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进行家校合作范文

如何进行家校合作精选(九篇)

如何进行家校合作

第1篇:如何进行家校合作范文

当我们把重心放在家长与教师身上,思考讨论如何加强联系、进行更好的合作时,作为合作应然的目标主体的学生却被排斥在合作的边缘,成为合作行为被动接受的客体,缺乏主动性。家校合作的出发点与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但当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声音被淹没在家庭主导或是学校主导的争论中时,家校合作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本文力求站在学生的立场,以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为依据,分析家校合作失效的现状,探究家校合作失效的原因,并尝试为家校合作的有效实施提供崭新的视角。

一、家校合作失效的困境

1.家校合作中目标主体的缺席

在《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段时间网上开始谈论‘家校合作’,近来爸爸也总说这件事,还说要和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好好沟通沟通,研究一个使我‘浪子回头’的方案。我觉得好笑,我本人既然提不起兴趣,你们还合作什么啊?也不问问我究竟是怎么想的,似乎完全与我无关。你们这样不把我的感受当一回事,就不怕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吗?”[1]

在上述案例中,家长的合作意识非常强烈,不仅“总说这件事”,而且“要和老师好好沟通沟通”,的确,这是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表现,但学生却被排除在外,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当学生以案例中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如火如荼的家校合作时,其结果可想而知。本来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家校合作,最终变成了学生眼中的一场“闹剧”。

究其原因,即现实中的合作越来越偏离出发点――学生,造成合作中目标主体的缺席。没有学生的参与,家校合作就失去了合作的出发点与方向,家长和教师无法知道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什么,只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好恶标准来决定什么行为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什么行为会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强加给学生的合作行为正如出行的航船,无论航船本身的结构怎样、材质如何或者制造多么精密,若在航海中迷失了方向则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总之,家校合作是包含了家长、教师与学生三方关系的行为,家校合作中不能没有学生的合作,即在家长、教师表达看法的同时,学生也必须表达内心的需求。

2.合作内容单一,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美国学者Epstein Joyce L.在探讨家校合作的问题时提出,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家长和教师都要致力于建立“亲家庭的学校”(family-like school)与“亲学校的家庭”(school-like family)。亲家庭的学校,即把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体,使其感受到自己的特殊存在;亲学校的家庭,即充分认识孩子的学生身份,强化学校活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重要性。[2]但是,现实中的家校合作仅有单方面的“亲学校的家庭”,一切围绕学校的要求开展。

《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爸爸妈妈和老师,我知道你们的所谓合作是什么。这种合作几乎从我上小学就开始了。就是你们的合作,使我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周末和闲暇时间。你们一直就合作得很紧密,特别是爸爸,不但天天守着我学习,还没事就往老师那里跑,数落我的种种不是,你们还要怎样更紧密地合作呢?如果家校合作仅仅是学校在家里的无限延长的话,我现在就声明‘我反对这样的合作’”。[3]

这是学生面对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所发出的强烈抗议。案例中的家长单方向地努力建立一个“亲学校的家庭”,时刻与教师沟通和联系,但基本上只围绕着学习、分数,如何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成为一切的标准。原本充满温情与慈爱的家庭,在培养学生品德、态度和价值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家校合作也是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互补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以学校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家庭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逐渐被同化为 “第二课堂”,其互补优势并未体现出来,反而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家校合作失效的原因

作为家校合作的纽带,学生对合作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即使是再密切的家校合作,学生依然是家长了解学校的主要信息来源,教师也是通过学生与家长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家庭成员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在家校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合作的效率,家校合作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如何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性,与学生培养并建立一种良好的关怀关系。

诺丁斯关怀伦理学是建立在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之上。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同时也需要学会如何关心他人以及回应关心。但在现实社会中,并非所有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以及如何回应他人的关心,教师、家长往往扭曲了“关怀”的概念,以关心的名义强制甚至是伤害孩子,而孩子作为被关怀者,也缺乏回应关怀的能力。这一点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家校合作中尤为明显,双方出于关心学生的考虑进行合作,但结果却往往收不到学生的回应,学生的“不领情”使得家校合作面临着失效的困境。于是,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为我们反思家校合作问题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

1.关怀者的关怀病理现象

诺丁斯提出要形成关怀关系,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条件一是A关怀B,即A的意识特征是关注与动机移置;条件二是A作出与条件一相符的行为;条件三是B承认A关怀B。[4]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情况下,条件一往往被扭曲而导致条件二无法得到满足,至于条件三则经常被忽视。家长与教师作为关怀者,其意识特征主要有两个――关注性与动机移置。关怀的关注性不是投射性的,而是接受性的,是全身心的投入,感受到被关怀者的需要,无条件接受被关怀者。动机移置即是当A关注B之后,就需要A把自己的动机能量放在B及其活动的目标之上。但在现实的教师、家长与学生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声称关怀学生的教师与家长,其行为实质上并未构成关怀行为。

(1)教师与家长并未正确识别学生的需要

诺丁斯将需要分为明示的需要与推断出的需要:明示的需要是内在的,它产生于被关怀者的意识与行为;推断出的需要则产生于与关怀者本人的框架,不直接产生于被关怀者的需求与愿望。[5]不可否认,教师、家长的确关心学生,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但是他们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规定学生的行为,将自己的情感、个性投射到学生的身上,认为他们各方面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需要,因此利用成人的权威将自己“推断出的需要”代替了学生“明示的需要”。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学生的确存在不能明示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状况,或是学生的需要会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关怀伦理学不否定强制,但是强制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商谈,是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的“关爱型强制”,这样,推断出的需要则更有可能转变成学生的明示的需要。

(2)缺乏对学生的关注

家长工作繁忙,教师注意力有限,学生被严重忽视。总之,我们并没有给学生以真正的关怀,很多时候我们一味斥责学生不懂得教师、父母的苦心,将学生强烈的反抗、拒绝看做是不成熟的叛逆行为,认为学生应该懂得回应与感激,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经常说的就是,“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对你的苦心”。无奈之下,透露出教师、家长对成人世界固有规范的自信,而不去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给予学生全身心的关注并实现动机移置。

2.被关怀者缺乏回应

关怀关系的双方应是相互依赖的,关怀者也需要肯定与鼓励,因此作为被关怀者,学生也有责任积极主动地对关怀给予回应,只有当学生对关怀予以接受、认知并回应时,关怀关系才算确立。没有被关怀者的互动,关怀就不能被称为是一种“关系”。有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受到鼓励,感受到被成人关怀,他们在学校会更尽全力地学习读、写和算等各种技能、才能,并会将这种努力一直维持下去。[6]

