011年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挑选出原始数据2010―2014年观测值共计11 915个。

考虑到金融、保险行业企业财务报表的特殊性,一般不纳入研究范围,故剔除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其次,为避免由于IPO而诱发的盈余管理,剔除当年新上市公司样本(Teoh et al.,1998);最后剔除ST、ST*公司以及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样本观察值5 852个,2012―2014年分别为1 830个、1 980个、2 042个。

本文在样本筛选及模型计算时采用Stata 11.0统计软件。为防止异常数据的干扰,在进行描述性统计之前,本文使用winsor对非缺失值两端1%的部分进行修整。

五、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DNDA的最小值为-.2298,最大值为.3058,平均值为-.0001,标准差为.0809;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的最小值为-.7758,最大值为.5839,平均值为.0010,标准差为.2289,说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且更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但是各个公司的盈余管理幅度差异较大。我国审计报告激进性AGAgg的最小值为-.6894,最大值为3.9621,平均值为-.0688,与Gul F Ad等(2013)文章中的AGAgg平均值(-0.001)相比,我国审计报告激进程度较高。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通过pearson系数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被解释变量应计盈余管理(DNDA)和真实盈余管理(DREM)与解释变量审计报告激进性(AGAgg)显著正相关;其中真实盈余管理的三个分变量――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DCFO)、操控性生产成本(DPROD)和操控性酌量费用(DDIS)分别与解释变量审计报告激进性(AGAgg)显著负、正、负相关。审计报告越激进,审计质量越低,因而,这些关系总的来说都表明审计质量越高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与预计的结果一致,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检验。

除了真实盈余管理内部指标之间相关系数大于0.5以外,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5的是每股收益(EPS)和总资产收益率(ROA),相关系数为0.7253。

由于出现在同一个模型中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所以本文接下来进行了VIF(方差膨胀因子)检验,各个模型的VIF值均小于2,因此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分析

从表4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应计盈余管理与审计报告的激进性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也即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的激进性越低,审计质量越高,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报告的激进性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也即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的激进性越低,审计质量越高,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低,验证了假设1a、1b,从而验证了假设1,也就是说,审计质量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表明独立审计对于上市公司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发挥了制约和监督的作用。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见表5)。对于应计盈余管理,我们采用琼斯模型重新计量,代入回归模型,研究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对于控制变量,“资产规模”用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替换资产的对数,用长期资本负债率替换资产负债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12―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Gul F A(2013)审计报告的激进性模型对审计质量进行了衡量,并对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分别选择模型进行衡量。本文研究结论表明,独立审计对于上市公司的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因此,投资者应该理性认识并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理解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财务信息内涵,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同时,相关部门应当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环境,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与监督,重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严格要求其遵守审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另外,还应不断修订和完善审计准则,充分发挥独立审计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伟荣,刘亚伟.公共压力与审计质量――基于会计师事务规模视角的研究[J].审计研究,2015,(3):82-90.

[2]刘霞.高质量审计能够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吗?[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4):54-61.

[3]迟旭升,严苏艳.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5):16-22.

[4]Gul F A,Wu D,,Yang Z.Do Individual Auditors Affect Audit Quality? Evidence from Archival Data[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3,(6):1993-2023.

[5]杨超,刘倩.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基于A股IPO公司的研究[J].国际商务会计,2013,(6):80-86.

[6]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

第6篇:盈利模式设计方案范文

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企业为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个目标,必须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因此企业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基础,围绕价值最大化目标进行企业财务风险预控体系框架进行设计,财务预警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扮演财务风险识别和分析的功能作用。而企业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扮演风险控制的功能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企业财务风险预控体系。财务预警与内部控制结合路径的整体框架由三大部分组成。企业财务预警和内部控制分别在财务风险管理的不同阶段发挥其防范风险的不同作用。其中以财务预警和内部控制作为财务风险预控的两个重要机制,以投资预控模块、筹资预控模块、经营预控模块和分配预控模块为企业财务预警和内部控制机制相结合的实施主体,以企业内部控制五个要素构建的企业内部环境、企业控制制度、企业信息系统、企业风险分析、企业免疫系统作为二者结合的五大运行平台。借助于五大平台,实现企业财务风险在各个模块的评估、预测、处理和控制的功能,而最终实现财务风险的控制目标。

2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1)筹资预控模块的财务预警控制指标体系设计

筹资活动是企业资金活动的起点,企业通过筹资活动为其生产经营活动筹集所需的资金,有了资金能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筹资活动包括提出筹资方案、筹资方案审批、编制筹资计划、实施筹资方案和筹资后管理。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防范筹资环节当中产生的环节性风险,需要财务预警体系支撑。所以筹资预控模块的关键预警控制点在于如何通过完整的筹资战略规划,即对筹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资本结构的预警和分析,制定出周密有效的筹资方案。设计筹资预控模块预警控制指标体系时应该考虑到指标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弥补内部控制的薄弱点,即通过该指标的分析能够更加有效地制定出合理的筹资方案。筹资方案在各个循环中都存在风险,因此,为了反映筹资风险的大小,预警控制指标的选择可以从资本结构、支付能力、偿债风险这三个层面,通过设定的指标警示,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筹资结构、期限结构,不断完善筹资方案,减小筹资风险。通过对预控模块的预警分析来调整内部控制措施。按照设计好的财务预警指标,分配权重,计算单项功效系数,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出公司的投资是否存在风险、风险的程度如何、同时通过指标也能看出在投资环节导致财务风险的原因,通过分析原因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投资方案,合理制定或及时调整投资金额、投资形式、投资期限。使得内部控制在投资方案制定环节更加有效,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

