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创新的主要途径精选(九篇)

创新的主要途径

第1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一、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首先,中学计算机教学要实现创新教学,要求教师的水平要先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尤其是要求在创造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方面要多样化。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任课教师还必须有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鼓励学生去求新、去创新。其次,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适应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并具有一定特长的人才。因此.教学途径应是开放系统,以课学教学为主,辅之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并把受教育者看成是具有内在生机活力的人,而不是装知识的机器。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完成的过程,教师应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重点把握,设计难点的突破,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程序,精心设计作业,等等。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真正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动手和动脑。计算机教学就是让学生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应用能力。如在讲授程序语言设计时,教师列举一些知识性的例题,如求多边形的面积等。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程序语言的设计,同时还复习了数学知识,使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成为一种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二、 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

2.1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好奇是中学生的天性,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注重于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压抑了学生好天性。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自己去处理问题的习惯。如在讲授windows的基本操作时,有的学生会主动发现在桌面点击鼠标的右键选中属性就可以换一个漂亮的墙纸。对于这种善于思考和探索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还能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创造性地用好教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掘。

2.2 激发创造兴趣和意识

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讲文字处理时,教师可让学生制作一张贺卡,让学生相互评价,这样学生学习的氛围就有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学生兴趣就很高。学生把贺卡最漂亮的学生作为小老师,让其介绍自己的设计过程以及图像是如何处理的等。这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讲解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3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竞赛性的活动。如,后.教师可组织五笔字型输入法速度比赛,这样学生的兴趣很高,还促进了键盘的操作。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产生联想和创造欲望。另外,创建校园网。教师鼓励学生多给朋发e-mail、写作文,编制课表等。好的文章、好的学习经验通过校园网进行交流。大胆地挖掘学生潜能,努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的创造型人才。

三、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3.1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师要通过采用参与式、讨论等多种教法,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传统常规教学课前提问、课中提问,教师问学生答,就始终把学生放在了被动位置。而通过参与式、讨论等方式,把提问变为双向,可以使师生共同提高。如学生在主动问教师的时候,经过了自己的积极思考,有的问题甚至连教师可能都没考虑过。因此,教师要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勇于探索的习惯,使学习环境变的轻松活跃,不断的提高创新能力。

3.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特点,且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较大,要使个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发展,必须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各自喜欢领域创新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兴趣对一个人的意志影响很大,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克服困难、勇于专研的动力。因此,计算机教学中要充分发现了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使其个性充分发挥。

3.3 优化计算机课堂理论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在课上要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尽量采取探究式、点拨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方法。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知识,学生的能力等到培养,而学是指学习知识的高级思维活动和认知过程。只有学生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维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出成效。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方法单一,难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3.4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合理安排课程比例。

计算机教师要以正确的态度正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要理论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这样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水平。适当的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比例和设置因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合理的安排,如1:l的比例。安排科学合理的比例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让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李艇 中学计算机教学应该让学生动起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7).

2009(6)

第2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浅谈:创新创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用延安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和有效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途径 浅谈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业——拓宽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浅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创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 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有效途径分析 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浅谈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探讨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析 探讨当代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开展大学生“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的有效途径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论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和大学生“就业倍增效应”的有效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有效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3] 雷云峰,李忠全.党中央和进驻延安的时间应该是一九三七年一月十三日[J].延安大学学报,1984-7-1(15).

[4] 人民网..

[5] 万生更.论延安精神的形成条件及当代价值[J].陕西教育学院报,2011.9.15.

[6] 新华网.http:///newscenter/200

2-04/02/content_341182.htm.

[7] 孙志明.延安时期党的创新精神初探[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0.8.12.

[8] 张开颜,陈子平.聚焦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J].陕西档案,2013.1.52.

第3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科技转移;苏北;途径:方案选择

1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途径选择与模式分析

1.1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区域选择途径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途径按区域可以分为:①国际转移途径。指苏北地区通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国外智力项目及民间科技合作形式等接受国外科技转移的实施途径。②国内转移途径。指苏北地区接受国内北京、上海及其他兄弟省(市、区)科技转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相关行业技术、生产水平提高的实施途径。③省内转移途径。指苏北地区接受省内苏南、苏中地区科技转移,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科技水平的实施途径。

1.2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形式选择途径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途径按形式可以分为:①智力转移形式。指通过加快向苏北地区引进国内外、省内外人才,引导各类人才以各种形式介入苏北发展,以智力形式推动科技向苏北转移,整体提升苏北地区科技发展潜力,促进苏北科技、经济发展的实施途径。②科技成果转移形式。指通过加快科技成果向苏北转化,推动科技向苏北转移,提升苏北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苏北科技、经济发展的实施途径。③通过载体实现科技转移形式。指通过加快苏北地区科技服务载体建设,推动科技向苏北转移,提升苏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苏北科技、经济发展的实施途径。

