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

我们与环境作文精选(九篇)

我们与环境作文

第1篇: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造成环境污染的东西是:废水、废气、粪便、腐肉、塑料袋、垃圾等。

也许有人认为,环境污染了就污染了,不关我的事。这样想就大错特错,环境问题直接联系到人类的健康。废气会使空气混浊,对人的肺部有很大的危害;废水会污染江河,使和中生物死亡,人们就无法吃到鲜鱼、虾等;垃圾会污染土壤,使农作物无法收成……就连吐口痰,也许还会使许多人的病。

再者,人们随意砍伐树木,不但使飞禽走兽无栖身之地,还使地球失去了宝贵的森林资源。还有,树木种在江河边,可以用根网住土壤,遇上暴风雨是能减少水土流失。人们砍了树木后,泥沙都冲到江河里去,导致河床增高,水灾泛滥,黄河就是一个例子。

听了我的介绍后,你们是否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保护环境,让地球不再被污染。

第2篇: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

然而有些人却始终不明白这一点,他们随意砍伐,瞎倒瞎扔,没有一点儿环保意识,最后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我所居住的地方就是这样的一个处境。

我的家在西湖,那儿曾经是一块鸟语花香之地,河边的莲花渠一年四季轻轻的流淌这清澈的河水,从南向北流过。岸边种着一排排整齐的杨树、柳树,还有颜色各异的花儿。每到夏天的时候,人们总爱在莲花渠边玩耍、嬉戏。有时天热人们就在河边游泳,看着岸边盛开的朵朵鲜花散发出的朵朵清香招来了不少的蝴蝶,它们翩翩起舞在花从里闹来闹去,想在捉迷藏。这时总少不了每年都到此来报信的使者----大雁,它们三五成群在树上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什么。河那边的柳树姑娘也耐不住寂寞,把细长的小手伸得长长的去找自己的心仪知己,讲述着心事。每每看到这呈现的景象,如诗如画,令人陶醉不已。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人们都度过了快乐的日子。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忽视了人与环境的紧密联系。有些造纸场让排放的污水流向了莲花渠。使莲花渠往日清澈见底的水转眼间就变成了污染严重的臭水,使河中一些活泼、可爱的小鱼都丧失了生命。住在俩旁的居民也受到了工厂随意排放到连花渠污水的危害,两岸整天闻到一股臭味水味。在后来,到纺织厂来打工的几十个工人暂居住在一个大房子里,他们也不注意环保,垃圾到处扔,一会儿倒自家门口,一会儿倒在莲花渠里。过往的行人路过时,都对他们的行为提出了反对。可他们就当没听见一样,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当回事。

第3篇: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

【关键词】地域特征;环境艺术设计;内在关系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一向以地大物博著称,广阔的地域面积以及不同的地域环境决定了我国各地拥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从而进一步决定了各地的地域语言以及地域文化的不同。从一定程度上讲,地域文化也就是地域特征,它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成的,地域特征能够代表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性、生活信仰以及生活方式,可以说地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不同的地域,环境艺术设计者所采取的设计方法以及设计风格不同,但无论怎么样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当地的地域特征,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当地的地域特征有密切的联系,设计者们往往会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将地域特征通过实物完美的体现出来。

一、地域特征的概述

地域特征是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要素总和。地域特征是伴随人类劳动进步以及生产力的提高而形成的地域表现形式,可以作为人来改造自然的象征。地域特征往往具有其鲜明的文化标志,最为常见的便是建筑与典籍。通常情况下,地域特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综合。具体分析看来,自然要素涉及气候、地形、植物、水文以及建筑的地域性,而人文要素会涉及到当地的宗教、风俗习惯、文化资源以及当地的历史等等。

自然要素中的气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范围,而各地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范围的不同,像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就不同,因而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居住的房屋结构不同,依靠的主食不同等等。自然要素中的地形要素也造成了各地的地域差异,像我国不同的地形造成了不同的地理形态,有平原、有丘陵、有高原、有盆地、有沙漠等等,各地的建筑物也都是在依据地形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因此不同地区的建筑各有特色。另外,水文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影响巨大,典型的就是我国的周庄与乌镇,这两个小镇都是以水为特色而出名的。其它的自然要素,像植物以及建筑等的地域性,在我国一些其它地方都得到了体现。

二、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

1、审美观的不同制约着作品的设计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其主体往往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者,而设计者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区域,自然而然的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风俗信仰,受各自所在地区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事实表明,不同地域的设计者在面对同一环境时,所表现出的审美观不同。因此,当某处的环境设计需要执行固定的方案时,设计者们往往会持有不同的观点,设计想法差距大时,还有可能出现一定的矛盾,以致于设计思路长期得不到统一,无形之中使得设计延迟甚至中断。从一定程度上讲设计者的思路决定着整个作品的设计以及观众的审美实践,这也是很多地方的特色建筑以及雕塑等等选用本地设计者进行设计的原因之一。