(2)投资预控模块的财务预警控制指标体系设计

投资是企业将资金转化为资本并实现资本增值的过程,投资活动中包括:提出投资方案、投资方案审批、编制投资计划、实施投资方案和投资后管理。各环节的都可能存在风险。为控制投资风险,所以投资预控模块的关键预警控制点在于如何通过完整的投资分析决策,制定出周密有效的投资计划和方案。投资预警控制指标的制定从三个方面(即投资结构、投资能力、资产利用效率)来反映投资风险的大小,其中对外投资与权益比率指标是区间型指标。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对外投资数额越多,主营业务不突出,风险较高,如果指标值太低,则反映资产利用率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极大型指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反映企业效益好,企业获利能力越强。可用于投资分配股利现金比率指标是极大型指标。该指标若大于1,表明企业有可多余的资金用于其他活动支出,。若该指标小于1,则表明企业无多余的资金,需用筹资弥补。总资产增长率指标是极大型指标。该指标值越高,反映企业快速扩张。现金再投比率指标是极大型指标。指标值越高,说明可用资金多,企业该指标一般在8%-10%比较合适。我们可通过这些指标的警示,及时调整投资的数量、期限、方式等,不断完善投资方案,减小投资风险。通过对投资预控模块的预警分析来调整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可以按照设计好的财务预警指标,分配权重,计算出企业的投资风险预警值。通过分析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投资方案,合理制定或及时调整投资金额、投资形式、投资期限。使得内部控制在投资方案制定环节更加有效,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

(3)运营预控模块的财务预警控制指标体系设计

该模块的指标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运营能力预警指标体系,参与模型运算,分析预警企业运营风险大小。运营能力预警控制指标有:获取现金能力指标是极大型指标。该指标比值越大越好。比值越大说明整体资产利用效果较好;资产营运能力指标是极大型指标。该指标值越低,说明出现流动资金不足的财务风险,如果严重,将造成财务危机;盈利能力指标是极大型指标。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越稳定。企业的投入所赚取的利润也越大。第二部分是运营流程预警指标,该部分指标作为采购、生产、销售流程的预警指标体系,对以上流程实时监控,实时预警,同时也要求企业对内控方案实时调整,已达到内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减少财务风险。通过对运营预控模块的预警分析来调整内部控制措施。通过设计好的运营能力预警指标,分配权重,计算出企业的运营风险预警值,通过对比警度来评测运营是否存在风险。通过警情分析的结果对应收账款或者存货内部控制措施及时调整。

(4)分配预控模块的财务预警控制指标体系设计

第7篇:盈利模式设计方案范文

一、公司分配的内涵界定:什么是分配?

1.1分配的内涵:《美国示范公司法》第1.40(6)条、第6.40条的界定

什么是公司分配?《美国示范公司法》第1.40(6)条是从“重实质而轻形式”的视角来界定的。所谓“分配”(distribution),是指公司对股东直接或间接移转金钱或其他财产(公司自己股份除外)或设定负债的行为。分配可以股利的配发、股份的回购或回赎或其他取得自己股份方式,或公司负债的分配或其他方式为之。该官方注释从三个方面,对如何理解公司法中的“分配”进行了解释:1)哪些交易应视为分配?2)分配定义中的“间接”指向什么?3)股份股利是分配吗?

首先,认定“分配”,是从公司交易行为所产生的实质效果来判断,即一项交易行为是否导致公司资产从公司流向股东。《示范公司法》第6.40条对所有产生分配果的一切行为设定了统一的单一标尺。第1.40(6)条反过来界定了分配的内涵,包括:公司基于股份,而向股东转移金钱或其他财产,包括现金股利、公司回购自己股份、公司本票或负债的分配以及自愿或非自愿清算之际的分配等。如果公司在分配后负债,例如向公司股东分配本公司债券,或采纳分期回购方式取得自己股份,那么此类负债的创设、发生或分配事件,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分配,而非随后的公司债务的清偿。

其次,认定“分配”,不论某项交易行为是否贴上“分配”的标签,无论是直接的分配抑或“间接”的变相分配,只要产生分配的效果,均一概纳入“分配”的法律规制之中。《示范公司法》中的公司分配定义中的“间接”一词的含义,旨在包括这样一种情形,即当一家被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购买母公司的股份之际,或者类似的交易之际,在法律上视为分配,而非正常的股份买卖交易。这一术语也旨在包括任何其他的交易模式,只要交易的实质与典型的股利分配或股份回购相同,无论这种交易如何设计或贴上何种标签,均不影响其视为实质的分配。

最后,《美国示范公司法》明确列明了股份股利不视为分配的理由。该法的官方注释中指出:“分配”不包括仅仅改变股份单位的股份股利与股份分割形式。在美国公司法学理看来:股份股利是一项纸面交易(papertransaction),换言之,仅仅是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左右两侧科目的数额的变动,公司资产并没有现实地从公司流向股东,公司资产既未减损,股东也没有实际获得现实利益,这种交易之下的股份发行无须股东支付对价。因此,在美国,股份股利被排除在股份分配之外。

1.2AvelingBarford诉Perison公司一案:英国公司法对“分配”概念的反思

AvelingBarfordLtdv诉PerionLtd一案的解决,引起了英国公司法关于“分配”概念内涵的反思,导致了学理上对“分配”的重新界定。

「案情原告公司在没有可分配利润情况下,以远低于独立的评估师评估的价格出售部分财产,买方是Perion公司,由Lee先生控制,而他同时也是卖方公司的控股方。一年内,Perion重新出售该财产并获得一大笔利润。Aveling公司的清算人成功地追索这笔买卖的收益,主张perion公司是以建设信托(推定信托constructivetrust)持有该收益。法院主张,lee先生以如此低的价格出售财产,违反其对AvelingBarford公司的信义义务。而且perion公司知悉该事实,它作为推定信托(建设信托人—constructivetrustee)承担责任。

「判决该交易行为无效,理由在于:1)普通法中的不法减资,表现为当公司无资产可供分配时的一种伪装的分配或资本返还给股东,因此,该行为构成越围,这种行为事后不能为股东所认可;2)该行为违反了董事的义务,且购买方知情。

本案之所以成为英国公司法学理的争议焦点,在于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公司集团内部的低价资产买卖,究竟是否构成分配”。其背后的更为实质的追问是:公司法应该如何看待并界定分配的边界?本判决的核心意见是:公司集团内部的资产买卖,亦可构成公司法的分配。其理由是:在公司没有利润之际,将公司资产低价卖给同一股东控制的另一家子公司,其实质是公司资本的返还,该项交易应该视为分配。本判决的贡献在于澄清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公司并非基于其章程,真实地行使出卖资产的权力,而系不法的资本返还之际,此项行为应视为不法分配,其效力不因股东事先授权或事后追认而认定有效。

在本判决的推动下,英国公司法学理建议将分配[1]的界定扩张解释为:适用于资产分配给成员,或分配给以成员的指令,或实质上以成员的指令行事的第三方的交易之上。这一模式旨在确保AvelingBarford类型的个案也被纳入分配的定性之中。[2]

二、公司分配的财务底线:可分配的“尺”在哪?