1.3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保障方式选择途径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途径按保障方式可以分为:①出台政策。指通过政府出台政策促进市场转移机制的形成,以保障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普遍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的实施途径。②设立科技转移专项基金。指设立专项基金专项扶持向苏北转移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促进产学研,实现产业化的实施途径。③集成各类科技计划。指通过集成国家和省的各类科技计划(星火、火炬、科技成果转化等),鼓励省内外科教单位与苏北企业联合承担科技项目,推进省内外科教资源和苏北产业资源的有效链结,支持本地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进一步提高苏北地区产业发展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实施途径。④形成市场转移机制。指通过形成市场转移机制,加快促进科技向苏北转移的实施途径。⑤实施南北挂钩。指按照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要求,苏南、苏北南北挂钩合作,促进科技向苏北转移的实施途径。⑥形成产业链。指通过以企业为主体,形成产业链实现产业化而达到科技转移目的的实施途径。⑦政府直接推动。指政府采取多种形式的措施,保障科技有效地向苏北转移的实施途径。

1.4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模式

科技向苏北转移的模式可以归纳为:①集聚辐射模式。指科技转移过程中通过培育某些科技实力较强、经济发展较好的市、县为区域集聚辐射点的科技转移模式。②产学研模式。指苏北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及产业链的科技转移模式。③产业集聚模式。指通过科技转移,对发展态势好、辐射面大的资源型产业打破行政区划,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模式。④集成创新模式。指接受转移多项技术后,自身对其集成创新,使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转移模式。⑤二次创新模式。指在引进技术(科技转移)并对其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转移模式。⑥条件支撑模式。指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向苏北注入科研资金(投资、入股)、提供技术服务、建设载体等改善苏北科技发展的条件,来加快科技向苏北有效转移的模式。⑦信息传播模式。指在信息技术运用愈益广泛的今天,通过信息技术(网络等)实现科技转移的模式。⑧科技转移带动模式。指以科技转移带动其他三项转移,加快苏北科技、经济发展的模式。

2 选择科技向苏北转移有效途径与模式方案的对策意见

2.1 科技向苏北转移有效途径的区域选择的对策意见

2.1.1 重点推广省内先进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的途径的区域选择,普遍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建议省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大对苏北科技支持的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苏南、苏中地区科研机构、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到苏北建立分支机构,鼓励苏南、苏中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苏北加紧产学研合作,鼓励苏南、苏中地区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大集团到苏北投资兴业,鼓励苏南、苏中地区的部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苏北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带动苏北地区高新技术发展。苏北地区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措施配套实施,苏北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应尽快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实现对接,苏北地区企业应主动与苏南地区企业联系实现配套协作。

2.1.2 大力推广国内先进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的途径的区域选择,加快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由于苏北各地、各企业科技发展水平有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与国内先进科技对接程度有差异:苏北要大力推广接受国内先进科技转移的途径的区域选择,加快提高本区域科技发展水平。

2.1.3 积极推广国际先进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的途径的区域选择,进一步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建议省和苏北地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政府间交往、友好城市交流、国际经贸洽谈、国际会议等渠道,注意收集适合于苏北地区接受水平的国际先进科技。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将部分(如与新医药、先进制造业、食品加工、先进农业有关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国外智力项目重点向苏北倾斜。在各地、各单位普遍申报的基础上,选出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市场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项目,通过在国内召开洽谈会、项目招标等方式,选定实施国际科技转移的项目。苏北地区政府应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国际先进科技向本地转移,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本地区企业积极申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苏北地区科技水平较高的徐州工程机械、连云港药业等原已接受国际科技转移且运行较好的行业,应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外智力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企业接受科技转移的能力提高了,整个苏北

地区接受科技转移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苏北地区就能更多地接受国际先进科技的转移,进一步提高苏北科技发展的水平。

2.2 科技向苏北转移有效途径的形式选择的对策意见

2.2.1 重点推广以科技成果向苏北实施科技转移的途径的形式选择,普遍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加快科技成果向苏北转化,推动科技向苏北转移,能提升苏北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是促进苏北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根据苏北地区接受科技转移能力的现状,通过科技成果这种形式接受科技转移,能较快产生经济效果。因此,应重点推广以科技成果向苏北实施科技转移的途径的形式选择,普遍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以促进苏北科技、经济发展。具体应做到: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在星火支柱产业中的转化和应用,重点支持苏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织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向苏北地区转化。