2、设计者的地域来源的不同制约着作品的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讲,本身就具有对环境升级改造的意味,是人类设计者发挥创造力、思维力以及想象力而作用于环境的结果。环境艺术的设计中的主客体在整个环境设计过程中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而存在,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贯穿于环境设计的整个进程中,且由内而外不断进行着。可以说,最终一个环境设计作品的完工,是环境艺术设计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过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此种相互作用最为凸显的就是地域特征的制约作用。如若从我们所熟知的城市建筑风格入手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将西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移植到我国的南方水乡地区,那么由于地域特征的不同,移植过来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地域特色会显得格格不入。如果一个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来到中国,首先映入眼帘的地域环境的不同,包括建筑风格,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结构的构建等等,对于一些中国老百姓最为普通的审美事物,在西方环境设计者看来是比较陌生的,而当他的一个设计方案最终得到认可,并落实到地面上时,那么我们能够断定这个设计风格的建筑一定是杂糅的,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纯粹意义上的建筑。

三、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1、地域特征的创造性作用

所谓的地域特征其实是一个十分庞大且复杂的概念,对其认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就不能将其孤立起来分析,而应对其进行外部与内部的有机解读,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构。从一定程度上讲,地域特征的解构与重组是为了更好的发掘地域文化的起源、发生以及发展中存在的关系。事实上,从地域特征的解构与重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以及个性,进而能够将本区域的文化与其他区域的文化普遍的联系起来,使得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博采众长,设计出既符合地域特色,又能吸引观众眼球的作品。

2、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共同性

从一定程度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从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两方面来考虑,在结合地域特色与当地人喜好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特点的作品。很多情况下,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手段与工具而存在,由于其具有手段与工具的身份,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自由,因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既不能完全从审美的角度设计,也不能完全从实用的角度设计,而应该兼顾多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得设计出的作品既符合地域特色,又兼具审美与实用的双重功效。但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有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些地域中的地域文化与当下该地域的历史进程存在较大差别,有可能在某处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设计,而在另外一处则需要转换思维,转换设计方式,结合地域特征进行设计。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进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的设计提供了载体,环境艺术的设计丰富了地域特征。

3、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灵感

一名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必定欣赏过无数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他们通常会游历世界各国的山川名秀、著名的风景点以及名胜古迹。通过不断的游历,他们的知识会得到增加,思维会得到开拓,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会无形中得到提升。因为不同的地域有其独特的地域风貌,所体现出的建筑物也具有本地域的地域特色,通过了解各地域的地域特征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者之后的创作积累丰富的灵感。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创意往往来自于不同地域理念的相互碰撞中,当前后现代的环境设计理念十分强调“不均衡性”。对“不均衡性”涵义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是不同地域特征在同一个设计作品上的整合。此种设计理念是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设计者思路的对接,以此来使设计的作品出现惊艳的效果。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发现“不均衡性”的代表作,像波兰的斜屋以及荷兰鹿特丹的立方地住宅等等,这些都是“不均衡性”在建筑艺术设计上的佳作。“不均衡性”可以创造出优秀的建筑以及艺术作品,事实上,地域特征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以及融合力。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鸟巢”,可以说是地域特征融合力的代表作,“鸟巢”的整体设计理念十分明确,一方面体现着我国华夏文明的原始特性,另一方面又在吸收、借鉴西方建筑新理念的基础上,彰显着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

四、地域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相应的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发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社会的行列,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所涉及的范围广,包括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以及环境艺术方案的制定等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有差距,尤其是在技术与设计理念上,差距更大。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指出,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问题上。当今时代,我们在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可以观察到,大部分的建筑物采用“玻璃幕墙方格子”的构造,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如若此种建筑风格得不到改变,那么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地方的区域特色将会逐渐被淡化,甚至消失。

五、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关系

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二者间的联系既体现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又体现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中。环境设计工作者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地域背景的不同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环境艺术的设计。但是二者也可相互借鉴,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创作灵感,环境艺术设计丰富地域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讲,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就如历史与创新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所指的传统,往往是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而成,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下来,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环境艺术设计者在对待外来文化时,也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但是一定不能够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将不同地域的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现代生活离不开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贯穿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地域建筑是环境艺术设计者最常设计的内容,地域建筑的设计一定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包括气候、水文以及地形等自然要素。地域建筑的设计往往是在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技术以及新型材料而建设的。长期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下,所设计的建筑往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进行创作,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环境艺术作品,从而也能够更好的彰显地域文化。

