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范文

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精选(九篇)

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

第1篇: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范文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其中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校园文化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文中从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分析入手,针对性的提出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0引言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给我们生活带来较大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各种“手机控”、“电脑控”,我们的行为与习惯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逐步的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高职院校内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用户之一,其内部的校园文化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文化为一种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世界相关作用的结果。而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其位多数人的一种生活准则或生活习惯,为人民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应。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而产生的,而在高职院校内也存在网络文化,其面临的对象主要为高职院校内的师生,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渗透性与导向性。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角度,在很多方面成为了校园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必要手段,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并延伸了校园文化的内涵。首先,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远程视频教学技术等跟学生之间开展更为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些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出现,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必然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其次,高职院校中学生借助网络文化,有效的拓宽自身的视野,提升自身的层次,及时的掌握时事新闻,更好的丰富自身的大学生活。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顺利的进入社会、进入工作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随着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不断渗透,其在一些方面也给校园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一面,部分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差,长期沉浸在网络之中,浪费了自身的大好年华,蹉跎岁月,最终耽误了自己的学业。另外,网络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较为年轻,社会经验不足,不能够有效的辨别网络内容的对错,非常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导致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

2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2.1领导应重视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当前构建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达到,其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往往是政策制度方面的束缚。因此,为在高职院校内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首先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其次,校园网络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校园网络为其主要的依托,这更需要领导在政策方面的照顾与扶持。此外,通过构建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高职院校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改革,提升自身的现代化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出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为在高职院校中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领导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

2.2增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

校园网络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网络文化过程中,全面的增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对高职院校内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理,全面的做到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在高职院校内形成网络合力,可在校园网上专门建立一栏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专栏,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奠定基调,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构建一批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年龄特点的网络栏目,具体实施时可围绕一些当前比较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等,开展正面的宣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认知理念方面的不足,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第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实现对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从而使传统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化、有趣化,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的提升高职院校的总体教育质量。

2.3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章制度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未能构建出完善的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校园网络文化规章制度的构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从本校的实际网络文化构建的情况入手,对校园网络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做好对应的监控工作,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信息入侵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中。其次,应对学生的上网进行针对性的约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使校园网络服务于其成长,而并非阻碍其进步。此外,应对制定的规定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出现的漏洞应及时的进行补充。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内相关人员,发挥其有利的一面,抑制其不利的一面,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现代化网络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师生,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作者:李江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信息化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欧文姬,刘思博.新形势下现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基于就业跟踪调查的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1):42-45.

[2]刘晓丽.基于“世界大学城”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125-128.

[3]曲蓉蓉.高职院校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建设路径研究——基于CIS战略的视角[J].学理论,2015(01):224-225.

第2篇: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建设思路;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升格、转制、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学团队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套“围绕一个核心、利用两条思路、通过三种途径、做好四项保障”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提升了专业团队,拓展了学生技能,加强了内涵建设,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专业建设的基础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第一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于1999年,当时3名专业教师除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外,还承担全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另外,计算机应用专业在行业院校中是非特色和非特有专业,经费投入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造成专业建设停滞,课程体系建设几乎空白的尴尬局面。

1.1职教理念落后,整体差距较大

我院原属于行业集团主管下的职业院校,有着不愁生源、不愁就业、不愁经费的优越条件,其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和办学条件均由行业统一管理和控制,职业教育理念相对匮乏,造成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不当、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实训条件简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迫在眉睫。

1.2培养模式单一,与市场需求脱节

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之初,采取的是典型的“本科压缩型”培养方式,培养出的是计算机专业的“万金油”,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转行现象普遍,学生就业对口率偏低。

2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05年9月,学院转制完成。为了让学院尽快融入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行列,全院开展了长达半年的大讨论,其中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议题。从此,学院开启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计算机专业教学团队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深入市场、进行社会调研,在原有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方向)两个专业,并探索出一条适合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2.1围绕一个核心

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精髓,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来开展。

(1)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组装与调试”精品课程实行模块教学,重点培养和考核学生组装方案优化设计能力、故障排除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并组建了虚拟装机实验平台,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改善了教学手段。

(2)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实行“分层教学”,采用在线考试系统实行笔试与机试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3)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制度,实现“高水平、前沿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如新成立的网络技术专业,通过“路由型与交换型网络互连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完善了该专业的各项教学制度,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了网络综合实训室,将“职业初探”理念纳入教学计划,将“职业资格考证”贯穿教学过程,进行以做为主的课程整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2.2利用两条思路

将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以“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课程体系和以“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利用两条思路进行建设。

2.2.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专宽相济,突出能力”为基本思路,改革课程设置、重组教学内容,贯彻“项目驱动、案例教学、边讲边练、课程设计”的教学思想,全面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1) 课程体系构建集思广益。通过聘请陆军总医院、广州市人才交流中心、广州立信集团依万达电子有限公司、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南方新闻网等单位的高级技术专家组成3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和信息交流。