2.2.2 大力推广通过科技服务载体向苏北实施科技转移的途径的形式选择,加快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苏北地区应按照政府引导、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已建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等服务载体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星火支柱产业的发展,建设一批区域科技创业孵化器,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环境,加快苏北地区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要结合苏北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在苏北建设一批对行业发展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性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协会,不断完善和增强服务功能,为支柱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科技服务,进一步提高苏北地区支柱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加快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2.2.3 积极推广以智力向苏北实施科技转移的途径的形式选择,进一步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为进一步推动智力向苏北转移。苏北地区各级政府应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科技政策、计划及其他工作的导向,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投入苏北支柱产业建设,参与苏北创新创业。可通过省、市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计划及相关科技政策的导向,在苏北地区选择部分县(市、区)试行科技特派员或常设科技顾问制度,协助解决当地支柱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问题。要遵循市场机制,以双向选择、有效对接为原则,通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与交流,引导境外专家到苏北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苏北地区的企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企业自身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增强发展后劲。

2.3 科技向苏北转移有效途径的保障选择的对策意见

2.3.1 重点推广通过政府出台政策,促进市场转移机制形成保障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的途径的保障选择,普遍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省和苏北各地政府要把培育、发展苏北支柱产业,推进苏北星火带建设作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科教兴市”、“区域共同发展”和加快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纳入到苏北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有利于苏北地区接受科技转移的相应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要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在各方面促进科技向苏北转移的市场转移机制的形成:要着力创造公平诚信的投资环境,增强企业诚信和个人信用意识,鼓励科技向苏北转移过程中资金的同时融入;要以新一轮民营资本创业大潮为契机,鼓励先进民营科技向苏北地区转移和苏北地区民营企业积极接受科技转移。

2.3.2 大力推广结合政府直接推动、设立科技转移专项基金、集成各类科技计划以形成产业链保障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的途径的保障选择,加快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省各部门和有关单位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支持科技向苏北转移;要在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同时,调动各类经济主体参与、支持科技向苏北转移。要进一步增加省星火计划贴息资金,用于苏北星火龙头企业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围绕苏北星火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建设,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要通过集成各类科技计划,配置各类科技力量,选择一批苏北重点产业中的关键技术,以产学研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联合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要利用已有产业链的基础和优势,承接国内外先进科技的转移,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加快形成工程机械、煤炭装备、汽车制造、盐化工、意杨加工、新医药等产业链。

2.3.3 积极推广实施南北挂钩保障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的途径的保障选择,进一步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实施南北挂钩保障科技向苏北转移应该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选择,但在实施过程中,南北双方不管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企业层面都需要深入沟通、了解对方的需求,真正做到互补、双赢。要在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推进南北挂钩合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参与南北挂钩的积极性。要让苏南的企业在沟通、了解了苏北发展潜力后,主动去寻找科技转移的对象;要让苏北的企业在沟通、了解了苏南企业的发展现状后,主动提高自身接受科技转移的能力,积极接受科技转移。要按照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要求,建立有互补和双赢关系的新型合作。

2.4 科技向苏北转移有效模式方案选择的对策意见

2.4.1 重点推广产学研模式、科技转移带动模式

苏北地区要配置各类科技力量,加大产学研联合的力度。省有关部门除了继续鼓励苏北地区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国防科工委的产学研联合外,还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苏北地区与更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产学研联合,鼓励开展如徐工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盐城市龙冈香料化工厂与北京大学转化DSA叠氮化合物成果、淮安惠得隆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发CAN数据总线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连云港市与北航合作开发“碳化硅微粉分级流量控制”等项目;同时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产品形成规模,实现产业化。

2.4.2 大力推广条件支撑模式、集成创新模式、二次创新模式

苏北地区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全社会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需求,围绕重要技术领域,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特点的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生物种质资源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建设一批工业设计、加工成型、制造业信息化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一批以标准创业流程服务、技术转移与产权交易、新药创制、环保技术与装备等专业孵化器为重点的科技创业服务平台。要建立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以帮助企业提高接受科技转移后集成多项技术并创新的能力。苏北地区的科研人员要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创新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以用于对所接受的多项科技集成并创新。要充分发挥一些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以开发具有竞争优势

的主导产品为目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二次创新,带动整个苏北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并通过产品的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形成产业化,实现更大程度上的科技转移带动产业转移。

2.4.3 着力培育产业集聚模式、集聚辐射模式

苏北地区要不断提高科技转移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并通过科技转移带动产业转移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由分散式向集群化发展。建议将原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一县一业”中资源分布较广的产业集聚为“几县一业”。如苏北的宿豫、沭阳、泗洪、泗阳、铜山、睢宁、灌南、涟水、阜宁等县(区)均有意杨的种植及加工,可以将其集聚成2-3个“几县一业”。甚至将江苏所有意杨种植及加工集聚成“一业”。另外,淮安地区的盐化工,盐城地区的海洋滩涂、制造业,徐州地区的食品加工、制造业,连云港地区的海洋滩涂、农产品加工,宿迁地区的木业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均可以集聚为打破行政区划的“几县一业”。