英美公司法学理达成这样一个共识:除非公司法允许股东通过章程而保留股利分配的最终决定权,否则,股利分配的权利配置给董事。董事如何作出商业判断,又须参照法定标尺。各国公司分配的标尺不一,大体有三:其一,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标尺(即累积盈余标尺),以大陆法系的公司法为例证;其二,现代以经济现实为基础的“负债比率和流动比率规则”,以加利福尼亚州公司法的分配标尺为例证;其三,美国的偿债能力规则,以示范公司法的双重标尺为典型。

模式1,资产负债表标尺(即累积盈余准则),[3]是指公司分配的资金,源于且只能源于公司的收益盈余。该准则所秉承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有经营收益方能分配,股利分配不得侵蚀或削弱资本。以《欧盟公司法第二指令》规定,如果公司年度财务报表所确定的净资产已经低于实缴资本的数额与依据法律和章程不得予以分配的公积金之和,那么,公司不得向股东分配任何财产利益。这一表达,在德国公司法、日本公司法中几乎是一致的。

这一分配标尺,实则并非严格的资产负债表标尺。在美国,严格的资产负债表标尺,是指纯利标尺,以德拉华州公司法为代表。在纯利标尺准则之下,股利分配不得超过公司的盈余。这里“盈余”,是指公司净资产与股本的差额。股利可以从资本盈余中支付。该准则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有盈余,即可分配,不论是资本盈余还是收益盈余。相反,在收益盈余准则之下,除非特别允许,否则不能从资本盈余中支付股利,因为资本盈余不是收益盈余。

比较而言,似乎收益盈余准则比资产负债表准则更为合理,因为除非股东同意或章程允许,否则公司不能从资本盈余[4]中分配股利,从而防范了股东抽回资本。但实际上,无论是收益盈余还是盈余,均是以资产负债表右侧帐目的记载为判断公司分配的标尺。资产负债表不过是会计师对公司的财务的“定时快照”,换言之,“收益盈余”和“盈余”,不过是一个艺术化的术语、账簿上的概念。企业存在帐上的盈余,并不意味有足够的现金予以支付股利,也非必然能够支付到期债务,因为公司分配是从资产负债表的左侧科目而非右侧科目支付的。

正是对传统收益盈余准则对债权人保护表里不一的回应,美国现代公司法又出现了两种模式,即加利福尼亚州公司的“负债比率和流动比率规则”,以及《示范公司法》(1984)的双重破产法则。

模式2,加利福尼亚州公司法的股利条款安排,制定于1977年,标志着对传统股利法规的全面决裂。直到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州公司法的基石是一个法律概念-设定资本(statedcapital)。相反,加利福尼亚州公司法的基石则是一系列经济现实:留存收益(retainedearnings)、资产负债比率(asset-liabilityratios)、清算优先权(liquidationpreferences)、和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准则(aninsolvencytest)。依加利福尼亚州公司法,公司分配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条件之一,股利分配额度不超过公司的保留盈余。条件之二,公司如果没有足够的保留盈余,则公司的负债比率(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之比)必须高于11/4倍且流动资产必须大于流动负债(两者之比,得出流动比率),或如果公司不能经营获得利润,从而达致前两年已经支付的利息,则该公司的流动比率须大于11/4倍。[5]

加州公司法中的股利分配条款的设计,事实上往往超过公司贷方可在借贷协议谈判中,基于磋商讨价可获得限制性保障。上述的规则可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加利福尼亚州公司法在允许股东适当抽回投资和保护债权人利益以免股本的过度转移的冲突上,达到了理性的平衡。

模式3,《美国示范公司法》的双重破产准则,[6]即公司无论从资产负债表还是从衡平角度观察,股利分配后,均必须具备偿债能力。衡平破产准则(equityinsolvencytest),是指如果分配导致公司“是或将是”在衡平意义上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则禁止分配。

本准则之所以称为“衡平破产法则”,是因为它是衡平法院判断公司是否破产的准则,而非破产法典中的资不抵债的标尺。这一旧公司法的准则为几乎所有的州所采纳,并依旧保留在《示范公司法》(1984)第6.40(c)(1)中。衡平意义中的破产概念,关注的是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liquidity),即公司解决到期债务的能力,而非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差额。事实上,衡平破产法则更现实地体现了债权人的关怀。对债权人而言,更关注的是公司可迅速变现的现金或速动资产。[7]第6.40(c)(2)要求,公司分配后,公司的资产应等于或大于其负债加上(存在一些例外)公司解散时的高级权益证券的优先获偿额。第6.40(c)(2)授权,基于该目的而进行的资产负债的决议,应依据:1)在当时合理情形下,根据会计实践和原理而准备的财务报告;2)在当时合理情形下进行的公允评估或其他方法的评估。决定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以及选择可接受的判断基础,将留给董事会来判断。根据6.40(d)进行判断时,董事可根据第8.30条款依赖相关意见、报告、陈述声明,包括公共会计师或其他人所准备或提供的财务报告或财务资料。

