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

市场管理行业分析精选(九篇)

市场管理行业分析

第1篇: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利率市场化及其风险

所谓利率市场化,简单地说就是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水平由市场决定,货币当局对利率进行间接调控,市场主体享有充分的自。利率市场化本质上是由管制利率向市场定价的转轨,市场竞争主体——商业银行应对市场化条件下利率风险能力不足是利率市场化风险的根源之一。所以,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的波动频繁,商业银行很难准确预测利率波动的趋势和幅度,从而加大了快速、准确应对的难度。尤其在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对冲利率风险时,会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利率的频繁波动还会加剧债券价格的波动,加剧持有大量债券的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其次,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具有的自主定价权本身也会衍生一定的风险。一方面,资金价格——利率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基础工具,银行间为争夺客户容易进行价格战,抬高存款利率、压低贷款利率,从而影响银行的传统业务收入。另一方面,如果监管不到位,自主的定价权会使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施行基于人情关系的双重利率,滋生金融腐败,加剧银行经营风险。

最后,应对市场利率变化,寻求快速、准确的应对措施,需要大量专业的金融技术和人才。如果没有相应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利率操作本身也会衍生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确保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类:银行体制和银行经营问题。

(一)商业银行体制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并非标准的现代企业,而是担负着特殊政策任务的准国家机构,经营决策的非独立性和预算软约束是其显着特征。近十年的商业银行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现代金融企业的标准还有较大距离,独立承担风险的意识比较薄弱,国有大银行依然或隐或现地享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基于市场经济要求的预算硬约束——公平的竞争条件、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没有真正确立。例如,至今我国尚没有完善的银行破产法律和机制,由于长期实行管制利率,我国监管机构对银行自主定价的监管经验不足,尚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二)商业银行经营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存贷利差,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例较小。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存贷款利率差距过大,证券保险等行业对资金的争夺已使银行间竞相高息揽储,如不妥善解决当前存贷利率差距过大的问题,可以预见利率市场化后的竞争性反弹更会加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现代化的金融经营需要较为高级和专业的技术支持,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技术性较强的中间业务开发能力不强,应对风险的管理能力不强。在思想上缺乏对利率风险的认识,组织上缺乏管理利率风险的专门机构,方法上缺乏利率风险度量和管理的技术手段及数据支持,工具上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人员上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高级人才。

三、应对利率市场化面临风险的对策

近10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直保持着渐进式改革的基调,我国的债券回购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票据转贴现利率等都已完全实现市场化定价。这几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迅猛发展,就是利率市场化的序曲和前奏,是金融机构适应利率市场化需求而进行的积极探索。对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既是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发展机遇。毋庸置疑,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当前应在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拓展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依靠技术,提高抗风险能力。

(一)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为应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险,首先要减少商业银行的政策任务,深化银行管理体制改革,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承风险的现代化金融企业。利率市场化改革破除的是行政化的定价机制,而非市场监管。相反,要加强对银行自主定价行为的监管力度,建立专门的利率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水平。坚决打击商业银行基于人情关系的双重定价,打击银行间的恶性价格战,同时要研究金融业反托拉斯法的制订,规范银行业市场行为,引导有序竞争。

(二)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减少利差收入比例

利率市场化导致的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主要是利率的频繁波动和银行间的价格竞争使传统的利差收入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银行的经营绩效。就国外的经验来看,应对这一点,主要依靠发展受利率影响较少的中间业务,使中间业务收入成为银行抵御利率风险的缓冲器。所以,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应该以中高级中间业务为龙头,走中间业务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从长期看来,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力度,努力开发新产品,形成较为合理的产品结构,延伸服务触角,集中资源适应并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最终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大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例,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加强组织、依靠技术,提高抗风险能力

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建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利率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就预测、定价等环节探索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培养储备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增加技术和硬件投入,如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库等;积极开发风险管理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美]安东尼·G·科因等.利率风险的管理与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第2篇: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

一、利率市场化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市场中的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根据自身状况共同参与市场交易,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水平。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即各金融机构根据市场资金供求变化,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尽管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实现,但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已给商业银行带来了种种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调动商业银行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快创新,提高其新业务开发的积极性,强化其自主经营水平,根据每一笔贷款业务采取灵活定价策略,适应市场中的个性需求,提升管理效能和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商业银行供应商、消费者的还价能力,经营成本明显上升,缩小了银行的利润空间。再加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较晚,来自外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相当大,债券、股票、基金市场的日益成熟,直接融资渠道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是“先放开货币、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进行。概况起来,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形成全国金融机构间的利率机制。1993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利率市场化目标;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放开,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先后以市场化方式发行金融债券,1999年财政部以利率招标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标志着政策性金融债券、国债发行利率的放开。

第二个阶段: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2000年实施境内外币利率体制改革,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3年统一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境内我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放开了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2003年放开了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2004年放开一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

第三个阶段: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1998至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 年将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 倍。2004年10月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2013年7月,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第四个阶段:逐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1999年开始了五年期以上(不含五年期)、3000万元以上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2002年协议存款业务的试点扩至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已完成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改革试点的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2003年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业务。2004年允许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2005年,各商业银行可自主决定存款计息方式,存款利率市场化迈出第一步;2012年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014年11月21日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至1.2倍。自2015年3月1日起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存款保险条例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又一重要制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几点建议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如何有效管理和防范利率风险成为当前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课题。在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社会经营活动的主要资金需求,风险集中,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选择受限,为利率风险管理带来了挑战。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

1.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高效运作机制

一是构建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机制。通过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或部门,突出利率风险管理地位,负责利率风险的管理和决策,制定相关的利率管理制度和办法,指导辖属利率政策的执行和贯彻情况,普及利率风险管理知识,提高辖内员工的利率风险管理意识,增强危机感、使命感和急迫感。

二是明确利率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利率风险的识别、测量、规避和评估。应构建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利率风险管理模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并准确地度量各指标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风险发生前后采取一定的处理方法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有效规避和防范利率风险。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优秀利率风险管理团队。我国商业银行急需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敏感度、掌握现代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运用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管理工具防范利率风险,关注和预测利率走势,研究利率风险管理模型,规避利率风险增加银行收益,保证银行稳步健康发展。

2.准确预测利率走势,加强资产负债结构管理

一是捕捉政策信号,准确分析利率走势。在竞争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个体是利率的接受者,对利率的影响很小。利率的波动受国家经济政策影响较大,因此应关注央行的各项政策,捕捉政策意图的信号,从而准确预测和分析利率的走势,并根据预测结果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降低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