在现实中,学生没有回应关怀者,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关怀者的确没有做出真正的关怀行为;二是学生感受关怀的意识与能力比较低,长期的强制型或控制型的关系使学生对教师、家长有着深深的敌意或是麻木的态度,关怀行为无法及时被他们感受。因此,在要求学生学会关怀他人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接受与回应关怀的素养。

三、关怀伦理学对家校合作的启示

将关怀伦理学的理论思想引入家校合作,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家校合作的性质与功能,也为家校合作开展的内容途径、方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1.关怀伦理学视野下家校合作的目的――建立关怀关系

(1)家校合作即联合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力量

我国教育研究者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7]

马忠虎教授的定义侧重强调学校与家庭的平等合作关系,其主要目的是将教育的地域范围从学校延伸至家庭,并且更为重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而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告诉我们,家校合作不是教师、家长居高临下地合作,规划学生的生活与未来;而是在合作过程中,不论是学校主导还是家庭主导,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手段和途径,合作的目的都应该是致力于建立并维持一种平等、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关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潜能能够得到发挥和肯定。毕竟,“没有贴着教育标签的关怀仍然是教育,而融入关怀的教育则是意蕴更丰富的教育、更体现教育性的教育”。[8]

(2)家校合作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家校合作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教师与家长在合作中关怀学生,使学生时刻被关怀的氛围所熏陶,在被关怀中学会关怀他人,培养其对关怀的感受性,学会接受并回应他人的关怀。

2.关怀伦理学视野下家校合作的主体――学生成为合作的第三方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家长与孩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上,并提出各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其中赢得其他学者与家长、教师广泛认同的便是学生与父母、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可以平等对话的一方来对待。

不过,诺丁斯认为,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9]在这些关系里,一方长时间扮演关心者的角色,另一方则有必要地成为被关心者。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貌似冲突,实则一致。诺丁斯所说的不平等指的是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没有回应关怀者的关怀,也就是强调学生在关怀关系中的接受性,并非指家长、教师与学生在地位上的不平等。诺丁斯认为,只有将关怀作为一种关系,才能使我们注意到情境中的双方,其实,这也是强调弱势的一方需要获得重视,即在关怀关系中,不能只重视作为关怀者的教师、家长,也要重视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因此,学生也应作为主体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重视学生在家校合作中发挥的作用。在进行合作的商讨时,充分听取作为合作第三方的学生的意见与需求,这样才能使关怀行为得到学生的接受与回应。学生作为家校合作的桥梁,只有真正感受到被关心才会促进合作的进行,如此一来,家校合作才不至于面临失效的困境。

3、关怀伦理学视野下的家校合作内容――学会关怀与被关怀

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教师与家长往往为学生以后的生存状态忧虑,为适应激烈的竞争,家校合作的内容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与短视性,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关怀伦理学要求家校合作改变以往只重视学生成绩、分数的态度,家校合作不能仅局限于探讨如何督促学生学习。当家校合作的目的包括建立并维持关怀关系时,合作的内容也应该致力于如何使教师、家长成为关怀者并真正实施关怀行为;如何使学生成为主动接受关怀的被关怀者,并在关怀的熏陶下学会关怀他人;如何倾听学生明示的需要,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明示的需要与推断出的需要之间的转换。

四、结语

当然,关怀伦理学没有为我们提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家校合作方案,只是为我们重新审视家校合作,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提供崭新的视角,使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更为充实。只有真正将学生纳入到家校合作中,充分尊重、考虑他们的意愿,在家校合作的三方之间建立关怀关系,才能使家校合作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3]新浪教育.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EBOL]., 2005-11-01.

[2][6]Joyce L. Epstein.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 [J].Phi Delta Kappan. Bloomington,1995,76(9).

[4][5]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2篇:如何进行家校合作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 监护人 学校教育

学校不仅是对学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地方,也是学生家长学习的地方。每个学校都是一所家长学校,家长学校都有召开家长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在家长会上不仅要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还要教育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全面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求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如何促进家风建设等等,让家长学习很多如何管理孩子、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认为家长学校对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笔者就家长学校方面谈几点感想:

一、发扬家庭美德,促进家风建设

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如何去促进家风建设这需要我们每一个家长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如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就是说家长也是教育者,家长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人格上成为孩子的榜样,以无声的形象去感染孩子的心灵。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有三种途径:即言教、身教、境教。所谓言教就是通过言语对孩子进行说教;身教就是给孩子做榜样;境教就是在家里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因此一个有良好家风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随时注意孩子的动向,做合格的监护人

我在参加自己孩子的家长会或学校自己组织的家长会时,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感谢家长今天在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组织的家长会,我在这里向你们表示感谢。”其实这句话我也曾经说过很多次,今天想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这样一来我们无形中把好多监护人的职责和学校的教育工作搞混淆了,家长来参加家长会,到家长学校学习是他们应尽的职责。虽然说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地方,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监护人,好多家长将监护人的职责没有和学校的职责分清楚。因此学校要求家长平时要和被监护人的同学、老师、班主任取得联系,随时掌握学生近期的表现和心理动态、对随身携带的学校不容许的违禁物品(如手机、刀具、致人受到伤害的利器、有毒物品等)不能带入学校,管理好家里的违禁物品,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三、尊重孩子,学会沟通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但作为家长要掌握好哪些个性需要发扬,那些需要纠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是不一样的,家长要随时注意孩子的表现,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要有一定的了解,发现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现象及时和学校取得联系,在尊重他们人格的基础上进行疏导。学校要告知家长,每个学生在一定的年龄阶段都有自己的隐私或自己想做的事情。学校通过与家长的谈话、讲座、家访让家长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掌握实际情况,然后在尊重他的情况下再去谈心沟通,加强教育,学生就容易接受。

四、家校合作,培养对社会负责任的人

第3篇:如何进行家校合作范文

其一,明确地方政府对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权,加强其能力与责任意识。依照法律规定,中央政府应将具体管理中小学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全面负责中小学的公共管理工作,激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对管理学校的制度做出适应性的安排和决策,使其更好地回应当地人民接受良好基础教育的需求。面对全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中央政府应根据各地情况,为地方政府发展和管理基础教育提供支持与帮助,加强其行政能力与尽责意识,通过双方的合作来达到基础教育的国家目标。