结 语

总而言之,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地域特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载体,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创作灵感,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丰富地域特征,发展地域文化,二者间的联系是内在的,是始终都存在的。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作用以及促进作用,进而使得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郑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艺术研究,2012-03-11

[2]徐争.《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研究――以皖江铜文化应用为例》.华中科技大学,2008-06-01

[3]陈良梅.《在民间艺术中探寻现代环境艺术的传承与再开发》.南京林业大学,2008-06-01

第4篇: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治理现代化;治理理念;治理制度;多元主体;环境科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全会提出了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即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环境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首要之选。由此可知,研究如何推进我国的环境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和确立现代化的环境治理理念是前提

从1978年以来,一系列绿色治理理念开始进入党的工作报告,其中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两型社会的理念和生态文明的理念。随着各种理念陆续进入党的工作报告,意味着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的重要议题。由此也体现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我国环境治理的方向。

现代化的环境治理理念首先应坚决破除四维定势、“先发展,后保护”的传统观念,坚持保护优先,以“发展与保护相统一”、“以保护求发展”为原则。[1]要确立以制度完善和制度创新为基础的现代化环境治理理念。

其次,现代的环境治理理念应以我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治理现状等基本国情为基础,与“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相适应,反映时代特征和人民愿望,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相协调,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相同步。[2]真正认识到,我国的人民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的一切发展就会归零。

再者,现代化的环境治理理念是对现有的环境治理理念的沉淀,是对现有理念的扬弃和总结。现代化的环境治理理念应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思想,对相关著作重新分析,重点借鉴其国家环境治理的理论和立场;我国历史上,不乏关于生态治理的智慧结晶,而且建国后我国领导人也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作出了重要决策;国外的环境治理经验对我国“边发展,边治理”的治理模式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也应该把他们的治理理念融入到我们国家的环境治理中去,丰富我国的环境治理理念。

二、完善环境治理制度体系是根本

指出,“只有实行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环境治理制度是环境治理现代化体系和环境治理现代化能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完善和坚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是推进我国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环境治理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三个方面,这三个制度决定了我国环境治理的方向和质量。根本制度主要包括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在完善环境治理制度体系方面,一是坚持和完善这三种制度,协调好根本制度与基本制度、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以及具体制度之间的关系,使各项制度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并取得有效互动,促进更快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

二是确立生态保护全面科学的标准,并及时实施。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不断产生,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各方面的标准,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环保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调整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人们生活的规则,不断提升环境保护的质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不仅要及时出台和提高环保标准,还要在制度上保证这些标准得到认可和执行。比如北京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中提出了最严格的水污染排放控制标准,同时pm2.5也被纳入监测范围,这次环保标准的提高就对大气环境治理的提升发挥了大大的作用。[3]

三、完善和确立环境治理的多元主体是突破口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较为复杂,政府治理作为单一的环境治理主体已经不能胜任这么复杂的环保和治理工作,因此完善环境治理的多元主体是提高环境治理效益、降低治理成本的重要途径。

政府仍应作为环境治理主体的核心。完善和健全多元主体共治模式,并不意味着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不再重要了。环境的物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是环境治理的主要主体,也就是说政府掌握着各类公共资源,也应当为公共服务。而且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共利益,政府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机构,更是责无旁贷。

扩大公民参与是大势所趋。公民作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承受者,必然应成为环境治理的主体。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大爆发以及引发的一系列公众事件表明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也证实了公民是环境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力量。同时扩大公民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更能体现现代国家治理的民主特征,官民共治和社会共治才能更好的达到“善治”。

企业是环境治理的重要辅助力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逐私利造成了环境破坏,必然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赔偿环境损害的责任。并且,企业有遵守和维护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义务,也有服从政府环境资源管理、治理污染的义务。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来达到环保的目的;然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使用节能环保设备等做到节能环保,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环境保护工作。重要的是企业要服从政府的环保政策,并认真执行。

四、把包括大数据在内的环境科学研究作为主要途径

当今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多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而且都是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因此国家在处理这些环境问题时必须运用复杂而又具备高科技性质的解决方案。

(1)自然科学领域里的环境科学是我们认识环境问题、开发环境技术的基础;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知,是我们制定各类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逻辑出发点,对环境政策的科学制定起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国家有关环保部门在制定环保政策时需要与环境科学工作者紧密合作,把制定的政策建立在科学的环境知识基础之上;同时我国的环境科学工作者也应把国家的环保政策作为研究导向。[4]这就是说,国家的环境科学与环境政策研究的互动过程就是提高国家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途径。