2.4.4 积极引导信息传播模式、其他科技转移模式

建议苏北地区政府和有条件的企业,应配备专门的信息设备和科技人员,关注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本企业的项目,主动与对方联系,先行网上交流,待到一定成熟程度时,再进行实地考察。农业信息科技转移方面,苏北地区在引进新品种、新种植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今后。要把电脑网络、电视栏目、电台节目、热线电话和乡镇信息服务站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优势互补、相互融通的农业信息传播新型体系,在为当地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的同时,提供技术查询、引进服务。

第4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摘要:我国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创新教育方面意识匮乏,师资队伍薄弱,创新服务平台信息不完善等各项问题;各高校要不断加强创新教育的意识、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课程建设体系的建立,搭建服务平台等创新路径,培养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从而解决就业等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教育;途径

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重点是创新及人才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高质量的,多元化的教育,创新教育在当今社会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将创新能力与所学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师资队伍的创造能力,从而解决高校的“就业难”、“毕业及失业”的难题。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及特点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加深刻地、创造出新的内容,培养和优化传统教育所创造出的教育教学成果,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内容,在此基础上坚持创新理想形成崭新的教育价值观念,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打破传统成就真正

的超越。

(二)创新教育的特点

创新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综合性。创新教育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理论贯穿实际等,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创新学习中去。其次,实践性。自古实践出真知,教育的创新要遵从实践的原则,并在此原则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当中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促进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热情。

二、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今社会,知识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作为国家竞争的重要储备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①。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培养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是高等教育在创新实践的关键点。

(二)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需要

知识时代下的创新技术离不开创新教育,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啊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转教育不行。考空将不能实现现代化”。②高等教育的特殊历史任务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竞争的新的战略高度来研究绅士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思想,跟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从而成功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而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步。

三、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匮乏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从而导致对创新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只单纯的认为创新教育即为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培养,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学习,导致创新教育进步不明显,对创新教育感到陌生,不知从何入手,使得高校师生在创新教育方面意识匮乏,学校缺乏创新教育氛围,即使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创新教育,然而却因为意识薄弱,经验不足导致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缺少创新水平,创新能力较低,创新的形式过于单一。

(二)创新教育平台搭建不完善

我国政府并未有效的落实和实施创新教育,政策落实、服务渠道及市场环境仍需要大力完善。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组织是高等院校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目前,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实行有效的专门针对高校学生创新教育的相关组织与管理部门,创新教育仍然处于倡导和提议阶段;政府,高校等主体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平台的支持服务远远不足。

四、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创新教育理念培养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提高教育创新技能的领域,穿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以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为前提,实施创新教育的宣传,以创新教育实施的先决条件,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为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全面塑造和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多举办创新类主题活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师生自我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型教育应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高校在发展创新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一些高学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专业人才,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有力的指导③。高等学校的教师对团队建设要立足长远,规范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培训、进修等活动,促进教师更高层面的学习和发展,并相应的建立教师鼓励机制与考核机制,在政策、经费等多方面给予教师支持和保障,切实做到保证教师的切身利益,时期积极投身于创新教育事业。

(三)搭建创新服务平台

国家应该颁布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优惠政策与相关法律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相应国家号召,积极与政府配合,争取资金而支持创造更加前沿的创新项目。社会各界主体应该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地创新教育服务平台,从精神、经验,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帮助高校师生创新教育活动,从而营造浓厚的创新教育环境④。

注释:

①石兰月.高校创新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②石兰月.高校创新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③鞠大鹏.高等学校加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02).

④许春漫.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主要途径[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1).

参考文献:

[1]张健,许志程,许辰辰.基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16(2).

[2]石兰月.高校创新的必要性和施途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3]许春漫.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主要途径[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1).

第5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创新人才 培养途径 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190-01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在科技创新,关键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下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有关拔尖创新人才的比例问题和培养途径进行分析。

一 拔尖创新人才的比例问题

通俗地来讲,人才就是在社会生产起重要作用的人,而在特定领域中起到拔尖创新作用的人才更要按所需比例来设定。

创新,即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创新就是实现新组合,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和覆盖。在笔者看来,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两层含义,首先,作为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各项才能中最为突出的一项即为“拔尖”;其次,在人才聚集的群体中,同等能力比较突出的个人,即为人才群体中的“拔尖者”。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合理比例的设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应根据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而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一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所应具有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应该具有的合理配比。在处理人才所需的合理比例时,要充分考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时代特征。