其二,明确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权,加强其统筹能力。依照法律规定以及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对中小学的管理权主要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来行使,而不能进一步下放到县级以下的政府机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能力,突出其在处理相关教育事宜中的领导地位,更好地协调财政、税务、规划等政府部门对教育的管理工作,形成相对集中统一的中小学行政管理制度。

其三,明确行政管理权是公共管理权力,依法对中小学平等行使。中小学因不同的举办性质而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政府在行使对不同类型的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权时,必须依法平等地行使,不能有歧视和不公正现象。为此,应该统一对公办中小学和非公办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机构,由一个行政部门统一来行使公共管理权力,并按照一视同仁、为学校发展服务的原则对待不同类型的中小学。

其四,明确行政管理权是有限的法定的,不能侵犯举办者、学校的法定权利。行政管理权是法定的由政府代表国家统一行使的管理权,其特点是有限的强制,也就是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是强制的,如超出权限范围变成无限的,则是违法的、会被强制的。地方政府在对中小学行使行政管理权时,必须合法,绝不能侵犯举办者、学校以及相关利益主体的法定权利。从行政管理权与法定权利而言,行政管理权应是对法定权利的保障权,法定权利规定着行政管理权的边界。因此,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明晰行政管理权的法定界限,明确对中小学相关主体权利的保障责任,推进依法行政,维护法定权利。

二、中小学的举办制度创新

其一,从法律层面进一步细化举办者的权利与义务,确保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性与对称性。目前的法律对举办者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比较简略,法定权利仅有一项,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其所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法定义务也仅有一项,即负责筹措办学经费。法律对举办者确定学校的管理体制没有进一步的规定,这既不利于保障举办者权利,也不利于约束举办者权利的过度使用。法律仅对国家作为举办者的法定义务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规定了办学经费来源、标准与办法,对国家作为举办者保障办学经费给予了征税、收费等相应的权利,但对非国家的举办者如何筹措经费没有相应规定。这既不利于依法规范这些举办者的筹措经费行为,也不利于这些举办者依法筹措经费,不能为举办者更好地筹措学校经费提供法律依据。

其二,从法律层面或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及其责权。公立学校的举办者是国家,实际上是各级政府在代行国家作为举办者的责权,但是法律对于各级政府在举办中小学中的责权没有明确的规定与安排。从责任来说,各级政府如何分担作为举办者的投入责任,如何明确各级政府分别作为哪些学校的举办者,特别是如何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对公立中小学承担的举办者责任;从权利来说,各级政府如何行使对举办学校享有的权利,如何分享在确定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决策权,如何行使这种决策权等。同时,作为举办者的政府在行使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决策权时,如何与作为公共管理者行使的行政管理权相区分,两者的界线在哪儿。这些根本性的问题,都需要法律或政策做出基本的制度安排,从而能真正落实各级政府对中小学承担的举办者的投入责任,为不投入或投入不足提供明确的法律责任承担者。同时为各级政府合理分享对公立中小学的内部制度安排上的决策权提供依据,使公立学校在更好地体现中央利益的基础上照顾到地方的利益。

其三,从法律层面或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非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资格。从法律的原则规定上,任何合法的组织或个人都有权利成为中小学的举办者,但从中小学的性质及设立学校的法律标准来看,这种成为举办者的权利是有限制的,不是一种无限或绝对权利。法律应对自然人或一般组织成为中小学的举办者进行程序、标准、条件等方面的明确规定,从而对权利进行明确的法律限制或规定。这样,既可为那些想成为举办者的组织或个人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也可为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管理者行使行政管理权提供一个明确的法律依据,为合理合法地设置和管理中小学提供制度保障,也为这些非公办中小学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制度保障。

其四,从法律层面或政策层面进一步形成对非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激励。由于教育的公益性质、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国民性质,举办中小学本身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如何从制度上激励和吸引非政府的举办者积极举办非公立中小学,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举办基础教育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权利和责任。法律也规定政府鼓励非政府的各方举办教育。这就要求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管理者要尽到鼓励的责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对非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进行激励。这种激励既可以是非经济的制度安排,如荣誉、名声等,也可以是经济的制度安排,如财政奖励、财政补助等。应该说,政府作为中小学的举办者和非政府中小学的举办者享有同等的法律权利与义务,政府作为举办者没有权力排斥非政府的举办者,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管理者也没有权力对非政府的举办者采取歧视或不公平政策。

三、中小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创新

其一,通过决策制度安排保障举办者合法利益。学校的决策制度安排最为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体现举办者的合法利益,保障举办者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对股东利益的保障制度,学校的决策制度安排应有三个基本要素:(1)解决谁有决策权问题,一般应是举办者会议或举办者代表会议作为最高权力组织,由它来决定决策权的分配、行使制度,最为基本的是决定决策权的代行机构方式及组成;(2)解决如何行使决策权问题,一般应是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等决策机构的决策制度安排,包括决策权限、决策程序等,代表举办者会议具体行使有关学校的决策事宜;(3)解决如何监督决策权行使问题,一般应是学校监事会或学校设独立董事方式,代表学校举办者利益监督代行决策权的机构或个人的决策权行使。现代学校制度的决策制度安排因其举办者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安排,但其基本的安排应使决策权合理配置、高效运行、监督有力,保障举办者合法利益,体现举办者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 由此来看国家举办的中小学,其决策制度安排应明确中小学的具体举办者或举办者代表,明确举办者拥有的决策权以及决策权在学校内的具体行使方式,将举办者利益通过决策制度安排内部化,从而保障国家作为举办者对中小学所持有的理念与办学目的。非国家举办的中小学,其决策制度安排首先是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合法的决策权安排,其次也应明确决策权在举办者间的分配、明确代行机构及监督方式。具体而言,对于举办者是个人的,其决策制度安排重点解决决策权的科学与民主问题,防止个人过度集权;对于举办者是多人或多个组织合作的,其决策制度安排重点解决决策权的合理分配问题,防止无法做出决策。

其二,通过执行制度安排保障法人利益。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校,其执行制度应该是继续完善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明确的执行权力以及组阁(安排校内管理权力制度)的权力,改善其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使其充分代行国家对于学校的内部运作权,推动学校发展。非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校,其执行制度安排也应是完善校长负责制,明确校长选任、执行决策以及业绩考核制度,明确校长管理学校事务的相对完整的权力,避免决策者越权和过分干涉校长的执行权。