(2) 优化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压缩公共课时量160多节,对各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和整合,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完善教学文件。每年定期完善、优化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师教案等基本教学文件,保障了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4) 加强教材建设。一方面加强为配合精品课程建设的立体化教材开发,另一方面加强为配合专业建设的主干课程教材与综合实践课程教材的建设,并对部分院本教材进行重点投入,形成特色化教材。

2.2.2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依托地方、工学结合”为基本思路,从加大顶岗实习力度、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方面入手,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

(1) 紧跟技术进步,跟随企业的用人标准,及时调整各种主流技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真正实现工学交替。

(2) 高度重视与社会企业的联合,按技术路线决定课程路线的思想,在与校企联合编写实训教材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实践教学体现了企业需求。

(3) 不断加强与区域内知名IT企业建立良好关系,扩大校企合作的接触面,加大校企订单、定向培养的实践力度,积极为每个专业建设2~3个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

2.3通过三种途径

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实训基地建设。

2.3.1学院自建

我院是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培训认证项目“NTC-院校测评基地”,承担了在校学生工作技能培训与认证的任务,同时还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7种基础培训科目和3种高新技术模块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为此,学院先后新建计算机类专业实训室17间,CAD专用实训室1间,网络综合实训室1间,数码工作室1间,保障了实践教学和培训考证项目的正常进行。另外,学院网络中心也作为计算机类专业一个重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广泛吸收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学院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建设、维护与管理。

2.3.2校企共建

我院先后与广州铁路集团总公司、广州铁道车辆厂、广梅汕铁路公司、广州地铁公司等单位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并分别与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和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神州数码网络人才培养基地”和“智能楼宇综合布线工程师认证中心”,与企业共建了网络实验室和认证考试中心,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3.3顶岗实习

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至少需参加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一方面,学院成立“流溪数码工作室”,在校内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学院校园网管理、信息系统维护及多媒体制作等工作,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提供校内顶岗实习的机会,既解决了学院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人手不足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院先后与东莞立诚电子有限公司、惠州纳伟仕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火车站售票服务中心等单位或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顶岗实习合作关系,进行真实环境中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较大收获。

2.4做好四项保障

2.4.1加大实践投入

截至2008年下半年,学院共投资近千万元建设计算机类校内实训室17个,投资近150万元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6个,另外每年还投资近50万元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各种条件,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供了物质保障。

2.4.2寻求企业支持

通过定期组织企业活动,不断寻求校企合作的结合点。近3年来,计算机类专业先后与3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专业教学委员会的成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企业顶岗实习的实现以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服务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2.4.3培养“双师”队伍

计算机类专业通过多途径选聘,多形式培养,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8人,初级2人)、兼职教师12人,其中“双师”13人。专任教师中硕士6人,在读研究生7人,所学专业涵盖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教育、多媒体技术等领域,学历结构合理。

2.4.4改革考核方式

建立以动手能力考核为重点,实行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校内考核实行理论考试、上机操作与作品答辩并举,校外考核实行师傅打分、同学互评和产品展示并重。通过在计算机类专业大力推行作品成果展示和项目质量水平测试的考核方式,努力营造出“自觉学习语言、主动设计程序、积极开发软件、努力承接项目”的氛围。

3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3.1提升了专业团队

近几年来,计算机各专业团队在院、市、省、国家等多级别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广铁集团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1项,铁道部教育软件评比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育软件评比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广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一、二、三等奖各1项,立项或完成多级别的科研课题共计17项,编写教材8本,50余篇。

3.2拓展了学生技能

近3年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多次在省、市大学生竞赛中获奖,如2007年获第十七届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比赛(高职高专组)一等奖1项、“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2008年上半年,获得广东省大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网页设计大赛三等奖、第二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三等奖各1项。

3.3强化了内涵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教育观念更新,完善了教学制度,吸纳了高素质人才,探索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实训基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专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计算机专业具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示范专业1个,院级精品课程7门。正在进行的“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在教学中实行“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方式改革,拥有校内实训室17个、校外实践基地6个,与3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细化主干课专业方向,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从而形成具有自身职业院校特色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许爱军,李锋,李伟群.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内涵建设框架体系与实施途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08(26):8-9.

[2] 葛竹春.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信管专业建设探索[J]. 教育探索,2007(9):74-75.

[3] 李锋,许爱军,郭庚麒.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4):104-106.

第3篇: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内容;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23-02

高职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化程度。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不断完善过程。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该走向何处?高职教师该如何发展?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发展途径或方式?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做粗浅的探讨。

一、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一)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迫切性

教育信息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一方面,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数字化学习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现代信息教学法和教学设计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为重要目标。信息化的“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和信息增长的速度,信息化之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之于教育领域二者的作用是同等强烈的。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的实施主体,教育信息化对于高职教育教师专业的发展形成一种紧迫的推动压力。