(2)随着经济、科技水平的发展,大数据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词汇,在环保领域也成为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并且正在迅速发展,有望成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在大数据时代,公众、企业等可以通过电子公务服务平台了解更多环保数据和环保决策;而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采集更多的民意信息,从而更好的制定环保政策。因此大数据被引入政府治理,将改变我国环境治理的思考方式,是推进我国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新途径。

五、国外环境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是借鉴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并建立了系统严谨的环境公共政策研究范式。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以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关注他们在理论方面的创新,并分析他们在环境治理制度体系、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异同,然后结合我国环境治理的实情融入国外环境治理的精华,最后形成适合我国环境治理的系统的理论和政策。

(1)英国。在环境治理方面,英国是先行者。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工业化并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英国的环境治理的经验对全球性的环境治理都很有帮助,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前几个世纪,英国历史上有很多先辈们提出了不少环境科学理论,而当今的英国在环境科学、政策以及人们对环境科学的认知上都位于世界的前列。所以我们应该着重与英国的环境工作者展开交流与合作,吸取他们的环境治理经验从而弥补我们在这方面的不足。

(2)德国。德国的生态治理模式属于典型的“先发展后治理”模式,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生态破坏程度和环境污染程度举世罕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经过三十年的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环境科学和生态民主。[5]德国的环境治理经验对我国的工业化之路和环境治理模式完善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我国已在2011年启动了中欧环境治理项目,由欧盟聘用的国际技术援助团队,即“项目支持组”提供技术支持,这无疑顺应了中国环境发展的大趋势。并且此项目也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为我国的新《环境保护法》提供了大量支持,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合作成果,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六、各级领导干部是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引领者

领导班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必须针对全国及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规律转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方式,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决心来解决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害。

首先应加强各级领导队伍建设,在思想、作风、组织等建设方面要深化,同时注重提升环保相关机构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高领导干部制定各种环保政策的水平。特别是大力培养优秀的年轻干部,加强对青年优秀干部的任用,构建有着高素质的环境治理人才队伍,为推进我国的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其次,完善领导班子的考核机制。为激励和约束领导干部的行为,应制定严格的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其中,应包括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等指标,并将之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治理绩效的重要指标。另外还应建立领导干部离任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以此来有效监督和激励各级领导做好推动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政治学讲席教授 俞可平.生态治理现代化越显重要和紧迫[N].北京日报,2015-11-02017.

[2]刘建伟.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09:60-65.

[3]郭秀清.构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模式[J].鄱阳湖学刊,2014,06:68-74.

第5篇: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

关键词:人文文化;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是融合了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于一体的艺术设计形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融合当地的人文文化,需要借助人文文化不断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更好地促使环境艺术设计满足人们的生活精神方面的需要。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者不仅要考虑所面对的自然环境,还需要积极在作品中融入人文文化,能够融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断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人文文化在与环境艺术设计应用的必要性

我们从现代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可以发现,从表现手法上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要想获得成功都需要与当下人文因素结合起来,需要融入文化内涵。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需要健康地体现出环境的优美造型,需要体现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过程中,必须要融入人文文化,要考虑人们的现实需要,使创造的作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应用人文文化,需要体现出以人为主的空间设计理念,需要将体现出人们的价值追求,只有融入了人文文化的作品才是成功的,其艺术附加值才能更高。如果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忽略了作品的人文内涵,缺乏人文关怀,这样的作品必然是失败的作品,只有在环境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应用到人文文化,实现人文文化与环境的有效互动,积极地传播人文文化内涵,才能不断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品味,提升其价值。

二、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人文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其价值,突出其精神内涵,如何充分使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得到有效应用,充分发挥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和功效,促进环境艺术空间设计更好地发展,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人文需要,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效应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人文文化的人文价值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文文化的人文价值。要能够结合当下人们的需要,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在设计过程中,贯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人文文化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本质。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重视人与环境在空间方面的和谐性,能够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保障艺术设计作品在满足人们舒适度和适应性方面的功能需要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另外,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人们的需要,贯彻艺术满足人的需要的人文精神,在作品设计中能够地研究人们的人文需要,更好地研究当下文化,不断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实现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产品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2、根据人文价值需要不断调整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品,都有一定的表现形式,要成功实现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就必须要根据人文价值需要不断调整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在充分分析环境艺术设计与人文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其共性和差异性,能够通过求同存异的方式,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创造,积极地根据人文价值需要调整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使之具有艺术性的同时,体现出人文性的特征。

三、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区分人文文化交叉学科或价值理念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很多学科理念和价值体系都会对其造成影响。我们要注意区分人文文化交叉学科或者是价值理念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不同影响,才能有效实现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成功应用的目标。比如,与人文文化交叉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对环境艺术设计都有影响,但这种学科与人文文化对环境设计的影响是有区别的,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区别,需找更好地方式,实现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要能够在差异中不断深化人文文化及交叉学科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深化发展。