二是推行资金缺口管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准确预测利率走势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根据利率变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保证有效收益。由于过去利率管制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比例调节属于被动管理,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出现的利率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大力发展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提高资金缺口管理水平,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3.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构建合理的定价机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应迅速转变观念,提高对利率定价的认识程度,在综合考虑发展目标、成本收益、风险等因素的情况下,对多数金融产品实施自主定价,积极探索利率定价机制,不断开发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利率定价模型,完善一套覆盖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各领域的产品定价体系,提高利率定价能力。

4.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改善盈利结构

中间业务收入是评价商业银行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以低成本、低风险、收入稳定为特点,通常越优秀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越高,目前存贷利差仍占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这也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将承受较大的经营风险。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正竞相发展新的中间业务,充分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挖掘新利润增长点,改善自身盈利结构,减少利率市场化的冲击。

第3篇: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力设计;市场分析;预测;营销管理

在电力设计企业管理运营当中,市场分析和营销是将生产力有效转化为经济效能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内多数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在实际运营当中,由于诸多原因,企业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比如电力勘察设计在市场环境及预测模型的建立上没有完善的系统。本文针对目前电力勘察设计市场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提出一些市场分析和预测方面的营销管理。

1当前国内电力勘察设计市场分析存在的问题

1.1市场分析与预测能力不足

国内的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当中,由于管理软技术及管理形势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市场分析与预测上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与国内发展迅猛的经济环境不符,使得管理模式较为落后。[1]从市场发展前景的分析和预测而言,其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完整性方面有所欠缺,也没有构建有效规范的市场分析与预测管理制度,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企业无法准确掌握电力勘察设计市场的发展方向,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在市场开发过程中由于市场信息分析预测不及时、不精确,继而影响项目开发和跟进的速度,频频失利。因此,要提高电力勘察设计企业的营销管理首先要增强电力勘察设计市场分析与预测的执行能力。

1.2缺乏完善的市场分析、专业的预测队伍

在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开发市场期间,多数企业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预测分析营销管理团队。导致这一矛盾点主要是由于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在管理制度和市场分析预测管理比较麻烦,与其他行业相比,不管是在制度改革还是营销管理模式上起步较晚,且具有垄断性。比如在西南某市电力企业受到市场环境影响需要改革,但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和垄断严重制约企业改革范围和深度。国内对企业市场营销分析预测管理技术企业较晚,多数高校还未设立此专业,因此,电力企业在开发市场期间缺乏分析预测的专业团队。

1.3市场分析与预测对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影响不大

除了没有专业的市场分析预测营销管理团队外,还有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市场拓展当中预测与分析营销管理对其影响力度不大。电力作为民众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能源。在市场出现半饱和形势下企业需要推出更多新产品,而新产品的推出需要结合市场分析、预测结果做出灵敏反应,然后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适应当前市场发展。为配合发展迅速的市场经济,国内电力能源企业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状态及时调整项目施行方案。对于大型电力设计企业而言,经营管理改革模式还未完全跳出传统的电力系统模式,对需要开发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发挥不佳,影响市场拓展进度。

2电力设计市场分析与预测的有效营销管理策略

2.1强化市场分析预测能力

要提高电力勘察设计市场分析与预测营销管理执行力度,就需要进一步改革电力市场,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市场新形势,同时还要准确定位市场分析预测在营销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近几年国内经济形势愈好,经济体系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各行业、各企业单位要稳步向前发展,需要对新形势下的电力市场进行全面分析、预测,在电力市场逐渐收紧的大好环境下,电力勘察设计市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进行:首先是企业要结合产品和市场需要开拓新的领域,比如将电力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展到风力、微生物等新能源发电领域。其次是在开拓更大、更新的地域市场期间,要充分利用地域市场中的资源或者经济发展契机。比如在陕西、甘肃等地的电力企业可以利用国家对丝绸之路的重视,开发东南亚未饱和的电力市场,打破电力能源市场的局限性。最后是将电力能源引入稀缺市场中,比如积极开拓非电力市场。国内外电力市场多半处于半饱和状态,且竞争激励。但对于此类产品市场的开发,其经营范围比较广,且人才需求更为专业,因此,电力企业需要经过3~5年的试探期。只要企业在成功运作了新领域、新地域的工程项目后,才能为企业增加更多生机和活力。而市场分析、预测的营销管理能力最能体现企业稳定和抓住新市场的保障。

2.2结合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结果调整企业经营模式

电力勘察设计企业要不断发展,管理者首先要重视电力设计市场分析、预测营销管理队伍建设及分析预测数据,将项目完成目标与实施方案与之相连,及时调整企业经营模式,从而在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利润率,让电力企业的经营目标从产品营销转变成电力服务。对二、三线城市中的小型电力企业而言,在市场开拓发展期间,必须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和当前经济发展拓展电力市场范围。在电力产品创新中还要将电力产品与非电力产品设计进行分层、分主次开放,用新颖、创意、客户需求度高的电力产品抢占设计市场,在提升电力设计能力的同时还要树立独立的电力品牌。电力企业还可与其他领域深入合作,比如可以与电子行业;电力企业借助跨行业的合作,可以从不同行业中获取到更为优秀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融合资金、获取更多营销管理设备提高管理执行力度,进而为电力设计能力及资质寻求更加健全、适宜的平台。再采用互补和强强联合的战略发展形式,在互惠互利状态下减少市场运营风险,提高电力设计市场竞争力,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强化战略合作手段,提高电力企业在市场分析、预测的营销管理的整体实力。

2.3多培养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人才

为提高电力设计市场分析与预测营销管理在项目规划和市场拓展上的影响力度,电力企业需要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市场分析预测专业团队。在新形势下,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模式与人才储备和培养力度息息相关,而电力设计企业要获得转型,就需要将传统纯粹勘察设计转向项目管理上,同时还要求相关人员不仅要具备市场分析预测技术还要懂得管理。如果企业要自行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人才,那么可以承接电力EPC项目,在不计较成本和利润的情况下充分锻炼市场营销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完成企业对新市场的开拓,还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增强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

2.4健全营销管理体系

在培养电力设计市场分析与预测营销管理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企业还要健全营销管理体系,将传统管理模式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结合使用,以更加智能化、更加快速、简便的方式对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同时还能及时收集国家、地方政府、电力市场动向等方面信息,不会出现信息不对等造成的损失。然后需要针对收集的信息情况与地域内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保证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为市场营销管理进行统一规划。

3结论

由此可知,在电力设计市场分析与预测的营销管理当中,电力企业要针对目前的电力市场及其未来发展势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更多优秀营销管理人才,提高品牌影响度。

参考文献:

[1]韦敏.关于电力设计市场分析与预测的营销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6(34):144.

[2]周小杰.基于市场需求分析的电力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2):229.

[3]四川电力设计咨询公司.印度首个发电项目实现商业运行[J].四川水力发电,2010(5):48.

[4]董智峰,刘力铖,张丽霞.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改进措施浅析[J].科技视界,2014(1):304-305.