(二)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长期性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目前为止历经了三个主要的阶段:萌芽起步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计算机教育的兴起为基本特征,其主流媒体是PC机;第二阶段以网络教育的兴起为基本特征,其主流媒体是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第三阶段以普适计算的兴起为基本特征,其主流媒体是电子书包和移动无线设备。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源动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适应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趋势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将保持下去,高职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实践性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强调“工学结合”和“就业导向”。这要求高职教师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教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高职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无论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是电子书包与移动设备的应用,高职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技术实践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特性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特性。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知识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知识以及信息化知识。其中,学科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理论体系,这是基石。同时高职教育注重“工学结合”,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体系要求较高。高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企业实践中习得的实践经验与专门技能。信息化知识主要指教师基于工作和学习需要必备的信息理论与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产品等相关知识。高职教师的信息化知识体系可以是系统的,也可以是相对松散的。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能力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能力体系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信息能力等。

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信息理念、信息方法和信息技术来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这包含多媒体课件和教学信息设备的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维护、网络教学和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科研与学习能力是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科研与学习表现为科研过程中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使用,文献数据库的使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实践能力是高职教师的灵魂,它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工艺能力、设计能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教育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设备使用能力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等。

(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素质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素质体系包括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同与信仰、所从事专业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资格相对应的职业素养以及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等。专业素养是指高职教师基于所从事的专业纵向的以及横向的认识与积淀。职业素养是指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的综合体。信息素养是指高职教师开发与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它不仅仅是指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应用于教学与科研,还要求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方面的集合体,是贯穿体现于教师教书育人与职业生涯发展各个环节的素质与修养。

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现代信息化职业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是与时代和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形式,时代和职业需求必须在高职教育中得以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信息化,高职教育教师必须树立现代信息化教育理念。现代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化理论和技术的高度融合,是信息化环境下开展现代高职教育的灵魂。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教育观等;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主要包括现代媒体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等。高职教育教师必须从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出发,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树立教育信息化思想,并且以信息化思想和技术指导高职教育实践。

(二)加强基于“双师型”的教师专业培训

教师职业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专门训练主要靠培训。教师培训的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形式一般有教师进修、校本培训、企业锻炼和学历提升。

高职教师进修和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职业道德和信息技术等方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高职专业随着社会变迁和职业升级而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内容和规格,这就需要教师跟上形势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境界、教育追求、道德品质的传播,注意新技术、新成果的学习与体验。信息理论是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师开展电化教学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前提。企业锻炼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途径,也是高职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锻炼在时间上可以是集中进行的,也可以是分散进行的;在内容上可以是生产实践,也可以是技术指导。学历提升主要是针对学科专业,教师通过系统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三)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科研

一是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参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后记、个人博客等不断反思。现代教师教学实践主要是信息化的教学,教学场地是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是计算机网络设备、教学手段是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法。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反思,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认识,有利于个人成功经验的总结。

二是积极开展科研。高职教师不应仅是教学能手,而且应是科研能手。高职教师科研既可以是科技课题研究,也可以是教育教学研究;既可以是基于个人兴趣的单独研究,也可以是为了达到专业发展的目的而进行的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研究。科研的手段和方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如文献检索、虚拟仿真、网络调研与数据统计分析等,现代科研已经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

(四)组建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在数字化网络空间中由共同兴趣引发形成的,团体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联盟。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网络虚拟社区、讨论组、QQ专题群以及主题论坛等。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协作平台,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首先,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高职教师群体共同成长。高职教师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可以是专业教师、企业的一线专家,或是行业的技师能手,在网络环境下,他们可以跨时空的开展交流沟通,在互助合作中实现专业上的共同发展。其次,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实践性知识的传播,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专家尤其是一线能工巧匠通过共同体平台,撰写实践反思日记、分享实践工作经验、上传工艺资料、推广技能技巧,能有效实现实践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五)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职业院校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高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素材型教学资源建设、课件型教学资源建设、网站型教学资源建设、论坛型教学资源建设和课程型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

第4篇: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工作 实施方法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其特点决定了德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地位,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和创新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一、当前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

1.是新时期高职学生特点的客观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生源主要由普通高中毕业生和职高、技校、中专的对口生组成。高职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积极的、进步的,但由于社会经济体制转轨大环境的影响,生源的多样性、文化基础的差异性,及其所处年龄段(大致在17-24岁)正是思维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部分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思想道德素质欠缺,行为习惯不良,甚至有时会惹是生非,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和创新高职德育工作,强化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

2.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内在需要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高职院校的培养时间短,应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专业素质上,让学生有一技之长,思想政治教育属务虚。由于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德育经费投入不足,德育教师的培养及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德育工作人员教育理论素养不高,育人观念和育人水平不适应德育环境的变化,工作方法简单、途径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往往习惯于简单地运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学生,而不能较好地运用情感与心理辅导的技能加以疏导。这些德育认识上的偏差和德育途径和方法上的不适应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效果。

3.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要发展,就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在加强技能培养的同时,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就业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在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学生赢得岗位、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当作事关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以职业为出发点,针对职业要求和市场需要,围绕专业开展德育工作。

二、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路径

1.以创新德育理念为先导,构建德育创新起点

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德育理念的提升是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前提和逻辑起点。一是德育工作应打破自我封闭形式,走开放式的德育之路,使家庭、社会与学校协调一致,构建“三教合一”的教育模式,通过多样且广泛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二是德育工作者作为学生德育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三是注重互动和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德育不可缺少的渠道和途径之一,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2.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空间