比较而言,模式2与模式3的分配标尺有相似也有差异。

模式2与模式3的相似之处在于一种共识:法定资本概念的虚幻与不具有合理性。在此共识之下,两大公司法均取消了法定资本概念下的相关术语,如票面价值、库藏股份,以及一些例外分配规则(机智股利法则、损耗股利和特殊股份回购)。两者均将公司无对价地将公司现金或财产转移给股东或无对价地对股东发生负债,适用同一限制,而不论这一转让或负债采纳何种外在形式。当转让方,是母公司或是另一公司的子公司,则两种模式均将这种限制适用到这种转让或债务的发生之上。可见:两种模式文本的起草人均秉承这样一个理念:建立在法定资本之上的规则安排,实质上是一种误导,它导致债权人和高级证券持有人相信这种体系可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模式2与模式3在相似的表面背后存在差异。两种模式对法定资本模式引发的“误述”(possiblemisrepresentation),采纳了不同的法律对策回应机制。《加利福尼亚州公司法》的对策是:给予债权人和高级证券持有人以“他们原本认为可以从法定资本体系中所能获得的保护”。而美国《示范公司法》(1984)试图这样纠正误述:为债权人和高级证券持有人提供,立法者想象中的这些群体事实上从法定资本体系中所能获得的保护。这一基本目标的差异,反过来在这些法案之间产生重大的不同:董事所拥有的相对自由度、股份回购情形中财务困难的债务的地位。两者方式上的另一差别即是,加利福尼亚州公司法实际上(ineffect)是收益盈余准则的经济学的翻版,而《示范公司法》实际上是损及资本准则的经济学的翻版。[8]

三、我国公司分配的法律规则检讨

我国公司法中的分配规则,主要体现在《公司法》第33条和第177条的表达之中,这一条款设计的内涵是典型的资本信用原则的延伸,而且为严格的资产负债表标尺,其结构特色可归纳为:1)何为分配,法律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回答;2)分配的标尺,采纳是比传统大陆法系公司法更为严格的资产负债表标尺;3)对于计算可分配利润,其标尺在于必须是营业收入(收益盈余);4)股东之间的分配标尺采纳强制性规则,而非“选入或选出”的推定性规则,给予股东以可自我安排一个可能空间。

将域外公司法中的分配规制标尺与我国的分配标尺相比较,启迪如下:

其一,分配的界定须“重实质而轻形式”,否则,将导致股东之间的利益失衡。

分配是什么,是一国公司法分配规则中的前提性难题。英美公司法的经验与教训、法律文本与司法个案,均清晰地表明了一个趋势:“分配”的法律界定,必须秉承“重实质而轻形式”的理念,否则分配的边界必然模糊,而相关利益群体必然无法达致最优的平衡,从而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投资者的信心。英国AvelingBarfordLtdv诉PerionLtd的个案所隐含的问题,实际上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中比比皆是,如果依据美国示范公司法的标尺,完全可以认定是一种分配行为。

其二,分配的底线标尺,应以给予债权人以切实利益保障为指引。

采纳何种财务标尺作为允许公司分配的底线,与一国公司法对于资本信用原则的态度相关。在信奉资本维持原则的国家,一般将沿袭资产负债表标尺。这一标尺,初衷是以“债权人利益”定位的,但实际的效果,并未给予债权人以切实的保障。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司法和示范公司法的分配标尺的演变,可以作为一个反证或一个范本,反而提供了一个债权人“原本认为或事实上”所能获得的保护。现代公司法改革之中,“资产信用”或许比“资本信用”更富有参考价值。

其三,强制性的分配标尺安排,或许是一个各方皆输的非效率设计。

我国公司法分配中的“强制性提取两金”规则,是一个相当欠缺效率的制度。我国学者指出:这种规则导致无法由董事会决议作期中、期末分配,形成每季盈余分配平衡的股利政策。而提拨法定盈余公积金,其实等于半调子的追加资本充足原则“。[9]这种强制性安排的表面逻辑是:利于外部债权人利益,利于公司利益,从而利于全体股东利益。这一逻辑推论,在域外公司法与公司财务学理与实证看来,是一个误导与误读的理解。”立法对于留存收益的偏好,没有考虑到公司型基金、投资型基金、希望资本退出的公司的特殊需求,缩小了公司法的适用空间“。[10]

公益金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资金来源项目,其历史背景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职工低工资,国家包住房,包福利政策”的产物,它实际上是对职工的负债。将公益金列入“所有者权益”项下,这意味着它属于股东所有,这是对企业职工利益的损害。[11]规范的公司法和会计制度,要求职工福利从税前列支,事实上等于免交所得税,我国公司法这一安排,损害了公司出资人合法权益。[12]这一制度,即非公司本身所需,也非公司出资人所需,又损害了企业职工的利益,也未能真正地反映债权人的利益需求,可以断言:这是一个各方皆输的设计。

其四,有限公司(闭锁公司)的分配,应给予股东以自由安排的余地。

大多数大陆法系的有限公司法,[13]均给予当事人自由安排分配的空间。这是一个自愿让步而无损于任何他人的交易,法律干预没有丝毫的正当性理由。这一空间,为高科技企业的出资多样化,为发起人股东与新股东之间的风险公平配置,为当事人之间将双方之间的“表决权与利润分配请求权”分离等,均留有了可行的空间。上述情形,是一个商业游戏群体的合理需求。法律的禁止,无非是增添了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成本与司法干预的事后成本。取消这一不必要的强制性禁止规则,将是一个无损于任何利益群体的帕累托效率最优。

「参考文献

1、刘燕:《会计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怎样阅读财务报告》,「美Merrill Lynch Pierce Fenner & Smith公司编著,闵豫译,中信出版社。

3、Kummert, State Statutory Restrictionson Financial Distributions by Corporations to Shareholders, (pt.II),59 Wash.L.Rev.185,282-284(1984)

4、刘绍梁:《我国公司法制的迷思与挑战-以公司法与金融法规修正为中心》,(企业与证券市场法规系列座谈会),载《月旦法学》(No.84),2002年第5期。

5、邱海洋:《公司分配法律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发表)。

6、郭锋、王坚主编:《公司法纵横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注释]

[1]1985年《英国公司法》指出:所谓分配,是指将公司资产以现金或其他形式分配给公司成员的任何一项交易。

[2]本案案情与相关检讨,See Modern Company Law for Competitive Economy, Capital Maintenance: Other Issues,June2000.