第4篇: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

有效市场中的证券分析师

一般来讲,证券分析师(Securities Analyst)是分析证券并提出建议的人员。证券分析师是证券市场中的专业分析人员,其作用在于通过其优于一般投资者的信息收集途径和专业分析能力,向市场参与者提供合理反映证券内在价值的价格信息,从而减弱证券市场的价格偏离,促进市场的有效性。

基于Fama所的传统有效市场假设,将市场有效性划分为弱有效市场假设(Weak-form EMH)、半强有效市场假设(Semistrong-form EMH)及强有效市场假设(Strong-form EMH)。弱有效市场假设认为现在的证券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的证券市场信息,半强有效市场假设认为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强有效市场假设认为当前的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的公开信息与未公开的信息。尽管研究人员在针对现实证券市场的弱有效及半强有效的实证研究上存在争议,并由此揭示了一系列市场异常(anomalies)的存在,但一般认为现实证券市场不符合强有效假设,通过内幕消息和私有信息是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因而,在此假设下,笔者认为证券分析师的作用在于综合其在公开信息上的分析能力优势 (宏观分析、行业分析及公司分析),以及其信息渠道资源优势(利用与公司管理层的密切联系,获得未公开或小范围半公开状态的信息等),将信息分析结果从只属于分析师自我拥有的私有信息状态转化为市场公开状态,最终促进市场定价调整至半强有效状态。

此外,对有效市场假设存在另一种表达方式,其有三个依次弱化的假设构成,即投资者是理性的,因此投资者可以理性地评估资产的价值;即使有些投资者是非理性的,但其交易是随机的,对价格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具有非随机性,但理性交易者的套利行为将消除其对价格的影响。在此假设下,笔者认为证券分析师在现实市场中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在,通过公开其分析报告向市场传送现有证券定价与内在价值存在偏离的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潜在套利者的信息搜寻与分析成本,从而使市场定价在套利竞争的作用下体现市场有效性。

证券分析师是证券市场上代表有效定价的不容忽视的重要理性力量,其的信息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及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力。Bjerring,Lakonishok和Vermaelen (1983)研究了加拿大证券分析师的表现,认为由证券分析师推荐的股票回报率在扣除交易成本后仍高于整体市场回报。Womack(1996)的研究指出,证券分析师所推荐的股票在其报告后有显著的价格运动,其中推荐卖出的股票比推荐买入的股票的价格运动更为明显。朱宝宪和王怡凯2001)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媒体荐股建议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短线投资建议推荐的股票组合收益要高于投资基金的收益。这些研究对证券分析师的能力进行了肯定(至少是短期),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分析师对市场的影响力。某些明星分析师的言论对市场价格产生强烈影响的事例并不少见,甚至带有一点“预期自我实现”的意味。因此,保持证券分析师研究的客观性、独立性与公正性,对维护市场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有着重大意义。

然而,在现实市场中,证券分析师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外部(公司及客户利益等)和自身内部(能力及心理等)条件的约束与影响。同时,证券分析师、上市公司管理层及市场投资者三者之间在行为上存在互动关系,从而对整个市场的配置效率及价格运动产生影响。对上述因素,笔者认为行为(behavioral finance)及相关的行为公司金融(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研究是一个较为合理与有效的研究途径。

证券分析师行为及其市场影响

一、分析师的利益相关行为及其影响

证券分析师群体主要分为“买方”分析师(buy-side analyst)与“卖方”分析师(sell-sideanalyst)两大类。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及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通过投资证券获得资金增值回报,该机构的分析师为本机构的投资组合提供分析报告,因而称其为“买方”分析师。而投资银行(经纪公司)通过股票承销(IPO等)业务和经纪业务的佣金获得收入,其分析师往往向投资者免费提供分析报告,通过吸引投资者购买其承销的股票或通过其所属的公司进行证券交易来提高公司的收入,因此该类分析师被称为“卖方”分析师。

“买方”分析师与“卖方”分析师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其激励机制亦不同。“买方”分析师通过协助提高本机构投资组合的收益率,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从而获得奖励。“卖方”分析师通过协助本公司提高股票承销的销售额以及股票经纪业务的成交额来获得奖励。简单地讲,“买方”分析师的激励来自于提高买入股票的质量,“卖方”分析师的激励来自于提高股票交易的数量。相比之下,“买方”分析师更有动力去分析挖掘公司股票的基本价值,向投资组合推荐价格低估的股票,剔除价格高估的股票;而“卖方”分析师受到本公司争取投资银行业务的压力,较易出现偏向公司客户的误导性分析报告。

因此,“买方”分析师更倾向于保持分析报告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尽管在投资银行业内要求投资银行应在其内部投行业务、经纪业务与研究部门之间设置杜绝信息交往的“墙”(chinese wall),以此来保证分析师研究工作的独立性与公正性,然而在现实运作中,“卖方”分析师难以回避公司业务开展的干扰与影响,甚至会因此面临一定的职业风险。一方面,如果“卖方”分析师建议卖出某家公司的股票,有可能导致该公司中断与分析师所在投资银行的业务往来,使其遭受在融资或兼并等投行业务上的损失;另一方面,分析师有可能被拒绝出席该公司面向金融界的信息会,失去宝贵的信息渠道,更有甚者,该公司可能会以中断大额投行业务为条件,胁迫投资银行解雇该分析师。在本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双重压力下,“卖方”分析师更易产生偏袒客户公司的倾向,从而损害一般投资者的利益。

2001年下半年,美国安然公司的财务欺诈案最终真相大白,该公司股票价格暴跌造成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然而在2001年上半年度,大部分“卖方”分析师仍然给予安然股票“强力买进”的推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买方”分析师却不断对安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高企的股价提出质疑,做空安然股票的数量不断上升,最终市场证明“买方”分析师的论断是客观正确的。在本文提及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美国10家投资银行的和解案中,该10家投资银行的“卖方”分析师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Michaely和Womack(1999)实证研究了1990~1991年分析师对IPO股票的买入推荐情况。他们在研究中将分析师分为服务于投资银行(承销商)的分析师及与投资银行无关的分析师。在针对投资银行分析师的研究中,将该分析师作出“买入”推荐的股票分成两组:一组是由分析师所在投资银行承销的股票;另一组是其他股票。结果表明,后一组股票的表现要好于前一组股票。同时,研究发现投资银行分析师在该行承销的IPO股票上市前的一周内,对该股票推荐买入的频率要高出与该行无关的分析师近50%。此外,研究还发现,市场投资者对于不同分析师的买八推荐的反应是不同的。投资银行分析师推荐买入的股票的超额回报是2.8%,低于由与投资银行无关的分析师推荐买入的股票4.4%的超额回报。但同时,Michaely和 Womack指出,尽管投资者对投资银行分析师的推荐有所“提防”,但对于投资银行的明星分析师,投资者倾向于采取信任的态度。