其三,通过监督制度安排保障成员利益。现代学校的监督制度安排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决策权上有相应的监督安排,这种监督安排是代表学校成员的利益的监督,从决策上保障成员的法定利益,一般而言采用学校成员(教师、学生)代表进入决策机构享有决策权的方式或专门享有监督权的方式来安排。二是执行权上的监督安排,也就是对校长行使权力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安排更多的是让学校成员或代表参与管理,或是落实法律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组织的安排,保障学校管理权的行使不侵犯教师的合法权利。三是成员权利日常保障上的监督安排,也就是一种常设组织或监督专人,是日常保障、补偿、救济成员合法权利上的监督安排,主要负责对日常管理行为中出现侵权时做出一种迅速反应,发挥权利补偿与救济保障作用。

其四,通过督导评估制度内部化安排保障公共利益。学校制度安排中除了通过学校行政管理制度、学校举办者制度来保障学校的公共利益外,更为重要的是将社会或公众对学校利益的要求内部化,使学校正常运行与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和发展的过程。学校的督导评估制度安排要体现和保障公共利益,需要有如下基本安排:一是在决策制度、执行制度与监督制度安排上有公众利益的代表者,一般而言是指社区或家长的代表者在学校的决策、管理与监督上有参与机会。二是在学校运作的过程中有公众参与的机会,也就是学校对社区或家长是开放的,家长能及时获知孩子的教育教学情况,能参与和选择对孩子教育与学习的某些活动。三是社会专门督导机构代表公众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定期评估,评估结果能成为激励和约束学校办学行为的依据,学校形成接受社会专业评估的负责文化与及时反馈的制度。

第4篇:如何进行家校合作范文

学校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对此十分重视,平时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作了大量细致工作,近几年学校没有出现任何事故,保障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安全。

一、制度健全,责任到人

建立健全了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安全工作组织机构,制定了安全教育计划,并按计划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日、午睡期间都与家长签定安全目标责任书,与村委、班主任、保卫人员层层签定安全目标责任书,责任明确到人,并制定措施,层层落实。

二、多渠道进行安全知识宣传

学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学生进行安全自护自救知识的学习,包括:学庭生活安全、家庭急救常识、户外活动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社会生活安全、发生自然灾害时的自护自救、意外伤害、急救电话等基本知识。各班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手抄报、黑板报、安全知识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些突发事件的自救知识,学校集中学生观看了“热爱生命——逃生与救护知识”录相,并利用学校广播站、宣传橱窗、手抄报展评、家长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学生了解了一些安全常识,如:家庭生活中如何使用电器、厨具,使用时应注意什么,烫伤烧伤时应如何处理,怎样注意饮食卫生。户外活动,如:郊游、游戏、游泳、滑冰应注意什么,上游乐场、活动课、体育课时应注意什么。交通安全,如:过马路、骑自行车、乘车、乘船时应注意什么。消防安全,如:如何防火、发生火灾时怎样应急、如何脱险等。社会生活安全,如:遇到不法分子如何自我防范、如何报警等。发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龙卷风、雷击等如何自救脱险等基本常识。

三、 集中排查并治理校园内的安全隐患。

学校结合市教育局、泰钢工业园的安全检查,自查校园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现厕所上棚腐烂落土,后排特种教室屋门晒裂,墙围油漆脱落,天棚无通风设施,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无消防设备。针对以上情况,及时上报村委并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进行了校舍维修。

去年暑假期间维修了教学楼,楼顶进行了防水保护,并安装了避雷针,厕所更换了上棚,并对特种教室的门、墙围进行了油漆,去年八月份又维修了车棚。今年4月份又对整个校园铺设了花砖,解决了下雨路滑的难题。各室有专人管理,各种制度齐全、上墙。现在学校校舍已无安全隐患,确保了师生汛期及平时的安全。

(二) 加强了消防安全管理。

单位设校工一名,24小时值班、巡逻,并在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设置了消防设备,有分管各室的人员负责,责任到人。并定期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通过观看录像、橱窗宣传,向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三) 加强了卫生管理。

学校无食堂,无小卖部,但各班主任定期向学生进行食品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并把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纳入学校一日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学校饮用水系自来水,质量合格。厕所卫生良好,校工打扫及时,做到无粪便,无蚊蝇,以保证师生身体健康。并定期对学生进行传染病、爆发病的预防教育,打好预防针,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

(四) 加强了交通安全及学校周边安全的管理。

第5篇:如何进行家校合作范文

笔者:少先队是我们党创立和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少先队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成效。学校是如何发挥少先队特殊的组织教育功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少先队活动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结合上,有着更佳的收效?

何名华:少先队组织是一个社会的组织,而不仅仅是一个未成年人的组织,作为老师,我校在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之外,还应该开展活动,让他们密切与学校、家庭、社会接触,让他们亲身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意义,只有实践才有收获。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家长会、到社会上参加义务活动,这些不仅能培养他们个性品质,而且为他们增加不少经验。在活动中也促进少先队员与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

笔者:学校校长身处学校领导班子集体中的核心位置,无论是在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还是在班子内部的运作中,都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好舵手的作用,带好学校的领导班子、做好表率、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凝心聚力推动发展?

何名华:提高思想认识,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思想,精心安排。为了搞好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我校对各位老师安排任务,每个职位管理的方面各异,分层管理,这样每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我校还组织学校领导进行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对教育的管理,其次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学习,把“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校常规管理检查评分暂行办法”的精神传达到每一位教职工的心目中,保证学校常规管理活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笔者:小学一线教师是孩子幼小心灵的直接看护者与缔造者。在2011年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自治区马飚主席把“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作为教改十项重点工程之一,尤其可以看出自治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我们学校是如何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教师教学水平、道德素养?

何名华:我校定期安排老师去各地小学学习,还有教育局也为老师们提供平台,让一批批老师有机会进一步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知识水平,增加他们对各方面教育的方针的认识,积累教学经验,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校内分别安排互相听课,用别人的优点补自己的缺点。

笔者: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应该有着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学校在培养新型人才有哪些独到之处?