[3]对于盈余标尺,公司法通常也承认例外,如建设股息。建设股息,即建业股息,是指经营铁路、港口、水电、机场等业务的股份公司,由于建设周期长,无法在短期内进行经营活动并获得盈利,为了吸引投资人,筹资到足够的资金,遂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公司可以将一部分股本分配给股东作为股息。其特色在于,股息源自股本,而非盈利。如我国台湾公司法规定,其程序须事先获得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同时股息发放不得超过两年。可以说,建设股息可看作是对公司未来盈利的预先分配。参见刘燕:《会计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325页。

[4]道理在于:资本盈余仍为股东认缴的出资,往往视为股本同样对待,被称为准资本。

[5]Cal.Corp.Codeart.500,501,502.

[6]《示范公司法》第6.40条c款指出:如公司分配后发生如下结果,不得分配:1)在公司通常运营内,公司无法支付到期债务;或2)如果公司分配之际解散,则公司总资产不得少于总负债加上(除非公司章程另有规定外)公司解散时高级权益证券所享有的优先支付额。该优先权先于股东分配受偿。

[7]所谓速动资产,是当你必须兑付突然急需时,可以立即拿给银行的资产。它们是很快可以兑换成现金的那部分流动资产。这里不包括商品库存,因为这种库存还没有卖出。因此,速动资产是流动资产减去库存。速动资产净额(netquickassets),,通过速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总额而求得。一个兴旺的工业公司应该表现出速动资产适当地超过流动负债。这是对公司常务债务能力的严格而重要的检验。摘自,《怎样阅读财务报告》,「美MerrillLynchPierceFenner&Smith公司编著,闵豫译,中信出版社。

[8]Kummert, State Statutory Restrictions on Financial Distributions by Corporations to Shareholders,(pt.II),59Wash.L.Rev.185,282-284(1984)

[9]刘绍梁:《我国公司法制的迷思与挑战-以公司法与金融法规修正为中心》,(企业与证券市场法规系列座谈会),载《月旦法学》(No.84),2002年第5期。

[10]邱海洋:《公司分配法律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发表),第120页。

[11]刘燕:《会计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1-333页。

第8篇:盈利模式设计方案范文

2012年1月1日,《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深沪主板上市公司中正式实施。按此指引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公布经注册会计师审核的鉴证报告。本文对该指引的施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指引的实施能够提高上市公司披露的内控信息质量、增进财务报告可靠性,并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盈余管理;相关性

一、引言

2012年1月1日,《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在深沪主板上市公司中正式施行。这一系列指引是由包括财政部在内的5个部委共同颁布的,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该系列指引在勾勒我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框架的同时,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经注册会计师审核的鉴证报告。盈余管理水平与会计信息质量休戚相关,内部控制的目的之一便是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质量(陈丽蓉等,2010)。科恩和利斯等(Cohen和Lys等,2008)对比了萨班斯法案颁发前与颁发后上市企业的操控性应计盈余,指出萨班斯法案的推出改良了内部控制制度,削减了盈余管理行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影响了盈余操纵,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反映了内部控制,相应地与盈余质量联系起来。因此近年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理论基础

委托理论认为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是人受托责任履行效果的记录,也是委托人了解人效果的重要凭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无论是企业的所有者还是外部利益相关者,都可以了解到企业内控情况,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人为了私人利益而进行的逆向选择,另一方面促使管理者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健全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能够清晰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缓解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信息披露已经成为委托人了解管理者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工具,也是管理者“博取”委托人信任的手段。此外,信息不对称现象也产生于企业内部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程度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成为外部投资者判断企业管理者工作成效的依据。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公司内控质量越高,管理层越有动机将公司内控制度好的信号及时传递给投资者,并聘请具有鉴证资质的外部审计师审计,进一步增加信息披露可信度,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信号传递理论同样解释了人的自愿披露动机。为了激励人以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活动,委托人常常制定一些激励措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向委托人传递了企业内部控制良好的信号,良好的内部控制意味着企业财务报告可靠性高,会计盈余质量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充分,说明人的工作做得越好,人也越容易获得奖励。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资本市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它并没有直接与企业盈余管理相联系。能够决定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是企业施行的内部控制。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企业真实的内部控制质量得以揭示,据此推测出了企业盈余质量的高低。正是公开的信息披露,实现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程度相关性的衔接。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可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程度存在相关性。以往学者衡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依据大多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或者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具有鉴证资质的外部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企业自身编制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相比,更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因此以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作为衡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依据更为合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出具为标准无保留意见,说明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好,传递出企业内控制度设计运行有效、盈余管理程度低的信号;反之,则说明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盈余管理程度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H: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

(二)研究设计本文从2010、2011及2012年沪市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中,筛选出公布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CSMAR)和万得数据库(WIND),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文从样本中剔除了以下公司:一是证监会对金融保险行业和ST公司有特殊要求,因此剔除所有的金融保险公司和ST、*ST公司;二是由于计算操纵性利润需要上年数据,因此剔除了所有当年IPO公司、上年数据不全的公司。由此共选取了1356个上市公司样本,具体情况如表1。

(三)研究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1.因变量度量。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测量盈余管理(DA)的模型,这些模型可分为四类(黄梅、夏新平,2009):传统的琼斯类模型、扩展的琼斯类模型、非线性的琼斯模型和非琼斯类模型。我国学者研究表明,分年度分行业的截面修正琼斯模型在收入操纵检测以及盈余管理操纵检测上更加优异,更适合我国证券市场(夏立军,2003;黄梅和夏新平,2009)。因此本文采取分行业分年度的截面修正琼斯模型,测量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NDA),继而获得操纵性应计利润(DA),取其绝对值估量盈余管理程度。2.自变量及其度量。注册会计师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通常会发表客观、真实的审计意见。因此,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类型,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指标是合理科学的。如果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发表的是标准无保留意见,则ICID=1;若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表达为非标准意见或该公司没有聘请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则ICID=0。3.主要变量及说明见表2。4.研究模型。依据上述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行为相关性的回归模型。