由此,笔者认为从中可以推断,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分析师的“道德风险”将对投资者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这也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和解案中对所罗门美邦的证券分析师 Jack.B.Grubman和美林的证券分析师 Henry Blodget作出严厉处罚的原因之一。

二、分析师情绪性行为及其影响

在标准金融学的假设中,金融市场中的“人”是理性的。然而从现实角度来看,证券分析师并不是具有完全理性的个体。行为金融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和专业人员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系统性决策偏差及情绪的影 n向。

总体上,证券分析师的预测呈现过度乐观的倾向。De Bondt和Thaler (1990)的研究认为,专业分析师同样存在一般投资者所具有的过度反应现象,分析师基于信息对股票每股盈利 (EPS)作出的过度调整行为已明显不能认为其是理性的。Hansen和Sarin(1998)研究了1980—1991年证券再发行 (seasoned equlty offering)中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行为,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分析师的预测普遍倾向于过度乐观,其预测平均高出2%。特别对于高pre的股票(一般是成长型公司),分析师平均有 17%的过度预测。

在此情况下,师的偏差将通过不同的途径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市场投资者产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市场价格机制的扭曲,最终投资者的利益由此而受损。

1.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行为的影响。

尽管前文指出公司管理层有可能通过与投资银行的业务关系对投资银行的分析师施加压力,但在更广的范围内,上市公司管理层受到来自证券分析(特别是“买方”分析师)的业绩预期压力。

在一个以公司(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目标的市场中,其表现形式往往是股票价格最大化。股票价格是衡量公司管理层作为人业绩的重要指标,也是公司从资本市场继续融资的条件之一。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对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及公司的盈利宣告有较高的敏感度,证券市场以迅速上涨的股价来对高于预期的盈利作出反应;而低于盈利预期的公司将不得不承受股价短期的大幅下跌,公司管理层时刻感受到来自证券市场的压力。

如果证券分析师能够客观和理性地评估公司的盈利状况,其分析将促使公司股票价格合理地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而不会对公司的财务决策及资源配置产生较大的影响,此时分析师类似于外部观察者。然而,分析师对公司盈利预测的普遍乐观倾向,将使预测的盈利高于现阶段公司正常经营所能产生的盈利。而且,盈利预测的时间周期往往是以季度划分,短时间内来自证券市场的紧迫“要求”不可避免地影响公司管理层的决策行为,公司管理层在此“要求”下面临不同的抉择。

首先,公司管理层可以理性地选择不受来自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期的影响,执行公司既定的经营战略和投资计划。其结果是公司股价下跌,管理层迅速招致来自公司股东的诘难,同时对管理层的薪酬(年薪及股票期权等)造成直接影响。而从长期来看,公司的稳定健康经营不受影响,市场将对公司股价最终做出正确评价。

其次,管理层的另一个“理性”选择是满足来自市场分析师的盈利预期,改变公司既有的经营战略和资源配置方案,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或低回撤或负回报)但可以迅速增加短期现金流的项目,甚至采取“合理”或违规的财务手段来虚增公司盈利,同时使个人私利最大化。近来美国证券市场频繁爆出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丑闻,可以说与此不无关系。Fuller和 Jensen(2001)认为,分析师对公司盈利“不切实际”的乐观预测对公司管理层造成的压力,将使其采取危险的战略和投资行为,严重影响公司的健康经营状况。

由此可见,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证券分析师对公司盈利的过高估计比较容易触发公司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倾向,采取短期利益最大化行为,导致人间题;同时,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被扭曲,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当公司的股价高于内在价值时,公司管理层更倾向于进行增发股票融资,内部人倾向于将手中持有的股票套现,最终损害市场投资者的利益,降低投资者的市场信息。

2.对市场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证券分析师的分析报告是市场投资者的重要信息来源,分析师被普遍认为掌握着较高质量的“私有信息”。因此分析师的言论通过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最终对整体市场走势产生影响。

证券分析师与市场投资者之间的行为影响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特别在市场整体处于上升趋势,投资者存在普遍看好后市的预期心理情况下,分析师保持客观理性的心态尤为重要。行为的一系列表明,市场投资者普遍存在过度反应、自信乐观等情绪倾向,从而投资者对已形成的信念不易做出调整或调整较慢。因而在一个上升性的市场上,证券分析师应努力保持冷静、客观和理性的立场,否则分析师的乐观倾向更易导致在市场中价格正反馈机制的形成与扩散,从而在事实上起到推升市场整体价格,形成股市泡沫的作用。而证券分析师对市场和公司的理性评价,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市场的“非理性繁荣”。Miller(2002)指出,无论是商业媒介还是监管系统,其均将美国股市20世纪的互联网泡沫的产生部分归因于分析师,在当时的市场气氛下,分析师为与互联网相关的公司证券设置了过高的价值和价格目标,从而造成了互联网泡沫的堆积。

此外,证券分析师与市场投资者普遍洋溢的乐观情绪,甚至将影响公司管理层对本公司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本来,公司管理层作为内部人,相比之下对本公司的内在价值有较为客观的理解。然而,Schultz和Zirman (2001)对20世纪末美国股市互联网公司股票IPO的研究认为,在整个市场对互联网股票充满乐观、极力追捧、市场泡沫成分明显时,公司管理层却并不认为公司的股价高出其内在价值,公司内部人不愿卖出所持有的股票。由此可见,尽管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能够对证券分析师施加或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主要的。相反,证券分析师却因为其在市场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自身的声誉及其所处机构(投资银行或基金等)的声誉或实力,对公司管理层或市场投资者产生较大影响,并通过公司管理层或市场投资者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市场整体的有效性。因此,保持证券分析师研究的独立性、真实公正性和有效性,是有利于促进证券市场运作效率和长期规范化健康的重要环节。

我国证券分析师的行为与存在的

在我国,证券分析师主要分布在证券公司和咨询机构中,俗称“股评家”。他们的言论通过媒体每日都影响着市场投资者。而当前的现状表明,我国证券分析师的行为并不能让市场投资者感到满意。

一、证券分析师的行为及存在的问题

林翔(2000)研究分析了1998年4月至1999年6月我国证券咨询机构预测的效果,研究发现咨询机构推荐的股票在推荐公开前有明显的超常收益,相反在推荐公开后却存在显著的负超常收益。其研究认为我国的证券咨询机构并不是致力于收集和分析财务信息,其拥有的私人信息少,缺乏行业分析能力,靠与客户“合谋”来赚取利润。朱宝宪和王怡凯(2001)研究了 1991年1月至11月证券媒体选股建议效果,结果表明咨询机构推荐的短线投资股票组合收益要高于投资基金的收益,而推荐的中期投资股票收益低于大盘。其研究认为咨询机构具有一定的把握市场短期热点的能力。