2、要能够保持环境艺术设计自身发展的独立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相对对立的学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文文化对其的影响很大,但毕竟,这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方式,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其人文性,而忽略其独立性,要能够保持环境艺术设计独立发展的基本路径,根据相关原则结合有关理论,实现其价值的提升。要保障环境艺术设计在吸收众家之长的同时,保持其独立的个性,不断提高其自身存在的价值,积极与时代接轨,利用先进的技术,利用先进的理念,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

总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贯穿人文文化对提升其价值品味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环境艺术设计者要积极使当下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能够渗透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提高其作品的品味。要实现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成功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如何成功地实现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邢莉莉.人文主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融入和矛盾[J].参花(下).2013(09)

第6篇: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

关键词:传统民居与聚落生活与环境统一居住环境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关于“传统民居与聚落”

民居从人类穴居时期到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不论从使用的材料还是构造形式上都经历了许多次变革,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善人们自身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它之所以美,之所以能引起当代人的共鸣,主要在于其中蕴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的传统。

目前,对民居的研究还主要是着眼于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我认为我们更应该以改善当前人居环境为目的,去挖掘传统民居与聚落的存在价值,生活气息,居住精神氛围,和环境观的核心价值,从而为创造新的住宅和住区提供线索,使之发挥传统民居和聚落的长处,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和氛围既能延续居住文化的传统,又能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

2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中生活与环境的统一

2.1 “生活与环境统一”的表现

建筑品格是由那里不断出现的生活模式所决定的,而这种生活模式是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是生活和环境的统一。中国民居中大众喜爱的,土生土长的生活和环境的统一,几乎俯拾即是,试举几例:

——徽州民居中的厅堂,民居构成中空间最大,位置居中,装饰讲究之处,它半敞开而连接着天井,阖家老幼在这里共享着生活,人和人,人和自然交融在一起。

——古树,院门,围墙,一片黄土地,土坯房,甘肃某民居入口环境的景象,阳光下老人在倚墙静坐,安度晚年。朴实,浑厚,安分守己又生生不息地传承,这种环境中,生活中发生的事,是那样的和谐呼应着——他们用有限的手段,很少的钱财,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和自己的心愿构筑了自己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居住环境,以满足自己的愿望,和寄托,情趣和爱好——我想这也正是民居所能打动我们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今的我们在思考居住环境的营造问题上值得借鉴和深入的。

2.2 与生活统一的居住环境的营造手段——文化的介入

环境是文化在三度空间内的体现,环境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个性,没有生命。中国文化的精粹,就在于中国人对待我们称之为“环境”的所有要素都倾注了情感,提升了境界,每一个我们称之为“设施”的物质的东西,都把它人文化了。这一点也正是恰如其分的被传统民居文化而折射出来。那么,在传统民居中所体现的,能让人倾注和产生情感的要素又都有什么呢?总的来说,这些要素可以分自然,人工,和人文三大类:自然要素中包括:植物,山水,地形地貌,等;人工要素中包括建筑空间,建筑小品,雕塑,人工环境等等;人文要素包括的就更为宽泛了,比如一个题字,一段文字,一个故事,或者仅仅是一块刻着字的石头,都可以给感情丰富和具有人文气质的中国人一定的联想和展开。

传统民居用自然环境和人文艺术的真实显现,表达出人们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数十和谐,平易近人,自然亲切的感觉,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和感情交流,那一座座,一幢幢的民居住宅犹如一幅幅自然生动且灵活活泼的优美画面,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渊远文化,寄托着人们思想感情的深远意境。可以说,正是这种文化力量——中国人特有的人文艺术特质的介入,作为了生活与环境统合在一起的一种粘结剂,催化剂,使得我们的传统民居文化中所体现的生活与环境的统一感是那么的动人与和谐和自然。

3 从“变与不变”中反思当代住区居住环境的营造

3.1 变与不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正在毫不留情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当代,时代背景,生活方式,文化内容等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问题在于,这种变,不应是对先前模式推倒重来的变,而是在先前基础上的变;还有许多不变的东西,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不会聚变(如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区域资源等),人们的文化心理有很强的传承性,风俗习惯往往也随时代变更保留它有益无害的内容。“传统”既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脉相承延续发展的,传统的“基因”是不变的。当然这里所说的“不变”只是相对的。

那么中国民居和聚落有什么东西可作为“基因”传下来?很可能其外的一些表象的东西,结构的东西变了,但是它却把我们中国这种人居环境,这种聚落,这种村镇构成的精髓体现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中。这种深层次关于“居”,关于“生活”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我们要保留和保护的“基因”,因为只有它们是我们区别于西方,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国特色”的东西,可以说,它具有标识性,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大一统,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明确什么是我们自身的特色和魅力以及个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为我们中国人设计自己的住区建筑与营造住区环境。