(四)多元回归分析为了正确分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本文先进行了全样本的多元回归分析,然后按照盈余管理方向将样本分为正向的盈余管理组(DA>0)和负向的盈余管理组(DA<0),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1.全样本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在全样本回归中ICID与DA的绝对值呈现显著负相关性,支持假设H,说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充分,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不充分,则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在分年度回归样本中,2010年、2012年回归结果不支持假设。原因可能在于2010年度只选取了部分沪市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样本量较小造成了研究的偏差;2012年度为内控信息披露的第一年,大量上市公司首次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因此采用三年度全样本数据回归结果更有可信性。同时还可发现,SIZE在1%的水平上与DA的绝对值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即规模大的公司经营稳定且更容易预测,操纵性应计利润越少。GROWTH在1%的水平上与DA的绝对值显著正相关,表明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越快,财务风险越大,越容易进行盈余管理。IND在1%的水平上与DA的绝对值显著负相关,说明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程度不同。LEV与DA的绝对值相关,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财务杠杆对企业操纵性盈余也产生了影响。ROE、LOSS、BIG4、AUDIT与DA绝对值关系不显著,说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亏损状况、外部审计师和年报审计意见类型与盈余管理程度没有显著相关性。2.按盈余管理方向分组的回归分析。盈余管理可以分为正向盈余操纵和负向盈余操纵,即调高会计盈余和调低会计盈余。以下将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不同方向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进行检验。从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ICID与DA的绝对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调增的盈余管理呈现负相关性。企业内控信息披露越充分,正向盈余操纵程度越小。ROE与DA的绝对值在10%的水平上负相关,说明净资产收益率与正向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净资产收益率越高,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越大。GROWTH与DA的绝对值在5%的水平上负相关,说明营业收入增长率与正向盈余操纵正相关,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越高,正向盈余操纵程度越大。分年度回归2011年样本公司中,SIZE、LEV、ROE都与DA绝对值呈现相关性,但不足以作为这些变量与正向盈余管理具有相关性的证据。从表5的回归结果看,ICID与DA的值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负向的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相关性。SIZE与DA的绝对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上市公司规模与负向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上市公司规模越大,进行调减盈余的程度越小。GROWTH在1%的水平上与DA的绝对值显著正相关,说明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与负向盈余管理存在正相关关系,营业收入增长率越高,进行负向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LEV在10%的水平上与DA的绝对值正相关,表明上市公司财务杠杆与调减会计盈余正相关,公司资产负债率越大,财务风险越高,调减盈余的程度越大。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呈现显著负相关性,支持本文假设H。区分盈余管理方向进行回归,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正向的盈余管理有显著影响,而对负向的盈余管理不具有显著影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上市公司普遍倾向于调高会计盈余,一方面满足监管机构的需要,一方面营造公司经营业绩好的表象。此外,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盈余管理,都受到公司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影响;净资产收益率影响到上市公司向上的盈余操纵,而公司资产负债率影响到负向的盈余管理,表明了财务风险对盈余操纵存在影响力。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充分,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符合本文研究假设。公司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是影响盈余管理最为显著的变量;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作用也比较明显,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财务杠杆水平越高,操纵性应计利润越高。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不同方向盈余管理相关性不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正向的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相关性,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充分,企业调高盈余的可能性越小;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是影响上市公司正向盈余的重要因素,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越高,调高盈余越明显。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负向盈余管理相关性并不明显;公司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财务杠杆是影响调减盈余的重要因素。公司规模越大、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资产负债率越高,调减盈余的可能性越大。3.我国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实施效果,还有待以后进一步检验。201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显著低于2010年、2011年的数值。但从回归的结果看,2012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盈余管理幅度的下降是否是由于强制披露制度引起的,强制披露制度的实施是否有效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二)政策建议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2012年《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实施后,上市公司内部信息披露仍旧不充分、不规范,信息有效性不足。对于这些现象,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建设。(1)提升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强化企业管理者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责任意识,引入内部信息披露问责机制,将企业小股东代表、职工代表和债权人等纳入问责机制,一旦高管出现懈怠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现象,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有途径有权利要求管理者进行及时更正和补充。(2)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及评价的专业指导。财政部新颁布的内控基本规范及应用指引强调公司要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内控建设,但对如何建立仅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详细的参照。因此上市公司有必要在专业机构帮助下,找到内控基本规范与本企业业务流程的契合点,将条文中的内部控制建设理论框架转变为本企业实际工作指导。(3)完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系统。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了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内控建设,而我国上市公司对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尚处于起始阶段,企业应以风险评价为着力点,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相结合,根据企业面临的风险开展适当的控制活动,加强内控建设。2.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环境。(1)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证监会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没有对企业内部控制过程制定具体的指导标准,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参差不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格式不统一、内容不完整。鉴于此,监管机构理应尽快拟定更为详细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标准,尽量使得同类型行业的企业内控评价报告具有一致性、可比性。(2)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检查。证监会强制要求2012年所有的深沪主板上市公司披露内控评价报告和内控审计报告,但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遵照了这一规定。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违规成本小于信息披露成本,说明我国监管机关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我国监管机构应当制定明确的处罚标准,对于不遵照监管机构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企业加大惩处力度,同时引入民事赔偿机制,提高处罚金额,保障广大股民的利益。(3)提高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执业水平。目前社会中介机构数量多,执业水平参差不齐,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相互勾结出具不真实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提高中介机构执业中的独立性,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监管机构应当重视对职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强化对执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升整个行业的执业水平。3.加强盈余操纵法律监管。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充分,盈余管理程度越低。为了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应当进一步提升其完整性、全面性与专业性。当前我国仅是以政策法规的方式规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标准,如果以立法形式规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标准,加大上市公司违规的法律成本,将会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

参考文献:

[1]DanielA,Cohen,Dey,Aiyesha,ThomasZ.Lys.2008.RealandAccrual-basedEarningManagementinthePre-andPost-SarbanesOxleyPeriods[J].TheAccountingRe-view,83(3).