何名华:学校应该培养出有修养,有道德,有知识的人。我校注重学生的启蒙教育,竭尽全力把他们的德、智、体提高。培养习惯、培养责任、培养心灵、培养品格、培养个性、培养诚信、培养和谐、培养学会学习、培养生活态度,教育就是要先教会做人才教学习。我校开展学习交流小组,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笔者:基层教育存在着许多的特殊性,基于农村学生家庭知识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我们是如何建立家长、教师、学校沟通平台,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何名华:农村的教育设备比较落后,但是它也存在闪光点,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我校设置学习园地,让学生各发所长,为学校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师家访,促进学校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无时无刻为他们成长创造条件。家长应该尽力提供子女学习所需的东西。

笔者:新形势下,教育改革正在大刀阔斧进行,农村小学教育作为基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怎样落实教育改革工作,学校下一步工作重点将侧重哪些方面?

第6篇:如何进行家校合作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在校园醒目位置布置有书画专栏、公示栏、文化长廊、名人名言、学生习作等,真正达到“让墙壁说话,使花草育人”的育人氛围。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后勤管理自查自纠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学校后勤管理自查自纠报告一

根据《关于对20xx年各县市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进行年度目标考核的通知》(十教函20152号)文件精神,对照《十堰市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评估办法》,结合我校后勤管理工作实际,我校对后勤工作进行了认真地自查,自查得分为93分。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1、我校是一所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我校现有在职教职工--人,其中教师--人,门卫--人,厨师--人,在校学生--人。后勤主任--人。

在学校后院建立1块面积大约120平方米的蔬菜基地,由于蔬菜面积受限,生均面积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够实现蔬菜基本自给。

2、我校已完成后勤设施达到“十有八配套”指标,学校宿舍内务管理“十个一条线”,一人一铺达到95%。各个宿舍配有电扇、卫生间、24小时热水,保障学生洗浴。

3、我校校园内卫生保持由学生值日负责,学校将校内操场、楼梯间、走廊等卫生范围分区划分到各班,由各班负责早、晚及大扫除时间做卫生;另一部分由学校的保安人员负责,即学生上课期间负责操场、楼梯间、走廊的保洁和检查督促工作。此外,学校厕所有冲洗设施,每天冲洗。学校设有医务室,配备有专职校医,负责学校的卫生保健及流行病、

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之中。由于学校重视,常抓不懈,我校环境卫生良好,受到师生、家长的一致肯定。

绿化方面,由于我校资金有限,无法大规模进行绿化,尽管如此,我校还是因地制宜,在操场四周开辟了绿化地带,栽种了桂花、樟树等树木。同时,为了增加绿化面积,达到绿化效果,我校还购置了各种盆景,美化校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在校园醒目位置布置有书画专栏、公示栏、文化长廊、名人名言、学生习作等,真正达到“让墙壁说话,使花草育人”的育人氛围。

本学期学校继续开展文明宿舍”、“放心食堂”、“绿色学校”等复查与创建活动,均已达标。

4、我校食堂全面推行“五员制”,全面推行营养食谱,每周食谱都是经过科学的设计,符合师生身体健康需要。全面建立了五公开、财务五统一制度,本学期开展了学生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B级食堂创建工作,并已达到规定指标。由于学校高度重视后勤管理工作,本着以师生服务为主,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原则,在后勤所有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校后勤管理已逐步迈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后勤服务意识得到强化,服务态度端正,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后勤工作人员服务达到了文明、热情、及时的标准,受到师生的好评。学校食品安全未出现任何事故,食堂管理未出现投诉。

5、我校严格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坚持实施“蛋奶工程”,专人负责,每天有登记。购食品及原料有卫生及质检合格证,有原始登记帐册;贮存空间和工具保持清洁,定位存放;从未购买腐 败变质的原料或供应变质食品。注重加工场所内外环境的创设,保证加工环境卫生。我校食品操作间地面为防水磨石,瓷砖仿瓷墙壁洁白卫生,配有不锈钢水桶及桶架,内部环境整洁、规范;无老鼠、苍蝇、蟑螂及其它有害昆虫;室内无油垢,地面无污物,干净、整洁。

同时加强对食堂工作的安全培训和学生的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吃过期变质食物,和腐烂变质和“三无”食品,无生吃火腿现象。

6、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一方面学校注重了技防、物防措施的落实,在学校财务室、多媒体室、仪器室等重要部位加装防盗门窗,各楼梯口安装铁大门;另一方面加强门卫管理,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安排两名教师每天24小时值班陪寝、夜间巡查。同时,学校加强与白浪派出所的联系,建立警校联防制度,校内成立护校队。由于措施得力,近几年来我校安全责任事故为零。

抓好学校风险防范工作,继续保持校方责任保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投保率达100%,在校学生80%参加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7、学校后勤无服务性收费。

8、我校高度重视后勤管理工作,后勤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学校有卫生许可证,加工人员有健康证,每天对加工人员进行晨检,统一穿工作服、戴口罩上班,禁止闲杂人员进入加工间。但对一线人员培训少。

9、我校严格按照省市文件要求,使用区教育局统一配送的“放心粮油”,粮油存放、出入库登记。

10、我校积极完成对省市教育部门布置的学校后勤管理其它工作。

总之,我校将以此次学校后勤工作检查考评为契机,总结成绩,找出不足,力争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按照考评标准,结合本校实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抓好后勤管理工作,为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为使我校尽快实现“让农村孩子优质教育,让特殊孩子拥有无私关爱”的办学目标,再造农村示范学校形象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

学校后勤管理自查自纠报告二

学校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对此十分重视,平时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作了大量细致工作,近几年学校没有出现任何事故,保障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安全。

一、制度健全,责任到人

建立健全了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安全工作组织机构,制定了安全教育计划,并按计划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日、午睡期间都与家长签定安全目标责任书,与村委、班主任老师、保卫人员层层签定安全目标责任书,责任明确到人,并制定措施,层层落实。

二、多渠道进行安全知识宣传

学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学生进行安全自护自救知识的学习,包括:学庭生活安全、家庭急救常识、户外活动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社会生活安全、发生自然灾害时的自护自救、意外伤害、急救电话等基本知识。各班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手抄报、黑板报、安全知识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些突发事件的自救知识,学校集中学生观看了“热爱生命——逃生与救护知识”录相,并利用学校广播站、宣传橱窗、手抄报展评、家长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学生了解了一些安全常识,如:家庭生活中如何使用电器、厨具,使用时应注意什么,烫伤烧伤时应如何处理,怎样注意饮食卫生。户外活动,如:郊游、游戏、游泳、滑冰应注意什么,上游乐场、活动课、体育课时应注意什么。交通安全,如:过马路、骑自行车、乘车、乘船时应注意什么。消防安全,如:如何防火、发生火灾时怎样应急、如何脱险等。社会生活安全,如:遇到不法分子如何自我防范、如何报警等。发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龙卷风、雷击等如何自救脱险等基本常识。