由此可见,与世界主要证券市场的分析师注重基本面分析的价值型推荐不同,我国证券分析师倾向于短线技术分析的“投机”型。其“私有信息”往往是有关股票操纵的内幕信息,而不是有关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信息。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证券分析师中存在的分析取向和职业道德问题。

首先是分析取向问题。我国各类有关证券市场的期刊中的股票推荐,大部分以技术分析或主力机构动向作为推荐的依据。一方面投资者在这种分析取向的影响下,更倾向于采取市场投机行为,导致市场投机气氛加重;另一方面,这种分析取向降低了证券分析师对基本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注重力度,导致上市公司的虚假财务状况不能及时揭示,最终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不利于市场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真实反映各个层面的状况。2001年8月,银广夏财务丑闻被揭发前,以证券公司研究所或研发部名义发表的有关银广夏的分析报告,没有对银广夏的经营业绩提出疑问。在蓝田股份业绩造假案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此外,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分析师的职业道德风险。部分证券分析师利用虚假消息、内幕消息、市场传言或主观臆断作为分析依据,误导投资者;甚至与主力机构或庄家等相互勾结,共同制造假象,在毫无基本面价值支撑的股价拉升中扮演“吹鼓手”和“黑嘴”。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挫伤了投资者的市场信心。

因此,加强证券分析师管理,充分发挥证券分析师在维护市场效率中的积极作用,是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建设所必须的。

二、分析师制度建设的自律与监管并重

从我国证券市场诞生以来,证券分析师就与市场的发展相伴相随,同样面临着不断规范的过程。2000年7月,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成立,我国证券分析师走上了行业自律的道路。分析师自律以《中国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提出的“独立诚信,谨慎客观、勤勉尽职、公平公正”为原则。2002年报12月,中国证券业协会新成立证券分析师委员会取代原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以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更有效地履行行业自律职能。

第5篇: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

统计学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1以行业特点为基础掌握统计学运用的基础。在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统计学理论知识及方法的运用需要针对企业所属行业特点进行应用。针对企业所属行业的市场销售特点以及营销工作特点,了解统计学理论知识及方法的应用需求。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学理论基础开展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以制造业设备设计生产企业为例,这类企业的市场销售具有一次性销售特点。生产性企业在设备的采购过程中不仅对设备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还会通过市场口碑调研、零部件供应、设备使用寿命及故障率调研等对设备进行选择。这类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中目标客户群的收集、客户需求的收集与整理等式明确销售工作重点的关键。针对目标客户群对企业产品的需求,设备生产企业的销售工作中应针对产品特点、客户需求等进行市场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销售目标及广告受众,以此为基础使企业的广告投入得到最大回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2针对所属行业销售特点选择统计学方法的应用。针对不同行业的销售特点,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的统计学应用也存在着差异。根据行业销售特点,统计学方法的运用也有着一定的规律。在饮料、日用化工等快消品的销售中,描述统计、推断统计、顺序变量等方法的应用能够为快消品行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提供详实准确的市场信息,为快消品企业的市场营销策划方案提供科学的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的运用使企业的快消品营销策划工作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符合市场销售特点,进而满足现代快消品企业销售目标需求、满足市场销售需求。针对不同行业产品的销售特点,在营销管理工作中应结合统计学理论方向与内容进行统计学方法的运用。以统计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使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所需信息更加贴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满足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需求。

3强化统计学调研工作重点,满足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需求。在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中,科学的市场调研是掌握市场动态、保障市场销售信息有效传达的关键。因此,在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中,应科学运用统计学调研方法对企业所属行业市场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以基础数据、变量、统计逻辑学、管理统计学等内容及基础,对销售人员的调研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对信息的科学性进行甄别。以详实准确为中心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与调研、以科学性为重点进行信息的统计与分析,以此保障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方案制定基础满足市场需求。

4运用统计学知识掌握市场营销现状。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营销管理中,市场信息动态的科学掌握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营销方案,满足市场变化对企业营销管理的需求。这一现状要求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运用统计学知识及统计学理论中的调研、整理、分子技巧为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提供准去的市场信息,确保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能够符合市场销售的实际需求。针对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现状及营销管理工作的需求,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中应强化对市场销售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利用统计学原理及要知道市场销售信息收集与管理工作,以此使企业的市场营销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以及方案制定在统计学理论指导下得到有效开展,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营销管理需求。

针对统计学应用需求强化市场部人员培训工作

针对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需求,在企业市场营销人员管理与培训中应加强统计学理论知识及方法的培训工作。根据企业所属行业销售工作特点,选择适宜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及统计方法进行培训工作。同时,考虑不同岗位人员统计学应用的需求进行培训内容涉及。例如:市场督察及调研人员应强化统计学信息收集与整理内容、方法的培训,市场部经理及营销策划人员应强化统计学统计分析内容及方法的培训。以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市场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及水平的提高。

结论

第6篇: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集团管控;内部市场化;信息化;商务智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07.028

在当前全球经济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情况下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处于调整结构的关键时期。企业需要管理思想的创新,需要进行“企业再造"32程,进行流程和业务重组。而把市场机制引入集团公司内部,抛弃以往的集权管理体制,引入外部市场的竞争、价格、信息化等机制。是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探索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的一种管理创新。集团公司通过推行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石。

1 集团管控下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内涵

集团管控下的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是基于提升企业内控管理水平和将信息化管理平台融入到企业管理中来而开展实施的。其管理实施核心为围绕实现集团公司生产经营考核管理目标,完善企业制度化、标准化管理,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利用信息化管控平台,模拟外部市场的方法加强内部管理,推行市场化工资核算、结算;运用市场和经济利益的刺激作用来调动职工的劳动效率和工作主动性。“以标准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以按劳分配的市场工资核算为动力”的集团管控下的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以期通过市场运作的创新机制推进集团公司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推动集团公司的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管理,实现其内涵式、跨越式的战略性发展。

2 项目管理具体内容和措施

集团公司通过完善组织管理,组建集团公司内部市场化交流、调研平台,抽调、选取专业人员共同研讨搭建项目实施框架,制定项目实施推进进度管理计划,配套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而按时间节点和关键环节予以推进实施集团管控下的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

2.1 配套基础管理建设

2.1.1 夯实组织管理和制度化管理,推进标准化、流程化管理

集团公司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领导机构,运作集团子公司车间班组职工四级市场运作机制网络体系,各单位配备专(兼)职管理员。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生产、质量、经营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并及时修订,严格执行,对违规行为实行问责制,使集团管控下的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工作拥有制度保障和管理依据。通过制定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以标准的提升促进管理升级。真正做到业务按流程、工作按标准操作,使内部市场化机制运行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2.1.2 构建市场主体和定额(价格)管理,完善结算(核算)体系