[2]陈丽蓉,周曙光.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10).

[3]刘峰,贺建刚,吴波.信息披露:实话实说[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黄梅,夏新平.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检测盈余管理能力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5).

第9篇:盈利模式设计方案范文

一、网络游戏盈利模式的现状

伴随着网络游戏产业的迅猛发展,各种网游盈利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国内网络游戏的盈利模式基本有收费网游、免费网游、IGA和周边产品种。其中,免费网游已经成为整个网游市场的主导力量。

(一)收费网游

收费网游是以出售游戏时间为盈利模式的网络游戏。这一模式分为点卡收费和包时收费两种。点卡收费指玩家购买点卡对游戏账号进行充值,而金额则根据在线游戏时间的长短来扣除,不进行游戏就不形成消费。包时收费指玩家一次性购买整个游戏时段,无论是否进行游戏都形成消费。

以《魔兽世界》为例,这款标准的收费网络游戏采用的是点卡和CD KEY销售相结合的方式。玩家在注册《魔兽世界》账号之前必须先购买一个价值30元的CD KEY,然后才能进行注册。购买CD KEY就好比是购买了一个游戏账号,想要实际进入游戏还必须购买点卡进行充值,每小时相当于0.45元。如果玩家使用外挂账号被封后,原本购买的CD KEY也随即失效,玩家只能重新购买新的CD KEY。这种账号和CD KEY的捆绑有效地保护了账号的安全,限制了部分玩家对外挂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可靠的游戏时间,维护了收费网游的资金来源。

收费网游给予了玩家在时间选择上的自由,在费用上也感觉更加便宜。玩家为了能够持续在游戏中生存,就必须不断进行点卡的购买或者增加游戏时间以赢得更多游戏币来进行充值。如此一来,收费网游在游戏推广初期可以有效地回笼资金,便于游戏的持续开发以及企业的运营。

(二)免费网游

免费网游是指游戏时间免费,而对游戏增值服务进行收费的网络游戏。比如销售装备卡、道具卡、双倍体验卡等。这一模式也被业界称为IB模式(item billing,即道具销售)。

目前,国产网游中深受玩家喜欢的《天下贰》就是一款标准的免费网游。玩家上线游戏无需支付点卡,通过完成游戏中设置的免费任务、下战场等环节达到增加经验、升级的目的。但是要想在游戏的PK中获得更多的胜利,就必须使游戏角色拥有好的装备,而这些装备一部分可以通过完成游戏任务获得,另一部分比较珍贵的装备则必须通过游戏币购买。此外,在《天下贰》中还设置了很多开宝箱活动。每一只宝箱售价1元,在开宝的过程中会有机会开出非常珍贵的甚至是无法用游戏币购买到的装备,这对于广大玩家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类似的心态。在单价相对低廉的情况下,大部分玩家都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买宝箱,数量可多可少,有着庞大玩家基础的《天下贰》每天在开宝箱环节上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可见,这种在免费网游中变相促进道具销售的方式,利用玩家渴望道具、的心理,使玩家从被动购买转变成主动购买。

(三)IGA

IGA(In-Game advertisement,即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就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将产品或企业品牌信息植入网络游戏内部,在不影响游戏正常进行的情况下,以体验式、互动式的信息传播方式让目标受众在游戏的过程中接触广告信息或体验广告产品,从而达到广告传播的效果。比如在开心网开发的“开心农场”游戏中,商家大规模推出各品牌植入营销的特殊作物,就连农舍、花园等也都可以换成合作厂商的形象广告背景。

与传统网游盈利模式需要直接或间接向玩家收费并依赖玩家在线人数和时间的特点相比,IGA显得更加灵活和独立。它依靠游戏在线玩家的数量来吸引第三方广告商,通过收取植入式广告费用来实现盈利。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正越来越受到游戏开发商和运营商的青睐,被誉为“网游发展的下一座金矿”。中国目前网游植入式广告只是初露头角,2008年其市场规模仅1.3亿人民币,与美国IGA市场规模4.03亿美元相比差距很大,这正显示了我国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本身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

(四)周边产品

周边产品就是网络游戏公司自己生产或是授权其他公司生产与游戏相关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实物,通常包括游戏角色形象的人偶、游戏内容的邮票、带有游戏LOGO的服装、生活用品以及在游戏中的道具等。周边产品作为游戏的衍生品而存在,随着游戏的深入人心以及用户量的增加,销售游戏周边产品是游戏经营者拓展其收入的重要途径。相比欧美比较成熟的游戏周边市场,中国市场的潜力还没有得到释放,国内做得比较好的要数腾讯。腾讯公司为其QQ系列产品推出了各种周边产品,如毛绒玩具、游戏中人物的玩偶、服饰以及化妆品等,这些周边产品为腾讯公司赢得了不菲的收益。

二、网络游戏盈利困境

中国目前的网络游戏主要靠游戏收费实现盈利,即便免费网游也不是真正免费,只是将收费的手段置后;而IGA和周边产品等新型盈利模式虽然呼声很高,也受到各方专业人士的热捧,但其实际收益对网络游戏总收益的贡献很小。中国网络游戏要实现持续盈利依然面临不少困难。下面就目前我国网游盈利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收费网游”和“免费网游”模式的弊端

众所周知,“收费网游”和“免费网游”是当前网游企业直接和间接依靠游戏收费实现盈利的两种方式。“收费网游”对于玩家来说有进入门槛,需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一定的休闲时间,这样的玩家毕竟有限;况且,“收费网游”企业因受廉价收费普及的影响而不敢轻易提高收费,一旦提高就会导致玩家大量流失,其盈利空间因此受限。