第一,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要坚持全面性、广泛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原则,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努力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并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学生德育教育网络体系和网络工作平台,整合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形成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学生德育工作体系,不断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第二,利用网络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要积极改进德育课教学方法,一些认知性德育内容应尽量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加以呈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活泼,还可以将先进模范的事迹、有关专家的辅导、德育教育科研成果等资料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引入课堂教学,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第三,建立健全监控、管理机制。要提高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良好的网络道德。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夯实德育教育基础

当前,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总体说来是健康的、积极的,但由于受生活环境、学习目的、新的师生关系等影响,难免会使部分学生产生一些心理困扰,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非智力能力及其潜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从人的内心出发,以尊重“人性” 为教育起点,根据不同年级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开展,能提高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有其独特的育人优势。为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期德育工作中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一要通过专职、兼职结合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加强机构建设,健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中心。二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化知识普及、人格教育和危机干预。着重从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品质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加强指导,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增强自信心等为重点内容。同时,通过隐性课程、活动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三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专业教学之中。在学科专业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四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通心理咨询网站。

4.以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素质为保障

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高职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第一,提高德育工作者理论和业务水平。学校应加大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并在政策、人员安排和培训经费方面予以保证。要建成学习型组织,倡导终生学习理念,在学识和技能方面不断提高。要创造条件组织德育工作者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了解企业对人才规格、职业道德、职工素质的要求和标准,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第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建设,形成群体示范效应。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导向、评价和激励等制度,实现对德育工作者的严格要求,督促他加强自身修养,通过提高职业道德认识、培植职业道德情感、坚定职业道德信念、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和培养职业道德行为,使教师在思想境界、个人品德、文明习惯和敬业态度等方面都能成为学生表率。第三,重视德育工作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德育教育的意识,学会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释难,不断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第四,保障德育工作者在学校的地位。应在全校营造重视、尊重德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学校领导、教职员工都应真正关心、理解德育工作和德育工作者。

第5篇: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范文

1.远程教育向职业教育领域延伸

网络教育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适应企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达到提升和拓展企业职工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网络教育向各领域延伸创造了先决条件,云计算机已迅速漂移到教育领域,代表教育信息化第三次浪潮的教育云成为新热点。教育云建设已经纳入国家计划,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正在打造。一个覆盖全国的教育云将支撑起包括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数字化校园在内的学习型社会。

2.现代远程教育规范化

关于招生、教学和考试管理,在国家教育部门的监管下,高校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和一套完整的程序。认真遵守这些制度和程序,种种乱象是完全可以防止的。为了严肃关于招生、教学、考试的管理和要求,高校会不断加大管理、检查和处理力度,特别查处与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合作招生或招生等违纪行为。规范化必然使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管理体系、助学行为等各个教学环节标准化、科学化。规范是最好的管理,规范是最好的服务,规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网络教育将无处不在

目前,网络教育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是从单一的办学模式走向教育类型与教学方式的融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地位将发生彻底互换。课堂教学不再成为主宰教学的方式,教师需要从传统教室里的讲台走向能够跨越时空的以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学习指导、教学对话与交流和课程管理为主要任务的课程网站平台。以信息单向传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育将留出更多空间,为以双向互动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学习所替代。今天,网上教学也许仅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但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现在的传统教育将成为网络教育里面的一个环节,或者一部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网络教育向传统教育渗透,网络教育必将从学校的边缘走向主体,随之而生的将是无处不在的网络教育。

4.微课程填补业余碎片时间

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建的可汗学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网站,每个月可汗学院都能招收到20万名学生。可汗学院教学特点就是设计微课程,将学习内容传播数字化,视频长度约10分钟,以方便学生自学。学习阶段由易到难呈阶梯状。10分钟的微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冗长的思路。受可汗学院的影响,服务于学习者个性化要求,填补业余的碎片时间,网络教育在未来几年内肯定会在应用理念上有很多的突破。

5.移动学习摆脱空间约束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多终端的出现,促进了随时随地学习环境的形成。价格低廉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不断推出,这就使网络教育能够更多地惠及平民。这些都为移动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网络教育领域里,移动学习有了新进展,各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结合自己网络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移动学习之路。西南交通大学网络和继续教育学院近年来探索采取定制平板电脑和移动学习软件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定制的平板电脑中预装学生在读期间所学的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章节知识点、作业练习等,根据定制硬件的特性来开发专用软件,充分发挥平板电脑的性能,达到最优的运行效果。