集团公司构建四级市场主体,明确各市场主体的收支关系,子公司把车间的主要产品、产量、质量、奖励等列为市场主体的收入项目,将材料(原料)、电费、维修费、租赁费、水费、罚款等可控成本费用列为支出项目,并将岗位(个人)收入与收支项目予以挂钩。集团公司通过对各子公司推行生产经营目标切块工资考核,根据对各子公司考核得分来结算其月度工资额。集团公司按照年度生产经营目标,组建定额(价格)测算小组,制定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物资储备、能源消耗定额、设备使用、管理费用等一系列定额或限额标准以及产品价格、材料价格、服务价格体系等,对产品等按照不同的定额(价格)对子公司、车间等主体单元予以结算。集团公司完善内部市场结算(核算)制度体系,工序间采用链式结算流程模式,并与其个人工资密切联系。通过对每一项工作、工程明码标价,来精算每个单位、每位员工的收入。

2.1.3 有序进行计量管理,统一进行信息管理

集团公司对主要产品配备必要的计量器具,完善计量手段和方法,建立计量器具台账,制定管理责任,实行职工包机、包仪器,并做到计量器具定期校检,确保计量器具的精确。建立信息、安全信息、经营信息等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收集整理各项信息,分析市场预期等,做到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传递、存储及时、规范。通过这些信息的及时分析和评价来及时、快速、准确为决策服务。

2.1.4 推行专业市场运作、结算,建立仲裁机制

在集团公司推广建立物资、资金、人力资源、制修、运输等专业市场管理制度体系,在集团和各子公司的统筹管理下,各职能部室具体牵头管控,各专业市场相对独立结算,共同构成各单位和个人工资总额。进而迫使各单位、个人主动融入到各专业市场中来增收节支,提升工效和工资水平。为避免和解决结算纠纷,集团和各子公司等成立内部市场仲裁委员会,针对内部市场化管理过程中的生产、经营、服务和价格等投诉进行受理与处理,并提出整改和执行意见。

2.2 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具体提升措施

2.2.1 推进内部市场化管理考核控制

集团公司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考核,并按规定组织考核、排序,考核结果与单位工资挂钩来考核管控其内部市场化管理开展情况。来激励各子公司按照集团要求推进内部市场化管理和创新工作。子公司按照集团生产经营目标责任制要求,对生产任务、材料费用等指标进行分解,通过定期召开生产经营分析例会等来保证落实各项生产经营目标管理工作,从而呼应集团管控下的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建设。

2.2.2 建立持续提升机制,开展效果评价

集团公司通过建立内部市场化持续提升机制,制定年度创新推先计划,明确责任人员和完成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创新推先工作考核和宣传,并对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应用。从全员效率,单位制造成本,创新推先效益,安全、环保、稳定四个方面来开展集团管控下的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效果评价。每季度集团公司进行一次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情况效果评价,评价出集团和各单位内部市场化管理水平如何,是否提升,保证集团的内部市场化管理在管控中向前推进。

2.2.3 推行集团管控下的信息化建设,打造信息化条件下商务智能分析

通过集团公司统一模板设计、以点带面推动各子公司内部市场化信息管理系统普及建立,来推行集团管控下的统一网络化信息系统大数据建设。建立涵盖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经营计划、专业市场结算等与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相关模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各子公司内部市场化管理各相关数据自动传输储存在集团服务器上,并实现信息共享,工资结算信息化。从而实现集团公司工作的信息化管控和考核、网络化管理与控制。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实现登录集团账户督查各子公司生产经营信息。内部市场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包含数据中心、分析中心、控制中心、挖掘中心四层,在数据仓库基础上用其功能模块帮助企业进行商业分析,可以设立财务、供应链、销售、人力资源等诸多分析模型;可以跨数据源实现信息数据采集,并生成中国式多维报表,实现分析报告智能化和地图化等。

3 项目管理预期效果及应用

集团管控下的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在提升集团管控水平的同时,也可以降低成本,提升集团信息化价值和运营效益。

3.1 实现企业商务智能挖掘信息价值

面对着海量数据与大数据浪潮,内部市场化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数据分析系统辅助商业决策的制定,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收集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将其迅速转化为有效信息和商业价值,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与质量和管理运营效率。拥有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借助商务智能,挖掘信息与数据的潜在能量和价值,能为企业管理带来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3.2 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集团公司加强成本管理控制、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是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内部市场化信息系统商务智能分析通过对平均采购频率、平均库存持有天数、最新采购频率、平均采购量、到货及时率,库存周转天数、库存可用预测天数、日均出库量、平均持有库存天数、超储标准等指标分析来降低采购成本、库存成本等。通过对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实现对设备闲置情况调拨,降低设备使用成本。通过信息化应用平台运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可提升物资循环利用率。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全面覆盖,为集团公司的采购、使用等部门提供了成本管理信息,也为职工形成“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提供了便利,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3 为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提供支撑

通过信息化智能分析销售系统和财务状况,为销售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分析市场趋势制定出科学的销售策略;并促进集团公司及时的调整产品结构,衡量企业收益。

3.4 提升管理工作效率。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集团管控下的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实现运营管理,可显著提升经营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促进企业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激发他们的市场意识和成本效益观念,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职工积极算盈亏细账,不但注意搞好生产,而且努力降低成本,人人都在成为当家理财的好手,可为企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奠定基础。

3.5 促进企业内控管理的科学化

集团公司实行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各单位积极自觉地搞好生产经营,提高了自我约束管理。单位之间横向协作能力加强,有利于集团公司领导班子科学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

3.6 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集团管控下的内部市场化项目管理,各单位作为市场主体,实行自负盈亏,为了追求高工资,他们在进行生产的同时,努力降低人力、电力、材料的消耗,紧缩开支,使企业的制造成本和完全成本均显著下降,同时,劳动效率和职工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可显著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促进集团公司实现经济效益目标。

第7篇: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和项目管理活动的特点,然后讨论了项目化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优势,最后分析了项目化营销管理模式的运作过程。

1 项目管理与市场营销管理

1.1 项目管理思想概论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PM),即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系统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对项目涉及的所有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项目目标。从这个概念上可以知道项目管理就是管理者基于被接受的管理原则而进行企业管理的方法。项目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对项目和运作活动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它利用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来实现对企业全面运作的目的,是传统项目管理手段和技术在企业项目上的综合新运用,它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条件。 1.2 市场营销管理思想概论

市场营销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预订目标,创建和保持与目标市场间的互利关系,而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管理的本质是需求管理。具体来讲,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在特定的经营观念指导下实施的。企业现代营销观念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从而引导销售者行为的哲学,它是兼顾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和社会利益协同发展的观念。企业经营者应该在掌握上述市场营销观念的理念上,切实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通过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实现企业的营销目的。