三、集中排查并治理校园内的安全隐患。

学校结合市教育局、泰钢工业园的安全检查,自查校园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现厕所上棚腐烂落土,后排特种教室屋门晒裂,墙围油漆脱落,天棚无通风设施,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无消防设备。针对以上情况,及时上报村委并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行了校舍维修。

去年暑假期间维修了教学楼,楼顶进行了防水保护,并安装了避雷针,厕所更换了上棚,并对特种教室的门、墙围进行了油漆,去年八月份又维修了车棚。今年4月份又对整个校园铺设了花砖,解决了下雨路滑的难题。各室有专人管理,各种制度齐全、上墙。现在学校校舍已无安全隐患,确保了师生汛期及平时的安全。

(二)加强了消防安全管理。

单位设校工一名,24小时值班、巡逻,并在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设置了消防设备,有分管各室的人员负责,责任到人。并定期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通过观看录像、橱窗宣传,向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三)加强了卫生管理。

学校无食堂,无小卖部,但各班主任老师定期向学生进行食品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并把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纳入学校一日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学校饮用水系自来水,质量合格。厕所卫生良好,校工打扫及时,做到无粪便,无蚊蝇,以保证师生身体健康。并定期对学生进行传染病、爆发病的预防教育,打好预防针,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

(四)加强了交通安全及学校周边安全的管理。

平时学校、各班班主任老师定期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节假日学校领导、老师轮流值班,大型活动时,校长亲临指挥,以确保师生安全。

今后,学校将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常抓不懈,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进一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吸引力,以活动促工作、以活动促安全,形成向心力,强化安全意识,促进各项防范措施和安全责任的落实。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式、丰富内容、增强实效、立足创新,确保师生安全。

学校后勤管理自查自纠报告三

自上学期校领导班子调整后,我校积极探索、实践常规管理有效举措,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学期开学以来我校常规管理主要强调了三个字“实、恒、快”.

一、学生管理彰显“恒”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最容易三日风两日雨.上学期我校提出了“学校是我家,整洁靠大家”口号,要求全体师生实行三管,“管自己(先做到自己不乱扔垃圾)、管他人(相互监督不乱扔)、管家长(学生管好自己的家长进出学校不乱扔)”,共同努力把我们的“外套”穿整洁,经过一学期强化管理,校园已经真正做到了随时整洁。本学期开学前两周,学校又组织了三次集体晨会或夕会,围绕“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主题,对全体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共同来美化我们的校园.

二、教学管理着眼“实”

结合我校实际,并借鉴其他学校经验,本学期我校提出了教学常规管理“三个六认真”,即老师教学常规的“六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组织考核,认真组织课外活动);学生学习常规的“六认真”(认真预习,认真上课,认真作业,认真复习、巩固,认真参与考查,认真参与活动);为了保证教与学这两个“六认真”落在实处,收网到实效,我们又提出了学校教学常规督查的“六认真”(认真抽查教例,认真听课,认真进行常规检查,认真抽查作业,认真考核评估,认真评定特长).上周进行了3月份校教学常规月查,并及时与所有老师进行了交流.

三、后勤管理突出“快”

学校的后勤工作,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后勤后勤,因为有一个“后”字,常常被误解,认为可以后一步考虑。其实,在实际操作中,后勤工作往往应该比教育教学工作先行一步,在为师生提供满意的服务中更要体现一个快字.

第7篇:如何进行家校合作范文

2012年9月下旬,教育部首届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展演活动在深圳召开,展会上举办了数次精彩的讲座和论坛,使笔者经历了一场有关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思想盛宴,体会颇多。

1.1 教育信息化工作关注的焦点发生了转变

领导和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及《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进行了解读。大家不再仅仅关注硬件和新技术的采购,而是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了三个方面,一是“教与学的方式”与信息化怎样融合,二是“学校管理方式”与信息化如何融合,三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信息化相融合。

笔者认为,这一转变的意义深刻,不仅是字面上从硬件配备到软件配备的简单过渡,也不是从软件配备到使用培训的普通升级,而是明确提出了将信息技术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深度融合的目标。

1.2 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得到进一步明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中远期目标,同时也明确了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方向。这次会议上,来自美国国家教育研究中心的几位博士从全球10多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分析入手,展示了国际层面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香港凤溪小学、北京四中、浙江拱宸桥小学等学校也将此前几年来所做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梳理。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数字校园”的雏形。

学习、解读这些地方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作为区县级教育部门的电教工作者,在规划数字校园建设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整体规划分级开放的教育信息系统和资源分享系统,率先建设有网络学习功能和在线评价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完成网络同步课程和数字教育电视台的建设,分层次开展全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及应用能力评价系统。通过区县级的“数字校园”建设,能够最终实现为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提供信息保障和空间保障,使学生自由掌握学习进度并进行个性化的疑难解决,最终实现从“班班通”到“人人通”的平顺过渡。

2 前瞻——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融合不断深入

2.1 深度融合是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

2002年至今,我们经历了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近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又提出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融合的思路。在教育部首届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展演活动中,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对何为“深度融合”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即“当我们将用信息技术解决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的时候”,那才意味着“深度融合”真正开始了。上述都使人们如何通过区县级“数字校园”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产生了新的思考。

如何充分发挥所在区域内教育专家的辐射作用,利用区域覆盖的教育网络,搭建起区县级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区域内的教师们现有的信息化知识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求,在线式的网络学习评价系统如何进行学生和社会层面的展示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区县一级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2.2 教育信息化对构建个性化的“人人通”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美国第三方独立调研机构在对美国、新加坡、韩国、中国等率先开展“人人通”,即所谓人手一个掌上电脑的学校,进行持续的调研和分析后发现,100%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协作分享的需求也比以前大大增强。可汗学院、颠倒课堂、无边界学习、弹性课程、数字学校等众多“人人通”应用项目已经开始在世界各地和中国的部分大中城市相继出现。

3 如何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

作为区县级教育部门现有的“众多”信息平台该如何整合,如何规划建设能适应网络互动学习的“理想教室”?