二、铁路企业应用远程教育已具雏形

第一,铁路企业建立了基于内部局域网络平台上的职工培训网络体系,目前已基本覆盖全国各地。以西安铁路局为例,内部局域网络基本覆盖陕西全境,延伸到铁路基层的车间\班组。在职工教育网络平台上,主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一是根据生产情况,逐级提供培训需求信息;二是下达培训计划和学习内容。根据生产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逐级下达学习指令;三是培训过程监控,及时掌握培训动态;四是在线考试;五是传递培训要求和信息;六是管理培训资料。由此可见,铁路企业基于局域网络的远程教育已具雏形。第二,现代远程学历教育已开展多年。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远程学历教育得到了铁路企业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在西安铁路局,分别与西南交大、北方交大联合,建立了安康、西安、宝鸡三个远程校外学习中心。铁路局将远程学历教育纳入职工培训保障体系,从政策、资金报销部分学费的上给予了支持,学习成绩优异的职工可以享受报销学费的待遇。至今,有超过2000名职工分别在三个校外学习中心进行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安康培训基地学习中心在册人数758人,已毕业学生350人,为提升铁路企业职工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现代远程教育将在铁路生产中发挥有效作用

职工培训引入现代远程教育,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能有效提升铁路职工培训质量,从而全面提升职工素质,在铁路安全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1.能有效提升职工培训的师资水平铁路内部现有的专职和兼职师资存在明显缺陷:一是专职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脱离现场生产实际的问题;二是兼职教师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授课技巧和专业知识的纵深研究存在明显缺陷。基本上只是教会职工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这样做。经过培训的学员认知有限,能力提升不明显。在工作实践中不能融会贯通。出现异常事件,处理能力不足;对四新技术,接受能力不足,培训效率低。现代远程教育,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能有效弥补职工培训师资缺陷,提升培训水平。2.能有效提升职工培训的技术水平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高校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进程中,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高校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和一套完整的程序。微课程的开发和移动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有效缓解工学矛盾,为职工培训插上飞翔的翅膀。3.学习四新技术有效途径高校对四新技术研究更前沿、更深入,又加之优质师资的讲解,先进的教育手段的呈现,能使职工对四新技术更深刻的了解和掌握。铁路企业在高校已经举办了高铁培训等多个四新技术培训班。试想,通过远程教育的途径,是否培训成本更低、培训效率更高?4.能提高职工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职工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专业学习。西安铁路局仅安康培训基地学习中心先后有1121名职工参加了学习,350名职工已顺利完成学业。对提高员工素质发挥了巨大作用。5.职工有更广泛的参与度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移动学习(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为终端)、微课程、云计算机,学员不用集中面授,有效缓解工学矛盾。在企业的倡导下,广大职工必然有更广泛的参与。

四、现代远程教育在铁路职工培训应用中要解决的难题

1.认识支撑到位

今天,网上教学也许仅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但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现在的传统教育将成为网络教育里面的一个环节,或者一部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网络教育向传统教育渗透,网络教育必将从教学的边缘走向主体。随之而生的将是无处不在的网络教育。无处不在的网络教育应用于企业的职工培训,将会在未来成为职工培训的主体模式。

2.设备支撑到位

我们看到,在铁路企业的基层,特别是山区的车间、班组,网络覆盖还不到位,职工上网学习条件差。很多职工只有在休假时,才能上网学习,导致学习质量低。

3.技术支撑到位

铁路企业主要以内部局域网络支撑职工培训。建立的培训网络信息平台还有不完善之处。比如,如何开展移动学习、视频课程、教材开发不足、基层操作水平低、助学手段少等,相比高校的平台,网络支撑技术难题有待突破。

4.管理支撑到位

第6篇: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师 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 提高路径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网络空间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JB2012059)研究成果。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指出:“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特别是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促使高职教育形成了新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促使高职教师顺应形势,进行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专业类院校和生产一线,特别是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教师来说,他们在读大学期间没有专门学习过信息技术,参加工作以后也没有系统地进行过信息技术的培训,基于信息化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与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从四个路径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高职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一部分,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信息技术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改变。沿袭千百年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主体地位,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和学生能够同时从网络等信息源获取信息,单从这一点来说,教师与学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有时候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获取的信息量更大。但是,学生虽然可以利用网络等信息源获取大量的信息,也可以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但是这种信息体系还很肤浅:信息来源分散,信息之间相互矛盾,很多信息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等。所以,要将这种信息体系内化为知识体系,特别是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要形成自己的技能,光靠学生本人还是不够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知识、经验、阅历丰富的教师就不可或缺了,通过教师的主导,授业、解惑,帮助学生消化信息、内化知识、发展技能。因此,高职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从教导者转变为学习伙伴,从传播者转变为对话人,从监管者转变为激励者,从演员转变为导演。

二、制度引导,催生动力

首先,要建立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标准。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没有统一的标准。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教学过程被分为两大情境,即“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情境与“应用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情境。针对两大情境,制定了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该标准可分为五大维度: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国外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如《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ETS-T)关注的是教师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提升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以及如何让学生富有成效地生活。高职院校应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标准,结合学院实际,制定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为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指明方向。其次,建立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试制度。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试,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之一。最后,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考核指标。信息技术重在经常性应用,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等方面考量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直接计入教师工作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评先评优挂钩。通过制度建设,提高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三、加强培训,夯实基础