1.3 项目化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优势

(1)将项目化管理运用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有利于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项目化管理注重全部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转变了在传统营销管理中仅由市场部承担全部营销工作的漏洞。如研发部、财务部、采购部、人力资源部、生产部等职能部门也进行部分乃至整个项目管理的工作,有意或无意培养了企业的“全员营销”意识。

(2)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能够形成企业内部文化。实施整个项目化管理是一个长远的工程。企业中所有部门的员工,不论是管理层还是工作层,在项目进行中都会加强沟通能力,形成 “团队精神”。因为项目化管理废除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等级思想,所有员工平等合作,相互尊重,共同创新,这一新的文化促使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通过项目化营销管理,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力。现在许多国内企业都采用“职能型组织结构”,而在实施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这种“职能型组织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形成了扁平高效的“矩阵型结构”。例如,由于所有职能部门的参与,市场部经理将转型为市场营销项目经理。具体表现为项目参与者不仅要向原职能部门经理负责,还必须向市场部经理负责,这样就减少了各部门间的矛盾,降低了管理成本,实现了公司资源的优化利用。另外,项目参与者在经过培训和工作实践后,转化升级为复合型人才,从而优化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2 项目化管理模式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运作

2.1 营销项目组织

很多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往往只注重营销要素或营销手段的运用,对整个营销活动流程没有从总体上进行分析、规划和管理,项目的实施如果缺乏整体思维必然漏洞百出。所以企业实施营销活动流程的项目化管理是为了实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行营销项目组织首先要搞清楚此次营销的目的和目标,同时详细分析在这个阶段企业的战略意图,通过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以及确定进入这个目标市场后的阶段性目标。 转贴于  2.2 营销项目启动

项目启动是正式授权实施项目或已存在项目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主要目标是完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获取正式授权。营销项目启动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以下四个方面:①依照企业制定的营销目标,进行市场营销调研,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收集相关市场营销信息,通过调研的数据和信息必须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通过所收集到的资料,实施市场营销机会分析,统计和量化处理各种信息,得出定量结果;②把所有重复的信息进行归纳处理,形成定性结论;③实行SWOT分析,制定正式的市场调查报告;④通过细分市场,综合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确定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制定市场营销战略。

2.3 营销项目实施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项目实施通常从产品阶段开始运作。通过上一阶段的调查报告,市场营销部门应该配合产品研发部门对现有产品组合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和重新定位。结合具体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有需要,还可以随着科技发展的新情况开发出新产品,从而快速占据竞争市场份额。生产部门和质量检测部门要根据产品尽快开发出新的生产流程,更好地满足新的生产要求。在制定了新的产品战略后,市场营销部门要按照市场需求状况,综合分析产品研发成本,制定合理的定价目标,同时对比目标市场竞争对手的价格制定相应的定价模式,形成充满竞争力的价格体系。

2.4 营销项目进度管理

针对营销项目的进度管理,许多企业都采用微软公司的Project 2000工具软件。该软件的特点是采用里程碑图表对分解的工作任务的跟进实行标准的时间监控,从而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在具体实施中,因为各种不可控因素,所以要对项目进度经常进行调整,但调整一定要遵循不破坏项目周期和质量的原则。

2.5 营销项目风险管理

由于市场情况千变万化,市场行为风险肯定存在,所以应该对项目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管理。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进度应当按照合理的时间区间进行监控,对工作绩效按照项目预期进行对比,如果存在偏差,就要实施相应的调整对策。绩效评估通常由外部门人员实行,定期将评估结果呈报给企业管理层,如果风险发生,通过实施预定的风险管理计划,尽力将企业的损失减小至最低。

2.6 营销项目收尾

项目收尾是整个项目管理的最终环节,它的顺利执行对项目的圆满结束意义重大。项目收尾是指管理收尾和合同收尾两部分:管理收尾包括项目结果文档制定,项目记录整理,对符合最终规范的保证,对项目的成功、效果及取得的教训进行分析总结以及存档;合同收尾相当于管理收尾工作,主要包括产品核实,即所有的工作是否正确、圆满地完成。

3 结 论

由于复杂多变的营销环境,企业必须寻求合适的营销管理策略,而项目化管理是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项目化管理模式是企业在未来营销管理领域的发展方向。在具体的营销项目上,如果能有效地实施项目管理理念和技术,把营销过程和职能活动高效结合,使企业的营销管理过程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则必将为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第8篇: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

一、企业战略研究简介

企业战略(Strategy)原本属于军事领域的概念,是指从全局角度筹划、指导战争。美国学者A.D.Chandler最先将战略概念引入企业管理体系,企业战略是自上而下的全局性筹划过程,通过企业管理活动与资源优化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需要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企业战略需要根据市场环境与自身发展进行实时调整,以战略目标为中心整合企业资源,同时把握市场与内部变化,保证企业战略的时效性。目前,理论界关于企业战略的研究已经产生很多流派,不同流派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企业战略的内涵与设计路径,主要流派包括设计学派、计划学派以及学习学派。设计学派认为企业的管理经营战略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企业的组织架构也必须以企业战略为主导。计划学派认为必须将产品、市场与企业竞争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将战略作为一个详细标准化的过程。学习学派认为企业战略是围绕战略制定、实施、实现的过程。

二、企业战略的类型与框架

图1 企业的战略类型框架图

企业的战略类型框架:企业战略是企业多种战略的统称,包括企业经营战略、企业品牌战略、企业融资战略、企业核心技术战略等,战略的类型与适用范围,可以将企业战略归纳为三个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公司战略、竞争战略、业务战略。公司战略企业的整体战略,直接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与经营模式;竞争战略是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规划;业务战略是企业各智能单位的内部战略。除此之外,可以根据战略的扩展性分为进攻性战略、防守型战略以及撤退性战略等。企业的战略类型框架如图1所示。

三、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分析

外部环境的宏观分析包括了市场规模分析、居民收入分析、居民消费分析以及潜在消费群体分析。

(二)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包括了市场份额分析、业态差异分析、外资份额分析以及新型业态分析等。(1)市场份额分析。从2014年半年的零售业市场进行分析,商场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为47.7%,与2013年比较略有增长,2005年至2014年期间,我国商场企业的市场份额比较稳定,平均市场份额维持在45%左右。(2)业态差异分析。近十年来,我国零售业市场已经呈现出多态化发展模式,通过产品与服务差异化提升企业竞争力。(3)外资份额分析。2001年以来,外资不断加大对中国零售业的投入,2010年,商务部批准设立的外资企业超过3000家,包括TESCO、沃尔玛等,全球80%以上的跨国零售商已经进入中国市场。(4)新型业态分析。零售行业的新型业态主要包括了购物中心、专卖店、网上购物等,尤其是2005年以来,网上购物已经严重压缩了实体商店的市场份额。