自2006年开始,企业纷纷投资开发“免费网游”,“免费网游”逐渐成为网游运营的流行趋势,并占据国内网游市场的主导地位。“免费网游”在前5年虽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却存在资金回笼慢、游戏内容缺乏吸引力、道具设计理念单一等问题,削弱了游戏开发商的盈利能力。具体而言:首先,资金回笼慢。“免费网游”的收费模式对游戏运营商的资金实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游戏进入成熟阶段之前,即便有大量玩家在线,资金也得不到及时回笼。同时为了维持整个游戏网络的运行,运营商还必须持续投入。其次,对游戏内容要求提高。由于免费游戏使玩家在前期接触阶段处于一种零成本的状态,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是否继续玩某款游戏,这就对游戏的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游戏开发商必须以游戏精美的制作和设计来吸引玩家。再次,道具设计理念单一。目前对于游戏的设计,很多游戏开发商的思路仍旧围绕着游戏角色,对于道具的功能挖掘不够深入,一般只局限在几种比较常见的功能上。比如,《天下贰》游戏中提供的道具功能就仅仅局限在有助于提升游戏角色等级和装备评价上,之后所开展的各种活动也都是围绕装备等级这个主题展开,没有设计出更多的功能型道具来丰富玩家在游戏中的体验。

(二)IGA模式发展中的阻碍

我国IGA市场刚刚兴起,市场的发展不容乐观,诸多问题都在影响其前进的步伐。一是营销思路老旧。现在国内的IGA广告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品牌和游戏背景、人物的嫁接上,比如路边的广告牌、背景中漂浮的商标或者是直接以产品形式出现的游戏道具。由于目前处于IGA广告兴起的阶段,玩家对这类广告还留有新鲜感,只要在游戏中设置得十分自然,不影响游戏的正常进行,玩家都会接受;但是,一旦这种广告模式进入成熟期,原先的新鲜感消失,这样的IGA设计思路就会影响企业盈利。二是存在技术壁垒。一方面,我国的游戏运营商有些是通过国外游戏实现盈利,游戏开发团队多在欧美和韩国,而在游戏中植入广告需要修改游戏本身的程序,这在技术沟通上就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另一方面,国内的游戏开发团队也尝试自主开发网络游戏并在其中植入广告,但受人力、财力和时间所限,游戏开发商兼IGA广告商这种双重身份因无法全面、专业、深刻地理解广告客户的要求并给出周到、合理的广告方案,而使广告主对投放广告的效果表示怀疑。上述两方面的因素严重阻碍了IGA模式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三)游戏周边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对比国外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周边产品市场,国内的网游周边产业一直处于一种半温不火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 1.产品品种单一,盗版问题严重。目前市面上最火的《魔兽世界》的周边产品也只有区区数10款,并且产品缺乏设计感,这也是国内周边市场的普遍现象。单一的品种使得整体产业链基础薄弱,不足以形成规模化。此外,周边产品市场不规范,行业内无序竞争且执法力度薄弱,导致市场上盗版猖獗,给整个市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2.渠道商缺乏。国内的周边产业链尚未铺设成熟,市场上缺乏专业的连锁店或其他规范的渠道销售网游周边产品。3.“异业合作”困难。异业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行业的企业通过分享市场营销中的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营销策略。在异业合作中,游戏和影视的合作发展得较早,国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忍者神龟》、《变形金刚》、《加勒比海盗》等。国内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从原创网络游戏转化到影视剧作品的《仙剑奇侠传》,但也只是扩展到电视剧便停住。中国网游“异业合作”困难,不外乎国内缺乏像迪斯尼这样集节目制作、游戏开发、游乐为一体的跨行业领军企业,以及国产网游中能够作为影视剧改编的经典作品缺乏两大原因。

(四)不同盈利模式之间缺乏沟通

目前国内的网络游戏盈利模式种类仍然比较单一,且总利润的大头被游戏收费即道具销售占去,一些新兴的盈利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没能体现盈利模式多元化的特点。网游的不同盈利模式,应该是围绕原创游戏这一核心展开的一个同心圆,彼此之间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达到资源共享,才能实现总体利润最大化。但是,目前国内网游市场并非如此,各种盈利模式各自为战,在此基础上的产业化道路也远不成熟。

三、网络游戏未来盈利模式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网络游戏盈利模式从最初的“收费网游”发展到“免费网游”,单一盈利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IGA和周边产品等新型盈利模式刚刚兴起,发展未成气候。针对目前网游盈利的现状与困境,网游企业应在对原有盈利模式改进的基础上,寻求各种盈利模式间的有效融合,并通过市场的竞争和政府的监管去除盈利模式中不合理的因素,从而实现企业快速、持续的发展。

(一)促进各种盈利模式间的融合

网络游戏的各种盈利模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间围绕网游这一核心价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模式如果能够有效融合,必将有助于网游企业实现快速、持续盈利。在此,我们不妨尝试着对目前现有的网游盈利模式作一个融合规划: 1.前期,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根据著名的二次销售理论,游戏运营商第一次销售的产品为游戏,获得玩家的注意力;第二次销售的是玩家的注意力,获得广告收益。“免费网游”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游戏在线人数,确保了受众数量基础,那么广告商在游戏中做广告并为此付费就是理所当然的。游戏运营商在前期应结合游戏特点,向相关广告商推广游戏创意,鼓励其在游戏中做植入式广告,游戏广告费收入可有效破解“免费网游”资金回笼慢的难题。2.中期,待网络游戏正式进入市场并获得市场认同后,网游企业再根据玩家的喜好推出周边产品,并根据游戏进程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如此便在传统的点卡销售和道具销售的基础上,实现了游戏衍生价值的开发。3.后期,各种盈利模式共存,相互补充,确保网络游戏总体盈利稳步增长。

(二)完善网络游戏产业相关政策

近年来,出于对网络游戏市场健康发展的考虑,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网游市场、保护消费者虚拟财产安全、控制青少年上网时间等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整个行业健康规范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今后,政府监管部门还应以扶持和规制并进为原则,为网络游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更为优良的环境。

第一,加强对网络游戏产业秩序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相关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加强对盗版的打击力度,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严厉打击“私服”、“外挂”等违法行为,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引导、扶持软件企业发展国产游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