2.从国家和地区具体的生产结构出发

不同国家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不同,比较鲜明的例子:经济发达的美国最为需要的是具有高精尖科学技术的人才与之发展相适宜,而经济欠发达的非洲国家可能对关乎人民基本生存的衣、食、住、行行业的相关人才更为需要。就我国而言,总体看来我国所需的是高级技术人才,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又不同,农业发展需要的是农业技术人才,工业发展需要的是高级技工,而作为服务业,管理型人才则是最欠缺的。因此,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比例的设定也要从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结构构成出发、从具体行业入手。

3.拔尖创新人才的合理比例设定应统筹全局、合理规划

市场作为一只“隐形”的手,对经济总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样,对人才比例的设定也具有自发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合理配比不能单靠市场或单靠政府,要统筹全局,在充分遵循客观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政府可以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宏观调控。政府要做出决策,对于急需和人才要拓宽政策、最优先培养,对于可缓、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不明显的人才可以滞后培养。

二 经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怎样利用既有效又经济的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是关乎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合理的人才培养包括两个方面:(1)优质的人才培养质量;(2)经济的人才培养费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也关系到其培养的效果。从人才培养客体来看,人才培养可分为:学校培养和社会培养两种类型。学校培养是指通过学校进行的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包括:全日制培养、在职培养、成人教育培养等多种类型,是有关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社会培养则是在学校之外的教育机构中进行的人才培养活动,是较学校培养较为次要的培养途径。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同普遍的人才培养途径类似,其学校培养是占主体地位的培养途径。与社会培养相比,学校培养之所以能成为主要的培养途径具有以下几点原因:(1)学校培养资金雄厚。学校一般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经营,每年国家和地区都会给学校进行拨款,培养的经费主要由国家和地区负担。社会培养多为个人或合伙经营,培养资金都来自接受培养的个人缴纳费用。(2)学校培养站位高,从国家利益出发。学校培养依据国情,从国家和地区所需人才情况出发,对人才培养有明确和关乎宏观大局的思考。而社会培养则大多以实现个人的某项发展制定培养计划。(3)学校培养人才的种类多、数量大、人才质量高。学校培养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此为出发点,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地尽一切可能培养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又缘于学校培养的系统性、规模化,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更为可观。社会培养因为其目的性较为明确,其本质也是为了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因此,与学校培养相比,其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模、质量都稍逊一筹。但不可否认,与学校培养相比,社会培养具有周期短、目的性强,更接近实际培养目的优势。

基于以上特点的比较,笔者认为,学校培养更适合那些从事科学研究、高级管理和应用技术的人才,而社会培养比较适合那些为了满足基本学习需求和生产需求的人员。不能笼统地认为哪种培养途径更优质,两者各有所长,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在把握各自的培养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合理统筹和选用两种培养方式,以学校培养为主,社会培养为辅,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效率,节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费。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需要拔尖创新人才,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又能为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动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经济的支撑,同时,拔尖创新人才又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济效率高,就会加快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6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一、“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教学的独特个性

1.实践性

“做思共生”的课堂迥异于传统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能充分参与到实践探究和理性思考活动之中。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动手操作,而是在动脑思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去主动实施自己的研究活动,这些活动完全是为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行为。

2.自主性

在“做思共生”的科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自己主动提出的科学问题。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践行属于自己的研究活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自主性。

3.创新性

创新性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和思维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做思共生”的课堂上,要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就会在探究过程中生成出许多“节外生枝”的可供研究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选择合适的教学途径进行导引。正因为如此,“做思共生”的课堂就会涌现出许多新的发现、新的疑问、新的方法和新的认知。可以说,创新性是“做思共生”课堂的最大特色,也是其拥有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4.激励性

“做思共生”的课堂中,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出自自己探究的新现象、新方法、新认知,这就让学生不断地会产生一种获得感、成就感。这种源自自身思维深处的情感会不断地刺激和激励自己再次投入探究,再次去探求更多的新发现、新方法和新认知。更为不同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激励大多是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外部作用,这种刺激保留的时间也极为短暂。而“做思共生”课堂中的激励却是源自个体自身情感的爆发,这种激励才是激活学生不断投入实践探究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实施途径的有效选择

科学课堂教学实施的途径很多,这些教学途径能否有效导引学生正确走向科学学习的目标,却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培养目标做出精心的选择。在“做思共生”的科学课堂中,可供选择的有效途径有以下几种:讲解导引途径、实验观察发现途径、激疑启发途径、演示激疑途径、自主阅读资料途径、自主解疑途径等。但在这众多的教学途径中,应用最为广泛也最为有效的要数讲解导引途径、实验观察途径和自主解疑途径。