高职院校每年要在师资建设专项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根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制订分层次的培训计划。培训的主要方式包括外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校开展校本培训,选送部分骨干教师到相关高校参加短期进修,选送部分教师参加国内相关的培训班等。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第二个模块是网络工具与软件应用,包括网站制作技术、图片处理技术、动画制作技术等,例如,能用FrontPage或Dreamweaver工具制作网站,能用Flash制作动画,能用Photoshop处理图形和图像;第三个模块是信息汇聚知识,包括使用网络浏览工具、搜索引擎、QQ和微信等通讯工具、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第四个模块是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与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包括学习网络平台的使用方法、基于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有选择性地参加培训,例如,老教师以上四个模块的内容都要学习,而年轻教师可侧重模块三、四的学习。

四、以赛促用,推陈出新

在普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要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来树立标杆,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激发教师的创新激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组织诸如多媒体课件、微课等网络化教学资源建设竞赛,提高教师开发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能力;组织信息化教学设计竞赛,提高教师改造传统教学方法的能力;组织信息化教学竞赛,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实战能力。例如,为了推进学院网络课程建设,笔者学校组织开展了“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竞赛”,激发教师们开发网络资源的热情;为了推进碎片化资源建设,笔者学校组织开展了微课竞赛,遴选了一批制作水平高的作品参加省级和部级微课竞赛,用获奖的微课作品激发教师们快速提高微课制作水平。

五、小结

未来一段时间,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时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内涵建设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推动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51103121307627&cata_id=N446, (2015-11-03).

[2]袁振国.互联网对教育的颠覆性挑战[J].上海教育, 2015(25).

[3]袁磊,侯晓丹.美国《AECT标准(2012版)》与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5).

第7篇: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学 职教工作 煤矿培训 计算机技术

职工培训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煤矿企业员工生产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传统的煤矿职教工作,依据国家安监总局规定,是组织煤矿相关教材,对学员进行授课教学。面临新经济形势的挑战,现有的教学形式不足以适应行业的发展,职工继续教育工作亟待提高。因此,在煤矿职教工作中将网络教学进行普及推广迫在眉睫。应用网络教学在煤矿职教工作中进行推广,既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是煤矿职教工作更好地向前推进的必经之路,

一、煤矿职教现状与网络教学形式

当今煤矿企业职教工作状况不容乐观。传统职教培训,多以灌输教育为主,照本宣科,更有甚者摆姿态、走形式,背离了满足企业与个人发展需要的目的。加之,培训对象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培训任务繁重,难以适应当今发展的经济形势,致使全方位、大面积普及职工教育亟待完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网络教育形式层出不穷,但真正付诸煤矿职教培训的却不多见。网络教学具备组织简单、时间自由、多感知、容量大等优势,这恰巧可以弥补煤矿职教工作的不足。将煤矿职教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创新驱动发展,可以方便实现资源共享、拓展教学深度与广度、简化培训组织形式、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二、网络教学技术在煤矿企业职教工作中的应用

依托网络教学技术辅助煤矿企业职教工作,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应用环节需充分结合教学培训计划与内容,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传输反馈教学内容与效果,实时掌控教学动向与教学质量。

1.资源装备

网络教学技术的实施,需要准备一定的软硬件条件。硬件方面,需在具备web的网络环境下,装配用于网站部署的网络服务器、防火墙、磁盘阵列等,以满足信息存储、部署、传输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购置至少一间多媒体教室,配置计算机、摄像头、音响、话筒、投影机等多媒体设施。软件方面,为满足教师备课、音视频录制、网络教学管理等要求,需建设网络教学管理平台、音视频录制工具软件、音视频集成系统、网络平台、教学考核系统等教学软件。

2.网络教学课程规划与实施

具备条件后,依据教学目的,需制定详尽的网络教学课程规划,包括制作网络教学实施计划、编写培训规范及参照标准、制定试题库标准、规划网络教学课程界面等。在实施过程中,可参照以下几种培训形式:

(1)分班或分组教学,集中培训教学,通过录像或直播进行学习,对于课程疑难点可集中予以解决,此种方式便于管理与考核,能够即时收集反馈信息,进行答疑解惑。

(2)开放学习,将授课内容上传于网站,职工可按需选择学习。此种方式以学员学习为中心,学员在学习或自我测验方面灵活方便。

(3)资料共享与交流反馈,可按各工种培训学习内容分门别类,将国家标准、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与所需设备使用说明、操作规程以及图纸等信息归类上传,便于学员查阅。同时开辟交流反馈途径,方便技术文化共享,能够积极引导职工互相交流学习。

三、煤矿应用网络教学技术较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

与单纯依靠传统教学形式相比,网络教学形式辅助下的职教工作优势突出。

(1)开放性更强,拓展了传统教育单纯依靠教室、黑板的空间,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链接、信息检索的功能,向受训者提供了一种虚拟宽泛的网络教学环境,创新了教学形式。

(2)高效性更加明显,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老师之间保持了交流探讨,还能不受时间、场地、师资条件等影响,降低了培训成本、扩大了培训范围。