3.1 区县辖区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应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教育信息化工程,无论是信息化的硬件投入、软件建设、科研立项或是制度建设,都需要学校领导的参与和主导。信息化工作与学校的发展方向是和谐统一的,不能脱离开信息化环境谈学校发展,更不能脱离学校的发展去谈信息化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需要基层学校领导的通盘考虑,从而使信息技术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发展,而不是游离于学校的主体工作之外。

3.2 区县级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的搭建应该与辖区学校工作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在下一步的数字校园建设中,无论是学校网站、网上办公还是网上评价等应用系统的规划建设,都不应该是学校某个分管领导或某几个电教教师的事情,这些应用项目的建设,需要来自于学校管理和教学的真实需求。将原来“为了有而建”的教育应用平台建设思路变为“为了用而建”。信息化的应用系统,只有真正成为学校日常工作和评价的“技术工具”,那么这些“离散的”信息化数据上报和“应付了事”的信息上传,才会呈现真实、频繁的“点击率”,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成为学校工作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3.3 进一步加强区县级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呼吁“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但到了区县层面往往对“信息化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化能力的重要组成”这一问题看得比较淡。特别是全新的交互式网络教学环境,给区县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同时具备“信息化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科研能力”“交互式及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软件的开发(改写)能力”,以及“远程辅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协调能力”。区县级的教师培训部门必须和电教部门联手正视这些培训,特别是在传统的教研、科研培训已经发展到一种较高层次的时候,能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必须依靠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强力介入。因此,今天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高低,就是明天学校能否在教学能力发展中有所突破的基石。

3.4 尊重辖区内学校的差异化,协调发展

第8篇:如何进行家校合作范文

关键词: 职校 家长 班主任

随着普通高中扩招,职业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低,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光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得到学校和家长的支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工作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的积极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家都知道,职校学生的文化水平偏低,而且有许多学生在初中就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作为班主任有必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作为家长也迫切想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教师与家长的互相配合对双方都有利。那么如何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呢?下面我就结合半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作为班主任应有效地进行家访或电访(电话访问)。

对学生进行家访或电访是我校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一般开学初班主任就要开展这项工作。这项工作开展得好,很大程度上会得到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与配合,也是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商洽如何教育学生的一个好机会,更是班主任与家长相互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这学期开学初笔者对班内一些学生进行了家访或电访。在家访或电访过程中,着重在学生面前树立家长的威信,力求在家长心目中产生“若没有家长的配合,对子女的教育将会更困难”的感受。从而让家长有一种被重视的心理反应,使其自觉地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同时,在家长面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技能要求。在职校的日常管理中,学生经常违反班规校纪,这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就能很好地取得家长的配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也较明显。而没有进行过家访或电访的学生,若产生纪律问题,想取得家长的配合,却要另花一番功夫。

当然,对学生进行家访亦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不宜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去家访。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有逆反心理,在这学期的家访中,其中有十多个家长在我一踏入其家门就问我子女“是否在学校犯了什么错误”。长期以来,班主任的家访工作有所失误――要么就是不进行家访,要么就是等学生犯错误时才匆匆忙忙向家长“汇报”。这样在家长心目中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小孩犯了错误时才来家访。我认为,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应该贯彻在每个学期的教育过程中。在家访时宜采取闲聊的方式进行,在日常交谈中取得应有的效果。不宜过于严肃,更不宜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去家访。

2.班主任宜个人进行家访,不宜多人集体家访。

班主任在家访时,目的就为了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取得家长的支持,若班主任个人单独去进行家访的话更能取得家长的信任,若集体家访会给家长一定的心理压力,并且会给家长不良的印象――这只不过是学校工作的一种形式。因此,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通过班主任单独的家访,能够与家长建立私人感情,从而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3.家访时宜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

在家访中班主任宜与家长共同商洽教育学生的方法,树立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信心。不宜过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而削弱家长对子女的信任。

二、认真筹备好家长会,充分发挥家长会的教育作用。

一般来说,每学期将会召开一次家长会。好好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可以大面积地争取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家长会是一次集中学生家长到校进行的会议,利用得好,可使家长在短时间内了解学校的各种教育意图和家长应配合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可对学生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教育。

当然,若组织不好,会提供让家长们集体发牢骚的机会。所以,在组织召开家长会时,班主任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作为班主任,在召开家长会之前一定要准备好发言稿,最好将其当作一节“公开课”积极备课,严格确定主题内容。在这学期的家长会上,我事先思考了一些家庭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选取了“家长应如何教育子女”的主题,同家长们共同探讨了有关教育子女的方法、经验,取得了非常大的效果。

2.班主任应该在家长会进行当中,控制好整个会议进程,不要让家长过多地去发泄平时的不满,从而造成负面的影响,而对班主任工作产生不良的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控制议程中,多举些与主题有关的正面事例来引起家长的思考,从而让家长达成必须想办法教育子女的共识。在这学期的家长会上,我针对本班某些家长如何教育子女而取得较好效果的典型事例加以介绍,使家长们有所收获。

3.有必要的话,应该让学生与家长同时出席家长会。

三、多与家长交流住宿生的生活学习情况。

我校有一大半学生都是住宿生,家长对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很不放心,由于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不可能都等到开家长会再了解小孩的情况,因此家长很希望老师平时能打电话与他们进行交流,一般是这样,只要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我就立即打电话向家长报喜,学生们知道后,都争先恐后想做事,想立功。

第9篇:如何进行家校合作范文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00)

摘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是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骨干院校建设与示范性院校建设不同,是要通过骨干院校建设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第一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建设成果即将验收,本文对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职业教育;政策支持;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64-03

作者简介:吴炜(1962—),男,湖北蕲春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教授,经济管理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工商管理。

第一批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面临全面验收,认真总结已经取得的建设成果固然十分重要,但验收后的内涵式建设如何做得更加扎实,使第一批骨干院校真正具有全面而实际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则显得更为重要。回顾第一批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历程和经验,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工作值得认真思考。