3.2 营造“居住环境”的切入点——生活与环境的统一

住区是城市的细胞,是住宅和住区公共服务建筑的集合体,这个实体可以说是虚空间为核心的“虚实空间综合体”。目前我国的住宅建筑正从重数量向重质量方面转化,而且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提高质量的具体表现较多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住宅单元的自身环境提高和住宅群的公共环境改进。无疑,这些方面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纵观当前中国各城市的如雨后春笋般地小区建设和过热的房地产开发,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到符合中国人特质的居住环境还很匮乏。

居住环境是人们生活的容器,对一个环境的规划应从人的生活模式,和环境模式两方面去考虑。这种生活和环境的统一正是我们中国人所追求的。将环境的结构模式运用到规划区不同的层次中,保留其生活模式,使规划不破坏原有的生活网络的基础上改善其物质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保留原有的结构模式。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便于生活的良好“居住环境”,我们首先要关注在这里的人,不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从而可以寻找出适应于这种生活方式和内容的居住环境,真正的去在深层次上提高他们的居住质量和环境品位。

结语

我想在当下这个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多元文化的大染缸里,我们真的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温习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研究符合我们特有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在住区的环境营造中,以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为宗旨,以体现文化品位和价值为核心,真正将我们居与住统一起来,将生活与环境统一起来,进而使我们的住区居住环境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人与居住环境——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单德启 1992

第7篇: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

摘 要 影响体育教学实施与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在这众多影响因素中,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本文通过分析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对体育教学的作用,以及体育教学怎样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揭示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促进体育教学科学、有序进行的目的。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体育教学 关系

一、前言

体育教学活动与人类其他的实践活动一样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也必然会通过自身独特的作用影响体育教学的实施与效果。而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它也需要不断的反作用于周围的环境。于是,体育教学又可以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来促进体育教学的科学有序的进行。本文试图从这两方面入手来揭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对体育教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欲望,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如学校的报刊、广播、宣传栏、篮球场、足球场、体育馆等构成的体育物质文化环境,以及由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节等构成的行为文化环境和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体育教师队伍构成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欲望。从而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校园中关于美国NBA比赛所形成的舆论氛围,会无形中影响学生对篮球课程的学习态度,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下,会自觉养成一种锻炼习惯,并向终身体育过渡。

(二)使学生形成正确体育文化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从人文的视角来看待身体的活动,才能分析体育的真正的意义所在,形成对体育人文价值的一系列认识观念[1]。由于学生的体育思想观念与学校的体育文化在一开始时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从而带来“个人与周围环境在体育文化观念上的冲击[2]”,于是学生为了尽快融入周围的体育环境中,他们开始将别人的体育态度、行为和能力与自己作比较,通过外界环境对自己体育行为方式的认可与否,来矫正自身的体育文化观念。于是校园的体育文化环境就会以它特有的渗透方式来影响甚至很大程度上的决定学生的体育文化观的形成。从而也无形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这种质量的提高不同于某一项运动技能的习得,它是学生对体育文化观念的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人文体育价值观。

(三)指导促进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文化属于意识范畴,其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着这种稳定性时间的延伸与范围的扩大,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对其产生心理认同感。这也就为校园体育文化对人们的体育教学行为起指导作用提供了可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3]”,而无论是校园体育文化物质环境,还是校园体育人文环境,或是校园体育制度环境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重要体育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并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这种指导作用,那么,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指导下,我们的体育教学方法就会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就会不断优化,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三、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途径,促进体育教学发展

(一)优化体育教师的知识修养和综合能力

学校体育教师作为校园体育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以及丰富的体育经验,才能让学生信服。同时,体育教学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体育教师光有以上的素质还不够,他们还必须具有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动作操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此外,“体育教师作为一位传播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倍受学生的关注,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意言行举止,以身作则”。

(二)优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校园体育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同步发展。然而,“由于经济、学校政策等种种原因,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总是跟不上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于是优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成为一种必然。

(三)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体育组织、体育政策、制度、体制等。可见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对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起着全局意义上的规划与引导作用。因而,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的优化有着其现实的必要性。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的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它是学校制度环境的一部分,要从属于学校大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它又是与学校其他工作相互交叉、融合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时要做到从宏观的视角去把握,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达到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促进体育教学科学、有序发展的目的。

四、小结

体育教学是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与校园体育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文化因素、体育因素在校园这个空间环境中的综合结果。所以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体育教学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可以对体育教学产生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二是体育教学可以通过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来促进体育教学科学、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胡小明.21世纪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35.