(三)趋势分析

我国零售行业存在地区发展差异,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地区居民收入、地区经济水平等,根据相关资料,华东、华南地区占全国零售业市场份额77%以上。随着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与中西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差异正在被逐步打破,我国商场企业正在逐步向内地扩展。除此之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零售行业的利润正在逐步压缩,集约化的商场企业将是行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四)效益分析

效益分析主要包括盈利规模分析、运营效率分析以及盈利能力分析。目前,我国商场企业的盈利规模主要表现为行业整体稳步增长、局部地区增长快速的形势。2005年至2014年,我国零售商场的运营效率呈现小幅度增长,总资产周转率达到2.9%,人均劳动效益增长5.1%,人均创利水平增长率为8.75%。2005年以来,我国零售市场经过产业改革已经逐步转变经营模式,2005年至2014年的年均利润增长率达到9.2%。

四、内部环境分析

下面以天虹商场为实例,设计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方案。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是香港五龙贸易公司与深圳航空技术出口公司合资的综合性商业企业,天虹商场成立于1984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天虹商场已经成为珠三角、厦门等沿海地区的主流商场企业。(1)财务状况分析。根据天虹商场2015年8月报告,2015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为88.94亿元,同比增长8.63%,实现净利润3.3亿元,2013年以来,天虹商场正努力发展线上O2O平台,客户付单量超过62万。(2)组织构架。天虹商场的组织构建已经比较完善,2014年以来,公司正在进行战略调整,公司组织构架逐步进行专业化、扁平化整合,主要管理部门包括商场管理、招商采购、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但公司总部的部门力量有限,且线上经营模式仍不完善。(3)员工素质。根据天虹商场的官方数据,2014年天虹商场员工达到14743人,相比2005年增长接近三倍,天虹总公司向物流配送部门、连锁超市输送管理人才超过6000人,但天虹商场员工的整体专业素质与管理水平比较欠缺。

五、企业战略实例设计

第9篇: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SWOT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面对这种形势,为了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各个企业都采取一定的对策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其中,财务分析就是企业的一个重要举措。企业财务分析为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有利于企业的科学预测、合理运行等,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企业财务分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下面我们就运用SWOT模式对企业财务分析的优劣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企业财务分析与SWOT模式

企业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以会计核算、报表资料等相关的资料数据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专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在此基础上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一种财务活动。在现代企业中,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财务状况分析、获利能力分析、现金流量分析以及投资报酬分析等几个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而所谓的SWOT模式就是一种通过对企业的优势、劣势等因素的分析,从而找出一种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策略的方法。其中,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弱势(weakness),O代表机会(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

二、SWOT模式在企业财务分析中具体应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财务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而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管理好企业的财务,我们有必要运用SWOT模式对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和局限(优势和劣势)等进行分析,从而使财务分析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一)SW:优势和劣势分析

在企业管理中,财务分析的应用为企业的财务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有利于企业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企业财务分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从而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前途。

S(优势):1.财务分析有益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发展目标。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管理科学、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等。财务分析通过对企业的生产、运行、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地了解到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获利能力、企业的现金流量以及企业的偿还能力等,及时地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企业的科学合理管理,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2.财务分析是投资者、债权人等进行决策的一种信息依据。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投资的主体逐渐多元化。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进行决策的时候一定会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了解和分析之后才会做出选择。而财务分析就能够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这种信息需求。

3.财务分析可以有效地防范资金风险。企业的运营中的风险问题一直都存在着。企业的各个部门是一个产业链条,其中的一个部门出现风险,往往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企业风险的防范工作要从全局出发,深入到各个部门和环节。财务分析涉及到企业财务的各个环节,它的这种独特优势可以从整体上对企业的风险进行防范。

W(劣势):1.财务分析所依据的资料。目前企业的财务分析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报表。而企业的报表是企业工作人员通过会计专门方法对会计信息加工而形成的。这种企业报表所反映的是货币化的信息。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仅依靠企业报表的货币化信息来对企业进行评价和预测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前景预测提供准确的信息。

2.财务分析人员素质较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财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财务人员的素质虽然有所提高,但是还是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在现代企业中,财务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财务分析知识和方法,而且还要拥有较宽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才能使财务分析真正地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但是,目前很多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3.财务分析与生产经营脱节现象。在有的企业中,财务分析根本就没有深入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没有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只是一种应付性的工作。财务分析与企业生产脱节就不能保证财务分析的真实性,从而也不为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预测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

(二)OT:机会与威胁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更加迫切,财务分析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竞争也更加激烈,对财务分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O(机会):1.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风云突变的市场环境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企业更加要提高正确决策的能力和市场风险防范能力。而企业的这种需求就为企业财务分析的出现和应用提供了条件。因此,国际国内经济市场环境有利于财务分析的出现。

2.企业改革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和制度不断进行改革,从而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地的企业发展模式和途径。在企业改革的背景下,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是一个重要要求。在企业中,为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分析就应运而生。由此可见,财务分析时适应企业改革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T(威胁):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这种形势不仅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财务分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决策和前景预测变得更加重要。而财务分析是为企业的决策和预测提供依据的,如果财务分析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所以,激烈的市场环境使财务分析面临着巨大压力。

三、企业财务分析工作改进措施

(一)SO(优势——机会)战略是一种企业财务分析利用自身优势和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部机会的战略。这是企业财务的理想战略模式。财务分析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外部机会,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WO(弱点——机会)战略是利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部机会来弥补财务分析自身的局限和问题。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为财务分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财务分析要利用这种外部机会,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使财务分析的劣势逐渐转变为优势。

(三)ST(优势——威胁)战略是企业财务分析利用自身的优势降低或者回避外部威胁带来的影响的战略。企业财务分析具有自身的一些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威胁,企业财务要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做出改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从而更好地规避外部威胁。

(四)WT(弱点——威胁)战略是企业财务分析在减少内部弱点的同时要规避外部环境的威胁的战略。企业财务分析面对自身弱点和外部威胁的双重危机,这时企业内部要管理模式以及管理体制的改革,减少财务分析自身弱点。企业财务分析还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尽量避免和减少外部威胁。

四、结束语

在企业内部,财务分析既有自身的优势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在外部环境中,财务分析既有机会也面临着威胁。通过SWOT模式的分析,企业财务分析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外部机会的同时,也要注意减少自身的弱点和规避外部的威胁,从而使财务分析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玉民.浅谈财务分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56-57.

[2]施金影.企业财务能力分析体系探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02):22-24.

[3]邢晶.财务分析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公用事业财会,2009(04):11-13.

[4]孙丽彦.财务分析指标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2(20):33-35.

[5]苏云丽.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1(0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