1.讲解导引途径

讲解导引和讲授认知是两个不同的教学途径。在“做思共生”的课堂中,讲解导引途径是通过教师围绕某一现象和某一问题导引学生主动质疑,积极探疑,并能进行深入思考获得认知,提升智能,生成素养的一条路径。而非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灌输行为。这一教学途径的选择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大,因而课程进展较快,导引学生认知的内容含量较广,教法也非常自由灵活。真正实现教与学并重,做和思共生的教学目标,所以这一途径在教学中应用也非常广泛。

2.实验观察发现途径

实验观察发现途径是教师导引学生积极组织实验探究,细心地去观察现象,大胆地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同时在实验中积极地去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一条途径。科学的问题是无尽的,但能否自主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却需要我们去引导。如何通过实验或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出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就体现我们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了。只有让学生在自主的实验和观察中学会发现,敢于质疑,勤于思考,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才能导引他们走上一条正确的探究科学的路径。

3.自主解疑途径

“做思共生”的课堂上,教师会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充裕的时间,鼓励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对于学生大胆提出的问题,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条途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力能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

三、“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有效途径的实施过程

1.选择讲解导引途径,实现“做思共生”

科学教学中,有不少内容是通过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科学认知的。这部分内容一般选择读一读、看一看的教学途径,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因而无法激活学生积极的思考力。如果我们教师能认真研读这部分内容,是否会发现这些文字和图片中所蕴藏的深层次的教学意图?例如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太阳钟》,一开始出示了一组日晷图例,表面上看就是认识一些不同形态的日晷以及日晷的结构,却忽略了发明日晷这一计量时间工具的发明思路。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认知,让学生思考能否根据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规律,自己设计一种方便计时的工具?也只有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才会厘清日晷的发明思路和功能。这时再出示古代的各种日晷,让学生寻找它们的共同特点,并思考各个部分的功能就会水到渠成。最后再让学生用日晷进行实际测量,体验应用日晷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的深层次目标。

2.选择实验观察发现途径,实现“做思共生”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去发现,是科学教学中的一种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但是,如果教师导引方法不好,就会使学生的实验研究流于形式,或因为导引的思路不清,使学生无法产生积极、有效的思考,最终导致实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认真研透教材,结合“做思共生”的教学理念,巧妙创新教学思路,让实验观察探究活动不仅仅停留在好玩有趣的表层次体验中,而应该让实验观察成为诱发学生好奇,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的一种有效工具。这样的实验观察活动才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学习行为。譬如《照镜子》的教学。教材中要求学生“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如果我们仅仅让学生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也能在实验中观察认识到随着两面镜子角度的变小,镜子中的物象会越来越多,直至无穷。这样的教学,所体现的只是普通的做实验,缺少了真正意义上探究性的科学思考。如果我们反向思考,将这一实验反过来探究:想一想,怎样利用两面镜子,让物体在镜子中成1个像,成2个像,成3个、4个像,直至成无数个像?这样,学生如果不经过一番思考和研究,是很y完成的,特别是如何用两面镜子成一个像是最大的难题。当学生发现通过变换两面镜子的角度,角度越小,物象越多时,就会反过来思考,角度越大,成像不就越少吗?从而发现只要将两面镜子排成180度角,就会形成一个像。在这一探究过程中,他们的潜意识也会模糊地认识到其成像规律形成的原因是由于两面镜子对光的相互反射而造成的。

再如《光的色彩》。如何让学生直接观察到阳光通过三棱镜将分解成七色光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但要想在教室内做成这个实验,难度很大。后来,我想到,既然三棱镜能分解阳光,我们只要把三棱镜放在眼前,通过三棱镜去观察周围的物体,不同样能看到七色光吗?经过验证,效果奇佳。于是在教学中,我就故意采用激将法:“如果给你们一个三棱镜,能想办法看到七色光吗?”一开始,学生都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做?突然,有一两名学生大声惊呼:“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我看到三棱镜里面有彩虹啦!”于是,大家纷纷把三棱镜放在眼前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而发现通过三棱镜去看周围的物体,它们都披上了一道美丽的彩虹,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这时,再让他们说说其中的原因,就轻而易举了。这样的实验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验证活动,而是一个有 “乐”有“效”, 有“做”有“思”的实践研究行为了。

3.通过自主解疑途径,实现“做思共生”

在“做思共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特别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激励和引导他们通过自主的研究解答疑惑。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知识和解答方法,印象必然深刻,而且可以更好地应用到自己后续的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氧气和二氧化碳》一课时,有一名学生提出:“除了用胡萝卜和双氧水能制取氧气外,用别的东西和双氧水能不能制取氧气?”针对质疑,我一方面非常热情地鼓励他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鼓励他课后去试一试,并且为他提供了一些双氧水。结果让我非常惊讶的是,他竟然发现了许多物体如粉笔灰、土壤、砂子、铁屑等,都能与双氧水产生氧气。如果我当时不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去积极鼓励他去自主探究疑问,学生又怎能有如此精彩的发现呢?