第8篇: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

《纲要》指出:要创设具有丰富的本地文化内涵的教育环境,为幼儿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奠定基础。因此,近几年我们充分发挥凤阳本土环境的作用,把具有凤阳本土文化的环境融入到幼儿园整个环境中,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下萌发亲近家乡、亲近家乡文化的情感。

关键词

幼儿;凤阳本土;环境;对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要创设具有丰富的本地文化内涵的教育环境,为幼儿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奠定基础。”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设,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以前在环境创设方面一直以儿童化、美化为前提,虽然幼儿园的环境很美,也能体现幼儿的参与性主体性,但不能较好地体现地方特色,也无法达到新《纲要》的要求。我们家乡凤阳的周围有许多很好的本土资源,因此,近几年我们充分发挥凤阳本土环境的作用,把具有凤阳本土文化的环境融入到幼儿园整个环境中,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下萌发亲近家乡、亲近家乡文化的情感。

一、利用凤阳本土材料,创设幼儿园外部环境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为此,我们首先将具有凤阳本土气息的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的外部大环境中,让幼儿领略到扑面而来的凤阳民间文化气息。

孩子们一走进幼儿园,就被围墙墙面上两幅大型展板吸引住,那是我县的风景区、凤阳的民间文化艺术凤画和凤阳花鼓的图片。它向我们展示了美丽凤阳的旅游景点,以及凤画里几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以凤阳花鼓为背景的展板前,经常是亲子交流、探讨的聚集地,受到我园家长的热烈欢迎。本土文化墙环境的创设让我们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在幼儿园几根圆柱子上,巨幅的凤画经常让孩子们驻足欣赏,互相探讨,让凤画艺术就在孩子们身边。各班的班标是用凤凰形状做成的,悬挂在走廊墙壁上。我们还根据各个主题的开展,将收集来的材料布置在幼儿园外部各个空间领域里。如在开展主题《美丽的凤画》时,我们将凤画装裱好挂在幼儿园楼梯墙面,让幼儿上下楼梯都能看到。又如主题活动《家乡的灯彩》开展时,我们将家长与幼儿一起制作的灯彩挂在幼儿园走廊上空,创设了空间本土化的环境,让孩子在幼儿园内感受到浓浓的凤阳本土气息,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潜移默化地受到家乡文化的熏陶。

二、利用凤阳本土材料,创设区角活动环境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形式,是适宜幼儿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已成为我园的一项常规教育活动。区域活动开展是否有效,是否受孩子的欢迎,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材料的投放、环境的创设。材料是幼儿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目标可以隐含在投放的材料中,渗透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中。凤阳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就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创设我园的区角环境。

如美工区我们鼓励家长收集各种凤画,投放在区角中,创设了一个“凤画坊”。幼儿可以进行观察,启发他们说说凤画的配色、布局,使幼儿积累一些配色方面的经验,培养他们空间布局能力。黄湾的豆制品千张和素鸡非常有名,老师们大胆尝试,把它们也引进孩子们的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创作。孩子们分别用卷、撕、画、染等不同的手法,用千张、素鸡制作出千姿百态的作品,让我们都惊叹不已。凤阳粉丝也是凤阳的一大特产。大家知道,我们看到的粉丝一般都是有硬度的,不能随意弯曲。老师们别具匠心,用开水把它烫一下,然后捞出来,创设了一个“艺术吧”,让孩子们用这样的粉丝在已塑封好的图画上沿着边线制作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粉丝画;音乐区:我们创设了“演艺台”,投放了大量的凤阳花鼓及音乐,孩子们都拿着我们家乡的花鼓,听着家乡的歌谣《凤阳花鼓》,开展了一场音乐会。通过自身的探索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唱唱、跳跳、踏踏中熟悉本土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社会区:我们创设了“小导游”,凤阳风景区的图片分别张贴在墙上,孩子自愿担任小导游,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向大家介绍凤阳,孩子们都很有成就感,每天都会有孩子积极地参与。

自从在区角活动中创设了具有凤阳本土特色的环境后,孩子们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参与活动积极性更强。因为这些材料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他们觉得很亲切,很熟悉,他们愿意积极参与,还为家乡拥有这么多的自然资源而感到自豪。

三、利用凤阳本土材料,丰富班级室内环境

班级室内环境主要以主题墙为主。我们认为要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首先要让环境会“说话”。我们积极鼓励幼儿收集资源,用身边废旧材料及凤阳本土材料制成的教玩具来打扮班级墙面,创设了幼儿自己喜欢的活动环境。

第9篇:我们与环境作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 参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36-01

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没有了环境基础一切文明成果都将不复存在。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预先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从伦敦上空隐天蔽日的阴霾到切尔诺贝利恐怖的核辐射阴影,时刻提醒着我们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很多环境污染事件都是由于没有提前做好预案和防护造成的)。套用《孙子兵法》的一句话来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程度:“国之大事,不可不察。”