(3)自主与监督并存,学员可依据自身学习能力适时调整学习进度,同时公开了教与学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及时接受各方监督,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无形动力。

四、网络教学技术在煤矿职教工作中的发展趋势

第8篇: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范文

【关键词】铁路通信发展;培训的紧迫性;培训的途径

随着铁路快速发展,当前已进入了高铁时代,铁路通信技术和通信设备有了飞速发展,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综合化方向融合。随着济南铁路局管内既有线路电气化改造和京沪高铁的完成及新线建设的全面展开,通信的设备类型、维护要求和作业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铁路传统通信技术升级,既有数字调度通信系统改造已基本完成;二是高速重载安全保障系统,机车综合信息系统加快建设;三是铁路综合信息化系统,MIS网络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完成;四是GSM-R新技术全面应用于高铁,铁路通信从单一的语音联络直接参与列车控制。这些新设备、新技术、新业务的广泛应用,构成了现代铁路信息化系统,标志着铁路通信快速步入信息化高铁时代。信息通信网络是高铁的神经系统,是高速铁路、智能列车的重大关键和支撑技术。这对铁路职工尤其是肩负铁路信息化重任的通信职工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加强通信职工培训,提高通信职工素质,以适应高铁发展需要,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 铁路高速发展,加速通信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我们现有的铁路通信队伍是于2010年由当时的铁通公司专网整体划回铁路管理的,原来的公司化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运营模式与现在铁路专业化保障存在较大差距。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现在的高安全、高标准、严要求、严管理的理念和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存在明显不适应,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课题,主要表现在:

1.1 人力资源储备不足,供求矛盾大。随着管内电气化的陆续开通,通信新设备的大量增加,需要配足配齐素质过硬的管理维护队伍,而原铁通专网老职工多,年龄偏高,35岁以上的职工占67%,平均年龄39岁,既有的业务知识都已老化,新职工又缺乏工作经验,相对缺员,人力资源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

1.2 新科技与新知识的含量不断加大,知识的半衰期迅速缩短,知识的老化过程加快,职工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在铁路现代化程度持续提高的情况下,技术设备、生产环境不断变化,电气化通信设备的维护和电气化作业防护成为了的主要生产方式,很多职工对新技术条件下的设备维护和作业防护比较生疏,没有维护和防护经验。对于GSM-R、CIR、高速信息网、数字调度等新技术,现场维护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职工技术素质的提高远远滞后于新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技术设备巨大变化的高要求与维护和防护经验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1.3 对铁路通信专业化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对“培训”仍然是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的“软任务”,培训少,质量低。一是培训经费不到位,培训设施不配套,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制度不落实;二是培训师资队伍不完备,教材内容不新颖,尤其是缺乏铁路专用通信培训教材,这与培养新型实用人才要求差距较大。信息化高铁,提出了维护质量“零缺陷”的高标准、严要求,需要具有一支高速度、高效率、既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又有过硬的岗位技能的通信人才队伍,才能适应铁路信息化服务的需求。而重视教育、强化职工素质,则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对通信段而言,下大力气搞好通信人才的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适应新技术、新业务的职工队伍势在必行。

2 适应高铁发展的需要,加快通信人才培养的途径

为适应高铁通信发展的需要,应在现有的职工队伍基础上加快培养一批具备一定理论知识、掌握先进技术、适应岗位作业要求的高质量通信人才。如何才能建设这样一支业务过硬、技术精湛,为高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通信人才队伍?笔者以为应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抓好以下措施。

2.1 建立健全培训保障体系。要发挥培训作用,全面构建培训管理体系。培训管理体系应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形式、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效果的跟踪和管理。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育培训队伍,对专兼职教师实行资格认定,要把科技拔尖人才和技术业务能手聘为兼职教师,在对外考察、工作考核、待遇分配等方面给以适当倾斜,让这支队伍置身于铁路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二要坚持“统筹规划、系统优化、注重功能、适度超前”原则,建立通信系统培训基地,及时更新模拟演练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仿真硬软件设备,满足通信人才的技能培训需求。三要提高教材质量。高质量的教材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要在广泛调查,突出岗位需要的基础上,针对实际,运用院校和厂家专家的专业理论,选拔具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专兼职教师、技师共同参与编撰和制作铁路专用通信教材,使培训教材既突出通信岗位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可以根据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实现培训教材的动态升级与完善,以全面提高通信人才素质的需要。

2.2 注重厂家培训、聘请专家授课,实现培训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讲师培训、网络视频培训和远程教育等形势。也可以采取路外委培、与高校合作共建技能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做到优势互补和共享资源。

为全面提高职工的实作技能和对新技术、新业务的适应能力,2010年以来,济南通信段组织了19期通信骨干到设备制造厂家进行现场培训,共224人次,熟悉了新技术装备制造工艺和装配流程、使用方法和维修技术;聘请专家授课17次,培训人员905人次,有效提升了职工岗位适应能力。