再如《太阳和影子》,这课的教学已经过去好长时间了,有一名学生问我:“我们见到的影子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呀?”当时,我真的被他给问愣住了。这个问题我还从没有想过,表面上看,我们见到的影子是平面的,可是根据影子形成的原因,影子应该是立体的才对呀!我当时真的非常惊讶于这位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我非常激动且认真地告诉他:“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还没有人曾经提过这个问题,你是提出这个问题的第一人哦。”听我这样一说,他也很兴奋。我接着启发他:“根据影子的形成原因,你认为影子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呢?如何去验证呢?”后来,他利用课堂上学到的观察光线的办法――利用雾气或灰尘,非常直观地见证了影子的立体影像。

第7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一、革新盘活地区存量资产方式

各级财政机构应大胆创新理财思路,敢于打破传统的投融资途径。除了税收之外,政府手中的资金投资带来的资产,也是其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比如,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土地、公共资产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因此,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健全政府资产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获得最优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将土地资源盘活。重视对国有土地的转让、出让管理,提高国有土地使用收入,借助“生地变熟地”的形式增加土地转让收入;以构建整部资源制度、培植资源为目标,逐渐健全政府资源的市场制度,尽力优化政府管理资源的经营成效,使得政府管理资源的收入变成财政收入的核心途径。重视对土地收入的管理。构建高度垄断的国有土地市场管理体制与机制,提高地租征收额度,加大管理矿产资源的收入。第二,将闲置资产盘活。加大经营与管理政府闲置资产的力度,公开拍卖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的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的盘活比例,尽可能提高政府收益。需要注意的是,可盘活的闲置资产,不仅仅包括现实中能看到的客观资产,还可涵盖那些尚未被激活的一些闲置资产,如果能恰当、科学地处理这些资产的话,就会大大增加流动中的社会资金数额,从而促进社会区域性及总体性的发展速度,进而大幅提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与市场活力。

二、革新传统的投资融资方式

为有效拓展融资途径,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应充分借助民间资本、金融、财政,努力正确专项资金及国债资金,利用资本这一纽带,尽可能扩大融资途径,增强融资能力,促进市场运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及金融资本渗透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加速了各项事业及全区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筹资机制不仅要进行形式上的创新,而且还要大胆创新筹资方法与制度,这是因为仅仅表面的创新是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需要的,而只有方法与制度的创新才属于彻底的、根本性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稳稳妥妥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才能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一)科学操作、创新机制

在拓展融资途径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三点:第一点,构建融资主体。从完善机构、健全手续等为切入点,构建以多个担保公司、投资公司为中心的企业承载主体,开辟出一条以自我为主体、一方为担保的新型融资方式,依据区域经济实际情况及发展计划,制定合理的资金供应及筹资计划,积极夯实融资工作基础,努力与发展银行、开发银行、市投资公司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做好工作互信与业务协调工作,为合理解决区域建设资金问题创造有利条件。第二点,依托可靠的融资平台。努力探究融资新路径,积极做好项目评估,主动与开发银行等机构建立利益共享、项目依托的机制关系。第三点,扩大担保途径。借助务实的工作,吸引尽可能多的大企业充分区域融资的担保主体,构建出一个科学而又实力雄厚的融资平台,以大大提升财政融资的水平与能力。

(二)捕捉信息,把握政策

第8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 新形势 小学英语 新途径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英语老师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工作量多少。在新形势下,小学英语需要对学生的教育进行多方面的提升,这样对于学生多方面发展是有利的,英语教育的开展会更扎实有效。

一、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把握课程要求

如果想开展新的教研途径,对于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仔细的研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掌握所要讲授课程的精髓之后,才能在教学途径上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创新,这对于新的教研途径的开展是有效的。

二、利用多种教学办法开展新的教学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在不断革新,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开展新形势下小学英语教研的新途径很有帮助。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利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途径。下面笔者以课堂实践经验为例,简要说明这一途径。

1.以教材的根本为本

我们施行任何教研新途径的根据与最后的归宿都应该是教材。探索任何的教学途径,根本出发点都是从教材出发,因此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应该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把课堂上所要讲授的内容吃透,这样才能说是真正把握了教学的本质,才能真正使课堂高效。