推进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推进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一种就是公众参与,公众参与这种思潮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相关环境部门提出的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同时也明确提出解决政治与环境、社会经济与环境等问题的方法—— 公众参与。我国在这方面也提出了相关的规定。不可否认,公众参与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明显。提高公众参与度就成了做好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一环,只有通过更加合理的方法才能让公众参与度提高,从而让环境影响评价做的更好。

1 调动公众参与的热情

说到环境影响评价中提高公众参与的方法,我们就必须从最基础的公众的心理入手。有一个现象,当专业人士们讨论环境影响评价的时候公众不清楚也不关心,也肯定不理解这个词语的真正含义。如果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明白乃至完全不知晓,这样环境影响评价就不可能拥有广泛的公众基础,而提高公众参与度无疑成为了水月镜花。

我们在调动公众参与热情之前要普及基本知识。要让这些基本知识深入人心,只去宣传那些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要让公众知道环评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更容易关注与自己有关系的事情,在普及环评知识的时候只说全球变暖、哥本哈根会议什么的是不够的。需要提起那些让大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比如城市PM2.5的检测、企业建设、修地铁对城市的影响。只有让公众通过身边的事例了解环境影响评价,这样的宣传才能在大众中为环评的广泛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了基本知识的普及就可以更好的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笔者认为调动公众参与环评工作的方法和普及环评知识的方法是一样的,要让公众觉得环境影响评价和自己息息相关。和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关注度自然会高,其实重视利益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只要有道义的底线就好。其实关注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件“利义”双收的好事,有利于经济建设和保护环境、也使得公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简单地说,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需要在普及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知识方面下功夫,还要让公众感觉到环评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才能让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

2 提高环评公众参与度的途径

当通过了宣传和调动,公众有了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愿望和初衷之后,就需要一条提高公众参与度的途径了。笔者认为我们的社会应该重视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2.1 用立法手段确立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在现代社会中,一切都离不开法制,要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度也要相关法律的保障。第一,要想让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起大作用,就要在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里明确公众的义务以及权利,确保公众可以普遍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来。这样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度得到了保证,还使得项目建设开始前就充分保证了公众的基本环境权利。第二,可以理解为第一条的延伸,将公众参与做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来对待,让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一种习惯。主要还是要完善相关的公众参与细节,要让公众参与有具体的执行规范。

2.2 建立多种参与平台

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公众还需要参与的平台。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而通过公众集结而成的组织则能够发挥更加充分和全面的作用。国家应该从政策法规方面入手,鼓励在社区、企业、民间社团中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证公众参与渠道的畅通,保证环评结果的全面性。

(1)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开展。某项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范围会比较大,涉及的人员比较多以社区为单位开展起来比较方便,也比较有代表性。这样可以看到这个充分评估该项目对某特定地区的预计影响。适用于城市建设工程的评估。

(2)以企业为单位开展公众参与。企业有着较高的组织程度,可以更有效率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适用于评估将要新增的生产线、新产业链对环境的一些影响,有很大的优势。

(3)民间环保组织。它是公民表达自己意愿的重要的社会性利益集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公众参与模式,可以带动公众的参与热情。笔者认为我们国家的公众更适合集体参与这种方式。环保组织的优势在于凭借较为严密的组织、广泛的公众认知度和固定法律保障,可以广泛的参与到各种环境影响评价中。不仅可以环评结果,甚至能够影响相关立法,能够有效的加大公众的参与度,让所有人更有效的加入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中来,让环境影响评价更加准确。

3 重视公众提供的环评信息

要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度,还要重视公众参与环评后所提供的信息。环评这项工作通常显得比较科学化、专业化,好像和公众有一定的距离。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把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活动,这难免会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这样并不利于公众参与度的提高。其实仔细想来,既然是和文化、生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活动,就不能离开人的参与,有人的活动才有社会。这样公众参与就是势在必行的了,其实公众生活就是我们应该最重视的一项参考数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就是让经济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经济建设的各项领域都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是为人们更好的生产生活服务的。我们必须重视公众的意见,满足公众意愿,这样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才有意义。当我们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越发重视公众的意见,公众才更愿意参与进来,这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通过重视、采纳公众提供的信息,也是提高公众参与度的有效方法。

总之,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度,可以让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更加准确、全面、具有人性化,对经济生产、社会建设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起到了一个保护作用,让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协调。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对人们的生活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也为环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我们应当探索跟多的提高公众参与度的方式方法,为经济社会更加健康的发展努力。

参考文献

[1] 沈红艳,崔建升.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及方法[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