2.3 注重通信人才的培训内容。培训必须具有针对性,培训前应做好培训需求的调研,讨论或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培训内容应具有实际操作性、可利用性,能强化职工岗位锻炼以提高工作技能和工作能力。2010年,根据管内京沪高铁开通前的实际需要,济南通信段先后选拔63人前往武广高铁武汉通信段进行现场培训,跟班作业,熟悉高铁运行模式和维护要求,提前介入高铁的通信运维管理体系和现场管理经验,提高了职工高铁通信维护的实践能力。顺利开通、接管了京沪高铁的通信设备。

2.4 重视通信人才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以其基础性、长效性、超前性和储备性的特点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必要的充电与储能作用。对于在职职工来说,加强后续教育是学习知识,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学历教育,去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多方面综合素质,适应新的环境,实现更高的目标。35岁以下的职工是企业远期发展的动力资源,强化这部分人的岗位学历标准是学历教育的重点,也是企业从根本上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至关重要。

济南通信段将职工专业学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单位职工教育整体工作,对职工队伍整体学历和重点岗位专业学历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梳理,制订了职工学历教育和重点岗位专业学历达标实施方案和送培计划,2010年鼓励并组织114名职工参加函授和网络教育报名考试,97名职工进入了高等院校得到了函授和网络教育。2011年又向高等院校函授和网络教育部门输送了67名职工,进行学历教育,这将不断改善和提高全段职工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

2.5 加大通信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推行力度。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契机,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培训,促进职工岗位技能达标,同时鼓励职工积极参加高一级的职业资格鉴定。

2.6 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促进职工学技术、比业务的积极性,掀起学技术、练业务、强本领的热潮,以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氛围促进职工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强化业务能力。济南通信段高度重视职工的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工作,先后两次分阶段有步骤实施。首先是全员岗位练兵阶段,把练兵比武活动融入到正常的生产活动中,充分发挥段三级教育网络的作用,加强日常岗位理论和实做培训,调动广大职工参与岗位练兵的积极性,职工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二是技术比武阶段,广泛开展全员技术比武活动,本着“全员参与、层层选拔、全面提高”的宗旨,分七个专业十五个项目,2010年有186名、2011年有221名职工参加了段技术比武。比武结束后,按项目将参赛人员召集在一起,请出题人就正确答案与参赛人员进行解析互动,使活动收到了实在的效果;三是总结表彰阶段,为调动全体职工参加比赛的积极性,根据技术比武的结果,对十五个比赛项目分别取得1-3名的优秀选手给予数额不等的表彰奖励、对平常练兵比武高度重视、组织有力的集体也予以表彰奖励。通过职工技能竞赛,一批通信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今年,济南通信段选拔了6名优秀选手参加了全国铁路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分别取得了(第2、5、7、9、10、13名)好成绩,其中一名选手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5名选手被授予了全路技术能手。

第9篇:网络工程师职业路径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体系 网络运维 网络安全 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131-02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中,网络应用的全面延伸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但是令人担忧的网络安全问题困扰着人们。根据智联招聘网站提供的数据表明,网络运维与网络安全类人才是企业行业紧缺人才之一。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该校利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对网络运维管理和网络安全、进行课程改革。

1 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特点,在课程体系设计,采用“平台+模块”的方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职业、技术和技能的能力目标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全过程培养。

对于网络整个课程体系体现“一贯通、四迭代、一全程”特点,具体如图1,纵向并行,横向交叉,“1-4-1”的内涵是:“1”是突出知识应用性的“通识课程”贯通文化知识素养培养,“4”是突出理论及技术应用性的 “通用技术平台课程”, “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和 “专业技术课程”,以及 “专业技术方向课程”从而实现迭代递进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1”是利用“思科大学生创新与实践俱乐部”等专业社会实践,以及“信息安全与评估、全国思科网络应用”等技能大赛实现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的“专业实践与创新”实践环节全程,从而吸纳“一技之长”的培养。

为了强化课程目标的培养,增加综合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环节,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于综合的职业能力,而不是课程中的知识,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竞争能力,从“制度”上保证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 课程内容选取

基于网络运维与安全工作过程,我们按照网络组建、网络设备安全配置、操作系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攻击与防御设置相关课程,具体见表1。

3 教学方法的选取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可模拟企业实施项目进行实施。教师是项目经理,学生是实施人,每组均有项目负责人,以“项目实施工作日志单”为载体;老师介绍项目要求、工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实施并完成项目,完成后项目经理和实施负责人进行讨论,然后实施负责人完成日志单里的结论部分。项目结束需提交实施工作日志单;教师对项目进行总结,提出完善建议。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学校开始就可以定位为“准职业人”,为入职提供了保障。

4 考核方法的选取

课程考核方法要与课程教学方法先对应,主要采取过程考核、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辅以认证考核。其中过程考核和项目考核可以采用项目实施工作日志单。认证考核主要采用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考试的方式进行,通过可加分,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动力。

5 结语

该校推行“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与创新,是由高职教育特色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高职院校生源特征等因素决定的,经过两年多的实施,学生在自我创新环节提高效果明显,特别是在职业技能取证、技能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大赛。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 2014(3):122-126.

[2] 王海燕.高职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4(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