2.提高实际对话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课堂上多和学生交流,改变学生总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情况。这对于开展新的教学途径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笔者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就会注意让学生和笔者一起互动,在每节课的课堂设计上都加上口语设计的成分,这是一种有效的授课方式。笔者在讲授小学一年级英语“My body”的时候,就让学生首先对课堂内容进行一定的预习,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让他们结合自己及同学的身体,开展“你指我说”等英语对话口语活动,课堂口语对话意味着改变向学生简单地传授知识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这样传授知识,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更发达,在以往单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为突出小学英语的现代化教学,可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途径。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施行的新的教学模式有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对于现代工具的利用率是相当充分的,而这正得益于当前智能手机、平板等的普及,教师通过视频录制软件可以将要学的内容事先录制好,然后以家庭作业的方式发给学生让其预先学习,视频的长短控制在10分钟左右,这样就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加以提炼讲解,而且这些资料可以保存下来,随时观看。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适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有效提高授课效率。

4.给学生及时合理评价

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要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天性,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可与鼓励,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课堂授课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具有激励性质的客观的评价。这样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采用肯定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感到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很好地掌握英语知识。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Let’s Paint”这一课程的时候,让学生就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自己的一些创作,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水平的不同,创作出来的东西也就不同,这个时候,笔者就针对那些可能不太好的学生的作品,对其进行一定的鼓励,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新的教学途径的开展对于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利的。

三、结语

我们在研究开展新的教学途径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其在课程上的主体性色彩,在对其进行指导的时候结合教材的主旨,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合理的评价。这样我们所开发的新的教学途径就是适合学生的,而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第9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模式

一、我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研究综述

上世纪八十年代,针对中小学“唯分”“唯名次”“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被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工作者对于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研究更迟一些,当前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方式仍然处于不断的探索中。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发现何华最早在1997年第3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文《充分发挥研究生“四自”作用是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提出素质教育中发挥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的观点。通过文献梳理,当前对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众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对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的研究、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研究[1-5]、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1-2,6-8]、基于素质教育探讨某一学科、课程或者某一(类)高校的研究[1,3-4,9-10]。研究者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各自纷呈。我们知道不同高校的发展阶段不同,研究生教育开展情况不同,软硬件条件也各不相同,各高校在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其特殊性,如何基于各高校自身特点,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同时结合实际,探索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系统化的研究生素质教育途径依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

本文赞同陈子辰、林伟连和许为民的观点,研究生素质包括三部分:一是基础素质,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和科学人文素质。二是专业素质;三是创新素质。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上述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关规定,当前我国研究生应该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早在2007年谭兵[11]在论文中提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三位一体的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模式,经过分析该模式所包括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人格塑造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三个实现途径。教育始于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也需要以获得相应知识为基础。通过知识传授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成为具备良好专业素质,能独立从事相关研究、教学和实务工作的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则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实践能力包括沟通、书面表达、收集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人格塑造则是要培养研究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有正确的三观、诚信正直、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踏实上进、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较强的自我监督和约束能力。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及三者之间内在逻辑关联性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三位一体中“知识传授”处于核心位置,通过授课教师和导师以及其他老师的知识传授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并对他们的人格健全产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也常常蕴含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知识传授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三位一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或者是途径及手段。(3)“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中的每一个维度都会对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三个维度产生影响。

三、研究生素质教育提升途径

(一)三位一体的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提升途径

1.基于“知识传授”的研究生素质提升途径

研究生阶段继续系统学习高深的专业知识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知识传授视角的素质提升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课程学习实现,二是导师指导过程中的知识传授。(1)课程学习系统的课程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宽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是研究生奠定科研基础和拓宽科研领域的重要途径。为了发挥课程学习阶段知识传授对素质提升的作用,需要从以下途径予以保证:首先需要科学制定并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一般来说专业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的设定、专业领域及培养方向、学制及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学分配置、实习实践环节、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就业去向等内容,其中“课程设置及学分配置”设定了课程体系,决定了能否培养出具有较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的研究生。因此,为了更好的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需要围绕培养目标中对硕士研究生专业素质的要求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其次,授课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应不断丰富授课内容,并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还要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灵活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研究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2)发挥导师指导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功能研究生培养主要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一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水准的学术水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研究生的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较之于课堂教学更具体和有针对性,会在课题研讨、小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过程中给予更为实际的指导,因此要积极发挥导师的知识传授作用。

2.基于“能力培养”的研究生素质提升途径

研究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导的全过程中。基于“能力培养”视角的研究生素质提升一方面要加强对研究生的科研训练,通过科研训练增长专业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求真精神及创新精神,同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遇到困难和挫折锲而不舍及踏实认真的作风。具体可通过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独立申报课题,等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给研究生提供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3.基于“人格塑造”的研究生素质提升途径

该途径主要是要充分发挥授课教师和导师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渗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通过营造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让研究生形成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强烈意识和良好习惯,端正学术态度,培养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追求善美的人文精神。