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

还需要全面深入地进一步落实

骨干院校建设与示范性院校建设之间的区别,是后者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上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本质区别,前者则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继续创新外,还要在办学机制体制上有所突破。关于体制机制问题,是较易混淆的一对词语。按照《辞海》的解释,“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显然,机制从属于体制,是微观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办学体制中具体的学校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之间如何合作等问题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协调与处理。这里所要求的体制机制的创新,不是要变更学校的隶属关系,而是考虑在办学过程中其他经济主体的参与和投资、合作,将单一的政府投资、管理和评价等变成在政府主导下的多主体参与管理——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基础条件的改善,教学评价方法、教学成果和教学利益的分享等。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四共”要求,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政府单一主导的学校办学体制,由学校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政行校企”共同参与,使各类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更加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从笔者所了解的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一些学校看,部分专业设置是契合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所制定的产业战略规划的,或者说专业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很多专业没有在专业设置前进行充分的论证。不仅如此,这些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也没有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特点和人才需求类型,只考虑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学科建设优势。

目前,一些学校只是在组织形式上建立了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却没有真正与地方企业建立密切的专业建设磋商机制,如仅与少数几家相关企业探讨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问题,但没有全面讨论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全面讨论课程体系设置、校企合作教材编写、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训教学方式合作和顶岗实习的具体安排,更没有真正商讨订单班和就业问题。因此,笔者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国家投入巨资进行骨干院校建设,是希望有关院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上探索合适的路径,取得必要的、可复制的、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有益经验,以彻底改变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上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不够,培养的学生市场不欢迎,教师没有应有的从业经验,不具备职业教育所要求的“双师”素质,因而不能真正培养创新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局面。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骨干院校建设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彻底改变重资金引入、轻实质性转型的问题。

通过骨干院校验收只是骨干职业院校建设的第一步,下一步应该是真正落实校企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如落实引企入校,开展行业企业专家全面参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探讨课程体系设计,研究符合市场需要的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商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评价机制,落实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弹性学制的具体实施安排、教师挂职锻炼的常态机制构建等。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没有国家政策的推动,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不愿意、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校企合作。除了少数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科院校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从而吸引有关企业主动合作外,一般院校很难获得企业的主动合作。目前,校企合作多是通过个人关系开展的,不具备借鉴意义,更不具备推广意义。因此,要全面推进企业与学校主动合作,提升企业的积极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至少在地方政府层面,要考虑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所花费的成本补偿机制,可以考虑给这些企业减免教育费附加,提供适当的融资优惠,出台地方政府职权范围内的政策优惠措施;在国家层面,要把职业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相结合,出台力度更大的政策优惠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利率扶持等,鼓励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全面参与到职业教育发展中来,起到引领其他经济组织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

骨干院校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全面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文化水平、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知识讲授是以够用为度、实用为本。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其属性仍然是高等教育,但增加了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除了需要众多类型的经济主体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动参与,还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有十分充沛的生源,实现人才成长的多样化和职业化。十余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尽如人意的。

首先,高考制度没有与职业教育同步改革。上世纪90年代末,职业教育开始全面铺开,但高考制度直到近几年才在少数省份开始实行分类考试,而且学生录取仍与普通高考同时进行,且分数线排列在普通高考本科线之后,给人的印象是:只有高考成绩较差的人才会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我们要让全社会都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就必须对当前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并且在高中阶段就要开始实行分类教育。对于那些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要鼓励他们进入职业中学学习,而对那些善于思考和理论研究的学生,则鼓励他们进入普通中学,接受学术教育。同时,实行分类高考,普通高考可以沿用以往的考试时间和录取方式,职业教育考试则考虑实行春、秋两次,与普通高考分开进行。

其次,社会舆论导向没有与国家战略同步。中国梦是强国梦,强国的内涵就是创造与制造并举,以创造引领制造,以知识驾驭技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上游,成为利润的创造者和获得者。我们的舆论对于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导向偏重于报道重点本科院校,宣传高考状元,鼓吹公务员考试和研究生考试,较少正面宣传技能型创新人才和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近几年,权威媒体报道了一些职业院校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如安徽某职业学院学生在吉利汽车徽标竞标中战胜世界一流设计公司、上海港口工人技师包起帆等人的创新事迹,但在引导社会青年积极投身职业技能学习、成为职业技术能手方面,没有形成较为强大的、有号召力的声音。我们知道科学强国,其实科学与技术是分不开的,但两者又是不同的。因为科学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技术则源于理论的创新应用。

当然,高考制度恢复三十多年,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概念,职业教育尽管在高考制度恢复时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类别(如师范专科、医学专科、水利专科等,所谓专科也就是职业专门化,只是没有冠以职业教育的名头),但人们没有严格区分;现在,要从固有的概念中独立出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这就需要舆论进行正确引导,使社会公众知道两者虽有类型上的区别,但没有高等教育属性实质上的差异。中部某省2013年实行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与普通高校招生分类高考,出现了高职招生数与计划数的严重倒挂现象,足以说明广大考生和社会公众对于高职与普通高校差别的误读,也恰恰说明需要我们的社会舆论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消除全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误解。

再次,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意愿不高,使得许多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与职场相衔接的能力,说明高职院校的教育转型道路仍很漫长。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特殊的高等教育类型,从理论上讲,其特殊性就在于学生在理论上比中职生的理论视野宽广;在能力上具备较好的应用性。但是,高职院校要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就离不开不同经济主体的参与和配合,以现实的生产需要作为理论学习的前提,又要以现实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能力培养的载体。这就涉及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具体规范,以指导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如何合理设置,确保学生理论知识的必需与够用;教学方法如何变革,使学生既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足够的操作技能;师资队伍如何建设,使教师既擅长结合实际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又善于动作示范;教学效果如何评价,既能衡量学生具备的理论功底,又能衡量学生应用水平。显然,没有各类企业的积极参与,全面深入地与合作院校达到“四共”,上述目标就无法实现,骨干院校建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骨干院校建设不能依靠某个学校单独进行,必须而且只能通过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和龙头企业的全面参与和支持,特别是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骨干院校验收后的项目利用与社会影响力的发挥

骨干院校验收后的项目能否充分利用,发挥建设任务书的预期作用,远比建设本身重要。这不仅涉及建设资金的效用,更涉及建设项目的合理规划与专业之间的配套改革;特别是要通过这些项目,发挥对本地区同类院校的师资培训、学生能力训练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对其他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有关部门在验收结束后,还应对相关项目的后续使用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抽查,确保项目的持续性作用。通过验收的骨干院校还应通过优质师资和较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瞿振元.从更高更宽领域透析高等教育的属性与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8(2).

[2]严雪怡,杨金土,孟广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J].机械职业教育,1997(10):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